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一_久久综合激情_亚洲97_午夜影院在线视频_国产成人福利_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首页 优秀范文 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

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08:56: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

第1篇

【关键词】 超声诊断学;实习带教

超声医学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X线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1]。

超声以其无放射性、操作简便、经济、可用于术中及床边等优点,常常成为临床上一线检查方法。与其它影像学相比,超声医学实践性更强,集仪器操作技术和疾病诊断思维于一体,需要手、眼、脑并用,因此诊断医生个人操作能力及知识结构组成决定了其诊断水平的高低。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如何在实习期间提高操作能力及诊断水平,除了自身努力外,实习带教老师的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2]。我院一直承担着徐州医学院本科、研究生的超声诊断学实习带教任务,现对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目前医学影像专业超声医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超声医学相关课程设置较少:目前影像专业广泛开展的课程仅有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设备学、超声诊断学、X线诊断学等,超声医学课时比例仅占所有专业课课时的15%左右,比如现在所用教材《超声诊断学》第二版厚538页仅有不到100个学时,学生的实习课更为少,仅有20学时,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1.2 教材的内容相对比较滞后:可供医学影像专业使用的超声医学相关教材数量较少,目前超声学科所用教材《超声诊断学》第二版已连续应用近十年,可知教材中的内容早已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超声医学了。一些介绍超声新技术,比如造影、三维重建、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药物治疗等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教材也较少[3]。上述新技术相关的知识学生也只是在课堂上听老师简单的介绍一下,真正能够接触到那些新技术、新知识的学生可谓少之又少。

1.3  教学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传统实习带教模式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师处于主动灌输的位置,大多数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教师提前准备好各个器官正常及异常的典型超声图像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学习与其有关的超声理论知识,学生只需认真聆听,沿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及思考就行了。这种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4  教学师资相对不足:超声医学专业无论理论教学还是见习教学师资力量都相对不足,其学历层次、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综合能力参差不齐。通常一位见习带教老师要给一个班几十位同学同时上课,而每次上课的时间都是固定地、有限地,这样很难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自上机操作、熟悉操作方式及声像表现,从而使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2  教学重点与策略

2.1 重视基础医学:超声医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诊断学,这就必须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解剖学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在熟悉正常解剖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异常的情况。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对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各种疾病都有其病理学改变,组织和脏器的不同病理、病理生理、解剖变化决定了超声波对其的不同反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声像特征。一个好的超声诊断医生必须学好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了解各科有关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诉、体征、病程、实验室检查,才能避免出现漏诊、误诊,并能及时作出相应的、较准确的超声学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是对脏器和疾病的初步认识,他们理解不充分,也不利于长期记忆,只有安排实习课程,让学生亲自操作机器、观摩声像图像,了解不同技术检测方式的原理和应用范围,熟悉各种疾病的声像表现,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一般来说,带教过程中,老师一边做检查一边讲解超声检查的手法与图像的内容,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由学生自己互相检查,老师在旁边加以指导。如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直接对在医院就诊的病人进行检查,让学生试着提出诊断性意见,然后带教老师再帮忙纠正错误或进一步完善诊断结果。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具体讨论,将会启发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及增强他们的疾病诊断能力。

第2篇

医学影像学作为医学领域中知识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其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超声诊断学作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向着定量化、功能化、微观化、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日新月异[1]。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对教学的更高要求,在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结构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的同时,更要求教师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合理、更高效,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临床思维与影像知识相结合的能力,使其成为顺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1 现状分析

目前,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非影像学专业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充分体现了影像医学在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超声诊断学作为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由于整个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课时数相对较少,而教学内容又比较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粉笔、黑板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把大量现成的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抽象且难以理解。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出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可能较好,能够“背住”重要的知识点,但缺乏形象思维能力,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更谈不上运用超声医学知识

来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2]。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使得超声影像教学有了飞跃,大多数教师都采取了教科书加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图片、视频,使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形象、生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讲授内容多是以解剖为基础,病理为依据,超声表现为重点,辅以超声图片或动态图像来加深学生理解,学生建立的仅是从因到果的单向思维过程。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超声检查结果来判断其病情、病因以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改变,即需要从果到因的逆向思维。因此,要求教师探讨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建立起这种临床思维

2 纵贯式立体化超声影像教学模式的构建

立体化创造性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适当运用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增进其创造性思维,本文由收集整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习思路,灵活运用所学各科基础及临床医学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3]

纵贯式立体化的超声影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所谓纵贯式,就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立体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临床各学科的知识综合在一起,针对某一疾病或病理表现给学生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知识模型。在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给学生留出将要讨论和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尽量模拟真实病例的超声诊断过程,给出患者主诉,查体结果,相关化验结果以及超声表现,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老师主要对各组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病因、病理、病理生理方面去推论,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帮助学生将无序的知识整理为有序的知识,将错误的知识修正为正确的知识。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归纳总结的水平,为良好临床思维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深入了解教学对象

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很好的了解学生的状况才能因材施教,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时,学生已经完成了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同时在进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科目的学习,超声诊断学是这两种学科的良好的衔接,起到了桥梁作用。此时的以病例为中心的纵贯式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2 落实备课环节

备课,包括选取病例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授课教师平时要细心收集临床病例资料,以教学大纲为中心,选择典型病例,将病例资料合理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在影像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借助于交互式的课程设计与组织,多种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生动形象地展示所讲授的知识,建立丰富的教学情境,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其运用必须恰当合理,应文字简洁,重点突出,图片清晰,动画生动,起到多层次、多角度地模拟动态过程,很好地体现超声检查的实时特点的作用,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4]

3.3 引导学生融会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超声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上,研究活体组织器官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状态的学科。而发现异常的前提是必须熟悉正常,在正确把握人体解剖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头脑内完成由立体活体组织到平面图像、由大体解剖到影像解剖的认识。正常的影像解剖是识别病理性改变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以及内科学、外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较好地融合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各器官解剖及生理特征的基础上,熟知各系统常见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超声影像特征,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打下良好基础。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正确的思维模式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了特有的知识再发现的环境,推动学生作为学习者主体参与知识建构活动

转贴于

3.4 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授课过程中注重各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贯通,让学生明确超声影像诊断不单纯是“看图”,更需要综合分析,即要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资料来综合分析;讲解“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提高学生的立体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布置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5]。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每一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图片上提出问题,由学生组织讨论,发表诊断意见。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记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综合分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5 鼓励学生涉猎本学科的新知识

超声医学是声学、医学和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6]。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超声诊断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他们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去获取新的知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 同时,教师对学生获取新知识过程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 新知识结果的关心,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方法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新知识量的关心,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为他们日后临床工作中能够充分自如地运用超声诊断手段,并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第3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影响物理;成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R445-4【文献标识码】A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478-02

1引言

人体成像包括对健康人的成像和对病人的成像,对于前者的成像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后者主要用于医学临床诊断和治疗。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是医学物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包括了所有人体成像。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模态按照成像时使用的物质波不同,分为X射线成像、γ射线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

2对目前各种医学成像模态现状的分析

2.1X射线成像

X射线成像模态分为平面X射线成像和断层成像。人体不同器官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可以用组织密度进行表征,因此,可以利用平面x射线、x射线照相术对人体内脏器官和骨骼的损伤和病灶进行诊断和定位,同时也把胶片带进了医学领域。随着x射线显像增强技术的发展,x射线的血管造影术和其他脏器的专用x线机相继诞生,扩大了x射线成像的应用范围。平面x射线成像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数字化的x光机技术其中,x线机是全世界的发展方向,但是其价格使得大多数用户望而怯步。

作为传统影像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成像模式之一的x射线断层成像,其速度对于心脏动态成像完全没有问题,加上显像增强剂,还可以对用于血管病变及其血脑屏障是否被病灶破坏进行检查,属于功能成像的范畴。当前,三维控件x射线断层成像的实验室样机已经问世,将会为x射线成像带来新的生命力。

2.2核磁共振成像

目前,各种各样的核磁共振设备产品已经大量进入市场。核磁共振成像集中体现了各种高新技术在医学成像设备中的应用。目前核磁共振主要应用包括人脑认知功能成像,用于揭示大脑工具机制的认知心理实验测量。

2.3核医学成像

核医学成像包括平面和断层成像两种方式。目前,以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成像和正电子断层成像为主,为动物正电子断层成像主要是用于基础研究,而平面的γ相机已经处于被淘汰的水平。

核医学成像设备可以定量地检测到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大分子运动紊乱继而引起的脏器功能变化,例如代谢紊乱、血流变化等。这是其他设备如超声波检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临床医学上所说的早期诊断,核医学影像设备能够快速发展归功于此。但是核医学成像存在空间分辨率差、病理和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很难准确定位的确定,因此,还需要医学物理工作的不懈努力。

2.4超声波成像

超声波是非电离辐射的成像模态,以二维成像的功能为主,也包括平面和断层成像两类产品。超声波成像由于其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多以在诊断、介入治疗和预后影像检测中得到发展。目前,超声波设备已有超过x射线成像的势头。同样,超声波成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图像对比度差、信噪比不好、图像的重复性依赖于操作人员等。

3关于医学软件问题

3.1基本情况分析

成像的硬件设备要完成功能离不开医学软件的支持,对于这些医学软件按照和硬件设备的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工作和硬件紧密结合的软件。主要功能是负责成像设备的运动控制,对数据的采集,图像预处理和重建,完成数据分析。

第二层,主要负责对医疗器械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软件。这种软件的应用需要来自医学物理人员,软件编程人员和医生三方的合作,目前,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这种三方合作机制,这类软件应用情况明显滞后。

第三层,主要功能是完成医学信息的整合的软件,用于医疗过程中医疗信息,医学工作的管理。例如PACS。这种软件也需要医生的参与,但是并没有依赖性。

3.2PACS

PACS是医疗发展信息化的体现,是医学影像技术集成管理和开拓影像资源应用范围的重要技术手段。PACS将医学影像中的各种软件和图像工作站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局域网中的节点,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不同科室的医生在完成对病人的信息收集和诊断后可以完成信息的录入。还可以利用商业设备上采集的数据运用于病人的诊疗中,结合数据和医学影像,对诊断信息综合处理,以此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4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学科今后的发展

虽然存在各种不同的医学影像模态,但是目标只有一个,即为了更好的进行医学研究诊断,随着物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会随之提高。为了更好的为医疗服务,在今后的发展中,医学影响物理和技术学科还需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用于成像的物质波产生装置还需要不断进行提升,为更好的满足成像需求,在提高波源产生物质波的同时,还需要改变物质波的束流品质;

第二,将物质波和人体组织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模型化,为减少误诊率和定位误差,把模型参数的最佳化,改善从影像中提取信息的质量和速度。同时努力消除探测中的噪声和伪影;

第三,把探测的信号收集,放大、成形实现数字化;

第四,为满足影像诊断和治疗中的监督需要,高质量的实现图像重建和显示等。

在科学技术方面,开展医学影像在脑功能成像研究中的应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等,有利于拓宽医学影像的市场。

5结语

本文介绍了当今主流的几种医学成像技术,对各种成像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对日后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那些为医疗服务的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随着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服务行业的科学化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比较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教学

影像诊断学目的在于让医学生了解影像诊断中各项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在临床工作中的正确应用。近年来影像诊断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序列不断推出,但每种检查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多疾病诊断是通过多种影像手段协同完成的,这种多元化的影像诊断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教学方法——比较影像学(comparativeimageology,CI)。比较影像学是将同一疾病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特征相比较、将不同疾病间影像图像的异同之处相比较、将形态影像与功能影像相比较、将不同影像诊断方法的时间-经济效价比相比较,同时,将疾病的影像表现与临床、解剖、病理相结合,进而综合比较,它是一种能使学生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合理组合与使用的新型教学模式[1]。笔者在临床专业本科生的理论授课及带教实习过程中,运用了比较影像学教学法,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我国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通用的医学教育体系大致分为“学科型”、“问题型”、“器官系统型”三种模式[2]。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仍是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和见习实习三个阶段。此类教学法优势在于兼顾了医学教育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系统性,方便教学的实施和管理;劣势在于各学科间缺乏横向对比、纵向联系,教与学易脱节,学生被动接收、被动记忆,虽然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优异,但常常出现临床思维锻炼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因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无法胜任工作。在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及改革,以问题式学习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标准化病人临床教学等国际流行的教学方法在部分院校实施了探索性的开展,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引入比较思维模式,以期学生的知识储备、整合能力能尽快跟上对临床医生要求日益增高的社会发展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以利于提高学生思考推断、综合分析能力,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s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system,PACS)的临床应用,为比较影像学教学法提供了方便条件。以数字信息对影像学图像进行保存、管理、传送、读取,同时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联网为每位就诊患者建立了唯一的身份标识号码(ID号),患者的全部资料信息,包括影像学图像及报告、血液学检查结果、临床资料等,影像科医生可以随时调阅参考。PACS系统具有图像质量高、信息完整、传送迅捷、实时共享的优点,辅助实现了影像学各分支间的横向联系。

3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作用

3.1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影像学知识

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影像诊断从早期单一的X线成像发展为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等多元化的影像技术手段,放射诊断学也随之演变成为医学影像学[3]。目前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主要是按照各组织系统介绍成像方法、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讲授过程中辅以示教典型病例影像图像,但较少涉及其他相关影像学表现,此类教学法不利于学生对不同影像手段进行系统了解。医学生是未来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生,对各类检查方法的全面掌握关系到日后是否能够正确选择并应用最有效合理的疾病诊断检查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比较教学法的应用,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种诊断方法的利弊。比如在腹部消化系统疾病的授课中,对于肝脏疾病,超声检查安全无创、费用低廉,具有可重复性,是肝脏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特别是对肝脏囊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价值;而在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如肝癌的诊断及鉴别中,多排螺旋CT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其多方位重建模式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肝癌的定位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MRI是通过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信息的一种成像方式,对肝脏疾病也可很好的显示,特别是在超声、CT对疾病鉴别困难时,MRI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病变信息。又如冠状动脉造影(CAG)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金标准,但其不能反映心肌局部的血流灌注与心肌细胞的活性,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不仅可以诊断有无心肌缺血,而且还能判定缺血是否可逆以及冠状动脉的贮备功能,部分冠心病患者CAG结果正常,而心肌灌注显像却显示异常[4];冠状动脉CTA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可以较准确的判断病变有无及程度,需要进一步确诊或治疗者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从而避免过度使用价格昂贵、有创性的冠脉造影检查。因此每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疾病的诊断中都有各自的优势及不足,在教学中比较一种疾病的不同成像技术及检查方法的优劣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掌握疾病诊断。

3.2学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临床诊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异病同影或同病异影的情况,学生学习困难,往往对这种现象不知所措。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将影像学表现相似的不同疾病图像进行比较,列出它们的异同点,同时介绍每个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性思维,系统认识图像所反映的疾病的病理改变,增加学生疾病诊断能力及鉴别能力。因此在医学影像教学中介绍疾病的某种影像学表现时,同时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学表现,归纳同一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现间相同及相异,从解剖、病理等基础医学角度,分析各影像出现的原理,此类教学法即满足了深度又兼顾了广度,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3学生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

影像检查的基本原理相对枯燥、抽象,授课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引起学习兴趣。教师讲解过程中如果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使学生了解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在行业领域中的地位及价值;相对容易掌握不同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应用范围、优势及局限性;引导他们思考临床工作中对不同疾病首选和配伍的影像检查方法[5]。放射学前辈们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出了一些针对特定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6],如骨关节外伤性病变首选普通X线平片,必要时行CT进一步检查;颅脑外伤,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选CT检查;脊柱脊髓病变首选MRI检查;胆管、尿路梗阻先考虑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检查;而超声检查无创、价廉,在实质脏器病变、软组织、小器官病变、妇科病变、胎儿健康筛查方面诊断准确率高,是首选检查方式。各种影像检查价格、特点各异,X线、超声、CT价格相对低廉,特别是在进行疾病的初步筛查及急诊患者广泛应用,并被广大患者及临床医生所接受;MRI序列齐全,可兼顾形态学及功能检查,但价格略显昂贵;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可检查全身骨骼、软组织病变,尤其近年来PET/CT、PET/MRI一体化检查的推进,在神经系统病变等方面较传统影像检查手段优势更为明显,但价格昂贵且具有放射药物辐射风险。因此,比较影像学不仅是要学生们了解各类影像检查在诊断疾病中的不同价值,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为患者选择更准确的影像检查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4应用比较影像学教学法时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应用性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引入比较影像学方法会给从事影像学教学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作为影像医学授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全面的影像医学专业知识,包括X线、CT、MRI、超声、核医学,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临床及病理等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明确进行比较的目的和意义,有计划地准备相关影像学资料,重点突出。受课时所限,对于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大或已被证实不适用于当今诊断要求的技术内容,教师授课时只做简单介绍,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又能突出教学重点[7]。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的比较分析各种影像检查手段的特点、优势与不足,根据疾病特点总结不同疾病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医学影像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综上所述,将比较影像学应用到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中,利用其比较性、综合性等特点,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影像学知识,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成为临床医生后,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希望我们的教学经验对各医学院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更新教学观念,建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医学生培养机制做出绵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富荣,吕发金,肖智博,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医学教育探索,2009,8(2):177-178.

[2]张传标,路学一.当前国内外医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管理,2015,1(3):174-178.

[3]关泓.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3):111-113.

[4]谭天秩.临床核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4-452.

[5]倪雪君,成建萍,谢阳桂,等.比较影像学在超声诊断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2012,26(5):513-514.

[6]高艳,李坤成,杜祥颖,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79-80.

第5篇

【关键词】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孕中期胎儿;畸形筛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水平也越来越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使检查结果更加的可信、可靠、准确,这对于提高人口素质、预防和降低胎儿畸形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635例孕妇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635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分析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孕中期胎儿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现将调查分析的过程与结论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2012年05月——2013年03月期间的我院孕妇产前检查资料,对在我院进行产前胎儿畸形筛查的635例孕中期孕妇进行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年龄在23岁-3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0.5岁;孕期为19-28周;在所有的检查对象中,均无抽烟、酗酒和吸毒史。在利用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之后,按照相关规定,均曾善意地将检查结果告知患者以及家属,按照其意愿决定下一步采取的措施,包括继续妊娠与终止妊娠。

1.2方法使用型号为Voluson E6、探头频率为3.5MHz的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设备对孕妇进行检查。在孕妇受检的过程中采取仰卧的,按照常规检查顺序对腹部进行多方位、多切面的检查,重点对胎儿的头围、双顶径、股骨长度、腹围、脐动脉血流参数以及其他附属物进行检查。在三维成像的模式选择上,根据检查的需要,对相关部位进行三维成像,包括小脑横切面、丘脑横切面、脊柱矢状切面、侧脑横切面、心脏四腔切面和心室流出道切面、双肾横切面、脐带入口切面、膀胱切面、四肢切面等切面对胎儿的形体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估,对于疑似存在畸形的部位进行仔细检查,通过多切面、多方位的检查确认胎儿的畸形检查结果,并及时进行会诊和复查。此外,我院还对所有进行胎儿畸形检查的孕妇进行了后期的跟踪随访,对分娩成功的648例胎儿的形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与判断,并及时地进行统计和记录。

2结果

在648例胎儿中,有12例为畸形胎儿,在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确诊的病例数为11例,阳性率约为91.7%,漏诊病例数为1例(约为8.3%),根据确诊结果分析,产后确诊与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100%。根据胎儿畸形的实际情况,对胎儿的畸形特点进行了分类。其中,脑积水2例,无脑儿1例,唇腭裂2例,脊柱裂1例,脐膨出3例,手足畸形3例。在分析相关影像资料的基础上,胎儿的畸形特征,见表1。

3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并且受到医学界的普遍关注。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孕中期胎儿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为畸形胎儿诊断提供了详细、直观、可靠的影像资料。通过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通过二维和三维的影像资料判断胎儿的形体结构情况,并能够非常清晰、形象地将胎儿的体貌特征反映出来,能够及时发现存在身体畸形的胎儿,从而提高了人口素质,对优生优育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执行与贯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对我院的635例孕妇进行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诊断可以与产后确诊的结果相吻合,在检查的结果上具有很高的准确率,有利于及时诊断胎儿的身体状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在孕中期,由于胎儿的形体结构已基本形成,可以通过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进行显示,可以形成较为清晰、逼真、形象的影像。此外,由于孕中期胎儿的胎动范围较大,也能够从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胎儿的身体结构进行全面检查,可以准确、有效地反映出大部分的畸形胎儿的情况,如果发现胎儿畸形也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利用引产的方法终止妊娠。因此,在孕中期运用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胎儿畸形检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需要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梅花,钟美容,王莲,凌霞辉.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孕中期胎儿畸形筛查中的应用分析[J].河北医学,2012,05(18):588-589.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本科2015年5月~2016年5月行乳腺造影检查并行手术切除并做病理检查的乳腺肿瘤患者48例,均为女性。年龄在18岁至48岁之间。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就此展开实验剖析。

1.2 方法

对所有被研究者,均采用B超影像检查,采用飞利浦HD6-XE超声诊断仪,宽频线阵探头,频率5~12MHz。B超造影检查前均常规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利用B超造影观察乳腺肿瘤的部位、大小、边界、内部回声、钙化、结节内部及周边血供情况。采用Alder半定量血流分析法对肿块内部血流进行分级,0级:病灶内无血流;1级:少量血流,星点状血流或1条血管;2级:中量血流,2~3条血管;3级:血流丰富,可见4条以上血管向病灶延伸,交织成网状。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被研究对象进行影像检查时,具体查看患者的乳腺结构、检测乳腺回声情况以及皮下脂肪组织等,对检测的数据进行记录整理。

2病例结果

B超对乳腺肿瘤检查的结果:良性35例,恶性13例。与病理结果对比良性31例,符合率89%;恶性11例,符合率85%,总的符合率88%。单病灶恶性12例,占93%;多病灶恶性1例,占7%。病理检查33例良性(纤维腺瘤30例,导管内状瘤3例);15例恶性(浸润性导管癌8例,小叶原位癌6例,单纯癌1例)。常规B超声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38例良性,10例恶性,与病理结果对比良性符合率68%;恶性符合率69%,良恶性总的符合率68%。乳腺造影检查和常规B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符合率P1。乳腺脂肪瘤经B超检查显示皮下和腺体间脂肪瘤清晰边界,呈现高回声,形态规则性高,内光点保持均匀性,大小2~3mm,经彩色多普勒检查无明显血流信号。在腺叶间脂肪瘤无较清晰边界图像,形态无规则性,内光点无显著均匀性,采用彩色多普勒显示极少星点分布的血流信号特点。乳腺恶性肿瘤经B超检查边界显示无规则性,有些肿瘤周围具有高回声环,有的则为浸润式,内光点无均衡强弱感,有的则呈现簇状钙化式,后回声逐渐下降,肿瘤纵横比例>1,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肿物四周存在大量血流信号,内部显示穿支状血流信号。

3 B超对乳腺肿瘤诊断与病理结果分析

乳腺肿瘤是女性的常见病,且以恶性肿瘤较多,近年来,该病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加上肿块生长的速度比较快,侵及周围组织或者细胞时,可能引起外形的改变,或者出现一系列体征,给患者的生存质量带来了影响,且不利于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为了尽早遏制肿瘤的蔓延和生长,及时、有效的诊断和干预非常重要。随着医疗科技的迅猛发展,为乳腺疾病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意义,促使患者尽早确诊,并接受治疗。文中详细探究了B超对乳腺肿瘤诊断及病理结果,最终根据手术切除治疗后,结合病理学分析,对比两种诊断检出率,结果表明:B超诊断在临床肿瘤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利于疾病的诊断,值得为肿瘤患者大力普及。目前,B超在临床上已经普遍被应用,该仪器设备主要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现代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临床上利用其诊断疾病时,将超声波作为信息载体,把超声波射入人体后,通过它与人体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有关病理及生理的相关信息,这种影像设备,以无创性、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且可以反复多次检查等为特征,不仅能够取得多种方位的断面图像,而且能够根据声像图的特点对病灶进行定位和测量分析等,基于这些优越性,临床肿瘤科将其应用于乳腺肿瘤患者的诊断中,以较高的检出率,对于病理确诊有较高的医学应用价值。在诊断乳腺囊性增生病理时,可以根据该病的囊肿形成及乳腺导管扩张情况,观察患者囊壁情况,最终确诊具体病理;在诊断乳腺状导管癌病理时,影像人员具体观察患者肿瘤部分是否出现状结构,以及间质血管血流情况,最终对病理进行确诊。此外,在对乳腺肿瘤患者实施B超诊断检查时,当发现血流信号,可以根据血管血流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进而为乳腺肿瘤疾病的治疗和干预提供较高的医学价值,促使患者尽早得到治疗,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周期。总体来说,将B超影像应用于乳腺肿瘤疾病的诊断中,以较高的检出率,避免临床上出现误诊或者是漏诊现象,此外,在检查过程中,要求影像人员要做到仔细观察,重点关注肿块边缘是否有细小毛刺存在,患者间接征象是否正常,且周围组织有无变化等,根据检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最终进行确诊,这样才能增加乳腺[物的诊断率。结合本次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超声检出率为96.55%,病理学检出率为98.28%,二者吻合度比较高,表明B超影像在乳腺肿瘤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B超在对乳腺疾病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而且患者不受痛苦,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量推广使用。同时,在诊断中多考虑病理组织学分类,这对提高乳腺疾病的准确性更有利。

参考文献:

[1]罗云飞.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能性的术前评估[D].天津医科大学,2016.

第7篇

【关键词】 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 胎儿; 产前筛查; 实时三维超声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Evaluation of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on Fetal 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 of the Lung/DAI Qin-xiang,FENG Juan,BIAN Y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2):111-114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value of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fetal 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 of the lung.Method:60 cases of prenatal diagnosis of suspected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of fetal 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 of the lung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5 were collected to retrospective study,the ultrasound finding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 of fault diagnosis of ultrasound and birth autopsy after induced abortion,and analyzed the prognosis of congenital pulmonary cystadenoma of the fetus.Result:After induction of labor autopsy and postnatal ultrasound confirmed,60 cases of prenatal diagnosis of congenital pulmonary cystadenoma with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a total of 57 cases of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of the lung,the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was 95.00%,3 cases were misdiagnosed,the misdiagnosis rate was 5.00%,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sults of diagnosis.A total of 19 pregnant women were selected to terminate the pregnancy,and a total of 17 fetuses were confirmed by autopsy;41 pregnant women chose to continue pregnancy,the fetus was confirmed by ultrasound in 40 cases.A total of 8 fetuses died of respiratory failure within 1 month after birth,the remaining 33 cases of fetal birth had not appeared any respiratory symptoms.Conclusion:The use of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can accurately diagnose fetal congenital pulmonary cystadenoma malformation,which is helpful to reduce the birth of congenital pulmonary cystic malformation fetus, and to evaluate the prognosis.

【Key words】 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 of the lung; Fetus; Prenatal screening;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Huizhou 516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2.031

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胎儿肺部先天性发育畸形,属于出生缺陷的一种类型,对胎儿出生后的正常发育情况及生命安全均会构成威胁,因此,在产前加强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筛查十分重要[1-3]。实时三维彩超是一种新型的超声技术,在临床上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为了探讨实时三维彩超对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的诊断价值,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产前二维彩超检出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的60例孕妇进行实时三维彩超检查,并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60例产前实时三维超声诊断为疑似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的孕妇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孕妇年龄最小22岁,最大37岁,平均(28.07±5.72)岁;检查时孕周21~28周,平均(24.69±3.25)周;初产妇48例,经产妇12例;均在产前接受实时三维超声检查,疑似为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

1.2 方法 所有孕妇均接受实时三维超声检查,超声检测仪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Voluson E8型号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孕妇均采取仰卧位,膀胱保持半充盈状态,并根据检查时具体要求调整,先对胎儿头部、胸部、脊柱、腹腔及四肢进行扫查,对胎儿肺部进行重点观察,一旦胎儿肺内出现异常回声声像,应对其回声特征进行判断,寻找肺内肿块血供来源,观察是否出现胸腹腔积液及全身水肿、羊水增多、心脏及纵隔移位等情况。对胎儿的超声表现进行分析,与引产后尸检和出生后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并分析先天性肺囊腺瘤胎儿的预后情况。

1.3 诊断标准 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可分为Ⅰ、Ⅱ、Ⅲ型三种类型,其中,Ⅰ型为大囊型,在超声图像中可见肺内存在圆形无回声区,即囊肿,囊壁增厚,囊肿大小不等,直径在2~10 cm,囊肿内一般无正常肺组织,囊肿表面较为光滑,血供来源于肺动脉;Ⅱ型为中囊型,在超声图像中可见肺内存在囊肿,囊壁增厚不明显,囊肿大小不等,直径在2 cm以内,存在不规则性分布的肺组织,血供来源于肺动脉;Ⅲ型为微囊型,在超声图像中可见肺内存在囊肿,囊壁较薄,囊肿直径不足0.5 cm,存在实质性改变的肺组织,有大量腺瘤样结构,血供来源于肺动脉[4-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x2检验,P

2 结果

经引产后尸检与出生后超声证实,60例产前实时三维超声诊断为疑似先天性肺囊腺瘤的胎儿中,共有57例胎儿确诊为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图1~3),其诊断符合率为95.00%,包括

Ⅰ型8例、Ⅱ型20例、Ⅲ型29例,误诊3例,其误诊率为5.00%,与确诊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23。共19例孕妇选择终止妊娠,17例胎儿经尸检证实;41例孕妇选择继续妊娠,40例胎儿经超声证实。Ⅰ型8例、Ⅱ型20例,胎儿均未出现水肿,Ⅲ型29例中出现3例(10.34%)水肿,均发展为呼吸衰竭而致死亡;共有8例胎儿在出生后1个月内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33例胎儿的先天性肺囊腺瘤瘤体在妊娠过程中出现缩小或未增大情况,出生后至今经检查均未见任何呼吸系统症状。

3 讨论

据有关数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每年出生的缺陷儿约有800万,而其中约有40%的出生缺陷儿会在出生后不久就发生死亡,即使胎儿顺利成活,在其生长发育阶段也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对儿童的身心健康较为不利[6]。我国每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也不容乐观,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出生缺陷,主要是指胎儿在宫内期的肺部发育出现异常,出现囊瘤样病变,容易导致胎儿肺纵隔移位,压迫心脏,容易导致胎儿在宫内死亡,造成死产,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7-10]。因此,临床上应对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予以早期诊断、及时处理,以减少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胎儿的出生。

产前诊断和筛查是减少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胎儿出生的关键,现阶段,由于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较为少见,我国尚未有专门针对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胎儿的产前筛查项目,这类胎儿多是在产前筛查中意外发现[11-13]。超声检查是产前筛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无创、快捷等优点,主要是通过腹部超声探头对孕妇的腹部进行扫查,对宫内胎儿情况进行观察,从而对宫内胎儿是否发育异常进行判断[14]。传统的超声检查以二维超声为主,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宫内胎儿的肺部发育情况予以显示,但这种超声图像属于平面图像,无法对胎儿肺部的复杂结构予以全面显示,且图像清晰度不足,存在部分切面显示不清晰等情况,对形态学改变不够明显的胎儿肺部发育畸形缺乏敏感性,往往会出现漏诊,且容易受到孕妇腹壁脂肪堆积的影响,容易出现误诊[15-16]。而实时三维超声是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三维立体超声技术,可通过对孕妇腹部进行多个切面扫查,获取三维容积数据后进行三维立体重建,可对早孕期之后宫内胎儿的发育情况进行立体、多角度的观察,可提供二维超声无法获得的切面信息,对二维超声显像不清晰的切面予以清晰显示,尤其适用于对胎儿的胸腹腔内结构进行观察,其超声图像更加清晰、直观、明了,诊断时更为便利,有利于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17-21]。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引产后尸检与出生后超声证实,60例产前实时三维超声诊断为疑似先天性肺囊腺瘤的胎儿中,共有57例胎儿确诊为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其诊断符合率为95.00%,包括Ⅰ型8例、Ⅱ型20例、Ⅲ型29例,误诊3例,其误诊率5.00%,与确诊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23,说明实时三维超声对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的诊断准确性较高,误诊较少。

通常情况下,部分先天性肺囊腺瘤的体积会随着妊娠的发展而逐渐缩小,这类胎儿的预后结局较为良好,其存活率高达100%,因此,临床上不主张所有的先天性肺囊腺瘤胎儿均进行妊娠终止,而应在妊娠期间对先天性肺囊腺瘤胎儿进行连续性的动态观察,定期进行超声复查,观察瘤体变化情况,以对胎儿预后进行预测。本研究中,共19例孕产妇选择终止妊娠,41例孕产妇选择继续妊娠,共有8例胎儿在出生后1个月内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33例胎儿的先天性肺囊腺瘤瘤体在妊娠过程中出现缩小或未增大情况,在出生后至今均未出现任何呼吸系统症状,说明实时三维超声还可对先天性肺囊腺瘤胎儿的预后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可对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予以准确的诊断,有利于减少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胎儿的出生,并对其预后进行有效评价。

参考文献

[1] Chen C P,Chang T Y,Guo W Y,et al.Detection of maternal transmission of a splicing mutation in the TSC2 gene following prenatal diagnosis of fetal cardiac rhabdomyomas mimicking 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 of the lung and cerebral tubers and awareness of a family history of maternal epilepsy[J].Taiwa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2013,52(3):415-419.

[2] Cruzmartinez R,Méndez A,Perezgarcilita O,et al.Fetal Bronchoscopy as a Useful Procedure in a Case with Prenatal Diagnosis of Congenital Micro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J].Fetal Diagnosis & Therapy,2014,37(1):75-80.

[3]洪淳.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诊治进展[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2,11(1):49-52.

[4]张海春,田军章,陈钟萍,等.产前超声测量肺头比评估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预后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4(5):367-370.

[5]王丽敏,马小燕,涂艳萍,等.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超声声像图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4,11(2):155-159.

[6]钟惟娜,邓学东.超声在诊断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中的应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2,22(1):161-162,180.

[7]邓翼业,韦德湛,卢展辉,等.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的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8):107-109.

[8] Tsai H F,Cheng Y C,Ko H C,et al.Prenatal diagnosis of fetal 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 of the lung using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ies[J].Taiwan J Obstet Gynecol,2013,52(1):90-96.

[9] Yong P J,Von Dadelszen P,Carpara D,et al.Prediction of Pediatric Outcome after Prenatal Diagnosis and Expectant Antenatal Management of 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J].Fetal Diagnosis and Therapy,2012,31(2):94-102.

[10]S志新,邓学东,车惠娟,等.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2,9(11):968-972.

[11]伦翠婵,甘婉玲,吕素芝,等.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的产前超声诊断及转归[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5):55-56.

[12]李芒,蔡艳,黄颖,等.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及预后分析中产前超声的临床诊断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2(7):1008-1009.

[13] Yamashita A,Hidaka N,Yamamoto R,et al.Y In utero resolution of microcystic 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 after prenatal betamethasone therapy:a report of three cases and a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Clinical Ultrasound,2014,43(7):451-457.

[14]陈慧杰,屈文娟,许楠楠,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肺部囊腺瘤样畸形1例[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3):421.

[15]温海群,李金莉,严富良,等.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超声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2):114-116.

[16]廖慧芳,王冰,蔡爱露,等.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肺囊性病[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1):140-143.

[17]张成秀.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的产前超声诊断及其预后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3(4):223-226.

[18]王泽川,陈卫鹏,黄丹阳,等.产前超声诊断在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诊断中的价值及其预后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3):551-553.

[19]柯红,胡莉萍,王鑫,等.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3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7):1007,1011.

第8篇

关键词:就业 发展空间 前景 对策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明显加大;我国目前正处在医疗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的前景还不明朗,医疗体制政策还不完善,较多医疗卫生单位严重差人也不愿或不能进人,导致医护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医疗事故频发,同时,部分专业的医学毕业生明显供过于求,导致大多数用人单位纷纷提高进人门槛;在这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我院实习的医学影像学生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一、就业情况的随访

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31个医学影像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研究,其中男生9人,占35.8%,女生22人,占64.2%,已工作或已签约县级、区级及市级医院或同等级医院的共19人,占61.3%,其中女生13人,男生6人,县级以下医院7人,占22.6%,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人,占16.1%,;其中从事超声工作的14人,占45.2%,从事放射技术工作的8人,占25.8%,同时从事放射诊断及技术工作的4人,占12.9%,均在县级以下医院工作;通过以上调查,得出影像学生近几年的就业率达到83.9%,加上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人,就业率达到100%。

二、就业前景分析

1、医学影像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医学影像学科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放射医学、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②超声医学(US),包括B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③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PET)和介入核医学。

2、医疗技术及医疗事业的发展

1970年代,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仪(简称CT)和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随着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越来越强,能够对大量的来自高度检测仪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迅速成像;20世纪后期,世界上掀起了以微创手术为主的医疗技术革命,出现了许多以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的介入技术学,通过最新影像诊断技术,可以检测出早期肿瘤和其他许多早期病变,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医生越来越倚重仪器设备的检查,另一方面在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下,各项仪器检查结果成为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有无过错的重要法律依据,此仪器检查使用率必然提高,导致我国医疗卫生单位医学影像科室的迅速扩张,出现医学影像人才短时间内的相对匮乏。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个人医疗服务的投入也不断增大,同时国家也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各地政府纷纷提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如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政府提出在2015年前重庆区域内三级综合医院将达到30所,以上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种高端影像设备不断普及到县及县级以下医院,导致目前中国较多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西部医疗卫生单位对影像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在目前这种医疗体制下,医疗卫生单位需要影像专业人才,但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员编制,很多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以招聘影像学生来解决这种矛盾。

3、医院自身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公立医院都靠自我创收维持发展,床位越多,病人越多,设备越先进,创收就越多。为了保持领先地位,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同级及同区域医院还互相开展“军备竞赛”,不断要在医院规模上压倒对方,同时还在先进仪器设备数量上压倒对方,先进仪器设备中大部分为影像设备;同时,部分区县级医院没有专门的影像技术人员,为了医院的发展,必须新招收专业的影像技术人才;以上几方面也是导致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三、就业对策

1、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搞好实习的信心。充分估计实习中的困难,并作好应对措施。在医学知识方面,实习生在实习前有必要重温与影像学密切相关的临床知识和基础知识,尽快了解和熟悉所到影像科室的有关医疗制度,为今后圆满实习做好准备。在实习过程中,要善于学习、思考、提问、总结,尽量将所学书本知识与临床实习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有意去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2、增强带教老师的责任、着重提高实习生的实践技能

影像实习带教中,教师应注重如何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影像检查手段,知道何种疾病应首选何种检查方法,如何识别疾病的基本影像学表现;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反复让学生将学到的影像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临床病例中来,围绕问题、病例进行影像实习带教,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日常的工作、读片和病例讨论,为学生提供参与、相互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同时带教老师要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为同学们讲解更多的典型临床病例,设置更多形式的自我测试、教学考试等形式,多渠道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学会将人体解剖、病理生理、临床检查资料等与影像学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尽力教会学生如何去书写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影像报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国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9 | 91成人在线电影 |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蝌蚪网 | 91精品在线免费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 | 日本在线观看www | 在线一区免费 | 999视频精品 | 九九九国产视频 | 午夜天堂在线视频 | 日本网站在线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天堂网亚洲 | 亚洲久艹| 午夜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午夜一级在线 | 精品天堂| 91精品99精品国产高清色约约 |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无毒不卡 | jlzz大全高潮多水老师18 | 亚洲高清资源在线 | 在线免费观看亚洲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www| 国产一级片免费观看 | 九九热国产在线 | 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 中文精品一区 | 91啦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高潮 | 91av电影在线观看 | 国产欧亚州美日韩综合区 |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久成人免费精品xxx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 | 91视频最新网站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免费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 | 91视频免费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