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0 14:58: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核心素养;化学复习课;实践与思考
当下教育教学行业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素养同知识一样可以通过后天的传授与培养而获得,并且代表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实力?;аЭ浦械?a href="http://www.htwysm.cn/haowen/45403.html" target="_blank">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基本的化学学科知识,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主要作用便是为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科学思维,为之后更加深入的高中学习服务?;且幻攀涤们揖哂写丛煨缘目蒲Ю嘌Э?,其中除了知识之外,还包含着思想观点、思维方式、科学方法等等有益于学生个人发展的内涵。学生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复习课堂,便是汲取这些内涵,让复习课堂更加的丰富,使学生在课堂获得的内容更多。
一、在复习中强调知识的规律与结构
初中化学学习中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在复习中教师就要为学生复习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领悟知识学习的规律,了解知识点之间的结构?;Х庞惺奔瓤梢员硎疚⒐鬯缴系哪持治镏?,转化到宏观水平上又变成对某种物质另一种状态的形容了。所以说化学符号有时可以成为联系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桥梁,这也启示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强化结构性质的联系。事实上就是要开放学生的思维,从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与符号世界三个方面去考虑、看待化学问题,从而培养良好的化学思维。这样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观念,逐渐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化学思想。如此,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将更加深刻,也能够从不同视角对物质的变化与状态进行解释与分析,能够更好地分析化学问题,更快速地解决化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时,宏观来看,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而从微观来看,是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各自与其他物质发生了反应。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看到动态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离子之间的置换与反应。
二、在复习中强化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科学来源于生活,化学学科更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实际的生活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更迫切地想要了解知识,去解释实际问题。所以在化学的复习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将知识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目前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和解决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比如在低楼层的楼房中,为避免潮湿而是用的“除湿剂”主要是什么成分,它为什么能够起到除湿的效果;交警在测试驾驶员是否酒驾时所利用的工具,是按照怎样的化学原理以及乙醇的什么性质来制作的;为什么我们在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使用高锰酸钾而不是其他的方法等等。成功地运用生活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复习课堂中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意识,在实践中提升探究能力,从而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
例如学习苏教版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时,教师可以结合很多生活常识讲解淀粉与油脂、蛋白质与维生素的知识点,既靠近学生生活,又能够帮助理解。
三、在复习中运用趣味教学引导思维
思维能力应当属于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不同的学科都有属于自己学科的思维方式。化学学科思维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与符号世界三重表征,理解不同世界中物质的不同性质与状态,多方面考虑物质的性质与反应,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在复习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可以通过趣味性浓厚的教学活动来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走进化学的世界,在活跃而轻松的氛围中形成化学思维模式。
例如在复习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记忆方法,制作元素卡片进行一些记忆类的小游戏,缓和一下课堂气氛。学生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更多元化的记忆方法,提升知识记忆的效率。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小比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世界中的状态与性质,并写出不同性质下所发生的反应等等,比一比哪组写得更多。
总之,复习课是学生比较不感兴趣的课程,相比起新课而言对学生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堂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考虑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得到培养与发展。分析运用学生更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复习,开展趣味性浓厚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同时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化学思维,激发出潜能。师生之间通力合作,将知识内容的巩固融入到能力发展的活动中来,以学生的学习感受为先,让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与思考当中复习知识、提升能力,也能够成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成就感。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将不同于从前的枯燥,学生也能被激发出更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林崇德教授曾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做出过这样的解释,即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或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和所必须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满足个人终生发展、持续成长需要的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抽象的教学概念与学习理念,而是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紧密联系的。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也逐渐从以往的关注知识逐渐转向到关注能力上,这就使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新时代对学科教学所提出的教学改革要求,也是促使学科教育能实现现代化发展、确保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的关键教学途径。而化学核心素养便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种,学生通过化学学科教学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均是带有较强化学学科特点的。主要是由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所构成的。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对学生批判、推理、质疑以及创新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同样也具有积极的教学促进作用。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核心素养教育对促进学生成长,推动学生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并要充分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与改革,从而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与学习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感知与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与价值,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学观念陈旧
虽然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全面贯彻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今天,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与革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高中教育阶段中,仍存在部分高中化学教师会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这就使这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与应用上,也会过于关注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这就使学生难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作用,致使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与化学学习积极性日益衰减,课堂参与度与配合度降低。这不仅会严重影响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与制约。
(二)教学方法单一
随着学生的成长与发育,在学生步入高中学??剐乱宦值幕а盎疃螅呖嫉难б笛沽τ胙案旱1慊峤吁喽痢U饩褪剐矶啾杏κ曰萄枷氲母咧谢Ы淌ξ四茉诙唐谀谔岣哐幕槊娉杉?,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要的化学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致使学生在高中化学课堂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仅能通过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进行死记硬背,而不是主动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感知化学知识的内涵。长此以往,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便会在夜以继日的枯燥学习中消磨殆尽,其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高与增强。除此之外,由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极具广度与深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便严重加剧了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的困难与复杂程度,这便直接影响了高中生的化学书面成绩。而针对这一问题,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在学生化学知识学习中,便会提倡题海战术的应用,让学生通过海量的题型练习而实现在考场中对相应题型的快速解答,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化学成绩的目的。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但这并不表示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与质量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试题也得益于高中化学的综合性学科特点而表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而通过题海战术取得高分的学生,在重复机械的习题练习中其思维能力便会受到局限,在应对综合性与思维性较强的化学习题时,这部分学生便会因思维不活跃、不发散而出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等学习问题,其学习成绩也会出现较大的下滑,进而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轻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学科,这就使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具备较强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基础上的。但就现阶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与组织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以教学时间有限、教学进度慢为由而忽视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这就使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这不仅严重阻碍了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深度学习与高效学习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与限制。
三、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夯实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造可能
由于高中化学知识相对较为复杂与综合,这就使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常会因基础不扎实而出现学习成绩下滑、学习问题频出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与增强,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因此,为了有效改善与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这一教学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夯实学生化学基础,可通过化学基本概念的讲解教学帮助学生整合化学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从而在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基础能力,奠定学生化学知识基础的同时,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可能。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围绕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首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向学生指出“铁丝生锈,苹果发黑”等常见的氧化现象,并以此为依据向学生提出“如何还原氧化现象”的教学问题,从而在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促使学生联系已知的氧化与还原知识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其次,在正式授课中,高中化学教师则可在课堂中为学生演示“铁丝燃烧”的实验,便鼓励学生写出本实验的化学反应式,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站在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化学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全面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内涵;最后,则要鼓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与本质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化学练习题目,以此更好地夯实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创造可能。
(二)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多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也决定了高中化学必将服务学生生活的学科教学本质。但由于高中化学的思维性相对较强,这就使绝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崾艿阶陨砟炅涮氐阌肴现氐愕挠跋於岩匀妗⑸钊胩寤嵊敫兄咧谢аЭ频纳罨萄П局剩а靶巳び牖砸蚕喽越系?。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可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从而在有效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与激情,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与主动的学习态度与情绪投入化学教学课堂,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钠及其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在为学生讲解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时,引入纯碱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应用,从而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思考、讨论以及分析,从而促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的化学本质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与感知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并能在实际的生活中熟练的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学生化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极为深远的教学作用与影响。
(三)强化实验教学活动组织,锻炼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基础的教学学科,因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也成了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在以往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与限制,而对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错误的教学认知。这就使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课堂学习中很少有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因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与锻炼而出现化学学习效率下滑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与综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对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造成打击,进而严重限制与阻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为了能在实际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与学生发展促进者,高中化学教师就必须充分重视多种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中的组织与开展,从而在有效丰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实现实践探究能力与操作能力的有效锻炼,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有机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演示利用球棍模型搭建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过程,从而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教学更为直观、形象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更多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模型,从而在有效开阔学生化学知识视野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与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化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对深化学生理解能力、锻炼学生想象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化学实验学习活动时,教师便可根据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认知发展情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学习活动展开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以此促使学生能在实际的实验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身学习主体性对实验过程进行探究、思考,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优化,对实验结论进行总结、分析。在此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针对学生实验学习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设计环节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指导,从而在促使学生更好地完善化学实验学习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探究能力以及问题解决与分析能力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引言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同时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更加了解化学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更好地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前因后果[1]。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化学观,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
一、整合教材,归纳构建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教师要做到善于整合化学教材内容,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生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在实验中按照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实验操作,避免出现手忙脚乱、遗失步骤而造成实验失败,或是其他危险情况的发生。另外,教师应整合教材,归纳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提高整合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解《钠、镁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把钠及钠的化合物归为一类进行分析,把镁和镁的化合物归为一类进行分析,然后再将这两类金属化合物及金属进行性质对比。通过整理教材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一种金属与其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在这章内容中,涉及的化学实验有钠燃烧的现象和镁燃烧的现象等,教师通过整合教材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方程式,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一些化学实验中出现的基本现象。除此之外,及时地整理归纳教材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区分和对比两种不同金属之间的不同化学性质。
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2]。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实验的操作示范,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掌握不容易观察到的细节。在进行“钠在水中溶解”实验时,因为该实验涉及许多复杂的现象,学生掌握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参与每一步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充分认识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钠溶于水(含有酚酞试液)的现象:浮、游、溶、响、红。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化学实验,近距离观察和接触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加深其对实验知识的印象,提高其记忆力和理解力。
三、分组互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不仅要做到独立自主学习,更要学会与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的是,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活动外,还应留出时间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与同学分享、交流彼此的想法,通过学习借鉴他人的思维方式来填补自己的知识漏洞。有时,化学实验的完成并不是仅依靠个人能力,而是需要几个人共同协作。因此,诸如此类需要合作完成的化学实验着重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进行考查。在进行分组时,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尽可能地做到每个小组内成员优缺点互补。小组合作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在小组完成实验操作后,教师要为学生留出整理实验步骤和总结实验现象的时间,并随机从每个小组内挑选一名成员陈述自己组内的实验结果,对于有些操作不完美的地方,教师要及时指正,让学生做好笔记,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出现。
四、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在网络越来越普及的今天,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抓住教育改革的新潮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搭建更为宽广的化学世界,让学生不再局限于化学教材中的知识,而是观察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3]。例如,教师在讲解《空气的质量改善》这一章内容时,除了要详细为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原理外,还应为学生普及一些课外知识,如利用网络为学生搜集当今社会用于改善空气质量的先进方法。教师可以结合此类时事热点,对高考新题型进行分析,适当地为学生普及先进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考命题动向。另外,教师除了为学生进行课外延伸之外,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化学难点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搜集正确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在这个网络资源发达的时代,教师和学生都要紧追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把握当今化学领域发展的动向,从而更好地为高考做准备。
五、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化学魅力
化学学科的知识较为烦琐、零碎,很多学生都会因为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太多而丧失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这样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热情。教师要在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热情去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探索化学世界,通过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吸引学生不断探索更深层次的化学领域。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道德观,掌握正确的引导方法,尊重每位学生,关心每位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化学的魅力,而不是一味地关注学习成绩,要真正地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课堂参与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其次,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让他们独立探索更多的知识内容;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进行细心引导,为他们打好基础,在巩固基础的前提条件下去探索解决一些化学难题。
结语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素养;教学经验
一、化学素养简析和培养实现方式
1.化学素养简析
对于化学素养的内涵,可分析为以下三点。其一,从设计新化学课程角度出发,化学素养是化学课程之目标,在界定化学素养的过程中多广泛地征求化学教育学家、教师、化学家的意见,倾向于从过程、知识、背景、态度等等维度进行化学素养的界定。其二,从化学这门学科的特征出发,倾向于基于学科理解化学素养之内核,强调的是那些体现学科特点的中心观点。其三,从评价和测量的角度,将化学素养还原成能力或者技能进行定量化研究。
2.化学素养的形成
从化学的基本观念、化学过程、化学文化、对于化学的态度浅述化学素养的实现方式。第一,知识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将化学观念的形成当做核心目标。因而,着眼于高中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发展的教学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先有的观念及其背后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假定,关注学生的动力系统和概念意识;重视教材组织,应该围绕基本观念的组织结构化经验教材,并关注核心的概念与经验教材对于基本观念起到的支撑作用,重视学生们对于核心概念之表征、对于经验性材料的组织;进行学习过程设计,兼顾情境化与去情境化这个过程,将观念发展之动态过程作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基础。第二,在学生理解化学的知识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将学科的思维过程当做化学过程之核心,重视知识内在的逻辑;从学生的实际经验背景出发,重视整合逻辑思维形式与非逻辑思维形式,并设计多形式化的探究过程,关注不同类型的知识当中的过程因素,将多维目标整合到知识教学过程中。
第三,在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引导学生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工具意义与价值意义,根据校园情境和真实情境之间的差异兼顾客观知识与实践情境知识;将学校当中的虚拟情境和校外的真实情境进行结合,为学生提供在真实的情况当中进行知识运用的机会,并关注知识应用的社会文化因素和技术中介,广泛地将相应素材整合到教学过程当中。第四,对于培养学生对于高中化学的积极态度,应基于态度的理性基础,使得学生在理解化学原理的基础上培养其理性态度,从态度的情感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获得良好的情感和审美体验。此外,根据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学生非正式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科普文章、参加科普活动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科技进展、公共事件等进行开放性讨论。
二、基于化学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知识教学例析
本文以碱金属氧化物的复杂性作为出发点,进行教学实例分析。在“Li、K和02反应的产物”课程讲解之后,学生产生如下疑问:和O2所反应的产物,K比Li更为特殊的原因何在?Rb和Cs是否生成更为复杂的氧化物?是否金属物越活泼则越容易生成超氧化物?决定Li、K和02所反应的产物之绝对性因素是什么?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从教学目标、学生所提问题之思维线索进行分析,进行后续教学答疑。
1.教师教学途径分析
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关注02反应产物之复杂性,但学生对于这一问题表现出普遍的兴趣。学生对于K和02所反应的产物有三种预测:其一是生成更为复杂的氧化物,氧化产物之复杂性存在递变的规律;其二是认为生成的是氧化物,因不确定是否存在更为复杂的氧化物,因此可能和Na的产物一样;其三是认为生成的是正常的氧化物,生成氧化物的原因在于Na存在某种“特性”。三种预测都符合逻辑假说,当教师告知学生产物是K02,提出假说的学生都认为是合情合理的。虽然教师随后将教学转移到正轨上,但是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思维并未结束,因此产生了学生下课后的一连串疑问。
进行学生所提问题的分析,可将学生的思维线索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是Li、K和02所反应的产物越来越特殊是对于分立事实进行归纳而获得的规律性知识,体现了人们认知上对于规律的偏爱,这类经验类型的归纳是为理性认识之起点,同时是早期科学发展主要的方法。第二,学生从上一个结论作演绎推理,提出“Rb与Cs生成更为复杂的氧化物”这个有待检验的合理假说。而当教师告知生成物也是超氧化物时,学生思考后觉得合理,这一步是化学事实对于假说进行的修正。第三,学生认为金属的活泼性和金属的氧化产物的复杂性具有关联,但这一关联并非因果关系,“越活泼则越发容易生成超氧化物”是对于相关关系做出的判断,而“决定原因”涉及的则是理论对于规律的解释。学生的这些思维过程是学生的头脑对于知识进行组织、内化的过程,是学生试图将分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置于一定逻辑结构当中,从而提升知识之结构性,获取知识的意义。学生的思路依据“事实―规律―理论”这一线索而展开,和学生的认知逻辑相符合,也是符合科学发现逻辑的思想性过程。
2.教师的最后引导
教师应当充分地肯定学生采取归纳方法发现Li到K的氧化产物所表现出的规律性,从而让增强学生自我探索的积极性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感。但对于第二个问题,由于超出课堂学习范围,可在课后进行讲解,以弥补学生对于知识结构之“残缺感”,课堂上仍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将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课堂目标当中,进行有效教学。
三、结语
科学素养是当前科学教育当中的关键词之一,这一概念的进步意义体现于对教育价值的全面化追求和教育对象的大众化上?;匮睦砺凼腔诙钥纬?、学科、评价视角下的研究,教学过程是影响高中生的化学素养提升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知识不等同于素养,是基本的共识;然而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知识,亦是基本共识。因此,需要重视化学素养形成的方式,教师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应基于化学素养进行课程设置,以期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光杰:浅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和强化科学素养教育[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2]张书珍: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学周刊,2011年27期
[3]周美锋:中学生化学素养的现状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贾玉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索[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关键词: 核心思想 学科素养 中学化学教学
中学化学教学的目标应使学生具备较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化学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科学的化学思想,这应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最高追求,也是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最高目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若能适时渗透化学科思想,特别是化学科的核心思想,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而且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为此,教学中教师务必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化学思想,才能使学生的学科素质真正得到升华。从化学学科的特点看,下面主要谈五大核心思想。
一、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核心思想
在对元素及其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模块教学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结构这个核心要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认识物质的用途,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高中毕业班对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复习中,可以改变以章节为顺序的复习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组成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抓住两条主线来进行复习。
三、守恒的核心思想
守恒是物质世界运动的一大特点,化学这个自然学科中同样存在守恒的现象,满足守恒定律。学生若能用守恒的思想来认识和处理化学中的守恒问题,则不仅有利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且对问题的解决更快速、更准确。中学化学中存在守恒的知识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守恒,离子方程式中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电荷的守恒,电解质溶液的三大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等。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守恒可以快速解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及有关计算,利用离子方程式中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电荷的守恒可快速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利用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可以准确比较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小,利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可对有关化学计算进行巧算,利用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守恒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四、用“元素中心”认识物质的核心思想
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以“物质为中心”,到了高中开始过渡到以“元素中心”来认识物质,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各类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同时,反过来引导学生学会从各种各样的物质中抽象出同种元素,这样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掌握才能真正得到升华。例如在学习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要以硫元素为中心,按硫元素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列出各含硫物质,然后弄清各物质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构建各含硫物质的知识网络,明确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而再利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学习就不会感到很零散,会掌握比较系统化的知识,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五、把握反应规律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11302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中不容忽视的内在涵养,其不仅要求个人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掌握地理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与观念,还要求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相关认知角度来看待、解决问题。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意味着需帮助其获取地理重要知识,引导其形成灵活运用地理知识思考、解Q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同时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起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在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析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地理图片在高中地理新课导入中的运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新课导入是影响课程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教学活动。而由于高中地理知识存在一定的抽象性,若是像常规教学那样采用指导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由教师对相应知识点进行解析等方法来导入课程,虽然可让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但同时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极有可能因较难理解相关知识而失去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原理,形成良好地理思维。教师需帮助学生透彻地掌握课程学习重点,避免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相应学习。图片作为表现实际现象、问题的一种方式,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提供更为直观的地理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相应地理知识特点。因此,在高中地理新课导入中教师应积极借助地理图片来设计新课导入,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地貌图(图1),请学生们观察图片中这一地区的地貌特点。学生们在多媒体的吸引下会积极地观察图片,然后教师再请学生猜测是何种因素造成图片中的地貌。学生们便会结合自己的观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水力”“风力”“人为作用”等影响因素,教师便可进一步提示学生思考这些因素是否会相互影响,或者只是独立存在的环境影响因素,由此来进行新课导入。此方式一方面可借助图片展示来增加教学灵活性与趣味性,另一方面还可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在教师引导下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思考,以此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对相关地理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显著地提升新课导入的效率。
二、实践活动在高中地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高中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地理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当中,因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可视为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学目标,这同时也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在实践当中切实地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强化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能够体会到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由此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自信心,使其真正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从而形成正面的地理价值观。
例如,在完成“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这一课程教学后,教师可安排一个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当地的特色景观,以照片、绘画等形式将其记录下来,并需了解当地存在何种传统文化,如今该传统文化的发展又呈什么状态。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自主通过查找互联网、翻阅书籍、询问当地居民等途径来完成任务。由此不仅可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还可让学生在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的同时了解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知道经济、环境、观念转变等因素对传统文化会形成何种冲击,继而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内涵的认识。
三、地理规律在高中地理课堂探究中的把握
地理规律的把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提升地理实践技能,使学生形成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理念。若在地理教学中不重视引导学生把握地理规律,则不仅会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地理相关知识的深刻内涵,还有可能会阻碍学生对相关知识作深入探究,这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需重视通过课堂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把握地理规律??刹捎锰嵛实姆椒ǎ傅佳灾魉伎迹鸩嚼斫?、发现、掌握地理规律,从而真正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水污染及其成因”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首先提出与生活贴近的问题来引入教学内容,比如提问学生当地河流等自然水资源是否干净,影响其清洁程度的因素又有哪几种。学生们提出人们把废弃物排放至水中才导致河流被污染。教师便可再提出问题:自古以来人们都是将废弃物排放至自然环境中,为何以前环境并未呈严重污染的状态?学生们便会对此问题再作思考。在循序渐进的提问中,学生可逐渐掌握当下水污染的过程,了解水污染的危害,掌握地理环境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发生变化的规律。
总而言之,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培养项目,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重视以核心素养引领课堂教学,从新课传授、实践活动、课堂探究等方面有计划性、目的性地开展相应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完善自身地理知识结构,形成地理思维,并学会以此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韦志榕.与老师们谈谈地理核心素养[J].地理教育,2016(4).
关键词:平衡;实验;目标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第3单元.经过《必修2》以及《化学反应原理》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以及化学平衡常数;本节课着重研究改变条件对可逆反应的影响,来认识平衡移动的过程,并且了解化学平衡状态对生活和生产很多实际的应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形成平衡移动有关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平衡移动的理解.为化学2(必修)中的电解质溶液知识、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打基础.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因此,本阶段承上启下,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确立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本节课确立了三方面的学习目标:
1.除了掌握基本概念及平衡移动原理外,通过理解勒夏特列原理对平衡移动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方法,通过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方法 ”的过程,培养科学精神、合作精神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化学平衡的知识,对化学平衡状态能够进行判断,并可以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考虑到本单元内容结束后,书本知识虽完成,但是实际上还是有图像、等效平衡、工业应用等较多内容,而且相对难度较大,所以这部分内容教学过程宜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建立学生明晰的思维过程.故本单元书本知识设计1课时,旨在建立学生对平衡移动基本内容的知识框架.在后续教学中,将进行“工业应用”、“图像专题”、“等效平衡”等内容的教学,把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落实得更加科学和深刻.
四、课堂学习
结合这部分内容教学要求及课程特点设计教学流程如图1:
五、课堂小结
本教学过程采用活动单模式,利用问题驱动,多个认知冲突的设置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充分体现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将课程内容设计为多个环节,分设多个教学目标,以目标教学引导教与学过程,通过学生对平衡移动影响因素如浓度、压强、温度的讨论,掌握平衡移铀枷耄最终得到勒夏特列原理,完成整个探究过程.
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遵从学生认知习惯,本课时尽量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讲问题,最后留下教材第页“合成氨工业”条件选择的思考题,引发学生综合思考,为接下来学习做好铺垫,以便在后续学习中,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六、课堂教学启示
1. 彰显学科思想
本节内容对知识技能要求较高,知识容量也大,主要是通过对纷繁复杂的化学现象背后的共同规律、普遍原理的认识,突出学科思想.教学设计在“变”上做足了文章,理解移动,认识存在“变”的内在原因,从本质上理解平衡移动思想,速率的不同是造成移动的根本原因,培养从速率变化推断平衡移动的思维方法,形成速率改变引发移动、移动建立新平衡的基本化学观点.灵活利用模型,从表面到本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平衡思想的魅力.
2. 突出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提出是新课程的突出特点之一,这一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学科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内化.本节教学设计流程清晰,从外在到本质,从现象到规律,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引导学生前行的过程.经历了“平衡移动平衡”的“特殊问题普遍规律具体应用”的学习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有一句名言:“在学?;竦弥兜恼嬲康氖牵彼枰氖焙颍扒笤跹竦弥?,而不是知识本身.”知识应当是学生自己建构的,本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研究催化剂对平衡影响时采用讨论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同等速率变化,平衡如何变化呢?形式新颖,互动高涨,让学生在思维的冲突碰撞过程中,既体验到了分析思考的乐趣,又在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合作与交流的需要.
3. 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
兴趣时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兴趣本节课做了不少努力,比如实验教学、Prezi课件、讨论教学、活动单模式等.但是兴趣并不是最终目的,启发思考才是关键.
化学教学当回归本质,形式模式不重要,教师若一味地追求进度和课堂效率,只重视应试技巧,课堂之上只注意教学花样,反而对培养学生化学学科兴趣缺乏耐心,忽略了此刻化学对学生而言已经渐行渐远的事实,学生对化学学科兴趣的缺失成了化学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及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综合认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不可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
(2)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结构
课题
反应后废液成分的探究
授课人
王媛
教学目标
1、学会反应后废液成分的探究方法,能设计实验对废液成分的猜想进行验证。
2、通过不同废液混合的成分探究,熟练掌握不共存的离子对,能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并验证废液成分。
3、通过废液的处理,感受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环境?;さ囊馐丁?/p>
教学重点
运用酸碱盐的性质分析废液的成分
教学难点
运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
教学方法
问题衍生教学法,师生互助,小组合作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播放视频1】威海市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放到大海中
观看视频
使学生对反应后废水的处理引起足够重视
【播放视频2】化学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后对废液的探究
观看视频,思考
让学生以化学小组的实验为载体,开始反应后废液成分的探究。
【探究活动一】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后,废液成分的探究
学生讨论,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用问题来复习知识,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同时,也便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问题组1】
1、实验室制CO2的化学方程式是?
2、你同意上面的4个猜想吗?
3、猜想一和猜想二中反应物的量有什么要求?哪类物质需要验证?
4、废液中溶质有两种情况是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见解,总结记录。
1、引导学生从不同情况对反应后的废液成分进行猜测
2、引导学生了解:废液成分中的生成物不需验证,只需要针对反应物(不同离子)选取试剂进行验证。
【设计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制二氧化碳后的2种猜想。
选取物质,书写方程式和现象
学生针对盐酸,从物质分类的角度选取试剂加以验证。
【动手实验】提供仪器药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
利用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化学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规律总结1】反应后废液的成分
归纳、总结,明确废液成分的探究方法
感悟科学探究的环节,形成解题方法,体验观念的引领。
【探究活动二】二氧化碳性质废液成分的探究
【播放视频3】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
观看视频,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自主完成,并交流展示分析过程。
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三】不同废液混合后成分的探究
【问题组2】
1、可能发生反应有哪几个?
2、找出这些反应中不共存的离子有哪些,形成不共存离子对知识网络
3、找出 一定不和其他离子反应的离子是?则反应后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三,并交流展示分析过程。
从离子的角度分析废液中溶质的成分。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启发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并学以致用。
【观看视频4】工业废水的成分、危害和处理
观看视频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环境?;さ囊馐?。
【观念提升】
1、“绿色化学”:总结反应后酸性或碱性废液如何处理?
2、“宏微结合”:总结常见的不共存的离子网络图
3、分类转化:
整理钠的化合物之间转化关系图
整理不共存离子对网络和钠的化合物的转化
利用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知识梳理】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6个方面引导学生回顾反应后废液成分的探究方法,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回顾梳理
提升学生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养成反思学习的习惯,形成解题的思路,实现观念的提升。
【分层达标】纠正与点拨
分层完成学案上的达标检测
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检测
【分层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