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1 10:25: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共资源经济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现将北京电子科技学院2019年在皖招生面试分数线公告如下:
理工类男生585分女生612分;
文史类男生587分女生603分。
关键词:有机化学及实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共享;协同创新
“有机化学及实验”课程从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开始[1],经过有机化学教学团队近十年的建设,顺利实现转型升级[2],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上线接受社会的评价。总结近十年的建设体会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
一、深化精品资源建设是关键
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关键是结合课程的特点建设精品资源。包括深化教学内容和改革课程体系,研究教学方法,探索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研制课程教学的新资源。
1.深化教学内容建设
(1)引入学科发展的新内容。“有机化学及实验”是技术基础课,在引进学科发展新内容时要有选择,既要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又不能增加课程的教学学时数。
有机化学课程引进了下述新内容:①有机化合物旋光性的螺旋理论――结构与旋光性的关系。国内外的有机化学教材中都没有解决有机化合物产生旋光性的原因,我国化学工作者提出有机化合物分子的螺旋结构使分子产生旋光性[3]。将这一观点引入教学,填补了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旋光性的空白。②邻基参与反应――某些反应分子构型保持。邻基参与反应是1942年提出[4]、近年被有机化学工作者所共识,把这个反应引入教学,纠正了对某些反应的构型、构型保持的错误解释。③LDA低温反应――实现羰基化合物交叉缩合反应。一直认为两种羰基化合物交叉缩合是没有合成意义的,近年发现强碱LDA在低温下先与一种羰基化合物反应,然后加入第二种羰基化合物,实现了两种羰基化合物选择性地交叉缩合[5],变成了一种重要的合成方法。④科研新成果――酚羟基快速醚化。笔者科研专利成果,酚羟基在适当的溶剂中,可以在室温下,高转化率、高选择性、快速地被醚化[6],增添了教学新案例。⑤室温离子液体――多用途的新化合物。室温离子液体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来,一直没有引起化学工作者的注意,近年来其合成、反应、应用都发展很快,是有机化学教学的新案例。⑥有机氟化合物――有特殊性能的卤化物。有机氟化合物是近年有机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7],其性能特殊,有特殊用途,引进教学拓展了卤烃的性质。⑦双氧水――绿色氧化剂。随着绿色化学的发展,发现双氧水能氧化多种官能团化合物,有的已实现工业应用。因此引入用双氧水替代污染严重的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的教学案例。诸如这些内容的引入保持了教学内容鲜活性,又没有增加学时数。
(2)全面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内容。有机化学一直重视石油加工及其化学,而忽视煤、生物质加工及其化学。我国煤储量多于石油,近年来,煤加工生产有机化学品发展很快;生物质是绿色化学品来源,生物质炼制工程包括生物柴油、天然有机化合物的转化等。增加这两方面的内容,体现了《21世纪有机化学发展战略》所提出的有机化学的定义[8],也体现了有机化学发展方向。
(3)引入反应控制的基本概念。动力学控制/热力学控制是高等有机化学的内容,将这一概念引入有机化学,既提升了教学内容,又简化了一些繁琐的解释,如共轭二烯的1,2-加成与1,4-加成、芳烃的定位规律、迈克尔加成反应规律等的解释。
(4)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的使用。过去用鲍林提出的抽象的共振杂化体表示离域体系,如烯醇负离子的结构和性质,学生很难理解;现在使用可视化的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表示,很容易理解离域体系的稳定性和反应性。
(5)简化一些叙述性的内容。如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不再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不仅加深了对物理性质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2.研究课程新体系
新体系把有机化学课程分成三部分,基础知识(或称概论)篇,主干内容篇,前沿交叉知识运用篇。
将分散在整个课程的各章节的化合物的结构与基本性质、命名、同分异构体、结构表征(四大谱)等内容集中,构成课程的基础知识篇。好处是提高了课程的基础,为后续课程内容学习做铺垫,节省学时,集成了知识模块。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卤代烃、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构成有机化学的主干篇,主要介绍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其中通过(2n+2)个π电子规律将具有芳香性的芳烃和杂环化合物组合成一章,由加成-消除反应机理将羧酸及羧酸衍生物融合成一章,卤烃/金属有机、含氧/含硫化合物、含氮/含磷化合物分别组合成一章,天然化合物分散到相应的章节中。组合结果强化了课程内涵联系,缩减了篇幅,节省了学时。糖、氨基酸蛋白质、类脂核酸、有机合成基础为前沿交叉知识应用篇,改用反应原理为主线组织课程,知识连贯顺畅,内容容易理解,前两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反应得到了巩固、应用和深化。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体现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及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科学。课程的起点提高,内容深化,学时减少,体现课程的基础性,符合认知规律,为自主学习留有空间。
3.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式教学方法起源于问题式教学的方法(PBL),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只要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课堂单一教学形式向以图书馆、实验室、科学实践多种教学形式转变,以灌输的方法向以启发、引导、研究等多种方法转变,以“一次成才”为目标向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转变的教学都属于研究式教学方法范畴。不同的课程会衍生出多种形式,有机化学教学团队探索实践了多种教学模式,其中包括:
(1)研究式讨论课。基本做法分六个步骤:教学设计、提炼问题、公布问题、集中讨论、教师总结和提炼新问题等。多数学生对研究式教学模式是积极参与和支持的,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构建的引导者。不仅训练学生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环境、与人沟通合作及协调各方面关系的综合能力。
(2)对比迁移式教学方法。对比迁移式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在变化的情景中对比分析并加以运用,以实现掌握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特别适合有机化学课程,例如:以反应规律为主线将烯烃的知识迁移到二烯、炔、小环烷烃,芳烃的知识迁移到杂环化合物、酚、芳胺、芳酸等,卤烃的知识迁移到醇、醚、环氧化合物,醛酮的知识迁移到羧酸及其衍生物,醇醛酮的知识迁移到糖等。每组前面的内容精讲、细学、讨论深透,后面的内容粗讲、引导讨论,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探索出“重点讲解-对比讨论-提高终身学习、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机化学教学新路子。
4.探索与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
依据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本课程实施大课化小课的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和开卷两种考核形式。大课化小课考核也可以期中考核50分,期末考核50分,考过的内容不再特意考核,促使学生把精力放在平时知识积累上,减轻学生的负担。闭卷考核增加主观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展示知识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弄清概念,从课程整体高度掌握知识体系。开卷式考核是一个包含所学过大部分内容的合成题目,给学生较长的时间,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写出报告,完成考核。组织集中交流典型的试卷,相互借鉴,是一次复习深化过程。
5.研制课程教学新资源
配合研究式教学,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出版了一批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
(1)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四套立体化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第2版、《有机化学学习指导》、《有机化学课堂教学软件》2.0版和《有机化学电子讲义》,共四部),其中《有机化学》第2版被评为2008年精品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有机化学实验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实验》第4版、《有机化学实验助教性课件》2.0版、《有机化学实验助学性课件》附在书后,共三部),其中《有机化学实验》第4版获得大连市优秀科技著作一等奖;双语教学示范课用书立体化教材(Organic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s,共二部);校际联合编写工科基础化学系列课教材中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简明教程》、《有机化学简明教程学习指南》、《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电子教案》,共三部)。
(2)研制新世纪“有机化学网络课程”,获国家优秀网络课程荣誉称号。这是精品课程之前的工作,“有机化学网络课程”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也是精品课程顺利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
二、共享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特点
1.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队伍是关键
有机化学及实验现有教学师资队伍包括六名教授、四名副教授、两名讲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其中一人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两人为辽宁省教学名师;一人在国外教学进修过一年,负责电子资源建设和网上传输技术处理;一人负责国家双语示范课教学;五人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过课,直接学习的有机化学教师上千人,录制了一批授课实况。优秀的教学队伍保证了课程能够实现共享。
2.基本资源系统丰富,适合网络传播
课程介绍、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课程结构、重点难点解析、习题作业、课程总结、试卷、重要参考资料(网络链接,纸质资料目录)、讲课录像等资料齐全,网上传输流畅。除此之外,还提供了有机化学及实验课程特有的基本资源:实验教学录像,实验整体安排要求讲课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的制备与应用授课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有机化学双语教学部分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2005年、2008年二次出版的电子讲义(高教出版社免费赠送)和开放实验教学等资源介绍。
三、协同创新建设教学资源
协同创新是指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研制拓展资源。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了下述新资源。
1.研制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库
研制了有机化学教学常用的近500个化合物的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每个化合物有8种分子模型,并用于教学,既是教学新内容又是教学新手段。在国外,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用于教材编写仅限于近十年几本流行的优秀教科书,用于教学也仅是几所名校。将静电势能图模型的彩色标改成黑白色标,用于纸质教材可降低印刷成本。
2.研制模拟计算实验
随着教育教学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学教育发展趋势是从单纯动手实验转向动手实验和模拟计算实验两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为此,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了一批模拟计算实验,经少数学生试用效果较好。
3.校际联合编写工科基础化学系列教材
参考“化工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用)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草案)的要求,大连理工大学(有机化学)、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浙江大学(分析化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物理化学)联合研究编写了工科基础化学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经过2年使用,反映很好。有机化学教学团队负责编写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共三部)。其中《有机化学简明教程》是按精品课程研究的新课程体系编写(学时数为60左右),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贯穿全书。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教高[2003]1号.
[2]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教高[2011]8号.
[3] 尹玉英,刘春蕴. 有机化合物分子旋光性的螺旋理论[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4] S. Winstein et al. J. Amer. Chem. Soc. 1942, 64: 2780.
[5] Graham Solomons T W. Organic Chemistry,9th Ed[M].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2008.
[6] 高占先等. ZL 2007 1 0158795.9(2008),申请号201110097447.1(2011),申请号201110233332.0(2012)[Z].
关键词: 创设氛围 举办艺术节 建立心理咨询室 多沟通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可是现行的教育体制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学校的职能,大多学校把升学率放在第一,把育人放在其次,很少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因而产生了如下问题:有些学生,成绩虽好,但缺乏独立的人格;有些学生,浑浑噩噩,根本不知道该做什么,缺乏学习动力;还有些学生,精神苦闷,不知道如何排解……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些问题很少能引起学校、老师甚至是家长的重视。笔者诚恳地希望我们在关注升学率,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精神、心灵,让学生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每个人都有精神家园,有了精神家园就有精神支柱,有了精神支柱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人,才可以像一棵树那样站立起来,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才敢于以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才可以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始终积极向上,不悲观,不失望,才可以上善之水、不吝阳光。所以学校和老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氛围,为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打造文化环境,创设文化氛围。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应该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从而让生活在这里的学生受到高尚的道德熏陶,聆听着所仰慕的伟人的教诲,触摸着时代的脉搏,滋补着精神的营养,吸收着进取的动力。我们可以在每届新生入学时,围绕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等展开大型讨论,让学校对制定的校训、校标、校歌、校风、校规等提出意见,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这些工作开展之前,档案室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图文资料,让活动开展得更有深度,更有文化味。这样做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又让学生参与了学校的文化建设,还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了解学校,进而热爱学校。有了这些主体参与的文化建设,所创设的文化氛围,肯定是乐于接纳的优良的育人环境。如学生宿舍是他们经常进出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家,何不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去起一个有文化色彩的温馨的名字。去做一些有个性的装饰……这样便优化了我们育人的环境,树立了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了文化底蕴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观。
二、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最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有了这个主体意识,他们才会投入最大的注意力,才会有学习动力。学校可以每年举办一到两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并可以作为传统一届一届继承下去。比如:可以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宣扬传统文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开展演讲比赛,让学生大显身手;还可以开展读书比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提升学生的兴趣……多种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追求,真正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精神追求会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正面引导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我校来说,每年我们都要为纪念“一二·九”举行大合唱比赛,使学生通过比赛既认识到活动的意义,接受传统教育,又增强集体荣誉感。可见,学生的精神成长离不开学校这块文化土壤。
三、建立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走出精神上的困惑。
我们在积极为学生创建精神文化氛围的同时,也要关心学生的心灵健康。我们在教育上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忽略学生的精神世界。每一个人在人生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许多时候,成年人也不能正确地处理精神问题,事实上,精神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隐患,精神危机已经成为了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更需要从学生抓起,让他们正确面对精神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拥有健康的心灵。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刚进入新学校难适应新环境;一些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矛盾;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缺乏成就感带来精神上的苦闷;有些学生难以面对早恋产生的痛苦和困惑……许多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或者是以消极、或者是以错误的方式对待。如果不及时帮助他们,会给他们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因此,帮助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尤其重要。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让懂得心理专业知识的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消除精神困惑。心理咨询室可以就学生成长中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定期举办各种青春话题讲座,还可以定期出一些小报,让学生了解自己,不惧怕困惑。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正确面对,积极解决问题,拥有健康的人格。
四、老师多和学生沟通,做学生精神上的引路人。
关键词:《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51-03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改革处于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教育部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肩负着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这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脉络和动向,进一步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更好地为国家、地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作为纺织类地方院校,武汉纺织大学在《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升级与建设中,通过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自身特色。
一、课程建设内涵
1.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课程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课程是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课程是教学的主要构成体,教学工作最基本的任务是课程实现的。教师主要通过授课,向学生传授知识并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建设高质量精品课程,提高教育质量。
2.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及其重要性[2]。精品课程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火车头。精品课程是高校课程中通过建设与提升的“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最重任务是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战略意义体现在对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成效突出,具备一定的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3]。相比较而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目的是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建设优质课程,通过课程来体现先进教育思想与理念,表达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技能和手段,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形式是一种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4]。因此课程建设是一个载体和平台,通过它,可以促进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编写有效教材及课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最终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密不可分。精品资源共享课肩负着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例如,武汉纺织大学的办学理念是“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纺织学科史湖北省的优势学科,因此它既决定了《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的理念、内容和手段的先进程度,也决定了《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在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教材质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水准。另一个角度,《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也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促进了学校科研与教研发展,促进了专业教材建设,促进了教学内容更新,促进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环节各方面的改革与水平的提高。因此,武汉纺织大学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具体表达和学科建设水平的综合反映。
3.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根据教育部文件的精神,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教师和学生为教学主体,包含社会学习者;课程性质为基础课和专业课,通过网络共享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受众面广,既服务于高校学生,也服务于社会学习者;课程资源完整、系统,以国家提供的网络平台为依托,适合网络传播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需经过学校、省、国家逐级建设,通过教育管理部门口径管理和申报,逐步达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目的在于推动学校优质特色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于学习者。其课程体现在:真正参与教学的课程负责人,真正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真正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内容,真正完整的全程教学,真正先进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真正的学习与互动。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1.国家开放课程的背景。200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国家启动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通过若干年分批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到2010年,国家共建设了3910个精品课程。此外,各省市和学校还建成了更多的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目前,国家精品课程存在如下问题:国家精品课程开发共享程度不够;各校课程网站结构繁杂;网上资源许多不能共享;教学各类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课程网站互动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重评审轻维护。因此,提高精品课程质量势在必行[5]。教高[2011]6号文提出[1],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按照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
2.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构成。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包含两类课程,一是项目名称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网络传播名称“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二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即原国家精品课程的升级。这两类课程侧重点不一样,存在一定的差异。服务对象: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面向社会大众;精品资源共享课则是供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学习使用。课程目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以提升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精品资源共享课则是提供课程资源共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达到给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学习目的。课程性质:精品视频公开课限制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其特色在于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文化性及思想性。课程基础:一是现有的国家精品课程升级,二是新特色课程建设。即以名师名课为基础,通过校、省向国家推荐,遴选依据在于课程的完整性。通过课程团队的教学水平与课程实践,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课程资源:精品视频公开课类似百家讲坛,选题源于课程又异于课程,内容为学科前沿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讲授要求深入浅出,课程一般只有数讲;精品资源共享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建设规划: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进展情况是,2011年开始,已有75门课程在“爱课程”网上线。2012年申报534项,第一批218项,第二批(限期整改)150项,不符合要求166项,预计“十二五”期间建1000门。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本科教学工程”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课程。
3.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经过校、省、国家三级建设,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其步骤是: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建设,采取遴选准入方式选拔课程;从2013年起,结合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如下:教学队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建设,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教学内容,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教学资源,服务教与学,系统、完整、资源丰富、充分,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技术要求,达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
4.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特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它要求关注课程的历史积淀、课程基础性质、带头人、团队结构、现代教育思想、特色的展现、教学效果水准、课程地位与示范性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更强调资源丰富、课程的完整,要便于网上学习。
三、《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1.背景。基于学校的历史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武汉纺织大学始终把纺织学科作为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科。作为纺织专业基础课程的《纺织材料学》,是一门基础性、纲领性课程,成为了纺织类的教学重点,它既需要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也需要带动纺织专业的其他平台课程,共同完成专业的建设,同时对其他专业课程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纺织材料学》课程是纺织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课程。2012年,《纺织材料学》课程开展了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2.人才培养背景。结合学校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出了适应产业转型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纺织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为:课程体系是以数理学科为基础,以纺织学科为核心,以材料学科为前沿,以人文艺术为引领,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基于纺织学科大类知识结构的“平台+方向模块”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的实施中,要求以纺织材料学为纺织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打造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纺纱学、针织学、织造学、织物组织学等工程技术类课程为纺织专业平台课程,打造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纺织类其他主要专业课程建设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3.《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节点。《纺织材料学》是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改革开放后,纺织工程专业就成为学院首批本科专业,作为原国家纺织工业部的部属院校,纺织工程专业也是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纺织材料学》同时进入了教学环节,开始了课程建设。随着纺织工程专业改造的不断进行,纺织材料学课程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与发展。
1987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被学校确立为6门重要建设课程之一。
1993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被学校确立12门重要课程之一(首批);
1996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校优质课程;
2000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
2004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校精品课程;
2005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2009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2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参加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选;
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组织措施
1.总则。教育部制订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并按照普通本科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制订课程建设计划和遴选、评价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使用,并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择优向教育部推荐课程[6]。
2.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高等学校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各方面要求,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从特色优势学科中精选课程,组建团队建设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行学校和主讲教师负责制,确保课程质量,通过单一渠道并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择优申报课程。
3.武汉纺织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组织措施。2012年10月18日,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和湖北省教育厅主办、武汉纺织大学承办的教育部2012年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培训会议在武汉举行,与会者通过培训深化了认识,认清了形势,明确了目标,启迪了思维。武汉纺织大学为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如基于学校办学特点现实,首批确定《纺织材料学》等四门课程转型升级。二是实行课程建设责任制,建立了校、院两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武汉纺织大学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主要由教务处、学校督导组、重点院系领导、学生工作口领导、主要职能部门及资深教育专家组成,我校教务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建设。如《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院级领导小组由纺织学院院长负责,由课程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校院两级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标与任务、建设阶段成果与节点、建设保障措施、评判与推广机、激励措施等。三是明确课程负责人制度。如《纺织材料学》课程负责人由长江学者徐卫林担任,“纺织材料与加工”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武汉纺织大学作为教学服务型高校,必须选取若干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切实做到“重点学科重点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把有限的财力集中使用到重点学科建设上去。一般来说,重点投资的对象,一应是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学科;二应是已有深厚的基础、较强的实力,并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的学科;三应是能代表和反映学科主流方向,符合现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学科;四应是有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因此,纺织材料学课程的建设资金是有保障的。武汉纺织大学2012年申报的“纺织材料学”课程已经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评审,获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2]姚恩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88-90.
[3]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Z].本科,2009.
[4]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
[5]于洪涛,等.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406-408.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模式 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的逐步扩大,高职院校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通过制定科学规范的资助模式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直接关系到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问题,同时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更关系到学校乃至全社会的稳定。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其给予资助。当前,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模式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制定有效的资助模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要。
1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现状
来自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高职院校在校生家庭经济的困难。通过对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分析,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主要包括:①来自农、牧区等自然条件较差的学生家庭收入低、经济基础差。②父母双亡或者单亲家庭的学生失去了经济依靠。③父母下岗或因病丧失部分劳动能力,致使家庭经济来源减少或中断,造成学生经济困难。④家庭人口多,在这些家庭中往往同时供养好几个学生,使得家庭经济比较拮据,常常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形。⑤家庭遭受自然灾害导致家庭经济困难。以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共有3316名在校学生,有1824名经济困难学生,其困生348人,贫困生1024人,一般贫困生452人。经济困难学生中,农、牧区因自然条件较差的有1245人,占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68.2%;父母双亡或单亲子女有138人,占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7.6%;父母下岗或因病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学生有97人,占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5.3%;因家庭上学人数多而使家庭收入入不敷出的有263人,占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14.4%;家庭遭受自然灾害的学生有54人,占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3%;其他因素的有27人,占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1.5%。
2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资助操作程序不科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实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项资助的基础,地方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具证明时的审核不够规范:一是由于各级政府没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证明的规范化规定;二是由于各省、市经济差异较大,因此,异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之间没有可比性;三是贫困学生证明材料的出具单位不认真核实,从而导致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难度增加。2.2 现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未分层次运作
在“奖、贷、助、补、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奖、补、减”与“助、贷”应分两个层次,因为前者是无偿的,后者是有偿的,放在一起运作不够合理,从而使资助主体和客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难以确立,使部分受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等、靠、要”的心理,表现在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对外界的依赖思想,而对自我应该如何应对贫困、渡过难关想得很少,对各种“奖、补、减”热情很高,对需要付出劳动和时间的勤工助学不太感兴趣。
2.3 勤工助学矛盾突出
从目前勤工助学情况来看,一方面供求矛盾相当突出,学院能提供的岗位很少,使得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参与勤工助学,同时,勤工助学岗位仅仅局限在院校内部,走出校门的很少,与社会联系比较少,更没有渗透到企业机关单位,勤工助学思路没有延伸和拓宽,助学岗位与学生的所学专业更是没有很好地结合;另一方面,少数学生存在虚荣心理,不愿意干一些认为没有面子的岗位,因此供求双方存在一定的矛盾。
3 改革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议
3.1 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系统,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相关证明材料
首先,为了确保困难学生证明材料的真实度,地方政府对贫困证明进行统一印制,并留存备查,并对违规出具证明的负责人,追究其责任。同时,困难学生的家庭成员构成、病情证明、家庭收入等证明应由当地派出所、县(区)人民医院等分别出具,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的真实可靠性。
其次,要创设监督机制提高认定实效,检举“谎报”行为。主要监督机制有:①是要以学生校内生活支出和同学反映作为重要的监督、核定手段。要将疑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重要的核定对象,掌握疑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饮食支出;通过对其周围同学的访谈,了解疑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支出,掌握其消费水平。同时要通过实地调查,电话了解等形式,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真实性,最后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放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②是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引导普通同学关注学校的资助工作。③是要建立完善的公示、检举制度,倡导公正、公平原则,畅通检举渠道,设立检举热线,引导同学检举“谎报”行为。④是要加大对有意“谎报”同学的处罚力度,取消“谎报”同学的评奖评优资格,记入诚信档案,以进一步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管理。⑤是要关心非在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掌握“漏报”的真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3.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自主、自立、自强
3.2.1 理财制度,即帮助学生理财
受社会生活经历的影响,以及自身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学生往往缺乏独立的生活技能。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需要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一切开支进行合理安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通过设立“理财本”,对特困生的学习、生活费用开支等进行及时的监控,这样在充分保障学生生活费用的情况下,同时能够对学生的开支进行科学合理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养成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以及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的道德风尚,遏制了学生之间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现象的发生。
3.2.2 强化育人环境,重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承受着来自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又伴随着比较严重的自卑感,往往容易丧失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而自信则是一个人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重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自然就成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重要条件。
①高职院校通过制定相应的措施,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找回自信,需要努力营造一个的良好的环境氛围。高职院校要做好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发挥学生会、社团等学校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②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高职院校在给予其关注和关爱的同时,为了确保班级内部的团结,应对其它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实施爱心教育,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在班级内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其他同学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团队关系,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深切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让真诚、友爱、和谐的风尚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进而营造出一个整体的氛围,培养起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学习困难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愉快地融入集体并在集体中奋发有为,从而激化他们克服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综上所述,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资助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化、完善化、规范化资助,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资助工作才能真正地开展。同时,资助工作又是一项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民生工程、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必须精心思考,选择并构建行之有效的资助模式,真正为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黄进,徐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现状考察和出路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6(12).
[2]赵春红.高职高专院校贫困生工作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
一、财务会计学课程在会计学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科的专业课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财务会计类课程、管理会计类课程、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类课程、审计类课程和财务管理类课程。我们根据会计基本理论和企业会计准则来编排财务会计类课程,财务会计类课程主要涉及会计循环、各项会计要素的核算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及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会计需要向高层汇报的内容。由于经济市场的不稳定性和市场资本的日益庞大,对外报告会计的财务会计类课程成了会计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这决定着会计学这一专业的体系建构完整性。财务会计学课程有很多不同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深入探索中级会计学课程,中级会计学课程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对于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二、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的财务会计类课程的研究,我们发现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著名的会计类专业的大学,他们已经通过EQUIS (European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欧洲质量改进体系)和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两项的国际认证。他们提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有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管理中引入财务会计学进行管理实践。EQUIS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注重理论和企业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财务会计类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能空洞说教。会计的主要作用就是使领导者直观的了解到企业业务的运营情况和具体营利方案存在的有利条件和弊端,进而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这对财务会计学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推陈出新,不仅仅把会计看做记账和制作财务报表的机器,而要能结合企业的实际,设计、讲解更多与企业的发展相关的问题,比如:淘宝、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公司的崛起是否给传统零售业造成压力,苏宁电器、掌趣科技等轻资产公司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东方科技、华域汽车在主要营收之外串联起其他交易收入的经营模式的优点是什么?讲课的目的是使同学们对现代企业的业务范围、营收方式有一个深入的掌握,只有这样财务会计学这门学科才成为一个体系,具有真正的完整性;同学们也只有深入企业真正的实践过财务会计学相关方面的工作,才能明白它的现实意义,才算对这一学科有相应的把握和发展的基础。
2.把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力作为财务会计教学的主要工作。EQUIS认证、AACSB认证重要标准之二是注重学科教学的创新优势的培养。他们根据企业的会计准则,展开项目的核算及财务报表的编排制作等方面业务的讲解。这样的课程讲解模式的缺点在于企业中关于会计的条文准则有时很不灵活,过于教条,不能适应新情况的发展变化,所以这成为老师们需要解决的又一个问题。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企业的财务资金的流转的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因此财务会计学的教学不只是对理论的解释和说明那么简单,还要在讲解中结合现代企业的财务会计发展案例进行创新意识的教学活动。财务会计学教学的创新能力指的是培养会计职业判断力,能够根据课堂讲述的知识结构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财务会计学教学不仅是老师教的活动更是学生学的活动,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只是学习书本上讲的东西,更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案例进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独立自主的解决之前没有见过的问题。高等学校的教育与其说教会同学们知识,不如说教会同学们学习的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简而言之是一种职业本能的判断力,只有拥有这种判断力,同学们才能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有所建树。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财务会计学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是要保持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中国特色,根据中国现实进行有必要的延伸。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会计要素核算、财务报告编排制作和分析是构成财务会计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他们互相联系,组成一个系统的组织结构,前后形成紧密的逻辑关系。这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金融资产、股票债权投资和固有资产的统计,公司负债、营业收入及所得税费的统计与分析,财务报表的编排制作及分析等。
财务会计学课程重难点的教学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首先主讲老师应该对课堂所需要讲的内容、经典案例和组织形式有所准备,特别是重点难点内容典型实例的准备;其次学生课前要进行预习,针对不会的内容做好笔记记录,重难点内容要反复的学习,最终达到能和同学讨论解决的目的,当然过于难的问题还是要询问老师。如此充分的准备之后,老师和同学们就会对本课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进而提出有深度的有建设性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会超出老师和同学们的预料,比如:公允价值计量一课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是不是由公允价值引起的?
美国的国会议员提出这样的质疑,我们当然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来是资本市场的泡沫经济的破产,实际远没有这么简单,它是由多种因素作用导致的结果,而财务会计又在中间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老师在回答这方面的问题时要谨慎,有着重点,主要着重于财务会计方面内容的讲解。这时的会计就不单单是会计那么简单,它作为整个经济市场重要的一环,对经济的平稳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人可以确定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财务会计无关。老师们应该结合当今世界的发展形势、存在的问题进行财务会计学的讲解,不能空洞说教。对于重难点内容我们更要格外的注意,耐心细致的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那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也要有所解释,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掌握重难点;课下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成立小组探讨解答问题,或者预留作业,实时的了解同学们的学习进度,达到巩固练习熟练运用这门知识的效果。
财务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突出实践,通过实践来真正的培养创新精神,把握时展所带来的问题,最终解决它。因此学科老师多年来不断进行总结思考,探索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目标、紧跟时代潮流、注重实践教学,具体的改革方式有以下几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实例分析、专题讨论和多媒体实验教学等,促进同学消化掌握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成立实验室,实现会计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三位一体”全方位教学实践;建设“会计与财务案例库”,丰富案例教学资料和已有内容,便于老师们的教学和学生查阅。
四、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EQUIS(European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欧洲质量改进体系)和AACSB认证有利于AOL
Abstract: Accounting is a kind of course with strong policy orientation. Although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their own emphasis on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in essence, the accounting theory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aught by al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be based on the unified accounting standards promulgated by the state. Therefore, there is a wide demand bas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er level of shared accounting teaching resources base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ing accounting profession, account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methods and accounting teaching activities, in order to obtain the successful construction of shared higher vocational accounting teaching resources base and make it develop and grow, i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n construction idea and method.
P键词:大数据;共享;高职会计专业
Key words: big data;sharing;higher vocational accounting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200-02
0 引言
大数据背景下的共享性型高职会计教学资源库是以现有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源库建设成果为基础,创新地融入新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共享概念并结合及大数据信息技术开发的面向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新型网络新型教学平台。
其拥有建设的多方参与性,资源的充足性和更新性以及信息技术的高度应用型等特性,笔者就建设的意义以及建设中所需注意的原则进行了探讨。
1 大数据背景下的共享型高职会计教学资源库建设应面向所有教育背景的学生并与终身学习理念紧密结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就会计专业为例,通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比例逐年下降,而通过中高职对接以及自考等多种考察渠道进入各高职院校会计的学生不断加大。所以,从学校和教师的层面来说,在将不同教育背景学生编入同一个教学班级的时候,教师如何在日常授课中做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进行因材施教已经非常重要。显而易见的是,传统的大锅饭以及依赖于某某一本或者某一系列的课本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另外,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新经济和技术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个人发展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促进终身学习理念。
鉴于新背景下高职会计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的要求,在建设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并针对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对授课知识进行元素化、积件化、模块化的设计,在保证日常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得教育背景不同的学生都能听得懂、跟得上。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允许其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以及职业规划利用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专业核心课程包、线上线下测试系统、实操案例解析等模块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逐步加大教学资源库的使用频率和力度。随着会计教学资源库的进一步运用,促使学生养成通过资源库进行自我学习以及提高的习惯。且该习惯一旦养成就会长期保持,即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以及职业进阶的要求,资源库又提供了一个不断自我提升的平台和与最新会计教学交流的渠道。
2 资源库的建设应以校企互利型的合作保障机制为依托
目前,我国在高职会计教育过程中的校企合作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建立全面、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是高职教育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建设保证。然而,我国现阶段大多数的会计高职校企合作基本处于会计学院提出合作要求并在校内提供场地等基础设施,合作企业提供资金或者某些财务用设备、软件等的初级合作情况,站在企业角度,目前的大多校企合作层次基本停留在纯设备和资金投入层面,企业只是单方面的投入。在这样合作形态的影响下,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被动的合作地位,导致企业参与建设的热情不高,没有深度融入会计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中。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人才也与企业实际需要有一定差距,造成了一边会计毕业生感叹找工作难,而企业又难以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恶性循环。另外,企业对高职教育产业投入与普通的商业投资不同,是属于投资回报期长、且无法直接用具体数额的经济利益流入而体现的。所以企业不愿长期与学校建立比较牢固的合作关系,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所以,在新形势下,如何调动企业的合作积极性,提高合作质量,拓展合作深度是会计专业资源库建设应重点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资源库建设中的校企合作应以互利型的合作保障机制为依托,坚持利益共享的原则,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与理工科专业不同,会计专业知识的体系性、政策导向性较强,各行业所需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侧重点、业务处理要点也各有不同。资源库建设就是能将校企利益进行直接连接的纽带,通过利益共享,学校通过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不仅能够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还可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对企业而言,可以使企业获得高质量对口会计人才,提高企业的获得感,激发深度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深度参与共享型资源库建设来扩大企业知名度,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紧缺型会计专业人才,通过两方面解决了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的问题。
3 应注重大数据网络技术的应用,将已经建设的成果嫁接入新的平台并做到资源的不断更新和充实
会计教学资源库作为高职会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较为完善的运用体系和较为充足的知识素材库,但是限于建设时的技术条件限制,目前大部分的会计教学资源库是以PC端为主要应用接口,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打破地域限制,帮助学生通过远程网络进行学习。但目前高职学校基于网络的综合财务类实训室数量仍然不足,基本只能满足授课需求,没有多余的实训室能保证向学生开放以供自由学习。另外,鉴于大部分已经建设完成的会计教学资源库仍然基于PC端的现状,教学资源库的知识的更新效率仍然较低,部分时效性、规范性较强的资源更新难度和速度远远跟不上行业进行的一系列调整速度(例如税务知识、企业ERP管理系统升级等)。
在移动端网络技术应用广泛和高普及率的背景下,移动端(主要为手机)逐渐显现出作为校内外实训基地与学生的直接纽带的潜质。在技术层面,以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作为技术支持,在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以及S富学习方式和内容的方面具有长远的发展空间。所以,在建设会计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时,应首选使用当今移动端新型软件技术为支持,将现有的PC端建设成果重新进行移植。主要手段为将现有的建设成果包括教学课件和录像、在线测试和答疑、典型案例分析等模块。通过软件重组的方式素材化并进行重组,建成以移动课程中心、互动学习中心以及监控评价中心等模块组成的新型移动端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鉴于移动端使用方便,收发信息便捷的特性,在资源库主体建设完成后,维护者可以通过网络较快地对资源库进行维护,同时大大减轻了信息更新的难度,缩短了信息更新的时间,进而保持了资源库知识的充足性、时效性。
4 结语
会计作为工商管理之下独立的二级学科,其理论严谨性和政策指导性都较强,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行学习提高以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实操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身能够胜任财会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在建设共享型高职会计教学资源库的设计阶段,应以实际需求为导向,考虑到所有潜在需要使用该资源库的用户的不同教育背景,结合终身教育学习理念;在协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体现高职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充分拓展与企业深度合作的空间,做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贴合。在具体资源模块建设时,应将现有PC端资源通过移动网络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整合再构建,做到已有建设成果的完美对接;在建设完成后,应并积极运用移动网络技术对资源库进行不断的更新维护和资源扩充,保持资源库中资源的时效性和充足性。
参考文献:
[1]吴文峻,吕卫峰.大数据时代的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J].计算机教育,2013(20):9-10,44.
[2]王琪,刘瑜.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报,2016,15(4):101.
【关键词】经济学 政府 旅游管理 职能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中政府管理职能行使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普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有市场来调节旅游资源分配,放任旅游业在市场的导向下自由发展,另一种是强调政府要理性的行使管理职能,干预旅游资源的调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对经济学视角下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研究是有着一定现实意义的。
一、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必要性分析
从现代为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可以得出,市场并不能够达到完全竞争均衡状态,难以确保市场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市场机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旅游业来说也是如此,政府管理职能的行使能够保证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当行使管理职能,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
市场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致,且这种信息的不一致会对掌握信息少的一方产生一定的利益影响,在这种条件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将会失去作用。相较于其他市场产品和市场服务而言,旅游服务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很难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支付价格制定受到现场消费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影响不大,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消费者在事前不会得到具体的服务质量信息,因此也就不会对支付价格产生影响,这就使得一些服务质量高的旅游企业积极性弱,而一些服务质量差的企业积极性高,服务质量差的旅游企业往往能够在旅游交易中专区更多的利润,这就导致了旅游产业的畸形化发展,例如当今旅游欺诈、强制购买等问题在旅游业中屡见不鲜,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要想实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政府行使管理职能来规范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
(二)“公地悲剧”的产生
“公地悲剧”指的是公共资源的一种问题,一些公共资源一旦承担的消费者人数较多,则会更多的消耗公共资源,而公共资源又无法遏制这种现象。具体来说,在旅游业发展迅猛的背景下,游客数量越来越多,公共资源不堪重负,这就使得公共资源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商人逐利自古有之,旅游资源产权不明确,企业为了追求利于不惜对公共资源进行恶性开发,资源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行使管理职能是十分必要的。
(三)外部问题制约旅游业的发展
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就目前来看,国有资产是我国旅游投资的主体,其在投资的过程中并没有有效的预算,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这就出现恶一种“投资饥渴”的现象,使得大量的低水平旅游建设重复,破坏性开发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政府通过一定的管理政策来加以引导,以此来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实践途径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知,从经济学视角上来看,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是十分必要的,是有利于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但政府如何正确的形式旅游管理职能至关重要,下面结合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实践途径。
(一)区域联合推进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化明显,中部及沿海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西部及内陆地区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缓慢。旅游产业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对经济的依赖性较强,因此不同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不同,这就要求政府在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要坚持区域联合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当地特点来研究针对性的旅游管理理论,指导区域旅游的发展。此外应当以各个区域民族差异、边缘地带等为基础,保证管理职能行使的弹性,以此来全面推进我国各个区域的旅游发展。
(二)差异化管理方式
我国各个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劣势原因,而也存在着政府管理的主观原因。因此,政府在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差异化管理方式,允许各个区域的旅游存在一定的差别,此外,政府可以将趋于旅游管理适当放权给地方政府,实现区域旅游的自主管理[2]。对于一些旅游产业发展较慢的地区可以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例如,鼓励地方政府进行多方式旅游融资,对西部地区等进行降息贷款等,对于旅游产业发展较快、优势明显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授权程度。这种差异化的管理方式能够真正实现旅游管理的因地制宜,能够根据区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满足其政策需求,从而实现各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各部门之间协调管理
旅游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现有的多头管理方式牵扯多方利益,在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政府在形式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多个部门之间要相互合作,优化管理组织结构。例如政府部门要与公共资源管理部门、市场盈利机构等进行积极合作,以此来保证管理的协调性,避免再出现“公地悲剧”等类似问题。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政府应当积极行使旅游管理职能,规范旅游市场,以此来促进我国旅游产业长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美仙.试论政府在旅游投资中的调控作用[J]. 经济问题探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