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一_久久综合激情_亚洲97_午夜影院在线视频_国产成人福利_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首页 优秀范文 传染病的健康教育

传染病的健康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9 17:24: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第1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控制传染

1健康教育是控制传染源的必要措施

传染源是传染病传播、扩散的根源,早期发现传染病人是减少、控制传染病的关键措施。以往,我们侧重利用行政干预来控制传染,如1978年霍乱流行,我县就采用民兵站岗、送水送饭、隔离患者等办法来控制传染源,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未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群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及卫生组织、传染病报告网和报告制度的情况。通过健康教育,把传染病防治知识交给广大群众,提高群众识别传染病的能力,发现疫情能主动地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发现传染病人在公共场所可能造成他人被感染时,能够及时予以劝阻和防范,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治疗、防止传播蔓延。患者本身自觉注意和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公德,进行自我隔离可达到防止疾病蔓延的目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都可以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要实施上述三项措施,并发挥其最大效能和潜力,自然要求人们都能懂得这种措施的必要性和实施这种措施的最佳时机及方法,同时也要求人们有一定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较好的自我保健能力,因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健康教育。

根据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目前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或服务项目):①社区传染病防治;②社区免疫规划(或计划免疫);③社区妇女保健;④社区儿童保健;⑤社区计划生育指导;⑥社区精神与心理卫生;⑦社区慢性非传染病防治;⑧社区(大众)健康教育;⑨社区卫生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⑩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与处理;⑩1社区口腔与眼病防治等等。从这讲开始,本刊将逐一作介绍。社区传染病防治主要是指我国法定监测的37种传染病的防治,包括甲、乙、丙三大类,各大类所包括的具体病名可以参考相关的传染病法规。

2健康教育是阻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重要对策

健康教育可使疫点或疫区的人群掌握防治该种传染病的方法,改变不良卫生习惯,从卫生治本着眼,治本与治标相结合,实施接种疫苗、清理环境、消毒杀虫等措施,杜绝二代病人的发生。饮服行业是肠道传染病传播的主要场所,在建章立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持久的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服务手段,以达到杜绝饮服行业传播传染病的目的。

不洁净的水源是传播疾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的主要媒介。根据有关资料,我国的水传播疾病达50余种。因此,加强改水改厕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尽管我国农村改水改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受传统、习俗、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少地方改水改厕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要改变这种状况,一要提高全民的卫生意识,使广大农民积极采取适宜技术与措施,提高饮水质量,改变厕所结构。二要将改水改厕与防治传染病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用算帐的方法开发领导,开发社会,使其诚心,支持改水改厕工作。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依靠艰苦、细致的健康教育。

3健康教育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首要措施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是一种投入少,收效大的工作。通过正确的健康知识教育,能使广大的易感人群放弃不良卫生习惯,获得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能力。利用生物制品来保护易感人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传染病预防措施实施预防接种过程中始终需要健康教育的参与。只有通过广泛的健康教育,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儿童家长掌握有关生物制品的接种知识,才能自觉、主动地配合卫生人员做好预防接种工作。上世纪80年代问世的乙肝疫苗,由于开始的宣传教育不到位,人们对其缺乏认识,出现疫苗的积压和滞销。进入上世纪90年代,卫生部门加大了对乙肝疫苗的宣传,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这一手段,使人们不断获得乙肝疫苗可防止乙肝病毒侵入人体的信息,使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大幅度上升, 防治效果明显提高。由此也充分显示健康教育在防病这一社会工程中的巨大作用。

①提高人群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措施: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规律的生活制度,改善营养及加强体育锻炼等措施均可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②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的措施:通过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力是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的措施。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等之后可使机体具有对抗病毒、细菌、毒素的特异性主动免疫力;接种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后,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被动免疫力。③对密切接触者服药预防:有些传染病可通过服药进行预防,如猩红热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时,对密切接触者可服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服药预防的实质是使早期的治疗达到预防发病或减轻症状的目的,为此,对象应是被密切接触已有被感染危险者;使用的药物应是被证实有效、比较安全的,并使用治疗剂量。但要防止盲目扩大使用而发生耐药和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防治的各个环节中的作用是明显的,也是有效的。为了能进一步的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我们应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这个有力武器,配合其它的防治措施协同作战,达到提高全民素质,保障人民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哲梅,洪婉媚,李剑妮,麦群弟. 传染病病人疾病知识

认知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

2005,(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

况统计公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

卫生组织.2009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选2014 年1 月~ 2015 年2 月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学生400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00 例)中男114 例,女86 例,年龄18 ~ 60 岁,平均(36.28.1)岁;对照组(200 例)中男118 例,女82 例,年龄18 ~ 62 岁,平均(36.68.2)岁。两组学生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干预方法

学生体检之前均给予体检协助并给予常规干预管理,包括检测指导、环境介绍等措施。观察组学生则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护理人员为学生讲解有关传染病的具体健康知识,包括其具体类型、诱发原因、传染途径、病情发展、疾病危害、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多项内容,同时结合学生自身当前体检传染病的类型以及学生生活方式为其讲解病情发展的病发原因、具体流程、最终危害、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多项内容,使学生对传染病的病情、治疗、护理、生活等均有较为清楚的认知,更好的遵从医生、护理人员的指导而完成相应的学习、检测工作。护理人员在疾病讲解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年龄、文化程度进行分层次讲解,结合医院制作的健康宣传手册并采取1 对1 的方式进行口述指导以及集体讲座指导等方式。

(2)护理人员针对学生对有关传染病病情发展造成的危害、治疗周期漫长等原因产生的忧虑、恐慌等不良心理进行进一步疏导,在常规心理疏导的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为其树立理性看待的心理,使学生能够始终以理性、乐观的态度面对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的相关要求,积极配合、协助医生以及护理人员观察自身病情变化并时刻注重自身生理、心理、生活的调节,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以及作息时节,密切记录自身在临床症状上的相关变化。

(3)护理人员将健康教育应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结合学生的生活方式、内容等进行相应的健康干预。以学生生活中的饮食为例,护理人员应该结合学生当前生活方式、基础疾病以及实际需要为其制定良好恰当的饮食方案,注意学生日常饮食中的禁忌内容并尽量减少对学生呼吸道的不良刺激。具体来讲,护理人员应当叮嘱学生尽量减少其日常生活中辛辣、刺激类食物的饮用,学生应该多饮水并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类型。再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为例,护理人员要求学生保持适当的脑力消耗并维持适量运动状态,积极于室内、室外循序开展身体锻炼工作,严禁学生抽烟喝酒。

1.3 观察指标

使用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统计学生对传染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问卷内容包括学生一般资料、传染病传染途径、传染病预防知识、传染病治疗知识、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诸多内容。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8.0 进行统计处理,表达方式包括计量资料 (x-s )与计数资料(%)两种类型,检验方式则分别为t 检验和 2 检验,若最终P 0.05 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学生健康知识问卷得分(92.54.8)分;对照组学生健康知识得分(66.710.6)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第3篇

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首先应制定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护理学中的教学目标[1],包括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如有病原体、流行性、传染性、季节性等)、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传染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如要让学生掌握夏季是肠道传染病好发的季节,冬春季则易发呼吸系统传染病,以便能针对不同传染病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如让学生掌握心情开朗、情绪乐观、能及时接收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支持的患者病情恢复的能更好,相反,如果患者情绪悲观、消极抑郁、没有足够的关爱,则容易使传染性疾病转为慢性病而不易治愈。通过这类健康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为、心理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从而在使学生在将来的护理工作中,进一步帮助患者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促进健康。同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教育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传染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改善预后。此外,还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常见传染病的消毒隔离知识,如各种消毒隔离方法,能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卫生宣教,并根据病程阶段不同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措施。

2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提高学生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所谓健康教育,是指医护人员通过系统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人们主动去采取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从而降低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2]。健康教育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因此不仅需要护理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所谓“教育”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有聆听着,才能真正达到其目的,体现其价值。人的健康状况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人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地位以及文化修养均能影响到病情的预后。在教学中,笔者以慢性乙肝患者为例向学生说明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因素对病情预后的影响,如开朗乐观、家庭关系好、朋友多的患者病情恢复较快;而悲观抑郁、单亲家庭、缺少朋友的患者病情恢复则较慢,尤其是大量酗酒、发怒、熬夜、劳累等不良行为可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因此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对促进传染病患者尽快恢复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要让学生认识到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比起其他非传染性疾病更加重要。因为医学的局限性,目前大多数传染病比如麻疹、水痘等病毒性传染病,多无特殊治疗方法,治疗关键就是通过对症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慢性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抗病毒治疗。但是多数情况下,这类传染性疾病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几乎无法治愈,因此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知识宣传,使更多的人群了解慢性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原理及预防措施,让健康人群对自己的行为生活习惯加以管理,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健康教育对促进健康而发挥的作用远大于对于疾病的治疗。同时通过健康教育,使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下降,不仅可减少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可有效地减少全社会卫生资源的浪费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其次,由于免疫预防接种的普及,现代急性传染病明显减少,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仍然会有一些特殊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生,而且易引起爆发性流行;此外,目前对全世界威胁性最大的艾滋病仍没有有效疫苗可以预防,因此对艾滋病的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就是健康宣教。因此,从传染病护理学第一堂课开始,就应该让学生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责任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3模拟护患沟通,加强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

传染病患者常需要隔离住院治疗,由于突然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环境,又担心受到他人的歧视,或者病情反复迁延不愈,还有经济压力的原因,容易产生恐惧、孤单、紧张、焦躁不安甚至悲观失望的心理,影响疾病的转归。在教学中,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克服怕传染的思想,对待患者要有同情心,要处处关心患者,使患者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利于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此外,要将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全面了解传染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预后以及流行病学特征等,引导学生按照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方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加强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可让学生进行传染病患者角色模拟表演,模拟练习与传染病患者进行沟通的方法。比如可以乙肝患者的健康教育为目标,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分别扮演护患角色,提出相应的健康教育问题,并现场解答,让学生有身处临床的感觉。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少用医学术语,并且尽量多运用鼓励性的言辞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消除心理障碍。同时培养学生善于用举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讲明观点,从而达到指导目的。此外在进行沟通时,还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以免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以利疾病康复。

4让学生掌握不同健康教育对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要让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的宗旨,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有哪些,并且需要对不同的人群做哪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护理专业学生要从事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有健康人群、住院患者及家属、经过治疗已经出院的患者和无症状病原携带者或慢性传染性疾病患者。对不同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对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让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方式、易感人群、季节分布等流行病学常识,懂得传染病重在预防,预防措施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主。如对传染性患者进行隔离可控制传染源,注意个人卫生、饮 食卫生及环境卫生可切断传播途径,对儿童进行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可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目前对人类生命健康威胁极大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多为注射吸毒及性传播,可在健康人群中大力宣传吸毒及性的不良后果,切断艾滋病的传染途径,达到预防艾滋病的目的。当学生充分掌握预防传染性疾病发生的知识时,才可以将预防保健知识宣传的更加科学、客观和全面。

4.2对住院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对收住院的传染病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接受疾病,认识疾病,保持好的心态,控制情绪波动,并进行相关疾病的隔离知识指导,严防院内交叉感染和病原体的扩散。告知他们患者是传染源,密切接触的家属很有可能成为易感者,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消毒和隔离是防止传染病扩散的重要手段[3];此外,可对易感人群进行主动或被动免疫,可有效预防传染病。如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可预防接种丙种球蛋白,以增强免疫力。如可给乙肝患者讲解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多通过血液、性生活传播,其次密切接触也有传播的可能,因此患者的剃须刀、牙刷、毛巾等日常用品不可与他人混用。对家属及接触密切的同事,进行乙肝预防知识的宣传,建议家属及密切接触者进行乙肝五项指标检查,结果全为阴性者可注射乙肝疫苗进行预防。此外,由于当前社会对乙肝患者存在歧视及不良商家夸大宣传的误导,乙肝患者常有自卑及恐惧心理,应向患者及家属正确宣传乙肝的原因、发生、发展及转归,告诉他们仅有少数人转为肝硬化,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消除悲观、恐惧心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第4篇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用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健康的危险因素,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促进和维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1]。在医院传染病防控中,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丰富患者的医疗保健知识,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医院的爆发和流行,维护患者的健康,保障医疗诊治工作的有效实施。

1 医院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住院患者居住和活动比较集中,流动性大,预防疾病知识缺乏,卫生习惯和健康行为不稳定,加之患者健康状况差,病情复杂,抵抗力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给传染病的流行与播散造成了有利条件,使这部分人群成为传染病爆发和流行的高危人群。2003年非典暴发流行就发生在医院。在传染病流行中,高居首位且最活跃的可控因素是不正确的健康观念、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而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所以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类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在传染病防控中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2 健康教育在医院传染病防控中的实施

2.1 组织:成立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组员包括医政科、护理部、感染管理科、宣传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由组长统一部署,形成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相互促进的教育局面。

2.2 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每年制定本年度健康教育计划,包括基本内容、时间、方式、课程安排等。根据季节、流行病学特点并结合当前传染病流行现状制定健康教育内容,做到每月都有不同的主题,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健康教育内容。

2.3 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在患者中开展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健康传播来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使机体获得良好的免疫功能。健康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集、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和策略[2]。

2.3.1 群体健康教育:充分利用讲座、板报、宣传栏、条幅、广播、滚动屏、宣传折页、宣传画、网络等进行健康宣传和教育;召开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防控传染病主题宣传活动,开设专题讲座,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活动,提高患者的兴趣和传染病防控能力。

2.3.2 个体健康教育:包括就诊时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及电话咨询服务,内容包括讲解传染病发病特点、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用药知识等,提供进一步检查、治疗的建议,及传染病患者追踪随访。

2.3.3 开展健康教育半小时活动:住院患者每日要进行半小时健康宣教活动,将传染病防治知识列入医院宣教计划,并与实时传染病流行与防控情况相结合,及时调整和更新宣教内容,以确保宣教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体会

3.1 医院健康教育对传染病防控效果显著:自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后,患者健康习惯明显改善,防控传染病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说明以多种形式开展的健康教育有效,且健康教育半小时宣教活动是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其不良卫生习惯的最直接有效途径。

3.2 注重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综合性:在传染病防控中,健康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健康教育,要根据接受教育群体特点的不同、传染病发病特点不同、和同一疾病不同时期防控重点不同,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方案和宣传计划。选择行之有效的健康传播方式,且形式宜多样化,比如以健康宣教为主,结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广播、宣传折页等有效传播方式,综合实行健康教育才能切实取得实效。

第5篇

关键词:传染病护理学;现状;方法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29-01

1学习传染病护理学的重要性

传染病护理学属于临床护理范畴,是研究传染病临床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科学,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病人能否早日恢复健康,而且对终止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近几年出现了许多新的传染病,人类疾病谱发生了一系列改变,人的生命在新型的传染病到来时显得异常脆弱,医学生只有学习、认识这些传染病,才能够达到预防和治疗改疾病的目的。从另一方面来说,传染病护理学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可以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加强自身防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传染病护理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校的护理专科生所用的传染病护理学教材是吴光煜主编的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的《传染病护理学》。这本教材编于2008年,表面上看时间还不算太久,可是内容上远远滞后于临床发展。编写医学教材难,编写传染病学教材更难,一方面经典传染病发病率急剧减少,政府投资不足,研究人员对这些疾病的研究兴趣减弱,病原学、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与其他疾病相比显得落后;另一方面新现传染病在不断增加,但成熟的东西不多。如何在一本负责任的教科书中既简明扼要又面面俱到;既介绍定性定论的学术问题又要兼顾当前发展动态,这的确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

在传染病护理教学中一共安排30个学时,其中理论占20学时,实验占10个学时。理论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开展案例讨论的方法。实验课主要以临床见习及播放视频为主。传染病护理学课时少再加上任课老师缺乏临床经验,在平时的教学中缺乏典型病例,难免也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作为考查科目,临床实习一般不到传染科,学生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传染病教研室,缺乏专业教师,教学缺乏统一性,收到的效果差异大。

3传染病护理学教学方法改革

我们要高度重视传染病教学,要认真地下一番功夫,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具体工作,才能使传染病学教学真正告别困境。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

3.1加强临床见习.实习:目前很少安排学生到临床见习、实习,一方面因为传染病有明显季节性、时间性,加之传染病科室的特殊性,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有一定难度。平时只靠教师讲述例子,不到临床实践,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但不能够这样我们就放弃,相反的我们要多为学生加强见习、实习机会,要做好防护,克服怕被传染的恐惧心理。

3.2加强传染病健康教育:目前使用的教材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相对应的健康教育内容,这一方面教学中常要求学生了解,但是实际上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比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的多,例如水痘,一般没有并发症的患儿可在家进行自我护理,并且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工作内客之一,健康教育做得好坏与护理质量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呈正相关,护士的角色不仅仅是患者的照顾者,而更多地要去担当患者及家属的教育者、咨询者和健康行为方式的倡导者,所以,应加强临床护理教学中学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将健康教育内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护生掌握有关健康教育理论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

3.3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传染病教学不应该知识纸上谈兵,应该落在实处,这里要特别强调动手能力的提高,在上实验课时应该为学生多创造动手机会,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消毒隔离技术,无菌操作等技术。在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做,并做到放手不放眼,只有多动手,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3.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目前我校传染病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及板书教学方式。学生对Powerpoint课件表现出很大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课件方面,多增加图片、案例以及视频,在平时的教学的过程中可进行角色扮演,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自学内容让学生来讲,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3.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传染病护理教学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要承认自身的不足,还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了避免纸上谈兵,我们应该深入临床,掌握一些较新、较典型的病例来充实自己,在教学中贯穿大量生动的例子,让学生对传染病护理学感兴趣。学校应该为教师多创造外出学习机会,不应固步自封,导致教学与临床脱节。另外,对于我们年轻教师应该谦虚的多与同行交流,这样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4反思

我们要高度重视传染病教学,作为年轻教师我缺乏经验,要认真地学习,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具体工作,在未来的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并要敢于采用新的方法,才能使传染病学教学真正告别困境。

参考文献

[1]朱念琼.传染病护理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

第6篇

关键词: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控制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感染机体后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该类疾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且暴发流行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人类一直未停止与传染病的斗争。20世纪以来,抗生素、化学疗法、计划性疫苗等实施,传染病的防控取得了巨大成效,部分传染病如麻风病、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等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慢性传染病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但随着环境污染、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人们之间交往更加频繁等因素的影响,仍会导致疾病的传播及新的传染病出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每年基本会出现1种或几种新型传染病,目前已确认40多种。由于传染病致死患者占各种疾病致死患者的25%,其仍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传染病的防控是全社会的责任,需多部门合作,全民共同参与,医疗机构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传染病的监测、治疗、感染控制、预防等工作,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1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近年来,性病、结核病等过去已控制的传染病的又开始传播,SARS、埃博拉、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的出现,某些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高发,增加了人类对传染病的防控难度。国内医疗机构不断通过各种措施规范传染病管理,提升医院和医生的传染病应变能力。①构建完备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为进一步规范传染病管理工作,解满霞等[1]认为应成立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包括行政管理、医疗、护理、检验、药剂科、感控等部门负责人)、感染管理科和临床科室组成三级管理网络,设立专门办公室统筹负责传染病防控工作,随时收集意见和建议,定期总结防控经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科室成立质控小组,负责检查、督导各项制度落实情况。②健全制度。许多国内学者认为应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等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完善医院传染病防控相关制度、操作规范、流程,且应简便、操作性强,包括消毒隔离、医疗废弃物管理、职业暴露处理、环境清洁消毒等,并真正落到实处,以制约和规范医务人员的相关行为。③严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科在医院传染病管理中承担管理、监督等职能,参与应急预案的制定、监测网络的成立、调配防控物资、动员医院全体人员参与传染病防治,使传染病能得到及时、规范治疗,尽快消灭传染源,阻断其传播,达到在医疗机构内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根本目的。有调查显示[2-3],部分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相关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细化,且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不仅在正常状态下发挥其相关职能,还应发挥在突发事件中具有疫情第一知情权、制定各类应急处置预案、指导监督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制定操作规程、感染信息的职能,并与其他科室密切合作,建立协同机制。在综合性医院建立传染病管理体系与防控联动机制可降低传染病在医院的传播。首诊医师在发现疑似患者后应立即做好个人防护,将患者就地隔离,上报医务科、感染控制科等相关科室,并邀请发热门诊医师会诊。感染控制科边流调边防控。确诊后传染病病例后,由医务科评估后给予隔离治疗或协调转院。感染控制科对患者滞留区域进行消毒防控。医务科将患者及密切接触者信息上报院部领,为医院制定早期防控医院传染病流行措施提供依据,信息科负责网络直报等。③提高认识。毛青等[4]认为各级医院是发现、隔离、治疗患者和切断传播途径的最前沿的医疗机构,处于传染病防治的第一线,是传染病防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各级医院对防控传染病的认识不同,导致相关设置也存在差异。吕小芳等[5]对60家三级综合医院、137家二级综合医院、4家传染性性疾病专科医院的调查显示,其感染科设置率分别为65.00%、49.64%、100.00%,感染科具备负压房间的比例分别为21.67%、3.64%、75.00%,独立发热门诊的比例分别为95.00%、80.29%、100.00%,感染科具有高级职称和学历的人员也也存在差异,以三级医院最高,二级医院最低。感染性疾病科室作为筛查和防控传染病的重要科室,还应进一步加强感染性疾病科设置和医疗质量控制。马丽平等[3]对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公共卫生职能现状进行调查,相关医疗机构在应承担的传染病报告和诊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健康教育、免疫预防等方面与落实情况差异明显,其存在经费补偿严重不足、医疗机构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机制缺乏、信息化发展滞后、从事相关工作人员整体水平偏低等现象。需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医疗机构对公共卫生工作的落实。④优化实践。毛青等[4]认为医疗机构应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和医院传染病管理,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同时,更好地履行医院在传染病防控中的责任和义务。

2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的角色

医疗机构是传染病防控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功能决定了其在传染病防控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角色较多。

2.1医疗机构是防控传染病的前哨

患者在出现症状后多会选择综合医院、私人诊所等医疗机构就诊,在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后由就诊医疗机构转诊至传染病医院或医疗机构传染科进行治疗,患者一般不会到疾病控制机构寻求医疗帮助。因此,医疗机构是首先接触和发现传染病患者的第一现场,也是最前沿阵地。

2.2医疗机构是防控传染病的主力军

医疗机构承担着对传染病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疑似患者的诊断、医疗救治、隔离、现场控制、传染病上报和协助流行病学调查的任务,是防控传染病的中坚力量。医疗机构通过建立应急预案、配置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化操作流程、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隔离病房的管理等综合性防控措施的落实,加强管理力度,最大程度减少或避免传染病疫情在医疗机构内的发生和传播。同时,也需通过科学、有效的救治和隔离措施,及时准确完成疫情上报,科学、精准施策,以控制传染病疫情发展。

2.3医疗机构是传染病信息的主要来源

传染性疾病的报告是防控传染病的有效和必要手段。而作为发现传染病患者第一现场的医疗机构则是传染病信息的重要来源[1],承担着将相关传染病信息上报给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据统计,超过90%的传染病疫情信息来源于医疗机构。其上报的信息是制定疾病控制策略的重要依据,因此,其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完整性、报告的及时性对传染病防控的成败意义重大。

2.4医疗机构是急性传染病扩散的关键场所

医疗机构是传染病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首诊的机构,是传染源相对集中的地方,也是最易造成病原体传播的场所。医护人员是传染病防控的主要力量,但其长期在医疗机构中工作,为各种人群提供医疗服务,易发生职业暴露。而门诊或住院患者,多抵抗力相对较差,受病原体侵袭后容易发生感染。尤其是新生儿、老年人、长时间住院、接受特殊药物治疗、手术或其他有创操作的患者、各种慢性病患者,均是传染病的高危易感人群。另外,抗菌药物的滥用、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放化疗的开展、感染控制措施落实不利、人口密集等因素也为病原体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使医院成为传染病扩散的关键场所。

3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功能

3.1传染病监测

监测是防控传染病的基础,其功能包括病例的发现、确诊、登记、疫情报告、数据分析等。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诊断和报告工作,传染病诊断包括临床和实验室诊断,前者是根据症状体征、流行病学史、现病史等作出判断,后者是根据实验室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或免疫学检查作出诊断。其中实验室病原体阳性是最重要的诊断依据。目前,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主要包括法定传染病报告(共3类39种)、传染病相关征候群、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医疗机构通过传染病监测提供准确数据,实现对传染源的有效管理和防控[6-8]。

3.2传染病治疗

传染病及时、科学、规范治疗可治愈疾病,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同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染病传播和扩散,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治疗包括门诊治疗和住院治疗。对慢性传染病如结核、乙肝、艾滋病等症状较轻、治疗时间较长患者可在门诊进心规范治疗,同时,加强随访、按时复查;对症状较严重者的慢性传染病、某些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等则需住院治疗。

3.3感染控制

医疗机构通过预检分诊、隔离、防护、消毒、合理处置医疗废物,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原体在医院内扩散。①预检分诊:依据《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规定,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负责传染病的分诊工作。医院感染疾病科应独立于医院其他科室,设有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在重大传染病发生时,应分别设立疫区发热门诊和普通发热门诊。感染科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在传染病诊治过程中固定人员、仪器、设备,减少患者在门诊的移动,设立清洁和污染通道,有独立的出入口,对有流行病学史、传染病接触史、传染病相关症状者应转至感染科门诊就医。②隔离:合理设置隔离区域,确诊和疑似患者分开安置,尽量将其安置在单独病房,对确诊和疑似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给予佩戴口罩。③防护:对医务工作者的暴露风险进行分级,按照级别实施不同的隔离措施。普通门诊、病房等低风险情况,可选择医用外科口罩、工作帽、工作服(一般防护);发热门诊和留观病房,选择医用防护口罩、隔离衣、手套(二级防护);对咽拭子采集、气管切开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增加面罩。④消毒:定时对门诊、强留观室、抢救室、病房的等室内清洁消毒,疑似或确诊患者的护理用品做好规范的清洁、消毒,患者转出后对接触环境进行终末处理等。⑤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按照感染性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处置。

3.4预防

3.4.1筛检筛检是利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可能有病或者缺陷的患者,与健康者进行鉴别,是疾病预防的二级预防。筛检的目的是早期发现患者,以早诊、早治,防止疾病扩散;发现高危人群,以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分为普通筛检和选择筛检。前者是对某一范围内的普通人群进行筛检,筛检出患病可能性较大者;后者是筛检某区域内的高危人群,提高筛检效益。

3.4.2免疫医疗机构提供的免疫服务包括对一般人群特定年龄段实施疫苗接种(如儿童计划免疫)和对某疾病易感的特定人群(如高危行为、职业暴露等)实施免疫接种(如预防破伤风、狂犬疫苗等),以减少或阻断传染病的发病。

3.4.3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多种手段、各种传播媒介传播传染病防治信息、健康知识,并给予行为干预措施,使大众掌握卫生保健知识、传染病防治知识及技能,树立健康观念,提高健康保护意识,识别高危因素,自觉摒弃不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旨在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而行为的改变需长时间、反复的强化教育。且受教育者应对施教者有一定信任度[9-11]。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教育有明显的优势。医务人员具有丰富的医学、心理方面的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相对更人性化的医患关系,是最有权威的人员,易获得患者的信任,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同时,就诊者或家属在医院亲身经历或目睹疾病的痛苦,对了解疾病的知识更迫切-,因此,在医疗机构内健康教育更有时效性。医疗机构可实现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候诊厅的滚动屏、宣传栏、墙报、发放宣传册、电视等,且成本低廉是人群便捷地获得健康保健知识的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对传染病和危险因素的知识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2]。

第7篇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强化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密切配合卫生等部门,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应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预案,确保学校师生身心健康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抓紧、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从而将学校卫生防疫工作落到实处。

二、认真监控,及时报告疫情信息

建立和落实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健康状况的监测。晨检工作应在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及时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例如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等)以及可疑传染病患者(请病假的学生应查明病因),及时报告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进行排查,以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班主任要利用晨检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教育学生

进行自我观察,如有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等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学校必须尽快明确学校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人,负责学校传染病的监控与报告工作。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要与班主任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在第一时间向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人数、主要症状、密切接触者、已采取的措施等。防止瞒报、漏报、缓报现象发生。

三、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疫情

学校除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以外,要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对患病学生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将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如发生暴发疫情或新病例持续不断等情况,要根据卫生疾控部门提出的疫情控制措施,经县局同意,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人群集聚的大型室内活动,严防疫情扩散。要注意做好学校教学、生活场所的通风和换气,保持空气新鲜;食堂不得购买无证鲜活冻禽及产品;加强体育锻炼和营养,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鼓励学生有病及时就医并在家休息等。

第8篇

全县共有18所中小学校,其中小学14所、中学4所;在校学生4946人,其中小学人数3206人、中学人数1740人、托幼机构人数168人。

全县18所中小学校的教学用房、学生宿舍、生活用房和厕所等建筑物均已因“5·12”地震垮塌或为危房,不能正常使用,各学校只能在临时活动板房内开展教学工作,学生也只能在临时活动板房里寄宿生活。

二、工作预案

为了保证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减少学校发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我们在今年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与教育部门紧密协作

学校卫生工作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卫生部门应与其进行紧密的协作,积极提供卫生专业指导,共同加大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管理,并不定期开展学校卫生联合督查。

2、教育部门对学校保健、卫生老师培训

为了更好的落实学校卫生的各项工作,定期对各级学校的保健/卫生老师(生活老师)进行必要的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食物中毒以及预防、学校传染病疫情的预警、报告和处置、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3、学生健康教育工作

开展学生春季节呼吸道传染病为主的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开展一场以防治呼吸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健康教育活动。

(1)健教内容:

a.呼吸道传染病:流感、肺结核、人禽流感、流脑、麻疹、流腮等。

b.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甲肝等。

c.食物中毒:细菌性和植物性(野菜、毒菌)食物中毒。

(2)健康教育开展方式:

针对学生/儿童:直接进入到课堂进行健康教育课,讲解相关的卫生知识,提高青少年的防病观念,积极预防各种常见疾病,采取防病黑板报评比、卫生知识小报竞赛等方式开展健康活动,在青少年和家长中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同时针对校医进行培训相关防病知识培训。

4、学校食堂管理

加强学校食堂的卫生管理,同时因为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保存设备简陋,所加工食品极易腐败变质和受到蝇虫的污染,因此,要求各个学校定期对食品卫生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保证食品采购来源清楚,做好台帐,储存条件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加工制作人员凭健康合格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上岗,切实做好师生餐具消毒保洁工作,县疾控中心将不定期的对餐具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建议由县教育局、卫生局与各学校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确保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个人。

5、学校饮用水卫生

各学校要加强学生饮用水的的管理,每月监测一次生活饮用水,督促学生不要饮用生水,要求学校提供充足的开水,避免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6、学校生活环境卫生

目前各学校的生活用房毁损严重,相当长的时间内学生会在活动板房中学习、寄宿生活,这增加了学校卫生管理工作难度。因此必须加强学生活动板房周边环境、学校厕所的消毒、杀虫、灭鼠工作,加强板房的通风换气和空气消毒,以降低呼吸道传染病和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学校必须设立专(兼)职卫生消毒人员。

7、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制度

学校晨检制度是及时、动态掌握学生疾病发生情况的最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应在学校全面推广和落实每日晨检制度,以有效的掌握各类学生疾病的动态,同时针对学校传染病管理工作,建议由县教育局、卫生局与各学校签订疫情报告管理责任状。学校应该确定专职的疫情报告责任人,一旦有疑似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应按照传染病报告程序和属地化管理模式,迅速向当地卫生院防疫医生报告,以确保疾控机构专业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8、传染病控制措施

(1)经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部门确诊为传染病者,应及时予以隔离治疗(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安排在指定场所(隔离)进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3)建立学生定期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

(4)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定期安排全校范围内的消毒工作。

9、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

学校对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监测、控制和疫情管理措施进行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传染病预防工作措施不力,导致学校发生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事件,对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以及在发生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事件后不及时报告或隐瞒不报的,要依法查处直接责任人,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美女自拍视频 | 亚洲 欧美 另类 综合 偷拍 | 国产精品揄拍一区二区久久 |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原创中文av |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 91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91香蕉视频导航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天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 | www.超碰在线观看 | 91av手机在线 | 91社区国产高清 | www.超碰在线观看 | 999在线观看精品免费不卡网站 | www.guochan| 91免费在线电影 |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 91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经典久久久 | 九一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911影院在线观看网站 | 国产.欧美.日韩 | 91亚洲专区 | 九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九九九伊在人线综合2023 | 免费成人午夜视频 | 热久久最新地址 |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 免费成人午夜视频 | 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 污视频网站入口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在线 | a毛片在线看 | 日本一级少妇免费视频乌克兰裸体 | 一区二区在线不卡视频 | 天天操人人插 | 成年在线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