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一_久久综合激情_亚洲97_午夜影院在线视频_国产成人福利_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首页 优秀范文 传统体育论文

传统体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7 16:42: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统体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传统体育论文

第1篇

1.1传统体育文化的时空结构

时间与空间作为我们认识传统体育文化所必需的基本尺度之一,毕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传统体育文化就会呈现不同状态。因而,时空特性必然会渗透到传统体育文化中,共同形成文化的时空结构。首先,时间结构决定着传统体育文化的盛衰更替,任何一种传统体育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以及走向衰落的时间节点。例如,产生于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曾在北宋时期盛行一时,但宋以后蹴鞠的发展逐步走向衰落。此外,任何一种传统体育文化业都有其表演或完成的时间规定或需求,例如我国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大都是以习俗节日作为载体的,而不同的传统体育项目也都有其开始、以及结束部分的时间需求。作为“国内惟一的、保存最为完整、最具原生态特质的溱潼会船,始终固守着“选船”、“试水”、“铺船”、“赴会”、“赛船”5个特定的程序,数百年来基本不变,其中“赴会”是溱潼会船的主体活动,经人们精心装扮的各类会船云集湖面,等待赛船口令的开始?!叭痹蚴卿阡岽牟糠?,参赛的篙船每两船结对比赛,两船对齐后,开始扬锣,随着竞赛号令发出,参赛船只如离弦之箭发出,蔚为壮观。其次,空间结构是承载传统体育文化开展场景的物理场所,具有一定的自然属性。不同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具有相对约定俗成的表演或完成空间。有些传统体育项目是在陆地上,有些是在水中;有些是在农村的田间地头,有些是在城市的舞台广场;有的需要的表演空间很开阔,有的则只需要狭小的空间。例如,作为中华武术的组成部分,“江南船拳”就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武术拳种,顾名思义就是在船上打的拳术,广泛分布于江、浙、沪地区。船拳的起源与古时太湖流域渔民保卫家园不被侵犯相关,是内陆地区的武术与江南渔民文化交融的产物。由于船头面积仅为一张八仙桌大小,决定了船拳的招式不能像其他武术套路那样大面积地蹿、跳、蹦、纵、闪、展、腾、挪。小小的船头、潺潺的河流等共同组成了船拳的表演空间,极具江南水乡特色。当然,时间与空间结构实际上是紧密联系的,共同构成了传统体育文化开展的时空结构,赋予了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的自然属性。

1.2传统体育文化的符号结构

在哲学家卡西尔看来,文化哲学或人类学哲学最要紧的问题是:“我们寻求的不是结果的统一性而是活动的统一性;不是产品的统一性而是创造过程的统一性”??ㄎ鞫康?,哲学所要研究的既不是抽象的文化,也不是抽象的人,而是要研究具体的、能动的创造活动本身。那么这种创造性的活动现象卡西尔认为是“符号现象”,这种活动也就是“符号活动”,并且“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种条件”。尽管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带有强烈的唯心主义色彩,但符号作为人的外化、对象化的哲学观点确实开拓了人们的理论视野。此后,关于符号的研究逐步深入,并形成了一门学科。从现代研究的语境来看,符号是指代表任何实体、事物及语言元素等的记号,任何社会的文化体系都是由社会的象征性符号来表现的,并成为连接人们内心文化观念的纽带。在索绪尔的术语系统中,符号是指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相连结所产生的整体,能指即符号的表达面,而所指则是符号的意义面。能指与所指是符号的一体两面,它们之间不可分割,但是它们的关系又具有随意性,并不存在本质必然的联系。从符号学的角度讲,一些传统体育文化就是由一系列仪式程序、表演动作、语言文字、衣着装扮等符号组成的系统,各种符号相互联系,有序排列,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抒发着内心的复杂情感。在这其中,能指则是指各种传统体育项目的可见、可听、可感的形式存在,如龙舟竞渡的船、鼓、旗子等等;所指则是传统体育项目存在的概念、意义等等,如龙舟竞渡项目的开展是祭祀屈原仪式的重要内容,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一种怀念之情。当然,符号系统的能指与所指是随着环境的变换不断变异的,在不同的时代或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或意识形态下,同样的能指符号可能具有不同所指意义。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许多传统体育项目的所指发生了变异,除了具有传统的符号所指,更多地演变成为人们追求愉悦身心、健康快乐的重要方式。

1.3传统体育文化的心理结构

我们通常所讲的心理是指人的大脑机能,从社会学角度来讲,心理则是指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是人的思想与感情的表现。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调动心理作用,并通过它固有的各种表现形式与创造对象发生关系,特别会把思想、意识、情感和精神赋予对象之中,这样便有了文化的心灵范式。而这种范式正是人特有的心理结构在文化中的反映和复制,称之为文化的心理机构。传统体育的文化心理结构既包括表层的心理结构,还包括深层的心理结构。传统体育文化的表层心理结构是社会意识的浅度反映,同样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所承载的文化意蕴是有所不同的。以龙舟竞渡为例,龙舟竞渡经中国的龙舟竞渡在以往是零落松散的仪式活动,寄托着人们对屈原的思念之情,如今龙舟竞渡经过现代体育赛制的包装,融合了人类现性的元素,反映了人们社会心理的转变。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是社会意识的深度反映,也是人类表层心理的升华与沉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往往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如广泛存在于我国东部民间的大刀舞,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大刀舞的整套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传说典故、忠义廉耻、礼仪规范以及纲常伦理等,是一个体系相对完整的文化系统。

2传统体育文化的功能作用

传统体育所具有的多重文化结构决定了传统体育项目在多个层面都有着重要的功能作用,既包括直接地作用于人们的身体心理,起到健身愉悦的强身健体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又包括间接地作用于人类身心,寄托人类信念诉求的信仰寄托功能,还包括作用于人类社会,并被合理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地方社会秩序的功能。

2.1健身御敌的功能

人们在习练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肌肉与骨骼周而复始的重复这些规定动作,逐渐变得发达与结实,因而身体也日渐变得强壮。事实上,传统体育项目所具有的强身健体功能进一步提升了项目本身的存在价值,也成为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传承至今的关键因素。而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比如说各类拳术、技击套路就是人们对战斗搏杀中的成功经验和实效动作的总结,成为一种服务军事实战的技艺!无锡一种民间传统舞蹈风格比较迥异,称为“渔舟剑桨”,剑桨外形看似渔民们行船的划桨,但不同的是桨柄中暗藏着一把锋利的宝剑。平时渔民们用剑桨练功习武,强身健体,?;逼诰统晌够魃⒈骺?、湖匪恶棍侵害的工具。此外,摔跤、石锁、飞钹以及大刀舞、盾牌舞等等,也逐渐被引入到军事训练与战争中,成为抵御外敌、保卫家园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2.2休闲娱乐的功能

传统体育文化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真实反映。古时的人们以生产生活为基础,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巧妙对各种生产技术、技能进行提炼与升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使身心得到愉悦的同时,也改变了枯燥乏味的生活状态。如江南水乡的“摇大橹”,表演时各个角色之间互相逗趣,配合默契,表情丰富,在行进中逢店必唱,唱词随着店铺行业随机应变,即兴发挥,幽默诙谐,体现了水乡人们的生活情趣。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多,传统体育文化的休闲娱乐功能更加凸显。特别是对于历史上比较注重祭祀、信仰功能的民间舞蹈、仪式等等,人们也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娱乐元素,逐渐由娱神、敬神转向娱人、娱乐的群众活动,成为集祭祀、娱乐、旅游、消费等于一体的理性文化形态,例如各地出现的传统体育文化节等等,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载体与平台。

2.3寄托信仰的功能

传统体育文化所具有的符号结构以及心理结构决定了传统体育项目必然与人类的价值观念产生关系。事实上,信仰的行为调节和意义寄托,赋予人们生活的秩序和价值取向,通过庆典中信仰行为的尽情投入,人们在这非常时间里,以仪式的庄严和节日的欢腾见证和感受,生活因此变得有念想、有追求、有敬畏、有荣光。一些传统体育文化就产生于古人的庆典仪式,如各种民间舞蹈、各类龙舟竞渡等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传统体育文化从本质来看就是社会群体的文化行为,这种行为往往带有约定俗成的因素,寄托着人们驱避灾疫、祈求降福的信仰与追求,并经过代代相传,最终形成现在的各类传统体育项目。所以,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存在是人们寄托信仰的重要手段,如我国各地都有的民间傩舞,如常州的“跳五猖”,该项目始于西周,是在祭祀神灵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一种民间舞蹈。五“猖”是指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神灵,也称五方帝君,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表演时,身着古装的村民按各自角色挑篮、扛旗、敲锣、打鼓,鞭炮齐鸣,一派欢腾景象。虽然目前我国受现代体育文化的浸,但一些传统体育文化仍然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追求与信仰寄托,成为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在现代文化立足的内在动力。

2.4维持秩序的功能

民俗具有社会调节与控制的功能,它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不成文程式化规矩属性,对其流行范围内的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识有约束作用,通过对社会各种关系和行为及意识进行规范,来维护这种民俗所流行区域内的民众群体利益。社会人类学认为:“无论是强制性的还是非强制性的社会控制,都通过外在强制和内心觉悟两个途径达成”。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大都产生于中国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统治阶级无力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的时期,由于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心理结构,是社会精神与意识的体现,代表着人们对这些行为的认同。这种情景下,传统体育项目所具有的价值信仰体系、符号象征体系,都能形成对人们行为进行约束的作用机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社会成员的自我觉悟,从而弥补统治阶级管理的不足,有效维持地方的社会秩序。例如礼、德一直是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法定规则,“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种礼仪也成为封建社会调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天地关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调节生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结构与功能范式下传统体育文化的?;ぢ肪?/p>

3.1营造文化生态环境,保障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时空机会

由于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时空结构特征,因此赋予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时令空间”,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传统体育文化?;さ闹匾揪?。近些年,我国的节假日制度开始在春节放假的基础上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等法定假期,由于我国一些传统体育文化,如赛龙舟、舞龙舞狮等是以节日为载体存在的,法定节假日制度的制定为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发展的时间保障。地方政府可以立足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为这些项目专门设立时间、节令,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走向周而复始的连续循环?!豆摇笆晃濉笔逼谖幕⒄构婊僖诽岢?,要在“十一五”期间,确定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较为集中的区域,实施整体性?;?。对于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所需要的空间环境,可以根据分布情况建立传统体育项目的“生态文化?;ご濉?、“生态文化?;ぴ啊钡鹊?,为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这样既可以为传统体育文化设立最安全的保障,又能将传统体育文化的本真状态保存在其所属的环境之中,使之成为“活文化。

3.2建立活态传承机制,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原生态性保护

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不仅仅是简单的肢体动作,往往还凝聚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只有通过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活态”表演,才能保护传统体育文化的原生态性、整体性。正如吴文科委员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就是‘活态性’,必须进行活态的?;ざ皇遣┪锕菔降谋;ぁ?。构建活态传承机制首先需要寻找及培养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人,“只有拥有自成体系的传承人队伍,才能使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持‘活态传承’状态。”一方面,针对已具有传统体育项目表演技巧的传承人,政府应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与精神奖励,减少他们的成本开支,提升他们的传承工作的意识与热情;另一方面,针对传承人缺失的传统体育项目,政府应积极遴选适合传承工作的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表演技巧,主动参与到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ぶ?。其次,政府需要提供一定的政策制度支持,包括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与?;さ恼呶募?,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资金配套以及监督、评估机制等,只有构建不断完善的活态传承机制,才能使传承体育文化具有的“能指”与“所指”符号被世人所了解,利于其传承与发展。

3.3重视精神内核建设,积极提升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度

第2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92-03

前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如在《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一文中从积极与消极的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姜明,文格西则着重从消极的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策略;朱晋元从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角度论述了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有关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还有很多此不在赘述,这些研究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按照佛教的理论“事物依因缘而生,依因缘而灭。事物的产生并不依仗于一个因缘,而是依仗于众多的因缘,其中直接的因缘或许是可以计数的,而间接的因缘是无穷无尽的?!彼?,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察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因此,本研究的进行是另辟溪径,运用系统学理论,把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到一个系统中进行论述,进而从另一个侧面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以充实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建设。

1 研究路径

要弄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就要把二者放入一个逻辑结构中,把二者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放入一个系统中进行分析,从繁琐复杂的点滴信息中理出一个线路来,进而进行论述,得出研究结果。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基础,是关于某一事物思维的起点,是进行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进行这样的研究,首先必须对核心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也即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是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2 核心概念的厘定

2.1 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由于学者们的研究视角、研究目的、研究动机、研究方向不同,所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总有一些特别关键的点是所有的研究学者都没有、也不能丢弃和省略的部分。首先,在时间意义上来讲,一般是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1840年以前。中国处于地理上的封闭状态,其文化形态一直处于天朝上国的民族情怀之中;其次,是指中国社会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农耕经济。中国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与文化的发展脉络,决定了中国社会自夏商以来直到近代都是以田亩农桑为主的小农经济体系;再次,中国的社会制度是以伦理宗法观念为主的皇权氏族承袭制度,中国人的国家观念是大一统的帝国思想。商朝后期诸侯争霸,列国纷争,又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经过几百年的起起落落最后由秦朝统一了中国,确立了中国的大统一国家观念,秦朝以法家的严密律令管理人民,最终秦朝传二世而亡,最后由刘邦统一中国,中国社会进入到了汉氏王朝,刘氏以儒家的伦理宗法观念结合法家的律令来管理国家,被称为外儒内法思想,经过汉朝四百年大一统国家观念的强化,与稳定的社会制度,从此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和宗法观念;最后,在具体的文化上,中国文化在它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道家、佛家思想为主体,以法、兵、阴阳等家为互补的传统文化形态,其中,儒、道、佛常被称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这样我们基本上可以给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基本的定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1840年以前的、以中原地域为核心,包括流传至现今及历史中国版图上的所有的中国文化,主要是以儒、道、佛思想为主流,以兵、法、阴阳等家为互补,包括伦理观念、道德价值、人生理想、文学艺术、生活习惯、科学技术等等包罗万象的非自然内容。

2.2 民族传统体育

同理,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学者们的研究视角、研究目的、研究动机、研究方向不同所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可以肯定学者们给予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但是观念的立体性、时间、空间的不同性,总能发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同特征,进而给予不同的概念,赋予它不一样的价值和特性。

第3篇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哲学。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不相同的,中西体育文化都是宝贵精神财富,为人类所共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和基础。西方竞技体育侧重于竞争,这同市场竞争理念十分相似,同样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相兼容,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来,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鼓励竞争。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关于对生命的理解、健康的感悟以及养生保健体育的阐述,都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科学精神和内容,它强调身心合一、内外兼修、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对现代体育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体育人。中国与美国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因此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出现分歧是正常的,只要重视双方的核心价值和利益,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和交流,尊重对方的文化理念和发展观念,强化共识、加强沟通与合作,就能够和谐共存。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凭一己之力来完成。总之,要了解世界,就要先了解自己,只有加强了解,才能够建立互信合作关系,实现共赢。

二、目前体育文化的现实境况

1.传播媒介的“失语”引发的正向偏离行为

竞技比赛的比赛千变万化,任何水平的运动员都可能在比赛中面临困难,因此培养运动员的顽强拼搏心理有着更重要的作用。这是运动员发挥身体能力和运动精神的重要标志,媒体也对这种精神加以积极的赞扬。那些带着重伤参与比赛的运动员,尤其是他们获得优异成绩时会赢得多媒体广泛的宣传,对那些在重大手术后重返赛场的运动员树立为英雄模范。这种价值取向是大多数人接受了这种运动伦理,民众也对这种观念直接支持态度,如为了获得体育竞技的优胜而不惜生命的价值伦理观念得到普遍支持和无条件地服从,表明经济体育面临一个危险的发展趋势。为理想积极拼搏是包括运动员在内的所有社会大众都应该鼓励的精神,但是这种拼搏也要以尊重生命为前提。如果媒体不能对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进行积极的引导,正向价值偏离行为将会伤害运动员身体健康为代价。许多优秀运动员因为带伤坚持比赛中而提前告别了赛场,而在其他社会领域中为了实现目标而不计代价的教训也是屡见不鲜。如果媒体能够对拼搏精神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些人的运动生命会得到有效的延长,也会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对他们自身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2.种族主义的“歧视”引发的身体暴力对抗

19世纪的英国在世界各地如果他们的殖民地,而英国男性普遍有一种恐惧,认为女性抚养的孩子不具备坚强的性格,不能胜任战争和资本主义扩张的需求,也无法对殖民地进行强力的通知。对于女性化的恐惧心理刺激了英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他因此传递男性价值观的需求成为为经济体育发展的原动力,竞技活动的初衷是培养男性更加坚强,展示身体生理方面的优越性而开展的体育运动展现出性别差异而带来的暴力观念,这种观念一直在欧美男性占据主导地位。足球、橄榄球和拳击以及其他对抗激烈的运动作为男性优于女性证明,这些运动也在军事训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表明男性在武力、权力和侵略性方面的能力是独有的。如果某一队员在训练中不够硬朗则会被教练和队友嘲笑为娘娘腔。侵略性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出极强的性别差异,竞技体育在这种性别逻辑的推动下形成身体暴力哲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连续观看拳击比赛之后,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有暴力倾向。有学者针对拳击后三天内的犯罪率进行调查,样本数据来源于1973—1978年18次重量级拳王争霸赛,研究结果表明在拳击比赛之后的三天内犯罪率上升了12%(在宣传力度最大的拳王阿里比赛后凶杀增加26起)。

3.泛政治化的“驱使”引发的金牌主义泛滥

泛政治化是政治化有过度倾向,即将非政治领域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的一种行为。而竞技体育泛政治化则是有大型国际比赛开展方式的特殊性所造成的。比如在国际比赛中的入场仪式和颁奖仪式中,运动员可以举着国旗出厂或者在颁奖时升国旗奏国歌,这是泛政治化的体现。此外,在集体项目中国家的归属也会吸引观众的注意。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代表个人,同时也承担了国家荣誉。全国民众无论其宗族、、职业、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都会共同为本国运动员加油助威。民众国家归属感在竞技比赛的欣赏过程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奥运会的成绩关乎未来的国际地位。如果能在竞技体育中战胜未来的竞争对手会觉得扬眉吐气,觉得综合国力强大。因此,泛政治化使竞技体育表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本位主义。此外,由泛政治化引发的金牌主义思想也极为盛行。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金牌主义思想的泛滥,如在重大体育赛事中兴奋剂问题屡禁不止、为了争夺“冠军”不惜采用暴力手段等。总之,如何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推向世界,如何向各国人民展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在国际体育节奠定中华武术的地位,这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当前,我国武术比赛严重缺乏公平的比赛规则,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脱节的地方。

三、新时期构建我国体育文化价值体系的途径

1.强化思想认识,建立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

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循“全球体育与中国体育和谐共存发展”的价值理念。在日益强大的西方体育面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要树立忧患意识,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国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树立一套能够包容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价值体系。既要看到体育文化的差异点,也要从不同民族文化中寻找到体育文化的共同处,还要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打造一个多功能的发展平台,明确中国体育未来发展道路和方向。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不同国家文化交流和碰撞的频率不断增大。首先,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如儒家文化坚持和谐、慈善、希望,即使在新世纪同样具有道德建设指引作用。其次,中庸态度,“和为贵”为解决各种争端和纠纷提供了正确的思路。中国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堪称世界之最。只有坚守民族文化的阵地,才能够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中华文化辐射到更多的国家和人们。

2.立足国际视野,审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地位

当人们将注意力全部放在金牌榜上时,大家往往容易忽视体育精神。例如我国传统的舞龙舞狮、赛龙舟这种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它们都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其娱乐性、参与性都是其他竞技体育项目难以企及的。因此,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休闲生活来推广和普及传统体育。

(1)开发与大众体育联系密切的传统体育项目。围绕“满足民族休闲娱乐需求”为出发点,让它们成为人们群众喜爱的休闲娱乐项目。例如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赛龙舟、拔河,这些体育项目都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每年都会隆重举行,吸引了大量海外人士参与。奥运不能单重视竞技体育,只有全民都能参与的体育才是体育的全部。

(2)传统是现代化的力量源泉,提高传统体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将宣传传统文化、保护民族非物质遗产作为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融合点。美国社会和学校都比较重视向青少年灌输本国价值观和文化理念,让其从小形成与本国文化一直的世界观。中国应该学习这种做法,从小培养青少年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意识,不断拓宽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发展途径,增强其的国际存在感。

(3)要避免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心态。不要生硬地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做法,要有针对性地吸收和学习。日本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品牌来推广,采用商业手段来运作,为传统文化赢得了巨大的国际空间。我们要借鉴外域经验,长远规划,科学推广。

3.创新体育项目,丰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内涵

第4篇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方面的研究,文献资料整理发现,常见的观点主要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具有技巧性、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游戏性和趣味性等特征;从体育史学的角度来看,具有民族性、传统性、时代性、地域性、民俗性等特征;从项目特点的角度来看,多以竞技为主、与生产密切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民族风格、地理传播性、高度的综合性和突出的季节性等特征。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倪依克、胡小明(2006)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活态性、地域性、民俗性、群体性等特征,这和他们在前文对定义的界定是一致的;任莲香(2008)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民族经济的制约性,民族文化的多类型、多元化、多样性和亲和力等特征,该研究主要从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体现了一定的新意?;褂衅渌д叨悦褡宕程逵幕试吹哪诤?、特征和价值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具有种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分布的地域性、文化的同质性、民俗性和娱乐性等特征。

就目前来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定义和特征等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缺乏重要基础学科(如母学科民族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等等)的相关理论支撑。例如,人类学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础学科,目前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中,很多学者仅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些原始资源、素材、现象进行表面化的描述,很少有人从人类学理论的原理与视角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探究,很难发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本质特征,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发展。因此,必须要从人类学等基础学科的视角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问题。例如,可以从体育人类学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分析,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全人类体育中的共同文化要素,探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生、演进、发展和传播的原因与方式等等;另外,还必须要借助现代的先进理论和方法走现代化之路,综合运用体育学、文化学、美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甚至经济学的知识来进行全面合理的理论构建和技术整合,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全面走向世界打好理论基础。

2发展研究

大约有60%的文献都是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代表性的是白晋湘教授(2003)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对两者的对立统一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指出了两者矛盾存在对各自健康发展的价值等等,该研究借助了马克思主要哲学基本原理的三大规律之一即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进行的,具有一定的高度。其他观点主要有:黄涛(2006)认为,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概括为以下主要趋势:一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物质特征将被弱化,精神特征将被强化,民族性内涵将被丰富;二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特征与时代特点将互补共存;三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将和世界性特征融合。刘远航(2006)指出,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符合各民族人民感情的需要,又能够起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完善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任莲香(2008)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是,将从区域性封闭形式向广泛性全球化方向传播,并与其他民族体育和民族文化相融合,走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道路。刘大铎(2011)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然要吸收外来西方体育文化,才能得到发展,才能融入现代社会,这说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姜广义(2011)提出,孔子学院作为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强势输出提供了路径和载体,体现孔子文化精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为孔子学院的发展充实了内涵,而且也解决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输出瓶颈问题。刘小学(2012)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的受众特征的调查,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国外的顺利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数据支撑。

张祝平(2012)从太极文化的角度指出,太极文化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的典范,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提出了太极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要遵循文化自觉的准则,必须紧密依托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并要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必要的修正与完善等观点。在文化体系多元化的今天,妥善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文化冲突与融合之间的关系,合理解决好太极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是太极文化当前所亟待解决的重点领域。卢伟芬、邢志杰(2012)研究了文化认同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变异,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进行建构,根据建构框架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困境,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杉?,当前的研究侧重于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方面的研究,体现了国民的忧患意识和强国愿望。实际上,在人类文化日益趋向世界性与民族性的21世纪,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必须像崔乐泉博士(2001)所强调的:要采取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向世界体育文化开放的战略。例如,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大大加快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化定位和全球化传播就是最好的例证;另一方面,必须要大力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的普及和提高,必须要和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这对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十分重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健身、娱乐、教育和激励等功能,无不闪烁着文化的光芒,教化的强大,这对学生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等等,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培养中华民族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的根本所在之一。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把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事情当成是提高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政治任务来抓。实际上,如果没有学校体育教育的土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难以继承和发展。在韩国,几乎所有学校都开设跆拳道课程,基本上每10个韩国学生,就有7个是学过跆拳道的,现在已经吸引了我国青少年的积极参与;而我国的目前情况是,每1000个孩子里面也难以找到1个学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的。另外,国家武术研究院的调查还显示,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这非常值得我们反思。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例如,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已经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实际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以自己独特的育人方式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可以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竞赛等形式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体现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观愿望和文化品位,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可见,学校不仅是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产业研究

文化产业是发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关系着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这正如同志(1940)所指出的那样:“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笨杉?,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大,被称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我国必须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大局中的独特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在学术研究层面,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产业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且多与当地民族风格和节日风情结合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外有关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报道和研究中,都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于无形文化,是隐藏在民族内部的文化珍珠,因此,必须要尽快将其产业化,即将其部分有形化,这就必须依据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拓展这个原本局限于无形文化的范围。吴健等人(2007)通过实证考察方式从文化层面对重庆市少数民族主要群居区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分布特征、历史形成与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调研和分析,并从体育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角度阐述其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进一步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对拉动旅游产业的作用,以及如何开发体育文化资源等,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将超过4000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超过0.7%,从业人员将超过400万??杉孀盼夜缁峤?、经济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多元化的,兼健身、休闲和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机,从而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纵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相关研究还发现,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一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不够清晰,相关理论研究薄弱;二是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缺乏科学性论证。除了上述理论研究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理论研究,如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途径研究,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等等。

4研究展望

第5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时代背景;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7)05-0665-03

本文试图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探讨影响该学科发 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以期夯实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的基石。

1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

1.1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必然趋势 民族传统体育几千年来在我国一直广泛地生存与发展着,几乎与我国的文明史一样长久。然 而人们自觉地意识到“民族传统体育”这个概念,或者说开始自觉地对“民族传统体育”进 行研究,却始于之后。以前,中国只有土生土长的体育形态,可以说,近 代体育史之前的中国体育史就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史。因为“民族”并不是自然拥有的, 在出现‘西方’之前,人们并不看重它,甚至对它相当漠视。“民族”这个概念是随着“西 方”的出现而出现的。[1]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如果没有“西方”出现的历史景观 ,也不 会有“民族”产生的历史契机,于是当然也就不会有“民族传统体育”意识的自觉?!懊褡?传统体育”正是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与起源于希腊、发展成熟于西方文化 氛围中的现代体育相区别而提出的[2]。因此,该学科也就在上个世纪初的“新旧 体育”和“土洋体育”的论争中而萌芽。

由于历史的原因,自开始到我国的“”结束,我国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 理论研究几乎没有进展。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兴盛起来的。在此之前,武 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前身,已经经历了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成果颇丰。而且,武术作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1990年代中期已基本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然而,随 着我国教育、体育等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武术毕竟只是我国众多民族传统体育 项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已,它并不能代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全部,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 广袤的大地上,还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体育项目,也还有许多可以经过改造和发展有可能成为 优秀体育运动的项目。这些体育项目都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发生发展的,他们有着共 同的文化根脉,而这些项目却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像武术那样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有些甚至濒临失传。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我国整个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也有必要、有可 能在共同的文化基础上对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和发展。于是,民族传 统体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或者说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 首先,198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工作(包括武 术运动的专项挖掘整理工作),为该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次,建立了一批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室,一些体育学院如成都体院等组建了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室,中国体育博 物馆还专门组建了民 族民间体育研究室,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民族体育的研究工作。另外,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 各种学术研讨会也纷纷开展起来,如1991年在上海体育学院举办的“亚 洲民族体育的现状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在湖南吉首大学召开的“东方传统体育 学术研讨会”和每4年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还有我国 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武术运动自80年代末开始的每年一次的学术研讨会等,加之国内一 些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如《浙江体育科学》等还曾开辟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专栏,为广大研究 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研究的繁荣和深入。这些活动为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 个研究领域向一门学科迈进做好了内部力量的集聚。

1.2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进入199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以及在举国体 制下我国竞技体育在世界体坛业已取得的骄人成就,我国已不再满足于“竞技体育强国”的 发展模式,有关部门意识到必须走“体育强国”(既是竞技体育强国,又是体育发达国家, 如美国、澳大利亚等)[3]的发展道路。因此,我国政府于1990年代中期提出了“ 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

由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多样性和具有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特点,可以在全民健身计 划中发挥现代竞技体育无法取代的作用;由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国际地位的迅 速崛起,而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却在西方现代体育的冲击下举步为艰,与我国的社会发展极 不适应和协调;又由于19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剧,这种全球化又在相当程度上表 现为西方化,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在日益增长的西方文化的压力下出现了发展的?;?,而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另外,鉴 于学术界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和民族传统体育与源于西方的竞技体育体系 具有深刻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观念等差异,研究和振兴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就逐渐受到普 遍重视。于是应运而生,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就在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立 了民族传统体育二级学科,并于1998年列入了教育部颁布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自此,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或专业)便正式诞生了。

2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而产生的,因此,该学科就具有极强的时代 性特点。那么,关于该学科建设的诸多基本理论问题也应基于这一时代特性而进行研究和探 讨。

众所周知,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一门学科只有确定了它的研究对象,才能有效 地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规律,形成其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同志曾说:“对于某一 现象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毕匀唬褡宕程逵?的研究对象就是民族传统体育在理论上与实践中的基本矛盾问题。由此引出了该门学科建设 中的两个基本问题:1) 该学科的研究范畴是什么?2) 该学科在理论上与实践中所要解决的 基本矛盾问题是什么?

2.1关于学科的研究范畴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研究范畴集中表现为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界定。它是关于该学科 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也是该学科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概念界定的准确与 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认识程度。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阐释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但大致有四种说法:1) 是 长期流传在各民族民间的以锻炼身心和娱乐为目的的各种活动(或游戏)的总称;2) 是历代 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和由外族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一切体育活动;3) 是某一个民族或 几个民族在一定范围内所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它是相对于外民族传入的、现代体育项目而 言的;4) 是在中国人居住的地方开展的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总称。[4 ]

如果从词性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偏正词组,它首先应该是“体育”,其次用“民 族传统”来限定这种体育。显然,它不是“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的简单相加?!懊褡?”是用来表示其空间特征的,“传统”是用来表示其时间特征的。它应该是一个既具有时间 特征又具有空间特征的集合,即:既是民族的又是传统的,是“民族的”和“传统的”复合 相加。

那么,何谓“民族的”?是世界上一切民族的还是特指中华民族的?是特指少数民族的,还 是包括汉民族在内的所有中华民族的?如果不考虑该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仅从广义的角度 来看,它应该是指包括世界上所有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然而,参考该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该学科的研究视域应该是既包括汉民族也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传统 体育,而不应仅仅指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当然,在具体的研究中也不应排除世界其它 民族的传统体育,但在操作时其主流应该是采用比较体育学的方法,目的是为解决我国的传 统体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的矛盾问题。

何谓“传统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传”是“由一方交给另一方;由上代交给下代 。”“统”是指“事物彼此之间连续的关系?!薄按场笔侵浮笆来啻?、具有特点的社会 因素?!蹦敲矗按程逵本褪侵冈诶飞系靡孕纬删来啻⒀有两竦奶逵疃?。 显然,它不是指过去发生过、曾经有过的活动,更不包括已经死亡、消失了的“过去”,如 投壶、蹴鞠等已消亡的活动,而是指今天仍然“活在”人们生活之中的传统体育活动,如武 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仍在开展的体育活动。[5]当然,在具体的研究中不排除历 史上曾经 有过但现今已消亡的体育活动,但在操作时也同样应该采用比较体育学的方法,目的是为解 决仍在开展的传统体育在当今时期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特指包括汉民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 渐形成、继承和延续的富有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体育活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民 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天然经济时代或自然经济时代,它们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广大农村地区和民 族地区的经济、科学、文化相对落后,许多体育活动仍然没有摆脱其原生形态或次生形态的 烙印,还带有浓郁的文娱色彩,与杂技、舞蹈、民俗活动和宗教活动浑为一体。因此,在具 体研究时应注意“体育”与其它活动的区别,避免研究领域的泛化。

2.2关于学科的基本任务 一门学科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解决该学科在理论上与实践中存在的基本矛盾问题。它是该门学 科展开系统研究的基点,其它问题都围绕该主要矛盾问题而展开。显然,在民族传统体育学 科的初创时期,必须明确该学科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问题。而这个问题正依赖于它所产生的 时代背景。

前已所述,该学科的产生是在我国综合国力蒸蒸日上,社会环境急剧变革,竞技体育强国的 地位逐步确立,全民健身大势所趋。与此同时,在以西方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浪潮下,西 方现代体育成为国际体育的主流,在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压力下,各发展中国家倍感本民族文 化的生存和发展?;?,迫切需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时代对民族传统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其价值、挖掘其功能,使它不 仅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独到的作用,而且在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以及振奋民族精神等 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它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因素。然而,我国民族传统 体育发展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在其健身的科学性、竞技的规 范性等方面亟待整理、研究和发展,在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其社会属性的研究方面也缺乏系统 而深入的研究,缺乏广泛的探讨,因而它即不能在宏观层面给人们以更多的指导,也无法在 微观层面使人们恰当地行动。也就是说,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人们 对它的期望与需求。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问题,就是社会历史发展 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出的要求和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需求与民族传统体育本身的发 展状况不相适应的矛盾问题。该学科的基本任务也正是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问题。无论是对 民族传统体育客观规律的研究,还是对其功能、特点、价值的研究,无论是对其理论知识原 理的研究,还是对其活动方式、方法的研究等等,都是基于这一主要矛盾问题而展开的。这 一基本任务就是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学科赖以成立的逻辑基石。

3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 文化互补 文化冲突

社会发展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随着历史的长期演变,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与之是有着冲突与互补的矛盾存在。

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它们是随着历史发展先后出现且并列平等发展的两个文化系统。在1840年以前,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扩张,使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日益冲突和斗争。由于这两大文化本体及其存在环境的巨大差异,所以它们在交流中的对立是绝对的。具体表现在:

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

2.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进了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技的发展,然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超味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追求“强与险”,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健与寿”。

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的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来考虑体育的价值,通过让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的人生。

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互补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势必会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这就是文化的不自觉内在的统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伦理道德观念的追求。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出现了勃兴。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必要注入新的血液,因此,西方的竞争观念,自我价值的彰显也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追求。西方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解脱。

2.相互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如气功、武术、龙舟竞渡、踏青、放风筝、秋千等,开始向西方移植,冲破了西方竞技一统天下的局面。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已深入中国各民族人们的心中,获得大家的喜爱。

3.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如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等许多辩证思想,对指导当今的人类保健活动,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正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所认可和接受。

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矛盾存在的意义

1.体育事业进步的动力。体育文化是一种需要人们广泛参与的休闲文化,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种形态或地域的体育文化都在寻求与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对方的文化精粹,可以推动世界体育改革的步伐,促进世界体育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深入中国内地,很多项目获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在全国兴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

2.维系体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虽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交流还不到几百年的时间,由于其文化的相互矛盾存在,不断碰撞磨合,它们不仅各自获得新的文化血液,而且获得新的文化生存空间。

3.调节各地区体育的平衡发展。各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交流的各方吸引对方精华,吸取对方的经验教训,互相补充。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有着对立统一,才有其交互影响的可能,这一东方与西方的体育文化对话可以丰富世界体育运动的手段与形式,完善世界体育科学思想体系,拓展人类体育功能结构的外延。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在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交流之后,由于其文化巨大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对立,显示出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事业的相对滞后,为力争与西方体育文化平衡发展而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如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也开始试图完成产业发展,并与其他产业诸如旅游产业联姻发展,这在云南、西藏等民族旅游地区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四、两种体育文化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

不同类型和模式的体育文化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发生冲突,因此,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不是畅通无阻的,不同性质的体育文化遭遇到一起的时候,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是客观的,它不仅会改变原来体育文化的性质,还会由于两者契合发展产生新的体育文化,带来体育文化的变迁。体育文化的冲突是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等多种类型的综合,认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就应在此入手,认识两者是政治、经济、地理等生存环境差异下的矛盾存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由于各层次发展水平不一,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会冲击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生激烈而全面的冲突。此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作出全方位的调整才能适应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矛盾冲突。有效利用这两种体育文化的内在统一因素,寻找两者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这将有利于消除或减少两者冲突所产生的负面因素,使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193. 255.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94-198.

第7篇

关键词:相对主义;民族文化;体育;发展策略

文化相对主义一词来自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的作品,它鼓励人类学家从每个文化自身出发认识该文化,而不是做进化论的或种族中心主义的理论概化。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文化相对主义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相对主义的范畴是人文主义学科的,并不是自然学科的,它是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理论依据,同时,文化相对主义也是一种价值观,倡导多元共存,各美其美的价值理念。

1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落后论质析

贵州省偏安西南一隅,自古以来就少被世人所知,历史文献中留下来形容贵州的词语大多都有贬义,譬如“夜郎自大”,“黔驴技穷”“落后”“野蛮”“多瘴气,善蛊毒”之类,贵州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被贴上种种诸如此类的标签,据此,在此贫瘠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必然是落后的,不堪入目的。体育最本质的功能是强身健体同志曾经说过:“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进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固而强意志。筋骨在,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在,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蓖径蕴逵局实娜鲜叮鞘稚羁潭既返摹I偈褡宕程逵钅看蠖嗍偷厝〔?,器材简单,对场地要求不高,比赛无关乎输赢,减少了竞技体育的残酷比拼性,真正体现了体育强健身体的本质功能,此外,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强调和谐性和普适性,如侗族的抛拍纱球,抛拍纱球的竞赛方式不是比双方的球技而是以拍球成功的次数论输赢。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真正实现了强健体魄,娱乐身心的功能,在这一点上竞技体育是无法超越和媲美的,在此本质功能上衍生出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具有平民性、非公利性和和谐性。

2“现代竞技体育文化中心论”批判

现代竞技体育文化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宗旨,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竞争社会里受到各阶层人民的追捧。甚至有人认为,现代体育文化才是主流文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则是乡土的、粗俗的、草根的非主流文化,是不值得一提的。诚然,中国从昔日的“东亚病夫”到如今的体育大国,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殁,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建构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片面弘扬现代体育文化并不可取。

现代竞技体育文化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主要内容,主要强调竞争性,突显个人色彩,轻过程,重结果,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这些表征在竞技体育中尤为明显,导致现代体育文化的异化,缺少人文内涵。有学者曾指出:若真要大张旗鼓的讨论现代竞技体育,恐怕当今之竞技体育早已死无葬身之地了,譬如:为争金夺银,教练员给运动员长期高负荷的训练,为圆冠军梦,不惜使用兴奋剂药物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不同,它强调参与者的身心愉快,崇尚和谐自然,带有自娱自乐的意味,关注大众参与性和普适性,注重表演性和娱乐休闲性,冯胜刚先生通过对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的挖掘整理发现,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是休闲型的民俗游戏,其对娱乐的追求大于对健康的追求,展现少数民族部落原始质朴的原汁原味的生态美。如苗族的迁徙舞――木鼓舞,跳芦笙,侗族的抢花炮,土家族的摆手舞,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无一不是展现本民族大众狂欢的场景。

21 世纪的到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同和尊重,这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带来了复兴的机会,文化多元化运动,源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80年发表《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报告。文化多元化的前提:多元中的每一元趋于成熟;多元文化之间可以平等地学习和讨论;多元文化有共同遵从的基本原则;基于人的发展的价值评判;任何一元文化都服从于个体人的自由选择和个体人的幸福的考虑;以人的进步为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志;多元文化共同致力于人类进步和人的自由和幸福。虽然目前以竞技性为代表的奥运文化在全球依然占据统治地位,但也面临着文化单一性所带来的?;?。越来越多的民众不再追求奥运竞技项目带来的单调刺激,而是希望看到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感受多元的体育文化刺激,所以奥组委也积极倡导多元的体育文化。在当今世界,体育的价值观出现了异化,黑哨、兴奋剂等一些现象频发不断,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背离了体育的本质,丧失了人文价值,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回缺失的人文价值,确立正确的体育内在标准显得尤为重要。体育的出发点是对人性的尊重,蕴含人文精神。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的深受其影响,如何在众多体育文化交融碰撞中保持本民族的独特性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积极接受外来体育文化元素,吸收其精华,丰富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内涵,比如用现代竞技体育中的拼搏,公正,公平原则来改造某些民族项目,比如龙舟竞赛,舞龙舞狮竞赛等,第二:顺应时代潮流,摒弃本民族中落后的体育文化,比如某些民族表演项目祭祀部分中封建,迷信思想及鬼怪神灵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第三:主导调整本民族体育文化结构,重构各文化结构的各子系统以增强文化自身的适应性,第四:拓宽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如各级民族运动会,旅游文化节,民族文化交流会,将民族文化搬上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本民族的文化。体育文化作为众多文化活动中的一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应为全世界所分享,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何 萍.文化相对主义:历史演变及内涵 [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

[2]冯胜刚.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M].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11.

[3]胡小明.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多元价值[J].体育学刊,2007.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师,创新能力

 

1.前言

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教学的实施,体育课程向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新一轮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目前发展的重点方向。但是,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枯燥、被动型、重复型、竞技型的体育教学方法,构建创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对学生加强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努力培养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

2.培养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

2.1 抓好继续教育,建立正确教育观念

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昨天的新知识,今天就变得陈旧了。体育教师如不进行有效的继续教育,扩展自身的知识面,加深对新知识的了解,尤其是本学科前沿思想和动态的理解。像以前那种吃老本,只是进行简单的“放羊式”教学,将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所在学校要制定措施,督促和鼓励体育教师不断进修和学习,加深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并能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体育论文,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如:定期进行教师培训、鼓励教师进行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等方式,就是很好的教师培训措施。

2.2 力争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

要培养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学校就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创新教育的环境。首先要依法办事,要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以法治教,又要结合校情特点,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时间,不得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在经费上尽可能对学校体育给予支持”。同时,学校要创造条件,满足体育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基本需要。绝大部分体育教师还是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都希望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但现实中存在体育教师的工作实质得不到应有的肯定,精神鼓励和物质待遇与体育教师工积极性还远远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因此从目前状况看,必须采取得力措施,提高体育教师的政治地位,缩小与其他教师的差距,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教师们有动力和心思去创新。

2.3 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

体育教学是教师的前沿阵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具有创造性的发展,就要不断地学习本专业新的专业知识。目前,体育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比较薄弱,这是由体育教师的性格特征所决定的。一般而言,体育教师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动有余、静不足。因此,他们的科研意识比较薄弱,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应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科研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同时,以教育教学和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为蓝图,定期科研课题指南,做好课题立项评审,表彰优秀成果及应用推广工作,争取做到每人每年1~2篇或表彰。对未参加过科研工作的教师,学??梢钥古嘌蛋?,帮助教师弥补教育理论的不足,逐步提高体育教师创新前提下的教育、教学能力。

2.4 培养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敬业、奉献,而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因为体育教师工作辛苦,社会地位低,在某些时候的职称考核、年度评优问题上得不到平等对待。但是,近年来国家体育达标已明确显示我国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成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一大隐忧。对此,国家已逐步认识到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体育论文,并陆续推出了一些重大的改革。我们相信,以往的那种学校不重视、场地器材不足,学生锻炼热情低的情况将会大为改观。随之而来的应是社会的重新定位、学校重视、家长关注的局面。也只有这样,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学生身体打好良好的基础,没有大环境的改善是不行的。

3.提供创新教育的实践机会

创新教育贵在实践,再好的教学方法,如不实践,那只是一种理论。理论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不在教学中检验,不断地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也只是理想中的空中楼阁。

3.1 教师要善于发现自身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灵感,并能及时抓住和运用,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引体向上的教学中,身材高的和矮的对比练习,个子矮的一组的优势将会明显。而铅球教学中,身材高的和矮的结果则相反。教师在课后总结时,可让学生结合力臂与力矩、投掷的出手点高度与合理的出手角度进行分析对比,使学生理解了物理力学的有关知识在体育锻炼中的运用,而达到换位思考的良好效果,较大地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3.2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自主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念使体育教师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束缚了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创新型的体育教师,就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让创新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学校应鼓励体育教师创新思维,体育教师也要有上进的心态,认识到自己只有在深刻理解体育教材的前提下,提高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主动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的前提下,还要加强落实,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去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法等,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3 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是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教会学生学习,通过“创造性的教”促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场为阵地,教师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甚至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以此达到教学目的。显然,这种教学活动调动不起学生的主动性,它不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论文,还严重地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疑点,让学生注意观察、思考,从中发现其中的不寻常,产生疑问,再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如学生常常问:为什么穿跑鞋会比一般平底鞋跑得快?为什么推铅球的角度是38度至42度,而不是其他角度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以上疑难问题。

3.4 正确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只是提出一个大体范围,给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留有相当大的余地。教学内容的选择只要符合各地各校的自身情况,体育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和重组。目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许多教师仍然走不出对传统教学内容的选择,由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如: 铅球、跳远等项目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大,因此,我们应该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尽量生活化,并选择一些能满足学生需要的运动项目,如:网球、越野、运动休闲理念等。所以,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项目的选择上要求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3.5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已越来越广泛,与几年前相比已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研究表明,录相(图)的演示所获得的效果远远大于口述的效果。体育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它既需要通过言传身教、正确的动作示范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也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新时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通过网络、电视、录相等各种传媒手段让学生接触到许多练习时没有看到的知识。要做到这些,这便要求教师能灵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比如:篮球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雨天在教室内组织学生观看篮球的各种战术配合,可以让学生欣赏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等。因此,在新知识的大趋势下,教师要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那些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教师,将逐渐地被学生所遗弃。

3.6 提高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

学校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教师去获取和研究日益剧增的有关信息,以便更好地为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服务。面对大量纷繁无序的信息,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搜集整理,加工选择,分类比较,分析研究,然后探索在学校体育实践中运用这些信息的条件和方法?;竦醚L逵泄匦畔⒌姆椒ㄓ性亩廖南住⒌鞑榉梦省⒆柑致?、参加学术报告等。然后把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整理、论证、推理,必要时辅以计算,最后得出有价值的建议和方案,应用于学校体育的改革实践与研究之中。信息是创新的源泉。只有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才能为创新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4.提高体育教师组织体育竞赛和裁判能力

学校体育竞赛是在体育教师主持和组织的校内学生体育比赛,通过体育竞赛鼓励和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体育论文,培养终生体育的习惯,同时可以检验体育教学成果,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通过学校的体育竞赛,学习运动会组织和编排知识,及时总结组织比赛经验,提高组织和统筹运动会的能力,通过临场实践工作,提高专项裁判能力。学校应鼓励体育教师参加校外大型运动会的裁判工作,通过赛会组织和裁判工作的交流学习,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好的了解专项的最新技术,有利于个人知识更新,提高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和所在学校名声,也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学校应为体育教师创造条件,多让他们参加高级别裁判培训的学习,提高裁判业务水平。

5.结语

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较长时间磨练。学校领导应重视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制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培养计划,以适应当代体育教学以及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体育教师要努力学习,丰富知识;要勤于思考,活跃思维;最后要勇于实践,善于总结。

[参考文献]

[1]叶瑞祥,沈晓良.教育学[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朱菊芳.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 体育与科学,2005,1.

[3]高扬.如何培养体育教师创新能力[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5,9.

[4]齐效成,杨艳.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5.

[5]胡红艺.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培训[J]. 广东教育,2009,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二区 | 91亚洲精选 | 午夜手机在线视频 | 91污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观看 | 国产一级特黄aa大片免费看 | 91视频污黄 |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 | 成人a视频片观看免费 | 亚洲专区一区虐另类调教 | 91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tv | 亚洲涩涩图 | 嫩草影院发布页 | 中文精品久久久 |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 |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 中文精品一区 | 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1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91视频在线网址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中文字幕 | www.蜜桃视频 | 97超碰电影|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一线视频 | 91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 a在线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999 | 91视频免费观看网址 | 91国内在线观看 | 国产96精品久久久 |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 | 成年在线免费视频 | 人人九九精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男人的天堂 | 嫩草你懂的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 | 182tv成人福利视频免费看 |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av久久不卡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