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8 11:36: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教学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建立教学常规
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在教学之初,用一段时间,重点建立教学常规,为学生规定一定的学习语文的规矩,如语文课上怎样读书,怎样提问,怎样答问……每个老师制订的项目不完全相同,但目的是一个──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建立良好的教学常规,一方面要规定行为规范,另一方面要及时指出哪些行为不合规范。
(二)教给学习方法,强化训练
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先要教给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再加以强化训练。例如,培养预习的习惯、要指导预习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照这个步骤方法去练习,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样,预习的习惯就养成了。
又如,阅读的习惯。阅读也是由一系列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习阅读,就是学习一系列规则。默读、朗读、精读、略读、浏览、跳读,其心理的和行为的过程、方法皆不相同。有些学生默读时手点着字,喉头振动,甚至读出声,因为他们不懂得默读的原理和方法。教师需要说明默读的原理和功能,指点方法,让学生从练习中形成良好的习惯,以提高默读的效果。又如记笔记的习惯,复习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等等,都需要先从方法上加以指导。加强督促检查,才能养成。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各年龄段高级神经系统和心理特点,适当地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并加以强化训练,就会达到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的目的。
(三)在培养语感上下功夫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符号的一种直觉,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定势。无论是理解语言还是运用语音文字表达,语感都是极其重要的。凭着语感,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辨别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彩;从语句或语段的开头立即预测出整个话语的意思;同样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准确而得体地表达思想感情。两个语文知识大体相同的人,由于语感的差异。语文水平(理解和表达)会有明显的差异。
既然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的语言定势,许多具有模糊概念语词,人们可以凭着语感,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含义。
尽管如此,语文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进行语感的培养,包括培养语词感受力,如辨析同义词、反义词,词的感彩,词义的大小、尊谦等;语体感受力,如辨认各种实用文体和文学体裁;语法感受力,如词法、句法,词的结构方式和变化。句子结构方式和变化,等等。
(四)严格要求、坚持不懈
习惯既然是一种“动力定型”,良好的语言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起来的。不良的语文习惯也不是短时间就能改正的,因此需要时时严格要求,作坚持不懈的努力。语文习惯是在语文学习中时常表现、时常起作用的,因此需要时常检查。说一阵,抓一阵,以后就放任自流,很可能会前功尽弃。
良好的语文习惯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以便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和行为定势,保证迅速提高语文水平和自学语文的能力。
中学生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语文习惯呢?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和社会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概括出下列一些条目:
(一)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1.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
2.课上记笔记的习惯;
3.课后复习的习惯;
4.边学边思考(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习惯;
5.质疑讨论的习惯;
6.大声答问的习惯;
7.先思考后练习的习惯;
8.积累(材料、观点、方法、语言)的习惯;
9.反复揣摩体会的习惯;
10.良好的书写习惯;
11.自我计划的习惯;
12.自然我检测、总结的习惯。
(二)良好的阅读习惯
1.认真阅读的习惯;
2.看书、读报的习惯;
3.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
4.抓重点、概括要点的习惯;
5.运用已知、学习新知的习惯;
6.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7.讲求阅读速度与效果的习惯;
8.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习惯。
(三)良好的听话习惯
1.积极、专注的听讲习惯;
2.对讲话人礼貌和尊重的仪态;
3.边听、边审视、边思考的习惯;
4.边听、边记的习惯;
(四)良好的表达习惯
1.先思考后表达的习惯;
2.先写提纲后写作文的习惯;
3.使用文明礼貌语言的习惯;
4.文必加标点、文必分段的习惯;
5.运用停顿、重音、语调、语气表情达意的习惯;
6.选择适当语词、句式、语气、语态的习惯;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审美意识的教育。
中学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其中美育是这个整体的重要组成部份。然而,普遍的情形却是许多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轻视甚至排斥美育,其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或认为无须美育而人自能审美,或认为审美无关宏旨,因而美育无甚意义。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对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加以讨论。
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还是艺术的客观事物,只要具有美的属性,都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但是,人们并非天然地就能进行审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保郏?)]客观存在的美,先天健全的器官,只是审美的客观条件和素质基础,主体不具备审美意识,审美仍无法进行。审美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在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审美教育并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的产物。由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培育形成“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2)]客观美才能成为审美反映的对象,主客体之间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概而言之:人们要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备审美意识,要具备审美意识,美育是必不可少的。
更深入地看,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仍在于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认识与改造世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审美意识是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凸凼澜缱魑桓稣?,其属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类要掌握客观世界(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须相应地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审美方式就正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诸种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3)]去认识、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拥有和运用包括审美方式在内的多种方式,才能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亦即恩格斯所说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4)]总之,无论是从掌握世界的角度还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而言,审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既然如此,作为形成人的审美意识的必要条件的美育,当然就绝不应轻忽而应予以高度重视。
美育之重要,还在于它对其它各种教育活动(尤其是德育、智育)有着促进作用。在这里,只侧重谈谈它对德育、智育的促进。
美育的内容是培养审美意识(美的观念),德育的内容是培养道德意识(善的观念),智育的内容是培育科学意识(真的观念),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科学意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育能够对德育、智育产生促进作用。
审美意识中渗透着科学意识??蒲б馐妒乔笳妫阂愿爬?、理知的形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审美意识是求美:以感性直观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美的属性。二者是相互区别、相对独立的;但是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着的,求美的审美意识必然是以对真的认识和把握为基础的。从最一般的如形色声动静等观念到人事景物情等理解,都是人们对事物的概括和理知的认识、把握,离开这种认识、把握,客观事物对于主体根本无美可言。我们对高山、大海的审美反映,就绝不只是单纯的感官愉悦,而是渗透着一定的理性因素、具有对“真”的认识的性质的。特别是对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反映,更有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的重要因素,如对,对《红楼梦》的审美反映,其中必包含有对特定社会历史本质规律的认识、了解,如果对此无科学的认识、把握,断不能对它们的重大审美意义产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和深刻的审美理解。
审美意识中积淀着道德意识。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中时,便产生了道德意识(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实践活动是否合乎主观目的、需要的反映、认识,是一种社会功利观念),其后,才从中孕育出审美意识。因而,审美意识在产生之初是等同于道德意识的,客观事物的目的性就是善,也就是美。但是,审美意识一旦产生,就开始逐渐从道德意识中分化出来,相对独立地发展,以自己独特的似乎无功利的形式反作用于客观实践,可以“不顾任何实用的考虑而喜爱美的东西”。[(5)]然而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与之根本无关甚或相反的东西,不可能被感受为美;所以,分化独立出来以后的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尽管可以不与个人当前的实用功利发生直接的联系,在根底里却仍然包含着社会功的利性质,潜隐着比个人直接功利目的远为深广的社会功利目的、需要。总之,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识虽不等于道德意识,却必然包含着道德意识,只不过它有道德意识的内容和效能,是体现、实现于比较曲折间接的形式里而已。
审美意识中含有科学认识因素和伦理功能性质,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同时,当然就能间接地使人也得到一定的科学意识、道德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可见美育确实是不可缺少不容轻视的一种教育。
二
美育之必要、重要已毋庸置疑,问题的讨论便推进到:中学教育中如何实现美育?总的说来,美育应该且可以广泛地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乃至行政管理工作中,从而得到某种程度某些方面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现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大纲》就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目的应包括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但认识仅止于此,无以理解它为何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对此有透彻的理解、认识,必须对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对语文教学实施、贯穿、强化美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予以探讨。
1.语文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贯穿美育,美育通过语文教学得以实现。
意识是存在的产物。没有审美对象的存在,绝无审美意识的产生。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音乐感觉”,[(6)]“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7)]培养审美意识的美育之实施、实现必须以审美对象为先决条件。而正是在这里,语文教学显示了实施美育的优越条件,为美育提供着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文学性既是语文教育的特征之一,又是语文教育的巨大优势。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80%的课文是中外文学名作佳作。文学是艺术美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现。因此,文学正是绝佳的审美对象。其它非文学的议论文、说明文等,也都有一定的典范性,在思想内容、结构、手法、语言上有着美的品质,不失为审美的对象。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结晶,为美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同时,既然语文教材以美为其本质属性之一,因而语文教学就必须贯穿着美育。必须从审美入手,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作出审美感知,进而作出审美的判断和评析,否则,学生一开始就会被阻隔于艺术形象之外,进入不了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当然也就不能体察作品意蕴和艺术特点,即使是进行主题分析归纳也很难,因为作品的主题是潜藏于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之中的。不作审美启发引导,只作理论性分析,只能是对完整的语文教学的粗暴,至多只能完成一些知识性教学任务,其主题归纳、形象分析、特色指点等都必是隔靴搔痒、抽象空洞、硬性外加的东西,无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文学感染、思想熏陶的功能。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质的统一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乃是势之必然。
2.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优选途径。美育具有多端性,可以选择多种入手处进行美育。引导学生接触多彩多姿的大自然,使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接触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从社会美中去辨别善恶美丑,塑造美的心灵,都是美育的途径。但是,艺术美可以使学生集中地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受到美的教育。在谈到社会生活美和文学艺术美时曾指出:“因为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8)]正因为如此,从艺术美入手去进行美育就能实施更高层次的美育,更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中学美育中,艺术美则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艺术学科的教学则是实施美育的便捷的途径。其中,语文教学以其课时多、内容广博的特点,自然地应成为实施美育的最佳手段和途径。
3.中学美育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能的重要渠道。中学教学的特殊性,中学生年龄、阅历、知识、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中学不宜开设专门的美学理论课(即使是大学,也都是在较高年级才开设美学课程),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便只能交给艺术类学科去完成。音乐与美术当然是美育的基础课,且相当专业化,但是,这两门课程的学时实在太少(大多数高中取消了这两门课程),实难起到完成中学美育任务的主要作用。而语文是学生的主课,是学生接触量最多的学科(其学时占中学全部学科总数的30%),且其内容又集中了深广的美。语文教学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切实而又有效地实施美育。
凡此种种,已足以证明: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语文教学是中学美育的重要途径。
三
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根据语文科的特殊性和语文美育的实践经验,可侧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去进行美育。
1.在美读过程中充分感受美,审美感受力指的是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课文审美感知,获得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的、直接的把握领悟,从而发生审美愉悦的一种能力。它的核心是感知,如果对课文中审美因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若明若暗,那就无法对审美对象作整体或部分的反映。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美也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的。因此,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1.从课题出发。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和主题的集中与概括。有些题目不仅反映了课文的主题,而且暗示了行文的线索。在教学中,从课题出发,扣住突出反映题眼的重点句段,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田忌赛马》一文,全文自始至终扣住题目中的“赛”字,“赛”是题眼,也是整体教学的着眼点。教学时:①教师出示课题:田忌赛马。点拨: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写的?找出来在这个词下面加上“?”,读课题“田忌赛马”(读出重音)??纯翁猓阆胫滥男┪侍??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按顺序梳理成以下几个问题:谁和谁赛马?他们怎样赛马?结果怎样?②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说出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的。③请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理解下面的句子:A.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B.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C.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让学生思考这三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虽然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但是每个等级的马快不了多少。所以,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能三战两胜。)④请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谈一谈从田忌赛马这件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从中心句出发。
中心句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是全文的纲领。在教学中,抓住体现中心句的重点词句进行讲读,层层深入,纲举目张。如:《一夜的工作》一课的教学:①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读后进行讨论,学生们一致认为,“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是全文的中心句。②让学生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下课文中由“一”组成的词语,读后请学生上台把找到的词语抄在黑板上(第一次“文代”大会,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一句句地审阅等二十多个由“一”组成的词语)。③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突出反映中心句的由“一”组成的词组。④读后请学生上台擦去没有突出反映中心句的词语。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归纳为表现工作分量、表现工作态度、表现工作时间和表现工作条件四方面内容,请学生上台整理黑板上由“一”组成的词语,用线段将它们与归纳出的四方面内容连接起来。⑤让学生读课文,读后具体说说工作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引导学生按总分顺序看着板书连贯地说一段话。⑥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从结构出发。
有些课文中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相同。在教学中,以结构上的特点为凭借进行整体教学。如:《新型玻璃》五个自然段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先点出这种新型玻璃的名称,后写特点,再讲用途。教学时:①教师提问: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请大家各自读课文,边读边把这些玻璃的名称画下来。(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和消音玻璃)。②教师出示“新型玻璃名称、特点、用途”的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读课文,边读边展开讨论,在书上划下相关词句。③请学生逐段读课文,读一段说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再请学生上台填表。④布置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选择某种新型玻璃用自己的话以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特点和用途,师生评议。
4.从角色出发。
有些课文以角色的对话形式表现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拎出课文中出现的几个角色,分角色读对话,在读中感悟。如:《落花生》一文,角色之间的对话是整体教学的切入口。教学时:①让学生读读课文,读后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大家怎么讨论的?请同学们分角色读人物对话。③爸爸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请大家反复阅读父亲说的“花生的好处很多”这一段话。边读边思考: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在读中,教师点拨学生边读边体会两者最大的不同点,在比较中感悟花生的品格。归纳出赞美了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④让学生自由读爸爸和我的对话,读后完成课后两个练习填空。让学生联系这两句话说说爸爸对孩子们的“希望”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爸爸希望孩子们向花生学习;爸爸希望孩子们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爸爸希望孩子们能谦虚,不炫耀自己………)教师适时评价。⑤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说说学了这课后有什么感受?
素质教育强调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可结合课文内容,从如下几个方面相机渗透。
一、激爱国之情。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他不负祖国之望,不负人民之托,在帝国主义国家百般阻挠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他知难而进,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原计划提早两年完成了修筑任务,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有力的回击,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教学时,我结合这一教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受到熏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树民族之魂。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过去,从而树立民族自尊感?!墩蔡煊印芬晃闹懈嫠呶颐牵呵宄┠辏逭芪弈?,中国受帝国主义的欺侮。当清政府刚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时,好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想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妄想控制我国的北部。他们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百般阻挠,无理要挟,鄙视嘲笑,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教学时,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我抓住了这个火候教育学生: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人民。过去屈辱的历史让它永远过去,不再复返。我们要铭记在心,洗雪耻辱,树民族之魂,振中华之威,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为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兴旺发达而勤奋学习。
三、指做人之道?!缎⊙Ы逃А分赋觯骸鞍裱逃殖剖痉督逃?,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应少年儿童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积极向上的特点?!苯萄?,我抓住詹天佑这一人物的精神品质,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勘测线路中,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蟾拧?,‘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教育学生树立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教育学生学习詹天佑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精神;他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山顶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教育学生具有踏实肯干,身体力行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吸引力、鼓动力。
四、立创造之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教育学生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创造出更多的奇迹。然而,小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使他们从小就要有一种创造的志向。詹天佑在当时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为了缩短工期,在开凿隧道中,结合实际采用了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从而提高了工效;为了使火车爬上陡峭的山坡,他又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这些都充分显示了詹天佑非凡的创造精神。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开展“我帮詹天佑想办法”的专题讨论,让大家开动脑筋,充分发表意见。从而形成了一种创造意识,使得为四化建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更多奇迹的远大志向播进了每个学生的心田。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可以根据知识的可连贯性、可迁移性来提高学生有系统有条理地掌握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加快学习的速度并提高准确率呢?我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白雪、白马、白云等事物里抽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就可得“白”的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将某知识点的本质特征概括出来,并以此为依据去阐明别的相类似的事例,便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充,能力得到发展,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所以,我在新生入学的最初阶段,就引导他们每学一知识,就分析概括这一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并在做习题时以此作为思考回答的依据,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以后碰到同类问题时,让他们回忆那些本质特征,与眼前的问题联系起来回答。经过几次强化反馈,学生基本能把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本质特征对照联系,从而较快速地掌握。
以教学“比喻”这一修辞方法为例。这一修辞方法小学里已学过,学生很快能辨析出来,但要他们谈谈在某一语言材料中的表达作用,他们便感困难。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对比喻“乙事物有些特点和甲事物相似,而这些特点人们又比较熟悉,为了鲜明生动地表现甲事物就用乙事物来打比方”这一基本概念,只抓住“以乙事物打比方说明甲事物”这一较表层的特征,而忽略了“比喻是为将事物表述得更生动形象”这一更本质的特征之故。
因此,我在学生完成第一册第三课《歌词两首》的练习“两首歌词都将黄河、长江比作母亲,请找出这样的比喻句,并说明运用这样的比喻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感情”的时候,并不以得出“黄河、长江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孕育了灿烂光辉的华夏文化,所以把她比作母亲,更能表现我们对黄河长江的崇敬、热爱、依恋的真挚感情”这一结论为满足,而是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比作母亲,就更能表达我们的感情。最后归结:因为对母亲的形象大家最熟悉,把黄河长江比作母亲,能使形象更鲜明、生动,这样我们对黄河长江的崇敬、热爱、依恋的感情也就表达得更生动形象。
二、抓住知识的连贯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所以,学生学习知识必须要求他们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不是七零八碎的片断?!?/p>
从初一册到初六册,尽管教材是不断加深的,但散见在各教材中的知识是相互关联并具有连贯性的。如“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知识从第一册《曼哈顿街头夜景》到第四册《烈日暴雨下的祥子》、《白杨礼赞》,直至第六册《海燕两篇》等一直反复出现。我在学生抓住“环境描写为渲染气氛,衬托人物”这一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尝试着放胆让学生根据以往经验,举一反三地自己分析理解,这样既优化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曼哈顿街头夜景》有一习题要求回答:“课文是怎样描述曼哈顿街头夜晚的繁华的?”“既写‘繁华’,为什么还要写一个孤独的老人?”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作者大肆描述高楼、街灯、汽车、橱窗、宫殿、人行道等等都是为渲染曼哈顿街头夜晚的繁华气氛,写这繁华是为与街角的老人对比,补托出老人的孤独凄凉。于是在上《小桔灯》一课时,我便要求学生扣住“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来分析“天色越发阴沉了”“浓雾里迷芒的山景”“黑暗潮湿的山路”这些描写环境的语句的作用自己分析,不少学生能够得出“这些语句渲染了那种黑暗阴沉的环境气氛,衬托小姑娘勇敢乐观的精神”这样的答案。
在上《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刘姥姥游赏大观园》这两篇课文时,我设计了一系列题目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回答问题。有关环境描写的回答基本上能说出作者不惜笔墨大段描写烈日暴雨是为渲染烈日暴雨的厉害,烘托祥子为生活而挣扎的痛苦;描写“潇湘馆”的清幽,“秋爽斋”的阔朗,“蘅芜园”的朴素正是为衬托三个少女的不同性格。
同样,在《白杨礼赞》《海燕》两篇中回答描写高原景色的作用,描写海燕活动环境的作用,学生基本能与已学课文比较分析,举一反三,作出比较准确的回答。
三、抓住知识的可迁移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一般说,相同文体的课文较容易将知识融汇贯通,但如把不同文体的课文中存在的一些“共同要素”联系起来,实行学习迁移,同样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迁移的有效条件,一是新旧知识之间要有共同要素,二是学习者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要有一定的概括水平。
于是,我尽可能挖掘不同文体课文中的共同要素,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对它们进行概括,以揭示其共同的本质。
如我在教学“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时,先让学生找出实例,像《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及唐朝张zhuó@①言“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等句,与“比喻”进行联系,学生回答“说明石拱桥形状很美”。又追问:“这不正是中国石拱桥的一大特点吗?现在比喻用在说明文中称为‘打比方’,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特点有什么好处呢?”这时学生纷纷插嘴:“为把这个特点说得很生动形象呀?!庇纱说贸觥按虮确健本褪俏蜗蟮厮得魇挛锏奶卣鳌U庋难盗芳扔行У靥岣吡搜熬僖环慈钡哪芰?,得来的知识也较巩固,学生在此后的阅读材料中能较容易地辨析出“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并说出在此处的作用。
又如学生要说出议论文中“比喻论证”的作用也是较费劲的,我在教学第一册《政论两则》时,也引导学生用学习迁移的方法来分析“打扫房子”“洗脸”“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喻什么,运用这样的比喻起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我说,“在这里要阐明什么观点大家已清楚了,就是号召全党推广民主作风,经??古篮妥晕遗溃敲次裁从谩蛏ǚ孔印戳场幢扔髂??这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什么好处呢?请与比喻的本质特征联系起来?!蔽乐寡ハ喔扇?,人云亦云,我要学生不说出来,马上用笔将此题答案做在练习本上。学生回答“可以把必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道理(观点)讲得生动形象”“能生动形象地说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必要性”等等。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运用学习迁移,经常促使学生将不同文体中的共同要素分析比较,让新知识经旧知识的重现后得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均得到显著的提高。
以上所论,是我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目的是使学生尽可能避免“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别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的毛病,使学生能把从旧经验里得到的知识尽可能“举一反三”地应用到新事物上,在语文学习上找到一些比较省力和有效的方法,从而逐步提高自己语文学习的能力。
一、母语第二次习得
母语第二次习得是笔者根据心理语言学中的语言学习、语言习得等术语提出的一个概念?!靶睦碛镅匝衔恳桓鋈说牡谝挥镅裕ㄒ话阒改赣铮┒际窃谒凰臧胫亮曛洌孀欧⒂沙ざ谥芪Щ肪车淖饔孟伦约夯竦玫?,这就称为语言习得(languageacquisition)?!倍镅匝?languagelearning)“一般都需要在正式场合(课堂)进行,而且学习有成有败,不像第一语言那样都能习得?!保ā缎睦碛镅匝А罚鹗罕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显然,语言习得不同于语言学习。不过,要指出的是,这里语言习得指的是儿童的母语口语习得;语言学习指的是外语学习,当然,其含义与语文学体相当。
人类习得自己母语的迅速、高效与学习语言(包括母语书面语和外语)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对照,这引起了心理语言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对母语习得提出了种种解释,希图借此提高人类学习语言的效率(主要是外语),目前已有不少收获。其中,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人类具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acquisition),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习得自己的母语这样一套复杂的行为。这个观点已为很多人所接受。然而,这套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到了人类学习母语书面语或外语时却不那么灵了。有人曾认为外语学习不具备母语那样的语言环境,因而难于习得。但母语书面语并不缺乏母语口语那样的语言环境,为什么学起来同样困难重重、效率低下呢?笔者认为,关键就在于在母语书面语学习中没有像口语习得那样启动人类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若能启动这套语言习得机制,母语书面语也应和口语一样,可以有效地习得。简言之,儿童母语的口语习得完成之后,随着初步的阅读能力的获得,还有一次类似于口语习得的书面语习得,可以把它看作是母语的第二次习得。它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它是指从儿童认识足够的汉字,获得初步的阅读能力开始到完全获得正常的语文读写能力的一段过程,这一过程可与语言学习者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步。
(二)它是一种不同于语言学习或一般语言训练的获得语文能力的过程。它以获取语言材料的内容为中心(或为手段),通过语言学习者自己在大量的、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启动语言习得机制,培养语感,从而自然地获得语言运用能力。
(三)它和语言学习或语言训练虽不相同,但并不对立。一方面在语言学习或语言训练中也包含有母语第二次习得的因素;另一方面语言学习或语言训练也可以帮助提高母语第二次习得的效率。
目前,有的心理语言学家,比如克拉申就已经明确指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语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learning)获得的,而是习得(acquisition)的?!保ā吨行⊙庥锝萄А?993年第4期)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人们获得母语书面语的能力,也主要是通过习得,而不是学习,虽然语言学习有很重要的辅助作用。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点,母语第二次习得的概念与俄罗斯(前苏联)心理语言学界的“直觉掌握”和我国语文学界目前广泛使用的“语感训练”这两个概念在意义上有很大的一致性,但内涵并不完全一样。
二、母语第二次习得的特点
(一)大量的。母语第二次习得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求语言学习者自己通过大量的语言读写活动获得语言能力,尤其是大量阅读。在这方面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有很多宝贵的经验,现代语文教学在这方面也有不少行之有效的作法,在此不赘述。这里要强调的是以下几点:
(1)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也必须在有足够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完成。所以,在语言能力发展的某些阶段,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是既不同步,也不等量的。过去语文教学中的读什么就写什么的读写结合法值得商榷。
(2)大量并不是指无限量或越多越好,事实上这也是难于做到的,因此必定有一个足以引起语言能力变化提高的基本量或足够量。
(3)有人认为,课本内容已难于完成,还能够再增大阅读量和写作量吗?其实,既然语言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学习者自己从语言实践中习得,那么,大量削减不必要的讲授,减少低效率的训练,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大量的语文读写活动。而增大阅读量或写作量反而会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理论又为不少语文或外语教改实验所证明。
(二)真实的。所谓“真实的”是指语言学习者只有在输入(或输出)了含有真实信息的语言材料之后才能实现语言能力的习得。具体地说,它包含如下内容:
(1)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应该是略高于语言学习者水平并为其所接受的。在心理语言学上有人称之为“可理解的输入”或“吸入”。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一流文章,而学生似乎并未“取法乎上而得其中”,对此,我们是否要作一些反思呢?
(2)语言学习者主要关注材料的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研究表明:语言交际能力“只能在语言信息和心理信息同时传递、同时加工的交际活动中形成。”(《教育研究》1992年第11期)而“理解语言表达意思的过程就是习得的过程?!保ā吨行⊙庥锝萄А?993年第4期)在这方面,语文教学中似乎也不合其例。例如,几乎所有的作文尖子都认为他们良好的写作能力主要得益于课外,得益于课外自由的阅读和写作。不少作家也有类似的经历。这种现象的确耐人寻味。
(3)语言能力最容易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这是因为真实的语言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潜能,从而更快、更有效地发展语言能力;而且,语言能力的提高最终要在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得到检验。就这一点而言,母语第二次习得论与大语文教学观以及语文教学要面向社会、引入时代活水等认识完全一致。
(三)反复的。与母语的口语习得不同,母语第二次习得不是一种纯自然的习得,这首先是由于母语第二次习得缺乏口语习得那样的自然反复,其次是由于书面语的复杂程度和能力要求要大大高于口语。所以,在母语第二次习得中,要求选择一些典型的语言材料适当的反复阅读(或精读),这种反复不是对语言材料进行抽象分析,而是对语言材料的直接感知。它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通过多种形式的必要反复,可以培养语感,实现语言能力的内化,变对语言材料的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或直觉记忆。
(2)反复还可以加强语言学习者对语言材料意义的理解,进而把握其主题、结构、风格等更高层次的东西,达到古人所说的如出于己之心,如出于己之口的境界,即同化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3)通过反复达到记忆、积累语言材料的目的,它可以使语言学习者在更大范围内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表现技巧等,并能进而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诵读法就是可供借鉴的一种基本方法。
(四)渐进的。这一点是借助心理语言学中口语习得顺序和中介语理论确立的,其内容有:
(1)母语第二次习得和口语习得一样,也有一个习得者大致相同的习得顺序,确定语言能力的发展目标应遵循这个顺序。
关键词:歧义;语音;词汇;句法;英语教学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因此,语句和语义之间没有一种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往往不同的语句可以表达相同的思想,而同一语句却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大部分语言工作者普遍认为,如果语句在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其深层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ambiguity)。英国语言学家Leech将歧义定义为“一个语言项目具有一个以上的认知意义”[1]。歧义现象在交际过程中又分为无意歧义(unintentionalambiguity)和有意歧义(intentionalambiguity),前者是由于语言使用者本身或语言结构自身的缺陷,而导致交流受阻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矛盾的自然显露;后者是说话人对于语言结构矛盾的积极利用,它通过多种语言手段在语音、词汇、句法、语境等层次上反映出来,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
歧义的产生要具备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语义上的多义性为歧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句法歧义则为歧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而语用则为语义和句法所引起的歧义提供了合理解释的多种可能性。本文主要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方面阐述英语无意歧义现象,并结合实际教学分析和总结排除歧义的方法。
一、英语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1.语音歧义(PhoneticAmbiguity)
语音歧义是在口语中由于同音异形异义词、同形同音异义词,以及由于连读、弱读、不同的重音位置等,使听话人可能产生多种理解而造成的歧义。例如Ididn''''tmakea[seil]lastweek,英语中的sail和sale的发音均为[seil],是一对同音异形异义词,于是此句可理解为:“上周我没制作船帆”或“上周我没卖出去货物”。英语中有许多这样的词,如break(破坏)、brake(刹车),fair(公平的)、fare(费用),right(正确的)、write(写),die(死亡)、dye(染色),cell(细胞)、sell(卖)等。而fan(扇子/爱好者),long(长的/渴望),kind(善良的/种类),mean(卑鄙的/意味)等属于同形同音异义词,它们在句子中极易造成理解上的歧义。
在说话过程中,连音造成相连的词或词组之间的音位切分的变化,也会产生歧义。如Mybrotherhada[greidei],此句中的[greidei]既可以理解为“gradeA”,也可以理解为“grayday”。以上这两种歧义只在口语中存在,变成文字形式后,歧义便可消失。
此外,重读和弱读也会在语音层次上产生歧义。如Whydon''''tyouhavelunchwithus可以理解为Whydon''''tyoucomealongandhavelunchwithus或Whydon''''tyouhavelunchwithusratherthansupper
2.词汇歧义(LexicalAmbiguity)
词汇歧义是指对句子中某一个词的意义有不同理解而产生的歧义,主要表现为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两个方面。
(1)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这些词之间常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在字典中归属一个词条。如Theboybrokethe[ZZ(Z]glasses[ZZ)]lastweek(这个男孩上周打碎了[ZZ(Z]玻璃[ZZ)]/这个男孩上周打碎了[ZZ(Z]眼镜[ZZ)])。有些词组也存在多种意义,如Heisrunningafterher,这里的“runningafter”既可以理解为“追赶”,也可以理解为“追求”。
(2)同形异义词包括异音同形异义词和同音同形异义词,它们通常形式相同,却是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完全不相关的词,在词典中一般被列入单独的词条。如bow(弓/鞠躬),lead(铅/引导),tear(眼泪/撕开)等词就属于异音同形异义词。再如:Marycan''''t[ZZ(Z]bear[ZZ)]children(玛丽不能[ZZ(Z]忍受[ZZ)]孩子们/玛丽不能[ZZ(Z]生[ZZ)]孩子);She[ZZ(Z]turnedout[ZZ)]anefficientsecretary(她[ZZ(Z]赶走[ZZ)]了一个能干的秘书/她[ZZ(Z]原来是[ZZ)]一个能干的秘书)。这里的“bear”和“turnout”就是同音同形异义词(组)。
(3)词义的转移也会引发句子的歧义。这是因为许多词汇在已有的含义上又产生了新的意义。如Manyscientistsandtechniciansareengagedintherecoverytechniques,“recovery”原意指“复得、痊愈”,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recovery”意指“人造卫星等的回收”,“(废物利用的)提取”或“(击剑、划船等)预备姿势的还原”等。
3.句法歧义(SyntacticAmbiguity)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s曾经指出:“这种因句法规则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语法歧义是由于人们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而引起的”[2]。句法代号是指限定多义词用法的词缀、单词或结构等,如用情态动词或一般过去时的后缀限定动词的词性,用定冠词限定名词的词性等。句法歧义现象往往出现在一个可以理解为不同层次或可以变换的结构体中,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句法结构引起的歧义现象。
(1)平行结构引起的歧义:句子里的某一成分可以和平行结构中的任何一个结构连在一起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产生歧义。例如:Theboyansweredthequestionwhichhisteacherasked[ZZ(Z]withouthesitation[ZZ)](这个男孩毫不迟疑地回答老师问他的问题/老师毫不犹豫地提问,这个男孩在作答)。
(2)省略结构引起的歧义:有时省略某些词会使句子产生歧义。例如:HeknowsmoreaboutliteraturethanMary(他比玛丽更懂文学/在文学和玛丽之间,他更了解文学)。
(3)状语和形容词界限不清引起的歧义。例如:Thepolicemanpunishedtherobber[ZZ(Z]withastick[ZZ)](警察用警棍惩罚这个盗贼/警察惩罚这个拿着棍子的盗贼)。
(4)介词和副词界限不清引起的歧义。例如:Thedoctorlooked[ZZ(Z]over[ZZ)]myhead(医生检查了我的头/医生从我的头顶看过去)。二、在以交际为目的的实际教学中
如何排除歧义现象如前所述,歧义的出现是使用者措辞不当或语法结构及意义上的模棱两可,造成学习者在理解上对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话语意义和所指的范围产生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阻碍了言语信息的有效传递,造成理解上的失误。我们从语音、词汇和句法等方面分析歧义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通过对歧义现象的深刻认识,对它进行种种限制,最终达到消除歧义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英语语言“歧义”这一概念,让学生知晓在语音、词汇、句法结构和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歧义。然后,教师可以系统地从纷繁芜杂的歧义现象中,总结出一些避免歧义、消解歧义和排除歧义的方法。以下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探讨如何应对歧义,力求帮助学生扫除语言交际中的障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言语交际的意图。
1.语音手段
在语言交际中,语音、语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语调承载不同的信息,只有语音、语调正确,才可以避免失误,消除歧义现象。教师可以有侧重点地给学生做专项练习,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停顿、连续等方式,区别自己想要表达的重点,控制歧义现象的出现。例如,That''''sthecellphoneyouboughtme,若重读“cellphone”,并用降调,则表示赞赏;如果把重音移到“That''''s”,并用升调,则表示强烈的讽刺意味。此外,如果在词与词之间稍做停顿,互不粘连,也可避免歧义产生。如:Iscream(我尖叫)与icecream(冰淇淋)。
2.词汇手段
在日常交际中,字面词义和意象意义有时相差甚远。教师在讲解词汇时,不应单纯着重于语音、语义和语法特征,更要揭示其在不同交际环境中的内部变化和外部联系,可将此类词汇作一归纳,辅之以不同情景,让学生体会使用这些词汇进行信息传递时,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此外还可以介绍一些有效的排除歧义的方法,例如:通过改变词汇搭配或调整词序来避免歧义。如Thebankisthesceneofthemurder,“bank”的两个意义“银行”和“河堤”都可以解释这个句子。这时,可以在bank前加上修饰语“money”或“river”,句意就一目了然,不妨碍理解了。
3.语法手段
在书面语中,我们可以运用词法和句法知识,采用调整词序、补全省略成分、改变连词、增加时间状语、扩展句子、改变句型和运用标点等方法排除歧义。如Marycan''''tbearchildren可以扩展为Marycan''''tbearchildreniftheyarenoisy和Marycan''''tbearchildrenbecausesheissterile,这样就清楚地表达了各自的含义。再如,Itwasaprettysmallroom可理解为:①这是一个漂亮的小房间;②这是一个相当小的房间。如果在句中加上标点,就可以避免歧义:Itwasapretty,smallroom。
4.语境手段
语境对于英语歧义的确定有着重要的意义,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必须依赖于它所使用的语境才能得以确定[3]。语境可以分为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广义语境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整个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狭义语境则指上下文,即词组语境、句子语境、段落语境和篇章语境。如“Afghanistan''''soccupation”是指“阿富汗占领其他国家”还是“其他国家占领阿富汗”这个句子是由于所有格的使用而产生了歧义。但如果知道在2001年,美国打击阿富汗政权这种广义语境,自然就会消除歧义。
此外,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且是一种文化载体,语境制约着单位语言的选择,意义的表达和理解。因此,知晓语境对正确理解语言形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今天所说的Broadway,不仅是指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指美国戏剧艺术的精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用法都与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教授语言时,应给予极大的重视。
三、结束语
英语歧义问题是一个大课题,它面对的是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这一普遍事实,因而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歧义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不断深化对语言现象的认识,正确理解语言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以便能按照语言的规律去学习和教授语言。作为语言工作者和学习引导者的教师,应重视这一语言现象,将英语歧义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其产生语言学和教学两方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逵.英语歧义与幽默[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28-29.
题。历时不长,也从中初尝甜头。
一、应用后的体会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多种教学媒体中无可代替的作用。
1、它有利于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具有的强大人机对话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按照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现代教学方法的研究表明,对于特定的个体在特定的条件下需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特定方法,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计算机可以准确地完成个别化程序方面所需要的大量基础性工作,以最优的步骤和顺序,提供与个别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材料,圆满完成个别化教学的任务。
2、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计算机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计算机同时具有图像和音响的刺激,又带有趣味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更快更好地学到知识。
3、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在教学中花费较少的时间而获得较大的成果。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它具有表现力强,能用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诱发学生在情感上参与的作用;同时它重现力强,易控制,可以根据教师、学生的要求重复显示所需要的画面或所做的练习,并能及时反映出所做的练习是否正确,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二、如何运用计算机,辅助优化写字教学
1、利用电脑直观优势,培养正确的姿势和执笔方法。
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凡学写字,必学执笔”,正确的执笔,是写好字的前提。而正确的姿势能使学生平心静气,沉浸于写好字的氛围中,培养沉稳,认真的个性。但现在大部分学生已在没有严格的要求下,形成了一些写字的不良习惯,如写字时歪着头,下巴抵在手背上,身子紧贴桌沿,手指紧握笔尖等等。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纠正学生不良的姿势和方法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示范一遍,然后让学生模仿。但由于儿童感知觉不全面,抓不住特征,注意和兴趣短时性,因此学生往往不得要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模糊,费时,费力。如果设计一个软件,利用电脑直观演示,有针对性地演示,进行规范训练,再个别纠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执笔方法”为例,鼠标先按全程图,就出现放大的正确“执笔图”,让学生整体感知怎样执笔,然后再在子目录下,分步讲清执笔要领(图和解说结合):一捏,拇指、食指的第一节相对捏住笔杆;二托,中指第一节由下向上托住笔杆;三垫,无名指和小指垫在中指下,增加中指的托力;四靠,笔杆斜向右后方靠在虎口上约45度。指关节均向外凸出,手掌成中空,握笔杆处约距笔尖一寸左右即可。教学时,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交互功能操作鼠标,分步学习执笔步骤要领,仔细模仿,规范训练。
2、利用课件辅助的写字课教学模式,优化掌握笔法技巧。
写字课教学模式一般为:
检查准备---示范讲解---指导练习---布置作业---整理文具
由于有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可以编制大量课件,如八种基本笔画的写法,结构要领五十法等,扩大学生的求知量??衫枚嗝教逋绲难斩耍醚腥嘶换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用适合自己需要的写字材料进行看、摹、学、比照。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热键查询对各种笔法运用,(包括轻重提按,运笔方法转换,行笔长短,各部分比例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书写步骤的解剖等),这种自主的教学方式,可以按照个别化方式进行,也可以将课堂教学中的集体授课和个别学习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讲清本课内容的重点,突出重点、难点,逐个步骤地解剖,让学生仔细观察,反复体味,切实掌握指导自己的练习,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竖的运笔法教学为例,设计这样一组软件,先设计各种竖画,让学生仔细看屏幕,认清竖画的种类和形态,随着鼠标移动,讲解竖画的形态特点,指出何以称为垂露竖,悬针竖,它们区别在收笔形态的不同,再按鼠标,进行具体剖析垂露竖,悬针竖的运笔方法。A、电脑出示垂露的运笔路线图,根据此图,剖析笔法动作(提笔向左上起笔;转锋向右按笔;转锋向下按笔铺毫力行(保持中锋行笔);驻笔作轻顿,提笔回锋向上收笔),然后按线路图分解动作,慢速示范,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反复观察、体味,然后书空练飞和复述,再在作业纸上进行实际操作,(摹、临)操作过程中,若需要,可按鼠标再回到上一步进行观察、体味和自己的操作进行对比,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学生书写情况,以具体指导,及时纠正。(悬针竖教法略)。这种教学模式,关键是要有优秀的辅助教学课件的支持。教学优点是比传统教学清晰,易于理解、掌握,学生眼、耳、手、脑并用,思维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认知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学习效果好。
3、电脑在作业批改、讲评和课外教学中的动用
作业批改,一要及时,二要注重质量,三要符号规范统一,要改中有批,批中有改,改正错处,通俗扼要,指出存在问题的原因。作业讲评,一般在写字课的前几分钟进行,可以利用扫描仪,把有典型性的作业扫描进课件,进行讲评,对予优秀作业,进行观摩表扬,树立榜样,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予以纠正,以往搞一次作业展览就要准备好几天,现在利用电脑,不仅反馈及时,而且省时、省力、面广、量大。
写字是一项长期的功力训练,只有坚持每天练习,才会保持进步,所以,小学写字课教学除课堂教学外,还应注意课外教学这一块,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优势采取各种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广泛开展课外书写活动,如:开办电脑书法讲座,摄集公园及名胜古迹的书法名作等在电脑中播放,激发学生对书写的热爱和求知的欲望等。
三、运用电脑进行写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循序渐进性原则。教学时要由浅入深,先基础后变化地进行教法,要让学生一点一点地感知,一点一点地理解掌握,不能一股脑儿地倾倒出来,使学生不知如何是好,而且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2、示范直观性原则。即要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又认识事物的本质,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
3、适龄性原则。根据学生身理条件和心理素质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编排教学秩序,设计课件时,对新授的设计,要尽可能利于学生反复观察、体味,加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