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6:18: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英语写作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识解”最初被叫做“意象”。“意象”是源于认知心理学的术语,其意指人们在于客观世界互动之时形成的可以长时间存储与大脑中的抽象表征。“意象”被引入认知语言学之中,被认为是获得语言意义的必要组成部分,即概念内容与心理意象。虽然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与认知心理学里的“意象”具有渊源,但也不尽相同。为了将此两术语区别开来,Langacker(2002)将“意象”改为“识解”,并将其定义为“我们拥有用众多不同方式来识解同一情景的能力”。Langacker(1987,1991,1999)将其分为五个方面进行探讨:辖域、背景、突显、视角以及详略度;Talmy(2000)从四个方面来叙述了识解:构形系统、视角系统、注意力系统以及力动态系统;Croft&Cruse(2004)认为Langacker与Talmy对识解的认识不全面,因为Fillmore的框架以及Lakoff&Johnson的隐喻没有包含其中。故提出其识解观:注意/突显(选择、辖域、程度调节、动态注意)、判断/对比(范畴化、隐喻、图形、背景)、视角/场景化(观点、指示语、主观性、客观性)、组合/完型(包括大部分的其它意向图示)以及结构图示化(力动态、相关性)。
二、体验识解观及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体验识解观。识解,作为人们的一种认知方式,是语言表达式意义的重要来源。Langacker(1987)将语言的意义看作是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其贡献是巨大的。概念化是一动态过程,表明意义是人构建的。但王寅(2009)认为Langacker过于强调人本性与主观性,客观层面考虑不够,应该将体验二字加于概念化之前,及体验性概念化。同时,认为识解是观念化的最主要部分,因此其提出体验识解观(EmbodiedConstrualTheory),旨在分析对《枫桥夜泊》40个译本不同的原因。体验识解观分为两个部分:体验与识解,这里的识解采用的是Langacker对识解五方面的描述。此术语充分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并明确表现出语言意义来自人与现实的互动体验及其认知加工这一核心观点。
2.体验识解观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英语写作是人与现实互动体验及其认知加工后意义表达的产物,而体验识解观正是人们得以认识世界以及获取意义的方式,故将体验识解观用以促进英语写作教学,实为从认知层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我国众多教师所忽略的,因而这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从现实、认知与语言三者的相互关系中可得到两点启示英语写作教学中:(1)要将体验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中,以便学生更好地认知;(2)将识解的五方面内容用于英语写作中,是英语写作真正实现对认知方式的外在化。体验识解观在英语写作教学的应用如下所述。
(1)体验互动:话题熟悉与分析。英语写作实际就是语言表达,就是认知方式的凝化。而认知内容从何而来?无疑来自人与现实的互动体验。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方式与活动让学生互动体验。体验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有直观的视频、音频及图片呈现,可以有相关话题的文字阅读,也可以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此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并拓宽知识面、增长百科知识,以达到帮助学生有效分析话题、获得全面与准确信息的目的。
(2)辖域激活:信息获取与罗列。辖域激活实则为话题相关的百科知识激活。激活百科知识或背景知识,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与话题相关的信息。信息分为关键信息与次要信息、原型信息(众人普遍接受的信息)与非原型信息(非众人普遍接受的信息)等等,用头脑风暴写下与主题相关的观点,基于自己的视角与立场,选择相应的中心论点。选取论点时可以是众人接受的观点,也可以是非主流的看法,基于自己需要,任其选择。罗列中心论点之后,写下其各方面的主要特征,不是所有的特征都符合自己立场,这就需要用突显原则将符合自己或能最好体现自己立场的特征保留,将不符合自己的观点省去,将其隐显。
(3)语言表达:认知内容的凝化。英语写作,其实就是用英语书写人们识解的客观现实。换句话说,英语写作就是将认知方式凝化。在英语具体表达时,怎样将认知内容表达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在英语写作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词汇及句型结构选择与表达的单一。学生词汇上的问题首先体现在词汇贫乏、单一,缺少变化,并且概括词(generalwords)使用更多,缺少一些精确的具体词。例如,在表示打击碰撞之时,学生多会选择hit。虽然hit有打、打击、碰撞之义,但它不能够表示所有方式的打。突显打的不同方式,含打之义的动词也会有不同选择。当突显用皮鞭打时,whip是合适的选择;当突显用物体敲击、攻击及撞之时,最好选用strike;而表两物相撞或碰撞的动词非collide不能传达其妙;smack突显打的方式为用手掌掴;beat表示连续击打。由此可见,突显打的不同方式,动词的选择绝非仅为hit一个。
学生在词汇上体现的问题还有动词使用过多,不能将其灵活地转化为与其具有同样意义的名词或介词结构等静态表达。王寅(2007)在其《认知语言学》一书中叙述了ICM与辖域、认知域、图示、框架、脚本等术语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用约等于连接,所以辖域可以用框架来表示。框架在词性转换上能起到极大的作用,用一雇佣框架能够很好的说明:在雇佣框架中,必定有参与者(雇佣者与受雇者),也存在雇佣这一动作以及这整个事件。参与者及这一事件是Taylor(2002)所说的事体(thing),雇佣动作为其所言的关系。因此,对不同方面的突显可以获得不同词性的词汇。如若突显参与者,employer与employee将会出现在句中的主语位置;如突显雇佣这一整个事件,employment会被选用;而若要突显雇佣这一动作,employ能被选择出现在表达中。
可见,在辖域中突显不同实体(关系或事体),不同词性将被选择,这有助于解决学生词汇选取单一,动词使用过多这一问题。在句子层面,也可以用识解观解决学生表达单一这一问题。每个句子其实就是一个事件域,Ungerer&Schimid(2011)在运动事件域中列出了六个构成要素,即图形、背景、路线、运动、方式与原因。在这一运动事件域中有三个要素必不可少,即图形、背景和路线。其它三个成分基于表达的详略度选择呈现与否。因此,表达运动事件的句子就可能包含这六个要素。在这一事件域中,突显不同要素会产生不同句子结构。倒装句是将突显成分提于句首而产生的句子非常规表达。例如,Myfatherstandsintheroom(我父亲站在此房间中)因突显成分的转换将导致句子结构的变化。要是对背景intheroom突显,这句话就会转换为Intheroomstandsmyfather.倒装句的出现显然就是对不同要素的突显所致。句子不同要素的突显会丰富句子的表达形式,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表达过于单一这一问题。
三、结语
关键词:概念隐喻隐喻理论英语写作
Abstract:Metaphorisnotonlyarhetoricdevice,butamatterofthoughtandaction.ThepaperattemptstoapplytheconceptualmetaphortheorytotheteachingofEnglishwritingandfurtherproposesthatimportancebeattachedtodevelopingstudents’metaphoricalthinkinginEnglishwriting.
Keywords:conceptualmetaphor;metaphoricalthinking;Englishwriting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Johnson的《MetaphorsWeLiveBy》一书。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1]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domain)和靶域(target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2]概念隐喻理论还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和隐喻语言(metaphoricalexpression)的区别。前者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例如:
例1.Weareatacrossroad.
例2.Therelationshipisn’tgoinganywhere.
例3.Ourrelationshipisoffthetrack.
例4.Theirmarriageisontherocks.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这里只有一个隐喻:LOVEISAJOURNEY,上述这些例子都是该隐喻在语言上的具体表达式。
概念隐喻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隐喻的本质,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隐喻在英语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的功能,并指出隐喻思维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为写作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
在写作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不管是句子层次的语言现象还是语篇层次的语言现象,都离不开词的理解和运用。传统词汇学习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了对词语的认知和理解。词汇不仅有其所指意义,也有其转指意义,而且,词汇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都是语言认知的产物。由于大多数学习者不是从认知的角度来学习词汇,而是采用死记硬背方法,不能真正理解词汇的内涵。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们借助方位隐喻来理解介词的学习。人们可以将通过身体体验获得的“上——下,前——后,高——低,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时间、情绪、身体状况、数量、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在方位隐喻中,“up-down”概念的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最初,“上”概念(up)和“下”概念(down)都是纯空间概念。Up的基本意义最“向上,由低往高”;down的基本意义为“向下,由高往低”。英汉语言经过反复的运用与发展,“up-down”都以原来的空间意义为核心,产生了“
HAPPINESSISUP,SADNESSISDOWN;MOREISUP,LESSISDOWN;HIGHSTATUSISUP,LOWSTATUSISDOWN”等方位隐喻来表达对社会地位和人的情绪的认识。在这些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丰富的隐喻表达式,进一步深化对“up”概念和“down”概念的隐喻理解,如:“Iamfeelingup.”,“Pricesaregoingup”,“Thetemperaturehasgonedown.”,“Benicetopeopleonyourwayup,becauseyouwillmeetthemonyourwaydown.”等。由此可见,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来理解介词,能掌握更丰富的词汇意义,增强学生隐喻能力,提高写作的多样性。
其次,由于隐喻是一种映射,其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3]因此人们总是会参照他们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词汇表达上,人们往往运用谈论一个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来谈论另一个概念。例如:提到概念“argument”,我们有概念隐喻“
ARGUMENTISABUILDING;ARGUMENTISWAR”,“argument”为较抽象的概念,而“building”,“war”是人们较熟悉的概念。在讲“building”这个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和“建筑物”有关的词汇“solidbuilding,frameworkofabuilding,constructabuilding,collapse,thegroundwork”;而在谈到“war”这个概念时,又可以联想到跟“战争”有关的词汇“thefiercewar,attacktheenemy,winthewar,bedefeatedinthewar”。在这两个概念隐喻中,人们可以通过熟悉的概念来理解“argument”这个概念的内涵。用于谈论“building”,“war”的词汇大部分都可以用来谈论“argument”,因而可以创造出如下句子:
例5.We’vegottheframeworkforasolidargument.
例6.Ifyoudon’tsupportyourargumentwithsolidfacts,thewholethingwillcollapse.
例7.Withinthegroundworkyou’vegot,youcanconstructaprettystrongargument.
例8.Heattackedmyargumentfiercely.
例9.Joesparednopainstodefendhisargument.
例10.Joewontheargumentwithher.
例11.Joewasdefeatedintheargument.
又如:“IDEASAREFOOD”这一概念隐喻通过“food”来理解“ideas”,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ideas”的丰富内涵。如果想知道“food”和“ideas”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恐怕谁也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答案,但是关于“food”我们可以表达如下:
例12.Foodcanbedigested.
例13.Foodcanbeswallowedordevoured
例14.Foodcanbenourishing.
例15.Foodcanbespoon-fed.
然后,利用“food”这一概念所派生的词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下列的句子:
例16.Davidhasahardtimeswallowingnewideas.Hehastostewthemoverfordays.
例17.Wedon’tneedtospoon-feedourstudents.
例18.Hedevoursthebook.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通过概念映射原理,可以使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较为抽象概念方面的一系列词汇,从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词汇框架,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更为准确自如地选词表意。
(二)概念隐喻与句式表达多样性
“仅仅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4]这句话说明了语言表达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对句法运用多样性程度是需要训练的,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多维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写作是和思维同步进行的,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思考。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恰恰是从思维的角度认知世界,以人的已知的具体经验去映射未知的抽象的领域,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如“视野是容器”(VISUALFIELDSARECONTAINERS)这一基本概念隐喻衍生出的隐喻式语言表达是多种多样的:Theshipiscomingintoview,Ihavehiminsight,he’soutofsightnow,that’sinthecenterofmyfieldofvision等。而在表达同一概念时的概念隐喻也是多样的,“idea”这一概念,就有如下概念隐喻:IDEASAREFOOD,IDEASAREPEOPLE,IDEASAREPLANTS,IDEASAREPRODUCTS,IDEASARECOMMODITIES,IDEASARERESOURCE,IDEASAREMONEY,IDEASAREFASHION,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式,这也为写作中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语言更生动、自然。
此外,概念隐喻为学生在写作时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有着重要的认知作用,它为我们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架起联想的桥梁,赋予我们一种灵敏的触觉,使我们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征的联系。因而,根据创新度,在写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隐喻式表达,例如:
例19.Joanknewthatsurgerywasaverydangerousoption.Thestakeswerehigh.Nevertheless,Joandecidedtotakeherchancesandhavetheoperation.
例20.Joanknewthatsurgerywasaverydangerousoption.Shecouldloseitall.Nevertheless,Joandecidedtoanteupandhavetheoperation.
例句19和20是基于“LIFEISAGAMBLINGGAME”所构建的隐喻表达。第一句是常规隐喻表达,常规隐喻是那些建构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第二句是新隐喻表达,新隐喻是对常规隐喻的扩展应用,很多新隐喻是人们创新思维的结果。因此,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我们既可采用常规隐喻表达,也可创新思维,采用新隐喻。
(三)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
语篇连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章在内容上的连贯(coherence),二是指表达上的连贯。一个连贯的语篇应该是让听话人或读者在理解时能够推导出语句的各种关系,重新构建说话人或作者的目的或意图。篇章连贯是在概念的层次上实现的,而概念隐喻本身也是一种概念,因此它可以帮助实现连贯。
概念隐喻在内容上的连贯既可以通过一个隐喻,也可以同时通过多个隐喻来实现。[5]在语言实践中,由一个概念隐喻帮助构建语篇连贯的情况经常出现。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从这个概念隐喻的角度看,整个语篇应该是连贯的。在写作中,如果能够把握语篇连贯的这个特点,对某些语段结构或语篇意义的构建就能事半功倍。如:
Tedgotontheridewhenhedecidedtocampaignformayorofhissmalltown.Afterflipping,rolling,andshakingforthepublicforeightweeks,hefinallyfeltlikehewasincontrol.ButashewatchedtheexitpollsreportedonTV,heplummeted.Hehadlostinalandslide.[6]
在以上的例子中,中心隐喻是“POLITICSISAFOLLER-COASTER”,其余的隐喻“ride,flipping,rolling,shaking,plummeted,landslide”等都是围绕其中心隐喻的,并且是互相关联的。
又如:Theprofessortoldmemyargumentwasshaky:asastudentofphysics,youhavetoconstructstrongerfoundationsforyourtheoreticalmodels.Usefactstosupportyourtheory.
上述例子的中心隐喻是“THEORIESAREBUIDINGS”,整个语段都共享了这个概念隐喻的隐喻内涵,使得这个语段具有连贯性。
语篇在表达上的连贯很大程度取决于文章衔接(cohesion)的处理,衔接是一种语篇现象,语篇的衔接主要是依靠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搭配等来实现。隐喻可以使得词汇的衔接在不同领域内得以实现,再加上语言上的手段如对照、省略等,说话人可以表达经验和人际方面的语义连贯。
三、结语
隐喻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运用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世界。在写作教学中,隐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谋篇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因而,培养学生写作中的隐喻思维必不可少。为了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要求学生收集概念隐喻及隐喻表达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隐喻认知理论,并鼓励其大胆使用;第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隐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减少在写作中出现汉式表达方式,从而改善他们的写作思维;第三,利用隐喻认知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参考文献
[1][2][3]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3,26,26
[4]文秋芳.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1(4):28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英语写作;写作教学;角色转变
引言
社会文化理论促使人们站在更具创新理念的角度来思考第二语言的习得。在社会文化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更加充满了现代化与人性化的教学色彩,其推崇的多角色转变理念更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逐渐推广开来。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文化理论的深入应用和广泛普及,该理念也逐渐应用到教育事业中。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区别于传统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角色,教师的定位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和开发学生的方面,并积极实现多角色的转变。下面笔者站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围绕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学主体的多角色转变进行展开讨论,目的是更加清晰地分析出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发挥的效用和发生的角色转变。
一、社会文化理论概述
社会文化理论最初是由苏联心理学者维果茨基提出的,其认为在社会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方式会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会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二语习得行为的创新化发展。应用在语言学习领域中的社会文化理论,其推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主体角色的转变,在更为多元化的角色角度上完成全方位的第二语言教学活动。社会文化理论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性,可以被看作为在多元化语言环境下完成教学行为,同时在文化理念的互动过程中实现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角色互换,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语言的学习效率[1]。在社会文化理论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分支组成:第一,教学对象。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第二,教学内容。围绕英语知识的听、说、读、写、译五大方面展开教育,立足于全面化和综合化的写作视角进行高效化的英语写作教学;第三,教学环境。社会文化理论构建出来的整体环境极具开放性、平等性与和谐性的氛围,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可以说极大地体现了该种教学模式的真实概念,正是由于极具开放化与自由化概念的整体教学环境,使得英语写作教学工作展现出更强大的吸引力和实践性。
二、社会文化理论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特点
第一,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由于在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而教学内容也是由教学者层层“下发”给学生。从教学的互动性来看,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是单方向的互动。然而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是学生,其更加突出了学生在写作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提升了学生在教学行为中与教师的互动性和沟通程度。而教师被定位为写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负责教学活动的纪律、节奏、覆盖面积等,更多的是教师服务于学生,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英语写作教学与学习氛围。第二,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更具个性化特点。这种个性化的特点主要展现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式。学生以社会文化理论为学习理念,并以该理论下营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为基础,在信息量更大、与外界接触更多并且与教师、与同学互动程度更高的前提下,完成对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五大方面的学习。因此,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营造出来的教学环境非常丰富,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倾向、学习特点来选择极为个性化的英语写作学习内容,使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更加充满了主动性意味。所以说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具备了个性化的特点,也满足了现代化英语写作教学理念的个性化需求[2]。第三,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由于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是利用文化交流理念和开放性学习平台理念为基础,而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行为。在语言、文化交流形式为基础的开放性平台的背景下,其提供的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或者开展多种类型的英语课后辅导活动以及课余时间的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等。这样能够使学生在随时随地的状态下完成对英语写作的学习,多角度的英语写作教学方式也更是展现了多元化发展的特点。第四,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更加突出了听、说环节。在社会文化理念的带动中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更加注重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多方面培养。其立足于全方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功能,并更加突出了英语听、说环节,以此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同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相比,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哑巴”英语教学,利用更为先进和即时性的文化交流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表达水平。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通过不同形式的写作环节和“英语角”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英语环境中,以此来利用开放性的心理沟通与互动平台积极推动学生进行英语写作和英语写作学习心得的交流。第五,教学管理被收集到更具人性化的教学模式体系中。所谓教学管理,是针对教学活动的一项全面管理活动,其是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集合了教务部门、教师和在线管理系统等环节而组成的。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将教学管理纳入其中,并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效融合了规范的教学管理行为,使整体教学工作更为规范化和科学化,进一步完善英语写作教学平台,为良好的教学内容提供有效管理。
三、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教师多角色分析
1.信息收集者
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尽管建立在开放性极强的社会交流平台基础上,也需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为学生带来更加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信息。所以说,教师在该理念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工作中扮演了信息收集者的角色。在教师进行信息收集的过程中,由于语言信息过于繁杂,信息良莠不齐,那么针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抉择便非常重要。教师便发挥了对信息的有效筛选的角色职能,挑选出对学生有益、促进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相关学习信息,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信息分配与信息整合,形成更加适合学生进行学习的信息资料,以此来为后续的英语写作教学行为奠定基础。
2.教学内容安排者
课堂教学内容是既定的,要想充分展现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感,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安排与规划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应该提前制定和安排,形成非常具体和极具层次感的教学计划。这样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能够保证课堂教学节奏,与开放性环境实现科学融合,从而提高英语写作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为有步骤、有规划地完成系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此同时,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立足于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从而明确教学行为的直接目标,以此在更具条理性、导向性的环境中完成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学信息输出和教学工作[3]。
3.课堂引导者
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集合了现代化教育理念和传统教学方式二者的优秀之处,并加以高效融合,形成了极具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学系统。那么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的创新教学氛围中,会由于信息过于繁多,不仅具备积极的、有益的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料,同时也存在负面的、消极的相关信息。然而学生无法在自主抉择的状态下完成独立的英语写作学习活动时,教师便需要发挥写作课堂的引导性作用,作为英语写作课堂的引导者带领学生实施有效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本身作为教学计划的实施者,在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性职能,立足于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从而推动学生更为准确和科学地学习英语写作并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4.教学管理者
建立在开放性教学理念基础之上的社会文化理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其具备了更为广阔的“头脑空间”自由和学习自主选择性。教师作为更加直观的教学行为管理者,学生在英语写作课堂中可以根据自身的英语喜好和英语兴趣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英语写作材料。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过于开放和自由的教学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堂管理的难度。因此,教师要良好把握社会文化理论的教学思想,正确发挥对英语习作课堂的管理职能,作为课堂的教学管理者来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并形成良好的英语写作课堂模式和学习习惯,以此来带动学生在自律的前提下完成学习行为,同时也带动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4]。
5.学生培育者
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更为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沟通性程度,主张学生在信息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完成正面的信息获取,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行为。为了在课堂中更好地培育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应该发挥学习培育者的效用,实现自身教学角色的完整发挥,作为培养和教育学生学习英语写作行为和学习理念的培育者,提高英语写作课堂知识输出与输入的效率。
四、社会文化理论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多角色转变
1.由知识灌输者转换为学习引导者
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定位与扮演的角色同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区别于传统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角色,教师的定位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和开发学生,并积极实现多角色的转变。针对教师角色在传授英语知识的目的来说,教师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定位更为倾向于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行为的引导者,而不是传统教学行为中的英语知识灌输者。为了充分实现我国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的高效性和教学行为的科学性,教师作为英语课堂的重要“领路人”,需要积极锻炼学生独立选择英语写作学习导航的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更加适合自身的学习板块[5]。2.由教材执行者转换为教育研究者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具备更为高素养和高水平的专业研究能力,从而由英语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英语教育的研究者,发挥教师的真正存在价值。立足于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学生在积极丰富自身学习行为的同时,教师更要实现自我角色和定位的转变。社会文化理念构建出更加开放的学习平台,其赋予了教师更加广阔的教学心得交流窗口,教师可以把握英语写作教学信息的多样性,不断学习、充实自我,积极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和对英语写作学习方式的见解互动。以此来成为真正的教育研究者,而不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材硬性执行者。
3.由教学管理者转换为学习促进者
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发挥了教学管理环节的积极效用,然而很多情况下会过于重视教学管理的死板规定和强制性。这样就会导致英语写作的教学课堂失去了本真的乐趣和轻松,不利于营造更为欢快和自由的英语写作教学氛围。因此,当下在英语写作教学行为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管理者角色,充分利用社会文化理论中的“前进性”原则,向学生的学习促进者角色发展。所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要求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行为中利用高效和多元化的文化理念交流与互动的教学行为,将各个学习目标制定得更加人性化和轻松化,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写作的乐趣,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理念,体现对学生学习英语写作行为的促进职能[6]。
4.由品德培育者转换为情感支持者
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播英语知识的教学者,也承担了学生思想品德、个人行为的管理者。为了使教师角色的定位与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实现高度融合,教师也需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转变,即由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品德培育者向与学生进行良好交流、实现心灵沟通的情感支持者角色转变。以此来更好地保持师生关系,营造充满爱和关怀的师生相处氛围,为构建科学的英语写作教学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语文教师 写作智能 作文教学
写作智能是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是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增强并充分利用自身写作智能的优势,在作文教学中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影响,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写作智能的构成
由于工作性质的差异,语文教师的写作智能结构显然有别于作家、记者等专业写作者。因此,对语文教师写作智能的要求就不能简单地以专业写作者的标准来衡量。当然,这并不是说对语文教师写作智能的要求就降低了,由于语文教师担负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奠定基础”的任务[1],以满足学生应对现代社会之需及自我发展之需,因而对教师写作智能的要求就不能只是专于某一方面,而应是比较全面的。当然,教师不一定要具备像专业写作者那样高超的写作能力,但最起码应会写,具备写作实用性、论述性、文学性等常见文体的基本能力;会讲,有一定的理论修为,懂得文章的一般生成原理和作文教学的原理;会教,具有较强的执教能力,善于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和个性需求,进行合乎教育规律、有针对性的作文指导。这三位一体的写作智能结构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2]P14。
二、语文教师写作智能对作文教学的影响程度
语文教师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有经常写作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更能理解写作的甘苦,了解文章的生成原理和内在流程。这些直接经验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写作思维状态、情感状态、言语表现状态等,正确判断学生作文的优劣,给予学生切中肯綮的写作指导。教师会写、爱写,更容易以自己的写作示范,感染、带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相反,一个不会写也不爱写的教师由于自身写作经验比较缺乏,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指导、评判等方面往往会存在着不合理、无效化的地方,这自然会影响到作文教学的效果,甚至还可能会因此而挫伤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会写,从教学的角度看,他所能给予学生的除了写作兴趣、写作习惯、榜样示范等方面的正面影响之外,就是一些个体性的、经验层面上的写作体认。而任何个人的直接写作经验都是有局限性的,真正能对学生作文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应是那些从众多的个体写作实践经验中概括抽象出来的写作理论。如果教师能增强理论上的自觉,不断吸收新的写作理论和教育理论,甚至主动参与理论的建构,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必能提高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教师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理论水平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而这显然是最关键的,对学生写作上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由于写作活动的智能成分远高于技能成分,学生写作素质的提高,靠的不是简单的行为示范和行为纠偏,而是智能上的潜移默化和揣摩体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会教”最重要的还是通过自己的各种教学行为来积极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逐渐领悟掌握写作的规律、要求、技巧、方法,获得写作的自我经验,逐渐提高写作智能水平。
三、语文教师写作智能对作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写作观
写作观对学生的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态度、写作动机和写作行为。关于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写作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1]P17,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这个基础上“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1]P17。
要让学生树立《课标》所倡导的写作观,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倾听和对话的姿态组织教学,在作文命题、作文指导、评价修改等环节充分尊重并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能真正地参与到写作活动中;降低写作的门槛,尽可能减少写作上的束缚,为学生创造自由广阔的话语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归还学生的写作话语权,鼓励学生真实大胆地表达自我;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写作与他人展开积极的交流,充分考虑读者的需要和表达的需要,在交流中展示自我。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兴趣得到了激发,对写作有了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也就为他们的写作和写作学习注入了持续的内在动力。
(二)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写作智能结构
写作毕竟是一项高级的智能活动,并非只凭热情就能完成,它需要各种智能的综合性运用。在写作动机已无大碍的情况下,困扰学生更多的其实是“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建构合理的写作智能结构,帮助学生切实解决这两个问题,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从写作过程看,写作智能结构大体可分为两大智能系统,即写作认知系统和写作表现系统。写作认知系统包括观察能力、感悟能力、立意能力、选材能力等,所要解决的就是“写什么”的问题;写作表现系统包括构思能力、思维转化能力、文体表现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所要解决的是“怎么写”的问题。由于写作智能结构并不是单项能力的简单累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单项写作智能的训练和强化,但更应该着眼于写作智能的整体性建构,引导学生将写作智能的训练与具体的文体写作实践相结合,形成一定的“文章图式”。文章图式是写作者心中关于文章的样子、关于文体的表象,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集合了某一定型文章的具体构成的知识和样子,“既是作者整合客观信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种内在形式,又是作者处理写作素材,进行构思、表达的规范”[3]P124。有了一定的文章图式,写作智能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实在的内容又能符合一定的文体要求。当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文章图式时,也就意味着他已经建构起了比较合理的写作智能结构,已经“学会写作”了。
文章图式的形成离不开多读多思多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读、思、写中完善文章图式。首先要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只有学生自觉自愿地主动接受,才有可能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形成有关文章的图式。其次要积极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当数量的相应的文章给学生阅读。文章图式在大量阅读同类文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只有精心选择一定数量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方能使之尽快形成文章图式。再次要用正确的文体知识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文体意识、文体语感。文章图式是伴随着理性的感性形式,这种理性思维需要理论引路,并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内省、修整,才能“完形”。在讲授文体知识或分析课文、作品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同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思维方式,也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文体的异同,在比较中获得正确的文体感和文章图式。最后要善于点拨、引导、强化文章图式。文章图式形成之后,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不一定能很好地运用,这需要老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巧用文章图式指导学生搜集材料,处理、运用材料,启发学生正确运思、恰当表达,必要时教师还应亲自“下水”示范,给学生提供参照,指导学生通过仿写、修改等途径强化文章图式。
(三)重视学生写作情意素养的培养
写作的复杂性、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写作者长期的磨砺积累,需要写作者各方面修养的全面提高。写作者不仅要具有浓厚的写作兴趣、强烈的写作动机、丰富的感情世界、深刻的思想认识,而且要具备高尚的审美趣味、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力等。特别是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比一般的认识活动更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定向、激励和强化作用。没有顽强的毅力,就可能使艰巨的创造活动半途而废;没有独辟蹊径的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有写作成品的新颖独特;没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就不可能写出情趣丰富、格调健康的作品……写作情意素养之于写作的意义,正如美国著名的写作理论家雷蒙?卡弗所言,写作毕竟不是一种理论,写作不能传授,只能培养,培养一种气质,一种心境,一种语感,便是培养了作家。因此,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写作情意素养的培养。
学生情意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做好思想启蒙教育,重视学生的人格修养。虽然作文教学无法承担起“立人”的全面责任,但由于文品与人品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人品往往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体现在作品中,制约着文章的表现,并产生着一定的社会影响;另外,文品也影响着人品、思想和行为,人在写作中的道德、观念、态度、趣味等取向,会迁移到人的为人处世之中去,影响着人的思想、性格,甚至人生。因此,教师应以自身良好的人格形象积极影响学生,将“立人”与“作文”相结合,当好学生的“人生启蒙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使之成为一个情感真挚、视野高远、胸襟阔大、内心丰富的人。
学生情意因素的发展,最为关键是要注意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实现欲望的积极诱导,精心呵护学生的言语个性,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易于个性成长的条件与环境。这就需要教师树立学生本位的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话语环境里,追忆、思考、释放甚至发泄,让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表达方式和情感思维在课堂上汇聚、碰撞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潘新和.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
[3]刘忠华.文章图式简论[J].永州:零陵学院学报,2003,(1):142.
论文摘要:目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提高缓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真正的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就要首先从词汇入手,让学生打好英语写作的基础,制定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写作教学大纲,把第二课堂作用充分发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不断地完善各种考试制度,将英语写作教学排放在与精读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投入相同的经历,让英语写作教学始终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对策
一、存在问题
(一)学校教材。从教材方面说,近些年来随着多套大学英语写作教材的出版发行,各所高校英语写作教材通用的现象有所避免,但是编者没有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有所差异的情况,所编的教材不能适合不同层次阶段的学习者。有些写作教学内容只是精度教材的附属,缺乏系统性,学生学习起来也是不得要领,真正写作的时候会感觉力不从心。另外,有些高校对写作教材的选定只是注重是否全国统编,编者名声如何,获奖情况怎样,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三)教师教学。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就是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师资力量短缺。近些年来全国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而高校英语师资力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其扩招速度远远高于师资力量的补充,这就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师授课任务越来越重。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只是注重精读和语法的讲解,对待写作课程只是一带而过,教师工作量大,批改作文又是一项很繁重的工作,因此教师往往对写作教学产生了懈怠。
(四)考试体系。不可否认,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曾经极大地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社会各界和学校本身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外语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近些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却成了英语教学继续前进的绊脚石。四、六级考试在很多方面被误用:教育管理部门按照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来给各高校排名,这就引起了各个高校之间的盲目攀比;学校方面把四、六级考试成绩和教师的教学业绩放在一起考核,教师不得不按照考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大量的做习题,只注重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而不在乎学生在题海战术里究竟掌握了什么。四、六级证书又与学生的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挂钩,这就导致学生每在四六级考试之前就开始逃课,原因是他们认为教材的内容和考试没有联系,不如用这个时间多做做四、六级题目,增加考试通过的可能性。这样就影响了学生对英语技能的掌握,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
二、解决对策
(一)学校教材。要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我们应该加大力度研究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从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大学生的需要编写出全面系统、条例清晰的写作教学手册,坚决杜绝把写作内容作为精读教学的附属品的做法,根据各高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开设写作课,并且要对写作教学的授课时数做研究论证,保证学生在固定的写作学习时间内可以系统地学习写作理论和进行写作训练。
(二)学生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在主置,要想掌握大学英语写作技巧,学生首先就要从思想上领悟到英语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师授课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及时改正教师在批阅过程中发现的错误,并且要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
(三)教师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同时也要不断积累自己的写作知识,加强自己的写作能力,以便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写作学习,为学生的写作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只有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才能更加好地服务于英语写作教学。教师要认真评阅学生的作文,不可以过于笼统,让学生发现不了问题的所在。如果有必要,教师还要对学生改过后的作文进行重新审阅。高校方面要做到一方面保证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一方面又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他们搞科研,为大学英语教育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大学写作教育任重而道远,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有一颗热爱探索的心,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为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而努力奋斗。
(四)考试体系。要想改变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就要从根本上不断改革与完善考试体系本身。现在不少专家已经对四、六级考试的发展
达成了共识,也提出了一些大胆的设想:一是让四、六级考试功成身退,再没有四、六级考试一说;二是让四、六级考试成为社会化的一种考试,不再与大学英语教育有任何联系;三是增加考试的主观题目,大大减少考试的客观题目。一些高校现在已经开始改革考试制度,但考试制度能否得到彻底改革教育部起着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英语写作 写作教学 教育改革
一、引言
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对于英文写作的焦虑感是写作失败的原因之一。写作过程中无法可循是很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而其写做出来的作品由于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又会出现各种句法,表达上的问题,其中尤其以句法不规范为最常见。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必须从这三个角度出发,三位一体的进行改革。
二、对于英语写作的焦虑情绪
写作焦虑指的是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焦虑行为。(Daly & Wilson 1983)这种焦虑行为不仅会阻碍写作过程的进展,导致写作过程困难,使得学习者产生抵触,甚至是痛苦情绪。这种情绪在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中都存在。由于专业特征的不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面对英语写作任务是表现出来的焦虑情绪更为普遍和严重。在国内对于写作焦虑的研究中,郑定明(2005)发现写作焦虑与写作成果成负相关的关系。此外,郭燕、秦晓晴(2010)也指出:“自我评价越低,写作焦虑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三、写作流程无章法可依
对于写作焦虑的关注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情感上的鼓励,因为真正的消除焦虑唯一的办法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准。近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以阅读理解为中心,以选择题为考试方式的教学方法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代学子。郑红平(2015)提出:大学英语教育评价异化,评价标准单一,评价内容狭窄,评价方式机械。大学生英语写作不被重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没有写作课,导致很多学生在拿到写作题目之后,不知道如何一步一步的进行写作。英语写作有其独特的写作流程。从前期的头脑风暴,到文章主题句的提炼,到开头段的写作,再到中间段落的布局等等又有着严谨和严密的流程。在不熟知这些流程的情况之下精心英语写作产生焦虑情绪非常正常。
应对“写作流程”不熟悉的现状,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适应增加写作理论知识的介绍与练习。这才是真正的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而转变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对于英语写作流程规范的介绍与练习。例如,如何在指定主题的情况下写出主题句,如果在introduction段落里写blueprints,规划中心段落等等。
四、写作成果不规范
表达方式不规范,意识不到段落写作中主题句的重要性,阐述句重复无意义的重复,内容空洞,缺乏实例。都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作文中普遍的问题。究其原因,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英语句法知识浅薄有密切联系。大学英语教育中,语法的地位很重要。然而,以选择题为主导的英语语法考查方式不能使学生掌握真正的使用方法。学生的语法是对于正确或错误用法的判断,而不是使用正确句法写作。语法教育中的理论与实用的脱节是造成大量写作文章句法不通,表达不规范的症结所在。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考查方式势在必行。语法的考核方式应该由选择题为主逐渐演变成为以写作中的正确使用为主。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倒逼教学方法的变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侧重单个单词,词组的意义机械记忆,转向意义组合,语法组合以及文章段落为基础的理解与欣赏为基础。从源头防止“读得懂,但是写不出,会看,不会写”这样的尴尬。
五、解决对策与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写作的三个问题:焦虑情绪,写作流程教学缺失以及基础英语句法表达不规范是三个相互缠绕、相互影响的问题。三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一整套对策方案。
应对焦虑情绪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激发并保持学生对于英语写作的兴趣。例如,在主题选取方面,选择时下热点与大学生关心的主题,则更能够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其次,在作文批改方面实行奖罚分明的制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英文写作流程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势必导致写作水平的下降。在保证传统的阅读语法教学的基础之上,增加写作理论知识以及写作练习将有利于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流程应对英文写作,提高其自信,写出更好的文章。
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动力来源于教师,落脚点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态度辅助以英文写作流程的训练以及基本句法的巩固,三位为一体,最终实现非英语专业本科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Daly J.A.$ Wilson D.A.Writing Apprehension,Self-esteem,and Personality[J].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1983,(4):327-341.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作为全国较为有名的独立学院,本着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实用而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原则,开设了体现“涉外”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现将我院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适合独立学院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1. 中英文双语教学
全英教学和双语教学,这两种模式都可以用于商务英语课程的讲授,但是有一定区别。根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朱文忠副教授的定义,“全英教学是指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论文,包括讲授、板书、教学软件、实验报告、讨论、作业、案例分析、考试、答疑等,但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重点术语、重要理论概念等,可以辅之以汉语翻译或解释。”在实际教学中,全英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都非常高,即使教师能够坚持在讲授、板书、讨论等环节使用英语授课,除少数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无法听懂授课内容,只是较为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双语教学采用英语和汉语结合的形式,使用英语讲解课文,在分析难的专业术语和补充背景知识的时候采用汉语补充说明,这种简单、实用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丰富商务方面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灵活设置课程
目前我院开设的商务英语课程有商务英语入门、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谈判、商务英语翻译、公关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等。总的开课原则是,入门、听说、写作、阅读等基础课程,在低年级阶段开设教育教学论文,目的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商务英语基础,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日后的进阶课程做准备。谈判、翻译、公关英语和国际贸易实务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目的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商务知识,开拓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在商务环境下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实际授课中,采用小班上课,40人左右的班级规模是比较合适的,达到了开课成本和教学效果上的平衡。在课时安排方面,每周可以安排4个课时,一是能够加深印象;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其他的商务英语课程。
3. 选用合适的教材
在独立学院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教材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们学习效果的好坏。从教学实践看,国外原版教材虽然权威性、实效性占优,语言也更地道,但是难度偏大,关注的也大多是外国情况教育教学论文,涉及到中国具体实际的内容很少或几乎没有,不适合独立学院学生使用。中英文对照版本教材提供了课文对应的中文翻译,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长句和段落结构,但是其难度过低,英语占的比例偏少,更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选用。以英文为主带有中文注释的混编教材难度适中,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英语,又对一些较难的术语进行适当注释,适当降低了难度,受到学生的广泛青睐。目前我院主要采用外研社拓展系列商务英语教材,包括《商务英语入门》、《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谈判》和《商务英语翻译》,难度适中,既能使学生学习丰富的商务知识,又能让他们熟悉商务方面的各种英语表达,提高商务英语水平。
4. 优化软硬件设施
优秀的师资团队不仅可以改进商务英语的教学质量,也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院在安排教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专业因素教育教学论文,选拔能够熟练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并且有一定实际商务工作经验的教师参与教学。为了加强商务英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年定期招聘专业过硬、英语突出的复合型教师,同时选派本院优秀教师继续深造,以适应现代商务英语教学的要求。未来我院计划投资建设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真实的办公和贸易环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熟悉各种业务流程,从而真正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相信通过提高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力,一定能够打造独具特色的商务英语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朱文忠.对商务英语专业全英教学模式的调查与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2005,(S1).
[2]林添湖.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有哪些呢?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该怎么写?在语文教学改革文本的最后参考文献注释注明越来越严格,故此小编本章给大家提供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写作的参考标准。
文献参考:
[1]桂谦.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9.
[2]王启航.批注式阅读实用功能浅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6.
[3]丁丽娟.新课程理念下的传统批注式阅读教学探微[J].教学月刊(中学上旬版),2006,8.
[4]葛炳芳.HighSchoolReadingInstruction:asimplePerspe-ctive[J].一线教师,2010(2):4-8.
[5]张淳.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的教学设计[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9(2):66-69.
[6]张冠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评判性阅读教学的尝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12):20-24.
[7]贵丽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评判性阅读视角[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09.
[8]林玉岩.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14(18).
[9]王晓青.培养文体意识体会语言内涵[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95-98.
[10]龚朝霞.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1]敖惠敏.通过预制语块模式教学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技能的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2]徐小娟.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3]王喜娟.试分析文化背景知识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J].新课程(下),2015,(02).
[14]杨亚军,戴立黎.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15]高夕照,陈静波.江苏省2006年高考英语试卷分析及高三复习教学建议[J].考试周刊,2007,(08).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17]刘守兰,1999,《中学英语教学基本功》,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8]郝振甫,1987,《怎样提高英语阅读技能》,湖南大学出版社.
[19]程晓堂,郑敏,2002,《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吴松江,2000,《英语阅读理解方法与技巧》,上海教育出版社.
[21]董作亮.浅谈品评式阅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8).
[22]周韫轶.小学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2).
[23]许玉梅.小学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的探索[J].课外语文,2013(22).
[24][2]翁珲珲.高职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教学载体实践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5]钟家宝.英语阅读教学改革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26]赵云丽.近十年国内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综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27]孟琳.探究性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之我见[J].读与写杂志,2012,36(15):41-42
[28]徐苏萍.试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05):35-38
[29]刘洪权.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五大关键.中国教育报,2001-8-2.
[30]王意如.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31]李晓秋.谈谈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学知报,2010.
[32]王小玲.中学生课外阅读浅析.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10).
[33]陈建联.关于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8).
[34]关国山.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研究与探索[J].青年文学家,2009(23).
[3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6]陶行知.行知教育论著百篇[C].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37]胡建民.试论中国古代阅读教学思想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38]卢素侠.古代阅读教学方法的传承与创新[J].时代文学,2008,(15).
[39]施茂枝.阅读教学新思维[J].福建教育,2000,(2).
[40]白金声.谈“以读为本”的古代阅读教学经验对我们的借鉴意义[J].绥化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3).
[41]李瑞芬.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42]陈晓雪.比较阅读法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43]辛星.小學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44]邵正斌.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校园英语(上旬),2015(7)
[45]林妃霞.初中英语阅读训练及技巧点拨.考试周刊,2015(75)
[46]刘伟芳.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策略.未来英才,2016(19)
[47]陈萍.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及培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
[48]张雪辉.论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建构[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08)
[49]张晓斌,闫永兵.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3(05)
[50]杨洪波,周汉添.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的建构[J].新课程学习(上),2013(02)
[51]徐文凯,卢娟.对名著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5(26)
[52]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的结构、培养模式及其存在问题”,江苏教育研究,2014(4)
[53]李楠.构建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的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4(20)
[54]曾锦霞.小学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考试周刊,2016(67)
[55]庞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10)
[56]齐雅萍,邓鑫.大连市初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调研报告[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2).
[57]严奇景.字词虽小,文章却大——也谈初中语文字词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6).
[58]林奕峰.书声琅琅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策略探究[J].读书文摘,2016(14).
[59]付煜.探究性阅读的异化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8).
[60]王小珠.运用探究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Z1).
[6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实施:理念与策略[J].网络科技时代,2007(13).
[62]徐学福,宋乃庆.新课程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6).
[63]钱静.宏观解读和微观解析相结合创设高效课堂—关于高中英语阅读课有效教学的探究[J].英语教师,2015,(09):89-94.
[64]刘庆瑜,李湄,黄慧.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与课堂互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1):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