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一_久久综合激情_亚洲97_午夜影院在线视频_国产成人福利_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首页 优秀范文 生态经济论文

生态经济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12 23:03: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经济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态经济论文

第1篇

人类在寻求高科技,高经济增长速率时,生态?;嬷?。经济发展所导致的污染几乎波及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生态环境。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时间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近10%,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氯气、氮氧化合物等剧毒气体的含量也在显著增加。这除了直接危害人类和生物界的生命之外,还将造成影响世界性气候变化的“温室效应”、因臭氧层减少而带来的紫外线过多、通过化学反应而形成的“酸雾”“酸雨”等等。目前世界上有20亿左右的人饮用受污染的水,每年有上千万吨的石油、几百万吨的垃圾、几万吨有毒金属被倒入海洋,部分海域已经成为“死?!薄:托车纳低称胶庖菜孀派肪车钠苹刀媪俦览!S凶柿舷允?,在人类大规??撤ヒ郧埃澜缟系纳趾土值馗哺敲婊?0亿hm2,而到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木本植被总面积则只有45亿hm2。森林的破坏是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土地沙漠化、物种退化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导致物种的持续减少。地球上原有的500~1000万生物物种中,现在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根据对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的调查,如果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21世纪初将有12%的鸟类和15%的植物种类消失。目前全球每年约有600万hm2土地沦为沙漠,沙漠化土地已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5%,有2/3的国家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

2生态?;肷桌?/p>

生态?;姆⑸苯油沧湃死嗟纳妫仁谷嗣遣坏貌涣⒓捶此既擞胱匀坏墓叵狄约霸斐缮;脑?。为了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并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于是科技与伦理2者互为前提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合——生态伦理学。所谓生态伦理学,就是研究由人性决定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共同发展的人类行为的价值理念与价值规范的实践哲学。生态伦理学认为,就是要承认人的利益,又要承认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但是满足人的利益常常要损坏或牺牲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如何作出选择?如何协调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利益关系呢?人们普遍认为,生态?;⒉皇亲匀换肪潮旧肀淝ㄔ斐傻模侨死嗬挠米匀换肪车慕峁?,人是生态?;氖甲髻刚摺1匦胍揽扛呖萍际侄?,调动人类所有的伦理智慧,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非耗竭性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如此才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达至未来人类社会的和谐生态。生态伦理并不仅仅是为了维护人类利益而对人类生态行为的限制,也不仅仅是为了尊重自然存在物的权利和内在价值而对人类生态行为的约束,而是人类实现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是人类达成心理健康的必要环节。

3循环经济的理论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它的根本目标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的发展目标。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流动的生态经济,其社会经济运行活动的目标是追求资源的减量化、产品的重复使用和再循环使用,即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又叫做“3R”原则。它要求物质通过优化组合,不断把废物盘活变成资源的过程。循环经济要按照生态规律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确保生态平衡,以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优化的方式利用当代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最后达到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到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完全转变。这必然反映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特征是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强调从社会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出发,寻求社会、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的最佳方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明白自身活动对于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长远影响和后果,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崇高责任。

4小结

第2篇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建筑的认识不断更新。在当今注重生态和谐、环境舒适及科学合理建筑的背景下,引发了人们对优化的空间利用与建筑设计的新追求,同时也对建筑综合症提高了警惕并加紧防范,这一切都使得具有节能效应和健康性能的绿色建筑备受追捧。绿色建筑在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具备着许多潜在的经济优势。第一,由于绿色建筑对能源消耗较低,因此可以极大地降低建设成本。第二,由于绿色建筑在设计理念上符合保护自然生态的时代趋势,能够带来长远的环境效益并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因此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经济优势并不会直接转化为市场动力,众多开发商不愿主动进行绿色建筑投资。因此,绿色建筑本身的经济优势和实际的经济效益之间就形成了极大的矛盾,亟待政府部门和建筑学家的解决。

2绿色建筑在生态经济优化中面临的困境

2.1全生命周期优势难以实现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绿色建筑对环境效益的实现和降低资源消耗方面具有其他建筑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若从短期效应来看,这种优越性则表现得并不明显,经济及环境优势会被极大程度地削弱。这一优势无法实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全生命周期价值与使用主体的阶段性之间的矛盾。由于一栋建筑的使用寿命与每位使用者的使用期间相比显得极其漫长,在这漫长的生命周期内会涉及到政府、开发商、设计单位、物业管理及各个用户等多方利益主体,而这些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在和经济需求是多样化的,例如他们需要在各自的使用期内履行义务,追求各自的经济目标。这就造成了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在实际分配中变得复杂,无法使自身的经济优势得到应有的发挥。

2.2国家标准与操作协同不一致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以建筑专家设定的权重系数为参照而形成的框架体系。目前这一体系在解决绿色建筑生态经济优化的问题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首先,体系中对生态目标的制定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且生态目标的组成与相互关系也比较固定。然而,实际的建设和操作中,情况往往复杂多样的。表现为各地区的资源和地理环境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因此难以按照统一的目标加以实施。同时,这一目标在不同环境下实行的结果,往往是对促进生态和谐发展初衷的背离。其次,该标准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等要素缺乏必要的考虑。绿色建筑的理念要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在这一标准的限制下显然难以实现。

2.3协同工作的复杂性

在理论上,绿色建筑对环境效益的实现是有序进展并合理搭配的。但落实到实际的设计会商时,则会面临种种复杂的情况。其中首要的问题就是指标权衡的复杂性。由于对环境质量的评定标准各不相同,又缺乏明确的规定,因此常常引起各方在节能、节水、空间优化等不同方面的争议,这一问题在受到经济条件制约的情况下尤为突出。通常的解决办法是以建筑师或甲方的经验为依据进行取舍,而这些经验往往缺乏技术上的保证。

3如何实现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优化

3.1时间层面

为了解决好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效益与多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首先应从时间层面的角度,对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进行优化。首先,应重点对整体起始端组分进行优化,原因在于起始端的一切细微变化都有可能引发乘数效应。举例来说,在对某节能系统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将优化列为先行解决的问题,其次才是空调或供暖设施的优化。这是以较低成本换取最佳优化效果的解决方案。其次,应注意技术措施实行的时间性。采取技术措施的时间、次序和步骤都都需要进行适当的优化。最后,针对绿色建筑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全生命周期,因此可考虑实行相对应的实时优化方案。既要保证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完成总体优化,也应注重周期内各个阶段的优化措施;既要在设计阶段进行优化,也应在之后的建设和使用中进行优化,形成系统化的优化方案。

3.2制度层面

实现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优化,成功将其经济优势转化为经济利益,不仅要依靠技术和设计方面的措施,同时也对制度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完善的生态经济优化方案应是技术与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绿色建筑这样的建筑产品,其市场推广严重依赖于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合作。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使绿色建筑能够在我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应努力争取制度上的支持,从而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应该在指标评价标准、生态目标划定等方面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争取能够在制度的推动下实现绿色建筑的经济优势。

3.3内容层面

面对专业协同的复杂性问题,应在内容层面进行优化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根据多重收益原理,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措施加以整合,使其应用到同一个设计当中,力求使各个措施能够协调运作,发挥整体效能,最终使多个目标得以实现,同时还可以提高每种措施的效率达到最优的设计效果。这一原理可应绿色建筑在环保的不同侧面的措施得以整合优化,从而有效解决协同工作复杂性的问题。

4结论

第3篇

人与生态经济存在辩证统一关系,人是自然的组成,是生态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互生性与完整性,相应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属于人与自然、生态经济中的组成,彼此调节。人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但是人具有思维,具有哲学上所讲的主观能动性,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过程中,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满足自己的各项需求。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约束与限制,必须遵循自然生态既定的发展规律,在规律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该情形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对自然生态起到补充与调节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随意的,盲目的,受人的主观意识的控制。如果人类主观意识中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企图借助各种人类活动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宰,那么人与自然生态原有的生态关系将会失衡,引发人与自然生态的灾难,自食恶果的是人。而这种不和谐也体现在人与人中,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与人之间展开激烈的资源争夺,人与人之间不公平的竞争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失衡,最终威胁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在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目前生态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导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现象十分突出。

二、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之间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类盲目的中心主义观念及发达国家转嫁生态?;?。

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膨胀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更加激烈,甚至引发严重的利益冲突。经济冲突的不断扩大导致生态?;某鱿郑⒋锕椅俗奚;?,利用发展中国家相对廉价的自然资源与劳动力将污染大,能耗大的企业建立在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生态?;淖蓿贾虏环⒋锕颐媪僮鸥髦只肪惩玻死嗾迳胶馐艿狡苹?。

2.片面发展经济,忽视环境?;?。

这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自己落后的经济状况,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忽视了生态安全。此外,生产技术落后,环保意识低下等都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污染。恶劣的环境激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河北省张官屯小朱庄因为化工污染导致水中苯胺含量超标,动植物在饮用被污染水源后死亡,即使是400米深处的井水也呈粉红色,地下水质恶化,影响民众生活与生产,激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进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生态经济出现严重失衡。

三、生态经济与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

1.经济与生态发展两手抓,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

经济发展应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进程中,实现当代人受益的同时,兼顾后代子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以人类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人本主义的经济生态观,满足人们基本“衣食住行”需求,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经济发展既不超前也不滞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步伐相协调,相一致。

2.“以人为本”,坚持人本主义经济与生态发展模式。

人是经济活动中主要开展者,在发展经济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利益与幸福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人在经济生活中除了经济利益的需求,更存在着对生态环境的安全诉求,因此在发展经济与生态时坚持“以人为本”,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主义经济与生态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さ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3.立足国际,积极创造合理公平的国际经济发展新秩序。

在长期的经济与生态发展中,人、社会与自然是主体因素,存在着人到社会到自然的依次连接关系。该发展模式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地位,发达国家始终占据技术、科技上的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只能以牺牲自然环境、浪费自然资源为代价获取经济的短暂发展。这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发展秩序作用的结果。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势必要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发展新秩序,减少生态危机转嫁,世界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同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结语

第4篇

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沿用传统的发展策略和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并在环境方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依靠粗放经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并在一段时期内带来了繁荣,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如人口膨胀、能源紧张、粮食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等。面对日渐脆弱的生态环境,很多发展中国家进退两难,已走入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现有的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发展战略已成为解决这一发展难题的唯一出路。城市作为人类重要的聚居地,承受着沉重的人口压力,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城市在经历了以自然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转变之后,再次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方向进化。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两难境地,走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大力倡导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思路。

二、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随着各项科学技术地不断创新,人们极大拓展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深度和广度,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但是,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是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使得在生态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正视资源使用的持续性。循环经济正是在“3R”原则下,为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另外,它还在一定层次上促进了社会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提升了环境质量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高效性

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仅注重经济发展的数量和速度,更注重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经济质量。因此,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高效的经济增长模式。生态城市不再将发展的速度单纯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将经济发展的重心偏向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及城市各要素间是否科学、合理,以期从全局出发,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循环经济追求资源的循环利用,立足于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改变了传统低水平生产方式,恰好适应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

(三)循环经济理论实践的转化要求

为保证循环经济理论更好地在生态城市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应对该理论实施提出如下实施要求:

(1)提升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加,如果不加以改善,生态环境将更加恶化,由于对环境问题认识不足,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问题。因此,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思路,引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地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走可持续化发展路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确立和完善绿色消费制度。

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时尚、健康的消费方式,直接反映了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程度。绿色消费与传统消费方式相比,有较大的区别。传统消费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单纯地建立以人的需求为中心,满目追求超前消费、奢侈性消费等消费意识,无视消费行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绿色消费则是在现有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降低人类消费行为对环境的破坏,是一种可持续性的消费模式。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企业、大众的积极参与,而且还需要政府的正向引导,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完善的绿色采购制度,在整个社会形成绿色消费的消费模式。

(3)转变GDP核算体系。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以此反映出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但是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人们仅单纯地获取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国内生产总值(GDP)并没有将这种负面效应计入国民经济体系当中,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统计方式?;谘肪美砺鄣脑龀つJ睫鹌舜掣呦摹⒌屠?、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在综合评价国民经济时,应该引入可反映生态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以此客观地评价循环经济理论下生态城市建设的效果。

三、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生态城市建设途径

(一)发展生态农业、工业、旅游业以及环保产业

(1)大力推行生态农业。

积极引导生态畜牧业、生态种植业,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降低白色污染程度,构建良性的大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

(2)积极发展生态工业。

工业发展应该坚持低环境破坏、低资源消耗,减少重复性建设。对于某些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应立足于产业结构发展方向,采取关闭、停业、并购等一系列措施。新上马的工业项目,特别是化工项目,应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估,并实行集中布点,使其处于远离城区的下风位置,以减少工业企业污染物向城市的排放量。

(3)发展生态旅游业。

发展生态旅游业最基本的条件是维护本地自然生态环境。生态旅游业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高污染、高消耗、低利用的现状。

(4)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政府应该从宏观层面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并合理立法,制定完善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及提高社会各部分环境?;さ淖酆夏芰?。对于个人,政策应增加个人污染的处罚力度,强化个人污染的约束性;对企业而言,政策可从企业税收、水电、价格等方面给予优惠,正向强化企业环保产业的投入力度。另外,还需提高城市建设者的环保意识,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增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以及处理深度。

(二)从法律和道德层面强化形成绿色消费观念

绿色消费不但涵盖生产过程,而且与人们生活消费过程有紧密联系。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从法律层面建立有关法令、法规,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第二,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力度,使人们从道德上意识环境资源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从而自觉规范自身行为。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建立长远的消费激励机制,保证生态城市建设顺利开展。

(三)大力推行住宅生态化

现阶段,房地产消费已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之一。随着生态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住宅概念顺应而生。生态住宅鼓励资源节约利用,倡导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着眼于城市居住环境的统一、协调以及人性,最终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协调与统一。因此,大力推行住宅生态化,不仅顺应了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而且对循环经济理论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开展也具有突出意义。

(四)补充及完善绿色循环经济核算体系

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必然产生费用及效益,这也是许多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应对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予以补充,加入企业绿色资产、环境成本、社会成本、绿色利润等核算项,以详细反映绿色循环经济核算体系各重大层面问题。在循环经济核算体系未来发展中,应重点突出绿色会计的核算资料,充分披露绿色会计信息。

四、结语

第5篇

首先,科学技术以及成果转化的限制。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这时的农业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很快便出现了自身存在的弊端,传统的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获得产出的方法,并没有使得农业经济呈现稳定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需要不断的转变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再次,体制和意识形态上存在约束。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体制支持,但是,到现在为止,我国的现行的经济体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一定的制约,其主要表现在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进,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的缺陷显露出来,这种小规模的经营方式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资源优化配置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

1.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

在我国,现阶段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开展生态农业工作过程中需要对生态学规律,自然规律保持充分的认识,保证生态农业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保证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开展生态农业的各项工作。对农业生态系统以及机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管理,促进资源和能力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的循环和流动,并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保证农业生产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关系之中,以科学的态度和原理组织安排各项农业经济活动,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处于较高的位置之上。

2.大力发展和优化农村地区的环保产业

在农村地区建设和发展环保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发展环保产业,可以有效的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在发展环保产业过程中,还能够与外部的生态系统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将资源节约同农村的环境?;び呕菡呓岷掀鹄?,只有得到了政策的支持,才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支持。

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使农业经济处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下,需要我们加强对生态农业相关制度和法规的建设,要尽快出台与农业投资和贷款相关的优惠政策,?;ど┮凳谐?。鼓励生态农产品外销和出口,加快土地的流转,必要时还可以开展规模化经济点,扩大集约型农业的范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加快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的准入制度,建设生态农业的保险机制,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补助。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生态发展;和谐度;综合指数

AComprehensiveandEvaluativeStudyoftheDegreeofHarmonyBetweenRegionalEconomiesandEco-development

[Abstract]Asalong-lastingpursuitthemeofpresenttime,theharmoniousdevelopmentbetweeneconomyandecologyisalarge,interactiveandmutualinfluencingsystemconstructedbyaseriesofeconomicandecologicalchains,andlinksbetweenthesechains.Itistheorganicconformationoffourlevelsofthedegreeofregionaleconomies,ofprotectionandrestorationofregionalecology,ofrelativenessbetweenregionaleconomiesandecology,andofdiffusionofpollutioninregionsthatarethestartingpointandpathwaytoconstructcomprehensiveevaluationsystemofthedegreeofharmonybetweenregionaleconomiesandeconomy.Furthermore,thedegreeofharmonybetweenregionaleconomiesandecologyisnotmoving-lessbutchangingallthetime.

[Keyword]regionaleconomies;eco-development;degreeofharmony;comprehensiveindex

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产经营活动,而生产经营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和经济社会背景的环境下进行的。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因而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当今世界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题。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既是一个迫切需要深化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更是一个急需深入探索的重要实践范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是否和谐?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程度怎样?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运行性态如何?以往人们大多只是根据生态环境的质量水平来进行单方面判断,既缺乏科学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又缺乏判断操作上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其判断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不高。本文试图以区域经济发展度、区域生态?;び胄薷炊?、区域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四个层面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和推进路径,就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1.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涵义和特征

1.1300多年来的“工业文明”,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迅猛发展,固然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也导致了目前全球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全球资源的严重锐减。当今人类,一方面享受着前所未有的高度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忍受着前所未有的恶劣生态环境。自从联合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以来,世界各国都迅速作出积极的反应,一致表示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沙中⒄故抵噬鲜且缶糜肷托撤⒄梗饔诤托?,才能可持续发展;背离和谐,便不可持续发展。

1.2所谓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影响经济与生态发展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等诸多方面,通过经济链、生态链以及经济与生态联动所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动的庞大系统。

1.3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其运动变化具有5个特性。

1.3.1综合性。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中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

1.3.2整体性。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所面临的与其生存和发展高度相关的经济发展、生态?;び胄薷吹戎疃喾矫嬗帕映潭鹊亩嗖忝?、多角度、全方位的总体评价。

1.3.3层次性。它是由多层次构成的,既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效率水平,也包括生态?;び胄薷吹墓婺:托仕?,还包括区域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规模和效率水平。

1.3.4过程性。它贯穿于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全过程,即这一运动过程中的每一个时点都存在着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程度问题。

1.3.5运动性。它是运动变化的,即随着经济与生态发展运动时空的位移变化,与之相并行交替的经济与生态发展及其质量优劣水平的也随之发生变化,既有可能变强,也有可能变弱。

2.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2.1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可以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来表示。所谓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是指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报告期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所结成的和衷共济、相互适应、协调运行的良好状态关系的程度。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越大,表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越和谐;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越小,则表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越不和谐。

2.2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而统计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运动变化的特殊规律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究竟应该选取哪些指标,建立什么样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才能既有利于计量评价,又有助于严密监测和科学决策,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现实课题。我以为,综合评价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6项原则:

2.2.1客观性。设置的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运动变化状况的现实特征。

2.2.2完备性。从整体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包括空间完备性和时间完备性,空间完备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要成系统,应包括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主要方面;时间完备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出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运行现状,更要反映出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运行态势。

2.2.3科学性。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应具有确定的、科学的深刻内涵。应该根据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内在联系,选择含义准确、便于理解、易于合成计算及分析的具体、可靠和实用的指标,以客观、公正、全面、科学地反映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应当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由局部到整体,由复杂到简明,在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的直观结论。

2.2.4系统性。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是一个由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指标和指标系统并不是一个静止和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动态发展变化的概念。因此,在选择和确定具体指标来构建指标系统时,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程度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既要选择反映和衡量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发展状况的指标,又要包含反映各个系统相互协调指标;既要有反映和描述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系统状况的静态指标,又要有反映和衡量系统质量改善和提升的动态指标。

2.2.5可比性。评价指标既便于进行纵向比较,也要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既要可用以进行时序比较分析,也可用来进行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分析。这就要求在选择指标时,必须考虑到指标的延续性、综合性和关联性,同时考虑支撑分析和预测的可能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统计资料及其含义,参考统计年鉴和其他相关年鉴及文献,选用范围和口径相对一致的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2.2.6实用性。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明了,所要求的数据资料能够及时、正确、完整地取得,计量评价上要简便易行。指标数据的选择、获得、计算或换算,必须立足于现有统计年鉴或文献资料,至少容易获得、计算或换算,并采取国际认可或国内通行的统计口径,指标的含义必须十分明确,便于有效地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估。

2.3根据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特殊规律性及综合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综合评价和反映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与生态两大领域的四个层面(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经济发展度、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及其若干分支项目的和谐指数系统(见表1)。

表1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表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

生态?;び胄薷炊?/p>

植被损毁率(逆指标)

水土流失率(逆指标)

水质污染率(逆指标)

食物污染率(逆指标)

酸雨率(逆指标)

飘尘覆盖率(逆指标)

有害气体覆盖率(逆指标)

水资源缺乏率(逆指标)

自然灾害率(逆指标)

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逆指标)

单位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逆指标)

单位工业产值固废排放量(逆指标)

“三废”治理率(正指标)

经济发展度

GDP增长率(正指标)

人均GDP(正指标)

人均GDP增长率(正指标)

单位土地面积GDP(正指标)

单位土地面积GDP增长率(正指标)

经济与生态关联度

生态?;ず托薷赐度朐龀ぢ剩ㄕ副辏?/p>

生态?;ず托薷赐度胝糋DP比率(正指标)

绿色GDP占GDP总量比率(正指标)

周边区域生态恶流度

周边区域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逆指标)

周边区域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逆指标)

周边区域“三废”治理率(正指标)

3.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评价方法

3.1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评价指标权重

确定指标权重就是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指标越重要,其权重就越大。权重一般要进行归一化处理,使之介于0与1之间,各指标权重之和等于1。主观赋权法是一类根据人们主观上对各指标的重视程度来决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两两评分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客观赋权法就是依据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规则进行自动赋权的方法,主要有主成分析法、熵值法、多目标规划法等。这里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

设n个评价u1,u2,…,u4的相对重要程度依次为ω1,ω2,…,

n

ωn,0<ωi<1,i=1,2,…,n,且∑ωi=1,则称ω=(ω1,ω2,…,

i=1

ωn)T为u个评价指标u1,u2,…,un的权重向量。

为了确定n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由评判者(多人背靠背的方式)将n个评价指标进行两两对比,建立判断矩阵=(aij)n×n,aij是评价指标ui与uj对于评价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程度之重要性的比例标度,其取值按下列各种情况处理:

若ui与uj同等重要,则取aij=1;

若ui比uj稍微重要,则取aij=2;

若ui比uj较明显重要,则取aij=3;

若ui比uj明显重要,则取aij=4;

若ui比uj很明显重要,则取aij=5;

若ui比uj非常明显重要,则取aij=6;

若ui比uj极端明显重要,则取aij=7。

显然,判断矩阵u满足aij=1/aij,aij>0,i,j=1,2,…,n。

当判断者的判断确实真正反映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时,矩阵U满足aik·akj=aij,i,j,k=1,2,…,n,此时称U为完全一致性矩阵。将U的任意一列归一化后则为所求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ω,

nn

如取A的第一列归一化得ω=[a11/(∑ai1),a21/(∑ai1),…,an1

i=1i=1

n

/(∑ai1)]

i=1

3.2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分指标达标系数值的量化计算

计算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四个层面(生态?;び胄薷唇嵌萓1、经济发展度U2、经济与生态关联度U3、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U4)共24个分指标的达标系数值。

根据评价指标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U1的13个分指标U11,U12,…,U1i(1≤i≤13)的达标系数值h1i,其方法为:

若U1i为正指标(其值越大越好的指标),记U1i的基准值(即取U1i所有可能取值中之最大值)为U01i,则h1i=U1i/U01i;

若U1i为逆指标(其值越小越好的指标),此时U1i的基准值U01i取U1i所有可能取值中之最小值,则h1i=2-U1i/U01i;

若U1i为适中指标,取值越靠近其最优取值U01i(称为U1i的基准值)越好,则h1i=∣1-(U1i-U01i)/U01i∣。

为防止个别指标特好或特差,导致评判结果的不合理性,特别约定0≤h1i≤1。

同理,可以计算出经济发展度U2的5个分指标的达标系数值h2i(1≤i≤5)、经济与生态关联度U3的3个分指标的达标系数值h3i(1≤i≤3)、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U4的3个分指标的达标系数值h4i(1≤i≤3)。0≤h2i≤1,0≤h3i≤1,0≤h4i≤1。

3.3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四个层面得分系数的量化计算

采用通常的加权合成评价法,分别计算出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四个层面评价指标(生态?;び胄薷唇嵌?、经济发展度、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的得分系数。

3.3.1生态?;び胄薷唇嵌炔忝娴牡梅窒凳齢1。

mi

h1=∑ω1ih1i(1≤i≤13)

j=1

式中,h1表示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层面的得分系数,ω1i表示生态?;び胄薷唇嵌炔忝娴?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h1i表示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层面的1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达标系数值,0≤h1≤1。

3.3.2经济发展度层面的得分系数h2。

mi

h2=∑ω2ih2i(1≤i≤5)

j=1

式中,h2表示经济发展度层面的得分系数,ω2i表示经济发展度层面的5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h2i表示经济发展度层面的5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达标系数值,0≤h2≤1。

3.3.3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层面的得分系数h3。

mi

h3=∑ω3ih3i(1≤i≤3)

j=1

式中,h3表示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层面的得分系数,ω3i表示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层面的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h3i表示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层面的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达标系数值,0≤h3≤1。

3.3.4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层面的得分系数h4。

mi

h4=q∑ω4ih4i(1≤i≤3)

j=1

式中,h4表示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层面的得分系数,ω4i表示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层面的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h4i表示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层面的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达标系数值,q表示周边区域生态污染对评价区域的扩散系数,0≤q≤1,0≤h4≤1。

3.4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指数计算与分级

前面所述的4个层面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经济发展度、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从4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反映有关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整体的状态特征。如果要总括揭示和反映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整体的运行状况,还需合理设置各项指标的比较标准,将各项指标与比较标准进行对比,并将结果进行综合。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构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整体状态的评判模型,即:

h=ω1h1+ω2h2+ω3h3+ω4(1-h4)

其中,h表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指数;ω1,ω2,ω3,ω4依次表示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经济发展度、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的权重系数,且ω1+ω2+ω3+ω4=1;h1,h2,h3,h4依次表示生态保护与修复角度、经济发展度、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的得分系数。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综合指数h的数值越大,表明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状态相对越好,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综合指数h的数值越小,表明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状态相对越差,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弱。

为了便利地将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状态的综合指数应用于综合评判和管理决策,有必要根据综合指数,对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状态的等级进行粗分处理。可以将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状态划分为7级:综合指数h=1(通常不会出现),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完全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85,1],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很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70,0.85],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较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60,0.70],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基本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45,0.60],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较不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30,0.45],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很不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0.30],则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处于完全不和谐的状态。

4.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运行性态的综合评判方法

所谓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运行性态,是指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量变状态之特征。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具有运动变化之特征。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随地都在运动变化着的。那么,一个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和谐程度究竟是向好的或更好的方向运动变化,还是向差的或更差的方向运动变化,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我认为,应该建立判断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运行性态的数学模型,据此来进行定量评判。

判断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运行过程中量变状态的特征,具有以下数学模型:

P=ht/h0

式中,P表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指数;ht表示报告期的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h0表示基期的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

公式的经济意义是:当P=1时,表明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在运行中其程度没有变化;当P>1时,表明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在运行中其性态从差的(或较好的)向着好的(或更好的)方向运动变化;当P<1时,表明在运行中其性态从好的(或较差的)向着差的(或更差的)方向运动变化。

本文研究所完成和揭示的是关于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及其综合评判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更重要的是将基本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具体的实证研究分析并据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基于刊物所允许容纳的篇幅所限,笔者将另文就本文所提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综合评判中国及其各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中的具体应用以及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参考文献

1.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2:136~142.

2.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2:171~178.

第7篇

由于此段采矿活动频繁,将原有地形地貌破坏的满目疮痍,原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缺林少绿;该项目地紧邻黄河,为人工水体的建设和植物灌溉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道路两旁的绿化建设能够对景观水系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因此,根据现状,将台地景观区分为三段进行分析与设计。

1.1地形平缓

自5号至6号漫水坝前端318m,是本项目所涉及范围中地势相对平缓地带,总绿化面积38.0亩,最高海拔1158.07m,最低海拔1150.22m,地形高差约7.85m。依托现有坡体,进行缓坡处理,可以就地进行植物种植。

1.2梯田式景观

该区域为6号漫水坝前端318m至6号漫水坝,绿化面积35.7亩,最高海拔1165.55m,最低海拔1149.96m,地形高差约15.59m,是沟壑纵横、峭壁陡立地块,设计应充分考虑现有自然地形,将现有梯田式台地与绿化模式相结合。

1.3错落有致的大台地景观

该景观位于6号至9号漫水坝南边,绿化面积276.71亩。总体地势东高西低,由东向西呈狭长状形成层层台地,每层之间地形起伏较大,最高海拔达1185.45m,最低海拔达1153.09m,最大地形高差约32.36m;在宽度1.5m至最宽处不及15m逐层升高的台地上,分为6级主要阶梯,上下高差近30m。通过对土地进行坡度分类分析,其中适宜设计用地即自然坡度小于10%的有8.37公顷,基本适宜设计用地即自然坡度介于10%至20%之间的有12.08公顷,采取一定措施改造可用作开发用地即自然坡度介于20%至25%之间的有18.54公顷,在自然坡度大于25%的用地中,通过较大力度改造能够被利用的用地有28.87公顷,不宜建设用地有1.88公顷。所以,结合地形现状,针对不同坡度进行多级化台地的划分,总体强化空间的层次性,采用退台、错落等处理手法,形成随山势层层叠落,参差变化的台地景观。

1.4平缓地块景观设计

该区域涉及范围为6号至9号漫水坝北边,靠近S103省道,总绿化面积300.85亩,最高海拔达1186.89m,最低海拔1172.79m,最大地形高差约14.1m。在园林景观绿地内合理布设园路、广场、廊架、观景平台等,使绿地功能更趋多样化。

2台地造景设计原则

2.1尊重现状,因地制宜

在此区域的设计中,其现状地形以西北地区特色的丘陵沟壑为主,地形地貌复杂,所以在尊重原始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减少土方量,增加土地利用率。

2.2植物种植注重竖向景观效果

重点突出彩叶植物与观花植物,形成大流线、大色块的组团,充分体现因势造型的竖向台地景观效果。

2.3植物造景与水景相融合

依据立地条件,与已设计的景观水系相结合,营造生态水系与道路绿化景观有机衔接、相得益彰的生态景观 长廊。

2.4适地适树,采用节水耐旱植物

项目区在植物造景上,根据地形和土壤条件,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配植相应的植物品种。利用黄河水灌溉,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节约绿化养护成本,保护地下水资源,实现生态景观的可持续性与未来管理的合理性。

3台地景观规划设计

3.1地势相对平缓区

缓坡体,以凤凰作为节点,体现金凤呈祥的寓意,也为进入水洞沟的人们留下银川凤凰之都的印象,体现浓浓的地域特色。凤凰以金叶榆(Ulmus pumila cv.jinye.)镶边,柽柳(Tamarix gallica)填充,透漏结合,黄绿搭配,季相分明。

3.2梯田景观区

设计中充分考虑现有自然地形,台地陡峭,将现有梯田式台地与绿化模式相结合,将山体与水系相结合,利用观花小乔木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山桃(Prunus davidiana Franch.)和秋季观叶的火炬树(Rhus Typhina Nutt)成片种植,营造春季山花烂漫,秋季层林尽染的景观效果,结合桧柏(Sabina chinensis (L.) Ant.)、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 mongholica Litv.)等针叶树营造冬季常绿景观,达到四季皆有景可观的绿化效果 。

3.3错落有致的大台地景观

3.3.1台地景观设计

错落有致的台地景观位于6号漫水坝与9号漫水坝之间,现状两边地形以丘陵沟壑为主,现状绿化参差不齐,杂乱无章。现状中山体有大面积红胶泥土,山体整体换土可操作性不强,所以要充分认识、把握用地条件且利用的合理得体。 在布局上能够做到顺应自然,灵活造景,并且不拘泥于特定的模式。该段设计借鉴台地园林的造景模式,按照现状中现有的地势因势造型,层级划分为6级台阶,用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inn.)、火炬树(Rhus Typhina Nutt)、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金叶榆(Ulmus pumila cv.jinye.) 成层种植,高低错落而又花开似锦,从青银高速观赏,不同于小江南的隽秀之气,展现大西北的粗犷而又不失典雅。台地化处理有利于景观空间层次的立体化,本项目地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尽量避免建设性破坏,以带状形式,逐级向上形成竖向空间,并且将项目的中的漫水坝,S103省道以及青银高速公路作为大背景,再通过对每块台地进行植物配置,打造出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流动”性景观,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绿化空间,建立和谐的绿化生态景观,从而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意境。

3.3.2边坡的处理

项目地中大面积坡地,既破坏了原始植被,有损生态平衡,又极易受风雨等的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随着人们环保及审美意识的提高,需对的坡面进行绿化处理,以防止坡面的侵蚀和风化,从而达到护坡作用。当坡面边坡坡度大于30度,属于极易形成崩塌、滑坡等危险的高边坡。对于本工程施工的边坡,根据边坡坡度的不同,拟采用不同的边坡护坡处理方式:(1)如边坡坡度小于30度,土坡则直接播种根系发达的植物,可以与山体长草区植物一致;(2)如边坡坡度大于30度,对不同地质条件的边坡均采用客土喷播生态护坡技术;(3)当边坡坡度大于30度,可选用形式简单、施工方便、可就地取材、适应性强的重力式挡土墙,对高边坡的填方边坡,由于填方深度大,施工中应结合现场条件考虑重力挡土墙。

3.4平缓地块景观设计

该段设计中因势造型,整体构建乔灌草结合的复层园林景观。依托预留观景平台,将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柽柳(Tamarix gallica) 等耐旱灌木作为护坡植物,遮挡黄土露天的弊端,形成良好的植被覆盖度,减少该区域的沙尘,为过往行人营造山花烂漫、山坡绿色幽幽、水系繁花似锦的道路和水系景观带,实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透漏景观效果。并设计观景平台、休闲广场和景观亭,通过园路连接各个广场、平台和园林小品,园路宽2-3米,布设尽量平缓、曲线优美、圆滑,铺装材质以水泥压花路面及透水砖为主;广场和观景平台以花岗岩为主,能有效分割空间,与周边景观、建筑风格、园路协调一致;园林小品有廊架、亭子、坐凳、花坛等,对宁夏水洞沟生态景观长廊建设项目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4台地植物种植设计

4.1设计构思

本案在植物造景上,根据主题立意,整体上体现出生态、自然两大特点,在树种选择上以节水耐旱树种为主,由于其所处位置为高速路,考虑到行车速度,故植物配置采用大色块种植方式,在局部景点上重点设计。设计原则遵从:适地适树(选用乡土树种,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以乔木树种为骨架,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结构);绿化与美化(彩化、香花)并重。

4.2种植设计构图

总体布局采用点、线、面结合的基本结构,即在总体构思上,以宁夏的历史文脉为线索,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把宁夏凤城文化及黄河文化有机融入其中,布局“金凤腾飞”的图案,保留峭壁陡立的自然原始地貌,彰显沧桑与浑厚;植物布置近水面种植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Cav.)Trin. ex Steud)等水生植物,整体以彩叶植物作为主体,局部穿插特色规则式大尺度的特色地形,通过彩叶树种的种植,加深空间感与通透性,体现大色块的流线感。

5效益分析

5.1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区中地形最复杂的是梯田景观区和台地景观区,与平原相比,其工程复杂性客观上增加了开发难度。通过计算,该区域种植土回填26.8万m3,坡面整理14.0万m3,绿化地整理及渣土清除分别为54.9万m2和1.3万m3。其中,梯田景观区绿化面积共计2.3万m2,其中机械结合人工整理绿化用地共计2.1万m2;但原有地形复杂,大部分区域不符合种植要求,为达到种植要求,场内土方转运产生量共计35.7万m3;台地景观区场内土方转运产生量共计190.4万m3。所以,通过台地多级化处理,不仅减少了挖方而且使填挖土方量基本保持平衡、节约投资,为加快工程进度到积极的作用。

5.2生态效益分析

该区域进行台地式处理,不仅为行人及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而且栽植的林带在吸收汽车尾气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产生的废气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本项目建设实施后,可形成有效的林地防护体系,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可以使该地区的小气候逐渐改变,净化空气,消除噪音,提高植被覆盖率,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环境。

5.2.1储备碳汇

在该区域进行植物种植,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浓度,对释放氧气及负离子等有一定的作用。

5.2.2吸收有害气体

在本区域大量选用对有害气体抵抗性较强的树种,如臭椿、白蜡等,有利于吸收有害气体,对减轻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造成的大气污染意义巨大。

5.2.3减弱噪音

该区域进行台地式处理,形成随山势层层叠落,参差变化的带状绿色长廊,对降低高速路车辆噪音具有明显的作用,将成为市民生活的天然隔音屏障。

5.2.4防风固沙,减轻自然灾害

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将使项目区沙源得到治理,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有效控制和减轻当地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植被覆盖率,水土得到保持,沙暴和沙尘暴的沙源物质减少,沙尘暴危害降低,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6总结

第8篇

生态设计最早提出见于1969年,伊恩•伦若克斯•麦克哈格(LanLennoxMcHarg)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设计尊重自然”,将生态学思想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从而让现代景观设计有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指导。这种生态设计意味着设计尊重自然环境的原貌,即物种多样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性改造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维持动植物生长环境的质量。而生态设计的概念是西蒙.范•迪.瑞恩(SimvanderRyn)和斯图亚特•考恩(stuartCown)于1996年定义的: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2]。一般说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但是,今天的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剧烈的人为因素的干扰[3]。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意识到景观生态设计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因此生态设计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并重视。如果说景观设计的本质就是对人类生活环境的生态设计,那么生态设计原理应该成为景观设计的核心。但是目前的景观设计都是以人类本身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为重点,很多时候“生态”都要为“人”让步。这种做法只会让人类越来越背离自然和生态,背离人与自然和谐的初衷,从而导致环境的恶化,从近年来困扰我国各地的雾霾天气就可窥见一斑。生态设计的提出和被重视表明了人类对于自身的反思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渴望,景观设计不再是人类单方面的工作,还让自然环境、生态参与设计。有些学者对生态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手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最少干扰原则、尊重场地生态发展原则、4R原则[4]。又如自然优先原则、最小干预最大促进原则[5]。以及地方性原则、?;び虢谠甲匀蛔时驹?、让自然做功原则、暴露自然原则[1]。这些原则都集中体现了生态设计在作用于环境时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避让,说明只有在对场地现状进行足够的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设计才是适宜的,才是对人类有益的。设计手法包括保留原有场地元素和尊重场地原有生态发展过程;生态优先,尽量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干扰;对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利用自然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6];等等。

二、生态语境下的低碳景观设计的特征

(一)低碳景观设计

低碳景观设计是近年来才提出的新的概念。低碳,是指较低或者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7]。而低碳景观设计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目标宗旨的绿色景观设计[8]。低碳景观作为景观学领域的新概念,其内涵也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经济”等概念相对应的基本层面的低碳含义,那就是减少景观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9]。在景观的设计和施工中我们倡导节约其过程中所需的能源和减少碳的排放量,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让人与之共存[10]。因此低碳景观设计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符合生态语境下当今社会对景观设计的要求。在生态设计理念的指导下,低碳景观设计有了长足的发展。宏观上,景观工作者本着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等目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场地,让设计符合环境,充分让自然做工。微观上,低碳景观在规划、设计、施工、使用及维护的整个过程中都注重减少碳的排放,促进形成和谐发展的景观体系,这也是生态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形式。但是,低碳景观设计并不就是生态设计,它与生态设计有相类似的方面,但也有不同之处。生态设计主要针对于环境而言,主体是环境,生态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而低碳设计可以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主体是人和人类活动。因此低碳景观设计不只是注重设计对环境的作用,也注重人的活动本身。它是研究人类和人类活动在作用于景观时所产生的碳的排放量的问题,更低的碳排放量是低碳景观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因此,从对坏境的影响上而言,低碳设计与生态设计有共同之处,但是它们的侧重点不同。生态设计更加注重目的,而低碳设计更加注重过程的低碳。生态设计更宽泛,而低碳设计注重结构的优化和细节的处理,因而更容易见效,也更容易被普通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二)低碳景观设计的特征

在生态设计理论的影响下,低碳景观设计体现出如下一些特征。第一,更加尊重场地,设计结合自然。在生态设计理论的指导下,低碳景观设计尽量利用场地的有利条件,协调和解决场地的不利条件甚至变不利为有利。利用场地已有条件和物质基础必定会减少景观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尊重场地是低碳景观设计的基本特征。结合场地的自然条件进行设计而不是“归零设计”,那种仅凭技术而无视场地现状的肆意妄为的做法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我们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景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景观生态系统包括景观与外部系统、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之间、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以及人类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都是动态平衡的关系[11]。生态系统的跨尺度性要求低碳景观设计力求平衡这些关系,并在此过程中减少碳的排放,而景观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之后也会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第三,生态设计指导下设计生态。生态可以被设计,低碳景观设计在生态设计原则的指导下设计生态。众所周知生态系统是个很复杂的系统,它包含很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涵了很丰富的内容并自成体系,因此生态系统不能被设计也很难被设计,但是设计可以发挥作用,人工设计的生态应该被纳入自然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在低碳景观设计过程中实际上是设计生态,是模仿自然设计生态的过程。只有如此设计出来的景观设计,在项目完成之后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第四,减法设计,节约人力物力。低碳景观设计主张做减法设计,不浪费精力。不但在景观项目的方案设计初期,在项目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都秉承能少则少,节约人力物力的原则。要减少碳的排放量,只有更大程度地减少人力物力的损耗。低碳景观设计在整个过程中都注重节约人力物力,以达到更少的碳排放的目的。第五,尽量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低碳景观设计以尽量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为原则。很多低碳设计打着低碳的旗号,事实上并不低碳。说低碳并不低碳的例子很多,如为了打造更好的自然效果,千里迢迢去找材料,或为了一两种植物跑几个省份。以及不珍惜资源,随意浪费能源,这些做法只注重了目的性,而忽视了过程的低碳,也不是低碳景观设计的正确做法。这也是生态设计和低碳设计最大的不同。

三、低碳景观设计的应用模式研究

低碳景观设计的应用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基于生态设计理论的低碳景观设计目前的应用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自上而下的模式与自下而上的模式

我国景观设计的现状和国外有很大区别,国外的景观设计项目一般而言要通过社区居民讨论,规划师、建筑师也要加入到景观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中。而在我国则是政府行为,先立项,政府通过了之后到达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之后才进入到景观设计师手中。但是很多景观项目实际上负责人都不是景观行业从业人员,这给景观设计的具体开展带来了难度,甚至出现一个设计方案改十几次或几十次的情况。由于低碳景观设计很多时候并不是在第一时间就能够体现经济效益,在讲究效率和效益的现实条件下,低碳景观设计开展起来也困难重重。如果管理者(包括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重视民众的声音,尊重设计师,给设计师更大的权限和空间,景观项目由自上而下的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模式,这样才有可能给低碳景观设计带来新的局面。

(二)千层饼模式

这是一种叠加模式。设计师麦克哈格在景观设计时尊重自然,提出了强调“土地适宜性”的“千层饼模式”。千层饼模式是将影响景观设计的自然因子都列举出来,进行叠加,然后可以从叠加模式中看出垂直自然生态过程,并可据此判断出该设计与环境适不适合。到了设计阶段,将要做的设计分层进行,叠加之后成为一个完整的方案。然而该模式仅注重垂直的自然生态过程,而忽略了水平生态过程,因为设计的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如此势必割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使低碳景观设计成为形而上学的一种模式而达不到低能耗、低污染以及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三)场地拼嵌模式

随着近些年来研究的深入,形成了分析景观的一个基本模式,即“斑块—廊道—基质”[12]。这是一种场地拼嵌模式,是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将景观场地分为斑块—廊道—基质的形式,斑块-廊道-基质模型是构成景观空间结构的一个基本模式,也是描述景观空间异质性的一个基本模式。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方式。这个模式也有缺点,有可能注重局部而忽视了整体,而且并不是每个景观场地一定包含这三个内容。就这几种模式而言,有景观设计程序上的,有方法上的,但是低碳景观设计并不是单一的或机械的使用这些模式。低碳景观设计应该以生态整体性为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模式进行设计,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模式,也可以以一种模式为主,结合其他的模式进行研究或设计。

四、景观设计要素的低碳应用方法及实例解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高潮 | 不卡视频一区二区 | 九一视频污 | 97国产情侣爱久久免费观看 | 91高清版| 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 91久久精品久久国产性色也91 | 久久福利在线 | 91在线不卡| 91社区在线观看播放 | 国产精品日韩一区 | 国产精品久免费的黄网站 |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偷怕| 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 | 91久久综合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 国产精品久免费的黄网站 | 91夜夜蜜桃臀一区二区三区 | 91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91最新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九九九 | 国产亚洲99天堂一区 | 视频色黄色毛片 | 99久精品|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中国字幕 | 午夜天堂在线视频 | 男人精品天堂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看 | 午夜 国产 |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 | 国产深夜| 久久久免费视频网站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 | 九一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www.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91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