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6:18: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消费经济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在目前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过热、出口下调,所以国内消费显得尤为重要?;谙训淖饔糜氲匚?,分析我国当前要扩大消费的原因和其中所面临的问题,凭借可以利用的有利形势,为探求更大的经济增长空间,提出相关的对策。
1经济增长中的消费
1.1消费与GDP
消费与GDP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宏观经济领域讨论的热点,大部分学者们认为消费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有作用。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特点是增长迅速。从近期数据来看,GDP由2001年的109655亿元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经历了持续7年的高速发展,翻了一番多,增长速度为世界之最。据专家估计,10年内中国GDP将保持较高增长率。目前,中国的国内年储蓄率超过40%,还将持续15年左右,利用外资已居世界第二。另外,中国潜在的国内市场容量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成本较低,这些都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相当竞争力的几个优势。笔者认为,中国当前的区域不平衡与城乡差距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待开发的优势,消费水平与结构的落后、有效需求不足、市场的不饱和蕴含着经济增长的空间。就具体的消费情况而言,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0411亿元,增长17.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799亿元,增长15.8%。目前,中国居民人均收入早已超过1200美元,正处于消费形态快速变化的时期,消费焦点主要集中在住、行等价值量大的高档商品,汽车、住房、旅游、文化等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根据2000-2007年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数据显示,总体而言,消费的作用在减弱,投资的作用继续增强,外需的作用继续保持相对平稳的一个发展格局。连续7年我国经济的成长速度在10%左右,这其中消费贡献在40%左右,投资的贡献在48%,外需的贡献是12%左右。这种格局表明整个国家经济增长,以内需为主,以外需为辅。
1.2战略调整
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大背景的变化,重新审视“三驾马车”对我国经济继续发展的作用很有必要。目前,虽然投资至关重要,但投资过快增长也加剧了经济运行中的许多矛盾,如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及环境等。同时,投资所产生的供给最终要由消费需求来消化,没有消费需求做支撑,往往带来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最终导致供给过剩,引发经济波动。在2007年里,流动性过剩突出、央行6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都折射出投资的过热。出口固然重要,但对出口的过分依赖将隐藏经济发展的风险。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64.4%,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会使本国经济因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而处于被动地位。部分国家和地区贸易?;ぶ饕逄贰⒊中木薅蠲骋姿巢钍刮夜拿骋啄Σ猎嚼丛狡捣?。另外,截至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53万亿美元。过多的外汇储备将抑制我国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同时持有外汇储备的各种机会成本也越来越高,美元资产储备的损失风险也会加大。所以,作为发展中大国,只有充分发挥国内市场广阔的优势,立足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规范与创新相关制度和政策,缓解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经济增长才能获得持续、稳定的动力。
2扩大消费中的有利条件和突出难点
当前,有利的条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结构从以衣、食为主逐步转向住、行方面,并开始步入物质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升级转型阶段。这客观上迫切要求宏观经济政策作出调整,以促使需求和供给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2)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供给能力的增强和生产成本的下降,许多高档消费品能够以适当的价格进入大众家庭。新技术的大量应用、销售市场的进一步细分以及市场上充分的竞争,使得消费者直接受益。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丰富了市场供给,形成了新的消费增长点,刺激了消费品更新换代。(3)消费信贷快速增长。参考西方国家贷款消费模式,“量人为出”的传统消费思维正经受着革命性的冲击。在购买大宗商品时,向银行申请贷款(尤其房贷)的民众数量不断增加。(4)电子商务的发展如火如荼,网上购物等全新消费模式可随时随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5)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强大的市场供给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6)在区域上,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以及新农村建设战略将是的扩大消费的大背景与契机。目前,影响消费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
2.1消费率下降,投资率偏高
最近的15年,我国居民消费额的增长一直慢于GDP的增长。与消费率相反,投资率却偏高。而在这期间,总资产贡献率逐年降低,使经济局限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模式。1990年,中国的投资率为35.2%,2004年上升到43.2%,1990年中国的最终消费率为62%,2004年下降到54.3%。现在,中国的投资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左右,中国的最终消费率也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左右。
2.2预期的不明确抑制消费
目前,大部分家庭住房、教育、医疗支出压力过大。房地产开发热浪高,房价不断攀升,城镇中工薪阶层有需求而买不起房。教育消费支出占去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也很大。当前,一部分城镇居民和大多数农民缺乏医疗保障,很多都是自费负担医疗,而药价、医疗费用普遍都很高。2007年CPI上涨至6.8%,如今仍在延续。通货膨胀使得很多城市平民积攒下来的财富迅速的贬值。很多数据的增长显得虚有其表,如工资的名义性上涨。未来的不确定性,生计、健康、教育的无保障导致预防动机比较大,形成了较高的储蓄率,挤出了其他消费支付。
2.3收入分配不公
近年来,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基尼系数扩大到接近0.5。我国低收入者和中下收入者占总人数的80%。2007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6.3%,农村居民则为43.1%。依据边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占财富大多数的一群人的消费倾向却是很低的。目前收入差距不仅是城乡之间,还有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差距,这将导致社会消费倾向的下降。
3扩大消费的相应对策
(1)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扩大中层阶级。遵循效率与公平,促进经济发展成果的个人分享,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尽快提高政府公务员、国企职工、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收入水平,制定科学的企业高管人员薪酬量化标准;建立起明确的工资增长机制和制度改革。同时,改革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已实行的2000元的起征点还是比较低),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改变全国“一刀切”的做法,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适当提高起征点或者部分补贴项目免税。为减少失业人口,大力发展服务业。
(2)确保农民增收,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目前,中西部和广大农村是中国最大的内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要逐步增加农民收入。①建立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阻止收入增幅下滑的局面。在取消农业税等措施之后,要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保证农民主要收入来源,防止“谷贱伤农”的情形发生,维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另外,要取消不合理摊派,精简乡村干部,抑制农资产品价格上涨。②通过转移支付体系,减轻农民消费负担,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尤其是要构建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③充分吸收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或非务农时段的劳动力。另外,应当尽快淡化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这有助于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扫除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部分障碍。
(3)保障消费者权益,改善
居民消费环境,加快消费模式更新换代。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增加产品品种,建立商品标识和质量安全认证制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完善保障消费者权益等相关法律体系、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工商、质检、物价、卫生等部门的作用,减少因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欺诈行为。推广新型零售业——超级市场、连锁店、专营(专卖)店向镇乡的延伸。这种先进的经营方式、良好的消费信誉和舒适的购物环境,而且注重质量和售后服务,它们的出现和发展增加了当地消费者的信心和购买欲望,使其能放心大胆地消费,从而将潜在购买力转化为实现购买力。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壮大保险产业。尽快完善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人们对经济预期的不明确,提高未来收入的预期,尽力稳定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心理预期。完善各项福利制度改革,实现职工福利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管理。进一步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强对教育收费的管理,消除居民对教育收费的不确定感,增加现期消费倾向。切实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稳定广大在职职工保持正常的收入与消费心态,防止消费倾向进一步下滑及储蓄倾向的非正常上升。鼓励更多的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发挥保险的功能,保障其生活安定,提高消费信心。
(5)完善消费信贷政策,发展信用型消费。要注重消费观念的转变,引导居民形成正确的适度消费观念,转变传统的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习惯,支持收入稳定的消费者提前消费。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消费信贷的贷款消费对象和范围。大力开展消费信贷,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改变消费信贷落后局面。积极推广以住房、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为主的信贷形式,方式应灵活、多样。
(6)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涉及生活设施的建设,重点是乡镇、村落比较聚集地方的类似于下水道、通讯设备的农村电网、电视网、自来水建设,之后便是涉及农户厨房、卫生等方面的建设。2008年初,财政部与商务部在三个省率先进行“家电下乡”工程试点,政府对农民购买家电给予13%的资金补贴,这是项重大财政政策创新。这种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以企业为主体,工商联手开展的惠农促销模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太明.中国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实证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10).
进行绩效审计主要有以下两个目标:(1)将被审计机构的主要收支项目与资源的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进行审计,并将最后形成的资料提供给管理者,同时,还需要提出一定的建议;(2)能够帮助被审计机构找到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并能够帮助被审计的机构制定出改进的措施,改进他们的控制系统,从而让被审计机构能够更好的对各种支出进行有效的控制。总的来说,绩效审计有着以下的一些特点:(1)具有经济性,绩效审计是为了能够用最低的费用取得尽可能多的具有一定质量的资源,简单的说就是支出是否足够节约;(2)具有效率性,主要指的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包括了是否是通过最小的投入获取了一定的产出或者是通过一定的投入却能够获得最大的产出,即是支出的效率是否合理;(3)具有效果性,其指得是能够从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也就是目标完成的如何。必须要明白,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这三者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划分。因此,在进行绩效审计时应该从这三方面开始进行综合的考虑。
二、工会经费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工会经费绩效审计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
有许多工会领导对于工会经费的绩效审计都缺乏一个清楚的认识,例如经费绩效审计工作的性质、任务、作用与地位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只是将工会经费的审计工作当作是一种形式,使得绩效审计工作处于工会工作中的弱势地位。如今虽然工会会对经费的绩效审计进行组织,但是却因为缺少专业的懂审计、财会的,使得工会经费绩效审计成为一个空架子;还有一些单位则是让经费绩效审计形同虚设,不能够按照要求来开展工作,很少开展经费绩效审计工作,也很少进行业务培训、专业知识学习,经审人员的素质提高不能够跟上时展的需求,不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绩效审计制度不完善
如今工会经费的绩效审计与跟踪问效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制度,十分不利于工会经费的绩效审查工作的开展。其具体的表现有:(1)其开展各项活动的时候,不能够对活动的大小、层次、深度等进行一个良好的控制;(2)执行结果与资金使用绩效还不能够完全的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在很多时候甚至是都没有有效的执行过跟踪问效。
(三)工会经费收入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
工会经费的绩效审计需要精细化管理作为支撑,然而如今的工会经费收入管理却是精细化的程度不够。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1)对于工会经费从来都是只计收缴总量,却没有算应收总额是多少,在收费的过程中总是显得不够理直气壮;(2)太过于依赖相关的收费部门,没有重视到自己的责任,自从我国开始实行财政划拨与国税代收工会经费以来,工会的收缴经费基本都是很少自己进行,而且收缴经费的压力也大大的降低了,他们对于经费收缴的主体责任思想开始出现松动,也因此工会在挖潜增收、提高经费的收缴效率方面没有尽到全力。[1]
(四)对绩效评价缺乏有效监管
对于一些基层的工会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不能够实现有效的监管。如今,很多较小的基层工会都没有实行有效的预决算制度,使得所收取的经费不是被乱用就是不用的现象,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没有注重过使用的重点与效益。而一些上层的工会则是因为人力的问题,无法对数目众多而且分散较广的基层工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评价。
三、对开展工会经费的绩效审计的几点看法
(一)必须引起足够的认识
通过对工会经费的绩效审计,可以让很多问题能够从源头发现原因。如果是因为制度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或者是某种缺陷,使得一刀切的方法不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那么就应该要从修订制度出发,让制度能够得到改进和完善。因为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够让很多问题从源头上得到解决,从而大大的提高工会经费的使用效率。工会经费支出特别是对于活动类的经费支出(包括会务费、培训费、宣传费、劳动竞赛费、职工活动费、职工教育费等等),必须要进行深入的考虑,考虑其结果执行的如何?所取得的经济性、成效性、效果性、效率性又是怎样?然而这些都是传统经审所没有考虑到的范畴,但是却应该是工会绩效审计的主要审计事项,通过绩效审计可以进一步的发现一些隐藏着的问题,从而能够有效的提出问题,督促那些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防范。
(二)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来开展绩效审计
在进行工会经费进行绩效审计时,不仅仅需要对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所分管的部门或单位的财务收支、资产管理和运作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依法实施审计?;剐枰运侨沃捌诩涞淖式鸬氖褂玫纳缁嵝?、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所进行的审计必须要能够全面的反应出审计对象的政绩、存在的问题,明确被审计对象应当受到的奖励和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
(三)对于重大的工会经费使用项目可借用社会审计力量进行绩效审计
对于那些重大的工会经费使用项目,如果工会自身无力进行绩效审计,那么可以借助于社会审计力量进行绩效审计。而对于那些花费巨大、涉及面较广的、内容较为复杂的项目,则可以全面委托社会审计力量进行绩效审计。工会也可以与社会审计力量共同组成审计组,对工会经费使用后的的社会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分析,保证审计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有用性,确保工会经费的安全、完整、效益和保值增值。
(四)必须要对责任追究制进行完善
在进行绩效审计时,必须将绩效审计结果的利用与经济责任审计、行政监察进行有机的结合。并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公告警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那些表现较好的典型应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表彰与奖励。而对于那些存在着问题的项目与单位就应该要能够一查到底,并要坚决的对单位及其负责人的直接责任进行依法追究。而对于那些置职工利益于不顾,甚至可能隐藏着腐败问题的则要坚决进行严厉打击。
1.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消费结构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消费结构能够反应出居民的生活水平,甘肃农村居民从1993年到1999年将支出主要用于食品消费,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处于贫困和温饱状态;从2000年开始消费支出比例小于0.5,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医疗、交通通讯、教育、居住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相关数据变动说明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优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0.51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到2007年的0.36,食品消费支出已不在占据消费支出的一半比例。说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到达小康阶段,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居住方面的支出比例都相应有所增加,表明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消费结构变动度,是分析消费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在1996年~2000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9.00%,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6.26%。在2001年~2006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2.2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3.27%。
在1996年~2000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非常显著,其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2001年~2006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经过剧烈变动后,明显趋于缓和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甘肃省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生产总值构成变动分析。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同时是计算支出法生产总值的三要素,其中最终消费一直在我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最大。1978年甘肃省生产总值为64.73亿元,2007年为2702.40亿元;消费率1978年为66.62%,2007年为59.78%,说明最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因此实证分析甘肃省居民消费变动及其对经济影响作用有一定实际意义。
2.最终消费情况分析。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甘肃省最终消费支出1978年为43.12亿元,2007年为1615.37亿元。根据《甘肃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居民消费支出一直占据最终消费支出大部分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
3.甘肃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消费贡献率(消费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计算甘肃省最终消费贡献率在2002年至2007年间分别为63.99%、55.38%、63.81%、69.24%、49.67%、53.44%,可以看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稳定,其原因是经济增长更容易受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政策要素影响。
三、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分析
本文采用持久收入消费函数。具体模型:Ct=α0+α1Yp+α2Yz+ε
其中Ct为现期消费;Yp和Yz表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系数α1和α2分别是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甘肃年鉴》统计资料,对模型进行回归拟和,分别得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1)、(2)。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Ct=0.258+0.721Yp+1.737Yz(1)
(0.002)(8.237)(2.469)
R2=0.873D.W.=1.212F=34.461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Ct=87.934+0.789Yp+0.873Yz(2)
(1.095)(40.793)(3.908)
R2=0.997D.W.=1.91F=1878.984
从方程中可看出,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2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1.74元用于消费。既增加了暂时收入,不仅要将暂时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同时还要拿出储蓄来消费。城镇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9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0.87元用于消费。
四、简要结论
1.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有直接的影响。经济增长越快,收入增加越高,消费也会随着增加。但是,在投资、出口和消费等三要素当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一般都在70%左右,说明拉动消费仍然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出现重要变动倾向。在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当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特别是自从2001年以来,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剧烈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另外,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3.为了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我们建议:一是加快发展城乡经济,保证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使投资增长不要出现大起大落;二是进一步开发农民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如非农产业收入、转移性就业收入、农业产业化收入等;三是对于城市居民来讲,要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作为重点,用扩大就业保证收入,用收入增加保证消费;四是对于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一定的引导,努力改善城乡居民住房、医疗、教育、保障等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彭劲松:重庆市经济增长中消费与投资贡献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10
1、建立多元化的审计机制
目前,高??蒲芯压芾淼穆┒唇隙唷⒛讯冉洗?,很多案件都涉嫌腐败违法,单靠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高??蒲芯焉蠹朴Ω眯纬赡诓可蠹撇棵庞爰图旒嗖觳棵诺牧匣疲忧恐氐懔煊蚝凸丶方诘募喙?,全面监督高??蒲芯咽褂们榭觥F渲懈咝D诓可蠹撇棵胖饕钥蒲芯咽褂煤凸芾砉探腥矫婕喽剑涌蒲邢钅康纳瓯ㄖ钡较钅拷崽馐凳┦凳笨刂坪凸芾?,及时发现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并合理划分风险等级,高风险级别的要重点审计,例如科研项目预算的真实性、科研经费的预定开支等,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并督促科研项目负责人进行及时整改,对于涉嫌违纪违法的,不能瞒报,要及时向纪检部门反映情况,并积极配合纪检部门的工作。另外,由于高校经费大多来源国家财政拨款以及一些社会团体,因此要发挥社会团体和国家审计部门的作用,对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反映的重大案件,进行重点审计,形成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相结合的多元化审计机制。
2、事后审计改进为全过程审计
传统的高??蒲芯焉蠹浦饕鞘潞笊蠹?,也就是项目结题后再进行审计,发现问题也无法及时修改。而科研经费财务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促使经费使用的合理化和效益化,并不以惩处为主要目的。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将事后审计改进为全过程审计,对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状况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在项目结题后再对项目合同经费决算状况进行审计,充分体现内部审计工作的灵活性。当然,由于高校科研项目众多、科研经费数量多,审计人员少,要想对每一个科研项目、每一笔科研经费进行审计难度很大。高??梢愿菥咛迩榭?,建立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制度,查找科研经费中存在的问题。这里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审计部门可以与财务部门联网,通过互联网来追踪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充分体现内审工作的灵活性,对异常情况进行重点关注,争取将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另外,还可以实行重点科研项目的年度审计制度,对科研经费多、社会影响力大的科研项目在结题前,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全面审计,确??蒲芯训暮侠硎褂谩?/p>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素质
与其他审计项目不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有着较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对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审计工作的质量。高??梢圆扇∫韵路椒ɡ刺岣吣诓可蠹迫嗽钡乃刂屎湍芰?。一是建立轮岗制度。审计人员长期任职于一个部门,对其他岗位和专业比较陌生??蒲邢钅烤哂薪锨康淖ㄒ敌?,如果不了解其他专业,无法有效的进行科研经费审计。因此,审计人员要定期到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等工作一段时间,来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流程以及专业特点,从而可以多视角的进行审计工作。二是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目前,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不断出台,一些新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不断涌现,审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科研经费审计的政策,同时也要强化自身的业务技能,高校应该组织审计人员参加一些技能培训班,也可以引入熟悉高??蒲凶纯龅挠判慊峒剖Σ斡氲娇蒲芯焉蠹浦欣?,可以大大提高科研经费审计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4、加强内部审计的目标控制
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如何既是资金提供者所关注的重点,也是衡量科研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高??蒲芯涯诓可蠹票匦爰忧啃б嫔蠹?,对学??蒲芯咽褂们榭黾捌渚没疃男б嫘越屑觳楹推兰郏范ㄆ渚眯?、效率性和效果性。重点审查科研项目立项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合理性,科研项目在立项是否经过认真调查,充分论证和科学评估,结题项目是否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科研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及时转化,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山蒲谐晒κ迪值募壑涤肟蒲芯淹度氲募壑狄约翱蒲邢钅康脑て谘芯考壑迪啾冉?,以确定其经济效益,并提出审计建议,从而促进学??蒲芯咽褂眯б娴奶岣?。
二、结语
在市场营销方面,企业还得使用多种营销方式,例如,有些企业会使用产品销售,或者有些企业选用以突出自己的特色服务为主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还有些企业利用推销搞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营业绩等不同的营销模式。不同的营销模式对消费者都有不同的影响。有些消费模式能使消费者能从中获利,而有些消费模式则对消费者无利。有些商家为了扩大自己的竞争力,往往会使用一些不合理的营销模式、甚至是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例如使用一些夸大的广告,或者是不真实,容易让人误解的宣传手段使得消费者误解或者误导消费者。甚至还有些企业已经失去的社会道德,生产一些不合格的产品卖给消费者,这些都是严重的损害了消费者的权利。以上出现的这些情况都让消费者不得不考虑自己怎样去维护自己的权利,而维护消费者的权利绝非是单方面的?;?,而是全全面面的进行维护,让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地位处于动态平衡中。所以就得要综合消费者的权利进行建立一个合理的定位,进一步使消费者的权利能得到很好的?;?。
二、消费者的概述
权利的定义是根据利益说来定的,也就是消费者在进行合理消费的时候可以依法享有法律的?;?。消费者的利益体现在消费的时候可以根据法律使自己在消费过程中的一些行为可以进行,或者终止。
三、消费者权利的提出与确定
美国早就在1962年的3月15日就提出了?;は颜叩娜ɡ?,到了1985年,联合国才确定消费者有七项权利,而我国则制定了九项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分别是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接受教育权。
四、自主选择权
消费者在消费工程中享有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或者是选择自己觉得满意的服务,不但如此,消费者还有权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是信得过的经营者进行合作。在消费过程中可以决定有权可以就不同的经营者进行比较,来决定自己的选择。
(一)公平交易权
在平时的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是享有公平的交易权利。在交易的过程中,消费者有权可以了解商品的真实信息,获得质量的保证还有合理的价格,对于那些经营者强制消费者消费的行为,消费者绝对有权拒绝。
(二)求偿权
求偿权顾名思义就是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服务过后受到人生或者财产的伤害时,可以依法享有获得赔偿的权利。这对消费者的权利起到了一定的?;ぷ饔?,至少可以让受损的消费者可以得到赔偿。
(三)结社权
结社权就是消费者为了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利,可以组织消费者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主成立一些合法的社会团体。这个权利是从消费者相对于经营者处于劣势的地位而提出保障他们的权利出发的。
(四)接受教育权
接受教育权就是消费者可以依法享有获得有关消费者权益?;さ娜ɡ?。消费者应该接受有关商品或者服务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对这方面的了解以达到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为主。
(五)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
我国是一个各民族团结平等的国家,所以在消费的时候也要做到平等的对待各民族人民,在消费者消费的时候应该尊重消费者的民族风俗习惯。
(六)监督权
监督权是消费者除了在消费过程中,还有在平时也可以对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监督,发现有不合理的行为或者现象时可以进行举报或者控告等,这些行为都是可以维护消费者的权利。
五、消费者权利定位经济法属性的意义
(一)完善行政法目标
在行政法生产背景方面,行政法是控制政府职能的扩张,是为了预防政府过度干预经济而进行设计的,这一制度的设定是完善市场的不足以及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通过发挥经济法的作用,不及可以不断的完善市场的不足,而且可以维护消费者的权利。但是单单依靠行政法的改变是不行的,还必须得结合两只手,分别是市场与国家,才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得采用经济法的手段。然而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还是采用经济手段为主,因为在一些消费者权利受损以及市场秩序受到破坏的情况下都是采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的。在大多数人多的了解中行政法都是以“授权”、“维权”以及“控权”为主的,在?;は颜呷ɡ氖焙颍芏嗍焙蚨际峭ü厝ɡ创锏侥康牡?。
(二)完善单纯民事责任手段的局限
[关键词]扩大消费内需持续稳定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而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政府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中国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利用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出口加工业,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13亿人口告别了短缺经济,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在中国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出口生产严重依赖外部消费能力。经济脆弱性增强,风险不断加大。2007年美国次贷?;贾碌囊怀∠砣虻慕鹑谖;?使全球市场急剧萎缩,出口形势急剧恶化,2008年中国经济的增速下滑。中国政府随后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以保持经济8%增长率,在政府投资的拉动下,2009年,中国经济开始回升,出口也略有好转,但在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下,出口已难以恢复到次贷危机前的水平。在保增长保就业的前提下,政府开始着手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结合起来,中国经济又一次艰难的转型开始了。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解决了温饱问题,第二个十年解决了产能问题,第三个十年解决了收入水平过低问题,那么第四个十年重点解决的应当是民生和社会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如何尽快启动国内的消费内需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能否继续持续增长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们究竟能否改变目前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呢?我们先看一下如下一组统计数据:
2009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2.13万亿美元,2009年我国GDP为33.5万亿元,人均GDP突破了3000美元。截止2008年11月,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达到61.1万亿元,是1978年的323倍。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抗风险能力大大加强,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从2003年8家增加至193家,占整个银行总资产的99.5%。金融业整体比较健康,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达历史高点。此外,政府资产负债表也比较健康。截至2008年末,中国的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22%。同期,美国为71%。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超过20万亿元,而他们的贷款很低,一共3.7万亿元。中国居民的负债率水平相当低,消费潜力很大。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无论国家还是个人,生产和收入水平整体上已大为提高,尽管我们目前面临诸如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相对落后,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诸多结构性问题,但我们的经济基础还是很牢固的,只要政府应对得当,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是没有问题的。
在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面向未来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政府要注意优化财政投资的路径与作用机制,给社会投资留出适当的空间,避免产生财政投资排斥社会投资的“挤出效应”。政策与制度选择上要集中解决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瓶颈问题,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为今后较长时期的经济发展铺平道路。最终化解消费长期滞后投资的问题,使巨大的消费潜力真正转化为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性动力。
构建促进消费增长的新格局要从制度安排、政策选择、具体措施三方面着手。形成短期、中期、长期相衔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由简到难,从微观到宏观的方法和路径。具体如下所述:
一、正确的制度安排是启动消费内需的基础
我们知道,收入分配不公平是制约家庭消费,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显示,我国一些地区,20%的居民手中持有80%的银行存款,政府应当加大国民收入分配的调整力度,综合运用税收和转移支付手段平衡收入分配,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比较高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是启动消费内需的关键。
中低收入消费者对未来预期不明确也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政府应当在涉及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在?;尽⒐愀哺?、可持续的原则下加快健全并完善医疗卫生、养老、失业救济、义务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加强财政投资资金监管,防止重复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果。财政投入应重点投向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如铁路、公路、机场、电力、能源、生态保护以及保障性安居、农村经济发展辅建设等方面,为扩大消费内需创造有利条件。
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私人直接投资,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使用的效果。带动当地经济持续发展。
二、政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是扩大消费内需的保障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来达到扩大消费内需目的,需要协调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产业和进行城镇化建设三者之间关系。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保证三者之间步调一致,才能更好地带动经济持久的繁荣。
1.优化产业结构
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消费占GDP的比重大约为50%,城乡消费严重失衡。占人口比重70%的农村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不到30%,城乡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差距达3倍以上。2009年我国GDP为33.5万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3.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2亿元。产业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互补性强,跨地区的投资、并购和产业转移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使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例结构更加科学,从而使经济运行质量上到一个更高水平。为此,应当继续加强第一产业基础建设和提高补贴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和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民种地收入;扩大第三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税费,有效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水平,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从而提高第二产业竞争力;继续加强节能环保建设,淘汰落后产能。新技术创造新需求,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老旧产品升级换代提出迫切要求,淘汰更新老旧产品不仅有助于扩大消费需求,而且有利于减轻其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巨的大压力。同时刺激进一步的技术创新。此外,我们应加快对中小企业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大力发展中小银行,给予中小企业产业升级良好的资金支持。
2.提高服务性消费比重
居民消费结构中服务性消费比重是反映生活质量和消费预期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大约为40%,仍处于偏低水平。鉴于城市居民对吃、穿、用等商品性需求趋于饱和,相比之下,服务性消费是我国居民未来消费支出的重点。目前,人们的消费结构已逐渐从物质消费向文化、休闲等非物质消费为主转变,人们渐渐开始关注服务质量。服务消费将越来越追求享受、方便和舒适。具有相当大的上升空间。
提高居民服务性消费比重可以有效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服务业就业弹性大,能够吸纳各种不同素质的劳动者就业。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依赖便捷而快速的服务性消费产品,这将增加居民对服务产品的需求,从而带动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对解决就业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因此,应当加强服务性行业规范,改善公共服务供给,引入市场竞争。加快服务产业的升级和改造,积极拓宽新的服务领域,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和消费热点,创造诚信的服务消费环境。大力发展教育、信息、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医药保健、社区服务等居民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实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
3.稳步推进城镇化步伐
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以扩大消费内需。测算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会有1000多万人进入城镇居住和生活,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而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45.7%,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为服务产业输送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了服务产业的供给。因而,加快城镇化发展是未来扩大内需、提升消费的重大战略。但是,城镇化是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且不简单等同于发展房地产业。这一点应特别加以注意。
三、扩大消费的措施是消费内需可持续性的关键
2007年我国总消费率约为48%,而国际平均水平在70%左右,居民消费占比仅为37.1%。和世界大多数经济体相比,中国消费增长迅速,但整体消费支出规模仍然较小。相对国民消费的增长,投资的增长速度更快,国民消费增长的步伐落后于投资及出口。使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呈现走低的趋势。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持续上升到2008年的74.4%。而农村消费支出比重持续下降到2008年的25.6%。据统计,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2.3元,而城市居民每消费1元,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只有1.1元。因此,产业调整过程中,应重点解决好城乡均衡发展问题,特别是东部与西部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应加大政府投资来带动民间资金与社会资本投入乡村与西部建设。
通过改革税制,加大对城乡弱势群体扶持力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加城市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通过增加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与收入增长渠道来缩小收入差距。加大建设农村的基础教育、乡村道路和供水供电等农民急需的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农村公共卫生医疗。继续推进农村税费和金融体系改革。改革农村税费,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促进农民减负增收。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端环节,对经济增长起到极为重要的拉动作用。消费促进生产,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对生产调整和产品升级起着指向作用。消费的升级和转型能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的成长。另一方面,消费也受到产业发展状况的制约。因此,应充分发挥金融对于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加强金融和生产行业互动。特别是保持资本市场对创新方向把握的敏感性与支持,不断创造内生性与可持续性的消费需求。同时,加大政府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扶植和?;ちΧ取<忧慷灾行∑笠档闹傅己托?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努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进企业调整生产结构,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保持企业的运行效率。
实现扩大消费的途径就是要促进有效需求的提高。寻找各个阶层消费的增长点。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应合理制定相应政策,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服务业,简化审批程序,不同性质的服务业采取不同的工商和税收管理政策。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不同住宅需求,落实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对商品房要在税收、土地出让金、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以鼓励人们改善居住条件,进而拉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在处理好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发展汽车消费。要在税费、停车场地等方面给予购车者大力支持以增加人们购车的欲望。发展旅游消费,强化旅游服务,加强中介监管,刺激广大民众的旅游与休闲消费。要关注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差异以及他们的消费观念与消费倾向的变化对消费市场走向的影响。年青人在电子产品,3G服务,互联网,信息通讯,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方面得消费需求旺盛,其成长空间和潜力巨大。信用消费在中国刚刚起步,中国信用卡透支额仅为美国的1/60,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小额消费信贷,信用卡等金融工具鼓励和刺激消费,促进消费升级换代。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在消费的上升期,扩大内需的措施应具有非一过性的稳定持续性。如果措施得当,消费的发展潜力至少可以保证未来二十年经济增长的需要。
四、消费、投资、进出口的均衡发展是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应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协调发展,加速服务产业发展,提升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稳步推进城镇化步伐。在保持投资,消费,进出口均衡发展的前提下加大促进国内居民消费的力度。应当加大对出口行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国际区域经济,逐步实现区域内人民币贸易结算,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同时,在实现共赢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大战略性资源储备投入,另一方面加大国内严重依赖进口的稀缺资源和能源的产业内收购或参股力度。在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均衡发展的同时,最终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倡观念
武汉作为武汉城市经济圈的龙头,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交通枢纽并不等于物流枢纽,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业并不等同于运输业。在国家宏观产业政策背景下,进行物流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物流业必须创新观念,树立大物流观念。即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大市场、大流通就是要建设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品种、全方位、开放统一的市场和流通体系。武汉经济圈物流产业的发展包括完善的交通运输和通信信息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园区和物流枢纽的规划与建设以及便捷高效的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体系等多方面内容,也是建设武汉经济圈大市场、大流通的主要内容。
海纳百川,有容仍大。发展武汉经济圈现代物流业,树立开放观念与意识。在承接东部制造业和物流业时,要特别做好企业物流,将企业物流社会化与专业化结合,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注重物流企业个性化发展,这主要表现为传统服务的整合和专业化服务的创新。普通型的低端服务利润会越来越薄,而创新型业务、增值型服务和适合客户需要的特色服务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专业化物流的发展会更加深入。制造、商贸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将会推动物流企业向专业领域渗透,加速与供应链上下游的联动。物流企业针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大力发展增值型、创新型业务,自主物流服务的品牌价值越来越重要。努力将企业物流打造成物流企业。
因此,创新观念,加快武汉经济圈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社会化的物流服务环境,将有利于打破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大而全、小而全、地区分割、市场封锁的传统落后观念,有利于转变生产组织形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武汉经济圈工商企业和专业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建通道
作为区域龙头,武汉在构建现代物流业发展通道时,着力打通三通,即流通、交通与网络资信通(传统上只讲流通与交通)。流通方面,重农轻商和重生产、轻流通的思维定式,严重影响着人们对现代物流业的正确认识,也阻碍物流业的发展。作为复合型产业的物流业,涉及众多的经济部门和行业,但部门和地方长期实行条块分割、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加之与物流业相关的某些垄断行业的改革滞后,政企不分,行政性垄断经营依然严重,妨碍了统一公平的物流市场环境的建立,打通流通势在必行。武汉就完善流通做出表率,值得在8+1圈推广。比如:武汉周边农村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劳动成本、良好的区位优势、气候和水资源条件、市场潜力,这为武汉及其经济圈的鲜活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结合消费者对绿色食品需求的变化,流通部门适时改革,加快市场升级,培育并形成现代化程度较高、综合性、多功能、辐射能力较强的大型农、水、禽产品流动中心。农、水、禽产品流动中心与生产基地、农户或其他中介组织的联结,形成农、水、禽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储存保鲜、销售、配送和提供市场信息一体化的流通模式。这种新的流通模式的建立对农、水、禽产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整个产业链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物流业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出新的要求,也是现代物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于区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重要举措。
交通方面,内河运输系统、铁路系统、公路系统和航空港等构成了武汉城市经济圈交通走廊,随着全国交通网的建成和完善,武汉城市经济圈交通体系必将再上台阶。但也还存在部分设施不对接、功能不完善等突出问题;运输设施通达程度还不高,运输主通道能力不足,各种运输方式的装卸、换装、联结设施以及物流运作设施的连接还不够通畅。尽快完善交通网络,是武汉城市经济圈各级政府面临紧迫任务。
网络资信方面,武汉城市圈物流信息基础设施运作的水平还不够高,还没有在物流活动中充分起到神经中枢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物流业对信息的依赖日益明显,需要不断深化物流领域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在物流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同时,企业也应加大对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实现不同主体资信共享。
武汉还应充分考虑国际物流业发展要求,建立物流交通线路网,为提升圈内圈外物流业货物集散、组织、配载、搬运、装卸、信息传递搭建载体。同时,建立区域物流信息网,不断提高物流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将现代通讯、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智能交通系统和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物流领域,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区域物流服务方式、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提高物流业的信息化、电子化水平,加快中部物流领域各种信息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与应用步伐。为此,在报关、通关、商检、包装等环节提升服务水准。
3 搭平台
煤炭循环经济论文范文一:发展煤炭循环经济
摘要:资源型城市和企业,都会面临资源枯竭的严重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近期经济研究的重点,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功在当代,利在未来。本文从煤炭产业链的延伸、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方面阐述了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煤炭;传统经济;循环经济;产业链。
Abstract: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and businesses will face serious problems of resource depletion. Vigorously develop the circular economy is the focus of recent economic research, the coal industry to develop recycling economy.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coal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direction from the extension of the coal industry chain, recycl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al resources.Key words: coal; traditional economy;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chain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对物质不断进行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特点是主导产业链条前后拉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原则。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研究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资源型地区是重点,煤炭资源型城市更是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
循环经济的内涵: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能量流转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而循环利用的总过程,形成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高效回收 为特征的新增长方式。它要求将经济活动有机地组成一个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反馈式流程,实现经济运行的低消耗、高利用、低废弃。
循环经济要求经济过程遵循3R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以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为目的的再利用(Reuse)原则;以实行清洁生产、谋求废弃物高回收率为目的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 的反馈式流程,使产品的开发到产业的延伸构成一个循环链,实现经济、生态、社会3种效益有机统一。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根本的区别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运行的轨迹是资源--生产--消费--废物排放--生态环境破坏+资源短缺(至枯竭);循环经济则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一、发展煤化工、拉长煤炭产业链
煤炭是主要能源和原料,又是主要污染源,要解决这个矛盾,主要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理念,采用以煤炭洗选加工、液化、气化等洁净煤技术,拉长煤炭产品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努力把煤炭变成可以清洁利用的能源。
(1)要继续大力调整煤炭产品结构,搞好煤炭深加工。加快选煤厂配套建设,提高原煤洗选能力;积极发展型煤、动力配煤等洁净煤产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推动产品结构升级。
(2)基于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在35% 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 ~20% ,矿山企业采富弃贫的现实,一方面国家以行政、经济、法律手段,提高矿产资源开采的准人条件,采用先进的开采设备和开采技术,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另一方面对矿产资源统筹规划,严格制定包括税赋在内的矿产资源综合开采优惠政策,加强共生矿、伴生矿和尾矿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3)要大力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加快发展煤的气化、液化,走煤炭多联产、深加工之路。煤炭转化不但可以实现洁净生产、提高利用率,而且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据测算,煤炭发电,附加值增加2倍;煤炭转化为甲醇类,附加值增加4倍;煤炭转化为甲醚类,附加值增加1O~12倍。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煤炭企业集团,应在基地内组建以煤炭转化为基础的产业链,即:横向上形成煤、路、港、航发展的产业链,纵向上形成煤、电、化和煤、焦、化等发展的产业链。形成以煤为主,煤、电、冶金、建材、化工等多元化产业格局,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
二、利用法律法规加强现有煤矿资源的循环利用
①规划先行、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强化矿产资源规划的龙头作用。把节约矿产资源纳入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合理规划设置探矿权、采矿权,合理配置资源,使矿山开采规模与占用的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应根据区域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突出矿区一体化整体高效开发,积极推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倡低污染、高附加值产业链的延伸建设。
②加强基层矿管人员配备、财政投人,形成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矿产资源回采率保证金制度,逐步完善《矿产资源法》中的有关法条。实施矿产储量动态管理。上一级矿管机构应加大对基层执法监督人员的纠查力度。
③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力度。进一步严格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准人条件,严格审查和监督矿产资源的开采方案。在节约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标准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关部门应尽}夹制订详细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制定保护稀缺矿产资源、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地方性法规;建立和完善资源高消耗行业市场准入标准、节能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和再利用产品标识制度等。总之,大型煤炭企业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通过千方百计地改善利用矿产资源的技术水平,使有限的矿产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合理的利用,最终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三、综合利用废弃资源,横向拓展产业
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煤矿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等。许多煤炭企业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通过建立坑口电厂,将煤矸石、煤泥等劣质煤作为发电机组的燃料,就地转化和利用,节约燃料运输费用,解决选煤厂洗矸、煤泥的出路,减少了占地,解决了环境的问题。另外还可利用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业。其中煤矸石利用的重点是生产煤矸石烧结建材制品;粉煤灰利用的重点是水泥、烧结砖与新型墙体材料以及道路工程与回填工程,而且从实际效果来说,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依托区域产业集聚,发展以煤为核心的多种经营产品链
产业集聚是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特有现象,在产业集聚区内,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下游企业使用上游企业排放的废弃物作为原料,使得进入系统的物质被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煤炭企业应推动以煤炭洗选加工为源头、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与发电为核心、以加大煤炭转化、优化终端能源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煤产品链的发展。
多种经营围绕煤炭资源,煤炭企业应发展机电业、商贸、饮食服务、金融服务、社会服务和农业养殖与深加工业等配套产业以及适合矿区的高科技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链,实现多种经营。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任重而道远,煤炭企业应在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前提下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社会造成的负效应,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面对循环经济发展中传统产业新型化 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应坚持成本 收益原则,严格依照自身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等条件选择合适的决策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持久的生命力,实现行业与社会双赢。
参考文献
[1]郭培章.陈德敏 可再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北京.中国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 2002
[2] 袁锋.李仲学.李翠平 我国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J] 中国矿业.2010(7)
[3] 马明媛 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4] 高飞.陈文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举措探究 [J] 商场现代化 2006(5)
煤炭循环经济论文范文二:我国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一、引 言
当前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问题,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所有煤炭企业的共识。循环经济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旨在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高效的重复循环利用。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基础上,注重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弃物排放和提高资源使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我国早在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提出发展循环经济这一概念,并一直以来都在大力提倡和推行。而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就是通过对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来推动煤炭产业的优化配置,加快煤炭工业迅速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
二、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也是消耗量以及污染量最大的资源之一。近年来,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据统计2010年我国煤炭产量高达32.4亿吨,但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现正处于整合阶段。
我国煤炭业发展至今基本呈现出六个方面的现状特征,分别是:煤炭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由于资源赋存依赖性强,在我国的分布不均衡;总体上煤炭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煤炭业属于一个高危行业;煤炭业的进入壁垒较为复杂;开采技术决定煤炭产品生产效率与效益而非煤炭产品质量。
三、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
据了解,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整顿,目前全国煤炭企业数量仍在2万个左右,小煤矿数量和产量规模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与此同时,一些非法开采和技术落后,缺乏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大量无序开采,造成煤炭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过度竞争,给煤炭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制约了煤炭行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而延缓了煤炭行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进程。
2、体制和机制存在障碍
目前,煤炭行业管理分散到多个部门,缺乏综合管理与统一协调机制,政出多门,企业难以适从,这些状况不利于煤炭行业的整体发展。当前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还面临着许多机制和体制的障碍。煤炭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多、负担重、发展后劲不足。历史上形成的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分离难度大。煤炭税费负担重的状况也没有改变。
3、新旧问题交织
煤炭行业在经过了前些年特殊困难后,又经历了近几年的超常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突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无序生产问题更加严重;二是盲目投资问题严重;三是煤炭开局继续向生态环境脆弱的晋、陕、内蒙古地区集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煤炭运输瓶颈制约矛盾越发突出。
4、产能过剩越来越明显
煤炭固定投资经历五年多的快速增长,煤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产能迅速增加。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在建煤矿项目为1563个,总规模6.53亿吨,加上改扩建和资源整合,总产能合计约8.3亿吨,这已经超过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5.8亿吨的建设规模,现有煤矿生产能力和在建规模合计已达30亿吨,远远超过到2010年煤炭需求约25亿吨的规划目标,煤炭产能过剩压力越来越明显。
四、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宗旨, 其实质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 其基本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能够使物质和能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和持续的利用, 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 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和环境的配置效率, 根本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煤矿资源不仅是不可再生的, 而且矿山开发引起的环境污染、固体废弃物等问题突出。作为传统的工业, 煤矿资源开发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五、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中央财政应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和重大科研项目的技术攻关
对一些重大项目可以考虑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要研究开发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建立起技术支撑体系。
2、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p>
近年来,国家推出许多资源利用的优惠政策,包括使用新型绿色材料有税收优惠等,对煤炭行业实行循环经济提供了一定政策保障。在现有的政策执行的基础上,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应加大对煤炭行业实行循环经济的政策优惠便利措施。
3、尽快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开发和环境?;し矫娴姆煞ü婧筒嫡?/p>
要通过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划定矿区环境治理恢复的时间界限,应分计划经济期与市场经济期;法律出台前期与法律出台后期,明确采矿权人责任;通过提取煤炭资源补偿基金等形式,为煤炭企业实行循环经济提供经济保障。
4、实行严格的管理体系,促进煤炭行业清洁生产
通过实施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为实现煤炭行业循环经济提供保障。通过严格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程序,可以控制煤炭行业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并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作为煤炭生产企业,要减少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就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如提高煤炭回采率;井下产生的矸石尽量不出井,回填采空区;矿井水的井下循环利用等一系列措施,这样既可以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也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