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一_久久综合激情_亚洲97_午夜影院在线视频_国产成人福利_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首页 优秀范文 关于健康管理的知识

关于健康管理的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0:05: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关于健康管理的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于健康管理的知识

第1篇

在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中,有这么一个尴尬的群体,那就是中职生或叫做职高生。他们大都在16-18岁之间,正处于心理变化激烈动荡的时期。他们思维活跃但较肤浅,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心理矛盾冲突时常发生。他们在初中阶段 ,由于成绩差,长期受到部分老师放纵不管和家长的放任,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到了职高后,由于环境的变化、自我管理能力要求的提高、心理需求的转变等等因素,诱发其一些以往没有或不明显的心理体验,使他们的心理适应面临许多困惑和焦虑,以至出现心理障碍。

二、学校心理辅导现状

学校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的自我教育活动,是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择业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一项专业活动。

可是现状却是中职生有解决不了的烦恼,宁愿自己纠结着,也不愿求助心理老师,所以心理辅导室经常是“门庭冷落”。为此,我们辅导老师主动联系班主任,让老师“介绍”一部分有需求的学生。可这些学生来了,也是深深地警惕着观望着。不少学生对心理辅导抱有抵触心理,同时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很难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表述上逻辑混乱,甚至不知道怎么开口去倾诉。

在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个突破口,即在不涉及学生具体的隐私的情况下,从躯体和情感的相互作用的角度入手,运用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技术,能快速有效地帮助到学生。

三、操作过程

万事开头难。为了降低来访者的阻抗,在正式进行意象对话治疗之前,我会先做一个铺垫。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先引发来访者对躯体感觉与心理情绪的相互关系的兴趣的话,那么后续的意象对话治疗会更顺利有效。

下面我将以一个考前焦虑的来访者为例,介绍一下操作方法。

环节一:来访者自诉

咨询师先和来访者聊聊天,主动关心来访者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来访者自诉再过一个月就要幼师上岗证的考试了,她特别想顺利通过,可是一想到考试就烦躁,心里明明知道要练琴了,可是坐在钢琴面前就逃走,一点也不想练习。越不练习就越紧张了,晚上睡不好,同时觉得很灰心丧气,觉得自己要让爸爸妈妈失望了。

环节二:唤起来访者曾经的体验

咨询师:看起来你现在处于焦虑的状态中。理智上知道,可是情绪控制不了。

来访者: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想消除焦虑,想让自己能以一个比较好的心态去考试。

咨询师:好的。你需要的是管理你的情绪。老师这里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你有没有注意到不同的心情会对身体有不同的影响?比如,愤怒的时候,你的身体是什么感受?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吗?

来访者:胸口鼓鼓的,好像一团火在胸口,呼吸比较急促,心砰砰跳。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来访者慢慢回忆了不同的情绪下的不同的身体体验。比如:开心的,悲伤的,心酸的,沉重的,压抑的,紧张的等等。并练习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渐渐变得有话讲,由于不涉及相关的隐私,整个人就“活”起来了,阻抗慢慢减少。

环节三:介绍躯体和心理的相互影响

咨询师:“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说明心情对身体有很大的影响。那么身体的感觉能否影响心情呢?你回想一下,有没有什么例子呢?比如,一般情况下,大家都知道的方式,就是紧张的时候怎么办?”

来访者:“深呼吸,当我每一次上台表演的时候,都觉得紧张,这时就深呼吸,会好很多。”

咨询师:“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你不自信畏畏缩缩的时候,如果有人拍拍你的背说‘抬头挺胸’,你什么感觉?”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来访者回忆了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让学生回忆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感受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变化。明确了躯体受心情的影响,同时身体也对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环节四:体验躯体的放松

咨询师:“当陷入不良的情绪无法自拔的时候,我们需要放松心情,这时就可以通过学会放松身体来放松情绪。”

方法一就是要求来访者捏紧拳头咬紧牙关半分钟,体验并记住肌肉紧张的感觉。半分钟结束后,体验并记住肌肉放松的感觉。

方法二要求来访者把手交给咨询师,体验在重力的作用下完全失去对自己手的控制,深化对放松的感觉。

进行到这个环节来访者已经和咨询师建立了一定的咨询关系了。学生的阻抗心理基本没有了,对接下来的活动有一定的兴趣和期待。

环节五:引导进入全身的放松

咨询师:“前面你已经感受到了放松的滋味,了解了身体和情绪的相互关系,现在我们要进入一个更深更有效的全身放松,从而去调节你的情绪。”

要求来访者以一个最舒服的姿势背靠着沙发坐着,在音乐的作用下,闭上眼睛,跟随咨询师的语言指示进行想象。

以下省略具体的身体放松引导词。

环节六:正式的意象对话

观察学生是否已经进入的催眠状态。确定后就可以根据来访者的情绪问题选择合适的意象对话了。

四、总结和反思

第2篇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山西省某地级市、河南省某地级市两地学校发放问卷,共回收专兼职教师有效问卷584份,学校管理者有效问卷209份。  

二、研究结果  

(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调研的所有中小学都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全部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其中,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占47.85%;38.76%的学校每年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专项经费投入;绝大多数学校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测试工具及其他设施。此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98.56%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97.63%的学校还开展了除课程以外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体上看,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从实际情况看,它仍不是学校教育的“必需品”,部分学校并未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个别学校甚至仍未开展相关工作。  

(二)中小学专兼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构成  

如表1所示,76.20%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曾是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德育课教师,或有过心理辅导经历的教师分别仅占10.62%和10.79%。在兼职教师中,以德育课教师、班主任、校级或中层干部为主体。调查数据显示,由其他学科教师转行而来的教育人员,构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体。同时,这些教师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时间普遍较短,他们的专业基础往往较为薄弱。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背景  

本研究调查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方式、专业背景、最终学位,以及是否获得了某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格证书,结果如表2所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主要方式是任教后通过继续教育和学生时代学习过的专业课,分别占37.33%和28.25%。就专业背景来说,仅有22.63%的教师有心理学背景。就学历学位而言,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者占5.74%,本科(学士)学历者占80.35%,专科及以下学历者占13.91%。此外,有26.88%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获得了相关的资格证书。显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教育背景不容乐观。  

3.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形式上,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以“讲授与活动相结合”为主要方式,占66.67%,其余则分别以讲授或活动为主,分别占14.88%和18.45%。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备课以集体备课为主,占52.37%;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选择个人备课,占43.47%。  

 

在接受调查的专兼职教师中,同时承担心理辅导工作的,占31.70%。这些教师中,平均每周心理辅导5人次及以下的占59.51%,6~10人次的占30.67%,10人次以上的占9.82%;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为单独面谈,占82.61%,以团体辅导或电话、网络辅导为主要方式的分别占15.53%和1.86%。此外,45.04%的教师“还以讲座或其他活动形式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工作绩效的自我认知与评价  

从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和工作支持三个方面,我们调查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绩效。从工作能力上看(见表3),35.0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水平能胜任当前的工作,34.9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技能水平能胜任当前工作。对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方式、教育背景与胜任工作的自我认知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见表4),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具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评价更高;教师的最终学历学位与他们的工作能力认知的相关不显著。  

 

从工作效果上来看(见表5),60.52%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很好,57.23%的教师认为心理辅导的效果很好。总体来说,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或很满意的教师占95.84%。说明专兼职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信。  

 

从工作支持上来说,76.04%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认为一般的占20.15%,认为不支持的仅有3.81%。总体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受到了中小学校的普遍重视,学校领导也愿意支持相关工作的开展。  

5.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需求十分强烈:78.58%的教师表示需要接受进一步的专门培训;这种培训需求也得到了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但是,仅有19.02%的教师能够经常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或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有60.07%的教师更希望参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在形式上,有64.74%的教师希望能够集中培训。由此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明显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即学术交流与培训的机会远远无法满足教师的专业培训需求。  

(三)中小学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1.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要求  

调查结果(图1)显示,中小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时,非常重视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与经验、人格与心理健康程度。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水平、授课技能最受重视。  

 

图1 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  

(备注:此题可多选,因此数据相加大于100%)  

2.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职责定位  

在学校管理者看来,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应主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三项工作任务,占81.89%;认为需要承担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宣传两项任务,分别占8.66%和7.87%;认为仅需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生心理辅导的,占1.57%。可见,多项工作任务、多样化的职责范围对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管理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对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上,认为非常规范的有59.84%,一般的有32.28%,不够规范的有7.87%;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强度”上,认为强度很大的有35.43%,一般的有64.57%。至于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岗位职责、薪酬、考核情况,结果如表6所示。  

 

4.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在职称晋升上,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没有特殊的优势:只有27.78%的学校领导认为“相比于一般教师岗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更容易得到晋升”,认为不确定的占57.14%。在专业培训上,66.93%的学校领导认为自己学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有较多的机会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或进修”,认为机会一般的占22.83%,认为机会较少的占10.24%。此外,有70.59%的学校领导认为“学校已建立专业体系以保障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  

5.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管理者对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占78.74%;对学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占82.68%。  

此外,将教师、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进行对比,两者无显著差异。即心理健康教师与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基本一致。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构成较为复杂,大部分有教授过其他课程、德育课或从事学校其他工作的经历。同时,拥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较少,大部分专兼职教师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时间也不长,这反映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与范福林、王乃弋和王工斌(2013)的研究结果一致。[1]  

课程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在授课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能够做到讲授与活动相结合。此外,还有一些教师承担着心理辅导的任务,虽然辅导量有限,但与授课、其他工作相叠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并不轻松,并且还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辅导需求。[2]相比国内,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通过课程普遍预防、团体活动与个人辅导相结合方式[3][4][5],并通过学校心理学家、朋辈辅导等制度来解决学生心理辅导的“供需矛盾”[6][7],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表现出了参加专业培训的强烈愿望,这一点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Whitley,Smith & Vaillancourt(2012)在综述中指出,许多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专业培训,妨碍了他们开展相关工作;许多研究也证明了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有助于提升他们处理相关问题的信心与技能。[8]此外,本研究发现,学校管理者认为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多,但教师们实际参加培训的次数却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2010年,我们曾采用自编问卷,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与学校管理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与中等职业学校的研究结果相比,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配备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学校更多,对专兼职教师的管理也更加规范。[2]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与中职学校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例如师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低等。甚至,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比例和教龄长度还要低于中等职业学校。  

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看,他们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重视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从业经验及人格等因素,这反映了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师胜任特征的看法。然而,王智和张大均(2011)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等维度,与学校管理者的看法不尽相同。[9]因此,学校管理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重视。参加调研的学校中,90%以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也有个别学校对这项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都能感受到学校领导对他们工作的支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专职教师均有担任其他课程教学的经历,而兼职教师中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居多,这些教师教育背景多元,仅有少数是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而且这些教师大多教龄较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课程为主,授课方式主要是讲授和活动结合;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学生心理辅导的任务。教师们对自己的工作效果普遍感到满意的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的需求很强,并且青睐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内容。  

第三,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看重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从业经验及人格等因素。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任务应包括教育教学、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宣传。参加调研的学校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管理普遍较为规范,有具体的工作分析、岗位描述和系统的绩效考核方案,并明文规定了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关系。大多数参加调研的学校管理者对本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  

(二)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人事管理是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应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聘、工作量计算等相关制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方案,明确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关系以及职称晋升的途径,激发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国家教育政策应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倾斜,通过诸如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等手段,鼓励青年人才投身该专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积累人才储备。  

第3篇

Relationship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Traits,

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

ZHANG Ya'nan

(Shaanx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Commerce, Xianyang, Shaanxi 712046)

Abstract With prosperity and continuous enroll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vocational student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higher a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being educated concern, compared with ordinary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vocational students in mental health even more special. Vocational students from the reality, there are many factors, such as social environment, family economy, employment status will affect their mental health, but coping styl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factors on mental health vocational students have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 several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haan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the way to deal mental health and to explore how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oping styles affect the mental health of voc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 vocational students; personality traits; coping style; mental health

1 高职学生应对方式一般情况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应对方式分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总体上高职生能够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个体面对应激时采取的应对方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六种应对方式构成了三种组合:解决问题―求助属于成熟型,退避―自责属于不成熟型,合理化属于混合型。本研究结果显示,面对问题时,高职学生最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这两种应对方式,即成熟型应对方式。这反映高职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采取一些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通过积极的努力,寻求别人的支持,将问题解决,而相对较少采用退避、幻想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这表明高职生在面对应激源时能够表现出较成熟稳定的行为方式。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高职生在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t = 2.11,p

首先,高职学生可用的心理资源较普通大学生少。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低于普通大学生,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感、高社会支持的个体更加自信,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而低自我效能感、低社会支持的个体倾向于采用消极。高职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缺少自信,可获得社会支持也少,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应对方式的选择。

其次,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可程度低于本科学生,高职学生比普通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这就使得高职学生感受到很大的应激源。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应激源时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它受应激源的影响,若应激源的强度过大,个体使用现有心理资源无法面对这些困境,就会采取一些消极逃避的方式。

2 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高职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应对方式是影响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它决定个体面对压力源时产生何种程度的压力,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Lazarus(1984)认为应对方式通过三种维度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一,通过应激反应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影响健康;第二,个体采用的不良应对行为会影响个体的健康水平,如采取酗酒、吸烟、吸毒等,会引发疾病,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面对应激源时个体会采用一些消极应对方式,这类应对方式会使个体产生不良情绪,这类不良情绪即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也阻碍个体积极有效的解决问题。

根据本研究结果,高职学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有密切关系,其中,解决问题和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呈不同程度的显著负相关;自责和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及总分成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合理化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分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由此可知,积极的应对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等,都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如自责、幻想、退避等都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经常使用自责和退避这类应对方式,个体会较多把压力指向内在,遇到问题自责自弃,长此以往,个体容易自卑,产生不良的自我暗示或消极期待;并且,个体长期使用消极对内的应对方式,不良情绪的不到宣泄,随着时间积累,就会影响身体健康,从而出现躯体化症状,如头疼、失眠等,经常使用退避这种不良的应对方式,遇到困境个体会退缩,没有勇气与动力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可能对生活失去兴趣,产生悲观的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相反,采取解决问题等积极应对方式,个体会从中获得自信、成就,获得较高水平的自尊,这样的良性循环,个体就拥有较多的心理资源,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面对困境也不会轻易出现心理问题。

第二,本研究发现,高职生人格特质对应对方式有一定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和应对方式有显著相关,其中,内外向与解决问题、求助成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成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成显著负相;精神质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成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负相关。

由于个体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当遇到环境中不同的应激情境,应对方式会相应的表现出多元性的特点,即不同的个体会使用不同的应对方式,而不同的应对方式所产生的后果不同。内外向与解决问题等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说明越是外向的个体越善于采用解决问题、求助这样的积极应对方式。外向的人活泼开朗乐观,善于宣泄不良情绪,遇到难题也能乐观面对,积极解决,当问题超过个人能力范围时,也会主动求助于他人;而内向的个体则相反,遇到问题容易自责、悲观,产生不良情绪,不能冷静考虑问题,不容易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

神经质、精神质与自责、幻想等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情绪不稳定的个体不能很好地采取积极地应对方式,神经质得分高的个体常常焦虑,担心,遇到应激情境,不能理智地分析,寻找正确解决办法,而是容易出现不理智的行为,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精神质得分高的个体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人际关系较差,他们遇到困难,不会主动寻求帮助,他们试图通过想象来幻想问题得到解决,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持心理的平衡,但是这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2009~2010年收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7例,排除并存内科严重病患。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立体”健康教育模式护理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龄56~84岁;对照组(传统健康教育模式护理组)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57~81岁。两组手术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其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疾病、麻醉及手术方式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两组均由责任护士做康复训练指导,包括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病情观察、如何预防并发症,以及出院后的健康指导和注意事项[2]。其中,两组中护士所花费的精力与时间基本相同。观察组由医生、护士、患者和家属共同制订和实施康复训练计划,4方各司其职;对照组则由护士独自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医生、患者和家属不参与。

观察组实施方法:⑴评估阶段:首先,患者入院后,由护士负责告知患者和家属是否自愿参加观察组训练,以取得配合;其次,由护士先评估患者的认知和需求情况,并将收集到的资料与患者、医生进行核实[3];最后,由医生、护士、患者和家属共同讨论,详细评估患者的需求,确定其现有和潜在的康复训练问题、护理目标和措施[4]。⑵计划阶段:首先,把上述评估内容制订成立体康复卡,包括4部分:①患者基本情况表;②健康指导参与人员基本情况表;③健康指导综合意见表;④患者反馈意见表。其次,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随着患者康复情况的变化,相应调整康复训练内容,并由护士做好记录。⑶实施阶段:①由医生向患者及家属做示范讲解,医生查房时为患者进行康复指导,讲解训练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并让患者和家属讨论发言,由护士记录在立体康复卡上。②由护士向患者做康复示范,介绍手术的相关知识、锻炼程序,并评价效果。③由患者和家属具体实施康复训练计划,及时向护士和医生做出反馈,并调整康复训练计划。

观察组评价标准及方法:⑴根据患者对康复训练内容知晓率进行评价:根据患者对康复训练内容的掌握情况,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①优:患者能复述85%以上的康复训练内容,能完整回示所教授的方法;②良:患者能复述50%~85%的康复训练内容,不能完整回示所教授的方法;③差:患者能复述不足50%的康复训练内容,不能回示所教授的方法。⑵根据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价:该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髋关节脱位、栓塞、关节僵硬、便秘等[5],分为有和无两方面。⑶根据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根据行风办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共13项内容,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

结果

数据处理,主要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进行X2检验。

两组康复训练内容掌握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率比较,见表1~3。

表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总例数有无对照组232(8.7)1(91.3)观察组24024(100.0)注:两组比较,P<0.05。

讨论

从实验可以看出4点:①观察组平均住院日14.10天,而对照组平均住院日16.95天,这表明对住院患者开展积极有效的“立体”健康教育,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②观察组对康复训练内容的知晓率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由医生、护士、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康复训练,有力地调动了患者康复积极因素;③观察组无1例并发症,说明立体健康教育模式对患者坚持完成康复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④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说明立体健康教育模式体现了医院对患者的人性关怀,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立体”健康教育模式,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中是十分有效的。它实现了医患互动,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率,减少了并发症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俊.骨科患者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7,22(4):53.

2章秀峰.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心理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2,1:68.

3李秀英,王德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2,8(6):428.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 大一新生 心理健康 学习适应能力

根据研究,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的标准是: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刚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正在“变形”,这种“变形”会诞生一个“真我”,但变形的过程却带来极度的焦虑和抑制。这段时期很关键,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引导学生安全地渡过“过渡期”,增强他们的适应性和承受能力。在经历了结束期和过渡期的通过和挣扎后,“新开始”才会到来,这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就是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努力发展的方向。

一、研究对象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技术系,共有39个教育班,在校生有1270人,2009年新生为460人。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时间

2009年9月―2009年12月。

(二)实验对象

全体2009级新生。

(三)实验方法

以自然实验法为主,辅之以测量法、个案法。

(四)实验因子

1.开设心理辅导课

针对大一新生我们开设了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课,以谈话法、目标教学法的形式进行讲解。课堂结构是“激兴、自学、研讨、明理、导行”。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进行愉快的学习。通过讨论,学生将心里话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这样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知识,认识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懂得应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道理。在心理辅导课中,教师引导督促学生按每课的自我训练要求去做,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

2.设立“海内寸知己”QQ平台

我们设立了“海内寸知己”QQ平台让学生随时把心中的苦闷写出来,将请心理咨询教师每周二、四午后进行心理咨询,咨询前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然后逐个填表登记,确定谈话内容、时间和形式。谈话后还要进行跟踪调查,检查结果。

3.建立“个案卡”对学生进行“个案追踪研究”

根据军训期间对大一新生所进行的SCL-90测量的结果,确定班级中心理素质较好的和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建立“个案卡”,进行个案研究。我们通过“个案卡”对学生家庭情况、家长的基本素质、家庭教育等情况进行初步了解。重点对学生的个性、爱好、心理障碍原因进行追踪、记载、分析。对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心理素质个案研究的专门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4.利用校内的宣传栏开办心理健康专栏

利用这个实验过程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的心理健康、心理自助方面的书籍、电影和图片等,以丰富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自助能力。

5.开展一系列的心理拓展训练

进行如“天使在行动”等赞美式训练;“人生五样”的人生价值的探讨,使学生一步一步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抽椅子”、“心有千千结”的团体合作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更快地融入到这个新的集体中来。

(五)实验工具

本实验采用代表心理健康正向因子的“自我和谐”、“总体幸福感”量表和代表心理健康负向因子的“抑郁”、“焦虑”的自评量表作为测量高职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根据王登峰、黄希庭的研究得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和谐。自我和谐量表所揭示的问题尤其是其中不和谐因子揭示的问题正是反映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基础,可以解释问题的原因,可以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因而自我和谐量表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问题普查的工具之一,也可以用作心理健康辅导与心理咨询的效果评定的工具之一。总体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核心,根据以往的研究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抑郁与焦虑一直作为心理健康的衡量指标。

三、结果分析

(一)高职大一新生自我和谐和总体幸福感的实验前后对比分析

实验前测量和实验后测量的大一新生自我和谐存在显著差异,实验后的大一新生自我和谐高于实验前的大一新生。其中,在刻板性上,实验后的大一新生显著低于实验前的大一新生,但结果不显著;灵活性因子得分是分数越低越灵活,在灵活性上,实验后大一新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实验前大一新生的得分,但结果不显著。实验前测量和实验后测量的大一新生的总体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实验后大一新生显著高于实验前大一新生,但差异不显著。

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大一新生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是成长道路的新起点,是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点。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情趣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全新的环境使他们易出现不安定的心理隐患。他们甚至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越来越大,使得他们自我产生不和谐状态,幸福感下降,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大学的一年级学生,从生理角度看,青春期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尚不平衡,往往兴奋占有优势;性生理已经成熟,而性心理尚未成熟,性心理成熟落后于性生理成熟的现实,导致他们产生许多与性有关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出现自我不和谐的心理状态,幸福感下降。二是,随着实验成果的体现和时间的推移,大一新生的适应能力有所增长,思维上更成熟,认知上更易变通,同时应对方式上更积极,根据李昊等人的研究“积极应对对自我灵活性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灵活性增强,这都使他们对自己生理、心理变化发展过程的理解、控制和调节增强,更能理解生理上的变化,具有更合理的性观念、更健康的性意识;能够对新环境尽快地适应,具有更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学习活动更有兴趣,能根据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任务等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包括学习的动力性、计划性和方法等,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趋于缓和,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自我和谐程度较高,总体幸福感较高。

(二)高职大一新生焦虑和抑郁的实验前后对比分析

实验前测量和实验后测量的大一新生的焦虑和抑郁存在显著差异,实验后的大一新生焦虑和抑郁低于实验前的大一新生。

高职大一新生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年级学生刚步入大学校门要经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过渡期,面临全新的环境,如由熟悉的校园环境过渡到生疏的校园环境,由家庭照顾依赖父母过渡到相对独立的集体生活,由相对封闭的高中生活过渡到相对开放的大学生活,其自身生理和心理活动变化较大,常有较多的负性情绪体验,这些变化会使大部分新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新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心理对父母依赖程度较深,在人际交往方面一时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造成人际冲突与焦虑。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如马斯洛所称的归属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很容易选择消极同一性,同时大一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因此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较易引起心理的矛盾与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中的失调和不平衡,这些问题都容易产生自我否定而陷入精神苦闷、焦虑和抑郁。经过实验成果的体现和时间的推移,实验后的大一新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逐步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焦虑抑郁情况较少,心理健康程度较高。

四、教育建议

(一)高职院校应加强大学生入学教育

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综合素质低的特点,在新生入学开始,就加强大学生入学教育,通过给新生讲解学校的历史、优势学科、建设历程,让学生尽快熟悉教学环境,了解学校,提高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避免陷入网络中无法自拔。

(二)高职院校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大力支持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具体咨询、指导、心理知识讲座等工作。二是投入专款,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质条件。三是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以兼职为主体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四是建立三级防护,主动干预机制。通过建立学生心理问题防预机制,防止学生因心理问题而造成非正常事故的发生,保证每个高职生健康成长。

(三)努力营造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制度环境等)的建设,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首先,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创造一个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直观感觉。其次,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使学生在健康、活泼、向上的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意志得到磨练,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

(四)建立全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一是加强任课教师的责任心。大一的新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仍摆脱不了中学的模式,依赖性、被动性较强,对教师寄予的期望很高,常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为其解决一些入校所遇到的问题,告诉他们一些人生真谛。但是,一部分教师往往忽视新生的心理特点,只教书而不考虑育人的职责。表现是上课匆匆来,下课匆匆去,与学生缺乏沟通。因此,学生对教师所抱期望不大,上课只是听讲。高职院校必须配备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擅长循循善诱的教师,帮助新生顺利渡过大一。二是配备负责任的辅导员或班导师。高职院校班导师和辅导员与中学班主任有所不同,其责任较中学班主任更重。他们不仅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而有要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这要求给新生所配备的辅导员或班导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广博的爱心和工作的热情。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的数据得出:大一新生进行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他们学习适应的能力,可以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威廉,布里奇斯.转变.机械工业出版社:12-15.

[2]毛灿月等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45-56.

[3]黄希庭徐凤姝主编.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26-145.

[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05-214.

[5]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1999:314-317.

[6]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1994:83-86.

[7]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1999:235-236.

[8]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1999:194-195.

[9]许燕.自我和谐是构建心理和谐的基础.北京社会科学,2006增刊.

[10]陈继红.高职新生入学心理适应初探.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12.

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一心二师三员一社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1、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形成及特点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原有的研究生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针对这一问题,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便在探索中孕育而生。这种管理体制打破了原有的管理框架,由学校直接管辖的研究生学院和学生工作部分别负责研究生的各项管理工作,研究生学院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学籍、学位管理、研究生会等职能性工作,学生工作部下属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的研究生事务管理工作,学生工作部对各学院的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指导和监督。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无论是研究生学院、学生工作部还是各学院的学生工作办公室都可以直接面对学生,形成网络式的管理结构,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了解研究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发挥其管理职能。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如图1所示。

2、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在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大量存在着重视业务知识教育,忽视或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外,必然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际上,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例如学习压力、经济压力、论文压力、就业压力、择偶压力等等,这些问题深深地困扰着研究生同学们。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这些负面情绪不能及时地得到疏导、宣泄和正确的调节,特别是对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个体来讲,当消极心理因素超出所能承受的极限后,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更有甚者可能引起精神疾病或自杀等恶性事件。研究生是高校培养的最高层次人才,他们的培养质量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又是影响其培养质量好坏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2 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目前,有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很多高校都普遍存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体系上不如本科生健全,对其工作的重视程度、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都很不足,还没有形成十分适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教育理论及具体的教育方法,针对研究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而研究生的心理特点与本科生比较则具有明显的不同。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多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他们更多关注社会,思考未来,积极地寻找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以期待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追求价值等等,应该根据研究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积极地开展教育,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同时,除了学校这个主战场外,还要积极寻求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商议帮助学生的办法,制定一些可行的措施,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综合教育大环境,要在不断吸取本科生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团队心理训练的有效经验基础上,继续丰富和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构建适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3、构建“一心二师三员一社团”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3.1 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领导机构和专职服务机构

学校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领导机构,由学校主管研究生工作的校领导亲自挂帅,研究生主管部门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及相关部门领导参与,负责制定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规划和课程安排,将国家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同时,学校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该中心是学校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服务机构,负责指导各学院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研究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级网络,应当建立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每年都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工作,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于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书面邀请访谈等方式,开展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并要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导师到学院、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

3.2 资源整合,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当前专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非常紧缺,要将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实验室心理宣传员和寝室心理信息员等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构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研究生“一心二师三员一社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如图2所示。

3.2.1 有效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导师可以说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最亲近的人,对研究生各方面的影响也相对比较大,研究生的大多数学习和科研活动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同时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诱因之一恰恰是来自学业和就业的压力,因此,将导师纳入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在实际工作中,导师应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帮助可能或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研究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导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研究生切实的指导,减轻研究生们的学习和科研压力,帮助研究生们进行科学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且要定期与心理辅导员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减少心理问题出现的几率。

3.2.2 学院设立心理辅导员

辅导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既是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又是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要结合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培养规划,创造性地设立心理辅导员,每个学院选定一名辅导员,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通过考试,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之后上岗,专门负责各自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辅导员在学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统一指导下,做好每年新生人学后的心理普查及心理档案建立,以便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干预、跟踪服务。他们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掌握情况,化解矛盾。作为一名心理辅导员,在服务同学的同时,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一手抓心理健康教育,将两者有机结合,形式会更加活泼,效果也会更为突出,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2.3 研究生朋辈互助的新亮点——班级心理委员、实验室心理宣传员、寝室心理信息员

学校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立一名心理委员,在每个学生实验室设立一名心理宣传员,在每个学生寝室设立一名心理信息员。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以自助研究学习为主,组织形式也转变为以研究课题小组为单位,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同学之间交往减少,集体活动也相对变少,人际接触面缩小带来了同学间归属感的相对缺失。而朋辈互助特有的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刚好可以很好地弥补研究生同学问交流的局限。朋辈互助咨询使得咨询不仅可以在咨询室里,而且也可以在实验室和寝室里,不仅能在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对话中,也能在同学的聊天中进行。因此,可以通过同辈朋友的互助行为来增进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获得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

班级心理委员作为班委会成员之一,要将其工作纳入到班委会工作计划中。学校对那些心理健康、积极上进、热心助人、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通过班级内部竞选、同学集体投票、辅导员组织推荐、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集中培训后,上岗工作。班级心理委员除了要掌握常见心理问题紧急干预的基本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组织班级全体同学参加学院、学校举办的各种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及时地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并要在第一时间向辅导员老师汇报。

作为研究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实验室和寝室是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多发地点,实验室和寝室的同学在成长经历、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这很容易在同学之间产生各种矛盾。因此,营造良好的实验室和寝室氛围对研究生心理成长非常关键。实验室心理宣传员和寝室心理信息员,由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研究生导师和学院心理辅导员委任,多数是高年级的同学和寝室长,主要的工作职责是营造和谐的实验室、寝室氛围,帮助同学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支研究生心理健康维护的基层队伍能够发挥“眼睛”的作用,及时地提供信息,为预防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事件赢得了时间,这支队伍必将成为学校研究生工作的有力助手,切实加强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意识。

3.2.4 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社团,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由学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社团,该社团定期举办“健心周”、“爱我月”、“心理健康节”等活动,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影视展评、心理沙龙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该社团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利用现代媒介,创建“研究生心理服务”网站,通过校园网、BBS、QQ、微博、微信、手机飞信等多元化交互平台,实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或多对一的沟通模式,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发展动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中的作用。大学校园不仅是学子们求知的场所,更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圣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既要注重建筑设施、文化景观等外在形态,更要注重形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要以“形”写“神”,使校园环境处处渗透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体现高等院校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追求。

第7篇

关键词 家庭医生制度 社区健康管理 上海市医改 上海市居民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12-05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actics of the family doctors system in Shanghai city based on the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BAO Yong1, DU Xue-li1, ZHANG An2, LIANG Ying1, XU Ting2

(1. Public Health Schoo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5;

2.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tai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Shanghai, 200025)

ABSTRACT Objective: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ognition?and vision of resident in Shanghai for family medical system, to deeply analyze the factors and status of family medical system and bring up the policy suggestion for Shanghai medicine reform. Method: With random sampling and whole sampling and layering sampling, 2082 samples (86.75%) were taken from Xu Hui, Min Hang and Jin Shan districts. Results: 1) The situation of community first diagnosis in Shanghai residents was that 65.40% outpatients chose the community hospital and 20.8% the third class hospital, 57.4% inpatients chose the community hospital as their first diagnosis and 27.8% the third class hospital. 2)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of community first diagnosis in Shanghai residents: the reasons for choosing community hospital as fist diagnosis were cheaper price and traffic convenience for outpatients, and cheaper price and better service attitude for inpatients. 3) The residents have higher need in health management and family care . 4) The residents have poor cognition to family medical system in Shanghai. Conclusion: The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medical system in Shanghai is better. It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policy and guarantee the realization of family doctor system in Shanghai.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is also an urgent matter of the moment。

KEY WORDS family doctor system;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resident in Shanghai; medicine reform

国际经验表明,实施健康管理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总体控制医疗总费用”的关键环节,而社区健康管理是实施这一关键环节的重要平台[1-3]。上海市要持续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在制度设计和功能运作方面要实施社区健康管理,社区居民要高度认可家庭医生制度。本文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上海市居民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同时提出相关政策和策略建议。

1 对象和方法

随机整群分层抽取上海市中心地区(徐汇区)、上海市城乡结合区(闵行区)、上海市郊区(金山区)的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局等机构,共计2400人进行了整群抽样的调研。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样200人,其中门诊患者150人,住院患者50人。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主要搜集他们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观点、分析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看法和实际影响等。同时,我们遴选了20名医院管理方面的专家以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医务人员进行了访谈,将问题分析与政策探讨相结合,兼顾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

在这期间,我们对整个过程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在表格的设计阶段,我们咨询有关专家,严格控制表格的信效度;在表格调研阶段,我们统一培养调查员,课题组主要负责同志进入现场进行质量把关;数据录入阶段,我们实行双人录入,逻辑查错。最后,我们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的录入,SPSS 1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社区居民首诊服务需求情况

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在就诊时首选医院情况分析: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 296人,占65.00%;首选二级医院265人,占13.00%;首选三级医院431人,占21.00%;首选民营医院7人,占0.30%;首选个体诊所8人,占0.40%。

居民选择社区医院首诊的原因分析:价格便宜1 319人,占28.00%;服务态度好901人,占19.00%;就医环境好444人,占10.00%;交通方便1 145人,占25.00%;就医流程便捷850人,占18.00%。从本次的调研统计结果也可以看出,价格便宜和交通便捷是居民选择社区医院进行首诊的主要原因,比例分别为28.00%和25.00%。

居民未选择社区医院首诊的原因统计分析:技术不够812人,占27.00%;服务欠佳162人,占5.00%;设备落后888人,占30.00%;交通不便151人,占5.00%;药品不全979人,占33.00%。

同时,我们对医疗机构的可及性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步行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平均时间是22 min。

2.2 社区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分析

居民对开展慢性病的健康管理、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70岁以上老人眼保健指导、特殊人群、幼托机构和在校学生以及养老院中的老人等进行健康体检等服务的需求比较强烈,如对开展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管理的服务需求比例分别达到了71.84%、70.14%和66.58%,对60岁以上老人开展健康体检和对70岁以上老人开展眼保健指导等服务的需求也达到了81.01%和76.6%,见表2。

2.3 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家庭保健需求分析

关于开展健康风险因素评估的服务,有51.04%的居民表示需要,有11.35%的居民表示非常需要。而对于戒烟限酒的指导服务,分别有78.31%和58.25%的居民表示需要或非常需要,针对合理膳食的指导,有12.48%的居民表示非常需要,有55.99%的居民表示需要。而针对心理疏导的工作,有11.84%的调研居民表示非常需要,有53.59%的居民表示需要,见表3。

2.4 社区居民关于家庭医生制度政策认知

医疗保险是家庭医生制度的保障和前提,为探讨居民的认知情况,我们对几个问题进行了调研。在居民对各级医院的医保支付比例态度上,有40.53%的人认为应该维持现状。在居民对医院实行医疗费用预付制的态度方面,认为挺好的占30.46%,认为医疗费用预付制不好的占40.18%,而不知道该项措施利弊的占29.36%。实施医疗费用预付的措施,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居民就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但现实调查结果发现近七成的居民对该措施持消极态度,下一步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在认为医疗保障是否应该覆盖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机构方面,发现有86.42%的人认为医疗保障应该覆盖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机构,仅有13.58%的人认为不应该覆盖。在对社区与二、三级医院双向转诊的认知方面,居民知道双向转诊的仅占56.10%,不知道双向转诊的居民占了45.41%。而在所调查的居民中,愿意通过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形式来治疗疾病的,占到了75.81%,不愿意的仅占24.19%,

目前,居民就医的第一选择仍然是三级医院,尽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解决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等,但居民一直对其持有不信任的态度。除了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以外,更多的是缺乏医疗上的安全感。

2.5 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

对家庭医生非常信任的只占8.09%,54.07%的居民表示信任,35.05%的居民表示一般。数据表明,在非常信任和信任的选项上,居民对家庭医生总体的信任度比对家庭医生技术能力的信任度及对家庭医生诊疗过程和结果的信任度略高,在信任度一般的选项上,居民对家庭医生总体的信任度比对家庭医生技术能力的信任度及对家庭医生诊疗过程和结果的信任度略低,但三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这说明居民对家庭医生总体的信任度更多的是取决于技术之外的项目,比如更贴近了居民、能够进行主动上门服务等,家庭医生技术能力的亟待提高仍是制约居民家庭医生信度的瓶颈,见表4。

3 讨论

家庭医生制度是以全科医生为主要载体、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模式。在国际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了家庭医生制度,他们通过与居民签约,实行首诊制度,按照人头预付服务经费等方式,从机制上成为服务对象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双重守门人”,规范了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的降低了医疗费用,大幅的改善了全民健康状况,满足了居民的个性化健康需求。

当下,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针对国内看病贵、看病难的突出矛盾,结合国际经验,在我国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已成为必然趋势。随着国家医改相关制度的不断出台和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北京、深圳、武汉、青岛等城市借鉴国际经验,已开始了家庭医生制度的试点工作。

上海市于2007年首先开始在徐汇、闵行、金山等5个区进行了家庭医生制的试点。2010年8月,上海又提出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家庭医生制度,以实现基本医疗的均等化。未来5年,上海将逐步为全体市民配备家庭医生,全面推行家庭医生首诊负责制,届时每2 000~3 000名居民都将有一名家庭医生对口负责管理他们的健康。同年10月又将试点工作扩展到了包括静安、闸北、浦东新区等5个区。2011年,探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又写进了上海市的新医改方案中。截止目前,总计有占全市1/3的7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19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85个村卫生室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的试点工作,各区县的试点工作均已初具规模,这为下一步在全市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但这些区县的试点工作各有特色,利弊共存。因此,系统的总结评估各区县的试点工作情况,形成全市统一的家庭医生制度工作模式对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至关重要。

本研究显示,门诊患者65.40%首选社区医院,20.80%首选三级医院;住院患者57.40%首选社区医院,27.80%首选三级医院。60~74岁人群首选社区医院达72.00%,≥75岁老人高达73.00%

门诊患者、高龄者、退休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首选社区医院比例较高。上海市居民首选社区医院原因分析发现:门诊患者选择社区医院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便宜和交通方便,住院患者选择社区医院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便宜和服务态度好;在年龄方面,无论是哪个年龄组,都认为选择社区医院有价格便宜和交通方便的原因。其他项目的人群也基本如此,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主要是价格便宜、交通方便、就医流程便捷。

当然,分析也发现,门诊患者不选择社区医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药品、设备落后和技术不够,因为大多数选择门诊的患者在社区就医;住院患者也一样,不选择社区医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药品、设备落后和技术不够。不同年龄组患者不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也基本上是由于没有药品、设备落后和技术不够。其他项目人群在不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分析上,基本也是没有药品、设备落后和技术不够。

本文还对基于健康管理的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

4 建议

4.1 构建基本健康保健模式

作者最近提出了基本健康保健模式——“54321”模式[4]。该模式的构架是:5定即定首诊医疗机构、医疗保险费用、医疗服务数量质量和费用、公共卫生服务数量质量和费用、服务人群;4付即政府、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和个人四方付费;3管即各级政府、居民、社会(第三方)进行监督;2转即首诊医疗机构和综合性医院双向转诊;1考即1年1次考核。

4.2 加强相关政策的研究

1)研究社区首诊制度。在预约门诊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社区首诊制度,主要通过优先就诊、预约三、二级医院的专家、以及家庭医生优惠服务等政策,吸引签约居民选择在社区首诊,并通过进一步拉开医疗保险在各级医院的报销比例,逐步引导居民定点在社区首诊[5]。

2)研究双向转诊制度。家庭医生在对签约居民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若签约居民的病情超出了家庭医生的诊疗能力或符合双向转诊条件的,应由家庭医生开具专门转诊单,通过双向转诊专门渠道帮助其转往三、二级医疗机构;三、二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指定专门部门负责,保证转诊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诊治。遇到紧急情况时,签约居民直接到三、二级医院挂急诊或住院治疗,就诊后应到家庭医生处补办双向转诊单,以备处理医保报销等事宜。待病情稳定或进入康复期后,需要将患者从上级医疗机构转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上级医疗机构应通过转诊专门渠道,及时将患者的就诊情况反馈给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应在获得上级医疗机构诊疗信息的基础上做好随访等承接工作,保证患者就诊服务的无缝隙连接[6-7]。

3)研究试行按人头付费制度。实施医保总额预付管理多年来,总额预算观念和风险共担机制逐步形成,项目付费的基石也有所松动,上海要在继续推行医保总额预付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医保结余留用政策、按人头付费和按病种付费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形成对医疗机构和医生具有约束和激励作用的复合管理机制。社区必须推行按照人头付费机制。

4.3 探讨和实施社区健康管理的“4CH8”模式

4C:健康管理4个循环(健康档案的建立、健康风险的评估、健康风险因素的干预、干预后评价);8:8个健康管理板块(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睡眠、膳食、运动、安全、和谐);4H:4个健康关爱家园(老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8-9]。

4.4 加强社区医务工作者的培训

以全科医生的培养为重点,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培养制度,加强适宜人才培养,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培训主要包括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助理培训,健康管理师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营养师培训。

参考资料

[1] Reagan PA, Brookins-Fisher J. Community health in the 21st century[M]. San Francisco: Benjamin Cummings, 2002:1-7.

[2] Hall JJ, Taylor R. Health for all beyond 2000: the demise of the Alma-Ata Declaration and primary health c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Med J Aust, 2003, 178 (1): 17- 20.

[3] Kirk S,Glendinning C. Trends in community care and patient particip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roles of informal carers and community nurses in the United Kingdom[J]. J Adv Nurs, 1998, 28(2): 370-381.

[4] 鲍勇, 杜学礼, 张安, 等. 基于健康管理的家庭医生制度研究(待续)[J]. 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6):831-832.

[5] 杜学礼, 鲍勇. 基于“健康守门人”构建双向转诊机制的对策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 8(11): 3503-3506.

[6] 杜学礼, 鲍勇. 新医改形势下社区健康管理发展战略(二)[J]. 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11): 1341-1344.

[7] 杜学礼, 鲍勇. 新医改形势下社区健康管理发展战略(三)[J]. 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12):1391-1397.

[8] 鲍勇, 邹鹿鸣. 中国社区慢性病风险和健康管理发展战略(二) [J]. 中华全科医学, 2010,8(7):805-806.

第8篇

高职教育现在依然需要面对很多困难,有些高职院校不设门槛线,致使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在毕业时问题反映及其明显。部分学生甚至因为与老师、家长、同学的人际关系较差,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不仅耽误了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周围同学个性的良性发展。

在学校中,学生接触的最多的人就是老师,老师在学校中又扮演一种特殊的角色,所以学生与老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将推动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加重经济社会发展得负担,所以提高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对于高职生、高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

2.1抽样方法

本研究因为是以高职生作为研究群体,被试是从南昌工学院、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职业制造学院三所高校选取的,被试都是全日制在校学生,选择范围包括一年级至三年级。本研究准备发放350份问卷,

2.2测量工具

师生关系问卷

本研究所采用的师生关系问卷是屈智勇(2002)的《师生关系问卷》,包含了23个题目。师生关系问卷共有4个维度,分别是:1、对抗性。2、亲密性。3、满意性。4、支持性。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ncheklist 90,SCL-90)

此量表是由L.R.Derogatis 在1975年编制的,我国学者王文宇在1984年翻译引进,吴文源进行修订的版本,也是我国学者进行心理健康研究时使用较多的工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SCL-90在临床研究中能够很好反映被试的心理健康情况,反映症状丰富,从感觉、情绪、人际、躯体等情况都有所涉及,能准确反映患被试的心理健康程度。量表包含十个因子。量表中采用五级评分制,分别是[严重]、[偏重]、[中度]、[很轻]、[没有]的5至1分评量。

3、高职生的师生关系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皮尔逊相关分析

为了进行高职生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对两者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将高职生师生关系给维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的数据进行筛选,得出以下结果:

支持性维度与SCL-90因子的相关系数(r)

项目 人际敏感因子 抑郁因子 焦虑因子 敌对因子 恐怖因子

支持性维度 0.63** 0.22* 0.41** 0.44** 0.12*

由上表可知,师生关系支持性维度与SCL-90中的人际敏感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焦虑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敌对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恐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SCL-90其他因子相关不显著。

满意性维度与SCL-90因子的相关系数(r)

项目 人际敏感因子 焦虑因子 敌对因子

满意性维度 -0.33** -0.39** -0.23**

由上表可知,师生关系满意性维度与SCL-90中的人际敏感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焦虑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敌对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SCL-90其他因子相关不显著。

亲密性维度与SCL-90因子的相关系数(r)

项目 人际敏感因子 焦虑因子 敌对因子 恐怖因子

亲密性维度 -0.43** -0.31** -0.20** -0.37**

由上表可知,师生关系亲密性维度与SCL-90中的人际敏感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焦虑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敌对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恐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SCL-90其他因子相关不显著。

对抗性维度与SCL-90因子的相关系数(r)

项目 人际敏感因子 焦虑因子 敌对因子 恐怖因子

对抗性维度 0.52** 0.44* 0.38** 0.27**

由上表可知,师生关系对抗性维度与SCL-90中的人际敏感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焦虑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敌对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恐怖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SCL-90其他因子相关不显著。

4通过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4.1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它是心灵上的真诚沟通、情感的融洽互动,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很多老师把师生关系看出是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命令与执行的关系,这种陈旧的角色观念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应当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导师、朋友关系,这样才能真正走近学生。

4.2教师采取民主管理模式,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势在必行

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采取“专制型”管理手段,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只会想到求助别人,不能独立自主解决问题。采取民主型管理手段,与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协作,将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主能力,学生之间的凝聚力更强,教学效果更突出所以教师采取明主管理模式,对于加强师生关系,进一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作用。

4.3教师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随着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上级主管部门也会每年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考评。学生出了问题,第一反应就是送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这些老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万能的,只要有问题的送进去,问题解决了没有与自己无关,很多心理问题的源头就来自于老师的不尊重、不信任、不作为。

4.4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新型师生沟通平台

首先要把心理健康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次,针对高职生的年龄、性格特点,丰富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与老师交流,增强互相理解,让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最后,搭建新型的师生沟通平台,有助于师生情感互动。

【参考文献】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国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精品久久久久久 | 91亚洲国产亚洲国产亚洲 | 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 91免费观看网站 | 91视频免费观看网址 | 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 成人a视频|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国产 | 午夜免| 久久久亚洲国产天美传媒修理工 | 新91在线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 91免费版网站 | 91大神视频网站 | 亚洲在线免费 | 91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91视频免费在线 | 91视频网页 | 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 | 天天操夜夜拍 |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第一区在线观看 | 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一区 |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成年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日本在线观看www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桃色 | 久久久亚洲一区 | 91视频免费看网站 | 亚洲在线视频网站 | 成人a视频片观看免费 | 夜夜爽影院 | a在线一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天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夜夜爽亚洲人成88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