发布时间:2023-03-20 16:19: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考核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中,各行各业的工程建设、产品制造、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提出了“质量”含义,进行以质量为根本的经济建设活动。无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都具有相类似的内涵评价标准,我们需要提供一种能满足一定检验标准的有价值的有形或无形产品或服务。为了达到预先设定的质量目标,我们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施以质量控制和监督,最终达到保证质量和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质量控制的内涵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给出了一个定义,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它没有将质量限定于产品或服务,而是泛指一切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活动或过程,可以是产品或服务,也可以是组织、体系或人以及以上各项的组合。质量的含义,一是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并符合一定的预设质量标准;二是质量也意味着合格或者没有缺陷。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让产品或服务达到质量的内涵标准,我们必须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指把实际测得的质量特性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并对出现的差异或异常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从而使工序处于控制状态。具体是为了监督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各环节上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使产品或服务达到质量要求、获取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在企业领域,质量控制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现场管理,是指为达到和保持质量而进行控制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的活动。在服务和管理领域,质量控制是指针对服务现场的措施和状态予以的现场检测和纠正,以达到服务对象感觉满意的程度。
从本质上说,质量是我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外在展现评价,而质量控制则是为了达到质量目标的内部控制活动。质量是企业和部门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这已得到国内外大多数企业认同,质量目标是企业和部门追求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而质量控制则是确保达到质量目标的有力措施,目前质量管理已经逐步发展到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二、质量控制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意义经济管理的含义包含两层:一是宏观概念,统指政府在履行宏观调控上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二是微观概念,指在企业和部门中凡是有关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宏观经济管理与微观经济管理的目的都在于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依靠统筹规划、工作实施以及质量控制,因此作为经济管理工作范围内的组成部分,质量控制对经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质量控制可以促使经济管理工作更有效率。只有实施质量控制工作,企业和部门的经济管理工作才会更有效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和部门的领导早已感到市场竞争的压力,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重要性。缺乏质量保证的产品或服务,会让企业和部门遇到很多问题,如产品的返修、服务的投诉、甚至对顾客进行的赔偿。
如果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让产品或服务带给顾客的是放心使用和满意的评价,那么我们就能更专注于企业发展或部门的建设,从而给整体经济管理工作带来更高效率。因此,作为企业和部门领导,他们就要选择一种管理模式来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从工程角度看,多数企业为规范质量控制选择了运用国际ISO9001等标准进行管理;从检测实验室看,多数单位选择了质量管理资质认定体系和实验室认可体系,相应的其他各类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几乎覆盖了所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而对政府部门,由于提供的是无形社会服务,因此更多依靠制定更加完善的业务操作流程与考核规定来进行质量控制。
2、质量控制是评价经济管理工作好坏的必要因素。质量控制通过监控与调整预设质量目标的过程,达到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经济管理工作的好坏,需要有质量控制的标准来参与评价。实际工作中,不进行质量控制或者形同虚设的质量控制很难对经济效益和健康管理带来促进作用,这也反映了经济管理工作离不开严格的质量控制。将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作为评价企业和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重要意义。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是否有效,一定会在企业和部门经济效益是否提高上做出反映。企业和部门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如果经济效益都提高了,那么质量控制就是有效的。反过来,良好的经济管理工作也必须拥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否则评价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将会片面,整个经济管理工作也缺乏进步的推动力。
3、质量控制可推动经济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在质量控制工作的推动下,企业和部门提供的产品更完善,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更满意。从社会的角度看,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会越做越好,实际工作将更上新台阶。依照市场营销理论,消费者需要的是满意的产品,同时随着更多满意产品的出现,消费者的期望也不断提高,这反过来会促使企业和部门更加注重质量控制,于是企业和部门相互之间自发的竞争在质量控制的作用下,会推动整个社会产品质量的不断进步。经济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提升效益包括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经济管理工作也获得了进步,表现在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秩序的完善、经济状况变得更好等方面。由此可见,经济管理与质量控制是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
三、质量控制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
1、从经济管理的战略层面树立正确的质量控制观念。质量控制是一项工作,也是一种观念,它在帮助企业和部门提供更高比率的合格产品的同时无疑也会增加企业和政府的运营成本与管理难度。因此,要想把质量工作真正做到实处,我们必须在经济管理的战略层面树立正确的质量控制观念。首先是领导的认识问题,要对质量控制有正确的认识和端正的态度。正确的认识,就是说企业和部门的质量控制是关系每个企业和部门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产品或服务的好坏将影响到广大的顾客群体。因此,开展质量控制工作,是为了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还是只为了拿张认证证书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这是一项原则问题。质量控制本身就是为了提升管理水平服务社会的,这个观念是开展质量控制工作的前提。
有了正确的质量控制观念,就是说既然企业和部门选择了这样的管理模式,就要有踏实接受的态度。作为企业和部门的管理者,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制定出具体的质量目标和完成质量目标的实施计划,通过质量目标的分层次展开,以实现企业和部门的质量控制。因此,质量控制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工作,而出发点必须是企业管理层对质量控制的正确认识。
2、依据经济管理总体情况制定适当的质量规范标准。适当的质量规范标准,是企业和部门实施质量控制的依据。要在工作中制定适当的质量规范标准是极为重要的,为了提升经济管理的效益,我们制定的质量规范标准必须要适当,过高的标准不容易执行,过低的质量标准又不利于管理工作的整体进步。在推行质量管理工作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走捷径照搬照抄,以此来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文件。目前,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ISO9001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必要的质量监控模板,而针对各行业情况,企业和部门也需要增加一些附加的质量控制标准,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适当的质量规范标准应将质量控制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即质量环的所有环节),并且以质量形成存在的问题预防为主,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来排除质量环节各个阶段产生问题的原因,以获得期望的经济效益。
3、提高经济管理效率,建立闭环的质量控制系统。为了有效地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我们针对质量控制方面需要建立一套闭环的质量控制系统。这套闭环的质量控制系统进行质量过程监控,同时出现问题要能及时和自动提醒,以减轻质量控制的工作压力。闭环的质量控制系统不仅应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要具有灵活性,即如果出现批量的质量问题,质量控制系统将提醒企业和部门管理者问题也许不在于某个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而是系统流程上存在问题,从而促进企业修改完善质量标准。
四、总结质量控制对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质量控制是现代企业和政府部门需要重视的工作之一。认清质量控制与经济管理的关系,督促企业和部门领导树立正确的质量控制观念,设定适当的质量目标和规范标准,并建立有效的闭环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企业和部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达到顾客满意,以最大化地实现企业和部门的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在卿。质量目标的建立与存在的问题分析。CNAS技术研究论文集,2008。
关键词:多样化;考核体系;课堂教学;小组讨论
在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本科课程设置中,大部分课程都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其考试内容多以知识性问题为主,最终分数通常以平时成绩与期末笔试成绩进行加权平均而得。这种考察方式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考核不足,导致出现了诸如平时不看书,课后不复习,考前背考试范围,临时突击应付考试等现象。如此的考核方式,往往会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致使学生以考试分数为目标,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导与锻炼,不利于学生各方面创新能力的培养,容易引起“读书无用论”的偏执想法。为了使高等教育培育出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必须对传统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与时俱进的多样化考核方式,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个体各方面能力的成长。
本文将以《发展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为例,进行多样化考核模式的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从方式对多样化考核的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力求说明多样化考核模式的作用及影响。
一、多样化考核模式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分支,主要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以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理论、政策和策略以及发展途径,丰富经济理论,开拓经济分析思路,进一步掌握经济分析方法,从中吸取其精华和相关国家行之有效的经验,并将我国的实际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对我国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宏观科学的认识。
在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资源、结构、战略与制度四大类,全方位地考察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以及伴随经济增长的各类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最后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而且笔试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课堂发言、课后调查等)、学习投入等都没有恰当的考评。鉴于此,在重庆工商大学2009级经济学班的授课过程中采取了多样化考核方式,并在结课后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多样化考核的效果与不足。多样化考核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小组式讨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和自主性,在开展教学时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平时讨论与考核。以3-4人为一个小组,学生们自愿组合,不指定组长。每次案例讨论或发言,每位同学拥有均等的机会,采取的是自愿、主动上台的方式。计分原则是教师会根据发言同学的表现进行打分,分数会纳入整个小组的平时成绩,只是小组内未发言同学的分数仅是发言同学的50%。在小组式讨论的初始阶段,如此捆绑式计分并没有引起所有同学的关注,每次发言的小组基本都一样。为了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教师可将平时讨论的成绩占总成绩比由传统的20%调整到50%。由此,同学们发言的踊跃度大大提升。
2.案例分析。发展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已经说明这不是照本宣科的一门课,需要大量的教学案例来充实课堂。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每组同学都需要搜索并查询与课程有关的案例进行点评。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同学们寻找的案例不仅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案例,还会包含某些行业领域的发展模式,甚至还有自己家乡发展情况的介绍及发展瓶颈的判断等。案例分析与小组式讨论是一体的,其计分方式纳入小组式讨论。
3.课程论文。为了避免笔试考试带来的束缚作用,使学生能从自我学习中收获更多,采取了“课程论文与口头汇报”的方式进行期末测评。小组或个人都可以提交一份课程论文,如果是小组提交,组内每个人得分会按照名字排序进行缩减,以尽可能规避挂名不做事的行为。课程论文要求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和分析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或村镇的经济发展模式,讨论其发展的优劣以及存在的问题。课程论文的打分不是由教师一人决定,而是采取由其他小组和教师共同打分的方式,最后与平时成绩一起按一定的权重进行计算,最终确定每位同学的期末得分。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在多样化考核框架下实施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于此考核方式的态度与想法。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5份,问卷有效率为95.83%,且采取匿名调查的方式,能够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有效性。问卷共有21道题目,分别是关于发展经济学课程体系、考核方式中的三部门内容进行提问,采用五分法表示五个等级:完全同意,同意,不能确定,不同意,完全不同意。
下面将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别从课程体系、多样化考核方式、意见与建议等方面分别进行说明。
1.课程认识调查。关于学生对《发展经济学》课程的认识,一共有五道问题,分别是关于发展经济学理论、作用和意义的提问。
所有学生都认为学习发展经济学是很有价值的,不仅能了解造成国家经济差距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更能理解发展中国家基于优势的发展战略与未来发展趋势。86.95%的学生认为发展经济学的书本内容稍显陈旧,希望能结合当前社会的问题进行分析。
2.小组式讨论调查。关于小组讨论式教学的问题有五道问题,分别是关于小组发言、计分方式、作用等方面,调查结果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是认可小组讨论式的成绩计算的,将同学们进行捆绑式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思考,还能从小型竞争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了课后复习与资料查询的机率。
对于小组讨论的平均认可达到了82.08%,有少部分同学不赞成小组讨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因为不发言的同学也能依次得分,会导致部分同学更加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发言时间和机会很有限,大多数时候都被积极活跃的同学抢去;③小组式讨论易造成两级分化,应当多照顾沉默的学生。
3.案例分析调查。关于案例分析的问题也有四道题,分别是关于案例寻找、讨论方式与效果等方面,调查结果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85%以上的同学是非常认可案例讨论的,不仅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更能促进同学们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案例进行讨论,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还有以下几点问题尚需改进:①由于小组较多,所以占用的时间较长,导致部分小组发言机会较少;②呈现案例多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展现,同学们建议可以以类似《金砖之国》的视频进行案例说明。
4.课程论文调查。关于课程论文有六道题,分别是关于课程论文的优劣以及与笔试考试的对比等方面,调查结果见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于一直处于笔试考试压力下的学生们来讲,笔试的积极作用非常小,对于其能促进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提高积极性等大多数都是不认同的。相反,采用课程论文与口头汇报的方式考察知识内容,将学生所想、所见、所听结合所学写入论文,并通过文字与表达进行全面考核,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
当然,由于现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部分同学会采取一些不良方式逃避论文的自我思考与写作。
三、结论
总体来看,多样化的考核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促进学生课后学习与资料搜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多样化考核模式的探讨和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还能促使教师更多地思考并创新有效的教学方式,并从问卷分析中了解教学方式的优劣,进而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探索多样化考核模式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积极主导考核过程,力求规范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思想教育让同学们明白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韦海鸣.经济管理类专业多样化考核体系构建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2]贾良根.发展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海燕.双重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6):290-292.
[4]徐丽香,万家富.目标教学法和多样化考核形式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00-105.
一,课程名称:(会计毕业论文) 课程负责人:
二,学时与学分:14学时 14学分
三,适用专业: 会计本科专业
四,课程教材: 无
五,参考教材: 无
六,开课单位: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会计系
七,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论文选题;
查阅相关资料;
撰写论文提纲;
修改论文提纲;
撰写论文;
修改论文;
论文定稿.
九,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学生应在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翔实,结构合理严谨,语言通顺.
2,毕业论文选题应在所学专业范围以内,其形式可以是学术论文,也可以是调查报告.
3,毕业论文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使用正规稿纸,字数不少于15000字,正文前必须附有写作提纲.
十,说明
1,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写作态度和论文质量给出建议成绩;
2,经过口头答辩,由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论文与答辩情况给予评定成绩;
十一,考核方式
考核标准: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
1,优
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观点明确,能深入进行分析,并有独到见解.理论联系实际,对经济工作或学术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心突出,论据充足,层次清楚,结构合理,语言流畅.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重点突出,语言简练.
2,良
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明确,分析比较深入.中心明确,论据较充足,层次清楚,语言通顺,结构合理.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3,及格
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基本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但内容尚欠充实.中心论题较明确,材料较充足,具体但不够典型.尚能联系经济工作实际,但论证不够充分.文章有一定的条理,一定的论据,文字尚通顺.答辩中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4,不及格
不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或在经济理论上有原则性错误,未掌握已学的有关专业知识,技能差.文章无中心,层次混淆不清,主要论据短缺.论点论据脱节或严重搭配不当.抄袭他人文章,成果,书籍者.凡具有以上条款之一者,应判为不及格.在答辩中对大多数问题都不能正确回答者,也应判为不及格.
一是缺乏学术思维的培养。在以传授课本知识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和一切为考试服务的教学目标的作用下,课堂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硬性知识的传授上,缺乏对学生法律思维和学术素养的培养,学生成了“硬性记忆的机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多数学生迷茫于众多法律条文的表面知识,无法探索法律条文背后的深刻法理,更不能在理解法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众多法条的规律。在此作用下,一方面,对于经济法的学习和考试成了学生们学习的唯一目的;另一方面,死记硬背成了学生们学习经济法的唯一方法。由于缺少学术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习吃力、效率低下、学习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一般,无法实现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学方式陈旧。未来的经济世界中,以高超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辅之以娴熟的外语技能才是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王道。国与国之间在宏观层面的博弈与角逐、跨国私权主体之间在微观交易中的摩擦与较量,都离不开对他国及国际法律规则的准确判断与选用,而这需要过硬的法律和英语实力做后盾。然而,就我院现阶段的经济法教学来说,教学手段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化的加剧而有所改变,教学方式呈现出“格局小,模式老”的特点。直言之,单纯的全中文讲授已无法满足国际化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一方面制约了经济法学科的建设和教资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国际化素质的提高。
2、经济法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应当遵循“目的性与趣味性兼有”和“客观性与启发性并重”两大原则。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运用经济法处理具体实务的本领,进而使学生在未来生活中面对相关问题时能够表现出一个法律人应有的从容。经济法教学现状表明,“许多学生尚不能充分认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对于学习纯理论问题的兴趣并不高,因此,在法学教学中应尽量选择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的案例。”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强化学生对经济法原理的理解和关注。此外,“所选取的案例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这样才能反映社会生活实际,突出法律的实践性,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避免走入误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同时,客观的案例还应当包含着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判断、推理、论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法学素养与法律技能。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前准备和课上施用两个环节上。案例库的建设是课前准备阶段的核心工作。学校可通过鼓励师生踊跃参加、开展校际教学资源共享活动、成立教学案例库编纂小组等手段做好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工作。具体经济法教学案例的选取可借鉴现行出版案例资料、符合案例模式要求的社会热点问题、理论界的经典案例等。规范操作流程是课上有效施用案例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其一,案例选取。授课教师课前从案例库中精心择取与特定专题关联度较高的教学案例。其二,案例导入。授课教师在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后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教学案例。其三,案例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特定的问题对教学案例展开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其四,案例总结。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点评,阐释特定案例反映的理论教学内容,以案说法、依案论理。
2.2论文教学法
论文教学法应当紧紧围绕“提升思维能力”这一原则而展开。思维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能独立思考、会独立表达是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论文教学则是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论文教学力争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量的积累和质的突变两者相统一的结果,因此,期末论文考核和毕业论文考核是论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传统的授课模式,无论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在期末考核中一般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的方式。并且,考试成绩一律按照事先给定的标准答案进行评判。应试教育带来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使多数学生形成机械的思维和划一的行动,显然,这不利于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我校鼓励教师改善期末评估标准,采用更富实效的考核方式给学生期末评分。目前,已有少数教师将结课论文作为期末考核的方式。笔者认为,对于经济法这门课,一个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法学学科,应采用结课论文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结课论文、闭卷考试各占期末总成绩的50%。当然,授课之初,应专门拿出一次课给学生讲授法学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评分标准问题。“毕业设计(论文)是学习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对大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又是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经过之前的阶段性论文写作训练,学生已初步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技能。在毕业论文考核环节,应进一步加强论文规范性的指导,使学生在选题、资料、结构、注释、见解、相似度等标准上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为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3双语教学法经济法
关键词:中英;经济类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74-02
一、目前国内经济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国内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现有的各种教学方法既存在优势也存在劣势。一是经济类专业的不同课程教学内容有重复交叉。如国际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均有部分重复,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把握不好课程的侧重点,往往忽视了应该因材施教,照本宣科,重复的内容不同课程都讲。二是考核方式和成绩考查办法不合理。目前,高校的经济类课程在经管学院大都是以最为传统的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为基本的。因此都是成绩再加上高校教学工作中学生卷面成绩来评估的,一般卷面成绩比例都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七十,学生们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只有认真背书。有些学生甚至能够一字不差地将经济类课程中的考试内容背下来,有些学生图一时省事采用作弊的办法来应付考试,无论是以上的任何一类学生,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而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的具体应用全然不知,他们关心的只是成绩而非应用。结果导致了学科考试的高成绩而实际应用中的无知者。国内高校也鼓励教师们采用论文(或实践)形式考核,然而学生可能拖很久也不上交论文(或实践报告),不能按时完成考核。如果学生逾期不交,给不及格,学生会诬告老师说教师扔掉了他的论文;而且学生可能敷衍了事,随便网上下载粘贴点东西就交了,如果大面积的学生论文质量不合格,学生不能按时毕业、不能按时找到工作,而学生的就业率影响学校未来招生从而形成倒逼机制。所以,教师们几乎是求学生按时交论文、求他们修改完善论文,久而久之,教师们就宁可选择卷面考试了,因为卷面考试容易控制学生作答和完成考核的时间。三是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面临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何运用和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任教师课们进行了不断探索,将各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但这些方法并非与经济类课程的特点完全锲合,其适用性和实效性有待检验。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的办法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可以增添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们学习经济法的浓厚兴趣,还可以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手段切合实际的将书本知识转化成应用知识。而目前,我们的教学工作很难把握住这一特点,很少有课堂教学能将案例恰到好处地纳入进去,即使应用案例教学的办法,也是浮皮潦草没有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学生们很难理解,结果学习一般是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真正地学会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胡弗汉顿大学教学理念与特点
本文选择教育发达国家英国的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为例,比较该校商学院与我国特别是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方法。之所以选择该校,一方面是因为胡弗汉顿大学(胡校)是英国第五大公立大学,是一所教学型大学也是中国与英国政府首批公布互认学历的英国院校之一。胡弗汉顿大学设有商学院、教育学院、健康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应用科学学院、科技学院、法律、社科及传媒学院、体育、表演艺术和休闲学院学院,共开设有280多个本科专业课程以及90多个硕士和博士专业课程,学科门类广泛。学校目前拥有23000多名在读学生,其中来自12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数约2500名,中国学生有200多名。另一方面,本文作者先后于2009、2010年先后到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访问,对该校的教学进行了全方位地实地调研。胡校教学理念强掉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避免纯粹知识的传授。胡校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原理、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及惯例、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业务素质和能力,能熟练掌握运用英语和计算机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因而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教务管理方面都围绕着其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来设计。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无论是课件内容还是案例选择方面都非常注重实践性。如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内容融合了企业家潜能、技能方面以及创造力和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从这个教学模块中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潜能、如何培养自己的企业家技能,并要求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实际检验和锻炼自己的企业家能力。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胡校教师广泛查阅了英、美、欧洲的教材,认为没有最理想的教材,因而实行模块化教学,每个教学模块参阅了众多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来确定,避免了各教学模块在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重视教学模块内容层次上的差异和衔接。胡校商学院一年制的无文凭,两年制专科,三年制本科,研究生一年制,每一学年学六个教学模块,各学年教学模块内容由浅入深、相互衔接,如一年级时学了Managing Individuals at work,内容主要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一般性的团队管理实践案例,二年级时学习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s:The Key Issues,内容主要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每一学年的六个教学模块,其中两个模块是一学期学完,每个模块周学时4学时,另外两个模块是要学一年的,每个模块周学时2个学时,也就是说每学期学生同时只学四个教学模块,每周仅12个学时。胡校大学生没有我们国内学生要学的语言课(如英语)、公共课(如马史哲、体育等),12个学时之外的时间都是学生自学的时间。胡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所有课件上网,应用网络教育平台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大量资料,特别跨学科的拓展知识技能的学习资料;网络教育平台上还有很多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学术论坛,甚至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是要求要求学生在线撰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
3.教学手段多样化。一个教学模块由一个教学团队而不是一位教师任教。通常一个教学模块是一位领导教师(Module Leader)领导制作课件,其他教师参与教学。首先,以讲座(Lectures)方式讲述相关理论一个课时,为学生提供课程知识的总体了解并激发学生兴趣而不是传授详细具体的事实。通常班容量较大,达到近45人,教师会跟据班容量的大小和教学内容的难易调整讲授的速度。其次,由三位辅导教师(Tutor)进行一个课时的课堂辅导(Tutorials)。一般通过网络由学生自由选择辅导教师(Tutor)分成10~15人的小班进行,辅导内容可以是统计学(Analytical Skills for Business)的计算练习、管理经济学(Managerial Economics)的案例讨论等。第三是实践性教学。有些课程有实践活动,如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这个教学模块,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实际检验和锻炼自己的企业家能力。第四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如前所述,网络教育平台提供胡校所有课件和大量学习资料以及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学术论坛、学术博客。
4.考核方式多样化、科学化。胡校课程考核方式多种多样,有考勤、听试、案例研究、医科临床实践、卷面考试、小组工作、口试、实习、工作计划、组合、实践、口头报告(演讲)、职业行为、项目、建议、报告、研究、随堂测试、口试(Attendance、Aural、Case Study、Clinical Practice、Coursework、Examination、Groupwork、Oral、Placement、Workplan、Portfolio、Practical、Presentation、Professional Conduct、Project、Proposal、Report、Research、In-class test、Viva Voce)等。胡校教学理念强掉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避免纯粹知识的传授,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以开放式的考核方式为主,如商学院的课程多以案例研究、报告、研究、口头报告(演讲)、小组工作、实习、实践等这样一些开放性的方式进行。考察知识记忆的封闭式考核(如卷面考试、随堂测试)较少。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要求在校园网络互动中完成的,如Learning for Business Success这个教学模块就要求学生在线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
5.教务管理先进科学。胡校的每个教学模块的考核说明包括考核方式、考核要求、考核提交方式、提交结束时间、考核评分标准、学术不端的界定和处罚等,都非常清楚、完整、规范,都和课件一起挂到校园网上了。胡校为杜绝学生拖延考核的情形,规定学生的考核论文、作业、实践报告等不能直接提交给教师,都要交到教务管理办公室,由教学秘书开具收据,学生以收据证明自己有按时交,如果学生逾期去交,教学秘书将不接受学生的考核材料。而上文提到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要求在校园网络互动中完成的,要求学生在线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或者要求在线提交论文,如学生未按期提交,逾期想提交时,网络已经关闭,就无法提交了。教师可以给未按时交考核的学生不及格,如果学生论的不合格,那教师就给学生不及格,即使全体学生都不及格教师也没有责任,只要教师是严格按照评分标准给的。如果学生论文涉嫌抄袭,胡校有先进的软件可以复率,而且有严格的处罚机制,绝不姑息。正是有了这样先进科学的教务管理手段和严格的教学管理,胡校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才得以实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能力才得以保证,从而又保证了胡校的声誉。
三、提高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
了解了胡校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提高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在分析课程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并改进教学方法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需要改变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学习胡校,在教务管理、考核方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姣丽.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索[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6).
[2]张翔,焦玮,.中美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理论与培养方式的比较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科技学术期刊是的主要载体,其学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所发论文的学术水平。为了规范对稿件质量和编辑工作的管理,期刊编辑部一般都会对稿件建立发表前的档案,内容包括作者原稿、修改稿、专家审稿意见、编辑和主编审稿意见、稿件和作者的基本信息等;但很少有编辑部对发表后的论文进行学术跟踪,收集整理有关论文学术影响及读者评价等信息,建立发文后档案。其原因主要是少数学术期刊管理者和编辑存在畏难情绪,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建立发文后档案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完整建立发文档案,是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对论文出版过程的总结和延伸。本文就学术期刊建立发文后档案的意义和内容进行初步的探讨,供同人参考。
1建立发文后档案的意义
组稿是学术期刊保证质量的重要举措,优质稿件主要来源于以下3条途径:与知名专家约稿;组织相关学术会议的论文;在自由投稿中遴选。这些稿件虽然通过学科编辑初审、专家复审及主编(或编委会)终审,有些甚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发表后的学术影响差别较大,学术质量参差不齐。对发表后的论文进行学术影响跟踪,在某一段时间内统计每篇论文的文摘量、下载率、被引用频次、所获奖项或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对表现比较好的优秀论文加以分析,就能找出少数优秀作者以及某些学科的研究方向。这些作者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方向就是学术期刊编辑下一步组稿的目标。通过这种方式组稿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大大提高组稿效率。1.2有利于编辑的绩效考核学术期刊的发展离不开编辑的辛勤劳动。为了提高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全面的绩效考核制度很有必要。目前大多数期刊编辑部考核编辑的主要内容是编辑在德、勤、能、绩几个方面的表现及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重点考核编辑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2]。由于学术期刊编辑的劳动贯穿于论文出版过程的始终,其成果主要是发表后的论文(大部分学术期刊都有责任编辑的署名)。建立发文后档案,跟踪评价编辑所组发论文的学术影响,能够反映出编辑本身的学术水平、工作努力程度和责任心,也体现学术编辑所做出的业绩和贡献。专家审稿环节是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保证,快速、准确地选择审稿专家对论文进行客观评价是学术期刊提高论文质量的必要举措。期刊界早已对选择审稿专家的重要性、选择标准、选择途径以及管理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些期刊建立了动态的审稿专家库[3]。公认的合适审稿专家应具备以下3个条件:一是正在从事所属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工作;二是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其评价结果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三是在其研究领域内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4]。但前的专家审稿只是一种定性评价,而且其评价结果的准确度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对已发表的论文进行学术跟踪,建立单篇论文的评价档案,基本可以验证专家审稿结论的可靠程度。评价意见与论文实际学术影响经常相左的审稿专家,可以给予适当的提醒甚至清出审稿专家库。期刊编辑部还可以从论文学术影响较大的少数优秀作者中遴选合适的审稿人。现代传播理论认为,信源和信宿是一个双向传播过程,信宿可以产生巨大的反馈作用[5]。学术期刊传播的对象是读者,学术论文的评价离不开读者的反馈。学术期刊应收集后一定时段内的相关资料,如论文的下载率、读者的评论、读者群的详细信息等,列入单篇论文的评价档案,可以帮助期刊编辑部了解读者需求,提高发行量。此外,前虽然经过了相关专家评审和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检测,但仍可能会有遗漏。及时收集读者的反馈意见,对学术不端论文进行处理,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负面影响,有利于论文的传播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论文评价是文献计量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备受广大学者的关注。正确评价论文可以为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科学成果的有效传播,促进科技事业的进步与繁荣。目前的论文评价体系中,主要依据有专家意见、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即年指标及其文摘反响情况等。这方面存在以下弊端:1)数据受到统计源的影响,不够全面;2)不同学科的数据差别很大,即使属于同一学科,不同专业方向的论文也差别明显,不具可比性;3)对部分应用类研究论文评价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如许多工科类论文可以通过技术转让产生较大经济效益,这些论文的学术价值往往在目前的评价中难以体现[6]。如果学术期刊编辑部要全面了解所刊发论文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对已发表的论文进行学术跟踪,建立单篇论文的评价档案和适合本刊的论文评价体系[7]。部分单篇论文的评价指标如文摘信息、获奖情况和其他重大应用价值等,只能靠期刊编辑部配合作者及相关部门来完成。
2建立发文后档案的内容
学术论文在正式发表前要经过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作者修改、主编或编委会终审,以及稿件编排、校对和印刷等环节,这些环节中的重要文件和材料构成了发文前档案的内容。包括论文的原稿、编辑初审意见、专家审稿结论、修改稿及修改说明、终审结论、编辑和作者的校对稿以及论文的相关信息,等等。后通过不同媒介传递给读者,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反响。学术期刊发文后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文摘信息;2)引文信息;3)读者反馈信息;4)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内容具有时间滞后性和零散性等特点,需要期刊编辑部派专人收集和整理,并需要作者、读者和相关编辑、机构协作完成。文摘信息文摘信息指后被国内外各类文摘刊物或数据库摘录的情况。如美国《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EBSCOhost全文数据库、《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PK),德国《数学文摘》(ZbMATH),英国《动物学记录》(ZR),《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等,分题录、摘要和全文摘录3种情形。目前国内外文摘刊物或数据库数量很多,考虑到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力、物力及掌握的资源有限,只收集影响较大、比较权威的文摘刊物或数据库。引文信息引文信息指后被其他文献资料的引用情况。目前国内统计引文数据的评价体系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清华大学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JIF)等[8]。由于各自的统计源不一样,这些评价体系提供的引文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别。《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以全面、系统分析我国学术期刊文献出版和引文分布特点为基础,打破了国际上传统的期刊引文分布“二八法则”及核心区概念,考虑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文献引证的差异,弃除了严重疑似学术不端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采用了高精度的数据统计标准,并计入了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的引用,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学术期刊计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影响力提供了可信的数据。读者反馈信息读者反馈信息包括下载量、读者对论文的各种评价(包括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是否有涉及学术不端现象等。通过互联网检索、下载学术论文和研究资料已成为科研人员和机构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这些检索下载活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读者对论文的关注和认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学术论文的社会影响。《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以及重庆维普数据库等都可以提供论文下载量数据。传统的纸质期刊与读者互动的方式主要通过设置相关栏目以及往来的电话、函件等。进入数字出版以后,高度互动的互联网媒体将作者、编者、读者置于同一平面上,为读者快速、准确反馈信息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读者对的反馈意见及各种评价,既是对专家评审环节的检验,也是对论文评审过程的重要补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包括后获得的各种奖励、形成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咨询报告、获得的专利及技术转让带来的经济效益等。学术论文凝结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心血,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许多学术论文的结论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科学实验或调查研究后总结得出的,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等特点。后,在一定时段内能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技术类和应用类论文,能够解决一些生产实践或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技术问题,直接转化为读者的劳动技能而产生经济效益。期刊编辑部应与作者、读者以及科技管理部门保持联系,及时获取论文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信息。
屠呦呦获奖或可反向证明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一般认为,论文评价更适用于基础研究领域的评价实践。事实上,在应用研究领域,以论文的方式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及其背后的科学理论进行总结交流也非常必要。
以此次屠呦呦研究员获奖为例,这么好的成果之所以时隔这么久才获奖,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由于缺乏论文特别是高声誉的期刊论文这种学术界的“硬通货”成果形式,使得国际学术界同行难以及时了解相关成果。而其最终获奖,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许多海外华人科学家的不懈奔走推广,在此过程中付出的是时间成本和相当高的交易成本。设想如果屠呦呦当初比较早地就把自己的研究发现在高质量的学术刊物(特别是当前占据国际学术界主导地位的英文刊物)上发表,或许这个奖项会来得更早、更容易些。
缘何以论文为考评依据
论文兼具交流展示和考核评价的双重功能,以论文为核心的考评机制是规模化科研模式下的产物
现代科学诞生之初,论文的主要功能在于“交流展示”。一方面,科研人员通过撰写和总结自己的工作成果,与学术同行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在科学奖励回报系统的核心――研究发现的“优先权”之争方面,论文始终是“优先权”展示的最有力工具。
随着科研活动逐步“建制化”,论文的考核评价功能变得日益突出。特别是二战以来,政府和商业对科研活动资助规模日益扩大,科研模式已从先前的个体作坊式转型为现代的规模化生产,科学共同体也逐渐转变成一个竞争日益加剧的学术劳动力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出资方更加重视对科研人员工作效率及产出的考核评价,科研人员也更加需要释放信号展示自己的价值,以获得雇主、同行和社会的认可。
如果说在个体作坊时代,尚可以通过同行评议,以一人(事)一议的规模对科研人员的水平和绩效进行定性化考评,那么,在现代的规模化科研时代,巨大的考评工作量和过细的学科分工,已经使得这种理想化的评价模式变得不太现实。而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及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引文分析法(影响因子)的兴起,恰恰使得论文作为一种批量化的“同行评议”,能够成为规模化科研模式下对科研人员考核评价的“硬通货”。与理想的同行评议相比,以论文为核心的定量化评价的精细化和有效性显然更低。但其最大优点却是,作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反映科研人员价值、降低学术劳动力市场交易成本的“信号”机制,同时又便于大规模的实践应用,因而更适用于现代的规模化科研模式。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理想的同行评议类似于小规模自然经济交易中的“以物易物”(只适用于对少数科学精英的评价实践),论文评价却类似于大规模商品经济交易中的“货币”。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论文为核心的定量化考核评价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扩散,成为驱使科研人员追求的重要动力。事实上,在欧美发达国家,青年科研人员也普遍面临为了追求“终身研究职位”(Tenure)而的压力;对获得了Tenure职位的科研人员,也有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从以往不加考评转向探索“适度”的考评机制。
正面作用
对以论文为核心的考评机制的一个批评是,过度重视定量化指标会使得科研活动重量不重质,影响科研水平提高。事实上,近十几年来,我国科研论文的产出无论是“量”还是“质”都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以SCI数据库收录论文为例,从数量上看,2013年我国内地共发表SCI论文23.14万篇,与2D02年(4.04万篇)相比,年均增长率高达17%,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占世界SCI论文总数的比重,从2D02年的4.2%提高到2013年的13.5%,已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2位。
从质量上看,2D04~2014年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SCI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第4位,与1994~2D04年间的第18位相比,被引用次数的世界排名持续提升。从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看,我国为7.57次,与世界平均值(11.05次)还有不小差距,但比2013年提高了9.4%,提升速度显著超过其他国家。2013年,我国学者在CNS刊物(Ce]]、Nature、Scl ence及其子刊)发表的论文数居世界第6位,比2012年上升了3位;2014年发表的CNS论文数又比2013年增长了73.3%,远高于其他国家增速。Nature出版集团的反映高质量的“自然指数”(NatureIndeX)显示,2014年我国高质量论文的WFC总分(加权分值计数)位居世界第二,比2013年提高了16%;美国WFC总分虽然仍远高于我国,但比2013年下降了3.5%。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从科研规律看,科研论文的影响有一个累积和滞后过程。我国正是在过去十几年科研论文数量的积累和大幅增长的基础上,才有了近年来论文被引用数量的明显上升和高质量论文的涌现。这既是多年来科研投入增加、科研条件改善和研究人员素质提高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对科研论文产出的考评和激励导向。
负面作用
关键词 工学专业硕士 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Clarifying the Cultivation Aim of Professional Master for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Enhancing their Professional Technical Ability
YANG Tao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erious homogeneity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master for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academic master.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 qualified creativ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o meet the demand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further the cultivation aim of the professional master for engineering science, constantly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course settings, reform academic level evaluation method and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utor tea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master for engineering science;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 practical teaching; cultivation aim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和高层次专门人才。为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教育部近几年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并从2009年开始将硕士研究生类型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以满足社会需要。目前,专业型硕士招生计划所占总计划的比例已由 2009年的约 11%增加到 2013 年的约 40%,①②学术型硕士所占比例逐年减少,专业硕士已成为社会建设人力资源的主要部分。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理工科高校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与学术型硕士几乎没有区别,④⑤⑥工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不合理,考核制度不完善,工学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同质化比较严重,无法实现工学专业硕士技术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的目标。因此,要培养出合格的工学专业硕士,满足社会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需要,必须对工学专业硕士的教育培养体系进行改进。
1 工学专业硕士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高校多数工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学术硕士基本相同,仍然定位在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上,偏离了工学专业硕士专业技术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2)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对工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定位不准确,部分高校相同学科或方向的工学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课程设置相同,甚至两类研究生同班上专业课,“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和课程内容也一成不变。也有部分学校只是对工学专业硕士增加了很少学分的实习,但实验、设计等其他实践类课程几乎没有开设。这样就导致了理论脱离实际,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3)师资专业技能参差不齐,工学专业硕士导师缺乏。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相差悬殊,有些教师对外服务课题多,参加过很多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等工作,有的教师甚至是国家级或市级重大工程的评审专家,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很高的专业技术技能。但大量年轻教师,他们刚刚走出校门,虽然有着博士学历、博士后甚至海归经历,科研能力强,也发表了很多SCI论文,却没接触过实际工程,根本谈不上工程经验和专业技术技能。因此,工学专业硕士导师缺乏现象普遍存在。
(4)考评体系不完善。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工学专业硕士的考核体系仍然类同于学术硕士,基本上还是“三步”考评制:第一步是先修满理论课程学分,一般在30学分左右;第二步是发表1~2篇期刊论文,对期刊等级的要求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学院也不一致,甚至不同导师也有不同的要求。第三步是毕业论文和答辩必须通过专家审核,特别是要通过专家盲评。第一步主要考核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步和第三步目前主要考察学生的科研能力。第二和第三步中把关的导师和同行专家,他们还是按工学学术型硕士的科研标准来加以评判,而对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却无任何规定和标准可循。
2 工学专业硕士教育培养的改进措施
2.1 明确工学专业硕士培养目标
按国家教育部要求,工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 (或职业) 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③因此,各高校必须切实提高对工学专业学位教育的认识,改变同学术型硕士同质化的培养模式。工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提高为核心,以推动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打造出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视野开阔、具有创新性意识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这才是对工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唯一目标和科学定位。
2.2 建立工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工学专业硕士的培养应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建立和加强专业课程中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突出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实践教学是专业技术技能提高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高层次的实践教学是专业硕士培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实践教学应从课堂教学、企业实习、科研基地实践等多方面重视和加强。
2.3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改变重机理分析和公式理论推导等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应采用PPT、录像、电影等多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多方面的资料、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交互对接。提出工程实际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课堂理论教学、仿真实验教学与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课堂案例教学的多层次、丰富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操作性。
2.4 增设企业实习学分
企业实习是工学专业硕士培养中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实习不应拘泥于形式。实习的企业可根据学生的兴趣自己联系,也可由导师推荐或进入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参加导师承担的企业横向课题,结合课题进行实习,或是毕业论文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课题展开研究。企业实习应不少于5学分,时间不少于半年。
2.5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根据工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需要建立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导师队伍。加强工学专业学位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革工学专业学位硕士导师遴选机制,鼓励年轻教师进入设计院、工厂、施工企业,参与企业的实际课题攻关,提升专业技能和工程素养。 (2)从设计院、大型工、矿企业引进具有副总工程师以上职称的高水平的人才,解决理工院校专业硕士导师资源不足的问题。(3)在实习企业聘请研究生导师,采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提高全日制工学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质量。
2.6 建立新型的研究生考核机制
(1)专业课程考核。改变以笔试作为唯一的课程考核的方式,以课堂讨论、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报告和期末论文或设计和实验成果等多种形式进行课程综合考核,切实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2)企业实习考核。除了提交实习报告和企业实习证明外,还应增加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具体工作业绩考核。学生应提交参加工程设计、施工或实验的成果。为增强学生对企业实习的重视,将实习成绩作为学生能否进入毕业论文环节的考核条件,企业实习不合格者,不能进入毕业论文工作。(3)研究能力考核。改变在学术期刊上的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考核方式,以学术论文、专利申请、实习企业亟待解决问题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加以考核。
2.7 实践性的学位论文选题
工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结合实际工程问题,避免纯理论性的基础研究课题。课题来源可以是导师的企业横向课题,最好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企业内部立项的研究课。这样的学位论文选题既体现工程实践背景,又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具有工程应用和推广价值。学位论文开题必须要有本领域的企业高级工程师和校内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参与,以确保学位论文研究内容来源于工程实际,预期论文成果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论文评阅及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应区别于学术型硕士,成员应由工矿企业的高级工程师2-3名与高校的学术权威共同组成。论文答辩应侧重于学位论文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注重论文的技术创新。这样既保障了论文的质量,又实现了对工学专业硕士的知识应用、创新和实际专业技能的考核,从而进一步促进工学专业硕士向应用型高层次技术人才方向快速成长。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国家对于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必须从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工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不断改进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置和考核办法,加强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全日制工学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保障教学质量,实现工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
注释
① 刘少华.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的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4):59-60.
② 王晓琴.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的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5.
③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④ 朱永梅,任家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初探[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7(5):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