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6 16:01: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基础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政府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居民消费
1引言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经济环节、经济层次、经济部门和经济地区构成的。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突出强调经济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为对象,应用现代经济计量学方法,分析探讨1978-2005年期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活动。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进而由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居民消费与社会投资,因而政府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起到直接的影响而对居民消费、社会投资则起到间接的影响。
政府支出规模随经济的增长而扩张。我国的GDP近年来处于持续高速增长的阶段,就2005年而言,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属于“高增长阶段”。根据“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政府支出规?;嵋愿蟊壤龀?;与此同时,R•A•马斯格雷夫认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政府支出的规模逐渐增长。因此,本文想探讨一下在未来的时间里,政府支出的变化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居民消费的影响。
2模型设计
2.1模型结构
建立一个能反映农村政府消费支出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投资、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学联立方程模型,文章共选取了3个内生变量,2个滞后内生变量和1个外生变量。
2.2模型的变量说明
(1)内生变量
Ct-居民消费;单位:亿元
I-社会投资支出;单位:亿元
Y-国内生产总值
(2)外生变量
G-政府消费支出;单位:亿元
(3)滞后内生变量
Y(-1)国内生产总值上一年的值;单位:亿元
Y(-2)国内生产总值上上年的值;单位:亿元
2.3模型结构方程式
Ct=a+b*Y(-1)+U1(1)
I=c+d*Y(-1)+e*Y(-2)+U2(2)
Y=Ct+I+G(3)
方程(1)反映的是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与上年度的国内生产生产总值相关。
方程(2)反映了社会投资与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上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相关。
方程(3)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社会投资、政府消费相关。
3模型的参数估计及检
3.1数据来源
本模型参数估计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均来自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1991~2005年。数据处理与模型计算采用的是Excel2003和Eviews3.1软件。
3模型检验
本模型估计出来的参数所反映的经济意义与经济理论与实践相符;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本模型各方程均能通过F检验,所以模型具有显著性;各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大于0.94,表明模型的可信度较高;估计参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基本能够通过t检验,参数具有显著性。上述结论表明,本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在经济意义和统计意义上均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历史模拟和事后预测
4.1历史模拟
为了检验模型用于模拟分析的可靠性,本文运用上述模型对样本期数据进行模拟,并进行事后预测,通过计算内生变量1991~2005年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来考察模型的预测能力。计算结果见表2。表2结果显示,本模型变量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绝大部分均小于5%,其中Ct的模拟效果最好,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全部小于3%;Y的模拟效果也较好,除了2004年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为14.935%外,其余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几乎全部小于5%;I的模拟效果其中几个年份稍微差了一点,如获至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4年的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相对偏高了一点,但是最近几年它的模拟效果还不错。这表明由随机方程式解释的内生变量的相对误差较低,该模型对历史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用于外推模拟分析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2事后预测
以下预测未来10年,政府支出以5%的增长率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影响深远,挖掘潜力大,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呢?我认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利用使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苏联教育心里学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下面我谈几点多媒体与化学教学的感触。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形象直观地突出本课的目标要求,同时还可以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年轻好奇之心有极大的吸引力,很容易使他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对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十分重要。例如:我讲《生活与化学》时,在《我多想唱》的歌声感染下,大屏幕上不断地展现着科技发展的产物,大自然的美景,熟悉的生活用品,衣食住行等,加上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和生活生产是如此紧密,认识到原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现场的气氛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情感,在老师的指引下,同学们轻松地度过了化学的第一课。可想而知,这在学生的心里的烙印是不可能抚平的。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现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只有发挥好实验的功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对客观世界有极大的探究欲,而多媒体技术不但可以展现丰富多彩的宏观世界,而且可以模拟奇妙迷人的微观世界,还能把许多化学实验放大、形象地演示出来,对学生的感官是极具冲击感的,例如:在讲《探究空气中的物质构成的奥秘》时,可以设计几个在展台上的实验,放大实验效果,再把分子的性质、原子的构成设计成动画模拟演示,很容易就解决了教学难点,如果再在网上调出有关知识,声色并茂,效果会更好。另外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利用还可以让学生形象,准确地观察诸如铜生锈等较为缓慢的过程、大自然中水的温柔与豪放、大量的化学物质、变化现象及许多生产过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头脑,展现了化学的魅力。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现在的课堂要求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而教学情景的创设是重要的一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课堂信息量较过去有量和质的飞跃,多媒体对知识的形象、规范、科学的展示刺激了学生的大脑皮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对信息的大量整合,对展示与练习的快速呈现,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许多过去只靠板书呈现的东西现在只需一键下去,就呈现出来,过去靠大量词汇描述的事例和现象现在通过声和色的立体呈现就可让学生熟记在心。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只需老师稍加引导就可高效自主学习。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激感
心里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情绪,感情紧密相连的。新课标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要想提高对道德的认识,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强烈的激情是不可能的,在过去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情感的培养,造成了学生的不均衡发展。多媒体的使用可在这方面助我们一臂之力。我们根据学生容易动情和容易受感染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始终处于愿学、乐学的情绪之中,实现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从而使课堂产生无穷的魅力和广泛的心里效应。例如:在讲授《?;た掌慕嗑磺逍隆贰段颐堑乃试础返瓤纬淌?通过配套光盘播放或网上游,图片展、列表、电影等形式,让学生在情景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节水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讲《金属物质与冶炼》时,通过播放光盘让学生了解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史和钢铁冶炼的过程,深深培养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德智双修。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实践
对医院采取有效的措施,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实行合理的制度,才能保证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符合医疗体制改革的需求,对于医院自身也能够有效地减少医院业务和管理工作需要的成本,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监督、协调,实现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来说,医院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经济管理工作未受到重视,医院经济管理模式滞后、管理知识匮乏,缺乏独立的经济管理部门三方面的主要问题。
2绩效管理概述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绩效管理概述
医院绩效管理指的是医院经济管理人员和各个科室的医务工作人员一起探讨,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考核评价、总结反馈的动态管理流程,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最终实现医院既定的战略目标。随着绩效管理的推行,各行各业中都有着自己的创新使用,医院管理体系中常用的绩效管理方法主要有360度反馈法、平衡计分卡法以及关键绩效指标法。360度反馈法是由英特尔公司首先提出并实施的,基于管理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的绩效管理办法。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对员工的行政管理,而且还能够通过多角度了解、考核员工的业绩,让员工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建立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此外,通过该方法的使用,还能够不断促成团队竞争意识的培养和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从而不断提高组织的绩效。平衡记分卡法在财务指标的考核基础上引进能够驱动财务业绩的因素,包括内部的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以及客户的满意度等,相比360度反馈法,它是一种更为全面的考核体系,综合考虑了动因指标和结果指标、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外部人员和内部人员、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争取各指标之间达到平衡。关键绩效指标法是战略实施的手段,是把企业的宏观决策经过不断地分解形成短期的目标,能够检测宏观战略的执行效果。本方法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的绩效统一起来。一般通过成功要素法、标杆基准法策略目标分解法确立关键绩效指标。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的推行,对医院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职工的激励作用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建立良好的考核机制,能够更好地量化个人的工作业绩以及医院的院风建设、经济效益、医护管理和质量。医院通过绩效管理能够让职工意识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与医院的绩效目标息息相关,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感到本职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有效地激发职工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并主动自觉地做好工作。从而能够促进医院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实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员工受到激励,能够更好地服从医院企业的管理,更有利于医院管理模式的推行。
(2)绩效管理可以规范医护质量。
绩效管理中医疗质量的考核指标有很多,包括诊断符合率、抢救成功率、平均住院日等。其中平均住院日是考核医院医疗技术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够客观反映医院的医疗管理水平。通过绩效考评制度,使员工工作和服务质量与薪酬挂钩,从而树立优质服务的理念,促使其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精益求精,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2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收支结余与业务收支比重不确定。
目前的医保结算有定额支付、总量控制及两者之间的3种方式。定额支付指的是按照病人数量进行结算,不用考虑病情以及花销的多少,费用是固定的。总量控制指的是医保费用是固定的,无论医院等级如何、服务质量如何、病人数量多少,比较稳定。收支结余业务和业务收支的比重不确定,会导致绩效管理工作困难重重。
(2)混淆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内容。
大部分的医院在具体绩效管理实行中,没有深化对绩效管理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绩效考核的层面,也没有把员工个人的考核和医院单位的发展相结合起来,这在医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是很危险的。
(3)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上过于随意,内容还不够全面,测评系统使用的方法在方式、内容和思路上过于陈旧,在评价的广度、远度和深度上也都过于片面,从而未能形成科学的考核指标及考核体系,使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导致员工在具体的考核时感到不公平或者不合理,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存在部分员工钻空子,比如开单提成等现象,这些都降低了医院的效率,造成资源的浪费。
(4)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民主参与是绩效管理的精髓所在,有效的反馈和沟通够保证绩效管理的有效推进。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医院管理机构和员工个人之间通过不断的沟通,才能够熟悉彼此的情况,及时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也可以监督员工的业务完成情况,提高效率,改善行为。
3建议措施及对医院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
3.1建议措施
(1)杜绝医务人员额外获利的机会。
医疗企业是以服务为主导的企业,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职能。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医务人员额外获利导致的矛盾。绩效管理首先要体现公平公正,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监督和审计,对药品回扣现象坚决查处,使医护人员医风医德大力回升。医院内部公平公正,也有利于减少内部同事之间不平衡的心理,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工作之中。
(2)建立全面的绩效管理系统。
在持续沟通的原则下,将医院的长期目标不断融入到管理系统中,融入到员工个人目标、管理层职能和管理制度中。不能仅仅在绩效考核方面做文章,必须首先认识到全体目标。在全面的绩效管理系统下,医院各科室、各单位要相互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绩效管理目标的制定、实施和考核,从而实现医院整体的战略目标。
(3)加强绩效辅导的沟通交流。
管理层要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个人目标完成过程中的困难,采取一系列方法帮助员工完成个人目标;找到绩效体系中欠缺的地方,通过不断的优化改进,丰富绩效管理体系的内容,增强绩效管理体系的可实施性;同时监督员工的完成情况,给予激励。另一方面,员工也要主动把发现的问题向管理层进行汇报,从个人角度更能够发现管理体系中的不合理部分,更有针对性。
(4)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是公平性的最好体现,其制定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员工能否明确个人目标,并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制定时应当遵循公平、科学、有效、可实施的原则。对于难以量化的问题,要通过各部门、各管理者以及与员工的不断沟通交流,增加三者的互动,达到共识,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
(5)加强成本控制。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医疗水平及医疗服务质量方面,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医院经济管理人员在奖励支出、医药引进以及其他项目上通过成本核算的方式进行控制,一些辅项目如材料费、会务费等也要加以核算,制定最高定额,确保投入的合理性。在水、电方面也可以考虑进行合理的优化。成本控制,还在于合理的制度,比如住院房间的安排、手术室的安排,尽量发挥出各种资源的价值,减小隐形的开支。
(6)引进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
传统的绩效管理方法往往只是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利益分配,这不利于公立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引入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同时考核经济绩效与非经济绩效,并逐步加大非经济绩效的考核力度,通过绩效管理实现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医院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互动。
3.2对医院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
医院通过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改革,首先在思想上能够引起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对经济管理的重视,便于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推行;其次,绩效管理本身就是经济管理的一大部分,对绩效管理进行改革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升级与改进;最后,通过绩效管理体系的改革与推行,加强了各部门之间、员工与管理层、个人与医院的沟通,有利于医院经济管理一体化的推行。
4结语
在最近一段时间,我国的农村发展较快,经济的发展程度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综合分析,如果加大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可以有效的促进当地农村的发展,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风险高,投资不足我国现在的很多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资金是来源于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投资,这两个方面共同支持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但是在很多的情况下,一些金融机构并没有对基础设施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政府一直是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原因是农村的经济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会存在较高的风险,在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很多的当地融资机构不愿意承担风险,增加对农村的投入,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国财政近几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见图1-1。由图1-1可以看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从1978年以来,开始逐年递增,但增加的幅度在1978—1989年增幅不明显,从1990—1997年有了比较明显的增加,1998年大幅度增加,随着我国GDP的增长,我国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99—2007年,我国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一直在比较高的水平上,伴随着2006年取消农业税,农民享受国家农业补贴,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程度提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2009年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又有了较高幅度的提高。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依然滞后全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投资施存在严重不足和政府职能缺失现象。
(2)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机制不健全同时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存在很多的不足,导致了农村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没有优化资源配置。很多的农村地区设置了冗杂的基础设施工程管理机构,层次多和办公人员较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办事效率,资金的配置也较为分散,不能很好的进行融资,不能使得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工,同时对农业的发展也增加了负担。管理机构的人员数量多,就使得资金的一部分用在了相关管理人员的使用和开支上,这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属于不利因素。当前情况下,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使得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完全,同时也导致了经济的发展缓慢。
(3)农村现有生产机制影响公共基础设施效应我国现在的农村地区仍然在实行家庭承包的责任制,这就使得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存在了矛盾和冲突,不能充分发挥联合的因素,降低了农业的产出比,影响了农业和农民的收益。这种制度的经营规模是较小的,因此就不能使用大机器作业,影响了机械化进程的发展,同时农村的集体活动较少,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领导机构,导致很多应该集体来做的事情由于没有人进行组织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最终影响了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修正,甚至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
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
针对现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分布情况,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只有对这一部分进行研究和改进,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的整体进步,能够使农村的发展切实符合我国对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首先,应该加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重要性的强化教育,使得农村公共财政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再加大国家对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之中国家所选择的主要支出模式,将国家的收入按需分配到社会之中来促进社会的进步,维护公共秩序,,因此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一个关键点,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态势。一些地处山区或者是高原上的省市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政府能够对共存基础设施提供的投入较少,此时当地的相关部门及政府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争取国家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也能够发展当地的经济。地方政府得到了国家财政的资金支持之后,则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的分配财政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国家的财政资金,改变当地尤其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基层的建设,才能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2、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多元融资渠道尽管多年来政府在农村基础建设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应该从多方位开拓融资渠道,发挥多融资主体,尤其是农业银行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作用,其次,要利用地方乡镇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优势,明确基础设施产权,争取抵押贷款融资;还可以争取多种民间资本、企业资本和政府资本之间的协同合作的PPT融资方式。
3、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当地的政府应该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切实落实相关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减少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从相关的研究数据中可以得知,我国现在很多农村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政府的发展政策是向城市倾斜的,因而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失去了政府政策的公平性。对此,我们必须要协调相关政策,公平合理的制定发展策略,促进城乡的共同发展。根据当地发展的情况,政府可以在财政预算中进行规划,按照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来规划财政资金的支出方向,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增加政府调控只能的可行性。同时,我们也应该对政府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建立一个分工明确、切实有效的管理机构,这样对保证农村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的到位可以有较好的监督作用。通过部门职能的明确,资金的流向性有了较明确的方向,就能够促进农村的产业结构优化,完善基层设施的功能。
4、加强对农村现有基础设施管理我们应该加强农村之间以及农村内部的合作,共同管理基础设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政府除了提供专项的财政资金来促进基础设施的发展,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挥当地农村村民的力量,组织当地农民建立起合作协会。合作协会除了要对农村的基础设施进行基本的日常维护之外,还会有一些别的功能,比如说当种田发生问题时,可以由农村的合作协会出面协商,解决包括农用水在内的一些问题,同时在村民意见不一的情况下可以发挥一个领导的职能,进行协商和解决,这样做既可以增加农民之间的凝聚力,也可以促进农村基层事业的发展。
5、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竞争机制应该完善当地的竞争机制,加快农村的改革进程。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下,竞争机制的引入是促进发展的一个良好方式,一些农村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情况下就是农村竞争的环境氛围较小,村民对基础设施没有维护的意识,因此导致了农村发展进程缓慢,和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同时当地的一些金融机构也可以增加奖惩的机制,对于经济效益好的农村地区适当的放开贷款业务,例如农村电网以及水利灌溉等,以促进当地的发展。
三、小结
1.农村基础设施性质
(1)公共性与社会性。公共性是指基础设施的非竞争性,为公众共同享有,任何人都无权阻止他人使用基础设施;社会性是指基础设施面向整个社会几乎所有的部门,而非单独向个体提供服务。(2)长期性。相对于短期经济增长而言,基础设施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根据索罗经济增长模型可知,长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储蓄率的提高与人口增长率,而对于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取决于储蓄率的提高。因此,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的期限而言,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长期性。(3)间接性。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增长具有间接性,基础设施投资并不像原材料那样一次性投入进去直接生产出产品,而是在每一批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一次次折旧进去。
2.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
正如林毅夫在其发展论坛中所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期受益,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可以扩大全国的市场规模,不断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4]。(1)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于农村经济的增长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根据乘数理论,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可以带动经济的数倍增加。(2)农村基础实施投资的增加促使国内总需求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会使国内总需求增加,国内需求的增加促使产出水平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进一步刺激消费,提高投资水平,使经济得到新一轮的增长。(3)农村基础设施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我国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其核心是强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就是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农村生产环境得以优化,基础设施条件的加强增加了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给安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肪车母纳撇唤隹梢蕴逑殖雠┐迳⒄怪С帕Φ奶岣?,还能体现出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水平比较落后
相对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而言,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远低于城市的投资水平。部分地区不够重视农村的发展,造成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巨大差距,形成了城乡有别的投资机制。不仅如此,一些地方政府的税收政策也明显偏向于城市建设,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水平的相对落后。由图1可见,我国近年来对于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从2004年的投资额不到2000亿元,到2011年投资额接近9000亿。显然,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对于第一产业的投资额不断增加,投资总量不足的问题在未来有望得到缓解。从图2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政府财政支出为1231.5亿元,其中农业支出占7.8%,到了2011年,我国政府财政支出已经达到10497.7亿元时,投资于农业的财政支出为9.6%。显然,“十五”以来,国家已经认识到投资在农业方面的资金不足,并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
2.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渠道单一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巨大、资金周转慢、风险大且收益低等特点,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在吸引农村社会闲散资金和民间资本上存在着一定难度,这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由政府主要投资的重要原因。同时,政府缺少对农村基础实施投资的激励措施,对于企业、居民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缺少相应的法律与政策,从而导致基础设施产权不明晰,从而降低了企业、居民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意愿与倾向。
3.基础设施内部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投资于一些投资回收期短、投资回报率高、容易体现政绩的一些公共设施项目。而对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如医疗、教育、环保等方面基础设施投资供给严重不足。由于政府、企业、居民对投资项目的不同偏好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医疗设备、教育设施、卫生基础设施出现供给短缺的局面?;∩枋┠诓拷峁沟牟缓侠硖逑衷诹椒矫妫阂环矫?,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农村基础设施之间结构不合理。全国性的农村基础实施投资往往会受到重视,而对于地方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全国性与地方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均衡。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内部各成分之间的结构也存在着不合理性。一些地区非常注重交通、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建设,这当然是出于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动机,但同时却忽略了文化娱乐、环境?;?、医疗卫生保健等设施的建设。在今天,更高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不再是这个社会的唯一追求,我们同时也需要建设一个令广大农村群众更具有幸福感的社会。无疑,这对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4.建设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混乱,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严重的滥用、挪用现象,如国家合疗资金、支农资金经常被挪作他用,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常有序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阻碍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作用实证分析
农村基础实施投资对农村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推动作用,本文对农村基础实施投资各项投入与农村经济产出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各项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产出的贡献程度。1.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经筛选,我们选取的基础设施投资指标有:农村电力设施投资、水利设施投资、农村机械设备投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通讯基础设施投资。农村生产总值用农村经济产出指标表示。各项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见下表。以上数据选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2000-2011年度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我们对各项指标采取对数的形式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以便进行分析。2.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村经济产出回归分析本文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模型如下: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β4LnX4+β5LnX5+μ模型中,被解释变量Y表示农村经济产出;解释变量X1表示农村用电量,X2表示有效灌溉面积,X3表示农业机械总动力,X4表示农村公路总里程,X5农村电话用户数;β0、β1、β2、β3、β4、β5表示各项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产出的影响程度,μ是随机误差项。3.计量结果与分析通过运用Eviews6.0统计软件对上述模型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到回归式如下:Y=31.87+0.17X1+0.087X2+0.31X3+0.011X4+0.015X5(1)线性回归方程(1)估计了农村基础设施各项投入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程度。从回归结果看,F值较大,说明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R2=0.998,调整后的R=0.997,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从方程可以看出,农村电力设施、农村机械设备投入对农村经济的产出影响较大。因此,如果国家在这两方面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能够持续加大,将更加有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四、结论和建议
谋求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基础性条件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通过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出,基础设施投资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应在以下诸方面加以完善:
1.加大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利、电力、机械设备、道路等基础性设施,这些基础性设施对农村经济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应加大对以上各项的投资力度,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重点
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在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科技进步、农村卫生设施、文化设施及农村社会设施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明确建设重点及优先建设领域,正如我们实证分析中提到的,尤其要加大对农村电力设施、农村机械设备的投入。在不为财政增加压力的前提下,合理推动农村经济增长。
3.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机制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多数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逐步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体系。首先,应充分发挥居民、企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作用;其次,应开办以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为质押获取贷款的金融工具;最后,如许多学者所提出的那样,实施PPP融资方式[7]。
4.因地制宜,分步建设,整体规划,全面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逆向物流的概念起源于逆向分销,这是一个物流学的概念,指的是商品在在产品的销售渠道中在消费者到经营者之间的流动,因此,很多商品流动就成为了逆向分销的一部分。这个概念表明了学界对于产品的社会流动方向所提出的质疑和相关的流动对于企业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如何利用的问题。早年有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一份认知报告中提到逆向物流的构建是多个环节组成的,包括了产品的回收,相关材料的替换,回收产品的再利用,不可回收产品的处理以及二次处理,新产品的维修与制造的全套流程。同时,也有人提出了产品再使用和物料、部件再循环的概念,将逆向物流定义为从消费者到生产者,让现有的二手产品重新焕发出活力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的一切物流体系。
由此来看,逆向物流的运作包含这样的一些基本步骤:首先是对产品的回收,将超出预期的产品拿来分销,对无法利用的产品进行处理,同时做好二次回收的准备。本质上来看,逆向物流要实现的是社会资源的增值与再次利用。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我们计划按照逆向物流的运作流程来设计相应的电子垃圾处理体系,形成一座桥梁,沟通大学校园的主题大学生和校外经济处理的主题和二手上架以及相关的市场经营主体,形成一个完成的循环,将循环经济的视角彻底的贯彻到逆向经济建立的二手电子垃圾处理体系当中。首先搜集管理环节,具体的方式是在校园中建立一个管理中心,将我们覆盖的所有的用户的资源电子垃圾进行搜集,使整个系统运作的基础,搜集的方法分为上门处理和等待用户送来,具体的办法的采用取决于大学校园中电子垃圾的类型和内容。管理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在于在整个逆向物流的系统中承担着一个搜集和输入的任务,通过输入状况,我们可以决定物流系统的下一环节的任务量与物流系统在整个循环经济的流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以,如果搜集中心的运作决定了我们的运作的最基本的成本,换言之就是加入没有搜集到整个系统需要的物件,那我们的整个系统就难以继续良好的工作其次是运输环节,这一阶段主要是将校内的搜集中心和校外的市场主体之间建立联系,把我们搜集到的电子产品运送到市场的接入点即相关的运营商。
运输任务的意义在于中转,通过中转的运输环节,我们可以将我们所搜集到的废旧电子产品运送出去,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实现电子垃圾的校内处理与校外的市场经济的主题相结合的任务。是整个环节和核心部分,能否优化决定了效益的高低。
然后是检测环节,由于二手电子产品的特性,想要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就要进行检测,电子垃圾的损坏程度决定了它能否继续发挥价值和所能变现的价值量。如果损坏程度过高,就不可能实现本身的增值要求。通过对电子垃圾进行检测维修,并进行相关的估值为现有的电子垃圾的处理和循环提供基础条件。
最后是销售环节,销售环节是直接面向市场的一个部分,这一环节通过我们将电子垃圾运送到市场的主题,进行检测和维修,让它们焕然一新之后,在市场中直接绽放他们的光彩。销售环节的任务是与市场发生联系,将现有的成本转化为资金,用于下一步的扩大运作和持续发展。
[摘 要]本文首先讨论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然后阐述了文化语境的含义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最后探讨了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语境。本文的讨论表明, 文化语境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了解有关文化语境, 在正确全面地理解原语语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创作出既忠实于原文, 又能为译语读者所理解的译语语篇。
[关键词]文化语境 翻译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文化赖以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语言和文化共生、共存。语言反映文化, 又受文化制约。由于语言和文化的这种难分难解的关系, 人们使用语言时总是必须参照特定的文化。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指出, 言语行为不仅发生在特定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 ion) , 而且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既已明确了文化与语言相互依存的关系, 也就明确了文化与翻译的密切关系。没有翻译, 文化传播就无法进行; 没有翻译就没有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黄国文, 2002: 7)。翻译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语文体的生成活动, 译者既要准确传递原文的内容、意图、风格等, 又要满足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译语读者的要求?!胺胫卸栽牡睦斫?, 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 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张美芳, 2001: 29)。翻译是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统一体。由于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所以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首先阐述文化语境的含义及其对翻译的影响,然后探讨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2、文化语境的含义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2. 1 文化语境的含义马林诺夫斯基认为, 文化语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 文化语境包括当时的政治、历史、哲学、科学、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识, 还包括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刘润清, 1999:278- 284)。黄国文(2001: 124) 给文化语境下了这样的定义:“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定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所说的‘文化语境’。”2. 2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由于语篇脱胎于文化语境, 文化因素自然会沉淀在语篇中。作为文化载体的语篇, 能够反映一个言语社团的社会、历史、心理的特征, 诸如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背景知识以及心理状态等等。因此, 对原语语篇的正确理解必须联系它赖以产生的文化语境。这里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例1 O n the subject of ext ra - terrest rial life—someth ingabout w h ich the co smo logist is frequent ly asked—he said he didno t believe aliens had visited Earth. If they had, he added, itwould have been“mo re like Independence Day than ET. ”关于外星生命——人们常常向这位宇宙论专家提到这类问题——他表示不相信有外星人造访过地球。他补充说, 即使有过, 其情形应该“更接近《独立日》而非《外星人》所描述的那样?!?《英语世界》99?8, 12 页)显然, 这篇译文的最后一句只是语义层上的译文, 两部电影的片名是翻译出来了, 但其包含的文化内涵译文读者是无从理解的。实际上, 即使是读英文原文, 没看过这两部电影的或不了解这两部电影的内容的读者也是无法理解这段话的意义的。理解的障碍当然不在语言, 而是在文化背景知识。所以当译者作出下列译注之后, 理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抖懒⑷铡泛汀锻庑侨恕?, 这是两部美国科幻电影?!抖懒⑷铡分械耐庑侨思湫缀?, 大肆杀戮地球人; 而《外星人》一片中的外星人则善良、脆弱, 与地球上的小朋友结为伙伴。上面的例子说明, 译者必须结合原语语篇的文化背景才能正确理解并译出其真正涵义。如果说在理解阶段, 译者注意力的焦点是原作者, 那么, 在翻译阶段, 其注意力的焦点则是译语读者。这就要求译者既要尊重作者, 也要尊重读者。尊重作者也就是尊重原语文化, 对原语语篇的文化内涵, 译者要忠实地将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尊重读者也就是尊重译语文化, 由于译语读者来自与原作者不同的文化语境, 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他们对外来文化的承受力。例如中国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亚洲四小龙”, 在翻译成英文后变成“Four T igers ofA sia”。译者这样处理是考虑到原作者与译语读者所在的文化的差异。在中国文化里,“龙”是地位的象征; 而在西方文化里“dragon”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如果将“亚洲四小龙”直译成“Four SmallD ragons of A sia”则会引起西方读者的迷惑不解:四个经济发达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人眼里怎么变成了邪恶的东西?
3、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随着技术革命引发全球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制度安排,国际服务输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并日益成为各国贸易竞争的新领域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逐步把国际贸易的重点,从货物贸易领域转向服务贸易领域(庄丽娟,2004)。目前。服务输出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外向型及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香港发挥人才、信息、资金、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和背靠中国内地的优势,在商贸服务、运输服务、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等领域的竞争优势明显,对亚洲乃至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最新的国际评估结果显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全球列第三位,仅次于纽约和伦敦。服务输出对香港经济的“起飞”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目前香港经济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2007年服务输出贸易额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已高达40.33%。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旅游中心的地位由此得以确立和巩固。本文试图通过对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历程特征、原因及前景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以期促进香港服务输出在未来更加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性大都市服务输出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历程特征
(一)服务输出总量分析
香港虽是个弹丸之地,面积仅占世界总面积的百万分之八,人口也只占世界人口千分之一多(张作乾,1999),但根据全球服务输出的排名及所占比重来看。香港的服务输出位居全球前20位,超过瑞典、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亚太区也领先于新加坡、中国台湾等,排行第四。
20世纪80年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使香港服务输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见图1)。1980年,香港的服务输出总额仅为292亿港元,而到2007年,香港的服务输出总额猛增至6518亿港元,可见香港在服务输出,包括旅游、离岸贸易、金融、商业和专业服务等各方面,都具有强大竞争力。根据WTO秘书处的数据显示,2007年香港服务输出总值位列全球第12名,占有2.5%的份额,反映香港在亚太区内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担当重要的商业及服务枢纽角色。并已经成为可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商业大都会比肩的世界服务业之都。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资料,1980年至今,香港服务输出大多数年份保持两位数增长,只有在少数年份(1997~1999年,2001~2003年)因香港经济先后遭到世界经济危机、能源?;凸善笔谐〖鄹窨裥旱鹊某寤鞒鱿值退僭龀せ蚋涸龀?。为了尽快扶助香港经济复苏,中国内地和香港2003年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CEPA的实施带动了香港服务输出高速发展,其后几年的增长率均维持在15%左右。
(二)服务输出结构分析
根据国际标准以及香港本地需要,香港服务输出分为六个主要服务组别,即运输、旅游、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以下简称商贸服务),以及其它服务(香港统计年刊,2008)。
一直以来,运输、旅游和商贸服务为服务贸易带来了大量盈余,成为香港最重要的服务输出组别。近年来,香港服务输出结构不断地优化,金融服务与商贸服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输出组别出现较快增长,无论输出额,还是在服务输出总额中所占比重都有所增长,而旅游、运输等劳动力密集型服务输出组别从输出额数据来看是有所增长,但在服务输出总额所占比重却有所下降(见图2)。
自开埠以来,香港因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灵活的自由港制度、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及大量的金融、会计、工商管理、法律、贸易等方面人才,为金融服务成为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奠定了基础,金融服务的发展不仅提高和巩固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也推动金融服务不断向外输出。到2007年金融服务输出额达1001亿港元,比1997年增加了3.92%,占服务输出总额的15.36%。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输出在香港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商贸服务一直以来是香港服务输出总额占有量最大、增长也最快的组别,2007年商贸服务输出额为2014亿港元,比1997年增加了5.28%,占输出总额的30.9%。这两类服务输出组别的较快增长,显示了香港服务输出结构逐渐由传统服务业的服务输出转向现代服务业的服务输出,这将有利于优化香港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服务输出市场分析
多年来,香港服务输出贸易伙伴一直集中于亚洲、北美洲和西欧三大市场。2006年,亚洲占香港服务输出总额的50.22%,北美洲占23.05%,西欧占19.45%。香港往这三大市场的服务输出总额占整个服务输出额的90%以上,而往大洋洲、中美洲及南美洲等市场的服务输出总额在整个服务总额中还不到10%(香港统计年刊,2008)。虽然近年来香港加大了对非洲、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的服务输出,但服务输出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受服务输出伙伴国特别是美欧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较大,所以香港服务输出总额的稳定性,仍然处于被动地位。
到目前为止,香港已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共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香港设立领事及商务专员。而从输出国家或地区分布上来看,中国内地及美国一直是香港最主要的服务输出目的地,其次是台湾、日本及英国等。1996年香港对中国内地服务输出额为401亿港元,占输出总额的16.7%:对美国的服务输出额为511亿港元,占输出总额的21.2%。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的签订,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服务贸易自由化,逐步减少双方的贸易壁垒。到2006年香港对中国内地服务输出额为1370亿港元,比重增加了8%;对美国的服务输出额为1190亿港元,比重增加0.3%(数据来源于香港政府统计处)。但从CEPA签订到其五次补充协议的实施效果来看,成效并不明显,服务开放的领域也不足,对香港服务提供者要求过高、限制太多,申请审批手续繁杂、透明度不高等问题层出不穷,从而影响服务输出的实际运作(饶小琦、钟韵,2009)。
二、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原因分析
“前店后厂”的模式使香港经济得以成功转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香港服务输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与很多因素相关,本文试图借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理论中的“钻石理论”(MichaelPorterDiamondModel),分析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原因。波特的菱形的钻石体系以四大关键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为支撑点,彼此相互作用,组成动态的竞争模式。钻石体系的四大要素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两个辅助要素为:机会和政府(刘颖琦、吕文栋、李海升,2003)。本文认为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原因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发达服务业的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及政策、机会。
(一)生产要素
波特认为生产要素是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它包括:天然资源、基础设施、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等。香港是东西方贸易及交往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中外贸易的桥梁,有优良的港口,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仓储设备,现代化的通讯系统,投资手续简便。开办企业的门槛非常低,配套服务非常完善(刘冬杰,2007);香港也是中西经济文化交融之处,具有浓厚的国际化特色,其沿用了普通法和其他国际认可的规则和惯例,金融、法律、司法等制度均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它是一系列经济发展要素的集散地,大量的市场信息、资金、技术在这里汇聚,并自由流动;香港有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会计师、律师、建筑师、规划师、评估师等10大专业团体的专业人员形成团体效应,仅会计师就有2.6万人,金融业雇员达到近18万人,约占香港本地总就业人口的5.3%……这些共同推动着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杨国川,2009)。
(二)市场需求
香港的服务输出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吸引香港以外地区使用香港的服务,其二是鼓励香港的服务业“走出去”为香港以外的地区提供服务。作为全球商贸中心,目前全球有近4000家跨国企业在香港设立了地区总部或者办事处(杨国川,2009),因此对相关的商贸服务、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金融服务等都产生了很大需求,使香港的服务输出走上了腾飞之路。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为香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大批香港企业内迁发展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服务产业与其配套,从而带动了法律、会计、金融、物流等一系列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刘冬杰,2007),对距离内地地理位置最近、文化基础最近、服务业先进的香港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三)发达服务业的支持
服务输出要发展,就必须与其相关产业比如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等新兴服务业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而香港是服务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含量的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经济体,近年来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在本地经济中也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据统计,服务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90%,香港就业总人口中有近90%从事服务业。其中,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服务和专业服务四个主要行业在本地生产总值比重从2000年的48.7%增加到2006年的57%;就业人数比重也从2000年的43.3%增加到2006年的47%。发达的服务业使香港拥有优秀的专业人才、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国际网络,特别是金融、物流、旅游、信息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香港长期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的枢纽地位,从而为香港服务输出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商务部服务贸易司,2008)。
(四)产业结构的转型
香港大力推进“前店后厂”式发展模式,将增加值较低的生产工序迁移到内地和发展中国家,而专注于管理及相关生产支持(杨国川,2009),实现了从“工业化”向“经济服务化”的转型,在贸易、航运、融资和其他专业服务方面创造了大量需求,这不仅推动了香港服务业及服务输出的持续增长,也提升了香港的服务业层次和竞争力水平,使香港迅速崛起为亚太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旅游中心和国际信息中心。据统计,2007年香港服务输出额比1980年增长了22倍以上,输出地位也稳居全球前20位。
(五)政府及政策
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除了经济发展规律使然,香港特区政府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梢运嫡⒄沟钡鼐盟械奶嵘蹲驶肪车恼?,都是对服务业的促进和支持。多年来,香港特区政府一直都在强化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并在推动香港成为亚太商贸、物流、旅游枢纽和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上不遗余力。
另外,香港是一个全球闻名的自由港,实行税种少、税率低、税制简单的自由贸易政策,并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带动了本地运输、仓储、金融、商业咨询等服务业共同振兴。香港也一直坚持市场主导、公平竞争的自由经济体制,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采取“最大支持,最小干预”,即“积极不干预”政策(顾宝炎、许秋菊,2007)。香港的金融市场自由开放,没有外汇管制,资金、黄金和外币自由进出,外币自由兑汇,黄金自由买卖,金融衍生产品丰富,很多内地的企业纷纷到香港的证券市场上募集资金,直接促进了香港金融市场的不断壮大。用香港人的话说,就是以出口带动经济的发展,而出口贸易之所以能发展到足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无非是自由贸易政策的指引。
(六)机会
从CEPA协议到其五次补充协议的签订和实施,内地在法律、会计等38个领域对香港采取了192项开放措施,其中约三分之二的措施已实现国民待遇,开放的服务行业2009年也将达到40个,包括会展、银行、运输物流等相关领域的服务。截至2008年5月底,香港共有37家银行全面办理存款、兑换、银行卡和汇款4项个人人民币业务,人民币存款达776.8亿元(饶小琦、钟韵,2009)。与此同时,内地访港旅客稳步增长,不仅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复苏,也给香港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随着内地进出口需求的增长,香港作为地区性运输及仓储服务枢纽继续得到保持,其他贸易支援服务(例如业务洽谈、广告、市场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贸易融资服务、保险、品质认证和测试、贸易仲裁等)向内地的输出会继续加大。CEPA的实施不仅抵消了金融危机对香港服务输出的影响,而且促使香港经济和服务输出全面繁荣。
三、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前景分析
(一)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前景
根据上文对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历程特征及原因的分析,得出香港服务输出额总量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稳健增长,到2010年预期香港服务输出总量达到7000亿港元,年增长率维持在15%左右(参见图3)。香港的服务输出也将稳居全球前20位,在亚太区内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担当商业及服务枢纽的重要角色。
从服务输出组别来看,商贸服务与运输服务将继续成为最主要的服务输出组别,但随着香港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活动的转型,金融资产管理、保险、地产服务的资本服务领域的增长潜力很大,其中,金融服务的增长潜力为最高,而旅游和运输服务输出将有所下降,但是其输出增长预期会较输入快,所以这两者仍然能获得盈余。
从服务输出市场来看,预期香港不仅不断增加对亚洲、北美洲和西欧等主要市场服务输出,而且还不断开发新兴市场以促进其服务输出的发展。中国内地及美国仍是其最主要的服务输出目的地。随着内地制造业不断发展以及内地与香港经贸关系进一步升级,内地将继续成为推动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主要动力,香港对内地的服务输出基本集中在旅游服务、商贸服务和运输服务等传统服务项目,但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等新兴行业输出也将得到较快增长。
(二)主要服务输出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服务业主导型的经济带动了香港经济的“起飞”,而四个主要行业中的金融、物流、旅游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香港长期保持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旅游中心等领域的枢纽地位。2006年,三者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已近四分之一,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之和超过15%。
1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发展前景分析
金融业作为香港服务产业的支柱性行业,是带领香港迈向知识型和高附加值经济的火车头,其服务输出成为金融业的重要收入增长来源。但是,伴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周边先后崛起如东京、新加坡、曼谷、汉城、台北和上海等多个不同规模及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杨英,2002)。同时,中国内地很多城市的财富及金融资产迅速累积,金融业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这些都会给香港服务输出带来挑战并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从近年来香港金融服务输出显著的增长趋势来看,在未来的发展中,预期香港金融服务输出额及在总服务输出额所占比重仍是不断增长的,其对金融业产值的贡献也将逐步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金融服务输出额及其所占比重甚至会超过旅游服务输出,在香港服务输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些都反映了金融服务输出强劲的增长前景。
近年来,美国是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最大目的地,其次是英国及新加坡,而中国内地的贡献维持在低位,约占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3%。从区域来看,西欧及北美对香港金融服务输出总收益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二,亚洲区的贡献则为四分之一(梁伟耀、周锦华、司徒永君、谭仲贤,2008)。所以,在未来短时期内,预期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市场还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北美,但是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将逐步得到开发。而随着香港金融体制的逐步开放,中国内地居民及企业不断增加的融资需求以及在香港的集资活动持续增长,香港向内地的金融服务输出将逐步增加,内地因素在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发展中也渐显其重要性。
2香港运输服务输出的发展前景分析
香港运输服务发达,一直保持着世界最繁忙货柜港及国际航空货运中心的地位,其服务输出是香港目前三大服务输出行业之一,也是发展较快的行业(杨英,2002)。但是近年来,香港运输服务越来越多的受到华南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现代化机场和货柜港口的挑战。内地运输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收费低廉的优势,使香港运输服务的未来发展受到一定的威胁。
但是。从香港运输服务输出发展的趋势以及香港运输服务的营运环境来看,预期香港运输服务在未来短时间内仍会不断增加。也仍然高于金融和旅游服务输出额。但是三者之间的差距将有所减少。同时,预期运输服务输出在服务输出总额中的比重将有所下降,其对运输服务产值所做的贡献会有所减少。
从对香港物流服务输出发展所做的贡献来看。内地是其发展的主要贡献者。随着香港和中国内地合作关系的更加紧密的发展。香港联合广东物流业将大珠三角地区打造为世界级物流城市群,同时,香港对中国内地的运输服务输出也将不断增加,物流服务输出能力不断提升。
3香港旅游服务输出的发展前景分析
香港是一个著名的国际性旅游中心。旅游业十分发达,其服务输出额也是逐年增加的。但是,近年来各国均纷纷着力发展旅游业,并有不少国家已将旅游业建设成其主要的经济支柱。世界旅游市场的竞争也由此越来越激烈,并日趋白热化。这些给香港旅游服务输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杨英,2002)。
从近年来香港旅游服务输出发展的趋势来看,虽然服务输出额有所增加,但是其占服务总输出的比重并没有上升,反而是下降的。因此,预期香港旅游服务输出额在未来的发展中仍会有所增长,但其占服务总输出比重将有所下降或维持不变,对旅游总开支增长的贡献也将有所下降。
从旅游消费的主要来源来看,旅游消费主要来自度假旅客,其次是商务旅客。但是,随着香港会议及展览业的蓬勃发展。以及CEPA实施后,香港与内地企业业务的不断增长。商务旅客对旅游服务输出的贡献将预期上升(梁伟耀、周锦华、司徒永君、谭仲贤,2008)。
从对旅游开支增长所做的贡献来看,中国内地的旅客是带动香港旅游服务增长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个人游”计划的扩大。内地来港旅游人数持续增加,使香港旅游服务输出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预期在未来的发展中,内地因素将继续成为推动香港旅游服务输出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在内地市场的作用将因进一步合作而不断扩大。同时,因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来自非中国内地旅客也将呈现上升的趋势。
四、结论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