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0:43: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市文旅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消费成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文化旅游产业异军突起,在现代产业格局中作用越发突出,文化旅游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机遇。当下国人消费类型逐渐由发展资料型消费从享受型资料消费转变,体验式消费兴起,文化和政治、经济相互交融,朋友圈经济出现,逆城市化凸显,这都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机遇。本文结合当下趋势,以石棉县孟获城景区区位分析为例,趋利避害,初探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一、当下文旅发展背景
(一)消费类型的转变。
我国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在当下城市化过程中人们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高,人们消费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下人们消费特点逐渐由发展资料型消费向享受资料型消费转变,人们越来越敢消费、想消费、能消费。外出旅游消费成为了当下很多中国人周末休闲度假的选择,这就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市场。
(二)体验式消费兴起。
当前我国正处在国家发展的成长期,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产生了大量的城市居民,而且在信息化过程中知识经济兴起,这产生了大量上班族。这些上班族平时坐在办公室,坐在电脑面前上班,周末或者假期习惯带上老人和孩子外出游玩,通过外出观光、体验、参与的方式转换思维,放松身心缓解疲劳和压力,对于孩子而言体验式消费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可以沟通亲子关系、促进孩子智力发育、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因此体验式消费绝的兴起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三)朋友圈经济出现。
马茨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除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外还有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在当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对各种各样压力需要发泄,需要表达。随着自媒体终端的快速发展,我们进入了大众传媒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们开始通过各种自媒体终端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朋友圈成为了当下很多人宣泄和表达的方式,也成为了很多人获取信息的手段。有人通过朋友圈打起了广告,有人通过朋友圈做起了微商。据最新调查和研究显示,八成以上的年轻人会习惯在朋友圈自己的动态,九成以上的人会通过朋友圈晒自己的旅游动态,甚至很多时髦的年轻人为了在朋友圈晒美照而去很多景区拍照,朋友圈成为了个人、组织公关策划和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平台,朋友圈成为了刺激消费的重要平台,由此引发了独特的朋友圈经济现象。
(四)文化和经济交融。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离不开物质载体,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在现代产业格局中,文化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地方经济产业格局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产业格局中的作用越发突出,文化已经和经济相互交融,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五)文化和政治交融。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外可以反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对内可以发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因此当下红色文化资源发掘和利用成为了趋势和潮流,各种干部学院、红色教育基地等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成为了趋势和潮流,因此红色资源的开发不仅具有政治功能,还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六)逆城市化凸显。
逆城市化主要是指由于城市化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现象。近年来在城市化的同时我国的一些一线城市的“逆城市化”的趋势也开始愈加明显。很多年轻人周一到周五在市中心写字楼里上班,周六、周日在农村田园风光里休闲的“五加二”式的生活。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我国逆城市化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选择回乡下养老或者短暂居住,这将为乡村发展提供机遇。
二、孟获城区位优因素分析
区位因素
优势
劣势
自然因素
资源
一是具有独特成片的高山草甸园;二是具有红色石滩和独特的山石景观;三是具有中高山灌木林;四是具有一条小溪,且常年不断流;五是景区附近有个月亮湖,景色秀美。
一是景区旅游资源主要以高山草甸和灌木丛为主,旅游资源相对单一;二是景区红石滩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开发潜力小;三是溪水流量小,且径流量变化大,没有形成大型河道和河床,不好开发。四是月亮湖距离景区相对较远,且位于自然保护区,开发难度大。
生态
一是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茂密,生物多样性条件好;二是景区内无人居住,空气清新,生态环境好。
一是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开发受到很大限制;二是该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
气候
一是以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为主,夏季凉爽,冬季温和,气候宜人;二是海拔在2000米左右,光照充足,多晴天,夏季十分凉爽;三是冬季雪天多,常有积雪,适合赏雪。
一是海拔较高,冬季公路结冰,影响通行;二是夏季雨热同期,降水集中,容易发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三是降水分干湿两季,冬季干燥,且枯叶多,容易发生火灾。
植被
一是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景区覆盖率在90%以上;二是地势起伏大导致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明显,秋冬时节树叶变黄、变红,景观奇特,观赏性强,适合拍照。
一是植被以阔叶林为主,冬季草木枯萎;二是缺乏大型古树和奇特花卉。
社会因素
市场
一是靠近成渝经济圈和攀西经济圈,市场潜力大;二是自驾游的兴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是游客主要集中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市场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二是景区距离省城成都将近300公里,距离市区雅安约170公里,距离县城石棉约50公里,市场的拓展受到一定限制。
政策
一是市委“1485”发展战略和县委“1237”发展战略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二是景区地处藏彝走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景区开发和管理,对景区建设和发展扶持力度大。三是景区所在地是贫困村,帮扶部门多,帮扶力度大,群众基础好。
一是景区相对偏远,政策吸引力不是很强;二是景区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政策限制多,支持力度有限。
文化
一是景区是当年先遣队的路经地,有文化可挖掘;二是景区地处孟获村,这里有大量的三国文化元素;三是这里先后放归了7只大熊猫,熊猫生态文化丰富;四是这里是彝族乡,这里的村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有很多独特的彝族文化。
一是缺乏一定的物质载体,文化开发难度大;二是缺乏专业的文化人才者和策划人才,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三是很多传统彝族文化逐渐被汉化,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许多压力。
管理
一是景区现由能司和腾龙甲公司开发和管理,管理不断规范。二是村上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管理日趋完善。三是地方政府参与景区的发展和管理,提高了管理能力。
一是景区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和运作还不够完善;二是产业链单一,产品附加值太低;三是发展定位不明确;四是缺乏必要物质载体和文化内涵;五是缺乏专业公关团队,旅游形象不够好;六是品牌价值低,缺乏核心品牌竞争力。
投资
一是有能司和腾龙甲等大型国企参与投资开发,投资增加;二是有政府的新村建设和投资。
一是投资方式很单一,力度有限;二是景区发展因为投资大、见效慢、有风险等因素进一步限制了投资。
交通
一是雅西高速横穿景区,且有孟获城高速互通口,交通便捷;二是国道108县横贯景区,交通通达度好。三是有专门去景区森林公路,具有很强观赏价值和摄影价值。
一是雅西高速收费高,且景区距城区远,交通成本大;二是国道108县路况差,且多大型货车,驾驶条件不好。三是没有从县城和乡镇到景区的直达客运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通达度。
劳动力
一是乡村地区劳动力丰富;二是劳动力成本低。
一是劳动力素质不够高,需要一定的业务培训;二是劳动力专业技能差,缺乏专业性强的管理人才。
其它
一是附近有安顺场、冶勒湖、彝海等景区,具有一定产业连带效应;二是面向成渝经济圈和攀西经济圈,经济腹地广;三是景区附近主打生态农业,形成农旅融合发展道路,产业互补性强。
一是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消费回头率低。二是经济腹地远,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
三、发展措施和方向
(一)强化基础载体。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物质载体。孟获城景区建设只是单纯高山草甸风光,缺乏相应人文建筑,尽管这符合中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审美情趣,但是不太符合人的传统审美情趣。不可否认中国园林,甚至中国美学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并不是强调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发挥主管能动性,在强调改造自然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因此在孟获景区的规划和建设方面既要保留自然风光,也要建设相应的人文建筑,不然人置身其中,在茫茫的草甸中会显得苍凉,缺乏生机。如果多点人文建筑,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个精气神都会不一样。可以是几座亭台楼阁,可以是休息的廊道,也可以是书画篆刻作品,也可以是池塘和溪流,还可以是供游客拍照赏玩的花圃,也可以是供游客许愿的便签,也可以适当合理种移栽一些大树,种植一些鲜花,放养一些动物。
(二)丰富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内化于心,外塑造于形,是一个景区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在整个孟获城的开发和建设中几乎没有文化内涵,像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熊猫文化、彝族文化、生态文化等很多优秀的文化元素完全是闲置浪费掉了。可以通过系列考察调研,充分论证基础上,科学合理设置一些文化载体,发掘这些优秀的文化,比如彝族刺绣和首饰,熊猫雕刻和文化廊道,打造路,彝族歌舞秀,三国文化方面书法、篆刻、雕塑、故事、工艺品等。在文化开发过程中既要体现乡土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挖掘乡村记忆,又要在传承的过程中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保护,从而使得乡村文明得以自然传承和发展。
(三)延长产业链。
“吃、住、行、游、购、娱”是当下文化旅游的基本元素,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就当下孟获城景区的旅游项目比较单一化,旅游收入以每车20元的停车费和每人20元的观光车为主,民宿收入和餐饮收入较少,人均消费主要在30-50左右,产业链十分单一,产业效益和产业附加值极低,没有形成最核心的产业竞争力。一是可以引导村民参与,发展各种健康、绿色、富有特色的餐饮业,特别是传统彝餐和特色小吃;二是可以加强酒店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加快民宿的开发和管理,主要是开发具有彝族特色文化元素的住宿,加强帐篷营地的开发和管理,形成高、中、低各种层次的住宿格局,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三是加强景区道路交通的管控,科学合理设置停车场,强化观光车的管理和运营;四是就要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增加体验式项目,比如骑马、真人CS、山地骑行、垂钓、摄影、射击、表白墙、许愿等项目;五是要建立小超市,满足游客基本生活需要,还可以卖点特色农产品、生态食品、彝族服饰、传统刺绣等商品。
(四)加强公关活动。
公共关系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而旅游公关指旅游经营者或者地方政府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旅游主体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旅游形象、吸引游客的目的而从事的一系列公共活动。一是组建公关队伍。提高公关能力和水平,加强景区公关工作,塑造良好的内外公共关系,为景区的开发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塑造旅游形象。比如设置旅游标识,旅游标语,旅游口号等。三是系统地、有效地、针对性地从事过公关策划活动,比如举办草原音乐节、生态音乐节、彝族火把节等活动提高知名度;四是加强景区从业人员的礼仪培训,提高她们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五是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加强宣传,加大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平台上的广宣力度,同时广泛利用新媒体定期旅游资讯,提高旅游知名度。可以在人流密集区张贴旅游海报、播放宣传片,通过制作光盘、画册、摄影专集等形式,拓展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氛围。
关键词: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55-02
1 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对生活质量追求的不断提高,各地的城市建设已经把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在分析园林绿化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基础上,结合生态城市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要求和创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原则,提出创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思路。以期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园林绿化的作用
2.1 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对地球上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环境中,由于人口的增加,氧气消耗大,二氧化碳浓度高,这种平衡更需要绿色植物来维持。据测算,1hm2的树林每年可以吸收1000kg二氧化碳,产生750kg氧气。
2.2 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城市里大片的树林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的一些污染物沉降。很多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如臭椿、夹竹桃、银杏、梧桐和石榴等都有吸收的SO2作用;绿色植物还有杀灭细菌的作用。如侧柏分泌的杀菌素可以杀死白喉、结核、伤寒和痢疾杆菌。松、柏、丁香、天竹葵、悬铃木等,也能分泌杀菌物质。
2.3减弱噪声
噪音有损人体健康,已成为城市中重要的环境污染。植物的叶与枝条能吸收声波。
2.4保持水土
绿地有致密的地表覆盖层和地下树根、草根层,因而有良好的固土作用。草类覆盖区的土壤不易遭雨水冲刷,泥土流失量只有地区的1/4,且绿地可比土地多蓄水。
2.5改善城市小气候
树木的枝叶可直接遮挡太阳辐射热,阻隔来自地面、墙面或其他相邻物体的反射热,绿树有强烈蒸腾作用,可消耗太阳辐射能量,使城市气温显著降低,减少热岛效应。
2.6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园林绿化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配置,合理布局,科学、艺术地进行园林绿化设计,形成园林景观,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和较高的观赏价值,使人赏心悦目,为城市增添几分自然美。
3 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起积极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时候,要建设好城市园林绿化,特别要建设好生态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总的要求就是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完善与稳定,园林绿化特色越来越鲜明,人类与环境发展越来越和谐。
4 创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原则
通过对城市绿化发展的系统研究与科学分析,提出园林绿化建设发展应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原则: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园林绿化建设要以服务于人类为根本点和出发点,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②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生态园林建设首先要突出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要注重维护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③坚持环境优先的原则。环境效益是园林绿化建设最直接的追求。创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体现。④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建设中要避免为眼前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的现象。让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健康、持续、快速发展。⑤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有超前意识。只有长远的规划,才能确保城市绿地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均衡性,才能保证建设成果在较长的时间里不落后,不过时。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尽可能在原有的城市自然地形地貌和物种条件等基础上进行,以保护好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有利于保护生态和节约建设成本。
5 创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思路
为早日实现生态园林绿化建设目标,在园林绿化建设发展方面主要围绕建设生态园林来展开。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5.1增加绿量,确保绿地面积
加强绿地建设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的最有效途径。扩大城市总体规模。城市绿化规划重点应从建成区绿化规划范围转向建成区各类绿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规划。要把城郊的风景区、园林产业园区、苗圃、花圃、草圃、林场、水源涵养林、农场、园艺场等绿地资源以及江、湖、溪等水系纳入城市绿化总体规划加以保护和建设,扩大绿化面积和绿化总量,确保绿化用地有效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绿量的减少。在绿化管理上,对大量侵占绿地的建设项目的审批要严格把关和控制,对砍伐、移植树木以及临时占用绿地的审批项目实行严格控制依法加强绿化监察,及时纠正和查处各种侵占绿地、损毁绿地以及园林设施等违法行为。
5.2均衡发展,确保居民区附近有园林
实现市民普遍享受到城市园林绿化成果。目前,市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园林绿化建设中,在资金投入、项目开发等方面有所倾向和侧重,以达到城市绿地的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的分布更加趋于平衡、合理。
5.3 精心设计,怡人精致
园林景观不是自然生成的,是通过人工设计建造出来的。因地制宜,因场置景。园林造景时,应尽可能保持城市的地形地貌,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尤其是山体、河道、湖泊、植被等。植物造景,寓予深意。植物是园林空间构图的重要因素,它是以有生命的物质进行艺术创造,追求统一而多变,讲究对比、均衡和韵律。因此,园林绿化建设要在尊重其生物学特征和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对树种、树形、高度、色彩、季相变化以及空间布局等诸多方面予以精心构思,进行统一设计,才能获取整体艺术效果。中国园林的植物配置之精巧在于遵循画理诗情,还常常赋予花木以人性。比如松柏的坚贞高洁、翠竹的傲骨和气节、莲花的吉祥如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等等。
5.4加强规划,突出生态园林特点
重视以生态学原理指导的城市绿化规划,突出生态特点。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生态园林,不仅要考虑到城市的美化和绿化,而且要强调和突出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上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城市生态系统规划中要注意引入“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以建设生态园林为目标,重视用人本位的设计理念指导的城市绿化规划,注重和加强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多样性,不断地完善和巩固城市生态系统,努力创造一种城市亲和力,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社会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
5.5 园林要有中国文化意蕴
文化建园,坚持园林文化与民族、历史、地域文化相结合。中国是园林的创始国,被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经过历代的创造和发展,形成了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三大体系,创造了东方园林特有的风格。中华文化是园林文化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园林文化创作如果失去这些,就失去了母体,失去了根本。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环境的建设,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环境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绿化水平,充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园林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二、当前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的问题
城市绿化规划与布局不协调,造成资源浪费在许多城市规划中,由于对绿化与对应环境的考虑不是很周全,往往出现园林植物无法适应自己的生长环境。例如,将最不适宜植物生长的盐碱地、污染闲置地等作为植物生长区域,降低植物成活率,加大植物养护费用。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绿地布局应考虑其平衡性,绿地植物及配置与其生长环境的不符合,对于园林绿化来说不仅影响园林植物生态功能的发挥,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忽略生态效用
强调绿化的景观作用,忽略实际生态效益许多研究表明,当前园林绿化中几乎所有的城市绿地在起初规划设计阶段已将植物造景作为主要原则,但在规划和设计中只注重方案的构思和创意,对植物的生理周期不够重视,忽略了景观生态学的规律,长期以往势必会降低城市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造成对城市绿地资源的浪费。许多园林绿化单位在施工中不计成本地使用异地奇花异草、名目树种,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刺激和美感,不考虑其实际生态作用,这样不仅提高了绿化成本,也降低了园林植物的实际生态效益,加重了城市财政赤字及滋生浪费现象。
(三)园林管理措施落后
加大养护费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园林管理队伍不断增加,但在这些队伍中存在诸如技术人员匮乏、管理措施落后等问题。许多绿化产生的废弃物被作为城市垃圾丢弃,其实许多园林树木修剪后的枝叶、草坪修剪后的碎草均是有机肥的重要来源,但在实际管理中对以上物质的遗弃,不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对于有机质的浪费也很严重。在园林植物养护与保护方面也存在“重造轻管”、“重治轻防”的养护现象,这样粗犷的养护管理,势必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的费用,造成养护资金的过度使用。
(四)园林设计流水化
园林植物材料化目前,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与水平相差很大,据园林设计市场调查发现,许多设计师抄袭模仿过多,导致城市绿化发展出现“雷同化”、“时装化”的风格。近年来,城市绿化速度加快,无论是街头绿地还是小区绿化,大多采用绿地“漫盖”形式,忽略了绿地的生态作用。许多园林景观设计师急功近利,忽视了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及景观生态效果,把园林植物当作建筑用材,不仅加大了工程投资,更造成了园林植物景观生态效果的无法表现,不利于园林绿化建设。
三、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对策
(一)健全园林绿化制度,加强政府协调管理
针对行业缺失的制度与规范,应不断的完善体制建设,加强相关行业的衡量和考评标准,建立健全监理规程、合同规范、植株检疫标准等,抓好绿化施工质量,避免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城市园林绿化持续健康发展。加强政府管理,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帮扶和投入,建立鼓励性规定,将园林绿化建设推向市场,促进行业正常、有序、竞争、优化发展,增强园林可持续发展。
(二)做好城市长期统一规划
根据本地区的土质特征、地形地势、自然环境和城市文化、景观风貌制定城市长期整体规划,以本地的乡土树种为主,优先选用抗旱、节水、生命力强、易养护的植物,引进适宜的绿化植物,遵照生态学原理,合理调整城市绿地结构,充分利用周边大型苗圃、花卉生产基地、花卉市场,加长植株驯化期和适应期。确定长期规划目标,避免出现重复拆建行为,减少资源浪费。结合城市品位、历史积淀、文化风格、建筑特色形成和设计城市的园林建设风格,给城市印象和名片增加更多光彩,避免模仿、抄袭,和城市单一模式发展。对于重工业区或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应确定重点绿化调整区域,通过植株的抗污染、抗烟尘、净化空气的能力,缓解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三)加强园林绿化结构设计
设计应因地制宜、凸显城市文化底蕴,衬托人文和自然景观,优化绿化设计,充分考虑艺术效果和功能效果,增强屋顶绿化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在面积有限或已规划定型的老城区和人流量较为集中区,绿化建设应以改造为主,加大立体和垂直绿地建设。在设计时应充分利用植株的颜色、生物、姿态、长势、生长期等特征,合理搭配,使城市绿化四季成景,并通过生物特性做到生态的自我调节。品种选择时应注意使用便于管理,治理费用低,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的植株。充分设置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的结构和层次,合理搭配植株、水、生物、景观之间的关系,形成能量和物质的良性循环。
(四)加强后期管理和维护工作
组建专业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团队,定期对园林植株进行修缮、养护、定型,认真了解各品种的特性和养护方法,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和施肥浇灌管理,对林木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植株生长动态,提高预防,做好养护的质量,增强园林队伍素质,推动全民养护管理水平。
(五)加强园林绿化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需要领导重视,加强领导是园林工作的重要保证,特别在当前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要广泛开展领导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实行单位考核和评比一票否决制,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同时,要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的执法队伍,依据《城市园林管理条例》,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惩乱砍滥伐、侵占绿地等破坏绿地的行为,依法巩固和保护城市绿化成果。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争取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培养全社会爱护共同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树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四、结束语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体现了城市的品位和个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带给人类财富的同时,也出现许多影响人类生存的问题,如资源缺乏、环境恶化、全球变暖等,园林绿化作为城市中惟一具有生态自净能力的系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园林工作者应分析这些问题,认识目前我国园林绿化建设中的不足,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发挥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长期以往城市才能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我们居住的环境才能更加舒适美好。
参考文献:
[1]魏玉良.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4).
前言:
运河的开挖往往能够将沿岸城市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条件。文化旅游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旅游方式了解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的娱乐活动,被现代人广泛追捧。文化旅游的开发,要充分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对外进行强力宣传,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形成设施齐备、服务周全的文化旅游服务体系。
一、运河文化旅游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
为了加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的规模,旅游主管部门必须对运河文化的遗产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在这方面,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无锡、杭州等城市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其他城市可以借鉴这些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申请各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些损坏比较严重的建筑和文物,要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在尊重建筑和文物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维修和翻新。对于一些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要积极保留其传承,为其营造一种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在沿运城市中开发文化旅游项目,能够极大促进沿运城市的经济增长。我国目前很多的运河沿线城市都已经开始重视起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将文化旅游作为地区经济增长的新途径。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第三产业将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缓解第一、第二产业带来的劳动力堆积问题。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机械化、自动化进程越来越快,所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而通过开发文化旅游项目,沿运城市能够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如果地方政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对文化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形成周到的旅游服务体系,就能够大大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
二、运河文化旅游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影响力小
我国的运河沿岸城市中,有一大批杰出的文化旅游城市代表,比如无锡、杭州、苏州、扬州等。这些城市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先锋,本身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为我国沿运城市的文化旅游开发做出了表率。但是,对于大部分沿运城市来说,没有那么高的名气,也没有对本身的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加以发挥,没有形成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在旅游界的影响力比较低。所以,沿运城市要积极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文化优势与资源优势,在开发文化旅游项目的时候注意形成本地特色,与运河沿线的其他城市区分开来,形成文化旅游方面的品牌效应。
(二)服务水平低
虽然一部分沿运城市已经着力于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但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基础服务设施不齐备、服务水平低下等等。在一些沿运城市当中,服务设施严重匮乏,导致游客在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方面经常出现困难,破坏了游客旅游的心情。还有一些城市的文化旅游空有名义,实际内容空泛,演变成了强迫性购物,这种行为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同时也破坏了旅游行业的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
三、运河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
开发沿运城市的文化旅游项目,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沿运城市应当多多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形式,对本地文化旅游项目的特色、内容和风格进行介绍,开辟专版、专栏、专题节目来进行宣传,在人们心目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还要注意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形式结合起来,有效利用这些新型的媒体形式宣传。旅游公司和城市的旅游主管部门也要主动出击,通过各种途径,将本地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竖立起来。
(二)创立旅游品牌
运河沿线城市众多,如何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与其他城市区分开来,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是沿运城市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首先,对于旅游线路的规划,要选择具有良好观光效果的路线,带领游客体验本地特色的景色景观和风俗人情。其次,要安排好旅游的基础设施,为顾客的出行、餐饮、住宿提供良好条件。最后,要完善相关的旅游方式,开发美食游、生态游、休闲旅游、艺术旅游、婚庆旅游等新型的旅游方式。
(三)完善设施和服务
沿运城市根据城市具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将自身打造成文化旅游的名城。首先要对城市的旅游文化热点进行统计规划,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制定不同的旅游方案。其次要提高景点的档次和服务质量,给旅客提供更加舒适的旅游体验。最后,沿运城市要加强对文化旅游的监管,维护旅客的基本利益,加强文化旅游行业的规范程度。
四、结论
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1、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发展不同步,无长远规划,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城市的规划绿地被挪作他用。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砍了栽、栽了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绿地结构单纯,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一些城市绿化树种虽然较多,但植物景观单调,在色彩、季相上无多大变化,缺乏生机活力,难以体现其园林艺术风貌。如常绿乔木和常绿灌木,仅占全树种的15%,不能实现季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目标。另外,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如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等。
3、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倾向性。不考虑当地的实际、当地地理环境特点和树木生物学特性,盲目引进外地树种和重名贵品种轻乡土品种,重人工造景轻自然景观,重草轻树,造成引种失败和病虫害大发生。
4、管理水平低。忽视了“三分建,七分管”的园林绿化建设原则,无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措施,粗放养护管理,技术含量低。该修剪而长期无人修剪、该除草而长期无人除草,致使花园、绿地杂乱无章,病虫害无人防治,并且许多该间苗的苗木因没有及时间苗,导致种植密度过大,树木严重生长不良。单位、居民法制观念淡薄,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还存在着如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景观造景技术,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目前落后于城市发展、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的主要原因。
5、绿化格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更加多变,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我国传统园林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经过引种,外来物种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程度。如今,蛀干害虫、食叶害虫(如蚜、螨、蚧、粉虱、蓟马)和生态性植干病害已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害。另外,绿化植物的不合理配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害虫与寄主、天敌在长期进化中,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不合理的种植结构打破了这一比例关系,破坏了生态平衡,外来生物无天敌,致使病虫害严重发生和蔓延。
6、城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气候异常等促进了病虫害的发生。城市环境是由人工建造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而地上部分城市空气和生活污水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足以及人为破坏严重;地下部分往往是填埋的建筑垃圾,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这些直接导致树木生长势减弱、抗逆性降低,为有害生物的大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养护管理又长期跟不上,园林植物病虫害容易暴发成灾。此外,气候异常导致的冻害、抽条、旱灾、涝灾、烟尘、酸雨等自然灾害,会使林木生长势减弱,导致病虫害暴发成灾。据国家林业局报道,1999年柳树烂皮病大发生,2003长春大面积树木死亡以及2008年发生在云南省、贵州省等地的冻害,都是由灾变性气候引起的。
7、园林植物检疫环节薄弱,外来病虫害猖獗。随着国际、国内植物的频繁交流,由于进货方式不同,园林植物检疫不能照顾到方方面面,致使侵入型病虫害不断传入我国的不同地区。这些侵入型害虫比我国本地害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如近年从国外传入的毁灭性食叶害虫美洲斑潜蝇,严重危害我国100余种花卉植物,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就遍及我国22个省区。黄斑星天牛原先发生在华中地区,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蔓延到我国十几个省份,对我国杨树类植物造成严重危害。这些都是由植物检疫环节薄弱和引种不当引起的。
二、城市园林绿化的改进方法及发展趋势
1、绿化管理法制化
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绿化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增加“依法治绿”迫切性,需要以法制保障绿化事业的发展。目前应该清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城市绿化条例》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修改与市场经济和“入世”不相适应的法规、条例。应该严守规划,从法制出发,像维护“红线”一样,维护“绿线”的严肃性,控制建筑物、构筑物的新建,制订土地转让、土地借用、房屋拆建等的法制措施。
2、养护管理法制化
养护管理是中小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保障。只要是城市里的绿色园林,就是绿化系统的一部分,而其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并不重要。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有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随意损坏树木、侵蚀绿地,其中包括绿地的所有者。只有做好养护管理工作,才能使城市园林绿化的经济效益真正发挥出来,也才能使中小城市绿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使绿化成果得到珍惜和巩固。因此,为了中小城市园林绿化能够更好的开展,养护管理的法制化是当前非常迫切的、重要的任务。
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协调绿化发展
当今,城市绿化是涵盖城乡的系统工程,近郊、远郊都纳入了城市绿化系统规划之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采取绿化与生产相结合的措施、开展多种经营,是城乡一体化大规模发展绿地的基本措施。回顾人类的生产历史,绿化、植树从来就是谋求生存、富民强国的手段。为农业生产者开辟生产致富的道路,是发展绿化的必由之路。在法制建设和绿化管理中,应该研究解决资金投入、合作经营以及土地使用、农业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4、加强景观建设,营造和谐氛围
生态化园林要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融通,继承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在保持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创建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其次,园林设计要达到人性化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人们不再是要看到单纯的绿,而是丰富的、高品质的、宜人居的景观,因此现代园林设计也提出了人性化设计概念。这使现代园林设计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进而对园林设计师的素质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Zhou Gang
(Wuhu Municipal Engineering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Wuhu 241000,China)
摘要: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城市人口也随之不断增加和居民出行逐渐频繁,这势必会对我国的城市环境以及城市道路建设提出要求。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城市生活环境差,人均绿化程度低,道路拥挤严重,堵车成为人们必须面对出行问题,道路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车辆的增长速度等等。这些问题不但给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也给政府增加了压力,影响了城市经济化建设的前进步伐。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deepening of urbanization, the urban population also always increase and the dweller become gradually frequent, which will inevitably propose request to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urban road construction in China. Currently, poor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is the problem of our country's most cities, such as, the low degree of per capita greening, serious road crowd and traffic jam have become the travel problems that people must face, the building speed of road is far shorter than our vehicles growth, and so on. These problems not only bring influence to people's normal life, also give pressure to the government, and impact the urban pace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关键词:城市道路 绿化环境 可持持续发展
Key words: urban road;green 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094-02
0引言
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城市人口也随之不断增加和居民出行逐渐频繁,这势必会对我国的城市环境以及城市道路建设提出要求。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城市生活环境差,人均绿化程度低,道路拥挤严重,堵车成为人们必须面对出行问题,道路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车辆的增长速度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对城市道路和绿色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做出详细研究。
就目前我国城市道路的现状来看,我们必须以满足实现城市现代化的要求为目标,以人为本,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管理与建设的两手都要抓的方针政策,并且以城市的道路交通和城市整体规划协调发展为主导思想。具体分析每条道路的实际情况,以科学技术为手段,找出城市道路交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对已有的道路进行实地考察,针对出现的问题和弊端提出改造建议和措施。并外,环境保护是城市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我们怎样应对在城市建设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怎样对为我国现阶段道路建设中对环境影响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我们应该拿出什么样的措施建设生态道路,生态城市,让道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些看似矛盾有正常的问题是摆在广大的道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难题。
1在我国城市交通道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城市的管理规划水平需要提高,管理者必须将环境因素考虑到工程规划和建设细节中来,认真评估项目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大部分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衔接做的不好,往往都是各干各的。城市道路的规划主要是在道路的网络上,对环境的影响考虑不够充分,对于在建设道路中遇到的问题缺乏应对性,随机处理能力差。
1.2 现代化城市发展瞬息万变,但是关于城市道路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程度还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制度的滞后行和预见性的缺乏使之没有给城市道路建设对绿色环境带来破坏起到应有的协调性,难以在建设中阻止问题的发生和对已发生的问题没有采取措施,错过了最佳弥补机会。
1.3 城市道路的建设赶不上车辆的增加速度。随着城镇化假设的速度加快,城市人口和车辆越来越多,对交通道路的压力也随之加大,还有一点是,新建的交通道路分布不合理,近些年为扩建城市,新建设的交通道路大部分分布在郊县周围,市中心的压力并没有有所好转。
1.4 居民的出行不太合理,在这方面,私有车辆越来越多,自行车和步行出行的较少。
我国各个城市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大致类似,经对全国各大城市的调查分析发现,不外乎就是①城镇化的发展,居民出行频发,早进城玩出城,属于典型的潮汐交通现象。②由于城镇化发展还没有完全起来,各个新发展区域与主城在交通上的衔接不上,某些单位的员工只能依靠班车、出租等成本较大。切由于布局分散居民出行不便。③关于交通道路的相关制度跟不上发展需要,形成制度真空区。④新型城市的主干道路已经建设完成,但是缺少次主干、支干道路的建设和道路网络的完善,并外还有一点,停车场少是重要问题。
2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及从业者作出应对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以上问题再加上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势必会对国家的城市交通造成压力。解决宾满足城镇居民出行的高水平要求,使我国的交通道路建设实现长期的稳定的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城市道路规划以及将建设的从业者在作出应对策略的时候需要重视一下几点:
2.1 通过宣传引导居民使用科学合理的交通出行方式,慎重使用交通道路的不可再生资源,并将其作为交通需要管理的基本理念。管理者应该明白限制性的政策不会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道路上出现的问题,并慎重实施。
2.1.1 对交通需要的有效控制由于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随之的城市的机动化也将不断跟上,所以建设一套环保且适合发展的控制交通需求策略对以后的城市发展与繁荣、环境的保护、交通通畅是一项非常有影响的发展战略。①使车辆的增长速度和城市交通道路建设的增长速度差不多相一致。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在加快城市交通建设的同时通过有效的政府调控这只无形的手对车辆的增长速度进行调控,别要是采取一定法律行政措施,让我国的机动化程度保持在一定适应程度,与城市的交通建设相互均衡。②可以减少居民的出行次数,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转移交通道路的压力。像我们可以应道居民通过网络购物,通过电子商务等进行办公,可以通过调整上班时间来错开人流高峰期等都可以达到转移和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③把高科技引入交通系统使其智能化、信息化程度加强。司机可以通过电子雷达、电台广播等手段得到交通状况的信息,交通管理者也可利用其对车辆进行有效的管理,对车辆和路况了如指掌,为堵车、交通事故等突发状况作出快速反应,以便给出最理想的方案。
2.1.2 交通道路的承载能力通过以往长期的实践总结,不管是从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划还是整个交通的有效管理方面,居民逐渐发现只通过传统的交通道路的承载能力已经很难满足现在的车辆对交通道路要求了,而且也无法适应现代交通工具的要求。这点我们可以通过加快建设高质量的道路,有效管理车辆,最大效率的使用有限资源等方面着手研究。
2.2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对于城市交通与车辆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新问题我们的管理者应有新的思路和管理办法,完善现存法律法规,坚持全面地考虑问题,研究系统的的执行方案,清除制度真空区。如果我们在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问题上一味的只讲发展或者一味的只讲限制都是不合理,不规范的。通过努力探究探索,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又能有效解决城市化发展中与车辆不断增加的矛盾,克服难关,使我国的城市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成为一个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化城市。所以,我们在规划一个城市的发展模式中要有:第一,要以发展的眼光问题。有发展才能进步,只有通过不断的发展,实现城市和国家的现代化,才能使城市交通建设与车辆不断增加的问题得到解决。也要通过城市化的发展给城市交通建设与车辆的合理发展提供可行条件,城市和国家得到了发展才会给交通道路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其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我们目前追求的发展不应该以未来的发展为代价,在考虑社会效率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为城市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第三,坚持发展市场经济。同多市场的调控机制,让企业有计划的按照市场需求生产车辆,使其的增长速度与交通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相适应,让车辆循序渐进地进入到市场。
2.2.1 从居民的出行方面考虑,政府要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宣传引导自行车出行,为步行创造条件,适度并有计划的发展小汽车等交通工具,控制和严格禁止非清洁燃料车的使用。
2.2.2 从交通运输方面考虑,对于目前交通运输的现状,省市的货运要全部实现汽车化运输,坚决禁止其他货运工具在市区行驶,尽量使用清洁燃料车。并外还有货运车要向大型化和集中箱化发展。货车运输的时间需避开人流出行高峰期,减少货车进入市中心和人流量较大区域。
2.3 在城市规划方面应该做到①建立健全城镇系统。因为城市道路交通的不断发展还有车辆数的不断增加,这就大大缩短了城市和乡镇之间的交通时间,这样就放便了新兴城镇的继续发展,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两者的相互共同发展,通过建设科学、分布合理、职能明确、交通通畅、发展完善的的城市和城镇之间的连接,来减轻人口不断增加给城市带来的压力②控制市场需求的总量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城市达到目标。迅速上升的交通量是通过城市交通道路地建设和车辆的数量增加来体现出来的。城市交通道路的建设增加需要有城市土地规划作为前提条件的。所以,城市建设规划的土地利用产生了交通的需求。对于此,我们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完善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以及相应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使其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是从最基本的方面入手,控制交通需求总量的不断上涨。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应该是土地的投入使用和整个交通系统的用地想配合,科学布局,使得交通需求和城市道路交通建设达到一个均衡点,并且发挥最大效益。减少不必要的建设。到目前为止这样已经是解决大家关注的道路与环境问题的最经济也是最理想的方法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尽管不能消除一切无效和不必要的交通需求,更不可能将所有的活动都限制,但是一个不尽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给交通所带来的影响是严重的,有的甚至是无法解决的。③建立通畅便利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系统。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就应该具备快速方便、灵活机动性强的城市主道路路系统和支路系统,部分大城市之间有的甚至具备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干路系统。这些主干道路系统和支干道路系统相互联系相互组成,使得进出城市的交通道路通常方便。并且不干扰其他的内部交通,给城市也增加了活力。④调整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根据目前的城市规划发展的程度和现代人对出行条件的要求,正在执行的相关道路交通规划的指标已经远远不能与之相适合。参照单签先进国家和我国发展地区的经验和对城市交通定量评价数据,建议我国城市交通道路建设的平均用地比例为城市建设用地的13%上下,人均路面约为14平方米,人均停车应为2平方米左右。具体数据应根据自己城市的具体要求详细规划。
2.4 城市道路交通的建设是一项大工程,招募资金是城市交通建设与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建设道路就必须有资金投入。目前,我们需要解决城市交通建设的重要问题就是资金短缺的问题,这事每个项目必须面对的难题。我们需要一方面,为城市道路交通的建设与保护建立一个稳定的融资渠道迫在眉睫。并一方面,要从制度上将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指出和帮助,从根本上保证城市道路交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设立城市交通建设基金,一是,把一定比例的税收拿出来作为城市交通的保障基金,比如,车辆购置税、燃油税、印花税、过桥过路费等。二是,将城市建设维护修缮税费中的一部分作为交通道路建设基金。三是,还有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城市的建设相关税费都可以拿来做为城市交通的建设基金。并外重要的是专款专用,防止擅自挪用贪污。其次,要大力拓展城市交通道路建设的筹资渠道,前提是要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还有就是依据以往长期积累的筹资经验,在发展更多的融资渠道的同时,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条例与之相适应,否则后果得不偿失。最后,政府应该鼓励银行和各种私人资金加入城市交通道路建设中来,可以依据多投资多收益的原则,给城市的道路交通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并外制定相关的政策条例,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道路的绿化对城市环境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还给居民提供了一个适合生活的生活城市。所以,我们要总结以往城市道路建设的经验,汲取教训,每个城市按照各自城市的发展特点建设具有各自特色新型城市。按照国家对城市绿色环境的要求,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为全国城市道路建设达标提供保障。并外还需要大力宣传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城市居民的城市道路保护意识和道路建设者的环境白虎意识。在城市道路设计和规划前,相关人员需要实地考察,反复推敲研究,慎重决策。提高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水平和绿色环境保护水平,建设出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美观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陈锦富.城市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8.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1995.
[3]卢佩坚.关于广州市道路绿化设计的思考[J].广东园林,2006,28(5):26-28.
[4]黄小相.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设计与作用[J].广东建材,2007,(9):162-164.
[5]王静霞.新世纪中国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战略.中国市长,2001.4.
[6]朱嘉广,李伟.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03.6.
关键词:旅游经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旅游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尤其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发展旅游经济也是促进整体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有力措施。旅游经济的发展对环境有着加大的依赖,也有着对环境消耗的需求,这就决定了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协调发展的问题。
1.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概述
1.1协调发展度的含义
协调发展是一个协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聚合,它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简单意义上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良性循环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调的是各个要素的综合全面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一含义中的发展侧重于动态意义上的发展。协调发展度是综合了系统或要素间的协调状况。
1.2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含义
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是作为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经济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同时政策、整体经济以及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对于衡量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经济作为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用单一的要素进行衡量,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要素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意义。
1.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
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阶段性的变化特征,都是从最初的初始协调阶段到不协调发展再逐渐协调发展的变化;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在目标上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旅游经济的发展目标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在二者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下都不是完全各自单纯意义上的最优目标,而是在特定生态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的实现最适当的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目标;此外,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持续性,这也表明二者之间发展上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特征。
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
2.1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旅游经济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外国游客人数、国内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旅游收入占城市GDP的比例、星级酒店的数量、A级以上景区的数量等指标,都能够反映某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噪声平均值等。
以上指标的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与国家统计年鉴,在指标数据的查询和获得问题上,一定要以政府统计部门公布和的数据为准,要通过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数据进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在各自的子系统及系统间指标的量化以及对系统的指向性存在差异,在进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水平的测度上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一般是需要根据指标的正负向特征,对负向的指标采用与正向指标相反的处理办法。
2.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
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中,对于协调发展的衡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而衡量协调发展程度问题上必须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在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响应值上,可以比照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的响应值,而旅游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各个城市在旅游业发展目标值来衡量。对于城市而言,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城市整体发展而言,都具有同等意义。
按照评价标准对选取的指标和数据进行分析,对旅游经济和城市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利用数学函数模型等进行协调发展的评价分析。
2.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结论
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上会有不同的效果,由于不同的研究地区也有其特殊性,因此要对不同地区和城市科学的选择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例如现在较为流行的熵值法来确定旅游经济、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权重,对旅游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得到一段时间内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程度与发展,也能够从中反映出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大部分的评价研究方法还无法实现对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精细化研究,要想实现精细化研究还要在确定权重的方法和过程上加以改进。还要在协同发展度模型和计算方法上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反映出更加真实有效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水平。
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是一项对生态环境有着很大依赖程度的产业,当前我国各城市对于发展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都非常重视,关于二者协调发展的质量还是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将我国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国外的城市相比,可能存在的差距会更大,但代表我国城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是巨大的,还有不断进步的空间和可能。
参考文献:
[1]翁钢民.鲁超.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0(03)
[2]邹永广.郑向敏.厦门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评价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问题;对策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rapid development, urba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constantly improve, urban landscape in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role, greatly improving th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current in the urban planning, the landscape is still exists some problems affec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landscape. This paper from the urban green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art, aimed at the problems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cientific detailed landscape of planning, the standard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realiz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landscap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city.
Keywords: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城市化进程给人们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缺乏、环境恶化等影响人类生存的问题。园林绿化作为城市中因其绿化净化功能,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当前,我国城市在园林绿化建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城市可持续发展。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使园林绿化的功能完全发挥出来。
一、城市园林的作用
(一)改善城市生态,提高环境质量
城市园林绿化对于改善城市生态,提高环境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园林绿化对城市生态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吸收城市废、毒气体,除尘杀菌,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防治燥声;调节城市小气候等几个方面。各类绿化植物的栽植,会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质量,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树木和草坪的地下根系能减少地表经流,从而减轻泥土被冲刷而流失,同时植物的地下根系还能够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水源的能力,能有效地降低风速,防沙防尘。树木等植被利用其茂密的树冠和枝干,可以有效地吸收和隔离噪音,可以减弱和避免噪音对居民的干扰。城市园林通过调节城市区域温度和湿度的方式能够显著地改善城市的小气候,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清新的生活、生产气候环境。
(二)美化城市容貌
不同的树木形态能够打破城市建筑物的单调造型,让城市面貌变得生动、多彩和活泼,加深城市环境的空间层次感。各类绿化植物在不同的季节,能够呈现明显的季相色彩差异,如三角枫、五角枫等树木到了秋季树叶或枝干变红。所以,城市的园林绿化能够使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宜于居民生存。
(三)构建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园林绿化能够为城市构建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城市绿化系统的建立完善,可以使城市形成一个个比较稳定的区域,调节城市生态,使其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的长远发展。
二、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规划模式趋同,缺乏城市个性
城市园林建设应体现出该城市特有的个性风格、展现其历史文化风貌,但是,当前我国在园林建设中缺乏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应有的个性,城市园林建设中照搬国外或其他城市风格现象突出,缺乏对城市客观条件的分析,使得园林建设模式趋同,缺乏城市个性。
(二)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不尽合理
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与城市建设规模发展不同步,无总体规划和长远规划,与其它城市公共设施市政设施不同步不配套。片面追求大而全,或者照搬照抄其它城市的绿化建设,没有体现出自身城市特色。人造景观多,没有充分发挥自然景观在城市园林设计的的作用。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砍了栽、栽了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园林绿化中重建设、轻管理,缺少规范的园林绿化管理制度。对树木、苗木未能及时做进行抚育、施肥管理;草地未能及时修剪,植物病虫害未能及时防治。宣传教育不够,个别单位和居民法制观念淡薄;侵占城市公用绿地,损坏花草树木、草坪、毁坏景观等现象时有发生。此外,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景观造景技术,管理手段滞后,这些都造成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目前落后于城市发展。
(四)资金难以保证,制约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它并不能给园林绿化单位带来经济收益,园林绿化事业的经济效益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由于园林绿化事业的会公益性,使得长期以来一直由国家财政补贴,或者建设单位自筹投入,使得园林绿化经费难以得到保障,给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三、应对措施
(一)立足城市,突出个性
每个城市都有它自身的地方历史和地域特色,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特点,营造城市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和绿色背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引进地方文化,塑造独特的城市园林景观。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理清历史,重视对景观资源的再利用、继承与保护,在自然生态和地带性植被基础上,融合当地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和宗教历史,在园林绿化过程中,立足当地实际,使园林建设突出城市个性特点。
(二)加强规划,科学发展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城市绿化工作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有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近期发展目标,亲近自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城市组团之间、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建设高标准的区域型绿化隔离带,突出各区的独立性。利用城市山地、水面、海滨、滩涂、河道,谋划建设城市周围大面积的森林和沿河道、道路的生态环境绿廊、高效农田林网。充分利用郊区自然景观,建设风景林地和自然保护区,拓展人与自然融合的空间。
(三)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
要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引入工程管理的模式,从准备作业阶段开始,在栽植前充分考虑土壤条件,做好土壤和水肥条件的改造,贫瘠土壤种植绿肥,提高土壤肥力后再用于绿化;选择树种时最大限度地满足适地适树的要求,可通过除草、施肥、修剪、灌溉、喷撒农药、生物防治等措施,提高绿化植物的生长势,增加绿化植物的抗逆性。同时,在园林绿化的各个阶段要对绿化植物进行及时监测,及时掌握绿化植物的生长动态,制定相应应急预案,来防止隐患。
(四)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要实现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保证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在国家有计划的投资以外,要调动社会团体结合各项建设事业发展园林绿化事业。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将园林绿化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时结合城市改造和各项建设工程,安排适当比例的园林绿化费用。同时,通过全民义务植树的开展,发展园林绿化。此外,还可以通过园林公益事业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式,引进民营资本或者外资开发建设城市园林,并可通过与旅游业联合开发园林生产生态旅游等有偿服务项目筹集园林绿化建设资金。
四、总结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要素,对于改善城市生态、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园林绿化事业不断发展,但是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以后的园林绿化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突出地方特色,并遵循自然生态植物的生态规律,科学合理的配置植物,发挥绿地最大的景观价值和潜在的生态效益,加强城市绿化的规划管理,强化宣教力度,吸引公众多参与,加强立法监督机制。保证园林绿化能够更好促进城市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