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0:36: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护理教育学作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护理安全教育;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不良事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2月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100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均为女性。依据单双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学生平均年龄(21.2±1.02)岁。对照组学生平均年龄(21.3±1.03)岁。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为教学重点,传统灌输式教学,学生对课程自行听讲,对教授的重点内容共进行记录,自行总结、归纳所学知识,及时完成课后作业。观察组采用护理安全教育:(1)教学设计:根据学科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组织进行模拟护理操作目标教学和结果标准教学,探究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准确,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2)教学安排:①提升认知:通过多种方式讲述护理规范操作和步骤,使学生能够明确护理操作风险,具备处理护理风险的能力,可在危急时刻采取合理的应急措施。②知识强化:教师对学生的护理操作进行指导和示范,在演示过程中将护理安全知识灌输其中,提升安全意识;评价护理操作是否正确,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1.3判定标准
采用自制护理技术操作评分表对两组学生护理技术操作进行评分,共分为四部分:规范操作、消毒隔离、器械准备、安全意识,每个部分总分25分,满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护理质量评分为计量资料(x±s),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技术操作得分比较
对比两组护理技术操作得分,观察各项平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出现护理纠纷1例、输液配液错误1例、器械核对错误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对照组出现护理纠纷3例、输液配液错误4例、器械核对错误3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观察组数据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2,P=0.037<0.05)。
中医护理学构成部分较多,其中中医护理技能就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中医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达成防治疾病、保健等目的的护理手段。中医护理常见技术有拔罐、艾灸、刮痧及耳穴压豆等方法,也是护理人员“三基”技能的主要部分。随着现代经济发展,人们愈发信赖中医,这给中医学带来发展机遇,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2中医护理技能操作教学现状
中医护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中医实践人才,理论教学过程中,依据市场需求及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中医护理专业学生考核内容与方式相对单一,大部分考核方式以理论试卷考试为主,凭借一张试卷判断学生学习情况与知识掌握程度,这些题型难以涵盖全部知识点,违背联系实践的教学理念。学生仅能通过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即便分数很高,但也不能代表其已经掌握各项知识。这种评价方式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虽然中医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更新,专业课程也逐渐增加,不断细化一些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单科课程越来越多,造成不同课程间存在交叉与重复的地方。这些课程在内容上存在很大的重复性,加上学制有限,直接制约学生选择选修课,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
3中医护理技能操作教学方法
所谓的而教学方法指的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师生采用的具有某种特种秩序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典型的师生相互作用。常见的中医护理技能操作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3.1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引入与构建相应的临床情境,让学生依据模拟情境思考问题,有效融合理论与实践,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各类护理技能知识。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理解与记忆知识,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2体验式教学
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针对性设计相关活动,达成激发、调整及升华学生各方面素质与潜能的目的。体验式教学在中医辩证施护中应用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与临床沟通能力,深入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与中医辩证施护,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3.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将课程内容融入到项目中,以学生为主体展开项目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仅起到引导与协助作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能力,通过与同学协助、探讨的方式共同学习与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3.4小组合作法
美国教育家首先提出“合作学习”的理念,究其根本,小组合作本质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依照人际交往参考标准评价制度,评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依据学生情况挖掘其潜能,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任务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优势明显,其中教师仅扮演引导者与调控者的作用,改变以前以教师的为中心的模式。
4中医护理技术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
4.1课前准备
教师依据中医护理技术特点,考虑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安排学生从网络学习平台、网站等收集资料,制作每个技能需要的课件,包括每个操作技术的概念、目的、流程及重难点分解等,提前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
4.2课堂讨论
课堂上随机抽选一组学生在课堂上授课演示,其余小组则在底下讨论,提出不足的地方。教师依据讨论氛围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相互交流,将自己想法与认识表达出来,拓宽思维,鼓励创新精神。具体步骤如下所示:①体验环节:实验过程中教师直观演示,学生接着模拟练习,相互操作。学生练习时教师引导,详细指出每组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学生通过相互体验清晰认知,反思自己的不足;②反思环节:完成相互操作后,学生分析自己操作感受与体会,将体会书写出来,比如刮痧手法与力度及被刮痧的感觉、拔罐与被拔罐的感受等,并通过分享再次巩固练习;③内化感悟:经过反思与推理后,构建学生新思维,比如学生说:“自己再给别人刮痧时内心担心,不敢太过用力,害怕对方疼痛,可自己被刮痧后,如果不使劲反而觉得不舒服等。”再如拔罐时,学生表达拔罐挺舒服的,但被拔罐时心中还有些紧张,害怕被烫伤,罐内压力过大时拔罐挺疼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站在病人角度去理解病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④实践要点:中医护理技能学习完成后,直接安排学生前往教学基地??习。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知识与应用,总结常见病例操作技能内容与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4.3评价效果
教学任务完成后,为了了解教学效果,可以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学生对体验式教学效果的感受。这样有利于教师改进与完善,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教;学
过程性评价(Process Oriented Assessment)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教学评价范式。近几年,随着人们对过程性评价理论的认识与研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过程性评价对教学活动的提升意义与作用。过程性评价的导向、诊断、矫正、督导和激励等功能不仅能卓有成效地激发教师的教学追求,释放教师的教学潜力,更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反观、调整、改进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策略,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价值和把握教学价值,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拔高教师教学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本文以过程性评价理论为视角,分别探讨了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学”互评的意义与作用。
一、过程性评价理论的内涵
过程性评价(Process-oriented Assessment)概念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Scriven)于1967年提出。之后以面向过程为特征的过程性评价开始备受关注。国内国外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教学经验提出了自己对过程性评价的理解与认识。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以及我们对过程性评价概念和评价的本质意义的认识,我们认为过程性评价以调节教育过程、保证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为目的,直面课程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关注课程的学习“过程”和课程的学习“发展”,发生并始终贯穿于课程的教学过程,其评价的涵盖面应覆盖“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我们尝试这样定义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建构教学者教学活动价值和学习者学习活动价值并促进教学者与学习者不断改进和发展“教”“学”活动的活动。教学者和学习者过程性评价的过程不仅是教学者建构教学价值和学习者建构学习价值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者和学习者建构主体价值的过程。从定义中可以得出过程性评价具有如下特征:(一)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二)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方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三)过程性评价是建构教学者教学活动价值和学习者学习活动价值并促进教学者与学习者不断改进和发展“教”“学”的活动;(四)教学者和学习者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教学者建构教学价值和学习者建构学习价值的过程;(五)过程性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者和学习者建构主体价值的过程。
二、过程性评价理论视角下“教”“学”互评的意义与作用
(一)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意义与作用
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师生共建教育意义的过程。教育是不断发展人和成就人的过程。在过程性评价过程中,评价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形成一种相互依存和互融共生的关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双方因评价而产生的对话、协商和沟通中培养感情,增进了解,感知不足,心生改变;都会因评价而产出改进和发展的丰硕果实,互惠受益,提高“教”“学”质量,共建教育的意义。
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成。人生观与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过程性评价教育正是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评价的目光不仅指向学生课程知识的学习结果、能力和状态,同时还指向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行和人格的发展。这其中不仅能在学业上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长进与不足,同时在思想上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评价中将会逐步学会正确地对待学习、友谊、爱情等人生课题,正确地处理得失、善恶、荣辱等人生矛盾。教师过程性评价犹如滴水穿石,能不断地启发、引导、教育、影响和熏陶着学生,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认识、判断和把握学习和人生的价值,生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是学生学习改进和发展的重要依据。教师及时客观嵌入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时时跟踪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诸如认知策略、认知管理策略、学习态度、学业进展、课堂表现、作业等情况,客观及时地予以点拨,有如拨云见日,会极大地唤醒学生关注自己学习策略的生成与调整等学习情况,关注自己的心智发展和学习情态的主动性、积极性与灵活性,提高自己对看不到或无意识存在问题的认识,帮助并推动自己进行积极主动的调整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心智、学习策略和各项学习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说贯穿学习的始终,教师的时时跟踪、评价和点拨无疑是学生改进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起着重要的学习和价值导向作用。教师独具慧眼、满腔热情的评价、赞许或笑容能为学生创造十分轻松的学习环境,能极大地激励、诱发和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能在轻松、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思绪驰骋,畅所欲言,获得更多更美好的灵感。教师适时适宜的评价还能让学生倍感创新的喜悦,创新的信心和力量倍增,使学生更加勇于提出问题和接受新的挑战。
(二)学生对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的意义与作用
学生对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探求者而不是知识的接受器。学生对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打破了自上而下的评价线式,建立起双向平等的沟通渠道,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无助无奈的学习地位,学生有了声张自己学习权益的话语权。通过过程性评价,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会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不再是“灌输”,而是“蹲下来”与学生共同去探索,不再是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对话。学生对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各种学习活动之中,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学习。
学生对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神圣职责,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对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为教师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需求、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接受课程的状况等提供了机会,促使教师去观察、倾听和了解学生,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学生对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同时也为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度提供了机会。通过学生的评价,教师可以得到具体的教学反馈,可以适时调整或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因人因材施教,充分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教学思想。
关键词:文本互涉理论;阅读教学;促进作用;实施策略
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逐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文本互涉理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实践证明文本互涉理论不仅开启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大门,同时也使得阅读教学的模式日趋多样化,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单一死板的教学现状,是今后高中语文阅读发展的主流趋势。
一、文本互涉理论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
文本互涉的本质涵义在于指涉和映射两个层面,在对单独文本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寻找到不同信息之间的参照点,在交互指涉中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文本互涉理论建立在文本信息关联性基础之上,这对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及实践指导。阅读内容与知识本身存在着联系,这就需要我们在文本互涉理论指导下形成必要的发散性思维,在阅读中探索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加深对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高中阅读教学中文本互涉理论的引入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是体现文本、编者、读者三个层次内在联系的有效途径,这一联系并非阅读所得,而是在感受文本情境的同时对自我感觉的一种归纳。文本互涉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学生自身文学修养以及阅读能力也提出了一定要求,这对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有裨益。
二、文本互涉理论指导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文本互涉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诱导阶段、融合阶段和巩固阶段。不同阶段阅读教学中文本互涉理论的研究内容自然不尽相同,需要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1.准备阶段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互涉理论的准备阶段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的备课与预习环节。备课环节教师需要根据特定的阅读教学内容来对教材及实施手段进行仔细研究,体现不同阅读文本之间的关联性,类似文本的主题、人物、事件等都可作为对学生课堂引导的有效手段。预习作为教学设计的环节之一,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必要的问题意识,对教师的课堂指导作出回应。
2.诱导阶段
诱导阶段是文本互涉理论对于阅读教学的一种意境呈现与营造效果。从文本细节出发,教师应为学生呈现出与阅读内容相对应的阅读氛围和意境,体现对文本字句的有效剖析,创设最佳的文本阅读空间。此后便是从文本内容中寻找特定的关联点,实现对阅读内容的互涉和映射,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实践文本互涉理论的关键环节。
3.融合阶段
融合阶段是文本互涉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核心阶段,也是体现文本互涉理论实施效果的关键程序。融合阶段教师需要正式将文本内容与目标文本进行体系构建,实现不同文本间的内容互涉,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文本的隐秘涵义。生活文本是对文学文本的有效升华,将学生对于文本知识的理解提升至审美境界,进而领悟更加深刻的人生寓意。
4.巩固阶段
文本互涉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巩固阶段主要表现为课内外阅读任务的布置,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应当将自我总结贯穿于阅读始终,在对文本进行有效解读的同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瓮庠亩寥挝癫贾檬庇×恳佳匾浣淌υ诳翁媒萄е械奈谋净ド嬉汲绦?,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阅读技巧,并在今后的文本阅读中注重自我阅读方法的完善。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实施环节,在学生综合素质形成方面意义重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也是语文学习水平的显著提高。文本互涉理论对于阅读教学的启示作用不仅表现在阅读手段方面,而是从阅读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全面干预。从文本互涉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四个实施阶段来看,文本互涉的目的旨在从深层次阅读中发展学生潜在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这对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效果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安玫.语文课程文本价值研究报告[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3).
【关键词】同伴教育;护理学基??;操作技能
《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一门操作性强的核心课程,是衔接学校教育和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在护生进入临床之前,开展系统化的操作技能强化训练意义重大。同伴教育是具有相同性别、相似年龄、相同背景、共同经验、相似生理状况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其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是让部分人先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再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播给同伴,使更多人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和技能。而同伴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部分学生参与示教,发挥优秀学生在教学中的模范作用,从而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一种方法。我校于2016年将同伴教育应用于护生实习前的《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强化训练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我校大二年级抽取两个班参与研究,一个班作为实验组,一个班作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班45人,对照组43人。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课程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先示范操作一次,学生再3-5人一组进行练习。实验组采用同伴教学法开展课堂学习,具体过程介绍如下。
1.2.1课前准备。学习委员在班级群选取同伴教育者的通知,并公示将由同学进行示范操作的10项操作名称,教师将规范操作视频、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上传到个人教学主页,同学们自愿报名并选择将进行示范的操作项目,汇总后交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拿到名单后,第一步:要求同学根据上学期的教师规范示教、网络规范视频进行强化练习。第二步:在开展某项操作强化训练的前一周,组织报名该项目的同伴教育者进行考核,选取打分最高的一名同学作为该操作项目的同伴育者,教师对其进行个体化指导,指导内容涵盖规范的操作示范、沟通技巧等。第三步:被选中的这名同伴教育者,在课前15分钟到达实训室做好操作前各项准备。
1.2.2课堂实施。(1)示教环节:同伴教育者根据操作考核标准进行规范的示教。(2)评价环节:操作者进行自我评价,指出自己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再邀请班级5-10名同学进行评价,指出操作中的优缺点及建议等;(3)总结环节:在自评和他评完成后,指导老师对该项操作进行总体评价,对同伴教育者的优点进行表扬,同时肯定同学们细微的观察和中肯的评价,对于不足之处,指导老师进行难点的慢动作及多方位展示,强化学生的视觉效果。(4)分组练习环节:同学们3-5人一组开展分组练习,指导老师和同伴教育者进行指导。
1.3评价方法
1.3.1实践考核。在所有操作项目强化训练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学均参与课程实践考核,考核项目和评价标准一致,总分100分,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分。
1.3.2期末教学评价。选取学校期末评价中教学方法评价得分进行比较,总分为10分,计算两组的平均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学生的实践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对照组为79±8.53分,实验组为88.90±4.86分,t=2.996,p
2.2两组学生对教师的期末教学评价得分比较,对照组为90.80±4.34分,实验组95.20±3.88分,t=2.389,p
3.讨论
3.1同伴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结果2.1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说明同伴教育可以提升学生护理技能强化训练的效果。同伴教育法,是让与自己有着相似年龄和教育经历的同学进行示范教学,示范过程中同伴教育者展示的娴熟操作极大地鼓励了同学,让他们树立了“孰能生巧”的信心。对同伴教育者进行评价的过程,既让同学们意识了自己操作中的共性错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同学们归纳分析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同伴者教育者而言,这也是对自我的历练和提升,示范带教既是对自我临场实践能力的锻炼,也是对操作者语言表达、心理素质及沟通等能力的考验。
3.2同伴教育可以提升教学评价满意度
从结果2.2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期末教学方法评价得分高于对照组, 说明同伴教育是一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学评价满意度。同伴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示教方法,它是由自己的同龄人进行示教,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群体的共同语言更有利于同学之间的沟通, 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同伴教育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叶艳胜,玄英哲.基于同伴互助的本科护生临床实践行为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4-7
【关键词】 护理教学;手术室;继续教育
随着外科手术向高精尖和微创技术方向发展,护理的新理论、新技术也不断涌现,对手术室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只能机械的传递器械已不能满足手术室整体护理要求,在手术室开展护理教学查房(以下简称“查房”)式专业培训有助于提高手术室护士的综合素质及护理质量。我们结合手术室护理特点,从2006年元月开始在全院9个专科手术室开展“查房”式业务培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基本情况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的“三级特等”医院,拥有病床近3000余张,设置手术间64间,日手术量高达200余例,能开展各类腔镜手术、脏器移植手术、关节置换手术及复杂疑难、重症的外科治疗。手术室护理人员160名,护理管理采取人员相对固定,分专科组配合手术,走专科护士培养发展道路,要求护士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熟练的配合各类手术技能,还必须具备解剖学、外科学、护理心理学及计算机操作技能等,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
2 “查房”形式和方法
2.1 查房形式 采取回顾性查房,主要根据科室护士长年初制定的培训计划拟订题目,每次安排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护士2名,收集资料,准备幻灯片,做主讲人,全体护理人员参加,并提问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主讲人回答,大家补充讨论。要求每月1~2次,每次1~2h,重点选择各专科具有代表性的手术进行查房,以提高护士专业素质及手术配合质 量。
2.2 查房前准备 由主讲人根据拟定题目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病人病历、手术操作拍照片及计算机网络下载图片等方法收集查房资料,再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撰写查房内容,并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
2.3 查房的内容 包括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变化,疾病诊断、手术治疗方案、手术应用解剖学、手术步骤、麻醉方法、手术、术前准备(病人准备及手术器械物品准备)、洗手护士配合要点、巡回护士护理重点及注意事项、手术后处理等整体护理全过程。
2.4 查房的范围 主要针对各专科常见特大手术、新业务、新技术、新手术进路,如全胃、脾脏、直肠切除术、脏器移植术、关节置换术、椎体内固定术、人工耳蜗植入术、颅内肿瘤摘除术、冠脉架桥术及美容整形术等,进行全院手术室护理教学查房。各专科手术室组织常见手术及技术操作,仪器设备使用查房。
3 “查房”的效果及体会
3.1 提高了护士学习专科知识的兴趣及效果 护理教学查房式业务学习,彻底改变了灌输式教学模式,使被动听课变为主动积极参与式学习,师徒共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明显降低了不认真听课,交头接耳,大声喧哗的发生率。调动了听课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由被动参与讨论变为主动参与提问、讨论。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又提高了学习效果,使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水平明显提高,每季度一次的理论考试成绩由平均81分上升至93分。每月进行一项操作考试由平均90分上升至97分(详见表1)。表1 教学效果评价注:*用“请大家安静”警告阻止不遵守课堂纪律现象
3.2 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通过查房学习,使护士了解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方法,扩大了知识面,不仅知道应该怎么样,而且懂得了为什么这样做,改变了手术室护士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使术前访视及术后回访工作更完善,护士回答患者及家属提问更准确,从而建立了信赖-合作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主动配合手术治疗[1],密切了护患关系,术后回访病人满意率达100%。
3.3 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通过查房,使护士全面掌握了手术的配合方法,使术前准备更加完善充分,手术配合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护士的预见性,增强了服务意识,使医护配合更加默契,医生对手术室的服务质量满意度由88分上升至95分;满意率由90%上升至99.7%。
3.4 拓宽了护士的知识面,提高了教学和科研能力 通过查房前的准备,护士应用计算机查阅资料,收集医学护理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掌握医护新动态,并通过多媒体授课方式与同仁共同分享,既锻炼了护士的教学能力,又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有助于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手术室每学年被学生提名表扬的护士达30余名,教学质量评价达95分以上。聘用护士由不会写护理论文到能刊出护理论文,共20篇。截至目前为止全院手术室共刊出护理论文100余篇,获军队医疗护理“三等奖”2项,教学“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一部,参编专著及教材3部。 综上所述,护理教学查房适用于对各级护士的长期培训和继续教育??山な吭诨だ砹俅采纤降闹疃嗍导饰侍馔ü步狻⑻致鄯治龊凸槟烧淼确椒ㄓ≈にУ氖楸局?,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让护士能真正掌握所学的临床护理知识, 同时培养和锻炼护士的操作能力、 观察能力、 分析思维能力和临床实际工作能力[2]。
参考文献
【关键词】健康教育;血液透析;护理质量;改善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37-01
维持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生命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血液透析,但是长时期的血液透析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引起内分泌失调,容易导致心血管系统以及胃肠道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健康教育作为护理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现在对我院在2012年03月到2013年03月收治的120例血液透析患者分别使用常规护理和强化健康教育护理的效果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2年03月到2013年03月收治120例血液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符合以下纳入标准[2]:患者的病情较稳定,没有出现严重心肌病变、肺部感染以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每周的透析频率在2~3次之间;患者的血肌酐在442μmol/L以上,患者内生肌酐的清除率每分钟在20ml以下,对于有沟通障碍的患者进行排除。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占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护理,其中男性患者占41例,女性患者占1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2±38.2)岁,透析的时间在3个月到5年之间;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健康教育护理,其中男性患者占40例,女性患者占2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8±33.2)岁,透析的时间在3个月到6年之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透析时间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健康教育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血液透析的原理、护理服务的理念,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运动指导、药物服用指导等,指导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期间能够对病情进行自我观察,并做好评估,对患者健康知识的需求内容进行收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患者的体重、透析前的血压值、营养状况、血磷、血钙、肌酐值、服药情况以及感染情况等。
1.2.2 加强饮食和药物指导,通过发放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营养宣传单,对患者进行饮食健康教育宣传,每周由专科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饮食营养进行指导,主要包括患者蛋白摄入量的计算、高磷食物品种、高钾食物选择和处理、水量摄入的计算方法以及体重的评估等;按照血透常用药物的相关知识,指导患者对如何控制血压、如何自行测量血压、抗高血压药物以及磷结合剂的服用方法和种类进行了解,提高患者对低盐饮食、控制饮水量重要性的认识。
1.2.3 加强?;つ陴だ?,指导患者对内瘘的侧手臂进行定时锻炼,可以通过捏橡皮握力圈锻炼,每天4次,每次持续20分钟,持续握拳10秒后再松开,每分钟握拳6次。患者进行血透后在内瘘血管位置使用喜疗妥软膏进行涂擦,并轻轻按摩,每天2次,透析之后对穿刺点要注意压迫止血。
1.3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血压控制达标率、非透析时间的急诊就诊率、内瘘堵塞率、留置导管感染率以及血磷达标率进行对比观察,并做好记录。
1.4 选用软件SPSS18.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检验计量数据,使用x2对计数数据进行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满意率、血压控制达标率、非透析时间的急诊就诊率、内瘘堵塞率、留置导管感染率以及血磷达标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组别1例数1满意率1血压控制达标率1急诊就诊率1内瘘堵塞率1留置导管感染率1血磷达标率观察组160159(98.3%)123(38.3%)12(3.3%)11(1.7%)110(16.7%)115(25.0%)对照组160150(83.3%)116(26.7%)19(15.0%)14(6.7%)119(31.7%)19(15.0%)3讨论
维持血透中心护理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健康教育作为护理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效果显著,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掌握保健机能和自我护理技能,对于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上述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满意率、血压控制达标率、非透析时间的急诊就诊率、内瘘堵塞率、留置导管感染率以及血磷达标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黄雪芳,温振英,邵咏红.强化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2,12(3):37-39.
[关键词] 高职护理 实训教学 学生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高职护理专业是以培养掌握护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护理技能、能在医疗卫生保健和服务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卫生保健的高级技术应用性护理人才为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上严格要求。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教学经验,就高职护理实训教学作如下阐述。
实训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建立符合高职护理专业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对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和急救护理学等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功能,构建符合学生需要的实验教学???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1.明确实训教学目标,完善实训内容。高职护理专业的实训教学目标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围绕未来的实际岗位群所需的职业技能而制定的。主要包括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养成两大方面。通过实训教学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活跃思维,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从而使学生具备从事护理工作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完善实训计划和实训大纲,各门课程均制定科学完整的学期实训课程授课计划,优化实训内容,应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删除陈旧内容,及时增加新技术、新内容。构建新的实训教学模式,对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进行修订,增加实训物品的准备及整理、学生的实训态度、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健康教育方法等内容的评分权重,加强模拟练习,采用仿真模拟病房、角色扮演、病例考核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贴近临床,在针对不同“患者”的操作中培养沟通交流和应变能力,让学生体验护士和患者的不同感受,加深对患者的理解,培养和锻炼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探索欲,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运用于护理实训课的教学中。课余时间全方位开放实训室,弥补课时不足,增加操作练习机会,达到熟练掌握护理技术的目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护理实训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素质直接相关。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强的护理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既能从事护理教学工作,又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要求护理专业教师应积极参加临床实践,提高护理操作技能、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增强护理实践教学能力,从临床护理岗位转型的老师,应加强教育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同时,教师应通过继续教育、专题讲座、学术交流、自学等多种形式达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3.根据教学进度,阶段性安排学生医院见习,使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患者,体验护理工作,尽早进入护士角色,尽快成长为护理技能过硬、适合社会需要、贴近岗位需求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4.建立网络信息,丰富护理实训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多种渠道。实训中心建立网络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护理实训教学资源和部分护理实训的电子课件、视频等,同时也提供一些理论课的电子课件,方便学生的随时学习。
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训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那么就能充分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热情,使学习得到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6.提高学生就业素质。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企业需求制定了护理专业技能考核标准,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职业不论好坏,学生能不能在岗位上做出成绩,关键取决于学生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学生可能因为对工作岗位认识不够,而产生消极、厌恶情绪,也有的学生未能做好走出校门的准备,而产生恐惧、忧虑情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上实训课的过程当中,重点做好学生职业导入工作,使学生积极、乐观、充满信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特点,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
实训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职护理实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学”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通过深化高职护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从事护理工作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训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
参考文献:
[1]梁小婉.基于高职院校实验教学的创新教育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