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3 16:14: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教学评价体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社会呼唤创新性的人才,实验教学对于激发中小学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育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小学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没有发挥出实验教学应有的作用,需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 建立中小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1.1 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验教学成功的关键。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一方面可以充分反映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让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对教师的一个督促,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1.2 发现学生的学习盲点,提高学习质量
实验教学的根本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完善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质量和效率。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反映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而且可以反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譬如说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人格品质等各方面的情况,这些评价信息不仅能够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自我改正,而且也让教师对学生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可以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的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1.3 明确实验教学改革方向,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反映教师和学生的状况,还可以暴露出学校在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评价的信息将有利于学校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实验室的建设等,有利于促进学校实验教学的改革。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充分反映各个方面的问题,譬如说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先进的实验设备的引进等,学校可以根据评价信息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目标等各方面进行适时的完善与改进,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当前中小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2.1 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单一,影响教学质量
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管理、实验设备等,因此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学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局限在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是互动的过程,单一的评价是不能全面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
2.2 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只重视结果,不注重过程
教学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的问题往往更加深刻、全面,然而当前中小学的实验教学评价往往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往往占了总成绩的很大比重,而学生平时在实验教学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生上课的积极程度、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等情况都没有在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得到重视,这种评价是不够全面、不够真实的。
2.3 对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重视不够
目前中小学的理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都已形成了统一成熟的评价模式,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还未受到学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包括相应的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的区别,应结合实验教学自身的特点,尽快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质量评价体系,已有的评价标准,要加强修订和总结,使之不断完善。
3 中小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
质量评价体系要能够真实地反映实验教学的各个方面,所以必须是全面的,即多元化的,包括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1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实验教学准备情况:实验设备的准备情况;配备实验指导书;布置实验预习;检查实验预习;交代实验任务和目的。
2)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内容和理论相结合;实验内容和社会生活相联系;教师备课充分,讲解清晰,操作熟练。
3)教学态度:工作认真负责;耐心细致。
4)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主动启发教学;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5)教学效果:课堂氛围宽松、民主;学生掌握全部实验内容;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的评价可以采取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法。所谓量化就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打分,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通常是以考试的方式来进行;所谓质化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话语式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多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品质等各个方面。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可以全面地反映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克服单一评价模式的缺陷。此外,在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要遵循过程和结果并重的原则,对学生每节课的表现都做好记录,并将其纳入到学生综合评价之中,加大过程评价在综合评价中的比重。
3.3 对学校实验教学管理的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实验队伍的建设和水平,实验设备,实验环境和安全,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对学校的管理评价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改善实验教学的条件,促进实验教学的改革有重要的作用。
3.4 多个评价主体之间的多种评价手段
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对这三个主体可以采用多个评价手段。
1)可以实现主体的自评,即学校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可以给不同的主体以反省自身的机会,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
2)可以进行主体之间的互评。即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对学校和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教师和学校进行评价,各个主体都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都与其他两个主体发生直接联系,所以他们有发言权,评价信息也是很有价值的。
3)进行同行之间的互评,即教师同行之间的互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让评价主体在具有相同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交流,从而发现差距,改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史智平.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与指标体系建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
[2]战春梅,李军.综合性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其模糊评价[J].肇庆学院学报,2008(5).
从泰勒1932年“八年研究”中教育评价的第一次提出到现在,评价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评价行为,它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在我国,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1)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在学生口、手、体、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下,完成对相关知识的主动构建. (2)改进教师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从单纯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三重身份,充分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可以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教育评价的作用不在于证明,而更多的在于改进现有的状态. 教师从评价中获取的反馈信息,可以更科学地组织教学,保证教与学的信息畅通,使教学活动处于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中. 学生通过评价获取的反馈信息,可以更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努力方向,有目的地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自评体系
(一)学生自评体系设计原则
在传统的评价指标中,指标的直接可测性和可观察性、相互独立性、整体完备性和本质性、公平性被较多地强调,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自评体系,还需要遵循的有:
1.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依赖于参与度、合作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其中,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中,建立成长记录袋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成长记录中的选择材料可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教师看到之后提出修改意见.
2. 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学段目标”和“推迟判断”广泛受到关注. 所谓“学段目标”,是指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推迟判断”主要是指一些对自己测试结果不满意的同学向老师申请重新作答,老师再次给出评价的情况. 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可以采用“推迟判断”的做法,允许他们第二次答题,并对第二次的试卷作出评价.
3. 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主要在于观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试图寻找其他途径,与他人进行合作. 在问题解决之后,是否能准确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对结果进行解释.
4. 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广泛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甚至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充分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评价方式的选取上,既可以采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等方式. 总之,教师应该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综合比较,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进步历程.
5. 评价结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为主的方式. 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 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的结果更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自评体系具体设计
根据上文对设计原则的分析,现主要从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三个方面来设计学生自评的评价体系:
现对上述评价标准做一简单分析:
1. 从知识目标进行分析
(1)是否听懂上课所讲内容,是否掌握课上所讲知识
听懂所讲内容是最基本的知识目标. 教师在授课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简单复述课堂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并简单阐述说一下自己的整体感受和理解,期望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知识目标无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设定一些题目,客观而真实的测验学生对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更加全面地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是否能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新旧知识的前后连贯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有不可隔断的联系. 比如在四则运算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乘法的有关规律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改用加法来实现相同的计算,以此达到新旧知识的连贯.
2. 从情感目标进行分析
(1)是否对所学知识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某种意义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更重要.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平时生活中的小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问题的解决变得生动有趣.
(2)是否能欣赏或感受到数学之美,是否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体会到了数学之美,数学的学习便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事情,从中得到的也不再是痛苦的回忆,而是快乐的享受. 学生将数学的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体验,对于情感目标的培养,对于数学知识目标的学习都是很重要的.
(3)是否能认识到数学的文化地位,是否能认识到所学知识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是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等)的基础. 只有认识到了数学在众多学科中的地位,才会对数学的重要性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会进一步热爱和重视数学,以应用的激情努力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 数学是一门环环相扣的课程,一个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到下一个知识的学习,只有充分认识到当前所学知识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才会对其付出足够的努力,进而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3. 从动作技能目标进行分析
(1)是否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所有的动作技能中,成功发现并提出问题无疑是最重要的. 一个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是不会过分关心自己的数学学习的,也就不可能发现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了. 发现问题之后,成功的提出问题又对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用数学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敏锐地发现问题,准确地提出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值得追求的.
(2)是否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做到举一反三
数学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抽象. 能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动作技能评价的基本指标,也是数学能力的最终表现. 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平时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强化了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提高了知识应用的能力. 能否做到举一反三是检测一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只有对数学规律的深入理解,具备了足够的灵活性,才会在解题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才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到灵活应用.
关键词: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评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1-0006-02
日前,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测评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在广州体育学院隆重举行。十年前,在总结各级各类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确立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定位和宗旨,即创建一个国家级的赛事平台,展示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升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增强体育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引领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从2011年到2016年,比赛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它是否按照当初的理念在发展,它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六年后的今天,需要进行回顾、总结,以便能更好地理清思路、看清方向。
一、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再认识
1. 坚持方向引领,搭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交流展示平台
六年来,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得到了各省(区、市)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在较大范围内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通过比赛,各地体育教师提升了教学技能,点燃了发展职业能力的热情,一大批体育教师脱颖而出。
但在坚持初衷的同时,由比赛带来的负效应也逐步显现。对比三届比赛不难发现,各省(区、市)的参赛方式,已经从各位参赛队员的独立作战变成团队作战,各代表队有多位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指导和训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比赛从体现体育教师个人的教学技能水平变成了体现教学团队的教学技能水平。这种转变,一方面确实对于参赛教师的教学技能有较大的提升和帮助,另一方面,过度的指导、“手把手”的教授有可能抑制了参赛教师本身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更令人担忧的是,团队作战的背后是一些省份对于名次和奖项的追逐。针对这一现象,大赛组委会也采取了一些方法,如:在进行规定项目的微课教学时,参赛教师在参赛前10分钟抽取教学内容。从知道教学内容到教学设计再到实施只有10分钟,这种做法是希望尽可能地考查参赛教师“个体”的经验积累和临场应变能力,体现个人的真实水平。
2. 保持比赛内容的稳定性,强调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全面发展
纵观三届比赛,每一届比赛的项目和内容基本保持稳定。包括基本功、运动技能(自选项目)、教学能力(规定项目)、教学设计和评课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展示等五个部分。相比前两届比赛,仅有的一些变化,是为了增加教学的真实性。如:第三届比赛的教学能力部分由原来的模拟上课,没有授课对象,变成本次比赛增加6名学生志愿者作为授课对象,更能考查参赛教师的教学组织和临场应变能力。通过保持比赛内容的相对稳定,将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核心要求贯穿比赛始终,以此希望体育教师通过比赛明确自身职业能力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学的根本,不管教育改革如何推进和发展,过硬的基本功、运动技能、教学能力和教学理论知识是学校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一贯不变的要求。
3.构建层层开展的比赛体系,推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
六年来,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构建了从学校到区、县,到省、市,再到全国,层层开展的比赛体系,希望通过这种比赛体系让全国更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参与到交流和展示当中,并建立起科学有序、层层选拔的参赛队员选拔机制。但是,据对本届参赛队员的了解发现,基于这种层层开展的参赛体系进行参赛队员选拔的设想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由于种种原因,部分省市的参赛组队方式由省级教研部门直接委派到某个省属区域教研单位进行组队参赛,甚至出现了重复报送前两届参赛教师的现象。笔者认为,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但是,这种参赛的组队方式,大部分一线体育教师不能得到层层参与、脱颖而出的平等参与机会,在整个活动中受益的只有极少数几人。这种做法不利于推动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也与组建这个全国性赛事平台的初衷相去甚远。
二、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测评和比赛内容设计的科学性问题
从内容来看,自选项目和规定项目的测试都包括了田径、球类、体操、武术和韵律操舞蹈五大类10个项目,规定项目又分为小学和中学,五大类10个项目各有三项内容可供抽取,因此小学和中学各有30个教材内容。这些内容是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参照经国家审定的义务教育和高中体育教材中的共性内容选定的。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项目的内容以个人技术为主。笔者认为,对于教学技能的测评应该包括个人的运动技术和技能,目前这些项目和内容安排确实是考查了个人的运动技术水平,且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对于球类(足球、@球、排球)这种团队项目而言,协作配合以及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也是运动技能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今后的测评和比赛是否可以考虑在个人运动技术测评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环节,如篮球比赛等,能充分考查参赛教师的运动技能。
2.测评和比赛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对比三届比赛,测评和比赛评价体系的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评分体系尚缺乏完善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评分办法。通读第三届测试和比赛的竞赛规程和细则,笔者发现,在每一比赛项目中规定了比赛办法,但是对于评分办法和评价标准没有进行具体描述。而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第三届测评和比赛的评委们反映,比赛项目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评分办法,使得评委们只能更多地依靠自己在本项目上的评分经验和判断来进行评分,也因此出现了项目之间评分视角大不相同的现象。如:在排球自选项目当中,每位参赛教师在同一动作展示中有两次机会,取最好成绩的一次计算得分。在评分时,评委A第一次动作评分90分,第二次动作评分87分,评委B第一次动作评分85分,第二次动作评分90分。在选取计算得分的成绩时,评委A计入的是第一次动作的评分,而评委B计入的是第二次动作的评分。可以推测,评委A和B评分出入的原因,有可能是评委所处观察位置的不同导致的,但更有可能是因为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评分办法,使得评委评价标准不一致导致的。另外,将不同轮次动作的评分计入最后成绩进行计算的方法也缺乏科学性。
第二,成绩计算方法没有明确告知。测评和比赛活动采取的是多环节综合评分,除了计算个人成绩之外,还计算团队成绩。第一届比赛采用的是平均分计算方法,为了更科学合理,第二、三届比赛采取的是标准分和T分相结合的计算方法。但在比赛规程和细则当中对于综合评分的方法没有进行具体说明,也没有明确告知各代表队,因此,由于不了解,在活动过程中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评价无疑是测评和比赛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完善的评价体系对于测评和比赛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这样的全国性赛事活动中对比赛各项目的评分标准和评分办法进行具体的可操作的说明,建立一套完善的、相对稳定的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3.组织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届测评和比赛活动的过程中暴露了一些组织工作方面的问题。第一,测评和比赛通知下发时间较晚,给各代表队的组织工作带来了困难,经费的筹措、队员的选拔、指导和训练等要在40多天中很好地完成,的确时间紧、任务重。第二,一些省(区、市)对此次测评和比赛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三届测评和比赛活动共22支代表队,还有约10个省(区、市)没能组队参加。第三,比赛环境需要标准化设计。第三届测评和比赛过程中出现了场地、器材以及评委调配等组织工作的不足。测评和比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为了精益求精,笔者建议,今后的测评和比赛,要对比赛场地、器材、环境的设计和评委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对场地大小、器材规格、评委位置等进行标准化设计。
同时也建议,要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开展下去,主办单位应将其列入部门长期工作计划当中,定期开展,以便各省(区、市)能据此将这项工作列入年度经费预算,提前开展基层的比赛和选拔。另外,比赛的举办方式可以多样化,目的是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三、对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审视和展望
通过对参赛选手情况的了解发现,各省(区、市)的参赛教师均为专职体育教师。比赛规程也要求,参加测评和比赛的教师资格是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满4周年及4周年以上的中小学(包括职业学校)专任体育教师。而从我国体育教师队伍的组成现状来看,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小W体育教学工作是由非专职体育教师担任的。那么,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平台能否更开放?是否应该考虑这些非专职体育教师?如何让他们也能在这个平台上提高体育教学技能?
论文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评价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成为了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的差异性较大,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而应该有一套适合本学科特色的评价方式,要力求避免传统评价中的缺陷,完善和创新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更应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更科学、合理地评价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一、反思现状,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
1.对评价认识不足
随着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计划的实施,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已经迈入了中小学必修课的行列,但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在绍兴仅仅是有这样一项规定:获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二级及以上等级证书者可降5分参加录取。许多家长、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目前没有成为中考、高考学科,这门课程并不重要,在中学尚且如此,在小学阶段就更未引起重视了。与其他学科相比,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尚未作为一项教学工作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忽视了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
2.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评价内容只注重结果
就目前我市各小学而言,信息技术的开课率还是很高的,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各校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某些考试,沿用了传统课程(如:语文、数学等)的考查方式,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笔试,教师评分后记入成绩册;有的学校没有考试,放任自流,造成学生学习的时候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上网、聊天、游戏等;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在信息技术考核评价中增加了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考试评价(即上机测试),但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仍然是几项测试的有限相加。以考试方式来评价信息技术教学,往往忽视考查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的过程,过多的重视考试分数、成绩,其弊端就是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
3.评价方式的现状急需改革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明确指出:“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新课改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很好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除了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外,还应注意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掌握后能否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因此,需要一种既适合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又能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乐于学习的新颖的评价方式。
二、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实施中的应对措施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原则是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根据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以及原有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使用了以下一些做法:
1.引入“无纸化”的考试方式
根据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证书考试的模式,尝试让学生一人一机在限定的时间内在计算机上答题,考查的不仅是一些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有上机操作能力考核部分。这种考试方式本身就是对学生操作水平的一次检验,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也做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
在实际操作“无纸化”考试方式时,由于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的考试系统,目前笔者只是自己建立一个简易的在线测试系统,系统中的题目也较少,还处于一个试验阶段。
2.自制电子作品考试方式
即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创作多媒体作品的考试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教师在给定了范围与评定标准后,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和素材,完成作品并存盘交给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就进行这样的考试。例如:在完成PowerPoint模块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以春节或元旦为内容,以简单的文字、图案制作一个演示文稿。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作品。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巩固了PowerPoint基础知识。学生对这种考试没有过重的压力,自制电子作品考试方式的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结合Blog建立“电子档案”
对于每个学习阶段,评价的重点就是学生在这一个阶段都学到了什么。在这部分评价中,学生需要在每一阶段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作品。笔者的做法是在WIN2000服务器上为每个班级建立相应类型的文件夹,然后在每个班级文件夹中,建立与学生学号、姓名对应的文件夹,通过设置“安全”和“共享”,每次上课时,学生把作品保存到一个自己专用的文件夹中,学生的作品只能由这个文件夹所属的同学浏览和修改。然后在某个阶段或期末学习完成后,进行统一评价。
Blog是近两年迅速兴起的一种操作简易、方便快捷的网上空间。每班学生之间通过Blog链接,建立起学生Blog群,从而形成了一个网上交流平台。Blog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空间,以可视化的形式记录了学生学习的过程。笔者让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完成后,结合完成的作品写一些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以及其他同学、教师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等等。
4.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有机结合
自评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和作品制作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互评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师评是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评价坚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教师评价为主导的原则,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尊重学生,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通过学生的自评和同学间的互评,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由于学生自评、互评,对学生而言压力相对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交流自己在制作作品中的经验,从而使学生有清楚的自我认识,从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5.评价分层
对学生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学习兴趣的差异,操作时间的差异等,导致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差距较大。就我校而言,学生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在评价过程中必须正视这种差异,对于各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分层的实际,看学生在该层次中有没有达到目标。同时,评价要注意鼓励性,对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任何进步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这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
在实际应用中,笔者采取几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将平时表现、上机操作、作品相结合,采取等级制(即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并告诉学生在哪些方面做得不错,在哪些方面尚有不足,指给他们前进的方向。
三、实施评价过程中的体会与反思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不同在于,它的评价过程较长,比如自制电子作品考试的题目与评定标准是事先告知学生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创作作品,在作品评价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对作品进行展示、说明的机会。因此,学生在作品制作中可以以轻松的心态认真投入测试。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看重评价过程。比如在完成一个综合性作品中,学生要完成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处理和信息的,这些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要充分肯定关注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笔者任教的是中高年级,虽然研究的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低年级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与文字输入的能力还比较低,因此,评价方法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其他,比如学生自评、互评会占用部分教学时间,而且学生自评难免存在虚报成绩的现象。这些都需要今后对不同年级评价方式进行研究,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总之,我们应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在教学评价中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原则,应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实践,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以上是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点自己的做法与体会,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杨淑筠.对“课堂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的结构和基本概念的认识[J].云南教育(继续教育版),2005,4.
[2]王坤敏,刘红艳.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中的“作品评价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3,5.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绩效评价;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自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来(以下简称标准),很多地区都组织了一线中小学教师或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下简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标准对教育系统中的三类人员分别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定。相应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也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目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评价方式基本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即计算机操作考核和理论笔试相结合。计算机操作考核部分往往只考察一些简单的操作,理论部分往往只注重受训教师对一些教育技术理论的简单记忆。传统的评价方式没有通过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采用系统的方法考察培训的效果,进而影响最终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笔者尝试借鉴起源于程序教学和教学系统设计中绩效技术的内涵,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绩效评价的过程和方法结合起来,形成培训绩效评价。
一、绩效评价概述
(一)绩效评价的含义.
绩效来源于英文的perfomrnace.原意为成绩、表现、能力。绩效技术又称人类绩效技术,起源于程序教学和教学系统设计。目前,学者对绩效技术的概念、定义、基础理论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国际绩效改进协会ISPI从下面三个方面来阐述人类绩效技术:人类:组成一个组织的个人与团体:绩效:活动与可测量的结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与整体的方法。国内学者张祖忻则认为: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目。
绩效评价,是绩效技术的重要环节和重要领域,是将绩效技术的思想系统地运用于评价实践活动的过程和行为。
(二)绩效评价与教育技术相互促进的融合关系
绩效技术起源于教学系统设计,美国学者GaryAnglin认为“绩效技术包含了教学技术,绩效技术还涵盖了人类绩效问题的非教学法解决方案的设计。”94定义的作者西尔斯(B.Seels)认为“(教学技术的实践也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其焦点在于面向绩效的提高,而不是传统的教学设计”。绩效技术是教学系统设计基础上不断发展的产物而绩效技术和教育技术两者在相互补充中又略显差别,绩效技术和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将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不断发展。绩效评价是绩效技术重要组成环节之一,是绩效技术的重要领域,类似于教育技术的评价领域,也类似于教学系统设计活动的评价环节,绩效评价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二者相互促进和融合的关系.二者交叉发展的现状无疑为绩效评价在教育技术培训领域里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
AECT05定义中指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将94定义中教育技术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五大领域归结为创造,使用,管理三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应当具备知识、能力、意识等教育技术素养。05定义强调绩效和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并且突出强调教师意识和潜力在教师教育技术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意识和潜力层次是绩效评价强调的长远评价目标之一。
在教育技术学中如此重视绩效思想,突出教育技术工作者绩效的提高,作为教育技术领域之一的教育技术培训活动,尤其不能脱离这些思想。我们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评价中引进绩效的系统思想,采用绩效评价方式来评价受训者绩效的改变就显得尤为迫切,探讨绩效评价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绩效评价本身的许多优点。以及绩效评价与教育技术、教学系统设计不可分割的发展关系.为绩效评价在教育技术领域的运用提供了可能,这也是绩效评价乃至绩效技术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本位回归。这种回归让我们思考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中如何运用绩效评价的思想、方法,更好的对培训进行价值性评定。
二、培训绩效评价的原则及指标体系
今年上半年,笔者在科技信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试论绩效评价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运用》一文,文中笔者提出了培训绩效评价的概念,并总结了培训绩效评价需遵循的六点原则。基于绩效评价的特点及绩效评价与教育技术相互促进的融合关系,结合标准,并依据培训绩效的培训原则,笔者提出了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设计培训绩效评价表,探究相关指标内容可行性,思考建立有关的绩效指标体系时.笔者结合当前一些现状,力求体系能够反映当前的实际情况又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1.该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维度)有三块内容,分别是知识、能力与潜力、意识。
2.提出参考权重的概念: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评价中将各维度所占的比例设置某一参考值。在查阅近年来的文献时,我们发现目前关于绩效评价运用于教育技术培训领域里的文献很少,而且教育技术的学者大多也局限于讨论绩效技术本身的发展、或者是绩效评价在商务领域里的运用、没有将具体的绩效评价方法借鉴性地引入到教育领域,尤其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领域。学者还没有尝试建立一套比较受欢迎的培训评价体系和权重比例,因此笔者在明确评价的主次和重点,设置能力和权重维度对应地占有较高的比例。学校在实施具体评价时,应当以发展为主.兼测目标的评价思想。绩效指标只是强调要将意识和潜力应当占有更大的比重。具体的权重,应该结合受训教师的特点、结合学校物力财力,灵活设置。
3.培训绩效评价体系中,对于知识,能力潜力维度在二级指标中给出了具体可测的行为或者能力表述,因此不存在三级指标。而意识维度.为了区分意识维度差别和层次,建立了二级指标内容,并且对每一“二级指标”中还给出了三级指标,每一指标项里还含有具体的内容,这样更具有针对性。(1)关于知识维度:受训教师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对于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如教学理论)的理解应该大部分是已经具备的,也是容易达到的。(2)关于意识和潜力维度:问卷调查和实际调研显示,大多数受训教师并非缺乏信息技术技能,都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但很少会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和使用。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举办一系列的教育技术培训活动,目的就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正如O5定义强调绩效中的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吻合绩效评价中对能力和潜力的强调,具体表现就是受训者行为、能力、潜力的提高和改变,因此建立培训绩效指标体系时,应突出强调受训者通过培训在能力和潜力方面的绩效。笔者在培训绩效评价中,将能力潜力和意识维度置于较突出的位置,两块内容构成了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在主体,将评价体系中能力潜力维度所占的参考权重一设置为50%的比例,这符合信息社会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要求。
论文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课程教学在观念、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作为英语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课程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通过作者观察、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可取的经验。
近年来,随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英语课程教学在观念、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改革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职业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职业英语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现状调查
中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厌倦英语学习。英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导致英语教学评价呈现以下的基本特征。
1.评价主客体单一。整个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都限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
2.评价方式传统。通过课堂上教师提问让学生或集体或个别回答完成。
3.评价内容浅显。在评价中,教师对学生陈述性知识的评价占绝大部分。
4.评价层次较低。教师对学生评价主要强调陈述性知识的回忆。
5.评价作用甚微。教师通过提问所进行的对陈述性知识的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是表面化的、肤浅的。
二、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和交往。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目的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中职英语教学评价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同时,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意义,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2.评价形式多样化。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评价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中职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在课堂中可举行“课堂学习活动评比”“课堂观察检查表”“学习效果自评”“平时检验”。课后可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还可举办英语词汇、歌曲大赛、演讲比赛和故事大赛等。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体现学生参与评价的主题过程,实现自我选择、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3.评价方法灵活化。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允许学生在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再次参加评价。评价的目的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发展和提高。因此,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增强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
4.评价内容表格化。在教学评价的内容方面,应以各种表格的形式,将评价的内容分类归纳,逐步、按时地完成。例如学期初或单元教学开始的问卷调查表,课堂内的学生自评表、小组互评表、课堂表现积分表、单元测试评价表、学习进步曲线表、课堂外的英语小组活动测评表、家长评议表、作业完成情况自评表,教师课前、课中、课后评价表、测试评价表等等。这样,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形成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总之,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我们采取何种评价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及时总结,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施行的评价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刘道义,等.新高中英语教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3-125.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理论框架
伴随着普通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基于实践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为“中职”)英语教育工作者们开始积极思考和研究适用于英语教学评价实践活动的评价理论。然而纵观以往研究,多数研究者主要就中职英语教学评价活动的某一个环节,如评价方法、学生学习评价等进行探讨,尚未完全在理论上建立起一套全面把握评价活动、有效指导实践的教学评价体系。鉴于中职英语教学评价活动的复杂性,运用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建立中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以整体思维把握这个系统中的所有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评价活动及评价调查研究提供一般分析模型和思维参考框架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界定
目前对“教学评价”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教学评价”是指对影响教学活动所有因素的评估。它既包括对学校教学管理在内的教学工作的评价,又包括对教师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的评价。狭义的“教学评价”则仅指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具体说来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进行系统检测,并评定其价值及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本文所讨论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取狭义概念。另外,由于在班级授课制下,课堂教学形式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本文讨论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评价。
二、评价要素体系
从静态的评价要素角度来看,中职英语教学评价是一个涉及诸多要素,结构呈现多维性、多层次性的系统。系统包括:评价的主体——评价人员子系统、评价的参照——评价标准子系统,以及评价的客体——英语课堂教学子系统。图1概括了中职英语教学评价要素的基本体系:
中职英语教学评价要素系统
图1
1.评价的主体——评价人员系统
评价人员是中职英语教学评价工作的组织策划和实施主体。中职英语教学评价活动要充分考虑评价人员组织结构、评价人员理论素质、评价人员心理及评价方法四个要素。
(1)评价人员组织与管理。
中职英语教学评价人员主要由学生、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同行教师和教师自我评价构成。评价工作是一项需要各成员通力合作、各尽其责的复杂工作。从组织机构上来看,需要成立专门的评价机构,并明确职责分化和人力分工。从工作管理上来说,要控制好工作进程,搞好协调,就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并及时检查,适时总结。
(2)评价人员理论素质。
英语教学评价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复杂活动,它要求评价人员具备与其评价范围相称的理论素质,掌握一定的评价知识和工作中的具体方法与技术。因此,在实施评价活动前,要十分谨慎地选择评价人员。同时,评价组织机构还要搞好教育与培训,保证评价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3)评价人员心理。
评价人员的理论素质固然重要,其思想品德、个性人格及其他心理状况更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在中职英语教学评价中,必须十分重视对评价人员心理状况的调节以确保教学评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了有效控制造成评价偏差的不良心理因素,一是要在选择评价人员时把好关,选拔具有良好心理品质、较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合适人选;二是要加强评价人员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政策法规教育,学习有关文件、标准、规章制度,端正评价指导思想;三是要加强管理与监控。要按既定的程序实施评价,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章办事,加强监督环节以把握评价人员心理动态,适时排除各种心理障碍。
(4)评价方案。
制订评价方案是评价人员在中职英语教学评价活动中的关键工作环节。它是对评价的依据标准、方法途径、实施程序等所做出的设计和安排,不仅关系到评价的顺利实施,合理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而且直接决定评价的结果。评价人员必须十分重视评价方案的设计,尽力使其全面周密、科学可行,从而保证评价活动的顺利进行,使评价更加可靠有效,更好地发挥评价功能。
2.评价标准
中职英语教学评价不是盲目的,而是基于一定评价标准的评价。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评价教学活动成效的依据和标准。
然而,教学目标并不能直接充当评价标准运用于实践。要使教学目标在实践中更好地充当准绳和标准,就必须将对它进行由抽象到具体地表述和界说,逐层分解为不同层级,形成能直接指导实践的子目标系统,进而将子目标概括成可测或可操作的指标系统,并针对指标系统设置指标权重、制作量表。这是一个力求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可测化、行为化的过程。
(1)教学目标系统。
中职英语教学目标是一个由总体目标和各具体目标构成的多层次体系。
从层次上来看,中职英语教学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中职教育总体目标。它是由国家中职教育方针直接规定的,规定了中职教育的总体方向。二是英语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于中职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之中。三是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课本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及基于课堂形式的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中。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目标是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最为关键、最具实践意义的目标体系。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活动之前,建立起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体系,既能够有计划地指导课堂教学,又能够为评价活动提供准则。
从内容上来看,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目标必须具备全面性,既要对教学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进行规定,又要对影响教学结果的教学过程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进行规定;既要涉及教师评价,又要涉及学生评价。要建立起全面有效的目标体系,就要深刻地理解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各要素与教学结果之间的关系。
(2)指标系统。
指标是教学目标具体化、行为化、可测化的表现形式。它具有便于测量;便于定量处理;测量过程误差较小,信度较高等特点,为教学评价提供了一条便利的途径。在教学评价活动中,根据教学目标体系建立起相应的指标体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可测化和行为化。指标的设计较难,对设计者理论经验都有较高的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是教学评价研究的核心问题。
(3)量表。
量表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测量工具。它是对客体进行评价的尺度,是测量与评价活动据以进行的标准物,离开了一定的量表和尺度,测量活动,以及评价活动是无法进行的。设计了教学评价指标之后,紧接着就要设计相应的量表。量表一般可以分为名义量表、位次量表、间距量表、比率量表和模糊量表。要根据指标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量表。
3.评价对象
本文讨论的中职英语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具体说来,是根据设定的评价标准,借助一定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检测,考量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诊断差距在哪里、问题出现在哪里,从而以评促教的过程。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是评价对象的核心部分,因为它直接体现了教学的质量。然而,关注教学结果更要关注形成结果的原因,影响课堂教学的其他因素:课堂教学主体——教师的人格素质、课前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施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教学效果的本质信息是无法直接准确地测量和反馈出来的,测试等手段也只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群也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考查,用这些因素的集合来对评价对象做出综合判断。教师课堂教学的要素群可以概括成图2:
图2
(1)被评人员心理。
被评人员包括课堂教学的实施主体——教师,以及接受学习效果考核的对象——学生。被评人员的心理活动和表现直接影响评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特别是教学评价的功能必须通过被评人员才能得以体现并产生效用。为了减少评价偏差,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必须有效调控被评人员的消极心理因素。
(2)课堂教学主体人格素质、课堂教学准备阶段、课堂教学实施阶段。
课堂教学主体人格素质、课堂教学准备阶段和课堂教学实施阶段虽然不直接反映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群,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可以通过编制相关指标并形成量表来对这些因素群进行评价。例如下表,即节选自北京师大信息评估研究室和山东大学OMR研究所共同开发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学生用)
为了协助学校了解目前教师的教学情况,请根据你的观察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回答下列问题。此调查结果将用计算机统一处理,并得到保密。你不用在问卷上写出你的名字,因此,你可以放心作答。谢谢你的合作!
教师姓名 性别 职称 所任课程名称
学生所在系 专业 年级 性别
在符合教师情况的数字上画圈“”
序号 差 较差 一般 较好 好
1.教师的讲授十分清楚 1 2 3 4 5
2.教学有启发性1 2 3 4 5
3.语言流畅1 2 3 4 5
4.教学时能恰当地选择实例1 2 3 4 5
5.逻辑严密地阐述课程内容1 2 3 4 5
6.教学时重点、要点突出1 2 3 4 5
7.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2 3 4 5
8.教学内容充实,言之有物1 2 3 4 5
9.能对不同的理论或方法进行比较
1 2 3 4 5
10.对教学时间的支配得当1 2 3 4 5
11.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避免单调乏味
1 2 3 4 5
12.教师布置的参考资料和作业,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1 2 3 4 5
13.教学时情绪饱满1 2 3 4 5
14.有责任感,对自己的工作专心而负责
1 2 3 4 5
15.学风朴实,不夸夸其谈1 2 3 4 5
16.有自信心1 2 3 4 5
17.仪表整洁大方1 2 3 4 5
18.对每个学生都十分友好1 2 3 4 5
19.尊重学生的意见1 2 3 4 5
20.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1 2 3 4 5
21.与其他教师相比,你对此教师教学的总体评价是
1 2 3 4 5
(3)课堂教学效果反馈阶段。
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必须十分重视以学论教的理念,以学生学习效果作为反映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参照指标。毕竟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是教学活动的全部归宿,也是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要注重学习效果评价的方法和手段。
就评价方法而言,按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可以分为: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等多种类型。各种评价方式都有其作用和优势,能够在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评价服务。根据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过程中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类型的评价方式,才能得到更加科学的评价信息。
就评价手段而言,获取学生学习效果信息的主要手段是进行学业成就测验,而描述学习效果不能仅仅依靠测验和考试,还可以结合作业、课堂提问,以及观察法、谈话法等所得到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综合结论。
三、评价过程体系
从动态的评价过程角度分析,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果处理和反馈三个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又包含若干项工作。为了一目了然,我们可以将中职英语教学评价过程概括成下面的流程图(图3):
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一般过程
图3
由图3可见,中职英语教学评价活动准备阶段包括确定评价目的、组织准备和制定评价方案三方面的工作。
准备阶段是实施阶段的基础,实施阶段是整个评价活动的主体。它包括搜集评价信息、信息整理与分析、做出评价结论三项工作。
评价的结果处理和反馈阶段,又是评价实施阶段的延续。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反馈通过做出评价结论、分析诊断问题和评估评价质量三个步骤,既针对被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又针对评价本身的质量进行分析,进而形成综合判断并撰写出评价报告。
1.准备阶段
(1)确定评价目的。
教学评价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不同的评价目的、使用者不同的意图需要有不同的方案来实现。评价目的直接影响评价方案的整个设计,对其有定向作用,是评价方案的灵魂,也为评价实施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准绳。在评价的准备阶段,必须对评价目的做文字上的说明,并将它作为方案的重要内容。
(2)组织人员准备。
组织人员准备包括成立专门的评价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遴选专家(包括评价理论专家、学科专家或项目专家等),组织评价人员学习评价理论和有关文件,使其明确评价目的,树立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价值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负责地做好评价工作。
(3)制订评价方案。
在整个准备阶段中,实质性和关键性的工作就是设计评价方案。评价方案是整个评价过程的设计和蓝图,是实施评价工作的基本工具。它是依据一定的评价目的,根据教育活动和评价活动的一般规律,对评价的内容、范围、方法、手段和程序等方面加以规范的基本文件。评价方案的设计必须全面周密,科学可行,从而保证评价活动的顺利进行,使评价更加可靠有效。具体地说,评价方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有:明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对象、确定评价标准、筹划信息的搜集、选取合适的方法、拟定工作程序等。评价方案设计过程中最核心的工作是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方法的确定。
2.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整个教学评价的中心环节,是评价工作的重点。实施阶段的任务是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和技术,搜集评价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做出价值判断。在此过程中,要对评价人员和被评对象的心理进行调控,以确保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1)搜集评价信息。
评价信息是进行评价的客观依据,是做出科学结论的必要条件。评价信息的搜集并不是盲目的,一定要在评价目的和评价标准的规范下,有序有计划地搜集有用的信息。搜集评价信息的方法主要有测验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和查阅文献法等。
(2)信息整理与分析。
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是评价实施阶段的核心工作。
整理信息要做好三步:第一,归类。将搜集的信息资料汇集归拢,初步进行分类。第二,审核。将归类的评价信息逐一核实,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鉴别和筛选,对缺少的信息,要及时补充。第三,建档。将审核后的评价信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分门别类地制成一定的表格或卡片,进行编号建档,为评价做好准备。
分析信息就是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处理评价信息,将评价对象在各项评价指标中呈现出来的特征运用数学或其他方法处理成为评价结果。
搜集、整理和分析评价信息需要运用各种教育学、统计学、模糊数学等有关理论和方法,是评价工作中技术性、准确性要求最高的关键环节,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大量详细的研究。
3.结果处理和反馈阶段
(1)做出评价结论。
这个环节是根据汇总评议评分的结果并对照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做出准确、客观、定量或定性的评价结论,形成评价意见。
(2)分析诊断问题。
教学评价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教师成长,以评促教。教师活动评价模式的倡导者雷德芬就曾说:“人们大多都希望他们的工作更加有效,因此,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比只接到一份判定他们工作的等第报告,是他们更能接受的目标。”分析诊断问题阶段就是要根据评价结果,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今后更好地发展。至此,教学评价针对评价对象的评价过程告一段落。
(3)评估评价质量。
评估评价质量是在反馈评价结果之前,对评价活动中可能存在的不甚得当之处及偏差失误等因素进行鉴定和监控。这个阶段是评价的审计和复核。其目的是使评价活动与评价的目的要求更加吻合,保障评价结果不受评价活动误差干扰,从而更客观准确。
(4)形成综合判断,撰写评价报告。
针对被评对象进行教学评价、帮助他们分析诊断问题,以及针对教学评价活动本身进行评价以后,结合两方面再次对教学评价结果进行审计复核,对评价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慎重地将评价结果呈现在评价报告上。这一个环节是力求达到评价结果客观性的必要环节。
(5)反馈评价结果。
反馈评价结果是指把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教师和上级有关领导部门,以帮助教师完善课堂教学实践,同时也为领导和领导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反馈的方式有多种,如个别交谈、汇报会、座谈会、书面报告等。反馈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以鼓励代替僵硬地批评指正,营造一种善意和睦互助的气氛。
(6)评价工作总结。
评价教学评价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发现规律、开拓方法、肯定成绩、改正不足、不断发展的过程。评价工作总结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适时对评价的可靠性、有效性、可行性及实用性进行总结分析,发展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寻求更加有效的评价模式,提高评价的质量与效益。
(7)建立评价档案。
每一次评价活动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累积。在评价活动的最后,应该将评价过程中的各项文件、计划、方案、数据和总结,立卷建档,妥善保管,以备查阅和研究。
四、中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建立
中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要素体系和过程体系是紧密联系的。评价过程是由各评价要素构成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评价活动的进程和效果。对中职英语教学评价实践活动的研究,要分开考虑各评价要素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发挥整体效益,从而使教学评价过程有效开展。
把中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要素体系和过程体系结合起来就构成了较为全面的中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如图4所示:
图4
该体系的作用主要有两个:(1)为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研究提供参考框架。该体系是一个概括性的框架模型,应该将其视为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对中职英语教学评价各要素和环节的具体研究仍需要不断深入。(2)为中职英语教学评价实践活动提供一般的分析模型。该体系力求从宏观上全面地分析评价活动,为制订评价方案等实践活动提供参照和索引。它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的体系,随着我们对中职英语教学评价认识的不断加深,需要适时更新和调整,以求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冷余生,解飞厚.高等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4:274.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1,185,191.
[3]金娣,王钢.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60,69-70.
关键词:有效体育教学;指标体系;含义;信息;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081-05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ffective Teaching ofPhysical Education
HU Yong-hong1,ZHOU Deng-song2,WU Shao-lan1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2. Graduate School,Capital University of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The eff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teaching conducted by the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teaching process to successfully arouse, stimulate, maintain and facilitate the learning of the students so as to achievethe desired teaching effect. It is of great implication to set up the evaluationindex system of eff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After analyzing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idea of the eff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establish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ff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4 one class index, 14 two index and 44 three index by applying the Delphi method and going through 3 roun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 experts,and determined the weights for the eff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by adopting the hierarchy analysis method. After the above, the concrete meaning of each index and the way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was illustrated.
Key words: eff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index system;meaning;information;way
投稿日期:2011-03-30
作者简介:胡永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20世纪以前,西方教育理论普遍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于是,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即在此背景下得以提出[1]。有效体育教学是教师遵循体育教学过程的规律,成功引起、激发、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既定教学效果的教学。和“有效体育教学”概念密切相关的另一概念是“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即在体育教学效果中由师生共同活动引起的学生参与、技能掌握、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是对有效体育教学做质的规定,强调体育教学追求的实质。
本研究的选题基于三点考虑:新体育课程改革之需;贯彻中央精神,增强青少年体质之需;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之需。本研究拟通过中学单元有效体育教学指标体系的建立,为评价体育教学效果提供操作工具,也为体育教师反思和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供指南。
1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
1.1 研究对象 以中学有效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以一个单元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为具体考察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法 对学校体育理论专家、一线体育教师等进行访谈,就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问题,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访谈。
1.2.2 德尔菲法 通过德尔菲法对有效体育教学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包括指标的筛选和指标权重的确定。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软件包,计算各级指标的分析参数并对其进行检验。
1.2.4 层次分析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级各项指标的权重。
1.3 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国内学校体育界权威的专家学者和全国部分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其中,专家学者系来自京、闽、沪、湘、辽、吉、陕、豫、渝、粤10省市的学校体育界权威人士,共25人。他们100%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其中,50%以上具有教授职称),86%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77%具有博士学位),95%以上具有硕士生导师以上资格,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骨干教师系来自京、吉、琼、晋、浙、赣、湘、豫、苏9省市的参加首期全国骨干体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共30人。
2 有效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
2.1 有效体育教学的内涵
2.1.1 体育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念义 体育教学“有效果”,主要指学生有进步。学生对所学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体能的提高程度、技能的进步程度、心理素质的改善程度、社会适应能力的加强程度等方面的总和,是衡量体育教学效果的最终依据;体育教学“有效益”,指通过教学活动,既实现了教学活动的价值,达成了教学活动的目标,且教学结果吻合预期教学目标,符合社会与个人的教学需求。更关注好的、积极的学习结果,关注学生学习的良性收益;体育教学“有效率”,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产生了尽量多的教学产出。教学效率同时包含着学生的实际效果,而对于同样的教学效果,还考虑时耗问题。如两位教师教授“学习三步上篮”一课,他们都能使学生学会。一位在课堂上讲解示范了45 min,学生只听讲解、看示范而未练习,不能真正掌握,教师通过课外“小灶”,最终让学生学会。另一位在讲解示范之后让学生练习,教师适当纠错点拨,在课内就能熟练掌握。此时,两位教师教学效果一样,但教学效率明显后者优于前者。
体育教学效率、体育教学效果、体育教学效益分别对应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彼此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其中,效益是最高目标[2]。但是,强调效益并不排斥效果和效率,三者都是构成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维度,其关系如图1所示。
2.2 有效体育教学的理念
2.2.1 关注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体育教学同时关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要求教师将体育教育的价值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上[3],同时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及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实现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同时,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体能、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等均衡发展,包括体育知识、健身知识、健康知识、人文知识、科学知识的全面掌握。有效体育教学必须促使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五大目标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培养,更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
2.2.2 有效体育教学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宗旨 有效体育教学是一整套为促使学生学练,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教”是为了让学生乐学、会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体能、技能、身体素质等基础。要让学生在体育文化知识、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体育能力、心理素质、社会适应等方面不断获得习得和进步,一切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为宗旨。
3 有效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
3.1 研制步骤 研制包括4个基本步骤,如图2所示。
第1步,根据已有的教学理论,结合体育教学实践,得出指标体系的初步模型,包括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44个三级指标。
第2步,向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界权威专家学者进行首轮专家问卷调查。其中,骨干教师代表方面,笔者于2008年2月在北京向其共寄出问卷30份,于3~4月之间相继回收23份,22份为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6.7%,有效回收率为73.3%;专家学者方面,采用当面发放和回收、邮寄回收、电子邮件发放和回收等形式,共发放问卷25份,回收22份,(有效)回收率为88%。通过统计问卷结果可知,教师和专家对初步模型高度认可。
表1 各级指标统计分析参数
注:A、B、C分别代表一级、二级、三级指标。
第3步,进行第二轮专家调查及结果分析。第一轮调查结果得出后,结合骨干教师和专家的意见,重新拟定指标体系,然后将各级评价指标制成问卷,各指标按照“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分别给予5、4、3、2、1的分值,进行第二轮专家调查,以便筛选指标。筛选指标时主要依据有三个:1)指标的变异系数小于0.25;2)专家的评价结果取得一致性检验,即p
表2 第二轮专家调查各级指标一致性检验统计
表3 “学生时间分配”的三级指标判断矩阵
(某位专家赋值)
各级指标的统计结果显示,各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25,一级、二级、三级指标的专家评价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5、0.903、0.478,且p值小于0.01,说明专家对各级指标评价较高,也说明由经验筛选得来的指标体系经过两轮专家问卷调查,所选指标均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
第4步,有效体育教学综合指标体系的确定。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数值,包括4个亚步骤:1)建立评价模型;2)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以及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出每一层各要素的权重值,进行一致性检验(为便于行文,该步骤将在下文中专门说明);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2 权重值的计算过程
3.2.1 计算各指标单项权重值 第三轮调查中,共发出6份“有效体育教学标准指标体系专家赋权值表”专家调查问卷,回收6份,回收率100%,所填数据全部有效且能够通过一致性检验,全部为有效问卷。本研究在对判断矩阵进行计算的过程中采用EXCEL电子表格对数据进行处理。表3显示的是以其中一位专家判断矩阵的数据,以其为例,对二级指标“学生时间分配”(B6)的4个三级指标(C16,C17,C18,C19)的权重进行计算。
3.2.2 计算指标体系综合权重值 在收集并计算出6位专家的权重值后,以几何平均数求得各层面与各指标的平均权重值,得出各层指标相对上一级指标的权重值(表4)。
4 有效体育教学指标体系构成指标释义及评价信息的获取途径
4.1 教师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
4.1.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步骤,教师根据经验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6]。包括“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运动技术掌握规律”两个三级指标,是体现过程的有效性的指标。1)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设计要考虑诸多因素,特别是要考虑学生的条件,如年龄、性别、学段、体育基础等,要符合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2)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规律。按照有关理论,运动技能的掌握一般可以分为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四个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教学都应该有相应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设计。此两项指标均通过向学生问卷调查获取信息。
表4 有效体育教学标准指标体系综合权重
4.1.2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7]。课堂管理包括“平均课堂管理时间”和“平均课堂管理次数”两个体现过程的有效性的三级指标。1)平均课堂管理时间:指某单元中教师用于与教学活动无关的课堂事务管理的总时间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2)平均课堂管理次数:指某单元中教师用于与教学活动无关的课堂事务管理的总次数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此两项指标均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获取信息。
4.1.3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基于所获得的信息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价值做出客观、科学的判定,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发展[8]。包括“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全面、客观”以及“评价及时有效”三个三级指标。1)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的实施要有利于体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和进步发展的激励机制的形成;注意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预先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结合[9];2)评价全面、客观。体育教学评价既考虑学生的现时表现,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如身体条件、运动基础、性别、兴趣等方面的差异;3)评价及时、有效。评价要及时提出,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知道自己的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同时,对学生的评价要有针对性,能够根据课堂情况对教学进程、难度进行适当调整。此三项指标均通过课堂观察和等级式打分来获取信息。
4.2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10]。
4.2.1 教学内容的量 指教学内容的数量多少,即通常所说的“有几个内容”。内容的多少对体育教学的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包括“教学内容总量适中”和“教学内容有效量多”两个三级指标。1)教学内容总量适中。教学内容的总量控制是实现有效体育教学的前提之一。内容过多,学生“消化不了”,内容过少,学生“吃不饱”,达不到体育课基本的强身健体、技能掌握、愉悦身心等目的。其操作化定义为体育教学内容的总量能够让70%~80%的学生完成;2)教学内容有效量多。体育教学内容中真正能够促进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技能进步的,具有较强迁移性的内容比较多。此两项指标通过向学生问卷调查获取信息。
4.2.2 教学内容的度 指教学内容的实用易学程度、能够适应学生的现有的体能、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基础的程度以及难度和时新程度。包括“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体能基础”、“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技能基础”、“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感”等六个三级指标。1)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体能基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要考虑学生现有的体能情况,体能消耗不能过大或过少。让至少70%~80%的学生在既有体能情况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2)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技能基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要考虑学生现有的技能情况,或者让新旧教学内容有较好的衔接性,让70%~80%的学生在既有技能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3)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身体素质情况,符合70%~80%的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水平,以便完成教学任务;4)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体育教学内容要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或者和以前学习的内容有关联性,或者即使是新内容,也要让70%~80%的学生完全能够理解其目的、价值、动作结构和练习方法等;5)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学内容要能让70%~80%的学生比较感兴趣,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和练习的积极性;6)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感。体育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时新性,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将社会流行的某些运动项目适量引进课堂,不学习过于陈旧、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前五项指标通过向学生问卷调查获取信息,第六项通过等级式打分获取信息。
4.3 课堂时间分配
4.3.1 学生平均练习时间 指某单元体育课中学生所有的练习时间之和与单元课时总数之比值,包括“平均体能练习时间”、“平均技能练习时间”、“平均比赛练习时间”和“平均适度活动时间”四个三级指标。1)平均体能练习时间:指某单元中学生所有体能练时间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2)平均技能练习时间:指某单元中学生所有技能练时间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3)学生平均比赛练习时间:某单元中学生所有比赛练时间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4)学生平均适度活动时间:某单元中学生从事的除了体能练习、技能练习、比赛练习时间以外的而又和教学活动相关的时间,如听讲解、观看示范、队形调动、等待练习、整理放松等活动的总时间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此四项指标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获取信息。
4.3.2 教师平均教授时间 某单元体育课中教师所有的教授时间之和与单元课时总数之比值,包括“教师平均讲授技术时间”、“教师平均动作示范时间”、“教师平均指导纠错时间”以及“教师平均讲授比赛规则时间”四个三级指标。1)教师平均讲授技术时间:某单元中教师所有讲授技战术总时间和单元总课时的比值;2)教师平均动作示范时间:某单元中教师所有动作示范总时间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3)教师平均指导纠错时间:某单元中教师所有指导纠错总时间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4)教师平均讲授比赛规则时间:某单元中教师所有讲授比赛规则总时间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此四项指标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获取信息。
4.4 教学效果
4.4.1 学生参与 指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的情况。包括“学生平均练习次数”和“学生平均练习时间”两个三级指标。1)学生平均练习次数:某单元中学生练次数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2)学生平均练习时间:某单元中学生练时间和单元总课时的比值。此两项指标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获取信息。
4.4.2 技能掌握 指学生知道、熟悉、理解和自如运用运动技能情况,包括“学生平均动作完成次数”、“学生平均比赛中运用技能次数”、“学生平均掌握技能的种类”和“学生平均掌握技能的速率”四个三级指标。1)学生平均动作完成次数:某单元中学生完成某新学或复习动作总次数与总课时比值;2)学生平均比赛中运用技能次数:某单元中学生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能总次数与总课时的比值;3)学生平均掌握技能的种类:某单元中学生掌握技能的总项数与总课时的比值;4)学生平均掌握技能的速率:学生掌握所有运动技能所用的时间之和与总课时的比值。此四项指标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获取信息。
4.4.3 健康促进 指学生的体适能发展、健康水平的提高情况,包括“学生平均运动负荷”、“学生平均与运动项目密切相关的身体素质提高率”以及“学生平均受伤率”三个三级指标。1)学生平均运动负荷:学生在某单元各课时的平均运动负荷之和与总课时的比值;2)学生平均与运动项目相关密切的身体素质提高率:学生在某单元中与运动项目密切相关的身体素质的提高百分率与单元总课时的比值;3)学生平均受伤率:某单元中受伤学生的总人次数与总课时的比值。该指标数目越小,教学有效性越高。第一、三项指标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获取信息,第二项指标通过单元教学前后两次测试计算来获取信息。
4.4.4 师生交往 师生交往是课堂里教师和学生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系统互相交流倍息和沟通情感的过程[11]。本研究将师生交往行为分为教师的指令、指导、提问、赞扬和鼓励、暗示、批评、共同活动、评价等以及学生的听讲与观察、观察与模仿性练习、寻问与应答等[12]。师生交往可以分为包括“平均交往次数”和“平均交往时间”两个三级指标。
1)平均交往次数:指某单元中师生交往的总次数与总课时的比值。2)平均交往时间:指某单元中师生交往的总时间与总课时的比值。均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获取信息。
4.4.5 心理促进 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因神经系统承受一定强度的刺激,使之引起的紧张和兴奋,导致所承受的心理负担以及随之产生的心理改进状态[13],包括“学生平均注意力”、“学生平均情绪状态”和“学生平均意志表现”三个三级指标。1)学生平均注意力:指某单元中学生在各课时中注意力的平均值之和与总课时的比值;2)学生平均情绪状态:指某单元中学生的情绪状态各课时平均值之和与总课时的比值;3)学生平均意志表现:指某单元中学生的意志表现各课时平均值之和与总课时的比值。均通过课堂记录和等级式评分获取信息。各个指标单节课的测试标准见表5,具体评价参数见表6,每隔2~3 min评分并及时记录。最后将单元中各节课的各项得分之平均值加和再除以课时数,即为单元各项平均心理促进值。
表5 体育课学生心理负荷测试标准[13]
4.4.6 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 指学生通过学习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知道、理解、熟练或者运用情况,包括“学生平均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数量”和“学生平均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的速率”两个三级指标。1)学生平均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数量:指某单元中学生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总数量与总课时的比值;2)学生平均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的速率:指某单元中学生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所用的总时间与总课时的比值。第一项指标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和向学生问卷调查获取信息,第二项指标通过课堂观察记录获取信息。
4.4.7 整体效果 指学生在单元学习中获得的全部收益,包括“学生兴趣保持或增强”、“学生有运动后的愉悦感”、“学生有成就感”、“学生受到了某种良性教育”以及“学生规范了自己的行为”五个三级指标。1)学生兴趣保持或增强:指经过单元教学以后,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仍然维持在较好状态甚至得到提高;2)学生有运动后的愉悦感:指经过单元教学以后,学生能够体验到由运动、由体育课所带来的身心快乐的感觉;3)学生有成就感:指经过单元教学以后,学生能够体验到由运动而带来的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或进步的自我感觉;4)学生受到了某种良性教育:指经过单元教学以后,学生能够感受到由于体育课给自己带来的某种有益的启迪或熏陶;5)学生规范了自己的行为:指经过单元教学以后,学生能够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变得合乎行为准则。此五项指标均通过向学生问卷调查获取信息。
表6 体育课心理负荷指标评价参数表[13,14]
上等>2.93>1.85>1.99>2.22中上等2.70-2.931.63-1.851.49-1.991.91-2.22中等1.83-2.691.53-1.620.95-1481.45-1.90中下等1.40-1.821.20-1.520.76-0.941.13-1.44下等
5 结 论
1)有效体育教学的内涵包括体育教学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三个方面;有效体育教学的理念包括关注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宗旨两个方面。
2)有效体育教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体现学科特点原则、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体现体育新课程理念的原则。
3)中学有效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44个三级指标;主要从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方面去衡量中学单元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有效教学的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4-5-25.
[2] 乔建中,陶丽萍,张丽敏等.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2008(1):30-34.
[3] 邓国良.新课程视域下的体育有效教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6):107-109.
[4] 毛大庆.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3:175.
[5] 向德全.教育评价的技术与方法[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161.
[6] 余武.教育技术――信息时代教与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2:161.
[7] 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80.
[8] 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12.
[9] 编写组.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必修.上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223.
[10] 王美德,安之璧.现代护理学辞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0.
[11] 杨心德.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心理[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3:144.
[12]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届博士学位论文: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