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4 15:13: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研能力评价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高师声乐学科发展的现状
高师声乐学科是一门有着一定特殊性,技能技巧特色鲜明的学科,回首高师声乐教育曾走过了一条简单模仿、学习音乐艺术院校,向音乐艺术院校看齐、攀比的道路。无论是招生方式、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施教内容、考试评分等都以学生向音乐艺术院校的学生一样能上舞台为标准。然而,高师的培养目标鲜明地指出应培养合格的高、中等学校的音乐师资,需要具备的是站好讲台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突出高师声乐教育的师范性成为学界的共识。
现象一:学生在高师四年声乐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对于演唱技能的比赛获奖非常重视,同学乐于奔波于各种声乐赛事,以取得奖项为荣。然而,同学们对于科研创新的意识却普遍比较淡漠。
现象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不高,答辩过程流于形式。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是高师学习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衡量学生是否符合学士学位标准的依据,是对学生四年来学习成果的检验。
现象三:部分高师声乐教师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有些教师平时对于本学科发展缺乏关注,认为声乐教师只要具备培养学生演唱技能技巧的教学能力就可以了,满足于能够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演唱比赛的奖项;或认为声乐学科不需要进行科研创新的研究工作,那都是理论学科老师的事情。这些错误的观点导致一些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理论研究水平迟迟得不到提高。
二、改变观念,正确理解高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1.在大学科背景下理解高师声乐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高师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体现为: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一流的师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基础学术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笔者认为,只有在大的学科背景下理解高师声乐人才培养目标,才会使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在大学科背景下,每个具体的研究方向都会具有一定的个性,当然学科之间也会有一定的共性。如果陷入本专业的特殊性中,对于认识当前的教育形式与潮流非常不利,也无法发现现有教学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2.声乐学科人才需要进行技巧训练及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高师的声乐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成果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大学本科毕业前须完成学院认定的毕业音乐会、教育实习与本科论文答辩。毕业学生音乐会是从表演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技能技巧的运用;教育实习搭建了学生从学到教的桥梁,着重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而毕业论文写作,则是从知识创新的角度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然而,从学习知识到学术研究需要通过严格科学的训练才能掌握,但高师声乐教学中对声乐学科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等方面并没有相应专门的课程安排。一些学校也只安排课时很少的讲座或教师指导。由于对这一工作重视不够,训练不足,声乐本科毕业生的科研能力水平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构建高师声乐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三、构建高师声乐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其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式样。教学模式作为当前教学论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迫切课题。各国课程学者针对传统课程及其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致力于探索和构筑新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教育效率,培养富有个性、创造性、合作性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
1.课程设置方面加设声乐科研方法选修课
声乐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声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应在现有声乐技能课与声乐理论课程的基础之上,在声乐本科学习第三学年开设声乐科研方法选修课,为期一年,从课程上保证给予学生系统科学的训练。除了理论方法的传授外,要更为注重学生实际写作水平的锻炼与培养。在一定的理论方法学习与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学术研究的轨道,培养学生坚持科学的精神及重事实、重资料、重调查研究的品格与习惯。
尽管我们的课程建设还十分薄弱,但我们要坚信论文写作并不是不可教、不可传授的;另一方面,论文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强调其实践性,即无论理论上如何进行学习,还必须动手写才行。
2.开设课外学术论坛,积极参加学术会议
改革一贯的课堂灌输模式,变“课堂教”为主为“课外学”为主,变“课内紧课外松”为“课内轻松,课外紧”。鼓励学生自主定期组织本科声乐学术论坛,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广读博览,带着问题与思考来到论坛进行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学习方法讨论、新书阅读评论、声乐比赛观摩评价、教学优质课观摩心得交流等。
学术会议中往往汇集着一些学术热点,其中既有引起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有专属某一领域的热点。参加学术会议的人员中不乏一些学界的大家名师,在热烈的学术讨论中,学术问题得以提出或者解决,对于同学们而言,这是非常难得的培养学术兴趣与学习的机会,所以,在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生应该多参加学术会议,开阔视野。
3.开展教师评学工作
教师评学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具体来讲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对学生个体学习状态、效果、进展、变化进行系统分析与价值判断,以期达到一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它不同于课程考试、评优评先等传统的评学方法,而是一种更加系统、全面,并且侧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的评价方式。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教师评学制度。教师评学,对于学生声乐技巧的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作用。
4.严把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关口
按照高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共安排了6~8周的时间,本科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研究方向选择指导教师。由于本环节是本科生四年来学术训练的总检阅,指导教师一定要在与学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兴趣选择有利于学习、有利于学术训练,难度恰当适宜,具有操作性的题目,坚决杜绝把别人的论文简单生硬地拼凑,毫无个人观点的毕业论文出现。对有创见、有价值,获优秀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学校均应给予认可与奖励,充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师生共同努力打造精品毕业论文。
综上所述,声乐学科的确是一门有着一定特殊性,技能技巧特色鲜明的学科,但我们声乐学科的教师与同学应在保有专业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地汇入大学科发展的潮流,而不应该拿出种种特殊性的理由回避这一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克服畏难情绪,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应当相信,通过科学严格的学术训练,我们一定可以把声乐学科的学术工作做得更好。
基金项目:由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评教评学制度研究”(项目编号:JYX10010)资助。
参考文献:
[1]李晓?。呤ι纸萄Ц母镉敕⒄沟募傅闼伎迹跩].人民音乐,1999.
[2]杨咏.高师音乐教育与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7.
关键词:CDIO;软件工程;教学评价
作者简介:周波(1963-),男,黑龙江绥化人,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刘兴丽(1979-),女,黑龙江七台河人,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科学构建课程体系”、2011年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学习研究”(项目编号:GBD1211057)、2013年黑龙江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构建与评价考核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Y13-95)、2013年黑龙江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Greenfoot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项目编号:JY13-9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18-02
所谓的教育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法则(标准)用数值来描述教育领域内事情的属性,是事实判断的过程。要对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必须取得有关教育活动大量的、系统的信息。要获得这些信息,教育测量的有效手段,这些基本的问题构成了教育评价的基本内容。[1]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CDIO教学改革中对其效果的评判来说,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不但可以明确教学改革现状,还可以对下一轮教学改革起指导作用。查阅已有的研究文献,其中《CDIO 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指出了软件工程专业的传统课程评价模式中存在着评价过程侧重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效果的成效评价、评价的内容范围较小、不能体现教师教学的全过程等问题,文中指出学校教学评价过程的评价主体应该多元价值的体现。[2]但该文中未给予可操作性的教学评价过程。在中南大学的陈启元发表的《工科大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评估与改进体系研究》一文中指出采用工程能力评价方法——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能力成熟度评价。这种方法原本是用在软件开发的组织过程的,但研究表明也可以作为教学管理评价中学生的工程能力进行评价,这种在新背景下的高校教学评价方法的变革将为同类型教学改革的院校提供可参考的模型,对教学改革过程起到真正的调控作用。[3]在《工科大学生CDIO工程能力成熟度评价研究》研究中指出了学生工程能力成熟度评价的总体纲要以及学生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可操作性强、可效仿性好,[4]但未进一步指出整改的建议。因此本文以软件工程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方法相结合,完成应用型本科院?;贑DIO教学改革的学生工程能力的教学评价研究,包括研究的系统方法、学生的能力现状、因素分析以及整改建议措施等关键问题。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采用了教育教学评价评价方法中的问卷调查、访谈研究两种方法。[5]研究以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已有的关于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评价问卷实施评价以及统计分析过程,统计采用SPSS社会学统计工具完成。[6,7]选择研究指标的均值进行定量分析,参照CDIO—CMM能力成熟度标准明确学生软件工程能力现状。[8]再根据分析的结果展开有针对性的访谈调查挖掘其现状影响原因,在研究的基础上给出整改措施。
二、研究结果与结论
1.研究统计与分析结果
根据CDIO—CMM的对应初级、基础级、专业级和应用级四个等级评价标准[4]以及CDIO工程能力的核心能力的十三个三级指标的细化后均值统计可以明确学生软件工程能力现状,如图1所示。学生CDIO—CMM软件工程能力等级现状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图1中根据各项能力二级指标降序排列,这样更有益于存在问题的指标进行深入访谈。整体看上去显然团队协作能力显示情况最好,而职业能力与系统整合能力相对不足,即处于中等水平以下。
研究各个评价指标分析可知,对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三个指标JC1、JC2和JC3三个能力水平学生处于基础及与专业级之间的水平,根据标准的具体要求可知处于这一段的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知识与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过一段CDIO的训练后大部分学生能够应用较为系统的知识去分析与解决实际项目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和交流的四个指标TD1、TD2、TD3和TD4均处于基础级之上,特别是TD1、TD2所表现的接近专业级,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与其他成员良好的沟通、营造很好的集体讨论的氛围,在团队的学习中、在互相的帮助中在一定程度上或者或多或少地获得团队其他成员的帮助。在TD4的交流形式上,在团队的学习过程中有E-mail、小组面对面讨论交流以及通过数字化学习空间进行的BBS论坛讨论等多种学生之间以及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方式,部分学生能够采用除了面对面以外的方式进行交流,但在这个环节表现处于基础级左右。在职业能力的三个指标ZY1、ZY2和ZY3中对学生软件工程能力的设计、代码编写以及测试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反映综合的职业综合能力,其中ZY2代码的编写能力达到2.69的均值水平,较为满意,在系统的设计能力体现的不够理想,处于基本水平偏下一点。另外ZY3的测试能力调查达到了基础水平,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对于软件工程能力要求较高的系统整合能力调查,ZH1是否可以灵活地运用专业各个方面的知识解决综合问题回答得较好,这与JC基础知识的良好调查结果一致,反映了学生在CDIO工程训练后对于知识的内化吸收很好;对于ZH2与ZH3的两方面调查处于基础级边缘,相对提升的空间很大,反映了现阶段学生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系统整合能力有待深入提高,具体既体现在现阶段学生的软件项目的部署、调试与维护意识较差,不够重视项目文档的撰写工作。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经过CDIO工程能力的培训后,学生的各项工程能力均有所提高。职业能力与系统整合能力两方面受培训时间与学校培养现有条件所限制,学生这两方面能力提高较少,需要进一步从学生主观学习态度与学校与教师的教学改革办学进程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2.研究建议与结论
根据理论研究、实践调查、科学统计与系统分析的基础,本研究对CDIO的新一轮工程教学给出整改建议,分别从强化教学改革执行者、参与者的动力出发,首先从思想上强化改革的正确意识状态,然后从教学的资源、教学过程入手,为教学改革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在从唯一的教学第一执行者教师的CDIO能力与教学能力方面进行强化,保障领航者的双师型职业素质,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要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给予CDIO教学改革一定的支持,最后通过产学结合的方式完成学生工程实训基地、工程实践场所的建设任务。[9]
(1)强化CDIO教学改革的动力。在这一方面的教学改革整改措施时需要把握教师需要传统教学的习惯、把学生看做改革的主体与促进因素、提高学生项目学习的集体感和参与感这三点关键要素。
众所周知,成功的改革过程必须首先从思想上转变陈旧的观念,全面主动地尝试新的事物。对于教师而言,动力的支持可以采用职业化的意识强化入手,即强化工程师这一职业在教师心中的地位,让教师将工程师职业意识转移到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中,无疑将为教学改革注入最大的动力。另外,让教师认识到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可实现性,这样一张一弛的做法让教师适应能力教学改革的进程。对于学生来说强化参与教学改革的动力更加重要,学生的思想状态可以促进教学改革的进程,也可以延缓教学改革的进程,因为学生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对象、最重要的角色,有着最为重要的地位。学生是教学改革强化的行动者,从学生那里可以得到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因此,可以实行滚动式教学改革——高年级向低年级身体力行传达通过教学改革自身的良好变化、受益方面,通过这一有效的方法消除学生对教学改革的不适应感,克服教学改革对个人未来教学改革培养的畏惧感。另外可以邀请有思想的学生组织讨论会与答疑会,给即将参与教学改革的学生做思想工作。
(2)完善集成化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建设。根据CDIO标准7的内容阐述CDIO的过程是将专业学科知识、个人和人际能力以及产品、流程、系统整合、职业素养能力集成在一个完成系统的学习过程中来。再结合CDIO标准2的内容要把学科具体的课程设置融合进入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来。这两项要求完成原来单独课程计划结果设置,建立相互关联的课程之间的内部联系,这一过程即基于CDIO教学改革的专业课程群建设任务的主要内容,再在课程群建设完成基础之上完成关于该课程群实施的教学过程的建设,这一过程是需要经过专业学科负责人反复调研、讨论、验证等多个环节、多次修订才能够最终确定的,这一过程中也需要教学评价这一重要环节的参与。
(3)提高教师CDIO能力与教学能力。根据CDIO标准9与CDIO标准10的内容阐述可知,加强教师的CDIO能力在CDIO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教师自身在专业素养、人际交流、专业产品开发、流程以及整合方面的能力与技能的提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提供教师在集成化教学、主动学习以及多元学习效果评估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的任务也任重道远。针对教师CDIO工程能力的提高可以安排教师利用学术假期到企业工作,或派出专任的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科研、教学项目的合作。另外也可以通过把有经验的工程师聘任为教师等形式促进教师的工程化能力提高;针对教学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到企业中区参与项目,多多参与学术交流,采用多种教师关于工程能力业绩的评价来促进教师提高能力的手段,并可以多组织交流活动来促进教师之间关于工程化教学能力提高的方式。
(4)多渠道产学合作发展——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等工程场所。根据CDIO标准6建立产品开发实践产所与群体学习工作环境是CDIO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准。另外通过调查研究也发现这一方面的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方面以及CDIO教学改革的负责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产学相互结合发展的方式满足这一教学改革需求,主要包括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建校内是训基地、校企共建产品研发基地、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形式满足CDIO教育的工程场所建设需要。这一过程需要建立在校企长效有效合作的基础之上,并加大工程场所的长效合作与投入才可能完成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仅仅学校负责人、教师积极参与就可以完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获得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5)丰富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根据调查研究发现,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在CDIO教学改革中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这一过程不但可以在CDIO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还可以通过组织多种素质教育活动来完成这一重要的任务。其中重要的素质教育活动即举办、参与各级各地的职业素质教育大赛活动,通过竞赛性的“做中学”来提高学生在产品设计、开发、整合的各项职业素质;另外,可以通过多种职业素质交流会的形式完成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同的学科专业根据专业特征量体制衣式完成,不但可以举办所有专业共同具有的职业素质比赛活动,还应该多多举办适于自身专业特征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这一手段无疑成为CDIO教学改革有效、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1]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11.
[2]陆鑫,任立勇,王雁东.CDIO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J].计算机教育,2011,(8):64-67.
[3]陈启元,任胜兵,胡志刚,等.工科大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评估与改进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8,(8):31-33.
[4]刘兴丽,张凤武.工科大学生CDIO工程能力成熟度评价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24-128.
[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284.
[6]李金昌.统计学(修订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81.
[7]杨小平.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6-106.
【关键词】云南省 科技创新能力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的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01―2006年间,其GDP翻了一番,其中科学技术成为了云南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反映和评价云南省的科技发展与创新水平,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技创新评估体系。同时,由于科技创新具有长效性和高风险性等特征,因而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也具有独特性。如何科学地评价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及其绩效,揭示其内在的相互作用规律,解决科技创新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云南省获取科技创新优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文根据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目的、任务和评价对象的特点,确定了四点评价步骤和内容。一是确定评价标准和得分。以此作为对评价对象进行定量评判和评述的尺度,并对其进行评分。二是确定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不同量纲的指标是不能直接加总的,即使相同量纲的指标由于数量级的不同也存在不能加总的问题。因此需要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三是确定评价指标的权数。在综合评价中,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对被评价事物的作用有大有小,因此,需要加权处理。权数的变动会改变被评价对象的优劣顺序,权数的确定在综合评价中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重要的问题。四是确定综合评价指标的方法。根据被评价对象的特点选取恰当的综合评价方法将各指标的评价值进行综合,以得到一个整体性的评价结果,并根据结果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及分析。
一、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将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分为两个???科技创新投入??楹涂萍即葱鲁晒?椤8荨吨泄萍纪臣颇昙分兴杓频目萍计兰壑副晏逑岛汀吨泄萍纪臣剖荨分械耐臣剖?在充分体现云南省科技发展程度和资料数据可得性的原则基础上,选取了以下几项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1、云南省科技创新投入???/p>
该??橛幸韵缕呦罹咛迤兰壑副辍H绫?。
(注:数据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统计数据。)
(1)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反映云南省科技创新的人员投入规模。
(2)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工程师投入率反映云南省科技创新活动中科学工程师投入强度。
(3)科技经费支出额以及科技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反映云南省科技创新活动中经费投入强度。
(4)R&D经费和R&D经费占GDP的比重反映云南省科技创新活动中R&D经费投入强度。
2、云南省科技创新成果???/p>
该??橛幸韵铝罹咛迤兰壑副?。如表2。
(1)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及其占全国份额反映云南省科技创新活动国际化的程度。
(2)专利申请授权量反映云南省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开发产出的专业化程度。
(3)国内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侧面反映了云南省科技创新的科技成果的产出量。
(4)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和金额反映云南省科技创新成果的转换效果。
二、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各指标的观测单位不同,导致各指标的测量值相差悬殊,因此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不同单位、不同数据级的指标无量纲化。
1、标准化后的创新投入指标用矩阵表示如下
2、标准化后的创新成果指标用矩阵表示如下
三、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数的确定
通过各指标的无量纲化,确定权系数,权重的确定可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法。相关系数矩阵法的基本步骤可具体表述如下。设指标体系中包含n个指标,它们的相关矩阵R为:
则Ri表示第i个指标对其他(n-1)个指标的总影响。Ri较大,说明第i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影响较大,即其 1、创新投入
(1)云南省科技创新投入评价指标相关矩阵。
(2)云南省科技创新投入评价指标权值的确定过程。
R1=3.644R2=2.897R3=2.733R4=4.255R5=4.209R6=4.531R7=4.357∑R=26.6260.1370.1090.1030.1600.1580.1700.163
2、创新成果
(1)云南省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指标相关矩阵。
r1=0.175r2=0.102r3=0.207r4=0.145r5=0.192r6=0.179
四、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由于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全部采用定量指标,根据综合评价方法设计的原则,文中采用线性综合法。线性综合法是对将各指标评价值加权求和获得综合评价值的一种方法。在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后,利用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就可以计算指标的综合评价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Fi为第i年的综合得分值;fi为第i年的第j项指标的得分值;wi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系数;j为评价指标体系拥有的指标个数。
在对各指标进行取值时,以北京和各科技指标为标准,云南省各年的评价分值根据其和这两个地区的指标值的差距取得。其中,根据相关领域专家的打分,分别赋予对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的权重分配为0.6和0.4。
五、结论
从绝对量上来看,云南省科技创新人力投入方面基本上变化不大,不管是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还是科技活动人员,其绝对量基本上在一个比较固定的水平左右波动。相对于2001年,2006年的值甚至略有下降,这与其地理区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是直接相关的,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中国的人才大部分都集中于东部地区。但其科技投入的绝对量是逐年增加的。不管是科技经费支出额,还是R&D经费都在逐年增加,而且增加额度较大。相较于2001年的水平,2006年科技经费和R&D经费都翻了一番(见表1和表2),对经济的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这说明政府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而且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萍汲晒牟隽吭谡?年间略有波动,呈现出微幅增长的趋势,但与科技投入的增长率相比还是不够的。这主要还是受限于科技人才流失的问题。
相对于北京的科技创新总体情况,云南省不管是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都远远落后于北京。这就存在恶性循环的问题,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弱,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就弱,吸引人才和培育科技创新能力的实力就越弱,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愈发受到限制,如何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趋势也是政府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总体上看,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虽然在波动,但有一个逐年优化的趋势。这说明云南省目前绝对发展有所欠缺,但其有长期发展的基础,这与云南省政府的发展意识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EB/OL]..
[3]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理论[D].四川大学,200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专任教师 职业能力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65-02
2014年5月,教育部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600多所高校将转向职业教育。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依据此政策,新建本科院校必然都要转型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重心要向职业化转变,并重视学生培养与企业需要的对接。这对转型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大多比较薄弱,职业能力与那些“老资格”本科院校相比有一定差距。归纳起来,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年轻教师较多,教学经验缺乏。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升本过程中,都会招聘一大批高学历的研究生,其中有许多年轻的专任教师就是在此过程中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大多从学校直接进入学校,教学经验很少,专业理论知识也很有限。
第二,实践能力不足,锻炼机会有限。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大都只拥有一定的理论和书本知识,缺少专业技能以及实际动手演练的机会,缺乏操作技能,无法满足向职业教育转型的需要。
第三,科研能力有限。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缺少实践及科研基地,使得相关科研课题不容易研究和突破。同时,受原来高职高专科研、文化氛围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对待科研的态度也不积极,难以提升科研能力。
2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构成
职业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过程中多种能力的综合,是胜任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基于职业能力的涵义,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主要特征,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该能力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方面来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可以从其平时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认真程度及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情况来判断。教学方法可以从其上课时具体采用的各种方式(如案例教学、学生讨论等)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等方面来看出。教学手段可以从教师是否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及信息化工具等先进的高科技设备来辅助教学方面体现。教学效果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评教成绩来反映。
2.2实践能力
由于与企业的密切关系,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化转型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教育出符合企业和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从考取相关资格(职称)证书、在职培训、下厂实习等方面来反映。一般来说,考取相关资格(职称)证书的级别越高、数量越多,在职培训和下厂实习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教师的实践能力就越强。
2.3知识掌握能力
知识掌握能力是指专任教师正确、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教师的专业知识一方面是在上大学或研究生期间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在工作以后通过自学或参加继续教育更新的专业知识。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掌握能力,才能胜任教学岗位。知识掌握能力可以从教师的学历层次、职称级别、自学能力上来反映。一般来说,教师的学历层次越高,学习的理论知识越深,掌握知识的能力会越强。职称级别越高,其研究的相关理论和课题也会越精,对知识的把握也会越准确。自学能力可以从教师工作以后对专业知识的更新能力来考察,自学能力强的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新知识和理论精髓。
2.4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的必备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大都拥有先进、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肩负着为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而进行科研创新的责任。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科研能力可以从科研基础、科研意识、科研水平和科研环境方面来考察。科研基础是指教师已有一定结论,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的基础性成果,可以从教师以前从事的科研工作状况来判断??蒲幸馐妒侵附淌Σ斡肟蒲锌翁獾南敕ê退悸罚梢源咏淌γ磕晟瓯翁獾幕⒅鞫约跋喙叵敕ǖ惹榭隼磁卸???蒲兴娇梢源咏淌χ鞒只虿斡肟蒲锌翁獾募侗?、结项或获奖情况来反映??蒲谢肪晨梢源有陆ū究圃盒=淌Υ邮驴蒲兴璧谋匾跫欠衿氡?、科研氛围及科研情绪等方面来表现。
2.5职业道德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任教师应具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职业道德越高,其职业能力越强。
3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五个: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知识掌握能力、科研能力和职业道德,每个要素又都有他们各自的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就形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此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梢源印敖萄芰Α⑹导芰?、知识掌握能力、科研能力和职业道德”五个方面重手提升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这五个方面都有其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梢哉攵悦扛銎兰壑副晟柚靡欢ǖ姆种祷虿捎煤侠怼⒂行У钠兰凼侄味宰ㄈ谓淌Φ闹耙的芰衅兰?,以激励专任教师从多方面综合提升自己的职业水平和任职能力,最终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顺利转型。
4 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对教师本人和学校的发展都很重要,本文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特点及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其职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提供了方法和建议。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相对较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专任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各种任职能力,同时学校也应为专任教师提供各种有利条件,比如鼓励下厂锻炼、科学研究,为专任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出国培训的机会等,使专任教师提高思想认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创造良好的职业前景,最终取得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席磊.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培养[J].中国农业教育,2014(3):79-82.
[2]孙伟,王琳,宋慧玲.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能力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11):291-296.
[3]王吉春.谈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培育[J].教育探索, 2012(12):108-110.
[4]蔺洪全,王国武.基于AHP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理论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3(7).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high-rise buildings, accident rate also increases. Construction companies need immediate emergency rescue work.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reliability of emergency rescue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s, the expert credibility evaluation model has been introduced to select and adjust evaluation experts. This model can quantify the evaluation expert dependent factors and improve confidence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examples show that, the result of emergency rescue capability assessmen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level of business, which is based on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e safety evaluation system with a confidence level of 0.95. It can be clear that the existing defects of the business work provide the basis for upgrading the emergency rescue capa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Key words: expert credibility evaluation; fuzzy clustering; fuzzy math evalu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emergency rescue capability
引言
近年来,建筑行业已逐步成为我国支柱行业,就山西省建筑行业现状来看,缺少专业知识的农民工大量涌入,工程多层分包等问题使得在建项目施工难度越来越大、风险也随之越来越高,给山西省建筑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难题。针对这一问题,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加快了编制应急预案的步伐,以通过应急预案的应用将事故危害降到最小。而对企业的应急救援体系进行合理评估,能够为进一步完善企业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及减少企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供保障。
齐锡晶等人[1]基于粗糙集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研究中指出:在我国高层建筑不断增多、推行施工总承包等背景下,国家颁布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存在着范围过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这一问题导致对建筑施工企业应急救援能力的评估不准确。侯琨等人[2]在深入研究建筑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出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粒子群和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安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并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该模型是有效准确的,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但文中对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管理能力主观性强的因素所占权重并未考虑,还需进一步完善。徐林生等人[3]评审专家可信度评价模型及应用中对评价过程中具有强烈主观性的人进行评价量化,为其他评价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韩晋平等人[4]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其分析结果理想。该模型中应用的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可以将评判者的主观因素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真实反映各因素的影响作用。通过对多种方法的分析研究,本文试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急救援能力进行评价,并应用评审专家可信度评价方法减少评价过程中产生的人为因素,提高置信度,?榧跎偈┕は殖∪嗽鄙送?、财?损失提供保障。
1.建立评价模型
1.1评审专家可信度定量评价
在模糊综合评价中,指标体系及评判依据的建立主观性强,影响量化的评价结果。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用专家可信度定量评价方法对主观性强的评价过程量化,提高综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1.2评价指标的确定
企业的应急管理分为四个阶段:事故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因此评价指标的确定也围绕这四个过程进行。根据评价动态过程及评价准则,结合多位专家建议,为实现事故预防需要提高未发生事故前企业日常应急管理能力及发生事故后对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
企业日常应急管理能力体现在事故预防和应急准备阶段。日常应急管理能力从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和作业人员反应能力中实现。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包括:企业规章制度的完善、各机构职能分配、增强企业监控设备及能力、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对企业工作人员的应急救援能力的培训演练、应急通讯能力、应急物资及设备和应急人员的充足保障。作业人员反应能力包括作业人员的应急反应意识及应急反应能力的提升。
发生事故后对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体现在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阶段。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包括危险检测预警能力、紧急救援能力和应急恢复能力。危险检测预警能力包括危险辨识能力、企业综合检测能力和预警能力。紧急救援能力包括通讯报警能力、事故现场指挥协调能力、抢救人员物资能力和疏散避难能力。应急恢复能力体现在规划恢复内容、资金、技术和人员配备能力四个方面。
1.3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
结合专家评审员意见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各要素重要性调查表,面向企业职工进行调查,将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个评价要素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评价要素的权重。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需要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解判断矩阵,得出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即权重向量。引入九级标度法(见表1)确定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度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指标为:
用三级指标单因素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作为二级指标的评价矩阵 ,同理一级指标的的评价矩阵 为二级糊综合评价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最终评价结果K。
2.工程应用
山西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隶属于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随着公司规模不断壮大,建筑事故发生概率不断增加。该企业常见事故类型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触电,近五年常见事故统计数据见图1。由图可以看出该企业近五年共发生物体打击事故49例,占事故总数的49%,伤亡115人。物体打击事故危害性大,人员伤亡不可避免,造成的损失严重。因此企业应着重预防物体打击事故的发生。
2.1评审专家选择
应急救援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判依据的建立依赖专家给定意见。选取高信度专家可提高评价水平。设定此次评审活动从10位专家中选取5位高信度的评审专家。
2.2应急救援能力分析
针对企业常发事故类型,若想要事前做好计划和应急措施,需对该企业应急救援现状进行评估。以该建筑施工企业应急救援系统为评价对象,基于应急救援全过程,运用上述应急能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确定评语集V={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很弱},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值如表3所示,利用表3中三级权重及评判矩阵,可计算出二级指标的评价矩阵,利用二级指标评判结果计算出一级指标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则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得最终评价结果为:
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综合能力评价等级集V= (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很弱),按最大隶属度原则,“一般”的隶属度最大,故该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综合能力为“一般”。
2.3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分别对未发生事故前企业日常应急管理能力及发生事故后对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
(1) 在该企业日常应急管理体系中,同样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从表4中二级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和作业人员反应能力均为“一般”,因此还有待加强。再结合表3中企业应急综合能力专家评价结果对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分析,其中的规章制度、各机构职能分配、应急预案、应急设备和应急通讯对一般状态的隶属度是0.6,说明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机构职能的分配,应急预案的编制、修改、评价能力,对应急救援体系的教育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强,应急设备需进一步进行检测,确保设备完好无损;教育培训对“较弱”状态和“一般”状态的隶属度均为0.4,反映了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的力度一般,有待加强。
(2) 在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体系中,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从表4中二级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危险检测预警能力较弱,急需加大投资力度,再结合表3分析企业危险辨识能力对“一般”和“较强”的隶属度均为0.4,说明企业的危险辨识能力较强;危险监测预警能力中检测能力一般,预警能力对“很弱”和“较弱”的隶属度为0.4,说明急需加强预警能力,监测预警能力较弱也体现在日常应急管理中监控检测力度不够,长期监测漏洞恶性循环所致;紧急救援能力对“一般”和“较弱的隶属度均为0.4,说明企业救援能力相对较差,这充分说明企业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薄弱,需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综上所述,企业日常规章制度完善、机构职能分配合理、应急预案编制完整、应急物资准备充分,但在日常综合管理中缺乏对职工的应急救援教育培训和演练,导致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急意识相对薄弱,应急能力低下,造成现场救援工作不理想,抢险救灾力度不够强。
3.结论
一、在英语课堂上,针对不同内容,设计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曾在五年级讲了一节有关校园生活的阅读课,并成功的实施了激励性教学评价,使课堂效果倍增。首先,通过教学活动,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中西方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不同,来增长学生知识,开拓眼界。其次,我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一起去happy school ,看哪一组先到,先到者奖励文具标志一个。以去学校作为竞争机制,与本节课内容贴近,分组比赛的竞争机制,可以使原本沉闷的阅读课气氛活跃一些。紧接着,根据授课阶段的不同,我不断的运用竞争奖励机制,促使学生大胆思索,不断运用语言去表达。如,用外国学校的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英国学校的校园,并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然后与同桌合作交流讨论自己的校园生活,最终能独立介绍并进行演讲。这时同学和老师开始针对发言的内容发表各自的见解,或认同赞扬,或现场提问,或发表补充性建议,整个交流的过程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评价活动的不断深入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成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到教书和育人并举。当然,优秀的演讲者也可获得老师和同学的现场表扬,获得学具奖励。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这堂课的评价设置中,我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并站在“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角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因此,在真实、生动的课堂中,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与主题衔接自然的激励措施,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感体验、过程参与、知识掌握、思维训练、技能提高等,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模式,是我在评价教学探索中的收获。
二、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以“评学”为重点,突出“以学论教”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重要关注点。通过“评教”这一手段来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评价体系,例如在教阅读课时,学生可以评评老师在范读中的语音、语调、语气好在哪里,或者哪些句子需要调整才会更好,在老师的板书设计中是否重难点突出,书写清晰合理,假如你是老师你会怎样设计板书?你会考虑哪些问题?为什么这样设计?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中老师的组织调控作用如何?你有哪些更好的点子?……在评教中大多数学生都会主动开启思索的大门、主动询问、集思广益,坦诚大胆的表述,师生共勉进步。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新课程强调: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因此要关注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如 在五年级一节新授对话课——物品归属一课中,我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物品归属的表达及谈话对象变化带来人称转换,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习惯,激励语言的使用:You are wonderful! I agree with you! …… 即肯定了学生的思维——欣赏美的事物,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也在不断的激励中倡导学生“勇往直前”,不断突破自己。慢慢的,在老师同学的共同欣赏下,许多同学会拥有小小的成就感。会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这门学科中来。本节课我的教学评价还采用了优美的图片,在一边教学,一边思考中,我发现学生对活生生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它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的愿望,于是,在后期我也采用拍照、合影的方式,实现本节课的评价。随着评价方式的不断变化,吸引着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关键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临沂市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062-04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种综合实力,表现为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1]。区域是一个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子系统在内的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因此,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与评价需要以系统观为指导[2-3]??沙中⒄故且恢窒低车姆⒄构郏低承允瞧浠驹蛑唬笞酉低持湟约巴徊愦魏筒煌愦沃湫?、均衡发展,才能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4-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发展,因此,可以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划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6]。本研究以临沂市为例,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子系统的构成要素出发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对临沂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将该区域划分为3个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级。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为决策者制定合理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一、研究区概况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地跨东经117°24′~119°11′,北纬34°22′~36°22′,总面积17 186平方公里,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市。现辖3区9县和两个开发区,总人口1 011.4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主要地形有山地、丘陵和平原。气候为暖温带季风大陆型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4.0℃,多年平均降水量850毫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类型主要以棕壤、褐土为主,森林覆盖率达30.5%??蟛试?、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研究方法。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7]。因子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确保原始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前提下,从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因子或指标中选择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并使数据得到最大的简化,这少数几个不可观测的假想变量称为公因子。聚类分析法是一种根据“物以聚类”的原理,对样品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根据评价指标多,样本大的特点,首先选用因子分析,将原始评价指标简化为少数几个公因子,并采用公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重,以临沂市12个区县的数据为样本进行临沂市各区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和排序。然后再运用聚类分析法对临沂市12个区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类,划分等级。计算过程借助于统计软件SPSS17.0完成。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为了够突出反映研究区的主要特点,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必须选取最能反映临沂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依据数据收集的可行性、指标间的可比性、各指标的高度不相关性、和指标间的分辨意义及显著差异性等原则,采用空间变异分析和相关分析对指标进行筛选[8]。
Cvj=Sj/Xj(j=1,2,...,30)
式中:Cv——变异系数;Sj——标准差;Xj——均值。
将各区县的原始数据代入上式,经运算后,将分辨意义差、相关系数大、可比性差的指标去掉,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3个子系统入手,选择最能反映临沂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19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3个子系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7项指标)、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6项指标)、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6项指标),共计19项指标。原始数据来源于2010年临沂市统计年鉴[9]。
三、评价过程
(一)因子分析
1.构造因子变量。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对评价指标体系中19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运算,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有3个,3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567(见表2),能够较好地覆盖全部指标的信息,适合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
2.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从表3旋转后的公因子载荷矩阵中可以得出,第1公因子在指标X1、X4、X13、X7、X8、X9、X16、X5、X17、X10、X3、X18上载荷较大,因此可以定义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因子,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越高,该区县的经济实力就越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越强;第2因子在指标X19、X12、X11、X6、X2上载荷较大,可定义为社会环境因子,此因子得分越高说明该区县的社会环境越好;第3因子在指标X14、X15上载荷大,据此可定义为资源因子,能够说明各区县的资源利用状况,对各区县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有一定的预示。
3.计算因子得分及其排序。各区县公因子得分由统计软件SPSS17.0计算得到(表4)。此外,以各公因子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作为加重权数来反映临沂市各区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得分,综合模型为:
F=53.614F1+16.01F2+12.943F3
式中,F1、F2、F3分别为各区县的公因子1、2、3的得分,F为综合得分[10],计算结果见表4。
(二)聚类分析
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对临沂市各区县评价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聚类结果(表4)。从聚类分类可以得出,临沂市各区县可持续发展能力分为3类:第1类是兰山区,第2类是罗庄区、沂南县、郯城县、沂水县、苍山县、费县、平邑县、莒南县、蒙阴县和临沭县,第3类是河东区。
(三)结果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在第1公因子上兰山区、沂水县、苍山县得分较高,说明其经济实力远高于其他区县,经济基础非常好;在第2公因子上兰山区、河东区、罗庄区得分最高,说明其社会环境比较优越;罗庄区、费县在第3公因子上得分最高,说明其资源利用率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强。从综合得分上看,兰山区得分最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但其资源利用不合理,能耗比较大,对自身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河东区得分最低,从当前来看,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但其社会环境非常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为以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各区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兰山区为第一等级,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好;河东区为第三等级,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差;其他区县为第二等级,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
四、结论与讨论
总结上述对临沂市各区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本研究可以得出:临沂市各区县之间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可将各区县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分为三个层次:兰山区最强,河东区最弱,其他各区县一般。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较强的两极分化,在所有区县中,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区县很少,大部分区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居于一般水平。各子系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贡献率存在差异,各区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构成也不同,不能只依靠经济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提高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子系统之间的相对平衡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学能力评价;能力估计值;多面Rasch模型
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这种评价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面对相同的评价指标,不同评价主体对评价指标的理解和使用往往是不一致的,同一个评价主体对不同课程的评分标准的把握可能也不一致。有的评价者明显要求严格,评分普遍偏低,有的评价者正好相反;有的课程难度相对大,有的课程难度相对比较小。如果教师①讲授的课程难度比较大,又遇到了要求比较严格的评价者,该教师的评分会显著偏低;相反,如果教师讲授的课程难度比较小,评价者的要求比较宽松,该教师很容易得到比较高的评分。现有的评价体系用原始分直接相互比较并按固定的分数段划分等级,评分过高和过低导致评分的区分度不够,评价主体对评价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不一致导致“苦乐不均”,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研究者试图通过构建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解决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的问题,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2][3]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定义、权重设计和评价活动过程管理方面[4][5][6],对评价数据的应用问题关注不够,特别是对评价分数的主观性问题和分数的相对高低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7][8]。要对大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价,我们必须尽量剔除评价分数中不合理的主观性因素,并合理划分评价等级。
多面Rasch模型为剔除主观性因素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却不能解决评分等级划分的问题。该方法在人才测评、英语口试等主观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9][10],在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则应用非常少。本文将多面Rasch模型引入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应用之中,用于剔除评价分数的主观性因素,并补充聚类分析法重新划分等级,从而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提供新思路。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多面Rasch模型将被评价者得到的分数分解为被评价者的能力估计值、评委宽严度、项目难度以及等级难度等因素。被评价者的能力估计值独立于评委的特点以及特定项目的难度,而在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同一个评委往往在不同的时间对多门课程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不同课程难度不同,评委对评价指标的理解和把握存在差异,剔除这些因素才能对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作出准确的评价。利用Facets3.63.0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被评价者的能力估计值,再利用聚类分析法将能力估计值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二)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从某高校的一个学院抽取了2014年5月至6月的105份课堂教学评价表。其中,听课人共6位,被听课的教师共23位。按照听课人将23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分类,18位教师分别被4位相同的听课人评分,其他5位教师被若干不同的听课人评分。听课人的编号为A、B、C、D,教师的编号为1、2、3…18。将18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表抽取出来,每位听课人给每位教师的评分按照同一听课人的平均分计算。例如,编号为1的教师被编号为A的听课人评分两次,编号为A的听课人对该教师的评分按照两次评分的平均值计算,被听课人最后的分数等于4位听课人评分的均值。经过整理,我们得到了4位听课人对18位教师的评分数据共72个,形成本次研究的样本。
(三)描述统计
听课的基本情况为:听课人共4名,其中3名男性和1名女性;被听课人共18名教师,其中10名女性和8名男性。
每位听课人对教师的评分情况见表1。编号为A的听课人打出的最高分为95分,最低分为81分,平均分为86.3,高于平均分的人数为8人,低于平均分的人数为10人;编号为B的听课人打出的最高分为91.5分,最低分为84分,平均分为87.8,高于平均分的人数为9人,低于平均分的人数为9人;编号为C的听课人打出的最高分为94分,最低分为80分,平均分为88.2,高于平均分的人数为8人,低于平均分的人数为10人;编号为D的听课人打出的最高分为93.5分,最低分为83分,平均分为89.1,高于平均分的人数为9人,低于平均分的人数为9人。从评分分布情况来看,A与C的评分比较接近,B与D的评分比较接近。
二、实证分析
教师的原始分数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听课人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我们无法直接评价教师自身的能力,所以将教师的原始分数分解为被评价者的能力估计值、评委宽严度、项目难度以及等级难度等因素,从而得到教师能力估计值。
(一)听课人对评分的影响
1.听课人的宽严度
宽严度用于描述听课人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的一致性程度,结果见表2。听课人A的宽严度为0.28 logits,是最严格的听课人。听课人D的宽严度为-0.27 logits,是最宽松的听课人。分隔系数为2.94,信度为0.9,听课人宽严度卡方检验x2(4)=28.8,说明听课人之间的宽严度存在显著差异。
宽严度的Infit值表示听课人打分与听课人自身宽严度相符的程度。听课人很难按照一个恒定的宽严度打分,多面Rasch模型允许Infit值在0.5到1.5之间波动[11],大多数研究设定为0.8到1.2之间[12]。听课人的Infit值在0.81到1.08之间,说明听课人自身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把握是比较一致的,没有出现对同一个人打分前后宽严度不一致和对不同的教师打分宽严度不一致的现象。
所以,本研究中宽严度不一致来源于不同听课人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不一致,而不是听课人打分与自身宽严度不符超过了一定范围。自身能力差的教师遇到了打分宽松的听课人,相对打分严格的听课人,分数有提高的可能性;自身能力强的教师遇到了打分严格的听课人,相对打分宽松的听课人,分数普遍要低。但是,本次研究的4位听课人是相同的,并且4位听课人的打分与自身宽严度是相符的,不同听课人之间的宽严度差异不影响对教师自身能力估计的准确性,但影响原始分数的大小排序,导致按照原始分数评价教师自身能力的准确度不够。
2.听课人对项目难度的把握程度
项目难度用于说明听课人在哪个测评维度上把握严厉(数值大),哪个测评维度上把握宽松(数值小),估计结果见表3。根据该校的课堂评分表,题项2为“讲授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该项评分标准把握最为宽松;其次为题项8“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能力培养”,说明教师在这两个题项上容易得到较高的分数。题项4为“教案准备充分,课堂信息量大”,该项评分维度把握最为严格;其次为题项5“语言表达规范,师生双向交流”,说明教师在这两个题项上很难得到较高的分数。
项目难度的Infit值出现异常,合理的范围为0.5到1.5之间[11],大多数设定为0.8到1.2之间[12]。题项1“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和题项7“课堂组织严密,教学纪律良好”小于0.5的临界值,题项3“课堂内容充实,讲授内容熟练”处于0.5到0.8之间,说明听课人在这些评分维度上评分过于一致,区分度不高。
听课人对三个评分维度把握不准确,主要表现为三个维度评分过于一致。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因为听课人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评分标准,分数不能体现教师在这项能力上的差异;二是教师在这三个评分维度上表现比较一致。这三个维度都是比较容易观察的,18位教师的教龄都在5年以上,一般都能达到这三项基本要求。
(二)剔除听课人影响后的教师能力估计值与排序
1.教师能力估计值
18名教师能力估计值范围为-0.92到1.05logits之间,全距为1.97logits。其中,编号为5的教师能力估计值最高,为1.05logits(S.E=0.17);编号为12和9的教师能力估计值最低,为-0.92logits(S.E=0.16);编号为16和17、编号为15和3的教师能力估计值是相同的,分别为0.11 logits和-0.99logits。分隔系数为2.89,说明评分整体是有效的。分隔信度为0.89,说明教师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x2 (18)=157.2,p=0.0
Infit值用于说明听课人评分的一致性程度,是用模型预期值和观测值之间的差异进行描述的统计量。Infit值可接受范围在0.5到1.5之间,具体取值视测评精度需要而定。如果测评精度要求比较高,可以考虑将Infit值设置在0.8到1.2之间。编号为4的教师的Infit值等于1.66,大于1.5的临界值,说明4位听课人对该教师评分非常不一致;编号为17、3、13、12、9的教师的Infit值为0.5到1.2之间,在可接受范围内,但也存在较大不一致;编号为16、1、15、18、14、10、7和2的教师的Infit值都小于0.8,说明4位听课人对这些教师的评分与模型期望相比过于一致。
2.教师能力估计值排序
将原始分数和教师能力估计值分别排序,1表示最高,2表示次高,依次递减。排序结果(见表4)显示,原始分数排序结果与能力估计值排序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编号为4、5、8和16的教师的原始分数排序与能力估计值排序是完全一致的。相比原始分数排序,编号为1、15、17的教师能力估计值排序提高了一个名次,编号为2、3、7、6、9、10、12、13和18的教师能力估计值排序提高了两个名次,编号为14的教师能力估计值排序倒退了两个名次。
(三)等级划分
利用SPSS20.0的聚类分析法对教师能力估计值和原始分数进行分类,根据每个类别的均值大小排序,并划分为若干等级,分析结果见表5。
说明:原始分数等级(a)表示按照固定分数段划分等级:90分及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原始分数等级(b)表示用聚类分析法将原始分数划分为4个等级,教师能力估计值等级表示用聚类分析法将教师能力估计值划分为4个等级??崭衲诘氖治值讲煌燃兜慕淌Χ杂Φ谋嗪?。
将不同等级划分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按照固定分数段划分等级,教学质量评价分数一般分为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90分及以上为优秀,80-89为良好,70-79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编号为4、5、8的教师被划分到优秀等级,其他教师被划分到良好等级。用聚类分析法将原始分数分为四个等级,编号为5的教师被划分到优秀等级,编号为1、3、4、8、15、16、17和18的教师被划分到良好等级,编号为6、10、11、13和14的教师被划分到中等等级,而编号为2、7、9和12的教师被划分到及格等级。用聚类分析法将教师能力估计值分为四个等级,相比原始分数划分等级的方法,编号为18的教师从良好等级下降到中等等级,编号为10的教师从中等等级下降到及格等级,编号为5的教师仍然被划分到优秀等级。
三、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基于多面Rasch模型,利用某高校2014年5月至6月4位听课人对18位教师的72个评分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听课人之间打分的宽严度不一致并对三个评分维度把握不准确。因此,我们应该使用教师能力估计值结合聚类分析法划分等级,从而更加准确地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能力估计值对教师真实能力的估计更加准确
测量理论假设分数越高,能力越强,分数代表真实能力,其隐含的假设前提是不存在评委导致的非系统性误差。教师能力估计值是从原始分数剔除评委宽严度、项目难度以及等级难度等因素影响后的余值。如果听课人之间的宽严度一致,评分与自身宽严度一致,对评分项目的理解和把握一致,那么教师能力估计值等于原始分数。相反,教师能力估计值不等于原始分数。
在本次研究中,听课人的打分与自身宽严度一致、不同听课人之间打分的宽严度不一致的现象不足以造成评委导致的非系统误差,但是听课人对三个评分维度把握不准确导致原始分数对教师真实能力估计不准确,这是非系统性误差。因此,原始分数不足以代表教师的真实能力,教师能力估计值对教师真实能力的估计更加准确。
2.教师能力估计值等级划分比原始分数固定分数段划分的方法更准确
将不同分数划分为若干等级的目的是体现分数的相对高低,从而说明教师能力的相对强弱。按照固定分数段划分等级往往是人为规定的,无法体现分数分布状态对分数高低的影响,我们可以采用聚类分析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将教师能力估计值与聚类分析法集合起来,既能剔除听课人对分数的主观影响,也能体现分数的相对高低,从而体现教师真实能力的相对强弱。
(二)管理建议
本研究能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将教师能力估计值结合聚类分析法用于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具体方法如下。
1.数据分析常态化
高校往往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学管理的日?;疃?,其数据可以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数据来源。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活动结束后,管理方应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数据分析,将原始分数分解为教师能力估计值、评委宽严度、项目难度以及等级难度等因素,将教师能力估计值结合聚类分析法将教师分数划分为若干等级。
2.听课人管理制度化
多面Rasch模型可以用于发现打分异常的听课人。对于自身宽严度不一致、评价项目理解和把握不准确的听课人,要进行提示、培训甚至淘汰,建立对听课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听课人认真履行职责。
3.评价项目动态更新
管理方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评价项目开展分析,及时更新评价项目。对于分值很高的评价项目,应该将其总分分解为若干等级,并进行定义和描述,促进评委对评价项目的理解和把握。[13]对于区分度不高的评价项目,可以作为教师基本职业规范的评价项目,而不作为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项目。对于相关性比较高的多个评价项目,可以考虑利用因子分析法等统计学方法再次提炼,提高评价项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注释:
①本文的教师均指大学教师,能力均指课堂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J].教育研究,2008(1):17-22.
[2] 喻方元.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3):80-85.
[3]董河鱼.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42-43.
[4]刘伟,孙林.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968-971.
[5] 谢巍,柏宏斌.模糊评判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0):109-111.
[6] 王振友,王振强,陈莉娥.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5-27.
[7] 张克非.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客观性处理及反馈机制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4(3):44-46.
[8] 钱存阳,李丹青.多元统计分析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11):40-43.
[9] 石志亮.多面 Rasch模型分析软件 Facets在英语测试中的应用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4):143-148.
[10] 孙晓敏,薛刚.多面 Rasch模型在结构化面试中的应用[J].心理学报,2008(9):1030-1037.
[11]Linacre JM,Wright B D.Understand Rasch Measurement:Construction of Measures from Many Facet Data[J].Journal of Applied Measurement,2002,3(4):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