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30 16:06: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药产业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医药产业 自主品牌 产业园区
1. 黑龙江省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1.1医药产业规模逐渐扩大
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产业完成总产值250.24亿元,同比增长28.2%。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医药生产企业达13家,占全省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90%,过5亿元的有3家,占全省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80%。这对于扩大我省医药产业规模作用显著。
1.2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
在哈药集团、仁黄药业等龙头企业带领之下,黑龙江省已具有比较完备的医药生产体系。2010年,黑龙江省30户重点医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95.6%,成为我省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其中哈药集团完成产值占全省医药产业产值的42.23%,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占全省医药产业的58.86%、47.35%和50.85%。
1.3技术创新能力日益提高
多家医药生产企业已经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打造出黑龙江省特有的医药品牌。如哈药集团目前拥有“哈药”、“三精”、“世一堂”“钙中钙”等四件中国驰名商标,创全行业及东北三省之最。哈药集团还创建了生物工程、抗生素、药物制剂、现代中药、OTC药品及保健食品、动物疫苗及兽药等六个方面的技术平台。
1.4北药资源丰富
据统计,黑龙江省有中药材物种856种,其中植物类818种、动物类34种、矿物类及其他类4种,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以及长白山系张广才岭地区。我省也已经形成以黄芪、刺五加、丹参、满山红、熊胆、苦参为主要原料的抗炎、抗毒、抗衰老等系列产品。因此,我省开发北药的独特优势,使其快速叫响北药品牌,加快医药产业多元化的发展速度,也迅速提高了医药产业的品牌特色和市场化水平。
2. 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法律法规制度有待完善
我国现行药品监管法律仅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除此之外,还有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关于食品等产品管理的特别规定》等十几部法规。但医药产业对人类健康关系重大,这就决定医药产业的法律法规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2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
在黑龙江省医药产业的发展中,市场结构高度分散导致其产业规模不大,难以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由于缺乏有效创新活力的竞争结构,使得医药产业经济产出质量低。很多医药企业没有明确其在医药产业链中的位置,导致黑龙江省医药产业的发展存在竞争有余而合作不足现象,不仅降低医药产品的质量,更导致医药产品结构水平低,使得黑龙江省医药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中受到严重制约。
2.3自主品牌缺乏和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目前,在黑龙江省市场上流通的国产药品(中医药除外)基本都是非专利药或者仿造药。医药专利严重缺乏和医药生产企业资金不足是导致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医药企业自主研发新药的过程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因素,其承担风险的能力又弱,就加剧医药企业以仿制国外产品为主、自主品牌和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的现状。目前黑龙江省具有研发中心的医药企业不足30%,这导致2010年黑龙江省医药发明专利只有150个,实用新型专利仅50个,外观设计专利仅6个。
2.4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市场格局被打破以后,新的有效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假劣药品和虚假违法广告屡打不绝。加之某些地方政府部门纵容,使违法乱纪和偷漏税款冲击正常的交易秩序,挤占或掠夺商业利润。医药销售终端环境差,市场不规范,尤其是医院拥有着处方权的绝对垄断优势造成了以药养医、零售药价高涨的局面。
2.5缺乏完善的产业园区
虽然利民科技医药园已建成,但是黑龙江省依然还有很多医药企业分散在各个地区,没有一个完善的医药产业园区为其提供地域上的有利条件,导致其得不到规模化的发展。更何况,黑龙江省的医药企业普遍自成体系,资源得不到最优配置,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导致上下游企业资源得不到合理分配,产生不了带动相关行业协同发展的联动效应。
3. 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完善医药产业的法律法规制度
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制度是医药产业得以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为了发挥法律法规制度的这一作用,我们应做到:首先建立健全药品监督管理法律体系;其次健全医药产品广告监督管理机制。第三通过网络等新兴媒体及时信息提醒广大患者及患者家属不要上当受骗,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违法药品广告的药品做出停止在区域内销售的行政措施等。
3.2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医药企业应结合政府的力量,通过自上而下的渠道进行结构化调整,建立自身竞争优势。大医药企业之间的兼并会给中小医药企业造成巨大的兼并压力与示范效应,这就迫使类似规模或者更小规模的医药企业主动寻求合并或者兼并,从而能加快医药企业的重组进程,达到扩大产业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医药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运用医药产品的差异策略和特色经营策略实现对自身的合理定位。即医药企业要找准自身在集群产业链条上的点,然后把这个点做深、做精、做强。从企业战略上更要关注医药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集群内部过度竞争的问题,而且也能够不断优化整个集群的产品结构。
3.3培养自主品牌和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目前,黑龙江省医药企业的自主品牌数量有限,自主研发能力弱。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做好这三步:第一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医药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其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的科研院所来黑龙江省设立研究中心,建立与国际医疗水准接轨、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和运营的医药研发机构,为医药企业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提供一个更好的研发平台。第二加强科技建设,加快医药成果落户。建立黑龙江医药科技园,鼓励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黑龙江医药科技园就地转化,将黑龙江省变成国家医药前沿技术、重大科技专项成果产业化重要基地。第三鼓励黑龙江省医药产业的龙头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新产品、新技术。
3.4健全医药流通体系
促进医药流通企业兼并合作,实现流通企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简化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医药流通企业赢利能力。其次促进医药销售终端专业化,明确划分服务对象、目标市场和盈利点,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利用平价药房价格优势,引导零售药价向正常水平靠近,促进平价药房向一般药品零售企业转变,建立一个扁平化、规?;揭┎妨闶厶逑怠?/p>
3.5建立北药产业园
黑龙江省具有发展北药巨大优势,蕴藏丰富野生中药材资源。在此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医药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依托符合国际规范的北药产业园。同时进行中成药、生物制药、保健品、化妆品研究生产,健全医药产业相配套的市场完善医药产业园区。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立项项目“黑龙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对策研究”系列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维刚.中国医药产业成长特性与机理研究[J].上海:中国知网.2007.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因子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195-03
引言
生物医药产业是全球经济中增长最为快速、稳定的产业之一[1]。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依托一流的研发结构和完善的价值链支持体系,在产品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以浦东、奉贤、张江高科等产业园区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领军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也存在一系列的阶段性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行业集中度低等。如何加快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将是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从产业链的角度,首先构建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客观评价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潜力,探究各细分行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为制定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价值链主要分为药物发现、药物开发、药物制造、药物销售四个环节,各环节涉及主体较多,结构关系复杂,环节之间层级跨度较大,产业需求差异显著?!拔⑿η摺崩砺?[2] 指出,研发和销售环节占据价值链的高附加值部分,制造环节处于价值曲线的底部。然而,将“微笑曲线”理论简单的应用于生物医药产业,却会走入误区,因为生物医药业其并非单纯的通过规模效应创造利润。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在药物开发与制造环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首先要发展医药制造业,形成价值创造的中枢和基础,进而支持药物发现与开发,盘活销售流通环节。根据生物医药产业链的特点,本文编制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端高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级层次,共12项指标(如表1所示)。
1.产业高端指标。高端产业具有高级要素禀赋支持下的内生比较优势,占据着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表现为较强的价值链控制力、较高的价值链位势[3]。高级要素禀赋主要从专业人才密集度、资本密集度、行业人均收入多个方面衡量,反映了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和资本等核心要素。产业价值链位势,从在价值链上所处的环节位置判断,实质就是对价值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专利研发或营销渠道、知名品牌等的控制力,而动态维持高价值链位势需要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2.产业高效指标。追求产业高端的最终目的是高效?!安蹈咝А笔侵覆底试磁渲眯矢?,表现为良好的经济产出效益、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和正外部性。良好的经济产出效益反映为资金、土地、人员等各要素的使用效率较高,推出新产品能力强[4]。高附加值反应为良好的产值增加值、风险收益管理和资产收益水平。正外部效应突出表现为节能减排的环境友好性,发展绿色产业。
二、模型及数据说明
1.评价模型。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提出了多种指标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但这些方法有赖于专家的主观判断,存在着指标包含部分重叠信息和赋权的主观性这两个问题。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在不损失或很少损失原有信息的前提下,将多个实测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的数据简化技术方法,能够反映并解释这些实测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其原理是通过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内众多变量之间的关系,探求样本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作为构建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元素,而排除样本之间差距不大的那些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来进行综合评价时,是对相关的产业发展评价指标向量进行降维,采用较少的因子,以每个综合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来评判产业的发展水平。构建的综合评价函数为:
其中,αi是综合因子F的权数,它是根据Fi的贡献率确定的,即Fi的方差占全部总方差的比重确定的。由于指标权重是通过多重线性变换和数据运算获得的,既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消除了指标间信息的重叠问题,同时指标的减少也有利于抓住主要矛盾,使综合评价结果唯一、客观、合理[5]。
2.数据说明。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涵盖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中药制药和生物外包服务行业,通过对上海市境内生物医药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同时采集整理了企业年度报告数据,收集了上海市境内165家生物医药企业相关数据,去掉29家数据不全的企业,共有136家企业纳入统计样本,基本覆盖了上述五个细分行业,对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三、实证研究
首先,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中对12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数据充足,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SPSS17.0输出结果,得到主成分的矩阵的初始特征值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
取累计贡献率≥85%的前3个主成分,这3个主成分可以代表12个指标的96.062%的信息量。为了对所选出的主成分进行解释,本文取得3个主成分的因子荷载量,因子荷载矩阵(如下页表3所示)。
由主成分模型可知:主成分F1中X11、X12、X13、X21、X22、X23、X43的系数绝对值较大,其因子荷载量远远大于其他指标,主要涉及高级要素禀赋和产业价值链位势两个方面的信息,故F1可命名为产业高端因子;主成分F2中X31、X32、X33、X41的系数绝对值较大,其因子荷载量远远大于其他指标,主要涉及产出效益和附加值两个方面的信息,故F2可命名为产业高效因子;主成分F3中X31、X42的系数绝对值较大,主要反映的投入产出比、营业利润率这两个方面的信息,高利润和高产出可以有效的支撑产业内部的发展,故F3可命名为产业支撑因子。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可得综合得分计算公式:
根据综合得分计算公式,可计算出上海市生物医药各细分行业发展水平综合和得分及其排名(如表4所示)。
四、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协同视角 生物医药产业 发展研究
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居于领先水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处于第二方阵(欧美等发达国家处于第一方阵)。为了应对剧烈的市场竞争,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弥补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通过技术协同创新进行产品的创新是解决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具有协同创新关系的生物医药企业更好地利用技术协同创新以实现对产业创新资源的整合,增强相关企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生物医药产业完成总产值11934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到3%;在“十一五”期间产值年均增长23.8%,市场规模从全球第九位上升到第三位?!笆濉逼诩洌夜镆揭┎到胍浴傲康墓婺@┱藕椭实钠鸩阶犯稀蔽诵哪谌莸恼逄嵘锥?。
1.高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
作为全球老龄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拥有广大的市场需求和前景。近20年来我国医药行业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30%,远远超出于全球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率。2011年全国医药制造业市场规模为15708亿元,较2010年的12192亿元同比增长约29%,增速为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整个行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图1)。
2.行业子领域药品种类相比国际较少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结构为:基因工程药物占44.9%,诊断试剂占19.6%,抗体占15.6%,疫苗占11.9%,血液制品占8.0%??杉夜镆揭┎到峁共季钟胧澜缟镆揭┎到峁共季只疽恢?,产业子领域中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体,但所占总体比重比世界产业结构低5个百分点左右,而诊断试剂、抗体及疫苗领域所占比重要略高于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
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Nelson & Winter(2005)基于进化的角度认为,创新不是一个纯技术概念,它具有技术与经济的复合属性,它不仅包括纯技术范畴的变革和创造,而且要有相协调的制度提供支持,只有技术和制度两者很好地协调配合才能促使创新得到可持续的进化和发展。
1.提高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
有力度的产业化资金投入,是实现高端生物医药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保障。应该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方式,为相关企业奠定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扶持相关企业的合作与发展,实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某些领域的创新突破。
2.协同创新以实现选择性重点突破
国家应大力支持以人源化抗体、治疗性疫苗、多肽、核酸药物及干细胞为主的生物治疗品种等新型生物技术药的协同研究开发。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极其重要的阶段,我国应该抓住难得机遇,瞄准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需求,构建系列的生物医药研发方法和关键技术模式,积累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破除国际厂商在生物医药产业中构筑的知识产权壁垒,联合我国相关企业,在技术协同创新理念下,实现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总结
决定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技术与众多非技术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若其中存在某些短板,那么组织创新的效率或绩效将受到负面的影响。我国在世界生物医药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单取决于个别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取决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因此,协同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相关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制定和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化的协同发展,以推动我国生物医药的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天柱,银路,程跃.美国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路径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0(5):136-143
[2]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4]孟祥海,高山行,舒成利.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4):14-24
[5]Jae Kuk Ryu,Hyo Sun Kim,Doo Hyun Nam.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 of biopharmaceutical drugs[J]. Biotechnology and Bioprocess Engineering.2012(5)
[6]汪楠.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竞争力分析[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3(5):392-395
[7]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of Bio-pharmaceuticals in 2009. China Chemical Reporter, 2010,21(10):18-19
[8]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研报告,2014-2015
[9]Jiamin, F. (2014).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for China's Bio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ased on Porter Diamond Model. Journal Of 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Research,6(5): 477-485
[10]中研普华.2012 年上半年我国生物医药进出口情况探讨.中国行业研究网.2012-08-14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一是产业规??焖僭龀ぁMJ杏涤幸揭┢笠?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从业人员达2.7万人,总资产达到337亿元。2010年至2014年,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1.9%,高于工业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行业发展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二是骨干企业膨胀发展。近年来,威海市医药产业培育了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2014年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制药、鸿宇医疗、东宝制药5家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医药行业的74.2%。
三是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均已通过GMP标准认证,其中,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制药等7家企业率先通过新版GMP标准认证,拥有1个中国名牌和8个山东名牌。主要产品有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新型中成药、医疗器械、生物药物等10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规格,基本形成了以化学制药为基础,医疗器械为主导、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工业生产体系。
四是技术研发平台逐步完善。全市医药工业现已建成2个国家级、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和1个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威高集团在国内建立了9个研发中心及中试基地,重点研发生产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药品。鸿宇器械自主研发的微创颅脑引流系列产品已获得3项国家专利,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外脑颅出血急救方面的空白。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医药企业存在“小、散、乱”的现象。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25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2家,占总数的8%。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规模小、工艺落后、布局分散,企业集约化、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国际上大型医药企业(辉瑞、诺华等)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额的15%―20%,而威海医药企业平均投入仅为1%―3%;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产业集中度不高。目前,医药产业链配套率不足30%,产业集群内部大多数企业分散独立,没有建立起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联合生产网络。
四是融资难、招工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小微企业由于抵押物不足、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融资难的现象比较普遍。企业生产一线工人中的65%来自外地,3―5年返乡或离厂的约占50%。由于新建医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设施配套不到位等问题,也增加了招工的难度。
二、发展形势分析
(一)市场需求层面
未来5年,全球药品市场将维持快速扩张态势,预计市场规模年均增长8%。《全球药物使用―2016 展望》指出,受新兴医药市场销量增加,以及发达国家药物消费额提升的驱动,2016年全球年药品消费支出将增至 1.2 万亿美元。威海市的一次性医用注射器、输液器的市场容量现已占到全国市场的20%以上,心脏支架占到全国市场的28%,儿童保健和治疗药品占据全国首位,医药企业应立足自身优势,把握市场机遇,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二)政策因素层面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自2014年7月生物药品企业可执行3%的增值税简易征收税率,2014年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显著减轻税负。今年2月,威海市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成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在贸易、投资、服务、产业合作方面,发挥两地区位和经贸合作优势;威海市委、市政府把医药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这些政策都为威海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环境资源层面
威海市拥有千公里海岸线,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8,生态环境优良,气候和环境宜人,饮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拥有海洋生物300多种,比较适合发展医药和医疗器械这类耗材少、耗能低、污染小、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三、促进威海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威海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立足现有工业基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中长期战略性规划。一是培植医药和医疗器械两大产业基地。依托迪沙药业、达因制药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现代中药及天然药三大类优势产品,打造以化学制药为基础、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产业基地;依托威高集团、鸿宇医疗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精尖诊疗设备、机电一体化医疗设备等产品,打造国内外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二是打造高端产业园区。以迪沙工业园、达因工业园、南海工业园三大医药工业园为载体,建设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园区,吸引更多的企业、技术、人才和资本流入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
(二)立足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力突破一批支撑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引进高技术战略投资者,采取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合资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到2016年全市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三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建设,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推进产业化示范工程,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加快产业化进程和推广应用。
(三)推进战略重组,培植骨干企业
一是推进战略合作。依托威高集团、迪沙药业等一批骨干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先进医药企业、知名院校与科研机构合作,重点在高端医疗器械及配套、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及营销服务网络建设等领域,坚持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并重,品牌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并举,鼓励和支持企业靠大联强、嫁接联姻,实现企业膨胀发展。二是推进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威高工业园扩建项目、迪沙药业高科技原料药生产研发项目、山东中关村医药产业园等15个重点项目,项目完成后年新增销售收入270亿元,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依托产业招商,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开展“独立招商”。各市区要围绕产业区域定位,瞄准国内外同行业领军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端项目。二是开展“定向招商”。围绕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基地培育,针对产业链的高端和缺失环节,大力开展定向招商,做粗拉长产业链条。三是完善关联配套。通过行政引路、招商引进、政策引导等举措,推动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配套,为骨干企业膨胀发展提供链条支撑。
(五)突出重点,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财税政策。整合现有政策资源以及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工程等方面倾斜。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所得税减免、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二是金融政策。抓好银企对接工作,开展科技支行试点,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和民间融资服务公司为中小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土地政策。坚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对于优先发展的医药产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所在地工业用地等别的基准地价下限标准执行。
(六)建立完善服务机制,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可以表现在诸多方面,国内外机构和学者对区域竞争力的定义大多数都脱胎于国家竞争力的内涵。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区域产业竞争力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如市场需求、政治因素、人才因素、技术因素等等。与此同时,区域产业竞争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它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区域产业过去和现在的产业水平,也可以反射产业发展的未来水平;不仅是在一段时间内的表现,更随时随着时间的变动发生变动,因此,在评价区域产业竞争力时,也要考虑区域产业动态变化这一特性。在此基础上,依据科学性、可行性、代表性原则,参考前人研究,将医药区域产业竞争力定义为五个方面,即经济基础、宏观环境、行业发展规模、行业发展动力、行业内在潜力,共41个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如表1。
其中,部分指标解释如下:
城市化水平(URBAN):即城市化率,是衡量各地区城市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数量指标,一般采用一个地区的城市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市场化程度(MC):反映一个地区市场化水平与开放程度的数量指标(文秘站:),通常采用所有从业人员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来表示。本文由于数据可及性,采用城镇从业人员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来表示。
经济开放程度:该指标度量方法很多,本文采用较为简单的方式,即采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度量。
外商投资比重:该指标在文中采用外商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
2 评价模型的介绍和数据来源
2.1 评价模型介绍
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熵也越大。根据熵的特性,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熵值来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也可以用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选取n个省市,m个指标,则具体某个指标即为第i个省市的第j个指标的数值(i=1,2…,n;j=1,2,…,m)。
(2)运用功效系数法,将数据非负化;
正向指标(越大越好),负向指标(越小越好)。
2.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2),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7~2012),中国药学年鉴(2007~2012),部分数据来源于米内网。舍去部分数据不全的省市,保留中国大陆区域共24个省市及自治区2006年至2011年间数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省市医药产业竞争力排名结果
依据熵值法计算出综合竞争力得分,得到各省市竞争力综合排名见表2,其中括号内表示其在五个评价方面中的单项排名。
3.2 医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从结果来看,综合排名前三的省市分别为江苏、广东和山东。事实上,这三个省市也是近年来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前三名的长期占领者,体现出强劲的实力和持续力。江苏省在经济基础和宏观环境排名分列一、二位,其他三方面均处于中游水平,经济基础与经济环境的优势明显,整体发展均衡,行业规模有待发展、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广东除行业发展规模水平处于中下游水平外,其他各项均处于3~6位间,无论从经济基础和行业发展潜力来看,都具有稳定发展的实力,可见进一步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对于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山东行业发展动力位于第5位,其他指标均处于中游水平,整体实力较为均衡,说明行业对于其在人员配置、R&D投入水平方面较为重视。
从区域划分来看,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沿海省市在几乎占据排名前十的位置,其中东部地区前三即为总排名前三江苏、广东及山东。整体来看,东部省市经济基础较好,政府对于医药产业发展也较为重视,已具有一定产业规模,优势企业多。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实力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排名前三的省市为吉林、河南及山西,从各项排名来看,吉林与河南排名均靠前,综合排名也因此处于较前位置。山西较比之下,平均实力低于吉林与河南,其他中部省市与山西情况类似。整体来看,中部地区个别指标有一定竞争优势,部分省市也有强势企业,但是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整体竞争力偏弱,发展均衡。西部地区排名前三的省市为内蒙、四川及甘肃,中部地区状况与西部地区相似,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虽然也有个别指标在个别省市具有竞争优势,但是整体情况不佳,竞争力较弱。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医药;综述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3-0093-03
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药物资源极为丰富的凉山、金沙江、乌蒙山、哀牢山和无量山一带,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彝族医药。彝族医药底蕴深厚、内容丰富,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すぷ鞯囊饧泛螅夜д叽臃俏镏饰幕挪;そ嵌瘸龇⒍砸妥逡揭┱箍芯?,形成了一定研究成果。
本文以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为线索,兼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云南省文化厅主管、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ぶ行闹靼斓摹霸颇鲜》俏镏饰幕挪钡裙俜酵窘凶柿鲜占?、整理。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展开的彝族医药研究,可以归结为以下5个方面。
1彝族医药概念研究
彝族医药概念在我国相关学者的研究、阐述下日臻完善。王敏从民间传说、古籍文献记载、考古出土文物和民间民俗流传4方面论述了中国彝族医药历史源流,认为彝族医药源远流长,其伴随着彝族先民的生存斗争与生产实践,发端于神话传说时代,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形成与成长,并发展成为内容丰富而独特的彝族医药学。钱韵旭等从地理环境的视野探究了彝族传统医药,认为“彝族医药基础理论受到地理位置临近的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彝族医药与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尤其所分布的动植物种类密切相关;彝族医药擅治生活环境的多发疾病或者采用一些适应当地环境的治疗方法;由于地理的隔绝,彝医多用单方或者简方”,说明彝族医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罗艳秋、徐士奎通过对彝汉文史资料和田野资料的系统研究,认为彝族医药是根据彝族先民所创制的先天八卦太阳周天历法测度日月运行规律,结合气候时节推算生物的首萌长遍退藏,在此基础上形成以阴阳疗疾理论为核心的医学理论体系,保留着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源头,对中国传统医药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彝族医药概念的阐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彝族医药的历史源流、地域特色、理论基础等,明白其医疗保健作用及文化内涵。
2彝族医药“非遗”特质研究
国内学界撰文阐述彝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揭示其人员锐减等的濒危状态。秦国政认为彝族医药至今在我国云南、四川、贵州及广西等地区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服务于当地人民群众的重要卫生资源,是具有中国特色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颜晓燕、童志远认为彝族医药同其他少数民族医药一样是我国传统医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医药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国本从民族医药的医学范畴、人文因素;卫生事业、经济产业;自然文化、人文文化;民族文化瑰宝、文化交流口岸;地方、中央共同规划,全面协调保护五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赵富伟等通过大量实地调查,以第一手数据从民族医药传承人“非法行医”、女性在传承人中所占比例偏低、传承人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潜在传承人数量锐减、传承人受教育程度低5个方面,揭示民族医药传承危机。崔箭等认为由于受到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目前民族医疗机构治疗的病种日益减少,许多知名的老民族医生由于年龄偏大相继离开了工作岗位,现存的民族医疗服务阵地越来越小,盲目的用西医和中医填补不足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民族医药的人才伍方面。
无论在学界还是在普通民众中,人们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彝族医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其加以保护、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开发其医疗药用价值的需要,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物质与精神财富的需要。面对彝族医药的传承?;?,如不加紧采取措施给予有利帮助扶持,彝族医药的传承将面临急剧的流变和消失的风险。
3彝族医药传承人研究
面对当前彝族医者中出现的年龄断层问题和“技在人身,技随人走,人亡技亡”的特点,对彝族医药传承人的认定与培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しā分校娑恕胺俏镏饰幕挪硇韵钅康拇硇源腥恕庇Φ本弑傅奶跫舛砸妥逡揭┐腥说娜隙?,特别是申报国家、省、地、市级别的项目传承人具有指导意义。秦阿娜等在其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论述“从广义上讲,凡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彝医知识治病并将其告知于他人的人,都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彝医文化的传承。而从狭义上讲,只有掌握丰富的彝医知识,直接参与诊治活动并乐于将其传授于他人的彝医从业者,才能称得上是彝族医药的传承人。民族医药传承人培养模式,包括3方面的内容: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鼓励民间传承;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传承?!敝罟救衔杂诖骋揭┓俏镏饰幕挪腥说呐嘌凉刂匾谂嘌勘昙敖逃椒ㄉ嫌悸恰霸谙钟械闹幸揭┰盒;蜃ㄒ的诳琛且拧纬蹋忧俊且拧逃欢允?、地、市级非遗项目中已经确定的传承人,利用举办培训班、专题学习班的形式,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专业水平;对可能入选的‘非遗’项目,特别是民间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医药人员,通过集中办班、分散实践观察等办法,提高他们的文化、专业水平?!庇醒д叽印盎钐小苯嵌炔兔褡逡揭┐腥说闹匾裕衔钐惺欠俏镏饰幕挪械闹匾卣鳎鹩谖奈锏亩ǖ惚;?、博物馆式的实物收藏、古籍整理等的“静态”保存,强调传承过程中人的重要作用,传承人集中体现了活态传承的内容、形式与手段。胡芳梅等认为彝族医药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彝族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应对当前彝族医药面临空前的“断档”?;?。李佳川等认为需要建立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从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民族医药教育体系多形式多层次发展等方面,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助力民族医药的发展。
对彝族医药传承人概念的阐释还不多,然而彝族医药传承人作为彝族医药传承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已有的对彝族医药传承人的培养探讨有理有据,为具体彝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提供了思路。
4彝族医药传承路径研究
学者们主要从两种不同的思路出发探寻彝族医药的传承路径。思路一,通过寻找民族医药传承的渠道或方式,描述民族医药在传统或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的内在传承机制。王志红、向芯慰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指出,民族医学医技的传承基本上都是以“口传身授”为主,强调个体经验的积累和体验型的学习方式,其“秘方”和医技大多也只有记忆相传,没有文字记录;有些专家“保密”意识较强,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倾向,传习人基本上是在子女亲属之中选择。梁正海等在对湘西苏竹村个案研究基础上,总结出地方性医药知识的传承机制和特点,认为纵向承继(祖传、师传),横向交换(自由式交换和当地政府干预下的交换)都是其内在机制。沙学忠认为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也是诊疗疾病的实施者。毕摩经书上有部分彝医药方面的记载,彝族医药理论基础来源于毕摩的部分理论,毕摩对彝族传统文化(包括彝族彝药)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吴道显等将云南民族医药文化的历史传承模式总结为文献传承、言传身教传承、学校教育传承和产业化发展传承。思路二,学者们在总结区域彝族医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为保护、传承、弘扬彝族医药非物质文化献计献策。徐士奎等在总结云南省彝医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彝族医药的对策:梳理彝族传统医药基础理论、建立彝药临床研究基地、开办彝医药专科服务窗口;组建彝医药知识传承的主线型团队、彝医药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团队;集中打造“彝族医药”品牌,用品牌统摄与培育各品种品牌和各产业链;对彝族药实施分类管理,对面临枯竭的部分药材尽快开展驯养种植,提升其资源储量和质量;重视技术创新,使彝药质量工作有效促进彝族医药产业的发展。许嘉鹏等在调研楚雄州彝族医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条件开展彝医药执业资格考试。在开考之前,依据一定的办法认定部分彝医药系列专业人员、乡村彝医,解决其合法行医的身份问题。杨祝庆认为收集、整理和挖掘第一手资料建立档案,是云南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さ挠行侄?。
彝族医药的传承路径是彝族医药研究的核心议题,学者们从不同思路出发,指出彝族医药的内在传承机制及就当前彝族医药发展现状指出?;ぁ⒋?、弘扬彝族医药的可行性办法,已涉及传统理论梳理、医疗研究与运用、药品研发与种植、彝族医药品牌打造、合法行医身份认定、建档?;さ龋悸房?、具有启发意义。
5彝族医药申遗研究
由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级名录的申报对彝族医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早在2010年秦阿娜等就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彝族医药――探索动态?;さ目赡堋芬晃闹兄赋觥耙妥逡揭┥形薰一蚴〖睹枷钅浚庵肿纯鍪怯胍妥逡揭┓岣坏哪谠诩壑岛拓酱;さ南肿床幌喾系摹保⑻岢鲆妥逡揭┎斡敕俏镏饰幕挪钅可瓯ǖ木咛迮Ψ椒?。以云南省为代表,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彝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さ氖导ぷ鹘昀慈〉昧艘恍┏杉?。目前,被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彝族医药代表性传承人有7人,其中国家1人,省级2人,州级4人;7人中除省级1人的申报地区或单位在四川外,其余6人都在云南。截止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其中的彝族医药代表性项目共有2项,分别是国家级1项――彝医水膏药疗法,国家级扩展项目1项―一拨云锭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都在云南省楚雄州。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管理工作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缺乏行业特色评审标准、申报主体模糊等问题,应从政策制度、资金保障、传承人队伍建设等方面完善传统医药非遗?;ご胧?。
对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级名录的研究,有助于确有代表性的彝族医药传承项目、传承人尽早达到申报条件,尽早成功申报。同时,学者指出当前我国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这些研究都是围绕彝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的。
6结语
综上所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そ嵌瘸龇⒍砸妥逡揭┱箍芯?,已经形成了新的研究热点与研究方向。就研究方法而言,已从早期的文献收集、整理发展到现在的文献梳理与实地调研相结合;从区域、个案、专题研究切入,总结彝族医药传承现状、传承机制,探讨传承办法,使得彝族医药传承得到全面而深入的讨论。就研究学术领域而言,已经涉及医学、药学、化学、图书情报、历史学、教育学等。不同研究方法的运用、不同学术领域的关照,使当前彝族医药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也反映了当前彝族医药?;?、传承与发展的紧迫性和意义所在。
关键词:医药冷链物流 产业共生 医药供应链
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医疗改革方案和基本药物制度的深入执行,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断推进,我国已经成为医药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医药冷链物流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用药安全,也直接影响了医药及相关产业的经营效益,进而影响新医疗改革的持续有效推进[1]。由于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当前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本文结合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实际发展状况,以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为例,依据产业共生的原理,探求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
一、基于产业共生视角的医药冷链物流分析
生物领域是共生理论最初的发源地。共生理论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依照一定的模式互相依赖,最后形成一种多赢的共生关系的现象。经过后期的演变,共生理论逐步拓展到社会、经济等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产业共生理论体系,其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产业共生理论谋求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下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实现区域企业积聚体整体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医药冷链物流产业是综合性的产业,三次产业均有所涉及,各产业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产业共生理论能够将医药冷链物流涉及到的各个企业看成共生单元,通过理论分析能够清晰地理清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很好地依据这些关系分析各企业之间的竞合互动关系[2]。将产业共生理论应用于分析医药冷链物流,可以对其共生结构产生清晰的认知,找出阻碍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而找出其发展对策?;诓倒采砺?,本文将从医药冷链物流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析其共生结构。
(一)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共生分析主要着眼于医药冷链物流个体、多个医药冷链物流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医药冷链物流所处的共生环境与模式。从产业共生的组成结构来看,微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的共生单元主要是指医药冷链物流企业中的主体部分,还包括医药冷链物流各环节中的医药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药品冷库、医院药房、防疫站药房、卫生所药房等。共生环境主要是指医药冷链物流的整体生存环境,不仅包括冷链物流上下产业链的环境,还包括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而共生模式则是指医药冷链物流内外的联系方式,其主要表现方式包括各医药冷链物流各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竞争合作关系以及与各相关产业之间的合作互补关系。
(二)中观层面
本文从整个医药冷链物流的总体生存环境的角度进行中观层面的共生分析。中观层面的共生模式表现在不同地理区域中的不同形态、不同进程的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谥泄姆⒄瓜肿矗疚闹饕芯砍钦蛞揭├淞次锪饔胂绱逡揭├淞次锪鞴钩傻墓采低?。
(三)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的共生环境分析则是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角度分析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与中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的地域共生相比,宏观层面的共生环境研究则扩大至经济层面上有关联的各行各业,即表现在医药冷链物流内生的共生模式,主要是指在医药冷链物流的产业链上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及与之有广泛联系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如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与制剂工业、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等产业之间的联系。
二、产业共生视角下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新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仍显稚嫩,其功能效应没有得到完全释放,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发展潜力。
(一)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1.药品冷藏需求空间广阔
据统计,2014年中国医药及生物技术产值已达到3.16万亿元,而江苏省2014年该产值达7053亿元,其中,医药产业产值3654.5亿元,占全国的1/7,位居全国第一。医药品中如生物制品、血液制品、所有疫苗、部分活菌制剂、部分眼用制剂、部分抗肿瘤药品等均需冷藏储存与流通,这给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2.政府对医药冷链物流高度关注
物流产业尤其是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一直是江苏省政府关注的重点。2010年,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暂行)》,确保通过不断强化药品冷链管理来保障冷藏药品的质量。近年来江苏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不少政策,旨在鼓励并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到冷链药品物流系统建设与运营管理中。
3.缺乏医药冷链物流的龙头企业
医药冷链物流属于专业化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高端物流产业,它对基础设施投入、物流技术水平和供应链管理的要求都很高[3]。目前江苏省缺乏医药冷链物流的龙头企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物流装备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医药冷链物流高质量、规?;囊?。
(二)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共生问题分析
近年来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其发展仍然存在不少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微观层面问题
医药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医药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冷藏运输设备和冷库这三个方面。交通设施方面,江苏省属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交通拥挤堵塞,导致物流运输网络不畅。冷藏运输设备方面和冷库方面,冷藏车和冷库的数量不足以支撑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冷藏技术落后,低温冷库机器人的普及率较低,使得冷库仓储及配送作业效率低下。
医药冷链物流的专业人才缺乏。近年来,随着江苏省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的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而高校相应的专业教育无法跟上物流行业的发展步伐。其中,医药冷链物流是物流行业领域中一项新兴的技术型产业,因此其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尤为明显。同时,高校在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还不够成熟,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需要。
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上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各环节中的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药品冷库、医院药房等未能真正实现数据共享,导致冷藏药品信息数据的融合与共享无法实现,因而无法达到冷链运输的全程智能可追溯化,从而导致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无法从温度监控系统随时获知冷藏车和冷库的温度、湿度是否适宜,医药品冷链运输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中观层面问题
医药冷链物流在中观层面主要是城市医药冷链物流与农村医药冷链物流差异化过大。城市医药冷链物流由于拥有较多数量的冷藏设备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基本能够保证医药品的冷藏效果。但是,农村医药冷链物流的设施、装备与交通状况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使得冷藏药品的运输时间大大延长,冷链断链情况次数增加[4]。这种城市―农村封闭式发展医药冷链物流的情形,直接导致医药冷链物流整体发展水平的低下。
3.宏观层面问题
医药冷链物流与其他产业的断层现象。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其他产业的推动。首先,医药冷链物流的源头是制剂工业,也就是说在各类医药品制成之时就应该进入冷链过程中,因此制剂工业与冷链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式微也使得冷链中的冷藏设备的性能难以达到冷链物流管理的要求;最后,有关医药冷链物流的文化产业裹足不前,很少有人了解并且认同医药冷链物流。这些产业与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之间的断层现象直接影响了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
存在区域壁垒。资源是一个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资源的共享是实现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是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目前普遍存在较严重的区域壁垒,地方?;ぶ饕逑窒笫庇蟹⑸?,极大地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产业共生视角下江苏医药冷链物流的优化路径
基于产业共生视角,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要从不同的层面选择适合的优化路径,才能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协调产业链内外部共生关系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医药冷链物流就是一个共生系统,主要是依靠协调产业内外部的共生关系来推动医药冷链物流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
1.大力发展医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对于江苏省的道路拥堵问题,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大力建设来改善道路和交通设施的防堵塞能力。首先,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如大范围推广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来提高运输和通信效率,让司机能随时随地得到交通信息;其次,在冷藏硬件配置上,应该大力推广使用先进的冷藏设备。但为了节省成本,提高装备利用效率,可以鼓励物流企业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同时应着力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藏车以满足药品市场上小批量、多品种货源运输[5]。
2.注重物流专业人才教育
地方高校应该注重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讲授冷链物流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参加实践操作的机会。高?;箍梢杂胍揭├淞次锪髌笠荡锍烧铰院献骰锇楣叵?,为企业定向培养冷链物流管理与技术人才。同时,医药冷链物流企业更要注重企业相关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培养,强化其医药冷链物流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通过内扶外引的方式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3.加强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一体化的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RFID、GPS等信息技术的推广程度,使得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共享,对各种类型的冷藏车和冷库进行全面、动态的监控,实施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点的控制),保证冷链医药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而提高整个医药冷链物流运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从中观层面上来说,江苏省需要构建城市与农村医药冷链物流一体化的共生关系,不能再各自封闭式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于城市,因此江苏省各级政府应该致力于不断改变这种结构模式,加快改革步伐,改善农村的交通网络与设施,有选择性地在农村的交通便捷处兴建冷库与冷链设施,做好最后一公里的冷链运输与配送。同时还要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互换平台,实现城乡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
(三)改善与三次产业的联系和资源分配
从宏观层面上来说,要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与其他三次产业间的关系,而不能割裂其与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而孤立发展。同时,要理清、优化产业间的资源分配。
1.改善与三次产业间的联系
当前,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中农村医药冷链物流与三次产业的断层现象较之城市医药冷链物流要更加严峻,主要是文化产业与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的断层现象导致鲜有人知道医药冷链物流这个专业名词,更遑论去了解、支持这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因此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个人和企业认识到医药冷链物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更好地发展医药冷链物流;其次,对于制剂行业而言,能否完全实现全程冷链,则要依靠企业自身的管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监察力度;最后,装备制造业则需要企业不断借鉴、研究发达国家医药冷链物流的技术并持续创新与实践,这样才能在硬件设施上支持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2.合理分配资源
江苏省内新兴产业对于资源分配的竞争尤为激烈,资源的分配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也要政府相关部门依照行业发展的速度和前景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同时,要促进相关行业之间实现资源的共享,这将大大促进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近年来江苏医药冷链物流行业虽然在持续不断地发展,但仍有隐患重重。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并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存在的,其拥有着广泛的内外部共生关系,从产业共生的视角看待这个行业,大力促进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内各个环节、与其他相关三次产业间乃至与政府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作用,开展彼此间良好的竞合关系,按照互惠共生的模式发展,是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郑庆华.产业共生视角的医药冷链物流研究新思路[J].管理观察,2015(27).
[2] 王玉霞.基于共生视角的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整合发展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16).
[3] 刘晓亮,王文铭.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1).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71019)
[摘要]合理的房地产价格是保持社会和谐和保障民生的关键。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也是众说纷纭,本文贴近实际,从消费者角度出发,通过实际调查得出消费者在选房时所考虑的16种因素。在这16种因素中本文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出真正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四种因素:交通情况、商业情况、教育情况和医疗情况。
[
关键词 ]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数据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124
消费者在购房时往往瞻前顾后,考虑过多,正是这样才给了房地产商投机的缝隙。本文通过调查得知消费者购房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十六种:规划户数、交通情况、商业情况、教育设施情况、医疗情况、物业费、产权年限、容积率、外观设计、区域位置、最低首付、月供、住宅安全、物业态度和绿化率。这是十六种因素中,真正能够影响房价的因素并不多,房地产往往会抓住非主要因素,大肆宣传哄抬房价,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本文对上述数据进行合理分析找出影响房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首先,本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这十六个因素与楼盘价格之间作关联度分析。
所谓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就是对于两个系统之间的因素,其随时间或不同对象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称为关联度。在系统发展过程中,若两个因素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即二者关联程度较高;反之,则关联度较低。因此,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
本文在做灰色关联度分析之前首先进行数据处理:对于楼房周围商业情况,本文以楼房一公里范围内的超市、银行和餐厅这三种公共场所数量来衡量,一天中出入银行、餐厅、超市的人流大致相等,因而本文将三者数量加和,以此衡量商业情况;对于楼房周围的教育情况,由于能够影响消费者购房选择的主要是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本文以楼房周围各类学校数量乘以其教育年限后加和,以此衡量该楼房周围的教育情况;对于医疗情况,本文以三公里内医院的个数为衡量标准;外观设计以所统计楼盘的客户满意度为衡量标准;交通情况以一公里内公交站点的个数为衡量标准;楼房的区域位置本是分类变量,本文为进行数据分析对其进行量化处理,李沧区为1,城阳区为2,黄岛为3,莱西为4,平度为5,崂山区为6,市北区为7,胶南为8,胶州为9;住宅安全、物业态度、物业费及绿化率均以所统计楼盘的实地调查情况为衡量标准。在确定所有衡量标准后,本文对所有因素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避免了系统中各因素的物理意义不同,导致数据的量纲也不相同,不便于比较,或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的问题。
所谓关联程度,实质上是曲线间几何形状的差别程度。因此曲线间差值大小,可作为关联程度的衡量尺度。
ρ为分辨系数,一般在0~1之间,通常取0?5。σmin是第二级最小差,σmax是第二级最大差。σoi(k)为各比较数列xi曲线上的每一个点与参考数列x0曲线上的每一个点的绝对差值。
因为关联系数是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在各个时刻(即曲线中的各点)的关联程度值,所以它的数不止一个,而信息过于分散不便于进行整体性比较。因此有必要将各个时刻(即曲线中的各点)的关联系数集中为一个值,即求其平均值,作为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间关联程度的数量表示,关联度ri公式如下:
ri是比较数列xi对参考数列x0的灰色关联度,ri值越接近1,说明相关性越好。
本文以楼房售价为参考数列x0,以规划户数、交通情况、商业情况、教育设施情况、医疗情况、物业费、产权年限、容积率、外观设计、区域位置、最低首付、月供、住宅安全、物业态度和绿化率这十六种影响楼盘价格的因素为比较数列ri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按照上述算法将其通过Matlab软件编程实现,得出各影响因素相对于楼房售价的灰色关联度:
规划户数、产权年限、区域位置这三种因素与楼房售价的关联度很小,本文在分析楼房售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时可以将其忽略。另外,最低首付和月供两种因素与楼房价格的关联度接近于1,关联度很高,经过进一步查阅资料,了解房地产运行机制得出,月供和最低首付是受楼房售价影响的,即楼房售价决定最低首付和月供,因而这两种因素不能作为影响楼房售价的因素,本文在此将其剔除。
在经过灰色关联度分析之后,为了进一步得出影响楼房售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对剩下的十一种因素运用因子分析法找出影响楼房售价的主要成分,在主要成分中找到因子载荷比较高的因素即为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因素。
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设有p个原始变量,它们可能相关也可能独立,将xi标准化得到新变量zi,则可以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如下:
zi=ai1F1+ai2F2+…+aimFm+Ui(i=1,2,…,p)
其中Fj(j=1,2,…,m)出现在每个变量的表达式中,称为公共因子,Ui(i=1,2,…,p)仅与变量Zi有关,称为特殊因子,系数aij(i=1,2,…,p,j=1,2,…,m)称为因子载荷,A=(aij)称为载荷矩阵。
通常在最初因素抽取后,对有些因素无法作有效的解释。适当的因子旋转,可以使变换后新的因子具有可解释性。本文采用方差最大的正交转换方法将各因子旋转到某个位置使其变量在因子轴上的投影向最大、最小两极分化,即每个主成分中的高载荷因子只这种在几种因素上,从而得出主要的影响因素。
本文继续对剩下的十一种影响因素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出三个主要影响楼房售价的主成分。
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楼房售价变化的63%,符合我们的寻求标准,在这三个主成分中各因素经过因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分布。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三个主成分中,交通、商业、教育、医疗四种因素的因子载荷很高,所以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为交通情况、商业环境、教育设施、医疗条件。
房地产投机行为的盛行已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那么消费者如何提高自己选房的能力,选中满意程度最高的房子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般情况下,购买者在选房时,他们大约会考虑到大约16种因素,但是在本文进行数据分析以后主要影响房价的因素只有4种,即:交通情况、商业情况、教育情况、医疗情况,除这4种因素之外,其余只需稍加考虑即可。
参考文献:
[1]柳冬,王雯珺,谢海滨,等?我国房地产价格影响要素分析与趋势预测[J]?管理评论,2010(5)?
[2]余华义?经济基本面还是房地产政策在影响中国的房价[J]?财贸经济,2010(3)?
[3]赵昕东?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基于SVAR模型的研究[J]?经济评论,2010(1)?
[4]吴江,韩鑫韬?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应量的波动溢出效应[J]?财贸研究,2009(5)?
[5]孔行,刘治国,李国平,等?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与宏观调控效应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6]陈石清,黄蔚?中国房地产价格与城市化水平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