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6 16:20: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境外经营风险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是偿付能力风险,如保费费率确定不合理、承保责任超过其偿付能力(资本金和总准备金之和)、公司赔付率过高和财务处理不当等业务因素,导致保险公司资不抵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的监管部门是中国保监会。
但如果保险合同涉及到外汇保费和外汇赔偿的收支,保险公司经营这些外汇保险业务时还涉及到外汇管理,如保险公司外汇账户的开立和监管;收取外汇保费的对象和险种;人民币保险向境外分保购汇支付分保费;购汇支付外汇理赔;以及考察咨询等保险中介费的收支等。从监管职能的角度看,外汇保险监管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对外汇保险的经营风险监管,二是对外汇保险项下外汇收支活动的监管。
本文主要探讨第一层次问题。虽然,保险经营风险监管的职能部门是保监会,但是如果保险理赔金额比较集中且较大,可能会影响人民币即期汇率,也可能会给国家外汇储备带来不良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外汇局也应参与保险外汇经营风险的管理。在实践中,就曾出现保险公司提出购汇支付分保费或赔偿,当地银行和外汇局难于办理的情况。而且,随着国内保险市场开放和国际再保险业务的发展,境内保险公司将人民币的外汇保险向境外分保时,外汇管理部门也必然需要介入到保险公司本外币资金风险分析和管理中来。
外汇保险的对外债权债务关系
按照国际收支统计,从交易双方的属性判定对外债权债务关系,那么在保险服务项下,保险公司提供外汇保险可能形成的对外债权债务关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保险的受益人是非居民,从而保险公司形成对外负债(财产保险引起的是或有债务,人寿保险引起的是必然发生的债务);保险公司承接非居民再保险分入业务,约定向非居民再保险公司给付资金,从而产生或有的对外负债;保险公司再保险分出业务,在约定得到非居民保险公司赔偿,从而形成对外的或有债权。
可以说,保险公司进行每一项涉及外汇收付的保险活动,只要保费或赔偿的收、支对方是非居民,就必然会产生上述三种债权债务关系中的一种。在单笔保险(再保险)行为中,这些债权债务是有对价的,其风险和收益对整个国家对外负债和资产的影响是均衡的。然而,这些债权债务关系的集中者保险公司,他们能否有效控制风险,从而对国家的对外资产负债产生均衡甚至良性影响,则是外汇管理选择需要重视的内容。
保险公司的购汇需求
根据现行的外汇管理规定,从事外汇保险的保险公司拥有外汇资本金和限额外汇结算账户,这就是将保险公司作为一个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在实践中,保险公司一般也不会要求购汇。基于管理政策和现实,可以形成以下判断:保险公司通过账户发生收支属于正常状态;提出购汇需求,可以判断保险公司的外汇资金情况出现异常状态,管理者应该重点监管。此外,在银行结售汇体制下,购汇行为会对外汇储备和汇率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保险公司购汇需求,包含调节性购汇需求和流动性购汇需求。
保监会在设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比率以监管保险经营风时,将公司本外币资金统一计算,对保险公司外汇资金没有提出单独的要求。这样,保险公司总体偿付能力没有超过保监会设定界限时,其外汇资金部分会出现局部偿付能力不够,需要用偿付能力相对过剩的人民币购汇抵偿,从而产生保险公司调节结构需求。这种调节性购汇需求是保险公司正常经营中产生的,在需求产生的时点上,保险公司本外币总体的偿付能力没有超标,只是保险公司人民币资金和外汇资金之间偿付能力的余缺抵补。典型的调节性购汇需求,就是保险公司将境内人民币保险向境外分保时,要求用人民币保费购汇支付分保费。此外,保险公司要求购汇增加外汇资本金,也属于这一范畴。
具体到单笔保险,还会产生外汇资金流动性不足引起的流动性购汇需求。在实际操作中,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使得外汇资金产生结构上的流动性周期,这样,即使外汇资金偿付能力可以抵偿赔付,也有可能在某个时点上由于流动性周期而产生外汇资金的支付缺口。对于这种缺口,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同业资金拆借解决,在拆借等资金融通手段不成立时,也会要求购汇,从而产生了流动性购汇需求。
外汇保险业务对外汇管理目标的影响
即期影响对国际收支产生即期影响的主要是保险公司的购汇行为。
从数量上看,保险公司购汇额具有不确定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保险公司要求购汇总是为了履行特定保险合同的职责,这样,购汇量和某一笔或某一批保险合同联系在一起,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目前我国外汇市场每日主要交易对象是各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限额下的长、短头寸,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尚不够广泛,因此,人民币即期汇率暴露于保险公司购汇的不确定性之下,存在较大的波动风险。
保险公司当期购汇量又具有可预测性。正如在上文所阐述的,保险公司购汇需求与他的偿付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调节性购汇需求还是流动性购汇需求,购汇量均不会超过——定限度(按照《保险法》保险公司购汇的绝对量,不可能超过实收资本金和公积金总和的10%)。因此,经营者和管理者可以根据其赔偿责任和偿付能力的相互配比关系,合理地估测出下一时段的购汇量。
从性质上看,保险公司调节性购汇需求和流动性购汇需求对外汇储备当期余额的影响略有不同。
流动性购汇需求的实质是保险公司外汇资金流动周期在赔偿时点上出现的缺口。这种缺口在流动周期的其他阶段会得到弥补。因此,满足流动性购汇需求,就相当于外汇储备“垫付”资金,减少了储备的当期余额。如果保险公司在流动性周期其他阶段能够将等量资金结汇回吐储备,则对外汇储备总体没有影响;如果这部分资金不及时结汇,等于保险公司“挤占”一部分外汇储备。
对于调节性购汇需求,其对外汇储备直接效用就是“挤占”。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保险市场国际化步伐,国内保险公司有将人民币偿付能力转化为外汇偿付能力的偏好,其调节性购汇需求会进一步增加。上述将境内人民币保险向境外分保、从而要求用人民币保费购汇支付分保费的购汇活动,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和国内保险公司的发展,已受到越来越多保险公司注意,有的公司己开始进行分保并提出购汇需求。
综合效应
保险公司绝大多数外汇资金收付行为是通过其外汇账户进行的。购汇行为虽然在短期减少外汇储备,但保险公司收取保费与支付赔偿具有数理上的对价关系,一段时期后,与购汇赔偿相对应的保费收入会进入公司的外汇账户中。这样,考察保险活动对国际收支的综合效应,就要抛开局部的购汇、结汇行为,从保险业本身进行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各栏目差额是不同行业的国内部门和国际部门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的反映。保险服务项下收支差额也反映了国内保险公司和国际保险公司竞争力,以及双方在提供保险服务方面的比较优势。如对于再保险,国际保险公司具有较大优势,因此支付境外分保费必然较大;对于境内中资企业和大多数国内自然人,中资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竞争力;对于境内外资企业和驻华机构,外资保险公司具有较大优势;对于——些多边和数额巨大的国内保险合同,国际保险公司具有分保的竞争优势。但国内保险公司拥有政策选择等有利条件。
因此,对于保险服务差额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国际收支统计,经常项目下的保险服务项收支呈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1997年BOP保险服务逆差8.7亿美元,1998年保险服务逆差13.7亿美元,1999年逆差17.3亿美元,2000年逆差23.6亿美元,四年间逆差扩大了近3倍。这种逆差反映的是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在提供保险服务方面的劣势。由于国内保险行业发展还不成熟,再保险、保险中介、精算等尚处于起步阶段,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必然更多地依靠境外母公司完成有关保险服务,因此,估计保险服务项下逆差会进一步扩大。在国内保险行业发展成熟后,这种逆差状况才会有所好转。
从外汇管理角度看,国际收支保险服务项下逆差将是长期的,外汇管理政策调整对其变动的影响是次要和微弱的。
保险公“破产性”赔偿对国际收支的冲击
在上文分析保险公司“购汇需求”时,没有包括一种最具破坏力的情况:保险责任产生的赔偿已经超过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险公司本外币偿付资金不足以支付赔偿。
此时,保险公司需要申请的第——桩事件是“破产”,在清理负债时,才有会涉及购汇的问题。对于这种购汇要求,外汇管理部门应该有以下认识:
一是这是公司违反行业管理规定对国家带来的风险,国家外汇储备可以根据债务清偿方案,支付赔偿;二是这种风险是可以预测的,正如因为它在性质上与保险公司的调节性购汇需求相似;这种风险是可以预防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持审慎监管原则,保险公司在赔偿责任和偿付能力在每一个时点上均必须符合有关比率要求。
因此,对于“破产性”赔偿,外汇管理可以借重行业管理,防范保险公司破产风险产生,并做好预警工作。
外汇保险业务风险的外汇管理政策选择
政府部门对商业经营行为进行监管,应该对监管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评判,这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需要补充的是,在监管措施还没有开始实行时,首先应该比较监管需求与监管成本。如果监管成本远远大于监管需求,那么实行监管就没有意义。在监管过程中,还必须不断比较监管成本和监管效益,以评价监管的效率。如果效率不高,就有必要修订监管方式,甚至重新审视监管需求。对外汇保险进行管理决策时,也应该遵循上述原则。
根据外汇保险业务对国际收支平衡影响效应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外汇保险业务风险监管应主要由行业监管部门进行,外汇管理部门参与管理。
保险业对国际收支的综合效应是由国内保险行业竞争力等自身因素决定的,外汇管理政策对之影响不大。因此,外汇管理部门无需深入外汇保险风险监管,并对保险公司购汇行为实施限制。在我国已经承诺经常项目可兑换的前提下,对保险公司有关业务的外汇管理应该坚持谨慎和有理有利的原则。
第一,对保险公司外汇资金缺口进行监测预警。外汇局可以采取非现场监管手段,要求保险公司定期上报有关信息,与保监会定时、及时沟通,在合理的时段对保险公司的资金缺口进行监测。
【关键词】神经外科病房;风险管理;护理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我科设有病床40张,护理人员17名,年龄19~40岁,平均31岁。职称:中级职称4名,护师8名,护士2名,助理护士4名。本科学历1名,大专学历10名,中专7名。
2 方法
2.1 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倡导护理安全文化护理风险管理的理念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1]。由护士长、责任组长、高年资护士5名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以下简称小组),定期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培训风险管理知识,教育护士如何识别、评估、防范护理风险。护士长全面负责监控和检查各项职责、制度的落实情况,每天晨会总结前一天的安全状况,及时处理风险隐患,使一些差错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每月召开护理安全分析会,重点讨论分析本月存在的隐患及其解决的方法,提出实施方案。
2.2 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项护理流程 由小组对各个护理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风险监控,在护理质量检查的基础上重点督查制度落实,操作规程的执行和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了解护士的观察能力、应急能力和工作责任心。不断完善护理流程,制定应急预案,如预防患者坠床或摔倒、外出检查发生意外等流程及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紧急状态发生时的处理程序,并定期组织学习培训,要求人人掌握,小组负责不定期抽考护士知晓程度及操作熟练程度。
2.3 增强法制观念 依法进行护理告知,明确护理告知是护士的责任和义务,根据本科特点规范告知内容,主要有:入院时告知、住院中告知、出院时告知;告知方式采用口头、书面通知、示范等方式,正确有效地处理患者和其家属的意见,把握告知的适度和进程,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环节[2]。小组制定规范的告知内容及顺序,在护理过程中实施,争取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共同把风险降至最低限度。
2.4 加强护理人员的能力建设,提升综合素质 减少护士人为因素引起的护理风险,鼓励接受继续教育和自学深造,参加各种形式业务学习培训。重视新护士的综合素质培训,特别是低年资护士的管理。低年资护士语言及沟通技巧较差,难以与患者及家属、同事很好地沟通[3],给神经外科护理工作带来一定风险和压力。本研究有3例投诉均为低年资护士沟通不良造成误会而引起的。为此,在管理上建立以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一对一”帮带新护士的帮教模式,注重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慎独精神。同时强化法律意识的培养及专业知识的训练,小组不定期进行抽考,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5 协调护理工作与相关部门工作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转科和外出检查频繁,往往涉及到相关的几个科室,如ICU,CT室等,规范危重患者转运流程,做到联系相关科室到位、评估患者准确、备齐急救用品,确保患者转运过程安全畅通。
3 结果
开展风险管理前,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共收治患者632例,发生36例护理风险事件。开展风险管理后,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共收治患者652例,发生11例护理风险事件。将各种护理风险项目合并为两大类风险:直接护理风险和间接护理风险。直接护理风险6项,间接护理风险4项,风险管理前后护理风险发生情况,见表1。
4 讨论
4.1 工作效率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本科室通过实行风险管理后,护士风险意识强,工作责任明确,能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找出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积极的对策。及时制定一系列护理服务流程,防止不合格的护理行为。对有风险的事件做到“先知道、先告知、先预防”,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真正达到防患于未然,全年无严重差错及护理纠纷发生。
4.2 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增强了全科护理人员依法施护、防范风险的自律能力。通过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护士能自觉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实施护理告知,使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经过一年来的实践证明,护患关系密切,护理行为逐步规范,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护理服务无投诉。据护理部每月测评报告本科年平均护理满意度,从原来的92.3%上升到96.7%。
4.3 风险管理后变化 通过风险管理后直接风险下降幅度大,而间接护理风险下降幅度小,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管理上加以分析和关注,才能确?;颊叩男枨蠛桶踩被な孔陨淼陌踩驳玫搅吮U?。风险管理需要医院各个环节的管理,护理风险管理只有在做好医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铜山. 推行医疗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院管理杂志,2000,7(4):313-315.
【关键词】民营企业 运营 风险 对策
目前,全国新增就业的80%是由民营企业承担,对GDP的贡献也占到相当大的比重,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希腊等欧洲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受到一定冲击,潜在的资金风险等问题相继凸显,出现了企业“被”破产、企业家出走的现象。现象背后是民众对企业信誉的恐慌,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这些问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阶段性,其本质是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内部管理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 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与问题
1.民营企业平均寿命较短,面临?;掷喾倍?/p>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年。寿命在10年以上的占24.8%,6到10年的占42.3%,5年以下的占32.9%。全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死亡10万多家。以宁波市为例,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为4.9年,每年有6000多家私营企业诞生,同时又有2000多家消亡。造成民营企业短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注重风险防范和?;硎瞧渲械囊桓鲋饕?。民营企业在创办、决策、融资和管理等方面的特有问题,为其带来了独有的风险。
2.民营企业产生于转型时期,隐藏着产权的风险
民营企业是伴随着政策放宽和法律完善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由于处在体制转型的特殊时期,多数民营企业先天不足,产权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企业制度不规范。产权风险是指企业的财产权利因约定不明而对企业发展或实际投资人产生不利后果的风险。主要包括因企业设立时的产权结构不合理而产生的产权结构风险和因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而产生的治理结构风险。
3.民营企业决策上的随意藏着经营的风险
改革开放促成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持续的经济增长、体制改革、经济转轨和改革前极度匮乏的物质资源促成了无限商机。在混乱又清晰的增长中,民营企业主们凭借自己独特的眼光、胆略和勤奋完成了原始积累。这种快速成功造成了民营企业主们的过度自信。同时在“快速求大”的思想指导下,民营企业盲目实行多元化,不注重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导致企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降低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导致企业不可持续发展甚至出现生存危机。
4.民营企业融资上的饥渴藏着金融的风险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落后于民营企业发展需要,无法满足民营大型企业规模扩张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等投资需求。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部分民营企业缺乏信用、缺乏担保物等企业内部原因,也受到我国金融市场和信用体制上存在的缺陷的限制。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下,银行贷款在投向上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给予不同待遇,存在较为明显的所有制歧视现象。由于民营企业资产结构特点、金融机构在抵押物上的偏好以及中间服务环节的不协调,使得民营企业抵押担保难以落实,这也是当前民营企业申请金融机构贷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
二 改善民营企业经营环境管理水平,积极应对风险的对策
1.健全企业信用体系
(1)强化政府信用的引导和保障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工作中要规范自身行为,依法行政,取信于民,树立“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和阳光政府”的良好形象。
(2)完善我国的信用担?;?。加大对商业性担保机构的资金扶持力度。鼓励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支援,牵头银行与担保公司联系,由政府补贴部分民营企业担保金,开通担保与典当行业“绿色通道”,协助公司开展各项活动,加快审批,简化手续。
(3)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缓解民企融资困境。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为银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多方面搭建融资平台,督促金融部门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民营企业的意识,更好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促使银监部门出台对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硬约束政策,明确规定各级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中要保证一定比例用于支持民营企业,实现银企“双赢”。
(4)强化行业规范与健全法规制度。必须以诚实信用原则为指导,修改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通过制订相关部门规章,加强对与信用活动有关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及相关领域服务人员的监督管理,优化信用服务环境。同时,建立和完善惩戒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者望而却步。
2.加大对民企的扶持
(1)重点扶持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领导重视力度,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大对龙头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为民营企业引进人才、培训人才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重点扶持区域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影响力大、产业链长的企业;对有科研投入的企业,其重点项目要进行专项资助;;对就业人数大的企业要给予相应补助。
(2)加强对企业家的人才培养。企业家需要培训,特别是那些出身草根的企业家。通过各类公共平台为企业设计课程,从政治、经济、环保、职业道德、创新等多方面帮助企业家和企业提高经营能力,树立正确的理念。帮助企业家具备强烈的?;馐逗拖冉奈;砟?,并植根于企业文化之中,科学地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3)减轻民营企业税费负担。实行“放水养鱼”政策,减低一批企业所应缴纳的费用,部分困难的民营企业可酌情给予减免或延迟交付部分税费,如社保费、土地增值税等。对经营困难的民企进行多方支持,减轻税费负担。对目前经营状况尚健康良好的民企,采取大力扶持的倾斜政策促其进一步更好发展。优先引进培植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项目,在保规模中求增长。
(4)创造民营与国有资本合作途径。目前国家对民营资本进入有关领域放得比较宽,但实际上仍存在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抢饭碗”的现象??梢猿⑹悦裼时靖凶时鞠嘟岷希庋欣诮飧隽煊虻墓婺W龃蟆⒆龊谩C裼时窘牍衅笠盗煊?,可以与其相互监督,减少腐败发生的可能,也不会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规范政府服务职能。加强政策导向,搞好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各项服务。强化大局意识,切实转变职能,适时过问,关心企业的困难,认真落实各种优惠扶持政策。聘请部分企业家担任效能廉政监督员,建立信息通道,通过明察暗访,掌握窗口单位经办人员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实施有效监督,使我国经济建设的软环境不断得以改善。
(2)规范企业经营职能。需要给企业提供规范的运行环境,坚决打击黑恶势力、保护企业的安全是政府给予各企业的最大支持,对违法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也要严格依法处理。注意克服偏见和随意性的倾向,从而为民营企业的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
(3)加强信用文化建设,提升社会整体诚信意识。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即通过倡导信用观念,形成社会风尚,使人们养成视诚实守信为美德的道德价值观??赏ü贫ㄏ嘤Φ闹贫群痛胧┘哟蠖猿闲牌笠?、诚信个人的宣传力度,打造诚信品牌,鼓励诚信典范。以普法宣传为先导,加强对诚信理念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结合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信用道德教育,普及信用知识。
(4)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对于运行情况良好、对社会和政府贡献较多的企业,应给予一定的激励。着力“诚信建设”,重塑信用环境,加强效能监察。鼓励民营企业不断增强创业激情和社会责任感。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实事求是,以诚信经营为第一原则。加强民营企业的评级和授信工作,推进信用工程建设,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突破口,树立“诚信”经营的好“典型”,表彰鼓励诚信企业和个体的先进事迹,使民营企业学有榜样,帮有所需。
4.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1)建立第三方风险评估机构。由政府出资,建立政府或受政府委托的评估机构,对重点骨干企业定期评估,当企业风险高时提供预警信息,及时控制风险的发生,从而减少风险发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民营企业的风险评估建议每年进行数次,对于风险较高的企业可以提醒当地相关部门加以关注,并建议企业对于风险评级的结果做出解释和改善。这套体系建立,将能够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对全省中小企业进行系统化的风险监控和管理,势必能取得更佳的效果。
(2)利用民间力量预测与防范风险。深入开展企业不稳定因素排摸,动态把握企业经营状况和亏损关停数量,及时发现企业信贷?;⒉迷鼻沸?、资金异动、破产倒闭、业主逃匿等问题。建立职工工资特殊保障制度,加强保障倒闭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完善相关法律配套,规范企业倒闭行为,完善相关法律配套,加大对困难企业扶持力度,增强企业经营者的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即使不幸倒闭也能保证受影响人群的基本保障。
(3)鼓励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要解决资金短缺,扩大生产经营的问题和风险,只有千方百计吸引各种投资主体进入。现实中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联合经营制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有高科技、高附加值、发展前景广阔的民营科技企业和产品,一定要努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机制,从投资决策、日常运营、资源配置、财务管理、收入分配等各方面,形成一套严密的、规范的制度和程序,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4)及时调整产业优化结构。民营科技企业多以制造业、加工业为主,一哄而上,短期行为的情况屡见不鲜。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从全局和长远考虑,选择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生产手段先进、人才结构合理的企业和行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尤其是对那些具有绿色工程性质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业,要大力提倡、鼓励、扶持其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亮、丁珏明.实物期权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应用[J].今日科技,2009(7)
[2]池国华、王振武.风险企业投资估价理论框架与应用对策[J].投资研究,2003(10)
[3]高蓉.风险投资初期阶段的实物期权安排[J].科学管理研究,2007(6)
[4]孙永祥.所有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J].经济研究,2001(1)
【关键词】 风险管理;神经外科;带教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医学知识不断普及以及法律意识、自我?;ひ馐兜脑銮浚砸搅苹だ淼钠谕狄膊欢咸岣摺R搅苹だ戆踩殉晌鼻耙皆汗芾碇凶钪匾目翁庵?。2011年1月1日始,我科制定了风险管理制度,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降低了纠纷和投诉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1 风险因素分析
1.1 带教老师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淡漠 带教老师在进行带教时,由于自身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对自己的职责并不明白,从而过于相信所带护生,指导护生单独操作各项内容,而带教老师却未在旁进行相关指导,对护生在进行操作时发生的差错或纠纷未进行及时纠正,因此带教老师应对全部法律责任进行负责。
1.2 护生缺乏法律知识,对护生自身的法律身份缺乏认识 护生在学校时大多进行护理专业知识学习,因此对护理相关法律知识很少或没有接受过教育,此时若护生未进行正确的“三查七对”,将大大增加护理差错纠纷事故的发生几率。
1.3 护生在校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临床实践经验均不足,护生从理论学习进入到临床实践后,由于其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临床实践经验均不足,因此对错误的医嘱不能进行很好的分辨,但护生本身具有较高的积极性,若此时带教老师不在场,护生极易将错误的医嘱执行,增大护理差错纠纷的发生几率。
1.4 不同的护生之间存在着个体素质差异 由于每个护生之间个体素质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对学习和掌握相关实践操作以及理论知识的程度也不相同,而每个进行实习的护生之间也有着不同的性格,因此某些护生表现出不高的工作积极性,未表现出较强的责任心,也有某些护生易对三查七对的重要性产生忽视。由于护生之间个体素质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护生易对相关操作规程进行违反,最终出现相关差错事故。
2 护理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2.1 对带教老师法律知识进行相关培训 带教老师在对护生进行临床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在实施临床教学前,培训带教老师相关法律知识内容,从而对带教老师的法律意识进行培养,增加带教老师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使带教老师主动钻研如何在进行带教过程中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只有带教老师懂法、知法,才能有效地对自身合法权益进行保护,更好地完成护生带教相关工作。
2.2 挑选优秀带教老师 对护生进行带教的相关老师应具有丰富的带教经验,以及丰富的法律知识,同时应具备专业的理论及操作技能,带教老师自身应医德医风良好,并对护理事业热爱,责任心和事业心均较强,对自身所从事的相关护理带教工作表现出认真负责、作风严谨的态度,带教老师还应具备善于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的特点,选择护患和谐的优秀护士担任带教老师。
2.3 加强护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医疗形势严峻,带教老师应灵活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相关法律知识,对护生有关护理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进行指导,对护生明确自己法律身份的过程进行帮助,护生只能在带教老师在场并进行指导的条件下,才能独立进行各项实际操作,带教老师应向护生强调关于从事医疗活动的高风险性,如患者发生贫血现象,此时需要进行输血处理,而患者在进行抽血查血型时,若护生未实施三查七对,就很可能导致对患者发生抽错血,输错血等情况,甚至在对患者进行输入血后,患者将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死亡等严重后果,出现护理差错纠纷事故。
2.4 因材施教因阶段施教 带教老师要对所带护生在临床操作中的操作技能、理论水平进行掌握,要明确护生在带教过程中应当学会做什么以及带教老师应该对护生进行什么指导等,从而在带教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所有学生在进行带教过程中所进行的任何实际操作都必须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2.5 结合专科特点带教 对于病情复杂、病情严重的神经外科病人,其在发生不同疾病的不同病程阶段均有不同的护理内容,如昏迷、颅脑损伤,脑出血、脑肿瘤等疾病不同阶段护理及围手术期护理等都不同,采用启发式教学,即适时向护生提出问题,让其独立思考,解答加强记忆。也可以师生相互设问的方式,老师先由浅入深提出问题,在启发思维后再由护生解答。然后再鼓励护生大胆向老师提问,给护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护生对专科知识的掌握条理化、系统化、易于记忆。
2.6 评判性思维教学模式的实施 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护理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国内外护理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实施以护生为主体护理教学查房,包括查房前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患者的沟通、病史的采集、神经系统体检等。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综合分析能力。
2.7 建立完善的带教体系为加强对带教工作的管理、监督及协调,三级监督管理体制的建立:护士长-带教小组长-师以上职称护士?;な砍ぴ诨ど姓龃探萄Ч芾碇芯哂泄丶闹鞯甲饔?,护士长应对护生的教学与总体协调进行监督负责,并设立带教小组,任命小组长,带教小组长将对定期征求带教老师和实习护生的意见等工作进行负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外,还应结合专科特色进行带教,既使护生对专科的实习重点和关键进行了解,也使护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更有效地结合,并加以应用融会贯通。在对护生进行临床教学中,带教老师对护生心态进行正确把握,既要对护生实施人性化带教,又要在带教过程中对护生进行严格要求,从而对护生进行正确引导,以提高护生在临床护理中的工作能力以及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带教老师在进行带教过程中也应对自身素质进行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自身带教教学质量,对护理风险管理进行有效实施,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风险管理对神经外科长期住院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的影响,达到既科学且安全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神经外科长期住院并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900例,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实施风险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医院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实施风险管理能明显降低神经外科长期住院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保证了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安全,提高了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风险管理;长期住院;静脉留置针;输液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78
由于外周静脉留置针具有便于固定、能减少反复穿刺对静脉血管损伤和减轻患者痛苦等特点,被越来越多患者接受,尤其是在长期住院患者和危重患者紧急抢救的过程中,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推广更普遍。但外周静脉留置针毕竟是一项有创的治疗手段,可致感染、静脉炎、皮下血肿和液体渗出、血栓及针管堵塞等不良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风险管理则是对此种治疗方案的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1],并制订相应的预防方案以保证安全疗效。现将风险管理在神经外科长期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3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长期住院并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900例,男480例,女420例。年龄45~75岁?;颊呔捎昧送还旧牧糁谜搿K婊确治匝樽橛攵哉兆?,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和性别构成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管理。试验组根据风险管理方法的既定程序,对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进行风险鉴别,具体内容为将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输液过程中的常见风险进行分类,并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标准和制度,要求所有参加研究的医护人员均熟悉如何处理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输液过程中常见的不良事件,并且掌握相应的干预措施,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输液常见风险种类和干预措施如下:
1.2.1 感染风险 常见原因为无菌操作不规范、不严格;医院病房环境消毒不彻底和院内感染因素增加,针对此原因采取的干预措施为提高医护人员的无菌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加强病房环境的管理,严格消毒,定时换气通风。
1.2.2 静脉留置针脱落风险 原因为静脉留置针的固定位置容易受外力作用,神经外科长期住院患者易处于意识模糊状态,神经外科长期住院患者多数需较长的功能锻炼恢复期,行走和肢体锻炼过程中留置针可能因不自主外力脱落;神经外科长期住院患者平均年龄65岁左右,皮肤松弛,也不利于留置针的固定。采取的干预措施为合理选择静脉留置针的穿刺位置,并进行牢固的敷贴保护,尽量避免外力作用导致的脱落;要求护理人员加强对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输液时的巡护,及时排除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的护理常识的宣讲。
1.2.3 留置针阻塞风险 原因为留置针封管方法不当和冲管不彻底,护理人员对输液种类、输液速度和用量的把握不够恰当[2,3],患者凝血机制的个体差异性,操作后抗凝剂用量不足或推注速度过快导致血液回流致针管堵塞等,因穿刺不规范,静脉留置针软针部分扭曲,严禁挤压输液器,在针管阻塞时及时进行处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巧和娴熟性,正确地进行封管和冲洗,使用抗凝剂时注意用量和推注速度,边推边退针并缓慢拔出注射针头,预防回血和防止针管阻塞。
1.2.4 静脉炎风险 原因为长时间、高溶度地输注刺激性药物,留置针使用时间太长,未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操作时将细菌带入。干预措施:加强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手法轻柔,避免损伤静脉壁,定期更换留置针,避免留置时间过长,注重了解药物的配伍原则和注意事项。
1.2.5 皮下血肿和液体渗漏风险 原因为护理人员操作手法不娴熟和使用的导管不合适,导致留置针穿透到血管壁以外,患者不配合导致穿刺失败。干预措施:加强护理人员对留置针使用的培训,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合理选用正确大小的导管进行穿刺[4],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使之配合操作。
1.3 评价指标 由护士长负责成立评价小组,按照留置针使用的操作规范及不良事件的管理方法,对两组长期住院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认定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表1)
注:试验组不良事件包括感染10例,留置针脱落18例,留置针阻塞10例,静脉炎3例,皮下血肿和液体渗出4例。对照组不良事件例数包括感染28例,留置针脱落34例,静脉炎5例,皮下血肿和液体渗出6例
3 讨 论
风险管理是为降低风险采取措施的过程,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5]。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既定的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其中可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延后处理风险相对较低的事情。
表1结果显示,风险管理能够明显降低神经外科长期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能有效地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使用的疗效,降低有创性治疗手段的风险,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抢救效果[6]。因此,提高医护人员对于风险管理的认知水平,根据风险管理的执行标准,将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时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类和提前识别,并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于临床上留置针规范化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满娟,贺求花.系统性护理干预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作用[J].当代护士,2011,2:119-121.
[2] 张维琴,张 静.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0,8(7):1947-1948.
[3] 尹 军.安全应用DecisIV鱼骨图分析血液科护士在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J].2012,10(7):228-229.
[4] 丁郭平.静脉输液护理的新进展[J].全科护理,2010,8(13):1202-1203.
[5] 张志平,李继红,韦 弘.风险管理在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4):873-874.
[6] 沈 煜,路红玲.6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原因分析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0,8(23):2115-2116.
对于年龄偏小患者而言,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在安全性上更高,更方便在患儿身上固定,因此降低了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血管损伤程度[1]。但由于操作及患者年龄因素关系,在输液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风险。本文采用对比方式研究了护理风险管理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2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共10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50例。对照组中男患21例,女患29例;平均年龄(5.6±1.3)岁。观察组中男患22例,女患28例;平均年龄(5.4±1.6)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一般方法
1.2.1留置针护理
由于患儿在注射或滴注过程中很容易由于疼痛及对打针的恐惧造成强烈哭闹,哭闹会造成静脉压明显升高;加上由于疾病造成的血液黏滞性偏高,相对更容易出现静脉留置针堵塞情况[2]。同时,在对针管的封管操作以及推注速度方面,若不能加强控制则可能引发留置针堵塞。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堵塞的预防,正确封管,在推注过程中放缓速度。注射针头的拔出也应边推边退,缓慢拔出,避免拔出速度过快造成回血或引发留置针堵塞。注射过程中需加强巡视,拉近于患者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轻其哭闹程度[3]。
1.2.2安抚情绪
之前提到,患儿会由于打针及注射造成的疼痛感出现严重哭闹、挣扎情况,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儿的安抚,促使其情绪稳定。一来可以避免情绪不稳造成注射危险,二来也可避免其身体动作幅度过大影响输液安全性[4]。在输液过程中若患儿动作过大可能造成留置针脱落或针头回血、液体渗漏风险。若患儿哭闹较严重,可先安抚其情绪,稍后再进行输液。对于能够积极配合输液的患儿,应在病房中大声鼓励、表扬,让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可在注射室中播放患儿喜欢的动画片,转移其对注射的注意力。
1.2.3注射护理
造成注射过程中出现液体渗漏的原因主要在于留置针脱出以及护理人员穿刺操作两方面,因此在预防上首先护理人员需提升对输液的操作技术,尽可能一次穿刺,做到穿刺的快速、准确[5]。注射过程中应不时观察液体是否存在渗漏情况,若发现需及时处理。若在输液过程中出现静脉留置针脱落,应采用更加牢固的方式将留置针固定。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工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若P
2 结果
2.1风险发生率
统计两组中各项风险的发生几率,包含针头回血、静脉炎、液体渗漏、皮下血肿、留置针脱落。结果显示,对照组各项风险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
2.2满意度
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患者对输液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总满意率差异性。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满意率为86%,观察组为98%,组间差异显著(p
3 讨论
对于妇幼保健院而言,每日接触的患儿数量较多,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更应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避免一位患儿发生风险,引发其他患儿及家属的不满,影响护患关系。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
护理风险事件是指在医院接受护理的患者由于一些不确定的因素直接或者间接受到的可能存在的不安全性较高的伤害[1]。而护理风险管理则是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价以及处理,有系统有组织的尽最大可能的消除或者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减少风险对医院和患者造成的伤害和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高安全保障的这样一种解决急诊科护理风险事件的方法。我院就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这个课题展开研究分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地级市里卫生院,我院在2012年头颈肿瘤外科收治患者90例,年龄为2~84岁,平均为(41±2.90)岁。2013年头颈肿瘤外科收治患者100例,年龄为3~86岁,平均为(42±3.45)岁。这些患者多合并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以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居多。
1.2方法 2012年科室采用的是传统常规化的护理管理,2013年科室在历年的护理管理之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头颈肿瘤外科常见的护理风险[2]:①患者的病情复杂,变化快,并且并发其他的身体疾病,导致在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伤口感染、呼吸困难等症状,一旦护理人员没有认真的监测,就会出现危险;②护理人员每日的工作量大,加上患者的依从性较差,就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护理质量,降低了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③年龄较小或者从事护理工作年限不长的护士经验不够丰富,面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突况时不能够有效的进行判断和评估,缺乏经验,和年长的护理人员间有差距;④护理人员和患者间容易引发纠纷,护理人员一方面要尽最大能力的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一方面也要?;ぷ约骸?/p>
管理制度:①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护士长要根据头颈肿瘤外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な勘匦虢诨だ砉讨锌赡艹鱿值囊馔?、问题以及护理的目的全面的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这样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医患纠纷;②加强护士护理风险意识,开展1次/w交流总结会议,护士可以在会上分享自己的心得以及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供其他人借鉴以及参考。医院要对科室工作的流程进行规范和完善,指导护士掌握一定的医疗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③医院要明确护理风险制度管理职责,落实岗位,护士长作为护理风险管理的负责人,要认真履行管理职责,收集各种相关的信息,找出安全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④拟定头颈肿瘤外科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对应的护理风险预案,例如患者跌倒、大出血、窒息、地震等。制定输血安全、抗菌素使用、植入材料安全管理、安全告知等制度;⑤加强护士专科业务能力,每月安排专人对护士进行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知识以及操作水平的考核,考核时要观察护士在操作时是否熟练,安排老护士带好新护士,在熟练掌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有预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的素质,能够独立快速的处理患者出现的紧急的异常情况;⑥护理人员在面对患者时,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及时的和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诉求,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1.3观察指标 观察2012年和2013年我院头颈肿瘤外科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投诉事件以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的基本的数据都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的资料运用(x±s)表示;利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值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
2 结果
2012年头颈肿瘤外科收治的90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80%,护理风险事件为8例,护理投诉为5例;2013年头颈肿瘤外科收治的100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8%,护理风险事件为1例,护理投诉为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头颈肿瘤外科是医院机构中一类较重要的科室,我们需要完善并且落实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护患告知制度、护理差错报告制度,并且在实际的护理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急诊护理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的培训,合理的安排人力资源,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质量,强化风险意识。
护理工作在整个医疗机构流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护理工作的特点在于流动性强、技术性强、专业性强,而且具有动态性、连续性、直接性以及具体性?;だ砉ぷ鞯恼肥凳┯欣涤诨だ砣嗽币欢显銮糠梢馐丁⒃鹑我馐兑约盎だ砉ぷ鞯哪芰3]。
我院就对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在2013年1月起将护理风险管理运用到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科室患者的满意度、护理投诉以及护理风险事件情况显著优于2012年,由此可见,在头颈肿瘤外科中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可以主动的识别并且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以及潜在的风险和问题,观察并且找出各个护理流程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对发生问题的原因进行综合评估,不断的完善以及优化各项工作的流程?;だ矸缦展芾碇贫鹊挠诺阍谟谕ü曰だ砣嗽苯信嘌担梢蕴岣呋だ砣嗽钡姆缦找馐?,自觉遵守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医患关系能够进行更好的融合,患者的满意度也相对应的提高,有效的降低了护理工作中出现风险的可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文娴,崔妙玲.在护理工作中影响患者安全的六大因素分析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6):560-562.
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中资企业频频陷入套期保值巨亏的陷阱。
据中国国航和东航的公告,两大航空公司在燃油套期保值上的账面亏损分别达68亿元和62亿元。
这些巨亏事件是由中资企业的不当操作所造成的,其背后又透露出这些企业强烈的投机倾向。
从会计准则对套期保值的概念界定看,这些因套期保值引发巨亏的公司行为并未符合运用套期保值会计的“套期预期高度有效”的要求。因此,将国航和东航这些投机行为比拟成套期保值,不仅将原用于减少企业经营风险的套期保值概念张冠李戴,而且将对企业正常应用套期保值行为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因此,正确认知套期保值并掌握其在新准则下的会计处理也成为相关业务人员的必备技能。
何为套期保值
从概念上来讲,套期保值是指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指定一项或一项以上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销被套期项目全部或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套期保值是企业控制原材料和产成品价格风险的一种手段,它的核心内容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时,通过期货的套期保值业务来锁定加工利润和生产利润,使之不受原材料和产成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在商品或金融产品价格大幅波动时也能够正常运营,获得主业应该获得的利润。
近来,由于次贷?;⒌木枚础⒚涝嶂蹈髦忠蛩氐贾律唐菲诨跫鄹窬缌也ǘ笠得媪俚木缦赵黾?。在这种情形下,套期保值业务为企业规避价格风险、锁定成本和利润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日渐成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不可缺少的风险管理工具。
套期有效性的认定
套期保值准则将企业套期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3种;同时规定,上述套期只有符合“该套期预期高度有效,且符合企业最初为该套期关系所确定的风险管理策略”时,才能运用相关会计方法进行处理。
关于套期有效性的认定,企业会计准则给出了两个具体条件:一是在套期开始及以后期间,该套期预期会高度有效地抵销套期指定期间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二是该套期的实际抵销结果在80%-125%的范围内。例如,某企业套期的实际结果是,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形成的损失为120万元,而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为100万元,两者相互抵销的程度可以计算如下:120/100,即120%;或者100/120,即83.3%。按照上述界定,套期保值的损失最大应当为被套期项目利得的125%。
常见的套期保值有效性评价方法有3种:主要条款比较法,比较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主要条款;比率分析法,比较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比率;回归分析法,需要研究分析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价值变动之间是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以国航为例,其所采取的套期 方法是组合性套保策略或“结构性期权”,其操作为:买入看涨期权,即有权以约定价格按照事先确定的周期从对手方买入一定数量燃油;同时,向对方在较低约定价位卖出看跌期权,即国航在收取一定权利金后,对手有权以约定价格按照事先确定的周期向其卖出一定数量的燃油。国航目前持有的上述套期保值合约均于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开始转跌的7月间订立,期限最长至2011年。在油价下跌时,卖出看跌期权的国航将可能承担巨额亏损,而看涨期权则已是一张废纸。
假设国航按照100美元/桶买进1000万桶的看涨期权,同时卖出90美元/桶的1000万桶看跌期权,则在油价跌到每桶40美元时,其结构性期权的损失即为5亿美元,远远高于被套期项目因油价下跌产生的利得,因此不适合于套期保值会计。如果国航仅通过买入看涨期权进行锁定原料成本的套保,在油价暴跌时,其在衍生品市场上的最大亏损也仅为已支付的权利金,此时可适用于套期保值会计。
套期保值的会计处理
套期保值会计处理主要涉及如下科目:“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衍生工具通??梢宰魑灼诠ぞ?,除非衍生工具无法有效地降低被套期项目的风险。非衍生金融资产或非衍生金融负债不能作为套期工具,除非被套期风险为外汇风险。
“套期工具”科目用来核算套期保值业务中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资产或负债。而“被套期项目”科目用来核算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资产或负债。下面给出3类套期保值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
公允价值套期。套期工具为衍生工具的,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套期工具为非衍生工具的,套期工具账面价值因汇率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被套期项目的账面价值。被套期项目为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进行后续计量的存货、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也应当按此规定处理。
现金流量套期。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应当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并单列项目反映。该有效套期部分的金额,按照套期工具自套期开始的累计利得或损失和被套期项目自套期开始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累计变动额两者的绝对 额中较低者确定。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无效套期的部分(即扣除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后的其他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