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1 10:12: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统技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无锡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色彩观念更是独具江南水乡特色,如惠山泥人绘彩工艺运用其传统彩绘七法“拓、涂、勾、点、掸、晕、刷”,构成一个完整的色彩观念,色彩对比富有激情而注重法度,彩绘笔法轻灵而不放纵,造型生动传神而不呆板乏味;体现出“简易而意全,巧密而精细”的特点,彩绘纹饰以江南水乡所特有的花草为表现对象,绘质方法独到,形成了一批技艺绝招。无锡惠山泥人绘彩工艺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行话,如:“落笔如飞,厚薄均匀”、“直线要直曲线要活”、“亮而不艳,雅而不俗”等。在教学中将这些传统本土语言与观念进行渗透与融入,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价值,有助于学生审美意识、民族素养、创新精神的提升,有助于装饰艺术设计本土化进程和文化内涵提升。同时也有助于传统工艺美术融入当代生活,促进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传承。
二、装饰艺术设计教学对传统工艺美术吸收与借鉴的路径
高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现代审美意识和掌握扎实的艺术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同时要对祖国传统工艺美术艺术知识有深入了解。对此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应当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元素的研究,寻找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审美趋向的融合点,提炼其内涵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装饰艺术在形态语言方面保留了较多的相似点,可结合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初步》、《设计色彩》、《图形创意》、《装饰工艺》、《软装饰品设计》、《装饰材料与工艺》、《项目模拟训练》、《项目综合训练》等进行形式多样的专业教学。在此基础上经过加工逐步在形态语言方面寻找新的结合点。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具体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可采取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优秀案例,讲解这些案例是如何借鉴传统工艺美术形成独特风格,通过对案例设计过程的剖析,使学生知道如何吸收传统工艺美术元素中的精髓,借鉴其中的造型元素,使学生能够了解整个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流程,学习并掌握其中的方法。在《设计素描》、《图形创意》、《装饰工艺》等课程中,安排课堂练习绘制设计草图,特别是针对典型人物、器皿进行造型元素提炼,研究其人物的神情表达和器皿的构成特点,吸取传统工艺美术适度夸张的表现手法,利用嫁接、移植、拼合等设计元素与手段,表现具有象征意义和夸张的造型效果。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具体课堂教学的第二阶段可采取项目模拟训练法,引入工艺美术企业真实的实践项目,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按照项目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每组完成一个项目。明确组员的分工,要求学生首先通过实地调研中国泥人博物馆、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无锡非遗传承与创新中心,借鉴其造型设计手法,提出创作方案和构想,最终确定创作方案。在《软装饰品设计》、《装饰材料与工艺》、《项目模拟训练》、《项目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中,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多种不同的表现风格,指导学生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有市场需求、有地方特色和有文化内涵的作品,改变当下本土装饰艺术设计作品模仿外国、缺乏本土特色的局面。
三、装饰艺术设计对传统工艺美术
中国传统陶瓷青花纹样是一种材质肌理的装饰,主要体现在雕、刻、划、印、釉色、彩绘等装饰手法与陶瓷造型相融合所呈现出的一种特有的美。然而青花纹装饰的布局、构图在陶瓷艺术中是十分讲究的,需要达到丰富而不繁杂,饱满而又分明的艺术效果。下面我们在造型、装饰、题材三个部分对青花纹样进行探讨。
1.造型
青花纹样的造型各异,我们需要基于不同的载体表现其艺术特色。由于现代陶瓷艺术载体的多样性,其装饰纹样也围绕载体的造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表现现代陶瓷作品的意蕴美,我们需要注意青花纹样的造型与装饰之间的契合。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陶瓷艺术设计中构图设计严谨统一。从青花装饰的构图设计上来看,蓝色和白色的纹样穿插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整个构图协调统一;从审美角度来看,为了装饰效果的需要我们还要选择合适的青花纹样造型。为了使造型富有动态美,形象层次清晰,青花纹样在组织图案造型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构图的主次、先后排列,这样才能使造型富有节奏的韵律美。
2.装饰
随着建筑陶瓷、生活陶瓷、陈设陶瓷、卫生陶瓷等多种现代陶瓷艺术注入人们的生活,青花装饰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呈现是整个设计界对青花图案的再现和文化的继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各个民族时代的物质和审美文化的标志。下面我们主要在釉色和纹样上进行分析。(1)釉色青花纹样的色彩很美,是一种单色彩绘,高贵中有质朴。其艺术特点和水墨画相似,在装饰时多采用青白对比的方式,特别讲究青与白的和谐关系。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领域,青花纹样以不同浓淡的色调进行装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整个图案细腻地跃然于面,并且极富层次感,呈现的效果甚至好过五彩。(2)纹样中国传统青花纹样种类有很多,大部分依然是线描的方式,可以分植物、动物、画配诗等纹样装饰元素。像龙、凤生动活泼的造型属于动态纹样,与其相反,植物、花草则属于静态的纹样。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青花的纹样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传统的青花装饰纹样以及文化元素与现代陶瓷艺术相碰撞,产生一种时空感,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语言。
3.题材
青花纹样的题材众多,有花卉、龙凤、人物等。除此之外,戏曲和小说也对青花纹样有一定影响,并且在陶瓷纹样上出现了大量戏剧故事,这充分体现出了一种温润的人文精神。
二、陶瓷艺术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陶瓷艺术已经不同于传统陶瓷的表现手法,逐渐从“器”的概念中解脱出来,并且大量地运用在公共空间中。现代陶瓷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世界各国在建筑、陈设、生活等现代陶瓷领域逐渐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具有现代装饰风格的陶瓷界面,将现代生活中对陶瓷艺术美的感悟和体会很自然地融入到了公共环境中。由此看来,青花纹样有很强的生命力,那么依据现代陶瓷艺术特性,它介入公共空间是一种必然的可能。
三、传统青花纹样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青花纹样是现代陶瓷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元素。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其和现代设计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由于现代陶瓷涉及到陈设、卫生、建筑、生活等不同领域的陶瓷艺术,因此青花纹样需要在这种新的文化结构下延续它的审美价值。
1.陈设陶瓷
青花纹样在室内陈设陶瓷艺术上,一直是大众心中陶瓷的代表装饰。在陈设瓷中的应用多种多样,并且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了解青花装饰在现代陈设瓷中的应用,发现有不少文人的诗情画意在室内陈设陶瓷品中得到展现,给空间带来朴素而典雅的氛围。
2.卫生陶瓷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青花纹样以其圆润的线条和简洁的造型用在卫生间的台盆、浴缸等陶瓷领域。在卫生陶瓷的外形和印花中可以看出浓厚的中国风,都散发着古老的中式韵味。青花纹样以其特有的艺术特性点缀着人们的生活,并且逐渐拉近了人与生活的距离。
3.建筑陶瓷
青花纹样在室内界面装饰中有所体现,在柱体、柱头等建筑结构节点部位也是很常见的。大多数的现代人追求的是简洁大方的装饰设计风格,而使用青花纹样,恰好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在现代化的室内设计中,青花纹样借助于现代设计技术,装饰出的空间往往使人眼前一亮,给人一种平静祥和之感。适当地将青花元素与新的艺术形式相融合,不仅能够给沉闷的空间带来一些凉爽和清新的气息,还可以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的空间。
4.生活陶瓷
不得不说青花瓷器最早起源于餐具的制作,如家中使用的青花盘、碗、茶具等。除此之外,像带有青花纹样的毛笔、砚台、笔架等一些文具类用品也属于生活陶瓷。其清淡的青花纹样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它就像恢复人们身心疲劳的艺术品一样,可以使人的心情得以安宁。使生活陶瓷不单单只是以日用品为主,更是在青花纹样的造型上赋予现代陶瓷艺术品新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青花纹样运用在陈设、卫生、建筑、生活等陶瓷艺术领域,都会使得人们的心灵得到抚慰。传统青花纹样与现代陶瓷艺术的碰撞,将随着中国陶瓷艺术家的思维和创作逐步发展,并且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赋予青花纹样新的内容,带着它独具中国特色的陶瓷装饰纹样在世界陶瓷艺术中展示独有的风采。
四、传统青花纹样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发展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在现代化的陶瓷艺术设计中,青花纹样借助于现代设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创造出富有民族文化的艺术作品,对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的交流有很大的作用。
1.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设计的音符,并且色彩的情感语言对空间存在一定的指导作用。尽管青花纹样只有一青一白两种颜色,但是青花纹样运用在现在陶瓷艺术中不仅对各种装饰风格有很大的适应性,而且青花纹样以其典雅苍翠的色彩还可以营造出朴素、明净、光洁的艺术效果,深受人们的青睐。
2.意境的创造
自古以来,传统青花纹样的本土特色在陶艺界独树一帜。它所营造的自然朴实风格一直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仅用两种颜色和优美的线条即赋予了青花装饰深刻的内涵。随着载体不断的创新,人们对意境美的要求不断提升,在现代陶瓷领域,传统青花纹样所创造出的反璞归真的艺术特色一直深受大众的喜爱。不论是历史故事、戏曲、吉祥图案,还是水墨画,不一样的主题运用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都拥有原始的自然情调,并且传递出了不同的意境之美。
3.文化的传承
传统青花纹样运用在现代陶瓷艺术中可以传达出不同时间、地点的文化意蕴,地域的延续性不被空间、距离所阻隔。它不仅具有实用、欣赏的功能,还融入了中国人的精、气、神。例如吉祥图案运用在青花纹样中,它作为一种装饰手法与同样有历史渊源的陶瓷相结合,更有了象征特性。青花纹样的文化是具有连续性的。它的装饰性格特点将会影响整个空间气氛带给人们的感受。文化延续性越好的装饰元素,其文化、经济反哺效果就会越好,互动性就会越强,反之其反哺性就会越差,互动性也会越差。所以青花纹样运用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能否传达给用户所追求的感受,是青花纹样设计语言在各种现代陶瓷艺术表达模式中能否成立的关键因素。
(一)室内设计能够有效反映传统艺术文化
从环境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处于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环境中,此外,其自身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室内设计中运用这一艺术,既能够有效的反映传统艺术文化,也能够充分体现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内涵。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会运用汉字表现很多的“谐音”,这些“谐音”多是采用吉祥的寓意,比如“鱼”代表的年年有余,“壁”可以与音“避”相联系,代表的意思是趋吉避凶,又比如,古代在遇到“鬼”时,会想到要避鬼,而在避鬼的时候,人们就会想到“鞋”,因为“鞋”与邪同音,这时候,人们会将鞋子挂在床头等位置,寓意辟邪。值得注意的是,在将传统艺术文化应用到室内设计中时,必须注意两者之间的协调,使室内设计给人以舒适感以及秩序感。
(二)传统艺术文化对室内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影响室内设计师设计理念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设计师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观点,总之,任何一个室内设计师都会受到传统艺术文化或多或少的影响。就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而言,其有着自身的特色,比如朴素、自然、真实以及简约等等,这些特色使得传统艺术文化得到广大设计师以及使用者的青睐,当然,它也给室内设计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比如要求简约之美、艺术之美以及设计实用等等,这些要求既与当下流行的室内设计风格相呼应,也促进了简约风格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发展。
二、传统艺术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一)室内设计中传统艺术文化人文艺术思想的渗透
人文艺术思想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创作的最重要因素,而人文艺术思想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意象思维。在中国,意象思维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强调人们必须把握真理,而掌握真理可以着重从特殊的、具体的直观领域出发,当然,这种意象思维有着自身的特色:首先,这种思维能够永远的保持活力,不断的向前,不断的发展;其次,这种思维能够实现不断的感悟,最终获得发展的力量。为此,人们提出要将这种创造性思维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去,已到达预期的创意效果,当然,一个好的人文艺术思想的生成,必须伴有一定的条件,这就需要人们不断的去发现,努力的去挖掘。
(二)传统艺术文化中相关元素在装饰艺术中的应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中,中国不断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这些艺术具体表现出来可以是不同的图形以及不同的纹饰,当然,它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图像,比如动物、植物、图腾、人物以及景物等等,最重要的,它还包括一些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典故、成语等,这些纹饰、图腾以及图案等有着自身不同的内涵,在经历成千上万年的沉淀后,更是呈现出不同的比喻意义。21世纪的今天,人们提出要将传统艺术文化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去,那么这种运用具体怎么体现呢?本文提出应不断的将设计语言与相关的传统艺术文化相结合,不断的用图腾、符号以及各色各样的纹饰去,装饰室内,也就是说,可以直接把这些图腾、符号当作室内设计的装饰元素,不断营造室内装饰的“传统”氛围。
(三)传统艺术文化在室内陈设艺术中的应用
陈设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在室内设计中如何摆放相关的饰件等,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此外,陈设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往往能够很大程度的促进室内装饰。在以前的中国,陈设风格往往带有以下两种品质:一是庄严典雅的气度,二是潇洒飘逸的气韵。总之,陈设艺术主要是指通过在现、点睛以及提炼等手法不断的向人们传递那种深层次的、内在的、可延续的传统。比如可以在室内设计中装饰一些带有情调的、能够增加自然意境的饰物,此外,还可以在设计时加入一些自然物像麦穗或者是玉米串等等,这样的设计会使得室内显得格调高雅、造型优美,既有利于让陈设具有一定的内涵,以使人怡情悦目,也有利于赋予室内以一定的精神价值,最终促进室内设计的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传统戏曲;服装;艺术
一、传统戏曲服装简述及发展演变
戏曲服装,旧称“行头”,泛指传统戏剧目演出中的服装。包涵三个部分:戏衣、盔头、戏鞋。公元12世纪,戏曲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形态。它经由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致近代的京剧等地方戏,直至今天的现代戏曲,经历了800多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
二、传统戏曲服装的构成要素
中国戏曲服装具有五大构成要素,即款式、色彩、纹样、刺绣、面料。
(一)款式。款式也称样式,包括戏衣、盔头和戏鞋三大类。1.戏衣款式。整体具有以下特点:款式多为宽袍阔袖,造型宽大平直,不显腰身,多呈庄重、质朴的H型;款式以历代的生活服饰为来源,以明、清为主,经过艺术加工后,已脱离了生活的自然形态;款式与表演艺术高度协调,既受表演动作制约,又有助于表演动作完美发挥。2.盔头,戏曲服装中的首服,是戏曲人物所戴的各种冠帽的统称。盔头主体与各种大、小附件,分作合用,有多种组装法。3.戏鞋是戏曲人物脚上所穿的各种鞋子的总称。戏鞋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夸张、美化而成的,其中厚底靴是艺术创造的典型。
(二)色彩。“上五色”与“下五色”指在传统戏曲服装艺术中,推崇“上五色”与“下五色”两类,“上五色”即红、绿、黄、黑、白;“下五色”即紫、粉、蓝、湖、古铜。红是大红;绿是老绿;黄是明黄;白和黑是中性色;紫是紫红;粉是粉红,属于红、白相加的颜色;蓝是深蓝;湖是湖蓝;古铜类似橄榄绿。
(三)纹样。戏曲服装纹样含括了我国民族传统纹样的精华,包括:1.古代美术纹样,如草龙纹——结构简单,风格粗拙,线条劲挺,多作为戏衣的领、袖口及周边的镶缘。2.历史服饰纹样,如麒麟纹——麒麟是古代图腾崇拜中的神兽,祥瑞象征。明代用于公、侯、伯、驸马的朝服,表示等级高。麒麟纹引入戏曲服装,专用于丞相一类人物,是“位高权重”的象征。3.民间吉祥纹样,双龙戏珠纹、龙凤呈祥纹、如意纹、八吉祥纹、竹叶纹、水族纹等都各有寓意。(四)刺绣与面料。刺绣是戏曲服装中纹样体现的主要工艺手段,同时也使得刺绣成为戏曲服装区别于其他戏剧服装的重要标志。戏曲服装是以缎料为主面料的服装,它光泽明亮,体现了丝绸品的华丽富贵,还能染出鲜艳的色彩,质地挺括,能负载刺绣纹样而不变形,而且它刚柔相济有利于舞动。
三、传统戏曲服装的艺术内涵
(一)写意美学原则。中国戏剧以意为主导,以象为基础,在塑造人物时以形传神,神形并重,戏曲艺术形态的节奏型、虚拟性、程式性,就是写意在表演艺术中的鲜明体现。从属于戏曲表演艺术的服饰,属于“写意”,它不是简单地再现历史生活服饰的真实性,而是借物态化的服装去为人物传神、抒情。例如富贵衣,穷人本来穿不起绸缎,只能破衣烂衫,衣服破了要补,补丁的颜色尽量与服装贴近,这就是真实生活。而戏衣中的穷衣则是丝绸面料,用色彩鲜艳的几何形状面料做补丁,并且呈散点式布局,就完全不是生活的自然形态。
(二)表现性艺术手法。1.夸张与变形:在一切造型艺术中,夸张是必然与变形联系的。与戏曲表演配合最密切的服装,体现了彻底的夸张。例如水袖,是戏衣的辅助物,长方形白色仿绸料制,男用长一尺许,女用长二尺许,特殊的可达三尺。2.寓意与象征:寓意指具体形式之间的相似比喻,即借用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暗示另一种具体可感知形象的存在。例如绣牡丹凤凰的红女蟒,比喻容貌美艳,象征身份高贵;马鞭寓意马的存在;象征是由一种具体形式表现一种抽象形式,即借用一种具体可感知形象,传达一种概括的思想感情、意境或抽象概念。例如包公黑脸、勾月牙,象征铁面无私,明察秋毫;姜维红脸谱,脑门画太极图,象征品格忠勇且智慧。3.所包含的美学特征:可舞性,表演艺术要求服装可以让演员充分借助,以帮助演员表情达意。喜、怒、哀、乐通过演员面部、语言、唱腔和形体动作表演人物,同时喜怒哀乐也表现在服装上,服装犹如一张放大了的脸。对于戏曲服装可以提炼出延伸、宽松、分离、悬垂、颤动、增扩、放射等一系列特殊的形式美要素,使创造者们可以“舞出情感”。
关键词:淮剧;传承;保护
淮剧是江苏省三大地方戏的一种,它发源于苏北淮河流域,盐城建湖是淮剧的故乡。早在200多年前,淮剧就在盐阜地区唱响,并逐步南下进入上海等大城市。建国以后,淮剧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经历了“两盛三衰”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淮剧艺术蓬勃发展,新生的淮剧艺术春意盎然。十年“浩劫”,淮剧遭到了扼杀,以反“封、资、修”为名,不少剧团被砍掉,使淮剧传统艺术受到遏制。结束后,传统艺术再度新生。淮剧又扬眉吐气,在全国范围内地方剧种如雨后春笋,发展很快,淮剧舞台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近年来,由于娱乐品种的增多,影视艺术的普及,使传统艺术又受到了挑战,面临着生存艰难的地步。然而,国家重视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淮剧于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对淮剧这一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品种来说,又面临着一个极好的机遇。各级地方政府都相应出台了对淮剧的传承保护措施,特别是建湖县委、县政府制定的“淮剧、杂技从娃娃抓起”的方案,提出了“淮剧进课堂、杂技上操场”的具体办法。这对推进传统艺术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就淮剧进校园这一议题,谈谈其推进传统艺术传承保护的重大作用。
一、淮剧进校园,使新生代自觉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淮剧为什么“从娃娃抓起!”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淮剧对于这些新生代的娃娃们一无所知,他们没看过淮剧表演,没听过淮剧曲调,没有感受过淮剧的魅力。大家都知道,淮剧过去是生活在贫困中的老百姓沿街讨要而唱“门叹词”演化而来,对于这些生存在甜水里的孩子不但陌生而且渺茫。如果对他们不去传播,教育,使他们接受淮剧艺术的熏陶,又何谈去传承保护。因而,说“从娃娃抓起”是十分必要又十分及时的,建湖实验小学第一次在音乐课上讲淮剧、小同学们象听故事一样新奇,第一次听淮剧唱歌、他们听得入迷,不知这优美的曲调从何而来,经过半年的教学,学曲调、学简谱、学唱段、同时理解每个戏的剧目,每个唱段的意义,使他们感受传统的淮剧离他们并不遥远。他们的祖辈、父辈都唱过,耳熟能详,使他们读懂了什么是淮剧,什么是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艺术。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唱起了淮剧。
二、淮剧进校园,使新生代加深理解传统艺术的内涵
现代音乐特别是流行歌曲,唱起来节奏明快、不知不觉手舞足蹈,甚至狂欢乱舞,而淮剧曲调虽然悠扬悦耳,却十分缓慢,有时让人悲悲切切,提不起劲来。学生们初次听来觉得抒情婉转,再听起来,就感到哀叹呻呤,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淮剧人处在旧社会、旧时代,他们受生活的压迫,受社会的欺凌,他们自哀自叹,沉重的劳动和窒息的社会使他们无法释放自己的感情,只好借劳动之机,借讨要时刻,呼出自己郁闷的情绪,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段调,都是内心的呐喊和呼吁,象淮剧《孟姜女》过关,十二个月有十二个月的痛苦,唱淮戏是他们在诉说自己的不幸和痛苦,演绎自己悲惨的命运和生存的危机。通过深沉的讲解,使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让他们真正懂得传统文化的真谛,从而达到热爱传统艺术的目的。
三、淮剧进校园,使新生代不断吸取传统艺术的精华
在实施淮剧进校园的过程中,还必须有选择、有重点的向孩子们灌输淮剧艺术的内容。也就是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能良莠不分。让孩子们无所适从。他们对淮剧节目中有不少封、资、修“的观念和迷信的宿命论,因果关系的神鬼说,尚没有识别和辩别的能力。我们在选择淮剧进课堂的内容上就必须严格把关,实验小学以课本剧、”“公子休让鱼”钟庄小学《小故事》、二实小以《孔融让梨》等内容改编成淮剧演出。既有积极的思想内涵又有其教育儿童健康成长的一面。使新生代时刻把握吸取淮剧中的精华,加深对自身的营养。县实验幼儿园、以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一曲《都有一颗 红亮的心》改写成淮剧内容,谱成淮剧曲调,在江苏省儿童艺术剧上演出,获得了金奖,得到了专家和观众一致好评。因而,我们在淮剧进校园、上课堂的内容选择上,一定要精选内容丰富,思想性强、艺术水准高的剧(节)目作为教材,让孩子们吸取淮剧的精华、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四、淮剧进校园,使新生代提高传承保护传统艺术的认识
淮剧进校园,淮剧上课堂。旨在传承和保护淮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弘扬和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通过这一举措,抓到了传统的核心,突出了保护重心,摸到了发展振兴的关键。通过这种形式,从“娃娃抓起”,使新一代对传统的艺术从认识到热爱,从不自觉接受到自觉传承。不但涉及到一层人,而且培育出一代人。这样对淮剧的传承就出现了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的局面。经过近10年的努力,建湖在传承保护淮剧这一“非遗”项目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单举办淮剧进校园专题会演已列时五届,推出几十个淮剧校园节目,并编排了一大批具有一定口味的儿童淮剧节目,出现了进市、进省的优秀节目,能够登台演出的小演员达数百名。近年来,连续在省获奖节目就有十多个,使淮剧普及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特别是通过淮剧进校园这一行之有效的举措,大大促进了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对地方戏发展和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淮剧进校园“从娃娃抓起”已抓出了甜头和效果,使我们看到了古老的淮剧艺术,后继有人,看到了传统文化艺术振兴和发展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朱玉江.淮剧生成的文化模式探讨 [J]. 四川戏剧,2010 (05).
[2] 荣蓉.淮剧在盐城地区的传承与发展趋势 [J]. 文学界(理论版), 2010 (11).
[3] 刘棠.叙事与思考的碰撞——传统淮剧与“都市新淮剧”的比较 [J]. 大舞台,2010 (02).
[4] 丁和根.淮剧的发生及其文化背景——淮剧文化考察之一 [J]. 艺术百家,1997 (02).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艺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8702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大小小的广告随处可见。作为广告的一个重要类别,现代平面广告也正以旺盛的生命力迅猛发展。然而,它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于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必定会使平面广告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
2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艺术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世界上每个民族的现实生活都和它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宗教背景密切相关,各自拥有独特的存在形式,而能一脉相承并始终不曾中断的也只有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化,中国人民应该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为己任。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创性、悠久性、包容性、统一性、保守性的特征。
传统是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世代相继的部分。它不仅属于过去,而且今天也仍在现实生活中起着作用。如果没有传统,历史的发展就会中断。人与传统的关系是双向的。人既是文化的承受者,继承着传统,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影响、改变着传统。每代人总是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针对时代提出的问题,运用时代提供的认识手段来理解和复制传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融会了神州大地上各民族的文化,包容了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洋文化成分而形成的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有过夺目的光辉,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是我们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的丰富源泉。
2.2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为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成为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无尽源泉。如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追求神似和虚实结合;中国古代各种传说或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给人诙谐有趣、老少皆宜的亲切感;而优美的民族音乐,则给人轻松愉快,超然的审美享受。中国体系最大的传统艺术莫过于山水画了,在许多建筑艺术、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现代设计作品中,都能看到中国山水艺术的巨大影响。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是一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狂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
3 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概述
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在已经进入“视觉化时代”的后现代社会,平面广告设计比一般的设计更具视觉传达的震撼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作品最主要的特征。画面在文化传播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吸引广告受众的注意力,并迅速而有效地传达具有个性化的商品信息。图像有三层主要含义:通过视觉途径进行;具体的、直观的、生动的形象;能引起信息交流的视觉符号。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像”是最基本的传达工具。人们通常把图像称作形态语言,它是主体与外界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形态语言借助的是视觉元素,通过点、线、面以及色彩等形成的某种状态和形象,用生动的形态语言吸引受众,通过视觉感受而完成交流。广告设计者要尽量使图像趋于视觉化,如果做不到视觉化和易于沟通的话,设计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往往突破各种常规,在注重信息传达功能的同时,更为注重独特风格的发展和富有创意的设计。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把情感融入设计之中,使广告获得了更为打动人心的力量。他不同于其他绘画形式,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广告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
人们可能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现今的社会是一个设计无处不在的社会,平面广告设计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传达了商品和服务的信息,而且还传递了美。作为平面设计艺术,中国的设计工作者在创意中吸收和借鉴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为设计灵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发掘潜能,它是广告设计的养料,广告设计师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汲取营养,能使广告更好地服务于商品,更容易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平面广告设计,掌握了民族性的手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用源远流长而又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来滋养,将使其设计作品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其创意强调一个“意”字,这从优秀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这两个视觉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蕴,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4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当今社会,文化资源是如此丰富,如此便捷,如此铺天盖地又可以信手拈来。平面广告设计无法摆脱与文化本身的连带关系,并受制于所属的传统文化。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刻理解和合理运用,把传统文化蕴涵的丰富意义与现代广告设计理念在创作过程中有的放矢的结合起来,运用具有鲜明代表性的具体或抽象的图像,来反映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丰富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丰富和发展。
东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也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但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始终在规范影响着我们。因此,以吸引受众注意、打动消费者内心为目地的平面广告设计,其创作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广告要向受众传递信息,要适应受众的接受心理并最终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同,就必须适应目标受众的文化口味,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化风俗和习惯,积极地唤起人们的参与意识,切入人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换句话说,要使广告有说服力、影响力和魅力,传统文化总是最有效的工具。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环境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底蕴和精神,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未来设计的一大潮流。因此,如何认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关系,使其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将是我们的广告设计师们今后不懈努力的追求。
一则平面广告作品的生存源泉就在于它是否以它特有的方式来打动、蛊惑人心。而能感动受众或消费者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让平面广告设计作品能唤起消费者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同。如果我们说科学技术能给平面广告设计以坚实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的话,那么传统的民族文化则能使平面广告设计富于美感,充满诗意、活力和情趣,传统文化是广告受众和平面广告设计作品之间和谐亲近的纽带。对传统的民族文化的把握将有助于开拓性思维的创新,有助于从全新的视角发现和审视相距遥远的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和相似性。在这里,就必须使平面广告作品在设计的时候具有深刻的传统文化底蕴,触动消费者内心深处的那根弦,同时也能唤起那些远离了民族个性和丧失了自身的话语权的消费者心灵的回归。
成功的平面广告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够很好的处理民族文化在平面广告中的特殊作用,能够用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把传统文化的精髓高度凝练的体现出来。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不但减少了平面广告设计的商业气息,还增加了其文化艺术品位,增强了平面广告设计的艺术表现张力,使我们在接受广告传递的商品信息的同时,充分感受到广告设计创意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和视觉享受。
5 结语
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师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不仅是对中华艺术精神的继承,更是对中国传统艺术走向世界的一种推广和弘扬。在日益发达的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旧时代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注重传统文化价值的积淀性,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生存基石。中国传统文化正焕发着魅力吸引着更多的关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蕴涵,不仅能充分表达出我们神秘而古老的东方底蕴,而且能更好的起到国际传播和沟通、交流的作用。我们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精神是为了更好地用现代广告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切实有效地推进我国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3.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Www.133229.cOm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所以,当代中国的时尚服饰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配色及制作规律,理解、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博大与凝重,并使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加之挑花、刺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织花、抽纱等现代工艺,并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
四、结语
——以《堪破》为例
摘 要:《堪破》的创作思路源自于本土传统文化佛教中的一则禅机小故事,佛家故事众多,且内有玄机,往往能破迷开悟,启化人生,对现代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
表现方式上,这部作品继承了传统动画写意的风格。并且延续了中国学派传统美学的风格,如大量留白的背景,简约和空白的背景可以更加衬托人物的运动,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特殊美感。再有散点透视,打破真实,根据艺术需要组合画面元素,这也是传统艺术绘画中的一个特点。
声效部分运用传统古风乐器笙和木鱼的声音。木鱼又是佛教生活和音乐中代表性的道具和乐器。作品中用木鱼的缓急来描绘和尚不同时期的心情,用笙渲染很突然地紧张气氛。
创作手法上摒弃了传统的纸笔手绘,采用电脑分层手绘,电脑集中合成,再添加音乐和效果。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既有手绘动画的灵活性,又提高了画面的效果和制作的效率。
作品意在表现一种传统中国元素视觉效果,展现本土艺术风格神韵,宣扬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文明。提倡继承和升华源自民族文化沃土的动画形式,传承祖国深厚的文化,让中国动画成为一种品牌屹立于天下。
关键词: 传统,计算机技术,中国元素
Abstract
《kanpo》 the creative ideas from the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Buddhism in a Zen story, many Buddhist stories, and there are subtleties, and often can break fans enlightenment, Kai of life, of modern civilization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Show the way, this works freehand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animation style.And continued the style of the Chinese school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s, such as a large number of blank background, the background simple and blank characters can be more set off the movement, embodies a unique Chinese aesthetic.Further points of perspective, to break the true combination of picture elements required under the Arts, which is the traditional art of painting a feature.
some use of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sound archaic sound sheng and wooden fish. Wooden fish is representative of Buddhist life and music, props and musical instruments.The priority of works used to describe wooden fish monk's mood in different periods, rendering very suddenly with Sheng tension.
Creation of means to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pen and paper hand-painted, layered hand-painted by computer, computer centralized synthesis, and then add music and effects.And modern computer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flexibility of both hand-drawn animation, but als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creen productions.
Works intended to show a traditional Chinese elements in the visual display local art style and spirit to promote China's profound spiritual nation.Promot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sublimation from the fertile soil of the animation, the motherland rich cultural heritage, so that a brand name for Chinese animation stand in the world.
Key word:
Traditional,computer technology,Chinese elements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一、本土艺术文化对本土动画的蕴养…………………………….5
1.1思想的影响…………………………………………………5
1.2题材的影响…………………………………………………5
1.3形式的影响…………………………………………………5
二、传统动画的特征……………………………………………………6
三、中国传统动画的成败………………………………………………7
四、以现代技术承继传统动画…………………………………………7
4.1传统与现代的磨合……………………………………………7
4.2风格与技术的并用……………………………………………7
五、结束语…………………………………………………………………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言
在计算机动画风靡一时的当今社会,在传统动画比较萎缩的今天,作为现代人我们不得不承认高新技术给动画创作带来的深刻变革和影响。电脑动画有利有弊,但是计算机对传统动画也潜在很大的帮助,主要体现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和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无法实现的画面效果和真实模拟镜头上面。具有中国本土艺术特征的动画必然产生于自身 丰厚的文化土壤,本土文化已经确立了一种和谐相生的文化生态关系,所以传统动画形象在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中也必然有生存的土壤。纵观中国传统动画史的成败,要想让国产动画独树一帜,就要确立动画创作技术与本土艺术文化的结合的创作理念,技术上与时俱进,又不失传统动画艺术风格的生动性。因而现代动画不但要解决动画创作的技术和方法问题,还应该加强对民族本土文化的亲和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动画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将两者的结合,才能使中国动画具有民族性,创新性。才能促进和繁华我国的动画事业。
一 本土艺术文化对本土传统动画的蕴养
我国是一个有个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域各自具有的独特文化和地域性的元素是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对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再创造使我国传统动画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充分体现了艺术文化对动画的影响。
1.1思想的影响
思想上,我国的优秀作品体现出我国独特的审美思想,我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儒家思想强调社会责任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强调艺术的社会功用。“文以载道”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方式和思维方式,“文以载道”也深刻影响了我国传统动画的创作,在动画的创作中一直遵循“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教化的思想在我国动画中非常明显,比如《骄傲的将军》告诉人们不要骄傲,要谦虚、进取。《猪八戒吃西瓜》告诉人们不能好吃懒做。而《三个和尚》没有一句台词,通过简单的动作,幽默的故事,润物细无声地表达了出团结的重要性。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学艺术都是追求“中和之美”,中和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也影响了我国动画的创作。喜剧性的动画,像《过猴山》、《三个和尚》中的对于喜的表现都是含蓄的,夸张而有节制,而我国在喜剧的表现中体现出我国含蓄、乐而不的追求。《过猴山》中老者和猴子的斗智、《三个和尚》中三个和尚和老鼠的对立,都是含蓄幽默、轻松诙谐、温和宽厚。中和追求对于我国动画的影响还体现在大团圆结局,这也是我国戏曲的重要特征,不仅是创作上的追求,而且是传统文化的体现。
作品《堪破》的立意在“禅”。禅是佛教文化的中心思想。而佛教文化在本土文化中历史悠久,对我国的文化思想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通过一件小事或一句话让有你醍醐灌顶效果。堪破并非放下,而是领悟自身及其周围事物的价值。惧由心生,恶有心起。千万别为了些莫须有的事物迷失了自己。要相信自己,相信这个世界。有了一颗淡然的心,坦然的面对身边的人事。一身正气,定能自在。
1.2题材的影响
题材上,中国有丰硕的文学成果,给传统动画提供了源源不尽的题材借鉴,如《大闹天宫》的故事就是源自古典小说《西游记》。《哪吒闹海》的故事源自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
1.3形式的影响
形式上,本土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给传统动画充分的汲取空间。最为突出的就是水墨画的形式,如《山水情》《鹿玲》,从《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中可以看到民间艺术和壁画对传统动画角色造型的影响。再如《骄傲的将军》中对京剧中画脸的体现。等等数之不尽。
二 传统动画的特征
中国动画的艺术特征来自于传统艺术,而传统艺术深受中国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动画最具特色的艺术特征就是“写意”。
一是情节的写意,传统动画在情节设计上更重视过程而非结果,创作时美术思维更胜于电影思维,表达方式倾向于象征化。
二是动作的写意,动作设计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更注重其功能性而非合理性。设计者很重视动作和谐的节奏和韵律,表现飘逸优美的姿态,用意向化的线条,将生活中的动作转化为写意的表演。
三是想象的写意。早期的角色形象和背景的设计灵感多来自绘画壁画、民间艺术,其装饰性大于功能性。角色形象不能突出性格。
四是主题的写意,中国动画一向被赋予“寓教于乐”的使命,通过幻想的故事或象征的形式,表现深刻的主题。主题经常是含蓄隐晦的,以简单的故事反应深刻的哲理,不同于西方动画片推崇简单的善恶两元对立。
《堪破》在表现方式上,这部作品继承了传统动画写意的风格。并且延续了中国学派传统美学的风格,如大量留白的背景,简约和空白的背景可以更加衬托人物的运动,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特殊美感。再有散点透视,打破真实,根据艺术需要组合画面元素,这也是传统艺术绘画中的一个特点。
声效部分运用传统古风乐器笙和木鱼的声音。木鱼又是佛教生活和音乐中代表性的道具和乐器。作品中用木鱼的缓急来描绘和尚不同时期的心情,用笙渲染很突然地紧张气氛。
三 中国传统动画的成败
中国动画一路走来 ,一度曾走在世界的尖端,在一代动画家的探索下,开创了“中国学派”,也开创了中国动画的新局面,创作的水墨动画更是国宝级珍品,至今世界其他国家也难以效仿。中国动画虽然曾一度辉煌。但同时也体现出它的弊端。内容上教化色彩过浓,难以受到多层次观众欢迎的。技术上落后,多依赖于手工,制作时间长,造成作品量少,市场不够,造成很多滞后。
四 以现代技术承继传统动画
4.1传统与现代的磨合
首先思想上,传统动画与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族有着观念上的冲突。传统动画说教色彩太重,时至今日按照传统教育模式营造动画,也依旧带着一副道德说教的色彩。而现代人在一种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观念上已经无法接受陈腐俗套的东西,现代人崇尚自由,追求新奇刺激。所以传统观念的动画引不起现代人的欲望。
其次题材上,过于陈旧,缺乏创新。传统动画题材畏手畏脚,放不开,过于狭隘这也与现代人不相容的。
再次技术上,传统的制作方式耗费时间长,工作量大。导致作品少,精品更少。如今互联网的时代,媒体传播充斥大多数人生活。少数的动画作品不能满足众多人的需求。
4.2风格与技术的并用
知道了传统和现代动画的冲突,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两者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传统动画在形式和风格上的成功之处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中国动画就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至于思想内容上与现代人的冲突,动画业者能够改变观念,与时俱进,自然是可以克服和 改变的。但是传统动画技术上的缺陷显得日益沉重。所以我们应该保持传统动画的风格和形式,提高制作技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让其深入其中,有效地利用。
这次作品《堪破》就是一次传统动画风格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一次尝试。如借鉴三个和尚,背景留白,强化人物动作,采用传统写意风格。但是其中又加入了新的元素和形式,如画面处理成蜡笔画的效果,色彩更鲜亮,提高了画面的可观性。技术上,前期是电脑单张绘图,然后flash合成,再用后期剪辑加入音效和特效。保留了传统动画的灵活性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 结束语
中国的动画发展应该走中国特色的文化道路,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开发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堪破》是我的一次尝试,也借此想激励热爱动画的年轻人,重视中国动画的民族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致谢
首先感谢老师们大学期间的教育和培养,不仅让我对动画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具备了一定专业知识和创作能力。也感谢同学们的互相帮助和扶持。让我对动画有了一腔的热情和动力,也希望以后能坚持下去。能够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回馈学校及老师的教育和栽培。
参考文献
[1]闲云居士(中).禅的智慧故事全集[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5
[2]宫承波(中)动画概论[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2
[3]孙立军(中). 影视动画经典技法剖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4.10
[4]冯文 孙立军(中).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