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一_久久综合激情_亚洲97_午夜影院在线视频_国产成人福利_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首页 优秀范文 国民经济学原理

国民经济学原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29 15:08: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民经济学原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国民经济学原理

第1篇

关键词:规模报酬理论;欧拉定理;商业银行;差别化监管

关于商业银行差别化监管一直是学者们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停留在对于不同类型银行差异的现实背景上进行分析,比如银行的所有权形式、经营特点等方面,而针对银行本质层面的差异,即差别化监管的理论分析还很少有涉及。国外学者的研究多见于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的出结论,而国外研究的优势在于,他们有充足的数据来支撑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就尝试着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差别化监管进行理论分析,探寻商业银行差别化监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理论分析是研究工作开展的基础,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我们所研究的内容,能为我们的文章提供了更多的可信性和依据性。本文探讨商业银行差别化监管的理论分析,是从各个维度关注各类银行的差异性,从而从根源上挖掘商业银行差别化监管的理论基础。

规模报酬理论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生产主体内部的各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发生变化时,得到的产出跟随生产要素变化的情况。规模报酬理论包含着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其中,规模报酬递增是指当生产主体内部的各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时,得到的产出增加比例大于生产要素的增加比例;规模报酬不变是指当生产主体内部的各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时,得到的产出增加比例等于生产要素的增加比例;而规模报酬增减是指当生产主体内部的各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时,得到的产出增加比例小于生产要素的增加比例。

商业银行可以看成是市场经济殊的生产者,它们为国民经济的运行生产和提供各种金融,为国民经济的额良好运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本文中,我们做出这样的假设,即,不同资产规模的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可以近似看作为商业银行作为生产者来说在投入不同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异。在这里,各种生产要素是指商业银行的资本投入、经营者的管理以及员工的劳动等等,这些对于不同资产规模的商业银行来说是不同的,而且随着资产规模的增加,我们可以近似地看作同比例增加。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产出就是它们为国民经济良好运行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包括为经济建设筹集资金、发挥金融中介职能、充当资金储蓄池等等。基于此分析,我们便可以通过规模报酬理论分析商业银行差别化监管的必要性和经济学基础。

欧拉定理也叫产量分配净尽定理,是指,在利润最大化、竞争性和规模不变的三个假定成立的条件下,生产者在支付了生产要素报酬之后,剩下的经济利润为零。经济利润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讲的会计利润,会计利润不仅仅包含经济利润,包含资本收益。欧拉定理在解决经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其公式表示如下:

Y=MPL×L+MPK×K+经济利润公式1

其中,Y表示总产出,MPL表示实际工作,L表示劳动量,MPL×L表示劳动的收益,MPK表示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K表示资本量,MPK×K表示资本的收益。在欧拉定理成立的条件下,公式中经济利润为零。

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利润平均化的解释,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导致最终的平均利润。即在经济的平稳状态,各个行业均不存在超额利润,行业经营者所取得的只是社会的平均利润,而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仅由此二者决定。而就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来看,利润的平均化还仅仅是一种理论的假设而已。

在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处于高速的增长时期,连续十几年GDP增速一直保持在8~9%左右,这也使得金融和银行业也正处于行业的上升期。原因在于,金融业和经济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发展决定了金融的进步,而金融的进步又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为经济发展服务,而经济又能为金融发展提供空间,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还在增长,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这说明,在排除政策差异等方面的不同限制的情况下,银行业存在所谓的经济利润。因而,银行业目前来讲具有规模报酬的非不变性。

商业银行经营的规模报酬非不变性说明,监管主体在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进行监管时,应该有的放矢、量体裁衣地制定差别化的监管目标、监管内容和监管措施,这样才能实现整个银行业的有序和高效率运行。这就从规模报酬理论方面对商业银行差别化监管进行了理论阐述和经济学原理分析。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从规模报酬理论的角度得出商业银行差别化监管的理论依据。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实施差别化监管,能够保障银行业充分有效地运转,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和动力。(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Chukwuogor-Ndu,C.,Wetmore,par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mall,Medium and Large mercial Banks[J].Banks and Bank Systems,2006,1(2):123-135.

[2]Lacewell,S.K.,White,L.R.,Rogers,K.E..An Analysis of Alternative Profit Efficiency Scores and Financial Ratios:Does Bank Size Matter[J].Journal of Commercial Banking and Finance,2002,1:23-30.

[3]Bergera,A.N.,Millerb,N.H.,Petersenc,M.A.,Rajand,R.G.,Steine,J.C..Does Function Follow Organizational Form Evidence from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6(2):237-269.

[4]徐思新.实施差别监管 提高监管效率[J].管理现代化,2006,1:10-12.

[5]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2篇

通常我们所说的国民经济学,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体系,大体经历了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和国民经济学三个阶段。

重商主义是封建社会晚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经济思想,它的基本观点是财富就是货币,由于国内贸易不会导致货币量的增加,所以只有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财富。

重农学派反对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银,而是维持生活的各种物品,该学派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第一次确认在人类社会存在着客观规律,从而为政治经济学提出了认识客观规律的任务。

“国民经济学”是当时德国人对英国人和法国人称作政治经济学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采用的概念。

从方法论上说,国民经济学家从感性事实出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经济学家的这种方法也导致这样的结果:经济学成了“只不过是一大堆杂乱地放在一起的、附有启发性例证的最正确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附有有益的意见的统计学的天才研究” 。概念之间缺少联系,理论和现实之间严重脱节,在指出国民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缺陷后,马克思进一步从人本主义哲学的视角批评国民经济学家“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这说明国民经济学通过李嘉图的抽象获得科学性的同时也使得经济学丧失了哲学传统——对人的关注。所以,马克思的批判实际上指出了国民经济学在理论中将“人”抽象的不合理性。

概念构成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如果这门学科在与现实的联系中出现了错误,可以肯定构成这门学科的概念一定出了问题。因此,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是从其基本概念开始的。

一、工资

马克思首先分析的是工资。斯密认为,本来“劳动的产品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工资”,但在资本积累之后“工人的普通工资,到处都取决于劳资两方所定的契约”;工资决定了劳动者的处境,“在社会处于进步状态并日益富裕的时候,贫穷劳动者即大多数人民似乎最幸福、最安乐。在社会静止状态下,境遇是艰难的;在退步状态下,是困苦的”。 那么我们必须要问,为什么国民经济学家一方面承认价值全部由劳动创造而另一方面有说价值的创造者(工人)只能得到“……最低工资” ?事实真的像斯密说的在社会财富增长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时候,工人的生活会变好?马克思指出“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 而且“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 ,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 这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资本家掌握资本进而掌握了劳动必须的生产资料,所以工人不得不沦为商品在市场上寻找买家,所以“……,吃亏的首先是工人” 。另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分析社会可能处于的三种状态,指出事实不像斯密描绘的那样当社会财富增长时,劳动者的生活会变好;而是无论社会“退步”、“进步”、“静止”三种状态的哪一种状态下,工人的结局都是“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 在逐条分析了国民经济学家关于工资的内在矛盾后,马克思指出斯密的根本缺陷就是在经济理论中工人被“归结为抽象劳动”,这实际上为后面提出异化劳动打下了理论基础。

二、资本和资本利润

马克思首先总结了国民经济学家的规定,接着指出了资本的实质,“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而且,“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做资本”。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那么利润到底从什么地方来?“资本家是双重获利:第一,通过分工;第二,一般地通过对自然产品加工时人的劳动的增加,……” 。

积累和竞争是国民经济学衡量社会经济状态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在他们的理论中从来都是寄希望于加强竞争而避免垄断的出现。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竞争真的能避免垄断吗?马克思提出“许多资本”这一范畴,并认为竞争的结果就是“资本和地产掌握在同一个人手中,……而资本间的竞争日益减少。”多奇妙的论证!竞争在现实的过程中走向了自身的反面——积累!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已经从资本间的竞争看到了资本积累的最终结果,甚至得出了关于垄断内涵的结论。

三、地租

地租概念是国民经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着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关系。马克思着眼于阶级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地租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私有财产的统治从土地占有开始,中世纪的俗语“没有无主的土地”被资本主义社会的 “金钱没有主人”所代替,结果就是“大地产进一步集中”,并且“这种竞争还会使大部分地产落入资本家手中,……同样,一部分大土地所有者同时也成为工业家。”“因此,最终的结果是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差别消失,以致在居民中大体上只剩下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

第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济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展课程设计是近年来在高职教育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实践应用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体现系统化,即一门课程至少应由三个或以上的学习情境组成,而且相互之间应该是平行或递进或包容的关系。在每一个学习情境的设计上都要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应该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步骤都包含在内,在下一个学习情境中重复步骤、变化内容,将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选择、排序,以此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结合经济学课程内容来看,由于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介绍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规律。在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塑造学生优良的职业道德以及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了加深对知识学习的理解和能力的掌握程度,按照难易程度,一门课程应设计有不少于三个学习情境。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就业情况来分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消费者、生产者、管理者。每个层次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拥有的资源和使用效率问题。消费者的角色是参与到市场经济中的所有人都要扮演的,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消费行为较易理解;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部分,因为在校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实际企业的运营,但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后续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奠基的作用,譬如关于成本的相关概念为后续成本核算等相关课程打下基础,这一部分内容比消费者更进一步;经济管理者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这需要了解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通常需要一些工作时间才能有足够积累,所以对于在校生来说会感觉距离较远,学习理解难度较高。

2当前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选取存在的问题

之所以产生教师难教、学生不听的教学困境,与课程在内容选取上存在较大的关系。当前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选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课程内容中的基本原理与实际经济生活有距离

学界普遍认为西方经济学是从18世纪亚当斯密所发表的《国富论》开始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形成基本原理,随后经过“边际革命”、凯恩斯主义等几个发展阶段至今。伴随着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在学校课堂中,受到课时的限制,只能介绍一些基本原理。有些原理相对来说理论性较强,与当前的实际经济生活有所脱节,导致只能以理论阐述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由于西方经济学原理主要阐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虽然说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运行规律是想通的,但确实也有一些规律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符合,如果在教材或课堂教学中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开展比较分析,学生会觉得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有距离、不匹配。

2.2课程内容中的数学推导对高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障碍

现代经济学已习惯使用数学语言来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这是因为数学是对逻辑性要求非常高的学科,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可以使得研究过程逻辑严谨、用语精炼、陈述清晰、结论明确。虽然目前经济学中的数学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及深入,但在高职经济学原理教材中一般只涉及到最简单的一阶导数初步。在目前的招生前提下,高职学生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绝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影响到对在经济学中应用数学分析方法推导经济问题演变及结论的学习积极性。无论是用代数表达式推导企业利润最大化条件,还是基于几何图形推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都会被学生认为是学习的拦路虎。

2.3课程内容更新跟不上外部因素的变化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正处于一个激烈震动的时期,受到各国政治环境的影响,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形势更加复杂。但是课程教材的编写内容更多的是经济运行基本规律,在时效性上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教学对象即学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018年秋季第一批00后大学生开始进入大学校园,这批学生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手机的依赖性更高,对新鲜事物的接手能力更强。如何保证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契合学生的成长经历,与手机争夺学生的注意力,这对课程内容的选取编排提出了更高要求。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选取的基本原则

(1)确保内容编排的科学性。虽然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对高职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设计,但无论如何,也要首先保证内容的科学性,要符合基本经济学原理,不能因为学生接受度不高就放弃基本原理,在内容选取上不注重原则,甚至胡编滥造,这不仅无助于课程教学,还对启发学生思考造成了负面影响。(2)注重内容选取的实践性。如上所述,高职学生觉得经济学难学、听不懂,是因为觉得这些经济学原理与实际经济生活没有联系,所以枯燥乏味,久而久之,课堂教学效果较差。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课堂案例导入恐怕依然不足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可能需要对整体内容进行重新设计,结合近期的实际经济现象,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把实际发生的各类经济事件通过基本原理来解释说明,使学生更易接受,也能启发学生对后续发展的思考。(3)创新引导思考的开放性。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原则,每一个学习情境都要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把课堂上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技能真正转换为自己拥有。所以在编排设计课程内容时还要注意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并把这种思想贯彻于整门课程的教学中。

4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具体方案

如上所述,高职经济学课程在设计时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结合财经类工作岗位,分为消费者、生产者、管理者等三个层次,再加入经济学导论形成相对完整的内容体系。接下来,按这四个方面内容的顺序依次阐述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具体方案。

4.1第一部分:经济学导论与供求原理

在传统教材内容设计中,导论部分主要是阐述了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假设、分析方法等,让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轮廓有了初步了解,对市场经济、价格机制等建立了初步印象。供求原理主要是介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供给以及市场均衡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本部分内容切入点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分别描述中西方在经济成长发展过程中经济思想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描述重要历史节点时对经济的不同认识。通过对中西方经济发展及思想历史的对比,也可以启发学生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思考。在历史的叙述过程中,把经济学的定义、研究思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起源和发展等等内容穿插其中,有机结合,让学生一开始学习本门课程就认识到,经济学是人类历史认识的总结,而且对现实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并不是脱离实际的学问。供求原理内容的切入点也要考虑到让学生能够产生代入感,不必遵循传统的需求、供给、市场均衡的内容编排顺序,直接从市场环境分析入手,分别介绍市场当中需求方、供给方两方面力量形成的原因,分析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需求、供给两方面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的市场均衡,对需求价格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存在的相似案例。

4.2第二部分:消费者

在传统教材内容设计中,消费者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分析消费者如何在有限收入的前提实现效用最大化,通常从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两个角度分析,使用了少量的代数、几何分析方法。虽然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深,但依然让学生觉得存在学习障碍。消费者角色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是在有限收入的前提下如何让自己在消费中获得最大的满足程度,即效用最大化。在这部分内容中可以把传统经济学关于效用论、分配论的知识内容融合起来。通过两个模块来完成教学内容设计:第一个模块主要从消费者的收入角度阐述,介绍消费者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类型及其报酬即收入的来源,了解收入的类型,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自身或家庭拥有的资源,明确家庭收入来源,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注重收入来源的合法、合理性;第二个模块从消费者资源即收入的使用效率角度出发,数学分析一带而过,主要介绍边际效用递减的经济原理,并通过原理的实际运用,让学习者掌握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身消费的合理规划。

4.3第三部分:生产者

在传统教材内容设计中,生产者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分析围绕着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行为,包括生产论、成本论、市场论,介绍了产量与要素投入关系的规律、成本的变化趋势、利润最大化的形成以及不同市场类型对企业的影响等内容。这些内容总体来说理论性较强,与学生所认知的生活实践有一定距离,特别是相关内容的代数、几何分析让学生觉得学习遇到拦路虎。如果在内容设计上延续传统公式加图形的分析方法,对高职学生来说,会产生较大学习障碍,降低了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基于以上问题,在内容重新编排设计上,要尽量少数理分析,多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经营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介绍完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后,可以结合市场环境分析在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四种市场环境下,举例说明一家企业经营所需要考虑到的生产、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短期、长期以及边际产量、成本等概率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从职业人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拥有哪些资源,如何利用资源以实现最大产量、最大利润。学习分析要通俗易懂,真正让学生能理解、能应用,同时在理论上又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学习的空间。

4.4第四部分:管理者

在传统教材内容设计中,在经济管理方面从微观经济管理(即市场失灵)和宏观经济管理两个方面分析。市场失灵部分主要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角度阐述了对市场的影响和解决对策。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IS-LM模型、AD-AS模型、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宏观经济运行规律。这部分内容其实与实际经济生活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是较多的模型理论分析让高职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深入学习了解的兴趣。所以在内容编排设计过程中,要选取典型经济案例,引起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融入对知识点的说明。譬如结合雾霾现象分析外部性的产生、影响和解决对策。再如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看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再结合实际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讨论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存在的局限性或不足之处。或者从大学生就业难得问题引入到失业的类型、起因、解决办法等。总之,内容选取时要从实际出发,并注意启发学生思考。

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43-0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经济运动的本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理论性强、学术流派多、是学生觉得比较难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实践中,借助多媒体平台实施案例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抽象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了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认识和解决社会经济运行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经济范畴和原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在案例的思考、分析和讨论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

2007年底我们着手进行贵州省高教处设立的“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研究,课题组老师多次深入企业、乡村,寻访公司管理人员和田间农民,了解企业、乡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运行机制,并借助网络、电视媒体收集大量文字、视频资料,经过精心筛选,编辑了“关注价格”、“关注中国制造” 等七个专题的案例,广泛收集国内外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各个专题进行深入详实分析的视频资料。例如,“关注价格”这个专题,涉及近几年倍受关注的猪肉、粮食、大豆、石油四类商品价格,注重从点到面,从局部到全局分析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价格这个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猪肉价格”侧重从价格波动背后分析供求对价格的影响;“粮食价格”侧重从价格波动中分析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对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性作用;“大豆价格”侧重从价格波动中分析面对外资大举进入国内市场,中国如何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和独立;而“石油价格”则侧重透过价格波动,分析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经济应该如何布局,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如何应对,通过四类商品价格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对价格理论的理解逐步深入,知识能力得以提升。2008年中国步入奥运倒计时,奥运会引起了众多中国人的关注,根据这一情况我们收集了奥运经济专题,从洛衫机奥运会的扭亏为赢、奥运经济现象的兴起,到各国借举办奥运带动经济发展,企业借奥运商机做大做强的具体案例,透过当事人的分析、企业的具体经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发展经济”源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随着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国内国外媒体给中国经济戴上无数的光环,为了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看待“世界制造中心”、“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等美誉,了解“中国制造”的伤痛,我们整理了“关注中国制造”专题,讲述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潜力,并与八十年代的“日本制造”进行比较,寻找如何打造“中国制造”竞争力的途径,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对中国经济的信心。2007年4月2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引爆了殃及全球、持续数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次贷危机”这个中国人非常陌生的概念,越来越成为众多人关注的焦点,于是我们又整理了“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专题,收集媒体对国内外专家的访谈、评述,对次贷危机爆发的背景、原因、对美国和世界金融领域的影响,可能引发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后危机时代的一系列经济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介绍,使学生能够比较清醒地了解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并逐步形成自己对经济形势的见解,让教学不仅成为知识传播的途径,更变成能力培养的舞台。在收集整理案例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案例要尽量保持完整、涉及的问题要有启发作用,要有利于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知识形成完整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信念使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5篇

关键词 道路货运市场 最小二乘法 蜘蛛网模型 收敛 优化结构

0引言

运输市场是重要的专业市场之一,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路货运市场形态也有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总体而言货运企业数量多,产品同质化较强;(2)进入门槛较低且沉没成本小;(3)市场中价格竞争激烈,企业往往是价格的接受(4)信息相对完全,表现在承运人和托运人对于市场中运输价格及其成本费用信息识别程度高,基本不存在因信息不对称的串谋行为。由此可见,我国货运市场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1主要的供需平衡研究

(1)弹性分析法指一个变量的变化率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率的比值。运输弹性系数指的是运输量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并以此比值大小变化来判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经济发展趋势来预判未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态势。

(2)产值比重法是通过研究运输业的产值相对于全国各部门经济之于GDP总量中所占据的比重来分析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形式变化,并以此说明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关系是否协调一致。

(3)运输强度分析法表示单位GDP所引发的运输周转量的大小。自给自足的市场结构中运输强度相对较小,而市场经济的运输强度相对较大。

(4)运输工具结构分析法主要是依于对全社会的运输需求机制的研究,即对影响车辆结构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上实现车辆总量、车型结构的优化调整。

2运输供给和运输需求与GDP之间的回归分析

在衡量供给和需求时将体现运输效率和运输强度的指标纳入研究,而现行统计分析中不难发现,以工作率、实载率和车辆完好来体现运输效率和运输强度可操作性较强。供给水平S=TLdGIK,需求水平D的量化D=tldgik=检测期实际完成周转量。

式中:T为监测期车辆的总吨位;L为监测期计算平均车日行程;d代表监测期日期长度;G为工作率,这里取0.8;I为实载率,这里取中值0.6;K为营运车辆系数,取0.6。

3实证研究

以计量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对我国GDP和计算供给量及运输周转量(运输需求)以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Yi=[+aXi+e

Yi表示GDP;Xi表示供给量或需求量 ;a为系数;[为常数项;e为残差。

依据统计年鉴2001至2012年相关数据,借助spss20.0,得到供给与GDP之间关系为YGDP=9646576.822+1.587X供给,与GDP的分析结果为YGDP=76025751.388-7.833X需求。

蜘蛛网模型是运用弹性的原理分析某些商品在失去均衡时所发生的不同波动情况。当市场由于受到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时价格和实际产量会围绕原均衡产生波动。当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小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时,波动幅度越来越小,回到原均衡处;当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时,波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大,偏离程度也越来越严当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时,就会围绕着原均衡点上下波动,既不逐步偏离也不逐渐趋近原均衡。

4研究结论

(1)以蜘蛛网模型分析通过以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得出的供需公式表明我国道路货运市场中供求关系呈现“收敛性”,自我调节性较强,与现实中道路货运业户进出市场容易的实际情况相符。

(2)较强的“收敛性”表明道路货运市场在一定时期总体呈现稳态,而供给对于GDP的系数绝对值大于1,富有弹性,所以任何针对道路货运市场的“扩张性”或“紧缩性”调控政策都会得到市场的积极应对,良好的政策措施会加速我国道路货运市场的优化调整,我国正处于道路货运业的转型发展的大好时期。

参考文献

[1] 荣朝和.论运输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63-77.

第6篇

【关键词】经济学;研究对象;职业发展前景

【前言】随着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要求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才具备极强的综合人文素养。经济学是社会人文科学的重要学科,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新经济时代无论在经济建设方面、生产生活方面都将发挥极大的作用。若想在祖国的建设大业中贡献力量,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对经济学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因此,笔者针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职业发展前景”一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经济学概述

(一)经济学概念

经济学(economics)是社会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针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人类为谋求进步所从事种种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殊本质,以及经济活动中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做出的学术研究。经济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得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实践,如:生产、交换、配置、消费等。经济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中进行,经济关系是指人们在长时间的经济活动实践中产生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的总和,在各类经济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发挥最大功能的是生产关系[1]。

(二)经济学发展历程

经济学是与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相生相伴的一门科学。人类文明发展到奴隶社会阶段,经济活动开始产生,这一时期古希腊开始出现经济学萌芽,以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主要代表,针对经济学开始进行系统分析,如色诺芬的《经济论》、亚里士多德的商品交换理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理论等。伴随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产生,这一时期经济学出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针对农业生产进行经济讨论,政治经济学理论成熟;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行,19世纪末期开始,资本主义经济学开始发展,这一时期,经济学更加注重对经济现象的讨论和分析,经济学逐渐脱离政治成为独立的知识理论体系,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经济学完全取代了政治经济学,成为了独立学科。一路走来,经济学可谓凝结了无数智慧和汗水,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杰出力量。

二、经济学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广泛、涉及领域多元化的学科,伴随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呈现动态趋势,若想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必须以不同的角度分析,以下笔者针对经济学产生根源和经济学形式划分两个方面阐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基于经济学根源

经济学是在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科学,人类在从事任何经济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应用相应的资源,经济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人的欲望却是无限的,所以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的欲望之间出现了矛盾,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指导,这种矛盾将是不可调和的。经济学的产生可谓为上述矛盾开出一剂良方。针对经济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将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生产机会作为研究核心。同时,资源稀缺性为经济学带来了四大研究课题:第一,在经济活动中需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第二,利用多少劳动力、多少成本、什么样的技术进行生产?第三,生产出的产品将会去向何处?第四,在该项生产中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价值?根据经济学产生的根源,以上四大问题是其主要研究对象[2]。

(二)基于经济学标准

经济学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不用的部分,如:按照时间标准可以将经济学划分为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按照应用的标准会出现政治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但是最为权威的划分方式是按照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进行区分,按照这一标准经济学可分为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和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两部分。宏观经济学将国民经济总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经济变量的总量是怎么决定与变动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在形式上可以总结为“观林而不观木”,即学科术语中的“bird's eye”。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是针对个体经济单位行为及经济变量的个量是怎么决定和变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在形式上可以归纳为“观木而不观林”,即学科术语中的“worm's eye”[3]。

三、经济学职业发展前景

伴随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的发展,经济学已经成为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学科。因此,经济学的职业发展前景广阔。首先,研究经济学能够掌握金融相关知识,未来可以在具有商业性质的银行系统进行发展,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亦可将职业生涯规划方向着眼于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第二,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状况,所以就业范畴可以拓展为各类具有经济性质的行政单位,如财政、审计、海关等部门。第三,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研究经济学之后可以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方面工作。总而言之,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经济学在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相当可观。

综上所述,文章首先对经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然后针对论点系统分析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最后根据全新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了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能够引发莘莘学子对经济学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经济学原理和知识,能够应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我们日常生活实践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全面提高自身综合人文素养,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经济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邱海平,张宇,郑吉伟,等.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2011年)[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12(01):3-65.

[2]周靖祥.改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深度探析研究与评价之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03):90-107.

第7篇

关键词:石油;价格;经济学原理

Abstract: Since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evere fluctuations in international oil price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oil companies and even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oil prices’ rising, which pointed out the economics principles of rising.Keywords: petroleum; pric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中图分类号:TE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当前世界形势风云变幻,错综复杂,世界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和发展离不开世界政治、经济的变迁,石油供应格局和消费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转折性变化。市场行情已从1999年供过于求的疲态行情转为供应偏紧剧烈动荡的态势。各国已把石油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交战略的重点之一。

经济学原理

经济的稳定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但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这是因为经济稳定应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上的稳定。而经济增长也不代表经济发展,如果只有产出的增加而无其他的改变那只能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经济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经济学十大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1]。

石油价格上涨反应的经济学原理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被誉为“黑金子”,象征着金钱、权力甚至霸权,历史上诸多战争几乎都与石油相关联。历届美国目前政府都也高度重视并十分清楚石油对美国的战略意义。上届美国总统布什本人和副总统切尼曾经都是石油商,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曾是雪佛龙石油公司的董事。目前,美国的石油年需求量8亿多t,而其产量却不到一半,其余都依赖进口。因此,美国需要长期、稳定的国际石油供给来源,确保美国的石油供应安全。

当前的国际石油价格并不是石油供求关系的均衡价格,而是由石油供求关系制约的经济关系的“均衡价格”。对于引起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欧佩克成员国、石油需求国、国际能源机构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等的代言人,各持己见,莫衷一是。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2]。

3.1 国际石油市场需求稳定。

主要表现在石油价格不断上涨,而石油需求没有下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石油消费量逐年增长,石油产量则逐年下降,石油进口量逐年上升。美国石油年消费量已达9.39亿吨,占全球的25%,石油年产量3.12亿吨,占全球的8%,石油年进口量达6.27亿吨,占全球的27%。在这轮国际石油涨价过程中,美国的石油消费也没有下降趋势。近几年来,欧盟国家因欧元升值,高价进口石油的压力减小;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因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有所增加。由于石油能源可替代性小,石油需求具有刚性,石油需求大国经济上的承受能力增强,加上石油需求大国担心减少石油需求带来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因此,为石油涨价提供了空间和机会。 3.2 地缘政治对石油供给的影响。

全球石油供给能力,总体上与石油需求是平衡的,而且供给略大于需求。事实上全球石油供给也是比较稳定的。但是由于地缘政治对石油供给的影响,为石油涨价提供了条件和借口。目前,中东地区石油探明储量达到1012亿吨,约占全球探明储量的61.9%,每年向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石油达10亿吨,但是,伊拉克局势长期动荡不安,加上美国与伊朗的“核问题”冲突等,使中东国家石油出口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地缘政治对石油出口国的影响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不利方面在于政治冲突发展为军事冲突,石油出口被迫减少;有利方面在于不激烈的政治冲突会影响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又不会影响石油生产和出口,石油出口国会获得更多的石油美元。

3.3 国际石油市场不确定因素影响石油交易价格。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石油价格的决定,不仅取决于石油的供求关系,而且取决于由石油供求关系制约的经济均衡关系。因此,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会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由于石油是一种特殊商品,在国际石油交易中,在特定的经济环境条件下,很多因素就成为涨价因素。今年,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如国际石油市场局部需求增长、美国2007年冬季需要更多的取暖燃料、美国与伊朗关系紧张、土耳其与伊拉克冲突、美国石油商业库存减少、美元持续贬值、美国次级信贷危机、石油美元投入“非石油经济”、甚至未来经济预测等,都被人为炒作,一次一次地推动石油价格持续上涨[3]。

四、石油需求快速增长导致供需预期偏紧自2002年以来,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在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石油消费的化石经济时代,以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人口大国为代表的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国际石油消费的大幅度提高,由此导致国际油价逐步上升。按照经济学理论,当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时,消费者要么减少该商品的消费,要么改用其他替代品;另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会提高该商品的生产,增加供应,从而使商品价格降下来。

但是,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从需求来看,虽然高油价使没有实行油价补贴制度的发达国家的人们减少石油需求,如根据国际能源署的资料,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需求出现连续三年负增长。然而,由于世界头号石油消费大国美国和经济高增长的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以及新的用油大户中东地区都对国内成品油进行补贴,因此,国内消费者对国际油价上涨并不敏感,石油消费照涨不误。这样,没有油价补贴的国家因高油价而减少的需求,会被实施油价补贴的国家强劲增长的需求弥补。两者相抵,全球石油需求不降反升[4]。从供给来看,石油生产国对油价上涨也不敏感,高油价并没能刺激石油生产国增加石油供给。主要原因:一是欧佩克国家是高油价的最大受益者,高油价符合他们的利益,在石油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主观上他们不愿增加石油生产,而是留着未来卖更好的价格,客观上这些国家的炼油能力已接近饱和,增加新产能需要时间;二是英国、挪威、墨西哥等部分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的石油生产已经开始大幅度下降,即使是第二产油大国俄罗斯也已经在2007年就进入了“峰值”[5]。

这样,一方面全球石油需求有增无减,另一方面石油供给增长乏力,其结果必然通过涨价来平衡。再且,石油现货交易是以期货市场价格为核心定价,石油的不可再生性使高增长的石油需求预期自然地转为中长期石油稀缺预期,从而推动油价的快速上涨。

结论

从本质上讲,供求关系是国际油价上涨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其他因素对油价的影响最终仍然还是通过供求发生作用。当供求因素决定了油价的根本走势后,其他因素就会成为催化剂,会加速油价的上扬或下跌;当然,某些时候其他因素也会转变为主要因素,起到关键性作用。综上所述,高油价使全球经济告别了2003-2007年的高增长(4.9%)、低通胀(3.6%)的黄金时期,正在滑向低增长、高通胀的边缘,如果石油资源价格上涨的势头得不到遏制,全球经济陷入滞涨的风险将进一步增大。

参考文献

[1] 金德尔伯格?赫里克.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 胡鞍钢,王磊.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的双向效应[J].新华文摘,2006,(4).

[3] 钱弘道著:《经济分析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78页。

第8篇

[关键词]汽车产业;外部性;措施

一、汽车产业的外部性现象

1.汽车产业的正外部性现象。(1)国民经济重要的拉动力量。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认为,汽车工业以及成为国名经济重要的拉动力量之一,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已经基本确立。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首先是由于汽车生产的技术特点,作为一个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它的产业规模大,需要运用众多的高科技术,比如数控技术和自动生产线技术等;其次是由它在人们需求结构中的地位决定的,它是在人们满足了“吃、穿、住”的基本需求之后,对“行”的需求上升到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位置。(2)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国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认为,不能将人们的汽车消费只看作经济现象,它是可以改变社会、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有效工具。汽车的普遍使用推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活的节奏,缩短了城市和农村的“时间距离”。当汽车进入人们的家庭中,就改变了人们休闲和生活方式,在其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汽车产业的负外部性现象。(1)汽车消费导致的交通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已从奢侈品转向大众消费品,我国的一些相对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有的已经逼近“汽车社会”。汽车数量的增加直接激化了城市的交通问题。2003年北京被媒体称为“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交通困扰,大面积长时间的交通拥堵现象不断发生。在北京,每天交通高峰期时,市区里一些主干道的平均车速仅为11公里每小时左右,这与自行车的行驶速度差不多。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上海、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2)汽车消费带来的能源问题。我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0年我国机动车消耗石油6560万吨。2002市,我国的大中城市受到的交通困扰,恰恰出现在被称为“中国汽车消费元年”的2002年之后,2002年我国的汽车消费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增长,私车消费全面启动。私车的大幅度增加给尚未准备好的城市管理系统和城市交通系统带来了困扰,在交通问题的压力下,城市版图不断扩张,但是城市平面上的扩张不仅对交通没有明显的效果,反而带来了土地供求形势的进一步恶化。

二、汽车产业的负外部性对策

1.利用市场中的产权交易措施。在此即是说,汽车消费者必须要获得这一权利才可以使用汽车。凡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上竟价购得排污权的企业或者个人,须按一定标准排污,否则不得排污。这样,排污权利便成为商品,在需求之间展开余缺调剂。排污权交易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排污降低环境治理的成本。政府还可以用拍卖排污权的钱来治理污染。因此,产权交易措施治理环境污染成本最小化和可操作性强的优点,是利用市场机制来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的最可行的手段。

2.利用经济上的课税和补贴措施。在应对负外部性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阿瑟?庇古(Arthur Pigou)首先提出税收的方法,即政府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活动进行征税和对有正外部性的活动进行补贴或减免税收。促使外部性得到内部化。在此,解决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征税的办法,把汽车消费的外溢成本加到汽车使用者本身,使个体成本自动承担社会成本,从而得到有效的资源配置,或通过对汽车生产商征税(如对产生环境污染较大的燃油汽车的厂商征税),强制性改进或停止污染型汽车的生产;另一种是补贴的办法,对于汽车使用者而言,补贴是对其外溢效益的一种补偿,也就是正的外部性的内化使得汽车使用者的相关个人因他们为社会带来的效益而得到某种形式的奖励。

由于汽车产业发展带来的负外部性问题,是全局性的问题,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所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对市场而言,要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对政府决策者而言,制定科学的汽车产业发展策略,拟定合理的汽车产业发展监管措施,创新有效的汽车产业负外部性影响的治理方法。

参考文献

[1][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172。

[2]杨明伟,董小荣,关注汽车产业外部性,准备汽车社会来临[J].中国经济时报,2004-1-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伊人狠狠躁夜夜躁av一区 | 干片网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 xxxx hd 69| 久久天堂网 | 麻豆91精品91久久久 | 91在线高清观看 |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 亚洲人久久久 | 九一视频在线观看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 | 成人av中文解说水果派在线观看 | 97狠狠操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 | 另类视频综合 | 久久二三区 | 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 | 美女污视频网站 | 亚洲偷怕 | 97超碰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中文字幕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九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观看网站 | 91成人在线看 | 91成品网站w灬源码16章节 | 国产电影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 | 91久久精品久久国产性色也91 | 久久成人免费视频 | 九色网站在线观看 | 91视频入口 | 97热在线观看| 免费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高清剧情介绍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麻豆 | 91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 91视频在线看 | 99不卡| 91高清视频在线 | 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瘦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