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7 16:12: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州
师
范
大
学
2020
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考试题
考试科目代码:
840
考试科目名称:
环境学
说明: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
一、名词解释:(45分,每题9分)
1.
适度人口
2.
环境和环境问题
3.
可持续发展
4.
“三同时”制度
5.
BOD和COD
二、论述题:(105分)
1.
请你谈谈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0分)
2.
试述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危害及主要防治对策。(20分)
3.
论述我国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治理技术。(20分)
4.
论述固体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垃圾的常见处理方法及其优缺点。(20分)
1.1国内外关于城乡结合部地区生态环境及其治理的研究
城乡结合部是中国城镇化进程有的社会现象,国外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类似我国城乡结合部的现象。在国外,埃塞俄比亚学者Nigussie以巴赫达尔市的城乡结合部附近的一个小规模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城市扩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并对其影响进行了评估。印度学者Veena以晨奈为例,通过人类-环境耦合系统建模方法(CHES)考察并得出城市化和水的脆弱性之间的关系。Franziska等提出用标准化的方法来量化生态系统服务尺度,重点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生态系统供给与需求之间如何权衡,并对实现可持续的资源供给和需求如何平衡进行了阐述。国内学者专门针对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较有限。魏东辉等从哈尔滨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入手,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规划、管理、法律等方面多角度地提出了生态环境改造对策。沈清基从城乡生态效益指标体系、总体状态及类型评价、关联性分析、协调性分析等方面阐述城乡生态效益的分析内容与分析框架,提出了基于生态效益的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规划框架。姜英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的技术路线的论述,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与环境?;し矫娴淖饔?。纵观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关于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多为针对经济发达城市、地区或生态环境破坏相当严重等地区的研究,而对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研究比较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关于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治理问题解决方案中专门针对政府提出的对策建议比较多,目前还没有提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思路和方案。针对这些不足,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研究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所在。
1.2研究方法
(1)样本城市及样本人群。本文选取湖南省湘潭市作为样本城市。“湘潭市总人口约289万人,总面积约5015km2,下辖湘潭县、岳塘区、雨湖区、湘乡市和韶山市五个县市区。湘潭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城市化率达61%左右”,工业是湘潭经济的主导产业,企业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主体。湘潭矿产资源丰富,有铁、锰、铝、铅等金属矿产,因此矿业开发和生产加工比较发达。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很大,所以环境治理离不开企业的积极配合。走访了几家曾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目前已逐步建立起矿区生态建设示范基地,矿山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谡腔肪持卫碇械闹鞯剂α浚韵嫣妒蟹⒄购透母镂被?、环保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同时对生活在九华经济区域内的居民及周边的村民、部分流动人口进行了问卷调查。
(2)研究步骤。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个案访谈、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法等。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政策主体、政策执行者、决策制定者、受众进行多角度考察分析,了解不同主体对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感知和认知。
2研究发现
2.1公众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与受教育程度及媒体的影响呈正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大部分人对生态环境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绝大部分人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受教育程度、素质的高低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呈正相关。生态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更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媒体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湘潭市九华经济区的生态环境良好与该区重视利用媒体对生态环保进行积极的引导有一定的关系。
2.2与生态环境治理相关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且缺乏执行力,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朴写晟?/p>
中国自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せ痉ā吨谢嗣窆埠凸肪潮;しǎㄊ孕校钒洳家岳?,至今与环境?;は喙氐姆煞ü孀苁汛?000多条?;肪潮;さ南喙胤烧咴诓欢贤晟?,但与生态环境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体系。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难以界定生态环境破坏的责任主体,生态环境破坏难以量化,对奖惩如何做到公正合理等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环境治理的有效执行。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撇还煌晟瞥朔苫撇煌晟疲固逑衷谥卫砩肪车淖式鸩蛔悖际跛铰浜蟮确矫?。总之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离不开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2.3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协作,但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分工协作尚未形成有效方案
通过对湘潭市环保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数十位官员进行访谈,借助内容分析法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通过整理了解到政府部门对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政策逐步出台。但生态环境治理面大范围广,不仅需要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协同与配合,还需要政府与各非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生态环境治理是当务之急,可持续治理与维护是保障。但现阶段如何克服部门分割等执行障碍,政府官员感到困惑,并期望学术界给予理论支持。
2.4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考核制度
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有很多,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收效甚微。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有力的监督,监管不到位,此外,考核指标少而泛,缺乏灵活性、科学性,不能根据具体问题具体考量。甚至有的考核流于表面形式,并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总之,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应该由谁来监管,应该对哪些主体进行考核,如何让考核的结果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产生积极作用等问题都值得思考与探索。
3政策建议
3.1加强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宣传教育,丰富宣传教育形式和手段十分重要,尤其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要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生态环境教育必不可少。生态环境教育能使人们了解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从而获得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并养成正确认识、理解、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其先污染后治理不如防患于未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培养民众生态环保意识。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可以丰富宣传教育的手段和形式,对不同人群分别采取其利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无处不在,接触网络的人群不断扩大,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治理城乡结合部的环境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覆盖面广、便于接受、影响力大等特点积极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调动公众参与环境?;さ幕院椭鞫浴?/p>
3.2完善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
完善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需要完善政策、法律、财力、技术等方面的保障。党和政府应当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制度保障,建立长效治理机制。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结合城乡结合部的特殊情况制定适宜的政策,并给予相应的法律保障。充实的财力保障必不可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意义深远的活动,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主动性,扩大筹资范围、拓宽筹资渠道,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蒲У闹傅己拖冉募际跏侵卫沓窍缃岷喜可肪车挠辛Ψū?。探讨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破坏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总之,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持久战,需集思广益建立长效治理机制,不断完善保障机制。
3.3重视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监督与考核
在多元主体对生态环境?;ひ馐镀毡樘岣叩幕∩?,应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即政府、居民、村民、企业等众多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相互监督机制。对于非政府主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政府有权对其惩戒并追究法律责任;对于政府损害其他主体利益的决策,其相关主体有权提出控告。同时非政府组织之间也可以相互监督,任何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活动都应被制止,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重视生态环境考核制度,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实行捆绑制,将生态环境考核与经济考核一并纳入考核体系??己艘岢止⒐?、公正原则??己说亩韵笥Χ嘣?,根据不同主体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总之,不论是监督还是考核都离不开多元主体共同配合协作。
3.4注重对城乡结合部的工业园区进行治理,建立生态工业系统
1 露天煤矿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
露天煤矿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地表的破坏及其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随着露天煤矿数量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对环境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污染将日趋严重。
同时,露天采煤形成的凹坑,由于地质构造、边坡岩体、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等原因诱发滑坡、塌陷、水土流失、泥石流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可能危及周边地区的工业企业和居民建筑的安全。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又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环境。
1.1 露天煤矿开采对土地的破坏
露天煤矿区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露天采场的直接挖损、外排土场压占土地和工业广场的占用等。挖损是对原地表形态、浅部地层、生物种群的直接摧毁,致使原土地不复存在,压占是挖损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岩土堆置于外排土场上造成原地貌功能的丧失一挖损和压占等工程活动直接破坏了表层的植被,导致这一区域原先处于相对稳定的系统受到干扰,使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地貌、保水力等生态因子发生巨大的变化,占用使原有的土地利用类型变为容纳厂房、选煤场、运煤铁路、排土道路、供电线路以及排水管道等工矿用地。
据不全完统计,我国露天开采平均每万吨煤破坏土地0.24 hm2,其中采场挖损破坏0.08hm2,外排土场压占0.16hm2。尤其是倾斜煤层的凹陷露天矿因不能内排或内排量较小,剥采区不可能在开采闭坑时恢复为原始地形,剥离废石外排占用土地量更为巨大。
如抚顺西露天矿形成的矿坑东西长6.6km,南北宽2.1km,面积达10.87km2,3个废弃矸石排土场面积达20.2km2;阜新海州露天矿长4km,宽2km,深350m,面积达8km2,排土场面积达14.7km2。露天开采活动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延续几十年至近百年,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之大、危害之多、治理之难可想而知。
1.2 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问题
露天煤矿闭坑后,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最严重的是露天煤矿排土场淋溶水。排土场的煤矸石中富含碱金属、碱土金属和硫等,大气降水淋溶了煤矸石中的无机盐类,含无机盐类的淋溶水流入地表水体会对地表永体造成污染,渗入地下含水层,也会污染地下永体。阜新新邱露天煤矿排土场附近于家沟地区的地下水体就是由于露天煤矿排土场淋溶水渗入地下使其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而导致不能饮用的。
此外,露天煤矿闭坑后,采场周围水体和大气降水汇入采场矿坑,也会由于矿坑积水浸润采场的残煤露头,而使煤层中的硫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溶入水体而使地下水受到污染。
1.3 大气染污问题
露天煤矿排土场污染最严重的因子为剥采区、排土区和运输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内的粉尘(TSP)。另外含有因少量煤矸石和残煤在大气中慢慢被氧化而可能发生自燃,产生一定量的CO、SO2、和NOx等有毒有害气体,对大气造成,污染。
对某露天矿区的现场监测结果显示:大气污染物主要是总悬浮颗粒物(TsP)、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研究表明;TSP的含量远远超出二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因此为主要污染物。在每年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两个时期会出现两个污染高峰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与气象条件紧密相关;气体污染物高峰期均处在冬季前后,在每年的夏季浓度最低,CO、SO2的浓度与烟雾出现次数呈正比关系,主要是由于残煤自燃引起的。
此外,我国露天煤矿排土场大多没有土地复垦和再植被,每个露天煤矿的外排土场都会形成一个几百到几千公顷的人为荒漠化土地,春秋时节,荒漠化的排土场所产生的扬尘等亦会使周围大气造成严重的TSP污染。
1.4 露天矿闭坑前环境地质问题与灾害
我国露天煤矿开采至闭坑前环境地质问题与灾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露天采矿形成的矿坑边坡及排土场边坡,由于地质构造、边坡岩体、地表水及地下水作用、采矿工程活动等原因诱发一系列诸如滑坡、塌陷、泥石流等突发性或缓变性地质灾害,危及该地区周边工业企业与民居建筑的安全,造成人员伤亡及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抚顺西露天矿,从20世纪50~80年代共发生滑坡、塌陷、泥石流等灾害达90次,并使周边石油一厂发电厂的厂房与重要设施受到破坏,损失超过数亿元。阜新海州露天矿从1953年投产1990年止,共发生滑坡等灾害75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其它露天矿的滑坡也不少,而小规模的地质灾害更是屡见不鲜。
因此,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贯穿于露天矿开采的始终,并有可能延续到闭坑卮
(2)露天矿开采还引发许多生态环境恶化及缓变性的灾害。如矿坑的煤、可燃矿物,排土场排放的煤矸石等有可能造成局部区域自燃,引起温室效应影响小气候,有害气体污染地区大气环境。危害人们健康,排弃物中的有害元素通过地表水、地下水渗透,造成水质污染和周围农田盐渍化;矿坑、排土场的废岩土,经剥蚀风化,受风力作用产生大量粉尘及有害气体,危害人民健康等等。这些问题日积月累就变成了长期污染空气、水质、农田的缓变性灾害而影响人类生存环境,而且如不及时治理,则在露天矿闭坑后仍将继续产生影响。
1.5 露天矿闭坑后地质环境的变化与环境地质灾变发展趋势
露天矿闭坑后地质环境将发生改变,环境地质灾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水文地质环境的变化。露天矿闭坑前为维持正常生产与边坡安全的全套疏干排水系统,在采矿结束后不可长久维持,一旦停止,则地表水、地下水将向矿坑汇集,原来的疏干边坡(简称为干边坡或干坑)将逐渐充水成为湿边坡,使边坡岩体含水量增大,强度大幅下降,地下水水位上升,边坡稳定性下降,从而发生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
许多露天开采的矿山,下部曾由地下开采过,岩体受到扰动、破坏发生沉陷,再在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的复合作用下,边坡岩体被切割、再度破坏与扰动,随着终采闭坑,边坡将加陡至最终帮坡角,这样脆弱的边坡在自然与人工营力如暴雨。地震或矿震等作用下更易发生滑坡、塌陷。
所以,如不能提前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则露天矿闭坑后地质环境必然恶化,环境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也必然增大。
2 露天煤矿开采引发环境问题的原因
我国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复杂、多样、特殊、敏感,由于特定历史因素对矿业城市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非常巨大。随着国家环保意识增强,80年代以来建的新矿区环境
状况有所改善,有的矿区达到了较好水平,如神华集团神东公司的马家塔露天矿就比较好地解决了露天开采中环境恢复和治理问题。因此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意义是重大的,对搞好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的防治是非常必要的。
在计划经济时期,煤矿企业利润都上缴国家而很少投人由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治理经费。如抚顺西露天矿、阜新海州露天矿这样的国有大型矿山企业,所产煤炭、所创利润和效益基本上均上缴国家,而几十年来开采带来的严重的环境危害却留给了地方,露天煤矿开采初期和中期环境危害的范围均较小,没有引起决策者、管理者和采矿者的注意。加上环保意识薄弱而使环境隐患越积越多,几十年后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和灾害的发生。无法回避的是,历史沉淀这些环境问题。只有依靠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或积极组织才能逐步地治理和恢复。
以往传统的地质、采矿、管理学科没有或很少将矿山环境勘查、评价、预测、管理、立法、执法与露天煤矿勘查、露天煤矿建设、设计、生产、闭坑有机地贯穿始终结合起来。各学科均有自己的侧重点,如露天采矿学就追求剥离最少、采煤最多,只要不滑坡,边坡越陡越好,很少考虑地面变形或闭坑后灾害,很少以综合的长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作为本学科研究追求的出发点。
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根本上说是人类采矿工程活动使环境发生变化或恶化。这就需要决策者、管理者、生产者有战略眼光和战略胸怀,不仅仅关注自身的、近期的经济效益和繁荣,还应从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爱护_人类居住的家园的高度去从事露天煤矿开采,主动地、积极地利用开采工程改善、美化周边环境,变有害为无害。变不利为有利,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3 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1)区分环境问题历史旧账和新账,从而明确环境恢复治理的主体和责任人。要由目前的矿山企业来承担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的治理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尽早区分历史旧账和新账,是明确环境恢复治理责任、内容、资金来源和实施主体的重要前提。
对于历史旧账,应主要由政府承担,主要依靠国家、省市政府投资、组织治理。而新账必须主要由企业承担,严格执行“谁破坏谁治理、谁负责”的原则。抚顺西露天矿、海州露天矿这样的老矿,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由国家、政府承担治理恢复,而进入市场经济后由于露天开采引发的新的环境问题则必须由企业承担,进入企业生产成本,负责治理恢复;而新建矿山则必须从勘察、立项、设计、建设、生产开始就从法制上、管理上明确责任人,并负责到矿山闭坑,确?;肪车玫交指春透纳?。
(2)完善、修改的制定包括露天煤矿开采在内的有关标准、规范,使矿山开采的环境管理和治理具有可操作性、规范,使矿山环境管理和治理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实现露天煤矿开采从勘查、建设、生产、闭坑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有法可依。实现露天煤矿开采环境的改变―破坏一恢复―重建的良陛循环。促进可持续发展。这就从源头避免、减少了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3)露天煤矿建设开采的规划要充分考虑开采至最终境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灾变。规划和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不要在可能的环境灾变区设计民用与工业建筑。这一条对新建露天煤矿是必要的。
(4)在地质环境问题较严重的露天矿,建立环境地质监测网站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主要针对已经建设和正在生产的露天煤矿且环境灾变问题已经存在并影响、危害地面建筑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情况下建立。如抚顺发电厂及地面兴平路等均建有地面变形监测线网,实时监测并预测变形趋势,为及时采取灾害防治措施,避免损失提供依据。
(5)老的露天煤矿开采已几十年,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已成事实的情况下,防治对策建议遵循两条原则:一是避让原则。不要在灾害区内布置工程建设和居民建筑,已有的尽量考虑搬迁?二是针对性治理原则,对不宜搬迁的重要设置和建筑,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如加固、屏蔽、采矿回填、边坡压脚等。宣进行几个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要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台理性和安垒风险性。
(6)对于新建露天煤矿,决策者、管理者,采矿者应站在?;ど肪澈涂沙中⒄沟恼铰愿叨?,主动的通过采矿工程活动改善和重建周边地区的环境。如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就做出了有益可喜的成绩。通过开露天采矿、修水库、改河道、改变地形和地层层位、调整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复垦种植等,不但避免了环境的恶化,而且通过露天煤矿开采,建设生态环境更好的新矿区。
4 结语
露天煤矿开采所诱发的种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深远的,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对这些环境问题的防治也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应用环境地质学、环境科学、采矿学、水土保持学、系统工程、工程经济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思路研究防治对策,追求最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煤炭开采与环境?;ば鞣⒄梗迪挚笄目沙中⒄?。
参考文献:
[1]周伟,白中科,袁春,付慧,东露天煤矿区采矿对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的影响预测,农业工程学报2007(3):55
[2]刘志斌,大型露天煤矿闭坑后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露天采矿技术2003(3)
[3]孙立勤我国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煤炭技术2007(11)
关键词 农地资源;优化利用;调控对策;粤北岩溶山区;广东阳山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40-02
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和农村经济相对贫困的典型地区,范围涉及韶关市、清远市等14个县(市),总面积为20 576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1.57%[1]。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地石漠化已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以阳山县为例,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之上,基于农地资源的特征和优化利用原则,提出了粤北岩溶山区农地资源优化利用模式与调控对策。
1 阳山县概况
阳山县是粤北最为典型的石灰岩山区农业县,全县现辖12个镇和1个瑶族乡,总面积332 953 hm2。县域内地形复杂,峰峦起伏,以山地为主,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90%,盆地和冲击平原约占10%。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0.3℃,年降雨量为1 850 mm。全县总人口数为54.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7.42万人,占总人口的87.43%,非农业人口为6.82万人,占总人口的12.57%。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阳山县的社会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处于落后水平,是广东省主要的贫困地区之一,农地石漠化问题仍是制约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 农地资源特征
2.1 农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
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全县农用地面积268 807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0.73%,其中耕地面积38 758 hm2,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4.42%。耕地中水田、水浇地、旱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45.5%、0.3%和54.2%;园地面积2 878 hm2,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07%;林地面积共221 413 hm2,其中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分别占林地面积的71.0%、21.9%和5.6%;其他农用地5 759 hm2,其中田坎、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农田设施用地分别占其他农用地的46.3%、16.2%、17.7%、14.9%和4.9%。
2.2 农地资源利用中的限制因素多,生态环境脆弱
阳山县岩溶地貌发育,山多,平地少,地面崎岖破碎,耕地分散,水田、旱地块小而分布零星,且旱地多,水田少;不少土壤中岩石,耕层厚薄不一,一般不超过50 cm[2],土壤结构较差,生产力不高。受岩溶环境、地面坡度、土壤肥力、土层厚度、灌溉条件、海拔高程等限制因子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农用地发生石漠化潜在威胁多、隐患大。
2.3 人地关系紧张,后备资源不足
阳山县作为典型的农业县,人均耕地0.071 hm2,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仍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7.33%。在未利用土地中,约有35 910 hm2土地为难以利用的少土荒草地和裸岩石砾地[3],耕地后备资源中,宜耕地面积为29 176.56 hm2,但其中主要是开发成本较高、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肥力低、改造难度较大的三等地[4],这些土地经过大力改良后预计作物产量不高,若改良不当可能会产生土地退化或其他严重后果,治理起来相当困难。
2.4 石漠化分布广泛,农地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难度大
阳山县是粤北山区石漠化分布的主要区域,石漠化总面积16 169.5 hm2 [5],占土地总面积的48.56%,根据1990―2012年阳山县各乡镇的植被覆盖率、基岩率、土地垦殖指数、坡耕地指数、农业人口密度和人均耕地面积等指标的历史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阳山县农地石漠化预警,结果表明:到2015年阳山县13个乡镇中有2个镇属重警区,1个镇属中警区,7个镇属轻警区,1个乡和2个镇属无警区。石漠化区域土壤和植被稀少,土被不连续,水源涵养能力很差,水土流失严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农地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难度大。
3 农地资源的优化利用与调控
3.1 优化利用方向
阳山县人地矛盾突出,普遍面临着经济贫困、生存环境条件恶劣、区域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三大难题[6]。因此,农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在指导思想上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自然环境条件和现状利用类型为基础,以稳定提高农地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为尺度,以控制水土流失,遏制农地石漠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3.2 优化利用模式
3.2.1 空间配置模式。农地资源是一个复合、开放、多层次的整体系统,根据阳山县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按照空间尺度的差异,农地资源的空间配置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模式。宏观上着眼于全局,针对不同带层农地的生态适宜性,科学设计不同空间水平的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地域格局;中观上着眼于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根据不同的生态功能要求,寻求各带层内与之相适应的农业资源利用的主导方向;微观模式侧重于具体的利用方式,强调可操作性。具体层次设计见表1。
3.2.2 不同类型石漠化农地综合治理模式。阳山县石漠化分布广泛,不同类型石漠化农地的警情各不相同。重警区农业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破坏,今后应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与退耕还林等措施进行植被恢复,降低农业人口的比重,减轻农业人口对农业水土环境造成的直接压力,逐步改善和恢复农业生态环境;中警区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破坏,生态问题开始显现,今后应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加大农业水土环境问题的综合整治,建立水土保持型立体生态农业体系,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轻警区农业生态环境较少受到破坏,生态问题不显著,今后应采取治理为主、加强预防的生态战略,重点发展立体农林复合型、林果药为主的林业先导型、林牧结合型等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因地制宜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无警区农业生态环境良好,但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很突出,今后应以?;は钟凶试春驮し朗鳎ü恋氐暮侠砜⒗煤筒到峁沟髡?,建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系统[7],强化农地石漠化的监测与预警工作,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
3.2.3 替代产业培育模式。阳山县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农业人口比例高,过多的农业人口使土地不胜负荷,客观上加大了对农地资源的压力。因此,只有通过培植适合当地地域特色的替代产业,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业人口对土地的压力,降低生态负荷,为农业生态环境恢复和农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必要的条件。替代产业的培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农村小城镇和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和第三产业,以减轻农业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直接压力;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加工业,如道地中药材产业化经营,松香、棕皮、竹笋、茶油、桐油、香胶粉、山苍子等系列林副土特产品开发和板粟、沙田柚、洞冠梨、枇杷、桃、柑、桔、沙梨等经果林系列产品开发等;三是利用岩溶地貌形成的山水景观资源多样性特征和风情民俗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地貌景观、乡村田园风光、民族风情文化、乡村农家乐等特色生态旅游,这样既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生态环境?;8]。
3.3 农地资源优化利用的途径与对策
3.3.1 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加大农业环境问题的综合整治。阳山县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农地石漠化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今后应作为重点进行整治。在治理方法上,应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根据不同流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制定治理规划和措施,合理确定农、林、牧各业用地比例,正确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及实施顺序,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耕措施、管理措施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3.3.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是阳山县农地资源优化利用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应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农地资源为基础,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动力,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大力优化农业区域结构、主导产业结构及农产品品种结构,适当压缩传统农产品比重,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及畜牧、水产的比重,特别是要大力提高优质、特色、无公害农产品以及出口创汇农产品的比重,提高农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努力实现农业发展的新飞跃[9]。
3.3.3 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地石漠化的形成不仅有来自于岩溶脆弱环境背景方面的自然原因,也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过度开垦、乱放牧等各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农地资源形成掠夺式开发,进而导致水土流失、造成农地石漠化。因此,要遏制石漠化,就必须实现农业经济转型,从现有的传统小农经济向以市场为导向、以?;ど肪澄疤帷?/p>
以合理产业结构为载体、以专业化方式组织生产的现代农业转变[10]。
3.3.4 加强动态监测,做好农地资源管理与评价。农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实现农地利用监督和对农地利用进行调控的技术基础,也是了解和掌握农地特别是耕地最新动态的先进手段,它能为农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更为系统的、新的科学依据。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农地资源开发、复垦、整理的管理与评价制度,以便于规范农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促进农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曾土荣.粤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3):101-105.
[2] 朱世清,卢家诚.广东石灰岩山区土壤资源利用研究――以阳山县江英乡为例[J].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1992,1(1):3-8.
[3] 肖立.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广东省阳山县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5.
[4] 刘连胜,陈乐书,李小非,等.基于GIS、RS的阳山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09(8):110-112.
[5] 黄金国,魏兴琥,王兮之.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成因及其生态经济治理模式[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4):105-109.
[6] 黄金国,李森,魏兴琥.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模式及其实施途径[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5):171-175.
[7] 钱铭杰,吴芳芳,童立强,等.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10):902-904.
[8] 黄金国,魏兴琥,王兮之,等.石漠化对粤北岩溶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4,32(2):1-5.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科技;矿山;安全
矿山安全与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重视。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扩大化,矿山也逐渐发展壮大,包括金属矿山、非金属矿山、水泥矿山、煤矿和非煤矿山等,矿山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带动力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变化,矿山所处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矿产品作为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料,其需求量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矿山的数量和开采规模剧增??笊降姆伤俜⒄垢嗣谴戳吮憷氩聘坏耐?,也破坏了生态环境,矿产资源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了严重短缺,生态环境发生了恶化。归纳起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矿山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关于资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发展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了解社会与工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和矿山最新的发展趋势。为了实现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一系列矿产资源的开发问题、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问题等等。
1 矿山开发的安全与生态环境问题
统计表明,70%的农业生产资料和80%的工业原材料都来自于我国的矿产资源。在我国已有近200个城市的支柱产业依赖矿产资源的开发,带动力庞大的就业人数,发生的经济额度高达数千亿元。随着矿产资源的高强度和大规???,矿产资源储量逐渐减少,很多矿山已经进入深部开采,很多已经或是正面临资源枯竭而关闭的状态。由于高新技术和矿用设备的飞速发展,现代矿产资源的开发呈现出新的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的难题:(1)矿产资源的开发是一种高风险行业,露头矿山的开发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地下矿山容易发生塔防、突水、火灾、岩爆、矿产资源自燃等重大伤亡事故。金属矿山开发过程中会产生粉尘、辐射、噪声等污染,给工作人员带来多种职业疾病,且致死致残率高,危害人数众多。(2)矿产资源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后,破坏了矿产所处岩体的应力平衡状态,应力发生变化和转移,在此过程中采场围岩发生位移、破坏,甚至发生岩爆、滑坡等动力灾害。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矿产资源开发的动态变化,动力灾害发生的机理难以掌握,灾害预测的难度很大。因此,矿山的安全开发成为研究的重点。(3)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会面临一大危害――高温带来的热害,部分矿山的开发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热害问题,而且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高温环境下,作业难度大,甚至无法作业,另外,对人身的伤害也十分严重,导致工作效率低,容易出现热晕、中暑,严重时会使神经中枢系统失调。(4)矿产资源的开发生产了大量的污染物,主要有废水、废气、粉尘、酸性水和重金属有害元素。(5)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地表会被破坏、水土流失、山石,严重破坏了矿山和周围的生态环境,比如植被减少或消失,地下水系统被破坏,大气被污染,矿山排出的大量废土、废石和尾矿,占据了大面积的土地,往往使矿区成为不毛之地。
因此,实现矿产资源的安全高效、绿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矿产资源的安全开发创新系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经济价值。
2 矿山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矿产资源开发的活动主要包括:采掘、选矿和冶炼等。随着矿业的发展,各类矿山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众多。
2.1 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采矿是重要的资源开发活动,可分为煤矿类和非煤矿类的开发,能源矿产和非能源矿产的开发等。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土地、山体、植被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另外,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尾矿、矸石等废弃物中,一般含有酸性、碱性、有毒有害等成分,污染山体或土壤;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还产生粉尘、废气和毒气等,对大气造成重大污染。
2.2 选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选矿是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及矿产品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又称为“矿物加工”,是对开发的矿产资源中有利用价值的矿物提纯、改性的过程。选矿是按照矿产资源可利用价值的大小,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对矿产资源进行选择、处置的过程。在选矿准备阶段,矿产资源及原料堆放要占用土地,对地表及地下产生不同的污染;在选矿工艺流程中,矿产资源粉碎过程中,会产生的粉尘、有害气体等。因此,选矿活动对土地、空气和地下水产生多种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
3 实施生态环境工程的对策与措施
3.1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伦理与文化建设
矿山生态环境伦理与文化建设是矿山实施生态环境工程的前提。矿山生态环境伦理,是指矿山企业在处理生产经营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时,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总和??笊骄米魑缁峋玫幕?,随着矿山的飞速发展受到重视??笊狡笠滴艘欢ǖ木美?,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归根结底,是发生了生态环境伦理?;R虼?,面对矿山的粗放型发展,应该反思,应该重新建立并重视生态环境伦理准则,构建生态环境文化,尤其构建以“良心、良知、良能”等良善价值观为导向的伦理与文化体系,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规划与路径。
3.2 制定科学的矿山生态环境规划
矿山企业生态环境规划是从其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按国相关家政策法规对企业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科学定位、优化,形成制度,以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对矿山企业进行科学的生态环境规划必须做到以下要求:(1)明确矿山企业生态环境规划的目的、目标、意义。(2)广泛收集企业所在地区地理、地质、气候、人口、交通、当地的矿山企业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制定矿山企业中长期生态环境规划,重视生态环境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4)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伦理宣传与教育,严格执行生态环境规划,使生态环境规划落实到位。(5)在矿山企业生态环境规划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企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形成长效机制,调动广大员工及利益相关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 结束语
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条件越来越复杂,矿产资源的开发工艺和技术多种多样,各矿山企业发展不平衡,我国矿山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的问题一直存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很多科学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因此,矿山企业高度重视并实施矿山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无论对矿山企业自身,还是对社会,对生态环境都具有长远、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经济潜力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实施生态环境工程,履行生态环境责任,对树立“生态环境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具有宣传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矿山企业的生态形象,促进矿山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绩文.矿山环境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
[2]朱训.中国矿业史[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
[3]卞娜,苗泽华.微观视角下的企业生态责任国外研究评述[J].生态经济,2013(8):105-110.
[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R].北京: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10.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 (2010)04(a)-0000-00
引言: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人类在利用土地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配置土地和建设土地的过程,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为了获得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统一协调的综合效益原则,并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进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并以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为主要的目标进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一、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
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方式,对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科学实践证明,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不仅可以增加耕地的利用率,而且对改善土地的质量,提高农产业的生产量,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由于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以将会改变生态环境原有的生态系统的格局以及组成,因此,土地开发整理不仅会带来有利的一面,而且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活动中,水利水电、坡地垦殖、农田灌溉工程以及梯田建设中很容易对地表水系结构造成影响,因此对原有的水系统以及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工矿的开发、建设、村镇以及城镇的建设都会带来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从而造成水环境收到污染。
(2)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耕地垦殖的利用率,荒地开发以及村镇的迁并等,将会导致自然植被以及人工植被等大面积植被退化或者减少,并且很多植被被农作物代替,景观减少,并且荒地开发、道路的修建等将会对原有的植被格局造成变化,从而使植被的空间格局和数量结构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地表的植被造成很大的影响。
(3)对土壤以及生态的影响
由于在土地开发的过程中,对土地的调配以及平整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地表的扰动将会造成地表土层结构的变化,并且开发整理后的耕地也会对土壤造成改变,而且由于农作物需要长期的耕作、灌溉、施肥等不仅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和危害,并且还会导致土壤中大量的微生物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在耕地休耕或者撂荒的期间,地表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从而也会造成气候发生变化。
二、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促进生态环境平衡的对策
(1)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环境影响,并制定相应的评价规程,从而使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具有可行性项目决策项目验收以及规划设计等。并且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应把有利于改善和?;ど肪匙魑钅抗芾淼囊幌钪匾哪勘?,并坚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
(2)采用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在使用土地时,应该根据土壤、地形、地质以及水资源等自然条件进行确定土地利用形式,比如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带,不能进行改造水田,或者将土地开开发整理成水田,对地下水位较高的或者有盐碱化危害的地区,应该采取基塘台田的形式。
(3)保护好水资源的平衡性; 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中不能只考虑开发地带对水资源的需求,还应该水资源的平衡性进行分析,不仅应该分析流域尺度和区域尺度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还应该考虑过境水的引用,应该综合考虑生态用水和下游生产用水的需求。
(4)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应该采取平整的方案进行设计,从而可以减少对耕地层的影响,并且应该针对不同耕作田块和地形选择不同的平整方案,并且还应该做好表土回填和剥离,从而可以有效保证耕地土壤不被破坏,保证农田的地力,并且对于一些新耕地,应该加强土壤的改良,从而可以提高耕地质量。
(5)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
土地开发整理必须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出发,土地开发整理必须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应该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并且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的方法,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应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在?;ど肪车那疤嵯陆型恋乜⒄恚佣梢杂行П苊饣蛘呓档投陨肪车钠苹?,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翠兰,朱成立;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837--3839
统计表明,70%的农业生产资料和80%的工业原材料都来自于我国的矿产资源。在我国已有近200个城市的支柱产业依赖矿产资源的开发,带动力庞大的就业人数,发生的经济额度高达数千亿元。随着矿产资源的高强度和大规???,矿产资源储量逐渐减少,很多矿山已经进入深部开采,很多已经或是正面临资源枯竭而关闭的状态。由于高新技术和矿用设备的飞速发展,现代矿产资源的开发呈现出新的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的难题:
(1)矿产资源的开发是一种高风险行业
露头矿山的开发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地下矿山容易发生塔防、突水、火灾、岩爆、矿产资源自燃等重大伤亡事故。金属矿山开发过程中会产生粉尘、辐射、噪声等污染,给工作人员带来多种职业疾病,且致死致残率高,危害人数众多。
(2)矿产资源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后
破坏了矿产所处岩体的应力平衡状态,应力发生变化和转移,在此过程中采场围岩发生位移、破坏,甚至发生岩爆、滑坡等动力灾害。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矿产资源开发的动态变化,动力灾害发生的机理难以掌握,灾害预测的难度很大。因此,矿山的安全开发成为研究的重点。
(3)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会面临一大危害
高温带来的热害,部分矿山的开发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热害问题,而且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高温环境下,作业难度大,甚至无法作业,另外,对人身的伤害也十分严重,导致工作效率低,容易出现热晕、中暑,严重时会使神经中枢系统失调。
(4)矿产资源的开发
生产了大量的污染物,主要有废水、废气、粉尘、酸性水和重金属有害元素。
(5)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
地表会被破坏、水土流失、山石,严重破坏了矿山和周围的生态环境,比如植被减少或消失,地下水系统被破坏,大气被污染,矿山排出的大量废土、废石和尾矿,占据了大面积的土地,往往使矿区成为不毛之地。因此,实现矿产资源的安全高效、绿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矿产资源的安全开发创新系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经济价值。
2矿山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矿产资源开发的活动主要包括:采掘、选矿和冶炼等。随着矿业的发展,各类矿山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众多。
2.1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采矿是重要的资源开发活动,可分为煤矿类和非煤矿类的开发,能源矿产和非能源矿产的开发等。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土地、山体、植被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另外,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尾矿、矸石等废弃物中,一般含有酸性、碱性、有毒有害等成分,污染山体或土壤;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还产生粉尘、废气和毒气等,对大气造成重大污染。
2.2选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选矿是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及矿产品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又称为“矿物加工”,是对开发的矿产资源中有利用价值的矿物提纯、改性的过程。选矿是按照矿产资源可利用价值的大小,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对矿产资源进行选择、处置的过程。在选矿准备阶段,矿产资源及原料堆放要占用土地,对地表及地下产生不同的污染;在选矿工艺流程中,矿产资源粉碎过程中,会产生的粉尘、有害气体等。因此,选矿活动对土地、空气和地下水产生多种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
3实施生态环境工程的对策与措施
3.1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伦理与文化建设
矿山生态环境伦理与文化建设是矿山实施生态环境工程的前提。矿山生态环境伦理,是指矿山企业在处理生产经营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时,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总和??笊骄米魑缁峋玫幕?,随着矿山的飞速发展受到重视??笊狡笠滴艘欢ǖ木美妫云苹瞪肪澄劾椿蝗【美?。归根结底,是发生了生态环境伦理?;R虼?,面对矿山的粗放型发展,应该反思,应该重新建立并重视生态环境伦理准则,构建生态环境文化,尤其构建以“良心、良知、良能”等良善价值观为导向的伦理与文化体系,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规划与路径。
3.2制定科学的矿山生态环境规划
矿山企业生态环境规划是从其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按国相关家政策法规对企业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科学定位、优化,形成制度,以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对矿山企业进行科学的生态环境规划必须做到以下要求:
(1)明确矿山企业生态环境规划的目的、目标、意义。
(2)广泛收集企业所在地区地理、地质、气候、人口、交通、当地的矿山企业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制定矿山企业中长期生态环境规划,重视生态环境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4)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伦理宣传与教育,严格执行生态环境规划,使生态环境规划落实到位。
(5)在矿山企业生态环境规划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企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形成长效机制,调动广大员工及利益相关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结束语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改进对策
引言: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总结而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战略,是人类对社会和经济活动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其实质是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保持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持续的,稳定的发展和动态的平衡。然而,随着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近100多年来人类对河流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兴建了一批蓄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这些水利水电工程既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也极大的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如何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为人类造福的优势的同时,减轻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已经成为摆在国家发展面前的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
一、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 打破自然界气候自身的平衡系统
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所控制,在正常情况下,大气环流不会出现剧烈的变化,从而保障地区气候的稳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将原来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者是湿地,这就会造成地区的气候变得较为湿润,从而增加了该地区的蒸发量,在大气循环中,增加了该区域的降水量,也导致雾霾天气的增多,也增加了该区域极端天气的出现。
2 改变地区水文特征及地质的影响
水利水电项目的修建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水库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还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会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流,并引起周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断绝水的来源而干涸;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入??谝蚝铀髁考跎僖鸷涌谟倩?,造成海水倒灌;因河流流量减少,使得河流自净能力降低;以发电为主的水库,多在电力系统中担任峰荷,下泄流量的日变化幅度较大,致使下游河道水位变化较大,对航运、灌溉引水位和养鱼等均有较大影响[1]。
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塌岸、滑坡等不良地质灾害。如大型水库蓄水后由于水体压重引起地壳应力的增加;水渗入断层,可导致断层之间的程度增加;增加岩层中空隙水压力可诱发地震。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高,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易发生塌方、山体滑坡及危险岩体的失稳。水库渗漏造成周围的水文条件发生变化,若水库为污水库或尾矿水库,则渗漏易造成周围地区和地下水体的污染。
3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首先,人们较为关注的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鱼类等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切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使的其生活习性收到威胁,生活环境被打破,严重的会造成洄游性鱼类的灭绝,如长江特有的白甲鱼、岩原鲤、中华鲅在渔业产量中的比重已很少,特别是白暨豚近几年来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另一方面水库深孔下泄的水温较低,影响下游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下泄清水,影响了下游鱼类的饵料,影响鱼类的产量;高坝溢流泄洪时,高速水流造成水中氮氧含量过于饱和,致使鱼类产生气泡病。
其次,水库淹没区和浸没区原有植被的死亡,以及土壤可溶盐都会增加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库区周围农田、森林和草原的营养物质随降雨径流进入水体,从而形成富营养化的有利条件。
此外,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也会对陆生生物产生影响。一方面,由于库区淹没和永久性的工程建设,对于原本的陆生植物和动物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都会造成直接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指局部的气候和土壤的变化对于植物和动物的生长所造成的影响。此外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往往将原有的森林淹没,同事工程的施工又会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新建的道路系统阻隔了原有的野生植物和动物的生存通道,这些问题必然会造成当地原始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对生物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2]。
二、对策和建议
生态与环境是当前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关注生态,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后人们思想认识的升华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作为水利水电工作者,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社会各界关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的不同看法,我们应持欢迎态度。但同时,对偏激的、全盘否定大坝的错误观点也决不能苟同。发展是第一位的,在发展中应牢记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新时期水利水电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水利建设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使已经形成的平衡状态受到干扰破坏。水利工程师的职责是研究由平衡状态到不平衡状态再到平衡状态的发展规律。只要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规划,周全设计,精心施工,加强科学管理,大多负面影响都可以得到缓解。水利工程带来的环境问题千变万化,只要没达到极度恶化的程度,就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水利工程能否带来环境效益,能否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是衡量水利工程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展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自然与生态的平衡机制,研究人类改变自然时对生态的近期和长远的影响[1]。为了建立生态环境友好的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体系,需要重点进行以下工作:
1 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评价
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评价需要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必然的。如何趋利避害才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因此,从工程建设的情况出发,以环境科学的经济价值理论对工程建设的价值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对工程的自然生态、环境价值、社会生态等变化情况,包括有形、无形变化两种,立足现状,但也应注重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应按照"大水利"思路制定总体规划,彻底改变"技术经济最优"的工程目标。工程项目的选择、建设和运营都要真正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2 研究和完善移民政策
使移民能长期共享水电开发的效益。我国水库移民经历了安置型和开发型两个阶段,国家还出台了库区后期扶持政策。为了解决好移民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专家建议研究"投资型"移民政策。其主要思路是将淹没的土地、房屋及其他有价设施进行评估,加上对生态环境的补偿作为股份,参与水电开发建设,使移民和开发方形成利益共同体,使移民能长期共享水电开发的效益。建设期安置移民的费用通过预支若干年应得的收益来解决。移民区地方政府和移民代表作为股东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管理。
三、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必然产生的。如何减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发挥出水利水电工程的最大价值,是当前水电开发和利用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当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特别重视生态环境的?;?,认识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做好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在造福人类的同时,还应该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促进我国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