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6 15:56: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研课题研究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研究对象
以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维普资讯、中国知网收集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
1.2.2数理统计法:对一些社会体育专业开设较早的学校课程设置与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数理统计,包括公共必修、专业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等课程的统计。
1.2.3比较分析法:对收集的文献和统计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为构建科学的、适应学生和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
2结果与分析
2.1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1.1社会体育专业公共课设置现状分析
迄今为止,教育部还未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所以表1中所显示的教育部规定公共必修课640-800学时,是以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组研制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公共必修课总学时分配为参考(以下均以此为参考)[1]。对比表1中教育部规定学时与贺州学院规定学时,可看出贺州学院公共必修课学时(648)与教育部规定最低学时(640)基本持平,这是贺州学院根据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总目标和普遍要求来开设,体现国家对高级专门人才的普遍性要求,重视了高校公共必修课课程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2]。学校的目的是在合理配置公共必修课,保证专门人才得以全面发展并为进一步学习专门知识打下宽厚基础的同时,坚持课程整体优化原则,结合社会需求,减少课程内容重复,把更多的学时分配到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里,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发展。
2.1.2社会体育专业必修课设置现状分析
数据表明贺州学院专业必修课学时大大超过《规范》的学时,超过部分主要表现在术科课程的设置上,见表3。具体课程涵盖了《规范》中建议的必修课程,如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管理、体育社会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与健康管理、体育心理学、健身体能锻炼方法,而对《规范》里的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课程,贺州学院则以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而代之。从形式上判断,丰富了社会体育专业必修课的课程种类,也可看出这种课程设置的初衷是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项目技能。
2.1.3社会体育专业限定选修课设置现状分析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为贺州学院2011年新增本科专业,在该专业下还未设置具体的专业方向,因此也就不存在《规范》中的专业方向(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及其必修课程的设置。贺州学院在《规范》的指导下,设置了四个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即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方向、体育康复与保健方向、体育产业与营销方向和体育旅游与休闲方向,总学时为448.具体课程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方向课程中一些非常实用的课程被忽视,如体育设施与管理、体育赞助、体育赛事管理、体育社团管理、大型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等;而且,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方向与体育康复与保健方向课程内容有重复交叉的现象,比如养生学与中医保健。有些必开的课程却未见开设,比如运动伤害的急救与防护课程对于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方向、体育康复与保健方向和体育旅游与休闲方向都是非常需要的课程,因为三个方向都涉及运动,既然有运动,就会有伤害,有伤害必须有急救和防护。
2.1.4社会体育专业任意选修课设置现状分析
任意选修课程主要是专业知识的拓展课程,课程选择范围较为广泛,《规范》并未做具体规定,仅列出推荐课程供各学校参考,并建议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贺州学院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任意选修课选修学分不低于13.5学分,这与《规范》中的25学分有较大差距。社会体育专业要想适应市场需要,培养目标必须多元化,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权和选择机会。应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拓宽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地选修不同的课程,以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鉴如此,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任意选修课仍有较大的扩容空间。在表5中还可看出一些受限于场地、师资和学生实际的术科课程,如摔跤、保龄球等也出现在任意选修课中,有些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已设置,但在任意选修课中又重复设置,如体育概论和健美运动。这些课程的设置似乎有些随意,而更多贴近老百姓生活、深受群众喜爱的一些运动项目未出现在任意选修课中。
2.1.5实践课程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体系由社会调查、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组成,社会体育专业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优化专业培养过程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社会调查,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明确方向。专业见习的目的是为专业实习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到实习基地或社会体育组织见习,了解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毕业实习是为学生创造实际工作环境,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适应社会,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毕业论文(设计)是学校实践教学活动的最后阶段,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从以往实践教学来看,已经形成了重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轻社会调查和专业见习的思维方式。从全国范围看,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岗位很多未涉及对口的社会体育专业相关岗位。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2011年新增本科专业,学生为大二和大一学生,各方面都是从零开始,因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念,各个实践教学的实施计划,专业见习与专业实习单位的落实将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必修课程比例合理
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是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以培养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现代科学基础知识、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总共开设100门课程,其中必修课程33门,选修课程67门,必修课与选修课之比为1:2,必修课中专业必修课门数占必修课总门数的72.7%,公共必修课占27.3%。基础课尽量突破学科界限,扩大学科交叉和融合度,使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互融合,增设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课程,拓宽社会体育的知识面,做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3]。
3.1.2专业课程特色不突出
贺州学院新增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在专业建设上,毫无经验可言,专业发展也算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参考本校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是在原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专业方向不明显,缺乏专业特色与个性。体育专业的特色是术科,但不是常规的足、蓝、排球等术科,而是全民健身中的热门和时尚项目(术科)。
3.1.3选修课门类较少
专业方向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门类与《规范》要求相去甚远,门类较少且零散,前瞻性课程缺乏,地方特色的选修课程几乎没有,市场需求紧迫而又实用专业特色明显的课程,受限于没有适合的教师而无法开设。选修课程不足影响了学生的个性的充分发挥,选修课设置及其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局限性。
3.2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001-03
1.引言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食品的自然生产方式在不断地减少。目前,大规模的工业化制造食品充斥着我国的市场,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目前,国内对于食品安全方面虽然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是对于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仍然还有许多事情要做。食品安全科技创新方面的研究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保障了一国食品之安全,才能够使得我国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发展现状
2.1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机构分析
中国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促使了中国在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发展上的关注和对于发展力度投入的加大。目前来说,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发展的现状还是比较令人担忧的。
中国食品安全体制在整个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卫生部门统一主管食品安全阶段到食品安全多部门共同主管体制阶段以及现在的一个部门协调、多个部门具体监管阶段。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以前由单一的部门统管到现在由多部门有针对性的监管,体制上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些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中国食品安全体制中也存在着分工不明确、监管和督查部门管理混乱的情况。对比与美国,其现阶段的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在世界上都有着优越于其他国家的优势。美国的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最大的优点是:各个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多部门之间职责清楚。美国联邦及各州政府具有食品安全管理职能的机构有二十个之多,但是各个机构之间所负责的方向明确,职能清楚。在处理和预防以及监管上,都有着很强的执行力度。而中国在这方面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发展。
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
2.1.1各个科研院所
科研院所在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领域占着极大的比重。中国的食品安全科研院所往往都有着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任务。在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中,有着一定水平,并且也有着一定数目的高水平研究人员。同时也具有有开展研究工作的基本条件。可以长期有组织地从事研究与开发某一类的研究课题。这些机构,大多都有政府在人员和资金上的支持。科研设备上也有着一定的优势。
2.1.2各级高校
中国的各级高校除了在教育上有着突出贡献之外,在科研创新上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很多高校都有国家级的实验室,并且这些实验室每年都有较为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各级高校有着充足的人才储备,往往通过吸纳社会资金支持,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2.1.3各级监管机构
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主要由政府某些部门担任。在食品监管方面采用分段管理的模式。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监管食品生产环节,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督食品流通环节,由食品药品监管局监督食堂、餐饮消费环节。此外,各级政府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协调各部门。
2.1.4食品生产企业
食品生产企业在整个食品安全体系内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食品生产企业的经营和变动必须符合相关的国家规定,在质量安全体制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建立企业的管理制度对中国食品安全体制至关重要。
2.2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情况分析
说道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就不得不说一下有关食品安全专利的注册情况,下图显示了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专利申请量的地区分布情况
由上图可以看出,美国和日本在食品安全监测领域所拥有的专利申请量最大,同时这两个国家的技术最为成熟;国际上每个国家以及总体上的申请数量较大,这就表示了一个道理,即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国际认证方面具有一定的产业价值;同时,另一方面中国专利申请量的数额也比较多,表示了中国政府对于食品安全检测这一块其实是十分看重的。
在食品安全监测技术上的专利申请数他国家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美国或者日本对于食品安全科技创新的体制上是与中国不同的。中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大部分是国家的研究机构,每年有着固定的经费支撑。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以及需求是很小的,所以这导致了在技术上的落后和不进取。美国以及日本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大部分是公司式的企业,为了盈利以及配合社会需要,在技术以及监管体制上是在不断创新和改进的。
中国每年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上的专利申请数量是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的,虽然我国的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但是,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于此方面的关注,出台了一系列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和鼓励政策,推动了国内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我国技术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更加注重对科研成果的专利保护,近些年来,我国的专利申请量的势头一直良好,也就是说一直在增长。
3.中国食品安全科技体制创新对策分析
3.1建立统一和明确的食品安全体制以改变分段式管理
从上文分析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来看,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主要采用的是分段式的体制形势,而从美国,日本,韩国等相关的发达国家来看,其相同点都是拥有较为完整和统一调控的监管体制,并且通过立法使其具有强制力,因此,必须首先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3.2建立和完善权责明确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第一,探索多种管理模式,使“品种”管理和“划段”管理相结合,做好信息沟通和共享,明确边界和衔接的方法方式,避免职能上的交叉。
第二,加大对执法部门的监督力度,老话说得好,法律不是制定出来的,而是执行出来的,我国的食品监管体系采取平级部门的模式,是权责无法明确,责任和义务落实不到位,即使再严密和再完善的法律,都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只有各级政府明确职责,才能保证体系发挥它的强大作用。日本和韩国都对政府部门的权责划分明确,才会是食品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与进步。
第三,充分发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和过程中的领导作用,从日本经验的发展来看,日本安全委员会在食品质量监管中就发挥了主导和领头羊的作用,集权和分权的结合使各部门以及内阁政府都发挥了其本身的相关职能,因此,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应当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有效地协调食品安全管理的相关部门,改变目前相关行政部门协调不力,各自为政,执法软弱,重复管理的局面。
3.3逐步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制
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制不健全才会导致各种假冒伪劣现象层出不穷,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时也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和无形资产。信用不仅仅是个人和企业的行为,也要政府在信用体系方面加大建设力度,通过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相结合,塑造公平的市场氛围。
3.4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体制
通过对美国,日本,韩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是其中的重要特点,在我国,目前的信息现状却令人担忧,不仅不同部门的信息不一致,甚至同一部门的信息也会出现差错,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食品安全信息大多是各部门自行公布的,因此,尽快建立协调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获取,检测,通报和的网络运行体制,是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之一。
4.结语
从近些年的重大安全事故我们可以看到,对食品安全的逐步重视是在付出了无比沉重的生命安全与社会成本代价之后才得来的,作为消费者,我们所希望的就是可以安安心心的使用各类食品,而不会陷入到“停杯投箸不能食”的惶恐中。法制的健全是食品安全卫生的保障,国家只有不断健全法律,群众热情参与监管,食品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有效地遏制。
参考文献:
[1]李怀.中国食品安全规制机制的构建与探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程青.我国食品安全规制体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科学辑.2011(S1).
[3]刘畅,赵心锐.论我国食品安全的经济性规制[J].理论探讨.2012(5).
[4]滕月.美国食品安全规制风险分析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9(1).
[5]时洪洋,廖卫东.食品安全规制的制度变迁以日本为例[J].全球视野.2009(1).
[6]刘畅.日本食品安全规制研究.吉林大学[D].2010.
[7]薛庆根,褚保金.美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06(3).
[8]滕月.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
[9]张峰.借鉴与启示: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的考察[J].天府新论.2012(2).
基金项目:天津科委战略规划项目“中国食品安全科技体制创新与综合改革研究”(14ZLZLZF00069)
作者简介:张婷婷(1978-),女,天津市人,规制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从事社会性规制的研究。
关键词:我校 体育课 现状 对策
1、前言
近年来我校学生年龄逐步进入90后、95后阶段,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身体素质下降和兴趣的缺乏,给体育教学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目前我校体育课的现状分析
2.1学校场地、器材、师资不足
由于去年学校从洪泽校区搬迁到扬州公道校区,新校区不但面积较小而且还有其他两家单位也在校园内。除去实习场地、教学办公综合楼、宿舍楼、其他单位办公楼、食堂、停车场等,新校区仅有一块篮球场可以使用。所以随着班级和学生人数增多,出现了体育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师资短缺等。如:新校区没有室内教学场地,天气恶劣时,无法保证教学开展;没有跑道,早操和体育课跑步时只能在校园里的道路上。此外,体育器材不到位,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我校体育教学和第二课堂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2.2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缺乏上课的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并不太感兴趣,有的还产生了厌学情绪。这也是体育课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总的分析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主观原因:主要是对体育的价值缺乏切身的实际感受,对体育活动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没有培养起体育的兴趣和特长。加上家长对子女的万般呵护,在家就不做家务事,不参加劳动等进一步滋长了学生怕苦、怕累的思想。女生在体育活动中惰性更加明显,怕晒、怕累、怕出汗等。这些90后出生的学生,与其运动出汗,不如坐在地上玩手机、谈笑风生。
第二是客观原因:教学内容陈旧、枯燥、单调。多数学生认为体育教材乏味,缺乏新鲜感,干巴巴的讲解、示范、练习;单调教材教法,一副羽毛球拍打一堂课,一根跳绳跳一堂课,再加上打打篮球、跑跑步,一复一日,年复一日,因而导致部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相反,学生希望教学内容常常更新,每节课都有新内容、新活动、新收获。
第三个重要的原因: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老师幽默诙谐,赏罚分明,学生就喜欢任课体育教师,一般也就喜欢上体育课。反之,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作风粗暴或打骂学生,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任课教师,大多也不太喜欢上体育课。这两种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课态度的影响也很严重。
也正由于这一系列暂时还无法回避的现状存在,使得学生认为“辛苦出汗”的体育运动成为苦活累活,体育锻炼就没有在学生生活中形成一种时尚,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因此,引导学生强身健体不但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应成为全社会的责任。
2.3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进取动机差,意志品质薄弱
2010年全国第三次国民体质检测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学生身高、体重、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5年相比,学生身高增高了,体重变重了,营养不良的少了。可惜的是,学生的运动能力堪忧,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大幅增加,有接近一成男生检出肥胖;视力低下检出率依然居高不下。
在体育学习和体育竞赛中,现在不少学生进取动机差,情绪自控能力差,对班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缺乏动力,社会情感表现冷漠,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在很多场合或活动中,表现出意志品质薄弱,如在体育教学组织的中长跑考核测试中,大部分学生缺乏那种咬牙坚持跑完全程的毅力,而是明显表现出一种怕苦怕累的厌烦心理。当然以上情况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并非体育教学一个因素造成,但我们学生身体素质明显下滑这是不争的事实。
3、针对我校体育课现状改进建议
3.1增加场地器材投入,完善师资队伍
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重点抓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建设专业齐全、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目前我校迫在眉睫的任务。根据专业与学科、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引进不同学科与课程的任课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加强对学科后备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为学校可持续性发展储备人才与技术力量。
为了保证体育教学以及第二课堂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要积极争取学校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投入,使我校能达到技工院校体育场地设施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还要改造现有的一块篮球场,并建设新场地,特别是校园里靠南边唯一没有被开发利用的一块草地。
3.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
合适的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精选了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1)选项教学,也就是选择学生感兴趣并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一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学校实际选择教学项目,二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要求教师选择教学内容。选项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性,这是激发学生学好体育的基本前提。
(2)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体质状况,对技术水平不在同一层次的学生要求要有所不同,避免体质好、水平高的学生索然无味,影响其积极性,也避免体质差、水平低的学生感觉吃力,产生厌学情绪。当然分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水平低的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进步了,可以到更高层次学习。
(3)因材施教,即根据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男女兴趣及生理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由于我校隶属江苏油田企业这一特殊性,所开设专业以服务油田为主,学生毕业后基本上是在油田单位就业。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传授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常识的同时,要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材内容。例如:钻井专业和安装专业可安排一些提高上肢力量、腰背力量等方面教材;井下作业专业可多安排些耐力、力量等方面教材;采油专业可安排些舞蹈、排球等方面教材。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实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要传授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自我处理意外损伤和采取卫生保护措施打下基础。从而使学生在工作中能承受起职业工作对身体某些部位的特殊要求,减少伤病,增强身体免疫力。
4、结论与建议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种类繁多、功能齐全。校园里盛行的“电脑游戏风”“手机游戏风”正深深干扰学生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电脑取代人脑,电脑取代体育活动更是日益严重,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无兴趣,生活无情趣。不光体育教学,其他教学活动也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应引起有关部门、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学校应在政策及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拓宽思路,解放思想,进行大胆改革,使我校体育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向终身教育转化,向健康教育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校体育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立伟.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9(3):94-96.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高校;开发;现状
一、多媒体课件在高校中的应用现状
(一)贯彻落实先进的教育思想。有更多的多媒体课件能自觉贯彻落实先进的教育思想。不少多媒体课件都强调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又要突出体现学生主体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为此,在教学课件中既有支持教师的“授课模块”,也有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块”;而且,不仅授课模块功能完备、齐全,关于自主学习模块的功能也能给予较多的关注。
(二)课件与实际结合度加强。很多高校多媒体课件能结合本专业、本课程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功能设计,从而取得显著效果。大多教学课件不仅能结合本专业、本课程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功能设计,还能与本课程的常规教学紧密结合,甚至实现了无缝连接,形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三)课件紧跟技术发展动向。不少高校多媒体课件能紧跟新技术发展动向,积极研发并探索基于新技术的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课件运用更加有效。有些高校多媒体课件虽未关注最新技术,但努力探索普通课件在教学中的更有效运用。有些多媒体课件虽未关注虚拟现实、三维动画这类新技术,但努力探索图片、视频、录音等这类日常的普通课件在教学中的更有效运用。事实上,只要是能深入达到课程目标要求和完成教学内容的课件,不管使用的是最先进的新技术,还是普通的、一般技术,都是优秀课件,都值得充分肯定。
(五)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误区
(1)技术方面的应用误区。①技术至上观: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用到多媒体就不是一堂好课。事实上,技术只是辅助手段,不是目的,推进技术不是为了应用而应用,而是通过应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②技术使用与课程容量的错误处理: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增大了教学密度,学生难以消化。所以教师要科学地处理技术使用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关系。
(2)教学方面的应用误区。①知识中心论:为了尽可能多的传授知识,在课件中一切以知识为核心,这样势必造成知识与能力失衡,缺乏情感价值观的培养。②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教师注意力局限在课件上,学生则把课件当作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之间也没有协作和探究活动。
二、高校开发多媒体课件的人员分析
(一)学科教师。学科教师是课件脚本的设计者,不但体现深厚的教学水平,同时体现软件操作水平。由学科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反映教学内容和风格,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和理解,进行选择和组合。
(二)教育技术相关人员。教育技术人员是沟通计算机技术和学科内容的桥梁。首先,他们给课件设计带来了新观念、方法、技术,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平台;其次, 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三)计算机相关人员。计算机专业工作者主要从事计算机内部语言和程序的开发与制作,为多媒体课件的形成提供了软件基础。他们是计算机教育的实施者,是普及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证,在计算机教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规划组织技术信息、课程教学软件开发、电子教材编制、新型资源建设。
三、开发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工具分析
(一)PowerPoint操作作简单而且表现力丰富的演示软件,在输入图片、表格、文字和组织结构图等方面很方便,开发时间少效率高并且简单易学。制作出色彩丰富、声形并茂、感染力和表现力都很强的讲演稿、幻灯片等,适宜于报告、教学和演示等场合。但只能自行演示,缺少必要的交互性。
(二)Flash是一款交互性很强的多媒体软件,主要应用于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动态网页等领域。由于它的网络传输速度快,而且它是由交互式矢量图形组成的,可以在不影响播放质量的前提下自由调整屏幕大小;另外它在生成亮丽夺目的图形和界面的同时并不会使文件体积过大,但是在没有好创意的前提下很难制作出吸引注目的课件。
(三)FrontPage是最易上手的制作网页软件,功能虽然不如专业的网页制作软件,但FrontPage使用起来非常简便,界面也直观形象,可以适当的地加入各式各样的的图形、动画、链接以及各种脚本、应用程序、表单管理程序等,并且FrontPage能提供功能强大的向导和模板,便于与其他学校老师网上交流。
(四)Authorware是以图标为基础、流程图为结构的编辑软件,能够将声音、动画和图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套完美的多媒体系统。但是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如制作繁琐,易将课件结构复杂化,操作复杂不易修改,普通用户不好掌握;但其制作动画能力不强,打包时还要将其所插入的动画捆绑,所占资源较多不利于传播。
(五)Director。我们现在高校中的很多多媒体教学光盘都是用它制作础来的,其交互功能强并且效果绚丽,具有强大的动画制作效果,还能利用独有的shockwave 3D引擎,制作出引人入胜的三维动画。但是Director画面有些粗糙,对图像的处理不够精细,而且文件相对flash而言较大,不利于传输,由于较为复杂所以软件的学习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常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的分析与比较[J].光盘技术,2009,7(06):9-13.
[2] 毕伟宏.Authorware访问和操作数据的关键技术[J].广东教育学学报,2008,28(3):89-92.
关键词 视觉工作记;客体;记忆容量;存储方式;认知神经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Baddeley等人(1992,1998,2000)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存储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工作记忆的模型包括四个部分: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 system),视觉空间模板(visual-spatial sketchpad)、语音回路(phonologicalloop)和情景缓冲器(episodic buffer)。其中,中央执行系统为控制系统,情境缓冲器是一个能用多种维度代码储存信息的系统,为语音回路、视觉空间模板和长时记忆之间提供了一个暂时性信息整合的平台,同时,通过中央执行系统将不同来源的信息整合成完整连贯的整体。情境缓冲器和视觉空间模板、语音回路共同受到中央执行系统的控制(鲁忠义,杜建政,2008),语音回路和视觉空间模板为存储系统,分别用于存储语言信息以及客体和空间信息(Baddeley,2000),
视觉空间模板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研究中多使用“视觉工作记忆(visual working memory)”的名称。视觉信息包括空间和客体两方面,进而出现空间工作记忆和客体工作记忆的划分。客体指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物体,如建筑物、几何图形、面孔等。客体都是由颜色、形状、纹理、方位等不同维度特征的视觉信息组合而成,大脑把这些视觉信息整合成一个客体的过程叫做特征捆绑(肖英霞,刘昌,2008),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机界面的设计要求人们必须明确视觉工作记忆的加工存储机制,从而使得该领域的研究成了当前工作记忆研究的热点问题(沈模卫,易宇骥,张峰,2003)。
2 客体工作记忆的行为研究
2.1 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
工作记忆容量问题,一直都是工作记忆研究关注的主要方面之一。正如,Miyake等人(1999)所言,资源有限性的实质是工作记忆研究中关键的理论难点之一。因为它不仅是认知加工的一项预报指标,且被认为是区分个体之间以及特殊群体之间能力差异的基础,关于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研究,在工作记忆系统中存在着两方面的意义,首先,视觉工作记忆系统是有限能量存储,其次,视觉工作记忆系统是暂时性加工。有学者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针对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研究是基于Baddeley(1992,1998)的视空间模板理论,由空间位置工作记忆容量的研究而开始。
Trick和Pylyshyn采用追踪任务,对视觉工作记忆容量进行研究。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对一些小项目(如小圆点)计数。他们发现,被试把握4个项目时,能够将其同时置于注意范围之内,进行加212;而当项目数量超过4个时,计数过程中就需要转换注意,进行序列加工。Trick和Pylyshyn还进一步发展了“多目标追踪”(multi―object tracking)范式。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只能同时追踪4个圆点,如果闪烁圆点的数量再多一些,被试就无法准确追踪,不能正确指出它们最终的位置。由此推断视觉工作记忆容量可能为4个左右(杜建政,鲁中义,刘国学,2001)。
Luck和Vogel在1997年的一项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些带有不同颜色的方块的初始刺激,然后呈现检测刺激,让被试判断刺激是否一致。结果显示,视觉客体工作记忆容量是3-4个客体,视觉客体工作记忆的容量仅与客体的数量有关,而与客体中所包含的特征数量和种类无关,也就是说,由不同维度特征整合客体的容量与单维特征客体的容量相同。同样,Todd等人(2004)采用上述类似的实验范式,将初始刺激改为不同颜色的点,得出与Luck等人(1997)研究基本一致的结果,而发现这种容量限制可能与顶叶有关。
认知神经方面,Jiang等和Delvenne等的研究认为,空间构形(spatial configuration)作为工作记忆中不同刺激项目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也能存储在视觉工作记忆中,且在有些条件下能提高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Delvenne等新近的研究发现基于客体的编码有助于对同一客体不同部分特征的记忆,且利用空间构形的编码信息还可显著增强这种效应。另有,Alvarez等的研究表明,视觉工作记忆容量会随着知觉编码阶段难度的提高而减小,即客体的信息负荷(information load)影响记忆容量(,沈模卫,郎学明,陈硕,2007)。Eng等人(2005)的研究也证明了同样的结论,Davis等对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是固定的4个客体的观点提出了反对,他们指出,在以往的研究中,随着客体数目的增多,视觉刺激所占据的表面积也同时增大,这样视觉刺激所具有的特征信息量也自然增加,所以,这些研究发现,随着客体数量增加而记忆绩效降低这类结果也许反映的并不是客体数量自身的效应,而是相关知觉信息量同时随客体数量增加所带来的效应。他们通过实验发现,当实验刺激所占据的空间区域大小恒定时,客体数量变化对记忆绩效不再具有影响(等,2007),同时,Vogel等通过神经电生理的研究,结果亦显示在视觉工作记忆对于物体项目数存储容量能力方面,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提示视觉工作记忆的最大容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Olesen等研究认为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这种神经可塑性主要与前额叶和顶叶的功能改变有关,不过Olesen在训练前和训练后采用了相同的实验材料。后来Olson等通过研究认为,相关学习只是调控了那些需要记忆保持的信息内容,而不是直接提高工作记忆的容量(席春华,朱幼玲,汪凯,2008)。
上述的研究再次表明,视觉工作记忆是对有限能量(即视知觉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和存储的系统,同时,客体的信息负荷影响着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但是否能通过训练和学习来提高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2.2 客体工作记忆的研究范式
目前,研究者一般采用变化检测范式(changedetection paradigm)来研究客体的加工特性,它是前后呈现两组刺激,然后让被试进行一致性判断,
即先呈现初始刺激组,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再呈现检验刺激组,要求被试对检测刺激组与初始刺激组的“异”或“同”的进行判断,并做出反应。实验中要求被试重复说习惯化了的词语或数字,如“an,an,an"等,抑制干扰语音回路的影响,即发音抑制(articulatory suppression)。研究者根据所关注的问题,结合被试判断的记忆绩效指标,从而对所研究问题作出推断。
常见的变化检测范式有:单检测,整体检测和双任务设计(Wheeler&7reisman,2002),单检测是只呈现一个检测刺激,要求被试判断是否在初始刺激组中出现过;整体检测通常是检测组的刺激数目与初始刺激相同,只是某些特征或者特征的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双任务设计是为了控制,排除或者分离某些因素而进行的双任务结合呈现方式,另外,在变化检测范式的基础上,研究者分别从行为和神经成像的角度探讨了客体工作记忆中单一特征和捆绑特征的加工。
2.3 客体工作记忆的存储方式研究
关于视觉信息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存储方式问题,初始是基于特征的存储机制(feature-basedstorage mechanism)的提出,即视觉客体工作记忆中的存储单位是特征,每一维度的特征都有自己独立的存储子系统,因而整个视觉工作记忆拥有众多的特征存储子系统,客体的不同维度的特征被分别保存在相互独立的子系统内,影响记忆容量的因素是特征的数目,而不是客体的数目,每个客体拥有几个构成特征,就要占用几个容量单位。于是,人们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否定了基于特征存储的理论解释,提出了几种客体特征可以捆绑起来进行存储的关于视觉客体工作记忆存储机制的假说(李广平。2004)。
2.3.1 强捆绑存储说(strong sense of bindinR
storage mechanism)
该理论强调绝对基于客体的存储,也称为强客体存储说。以客体为基本的存储单位的视觉工作记亿,将各种特征的视觉信息整合成客体存储于工作记忆中,不是特征方式的存储,因此视觉工作记忆容量取决于客体的数目而不是特征数目和种类。每个客体所整合的特征数目并不会影响记忆容量,也不会占用其他认知加工资源,对特征的存储是“免费”的。
Luck等(1997;Vogle,Woodman,&Luck。2001)探讨了视觉工作记忆的存储单位是客体还是特征。他们采用含有不同维度特征的刺激材料进行检测,在朝向颜色的实验中,分别向被试呈现三组初始刺激组和检测刺激组,每组刺激内有四条包含方向和颜色的线段。第一组,判断颜色,即朝向恒定,颜色变化;第二组,判断朝向,即颜色恒定,朝向变化;第三组,判断朝向和颜色,即颜色和朝向均发生改变。在第一组和第二组试验中被试记忆的是4个特征,而第三组记忆的则是8个特征(4个颜色和4个方向)。结果显示,在上述三组试验中,被试的记忆准确率无显著差异。而后,Luck等增加了客体的特征(即颜色、朝向、大小、中间有无分隔),要求被试进行4个特征客体和!个特征客体的记忆,结果也没有发现差异。说明被试的准确率只取决于客体的数量,而与客体所包含的特征数量无关,因而视觉工作记忆基本的存储单位是整合了不同纬度特征的客体。他们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比较了单色块和嵌套双色块(一个方块中内嵌一个不同颜色的小方块)的记忆绩效,在呈现的方块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双色块和单色块的记忆绩效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必须明确,试验中被试需要记忆的双色块颜色数量是单色块的两倍。该结果同样支持了视觉工作记忆存储单元为整合客体的观点,而与组成客体的特征数量和种类无关。
后来,Klaver等人(1999)采用ERP的方法研究单一特征记忆和捆绑特征记忆的脑区功能分布和时程问题,发现记忆单一特征和记忆捆绑特征有着相同的的脑区激活模式,也验证luck的观点。Lee等人(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工作记忆存储客体不受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影响,客体的特征是以捆绑形式存储。最近,Johnson,Hollingworth和Luck(2005)的研究依然支持了工作记忆在存储时是整合客体的观点,同时他们的实验结果显示,捆绑特征的存储不需要注意的持续参与。Gajewski等人(2006)的研究也证实了。视觉工作记忆存储的单元是整合的客体,特征是以捆绑形式存储的,而客体的存储不需要注意的持续参与,
2.3.2 特征一捆绑同一存储说(feature and binding
with the same storage mechanism)
该理论亦称为弱客体存储说。客体并不是视觉工作记忆唯一的存储单位,特征也是存储单位。因此视觉工作记忆容量不仅仅取决于客体的数量,同时受到客体的特征维度与特征整合方式等结构的影响。在弱客体说中,特征与客体的存储共同占用一个存储系统,它们之间相互竞争记忆资源,
Olson和Jiang在2002年提出了“弱客体说”,客体和特征的存储共同占用一个存储系统,客体与特征之间相互竞争记忆资源,他们共同决定着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Olson等在对大小与方向以及颜色与方向等特征的整合方式的研究中,发现同一维度特征上客体具有不同特征数值时,记忆容量受限于特征值的数量而非客体的数量。当客体是由同一特征数值不同特征维度组成时,记忆绩效就会因为特征维度的异质性而提高,如记忆四个颜色和四个形状的成绩优于记忆八个颜色(或形状)。Xu等人(2002,2002,2006)研究发现了工作记忆容量不仅仅取决于客体数量,而且与构成客体的特征信息复杂程度有关,还发现决定客体特征整合和视觉工作记忆容量信息总量的关键因素是客体组成成分间位置的接近性和连通性。如果客体是由多维度特征组成时,特征整合于同一客体相同部分的记忆绩效优于整合于同一客体不同部分,说明了同客体内部特征之间的绑定关系影响记忆绩效;当客体是由相同维度的特征(如四种形状)组成时,特征数值就会对客体记忆产生影响,Xu等人(N006)提供了神经成像研究的证据来进一步验证视觉客体工作记忆容量不仅受到客体数目的影响,还受客体特征维度和特征的整合方式影响,“弱客体”假设还得到了Davis(2005),Delvenne(2006)等人的实验证实。
上述研究结论支持“弱客体”假说,说明视觉客体工作记忆容量不仅取决于客体数量,也受客体所含特征信息复杂程度的影响,特征与客体的存储共同占用一个存储系统,它们之间相互竞争记忆资源。这些与“强客体”假说并不相符。
2.3.3 特征一客体双存储说(feature-object dual, storage mechanism)
该理论亦称为双重存储机制(dual,storage
mechanism)说。视觉工作记忆系统是由众多特征存储的子系统组成,客体的不同维度特征平行地存储在各自维度特定的子系统中,同时特征间通过捆绑,组成一个完整的客体,这种捆绑是可以被保持的,有赖于注意资源,不需要占用各维度特征子系统的记忆容量。同时,如果由同一维度的多个特征数值组成的客体,由于特征子系统的容量有限,特征内部会出现单个特征量间的相互竞争,如由红、蓝、黄、绿构成的客体就会出现四种颜色之间的竞争,
2002年,Wheeler和7reisman提出双重存储机制假设,用于解释客体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方式。他们针对客体工作记忆指出两方面应注意的信息:单一特征记忆和特征捆绑记忆。Wheeler和7reisman首先使用了类似于变化检测范式中整体检测的方式,采用单块和双块作为实验材料,结果发现,前后刺激组检测的记忆绩效取决于每组刺激的特征数目而不是物体数目,说明双块是由同一客体同一维度多个特征数值的客体构成,且工作记忆存储特征的容量是有限的,接下来的实验,由颜色和形状作为客体的两种特征。首先呈现3个或6个单块组成的刺激组,而后的检测刺激组呈现四种变化:仅变化颜色,形状保持恒定,为正方形;仅变化形状,颜色保持恒定,为白色;一半变化颜色而另一半变化形状,随机呈现;颜色和形状不变,捆绑范式发生变化。分别进行整体检测和单检测,试验结果显示,在整体测试的条件下,第二种变化的记忆绩效显著高于第一种变化,第三种变化的记忆绩效处于他们之间,第四种捆绑条件下的记忆绩效最差。而在单检测条件下,第四种变化的记忆绩效与其他三种变化一样,说明客体特征间并行存储,每一维度的特征(颜色、形状、空间位置等)都有相互独立的专有的存储区。特征间通过绑定组成整合的客体,其绑定关系的存储并不耗费各维度特征的存储容量,但有赖于注意资源保持。Fencsik等人(H003)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的结果。Delvenne和Bruyer(2004)的研究基本上支持上述结果,并发现在客体单位的组成中,单个特征是可以进行编码的,
最近,沈模卫等考察由颜色和形状两基本特征组成的视觉客体的工作记忆存储方式,获得了与Wheeler和7reisman的研究一致的结果,他们在进一步的实验中探讨了同一客体所含基本特征(颜色)和需集中注意参与提取的细节特征(兰道环的开口朝向)的存储方式,结果发现,针对细节特征,需要记忆绑定关系时的绩效显著低于仅需记忆颜色或开口朝向两种特征时的绩效。他们的研究结果与强客体假设相矛盾,却可以在双重存储机制的框架下进行解释。在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他们所提出的假设是:知觉阶段以并行方式加工的基本特征能以整合客体的方式存储于工作记忆中,而需集中注意参与,以系列方式进行加工的客体特征信息则难以被整合于工作记忆中的客体表征。这种现象很可能反映了双重存储机制征存储与绑定关系存储对注意资源的不同需求,即可以并行编码的特征之间的绑定关系较少耗费注意资源,所以更容易以整合客体的方式进行存储;而需要系列编码的特征耗费较多的注意资源,故能再分配于保持绑定关系的资源就更少,因此难以以整合客体的方式存储(等,2007)。
根据双重存储机制,不同维度的特征存储在各自不同的子系统中,它们之间不会竞争有限的资源,只是有赖于注意的保持。然而它们之间真的是没有任何的联系吗?刘晓平等人(2003)研究具有颜色和空间位置两种不同维度特征客体之间的影响,发现两种维度特征之间的加工存储也会竞争有限的资源,Finke等人(2005)研究发现不同维度特征的加工存储受到认知通用资源分配策略和知觉组织的影响,而认知通用资源会首先分配给信息复杂性高的特征。
2.4 客体的捆绑方式研究
综合视觉客体工作记忆加工的三种假说,可以看出它们均包含一个概念即“特征捆绑”。来自视觉搜索和选择性注意的研究表明,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根据客体某一特征(如颜色将其从其他物体中搜索出来;来自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证据也都表明,大脑皮层存在多个视觉区域,不同区域的脑细胞会对外界刺激物的不同特征做出选择性反应,如形状是在下颞叶皮层进行分析加工的,颜色是在皮层V4区域进行的,而运动等空间特征则在枕叶到顶叶的背侧通路上得到表征(陈彩琦,付桂芳,金志成,李坚,2004)。但是,人们在通常情况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对客体的特征进行过分析,而总是把世界的客体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意味着大脑需要把散布于不同皮层区域的分散信息合理而快速地联结在一起,这种现象就是知觉加工过程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特征捆绑”(Feature binding)。由于客体的这一特性,使对客体工作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单个特征以及捆绑的特征中是如何被存储和加工的问题上。(,金志成,2006)。
关于捆绑存储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分歧:其一,客体工作记忆的特征是自动进行捆绑还是需要额外的资源执行?Wheeler和丁reisman等2002年采用单检测和整体检测的方法分别探究了单个特征记忆和捆绑记忆的问题,实验结果显示,在整体检测情况下,工作记忆的存储是分离特征,特征捆绑是需要额外的资源;而在单检测情况下,被试保持的是物体存储,特征捆绑也就自动发生了。整体检测因为在检测阶段会消耗一部分的资源进行整体的认知,进而记忆效度会低于单检测。说明捆绑受到了“感知的干扰”,整体检测在检验阶段呈现全部的刺激组,让被试判断是否与前面的初始刺激相同,这就要消耗一些资源去感知探测刺激,这种资源消耗就影响了工作记忆中捆绑的存储。总体上看来,并不能孤立地判断特征是自动的捆绑还是需要额外的注意资源,工作记忆存储捆绑特征所需的资源还受到客体的特征维度、特征的复杂性和整合方式,以及呈现时间和间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捆绑易受到其他任务的干扰并不是很牢固,因此当整个认知任务复杂性增加,所需资源增多时,最先损害的就是特征捆绑的加工(肖英霞等,2008),
其二,特征捆绑时所需的资源,是来自特征存储的资源,还是占用了通用资源?Wheeler和了reisman等(2002)认为特征存储是不会占用特征存储资源,而特征捆绑的加工是需要注意资源的,因此关于注意资源问题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特征捆绑的加工资源来自中央执行系统,并由情景缓冲器加工,Baddley认为(鲁忠义等,2008),情景缓冲器是一个多种形态编码的存储系统,可以通过中央执行系统提供的注意资源把工作记忆两个子系统的信息整合起来。Baddley等在2006年的研究中,通过增加一个双任务,观察到特征捆绑会受到中央执行系统负荷的增加的影响,说明特征捆绑的加工不受中央执
行系统的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视觉工作记忆中的捆绑依赖于工作记忆注意控制的参与。Engle等提出只有在需要控制性注意参与的任务中才能反映出工作记忆捆绑的差异,这样就揭示工作记忆执行控制的基本方式,即通过维持注意、实施控制性提取和排除干扰等控制性注意过程保证捆绑的顺利完成,有关前额叶功能的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支持这一假设(刘惠军,郭德俊,2006)。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验可以证明工作记忆中捆绑的加工所需的注意资源来自于哪个系统。但实际上,只要有足够的资源,特征就会以捆绑的方式存储。
3 客体工作记忆的认知神经研究
客体的加工与存储在认知神经心理学中得到了较多的研究。大量fMRI和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视觉工作记忆存在特定神经机制,而且工作记忆对于视觉客体和空间的加工存在不同的神经通路,可以划分为在解剖上和功能上分离的两条通路:一条腹侧通路可能由枕叶。颞一前额叶皮质神经通路。客体信息通过“what”枕颞通路输入,保持激活左腹侧PFCBA4,主要的功能是客体工作记忆的加工。另一条背侧通路可能由枕叶-顶-前额叶皮质神经通路负责加工完成。空间信息通过“where”枕顶通路输入,保持激活右腹侧PFCBA47区。主要功能是空间工作记忆的加工(饶恒毅,周天罡,卓彦,范思路,陈霖,2001;文,林崇德,2006),还发现前额叶亚区在视觉客体和视觉空间认知加工可能存在分离(Mnhr,Goeble,&Linden,2006)。由此可见,视觉信息的加工与存储涉及到视觉皮层的广泛区域,这些区域相互联系地接受输入,将客体信息整合在一起。
3.1 额叶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作用
额叶是人类多种高级认知加工的关键脑区,不仅是负责监督协调的中央执行系统的主要皮层区域,也是客体整合与存储加工的重要区域。尤其是前额叶在工作记忆的处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前额叶介导多种类型工作记忆的心理活动。Hoshi等人(2000)发现前额叶侧后部参与了工作记忆容量的加工。Song等人(2006)则发现前额叶皮层和额下皮层等区域只对记忆负荷的变化敏感,各种记忆类型在额叶没有显著差异,说明特征在未到达额叶前就被捆绑了。Mohr等人于2006年研究发现额叶腹侧面主要负责客体信息的维持和操纵,额中回前部,额下回连接区以及双侧顶下小叶较多的参与了中央执行系统的控制,而额叶背侧前运动区主要负责空间信息的保持和加工,不过,Mottaghy等人(2002)使用rTMs技术对正常人进行空间信息和面部识别研究。结果显示前额叶背外侧障碍会导致两种类型的信息加工均出现异常,说明前额叶背外侧可能在视觉信息的整合过程中起着监控作用。2006年Ranganath等研究指出颞下叶皮质脑区以及初级视皮质才是客体加工和存储的场所。而前额叶主要是抑制无关的信息加工,最近McNab等人(2008)支持了Ranganath的研究,同时验证了Engle提出的理论,前额叶主要是抑制无关视觉信息的加工,参与捆绑存储的注意控制,在视觉工作记忆的存储过程中可能起了监控作用。另外,Simon-thomas等人(2003)采用了ERP技术分析了工作记忆提取阶段所激活的脑区,发现前额叶皮层对不同维度的特征加工不同,说明前额叶皮层可能为特征捆绑提供了更多的注意资源,以往的这些研究不但表明前额叶与视空间工作记忆加工有着密切的联系,还说明空间工作记忆和课题工作记忆之间存在着分离,但对于不同亚区和视空间工作记忆之间的具体作用还存在争论。
3.2 颞叶,枕叶和顶叶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作用
视觉工作记忆中客体和空间信息的加工是通过大脑皮层的神经网络系统来完成的,加工客体和空间信息的大脑皮层主要有枕叶、颞叶皮层、海马回及前额叶皮层(Ranganath,2006),各皮层在客体和空间信息加工中的作用不同。经研究,颢叶皮质在客体加工中起重要作用,被认为是腹侧通路中的的最后环节,因而被关注。脑损伤和神经功能成像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显示客体工作记忆的加工存储明显激活了颞叶皮质(Olson,Moore,&Stark,2006;Ranganath,2006;Axmache~Mormann,Fernandez,Cohen,Elge~&Fell,2007)。客体和空间信息加工将激活视皮层和前额皮层内的多个区域,其中大脑皮层的两侧枕叶这要负责客体信息编码,而空间信息加工则更多地依赖于顶叶(李广平,2004),即枕叶和顶枕叶可能参与了客体不同维度特征的加工(Simon-thomas,2003),枕,颞皮层负责客体形状的加工(Song,2006),空间信息的存储功能可能由右枕叶前皮质和后顶叶下部负责(Smith,Jonides,&Koeppe,1996),空间信息的加工复述主要由运动前区和后顶叶上部负责(Courtney,Petit,Maisog,Jungerleider,&Haxby,1998),额,顶叶皮质环路负责空间信息的加工(Klingberg。2006),而空间工作记忆主要的加工区域可能是前额叶背侧面以及顶下小叶(Alain,He,&Grady,2008;Curtis,Rao,&D Esposito,2004)。海马回和颞中回在新异客体的加工中起重要作用。脑损伤和神经成像的研究中表明,要保持新异复杂客体更多的依赖于这两个区域。最近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在工作记忆的保持阶段,海马回和颞下皮层在功能上存在着明显的联系,说明为了控制工作记忆加工,海马回可能为后部皮层区域提供了一个反馈作用(Rangan~h,2006)。
3.3 客体工作记忆和空间工作记忆的分离研究
Fletcher等人(2001)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视觉工作记忆存在着左侧及右侧的侧化即客体工作记忆激活了左侧(或双侧)额叶,而空间工作记忆激活了右侧额叶,Ventre-Dominey等人(2005)通过对正常人的脑区进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研究,也发现客体工作记忆和空间工作记忆之间的差异反映大脑的偏侧化效应,还说明客体工作记忆和空间工作记忆的加工存储存在着分离,额叶背侧一顶枕叶神经环路参与了空间工作记忆加工,额叶腹侧面、纹状体以及颞枕叶神经网络参与了客体工作记忆加工。Mohr等人(2006)的研究显示前额叶亚区可能在视觉客体和空间信息加工中起着分离作用。Song等人(2006)研究支持工作记忆对客体和空间信息的特征存储的分离,不过,Moaaghy等人(2002)的研究发现空间信息加工受损可能由前额叶背内侧功能异常导致,面部识别的障碍可能由前额叶腹侧面异常导致。Berryhill等(2008)通过对脑损伤患者的研究,表明空间信息加工受损出现于左侧顶叶损
伤患者,而客体和空间信息加工双重受损的现象出现于右侧顶叶损伤的患者。这与Finke等人(2006)的研究吻合,说明不同维度特征信息的加工由右侧顶叶参与。不过由于上述研究的脑损伤患者的损伤部位并不能完全重合,故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工作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可能包括前额叶、枕叶、颞叶以及顶叶等多脑区的共同参与,前额叶在视觉工作记忆加工过程中起到了监控和执行控制作用,顶叶可能更多的参与空间信息的加工,而客体工作记忆的加工则更多地依赖于颞叶。不过,由于脑损伤患者的研究结果与脑功能成像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因此,很多学者对此也提出质疑:视空间工作记忆对于视觉客体和空间的处理是否可以完全分离,还是受到某一脑区的调控;这就需要结合脑功能成像和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心理学进行相互印证的方法来揭示不同脑区在视空间工作记忆加工中的具体作用(席春华等,2008)。
4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展望
目前研究认为:(1)存储容量。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独立的成分;(2)研究范式。研究者常选择变化检测范式中的三种形式:单检测,整体检测和双任务设计;(3)存储方式,如果客体由多个特征组成时,特征整合于同一客体相同部分的记忆绩效优于整合于同一客体不同部分,说明了同客体内部特征之间的绑定关系影响记忆绩效;当客体是由不同维度特征具有同一特征数值构成时,记忆的准确性就会因为特征维度的异质性而提高,(4)认知神经科学的发现。客体在大脑中的加工存在层级性,颞叶主要负责视觉客体工作记忆的加工,不同维度特征的加工和整合是在腹侧通路完成。对于该领域所面临的有待于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性地提出展望,
1)客体工作记忆容量的研究中,不仅仅是对于容量值有限性存在争议,对于客体的存储容量取决于客体数量还是特征的复杂性也存在争议,对于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研究中,最多实验证据支持的是“弱客体”假说,并不否认存储单位是客体的说法,同时强调客体所含特征的种类、数量、绑定关系、呈现时间及客体所含特征的维度和整合方式等信息复杂程度对客体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就是缺少了系统的探讨,因此,系统详细的探讨能够明确对视觉工作记忆容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改善目前间接测量记忆容量的方法,有助于加深理解视觉工作记忆的问题。
2)现有的研究范式主要是变化检测范式。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检测阶段很可能会受到记忆提取或比较效率的影响;在被试做“同”或“异”的反应阶段存在两种不同的心理机制;在检测阶段如果初始刺激的提取,且与检测刺激的比较过程耗时较长,都可能会因为遗忘而失去部分记忆内容。采用单检测方式或者采用在检测刺激中仅对指定的刺激进行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降低干扰。在操作反应阶段,要求被试仅对检测刺激组与初始刺激组完全相同的做出反应,因此,改进已有的研究范式或引进其他研究范式,增加对认知活动的实时记录,进一步拓展对测量过程内部加工机制的研究。
3)针对“强客体”假说的支持实验,而在其他研究者的重复中并不能得到验证,可能存在以下方面的原因:关于实验材料。在嵌套实验中,呈现的4个颜色块是由两种不同颜色嵌套,同时备选的颜色也仅有四种,这就可能造成颜色的重复出现。关于实验设计。检验刺激组与初始刺激组不相同时,仅仅是颜色框的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被试可能并不是记住了两个客体进行的判断只是记住了其中某个客体的整合方式而进行的判断。如呈现绿色正方形和红色多边形,而被试可能只记住了绿色正方形,之后呈现红色正方形时就会立刻做出相应的判断。关于绩效比较,他们要求被试分别记忆多维度特征客体的单维度特征和全部特征客体,然后进行记忆绩效的比较。这就极有可能导致被试在记忆单维度特征时也对全部特征客体进行了记忆,因此记忆的绩效并非只是单维度特征的记忆成绩,于是片面的得出相同维度特征客体和不同维度特征客体的记忆绩效不存在差异的结论。因而,设计出完善的实验,是后续努力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科书;主题图;价值
中图分类号:G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07-01
一、小学数学教科书主题图价值
小学数学教科书主题图是指出现在教科书当中以主题场景形式呈现的插图,具有统整性、概括性和丰富性等特点。这一类插图蕴含着丰富而明确的数学知识,是传递知识的重要媒介。其教育价值主要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是主题图的加入,它具有色彩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由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插图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学生的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如观察能力,按一定顺序进行有序观察;表达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通过直观形象的集合图、统计图、对应图、排列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思想,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分类、排列、函数、概率、统计等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四)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教科书是德育的重要媒介,教科书主题图具有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吸引学生注意的特点,所以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组成材料。主要有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礼仪文明教育等。
二、小学数学教科书主题图价值认识现状、原因与建议
在大量翻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编制了“小学数学教科书插图调查问卷”,结合访谈与观察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主题图价值开发程度
1.教科书价值开发程度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多数教师能够很好的利用教科书插图对学生的不同方面进行培养。其中主题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题的得分最高,可以看出教师对教科书主题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价值的认同度最高,不论年龄差异与学历差异。相比之下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价值开发程度相对较低,约有4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这一方面做的一般或者不够。
经过与教师的交谈可知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师认识不足,自身对数学思维与方法的知识储备不足;二是由于教师教学经验的限制,尤其是对于刚入职的教师来说多数精力集中在了如何上课,如何把课上好,很多的精力放在了课堂的控制上和数学知识的讲解上;三是考试压力,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们应该从加强自身素质入手,认真研读教科书与数学课程标准;同时提高对教科书价值认识,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提升各种能力,知识仅仅是最表层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创造的能力和潜质。
(二)教科书主题图的教学使用策略
通过对数据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策略中教师其使用设置情境策略的分数最高,制作PPT或者动画的得分相对较低。多数教师会在教学中适当的对主题图进行改编,并且方差较小,表明教师间的差异相对于其他几项要小。
此次问卷的调查中45%的教师处于25到30岁,所以对PPT等多媒体对于这类教师来很熟悉,相对于其他的使用策略却是较低,并且差异较大。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可知,一是本学校的资源限制、多媒体设备的不足与缺失。二是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废时耗力过大,教师没有多余精力投入。三是小学课堂活跃,多媒体等活动性事物对学生的兴奋刺激加大,不利于教师掌控课堂纪律。同时也存在着教师有心无力的情况。
教师需要学习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实际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跟上时代脚步不断学习。同时学校也应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方便和可能。
小学数学教科书主题图整体认同与使用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有62.8%的人认为教科书主题图有益于自己的教学,通过看均值可以看出总体的状态是肯定教科书对于自己教学的作用,通过看方差可以看出其离散程度相对较大,对此不同的教师所持观点的差异较大。
在于教师的访谈得出,对此持中立与否定观点的教师认为教科书主题图存在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不适用于农村学生的认知特点、颜色布局等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过于混乱等不足之处。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一种自发或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它比体育课的锻炼效果更好,也更有推广价值。体育课往往侧重于运动技能的教学,而课外体育锻炼来自于学生的个人兴趣,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锻炼行为。因此,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是同等重要的,学校要加以积极引导,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市一中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其中一年级男女生各30人,二年级男女生各30人,三年级男女生各35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学校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收集与课外体育活动有关的书籍、资料和期刊文章。2.问卷调查法:对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一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89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280份,有效问卷率为96%。其中男生150份,女生130份。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
市一中为重点中学,学校开设了很多体育项目,内容也十分丰富,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的选择空间较大,像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常见的运动项目都具备。学生可以按照个人兴趣去选择去参与,但是各运动项目的场地以及相应的设施还不够完善。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见表1。
对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调查问卷之后可以看出,影响其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运动技能欠缺”、“运动场地器材不足”、“学习压力大”等。另外,很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不明确,这是影响他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直接原因。再者学校在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尤其是女生,往往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对文化课的学习上,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上没有保证。
(二)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
通过调查发现,在对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男女生具有较大的区别。男生往往以三大球为主,女生则更愿意参加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等运动项目。另外她们往往对场地和运动器材的要求较高,希望参加能够控制运动量而且对形体的发展也有利的项目,男女生的这种选择差异来源于他们的心理差异。此外,中学生参与田径项目的积极性不高,田径项目很少有人问津。见表2.
(三)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涵盖了很多方面。有的是为了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有的是为了休闲娱乐、调节情绪;有的学生爱好某种体育项目;有的学生是为了增进与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友谊,以一种消遣的方式来进行体育锻炼等。另一方面,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也存在着差异。此外,60%以上的学生是为了缓解学习压力,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
(四)中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
通过对课外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调查我们发现,男女生在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方面有着不同的认识。男生普遍认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很重要或比较重要,认为不太重要的人数与女生接近,而女生认为不重要的人数比男生多。这样一来,在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中,往往以男生为主。影响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害羞、怕苦、怕脏、怕累。有的女生意志品质较差,自信心也不强,在体育锻炼上的参与度很低。另外,女子生理周期变化也是影响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专门的体育知识讲座,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中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实践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课外体育锻炼。2.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多样,内容也比较丰富。但是很多学生在锻炼时缺乏系统的计划和科学的安排,比较随意,也很盲目。3.增强自己的体质、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以及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是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
(二)建议
关键词 大学体育 体育成绩 考试
College Sports Examination Status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 Guoying[1], LIU Yuanhai[2], KONG Jun[2]
([1] Basic Medical College,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Hubei 437100;
[2] College of Sports,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Hubei 437100)
Abstract Use of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questionnaires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examination of College of Sports,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ducted a survey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assessment of student sports scores mainly unreasonable assessment content, teaching and testing are not isolated, monitoring other issues not strictly considered to further revise and improve college sports curriculu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paration of teaching and testing, to strengthen the process of supervision is a better way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aimed at understanding College of Sports,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ams approach,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ports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college sports; sports results; exam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考试情况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与开设项目
2.1.1 课程设置
目前,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按照“一一二”教学模式进行。所谓“一一二”教学模式,即普通本科生大学体育共130学时,4学分,分四个学期进行。其中大学体育Ⅰ28学时1学分,学习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大学体育Ⅱ34学时1学分,学习兴趣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大学体育Ⅲ和大学体育Ⅳ,都为34学时1学分,学习专项课的教学内容。普通专科生大学体育共62学时,2学分,分两个学期进行,教学内容与本科前两个学期相同。三、四年级不开设体育必修课程,增设了校级体育选修课。而针对残、疾或因伤不能正常上体育课的学生开设了体育康复班,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具备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的要求。①
2.1.2 开设项目
为满足广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大学体育课部根据学校师资、场地、器材等开设了二十多个体育运动项目,特别是近几年来,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学校通过引进教师或外出学习,几乎每年都有新增的体育项目。大学体育Ⅰ学习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等基本身体素质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相关内容;大学体育Ⅱ、Ⅲ、Ⅳ开设的项目有:球类(篮球、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和羽毛球)、健身操类(健美操、体育舞蹈、街舞、排舞、花样跳绳)、武术类(武术套路、散打、跆拳道、太极拳剑)、户外运动类(野外生存、户外自行车、户外拓展、山地轮滑)等。
2.2 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考试现状
2.2.1 考试的内容与比重
目前,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采用分年级、分项目教学,不同院系的学生混合上课,不同学期学习的内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大学体育Ⅰ以强化基本身体素质为主,让学生了解身体运动的基本方法,提高身体素质,为选项课打下良好基础;大学体育Ⅱ是兴趣选项的学习,主要是培养运动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大学体育III、IV是主项的学习,不仅要提高专项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强化身体素质,培养终生体育的意识和思想。各个学期大学体育考试的内容和比重如表1所示。
表1 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各学期考试的内容与比重
2.2.2 考试的形式与方法
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的考核,主要采取考试的方法进行,考试内容包括平时成绩,基本素质和专项技能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课堂表现两个方面,考勤是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病事假等记载情况,课堂表现是评定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积极、端正、认真。平时成绩由任课老师根据每次课的记载综合评定给出。基本素质主要是考核学生基本的身体素质,以耐力和力量为主。其中耐力的考核是男生跑1000米,女生跑800米,以用时长短评定优劣;力量素质主要考核的是上肢力量、腰腹力量和下肢力量。其中上肢力量以引体向上为考核指标,腰腹力量以仰卧起坐为考核指标,下肢力量以立定跳远为考核指标。专项技能考试是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定,包括动作规格、完成情况等。总体来说,考核的形式和方法均需按照教学大纲来执行,教学大纲是教学、考核的“指挥棒”。
2.2.3 考试的组织与监督管理
目前,湖北科技学院每学期上大学体育课的人数都在8800人左右,按教务处规定40人为一个标准的教学班,每学期开设的大学体育教学班都在220个左右。由于班级多项目杂,教学任务重,目前大学体育课程考核没有实施教考分离,学生体育成绩主要由任课教师评定。由于目前缺乏大型室内体育场馆,室外体育课受天气影响较大,考试也受到较大冲击。大学体育课的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末两周内进行,由任课教师担任监考,可能会出现部分“随和型”教师监考不严、“走形式”的情况。
2.3 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2.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学生体育成绩考核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核内容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不同项目掌握的难易度、客观评价的评判、各能力比重等方面。不同的体育项目考核的内容各不相同,特别是专项技能的考核内容能否代表掌握本项目的基本能力;另外,在设置难度系数时能否代表大众的水平,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往往是某项目学生成绩都偏高,而某项目学生成绩都偏低。又如在课堂表现的客观评价中缺乏对学生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进步幅度等参考因素的具体量化评判标准,势必会导致评判的随意性。二是教考不分离。“教考合一”的传统考试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任课教师自己验收自己的教学成果,不可避免地诱发了部分教师在教学、考核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加上教师人为的因素,使考试的客观性、公正性受到了质疑。另外,由于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方式、风格、习惯以及严厉程度有所差异,势必造成考试缺乏统一性和可比性,导致考试结果有失公正。三是监控不严格。尽管成立各种考核小组,但任课教师作为考核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发挥了绝大部分的作用,可以说任课教师在测评过程中的态度和倾向直接影响学生的最终分数,在考核过程中、成绩计算、合成、上报等环节都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评判人员缺乏约束力,很容易造成人为的误差。
2.3.2 解决办法
针对目前学生体育成绩考核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拟提出如下解决办法:一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大学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决定考试内容,科学合理的修订、完善并规范实施教学大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课考核要进一步明确大众的难易度和各能力的比重,侧重于学生学习体育全过程的评价,着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利用学到的知识、技术、技能进行自我锻炼,为终身体育服务。二是实行教考分离。实行教考分离有利于考核的科学、有效、公平和公正,能使学生认识到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平时的努力程度,而非取决于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良好印象;能使教师自觉地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求得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使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三是加强过程监督。加强考试过程的监督,实质上是对考试过程中学生、教师的行为进行监督。任课教师的一举一动,特别是他们严厉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都深刻影响着学生,教师认真,学生就不敢马虎,他们的影响力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因此,只有建立健全过程监督机制,规范教师的行为,才能确保考试过程的规范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按照“一一二”教学模式进行,考试内容包括平时成绩,基本素质和专项技能三部分,不同学期,考核的内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分析发现在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中主要存在考核内容不合理、教考不分离、监控不严格等问题,认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大学体育教学大纲、实行教考分离、加强过程监督是解决当前问题的较好办法。
3.2 建议
大学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促进终身体育意识和观念的形成。考试能起到检验、反馈、督导、激励、引导的作用,建议学校教务处或大学体育课部组建督导组,对考试班级的考试时间、地点、内容以及成绩的合成、录入等进行全程监控,以规范考风、端正学风、严肃教风。
本文为湖北科技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对我院考试制度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