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7 16:30: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股票投资的方法与策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中国股票投资者;投资风险管理;股票投资理念;投资制度环境
[DOI]10.13939/ki.zgsc.2015.46.071
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逐渐推进,并且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世界金融体系,全球化的资本市场也逐渐成立,投资者所面临的金融风险随之日渐加剧,相应地,对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股票投资中国,风险与收益是共存的,在获得收益的同时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股票投资过程中,风险因素逐渐演变成风险事实,也给投资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投资者应正确认识股票投资中的风险,并且做好投资风险管理工作。
1 中国股票投资的风险因素
在股票投资活动中,应根据经济、政治、市场以及投资者的心理状况等对股票投资的相关风险进行分析[1]。
1.1 内生风险
内生风险主要是股票投资者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由于自身知识、技能不足、受到心理因素等影响,使得投资者预期的收益受到损失,这主要是投资者内部因素造成的。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不够完整,对风险因素了解不够透彻,认识不足,在股票投资中选择的风险评估方法并不合理,并且出现风险时采取的应对策略也不及时、不科学。投资者的投资心理会影响到股票的投资风险。
市场为导向的心理。就是在证券市场中,一段时间大部分投资者对股票行情的看法和观点,这些看法有时是乐观的,有时是悲观的[2],这些观点一旦形成规模,一些单个的投资者往往会受到影响,但是这种大多数的观点也可能是谣言或虚假现象,如果个人投资者的素质能力不高,跟风而动,可能会获得良好收益,也可能惨败而归。
个人心理的素质。在这种心理因素中,从众、贪婪、侥幸等心理因素会影响到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1.2 外生风险
外生风险是由于国家政策、经济体制以及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给投资者带来的投资风险。
政策制度的风险,是由于经济制度本身给投资者造成的风险,也可能是由于国家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等变化使得证券市场的价格出现剧烈的波动,导致投资者面临严峻的风险,这种风险投资者个人是无法避免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利率、汇率等风险因素对股票投资者造成风险[3]。风险心理的预期是股票投资者对股市的反应比较过度,在股票增长时普遍比较乐观,而股票市场低迷时预期比较悲观,对股市的预期过高或过低。
1.3 投资目标的风险
投资目标的风险就是投资者的上市公司,或由于操作不当而造成的风险,主要有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二级市场风险。
2 中国股票投资者投资风险管理的对策
2.1 树立正确的股票投资理念
当前,我国股市还存在着很大的投机性,很多人盲目跟风,道听小道消息,只关注股票的行情,却并不了解股票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这种投机行为会使人们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的影响和损失。而要避免这种状况,股票投资者就要以企业家的眼光去看待企业为发展以及财务经营情况,作出选择和买卖股票的决定,在企业的发展中分享成果收益[4]。股票投资者应树立正确的股票投资理念,将自己从股民变成股东。
2.2 提高投资者的素质能力
股票投资者应具备一定的证券知识,并掌握股票投资的方法,了解企业管理的方式,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股票投资者要多阅读相关的文学、哲学书籍,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与志趣高尚的人接触,明确理想与现实是存在差距的,应从现实出发,从小事做起,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不断为之努力奋斗。要认识到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要正确对待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保持良好的积极的情绪,避免出现极端化的想法。
要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角色,股票投资中存在着很多的假象与诱惑,很容易迷失自己,而成熟的股票投资者会包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式。同时,股票投资者应提高自己的风险意识,加强自身教育,了解风险评估以及控制管理的方法,使投资行为更加合理。投资者应根据自己的风险知识、投资的数量、自己的习惯等因素选择比较灵活的风险评估方法,并能够采取有效地措施加强投资的风险防范与管理。
2.3 打造良好的投资制度环境
要对股票市场进行规范,不仅需要投资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还需要从政策制度的角度进行管理,打造良好的投资制度环境,建立公开、透明的审批公示制度。在股票发行以及审核时,需要通过媒体将审核的项目、审核人员以及审核的结果进行公布,在审核过程中,建立约束机制对工程人员的行为进行限制和管理。审批人员要采用竞争上岗、定期轮换的形式,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5]。同时,对政府的行为进行规范,使政府的信息披露程序更加规范合理,能够对股票市场中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披露,保证投资者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政府的信息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政府的决策主张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股市的走向,因此政府的政策信息披露应是一致的,能够使投资者产生良好的预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2.4 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
要对股票市场进行规范,还应积极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作用,打击内部交易以及操纵价格的行为,促进我国的证券市场实现良好的发展。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中,政府依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保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避免出现股市泡沫的重要角色。我国政府应明确对自己的定位,加强监督管理责任,分工协作。同时,进一步对股票市场秩序进行规范,完善法律法规,对证券交易中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加强信息公开,保证投资者的利益。积极发挥证券协会的作用,加强政府与证券协会之间的配合,实现信息的共享,保证监管的稳定。
2.5 做好证券市场的文化建设
大多数股票投资者都能够认识到股票市场的高风险,并且了解自身风险的承受能力比较差。我国人民存在着很强的暴富心理,而风险教育等严重缺失,导致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行为比较多。文化差异也是造成我国投资者投资风险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应规范上市公司的标准,培养一些有助于证券市场发展的公司企业,保护中小型企业,将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企业清除,使股票投资者风险得以降低。
3 结束语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股票投资风险的管理不仅需要投资者自身做出调整,加强自身的能力素质,树立正确的股票投资理念,强化风险意识,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度作为保障,营造良好的证券市场投资环境,做好证券市场的文化建设,通过政府的监督管理使股票投资者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投资,使投资风险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朱原野.浅析股票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探讨[J].商业故事,2015(2):48.
[2]姚玲.论股票投资风险及其控制措施[J].科技信息,2012(8):11-13.
[3]宋元明.股票投资风险分析方法[J].财务与会计,2014(12):34-35.
【关键词】股票投资 投资失败 原因分析 投资对策
股票投资有“七赔二平一赚”之说,我国也大致如此。据统计,截止九八年底,“中国股民八成赔钱”(《西安晚报,经济专刊》99-3-23);时过14年,这种情况没有什么好转,依然是“股民今年超过九成亏损 近四成赔钱过半”(《武汉晨报》12-11-27)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本文试对此问题作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股票投资失败的根本原因
股票投资失败的具体原因很多且各不相同,但以下几个方面是根本性和较为集中的:
1.外行居多。这是大多数投资者失败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影响股市状况、股价变动的因素涉及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多个方面。具体可归纳为:
(1)经济性原因,主要包括经济景气情况、财政金融形势、利率和汇率、产业政策、国际收支和外国股市等;
(2)非经济性原因,主要有国内政局、战争、灾害等;
(3)市场内部因素,主要有市场供求关系、股市政策等;
(4)企业个别因素,主要包括企业业绩、技术创新能力、利润分配情况等。
股市大盘及股价走势对上述因素的反应是超前的。所以,没有对上述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的能力,就很难自觉地把握大势和股价的运行方向和幅度。这样,没有相当的经济学基础以及对社会洞察力的大多数投资者,与掌握大量资金而且拥有强大阵容的分析人员的机构投资者的较量,其结果不言自明。要知道,进入股市,人人都是为了赚钱。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大多数人毫无优势可言,是处于劣势的。
2.入市时机和动机不当。一般地,自觉地有充分准备和进行了扎实的前期工作再进入市场的人是极少的。绝大多数情况是受周围同事、同学、邻居和朋友的影响或刺激而仓促入市的。股市一跌再跌,所知道的投资者的损失越来越大,大多数人就会有股市是不宜进去的感觉。例如某人赔了多少云云,暗自庆幸自己未予涉足,并坚定了不入市的决心。岂不知,这时候股市的风险得以释放,已是入市的良机。反过来,某人今日赚了一千,明日赚了三千,过两天又到了八千,有人就头脑发热了,快速致富的心理膨胀了,我还不如他的嫉妒情绪上来了,终于勇敢的入市了。莫不知,人家能够这样赚钱,说明股价到了相当的高度,此时进去,只能是凶多吉少。
3.缺乏自我认识。性格的不同,决定着各人适应的环境不一。股市是一个智力、意志和反应灵敏性较量的高效率场所。其中孕育着无限的机会,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大多数人的失败,是没有认识到自己其实是不适应这种现代式的较量的。
二、取得投资成功,避免失败的对策
以上分析了投资失败的根本原因。那么,要成为一个成功者,其关键所在呢?
(一)投资前期准备工作
1.正确认识自己。入市前,通过对股市的基本情况和股票投资特点的了解,确定自己是否适应从事这种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活动。有无满腔热血倾注它,有无充分的时间研究它,有无充分的心理承受它,要做出基本的判断。要知道,股票投资是一种艰辛的高智力劳动,如不适合自己,请远离它。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去撞运气,那只是和自己的钱过不去。
2.争取家庭的认可和支持。投入股市的资金是全家的。个人的成败不仅改变着自己,也直接影响着家庭的生活。要考虑到整个家庭收入的水平、稳定程度、前景及负担情况。一定要安排好家庭生活,尽可能赢得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投资心态。否则,在后方不稳的压力下投资,很难设想有良好的效果。
3.掌握必要的投资知识、方法和技巧。逢低吸纳,逢高卖出是股票投资获利的基本过程。要在数千支股票中选择恰当的投资对象,并在动态中准确把握相对的高低点,就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得当的方法和技巧。
(二)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投资理念就是投资者对进入股市投资所抱的态度和观念,以及对投资收益所抱的希望。只有正确的投资理念才能正确的指导操作。进入市场前,应对证券市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树立“市场永远是正确的,而错误的永远是自己”这一指导思想。
(三)遵守投资的原则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掌握和遵守一定的投资原则无疑对减小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是十分重要的。
1.不打无准备之仗。每次投资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情绪化的随机投资。
2.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并重。前者重在判断基本趋势,后者重在确定买卖点,两者的很好结合,才能有好的效果。
3.多头市场不做空,空头市场不做多。顺势而为,就容易轻松取胜,这在任何领域都是有效的。
4.操作失误,坚决止损。股票投资错误的纠正方式就是止损,不能让错误不断扩大。
5.忌恐慌和贪婪,保持平常心态。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度,到了一定的度,就会转向。高了还想再高,低了还想再低,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要明白适可而止。
6.收集股市资讯,掌握市场热点。股票投资在很大程度是是投资者判断的较量。要在股市中先人一步,必须收集各方面影响股市的信息,跟踪市场热点,这样才能掌握主动。
7.炒股为增值,不是谈恋爱。买进股票的目的是卖出股票盈利,舍不得卖出股票是不能达到此目的的,甚至由盈利变为亏损。要知道再好的股票也不可能永远上涨,只有卖出股票才能将纸上富贵变成现实。
(四)把握投资中的关键点
1.投资品种的选择。(1)选择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的公司股票,这些产业的上市公司往往能得到诸如减免税、优惠贷款等待遇而得以高速发展,目前如农业、高科技、基础设施类股票就值得重点关注;(2)高成长股,由于生产经营和资本运作卓有成就,公司的速度远高于一般经济增长速度和同行业平均增长速度,业绩较以往有明显增幅。根据价值规律,这种股票将向上定位;(3)机构重仓股,机构凭借较高的专业能力和雄厚的研发实力,对股票的选择都进行了精心的研究,且其资金实力雄厚,足以影响股价。选择这样的股票进行投资往往利润可观。
2.选择良好的买入时机。(1)跌势末期,股价在低位盘档已久,长线投资者可入场购进;(2)涨势确定之初,是中短线投资者入市的最佳时机;(3)行情上升途中的回档。股价触及30日均线调头向上时也是入货良机。
3.把握正确的卖出时机。(1)涨势末期,股价在高位形成盘旋形态,长线投资者离场;(2)跌势之初,是中短期投资者的最佳卖出时机;(3)空头市场中的每一反弹,都是出货的机会。
4.投资错误时的纠正。股票投资没有人能做到每次投资都正确。重要的是出现错误时能及时认识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加以处理。设立止损、止盈点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1)长线投资一般可设为10%;(2)短线投资者一般可以设为3%。
总之,要避免失败的痛苦,享受成功的喜悦,就必须得正确的认识自己,关心国家和社会;建立正确的投资理念,确定自己行之有效的操作准则,并不断加以改进,做一个有心人,而这一切都需付出艰苦的劳动。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没有人能随便成功!
参考文献
[1]徐鹏.股票投资策略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
[2]彭澎.股票投资中的人因失误分析[J].中南工学院学报,2000(04).
关键词:价值投资;成长投资;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3日
一、引言
从已有文献对价值成长投资策略的含义描述来看,其是一种融合价值和成长性两个因素的投资理念。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股神巴菲特、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影响下坚定不移地信奉价值投资成长策略。于是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价值成长投资策略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二、价值投资策略的有效性
很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检验发现不管在欧美成熟股票市场还是在新加坡、中国等亚洲新兴股票市场,运用价值投资策略选出的价值股都能获得超额收益。
(一)国外关于价值投资策略有效性的研究。国外最早采用具体估值指标对价值投资策略进行实证分析的是Basu(1977),他采用了市盈率(P/E)指标,选取了美国股市1957年4月至1971年3月的公司数据,构建了高低市盈率组合,研究结果表明低P/E的股票组合投资收益明显高于高P/E股票投资组合,就算将绩效测度偏差因素考虑在内,这个结果也是成立的,市盈率指标效应由此诞生。这一实证结果更加证明了价值投资的价值性。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1994)对纳斯达克和美国证券交易所的股票进行了研究,他们将股票分为价值股和成长股两类组合,通过5年数据的分析,他们发现价值股的平均收益率为19.8%,明显高于成长股组合平均收益率(9.3%)。Fama和French(1997)用B/M、C/P、E/P、D/P作为估值指标构造价值投资组合及成长股投资组合,通过实证分析对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和一些国家的新兴市场都进行了验证。在13个成熟股市中有12个股市的价值股投资组合收益率超过了成长股投资组合,其中B/M和C/P组合取得的投资收益率最高。以E/P将股票分类,在16个新兴市场中有10个股市发现了超额收益率,虽然超额收益率较小仅有4%,但这是因为新兴市场收益率波动较大,而且样本时间跨度较短。
(二)国内关于价值投资策略有效性的研究。虽然我国股市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价值投资策略在我国股市应用也比较广泛,很多学者也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价值投资策略在我国股市是适用的、有效的。王永宏和赵学军(2001)通过实证分析分别对价值投资策略和动量投资策略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有效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通过价值投资策略筛选出的股票后期表现都比较好,说明了价值投资策略同样适用于我国证券市场。王艳春和欧阳令南(2003)利用市净率指标将样本股票进行分组,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低市净率即价值股的投资收益率跑赢了高市净率股票,证明了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的有效性。陈祺(2013)采用了5种财务指标:市盈率、市净率、市现率、收入增长率以及ROE来构建价值投资组合和成长组合,实证结果显示市净率和市现率两个指标构建的投资组合存在明显的超额收益。他还证明了在成长、稳定、金融和消费四个板块中价值投资策略都有效可行。
三、价值投资策略中估值指标的选取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价值投资策略时,不管是用统计分析或者构建模型,都运用到了最基本的指标分析,但这些指标都不尽相同。
一些学者仅运用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等单一指标作为选股依据。比如:Fuller(1992)选取了1973~1990年的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分析得出市盈率与公司销售业绩成正比,即高市盈率的股票,公司的经营业绩较好;反之,低市盈率的股票,公司的经营业绩较差。蔡飞(2008)通过对A股市场2000~2003年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认为低市销率的股票显示出较强的市场表现,市销率越低,超额涨幅越大,而且低市销率的股票组合的市场表现超过了市场上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在牛市中,低市销率的优势更明显,而熊市却不明显。同时,选择低市盈率的比选择低市销率的有价证券组合更能带来稳定的收入;在采用低市销率策略时,所选的公司规模越小,收益越不稳定。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单一指标作为选股依据难免有失偏颇,他们同时选取了几个指标,并构成价值投资组合,以此来验证价值投资策略的有效性。如:杜惠芬、平仕涛(2005)在文中指出单一利用市盈率或市销率作为选股指标并不完善。文章运用实证检验方法,证明低市销率和低市盈率相结合的选股指标体系,可以获得明显的超额收益,因此“双低”策略是基于目前中国股市特点的、比较适合的选股指标体系。顾纪生、朱玲(2012)指出目前的相关分析指标无法全面且深刻地揭示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即便ROE也是如此。笔者在文中提出股票化率和市销率可以而且应该成为研判其宏、微观价值的两大核心指标,也是对现有分析指标的必要补充。
四、成长性投资策略指标选取
传统的衡量一家公司成长性的指标通常有毛利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等,很多学者在研究公司成长性时,选取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陈晓红、佘坚和邹湘娟(2006)把中小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成长性评价体系,其中包括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12个指标,分别采用突变级数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公司成长性进行评价,通过对比分析,认为两种方法各有千秋。余岚(2009)在《成长型股票的选择方法及投资策略》中选取了预估市盈率与历史市盈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股价/现金流量比这4个指标来衡量公司的成长性。同时,她在文中指出成长型股票与其他股票的显著差别就在于主营业务收入和盈余成长率必须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张显峰(2013)在研究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时认为度量公司的成长能力主要是通过增长率指标来衡量,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指标。
五、结语
通过归纳整理后,本文得出以下现有研究结论:(1)明确了价值投资的有效性,价值投资策略不仅适用于国外成熟市场,同时也适用于包括我国股市在内的亚洲新兴市?。唬?)价值投资策略的有效选股指标有很多,如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市现率等;(3)成长投资策略的有效选股指标有很多,如毛利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相信在采用价值成长投资策略选股时,定能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收益。
主要参考文献:
[1]Basu.S.Investment Performance of Common Stocks In Relation To Their Price Earnings Rations:A Test of The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J].Journal of Finance,1977.32.
[2]Fama,E.and K.French.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e,1992.47.
[3]王永宏,赵学军.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6.3.
[4]王艳春,欧阳令南.价值投资与中国股市的可行性分析[J].财经科学,2004.1.
[5]陈祺.中国股市价值投资策略的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2013.4.1.
[6]蔡飞.市销率指标在股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综合),2008.2.
[7]杜惠芬,平仕涛.在A股市场使用市销率系列指标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0.
[8]顾纪生,朱玲.股票投资价值分析的综合指标及其创新指向[J].商业研究,2012.2.
在面对上千只股票无从下手的时候,选股有系列标准,这些标准至少为你提供了一个筛选企业的基本策略,而且以这些标准选出来的股票,绝大部分都是质地优异的好公司的股票,甚至可以成为带来数十倍回报的股票。
选择好企业的准则
其实,股票投资的核心是如何评估企业价值和价格的关系问题,核心目标只有两个,那就是寻找到好企业,然后为他进行估值。好企业不一定是好股票,因为这里面还有一个决定要素就是价格,只有同时满足好企业和好价格这两个条件才是我们定义的好股票。在这里,主要为读者解答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简洁快速的选择好企业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过去的股东权益回报率(ROE)一直较高,如果能够持续超过15%就很理想。股东权益回报率作为投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财务指标,它反映了100元的股东资金创造了15元的净利润,反映了企业赚钱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比如A企业的股东权益回报率是20%,B的是10%,那么同样是100元钱的投资,A创造的利润是20元,而B只有10元,如果这样的情况维持10年,这两家企业都将所赚取的利润不分红,全部进行再投资,那么10年后,A企业当年创造了124元的利润,而B只有26元的利润,差别显而易见。但是,很多企业高企的股东权益回报率是利用了不合理的财务杠杆达到的,也就是说他利用了大量的负债来实现企业的成长,如果投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那么可能会造成亏损甚至倒闭的风险,所以我们对财务杠杆的运用应持谨慎态度。
其次,企业应该最好一直有盈利。虽然我们投资增值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股东分红收益,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企业的盈利与否对我们无关紧要。一直有盈利的企业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企业自身的经营很不错,一直在为股东创造利润;同时,也说明了企业在经历过多个经济周期中表现得比较稳定,所处行业相对变化不是很大。对于这样稳定的企业,我们能够比较容易看得清楚,能够更好的看到他的未来。相反,如果一个企业利润波动较大,时而盈利时而亏损,那么对于普通的投资人来说很难预估他的未来业绩,更不容易评估他的价值了。
第三,企业过去的经营史,至少连续5年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的平均值在20%以上。这些历史数据能够预见未来吗?当然不一定。但至少这家企业告诉我们她过去的业绩是优秀和稳定的,而且未来继续保持增长的可能性较大。反过来看,如果某个企业过去5-10年的增长速度比较差,那么未来能够获得高速增长的概率一定较小,特别是在中国目前的高速发展阶段。我想要告诉大家的秘密是,投资股票致富的根本来自于企业成长。1998年-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了平均10%以上,在此期间,很多行业的增长速度都达到了10%甚至15%以上,比如金融业、消费品和零售业等。未来10年中国仍能保持较高速的增长是可以期待的。
第四,投资者一定要投资了解如何赚钱的公司?!安皇觳蛔觥钡纳桃刀梢谎视糜诠善蓖蹲柿煊?。只有清楚、深刻的理解公司的业务和经营模式,你才可能知道未来发生的任何事件会对公司业绩产生的影响,你才能知晓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是否有竞争优势?如果连一家公司如何赚钱都搞不清楚,那么肯定无法预知公司的未来。
最后,持续的经营性现金流是企业财务健康的保障。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净利润,都是会计报表上的会计利润,很多时候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每五家破产倒闭企业,有四家是盈利的,只有一家是亏损的。可见,企业主要是因为缺乏现金而倒闭,而不是因为盈利不足而消亡。
操作提醒
关键词:双因子模型 量化投资 超额收益Alpha
1前言
随着我国股市体制改革,股票市场迅猛发展,股票投资新增账户和新股扩张飞速,截止到2015年7月,股票账户数已经突破2亿,两市A股约有多2700多只股票,并推行多种利好政策逐步为股票投资者铺平了道路。在牛短熊长的中国股票市场,众多依赖传统方法进行投资的投资者往往会损失惨重,此时利用量化投资策略以寻求较为稳定超额收益的投资方法愈来愈受到投资者青睐,其中尤其是超额收益Alpha量化投资策略广为受到关注。
2量化投资与超额收益Alpha投资策略
量化投资就是通过收集整理现有已发生的大量数据,并利用数学、统计学、信息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构建最优投资组合以获得超额收益。简而言之,它是一个将传统投资理念、风险、收益等进行量化并付诸实现的过程。在国内量化投资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对外开放并与国际接轨,在国际上较为盛行的金融研究技术也逐步在国内铺展开来,但目前投资策略的系统化研究仍是我国量化投资长远发展的薄弱之处。因此,更加系统的投资策略研究和实践成为当下迫切的需求。系统投资策略及组合能推动量化投资的快速发展,对中国金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起到积极的作用。
所谓超额收益Alpha指的就是实际收益率中高于对应的预期收益率的超额收益部分,严格地来讲,超额收益Alpha是用来衡量一个在风险调整下由投资所产生的“主动收益”。超额收益Alpha量化投资策略主要来源于CAPM模型,在CAPM模型中,投资组合的收益率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风险溢价,只有承担更多的风险才能获得更高的收益。资产的收益主要取决于β值,β值越高,期望收益相对越高,β值越低,期望收益相对越低。
在CAPM模型的基础上,超额收益Alpha常被用来衡量基金的业绩,具体公式如下:α=HPR-Rf-βi[E(Rm)-Rf]。
其中HPR为持有期实际收益率,在众多的投资实践操作中已经得到证明,当选择股票投资组合适当时,股票基金能够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准的超额回报。随着资产市场的发展与成熟,超额收益的理念被广泛接受,从而促使愈来愈多的投资者采取投资组合主动管理的方式来获取超额收益,与之相关的策略称之为超额收益Alpha策略。
3双因子模型量化投资策略
不同的具有投资价值的因子(包括盈利性、估值、现金流、成长性、资产配置、价格动量和危险信号等类别)组合便构成了不同的因子模型,如单因子模型、双因子模型以及多因子模型等,其中单因子模型具有不可靠性且多因子模型建模较为复杂,双因子模型则以较高的可靠性且操作较为简便而受到重视。双因子模型典型的有盈利性和估值、成长性和估值、估值和价格动量、现金流和估值、估值和估值、盈利性和盈利性、盈利性和价格动量、估值和资产配置以及估值和危险信号等,其中盈利性和估值、成长性和估值、估值和价格动量和现金流和估值四种双因子模型效果最强。
3.1盈利性和估值
盈利性和估值是两个具有较强投资价值的因子,且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孤立,盈利性用来衡量基本面,决定了公司资源的质量,而估值则是与市场因素(价格)相结合的基本因子,确定了投资者为这些资源必须付出的价格,这两个因子不论以什么顺序组合都是有效的。盈利性因子具有较好的普适性,能产生显著收益,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低波动性。
在众多的能反映盈利性和估值的因子中,可以选取进行自由组合从而构建双因子模型。其中由现金流价格比和现金投入资本回报率、企业价值倍数与投入资本回报率、市净率和经济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市净率、投入资本回报率和市销率、现金投入资本回报率和市销率、现金投入资本回报率和价格资本、自由现金流加股息和净资产收益率以及市净率和经营性现金流比股东权益等组合最为常用。
3.2成长性和估值
所谓成长性是指公司收入或现金流产生能力的增加。分析成长性的目的在于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能力发展状况。成长性比率是衡量公司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比率分析法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比率。在成长性因子与估值因子结合时,估值因子则是确保投资者不会为公司的增长付出过高的价格,从而得到合理价格增长策略。
3.3估值与价格动量
投资者情绪对股价走势产生重要影响,而价格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情绪。动量就是一种专门研究股价波动的技术分析指标,它以分析股价波动的速度为目的,研究股价在波动过程中加减速与惯性作用以及股价动静相互转换的现象。动量指数的理论基础是价格和供需量的关系,如果股票的价格动量为正,说明需求超过了供给,投资者情绪会变得更加积极。如果股价的价格动量为负,则表明供给超过了需求,投资者悲观态度会占据上风,转向看跌,估值倍数则有可能降低。因此价格动量因子常用于衡量投资者情绪和作出投资时机决策的重要工具。估值因子能反应股票的价格高低,但不能解释股票价格高低的根本原因。当估值因子与价格动量因子相结合时,能更好解释股票价格变化,弥补了估值因子不足之处。
3.4现金流和估值
在投资策略研究中的现金流指的是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融资投资等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不包括在内。现金流能反映公司盈利的真实性。当然单独使用现金流因子的投资策略有时候会失效,但与估值因子结合,能避免分析失效现象的发生。现金流因子能遴选出产生大量盈余现金的公司,而估值因子则确保投资者不会现金生成能力支付过高的价格。
4结后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量化投资在国内愈来愈受到投资研究者与实践者的青睐,基于实现超额收益Alpha的量化投资策略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简单介绍了量化投资与基于超额收益Alpha投资策略,通过对盈利性和估值、成长性和估值、估值和价格动量和现金流和估值四种双因子模型进行阐述介绍了基于双因子模型的量化投资策略,为今后更加深入的基于双因子模型的量化投资策略对比研究提供参考。参考文献:
(一)工薪阶层的收入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薪阶层的收入逐年增加。据统计,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8%,工薪阶层缴纳个人所得税占个人所得税总额的65%。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工薪收入在7.44万元以上的共有74.95万人,占到工薪项目纳税人数的10.5%。“工薪阶层都是低收入者”的观念已日益被淡化。收支相抵后盈余的增加使工薪阶层的抗风险能力同步增强,具备了进行证券投资的经济条件。
(二)工薪阶层的理财现状
2005年底,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高达28.72万亿元,增速为18.95%,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9.9%的增速,其中城乡居民的储蓄余额也剧增到14.11万亿元。高储蓄的现状直观反映了当前工薪阶层仍以储蓄为理财的主要方式,但是储蓄的低利率使之无法为工薪阶层带来较高的收益。大量调查表明,工薪阶层已经不满足于单一储蓄的理财现状。然而,工薪阶层的特点使其无力进行大额的房产或实业投资,对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不熟悉、投资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也将他们挡在证券投资的大门之外。
二、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主要产品
工薪阶层收入有限,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小,因此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获取一定的收益。毕业论文目前,我国适宜于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工具主要有:债券、股票、基金。
(一)债券
债券是经济主体为筹集资金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债券(又称国债)、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在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上,公司债券的数量很少,金融债券多一些,最多的是国债。金融债券和国债的信用度都非常高,而金融债券主要是由机构投资者买进,因此适合于工薪阶层购买的主要是国债。国债是由国家发行偿付,因此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最安全的投资工具,但是收益也是各种债券中最低的。国债的发行价格和利息支付方式比较复杂,但是国债的利率也是根据银行利率制定的,其收益率一般都要比同期的定期存款利率稍高,并且国债的利息收入是免税的。因此国债作为个人投资的渠道,要优于定期存款。对于收入较低、抗风险能力差的工薪阶层,债券的收益比较稳定,变现能力也比较强,风险不高,是一种适合工薪阶层投资与储蓄双重目的很好的理财工具。
(二)股票
1990年l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开业,中国开始出现股票投资,股票投资者获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价格差;二是红利。在现阶段中国股市,个人投资的获利渠道主要是类似赌博的利用价格差投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决定股票价格的最根本因素是市盈率,但是经常炒股的人都知道,价格和涨幅最高的股票往往和市盈率没什么关系。现阶段的中国股市还不规范,对于工薪阶层来说,由于多种因素使之投资股票存在许多劣势。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可用于研究股市的时间很少,因此,股票投资风险较大,很难把握。虽然股票投资是个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但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投资股票必须谨慎,适合于有相当的闲置资金、风险承受能力较强者。不过参与股票投资,切忌不可将绝大部分资金投资股票。
(三)基金
基金产品主要有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三种。
股票型基金是最主要的基金产品类型,以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作为主要投资对象,其股票投资比例不低于基金总规模的40%。股票型基金的主要功能是将大众投资者的小额资金集中起来,硕士论文投资于不同的股票组合。这种以追求资本利得和长期资本增值为投资目标的特点决定其受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股票型基金在所有基金类型中风险最大,同时收益率最高,适合那些追求较高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工薪阶层投资者。经常炒股的工薪阶层可以考虑将部分资金投向股票型基金。
债券型基金是一种以债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证券投资基金。债券基金基本上属于收益型投资基金,一般会定期派息,具有低风险且收益稳定的特点,适合于想获得稳定收入的投资者。保本型基金是一种半开放式的基金产品,在存续期内一般不接受投资者的申购。管理该类型基金的基金公司通过担保和稳健的投资风格,在一定的投资期间内为投资者提供本金安全的保证,同时通过其他的一些高收益金融工具的投资,为投资者提供额外回报。在市场波动较大或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之下,保本型基金为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同时又期望获取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回报的中长期投资者,提供了一种低风险同时又具有升值潜力的投资工具。由于保本基金的结构和运作原理的关系,保本基金在股票市场牛市中难以跑赢大市,但它却是熊市中的理想避险品种,适合于喜爱投资凭证式国债之类产品的投资者。
三、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风险与原则
(一)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风险
作为工薪阶层,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薪金,且薪金增长幅度较低。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安全性和流动性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投资才是明智的。投资有风险,个人理财的各个渠道也具有风险,医学论文只是风险的特点与各种投资工具的类型有关。作为工薪阶层,投资于证券市场,必须首先了解各种风险的存在。虽然各种投资品种的风险不同,但是各种投资工具具有一些共性的风险特征,包括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经济环境风险。
1.市场风险。任何市场中都存在风险,只是各种市场的风险特点不同。
2.利率风险。利率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许多投资工具利率制定的依据,例如债券、股票、基金等。在利率较低时,债券、定期存款的利息也很低;当利率上浮后,原来那些固定利率的投资工具的利率可能低于现实利率,导致相当的损失。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指资产的变现能力。债券、定期存款的变现能力很强,利息损失很??;股票的变现比较随机,股价的波动比较频繁,变现的损失也不确定,但一般变现的损失比较大;至于其他的理财工具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变现损失。4.经济环境风险。经济景气的时候,投资的收益高涨,股票、基金、部分期货,甚至贵重金属都会升值,但是债券就要贬值。
(二)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原则
1.保障生活需要原则。日常生活需要支出的,如家里有小孩要准备上学费用,可以预留现金以备一段时期的生活支出,如果五年后有固定的支出,可以做五年期的长期投资,例如债券、基金等。理财的收入归根结底还要用于生活支出。
2.量力而行原则。工薪阶层投资要保证资产安全,须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适宜的投资品种。对于一个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如果其家庭现时收入和长期收入预期很高,而且还有相当的一笔闲钱,那么可以考虑做投机性强风险大的项目。但对于一个普通员工来说,其家庭现时收入和长期收入都比较稳定,没有多少闲钱,节余的钱主要用于后段的子女教育和养老医疗,那么这个人就只能谋求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投资项目。
3.合理规划原则。每个人的收入是长期的,收入也是长期的。确定一段时期的财务目标可以使个人能够积累资金,满足将来的资金需求。
四、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策略
(一)抓住时机。低价买进策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在工薪阶层证券投资中尤为重要。职称论文每一个时机的到来,都包含在政治形势的变化、经济发展趋势、收入水平的升降、消费心理的变化等信息之中。因此,时机的把握需要投资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并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以及高度的投资敏感性。如果时机把握不准,就会给投资人带来很大的损失。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何时买进是关键的投资策略。就购进时机而言,不外乎于证券行市景气时进场或于证券行市低迷时进场两种情况。在证券行市景气期,此时是短线投资的良机。投资人若想抢短钱、赚差价,便可值此即时进场。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投资报酬率较高,但风险也较大,原因是上述景气指标反应到证券市场需有一段时间,况且投资人个个都会依此原则性的做法去操作,人人看涨,需求增加,可能最终落个“买高卖高”的结局。证券市场低迷时,人们深受“便宜没好货”价值观念的影响,常有“追涨不追跌”的投资习惯。其实,证券行市景气循环受周期影响,有繁荣一定有低迷,却可能是最好的时机,关键在于证券市场景气低迷时是否大胆进入,以逆向操作的方法运用时势。
(二)分散投资。一“石”多“鸟”策略
投资与投机最大的不同在于“戒贪”。它要求投资者把资金分散在股票、债券、基金或存于银行等多种投资渠道。对于同类型的投资品种,也要采取分期限、分产品等适当分散的策略。根据不同的变现情况,注重长短期品种的结合,在收益率有所保证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投资的流动性,进一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变现能力。这可借鉴传统的投资“三分法”,虽然其收益不可能大,但可以减少风险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
(三)高低组合。成本平均策略
工薪阶层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有价证券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如果在证券投资中投入了未来有既定用途的资金,则更应倾向于风险较小证券的投资,如国库券等。
(四)按需而变,时间分散化策略
根据投资有价证券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提高的原理,建议工薪阶层在年轻时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收入水平时,由于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强,可以考虑进攻型的理财策略,比如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股票的投资比重逐步减少,主要购买各项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较为稳定型基金,并加重债券投资的比重;到老年阶段,应该以投资收益有底线保证的国债为主,尽量少选风险大的激进型证券,以避免养老费用的损失。
(五)委托理财。借“鸡”生“蛋策略
如果有比较可靠的富有投资经验的合资伙伴,也可以尝试将资金托付于其进行投资。现在全世界投资渠道、投资工具越来越多样化,多种信息收集做到准确、及时、全面将更加困难,收集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个人投资在市场上很难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委托他人进行投资,或购买受益凭证,或给建共同基金,也是投资成功的一种策略。
(六)理性审视。风险转移策略
对风险大、收益高的项目,不宜采取直接投资方式,可向负责该项目的富有实力的投资方进行投资,让出部分收益,转移投资风险。工作总结如通过申购投资基金的办法,可将部分投资风险转移出去。
(七)深入研究。领先一步策略
个人投资想盈多亏少,就必须在审时度势、捕捉商机上高人一筹。很多人风潮一起就很快跟随追涨,当然可能赚上一笔。但想大赚一笔,就必须主动先人一步寻找信息,挖掘商机,并对此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判断,才有可能使自己在投资市场的搏杀中处于主动地位。
[参考文献]
[1]吴晓灵.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周正庆.中国股票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王佳林,等.浅析个人理财[J].商业研究,2004,(7).
[4]王家琪,等.行为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2).
[5]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o2)[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6]中国金融年鉴缟辑部.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3)[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7]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o04)[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关键词 证券专业课;课程体系;大学生;A股投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069-05
Setup of Securities Curriculum with Evidence of Undergra-duates’ Investment Survey//CHEN Yuzhen, HE Yu, LIU Jianhe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results of undergraduates’ investment survey and personal inquiry to learn A share investment behaviors of undergraduates to develop securities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behavioral finance theory. This paper gets the result that we should increase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such as security analysis, stock operating practices and financial psychology besides traditional investment courses.
Key words securities course; curriculum; undergraduate; a share investment
1 引言
内地学术界对于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立,主要来自于海外金融课程体系的实践,同时基于内地教育体系的课程设计方向,形成一系列的专业课程。但是,由于受到内地基于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育侧重于以银行管理为导向。这一特征与海外金融学理论以投资学和公司金融为理论主体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因此,随着内地证券市场的发展,内地教育界对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模式进行一系列改革研究,总体来看,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归类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
宏观上,许多主要对整个学科体系的建设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如张新认为,内地金融学内涵界定与海外存在相当大的偏差,理论和学科建设比较滞后[1];而肖鹞飞、艾洪德、徐明圣等则提出要对金融学科进行多方面改进,以跟上时代的步伐[2-3];赵汕、于春红等则通过中美或中英金融学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发现美国和英国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势[4-5];而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从课程、教材、师资和教改等多方面总结了金融学专业教育的不足之处[6]。
微观上,部分学者对学科体系中具体的某门课程或具体的教学方法提出自身的看法。如焦继军和叶立新认为可以应用具体的案例教学法推动课程的教学实践[7-8];宋逢明则指出通过发展实验金融学来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9];刘建和、武鑫和刘建和虽然对高校证券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一定的想法和思路,但是没有涉及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问题[10-11]。
从这些前人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上,不难总结出一定的特点。其一,课程教学体系设计上,这些学者主要从全球金融学理论教学的发展趋势和中外金融学课程建设体系的对比中来发现内地在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上的问题;其二,在解决方案上,主要从课程、教材、师资等方面来展开讨论,缺乏具体的可行性方案;其三,应用方法上主要讨论具体的某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如案例教学法,这样就可能割裂了金融证券类课程围绕金融市场的整个体系。
事实上,目前内地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海外相比差距并不大,也具备了从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经济学到投资学、金融工程、期权期货及衍生工具等一系列课程,也充分应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案例教学的方法。但是,内地理论界对于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忽略了一个核心,那就是作为教学受众的学生究竟还需要在哪个方面加强专业教育?正是如此,笔者对在校大学生A股投资状况进行调研,针对调研的结果分析在现有证券专业课体系上需要加强的专业课设置。
2 问卷调查
股票投资存在巨大的风险,需要股民具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且也需要资金实力、投资知识和理性的分析判断力,但是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抗风险能力较差,投资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较弱。因此,本调查报告的目的一方面可以正确认识大学生股票投资心理及交易行为,对培养大学生在股市上的理性投资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另一方面可以据此分析大学生在股票投资方面的缺陷,从而强化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
问卷设计 为此,笔者以杭州的经管类大学生为主要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两套问题,分别针对参与股票交易和不参与股票交易的学生。同时,也针对部分股民学生进行了个人访谈。
1)基本情况。对应设计了大学生的性别情况、专业情况和年级情况,因为考虑到性别的差异、专业的不同、年级的高低都会对大学生进行股票交易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2)投资情况。对应设计了投资目的、风险意识、资金来源、投入资金量、投资结果这些问题。从投资的目的中可以了解到大学生进入股市的动机,并可以看出这个动机是否合乎常理;而投资者对风险的意识可以得出其对股票投资的心理是否盲目。
3)影响因素。根据需要了解外部环境及内部自身因素对大学生在股市上投资行为的影响,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内部自身因素(如股市环境、家庭环境、学?;肪场⑸缁峄肪车韧獠恳蛩?,对股票信息的获取、对股票分析注重的方面、持股时间及对股市的关注度等内部自身因素)。
调查对象分析 2008年12月―2009年1月,本调查小组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300份,涉及浙江财经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树人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其中都包括各个学校的独立院校)等经管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最终回收有效问卷998份。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涉及股民在校大学生237人,非股民在校大学生761人。股民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1)股民大学生基本情况。从回收的问卷来看,股民大学生占据调查人群的比重不大,只有不到三成的学生进行股票投资,而且主要集中在金融学、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接触证券投资学等课程的可能性较高。而在这部分人群中,男生的比重又占了绝大部分。
2)资金来源。如表2所示,在资金的来源上,股民大学生的资金主要来自自己储蓄和父母的资金,只有极少数人借款炒股。
3)相关家庭收入。从家庭收入与学生股票投资的资金量的数据来看(数据见表3),大学生股民的家庭年收入与其投入股市的资金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这也与表2中炒股资金来源相对应,学生自己储蓄和父母的钱与相应的家庭年收入存在比较紧密的联系。
总体来看,大学生股民的入市比重和资金来源及投入等情况显示,大学生对股票投资仍保持较为保守的态度,以谨慎为主,投入资金也在自身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3 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股票投资还比较保守,只有不到三成的学生成为股民,而且其中相关专业的学生占据了绝对的比重。显然,平时证券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股票投资实践具有相应的影响力。
入市及选股特征
1)入市原因。如表4所示,一部分学生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主要是股市火热,有闲置资金、希望借股市升值;也有学生是希望学以致用和对股市感兴趣。显然,在在校大学生股民中,理性和非理性的入市因素都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但相比之下,外界股市火爆的吸引力度更强。
2)选股依据。如表5所示,大学生股民选择股票时,虽然相当部分的学生股民经过自己分析,但是也有相当部分受到其他人群的诱导,如股评推荐、朋友或教师推荐。
持股时间 大学生股民在A股交易上基本上都是短期操作,甚至有部分学生的操作还是超短线。从数据来看,持股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在校学生股民只有16.0%,其他学生持股时间远远少于三个月(图1)。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看,杭州在校大学生股民存在一定的过度自信心理,导致交易频繁。
风险和亏损态度 大学生股民入市和选股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对风险和亏损的态度也有着非理性的一面。
1)风险态度。如表6所示,很明显,这些在校的大学生股民对风险不太在意或者在意但并不理会的所占比重较大,达到一半多一点儿的人群。即使是在知道有风险会减仓的42.4%的人群中,笔者通过进一步调查了解到,其中的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的意识形态,并没有去具体实行过。显然,杭州在校大学生股民风险意识薄弱,有可能存在一种过度自信的心理。
2)亏损原因。如图2所示,在校大学生股民把亏损原因主要归纳为信息获取不及时、市场黑幕和国家政策变化等外部因素,以及投资经验不足的内部因素,而没有从根本上如宏观经济变动、投资策略、选股方法、持股周期等方面查找原因。这说明他们对待A股投资的认识有非理性表现。
3)对待亏损套牢的态度。从图3中不难发现,在亏损之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股民选择继续观望,希望股市反弹,能亏少点儿。也就是说,学生尽管知道赢的概率可能会低于50%,但是他们仍然愿意冒风险,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返本效应”,他们希望能尽量弥补损失。总体来看,杭州在校大学生股民在亏损后退出市场和逢低继续买入的比重较低,绝大部分学生都采用了套牢后继续持股观望的态度。显然,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股民采用的持股策略具有明显的处置效应,即持有套牢的或者说表现不好的股票,卖出盈利或表现较好的股票。从另一角度来看,学生股民持有套牢的股票、卖出盈利的股票,这一现象即是其后悔厌恶的一种表征。
4)投资心态。如图4所示,只有不到三成的学生股民认为股票涨落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超过五成的学生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不到二成的学生直接认为亏损会导致情绪低落。显然,在校大学生股民投资心态还算比较正常,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股票涨落会影响心态??赡苁且蛭笱度氲那旧鲜亲约旱拇⑿詈透改傅那?,算闲置资金,亏损后对自己的正常生活也不会造成很大影响。
4 证券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目前内地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具备了从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经济学到投资学、金融工程、期权期货及衍生工具等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如何更好地为大学生理论教学服务呢?
证券类专业课程有必要向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扩展 从中登公司的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4月,沪深两市共有A股账户近2亿户,股票投资在内地居民的投资中已经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因此,作为内地居民中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大学生,毕业后拥有自身的A股证券账户的可能性非常高。从笔者的调查来看,大学生进行股票投资的人群中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占比较高,而非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占比较少(表1)。显然,证券类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激发大学生股票投资的热情。既然非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也很有可能介入A股的投资,那么在这些学生中也有必要开设证券类专业的选修课程,实现证券类专业课程的扩展。
当然在具体的理论教学活动中,对专业和非专业的大学生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比如,对于金融学专业和金融工程专业,对于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统计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相应的教学有必要分别对等;而对于投资学这样的课程来说,专业性较强的金融学专业学生和一般的经济管理类学生,对比其他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理论教学的设置也有必要在教学内容、形式和案例方面分别规划;而在金融经济学课程方面,金融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可以以数理经济学方向为主体,而一般的选修课程可以以投资学方向为主。
关注实务实例类课程的教学活动 从笔者的调研结果来看,大学生进行股票投资的选股依据并不理性,持股周期普遍较短(如表5和图1)。即使是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专业的大学生,通过经济学、金融学的学习了解宏观经济尤其是货币金融方面的运作,通过金融市场学的学习了解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通过金融经济学和投资学的学习了解金融方面的经典理论和投资原理,通过金融工程和衍生工具方面的学习了解对冲套利的知识。但是很显然,即使是学习了这些课程,许多大学生在进行A股投资的时候并不能应用相关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投资中也以短期操作为主,交易频繁。正是如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现有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像证券分析、股票操作实务等实务实例类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进行理论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掌握投资实务。
增加交易心理学方面的课程设置 从调研结果来看,大学生股民在A股投资上非理性投资心理较为明显,有必要从投资理念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
其一,大学生股民从众心理比较明显,有相当部分股民学生受到外界因素和其他人群的诱导而进入股市并选择股票(表4和表5)。
其二,过度自信心态明显,交易非常频繁。从调查结果来看,持股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在校大学生股民不到二成(图1)。显然股民学生基本上以短线交易为主,有部分学生还是超短线。在有学习任务和上班教学的情况下,如此的交易情况只能说这些学生投资心理过度自信,导致交易频繁。
其三,风险意识薄弱,对待亏损个股具有明显的处置效应(表6)。绝大部分股民学生风险意识淡薄、不在意,甚至有相当部分学生意识到风险但不具体实行。而且大学生股民习惯于把亏损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和投资经验,对待套牢个股选择观望(图2)。具有持有套牢或者表现不好的个股,卖出盈利或表现较好的个股这种现象,具有明显的后悔厌恶和处置效应(图3)。因此,可以设置金融心理学、股票心理学或行为金融等专业课程,为大学生掌握交易心理打下一定基础。
辅助的课外学习内容 除了这些课程设置以外,在配合证券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辅之以大量的课外书籍的学习。比如:学习基本面分析,那么《证券分析》《聪明的投资者》《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怎样选择成长股》《股市真规则》《投资者的未来》《股市长线法宝》等书可以学习和讨论;如果是学习基本面与技术面相结合,那么《专业投机原理》《笑傲股市》等书有必要学习;如果从事交易为主的事业,那么除了《股市作手回忆录》必读以外,建立交易系统的学习资料如《通向财务自由之路》等也很有必要;在交易心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课外阅读《股市心理博弈》《金融心理学》《股市心理学》等资料;而学习计算机量化交易的话,《解读量化投资》可以学习;如果学习仓位管理或资金管理,《一个交易者的资金管理系统》这类课外材料可以阅读。这些书籍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论知识,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p>
参考文献
[1]张新.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金融研究,2003(8):36-44.
[2]肖鹞飞.现代金融学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学科建设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7):90-96.
[3]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89-93.
[4]赵汕.中美金融学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20-24.
[5]于春红.中英《金融学》教学的比较及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47-149.
[6]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07(1):20-23.
[7]焦继军.金融学科案例教学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7(1):48-50.
[8]叶立新.金融学案例讨论教学体会[J].时代教育,
2008(2):52-53.
[9]宋逢明.发展实验金融学 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J].资本市场,2007(11):32.
基于效用理论之上的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假定投资者是风险的回避者,投资者根据未来的收益风险状况并从整个投资组合的角度作出投资决定,并且总是作出一致,准确和无偏的理性预期。投资者的行为是理性的,不会受到主观心理及行为因素的左右。然而近二十年的研究表明,传统的投资决策理论假设不尽合理,首先,投资者未必有一致无偏的理性预期。其次,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与投资者既定的盈利亏损状况密切相关,而非仅决定于未来的收益风险关系。总之,投资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明显具有某些行为特征,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方面难以用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去解释。
处置效应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西方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理论回顾和动机
1、前景理论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论用于描述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的是,前景理论用价值函数(valuefunction)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utilityfunction)。与效用函数相比,价值函数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投资者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lossorgain),而不是资产的数量,因此投资者不是从整个资产组合的角度来作投资决定,而是按组合中各资产的损益水平将其分别对待。实际上,有的投资独立来看可能是没有(或有)吸引力的,但是从整个分散组合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是一个不错(或不好)的选择。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的位置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并且因人而异。其次,价值函数的形式是"S"型函数,在盈利部分是凸函数,在亏损部分是凹函数。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最后,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感觉上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因此投资者对损失较为敏感。
2、经验研究
在前景理论的框架下,其它学者对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回避实现损失的现象作了近一步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者们利用各自所得的独特资料库对处置效应等行为金融课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取得较大的进展。
Shefrin和Statman(1985)指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投资者在盈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即出现处置效应的现象。Shefrin和Statman将引致处置效应的原因归结于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为避免实现损失带来的后悔和尴尬而回避实现损失,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即是证明投资者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投资者急于实现盈利是为了证明自我,即骄傲自大心理所致。然而亦有其它学者如Kahneman和Tversky等认为,投资者担心后悔的心理重于自大心理,因此投资者宁可不采取行动,有这样倾向的投资者可能既不愿意实现亏损亦不愿意实现盈利,不卖出盈利的股票是担心股票价格会继续上升。
Odean(1998,1999)利用美国某折扣经纪公司从1987到1993年间共10000个帐户的交易记录研究处置效应。Odean提出了一个度量处置效应程度的指标,他用该指标验证了美国股票投资者存在着较强的售盈持亏的行为趋向,而且这种行为动机不能用组合重组,减少交易成本和反转预期等理性的原因来解释。但是,Odean发现出于避税考虑,美国股票投资者在十二月份卖出的亏损股票较多,处置效应在十二月份因而较不明显。
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中国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
3、研究动机和贡献
投资者行为研究常常受制于有关投资者交易数据库的获得,至今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几乎都依赖某些特别的数据来源。本文著者有幸得到某著名证券公司的帮助,提供了该公司一营业部在1998至2000年间的交易数据库,这使得我们研究中国投资者行为的愿望得以实现。处置效应反映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总体上来讲,这种倾向至少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正因如此,不少流行的投资策略建议投资者使用止损指令来控制损失的程度,但是实践中投资者真正能自制和采纳这类建议的并不多。
相比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我国投资者处置效应的研究,本文作出以下主要贡献:(1)本文考虑了六种参考点的定义,并比较其中四种不同定义对处置效应结果的影响;(2)本文除了使用Odean(1998)的方法检验处置效应外,亦从比较亏损股票和盈利股票的持有时间来检验处置效应;(3)本文检验了不同规模投资者的处置效应;(4)本文分析了投资者处置效应中的理性因素。
样本与方法
1、样本描述
如前所述,本文考察的对象是某证券营业部共9945个股票帐户在1998--2000年的交易数据库,辅助数据库是深沪两市1998--2000年的行情数据。对原始数据库进行适当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投资者每日股票的交易量、交易价格和清算价格。为简化起见,我们对同一投资者在同一天内对相同股票的交易汇总,如果净额为正,则投资者买入该股票;若净额为负,则投资者卖出该股票;若净额为零,则去掉该该股票交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当日投资者在特定股票上的交易的含义更明确。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同一天对同一只股票进行反复买进卖出的意义并不大,原因是这样投资者需要付出交易成本,而从买卖差价中所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补偿交易成本。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如果该投资者或投资者集团可以操纵某只股票的价格,则当日反复买进卖出,故意使一些账户盈利或亏损也是可能的。
目前,投资者的注册账户分为个人投资者账户和机构投资者账户,但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和机构投资者为了达到逃避监管、操纵股价的目的,部分机构资金使用个人账户进行操作,根据注册类别来区分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是不妥当的。一般来说,个人账户的资金量相对较少,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小;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量相对较大,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大。根据股票投资组合的市值大小来划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可行的。
由于我们研究的核心是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处置效应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我们将9945个账户按平均投资组合市值分成3类:1、小于50万;2、大于等于50万,但小于等于1000万;3、大于1000万。大致上,我们可以认为第一类是个人投资者,第三类是机构投资者,第二类是个人和机构的混合体。
2、检验处置效应的两个推论
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和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与此相关的两个推论是:1、卖出盈利股票的比率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比率;2、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长于持有盈利股票的时间。处置效应还有一个不太适当的推论是卖出盈利股票的数量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数量,这一推论不适当的原因是当市场处于牛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盈利状态,盈利股票的数量远超过亏损股票,买出更多的盈利股票是合理的;而当市场处于熊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股票的数量远超过盈利股票,买出更多的亏损股票是合理的,采取推论1的比率方式有利于克服上述问题。此外,从处置效应我们亦可以推论股市在跌市的成交量应少于升市的成交量,本文不拟对这种较为明显的现象展开。
实证研究中,我们考虑了六种定义参考价格的方式:1、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成交价格;2、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清算价格;3、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4、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5、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6、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
成交价的优点是与申报价格一致,容易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参考价格,清算价格的优点是包含了交易成本,计算的损益更符合实际损益;最近一次买进价格的优点是与投资者最新股价定位一致,缺点是没有考虑历史交易对投资者参考价格的影响,所有交易的平均比所有买进交易的平均能更好地反映投资者的实际成本。总之,参考价格的确定因人而异,在总体上也很难说哪一种定义方式更科学。
参考点确定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盈亏的确定。盈亏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实现的盈亏,另一种是账面的盈亏。实现的盈亏是指投资者卖出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成交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清算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账面的盈亏是指投资者账面的盈利或亏损,若当日最高价大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盈利;若当日最低价低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亏损。如果考虑交易成本,账面盈利的条件是当日最高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账面亏损的条件是当日最低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实证研究中,我们将考虑不同处理方式对结果的影响。
对于每一个投资者,计算至少卖出一只股票的交易日卖出股票实现的盈亏和没有卖出股票的账面盈亏。然后,对所有投资者或满足某种特征的投资者计算所有交易日或某一段时间的卖盈比率(PGR)和卖亏比率(PLR),
一般来说,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自身的大小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这两个比例相对大小则可以反映投资者卖盈还是卖亏的倾向。如果卖盈比例远大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盈;如果卖盈比例远小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亏。我们分别用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之差PGR--PLR(记作)和之比PGR/PLR(记作)来衡量投资者"售盈持亏"的程度,数值越大,则越愿意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数值越小,则越愿意卖出亏损股票,继续持有盈利股票。从统计角度,检验和,相应的统计量显著且大于0或小于0。处置效应表明,投资者愿意售盈持亏,检验统计量应显著大于0。
为了检验处置效应的推论2,我们计算了每次卖出股票和最近一次买入该只股票的时间差,如果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售盈持亏"的心态,那么平均来讲,投资者在卖盈股票上的持股时间会短于卖亏股票上的持股时间。检验持股时间差是否显著非零,可以验证上述推论。
3、处置效应中理性因素的分析
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倾向并不一定意味着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它可能与投资者采取反向投资策略有关。当股价上涨后,投资者可能降低股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售出股票也在情理之中;当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可能预期股价反转的可能性加大,也有理由继续持有亏损股票。版权所有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投资者卖出股票后股价的涨跌来考察投资者决策的正确与否。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则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增加收益;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下跌,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减少收益。事实上,在一段时间内,股价大多同涨同跌,如果卖出股票的股价涨幅小于(或跌幅大于)持有股票的股价涨幅,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反之,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本研究是从事后结果考察投资者决策有理性因素。
从事前来看,如果投资者相信股价将继续原有的趋势,则会"售亏持盈";如果投资者相信股价会反转,则会"售盈持亏",即会表现处置效应倾向。因此,"售盈持亏"现象与股价反转是一致的。
为了检验投资者"售盈持亏"行为是否基于对价格反转或相对价格反转的预期,我们考察投资者卖出股票后10、20、30、60个交易日卖出股票和没有卖出股票的收益状况。
·数据·
表1:投资者交易特征基本统计
1998-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投资者数量(人)9749548161857853
股票数量(股)10518259231050
买进次数2600286261079181118237
卖出次数2378135614473672107997
买进成交数量(股)2200192726272058
卖出成交数量(股)2458200928852400
成交数量(股)
最大值252000099740013406222520000
99%分位点25000200003000023800
90%分位点4900400050004500
中位数100090010001000
平均值2323196627522221
成交金额(元)
最大值99%43691845137396933408457943691885
分位点90%307731218179350757325660
分位点54200446045800057018
中位数983086001000210430
平均值286622244231442
表2:投资者交易活跃程度基本统计
交易次数1998-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平均值51222529
最大值1760752587941
99%分位点440179209222
90%分位点123536066
中位数2291215
25%分位点7345
10%分位点2122
表3:日内相同股票反复交易分类
交易类型频率百分比(%)累计频率累计百分比(%)
都是买进3209053.713209053.71
都是卖出2190136.665399190.36
买进多于卖出16973.845568893.20
买进少于卖出19793.315766796.52
买进等于卖出20803.4859747100.00
表4:不同规模的投资者卖盈卖亏比例之比
1998-2000年1998年
小于50万3.40(38.11)3.34(24.72)
50-1000万2.77(11.79)3.32(9.58)
大于1000万1.81(4.84)1.94(5.48)
1999年2000年
小于50万3.00(29.86)3.33(3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