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一_久久综合激情_亚洲97_午夜影院在线视频_国产成人福利_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首页 优秀范文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规划与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30 14:58: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

第1篇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空间结构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这里,我试图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解析城市空间

空间: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但空间是什么呢?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杰出的现代建筑代表人物赖特曾拿出中国老子的一段话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这里的"无"赖特以之为空间。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艺术,被认为是一连串联系的空间。

中西异同: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 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

空间概念: 一直以来,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举四合院的空间为例。

许多前人已给过我们明示。G.尼奇凯(G.Nitsche)为空间提出以下定义:"这个空间有个中心,就是知觉它的人。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具有随人体活动而变化的方向体系,这个空间,绝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换句话说,它是有限、非均质、被主观知觉所决定的……"这是其所谓知觉空间。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间论序论》中讲:"建筑空间是可以作为体验空间来谈的,"还说,"建筑空间同人及其知觉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空间就是继场所而起的知觉的总和。"海迪加也提出过:"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舒伯格。舒尔兹也在《存在空间建筑》中说:"单纯的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对我们一切人来说是共同的、一样的,但我们所知觉道的却不是那样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形形的世界。"

然而,这关系和空间限定说的是什么?是空间本身吗?不是,它们只是平面的图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变化,它代表不了空间。空间怎能与平面等同?

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因而,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 一样,"辣"不只是一个味道,不只是味觉,而是一种感觉。

空间意识远不止是脑力活动,它占据意识和感觉的全部, 要求整个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对空间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间就是某种因场所而产生的人的知觉感受。如同人的听觉,不能用物体振动或声波曲线来概括声音;如同人的色觉,无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谱来描述颜色一样,空间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来概括。空间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人对周围环境场所的感受,对自身定位的感觉。

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德国建筑师Robert 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 :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在谈及空间时讲到"如果把知觉心理学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那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场所(place,近接关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线(Path,连续关系),区域(Area)亦即领域(Domain,闭合关系)的成立而确立。人为了给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这些。"舒尔兹这里把空间用知觉心理学的方法分为了中心、方向、区域三部分。

美国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从领域角度在居住环境中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办公共性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这种构成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类的。

从人的认知意向来研究城市空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 路(Paths)、边沿(Edges)、区域(Districts)、结点(Node)、标志(Landmarks) .这个分析是真正从人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尽管凯文。林奇本人也许并没有把城市空间当作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但他的城市五个构成要素恰恰是从城市所提供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即他所谓的人对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发而得出的。

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而这一过程是足以耗费许多宝贵时光,且没法保存下来;模型,似乎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而建筑设计要解决人的尺度感受、规划也解决的是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如昌迪加尔城市中心,这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这张精美的总平面图,我们感到它的构图十分严谨,极富现代风格,难怪曾有人评价它:"整体的构图是华丽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尽管图中加了阴影,使人感到其立体的效果,无非是让人看到在高空看这个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几个人能从这个角度欣赏这个伟大杰作呢?人们只能在城市中欣赏和体验,同时城市空间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亚新都三权广场及政府建筑群一经问世,震惊全世界,从高空俯瞰十分壮观,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设计者奥斯卡。尼迈也尔(Oscar 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视觉艺术是他的创作源泉,无疑这又是一个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从视觉出发,与昌迪加尔类似,他的城市空间需要还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显其美丽,也就是在高空中观察才见其壮观。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当作雕塑来欣赏的。一位曾在那里住过的建筑师这样评价:"住在旅馆里,周围一个孩子也见不到。整个城市没有生气。"城市空间要提供给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觉,不能只是视觉。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干道与母城来联系,用地170公顷,人口2.3万。中心商业区占地700×800米为岛是布局,由两个大型百货商店、70个小型专业商店、咖啡店、饭店等组成。其规划模型使我们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图形感受,由空中鸟瞰效果如同模型,"从飞机上看,完成的设计给人印象极深,它将观者放在设计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样位置上。然而当一个人实际从地面进入魏林比并在城镇内走动时,他要想找一个统一组织的空间是徒劳的。事实上,从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绝不如在空中那样令人满意。"

因而,我们现在不能再抱着传统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许时上半个世纪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这样的设计典范起了改变,先是雅可布斯(Jane Jacobs),再是林奇(Kevin Lynch),加上克林罗(Colin Rowe)等人的理论,都暗示了一个重返街道生活,有历史感与地点感的全新的城市设计范例的浮现我们应该寻求城市空间的本质以便找到更准确更实际的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本原问题即第一性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城市空间的本原,也就是探讨城市空间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东西决定城市空间的问题,从而知道城市设计者的任务,知道设计师应该设计的是什么。

城市空间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们去亲身体验,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们深入,亲历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动的人们的感受。当水花飞溅,汩汩作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飞来时,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说必须这样。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以促成人们的介入。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城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究其共性,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

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行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城市设计是为人的,正如J。O。西蒙兹所说:" 作为计划着,我们不仅要处理地域、空间和素材,不仅要应付本能等属于心灵方面的东西……仅仅适应人是不够的,好的设计必须满足他,取悦他,提高他,并且鼓励他。"从城市空间的本质出发,即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市,从而避免重蹈覆辙。设计城市空间,不再是空空的设计,实际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心理感受;设计在城市中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设计不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这才是设计城市者的任务。中国园林设计师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甚至中国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设计游人的心理、联想及运动中的感受。当今的城市设计师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取法,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探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而在具体建筑的形体刻画和理论设计上则应该取道于西方的先进内理论设计思潮。

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中国沪宁地区等。

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由此而形成社会空间,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与文化》一书中有大量例证阐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空间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其空间物质形体积淀和延续了历史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岁居民整体观念和社会文化的边而发展。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以中国古代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中国古人“仰观为天,俯察于地”是观察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圆地方说”就是中国早期对宇宙万物空间形态的基本看法。“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

对中国传统城市而言,天人感应思想也极为重要。它通过与书等表达方式将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过城市空间布局中象征主义传统。所谓“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类建筑要素如宫室、宗庙、社稷等都与天相对应,同时由星辰的运动显示祸福。

行为活动与空间模式:20世纪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种社会使用方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城市空间不仅是一个三维和四维的空间实体,而是包含社会过程的综合场所。这是一个空间观念的更新,这一更新进一步说明了空间形式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行为科学的发展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心理学发展经理了两个重大的挫折,首先从传统心理学转向注重行为研究的行为心理学,接着再到注重饮食的认知心理学,它们构成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心理学重视研究意识观念,而忽视了物质与社会环境的作用。而行为心理学注重行为,否认意识观念,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否认存在着本能的心理特征遗传,走入了环境决定论的歧途。后来认知心理学对行为心理学进行了修正,引入了“整体行为”和“中间变量”的概念。“整体行为”是指共同趋向和目的,这种行为带有选择的性质,“中间变量”指行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结果,而和一系列中间变量有关,包括有目的性的认识,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经验,它们与观察的反应相联系,构成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环境虽然还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

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交通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⒈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⒉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⒊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⒋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⒌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区划包括:⒈允许的用途。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

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

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我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在现今紧促的教学制度下,我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功能组织、流线分析、快速设计,

而创意真的难以发挥。即使有,也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少。我自己擅长的就是三维想象。在与现今教学环境的结合下,我在透视、空间分析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而这是不够的。前段时间看了些论文书刊杂志,结合规划考虑了设计的做法,逐渐明白建筑更应该怎样做了。

⒈ 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⒉ 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第2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建筑;规划设计;生态设计

1 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2 生态学原则在城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是一个复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具有依赖性大、不完善、不稳定的特点,缺乏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较为完善和谐的自控机制,为此,应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去调控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的生态效率,开发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

2.1 整体性原则。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时,应注重宏观的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2.1.1 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树立全局观念,完善和执行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二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对城市环境实施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综合上限,包含人口容量、土地容量、绿化容量及交通容量等;三是在注重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考虑城市与郊区、乡村的合理区划及功能配置

2.1.2 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强调区域性,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要将城市放在特定的区域中,从大的背景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

2.2 循环再生与节能。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两者紧密联系,共同进行。一方面是新物质不断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生态系统存在、发展、演替的基础。

3 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3.1 生态要素的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3.2 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生态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的内容。

3.3.1 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3.3.2 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3.4 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3.4.1 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3.4.2 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3.5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3.6 人口适宜度规划。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3.7 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没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工业区)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3.8 生态建筑规划

3.8.1 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是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

3.8.2 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3.8.3 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3.8.4 环境与文化属性。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3.9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3.10 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现象,掠夺式开发导致了人类面对资源枯竭的危险。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工作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城市社会发展趋势和环境保护目标,制定对水、土地资源、大气、动植物物种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

3.11 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对策研究。目前,从城市环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已有9项有关规定,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企业环保达标制度”。国家有关部门自1995年开始又陆续颁布了有关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文件,这些法规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各地在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仅有这些国家的有关法规条例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补充规定,并建立健全执法机构:如“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有主管市长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密切配合。生态城市的规划方案经多方论证、比较后,提交政府决策部门作为决策的科学依据,并运用政治、经济、立法、计划、管理等综合手段提出实施对策,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促进城市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4 结语

人们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既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才能持续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庆.徐苏宁.城市设计过程理论探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赵运林.傅晓华.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透析城市生态化[J].城市问题,2008.(02).

第3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 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138-01

1 生态城市的概念与特点

1.1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代表了当代及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载体。生态城市基于生态学理论,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协调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和谐共处、互利互惠,实现城市又好又快发展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1.2 生态城市的特征

1.2.1 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既指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又指环境发展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和谐。根据以往的城市发展理念,人们过于重视物质和经济利益,忽略了自然环境,致使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人类最终也受到自然的惩罚,如:沙尘暴、酸雨、泥石流等。生态城市重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相处,希望能营造一个充满绿色、爱与生机的人居环境。

1.2.2 持续性

生态城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重点研发可再生资源,努力实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1.2.3 整体性

生态城市的整体性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协调环境、社会和经济之间的整体关系,谋求共同发展,重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1.2.4 高效性

生态城市的高效性主要提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高效率的流转系统和转换系统。流转系统依靠城市基础设施,保证城市的信息流、能源流、物流和价值流等高效、有序运转,从而提高流转效率,最大程度的减少能源、经济消耗,有效防止城市生态污染;转换系统是指把自然物质转换为经济物质,通过人类对经济物质的利用和消耗,再把经济物质转换为废弃物,生态城市的目标:用最少的自然物质转换为最多的经济物质,并减少废弃物的排泄。产业结构方面表现为第一产业小于第二产业小于第三产业的金字塔结构。

1.2.5 区域性

生态城市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它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作用的产物。生态城市的很多生态问题都是跨区域的,因此生态城市要加强与周围区域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经济和维护生态环境。

2 生态城市的规划

2.1 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综合考虑社会心理与自然生态两方面的因素,建立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和谐相处的最优环境,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类的创造潜能和生产力,有效提高人类的精神文化水平和物质经济水平。

2.2 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社会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还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所以,在规划生态城市的过程中,不能只单纯的遵循社会生态原则、经济生态原则和自然生态原则,还要充分考虑复合系统原则。

2.2.1 社会生态原则

人类在某一区域生活、集聚并最终形成城市。人类文化观念的更新与社会行为的进步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在规划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以切实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只有被大多数人支持并接受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案才能被最终确定。

2.2.2 经济生态原则

城市经济是生态城市规划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保障。因此,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过程中一定要让规划方案促进经济发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的方式换取经济的暂时发展,而要以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为指导发展城市经济。

2.2.3 自然生态原则

城市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城市发展的限制因素。所以,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首先,应明确城市自然环境的现状及承载能力;其次,认真研究经济活动及人类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后,根据以上两方面的分析结果,再结合城市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和总体发展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3 生态城市的设计

做好生态城市的设计工作,使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设计,充分体现不同城市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城市特色和城市形象。在设计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应主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3.1 城市景观设计

生态城市景观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根据不同城市的特色环境,对城市各类自然生态景观加以规划并进行适当的人工处理,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建立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在设计建筑景观时,应在做好建筑景观平面规划的基础上,重点设计空间天际轮廓线,尤其是在城市的主干道上,对低层建筑与高层超高层建筑进行优化布局;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应重点考虑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并加强城市溪、河、湖、江周边的林带和草地建设,使城市的人文特色、生态环境和现展理念完美融合,从而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共享性。

3.2 城市产业设计

设计城市产业时,应学习发达国家设计生态城市产业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以循环经济为特色、以绿色环保为宗旨、以高效节能为目标、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型工业体统。与此同时,城市还应重视文化、医疗、教育、信息、旅游和物流等产业的投入力度,逐步调整和改造现有产业的不足,努力实现城市产业的生态转型。加大清洁生产的审核力度,建立环境信用评价体系,让企业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从而促进城市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3 城市住区设计

合理应用生态建筑原理,科学设计城市住区。首先,对城市住区进行合理布局。根据城市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环境,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并对住区进行合理规划;其次,坚持节能低耗无污染的原则。通过对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建筑物的朝向等问题的合理设计,解决建筑物的采光、透气、保暖等问题,从而降低由于取暖和采光等造成的能源消耗。

4 结语

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而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变得非常严峻。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促进城市文明和塑造城市形象的同时,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因此研究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问题显得愈发重要。本文认真探讨了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希望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能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爱华.城市生态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5):282~283.

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

好的建筑是城市的灵魂,如同凝固的音乐,但再好的建筑也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它不能脱离城市环境而独立存在,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汁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方面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规划部门所遇到的障碍依然是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实质上是“城市”与“建筑”之间的矛盾,如尺度大小、空间开闭、综合单纯、公共私密……“城市设计”的范围很大,大到可以是整个城市。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中介是“块域设计”,所谓“块域设计”的“块域”是由建筑设计任务引起,兼顾城市整体或局部的要求,以所设计建筑为核心的。它不等同于城市规划或设计中的“区域”、“地段”。 “块域设计”是对于同建筑单体或组群及其环境相关的体块与地域所进行的综合设计,是由建筑设计向扩展的。“块域”的范围取决于所依附建筑设计对象的重要程度或规模,是无定的。

建筑是城市的主要象征,也是组成城市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快速发展中,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建筑师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不论是设计单体建筑或群体建筑。正如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符合环境的肌理的流线,虚实对比的立面,与环境格调相协调的色彩处理,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的整体轮廓。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要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建筑的进步和发展与建筑材料的创新及运用也是密不可分的。建筑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上,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又表现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建筑材料的发展及运用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发展于设计水平的提高,同时,设计表现手法的进步有利于对建筑材料的创新与发展。

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也受具体的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以前建筑密度、容积率之类的具体物质化指标,是建筑的控制指标,甚至也是城市设计关于建筑形体的导向性要求,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只要是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也能取得好的设计效果。

总之,建筑就像是风筝,要让它自由的飞,至于如何飞,要看它在自由的天空中想飞多高,想怎么飞,那是建筑的问题,当然也是业主的问题。对于政府而言,重要的是牢牢抓住风筝的这根绳子,我觉得这根绳子应当是人口密度,日照间距,污染指数等,而这根绳子也可以说就是我们的城市规划,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那么实际上也还是对建筑的一种控制行为,只有合理的控制才可能有自由的飞。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关系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fo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he cit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land us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grated deployment of the specific arrangements and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are microscopic, usually in urban construction. There is a close link between the two: urban planning is the premise and pilot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of town planning in the space. Thu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tudy of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discussed, and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made ​​a few remarks.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筑作为最终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直接对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景观产生影响。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过程中,只有加强两者在实际工作中的沟通联系,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取得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良好效果。

一、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概述

所谓城市规划设计,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对城市整体空间的分析与设计。是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以及各区域空间关系的协调,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以及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属于宏观层面,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

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满足建筑物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建筑物外部形体上,体现一定时代特征风格,并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化以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总的来说,建筑设计是一种微观层次上的空间地域上的规划,以建筑单体室内外或建筑群落的空间特性为主要关注对象。

二、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在具体规划设计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相对关联,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则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主要是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总的来说,城市规划设计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对城市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必须服从于城市规划,它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是城市的灵魂。但是建筑设计不能脱离城市整体环境,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建筑设计必须要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三、关于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几点看法

第一,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可以说,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现阶段,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规划设计方法的包容性更强,已逐渐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造型、色彩、材料以及空间等。

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建筑物以及其它不同的物体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通常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通常要执行十年以上,因而,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要采取科学、谨慎、认真的态度。

第二,建筑设计要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第6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关系

Abstract: the city is settlements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t includes homes, schools, shops, hospital, square, park and other facilities. But the building is a city of each parts, also can say the city is one of the buildings. Cit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st carry on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city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of the relationship will appear very subtle.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we have before us an important task. This paper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how to coordinate development expounded the view.

Key words: the city planning architecture design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从整体和全局上对城市进行设计,它主要通过对场地设计的要求来实现。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方面表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工业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

首先,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区域内选择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该地只能在一定用地开发容量限定条件下进行开发建设

(1) 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由建筑红线和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2) 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的最大值和绿化覆盖率的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

(3) 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市规划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其次,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如何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和设计实施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城市规划要做好以下几点:1、使用最新的设计理念一改善城市环境。2、城市规划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做到风格独特,与众不同。3、加大绿化建设力度,实现城市低碳生活。

二、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指在具体施工之前,设计单位依照建设任务,把施工阶段以及使用阶段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预先作好整体构想,并制定具体的的解决方案,最终用图纸和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做为前期建设和后期使用中各项工作的参照。建筑设计已成为城市规划的最重要因素,是城市规划设计的载体,建筑设计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城市规划中的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在满足城市规划的原则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建筑设计的最合理,最实用,最环保和最美观。

现在的居民建筑的设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用多种方法来达到建筑的样式、格局、功能、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手段的多重性,和实用性的目的。不管是建筑的周边环境还是室内微观环境,都要适合人的需要,也就是要人性化。经努力提高建筑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同时建筑设计中要大胆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做到既方便人民群众又节能环保,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和谐相处。

三、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是新兴的学科,它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还有很多需要丰富和完善的地方,它有自己独特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它所解决的是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面和线问题。而建筑设计必须服从、服务于城市规划,是按着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整体构想,它同样有自己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它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点和面问题。城市规划设计必须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二者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但又相互依存。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发生冲突时实行具体的协调,以期实现和谐发展。

四、妥善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从整体和全局对城市进行的设计,它包括从初期的设计一直到后期的使用维护的所有方面。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规划设计的范围日益扩大,方法多种多样。从最初的只要求形式设计发展到全面的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还必须考虑建筑个体的颜色、形态、材料、高度等情况,也就是要考虑一个建筑要与周边其他建筑能否融为一体的问题。一个城市建设得好,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让人愿意细细的品味,这是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同时更是建筑设计的依据。

2 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如果我们把一个建筑的设计放在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就会设计出最好的、最适合城市规划的建筑来。设计人员在设计个体建筑的时候,一定要把建筑的周边的大环境和具体建筑的小环境问题考虑进来。当今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建筑设计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有些设计师一味地追求独特性,而忽视了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出现了很多不该出现的问题。因此建筑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考虑周边环境的协调,设计出令人满意的精品来,以实现建筑设计为城市规划设计服务的目的。

3、协调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我国的城市设计还尚处于发展阶段,各级政府经常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和借口进行干预,就使城市设计偏离了自己的轨道。要实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达到双赢,制定并严格实行城市规划法规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此外主管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全面考虑,统筹安排,既要合理科学,又要适度超前,也就是要有前瞻性,要考虑到今后几年或几十年城市发展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早进行决策。建筑设计单位和具体设计人员也要了解城市规划的实际情况,设计时要考虑到周边环境,考虑到整个城市的协调,既要美观,又要实用,既要和谐,又要统一。

城市应该及早成立专家评审组,对建筑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进行评估,同时对建筑设计也要进行审查,查考建筑的设计是否达到城市规划的要求。在评审建筑方案时,不仅要对建筑本身进行评审,还要对建筑与周边环境进行评审,要使建筑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给人一个美好的视觉享受。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结束语:综上所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是从属关系,建筑设计要服从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全局性地设计,而建筑设计则是一个个具体的实物,好的建筑可以提升城市的形像和品味,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将对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好处。

参考文献

[1] 黎伟聪. 香港城市规期检讨[M]. 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l997.

第7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 关系

前言: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建筑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整体的规划。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建设风格,其风格将与城市历史的渊源有着较大的关系,是城市传统的一种继承及发展。因此,在城市建筑设计的时候,需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在传承城市文化的基础上展现出现代文明。

一、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建设工作开展的影响

1、对城市建设有具体计划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是结合城市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实际情况,根据城市整体建设工作的总体设想和宏伟蓝图来制定和执行的。在城市规划设计的项目管理工作中,提出城市整体建设的具体实施计划以及分期实施计划,对城市整体建设活动进行有序的编排,确保各项建设活动能够按照原定计划进行。

2、促进城市建设工作稳步进行

城市整体建设工作包括的内容较多,涉及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人文、治安等诸多方面,而且具体工作的执行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与协助。而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中将各项工作具体化并且将建设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单位,有效保证了城市整体建设工作的秩序,进而促进整体建设工作的稳步进行。

3、对城市建设有重要调控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突出在两方面:一是对城市各项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控;二是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合调控。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建设的调控过程既有近期调控也有中、远期调控。经济实力强的城市,规划调控的城市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很快实施,可作短期调控:经济实力薄弱的城市,则要考虑对项目用地进行中、远期调控。

二、如何有效的处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基于我国现代化城市整体建设的角度,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具有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密切联系。建筑设计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具有科学的指导性意义。

1、城市规划要科学

城市的规划不仅关系当前的城市发展,更会对城市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一定要综合调查,仔细研究,认真分析,制定出符合城市风格的规划设计,使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延续性,在继承以前城市特点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生的风格。在具体的城市规划中,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考查,通过广泛的信息收集,查阅资料,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要从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两方面进行学习,深入了理解城市发展的精华和内涵。其次,在规划时要注意继承传统,将城市的文化底蕴发展下去,在规划中要体现出文化的继承性,将历史发展的优点融入到整体设计中去,使城市的精神得到传承。最后中,还要注意城市规划的创新性,城市在每个时代的发展中都有着特定的、不同于其它时期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必然会有新的元素注入,设计者要充分接受并将其融入到城市的规划中去。例如:广州市近几年来的足球水平不断提高,去年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还获得了亚洲冠军杯联赛冠军,因此,在其以后的城市规划中,就要加入足球这一新兴元素,使城市的包容性更强。

2、使建筑设计服从于城市规划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确定了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以后,就要重点关注建筑的设计,要求其在符合自身功能需要的同时,要服务于整体的城市规划,也就是说,建筑的设计风格必须要和城市的整体风格相一致,在构成城市大结构的同时,能反映出城市的文化特色来,在现在的建筑设计中,很多设计者往往只考虑建筑本身的艺术价值,而忽略了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比如北京长安街周边的高层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气息,使其艺术性缩水。而济南市在建筑设计时就很好的考虑了城市规划,“十运会”主场馆就是根据济南特色而设计的,“东荷西柳”很好的反映出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的人文特点。

3、健全城市建筑设计方案的评审制度

重要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健全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设计。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这里的关键是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把独一无二、标新立异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

4、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实施与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机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 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 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能否实施到位在城市建设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在好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如果不能按预期的设计意图进行实施也只能是 一纸空文 ,这不仅是对设计工作的不尊重,也有碍于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5、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对于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 协调城市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故而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是一种强调总体协调、彼此相关而不突出个体的政策过程取向。但具体城市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如建筑设计或是小范围的外部空间设计,一个委托人、一份设计书、一笔资金就可以达到目的。在属性上,这种设计主要反映业主及其能对建筑建造过程产生影响的那些人的思想与价值观念,而忽略了整体效应与彼此间的联系,是一种有突出个性的工程产品取向。如果人们直接以城市规划设计去指导微观的项目建设和建筑设计,极易造成彼此间的脱节,并直接导致环境品质的下降,中间层面的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两者间联系的纽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结束语:

在城市化的建设中,城市规划作为建筑设计的标杆,建筑设计又能直接反应出城市规划的风格。因此,在进行具体规划设计的工作中,相关单位必须加强学习,不断研究,尽可能做到二者的协调,为建设出更美好的城市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世福;汤黎明;对我国城市设计现状的认识[J],规划师,2010(11).

第8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整体与部分

城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全球化浪潮来袭,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获得国际地位,主要是依靠城市的竞争力。而建筑是组成城市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的重要象征。就像我们提到上海,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东方明珠,提到迪拜,想到迪拜塔,当然还有北京的故宫,悉尼的歌剧院,等等。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密切,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部分,而城市规划设计是包含建筑设计的一个整体。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我们必须做到放眼整体,同时关注部分。只有做好了建筑的设计,在部分上达到极致,使之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同时也放眼整体,使每一部分都能在城市这样一个大环境中达到协调,才能拥有美好、和谐的城市景观。

一 建筑设计

建筑是组成城市这个整体的基本细胞,我们每天可以看到的建筑物有大厦、桥梁、堤坝、高架快速路、电视塔等,另外城市建筑的内容也能够细微到桌椅、灯具甚至标志物。城市建筑设计主要是指在建筑物建设之前对与建筑物有关的所有事项进行通盘的考虑并设计解决方法。

在未来,建筑设计从理念到实践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因为随着能源结构、技术手段、环境状况等因素的改变,未来的建筑必然会向绿色化发展,这种建筑风格旨在节约能源、创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和谐共处。

二 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主要是关心在某一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很少关心它的邻居及与之相共存的整体环境,缺乏对城市空间的总体认识和把握。而城市设计则是对城市从整体形象上的把握,即使是具体到任何细小的局部,设计师依然会对其进行设计。城市设计以城市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作为主要对象,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在于整体环境的和谐、优美,不仅仅是单纯的单体建筑设计。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我们依赖GIS技术可以越来越理性的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三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关于在实践中安排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相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这要解决的是城市建设中的面和线的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关于建筑物建造的学科,是解决城市建设中面和点的问题。只有这两个问题都得到解决,才能树立和谐、优美的城市形象。那么,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总的来说,就是城市设计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总的指导和框架,而建筑设计实现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并加以完善和丰富。

就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而言,主要在定位、定量、定形、定调这四个方面。定位,是指这个建筑物应该建在什么地方,这必须与城市的整体环境协调。定量,除了协调建筑物的容量、尺寸、角度以外,还要保证建筑物的容积率等。定形,主要是控制建筑物的高度和体积。定调,就是协调建筑物的风格,试想一下,一幢欧式洋房出现在一片低矮的四合院周围,会造成怎样的效果?

对于建筑物来说,必须满足城市规划的思想,才能做到与环境协调。这就要求建筑者必须要有整体观念和环境观念。整体观念要求把建筑看作是城市物质整体的一部分,而环境观念要求把建筑与其周围的其他环境因素看作有机整体,注重空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四 正确处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是一种社会空间与物质空间相结合的实践活动。由于城市及其建筑的特点,我们要做到的是,在一百年,或着更长的时间后,我们的城市及其建筑还不至于必须要被更换,这就是说,在城市规划时要站在更高的立场上看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其次,建筑设计必须满足于城市规划设计。既然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必须使这个局部满足整体。注意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即使很小的建筑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景观效果。最后,我们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城市规划设计评审制度,因为城市是大家共同的,有了好的城市环境,民众的生活会更加便利、愉快。

五 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思想

“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思想,是指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和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使城市的每位居民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和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时,我们必须首先有这种“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思想。首先,设计建造者必须有关注人的权利与价值的意识。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有合理的交通规划。城市越来越发展,但是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出行却越来越难,交通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难题。合理的交通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保证,同时也是居民能够在其中幸福生活的前提。2.保持适度的城市规模。现阶段,世界各国的城市都在扩张,但是大城市的问题日益暴露,水资源、环境压力、治安压力、市政资源共享都已成为顽疾,所以必须保持一定的城市规模,切勿盲目扩张。其次,在城市规划中,还要注意其连续性,也就是在上文中说到的,在数年后,城市还是有其特别地存在价值,因为在时间的洗涤之下,它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宜居,“以人为本”要求必须要使城市中的人能够因为城市便利的交通、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和谐的氛围而生活得更好。

结语:正确处理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建设我们美丽和谐的城市。

参考文献:

[1]董晓峰,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M],房屋建筑学,20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视频观看 |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 91视频免费观看网址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三级 | 91av电影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1 | 91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tv | 国产二区精品视频 | 在线观看的毛片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9s密挑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国产成人免费 | 91.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九色视频在线播放 | 91视频在线免费 | 91免费高清视频 | 91人人射 | 国产一级在线视频 | 91精品在线观看入口 | 97热在线观看 | a色在线 | 午夜免费毛片 | 久久久亚洲一区 | 夜草影院| 9色视频在线观看 | 免费观看福利视频 | 999国产在线 | 91av手机在线观看 | 午夜天堂在线视频 | 91视频免费入口 | 91免费观看网站 | 91国内精品在线 | 国产精品久免费的黄网站 | 91官网视频|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小蝌蚪 | 91免费视频入口 | 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 91在线免费播放视频 | 久久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调教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