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一_久久综合激情_亚洲97_午夜影院在线视频_国产成人福利_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首页 优秀范文 传统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背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5 16:49: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统文化背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传统文化背景

第1篇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华传统文化;中式流行唱法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59-03

当今国内的流行音乐一方面存在艺术文化价值薄弱、昙花一现的“速食快餐”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深受西方欧美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在表达方式上民族性被模糊化,甚至边缘化。借鉴与学习外来先进理念与技艺技术,是为站在一个更加国际与开放的文化视野,一味地照搬与模仿欧美国家,会流失掉更多优秀、宝贵的民族个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多元文化格局的今天,流行音乐所呈现的风格种类已然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在这参差不齐的流行音乐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流行音乐各种“西化”的表达方式。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属于“中式”的表达方式才是民族灵魂的根基,我们应该研究和发现属于本民族性格特点和文化表达的方法。华语流行乐坛不仅有着极具国际范的“西式”歌星,如李玟、王力宏等,也更需要具有民族性格表达方式的“中式”歌唱家,如邓丽君、刘欢等。

笔者把中华传统文化背景滋养下具有民族性格特点的流行演唱方式,归纳为“中式流行唱法”,首先谈谈“中式流行唱法”里“中式”的含义。

一、从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去理解“中式”的含义

“中式流行唱法”里“中式”的含义,主要是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影响最深远的两种思想文化体系中去理解。儒家、道家两种思想文化体系,是民族思想价值体系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对东方文明具有重大影响的意识形态,是中华历史文化的核心根基。

儒家的思想体系由孔子创立,并逐渐发展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政”和“仁政”,重视伦理关系。道家的思想体系代表主要是老子和庄子,其核心理念主要以道、无、自然、天性为主,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以柔克刚”“以雌守雄”等思想策略。

具“中式”演唱特点的歌唱家,在流行演唱上以邓丽君、刘欢、费玉清、蔡琴等为代表,他们的歌声在表达方式上含蓄而柔美,温婉而抒情,圆润的声线中不失力度。“乐而不”的中庸表达方式是中华文化的最佳体现,他们的歌声是对中华传统美的完美阐释。现今华语乐坛有许多优秀的歌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歌手已丢失掉民族的个性灵魂,加之种种快餐式粗糙媚俗的加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流行歌手只能红极一时,不能长久延续的原因。像邓丽君这类优秀的“中式”歌唱家能够“延续”至今,她的唱法与歌曲,突显了华人的审美方式与性格特点,她是在用“中式”的唱法传达中国人的性格灵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通俗演绎,让人一听便知道是中国人诠释的歌曲。

中国人自古以来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保守、稳重、隐忍、退避、克制、中庸,不走极端,不过度出格,不违逆众人的意见,喜欢从众和随大流。中国人的性格,一方面宽厚待人,追求和谐;另一方面严于律己、求自制和自省。对于君子来说,他的言行举止要合乎道、顺应道,中规中矩、小心谨慎。中国人喜欢一团和气,以大局为重,中国人说话说话客气、举止文雅,行为尽量保持礼节,礼让不争。中国人在感情表达上比较含蓄,不会像西方人那样直接和热烈。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另一代表人物,他从“性善”的角度出发,提出中国人应该具有“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最后形成了“仁、义、礼、智”四大基本道德规范,所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向是谦和有礼,慈善宽厚。例如邓丽君的荧幕形象具有中华传统美的特点,其舞台上的装扮大多以中式服装为主,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流露出中华传统女性的娴淑、高雅之美,儒道的文化点滴蕴含在其一颦一笑之中。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心性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庄子、老子为其学派思想的代表,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老子认为天地f物都是由道化生的,且天地万物都应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规律,道以自然为本,事物都按着自己原本的状态发展,使其符合自然的状态。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他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而庄子的“逍遥”“齐物”思想也正是顺应自然的“无为”,古人文学和艺术的至高境界,往往喜欢强调一种虚静脱俗的淡然状态,能够轻松地运用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和谐的目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带给人心灵上的滋养。

中国人的性格是内敛柔和的,为人处世能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性格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柔中带刚、以柔克刚的“怀柔”性格特点,正是老庄思想的最好映照。所以不难理解即使时过境迁,像费玉清、刘欢、邓丽君等一批有着“中式”情怀的流行歌唱家们还是深受国民的喜爱,他们的作品大多喜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用暗喻、隐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抱负,歌颂人间真善美,让人如沐春风的同时又能被这“强大”的品格力量所震撼。

二、“中式流行唱法”的内涵综析

怀揣着民族思想性格的表达方式和审美品味去演唱歌曲,这种演唱是极为“中式”的。在“中式流行唱法”里研究和阐释“流行唱法”的内涵与技法、演唱语言的“吐字发音”、舞台表现的“声、说、行、表”等。

(一)何谓“流行唱法”

流行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它之所以流行,主要是因为其音乐结构形式简短、内容通俗、情感真挚,根植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从音乐体系与风格的本源看,流行音乐主要是在布鲁斯、叮砰巷、爵士乐、摇滚乐、索尔乐等美国大众及黑人音乐架构上发展起来的,以盈利为目的,也称商品音乐,是一种音乐的“工业化”现象,艺术性是次要的、市场性是主要的。然而,歌曲的种类和唱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艺术歌曲并不一定非得以美声唱法来演绎,流行歌曲也不一定就要以流行唱法来演绎,一种唱法处理得当可以游刃有余地演绎任何风格与种类的歌曲,所以“中式流行唱法”也不是只可演绎“华语流行歌曲”,也可以演绎外国歌曲,不一定是“流行歌曲”,也可能是“艺术歌曲”“革命歌曲”“民族歌曲”等。不难发现,像邓丽君这类具有“中式”风格的歌手在演唱英文歌时,观众很难把她与欧美人联系起来,因为她的吐字和情感表达是“中式”的,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的说法。她用一套属于自己的“中式”表达方式来演绎全世界不同Z言与风格的歌曲,这一点,恰恰和现在一些“西化的”歌手相反,她是在用“中式”的表达方式演绎世界的文化。

随着流行音乐的到来,流行唱法也应运而生。流行唱法的风格多样,主要体现在演唱表达上的自然、随意,如同说话一样真实、自然,注重用自己最真实的声音歌唱,从而体现声音的个性化特点,真实自然地表达感情;表演有很强的煽动性和感染性,主要利用话筒等音响设备来扩大和制造声音的效果,也借用乐队伴奏和舞美灯光来烘托整个演唱气氛。“流行唱法”在我国曾被称为“通俗唱法”,也是因为其唱法具有“大众化”“生活化”等特点,旋律和节奏非常鲜明,内容和题材多以爱情、亲情、励志类为主。而后与国际接轨,就一直惯用为“流行唱法”。

(二)呼吸与共鸣

呼吸是歌唱中的首要条件,流行唱法中的呼吸一般分为慢吸慢呼、快吸快呼、快吸慢呼。唱歌是在呼吸的状态下进行的,在歌唱的过程中,保持稳定、饱满的气息支撑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比较常用的歌唱呼吸为胸腹式呼吸,即吸气时横膈膜下降,肚子膨胀;吐气时横膈膜上升,腹部慢慢收缩。胸腹式呼吸的完整过程为:吸气口鼻并用,将气吸到肺的底部,不可抬肩,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横膈膜也逐渐扩张,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小腹则要用力收缩,背部挺立,这时的气推向两侧与背后并保持住,再缓缓将气吐出。所以,唱歌要保持吸气的状态,既要保持住气息,也要节省住气息,均匀地吐气,整个身体和表情是积极而放松的。

快吸快呼则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和鼻迅速把气息吸入到肺叶下部,并将气息保持住,在歌唱过程中常用“偷气”来连接乐句,让人难以发现吸气的痕迹,使上下句的衔接更加连贯、流畅。

流行唱法接近于说话的自然音色,以口腔共鸣为主,头腔和胸腔、鼻腔的共鸣也会在不同的音区合理增减。一般来说,低音的部分胸腔共鸣使用更多,在低音也明显感觉到胸腔的震动。在中高音区,则会运用到口腔共鸣、鼻腔共鸣,还有部分的头腔共鸣,这一音区也是最重要的真假音连接部分,需要娴熟运用气息、共鸣、发声使其统一连贯,用音阶和真假音交替连接的方式把换声区的那几个“爆破”音练习到圆润、统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混声”。高音区相对来说是头腔共鸣运用最多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摇滚歌手为了追求音响效果而用嗓音声嘶力竭地呐喊,为的是塑造自我的一种歌唱风格和情感表达,相对于“中式”圆润饱满、外柔内刚的声线形状来说是另一种风格的体现。

(三)“中式”的吐字咬字

流行演唱中的吐字咬字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来的语言习惯、文化表达都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每一位演唱者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与审美标准唱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所以流行唱法的风格是不拘一格的。尽管如此,“中式”的流行唱法却还是有“规律”和“共性”可寻,比如邓丽君、费玉清、刘欢、蔡琴等“中式”风格歌唱家的吐字咬字都有其共性,即为国语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普通话的吐字归音讲究每一个字都清楚、准确、完整、饱满,正音练习是根据普通话的读音标准,校正自己的口音,包括平舌音和翘舌音的练习、鼻音和边音的练习、送气和不送气的练习、前鼻音和后鼻音的练习等;字头要求声母的发音部位准确、弹发有力,立字要求开口音稍闭,闭口音稍开;吐字要清晰,对于声母、韵母、声调要读准,辅音的练习要严格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发音要有力,韵母练习时控制好口腔的开合、唇形的平展圆敛及舌头的升降伸缩;声调练习也很重要,普通话中有不少字或词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声调不一样,意义也就不一样;归音是指吐字归音过程中对字尾的处理,要求做到弱收尾,趋势鲜明。

针对普通话发音的规则要求,在歌唱当中一样可以根据旋律的起伏和走向运用自如,所谓虚实结合、外柔内刚的处理方法,跟普通话的发音吐字如出一辙,字头声母清晰实在,辅音尾音的处理连绵虚微,不同地区的普通话发音也有差别,在歌唱中只要遵循了普通话的字正腔圆,以及吐字咬字的要领,就算一些“台湾腔”“北京腔”运用在歌唱中,也并不会脱离“中式”的审美,甚至会更有韵味。

三、“中式流行唱法”的价值研究

系列重要讲话中谈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如果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不仅不能形成我国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甚至还会有失去国家和民族独立精神的危险,在精神上成为别国附庸。

“中式流行唱法”是建立在深厚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流行唱法,因其流行唱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传播效应,大众接受度高、参与度高,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精神文化方式,所以用这种“中式”的方式去演唱流行歌曲,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广泛传播和升华。

流行音乐的风格多种多样,受众面极为广泛,也是青少年最喜欢的音乐种类之一,流行唱法不仅可以演唱各类风格的流行歌曲,也可以演唱流行歌曲以外的其他种类歌曲,比如华语流行乐坛的代表邓丽君就用属于她的一套流行唱法唱过民歌小调、摇滚爵士、日本演歌、革命歌曲等,无论哪一种风格,她都用了一种属于她自己的“中式”演唱方式,这也是最能引起华夏儿女共鸣的地方。流行唱法受各种文化的影响,从历史发源来看它来自西方,无论是受外在的文化环境还是内在的人物性格影响,演唱者们的演唱方式早已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演唱L格,通过唱或听来感受世界流行音乐的文化,了解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流行音乐特点和社会文化环境,如果不把民族性的音乐文化表达方式加以保护和传承,青少年过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所听所唱均被“西化”,不懂得欣赏“中式”表达的演唱风格,这将导致民族流行音乐的缺失、国民性的缺失。我们应该在丰富多样的流行演唱风格中,去挖掘和总结出一种属于“中式”文化性格的流行演唱风格,并把它传承和发展下去,让“中式流行唱法”唱进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中。

流行音乐在社会流传的过程中,会给整个社会和民众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是基于流行音乐本身的质量和流行音乐的导向来说的,它的社会价值受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同时也跟流行音乐演绎者和欣赏者的文化素质、审美能力相关,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价值的发展是相互推动的过程和结果,流行音乐可以引导和影响社会文化价值,使大众文化生活有一个健康、丰润、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不论是什么类型和风格的流行音乐,都反映着当下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大众精神情感的依托与反映,所以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价值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的流行音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不过30年左右,其发展的历史和基础是短暂而薄弱的,然而流行音乐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刻的,如果民族特色的流行音乐不加以引导和传承,“中式”的演唱方式被渐渐西化,一个国家和民族将失去宝贵的民族灵魂;用欧美流行唱法演唱流行歌曲是一种流行演唱风格的存在,反映的是西方社会的文化个性,然而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有属于自己民族个性的表达方式,作为中国人的“中式流行唱法”,是民族文化和国人性格的最佳写照。

参考文献:

[1]付林.流行声乐M教学法-中国流行声乐教学体系的建构[J].社会音乐生活,2010(11).

[2]刘晓飞.流行音乐的社会文化价值探寻[J].艺术研究,2011(4).

[3]胡杰.传统文化元素与流行歌曲创作的融合与创新[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1).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传统文化 教育目标 教育评价 系统化

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缺乏成熟的理论导向和操作模式,办学尚处在探索中。加上基础薄弱、生源素质差,办学实际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构想,导致中职学校办学困境明显,其中,德育与技能教育水平低的问题尤其突出。从2008年下半年起,湖南省武冈师范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君子淑女培养研究”实验课题(湖南省“十一五”规划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在课题研究和实践中,学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现代化改造,创建“中职学生学衔制”(以下简称“学衔制”)教育目标评价体系,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实验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有力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改造传统的“八德”“六艺”,首创现代“学衔制”。

“学衔制”是一套学生品德与技能的评价方案,借鉴了学术界的“学衔制”、军队的“军衔制”等人才评价制度。分品德学衔,技能学衔,综合学衔三种。品德学衔序列有:初级孝士、初级礼士、孝士、礼士,技能学衔序列有:初级习士、初级能士、习士、能士。凡同时具备孝士、礼士、习士、能士学衔的学生,可以获得综合学衔君子(或淑女)衔。

武冈师范学校通过对传统儒家“八德”“六艺”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建立了新“八德”与新“六艺”。传统的“八德”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在这个基础上,联系社会与职业的要求,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武师人构建起学生“学衔制”教育目标考评体系。武师人新的解释是:(八德)孝:孝敬父母,学会感恩;悌:善待兄弟,博爱众生;忠:精忠报国,爱岗敬业;信:待人以诚,言而有信;礼:仁爱谦让,温和谨慎;义:正直公道,见义勇为;廉:奉公守节,勤俭朴素;耻:知耻明礼,去恶从善。(六艺)礼:知书达礼,和谐相处会做人;乐:音乐熏陶,情趣高雅会审美;射:体育健身,以武养德会保健;御:专业有术,身怀一技会做事;书:寄情书画,静心养性会修身;数:崇尚科学会运筹。在“学衔制”中,联系学生生活与职业道德要求,对新“八德”进行改造,制定“孝士”、“礼士”的标准;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与职业能力要求,改造新“六艺”,制定“习士”、“能士”标准。每个学衔的标准,按照“学衔名-观念性目标-指标性条目”的结构进行表述,既有指导性观念,又有相应的生活化、实践性的具体操作性指标支撑。观念性目标分A、B两段,达到A段的可授初级学衔,AB两段都达到的授正衔。

如“孝士”标准为:A知恩孝亲,尊师爱友,B尽责报国,真诚守信。最高学衔“君子”(淑女)标准为:“践行八德,精通六艺,厚德博学,励志笃行”。学校分阶段对学生的品德和能力进行评价与授衔,凡考评合格者,通过大会进行宣誓与颁发学衔徽章;凡获学衔者,平时着装要把徽章佩戴在胸前。学衔还与学生的学分、评优、入团、入党、毕业及就业推荐等直接关联。

2.“学衔制”的优势。

笔者认为,一套好的目标评价方案应该有针对性,能够实实在在解决现实问题,而且具有内涵明确、易于操作、富于感染力等特性,武冈师范的“学衔制”在这些方面都做得很好,主要体现在承传性、人本性、自治性、系统性四个方面:

2.1承传性。顺应时代,扬弃传统,构建教育蓝图。

“信而好古”、“且述且作”,应是当代教育者的为学态度。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承传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对传统精髓的继承加上对现代职业教育特性的把握,必然使武冈师范的教育发展的步伐稳健而厚重。 2.2人本性。启发人性,切合需要,引导学生追求幸福。

“不学礼,无以立” 、“孝为德之本”。“学衔制”因为它的人性化与亲和力,让学生强烈地感觉到在武冈师范的学习,是为自己的终生幸福在奋斗,从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习士”标准关注学生的职业精神与学习态度,让学生形成职业神圣、终身发展的理念。“能士”标准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人文素养质和职业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概而言之,“学衔制”十分贴近学生需要,关注学生终生发展,让学生懂得孝道,讲究礼仪,学习得法,技能过硬。从而,老师快乐,家长满意,邻里称赞,单位欢迎,学生自豪。

2.3系统性。整体有机,简明有序,有效提高了教育效率。

“学衔制”是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的构建,是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支系统。按照实验方案,武师人构建了有校本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生态系统,分为四个支系:“学衔制”教育目标评价体系、“686”传统文化教育工程体系、“八修”传统文化教育方法体系“六艺”技能过关考核体系,各个支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组织严密,涵盖全面,协调发挥出教育功能。

“学衔制”目标结构的显著特征是阶梯化。有简明、具体、可操作的优势。学衔目标设定大的原则主要遵循“三化”:传统文化现代化、简要化、生活细节化。设计时,武冈师范学校以《中学生行为规范》、《弟子规》、“八德”“六艺”等为基础,扼要地提炼出“孝”“礼”“习”“能”四个中心要求,四者齐施,内外兼修,相得益彰,做到了德智体能四位一体,全面地涵盖了当今国家和职业岗位对一个中职学生的要求。

结束语

第3篇

多元文化 传统节日文化 文化自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其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在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的特点是越来越明显。在此种背景下,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被趋同到西方节日文化之下的危机日益凸显,并且这些西方节日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因此,在全球化进程冲击传统文化的情况下,我们要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使之更好地延续下去,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传统节日概述

传统节日是一种时间性习俗,它与时序结合构成历法性节日,也称岁时节日。因为这个特点,传统节日一般都结合了人们关于自然时间的认识与人类在这个时间点上的特殊活动,从而使自然时间具有了人文意义。传统节日在发展中逐渐被它的文化意义占据主导,其人文内涵被提炼和固定下来,成为人们生活得以依托的“社会的和精神的日历”,同时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传统节日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

二、西方节日文化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异质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整合不断凸现出来,面对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我国悠久的传统节日文化似乎有点步履沉重,而中西文化激荡了近百年的争辩仍在继续,其形势越来越隐蔽,程度却越来越剧烈。

1.全球化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全球化发展到当代,它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张,世界文化向着多元化、多样性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对民族文化带来很大挑战,优势文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强行推销自己的观念、价值和文化产品,这使得各民族原有的特色文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有消失的危险。有人认为,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经济霸权支撑了文化霸权,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而东方国家与民族则普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不得不处于一种受控制和受渗透的被动处境。

2.当代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情怀日益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当代年轻人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沿革、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不够了解,缺乏认同感;二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创新不够,内容陈旧,形式单调,缺乏文化内涵,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从民俗学的角度,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许多年轻人便觉得厌烦与累赘,像是一种负担,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体会、感受传统节日;三是年轻人好奇心强,赶时髦,爱模仿,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四是西方节日文化人情味浓,个性化强,对年轻人有吸引力;五是各级对传统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不够。

三、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自觉

文化的传承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所以,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是先生晚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及他的发展趋势,不是要“回归”,也不是要“全盘西化”和“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并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最终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时代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的概念对于我们寻找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策略有很强的针对意义。我们提出自己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就是要充分认识传统和现实,实现传统节日精华的传递,而且还要通过对优秀西方节日文化的引入,为传统节日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和营养,从而使传统节日文化焕发出生命力。

1.努力在多元文化互动中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

从多元文化视角来看民族传统节日,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接触和交流的大环境是否和谐、公正。这种环境是民族传统节日及其代表的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多样性是有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文化生态环境。产生于不同文化和社会体制历史中的多样文化,启迪人们的思想,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不管每种文化有怎样的特质,它必然会有某些人类共享的成分。多样文化会提供更多的人类发展模式,它的充分展示和发展将使得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和每个群体都增加选择和学习的机会。多元文化之间的影响是积极的,会使各个方面都在其中受益。文化多元化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多样文化和谐相处,共同实现人类进步的现实环境。因此,我们要努力在多元文化互动中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第4篇

【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文化 身份认同

就我国为例,中华民族塑造出的是“华夏儿女”、 “龙的传人”、“炎黄子孙”等等民族身份与形象来定义中国子民。而日本的“大和民族”,德国二战时自封的“优等日耳曼民族”等等定义也在国际上广为人知。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提供给我们的是不同年龄、性别、地域、文化层次、收入阶层中相同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背景和传承与心理认同。根据著名民族学家安德斯的解释,民族可以被看作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具体可以表现在共同的民族发展历史,民族英雄以及神话、寓言、传说,民族精神的宣扬,甚至民族图腾、等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这样一个意识的存在,不仅仅给人们带来种族、人群以及国籍的归属感,更加从精神层面上起到了进一步巩固国家的团结稳定的作用。“国家认同是人最集中的整治性存在”2。共享同一民族文化身份的社会成员们也共同分享着相似的国家荣辱观,分担着相同的社会责任感,和背负着同样的历史使命感。这些源起于相同的national identity 的种种都像一根无形的纽带,捆绑着这个社会团体中的所有成员。这是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种族都无法磨灭的属于人类最原始也最本真的“归属感”和“意识形态”的所在。

一、全球化传播(Global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一个无可抗争的实事

新媒体的出现无疑是web2.0时代全球化传播发展的最重要里程碑之一。全球化传播的出现不仅仅对传媒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所带来的颠覆性的改变更加进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信仰,渗透到乃至人们的饮食,喜好,口头禅,生活方式等等。以我国为例,目前中国的年轻一代们喜欢吃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听国外的音乐,追美剧英剧看好莱坞大片;随着国内外交流增多,留学生人数不等突破新高,甚至许多人选择工作或定居海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兴的传媒手段让人们可以打破曾经传统媒体的“时间”、“地点”、“空间”的传播局限,从而获取到国外甚至地球另一端的许多新闻消息以及娱乐节目等;许多人开始使用新浪微博,腾讯微信以及美国的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地球村”的局势首先在互联网的阵地上发动总攻,并且毫无悬念的打了一场异常漂亮的胜仗。换言之,全球化文化传播风靡的同时,与之俱来的带来民族文化身份的破碎化、认同的危机化,都无疑给民族团结与稳定带来了不小的风险与挑战。

二、全球化与民族身份之战

传播学界许多学者认为,无论在怎样的社会环境或者时代背景下,identity是人们不能缺失的人类属性之一。我们生活在一个每个人都需要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的世界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也是一个全球化(globalization)以一种无法阻挡的高速节奏飞快发展的时代。乃至于对我们居住的星球,我们也亲切的称呼他为“地球村”。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感(identity)教会我们区分人群,种族,肤色,国籍,甚至扩大到知识,文化,习俗,信仰,饮食以及民族精神等等领域3。它建立于共同一个种族共享的民族历史记忆和基因的传承,并且能够帮助人们准确的分辨出“我们”与“他们(别人,others)”的区别。而全球化以及全球化的传播,貌似有着与之相悖的走向和发展。全球化概念的提出,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5。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全球化进程的体现可以说渗透进了每个国家甚至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地球村”的全球化传播时代中,全球化传播的‘无边界’以及“时空浓缩”的特质究竟会否导致国家或民族文化身份以及认同感的模糊甚至消失,或者他们二者的关系是唇齿相依并且共存共荣,以及我们将如何更进一步的塑造和强调国家的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感,都将成为这个时代最为重大的研究与讨论的课题,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Dieckhoff A & Gutierrez N, (2001), Modern Roots: Studies of Natinal Identity, P278.

[2]刘莉,《全球化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身份的建构》,《思想战线》(昆明)2011年6期,第23,24页

[3]肖滨:《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第5篇

[论文摘要]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缩影,它吸引了全世界人们对中国的关注,也很好地对中国千年的文化进行了总结,并向全世界传播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审视与评判。

奥运会既是各国运动员实现光荣和梦想的舞台,也是不同文化百花齐放、和谐共荣的契机,而奥运会开幕式更是传播举办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先生认为“开幕式是对奥运会的集中考验,也越来越成为东道主展示本国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平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名为《美丽的奥林匹克》,上篇为《灿烂文明》,下篇为《辉煌时代》,有《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乐》《星光》《自然》等章节。开幕式表演以灵活多变的手法,运用具体的艺术表演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杂揉在一起,成功地打造了一台色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展示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襟,集中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乐舞中国,太极八卦”

彰显东方的文化特质与文化豁达

思想家钱穆先生把“天人合一”看做“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中国很早就在探讨人和天的问题,并追求能使天、地、人融合在一起的境界。“天人合一”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又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同时还是人本身的和谐统一。可以说,“天人合一”的观念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很多体现“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中国元素。乐舞作为奥运会的前奏和序幕,成为奥运会开幕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东方文化中,对于“乐”曾给予人和社会的影响与作用,在班固编纂的《白虎通德论》卷二《礼乐篇》所引的孔子的一段话,作了以下的论述,子曰:“乐在宗庙之中,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所以崇和顺,比物饰节。节文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意也。”在这一段文字中突出了一个“和”字,“乐”的存在是用来促进整个社会关系和谐统一的。中国文化中的“和”字同奥林匹克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奥林匹克不仅是为了让人类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时获得自我肯定的勇气,更是为了引领全人类追逐全世界的和谐与和平。

“舞”是“乐”的一部分,舞乐在不同的时代,都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暖叹之,暖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在原始社会,巫师是通过祭祀仪式中的乐舞,来实现个体神性的升华,在神秘的鼓点和舞蹈中完成与意识形态中神灵的交流与沟通。延续原始祭祀仪式中的歌舞,神秘而庄严的味道慢慢转化,由神坛逐渐走向人间,或欢快、或沉郁、或凝重、或激昂,成为不同社会阶层精神的传达。在歌舞的极盛时期唐代更是如此,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无不喜欢歌舞,唐玄宗就是一位精通音律的皇帝,他的贵妃杨玉环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舞蹈家。在唐代还有一些大型的乐舞活动,舞者可多达数千人,“公元713年,宫廷组织了几千女子的《踏歌》队伍,除上千宫女外,又从长安(今西安)、万年(今临撞)两地选出千余妇女,衣罗衣锦绣,饰金银珠翠,在灯轮灯树下,《踏歌》三日三夜。”常非月((咏谈容娘》“马围行处匝,人压看场园”写出了街头表演吸引游人的盛况,可见歌舞是一种雅俗共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乐舞发展至今,依然是人们精神生活中活跃精彩的部分,它不仅是为自己载歌载舞,更是为了同他人分享。开幕式中活字印刷表演以“和”为贵,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不同字体的“和”字,既表现出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传达出孔子的人文理念:“和为贵”,也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美好心愿。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员们营造出孔子三千弟子高诵“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场景,传达出儒家文化蕴涵的仁爱精神。《礼乐》这一章节中所体现的礼让,是一种高度自律的文明。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尊奉的是“正人”必先“正己”的做人原则,他还教导弟子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整天关心的是个人的穷达而非天下安危,那么这个人就是“喻于利”的小人而非“喻于义”的君子。因此,“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修己安人,天下为公”成为东方人为人处事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太极拳表演展示的是另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拳路,它的特点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正如太极图所呈现的寓意一样,一阴一阳,相生相克,变化无穷。灯光亮起,在图像与声音模拟的自然环境之中,“八卦”呈现,生动再现了中国古老的哲学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08名太极演员排成圆阵,他们时缓时疾,动作利落的拳术,演绎出变化莫测的阵型,不仅在艺术形式上,使观众领略了太极拳独具魅力的风采,同时在精神上体现出“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理论真谛。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认为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源。唐代孔颖达解释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解释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拳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气韵生动,要求行拳时顺乎自然,天人相通,追求“无人之境”的心态,其认识论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核心,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建立和谐统一的关系,保持宇宙、自然、人、物的和谐。《周易》的“三才”观,将天、地、人相并。在天、地、人三者的关系中,人是天地造化的杰作,天生人,地养人。相对于天地而言,人在形体上何其渺小,但人可以取法天地的精神,“与天地合其德”,德配天地。在儒家看来,天地的精神主要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故天地的精神乃是“大公无私”;天地有生养万物之功,故天地的精神为“仁”,“仁”即“生生”之义。如果说“上帝”是西方人精神的终极来源,那么“天”(天地)则是中国人的精神价值来源。“天人合一”蕴涵着“兼爱”思想,这种理念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操作手段。在承认人与自然差别的基础上,把人类之爱推之于自然万物,从而以博爱主义将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统一起来,《自然》这个主题实现了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

二、“歌唱祖国,连接世界”

彰显东方的博大与和平追求

在整个奥运会开幕式中,伴随《歌唱祖国》的歌声,56名各民族儿童簇拥着五星红旗进人会场,表现的是中国各民族的团结与和谐;《梦想》中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唱响的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伴随歌声呈现的2008个向全世界征集的笑脸,这些笑脸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语言,体现着全世界人民的和谐与友爱,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跨越了民族、性别、宗教以及政治制度的界限,胸怀和平与梦想相聚北京。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从盛唐时期“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和平共处都是具体的体现。在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文艺表演中,《丝路》这一章节中敦煌的舞者在沙漠中舞蹈,然后水手用船桨组合成船形,与风浪搏斗,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让人们回顾了中华文明的历程。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展现的是中国文化与精神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交流互通的象征,无论是穿越陆地还是横渡海洋,中国人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向世界传播着自己的智慧,同时也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引人中华大地。中国的四大发明是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世界各地的,给人类文明以很大的推动。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文说:“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土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的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郑和下西洋施行的是睦邻友好、互利双赢的和平交往政策,与近代西方一些国家推行殖民掠夺和对外扩张形成鲜明对照,在中华民族正在崛起的现今,开幕式中选择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为开幕式中的一个部分,是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国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福音。

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于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希腊,奥林匹克文化从一开始就从属于西方文化的范畴,西方文化追求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与探索精神,把运动员看成社会的精英,是向人类生理极限不断提出挑战的英雄。“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无不折射出西方社会中“竞争、奋斗、征服、索取”文化特质,这与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所倡导的精神大相径庭。

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库建设模式;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022-04

作者简介:张冬,女,山东寿光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知识产权产业风险的系列法律研究;刘敏,女,湖北大冶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助理、法学硕士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2010重大课题“国家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数据库建设研究”(10&ZD133);中央高校自由探索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初探”(HEUCF20121305)。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利用新技术无偿利用他国传统知识,以及抢注传统知识专利、商标等不正当国际竞争现象越演越烈。为便于全球专利授权机构最大限度地获悉传统文化权利人的提示,避免重复地授予新专利,从而减少对传统文化的不合理使用,也为了促进本土传统技术国际化推广及互利合作,建设一套完整性与时效性兼备的“传统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世界权威数据库”,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历史悠久国家的重大现实需求。

2020年构建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目标确立后,我国十七届六中全会及时提出了文化复兴的重大决议。伴随包括传统医药在内的传统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提速,有关建设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等研究议题的意义正在凸显。

目前国际主流观点肯定了保护传统知识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必要性,而这种国际组织的理论各国并未付诸行动,需要国家间的进一步谈判及合同签署,以及国内法律法规的相应出台方能见效。对此,我国专家普遍主张应建立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然而,在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的有形和无形构建上,至今实践中尚属稀缺而理论上更没有定论。在既有的众多学术成果基础上,本研究通过调研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的国内外现状,分析我国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在完整性与时效性上存在的问题,试图在国家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过程中,为传统文化保护平台方案研究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根据。

二、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数据库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研究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数据库平台建设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明晰相关概念。主张“数据库”建设而非“资料库”建设的原因为:

1数据库与资料库的外延有差别。资料库英文释义Datebase(数据库)or Archives(档案文件),也就是资料库除了包括数据库外,还包括非数据库模式的档案文件。何谓数据库?在科技领域,《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将其界定为:“数据库是为满足某一部门中多个用户多种应用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在计算机系统中组织、存储和使用的互相联系的数据集合。”显然,此处为狭义的数据库,仅包括“电子数据库”。但是,数据库所具有的高效的整体性、共享性和检索结构化的本质特征已可见一斑,这正是数据库区别于文件及其他资料库的基本特征。

2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电子数据库的建设路径更为适合。研究发现,传统知识作为区别于其他知识产权的一种特别保护形式,它的保存和发展需要具备一定公开性、主体的群体性和一定地域内不特定人的无偿使用性。因此,在现实中,易产生传统知识被无偿使用而使用人或审查机构不知或难以查找该传统知识权利人的问题。由此,可以设想,针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资料库,如果选择非电子化的文件档案库,不但易被不特定人合理忽略,而且各国审查机构也可以合理不知,并授予其他人该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造成传统文化的流失及知识产权的跨区域滥用。反之,如果利用电子网络的跨地域传播技术,通过建设传统文化数据库的路径予以保护,可有效实现传统知识保护的最广范围公开明示要求,在惠益分享等配套知识产权保护实施体系下,实现对传统文化予以相应产权的保护、地域文化的跨国尊重及更正宗地广泛传承。所以,建议选择对传统文化的电子数据库而非资料库建设。

综上所述,收集和整合我国以传统医药和传统民间文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并建设传统知识数据库平台,给予其相应知识产权保护,对于难以符合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却又常被盗窃的我国传统文化资源而言,不仅是对其分类基础上的创新,更将有利于大力推进我国传统文化数据系统的整理、传播、检索和保护等工作的开展。我国传统文化相对丰厚,加强传统文化数据库平台建设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三、我国传统文化优势产业数据库建设现状

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时代,包括传统中药在内的我国传统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文献和信息数据库建设离不开对新技术工具的充分利用。譬如,电子数据库及非电子数据库建设也应当用于传统医药信息的完整保存、高效查询及全球化的推广行动中。2008年中国专利局(SIPO)曾向欧洲专利局开放中国的传统中药数据库;2009年2月2日,印度政府授予欧洲专利局进入其传统知识电子数据库(TKDL)的使用权限;此前其他一些国家也给予欧洲专利局进入其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权限。研究发现,通过对本土传统优势产业科技信息数据库集中建设及有组织地推广,强化传统优势产业的全球化及相应市场竞争力,正成为诸多国家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关键路径。对此,我国刚刚起步且步履维艰,而以印度为代表的其他具有传统产业优势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目前,世界范围内对传统文化的数据库建设存在三种主要类型:1整体弱化型,就是把传统文化混同在现代技术记载的角落中,并以偏概全,结果造成传统知识的弱化,以美国为代表;2本土偏倚型,就是号称全球文献和信息范围的数据库,实际只重点记载本国传统文化,结果自然忽略了他国的诸多传统知识记载,以日本代表;3本土专题型,就是只以本土传统文化的文献及信息为资料范围,以印度为代表。比较而言,前两种是以将平台建设成为被世界组织普遍认可和检索的全球性权威数据库为前提条件的,否则对传统文化的弱化或偏倚等影响无从实现。第三种则需要保证本土该传统文化专题资料的更加完整性和时效性,否则难以得到世界组织及他国的自愿采纳及检索。毋庸置疑,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厚,又肩负促进文化产业复兴的历史使命,其自身足以也应当建成独树一帜的专门数据库。所以,我国理应考虑选择类似于第三种本土专题型的数据库建设模式。

(一)国内建设现状

目前,世界上最典型的传统医药专利数据库当属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1年建立的中文版“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及其检索系统”(CTCMPD),2004年实现了中英文同步。CTCMPD是我国知识产权局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系统,其中就包括了“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我国自1985年至今的所有中药发明专利。截至2004年11月,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所收录中药方剂约为6万个,其中记录的专利文献量已达27000余件。但是,从近十年来的运行反馈效果看,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尚无法在我国传统医药专利检索中发挥最大实效,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建设的及时性未能实现。此外,我国使用的中药材资源有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有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常用的中草药达五六百种,利用这些中草药形成的制剂不计其数;临床总结的秘方达三十多万个,其中有文献记载的就有六万多个。但是,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仅限于已达到专利正式授权的中药,难以实现其完整性。

除了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外,我国已建立的中医药数据库约有数百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SIRC-TCM传统医药化学信息系统、中医药数据平台、传统医药化学数据库、金纬达网络信息检索系统等。与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类似,上述中医药数据库的查询结果都是以部分记录的全部字段信息的形式提供给使用者,能够初步满足用户的文献和信息检索需求,以查全度、查精度、便捷性、时效性为评价指标,但是文献及信息也未能实现完整性与时效性。由此,其权威性一直没有实现,市场价值也日渐减退。进一步调研发现,国内这类数据库并非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义上的数据库,而是为图书馆学检索意义上的数据库。可见,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平台建设切入点,传统知识产业信息及文献数据库在我国尚属空白。

张 冬 刘 敏: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的模式分析

张 冬 刘 敏: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的模式分析

(二)国外发展现状

与我国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进程缓慢相比,部分国家的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则更为先进,前文所提的三种类型这里逐一分析:

第一种类型以美国为例。作为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MEDLARS系统中最具权威性和规模化的MEDLINE(MEDLARS on-line,联机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数据库是世界著名医药学数据库之一,它收录了1966年至今全世界70多个国家出版的医学相关期刊3800多种,并有920万条图书专著等其它文献。尽管MEDLARS数据库收录的中草药文献量不大,但由于它所收录的文献都是已刊登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英文刊物上,而且MEDLINE数据库为用户提供了诸多免费查询的路径。因此,该数据库的建立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第二种类型以日本为例。日本特许厅在网站上提供日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中草药专科信息,为世人提供获得世界中草药专利的文献及信息资料,而其中日本专利文摘最为丰厚。

第三种类型以印度为代表。1999年,印度政府在对美国专利局授权的姜黄和basmati专利提出最终成功但却昂贵的异议后,同意建立“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以下简称TKDL),并将这一任务交由印度国家科学普及局(NISCOM)和印度药品和疗法系统部(ISM&H)共同完成。TKDL首次将印度传统医药典籍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日语及西班牙语五种语言,供审查员查询。据悉,TKDL的这一保护传统知识产权的模式获得了诸多发展中国家及组织的肯定,如2006年初就着手建立自己的传统文化数字图书馆的南亚合作组(SAARC)。

四、印度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建设的启示

印度TKDL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帮助全球各国专利局审查员驳回抢注印度传统技术的专利申请,更对保护印度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从TKDL平台建设的发展历史上看,在建立该平台之前,经历了姜黄(Curcuma longa)案和楝树(Azadirachta indica)案的印度官方开始高度重视传统医药等传统知识。进一步调查发现,已被国外医药公司抢注的包含印度传统医药元素的专利约有5000个,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为15亿美元。由此,印度政府决定建立以印度传统草医学为记载对象,且使公众得到的知识以数字化格式表达的TKDL数据库。据统计,约有35000种Slokas(Versus&Prose)和配方的信息被输入TKDL电子数据库,该平台大约有140000页有关印度传统草医学的知识,供各国专利局检索使用。目前,印度已与英国商标专利局(UKPTO)、欧洲专利局(EPO和美国商标专利局(USPTOU)等国际知名专利局签署了多份合作协议,并通过检索TKDL中所收录的数据,有针对性地向后者提供特定专利申请的检索服务和分析报告,进而协助上述专利局审查员驳回相关专利申请。印度也成为了世界上惟一一个为保护传统知识、避免授予错误专利权而设立专门机构及相应权威数据库的国家。

从TKDL平台建设的步骤和结构上看,该平台建设是一项颇有组织性的有序工作。首先在长达8年的时间组织200个研究人员几乎收集了全部的印度医学古籍,这些古籍的内容涵盖了23万个传统配方和疗法,其中就包括了传统医学疗法生命吠陀医学(ayurveda)、悉达医学(siddha)、尤那尼医学(unani)和瑜伽姿势等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同时TKDL还将大部分由印度语、梵语、阿拉伯语、波斯语、乌尔都语和其他语言撰写的传统医药文稿转化为可检索的数字格式,大大降低了检索的难度。而且该数据库可供英语、日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等五种文字检索。该在线数据库存储文本量达到了近3500万页。甚至还可检索到已有500年历史的有关印度古医学和草药治疗的文本。目前,通过有效运用TKDL这一兼具完整性和时效性的平台,全球专利审查人可以快速地获悉递交上来的专利申请是否为印度医药学里已被广泛使用的传统知识。

从TKDL平台建设的实施利用上看,该平台已成为印度国家干预组织实施的全球专利预审团行动的有力根据。在印度,为了提高专利授权率,发明人通常会最大程度地公开发明所涉及的传统知识或遗传资源。因为印度《专利法》明确规定了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信息披露制度,即如果一项专利申请没有披露或错误地披露了专利申请涉及的遗传资源或传统知识,任何人都可在规定期限内向专利局提出异议。这一规定促进了TKDL的扩张和应用。同时,印度政府还在国内组建了一个团队,负责“全球范围内侵犯印度技术的专利性审查”的“全球专利预审团”。该团队成绩斐然,仅在2009年,TKDL就向欧洲专利局提供了36个天然药物领域应予以驳回的专利申请及其对比证据清单。截至2010年6月,已有15个专利申请被列入了欧洲专利局驳回申请的名单。实践证明,印度TKDL这类通过整合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图书情报机构后建立的保存、传承、保护传统医药等传统知识的电子数据库模式,是一项建立举国体制的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模式,进而维护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的有力举措。

从TKDL平台建设的实施效果上看,它不但有效阻止了全球不正当的专利申请,同时还使印度在对抗以跨国医药公司代表的发达国家医药公司所实施的海盗式掠夺印度传统草医药的经济利益博弈中掌握了一件有助于相互制衡的武器。另外,TKDL平台的管理机构还十分重视挖掘现有传统医药知识,进而更好地保存和发展传统医药文化。如该平台已先后与丹麦皇家药学院和特里凡得的热带植物花园和研究所等国际合作生物多样性组织展开合作,共同致力于研发具有市场潜力的医药产品。合作双方之间按照“惠益分享原则”将在利用印度传统知识所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与所有相关的社区分享。这种有偿使用传统知识的模式在尊重传统知识权利人的同时,更令以传统知识为代表的传统文明成为现代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力,因此值得同样拥有古老文明和优质传统知识的我国加以思考和借鉴。

可见,印度的TKDL建设颇具国家干预性、投资管理的可持续性及产业利用的商业价值性。其实,在传统文化容量和影响力上,我国传统知识占据的产业竞争优势本应更加卓越。如在传统医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所发挥的作用通常会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相关数据库更为凸显。调研发现,美国学者Michael McCulloch及其同事为撰写《有关中草药与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所检索到的相关文献量为587篇,其中583篇来自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仅有4篇来自于英文文献数据库。在传统医药研究中,能提供相关参考文献的英文医学期刊屈指可数,而中文医学期刊却是数量颇丰,更具参考价值。

可以预见,伴随我国对本土专题型的数据库建设模式的深入研究及合理借鉴,针对国内现状,有组织地强化传统文化数据库文献及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效性,我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数据库在国际竞争中的权威性必将得以树立及跨越式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汉东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2005-200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06-311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电子学与计算机》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第2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680

[3]张冬传统知识保护立法取向刍议[J]知识产权,2011(4):75-78

[4]白隆华,缪剑华,柯芳论生物多样性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29

[5]陈荔子,郭允军,李方平实用医学文献检索[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94

[6]梅智胜,肖诗鹰,黄璐奇,刘铜华印度对传统医药知识保护的立法和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7(3):29

[7]SAARC to Set Up Traditional Knowledge Digital Library[N]The Financial Express(New Delhi),2005-01-04

[8]黄玉烨浅谈中国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策略[J]科技与法律,2005(3):101

[9]关月保护传统医药学专利——印度建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N]健康报,2009-03-17

第7篇

Abstract: Traditional folk embroidery in Shaanxi is list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intangible heritage. As a typical female art,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lso the important inventions in ancient China. It has greatly boosted China's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but also contributed for the world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It is occurred and developed accompanied by our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No matter how society changes, it will be endless. Today, we vigorously promote and protect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s goal is still for development. Through seeking some of disappearing civilization or converting from modern civilization, we can promote the vast cultural heritage, and actively play their role.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秦绣;纹饰题材;造型;地域色彩观;弘扬与保护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raditional Qin embroidery;decoration themes;shape;local color view;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J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313-020引言

陕西历史悠久、民俗淳朴,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地区之一,陕西在全国有着非常重要和独特的地位。秦作为陕西的简称最早是因陕西为战国的秦地而得名,所以陕西地区的大量民间刺绣,统称为秦绣,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大量的民间刺绣,同时也包括近几十年来陕西工艺美术工作者继承民间刺绣技艺的穿罗绣。[1]

传统秦绣作为陕西的刺绣手工艺术,是陕西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蕴藏着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三秦大地广大劳动妇女审美意志的结晶。她们以自己仁慈宽厚的爱心,勤劳坚韧的品格,用自己灵巧的“女人之手”,表现了极富想像力和创造力的装饰才华,在贯穿于她们一生的刺绣活动中,将传承、创造各种装饰图形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她们自己的奇思妙想,将自己理想中和生活中的各种形象,按一定的结构,运用寓意、谐音、象形等手法,经过朴实的变形、简化、夸张,使它们图案化和符号化,形成了一种能使人共同理解、共同喜好的形式。这种形式在长期的欣赏、交流过程中,相对稳定地发展下来,积淀为一种有特殊意义的艺术语言,形成了独放异彩的秦绣艺术。[1]

人们通过解读秦绣作品中的图案造型,题材样式,色彩等直观的艺术元素,用眼睛看到独具特色的作品形式,理解从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由此,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陕西传统秦绣的民间艺术特征。

1质朴、简约、稳重的艺术造型是秦绣区别于国内其它绣种的特征所在

任何艺术都需要用造型的手段来揭示艺术形象、精神、意境、美感……。

陕西民间刺绣图案的造型艺术特征,从宏观角度可概括归纳为稚朴、简拙、稳重三方面的特征。

秦绣中的图案纹样充满了稚趣美,这主要源自于秦绣元素特有的构成方式。秦绣图案实际上是以同向圆弧形的构形方式在做由单个形到复杂图案的加法集成。虽然在同向圆弧形的连续运动中会形成尖角,但它并不妨碍最终纹样给人留下的以“圆”形为主导力量的印象。圆形在所有几何形中是最具亲和力的,就像儿童使用的玩具就是以这种圆形作为基本构成形式,它们之所以被孩子们所喜爱正是因为这种构形方式给人以稚趣、可亲之感。它让人不由的联想起儿童那稚气的外形及走路一摇一摆的笨拙样子,引人发笑,便更觉可爱。秦绣图案中不断散发出来的这种稚趣美原因也正在于此。从局部到整体,由细节到全局,无一不透露着圆形带给观者们的稚感,因此“稚朴”便成为秦绣图案造型的主要特征之一。

秦绣图案除了给人以稚感外还表露出笨拙的憨态。秦绣图案中为了使主体物更加突出,多使用这类构形方法,使主体物面积大而圆,转角多用圆弧形相接,因此有敦实感,不灵活。另外,在形体塑造时用简单概括的弧形会弱化物体内在的结构特征,只将事物外在表面形式概念化的表现出来,因而显得笨拙。

陕西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简单,终日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刺绣成为生活中的重要调节,秦绣中的稚拙感是他们性格特征中单纯、质朴、憨厚的自然流露。性格对秦绣艺术风格的影响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当然,任何图案都不可能走向极端化,每一种绘画风格或造型特征都不是绝对的,美的图案始终存在着矛盾,正如哲学中所讲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但要看谁占据着主导地位,谁占据着次要地位,占主导地位的便在整个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而位居次要地位者则往往起到服从、调节的作用。秦绣图案造型特征也是一样。并非所有的秦绣图案都是拙劣不堪,也并非整个图案的所有元素都给人拙的感觉,在细微之处我们仍可见到民间艺术家们轻巧的造型妙笔。画面中拙巧并存,虚实相生,构成了对比、统一、和谐,且风格独特的秦绣艺术!

基于上述对“稚朴”、“简拙”的特征分析,不难再推出稳重的造型特征,形体大而饱满固然放得平稳。圆的总体构成方式最终形成大而稳的画面气质。

民间艺术家们为了使视觉上和心理上达到一种平衡感,在创作时极力追求“稳重”的效果。人们内在生理及心理上求稳、求平衡的本能性要求在此发挥了主导作用。唯有使图案造型饱满丰润,大而实在,这些东西才能放的平、靠的住、扎的稳。

2浓郁的地域色彩观

约翰内斯?伊顿在《色彩艺术》的绪言中说道:“色彩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概念,色彩感觉是人类原始的本能之一。”陕西民间秦绣作品以红色为主旋律,搭配黑、黄、蓝、绿五行原色,表达出民间艺人的审美追求,原始先民对于大自然中颜色的感觉逐渐影响到人的色彩活动。

陕西位于我国腹地,黄河中游,自北而南分为黄土高原,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三部分,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中黄土高原是陕西特殊地域风情的主要特征,在其秦绣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中这种独特地域环境起了很大作用。陕西秦绣艺术吸收了黄土的高原文化养分,绣品历史源远流长,作品风格多姿多彩,与其它地区的绣品相比色彩差异尤为明显,色彩最大的特点是原始古朴,热烈而纯粹。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以红色为主色的各种纯色配合形成浓艳热烈的纯粹感,体现着西北豪迈而淳朴的民风。[3]

黄土高原的每一个风景,每一种风情,都与土黄色的影像记忆浑然一体:纵横交错的黄土地,一道道沟壑和一排排土房,所有的色彩均融于一种厚重的暖色调中。在秋季的村庄里,院落中,田间地头上,到处都是收获的玉米和串串红辣椒,那暖暖的黄色,红色,鲜艳的色彩充满了整个黄土高原。千百年来,勤劳的陕西人民就在这块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土民情,而浓郁的色彩也自然成为黄土地上人们最为崇尚的色彩。

民间艺人们不是再现自然色彩的原貌,而是突破了时空观念,随心所欲。这种颜色运用从表层意义上看与环境极为协调,配合也极为合理,完全符合色彩学基本原理;而深层意义上来看,隐藏在色彩补偿心里背后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进一步讲,这种纯色的大量运用如同那高亢的秦腔,震天的腰鼓,门前灶后火红的辣椒串一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陕西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火辣辣的情感,以及他们向往的红红火火的生活。

3营造吉兆的纹饰题材

秦绣题材是指刺绣图案在绣饰物件时所表达的内容、形式,凡大自然中的一切物体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都可能成为绣饰题材,凡能够符合其艺术的主题宗旨“歌颂生命,歌颂生殖繁衍”的,俱无不可。因此它们绝大多数都是以营造吉兆环境和吉兆现象为主,以美的纹饰和造型来攘解各种民间禁忌,并寄托祈福求吉的心愿。这种意念不是沿袭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就是结合民俗习尚的祈福消灾,趋吉辟邪。[3]传统秦绣所选取的题材涉及面很广,寓意吉祥的动植物很多,取材非常丰富。图案题材主要有动物纹、植物纹、祥禽瑞兽纹、人物纹、几何纹、器物纹、吉语文字纹以及由数种图案组成的吉祥组合图案,这几个题材的含义大致如下:

动物纹是指那些被古人赋予各种吉祥寓意和哲理观念的飞禽走兽、家畜虫鱼,如喜上眉梢、鹿鹤同春、鸳鸯戏水、孔雀开屏、鸡、羊、蝙蝠、龟、蝴蝶等。

植物纹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富于变化,而且还由于植物自身的特征被赋予各种品质、气节、寓意,为人们所喜爱。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柿蒂纹、三多图(佛手、石榴、桃)、长春花等。

祥禽瑞兽纹是根据吉祥文化所创作的装饰形象,以龙、凤、麒麟为代表,都是集多种动物形象于一体,在宗教、政治、文学、艺术、民俗等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物纹包括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历史人物、娃娃画等内容。如八仙过海、百花赠剑、荷合二仙、蝴蝶杯、槐荫记、火焰驹、鹊桥相会、醉打金枝等。[4]

几何纹是一种以几何线形为主的装饰纹样,主要有方胜纹、断字纹、龟背纹、回纹、拐子龙纹、连钱纹、联珠纹等。[5]

器物纹多是由器物和祥云组成的图案,这些器物多与道教、佛教有关,是其中神佛所持的法宝器物,人们将这些器物作为神佛的象征,认为他们具有辟邪防灾、逢凶化吉的作用。主要有“太极图”、“八卦图”、“八宝”、“八吉祥”、“暗八仙”“如意”等。

吉语文字纹是以吉祥祝语、诗词歌赋直接进行装饰,或用文字配合图案进行装饰。我国的文字,其结构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笔画的长短、粗细、疏密、转折,富有节奏和韵律,加上各种不同字体的书法又各具美感和神韵,可以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其中除了几何纹样、器物纹样、吉语文字纹样不作为主体纹样单独出现外,其他纹样都会以不同形式单独出现,这三种纹样一般都作为主体纹样的配饰出现,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秦绣艺术在陕西民间艺术这一庞大的体系中,是最富有生命力和神秘感的一支,由于它处于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特殊地理地貌环境的陕西,故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魅力的艺术形态。近年来在设计艺术界倡导“民族艺术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设计理念下,细细体味本民族遗留下来的丰厚文化遗产,这对我们今天设计之路的发展不无裨益。[3]

杨先让先生在《黄河十四走》的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刺绣这种民间艺术品,由于材料质地和实用功能的限制,相对来说较容易湮没,因而可以说是一种,即‘逝艺术’,一件美丽的绣花布制品,年深日久要化灰入土;剪纸窗花,风吹雨打,仍然重回大地的怀抱;土捏的玩具、辟邪物,耍过了,用完了,扔到地里和黄土混在一起,又可以长谷子。”[2]随着时光的不断消逝这些民间艺术正在一步步的消退。如果再不进行研究开发,用不了多久我们的下一代将再也见不到这么美丽的精灵一样的民间艺术了。

在大力弘扬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我们有义务去潜心研习先辈们遗存下来的这些宝贵的艺术珍品,从中发掘有用的东西为我们今天的设计服务。我们不能总让民间手艺人停留在一种原始的质朴的社会生活水平中,成为一种仅仅是被时代回顾的“活化石”。应该尊重民间艺人的生存选择,使其进入到现代社会之中,满足对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精神向往。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发展。通过寻找一些曾经在历史文明中存在,现在已经渐渐消失的文化,或者是在现代文明中,仍然可以通过转型过来,发扬广大的文化遗传,并积极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胜.中国刺绣:永远鲜活的女性艺术[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3):13-16.

[2]杨先让,杨阳.黄河十四走(上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461,323,

324,325,319,47,48,49,50,314,315,318,474,478,475,479.

[3]张道一.美在民间[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第8篇

基于高校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导性的作用,运用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逐渐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强烈呼声,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师应提升自身文化素养,重视传统文化

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者,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亦或是外国文化都应该有透彻的理解和感悟,自身对文化的学习不应固步自封而应与时俱进。试想一个英语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一知半解,怎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呢?拥有一个文化素质高的教师是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前提。另外,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优秀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与外国人的交流与合作,而在交流的同时,传递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使中国文化登上世界舞台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和骄傲。在英语教育中培养外国文化意识固然重要,但中华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化的基础,高举弘扬中国文化旗帜,努力学习外国文化将二者巧妙融合才是英语学习的根本。

2.在课堂中重视文化渗透,对比中英文化差异

在课堂中适当进行文化渗透有利于学生在了解课文文化内涵和所涉及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更加立体直观的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具体方法是:先通过教材讲解,介绍背景知识,然后在适当环节(讲解词汇或某一内容时),结合背景,讲解相应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近年来,英语课文中出现许多生词,这些生僻词汇的出现于时代进步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另外,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中英文化的差异性做出对比与判别,加深文化学习。例如,“WhatamIgonnado?”英文中的后半句“gonnado”是“goingtodo”的意思,但是为了表达的简单和明了,被完全口语化后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但是此种现象在中国教材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外国文化意识的同时,要注重对比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学习和记忆英语知识的最佳途径,只有对中国文化背景和英语文化背景全面了解,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水到渠成。

3.创设文化交流氛围,发展多元化的视听教育

英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书面知识的获取,要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与人交流的能力。教师应创设适宜的文化交流氛围,发展多元化的视听教育,满足学生与人交流的欲望。交流的最佳方式是面对面,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和鼓励学生于外国人进行交流。只有同外国人交谈才能实现中英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交流中学生可顺利了解他国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另外,通过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正宗的美国影视,听纯正的英文歌曲也是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口语和视听的双重影响,学生对外国人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价值表达,历史发展等有了全面透彻的了解,更有效弥补课本知识的欠缺。以这种途径可以培养学生深刻的文化意识,促使学生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二、结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小舞的玉足把我夹得好爽 | 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真实精品久久二三区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三级 | 免费成人午夜 | 91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tv | 嫩草九九九精品乱码一二三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瘦与人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 久99精品久久久 | 91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九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观看网站 | www.久久久.com | 国产欧美一二三区 | 国产一级毛片视频 | 久久婷婷视频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福利在线小视频 | 亚洲www啪成人一区二区 | 午夜手机在线视频 | 亚洲视频www| 偷拍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久久久 | 91tv永久入口| 久久成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不卡一区 | 91亚洲一区 | 91视频在线免费看 | 中文精品一区 | 91视频在线免费看 | 一区二区在线精品 | 91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 91免费电影| 91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 在线视频观看91 | 久久男人精品 | 97超碰福利久久精品 | 哪里有毛片网站 | 和老外做的h文 | 91国在线高清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