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7 16:12: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食品化学的应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就目前中国对油田化学的定义来看,油田化学主要是指在石油勘探、钻取、运输等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方法和各种化学药剂,其中大多数药剂类属于精细的化学工艺产品。本文就将从油田化学的关键步骤入手,详细的介绍相关油田化学药剂在油田化学中的应用,同时也会简单的阐述油田化学产品的大致发展方向及前景。
油田化学是研究油田勘探、采集、钻井和原油运输过程中相关化学问题的科学,也是石油科学中最早发展的一门学科,是由采油化学、钻井化学和集输化学三部分组成,由这些组成部分就组成了油田化学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勘探、钻井、采油和原油集输虽然是不同的过程,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油田化学的几个组成部分虽然都自己各自的发展方向,但是它们都是相互关联的。油田化学品在油田勘探、钻井、原油集输的过程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油田化学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更顺利地勘采石油,油田化学品的发展应是重中之重。
一、油田化学在各方面中的应用
1.钻井方面
在一般油田钻井的过程中钻进液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它是指在油田钻井过程中的以其能够满足钻井工作的需求的一切循环流体的总称。其中钻井液有携带和悬浮岩屑、冲洗井底(钻井液在钻头水眼处形成高速液流,可将钻井液与地层压力差压持在井底的岩屑冲起,起到快速清洗井底作用。)、稳定井壁、平衡地层压力(在钻进过程中通过不断调节钻井液密度,使液柱压力能够平衡地层压力,防止井塌和井喷等井下复杂情况发生。)、冷却和钻头、钻具、传递水动力(钻井液在钻头喷嘴处以极高流速冲击井底,提高了钻井速度和破岩效率。高压喷射钻井利用该原理,使高泵压主要分布在钻头处,提高射流对井底的冲击力和钻井速度。)、获取井下信息等这么一些功能。在整个应用过程中,对钻井液也有很多相关的要求,首先应与所钻遇油气层相配伍,满足保护油气层要求,有利于获取良好的岩样、岩芯和电测资料;其次钻井液应具有较好的抗温、抗盐、抗钙镁能力;接着钻井液应环保,减少对钻井人员及环境污染伤害;最后钻井液应具有良好的缓蚀防腐作用,减少对井下工具及地面装备的腐蚀。
2.采油方面
在采油过程中,最常使用的是表面活性剂、高分子化合物、酸化及酸液添加剂,其中常用的几种表面活性剂烷基磺酸钠(AS)(有磺氯酰化法和磺氧化法两种方法合成)、烷基苯磺酸钠(ABS)、Span和Tween型活性剂、聚醚型活性剂—高分子活性剂、多乙烯多胺型活性剂—AE、AP型活性剂,这些活性剂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能在油田形成吸附界面膜,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更好更方便地采集石油。油田采集中的酸化是决定油好坏的最重要的一步,酸化是用酸或潜在酸处理油田层,以恢复或增加油田层渗透率,实现油田井增产和注水井增注的一种新技术。酸化的分类主要有酸化分类:按油气层类型可分为碳酸岩油气层酸化和砂岩油气层酸化;按酸化工艺可分为基质酸化和压裂酸化;
按酸液组成和性能可分为常规酸酸化和缓速酸酸化。基质酸化:是指在低于岩石破裂压力的条件下,将酸液注入油气层,使之沿径向渗入油气层,溶解孔隙及喉道中的堵塞物。压裂酸化:简称酸压,是在足以压开油气层形成裂缝或张开油气层原有裂缝的压力下,对油气层挤酸的一种工艺。常规酸化:是指直接使用盐酸处理碳酸盐岩油气层或碳酸盐胶结的砂岩油气层和直接使用氢氟酸或土酸处理泥质胶结的砂岩油气层。缓速酸酸化:是指用缓速酸处理的油气层的酸化。缓速酸是指为了延缓酸与油气层岩石的反应速度,增加酸的有效作用距离而配制的酸。目前国内外使用的缓速酸主要有:自生酸、稠化酸、乳化酸、泡沫酸和化学缓速酸等。酸液添加剂主要有缓蚀剂 、铁离子稳定剂、表面活性剂、稠化剂。
3.原油的集输方面
原油在集输得过程中井壁结蜡会影响原油的产量,甚至会堵塞 油井,迫使油井停产。管线结蜡会使泵压升高,甚至使原油失去流动性,在管内冻结。决定原油流动性的因素为:粘度、粘度、屈服值(即在一定温度下,原油停输后,使原油重新流动所需要的最小压力(启动压力)。改善流动性可采取降粘、防蜡降凝及降低屈服值以及降阻的方法,而防蜡降凝又是改善流动性的关键。)
在地层的温度和压力下,蜡一般溶在原油中。随着油从井筒上升,系统的压力下降气体从原油中逸出,并发生膨胀,吸热,导致原油温度降低,同时由于气体会把原油中的轻组分带出一部分,使原油的溶蜡能力降低,石蜡结晶就从原油中析出,造成油管结蜡。原油与管壁间的温差造成输油管道中的结蜡。在现今油田化学技术中主要使用的是防蜡剂,利用防蜡剂的作用,改变石蜡的结晶形态。蜡晶改性剂的分子中要有与石蜡分子不同的链节,这种物质加入原油中可以改变石蜡结晶形态,使蜡不能聚集长大成网络结构,不易沉积,而易被油流带走。
4.水处理方面
油田污水主要是指从原油脱出的含油污水。处理油田污水目的污水一般都含油、盐、SAa,且水温高,随便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一般采用污水回注。就目前看来,我国处理油田污水的化学方法主要是:除机杂方面是用凝聚或者加硫酸铝、聚合铝 、铁盐等加以沉聚。除油方面主要有自然重力除油(其原理是利用油水密度差,除油效果差,无法达到除油标准);斜板分离除油(斜板罐)增加分离设备工作表面积,缩短油粒上浮距离,提高分高效率“浅池理论”;凝聚与絮凝(混凝除油法)加凝聚剂、絮凝剂使油成絮团与水分离而除去。乳化油珠常常带负电,加入带正电的凝聚剂和絮凝剂,通过电中和作用使油珠变大,油珠上浮,达到除油的目的;
二、油田化学品的发展趋势
1.油田化学品的纳米材料的相关研究使得钻井液的胶体更加稳定,这种材料的研制也满足了油田开发所需的正电离子高和表面积很大的增粘剂的要求,现在的油田中所使用的化学品由纳米的材料制作的主要有:有机正电胶BPS、正电MMH。
2.钻井液是油田化学的重要化学剂,最早的钻井液就是从天然的产物改良而来的,所以,现在对既廉价的既实用的改良的天然的聚合物钻井液的研制仍然显得非常重要,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很潜在的应用前景。
3.综合水溶性聚合物疏水性的研究。该聚合物就是在原来的水溶性聚合物大分子上插入很少的疏水链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聚合物。这种聚合物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当聚合物的相关浓度超过临界的结合浓度时,就可以形成结合为主要结构的超级大分子结构,这样的结构就让该聚合物能够形成很好的增粘效果。
三、总结
油田化学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更好地保证油田中钻井、原油的采集、污水的处理等方面的运作。本文直接从油田化学的化学品方面对油田中相关的方面的主要作用和效果作了详细的论述,解释了一些油田化学剂在使用过程中的应用原理,最后简单的概述了现今油田化学品的发展趋势,相信本文对我国油田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多年的监测数据表明,农药残留及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添加剂滥用等化学性污染所造成的急性(如中毒、死亡)、慢性(癌症、痴呆、心血管疾病等)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实践证明,对食品污染物进行风险评估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了解所面临问题的严重程度,为制定污染物限量标准提供数据;同时通过定量评估可以为今后的预防工作指引方向,为政府部门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1 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
评估问题的形成是整个风险评估过程的第一步,不仅与风险评估者及管理者有关,同时也涉及到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通常一项完整的风险评估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需多个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包括化学、毒理学、药理学、数学、食品安全等多个学科。因此,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前要考虑该问题是否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是否有必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需要哪些人员参与,怎样给风险管理决策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已经具备的资料和预计完成时间等。之后,根据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进行危害识别、风险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描述[1]。其中,风险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是风险描述的基础,也是风险评估的核心部分(图1)。
1.1 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目的在于确定人体摄入化学物的潜在不良作用,这种不良作用产生的可能性,以及产生这种不良作用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由于资料往往不足,进行危害识别的最好方法是证据加权。该方法对不同研究的重视程度顺序为:流行病学研究、动物毒理学研究、体外试验以及最后的定量结构-反应关系。
1.2 风险特征描述
风险特征描述是确定毒作用终点、作用机制和剂量反应关系。其中剂量-反应关系是风险特征描述的核心内容,多数是基于动物试验的毒理学资料得出的。污染物在食品中的含量往往很低,为了达到一定的敏感度,动物毒理学试验的剂量必须很高,需要把动物试验数据经过处理外推到低得多的剂量。因此,用于剂量-反应关系外推的生物学机制模型一直是近年来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1.3 暴露评估
食品污染物暴露评估的目的在于求得某危害物的剂量以及暴露的频率、时间长短、途径和范围等。由于剂量决定毒性,关于污染物的膳食摄入量估计需要食品消费量和这些食品中相关化学物浓度的相关资料。需要注意的是,在暴露评估中没有一个数据能够代表所有个体的消费量以及消费相关物质浓度。因此, 饮食成分的暴露评估经常需要建立模型来代表真实的暴露情况。
1.4 风险描述
风险描述是整个风险评估过程的最后一步,其结果是给出人体摄入化学污染物对健康产生不良作用的可能性的估计,要考虑危害识别、风险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的结果。在进行风险描述时应依赖于科学的数据而不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说明评估过程中每一步资料分析和利用、模建立时的不确定性。
2 数学模型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随着风险评估技术在国际范围内推广应用,用于风险评估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剂量-反应关系和暴露评估方面,这里作一简单介绍。
2.1 应用于剂量-反应关系的生物学机制模型
与传统的毒理学方法相比,根据解剖结构、生理学、生物化学、毒理学等建立的生物学机制数学模型减少了进行各种外推因不确定性造成的误差;使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降低,观察毒作用终点提前,更能够客观真实地评估人类所面临的健康风险。
生理学基础的药代动力学模型(Physiologically-based pharmacokinetic models,PBPK)可描述任何器官或组织内化学物及其代谢物浓度的经时变化,以提供其体内分布的资料,并可模拟肝脏等代谢转化的功能,提供毒物体内生物转化的资料。应用PBPK模型不仅能够预测在靶组织中毒物原型或其活性代谢物的剂量,为风险评估定量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而且有助于阐明化学危害物的毒作用机制。Dybing 等[2]根据PBPK模型完成了丙烯酰胺内剂量及生物标志物含量(血红蛋白加合物、DNA加合物、胱氨酸加合物、缬氨酸加合物)的评估。Sharma[3]等用PBPK模型完成了由食物中摄入铅(外剂量)到体内血铅浓度(内剂量)的推导。
生物学基础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型(Biologically based dose response models, BBDR)是根据毒理学机制结合PBPK和PBPD模型
(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dynamic models,生理学基础的药效动力学模型),可定量地描述靶组织剂量与毒作用终点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地描述接触外源性化学物后所发生的生物学效应或反应,可反映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到器官水平多个阶段的生物学变化,定量地描述外剂量和毒作用终点的关系。美国环保署(EPA)联合多个机构建立了有机磷农药毒作用的BBDR模型[4],描述了有机磷农药的代谢机制,模拟了抑制乙酰胆碱脂酶活性及活性恢复的全过程,因此能够根据接触剂量较准确地阐述乙酰胆碱脂酶受抑制的时间变化和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2.2 概率暴露评估模型
用于计算人群暴露量的点评估方法和简单分布方法由于操作简单、经济,曾被广泛应用。但由于点评估方法把食品消费量和化学物在相关食品中的浓度都视为固定值。简单分布虽然应用食品消费量分布数据, 但对于化学物残留量/或浓度却使用一个固定参数值的方法。当选择代表食品消费量或化学物浓度数据存在系统的偏高或偏低时就会发生偏差。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反映人群暴露的分布情况及暴露风险的大小。
与点评估和简单分布相比,概率暴露评估模型可用来描述食品化学物的暴露风险分布[5], 如对某一特定的健康影响发生的概率;它也可用于描述最终可能用于概率风险评估的暴露分布。在概率分析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Monte Carlo模拟分析的方法,市场上的风险分析软件@risk 4.5、Crystal Ball等可用于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暴露评估模型的构建。在食品化学物的膳食暴露概率分析的模型中, 食品消费数据及残留量/或浓度数据均使用分布, 并且依据每一个输入的分布, 找出与暴露过程相一致的数学模型, 用随机生成的一些数值来模拟膳食暴露。即一旦模型和输入的数据被选择了, 运用合适的软件系统, 就可以设置所需的模拟和重复数据, 并且可以利用这个模型对所有可能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也可对一些与暴露评估相关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定性。
3 国内外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
3.1 WHO/FAO
WHO/FAO共同成立了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下属的3个国际性专家委员会,即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农药残留联席会议(JMPR)及微生物风险评估专家会议(JEMRA),分别负责食品添加剂、化学、天然毒素、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农药的风险评估和微生物的风险评估,为CAC决策过程提供所需的科学技术信息。《食品中污染物和毒素通用法典标准》(Codex stan 193)附件I《制定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值的原则》中规定[6],在制定污染物限量值(MLS)时要附以摄入量的计算及其风险评估资料。CAC在2003年制定了适用于法典风险评估的《在法典框架内应用风险分析的工作原则》(alinorm 03/41)[7],有关风险分析的原则和指南为风险分析在各国的应用提供了共同遵守的框架。
3.2 欧盟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是欧盟进行风险评估的主要机构,其评估结果直接影响欧盟成员国的食品安全政策、立法。目前EFSA主要是应欧洲委员会的请求进行风险评估,同时根据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一些项目研究[8]。EFSA提出转基因食品和饲料的风险评估指导性文件、鱼中汞问题、食源性致病菌的风险评估中暴露量评估相关的定量方法[9,10]。实施的“欧洲食品安全-食品和膳食中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估”项目,为食物链中化学物质风险定性定量评估方法奠定了科学基础[11]。
3.3 其他国家
在美国制定食品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风险评估工作主要由卫生和人类服务部(DHHS)、农业部(USDA)、环境保护局(EPA)完成。2003年美国USDA成立了一个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风险评估的优先领域,提供实施风险评估的技术指导,加强各机构在风险评估中的合作与交流。美国的食品安全标准都是在进行客观的风险评估基础上制定的。
德国于2002年成立了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其中心任务是在国际认可的评价标准基础上,通过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独立于政府开展消费者健康保护和食品安全评估工作。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遵照国际组织制定的原则和框架进行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3.4 中国
近年来,我国虽然已经在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方面作了一些工作,但在应用风险评估方法进行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污染物限量标准的制定未按照CAC制定的“风险分析原则”,不能与国际接轨。目前我们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的困难有:缺乏高质量的人群暴露资料(如总膳食研究、以食物分类为基础的摄入量研究等)、采样和检验方法与国际上不统一、未明确设立专门机构来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工作、食品行业的参与不足等。
风险评估在科学评估食品中污染物危害水平、制定切实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措施、降低危害、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在降低食品中污染物风险方面尚未充分发挥风险评估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应采用国际通行的原则和方法开展风险评估研究工作并制定相应规范,将风险评估与管理相结合,使我国的食品标准体系和卫生管理规范与国际接轨,为管理者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基础和依据。
4 参考文献
[1]王大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Dybing P B, Farmer M. Andersen,Human exposure and internal dose assessments of acrylamide in food[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05,43:365-410.
[3]Sharma M,Maheshwari M,Morisawa S. Dietary and inhalation intake of lead and estimation of blood lead level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in Kanpur, India[J].Risk analysis, 2005, 25(6):1573-1588.
[4]Office of Prevention, Pesticides & Toxic Substances U.S. Physiologically-Based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ing: Preliminary Evaluation and Case Study for the N-Methyl Carbamate Pesticid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Washington, D.C.2003.
[5]罗,陈冬东,唐英章,等.论食品安全暴露评估模拟模型[J].食品科技,2007,(2):21-24.
[6]Codex stan 193. General Standard for Contaminants and Toxins in Foods[S].
[7]Working Principles for Risk Analysis for Applic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odex Alimentarius[R].Alinorm,2003/14:142.
[8]Laying Down the General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of Food Law,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and laying down procedures in maters of food safety[S].ECNO, 178/2002.
[9]Guidance for the Risk Assess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GM) Plants and/or Derived Food and Feed Submit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Regulation[S].ECNO,1829/2003.
[10]EFSA Provides Risk Assessment on Mercury in Fish:Precautionary Advice Given to Vulnerable Groups[R].European FoodSafety Authority,2004:1.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分析
1.在教学中课程视频应用的情况。
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材中的任务操作都配有相关视频的操作演示,但其局限性却很大,不是操作任务短小达不到练习效果,就是实训练习过于繁琐使练习遇到阻碍。同时,相关的视频只有图像缺少语音讲解,使得学生在观看学习时眼花缭乱,无法跟进。教材后所附的操作视频大多都存放于光盘,使用上又被电脑的硬件水平所束缚。
实际教学中,教师都是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对相应任务或练习进行讲解与操作演示,而对于这些授课却没有相应的连贯的视频教学演示,这在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属于空白项。示范校建设中,教学资源的建设,正好弥补了此处的缺陷。根据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单元任务、综合任务都配以相应视频,提高了教学效率、学习效果。
2.在教学中没有课程视频应用的弊端。
(1)教学实施中生师比例大,实训效果较不理想。在上机实验教学中,往往是一名教师要面对三四十个学生,教师既要进行正常的教学,又要指导学生操作。课堂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教师授课后,难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个别指导和检查。而学生在操作中,无论遇到系统问题,还是操作问题,都不能得到及时指导。并且,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又有着差异性,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逐一解决,这就使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实验效果不理想。
(2)教师成了“软件说明书”,学生成了“操作员”。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通常是介绍财务软件的使用步骤,一味地教学生如何去操作财务软件,仅仅按照教材、教学大纲去教会学生按部就班地去操作软件。而学生呢?只是被动地接受,遇到问题无法处理,只会关机重新开始。此种教学方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只能遵循程序一步步去操作,遇到问题时不会分析、解决,无法胜任企业中的会计电算化工作。
(3)学生的课下练习得不到指导,影响学习热情。会计电算化是需要大量的练习来熟练其操作步骤,以及软件中各个模块之间的勾稽关系。而学生在课下独自练习时,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无处寻求指导,甚至无法再操作下去。即使学生操作完成后,也不知道自己操作的是否正确。课下练习的不足,经常导致课上已掌握的知识,到下次上机实践时因遗忘而不能进行。长此以往,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
(4)软件问题、教师误操作使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教师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无可避免要进行软件的操作演示,而这时,若是软件出现问题就会给教学带来影响,教师的误操作也会阻碍教学进度的推进,浪费了课堂的有效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课程视频在教学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课程视频,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通过视觉和听觉技术相整合而形成的。
1.教学技术的改变,提供利于吸收的经验。
视听教育家戴尔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他把各种经验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见图1)。通过“经验之塔”我们可以看到,位于中层的录音、幻灯、电影电视等,比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经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困难。
课程视频能使学生通过观摩示范,对知识留下深刻印象。研究表明,人所感受的外界信息中有80%以上来自视觉。学习某种知识三日后,单靠听觉学习记忆率为18%,单靠视觉为25%,而视听合并使用为68%。课程视频在教学中就很好地利用了视与听的相结合,使学生很直观地从中获取经验。
2.打破时空限制,使学习随时进行。
学生在使用课程视频时,不受时空限制,不受软件约束,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播放视频进行学习。同时,课程视频可通过转换格式,在手机、MP4等设备上播放,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处学习的需求。课程视频播放控制简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利用前进、后退、暂停、播放等功能来进行学习。
3.外部环境的改变,延长了长时记忆。
在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型中,学习就是学生接受外部环境的刺激,再通过自身的加工而形成能力的过程。通过环境刺激而转变为的信息暂时形成了短时记忆,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只有经过多次复述之后,才能转换成长时记忆。
课程视频教学正是通过视觉、听觉刺激学生感官,以快速形成短时记忆。视频不间断、重复地播放同一内容,增加了短时记忆时间,学生形成短时记忆的信息不断在大脑中反复加工,最终形成长时记忆。
4.适用性强,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传播与再利用。
课程视频具有通用性,适用范围广。不仅可以在学校进行班级教学,也可以在成人培训中使用,同时还可以针对学生个体进行辅导学习。课程视频形成的数字化资料,可以永久保存,便于教师交流和学生自学。对于《会计电算化》这类操作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视频在教学上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赢得教学效率。
三、课程视频在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课程视频教学,即根据授课资料将讲课过程录制成视频,在录制过程中,需强调注意问题、重难点,以及出现问题该如何去处理;授课中使用该视频进行讲授,随时进行补充;课下,学生根据此视频复习、练习,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教学前的准备。
若教学中使用的软件没有变化,那么其操作使用过程就不会发生变化。教学前准备好相关任务或资料,通过软件将任务分解,分单元录制成课程视频。这样在每次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调出相应的课程视频进行教学。
2.教学中的使用。
在使用中,教师不受软件问题的影响,操作过程中根据授课需要来控制播放进度。这避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误操作而带来的影响,从而缩短了教学时间,使呈现的教学信息有着很高的清晰度、准确度。在短时间内大量的信息内容在教师成功的引导下被学生所接受,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个别问题进行指导、解决,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课下复习、练习。
学生的课下复习、练习都可以通过此课程视频得到相应指导,从此学生拥有了自己的“私人家教”。当操作练习中遇到问题时,只需要调出与操作相关的课程视频,既能听到教师的讲解,又能看到教师的操作过程,通过反复听反复看,直到完全掌握,再继续进行练习。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4.自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虽然有课程视频的指导,但学生在上机实践中还会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这期间,将问题汇总,鼓励学生自己寻求解决方法。
在课堂上,留出一定时间,先由学生相互讨论、分析,提出问题解决方法,教师再进行评议、讲解。在此基础上,再衍生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会操作使用,他们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教师探讨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法,逐步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
1.教学效果。
通过课程视频在教学中的使用,在教学中所浪费的时间明显下降了25%,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的比例上升了33%,这无疑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未使用课程视频教学时,教师不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指导,而使用视频后,100%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得不到指导、实验效果不理想的现状。
2.学习效果。
通过课程视频,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程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完全掌握程度上升了17%,基本掌握程度上升了17%,未掌握程度下降了35%。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课下练习的热情,从而使学习进入了良性循环。
3.能力培养。
使用传统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仅仅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使用课程视频教学后,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探究能力均上升了30%左右。
4.教师能力的提升。
课程视频,使教师实现了教的最终目的,即“不需要教”,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习上的“导师”,这种教学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注重了引导学生智能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教学中实践探索的结论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食品生物化学 应用
[作者简介]蓝耀宏(1968-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南宁地区教育学院理工系化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化学教育、职业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南宁地区教育学院2011年度院级重点科研项目“CMT-PBL-LBL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食品专业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46-02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通常被称作“问题式学习法”,它是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家Barrows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其颠覆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法,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引起重视,至今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讲,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鼓励式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教师为支撑,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探索、教师辅助点拨学生的基本模型。
PBL教学模式目前在国内开始受到重视,在一些高校、学科的课程中开始尝试应用,尽管大多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也有一些经验。笔者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在食品与营养检测专业讲授“食品生物化学”中应用了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PBL教学模式在现实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创造力。在中国教育的传统中,师道尊严备受重视,这不仅在于对老师人格的尊重,还在于对老师教导上的推崇,也就是说老师教的东西才是正确的,才是真理。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灌输式教育就成为正统的教育模式,这种灌输教学模式可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即使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对外接触交往非常频繁的今天,这种情况也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不仅在学生懵懂、心智未开的中小学如此,即使在以心智成熟、自我控制力强的学生为教育对象的高等学校也还同样如此。可见,灌输式教育需要变革。灌输式教育教学方式的最大缺陷是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他们获得的知识往往只是老师将课本知识、自己的认识单向教给学生,而学生自己没有参与知识的发现,自己没有在参与中形成对知识的认识,因为灌输式教育不需要学生去开动脑筋思考,只需学生会记忆就可以了,在这种靠记忆不靠思考的学习氛围中,需要独立思考、独立见解才能实现的创新也就难以出现了,这就导致中国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欲望缺乏。而流行于欧美国家的倡导创新精神的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引,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思考、探求,它不给学生既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在未知答案的情况下去学习、思考、研究。显然,如此一来,学生在未有既定框架下进行学习钻研,必然能够增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PBL教学模式一改以往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坚持了以生为本,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至关重要,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必然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被老师进行知识灌输时,他是被动的,他只有听的份,他自己的想法和能力都没有机会展示,而PBL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其带着问题去学习,去研究,学生才是主体,他们在对问题的解决和答案的寻觅中发挥着自己的才智,体现着自己的能力,他们也因此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能感受到成功过程的艰辛。深入学习才会有对知识的渴望,才会感受到知识带给自己的快乐,学习兴趣的形成往往就是在对知识的感悟和探寻中形成。在以往的实践中,PBL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调动积极性上的作用都有较为肯定的验证,这也是PBL教学模式被广为采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3.有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前所述,PBL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必然起到重要作用。除此之外,PBL教学模式在有助于教学质量提升上还有重要一点,那就是能够使学生动起来,和教师教学互动起来,让学生头脑“闲不住”:问题被教师提出后,学生不管是想思考,还是想逃避,都不得不动起来解决问题,寻找问题答案,这样一来,教学实际效果必然要好于以往学生被动静听状况下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不管是动脑能力还是动手能力,PBL教学模式都远远好于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食品生物化学”这样一些实操技能应用课比较多的科目上,其效果更是非常明显。这也是理工科课程教师比文科教师更愿意采取PBL教学模式的原因所在。
二、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任何好的教学模式要想取得应有效果都需要注意具体实施的步骤、方式方法,特别要注意实施中的细节问题,“细节决定成败”在这里也是真理。因此,PBL教学模式的实施也需要注意细节,强调实施的具体策略。
1.教材的选择。PBL教学在我国的推广时间不长,很多教师对其认识还很有限,这就导致了开展PBL教学模式所需的配合、支持材料建设出现滞后。尤其表现在具体专业、具体课程的匹配教材的编写上的欠缺。以往的教材多体现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课本设问题少,案例少,并且即使有问题也多在课程讲授完后提出,这样不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也不符合PBL教学模式的设计要求。要想能够较好地应用PBL教学模式,就需要在教材建设上下工夫,应首选基本符合PBL教学模式的教材。如没有这样的教材,就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编写这样的教材。从目前看,“食品生物化学”课程还没有能够体现PBL教学模式的合适教材,新教材的建设是当务之急。当然,教材建设毕竟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搞好的,在教材不具备的情况下,PBL教学模式也是可以运用的,只是需要教师付出更多辛劳来准备问题,设计教学进程。
2.具体教学中的应用。步骤一:课前准备。第一,教学内容的选择。鉴于PBL教学模式应用起来一般占用课时较多(PBL教学模式比普通教学模式一般多费一倍课时),在“食品生物化学”整门课程的全过程中应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显然课时不允许,因此,采取有重点的应用方式较为恰当。经过课程用时测算,笔者认为在这门课程中PBL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占课时总量的20%左右较为恰当。这20%应放在那些重点、难点章节上,如蛋白质、酶、维生素、物质代谢四大章节,而相对不太重要的章节,如核酸、风味物质和色素化学等章节仍然可以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这样做既可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同时,可以照顾面上的知识点,做到点、面结合,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知识体系。
第二,问题设计。PBL教学模式中促使学生学习的关键是问题,而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因此,对问题的设计需要格外重视。具体来说,问题设计需要体现如下要求:(1)问题必须是围绕核心学习内容提出的,其能够引出所学的主要内容,同时,本章节的重点难点也应反映在问题之中,以期通过让学生对重点、难点的重视,达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2)问题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反映学习本学科的现实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我们所提的问题就是社会上广为关注的“三聚氰胺”的问题:为什么不法奶商要在奶粉中添加对人体有害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在学习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时,我们可以提出如牛奶、蛋清或豆浆解毒的原理是什么?在学习酶促反应机理时,我们可以提出为什么饮用浓咖啡有提神的作用?在学习三大物质代谢时,可以提出综合性的问题:禁食数天的人,随着禁食天数的增加,他体内会发生什么变化?(3)问题要在解决后及时使教师得到全面的效果反馈,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效果来进行必要的教学进程调整。(4)问题设计要尽可能地多涉及相关学科,以便使学生的学习视野扩大,使今后学习更易深入及扩展。
第三,课下讨论。课前一周将问题发给学生,并让他们以4~6人为一组,自由结组,强调每组的男女生比例及学习好坏搭配,教师指定组长,由组长组织同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学校网络中心等处搜集解决问题的资料,在搜集到一定程度后,进行组内分析讨论,发现资料欠缺或其他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补充和改进。在课堂讨论前组长要指定本组发言的同学,并让同组同学协助其准备发言内容。
步骤二:课堂教学。首先要再次把问题进行详细说明,指出重点难点所在。然后让每组指定发言代表发言,提出本组对问题的见解,从而开展第一轮的分析讨论。在所有小组发言结束后,教师要针对每组的发言情况作出点评,包括优点和不足。同时,搜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以便在总结时进行讲解。讨论过程在以小组发言代表为主的情况下,尽可能在时间、进度允许的情况下多安排各小组的同学发言,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结束前5分钟教师要对课堂讨论中发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突出重点、难点的讲解,在学生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进行小结。
步骤三:课后总结。课后总结是PBL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它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把整个过程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为下一次开展提供经验,同时,也有助于把本次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突出强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总结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的总结,主要以书面形式把本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解决过程描述清楚,把出现错误的原因分析透彻,小组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总结,然后综合而成小组的总结。另一部分是教师的总结,主要以口头形式针对共同出现的问题进行总体上的评价及问题分析,提出今后应注意的具体问题,并对本部分学习内容重点难点进行再次强调,引起学生的进一步重视,教师的课后总结可以找任意课余时间进行。
在PBL教学模式下“食品生物化学”的学习出现了新气象,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了积极主动学习,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很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在PBL教学模式下逐步得到了培养,这种精神对学生的未来成长有很大的益处;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讨论,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融洽,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王雪飞,蔡柏岩,赵晶.PBL在民办高校食品专业生物化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 2009(4).
[2]郑学锋.问题导向教学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5).
[3]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
[4]马宏霞.对PBL教学法与行政管理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4).
【关键词】变频应用技术 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49-03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结合国内的具体职业教育实践现状,摸索出的一套本土化的教学模式,它在我国中高职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它的内涵是在教中做、做中学,做是核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知识传授和职业能力训练相互交融。实施一体化教学,课程设置要从以理论思维为主,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课程内容从以知识、概念、定律、逻辑推导为载体,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授课方式从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变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探索新知;课程评价从老师讲好为准,变为以学生学好为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为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及实践。
二、变频应用技术课程的定位
该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教学目的是:一是掌握通用变频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二是掌握通用变频器基本控制电路的接线、参数设备、操作;三是掌握通用变频器典型应用;四是掌握通用变频器的维护方法。它的前续课程有电工电子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护、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及实践
(一)整合教学内容,编写一体化教材
为适应教学需要,我们在原有理论教材(《变频器的应用与维护》,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实训教材(《变频器操作实训》,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基础上,结合我院设备的实际,编写了《变频器应用》一体化教材,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变频器应用》教学内容表
项目 内容 教学目标 备注
项目一 变频器的认识 1.了解变频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类型及其应用。2.熟悉变频器的外形、结构及组成部件。3.掌握变频器的拆装步骤和方法。 变频器的基础
项目二 变频器的选用与安装 熟悉变频器的选用原则,掌握变频器的安装要求、安装步骤和方法。
项目三 变频器键盘面板的基本操作 熟悉变频器的键盘面板操作体系,掌握键盘面板的操作方法,能够操作富士FRN0.4G11S-4CX变频器的面板。
项目四 点动运行控制电路 熟悉变频器的外形结构和基本使用控制要求,能够对富士FRN0.4G11S-4CX变频器进行点动控制接线,熟练掌握基本操作和有关参数设置,通过键盘面板和外部端子信号控制变频器的点动运行。 变频器的基本控制电路
项目五 正转连续运行控制电路 熟悉变频器的外形结构和基本使用控制要求,能够对富士FRN0.4G11S-4CX变频器进行正转连续控制接线,熟练掌握基本操作和有关参数设置,通过键盘面板和外部端子信号控制变频器的正转连续运行。
项目六 正、反转运行控制电路 熟悉变频器的外形结构和基本使用控制要求,能够对富士FRN0.4G11S-4CX变频器进行正、反转控制接线,熟练掌握基本操作和有关参数设置并熟悉所涉及的参数功能,熟悉掌握通过键盘面板和外部端子信号两种模式控制变频器的正、反转运行。
项目七 外接两地控制电路 熟悉变频器两地控制的设置方式,掌握变频器两地控制的外部接线,能够对富士FRN0.4G11S-4CX变频器进行相关参数设置,熟悉所涉及的参数功能和两地控制运行的操作方法。
项目八 PID控制运行操作 熟悉变频器在自动调节控制中PID的应用,掌握变频器PID控制的外部接线和各参数的设定方法,理解PID控制的意义及各参数含义,能够对富士FRN0.4G11S-4CX变频器进行PID控制的相关参数设置和运行操作。
项目九 多段速控制电路 熟悉变频器多段速控制的设置方式,掌握变频器多段速控制的外部接线和各参数的设定方法,理解多段速各参数的意义,能够对富士FRN0.4G11S-4CX变频器进行多段速的相关参数设置和多段速运行控制。
项目十 程序运行操作控制 掌握变频器程序运行的操作方法,掌握变频器程序运行控制的外部接线和各参数的设定方法,理解程序运行各参数的意义,能够对富士FRN0.4G11S-4CX变频器进行程序操作运行控制和相关参数设置。
项目十一 变频器模拟量控制 掌握变频器模拟量控制运行的操作方法,掌握变频器模拟量控制的外部接线和各参数的设定方法,理解模拟量控制各参数的意义,能够对富士FRN0.4G11S-4CX变频器进行模拟量控制和相关参数设置。
项目十二 变频器在生产线中分拣工件单元的应用 掌握变频器在生产线中分拣工件单元的应用;掌握SIEMENS MM420变频器的使用方法。 变频器在典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项目十三 变频器在恒压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掌握变频器在恒压供水系统中的应用;掌握恒压供水系统的操作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材+设备技术手册方式,以强化学生的工程素养。
(二)建立一体化教学场所
通过整合教学设施及设备资源,建立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将原来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分别在普通教室、实训室进行,调整为在一体化教学场所进行,所建立的一体化教学场所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
(三)配备一体化教师实施教学
我们参考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提出的“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的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的标准
教师类型 定义 标准 备注
“双师型”教师 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两年以上的相关专业经历或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 二者的关系:“一体化”是“双师型”的一部分,因为“双师型”要求实践经历,但不一定必须具备承担实践教学特别是技能训练的能力。
“一体化”教师 指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
在实施变频应用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参考此标准并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教研室配备了3名专业教师开展该课程教学,教师的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一体化”教师情况
教师 学历 职称 职业资格 企业工作情况
教师1 本科 高级工程师 高级技师 外聘(来自企业)
教师2 研究生 副教授 高级技师 有企业工作经历
教师3 研究生 讲师 高级技师 有企业工作经历
在教学中,这些教师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四)改变考核评价方法
改变考核方法,以达到真实反映学生掌握变频器应用技能情况的目的,考核方法构成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构成
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评价(40%)+集中考核(60%)方式:过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实训报告、综合作业、各阶段学习评价(每个项目均有学习评价表),学习评价表如表4所示。
表4 学习评价表
序号 内容 配分 等级 评分标准 自评 互评 教师评
1 根据给定电路图进行接线 30 30 接线完全正确
20 接线错1处
10 接线错2处
0 参数多处出错
2 参数设定 30 30 方法及步骤完全正确
20 方法及步骤完全基本正确
10 方法及步骤不熟练
0 方法及步骤不正确
3 通电调试 30 30 通电调试结果完全正确
20 通电调试结果错1次
10 通电调试结果错2次
0 通电调试失败
4 安全生产无事故发生 10 10 安全文明生产,合操作规程
8 基本规范
4 经提示后能规范操作
0 不能文明生产,不符合操作规程
5 成绩小计
集中考核分为口试(20%)和实训操作考核(80%):其中口试重点考核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实训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考核内容为给出系统控制要求,要求学生设计并绘制主电路图及控制电路图,进行设备安装、电路连接、参数设定、通电调试及运行,评分标准如表5所示。
表5 实训考核评价表
序号 内容 配分 等级 评分标准 得分
1 画出接线原理图 20 20 接线原理图完全正确
16 接线原理图错1处
12 接线错原理图2处
0 接线多处出错
2 根据操作要求进行电路接线 20 20 按线完全正确
16 接线错1处
12 接线错2处
0 接线多处出错
3 参数设定 20 20 方法及步骤完全正确
16 方法及步骤完全基本正确
12 方法及步骤不熟练
0 方法及步骤不正确
4 通电调试、运行 20 20 通电调试结果完全正确
16 通电调试结果错1次
12 通电调试结果错2次
0 通电调试失败
5 安全生产无事故发生 10 10 安全文明生产,符合操作规程
6 基本规范
4 经提示后能规范操作
0 不能文明生产,不符合操作规程
6 回答问题 10
7 成绩小计 100
变频应用技术课程通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了专业技能训练,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知识技能得到了切实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岗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小红.项目驱动 发挥主动 克服厌学――论项目教学法克服高职高专英语学生厌学情绪的几点措施[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王建,徐洪亮,张宏.变频器操作实训(富士)[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张淼,冯垛生.变频器的应用与维护[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杨庆伟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300350
《食品微生物应用技术》 是高职院校食品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学习专业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学习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发酵技术等食品相关专业课程以及从事食品检验工、食品发酵工岗位奠定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 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国家高等职业骨干校建设过程中, 通过深入课程改革研究,开展了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食品微生物应用技术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
1 课程设计的背景与整体思路
本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是在学习了《无机与分析化学基础》、《有机化学基础》、《生物化学技术》等前导课程后开设的,学生掌握了各种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及相关知识,能够灵活使用各种生物仪器进行物质分析,为以真实检验任务的《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课程奠定基础,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等的学习铺平道路,也为将来的顶岗实习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2 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本课程以分析检测技术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参照,针对工作过程的环节来设计学习情境,将相关知识穿插在每个学习单元中,重新融合成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任务化课程。课程内容框架由实践情境构成,以工作过程为中心,以产品检测任务为驱动,充分体现了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实现学习、工作的行为融合;学生、员工的身份融合;教学、生产的过程融合,保证“现在学”和“未来用” 的零距离对接。
本课程将选取的典型检测项目与常见的食品种类进行一一对应的有机融合, 以检测难度作为学习情境,并将典型检测项目与其相对应食品种类组合成具体的工作任务。
按照国家《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课程任务是培养学生:
(1)能力目标
掌握微生物检验的灭菌和消毒、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分离、纯化与保藏等基本操作技能。
能完成常规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
能设计微生物检验方案。
(2)知识目标
认识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
理解微生物营养与生长。
了解微生物对食品、食品工业及人体健康的影响。
了解相关国家标准,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知识。
(3)素质目标
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观念。
形成严禁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保持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3 信息化教学任务实施案例
选取本课程中一个项目《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镜下观察技术》作为案例。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平面素材、教师讲解为主,抽象知识理解相对困难, 且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初次接触细菌实验、从未进过实验室的学生较难掌握知识要点。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课程利用课程网站、显微成像系统、动画、视频、电子题库、电子标本库等多种信息资源进行教学设计。
3.1 教学目标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检验员的职业要求,从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方面确定本实验项目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为革兰染色的标准操作和镜下细菌的准确观察。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确定教学难点为革兰染色的原理和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3.2 教学策略
采用分段实施、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将135 分钟的教学活动设计为5 个环节,每个教学环节均使用了多种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使得教学手段由单一变多元,教学内容由抽象变具体。
3.3 教学过程
3.3.1 分析任务
采用课前讨论、课上分享的教学方法。课前,将每6 ~ 8 名学生分为一组,以小组形式利用课程网站中的相关资源,如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实验用表、专业链接网站等,按照食品检验工岗位的工作任务,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的预填写,使学生提前了解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课上,请每组派代表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对本教学任务进行分析。课上、课下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生提前了解岗位任务,既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3.3.2 明确任务
根据课前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和课上的分析汇报,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明确本实验的教学任务。然后,请学生观看科教视频,让学生在享受视听体验的同时, 能够更生动的掌握教学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3.3.3 实施任务
根据食品检验工岗位的工作任务,将实施环节分为4 个阶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分段实施任务,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3.3.4 考核评价
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过程性考核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填写课前从课程网站中下载的电子评价表完成对各组实验项目的分析、操作及结果的互评和自评;另一方面利用显微成像系统实时完成镜下细菌形态的绘制。结果性考核主要在课后进行,有实验报告的网上提交,以及完成电子题库中本单元试题的在线测试。学生以考核模式进行试题操作,试题类型有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格式,系统实时评分,将错误试题重现并给出正确答案。同时,教师进入日志管理界面,随时查看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个人或班级的整体成绩。考核评价环节的设计,有效提升了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时效性。
3.3.5 拓展提高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电子标本库,通过点击的形式查看包括细菌种类、细菌的镜下形态。电子标本库以动态形象的方式展现静态抽象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课后,学生打开课程网站中的拓展学习专区,利用影音资料、案例导学、模拟试卷、参考资料等,拓展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利用互动专区,随时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学生还可主动上传优秀资源, 供师生分享。拓展提高环节的设计,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4 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高专化学课程 优化整合 课程标准 专业素质 实验实训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等职业院校对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院食品工程系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对基础课程化学进行优化整合,并试行一年,就此次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需要专业教师的协助配合
基础课程化学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夯实基础,传统的化学课程的教学是先学习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后,再学习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这些化学知识的教学,存在着讲授理论知识所需的课时多,而技能训练所用的课时偏低,无论专业课是否能运用到的知识都要面面俱到的讲授。化学课程中,基本不采用专业实例来说明问题,使学生对专业目标不了解,专业意识淡薄,学习基础课的目的性不强,导致理论脱离实际,知行脱节,前学后忘,而且缺乏情感因素的有利促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系领导的支持下,组织各专业课的教师对所教专业需要的化学知识一一列出来,根据专业教师所提的要求,从各专业课和学生就业的要求出发,按照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专业技能和全面素质来设计,突破以学科本位的逻辑体系来设计课程的方式,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不求知识的系统性,完善性,课程按知识的相关程度划分若干个项目和模块。专业知识提前渗透,实践教学相对独立,与理论教学平行并进,课程之间教学内容有机衔接,灵活配合,使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二、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需要有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关于一门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课时分配、教学要求、考核要点、实训项目、实训要求、实践考核要点等教学内容的实施和评价依据。没有课程标准,参与基础课程化学整合的教师只能按块分工,最后必然是以“冷拼盘”形式进行的。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必须要有一个化学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是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而制定的。根据各专业教师提出的对基础化学知识的要求,在充分研究相关课程、研究预设岗位技能需求的基础上,参加基础课程化学整合的教师以课程标准为起点,深入研究实验,提出改进意见。在深入研究同一标准的基础上,对化学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形成学习创新能力培养、能力本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三、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需要教师扎实精深、灵活多变的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增强教学效果的能力
良好的教学能力是化学教师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全面系统地掌握化学专业的学科结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化。化学是食品专业的基础课,按照食品专业的要求,几乎涉及到化学学科的各个不同分支。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通才、全才,不仅能教无机化学,也要能教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多种内容。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客观要求,为了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了加强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需要产学研结合。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运用,并且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思考,不断创新和运用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落实因材施教,精简整合内容,强化基本知识,增强技能知识。突出化学本质,降低难度,突出应用。另外,教师要不断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从事与化学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类大小课题的实验,研究及发展创新的能力,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和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良好的专业素质,才能在教学中居高临下,对教材驾轻就熟,对化学课程进行合理的优化整合。
四、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化学的优化整合,需要加强实验环节,改善实验条件
高职高专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主要在于学科的体系,采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培养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的目标,这就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因此,课程的本质就必须以能力为本位加以编制和实施。能力为本位就必须改善实验条件,加强实验环节。我院的实践教学经过9年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首先,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实践教学的内在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现状与素质教育以及社会的要求尚有相当的距离。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使学生和教师对课堂教学高度重视,而对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实践教学未能摆到应用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协作能力较差。
关键词:基础化学;非化学专业;专业特色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渐从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向现在的全方面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使得化学课的性质也发生了转变[1]。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教学时,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基础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河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渤海校区在食品类、海洋科学类和水产养殖类专业中开设了基础化学课。目前,基础化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内容较多,而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再如,面对不同的开课专业,该类课程的教材、课程大纲、考核标准均相同,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略了不同专业对化学基础知识的不同需求,无法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完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2]。
二、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的教学策略
(一)针对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从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来看,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的需求及应用存在明显差异。食品类专业其培养方案中涉及到的化学课程包含仪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而基础化学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化学知识是食品类专业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基础。海洋类专业其培养方案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包括化工原理、仪器分析、化工热力学以及海洋化工技术,而基础化学课程中分析化学是仪器分析化学的基础课程,无机化学中化学热力学部分、化学动力学部分以及四大化学平衡等内容是学习化工原理以及化工热力学的先行知识。相对来说,该类专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需求较少。养殖类专业对化学知识的需求侧重于化学物质的分析及生化分析,其培养方案中涉及到的后续化学课程主要包含动物生物化学、水产动物药学与药理,该类课程的开展需要学生以部分有机化学的内容为基础知识。根据不同专业对知识的需求及使用情况,可以将授课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全书详细讲解层次,其适用对象主要是食品类专业的学生,该类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的需求程度较高,化学知识在后续课程的应用面积较广。因此,可对基础化学三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全书讲解;第二层次为部分讲解和部分自学层次,该层次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海洋科学类专业的学生,该类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有一定的需求,但其联系又不是十分紧密,对知识的把握重在理解,而非以此为基础的应用;第三层次为侧重讲解和广泛性自学层次,该层次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水产养殖类专业的学生,该类专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内容需求较大,而其他化学内容则仅限于简单的了解。因此,该层次的授课则侧重于有机化学的讲解与学习。
(二)授课模式的改革
教师应根据各类别学生的专业特色及实际情况,逐渐转变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将理论知识和专业需求及实践情况相结合。此外,该类教学活动的授课对象均是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十分薄弱,所接触到的化学知识也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此为切入点,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知识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势必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学习内容要求等合理设置考试方式,可以采取课堂作业、实践情况及试卷考试按一定比重结合的方式给出学生的最终成绩[3]。由于学生的教学层次不同,各类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也应不同,如对于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要求较多的专业,应增大试卷成绩在总成绩的比重;而对于侧重知识理解的专业,则应增加实践及课堂作业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三、结语
采取分类针对性教学,能够结合我校的现状实际考虑不同专业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需求,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因专业而教,与学生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何娉婷.浅谈非化学类大学化学教学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时代教育,2009(2):122-123.
[2]陆时洪.大类招生下非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分类教学模式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37(3):15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