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5 11:02: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企业竞争力 市场经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已基本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大型国有企业由政府引导转向市场引导,国有企业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十六字方针,基本完成了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是面向市场的经济,是面向消费者的。如何从市场经济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中流砥柱,这便涉及到了企业竞争力问题。企业竞争力是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拥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1、企业竞争力分析基础
最先研究企业竞争理论的美国教授Michael Porter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五力分析模型,对全球企业战略制定产生较为深远影响。五力指“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后来衍生出各种分析模型,如PEST分析(总体环境分析),BCG矩阵和价值链分析,基准分析、竞争者档案研究等。之后我国学者又提出九力分析模型,即“品牌力”,“研发力”、“营销力”、“制造力”、“产品力”、“资源力”、“决策力”,“执行力”、“整合力”。这对企业内部静态属性与其外部动态属性作系统分析,可对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做出全面认识。具体而言,属于企业外部属性的包括“品牌力”、“研发力”、“营销力”、“制造力”和“产品力”,属于内部属性的包括“资源力”、“决策力”、“执行力”、“整合力”。
2、企业竞争力本质
首先,我们应准确把握企业竞争力的本质特征。根据Amit & Schoemaker、Dierickx & Cool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企业竞争力是通过不断学习积累而缓慢形成的。企业竞争力短期内是很难形成的,必须是长时期通过公司对人力资源的持续投资,缓慢地积累发展起来的。在积累过程中,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企业竞争力不能在短期内迅速得到提升。由于企业竞争力的开发和积累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许多缺乏竞争力的公司常常在短期内受到限制,这些公司急于投资、开发,力求在短期内迅速构建竞争力,但常事与愿违、效果不明显。
第三,企业竞争力与其他能力组合可发挥最大效应。企业竞争力不是单一的能力或技能,而是由不同层次、主附相助的体系组成的。企业竞争力的存在及发挥作用不排斥其他能力的作用发挥,甚至企业竞争力本身需要有相应的低层次能力做补充,使企业竞争力发挥更大的放大效应。
第四,企业竞争力是顾客心中竞争优势的源泉。顾客通过购买产品和服务所获得的满足是多方面的,如质量、性能、品牌、与购买者的关系、畅通的渠道、灵活的促销手段等。企业要在这些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其根本在于高素质的人员、规范的管理制度、实用有效的实施手段,都是需要以能力体系作为支撑。
3、进一步探讨企业竞争力
什么是企业竞争力?如何正确认识、把握和运作企业竞争力?还需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加以认识:
第一,企业竞争力是一种战略观。它寻求从企业内生核心力来解释企业竞争中的优胜劣汰问题。企业生产范围可以用竞争力来界定,即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企业经营的广度与深度。一个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必然经历了合理定位竞争力的过程,才能使企业朝着既定路线前进。
第二,企业竞争力是企业运行而产生的一种综合合力,不是简单的1+1=2加法效应,而是一种1+1> 2的放大叠加效应。企业运行通过资本的投入,资源的运用,劳动力的使用,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等一系列生产要素交互作用,释放了大于企业运行的能量。如果企业缺乏所需的竞争力,只简单表现为资本、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的简单叠加,甚至相互递减,那么该企业即使拥有雄厚的人、财、物等资源并投入了大量生产要素,它也无法产生必要的劳动剩余价值。
第三,企业竞争力是技术、技能的结合体。根据企业竞争力理论,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蔽夜恍┭д呓淅斫馕捌笠的诖嬖诘囊蛔榧际鹾图寄艿慕岷咸濉??!耙砸幌罨蚨嘞盍煜群诵募际跷鹘⒌钠笠瞪畈愦文芰Α钡取F笠档木赫κ且灾段卣鞯钠笠嫡铰孕宰什?,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渗透到所有组织里,贯穿于生产经营全部过程中。
第四,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合理运用生产资源并制造产品所拥有的企业能力。企业生产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竞争力。这决定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好坏。该能力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聚变化,或放大、或缩小资源要素,使企业逐步走向繁荣或衰退。企业各方面的能力只有在综合运用时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才能形成企业向心力,从而形成企业竞争力。
第五,企业竞争力是由企业内部各成员组成的具有处理企业常规事项和非常规事项的集合体,它优劣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优劣。企业内的各成员相互协调、相互联系,其合力大于企业内单个成员能力叠加的总和,并且该合力支撑着企业的实际运作。企业内部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大小。这便意味着企业必须注重企业内部人员的甄选,使他们最大程度发挥力量。企业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六,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不能生搬硬造和模仿的。一个拥有竞争力的企业,能最大限度发挥资产和资源的作用,创造出高于生产本身的市场价值。企业竞争力的不可替代性,是企业的精髓所在,需要不断制造和提炼而成,根植于企业各类人员思想中,并将其注入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其他企业想生搬硬造和模仿,必失败。
关键词:政府失灵;政府干预;市场经济
政府在全面弥补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失灵的问题,但是政府也并不是全能的,产生了政府失灵的问题。政府失灵是当前调节市场经济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公平稳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要研究政府干预失灵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和改善政府失灵问题。让政府和市场这两个手,更好的结合起来。
1政府失灵的含义及表现
政府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但在干预中具有局限性,产生了政府失灵。政府调节市场失灵所产生的效率损失,超过了市场失灵本身产生的效率损失,即为政府失灵。政府失灵的表现,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未达到预期;政府干预即使到达了预期目标,但成本值过高、完成效率过低;政府干预引起负效应。
2政府失灵问题的产生原因
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经济中,产生政府失灵有许多原因,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2.1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不当
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是政府对市场经济干预的基本方法,通过用政策法规还有行政手段,对市场缺陷和调控失灵进行有效的弥补和纠正。对于市场经济条件,有两种决策类型:非市场决策和市场决策。非市场决策就是公共决策。政府若没有制定好合理的或者可执行的公共政策,则会导致公共政策失灵。这即不能补充市场机制,还会对市场失灵起到加剧的作用,造成资源浪费的增加。2.1.1现有的公共决策体制及方式的缺陷以多数原则为基础的民主制,通常被大多数现代国家采用。但是,通过投票选出的代表,则拥有“经济人”特性,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非选民或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且选民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现有的投票规则即表决方式,也不是完全民主的,只是少数人服从大多数人的强制决策。2.1.2信息掌握不全和“近视效应”等影响公共决策的合理性有大量经济信息作为前提,高效的经济决策能够提升经济效率。在现实中,信息都掌握在每个个体的手中,政府部门也不能将全部信息都收集到手中。从而造成了决策部门对信息的掌握不全面现象的发生,即造成失误决策的产生。政治家、选民的“近视效应”也是导致公共决策失误的原因。政策效果具有复杂性,多数选民都着眼于近期影响,而政治家和官员受到任期、政绩及晋升的影响,则会附和选民短见,制定出来的政策弊大于利。2.1.3政策的有效执行被阻碍执行公共政策被某些因素影响或条件阻碍?;褂兄葱腥嗽钡闹葱心芰吞鹊榷蓟岵跋臁H我环矫婊蚺浜现谐鱿治侍?,都可能导致政策的失效。在执行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在。
2.2政府机构运行和公共政策执行的低效率导致政府失灵
政府机构出台的公共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但造成社会资源分配情况变差又或改变资源配置,但会造成低效率并且损害社会福利,产生资源浪费的代价。其一,当政府干预后的收益超过了干预成本,这样的政府干预才具有意义。反之,实行的公共政策是低效或无效的。政府作为垄断组织,收益来源于税收,支出属于公共开支。政府干预运行的成本和收益,即为分离。政府动力很低,不会积极去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不计成本的政府干预行为造成浪费。由于政府是政权组织,难以对一些政府产品全面监督。则我们国家设立了监督机制,对政府是否履行了职能进行监督,但是政府的公共服务和提供的物品,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性,政府的监督人员根据被监督者所讲述出来的信息进行监督,很有可能被迷惑和蒙蔽。并且,还会有政府干预不成功的现象发生,但实际情况是缺少制止这种现状继续发生的政府机制。所以,政府干预出现了垄断和排他性。从而,发现政府干预的弊端。其二,公共产品市场被全部垄断,缺乏竞争、效率低下,政府干预和调控行为迟缓,造成政府失灵。公共产品市场是完全被垄断的,在市场条件下不会产生竞争。政府的职能和控制范围被扩大,政府则运用自己手中权力加强干预,反而,造成政府工作更加低效。政府各个部门之间没有竞争,每个部门所进行的公共服务都是独有的并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不会形成激励关系。
2.3寻租行为及腐败导致政府失灵
寻租及腐败行为是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阻碍。垄断行为导致寻租行为,寻租行为导致腐败行为。在很久以前,就有寻租行为的发生。政府人员运用手中的权力获得私有钱财就是寻租行为。其特点是通过运用一些合法手段或非法手段,从而占取租金。政府的干预与行政部门的管制行为都可能会产生超额的收入,从而发生寻租活动。寻租行为会产生较大的个人收益,却会造成浪费社会资源的现象发生,以及对政府中一些官员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政府部门中的官员为了得到额外的利益,对部门中权力的争夺十分激烈,使竞争秩序的公平遭到了破坏,全社会的福利、经济效率、政府的效率和原则性都遭到了损害,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最终导致政府失灵。
3政府失灵问题的对策建议
调节市场失灵,政府责无旁贷。市场经济不能缺少政府干预和调节,但是这种干预和调节的行为会有许多缺陷和不足之处,从而产生政府失灵。政府失灵会产生一定的严重后果,所以必须采取一些合理有效的对策建议,来防止政府失灵现象的发生。
3.1加强对政府的宪法约束和完善表达民主的方式
通过立宪的方法,打破政府方面干预的局限性。着眼于立宪进行分析,为国家的立宪改革建设提供出一些建议,对政府提出一系列的需要完善的规则和程序,使得政府提出的政策方案更加合理,才能有效的减少或者避免公共决策的失误。针对现有的投票规则或公共决策方式的各种缺陷,应当完善表达民主的方式。产出新的政治技术,便于做出“更佳的决策”。
3.2提高政府机构的效率,加强社会的监督和约束
提高政府机构的效率,第一,在政府的公共部门中增加互相的竞争。对于政府部门垄断公共物品提供的现状,应该创建一个政府部门之间的竞争机制。将政府公共部门拥有的权力缩小、分开、弱化;对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各个公共部门都拥有竞争机会,更或是给予私人部门一些机会等。第二,通过最现实最实际的金钱来鼓励政府官员,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比如:把从公共物品的各个环节节约出来的资金,奖励给官员或者作为预算之外的开支。第三,约束政府的税收款和开支花销。这样的精准严格的约束可以对政府的许多行为进行强有力的限制,减少资源浪费情况的发生。没有政府有效的约束,合理的行为就无法出现。这就是监督和约束之间的一种反向激励。政府掌握公共权力,若没有强有力的监督,会发生违背公众利益的事情。监督的有效途径:人民的监督;新闻媒体媒体部门的监督;舆论的力量进行约束;在整个国家政体中的上下间相互监督的关系等。
3.3对政府的廉政建设进行加强,用政府制度和法律
法规来规范其行为对于建设政府、政府职能、相互的经济关系等都要实现法律化。市场经济等同于法制经济,在市场运行和政府部门作出的决策都应该被法律所约束,实现有法可依。对于政府的职能加强法律的规范,可以对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寻租、腐败行为进行约束和避免。加强廉政建设治理腐败问题,第一,加强各项制度的建设,使其不能谋私;第二,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使其不图谋私;第三,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使其不便谋私;第四,加强对案件的查处力度,使其不敢谋私。
参考文献
[1]施建刚,徐奇升,魏铭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政府失灵:表现、原因及其矫正———以上海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6,(02):29-33.
[2]杜莉梅.市场经济下的政府有效干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黄丹丹.经济法学视野下市场、政府与制度的关系[D].南昌:南昌大学,2016.
[4]赵芸芸.克服政府失灵的法律保障研究[D].兰州:甘肃政法学院,2016.
[5]葛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发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2):41-44.
[6]高艳梅,李景刚,汤惠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及制度改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3):322-327.
关键词:银行业;市场集中;市场竞争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4-046-04
一、欧盟银行业的并购重组与市场结构发展
大规模的银行并购重组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并在此后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全球现象。欧盟银行业并购是全球银行并购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的数据,1985年到2005年期间,欧元区银行业共发生2千多宗并购,交易价值达到4700多亿欧元。根据产业组织经济学理论,并购重组具有使一个行业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潜势,使得行业中的厂商减少,产出愈益集中于少数大厂商。欧盟银行业在并购重组浪潮中发生以下变化:
(一)银行机构数量持续减少
随着欧盟银行业并购重组的持续发展,欧盟国家的银行数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1985年时欧盟15国有12659家银行,到2004年已减少到7230家,其中德国、法国银行数量减少最多,分别减少了2592家和1212家;瑞典、法国、德国和西班牙银行数量减少的幅度最大,都在50%以上。
与美国银行机构数量大幅度减少的同时银行分支数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不同,1990年以来,欧盟15国整体在银行数量下降的同时银行分支数量变化不大:1990年每千人拥有的银行分支数为0.50,2004年为0.48。但是各成员国的银行分支发展形态则有相当的差异,15个成员国中11个国家的银行分支数量是减少的,其中荷兰的银行分支减少幅度最大,其每千人拥有的银行分支由1990年的0.54下降到2004年的0.22。但也有一些国家由于废除分支设立和经营地域管制,银行实行经营地域扩张,分支机构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如希腊、意大利、葡萄牙。
(二)银行机构规模膨胀
欧盟银行业的资产与存款规模大幅度提高。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的统计数据,欧盟银行业资产相当于GDP的比率由1985年177%提高到2004年的289%。同期,对非金融部门贷款也由相当于GDP的比率由96%提高到119%,所吸收的非货币金融部门存款也不断扩大,由相当于GDP的84%提高到99%。
欧盟单个银行机构的资产规模也迅速膨胀。仅在1997年到2004年间,欧盟平均每个银行机构的资产规模就由18多亿欧元增加到近40亿欧元,远高于同期美国7840家银行平均11多亿美元的资产规模。尤其是英国,平均每个银行机构的资产规模高达约169亿欧元。
1)每千人拥有的银行分支数;2)总资产相当于GDP的百分比;3)对非货币金融机构的贷款相当于GDP的百分比;4)吸收的非货币金融机构存款相当于GDP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ECB,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volving the EU banking industry-facts and implications, December 2000; ECB, EU Banking Structures, October 2005。
(三)市场集中度日益提高
市场集中度是指在某一特定行业中,少数大企业控制市场份额的程度,一般用若干最大企业在某一行业市场中所占的份额CRn(如CR3、CR5)与赫芬指数来表示。
欧盟银行业资产的增长并不是所有银行均衡的增长,而是日益向大型、超大型机构集中。在此我们首先以最大5家银行在银行业资产中所占的份额即银行业资产的CR5来考察欧盟银行业的集中度。1990到2004年,欧盟银行业整体平均的资产CR5由48%提高到53%,达到比较高的市场集中程度。其中有10个成员国银行业的集中度比率在这一期间提高,比利时、丹麦、希腊、荷兰、葡萄牙和芬兰等6个国家中前5家银行控制了国内银行市场50%以上的资产份额,市场集中度比较高。像比利时、芬兰和荷兰这样的小国,最大5家银行的资产份额更是高达80%以上。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简称赫芬指数,是市场结构综合指数的一种形式,用以说明市场的垄断程度,反映厂商规模分布对集中度的影响,其取值范围从1到10000,值越大垄断程度越高:超过1800的市场界定为高度集中的市场,在1000以下的市场是非集中的市场。
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的统计,1997到2004年期间,欧盟银行业整体的赫芬指数从373提高到558,所衡量的市场集中度是在不断上升的,但集中度水平尚不高。成员国中除比利时、芬兰等6国的赫芬指数在1000以上外,其他9个国家的赫芬指数都在1000以下,其CR5也都在50%以下。
二、欧盟银行业市场竞争与市场力量的发展
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经济学理论中,一个行业中厂商数量减少、集中度提高会导致行业市场竞争度的降低。众多银行业并购重组方面的研究认为,银行并购的重要动机是获得市场力量,收取更高的贷款利率,支付更低的存款利率,从而获得更大的利差。因此,研究者一般将利差的发展趋势作为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提高情形下竞争程度降低与否的重要依据。但是诸多证据显示,欧盟银行业市场的竞争度并没有随市场集中度的提高而降低。
由于数据的可得到性问题,我们以欧元区银行业的利差在两个时期(1998年5月到1999年5月和2001年5月到2002年5月)的发展为代表进行考察(见表2),可以发现:第一,欧元区整体以及除比利时外的各成员国银行家户贷款利差都是下降的;第二,欧元区整体的公司贷款利差也是下降的,但德国、荷兰、爱尔兰等5个国家是上升的;第三,存款利差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第四,欧元区整体的银行业总利差(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的差)略有下降。综合来看,欧元区银行业的贷款利差下降,存款利差提高,日益集中的欧盟银行业市场中并没有形成大银行的市场力量。
说明:利差是平均零售贷款利率与零售业务基准市场利率之差。存款利差是平均零售存款利率与基准市场利率之差;总体利差是平均贷款利率与平均存款利率之差。时期1为1998.5-1999.5平均;时期2为2001.5-2002.5平均。
资料来源:Ines Carbral et al., Banking Integration in the Euro Area, ECB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No. 6, December 2002.
国外一些研究者对欧盟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竞争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拜克尔与哈夫(Bikker and Haff,2002)使用银行层面的数据,运用经过修改的PT方法(Panzar and Rosse,1987)估测了欧盟国家1991到1997年期间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变化,即H-统计值的变化。H-统计的值从0到1是一个连续性的竞争度水平度量,H的值越高表明竞争程度越高。当H= 0时,银行业处于垄断均衡状态;当0
以上充分表明,欧盟银行业市场的竞争程度并没有随市场集中度的提高而降低,大型、特大型银行也难以形成定价方面的市场力量。其基本的原因在于欧盟银行业市场的可竞争性的提高。
三、欧盟银行业市场可竞争性的提高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假定市场的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因果关系,较高的集中必然导致垄断,大企业运用其市场力量串谋制定垄断价格,从而获取垄断利润。80年代以来的产业组织理论突破了传统的SCP分析框架,克服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结构与厂商行为间单一和既定的逻辑关系,强调潜在竞争对现有厂商行为的影响。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代表鲍默尔(Baumol, Pan-zar, and Willig 1982)的市场可竞争性理论表明,行业的竞争度不能只由市场结构指标如机构数量或赫芬指数来度量,新竞争者的进入或进入的威胁也是市场参与者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银行业市场的竞争度应该从银行经营的实际行为角度进行度量。实际行为不仅要与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相联系还要与进入壁垒相联系,包括外国银行进入的壁垒、业务限制的严厉性等等,因为这些都能限制行业内竞争的程度。此外,来自其他形式金融中介(资本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竞争的程度在决定银行业市场竞争性方面也起相当大的作用。上一部分的证据表明,欧盟银行业在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的同时,竞争度并没有降低,而其原因在于欧盟银行业市场具有比较好的可竞争性,而可竞争性的提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作用。
(一)银行业进入壁垒降低
欧盟第二银行指令统一了欧盟各成员国的银行准入要求,确立了银行(信贷机构)设立的合格、合适原则,在统一监管的同时,技术的进步与分工的细化也使进入壁垒大为降低。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信息的供给,降低了成本,使新进入者能够获得和加工信息。信用评分技术的发展以及获得信息的途径增多,使新进入者能够无须通过多年管理借款人账户就获得相关的经验,降低了在位银行传统上拥有的信息优势。
其次,随着专业分工的细化,银行产品和服务细分后由不同的厂商供应。这样一个分解过程的发展,使新的银行服务供应商无须从事特定产品所涉及的所有过程,就可以以低固定成本进入市场提供银行业服务。在欧盟零售银行领域,传统的商业银行机构以外,抵押贷款银行、消费者金融供应商、专业抵押供应商、信用卡公司以及汽车金融公司等专业性金融机构,运用自己在银行业务中某一环节某一部分的优势参与提供银行业服务,对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中的地位已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
第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许多新兴供应商也取得银行执照,参与到银行业务的竞争之中。邮局利用其历史形成的广泛网络以及复杂的IT基础设施,正在成为传统银行业零售业务一个潜在的强大竞争对手,如英国皇家邮政目前已经与长期觊觎英国金融市场的爱尔兰银行结成联盟,销售广泛的邮局品牌产品,包括个人贷款、储蓄账户、保险和抵押。还有各种产业性公司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巨头也把触角伸向零售银行业务,不仅提供汽车融资还提供其他零售银行业务。一些产业性公司也向银行业扩张,如20世纪90年代初,大众汽车公司就已经设立银行开始向德国公众提供银行业服务,BMW银行希望成为其客户的第二银行。大型零售商凭借其低经营成本以及接触客户的有力途径,正在成为全面零售金融服务的供应商,如英国德士古(Tesco)连锁超市集团的个人金融(TPF)业务。
(二)银行业放松管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第二银行指令颁布实施以后,欧盟各成员国普遍放松了银行业的管制,使不同类型的银行可以自由地设立分支、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和服务定价,刺激不同类型银行之间的竞争,直接提高了银行之间的竞争程度。法国在1986年开始进行利率和银行服务收费市场化,逐步实现了分支设立自由化。意大利在90年代初基本消除了对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合作银行及乡村银行的结构性分工限制,1992年全部废除对外国银行活动的限制。英国1986年允许建筑协会从事无担保贷款和提供信用卡。西班牙在1988年废除了?;ぴ谖灰幸种凭赫墓谝凶既胂拗?,1987到1990年期间逐步取消了利率和佣金管制以及信贷上限管制,对商业银行完全放松了分支设立的管制,1993年实现外国银行在西班牙设立和经营的自由化。
(三)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发展
第二银行指令确立了欧盟内银行机构跨境分支设立的“单一护照”原则,欧元的启动、金融服务行动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推动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银行分支机构设立,欧盟以外国家银行在欧盟成员国中的分支设立也不断增加,许多成员国中外国银行机构的相对重要性不断提高,对东道国银行机构形成有力的竞争压力。
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的统计,2004年,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跨境银行分行设立有594家,资产达到20019亿欧元,在欧盟银行业资产中的占比达到8.2%;欧盟内跨境支行有375家,在欧盟银行业资产中的占比达到8%。同时,欧盟以外国家银行在欧盟国家设立的分行和支行也相当多,2004年有分行189家,资产占比近5%(最高时有311家,资产占比6%多);支行也有251家,其资产在欧盟银行业总资产中的占比为3%。
(四)金融市场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盟国家的金融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市场日益成熟,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储蓄的机构化管理日益重要。在资产方面,由于市场融资途径的拓宽,公司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降低,可以进行多种融资选择,使银行的收入承受一定压力。在负债方,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家户的盈余资金在传统的存款之外,有了更多、收益更高的选择,使银行吸收存款的压力增大。
四、结语
对照欧盟银行业市场集中与竞争的内在动因分析,中国的银行业市场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集中度非常高的市场,由于严格的准入管制、信贷市场机构与工具的单一以及历史形成的四大国有行网络广泛等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可竞争性相当低,拥有巨大市场力量,自2004年籍国际惯例之名对银行卡收取年费开始,各种名目的收费项目接踵而至,就是其滥用市场力量的明显表现。当前,我国的《反垄断法》立法进程已经启动,这将从立法方面对遏制中国银行业垄断力量的蔓延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银行业高垄断性的问题,还需要借鉴欧盟发达国家的经验,丰富完善我国信贷市场的机构与工具,放松银行业准入管制,发展多样的、满足市场需求的银行业机构,从而提高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可竞争性,推动我国银行业高效、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European Central Bank, 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 June 2006.
[2]European Central Bank,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volving the EU Banking Industry: Facts and Implications, December 2000.
[3]European Central Bank, EU Banking Structure, October 2005.
[4]Ines Carbral et al., Banking Integration in the Euro Area, ECB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No. 6, December 2002.
[5]Jacob A. Bikker, Katharina Haaf, “Competition, Concentr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6 (2002).
[6]Panzar, J.C. and J.N. Rosse, “Testing For ‘Monopoly’ Equi-librium.”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35(4), 1987.
关键词:银行;证券市场;经济增长;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理论都告诉我们:金融的发展能够提高储蓄率及加速储蓄向资本的转化,进一步促进技术的进步和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那么,我国现存的金融结构是否对经济的增长有积极的影响,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互动的关系,本文试图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检验我国的银行业、证券市场和经济增长3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动态稳定的关系,结果发现3者之间存在长期动态稳定的关系,而且银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证券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用脉冲响应函数测算3者之间精确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发现:一方面,证券筹资额的变动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银行的变动对经济会产生放大的作用,同协整检验的结果一样。另一方面,证券筹资额、贷款融资增加量对经济的冲击反映很小,这说明了我国的金融市场对经济的预测功能很低。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融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自从熊彼特(1911)展开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以来,众多学者们针对个体国家和多个国家以及各行业,采用时间序列、横截面数据及面板数据模型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一个讨论的热点。
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谭儒勇(1999)运用国外的金融发展指标,计算出我国相应指标,并与我国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解释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冉茂盛、张宗益(2004)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股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我国股市的规模的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微弱的正向关系,但流动性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不明显;杨英杰(2004)实证分析了我国股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股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黄嵩(2007)分别研究了金融中介、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往往是分别研究银行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证券市场与经济的关系而没有将其纳入一个模型中,同时,由于采用的指标、数据模型不同,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本文在1980-2007年度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多变量同积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相应函数(IRF)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将反映两个系统的指标纳入一个模型中来实证分析银行系统和证券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样本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1、中国法人企业贷款融资增量(LOAN): 用该指标反映银行对企业的支持度,单位(亿)。其中,1980-2001年数据摘自劳平《融资结构的变迁研究》;2002-2007数据来源于。
2、证券融资(SEC):反映金融市场对企业的支持度,单位(亿)。用企业当年债券发行额减去当年兑付额并加上当年股票筹资额。其中,1980-2001年数据摘自劳平《融资结构的变迁研究》;2002-2007年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中国债券网。
3、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经济发展状况,单位(亿)。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变量单位根检验
由于经济时间序列往往是非平稳的,如果直接对其进行分析,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本文在分析各变量之间关系前,首先对数据的平稳性用ADF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LOAN,SEC,GDP的水平值均为非平稳序列,但是经过一阶差分后,LOAN,GDP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平稳性检验;SEC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平稳性检验。即LOAN~I(1),GDP~I(1),SEC~I(1)。
(三)多变量同积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
1、因为LOAN~I(1),GDP~I(1),SEC~I(1),所以可以进行变量的协整检验。对于多维或协整的秩增加时,采用EG两步法分析估计不准确。因此,本文采用多变量同积检验,对3者进行同积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最大特征根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向量存在一个协整方程。这说明我国银行、证券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
2、用OLS估计可得方程如式①,小括号内数值为标准差,中括号内为T统计量检验值。
GDP=10395.97+5.25704*LOAN+6.8678SEC
(6564.946)(0.877795)(3.858051)①
[1.583557][5.988919] [1.780117]
R2=0.888972 DW=1.213418 F=100.0837
结果显示,上式总体拟合效果较好,但是SEC前系数未通过T统计量检验,说明证券市场对经济影响较微弱。而贷款融资则对其有较大的影响,银行贷款每增加一个单位,GDP增加5.257个单位。
(四)VAR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测算了模型定变量对各种变量冲击的反应轨迹,可以揭示组成VAR系统内生变量间动态影响规律。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设定脉冲为残差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并将冲击的滞后期间数设置为5,图1为GDP、LOAN、SEC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图??梢钥闯觯焊鳶EC一个正的标准差冲击,GDP几乎没有任何响应;给LOAN一个单位的冲击,GDP在前两年内响应微弱,但是所受到的影响逐渐增大,具有放大机制的作用。给SEC 增加一个单位的正冲击,LOAN减少,产生负的响应,形成收缩效应。给GDP一个单位冲击,SEC、LOAN几乎没有响应。因此,所得的结果与上文的静态分析基本一致。
三、实证结果及结论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现代计量分析理论对各变量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主要手段是Johansen协整理论和脉冲响应函数。从实证分析可得以下结论:
第一,银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证券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协整方程的检验结果可知,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金融贡献还主要是银行提供的间接融资。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证券市场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巨大潜力。
第二,在脉冲响应函数中,SEC的变动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银行的变动对经济会产生放大的作用。另一方面,SEC、LOAN对经济的冲击几乎都不产生反映,这说明了我国的金融市场对经济的预测功能很低。原因可能是:在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以前,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受到国家的控制,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并且,证券市场的融资长期以来采用“额度管理”、“指标管理”,不能反映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第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中,给SEC增加一个单位的正冲击,LOAN减少,可以看出银行与证券市场之间呈现一定的动态互补关系。
四、政策建议
第一,银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贡献很大,所以应继续发挥银行在我国企业融资中的作用。但是,银行等间接融资体系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信贷结构不合理:由于中小企业风险大、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便对他们产生“惜贷”,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国有大型企业中去。二是虽然国家已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不良资产的剥离,但是其不良债权仍占很高的比重,严重影响其流动性。鉴于以上原因,应促进小型金融贷款公司的发展,不仅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资金,改变不合理的信贷结构,而且还能够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国家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增强其流动性,使其规范有效的参与市场竞争。
第二,我国证券市场对经济发展影响小,而且预测能力低。因此,应加强证券市场的建设:一是增加债券交易品种,降低进入门槛,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实行利率市场化。二是加快上市公司法人结构改革,积极稳妥地推动国有股、法人股流通,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股市秩序,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充分发挥股市“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加快发展二板市场,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黄嵩.金融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解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2、冉茂盛,张宗益.转型经济与金融发展[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3、尼尔斯?赫米斯,罗伯特?伦辛克著;余昌淼译.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理论与经验[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劳平.融资结构的变迁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宏观经济;钢铁行业;市场风险;影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2. 054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2- 0084- 03
1 引 言
宏观经济指标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风向标,而产业或行业的发展也同时影响着宏观经济形势。2010-2011年粗钢产量变化百分比基本与GDP增速一致:2010年,GDP同比增加10.4%,当年粗钢产量增速为10.61%;2011年GDP增速9.2%,粗钢产量增加9.22%。但2012年GDP增速7.8%,粗钢产量同比增长才3.1%。据中钢协通报,2012年末,我国粗钢产量已达7.9亿吨,但钢铁企业利润同比下降98.22%,亏损面28.75%;亏损企业亏损额289.24亿元,同比增长7.39倍;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仅0.04%。此外,钢铁的需求一半以上来自于固定资产投资;M2/M1增速一般领先钢铁价格增速约24个月,当前者见顶时,后者也将见底。本文从宏观经济的多个角度选取了与钢铁产业相关的指标来探析各宏观经济因子是如何影响我国钢铁行业利润的。
2 市场风险研究概述
广义的市场风险是指由市场机制作用及其相关因素变化引发的风险,包括根植于市场内在机制的内在风险和根植于市场机制以外因素的外在风险。关于狭义的市场风险,我国学者胡杰武、万里霜将其界定为未来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既定目标的影响[1]。王周伟认为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供求或价格因素(如利率、汇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与衍生品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使公司的表内和表外业务或公司价值发生损失的风险[2]。张涛、黄国良、姚圣 等认为市场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和购销过程中,由于市场行情的变化、消费需求转移、经济政策的改变等不确定因素所引起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的不确定性[3]。综合来看,狭义的市场风险是由利润、价值或收益的下降而体现的,因此本文以钢铁行业的利润作为钢铁行业市场风险的指标来研究。可以理解为,行业利润越大反映市场风险越小,行业利润越小则说明市场风险更大。
关于宏观经济对行业或企业风险影响的研究也不少,如卢永艳以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为例,运用Logit模型研究了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4];邢治斌和仲伟利用ARMA-GARCH模型实证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对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影响[5];利用改进的Keen模型研究了宏观经济因素对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影响[6];李关政选取宏观经济因子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MF-Logistic度量模型[7]等。本文主要运用OLS最小二乘法,构建了宏观经济与钢铁行业利润关系的回归模型,在对模型进行修正检验后确定最终模型,从而得出宏观经济对钢铁行业市场风险的影响关系与程度。
3 实证研究
3.1 数据收集整理
3.1.1 指标选取及数据标准化
本文选取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利润指标作为钢铁行业的市场风险指标(PRO),因为利润的大小直接反映着企业乃至行业的盈利情况。宏观经济因素选取了GDP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FI)、广义货币量(M2)、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PPPI)。数据来源于聚源数据库,样本数据为2005年2月至2012年9月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共45组。因选取的指标中PRO、GDP、FI、M2是以“亿元”单位计,而PMI、PPI和PPPI都是价格指数单位,所以要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研究采用的是z-score标准化法,利用原始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标准化。
关键词::公司外部治理 产品市场竞争 股权制衡度 会计稳健性
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和治理效率的提高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有效而又现实可行的途径。近几年,国内许多学者大都从分析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入手,强调公司股权结构、管理层持股激励、董事会特征等内部治理因素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从整体角度来看,公司治理不仅包括内部治理因素也包括外部治理因素。因此,本文从公司外部治理因素角度对会计稳健性进行研究。
一、文献回顾
自Basu(1997)提出度量稳健性的计量模型之后,国外涌现出诸多有关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文献,会计稳健性也被广泛的用作盈余质量和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Watts(2003)认为稳健性是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内部治理因素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上,许多研究表明流通股比例、机构投资者持股、独立董事比例以及是否存在两职合一等公司内部治理因素对会计稳健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公司内部治理主要是以产权为主线的内在制度安排,其治理载体就是公司本身;而公司外部治理则是以竞争为主线的外在制度安排,其治理载体是市场体系。公司外部治理因素主要有经理市场、控制权市场、产品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及其他对经营者的约束机理五个方面(王成昌,刘升福,2003)。目前,对外部治理因素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研究较少,部分研究表明股权制衡度、债务契约等外部治理因素对会计稳健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孙铮、刘凤委(2005)将债务契约作为公司治理因素,研究发现其与会计稳健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张菊朋(2012)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在我国具有积极的公司治理效用,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对稳健性的需求。本文主要研究控制权市场及产品市场两个外部治理因素分别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两个外部治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二、研究假设
产品市场竞争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一方面,产品市场竞争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能够促使管理层减少败德行为、提高经营效率,同时竞争还以标杆方式向外界传递管理层经营绩效方面的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对稳健性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由冲突引起的管理层的决定会损害股东的利益,尤其是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的企业,因为竞争加剧了企业的清算和灭亡?;诖耍疚奶岢黾偕?:产品市场竞争与会计稳健性正相关。
股权制衡是指控制权由几个大股东分享,通过内部牵制,使得任何一个大股东都无法单独控制决策,达到大股东相互监督的股权安排模式,既能保留股权相对集中的优势,又能有效抑制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利益的侵害。股权制衡程度越高,外部股东相对于控股股东的势力就越强,相应地外部股东监督的动机和能力也就越强,控股股东侵害的能力越弱,从而股权制衡对维护企业价值的积极作用的效果就越好。另外,股东披露不稳健会计信息需要付出成本,不稳健的会计信息带来的收益与其成本相比不经济,也就是说,提前确认收益和资产,延后确认费用和负债,不会使大股东获取太多的“超额收益”。由此可见,股权制衡对会计稳健性产生影响。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股权制衡度与会计稳健性正相关。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产品市场竞争、股权制衡度共同作用对会计稳健性产生影响,从而提出假设3:股权制衡度提高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竞争与会计稳健性的正相关关系得到增强。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来源
本文选取2008-2010年沪深两市A股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上市公司,并按以下顺序进行筛?。海?)剔除ST上市公司;(2)剔除相关数据缺失的样本公司;(3)剔除数据明显异常的上市公司。最后得到85家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公司三年255个混合数据样本,全部样本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
(二)变量选取
(三)模型设计
四、分析过程与结果说明
(一)描述性统计(见表2)
(二)相关性分析(见表3)
(三)回归分析(见表4)
回归结果显示,产品市场竞争与会计稳健性显著正相关,假设1得到证实。股权制衡度与会计稳健性负相关,但不显著,与假设2不符。这可能与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环境及特征有一定的关系,我国房地产行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不属于自由市场,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国法律政策变化的影响。在股权制衡度一定的情况下,产品竞争与会计稳健性负相关,但不显著。此外,公司规模与会计稳健性显著负相关,与目前的研究结论一致;财务杠杆与会计稳健性正相关,这表明会计稳健性确实具有债务需求特征;表征无条件稳健性的市账比与本文所研究的应计条件稳健性显示正相关关系,但非常不显著,而相关性分析中显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市账比与会计稳健性显示负相关关系,与现有文献中关于无条件稳健性和条件稳健性之间的关系的结论一致。
五、结论
本文针对公司外部治理因素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市场竞争、控制权这两个外部因素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发现房地产经营与开发行业的产品市场竞争与会计稳健性呈正相关关系;由于房地产经营与开发行业具有一定垄断地位的市场特征以及很大程度上受我国法律政策影响,其股权制衡度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股权制衡度提高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竞争与会计稳健性的正向关系得到增强,这表明产品市场竞争与股权制衡度这两个外部治理因素共同作用促进了会计稳健性。同时,本文的研究结论进一步表明了产品市场竞争确实具有公司治理功能,能够缓解公司内部人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因此,一方面在我国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度来有效约束管理层的行为,另一方面在今后研究会计稳健性的动因时,要考虑产品市场竞争的影响。而从公司外部治理的控制权角度来看,本文选取股权制衡度基于房地产经营与开发行业的研究不具有代表性,其受其他外部治理因素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法律政策因素,这表明公司外部治理因素之间的共同作用影响会计稳健性。本文为以后研究公司外部治理因素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提供了思路。X
参考文献:
1.刘凤委,汪扬.公司治理机制对会计稳健性影响之实证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20):16-22.
2.伊志宏.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质量[J].管理世界,2010,(1):133-141.
3.赵自强,顾丽娟.产品市场竞争、会计稳健性与融资成本——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49-60.
引言
购物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爱好、兴趣及希望,人们来商场购物,更是因为赞同这个空间所表达的哲学与美学。在购物的同时,同时也在享受商场所带来的室内环境,感受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因而,增加消费者的体验感,创造人性化的、充满视觉吸引力与物质诱惑力的、有创意的室内环境是大型商场室内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梢哉庋?,大型商场室内环境设计的本质就是在增强其竞争力。按照功能要求的不同,大型商场室内空间可以分为四部分,即联系各构成的电梯、各个展区等以人流动为主要特点的交通空间,卫生间、疏散楼梯、餐饮区等辅助空间,等候、休息等以人们停留为主要特点的休闲空间。本文着重探讨了大型商场室内环境设计与核心竞争力,从不同方面分析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
大型商场室内环境设计与商场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大型商场的核心竞争力一般是指促使商场推出各式各样服务或商品的速度比其竞争对手更快的一系列核心能力。一般而言,指的是在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上能使商场比其竞争对手拥有更强的、更持久的某种能力、知识体系或者优势。构成商场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有很多,几乎涉及到了商场的各个方面,其中室内环境设计便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
商场,是通过为消费者服务而创造利润的一个商业链条集合,其主要的工作是引导广大消费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进行消费,而他们的消费行为受地域的限制,商场的管理者一把都期望消费者在自己创造的舒适商场空间内完成舒心的商业行为。而舒适的消费环境对消费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并且同时可以陪伴消费群体刺激消费,从而间接地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获得更高的利润,促进商场竞争力的提高。
大型商场室内环境设计过程
室内设计一门比较综合且涉及许多学科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室内设计明确,也就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协调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使设计更好地为人服务。这种设计归根接地都是依靠设计的相关概念,也就是最初的创作动力,判断其是否能满足设计方案的各项要求,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而取得这种概念的途径便是要依靠科学知识进行理性的分析过后,返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整个过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设计师的设计观念应当在具有丰富基础专业知识基础上,将才能自然释放出来,而不是以艺术效果为目的宣泄。当然在设计功能的理性分析与艺术效果的完美融合还是需要设计师积累的长期经验,这就是设计师们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这不仅要求设计要掌握众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与其他人员相互配合进行团队协作,单独的个体虽然能够独当一面,但是在设计中往往也会顾此失彼,只有一个配合默契的小组才能圆满完成。
1.设计准备阶段
设计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委托任务书,签订相关的合同,也可以是依据标书要求参加投标;明确设计的期限并制定相关的设计计划及安排,同时考虑各个相关工种间的相互配合,比如说室内设计任务的功能特点、等级标准等等;掌握相关的设计标准及规范,收集一些必要的信息与资料。
2.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主要是在设计准备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与设计任务有关的信息与资料,采取初步设计,同时做好方案的优选。这个阶段中的设计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是设计程序中最具创造特征、进取、活跃的过程,这个阶段也是设计师最紧张、最亢奋、最辉煌的过程。设计师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满足用户各项需求的成果结晶,展现出他们高超的思维水平。
3.招标投标阶段
在完成设计后,就可进行工程招标与投标了。有业主设定一定的标底,从而吸引一些承揽单位,通过公平竞标的方式,建设单位再从中选取优胜者。
室内设计主要是以上三个阶段,后续还包括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监理阶段,使用后评价阶段,每个阶段主要任务及作用不同。都是室内室内设计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大型商场中室内环境设计的本质与特点
建筑是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区别于自然环境并且是人类特有的生活空间。建筑装饰设计作为文化的一种标志,不同区域的风土人情都会在建筑设计中彰显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建筑文化也随之不断更新,而中国文化色彩保留在建筑装饰设计中,故设计师们要寻求方法使中国文化在建筑装饰设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展区空间对象化
商场的展区主要包括餐饮娱乐区,商品购物区,及文化展览区三个,这三部分是商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展区空间的对象化主要是指灯光、展区的布局结构、展架的色彩与形式,依据相关的设计理念进行优化设计,以此来提高展区相应商品的表现力,塑造出极富个性的区域。依据展示商品种类的不同,相应的要求也会有所差异。比如服装展区,通常男装的展架与展柜都会用得很多,结合灯光照明,主要是强调服装的档次与质地;而女装一般展区空间会布置得较为开敞端庄,突出商品的档次。
2.交通空间的引导性
商场一般都会设置较为明显的导向标志,此外,商场空间的导向性一般都是通过交通空间的引导性来进行的。通常,交通空间是底,而各种商品的展区则为图,整个空间的设计包含了交通空间的设计。消费者依据交通空间及时获得引导信息,从而决定自己的行走轨迹。比如北京西单大悦城内设有飞天扶梯,可以直接到达六层,是其内部环境设计的一大亮点。
3.辅助空间人性化
辅助的空间一般指的是物品存放处、卫生间、餐饮空间、收银台等,包括应急通道、楼梯等。这类空间的设计重点主要是功能全面且便利,比较注重细节方面的设计。这类空间的设计原则首先要遵循人性化,不但要使消费者获得较高的安全感,还能增强消费者对该商场的好感。因而,这类空间可以很好地反映商场文化,比如北京的长安商场的疏散应急通道未合理设计,并且相应的卫生间设施较为隐蔽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该商场的整体形象,受到了记者的关注与报道。
4.休闲空间景观化
商场的休闲空间主要是指供人们免费精神消费的场所。消费者在此空间内聊天及休息,进而缓解消费过程中的疲劳。休闲空间的节点通常是采用交通转折或者中庭的面状空间形成的,从而可以营造浓烈的购物气氛,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这类空间作为消费者停留的区域,应当有景可看。因而,这类空间大多会设置座椅、动静景观。比如北京金源MALL休闲空间中的大树景观,让顾客有一种接近自然的享受与体验。商场通常会避免使用金属等给人冰冷的装置材料,此外商场还有幽默的雕塑设计、现代气息的装置设计等。
结语
关键词:上证指数 工业增加值 M2外汇储备量 线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136-02
股谚有云“股票市场是国家经济的晴雨表”,理论观点又有“股票价格具有随机游走性”。前者貌似隐藏了“市场收益率与经济基本面之间应该存在某种线性关系”的观点,后者的理性与冷酷却又将前者推向刀尖浪顶之上,处于岌岌可危的态势。
关于这个充满矛盾的论题,本文将通过四个部分:
(1)搜数据、建模型;
(2)回归分析得出“线性关系显著存在”的结论;
(3)格兰杰因果关系和相对量对比分析,推到前述前面结论;
(4)最终得出“线性关系并不显著存在”的结论。
1设定初步模型,搜集整理数据
选择具有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和一致性的样本数据:不妨取上证指数月回报率为市场的收益率的代表,即被解释变量为上证指数的每月月末收盘价。解释变量选用能反映经济基本面的指标,如反映经济增长的GDP和能代表流动性的货币与准货币、游资。时间期限选择最近的一个经济周期的月度数据(2005年5月――2008年12月),原因是中国的股票市场发展时间较短,采用年度数据或季度数据为样本数据会因为样本较少而失去实证分析的意义,且选择一个经济周期的数据更为完整和典型。
但由于从2005年开始GDP已无月度数据,而工业增加值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与GDP的增长趋势有很大相似性,所以本文直接以月度工业增加值代替月度GDP。但其中07、08、09年一月份的数据找寻不到,考虑到只是研究各指标的线性关系,就算将所有指标的一月份数据全部刨去也不会影响结果。此外,由于游资的数据很隐蔽,虽然可以有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遗漏和错误项目”代替,但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也没有月度数据,所以本文以月度外汇储备来代替,理由在于外汇储备的值包括了游资的数量,可以达到模型的原始目的;同时外汇储备的值还包括经常项目账户和资本金融项目账户,这些指标均对市场收益率有影响。
而且一般地,股票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基本面对股指的滞后期限一般为3个月到9个月,平均为6个月,且根据后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也可得知选取哪一个月为解释变量并没有太大影响。所以,本文的解释变量均选用(+6)项。
综上所述,该模型可设定为:
Y t= 0 + 1*X1t(+6) + 2*X2t(+6) + 3*X3t(+6) + t。
2回归分析
通过在EVIEWS中对上述方程进行回归可得:
上述结果显示了较高的可决系数和调整可决系数,而且假设在5%的显著水平下:
(1)F (k,n-k-1)=F (2,37)=4.1
其中
因为,53.09>4.1;所以,拒绝原假设H0,即方程总体上的线性关系显著。
(2)再通过对t变量的分析可知X2和X3都通过了变量显著性检验。
但是没有绝对的显著性水平,关键仍然是考察变量在经济关系上是否对解释变量有影响,显著性检验起到验证作用;同时还要看显著性水平不太高的变量在模型中及模型应用中的作用,所以即使X1没有通过变量显著性检验,但由于其代表的比较“强大”的经济意义,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剔除该变量。
即Substituted Coefficients:
Y = 6699.836699 - 0.02354492823*X1(6) - 0.04582144194*X2(6) + 1.007567789*X3(6)
(3)由DW检验:DW(n, k)=DW(41,4)的下界dl=1.34,上界du=1.66,所以此处检验得到的DW=0.624处于(0,dl),说明存在正的序列相关性。
为此,以下通过EVIEWS采用科克伦―奥科特迭代法进行自相关的处理,即对随机干扰项做一阶自回归:
即:Substituted Coefficients
Y = 5823.643694 - 0.07884901457*X1(6) - 0.009574088584*X2(6) + 0.1497028255*X3(6) + [AR(1)=0.9461908262]
图中DW值显示取消了序列相关性,也进一步提高了拟合优度,但是代价却是很沉重的,即各个解释变量均未能通过t检验。
继续分析:由于通过了F检验,说明总体的线性关系显著,但由于解释变量均未能通过t检验,X1和X2的符号也不具有合理的经济意义,故认为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多重共线性。
但是对多重共线性的修正结果也令人不太满意,解释变量依然不能通过t检验,即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并不显著。
所以,尽管有很高的拟合优度,我们仍然有理由认为这仅仅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这三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显著存在。原因如下:开始的时候表现出较高的拟合优度是由于序列相关性,且通过相关系数看出X1和X2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消除序列相关性后的高拟合优度不是来源于这三个变量,而只是由于序列相关性的处理中引入了AR(1)这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才真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格兰杰因果关系、相对量结合分析
为了使得上述“这三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显著存在”的观点
更有说服力,以下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和相对量结合分析两方面进行验证。
3.1格兰杰因果关系
(从3到9的各个滞后长度所显示的结果大同小异,此处仅选取滞后长度为6的数据)
虽然格兰杰因果关系只能反映两组数据之间的统计关系,不能由此推之理论上的关系确实存在;但是其仍能用于检验理论上已经界定的关系,即作为一种检验方法,对理论提供更大的说服力。
于是,面对以上让人错愕的结果,我们不妨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加以验证。
通过实验,结果均不拒绝三个“解释变量不是被解释变量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初步证明了以上“这三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显著存在”的观点。
3.2相对量综合分析
本文一、二两部分仅从三个解释变量的绝对量来进行回归分析,可能会由于数据本身的
内在性质才导致了“拟合优度很高”的假象,所以,此处给出相对量的回归分析,即数据均选取增长率:被解释变量为上证指数的月回报率,解释变量分别为月度工业增加值的环比增长率,月度M2的环比增长率,月度外汇储备的环比增长率。
则可得出如下的回归结果:
该实验结果与二中绝对量的回归结果迥然不同,即拟合优度很低很低,从DW看出不存在序列相关性,从F看出不存在显著的总体线性关系,从t看出各个解释变量均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这个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文提出的“这三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显著存在”的观点。
4结论
综上所述,“这三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显著存在”,即虽然通过绝对量的回归,从表面上看去这些代表经济基本面的因素对市场收益率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但去掉一层又一层的外衣,我们终于拨云见日,很清楚地可以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和相对量的回归发现这些代表经济基本面的因素实质上只是影响市场收益率的很小的一部分,并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也许有其他起主导作用的指标存在,或者市场收益率本来就有其特殊性,不是简单的线性模式或简单的几个特定指标就能对其作出解释和判断的。
这个结论乍一看令人为之一惊,但仔细一想却又是符合实际的,市场收益率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指标,深受政治、经济、人的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又岂能如此轻易地可由三个简单的解释变量得出呢?这恐怕也是技术分析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也是吸引这么多的专业人士潜入股市不能自拔的原因了!
参考文献:
[1]工业增价值[DB].和讯网:宏观数据.中国统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