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一_久久综合激情_亚洲97_午夜影院在线视频_国产成人福利_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首页 优秀范文 灾害防控

灾害防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25: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灾害防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灾害防控

第1篇

县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月初以来。全县各乡镇大面积受灾,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预计未来一周我县低温雨雪天气还将持续,为进一步做好此次雨雪冰冻灾害应对工作,经县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

即将迎来春运高峰,当前正值春节来临之际。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形势将更加严峻。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把保民生、保畅通、保安全、保稳定放在突出位置,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好应对措施,科学调度,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最大程度减少因灾损失。

二、确保城乡群众正常生活秩序

保障雨雪冰冻灾害天气情况下群众的正常生活。县商务局要组织好粮油、肉、蛋、菜、奶等市场供应,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好生活物资的供应,确保物价基本稳定。县工商联、市政局、水务局、供电公司、民生燃气公司等部门和单位要切实保证居民的水、电、气供应,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各项应急准备。县教委、卫生局、民政局要排查中小学校、卫生院、敬老院房屋隐患,防止出现人身伤亡。县旅游局要加强对各旅游景点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县卫生局要组织做好医疗救助准备工作,满足群众就医需要。特别是县民政局要储备好赈灾救济物资,对生活发生困难的群众,要及时进行救助,决不允许有冻死人、饿死人事件发生。县级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此次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工作。

三、努力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畅通

一旦发生雨雪冰冻灾害,县交委、交巡警大队要加强对事故易发路段的巡逻。要采取科学疏导车辆、除雪除冰防滑等措施,全力保障国道、出境道和通乡道路安全畅通,确保生活、抢险、救灾等物资运输及时通畅。同时,县交委要加强对船舶的监管,县农委要加强渔船管理,有针对性制订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高速公路执法队、火车站要充分考虑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对高速公路、铁路运输的影响,组织制订和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密切协调配合,妥善安排好滞留旅客和司乘人员的吃饭、饮水、保暖、医疗等服务工作,切实维护良好的交通运输秩序。

四、切实保证工农业生产正常运行

特别要加强对电力、通信、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的安全检查,有关生产经营企业要认真做好雨雪冰冻灾害可能造成的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应对工作准备。确保安全正常运行。县安监局、经信委、城乡建委要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等企业的安全监管监察,加大督查检查力度,指导生产企业做好应对雨雪冰冻灾害防范措施,加强安全生产设备、装备检查和建筑工地安全,确保生产安全。县政府有关部门要督促相关企业加强设备检查与维护,制订完善防寒防冻预案,确保生产平稳运行;县供电公司要完善应对措施和应急预案,备足应急物资、装备,并组织抢修力量,最大限度减轻雨雪冰冻灾害对输电、供电造成的损失。要完善有序用电和大面积停电预案,确保重要设施、公共单位、居民生活用电和特殊行业供电安全可靠。县农委、林业局、畜牧局等部门要迅速派出工作组,深入各乡镇指导农民做好农林作物、牲畜的防寒防冻和灾后救助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受损的蔬菜大棚、禽畜栏舍等生产设施,努力保护生产能力,保障蔬菜及鲜活农副产品的供应。

五、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

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县气象局要继续做好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和强降温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及时信息,搞好气象服务。要建立灾害天气会商机制,及时会商和预警信息,努力扩大雨雪冰冻灾害天气预报信息的使用范围并做好应急救援的准备工作。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县电信公司要进一步强化抢修队伍值班,确保全县通信畅通。

第2篇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特征和工程建设活动强度,结合历年汛期气象资料,预测我县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5-10月。7-10月为汛期,当连续大雨3天以上时,引发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突发性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二、地质灾害分布情况

县地势相对平缓,强降雨发生频率较低、降水量较少,地质灾害较少发育,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低。但受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的影响,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泥石流、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红沙岗镇区和西大窑矿区。遭遇强降水时,西大窑矿区和野芨里铁矿开采区有可能发生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红沙岗镇的黄蒿沟、石井子沟、红柳沟和西道沟等4条洪水沟下游是工业园区和牧民新村,将会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三、灾害重点预防区段

根据《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依据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情况及危害性,选择以下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

1滑坡、崩塌灾害重点防治区。各采石厂和露天煤矿开采区为滑坡、崩塌灾害重点防治区。汛期前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巡查工作,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的群测群防责任制,将监测、预防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

2地面塌陷灾害重点防治区。西大窑和红沙岗矿区为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对已经发生地面塌陷灾害的采空区要划定范围,设立警示标志,开展监测。

3泥石流重点防治区。红沙岗镇区和工业园区是泥石流重点防治区。要加强汛期降水监测,发现险情,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地质灾害防范时段

根据地质灾害的形成特点和主要诱发因素,确定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的重点防范期。

一)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与大雨、暴雨同步。根据我县的降水特点,确定7-9月为泥石流的主要防范期。

二)滑坡、崩塌。崩塌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降水诱发的灾害具有稍滞后于降水的特点,确定79月为主要防范期;人为因素和其他自然因素造成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情况比较复杂,全年防范。

三)地面塌陷。县已发生的地面塌陷灾害主要是地下采矿引起的其发生、发展与采矿的强度、开采规模、开采形式等有关,矿区应加强日常监测与预报、预警工作,全年防范。

四、地质灾害防治要求

一)灾情速报。发现险情征兆或灾情时,各乡镇和基层国土所要立即采取相应避让措施,并在1小时内分别向县防灾应急指挥部和县国土资源局上报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人员伤亡及采取的防灾措施。县国土资源局应第一时间内向县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报告,及时启动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

二)抢险救灾。地质灾害发生后,辖区乡镇和基层国土所在继续监测有可能再次出现险情的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同时,要立即组织当地群众进行抢险自救。县防灾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在接到灾情报告后,根据灾情立即启动防灾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灾,确保抗灾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靠实防治工作责任

各乡镇、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负责同志对本辖区、本行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进一步健全领导责任制和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人负责制,科学编制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从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各项规定,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各基层国土所要推行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工作,即对辖区内居民建房中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简单评估到位,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人员联系到位,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巡查到位,地质灾害防灾宣传材料和防灾明白卡发放到位,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人员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精心组织,加强汛期巡查排查。

要继续坚持汛前巡查、汛期排查、重点核查制度,及早发现灾害隐患点,及时将其纳入监控预警范围,落实防灾工作措施,切实避免突发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汛期内,各乡镇和基层国土所要对辖区内学校、居民点、交通干线、重要工程等进行巡查。对纳入防灾预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严密观测,不仅要逐点查看隐患点变化情况,还要检查隐患点防灾责任和防灾避险措施的落实等情况。对人工建设活动形成的地面切坡,按照“谁破坏,谁负责”原则,督促业主依法履行地质灾害防治义务,维护好边坡,防止和减少人为工程活动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建设工程可能遭受、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必须按照“三同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原则,加强监督管理,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形成或发生。通过巡查工作,不断细化防灾预案,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扎实有效。

三)落实预案,抓好地质灾害预防。

各乡镇和基层国土所要认真编制年度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防治预案,按照“预案进社区、预案进企业、预案进农户”要求,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防治预案,全面落实监测责任人、预警信号、撤离路线等防治措施,连同防灾避险明白卡,一并发放到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交通、水务、建设、教育等部门根据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分别制定交通干线、水利设施、市政设施以及学校周边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矿业权人要根据所在乡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定本矿区防治方案,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加强监测,完善群测群防网络。

要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矿)组(点)群测群防网络,强化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对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要确定专门人员,严密监测并及时预警;要把日常巡查与重点防范跟踪监测结合起来,日常巡查每季不少于1次,重点防范期巡查每周不少于1次,暴雨时期实行昼夜24小时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实现监测人员动态管理,针对乡村基层干部变动情况,及时调整责任人、监测人,并加强对新增人员的培训,确保基层防灾工作有人管,应急抢险措施能落实。要开展以机构、人员、预案、监测、经费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落实地质灾害监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提高群测群防效率和水平。

五)加强宣传,强化地质防灾意识。

要加大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和业务培训,向地质灾害监测人员、隐患区群众普及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和防治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基本的地质灾害识别、监测、预报知识和避让措施,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救灾意识。通过向防灾责任单位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向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明确乡镇、村、社、矿山企业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监测人,让群众了解防灾监测人电话、预警信号、避灾撤离线路等。各责任单位要在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显著位置设立警示标志,提高过往群众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

六)完善制度,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按照《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各乡镇和基层国土所要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监测预报、汛前检查、险情巡查、灾情速报、应急调查、领导到场、妥善处置等制度,制定每个危险区(段)和隐患点的应急方案,明确预报预警方式、躲灾避险路线和自救互救方法,并落实到单位和人户,做到应急工作责任、人员、措施“三到位”要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应急避险演练,确保一旦灾害发生,能高效有序地组织抢险救灾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建立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和应急专家队伍,保证一旦发生灾情或险情,能及时有效进行判断,迅速做好应急处置。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要及时开展应急调查,防止灾害发生或灾情进一步扩大。

七)密切协作,形成抗灾防灾合力。

国土、发改、建设、交通、水务、教育、气象、安全生产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做好城市、公路沿线、学校、旅游区、矿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力。国土部门要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能;发改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各类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城镇规划、建设的审批管理,及时制止和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章建设;交通部门要加强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隐患的防治;水利部门负责水库(坝、渠)等水利设施地质灾害的排查、监测和防治工作;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校舍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监测及治理工作,并将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德育列入中小学生安全常识教育内容;安全生产部门要加强对矿山安全生产、尾矿库(坝)安全检查;气象部门要做好气象信息的收集,会同国土部门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第3篇

【关键词】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微震预警监测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因开采引起矿山地应力重新分布,导致岩移和岩体破坏等灾变状况。这些灾害隐患可以通过矿山岩石力学工程设计和矿山工程地质灾害控制与预防技术来消除。但由于金属矿山的地质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隐患多,其影响因素复杂。从矿床地质构造、地应力环境条件、开采深度、岩层软弱带、岩体裂隙、地下水、地热、开采工艺以及开挖进度等各方面,均影响制约着采矿工程和围岩的稳定性。

1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类型

矿山废石堆边坡和尾矿坝滑坡是地表较常见的工程地质灾害类型,除此之外,由地压引起的工程地质灾害还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1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由于浅部空区或较大范围的地下采动影响,在近地表的岩移活动,或者是可能由爆破诱发或岩层移动到一定程度时爆发采空区大范围塌落。在地下开采的矿山中较为普遍,并造成危害较大。较为普便的是有对地表建筑物、道路、村庄及公共设施等构成一定危害,有些甚至能引起山体滑坡。由于采空区的突发性崩塌,还会产生巨大的地震波、空气冲击波等灾害。

1.2 采场冒顶

冒顶灾害事故最为普遍,包括岩层脱落、块体冒落、不良地层塌落,以及由于采矿和地质结构引起的各种垮塌。特别是矿岩稳定性差的难采矿体及软弱夹层,易发生较大规模的垮落,引起采场和巷道冒顶事故。该类灾害主要对采矿设备和矿工生命构成威胁。

1.3 深部岩爆

矿山进入地表1000m以下进行深部开采后,高应力条件下的硬岩层往往会发生岩爆。如我国冬瓜山铜矿开拓达1100m,深部有岩爆声和岩石弹射现象;红透山铜矿开拓达1337m,在采深1100m左右,大片采区花岗岩柱及上下盘发生多次岩爆,井巷工程严重破坏,给生产造成危害。

1.4 地下水穿透和突发涌水

突发性大量涌水不是直接由地压变化引起,但与采矿作业活动有密切相关,当采矿活动一旦接近积水的巷道和积水的采空区,或遇到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在隔水岩层突然失稳的情况,易造成灾害。

2 矿山井下工程地质灾害源

2.1 软弱破碎岩层与含水岩层

软弱破碎岩层是导致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直接工程地质条件,这类岩层又是矿床赋存条件中常见的岩层,因而多数矿山都需要在这些岩层中布置工程;尤其是这些岩层富含地下水时,造成的危害更大。因此,开采这类复杂岩层条件下的矿床时,必须特别重视,采取必要的灾害防治措施。

2.2 山坡角和地应力集中构造区

这些区段往往水平应力异常,采场和巷道容易冒顶、片帮和坍塌。应结合主应力影响等因素实施防治措施,才能达到良好的实效。

2.3 急倾斜薄矿脉群采区

这类采区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的应力集中都比较突出,而相邻采场地应力相匀干扰影响,需要妥善地布置采矿工程和实行合理回采方案,并施行有效的监控和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从根本消除此类灾害隐患。

2.4 缓倾斜中厚以上矿体采区

往往由于矿体的连续性,形成层状的采空区,若是空场法或房柱法,易形成大片采空区连通,一旦隔离矿柱被破坏,可能造成大面积地质灾害。

2.5 特厚特大矿体或重叠矿体采区

由于一次地应力的重新分布、扰动十分复杂,随着空区的不断扩大,地压活动加剧,存在突发性垮塌冲击的隐患。

2.6 露天开采转地下开采的矿山过度带

过渡带为应力集中区,而且露天采场与地下采场互相影响,存在复杂的岩石力学问题,易引发灾变。需要因地制宜地消除灾害隐患,才能最大限度回收资源。

3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控制与防治技术

3.1 微震监测系统

矿山微震监测技术的应用己有数十年的历史,国外目前己进入了广泛应用阶段,国内也己在少数矿山投入应用。微震监测设备,正朝高集成性、小体积、多通道、提高探头灵敏性等方向发展。在信号处理方面、数据采集与存储、波形识别、排除噪声(音)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波形识别上可以区别不同类型的波(如P波、S波、噪音等),这为提高有用信号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在矿山地质灾害预报应用方面,主要是通过提高对微震事件的定位精度,实现对地压灾害的预报。目前定位精度随设备性能的改进和信号识别功能的增强而大为提高。在自动监测和信息远程传送方面,微震数据实现了从“地下”到“地表”的远距离传送,甚至通过调制调解电路送至更远的地方。微震监测技术己成为深井矿山地压监测预报的最主要的、先进的高新技术,它突破了传统地压监测的局部性、不连续性、劳动强度大、安全性差的严重弊端,实现了深井矿山地压灾害监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代表了深井地压监测的发展方向。

3.2金属矿山安全及灾害信息系统

矿山安全及灾害信息系统是针对金属矿山的灾害隐患和安全事故研究的一种矿山安全系统。该系统以生产过程中所能获得的各种信息为输入,能够全面评价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状况,使安全部门及时掌握安全信息,科学地预警矿山安全隐患,达到预防、控制、减少甚至避免事故发生的目的。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国内外防灾减灾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该系统利用具有庞大空间分析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建立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系统,建立地质灾害信息库和信息网络,确保信息畅通,保证信息资源共享,可为分析灾害、防治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3.3 矿山充填新技术

矿山充填是从采矿工艺的根本上消除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一条有效途径。矿山充填新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矿山尾矿和废石,使回采空间随矿石的采出而被充填,能保护围岩不发生塌陷、消除或减少尾矿库,实现采矿工业安全生产与环境调发展。包括高浓度全尾矿胶结充填技术、赤泥胶结充填技术、废石水泥浆胶结充填技术和废石砂浆胶结充填技术等矿山充填新技术。新技术实现了充填作业全盘机械化和管道化,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目为矿山机械化和自动化奠了基础;具有充填效率高、充填体水泥用量少、充填成本低和充填料浓度高等特点;充填系统和充填工艺简单可靠对材料要求与应用条件宽松,适用面广,能应用于不同条件的矿山充填,

几乎能够解决我国各种开采条件、各种开采规模和不同地域的金属矿山胶结充填技术难题。

4 结束语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主要取决于矿山开采技术条件、采矿工艺与技术、矿工素质和安全管理等因素,是矿山技术经济能力综合实力的反映。国外矿山的经验和国内先进矿山的实践表明,针对地表岩移,地下采场冒顶、片帮、岩爆,矿山废石堆边坡和尾矿坝失稳以及矿山突水等工程地质灾害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采取适当的工程地质灾害控制技术、控制措施和控制工程,实行“预防为主”的控制方针,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李国亮.平远县坪山岗石灰石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防治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6).

[2]吴和平,陈建宏,习泳.金属矿山工程灾害分析与控制对策[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02).

第4篇

关键词:苹果;绿色防控;病虫害;应用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20

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是采取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等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促进苹果生产安全的有效途径。

1 昭阳区苹果生产概况

近年来昭阳区苹果生产发展迅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苹果的产量、质量稳步提高。目前全区苹果种植面积达7.767万hm2,投产果园面积1.2万hm2,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

2 病虫害绿色防控在苹果生产中的意义

2.1 推广绿色防控是持续控制苹果病虫灾害,保障苹果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20世纪90年代,昭阳区苹果病虫害防治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措施,农药年平均商品用量56g/667m2,重大病虫害爆发周期比较长;进入本世纪3~5a爆发流行一次,农药年平均商品用量66.8g/667m2。近年来,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使用量有所下降(平均商品用量55.6g/667m2),而且保护了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机率,减轻危害损失,实现了防治中的可持续控制,有助于保障苹果安全生产。

2.2 推广绿色防控能促进苹果标准化生产,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护生态环境

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苹果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难题,可以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显著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或使用次数,避免苹果生产中农药残留超标,提升苹果的品质,增加市场竞争力,保障了农业贸易的健康发展,促进果农增产增收。还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防控作业风险,避免人畜中毒事故。同时,还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3 昭阳区苹果绿色防控主推措施

3.1 农业防控技术的应用

3.1.1 健康栽培技术的应用

3.1.1.1 加强苹果水肥管理

增施有机肥和微肥、合理施用氮肥,做到控氮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抗性

3.1.1.2 清洁田园

收集病枝、病叶、病果、病皮等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这样能降低再传播危害和来年的病虫源基数。

3.1.1.3 合理修剪

根据树势来修枝整形、可以剪去多余枝条,这样可以通风透光,增强果树的抗病虫能力。

3.1.2 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推广林下种植矮秆作物或保留良性杂草

生物多样性技术能够改变作物生长的小环境,林下种植不同科、不同属、不同种的矮秆作物或保留良性杂草,降低病虫基数,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在果园内种植大豆、辣椒、马铃薯等矮秆农作物,以及种植\三叶、黑麦草、白三叶等牧草,这样能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及减轻为害程度。

3.2 物理防控技术的应用

3.2.1 花前喷施石硫合剂

石硫合剂被列为矿源类无公害农药,用其防治果树病虫害,既是化学防治,又是物理防治。在苹果开花前喷施3~5°波美石硫合剂能铲除越冬的介壳虫若虫、红蜘蛛的若螨与螨卵以及白粉病、腐烂病等越冬病虫害初侵染源,能达到苹果整个生长期病虫害防治事半功倍的效果。年喷施面积达1万hm2以上。

3.2.2 杀虫灯

苹果生产上,年示范推广太阳能杀虫灯360台,年防控面积达0.05万hm2次。据调查,使用太阳能杀虫灯减轻了蛾类、金龟子等害虫的危害,减少用药2~3次。

3.2.3 诱虫色板

年推广诱虫色板黄板和篮板达50万张,防控面积达2000万hm2,推广面积逐年增加。防控色板对蚜虫、蓟马等有较好防效,在害虫发生期,每周每张色板(20×24cm)能粘到100头以上,有效控制了田间虫口基数,降低喷药次数1~2次,每667m2降低人工费及农药成本50~80元。

3.2.4 果实套袋技术

套袋后的果实与外界隔离,病虫难以侵入果实,能有效地降低病虫发病概率,另外还能保护果实不遭到农药污染,生产出绿色果品,提高收入。

第5篇

关键词:火灾烟雾;危害;蔓延途径;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 x92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中的建筑物的数量逐年增加,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也日显突出。一旦发生火灾,电梯井和管道井就像一个个大烟囱,形成很强的烟道拔力,使烟气上升迅速,给人员逃生造成极大的困难。统计表明,由于一氧化碳中毒窒息死亡或被其它有毒烟气熏死者一般占火灾总死亡人数的40%~50%,而被烧死的人当中,多数是先中毒窒息晕倒后被烧死的。因此,了解建筑火灾中的烟雾的危害,进行建筑烟雾防控对策研究是建筑消防安全系统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1、火灾烟气的危害性

烟气是物质燃烧和热解的产物。烟雾是物质在燃烧反应过程中热分解生成的含有大量热量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与空气的混合物。现代化的高层民用建筑,可燃装饰、陈设较多,还有相当多的高层建筑使用了大量的塑料装修、化纤地毯和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家具,这些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气和热量,同时要消耗大量的氧气。火灾烟气会造成严重危害,其危害性主要有毒害性,减光性和恐怖性。火灾烟气的危害性可概括为对人们生理上的危害和心理上的危害两方面,烟气的毒害性和减光性是生理上的危害,而恐怖性则是心理上的危害。

1.1 火灾烟气的毒害性

首先,可燃物燃烧过程会消耗大量的氧气。而氧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减少,向人体组织供应的氧气则减少,精神和肌肉活动能力降低,呼吸困难,甚至使人窒息而死。烟气中含氧量往往低于人们生理正常所需要的数值,对处在着火房间内的人们来说,氧的短时致死浓度为6%。而实际的着火房间中氧的最低浓度可达到3%左右,可见在发生火灾时,人们要是不及时逃离火场是很危险的。

其次,烟气中含有各种有毒气体,如CO、NO、NO2、HCL等,而且这些气体的含量已超过人们生理正常所允许的最高浓度,会造成人们中毒死亡。

第三,烟气中悬浮微粒也是有害的。由于气体扩散作用,烟气微粒能进入人体肺部粘附并聚集在肺泡壁上,引起呼吸道病和增大心脏病死亡率,对人造成直接危害。

第四,火灾烟气具有较高的温度,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烟和热。热烟在流动过程中,遇到暴露的可燃物,当可燃物受热达到着火点以上时,即可引起新的着火源。当燃烧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在流动中接触新鲜空气时还会发生爆燃,引起周围的可燃物着火,形成再生火源。这样,使火灾扑救和逃生疏散更加复杂、更困难、更危险。同时高温也是威胁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人在呼吸处的空气温度(干燥的)超过149℃,就会灼伤呼吸道和肺部,这是人可以生存的极限温度。在65℃时,可短时忍受;在120℃时,15分钟内将产生不可恢复的损伤。实际火灾统计资料表明,吸入燃烧生成的灼热气体而死亡的人数,超过其他各种原因死亡人数的总和。

1.2烟雾的蔓延速度快,人员疏散逃生困难。

建筑中垂直通道多,楼梯间,电梯井,电缆井,空调井等,都像一支支高耸的烟囱,拔风力很大。火灾时高温烟气流通过这些垂直通道,烟雾向上升腾的速度相当快,烟雾垂直流动的速度为2―4米/秒,水平流动速度为0.3―0.8米/秒,在无阻挡的情况,垂直上升不到一分钟可蔓延几十层,对一座长百米左右的建筑物,水平蔓延,只要2―5.5分钟就可以从一端扩散到另一端。人员密集时下楼梯速度0.25米/秒,烟雾上升速度比人下楼梯速度快8―16倍。这是机械的计算方式,实际远远不止这个速度比例。所以,高层建筑发生火灾人员疏散逃生往往比较困难,烟雾上升与人员往下疏散逃生逆向而行,人们惊慌、拥挤。发生火灾时客用电梯往往要停电,消防电梯要供消防抢救人员使用,楼梯是唯一的疏散设施。一旦楼梯进烟浓度大,人员往往被困在楼上下不去。

2. 火灾中烟雾蔓延途径

火灾烟气携带的大量热量可以很快通过各种管道竖井充满整个建筑物,高温的浓烟流窜到哪里,哪里的可燃物就会引起燃烧,加速火势蔓延。烟气在建筑中流动、扩散主要有三条途径:着火房间走道楼梯间上部各楼层室外;着火房间室外;着火房间相邻上层房间室外。

3、防控烟雾危害的对策

3.1设置防烟分区

从烟气的危害及扩散规律可以清楚认识到,发生火灾时首要任务是把火场上产生的高温烟气控制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之内,并迅速排出室外。在建筑中设置防烟分区是保证在一定的时间内使火场上产生的高温烟气不至于随意扩散,并进而加以排除,控制火势蔓延和减少火灾损失的有效方法。

3.2非燃化防烟

防烟最好的办法在于消除发烟的源头。在建筑中有条件的应尽量设计火灾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便尽早发现火灾,在大量浓烟产生之前扑灭火灾或控制火灾发展。同时,非燃化防烟是从根本上杜绝烟源的一种防烟方式。非燃烧材料的特点是不容易发烟,即不燃烧且发烟量很少,所以非燃材料可使火灾时产生的烟气量大大减少,烟气光学浓度大大降低。在选用房屋建材及装饰材料、家具时,应尽可能采用非燃烧材料,以便不幸发生火灾时,相对地有较充裕的逃生时间,减少对生命的威胁。目前,关于非燃化的问题,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法规或规范,对包括建筑材料,室内家具材料以及各种管道及其保温绝热材料在内的各种材料的非燃化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规定在一些重要公共建筑物内,吊顶、地板、墙壁的装饰不许采用可燃物。

3.3密闭防烟

对发生火灾的房间实行密闭防烟也是防烟的一种基本方式,其原理是采用密封性能很好的墙壁等将房间封闭起来,并对进出房间的气流加以控制。当房间一旦起火时,一般可杜绝新鲜的空气流入,使着火房间内的燃烧因缺氧而自行熄灭,从而达到防烟灭火的目的。

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防火分区容易分得很细的高层住宅、公寓、旅馆等。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不需要动力,而且效果很好。缺点是门窗等经常处于关闭状态使用不方便,而且发生火灾时,如果房间内有人需要疏散,仍将引起漏烟。

3、4阻碍防烟

在烟气扩散流动的路线上设置各种阻碍以防止烟气继续扩散的方式称为阻碍防烟方式。这种方式常常用在烟气控制区域的交界处,有时在同一区域内也采用。防烟卷帘、防火门、防火阀、防烟垂壁等都是这种阻碍结构。

3.5 机械加压送风防烟

所谓加压防烟,就是在疏散通道等需要防烟的部位送入足够的新鲜空气,使其维持高于建筑物其它部位的压力,从而把着火区域所产生的烟气堵截于防烟部位之外。其目的是为了在高层建筑物发生火灾时提供不受烟气干扰的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加压防烟方式的优点是能有效地防止烟气侵入所控制的区域,而且由于送入大量的新鲜空气,设置这种系统的部位应视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有: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可开窗自然排烟的楼梯间但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消防电梯前室;受楼梯井和消防电梯井烟囱效应影响的合用前室;封闭室避难间等。

大量火灾事故结果表明,烟气是阻碍人们逃生和灭火行动,导致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烟雾造成的危害,本文从烟气的危害及蔓延途径和扩散规律等基本原理出发,综述了火灾烟雾控制对策,以期对消防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施工监测;分段施工;施工进度;控制

1、前言

在工程建设中,工程的施工进度是体现工程项目机构能否控制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一个合理的可实施性施工进度可以很好的反映出该次工程管理、质量、安全等项目投入力度以及衔接情况,从而衡量一个工程的施工能力以及综合效率。施工进度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中犹为显得重要。本篇文章就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施工经验,主要介绍下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施工进度对工程产生的作用、影响以及特点和要素作一些简单阐述。

2、施工前的准备

不同的工程类型必然有很多不同之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已一样有着独自的特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地点多属于现状工程,且工作面狭窄,工程所在区域大部分为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如: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复杂不易施工。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因工作面狭窄细长,所以涉及的区域就比较广泛。施工前准备工作工作量很大,尤其涉及到村民的房屋征用、征地等较多,这期间任何一个环节的出错都能影响到工程的顺利进行,更甚着导致工程直接停工,若在工程已经开始施工过程中,因征地等问题使施工现场遭到村门阻挠无法正常进行,既影响了进度,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成本投入。所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尤其是征地工作,已经成为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施工场地的安排、布局也非常重要。该类型工程地貌特点多为成狭长地段,地质灾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高,地质条件也多不稳定,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要比一般工程高出很多,这也是地质灾害类工程明显不同于其他工程的地方。所以,在施工现场的布置中,因充分考虑工程对施工现场的利用程度、施工中能够发挥的最大效率、工程项目组织机构对工程的管理控制、工程安全防护等。如果在施工现场布置中考虑不到位,就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人员、设备的损失也会加大,不利于工程的正常开展。同时,还应合理安排工程用水、用电等设施的布置,才能使工程顺利进行。

3、施工中人员、设备、工作面的安排

好无疑问,任何一个工程的施工主体都是人员,在施工中若能合理的对各种工种进行调配和安排,让施工人员长久保持最好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不造成人员浪费、闲置,也是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的关键所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因施工单个工作面通常狭窄,涉及区域广泛,人员的合理安排更加显得重要。同一个工作面施工人员过少,则难以保证工程任务的完成以及进度目标的实现,若施工人员过多,则容易造成人员拥挤,不利于发挥施工人员的最高效率,造成人员浪费,还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不能达到工程的预期目标和进度要求。在各种类型的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人力消耗最大的工程。施工中的每一道工序都依靠大量的人力来完成,在犹豫地灾工程地貌的特点为狭长的特点,许多重大机械很难进入施工现场,无法使工程机械化。所以,人员投入就显得非常重要,若投入人力过少,施工中的很多工序就不能正常进行,直接影响了工程进度。因此,根据施工场所合理的安排人员是保证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另外,在施工人员安排中还应充分考虑到管理资源、设备资源的利用。根据现有条件,提高这些宝贵资源的利用率,对工程进度目标的实现,工程质量的控制都很有帮助。反之,若是无视这些资源的利用,将会大大增加工程的投入成本,也不利用工程的顺利进行。

4、施工的安全和监测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中,施工安全是重点考虑和注意的方面,此类工程的普遍地形都显得非常复杂,并且都比较稳定。一旦在疏忽了安全问题,势必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常常需要在施工的地段进行必要的监测工作,根据这些监测数据形成的资料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合理准确的判断,以便提前或及时做好应对方案和措施。从而保证工程能够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进度目标的实现。

在地质灾害纺织工程的安全保证工作中,施工监测作为一个有效的措施得以在工程中广泛应用。施工监测的手段通常有仪器监测和人工监测两种。在施工地段比较危险或地质复杂不稳定的地段适合用仪器监测法,一般做法是在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安置观测点,将控制点设在比较稳定的地方,采用全站仪等精密测量仪器进行观测,观测频率可为几天一次,详细记录其地段变化的幅度和变化的速度,从而准确的判断该部位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概率。施工常用的有效的监测手段多是仪器监测。

5、工程的质量保证

工程中,质量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重中之重,一个不能保证质量的工程,其他一切都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工程进度更是无根之说。地质灾害工程的质量产生的影响更加严重,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将对国家以及人民的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直接危害到生命,后果非常严重。所以,工程质量能够保证才是工程其他任务的前提,也是加快工程进度的前提。工程进度和工程工程质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随着国家的工程建设越来越规范,有了业主、监理以及质检部门的重点监督,工程的每一道工序完成后都需要有关部门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如果质量上不能达到标准,则会增加返工、窝工、误工的次数,即增加了工程的成本,也严重耽误了工期,影响了进度。与其忽视质量返工误工,倒不如一开始就在质量上严格把关,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要求施工,保证满足工程质量要求,这样才能使工程按照制定的工程进度顺利进行。同时也就不会存在忙于进度忽视质量的问题了。两者相辅相成,即保证了工程质量,也保障了工程进度,这样工程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唐辉明.长江三峡工程水库塌岸与工程治理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3 : 23(6)

第7篇

关键词:园林;病虫害防治;问题;控制措施

Abstract: Garden pest control is not only the main part of the city virescence management, and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city greening in healthy, order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garden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prevention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btained in the control process should be toward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main control in ecological garden pest; pest control work as a whol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garden plant, and puts forward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better.

Keywords: garden; pest control; problems;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病虫害防治工作目的不明确,缺乏科学的防治理念

目前,园林绿化管养工作多实行承包模式,病虫害防治工作相对独立,与规划设计、施工种植、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相互脱离,缺乏协作。由于在承包模式下需要不断接受检查和评比记分,而且检查、评比又相对笼统模糊、评定标准局限于有无病虫害发生或病虫害发生危害程度,防治单位为应付检查,在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上形成了误区。错误地认为,多用农药就可以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就可以起到有病虫治病虫、无病虫防病虫的作用,很少考虑到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安全。此外还缺乏有效的防治评估标准和监控机制,见病虫害就施药,以完全消灭为最终目的,用药过多过滥而不能用生态方法防治病虫害。

1.2对化学农药依赖较强,防治方式单一

由于化学农药具有见效快、经济实用的特点,长期被作为园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

1.3防治器械落后,施药技术不科学

农药技术是涉及到农药制剂、农药行为、施药工具、作物生态、气象因素等多方面和多学科的一门系统工程,而不仅是单一的药物种类及药物学问题。其任务不仅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还要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及对环境的影响和对防治时机的把握。据估算,喷洒出去的药物只有25%-50%能粘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药剂能作用在靶标害虫上,只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可以说,化学农药是高效的,但使用手段是低效的。城市人口稠密,防治工作应充分考虑到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大量农药的流失,不仅影响城市居民健康,还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1.4防治工作人员技能参差不齐,管理混乱,安全意识差

大部分园林病虫害防治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有些甚至是临时工,专业技能基础较差。喷洒操作中经常有不戴口罩、不穿戴防腐手套及防护服等违反安全操作的行为,甚至有人被药物喷了一身一脸而若无其事,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在药物制剂选择、药量控制、施药和时机上,也很难做到准确把握,这些都对防治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1.5防治工作缺乏主动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意识淡薄

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往往局限于“有虫治虫”“、有病治病”,一味地等病虫害发生后才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对植物检疫、预测预警等工作没有足够重视,缺乏相应的预警、监测机制,对病虫害发生的整体趋势及相关信息收集不足、反应滞后,结果形成病虫害越治越多、农药越用越浓,防治成本增大、效果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

2 病虫害防治发展方向及对策

当前,园林病虫害防治应实行以生态控制为主的生态治理(EPM)策略。高效化学农药,仅在特殊情况及紧急压低虫口密度情况下使用,在不影响植物生长和观赏的前提下允许害虫存在,只求降低害虫种群数量、保持生态平衡,不求彻底消灭。

2.1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植物配置入手,奠定良性的植物群落

1)在树种选择上要做到适地适树,以植被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本地城市生态环境为标准。

2)植物搭配应依生态学规律,符合生态学原理及生物多样性原理。致力于建立与自然群落相似、富有地方特色及符合美学原理的人工植物群落。同时,注意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等生物学特性,使植物配置达到相互促进生长、共享病虫害天敌之目的。

3)规划设计中应避免配置病虫害寄主互转植物,杜绝引发病虫害转主寄生的大量发生。

2.2实施科学养护管理

养护管理应紧紧围绕提高植物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源这一中心。一是加强植物保健,搞好施工栽植、选择健壮无病虫害苗木。创造良好的植物生长条件,科学施肥,合理浇水,松土除草、合理整形修剪,提高植株自身抗性。二是及时处理、消灭虫源。对虫源树及时控制,采取措施。三是切断病虫害传播途径,消灭病虫害滋生环境。如有效开展植物检疫,草坪、草花合理轮作;搞好绿地卫生,通过彻底清除卫生死角,改变环境条件,即可基本控制其发生和危害。

2.3提倡生物防治,加大生物防治比例

生物防治具有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产生抗性,保护生态平衡等优点,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3.1保护和利用天敌

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包括人工筑巢招引鸟类、保护益虫、饲养并释放天敌、增加天敌种群和数量等。

2.3.2增加生物农药使用比例

目前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上应用较广的生物农药有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周氏啮小蜂、阿维菌素、浏阳霉素、井岗霉素、灭幼脲、爱福丁等,其他还有一些不育剂、植物源农药以及信息素、性激素等。

2.4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要以安全、有效、经济为原则,首先是人的安全,要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其次是注意对天敌和植物的安全,利用策略来降低农药用量,减少对水体、土壤的污染。三是加强对化学药剂的筛选,提倡无公害防治,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应选用水溶性农药,减少对乳剂农药的使用量,因为有机溶剂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2.5防治关口前移

实行园林病虫害监测预警制度,建立健全防治病虫害的信息网络,建立病虫害情监测点,实施动态观察,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

2.6推广应用科学施药技术

采用根茎和干部注射法、根施法、包扎法等隐蔽用药方法,避免药液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运用精细喷雾技术,在药物中添加漂移控制剂(如聚丙烯酸胺等)控制雾滴飘移,使农药能够准确击中靶标生物,以减少药液对环境的污染。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复杂和多变的生态环境,其特点是以人为核心,因此在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提倡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综合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对城市园林有害生物的有效控制,为广大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爱兰.浅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面临的问题[J].江苏绿化.2001,02,17-18

第8篇

关键词:绿色防控;水稻;防治;探索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91

1 绿色防控技术的概述及意义

大竹县是重要的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水稻生产对大竹县农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害成分含量较高是目前大竹县水稻生产的主要问题。近年来,为顺应绿色消费和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中国植保界适时提出了绿色植保的理念,并在实践中按照此理念的要求着力推进绿色防控工作。绿色防控是对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的集成,本质是对农业有害生物无害治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技术成熟、规范、操作性强,极易以集成方式整体实施。从整体上来看,绿色防控是指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恶化病虫的生存条件,提高农作物抗虫能力,在必要时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它是通过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的目的。频繁施用农药不仅加重环境污染还增加病虫害抗药性,绿色防控是减轻农药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是以后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其应用前景广阔。

2 大竹县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

绿色防控基地病虫防治集成配套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和限量化学防治等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措施,采用“色板和性诱剂”模式。在前期搞好水稻健身控害栽培的基础上,大竹县近年重点示范物理防治的2种措施。

色板诱杀:其作用原理是利用害虫趋光性,可有效诱集、粘着多种昆虫,达到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农药用量、保护害虫天敌的作用。大竹县2014年应用于大竹县双拱镇水稻绿色防控基地6.67hm2,粘着杀死多种昆虫,达到控制害虫种群、减少农药污染、保护天敌的作用。可诱杀蓟马、卷叶螟、飞虱、叶蝉等。该项措施每年可以减少农药施用量50kg,减少农药包装废弃物2.5kg ,如全县推广,其环境、生态、社会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性信息诱捕:应用于大竹县水稻绿色防控基地6.67hm2,害虫性信息素及诱芯主要通过大量诱杀害虫雄虫,破坏害虫种群的正常雌雄性别比,同时干扰害虫的正常活动,从而降低了雌虫的机率、落卵量及有效卵量(受精卵),达到控制害虫种群的目的。大竹县水稻基地选择性安装二化螟诱芯、斜纹夜蛾诱芯等,最高诱捕量可达120头/芯,效果显著。

3 大竹县绿色植保的发展困境与对策

大竹县常年种植水稻3.27万hm2,集中实施水稻0.13万hm2,其中示范害虫诱杀技术66.67hm2、推广性诱剂2000套。水稻基地病虫防治集成配套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和限量化学防治等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措施,采用“杀虫色板+性诱剂+生物农药”模式。在实施绿色防控技术过程中,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工作,促进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普及引导带动全县水稻绿色防控工作的全面开展,效果明显。

近年来,虽然大竹县推进水稻绿色植保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为了推进水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大面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通过IPM园区示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水稻采用杂糯间栽、生物多样性、生物导弹等相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合力推进水稻绿色植保的良好氛围,在大竹县要争取在更多的乡镇试验示范。

积极推进植保体系、体制、机制与方式、方法创新,力争经过3~5a的努力,建成以县级以上国家公共植保机构为主导,乡(镇)公共植保人员为纽带。多元化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新型植保体系。

大力培育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增加农作物病虫害监控网点数量。通过阳光工程积极开展专业化病虫监测和绿色防控技术宣传、培训,在示范区广泛利用农户、利用现场会、技能培训会、农民田间学校等方式进行“绿色植保”的理念植入。为大力推进水稻绿色植保提供强大支撑。

通过推行农资采购、供应、使用和服务的“四统一”农资连锁经营,促进水稻绿色防控,积极争取有实力的企业技术、物质、经济等方面的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菠萝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桃色 | 久草热久草视频 | 免费成人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游乐网 | 五月天婷婷色 | 国产福利观看 | 新91视频网 | 国产 欧美 精品 |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 久草aa | 亚洲激情久久久久久 | 免费成人午夜视频 | 国产一级毛片国语版 | www.蜜桃视频.com | 国产区精品 | 懂色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新91在线视频 | 久久黄色短视频 | 亚洲涩色 | 九九成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 97涩涩网| 久草999|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 一级片免费在线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 小早川怜子一区二区的演员表 | 亚洲人久久久 | 91精品在线观看入口 | 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1视频看片| 国产中的精品av涩差av | xxxx hd 69| 天天操夜夜撸 | 久久成人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 | 在线一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