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5 18:12: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经营思想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结构裂变带来战略性重构
结构裂变带来的是新的组合与新的发展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结构内部的单一改变,而将这样的改变放置在了与外部结构相互关联的转变之中,这将是一种根本性的变形。纵观企业创新的多个侧面,真正的将创新演绎为内外突变,从而带来结构性的改变,这是企业创新足以影响开放式经济整体性格局的重要方面。这样的裂变是战略性的重组,是结构的整体性调整。在相关的分析中,结构裂变与战略性重构需要从至少两个方面去加以理解。这种调整一方面是企业创新本身的调整,另一方面是企业调整后的相关创新所带来的开放式经济的整体的结构性调整,从而切实实现企业创新对于开放式经济科学发展的促进。“结构”一直是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概念,作为模型论中的专有术语,“结构”表达着一种特有的组织方式。企业创新需要突破原有的技术创新、人才创新等表层的单一创新模式与结构,不再孤立的采取某特定方面的创新,而是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并举,直面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剧的现状。在这样的带有根本性的结构裂变中,企业创新需要为开放式经济带来的结构的深沉裂变,而这样的结构性调整是以企业创新促进开放式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对于战略性的重构,这也是企业创新所需要思考的,这样的战略性意义上的重构,不只是针对企业,同时也是开放性经济所应该做出的调整。企业创新只有站在战略性调整的高度,才能够最终影响并促进开放性经济走向科学发展之路。
从宏观出发,在大的指导思想上做好了定位,结构裂变与战略性重构的创新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将有利于整体的全面而科学的发展。这是切实有效的方法,也是以企业创新促进开放性经济科学发展所应该有的表现,是科学发展之路的先导。在这样的新的方式中,产业演化与管理创新得以推行。产业演化需要进行创作性的改变,这是整个开放性经济发展进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企业创新中所具有的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并举的新的技术图景与路径、结构裂变与战略性重构等为开放性经济产业演变式的科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证,正是这一系列的创新式改革,促使了产业演变的实现。产业演变是一种影响重大的转变方式,要想真正的进入到产业演变的步骤之中,需要充分借助企业创新之力,企业创新的有效途径的探取为开放性经济产业演变提供充足保障,而产业演变的成功与合理进行又将在极大程度上调节开放性经济的整体格局,并最终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向前推进。除了有利于开放性经济的产业演变的科学发展,同时开放式经济科学发展中所需要的管理创新也得到了强有力推行。在之前的企业创新的可行性路径的相关分析中,企业创新需要寻找新的方式,而一些新方式所带来的正好是管理创新在开放式经济中所获取的重要地位,管理创新是对以往开放式经济中过分追求技术性创新的一种修正,同时这也可以看作新时代下人文观念对于后工业时代技术先行所带来相应弊端的补充性修正。
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并举
在企业创新中,采取新的技术路径,即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并举,将带来崭新的技术图景的构建。渐进式创新,就是按照产品路线图上规划好的需求进行创新,因此我们也叫它路线图式的创新或可预见的创新,例如Intel公司把迅驰升级到迅驰2,以及新一代Nehalem微架构,实际上都属于渐进式创新,这类创新将产品性能不断加强,为用户体验带来渐进式的提升。真正能给企业发展和用户体验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技术创新,我们称它为突破式创新,这种创新比较“稀有”,它虽有明确目标,但人们却很难预测它能否获得成功及何时成功。渐进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或者说在原有的知识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相应的革新,而突破式创新带有突变与破坏的因子,是一种毁灭式的方法与手段。如何在这样的两种方式中进行相应的取舍,是当下需要面对的重大抉择。在以往的企业创新要么是单一的选取渐进式的创新之路,要么就是对过去与现有的几乎彻底式的抛弃,这样的方式也使得开放式经济带有了相应的色彩,并在非此即彼的状态之下徘徊??攀骄檬艿讲豢蒲в氩晃榷ǖ姆⒄狗绞降某寤?,对其科学的发展之路造成了极大影响。虽然突破式创新的意义非凡,但在开放型经济下的企业创新战略中,它与渐进式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认为,只有把这两种创新结合起来,让它们相辅相成,才能充分挖掘出它们的价值,以获取企业发展的持续性竞争力。
绘制新的技术图景与采取新的技术路线,是企业创新自我完善的途径,同时也是企业促进开放式经济科学发展的有效方式。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并举,为新图景的绘制带来了切实可行的希望。这样的结合并举,要求在借鉴原有模式的基础上,不仅有限创新,而且可以在较为恰当时候选取破坏性的创造手段?;氐狡笠荡葱露?,如果在充分参考企业的相关规模、所处地位、行业特征等基础上,保证了信息来源和知识密度的有效性,那么企业创新是可以采取突破性的方式进行革新。这样的企业创新是具有适度的科学性的,而通过这样的企业创新所影响到的开放式经济,也可以朝向更加科学的路径得以发展。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并举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在创新意识研究与经济学科的交叉研究之中,著名经济学家汉德生曾就这一命题进行过深入的讨论,当然他的讨论更多的是将关注点放置在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两者分别对企业的整体性影响之上。而我们当下倡导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并存,是对原有讨论的突破,是对新的技术场景绘制的需要。渐进式与突破式创新将带来企业的新发展,而这样的新发展又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的开放式经济的发展模式与格局。两种方式的恰当的结合性使用,将会成为以企业创新促进开放性经济的科学发展的又一有效手段。这样的创新使得开放性经济一体化结构得以构建与企业创新的双赢。“一体化”是当下经济所追求的共赢性格局,而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开放经济中的“一体化”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开放经济科学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企业创新,便是需要借助媒体化时代的大背景,通过传播媒介的多元与密集引发跨越企业组织边界的新型创新,来帮助开放性经济走向科学的发展道路。
当下的“一体化”是全球性的“一体化”,区域经济需要在各地区、各行业的交互中获取新的发展空间。企业创新正是在创新中选取了与传媒化时代密切相关的创新方式,使得原本就以寻求融合为基点的开放式经济更快的迈进了“一体化”的进程之中。当然,在推动开放式经济一体化,并促使其健康、稳步的走向科学发展的同时,企业在自我创新中也获取了相应的收获,企业探寻出了一系列新的自我创新之路,同时以这样的自我创新去改变着整个大的经济格局。这样的互动与演化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开放式经济体系在这样的演变之中确立了更加合理与健康的框架,企业作为开放式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也转变得更加完善。创新之路在企业发展与开放式经济发展中科学演进,以企业创新促进开放性经济的科学发展注定是一条双赢之路。#p#分页标题#e#
传播媒介的多元与密集引发跨越企业组织边界的新型创新
企业创新实际上也一种社会交往,是通过社会交往寻找和判断最适合于特定企业、特定运作和特定市场的新观念。为什么必须通过社会交往呢?因为我们所说的创新是熊比特意义上的“创新”(innovation),而不是科学家关在实验室里从事的“发明创造”。而现代传播媒介的引入,使得企业直接单向的促进向经由媒介影响的路径发生转变,媒介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全面革新的必须。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新近微博对企业营销创新的巨大影响。微博的高覆盖及高渗透是很多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而恰恰是这种天然的媒体属性及低成本特点让越来越多的地板企业也加入到了微博中,并开始尝试运用这种新形式的媒体进行品牌宣传。历经几年的飞速发展,如今的微博已然成为企业品牌营销的另一大战场。正如传播之父麦克卢汉所言,世界终将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地球村,这样的紧密性正好切合了开放性经济的特质,开放性经济正是这样的一种根生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货币自由兑换全面加速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一体化与经济生活国际化使得开放式经济中的各个经济实体必然关联,而这样的关联正是一个传媒世界所带来和必然面对的。在传播媒介大量介入、世界日益媒体化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企业创新也以自我的新变化促进着开放式经济的科学发展,同时这样的新变化也是以企业创新促进开放式经济发展的新的有效方式与具体表现所在。
具体而言,这样的新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形态在于传播媒介的多元与密集引发跨越企业组织边界的新型创新。在原有的企业创新的基础中,不仅打破同行业之间,同时打破不同行业间的企业联动,跨越企业组织边界,将带来整个开放性经济的革新。企业组织的边界一直是企业革新中所不愿意去触碰的部分,因为在一般的经济学观念中,组织是区分开不同行业,使得整个经济领域得以秩序化的基础,企业的革新一般都避免去打破相关的行业边界。但在媒介时代,媒介的密集和多元使得企业革新很多时候需要借助媒介这一载体,企业革新因此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相互紧密依存的状态之中。因此,现在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刊物、报纸、简讯。通过国内和国际相应的媒体发电子文档,传真以外,有的企业上门去送,这些形式无非是求得媒体对各方面的需求和报道和认可。无论是何种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网络,都是为企业,为大众服务。例如大众公司就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企业创新,在2011年4月21日第十四届上海车展上,大众汽车品牌面向中国公众启动了一个探索未来汽车设计与制造的对话平台———“大众自造”项目“,大众自造”是一个可以由消费者自己创意、设计、分享和讨论心中梦想之车的交互平台。在这场充满创意和激情的造车之旅中,互联网不仅担当了主要的传播渠道,更担当了消费者与大众汽车品牌双向沟通的创新平台。实际上,媒体不只是对大品牌、大企业才适用,其实小型企业也需要,这可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企业的推广工作以及企业信誉,而且几乎每行每业都可能用到。
【关键词】精益思想;销售物流;库存管理;运输管理
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源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丰田发明的精益生产(Lean Manufacturing)方式,精益生产方式造成日本汽车的质量与成本优势,曾经压得美国汽车抬不起头。世界汽车工业重心已向日本倾斜。 精益思想更进一步从理论的高度归纳了精益生产中所包含的新的管理思维,并将精益方式扩大到制造业以外的所有领域,尤其是第三产业,把精益生产方法外延到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不再局限于生产领域,从而促使管理人员重新思考企业流程,消灭浪费,创造价值。精益思想的核心就是(消除浪费)以越来越少的投入―较少的人力、较少的设备、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场地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同时也越来越接近用户,提供他们确实要的东西。
销售物流(Distribution logistics)是指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出售商品时,物品在供方与需方之间的实体流动。所以,又称为企业销售物流,是企业为保证本身的经营利益,不断伴随销售活动,将产品所有权转给用户的物流活动,具体包括订单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运输管理、不良品退换货及售后管理。本文仅就仓储与库存管理、运输管理、售后管理三方面结合精益思想进行讨论。
1.精益思想在仓储与库存管理中的应用
库存问题是每个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必须要面临的问题。习惯上,人们总认为物资存储的越多越好,因为越大的库存量对于企业而言,多数时候是一种保障,可以防止企业因缺货造成的各种损失。然而,现实中也有很多实例证明这个观点是片面的。比如,如果配送中心物品存量过多,而用户订单较少,此时则会造成物品积压,占用过多的流动资金,使资金整体周转变缓,必将导致企业的库存持有成本过高,不但不利于企业稳定生产,同时会给企业增加更多诸如“机会成本”之类的负担。以上我们所指出的只是库存问题在库存量的合理与否上对企业形成的威胁,然而即使库存量合理,而不合理的库存结构也同样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会使企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不合理的管理理念。可见,库存问题是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理应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
依据企业库存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四方面改进措施:
1.1提高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利用VMI法进行销售预测
充分结合本企业产品状况,通过利用VMI法进行合理库存优化。在不影响公司库存管理优化方法的基础上,采用VMI法来对公司产品的预测方法进行优化,即客户每周向公司提供采购需求计划最新信息,其中列明各品名未来四周及此后一个月以上的采购计划,并负有对未来两周需求的购买义务。企业对销售部门的职务要求除了在销售量的预测上应有相应的改善外,在产品结构、创新性的分析及预测上也应不断提升销售部门的市场敏感度。
1.2稳定并提高市场占有率――绩效评估矩阵法
市场占有率的不稳定会直接并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库存问题,也不利于企业销售需求预测工作的开展,因此要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企业应时刻以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响应能力确保提供适销对路及数量可靠的商品去及时满足市场所需,及时生产及时补给,不给竞争者流出抢占市场份额的机会。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企业必须明确自身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群,争取稳定的客源。
1.3杜绝呆滞品的发生
企业库存中呆滞品现象较为严重,原因有三:企业生产转型,故原有的成品由于企业关注重点的转移而造成留滞;原主要客户的流失,导致大量专项产品呆滞;对市场的响应柔性较差,提前存储现象严重。面对这些问题,企业应该重新设计和安排现有的生产管理模式,对于已经既成事实的前两种情况,应积极考虑和面对如何解决现有的呆滞品,看是否可通过成品改良、改造加以利用,同时要回避日后出现相同的情形。
1.4建立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库存管理活动的制度
众所周知,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必须是建立在企业整体团结、密切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坚实稳定的团队精神和信息充分共享的氛围是企业制胜的充要条件。
2.精益思想在运输管理中的应用
运输是物流配送作业中最直观的要素之一,也是物流系统中一个涉及面广并由诸多子系统所构成的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运输系统工程。而物流运输成本更是在整个物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5%~50%,占商品价格的4%~10%,所以运输成本的减少对物流总成本的节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现代的企业应该怎样充分利用现在的时间、空间及财务资源,实现运输的功能并达到运输的目的,使整个物流系统处于最佳的运作状态呢?这就需要优化运输的方式:
2.1分区产销合理运输
根据产销情况和交通运输条件,按近产近销的原则组织货物运输,使货物走最少的路程。这种方法适合于品种单一、规格简单、生产集中而消费分散或生产分散而消费集中、调运最大的货物。
2.2直达运输
在组织货物运输时,越过批发商等中转环节,把货物从产地或起运地直接运到目的地,以减少中间的作业环节,降低运输成本。
2.3先行流通加工
有些由于形态和特性不同于一般产品,不适合直接运输,在对他们进行运输前,先经过适当加工,可以减少体积、重量,使运输合理化。
2.4计划运输
对运输时间和路线等事先做出计划安排,在运输时选择最佳运输路线和最佳运输时间,避开交通高峰期及交通拥挤地段,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譬如说,著名的日本花王公司为避免交通阻塞,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它合理地针对每个销售公司的地理环境,交通道路状况和经营特点,安排了不同的运输时间和路线,从而使货车避开了交通高峰,顺利畅通地实现了商品的配送,从而也大大地降低了运输成本,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精益思想在售后管理中的应用
售后管理的重心是流程的优化。在企业客户服务流程中,多数问题出在客户的诉求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得到响应。然而对于网络化的企业来说,其管理理念之一是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这种多环节的运作模式显然不适应。于是,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新的客户服务流程就应运而生??突畔⒔胄孪低澈?,其诉求立刻在企业诊断系统中得到响应,诊断系统直接向各相关部门发出指令,指挥相关部门解决客户的具体要求。同时,整个服务过程进入知识库,供故障研究与分类部门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这样,一个自动化的“快速响应”系统就形成了。
关键词:耗散结构 企业系统
一、耗散结构及其特点
耗散结构是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可能形成的一种时空有序结构。它是由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I.prigogine)于1969年针对非平衡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当影响系统的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以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这种结构要依靠消耗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因此称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
耗散结构是一个动态的稳定有序结构,是一种“活”结构。它可以从一种耗散结构向新的更高级的耗散结构跃迁和发展,最典型的例子是生命体。这种结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开放系统。耗散结构是在开放环境中生成的,系统和外界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二是系统要远离平衡态。系统是在非平衡条件下生成的,始终处于远离平衡态的区域。三是系统中存在非线性作用。线性的正反馈作用可导致系统失稳,产生分叉。只有系统内部存在非线性作用,才能使其形成稳定的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的非线性区从混沌向有序转化、将系统引向自我完善的机理和规律的理论,它解决了建立于封闭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解释不了的问题。
二、企业系统的耗散性
普利高津把开放系统、远离平衡、非线性作用,作为耗散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系统可以是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也可以是社会的。一个发展中的企业作为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的诸多特点,亦可视为耗散系统来加以研究。
第一,企业是一个具有多元组分的开放系统。事实上,任何社会组织都可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们都或多或少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着各种资源的交换。就企业系统而言,它需要从外部输入原料、人力和信息等资源,通过技术与运营的有机结合,变换成产品向市场输出,以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利润。输入(买入)、变换(制造)和输出(卖出)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由人、财、物、信息等要素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通过买和卖,企业与市场间实现了物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交流。因此,企业系统的生存和发展是在与外界不断进行资源交换的过程中实现的。当企业系统没有能力从外界环境摄取物资和能量时,也就无法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输送给市场,这时,企业就处于封闭状态。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实现资源的迅速转化,势必趋于无序、解体和死亡。
第二,企业是一个远离平衡区的系统。对开放的企业系统而言,平衡态是相对的,非平衡态是绝对的。管理者水平、员工能力、资金保障、技术差异、原材料及产品质量等级等等,都处于远离平衡状态。系统内部的差异、分化和远离平衡,使系统功能趋于复杂和完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职责、权力、义务要分开,技术人员与非技术人员要各司其责;收入水平要分出档次;在系统各个部分的发展上,也应有优劣先后之分。系统内部差异越多,分化程度越高,系统功能水平越完善,其发展的综合能力也越强??诺钠笠迪低吃谟胪饨缁肪辰换晃镏省⒛芰亢托畔⒌墓讨?,演化为一种远离平衡的耗散有序状态。企业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态,才能向动态、有序的方向演化。
第三,企业系统本质上具有非线性特性。在一个非平衡系统内有许多变化着的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决定着系统的可能状态和可能的演变方向。企业系统不是各种资源的简单堆积,而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价值增值的产品和服务。例如,企业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各个人之间,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这些反馈通常也是非线性的。非线性相干作用导致系统时间上、空间上对称性的失衡,引起物质、能量等资源信息在各部分的重新搭配,从而改变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各要素问的相互依存关系,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部源泉。
第四,企业运营中存在涨落和突变。涨落通常指企业的运营在动态有序的稳定点附近来回振荡,在宏观上保持着动态的有序性,也就是说,企业运营中时刻存在着涨落。当涨落被放大后,会出现突变,这时,企业就有可能转换到一个新的运作状态。
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着资源交换的开放性的、远离平衡态并具有非线性特征的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生成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如果在外部环境的负熵流作用下,企业系统完全可以形成稳定化的、有序的耗散结构。
三、耗散结构理论对企业运营管理的启示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将不断从外界引入熵流,并以引入的负熵流来抵消正熵的增加;当负熵达到一定域值时,涨落形成突变,通过系统内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才有可能形成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我们用dis表示系统本身由于不可逆过程所产生的正熵流,也就是企业内部有效能量的耗散与减少而引起的熵值的增加(dis>0);用des表示系统与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引起的熵流,这一熵值可正、可负、可为零。只有当des
企业系统的耗散性可以为我们如何经营和管理企业带来一系列启示:
(一)企业系统必须保持良好的开放性。
企业要发展,必须使其保持开放,开放是系统有序化的前提,是耗散结构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封闭会导致企业内部熵增,并陷入极度混乱;开放才能从外界吸收负熵流来抵消自身熵增,使总熵逐步减少,维持系统有序或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一个良好的企业系统,必然是一个有序、开放的自组织系统,通过对外界开放,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人员、资金、物资和信息等多方面的交流,保持新陈代谢,才能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例如,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应不断从外界吸纳优秀人才、积极引智,并保持人员的流动与开放,通过交流、培训和创新,使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技术被导入系统,不仅使企业内部的领导、员工,乃至整个团队的思想在交流中得到更新,而且由于新员工的加盟和新知识的
流入,带来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以崭新的视角和方法开展工作,从而打破思维和行为定式,激活企业系统,使其远离平衡,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如果企业永久封闭,内部员工受惯性思维影响,看不出企业有待改进之处,也不会有变革和提高的意识与动力,使整个系统缺乏竞争氛围,必然是死水一潭。系统的开放与交流,还可以在无形中给内部员工带来压力,激发斗志,产生“鲶鱼效应”,实现团队素质的循环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开放系统都能达到有序,因为一个开放系统从外界得到的既可能是负熵流,也可能是正熵流。后者不仅不会促使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相反会加速系统无序化的进程。例如,企业并购就是企业系统适应环境并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一种方式,也是打破封闭,建立开放系统的重要手段。然而,并购的结果可能会使企业走向两个方向:一是通过并购,企业吸纳了能与企业产生协同效应、提高竞争力的良性要素,生成负熵,使原有企业由混沌走向有序或由有序走向更高一层的有序。二是由于企业对新事物的消化和融合能力有限,比如在企业文化和理念灌输和互融方面,包括诸多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导入,都会导致正熵增加,使企业系统走向混沌无序。不同的并购背景和形式,其开放程度不同,交换的能量不同,熵的大小不同,企业有序状况也不同。因此,对开放的企业系统,应积极导入能够遏制内部熵增的负熵流,防止正熵的导入。
(二)非平衡态是企业系统有序之源
耗散结构只能存在于非平衡系统中,只有在远离平衡的时候才能出现,远离平衡是耗散结构出现的前提条件。耗散的企业系统一定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企业系统如果处于无差异的平衡状态,其内部就不存在势能差,无势能差的平衡系统服从势能最小原则,因而它必然是一个低功能的系统。而一个充满内在活力的企业系统,必定是一个有差异、非均匀、非平衡的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才能形成动态特征,才能使功能更加完善。而平衡态下的企业,其内部混乱度最大,无序性最高,结构最简单,信息量最小,企业维持这种状态不变,就会缺乏竞争陷入低效益的局面,很难取得前进和发展。这种表面上的平衡,实际上会对现代管理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成为、推诿扯皮和腐败滋生的温床,是现代管理所不能容纳的。动态、远离平衡的有序结构应是现代企业系统机制完善的标志,是现代管理者力求达到的目标。
某著名电讯企业在成功的顶峰“打碎”原有业务的做法,就是人为打破平衡,使企业重新处于非平衡态的一个典型事例。他在企业处于成功顶峰时期,通过人员调动,改编组织结构等重大变革,来“打碎”原有业务,让员工之间产生互动,激发创新,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走向成功。事实上,他向企业系统人为地导入了负熵,使其重新远离平衡,促使系统向新的、功能更加完善的耗散有序结构演化。
(三)企业系统是各要素相互调节、相互作用的非线性自组织系统
企业要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并使系统重新稳定到新的平衡状态,在保持开放和远离平衡的前提下,必须通过企业内部构成要素间非线性、立体网络式的相互作用来完成,达到所得超所望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即一个小的输入就能产生巨大而惊人的效果。这样才可能使体系具有自我放大机制,产生突变行为和相干效应,重新组织自己,实现新的有序。相反,如果只具有线性作用,要素间的作用只能是线性叠加,带来量的增长,就难以产生质的飞跃,很难实现功能更加完善的新的有序。一项新的管理创新或核心技术成果,应用于企业系统,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一系列非线性相关作用,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现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功能更加趋于完善的耗散有序结构。
某国际著名移动电话生产商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成为电讯业巨头,缘自于一次次的科学决策和技术创新所产生的非线性相关作用。在手机行业,许多新概念和新功能都是由它率先推出的。如第一个推出了手机换壳的概念,使手机从通信工具变为时尚消费品;第一个推出了手机铃声下载和屏幕保护新应用,不仅为运营商创造了新的增长点,而且培养了一批无线内容提供商;第一个推出手写输入手机;开发推出了第一款照相手机……。实践证明,资本和技术密集度越高的企业,其内部非线性自组织作用越强,新管理、新技术的应用成果越明显,往往会实现更大的飞跃。
(四)涨落导致有序
精益物流中的“精”表示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产品);“益”表示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效益,具有经济性。精益生产就是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2]。
目前,我国大多数军工企业仍然采取批量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的形成与中国军工企业发展的历史有一定的关系。现今,军工企业的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军工企业面临着市场转变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试图将精益物流理论应用于军工企业,调整以往的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改进。
1.X军工生产企业简介
X军工生产企业是国内专业的军用电机生产厂家,其现有的生产模式为面向用户的单件、批量生产模式。目前X企业电机产品的生产,仍还采用传统的职能分工模式进行计划、调度管理,这已明显不能适应当前市场多品种,小批量的需求,此种生产模式已成为军品生产的瓶颈,对其进行精益物流改造已成当务之急。
2.X军工生产企业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X军工企业目前的生产方式为大规模批量生产模式,生产效率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工厂整体生产过程首先是由科研计划生产部根据投产任务和产品合同要求,编制研制生产主计划,根据产品生产的必要条件,完成产品生产文件、物料、设备、等准备工作;采购部门根据企业年度经营计划,编制企业物料作业计划、采购作业计划,根据计划采购物资,包括:产品用主料、辅料;设备维修、保养用零组件、材料;产品制造部根据科研生产主计划要求,编制本部门产品生产加工作业计划,按照作业计划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工艺研究,对机械加工车间,热处理车间,装配车间进行管理指挥调度,及时完成生产加工作业及零部件、产品的周转;生产过程中,运行保障部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移交和保养,技安部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运输部负责公司部门用车申请进行出车安排和车辆调度,质量部负责公司质量管理。
X军工生产企业的生产在应对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需求显现了它的不足之处:
第一、企业生产线的布置灵活性不强,面对突如其来的订单,没有足够快的反应速度进行生产调整。第二、公司的设备不够集中,增加了半成品、成品的搬运距离,造成了搬运浪费。第三、企业的组织结构是适应于批量生产的直线职能制模式,生产计划至上而下层层下达,生产的方式主要是大批量的“推式”生产,这样增加的是生产组织时间,不能快速的对市场作出反应。第四、公司的信息系统不够完善,生产信息不能在各部门之间快速的传递。
3. X军工生产企业的精益物流改造
(1)“一个流”的生产方式
为了消除机群式布置下批量生产所造成的浪费,可以采用精益物流中“一个流”的生产理念,最大限度的消除搬运,等待所造成的浪费。所谓“一个流”生产,是指将作业场地、人员、设备合理配置,使产品在生产时,每个工序最多只有一个在制品或成品,从生产开始到完成之前,没有在制品放置在生产场地。
为了缩短工人走动的距离,增加员工之间的交流,可把生产线布置成U型,这样还可以节省空间。
电机生产品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一、前端盖;二、后端盖;三、转子;四、定子。
可将生产工艺相近的前端盖与后端盖组成一道U型生产线,将转子与定子分别组成两道U型生产线,生产出来的配件输送到装配区域进行统一装配,实现生产一个流。
(2)组织结构重组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直线组织模式在X军工企业显现出了部门间信息交流的不足;直线部门与职能部门(参谋部门)之间目标不统一,职能部门之间横向联系较差,信息传递路线较长,矛盾较多;系统刚性大,适应性差,容易因循守旧,对新情况不易及时做出反应等弊端。为了更能适应多变的市场,为适应改造后的生产线生产,需要将X军工生产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打破原有的部门界限,绕过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对顾客和公司总体目标,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3)建立生产制造执行系统
关键词:档案管理;私营企业;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83-03
私营企业和国营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营企业的档案采取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具体表述为:在企业内设置档案室或是档案中心,有相应的机构领导将所有档案放入档案室,统一管理和调配促进国营企业的工作顺利开展。国营企业的档案受到上级机构的监督和审查,使得国营企业的档案管理有序化、透明化。但私营企业因为并不受上级机构的监督和审查,私营企业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私营企业的档案管理出现了混乱状态,私营企业的档案管理中存在“死档”“弃档”的现象。由于电子档案的出现,一些私营企业开始利用电子档案对企业进行管理,但如何合理利用电子档案,如何开发电子档案的利用价值,如何使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更好地结合,依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私营企业档案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1.科学的私营企业档案管理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企业档案这个概念。企业档案是指借助文字、表格、数据、报告、论文等形式记录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成果。企业档案不仅是对过去和现在企业发展的总结,更主要的是通过档案企业可以安排生产,总结经验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档案作为企业的重要知识产权,在发挥企业的发展和预测企业的发展动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有的企业档案的类型分为人事档案、科技档案和会计档案等类型[1]。私营企业的发展中企业档案通过对社会和企业的相关方面,对各类信息进行再加工,解释企业出现的问题,进而对企业进行合理规划,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其中,企业档案中的人事档案是指在某一时期,企业所任免的员工的基本信息、职位、履历劳动合同、绩效考核、人员调动以及员工所具有的能力的信息。人事档案是一个无形的资产,可以很清楚地搜索员工的信息,并且能够形成具体职位的员工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为员工的升迁提供重要的参考项目,能够做到真正的任人唯贤。人力资本的正确使用能够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的开发,评估企业的发展潜力??萍嫉蛋甘侵钙笠翟诜⒄故奔锹计笠悼萍既嗽钡目萍汲晒椭腔邸T诳萍嫉蛋傅募锹贾?,企业的科技成果和智慧代表着企业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宣示了企业的发展动力。一个企业的科技档案越丰富,证明企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会计档案是指企业在一个时期收支情况的明细。一个企业是盈利还是亏空,在会计档案中能够很清楚地显示?;峒频蛋甘且桓銎笠档蛋傅闹匾槌刹糠?,代表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结果?;峒频蛋钢泻衅笠档谋C苄畔?,在档案管理中药明确档案的性质和档案的重要性。只有合理的档案管理,才能促进企业工作的更新和发展,促进企业发展的正规化和品牌化。
2.客观的私营企业档案管理,能够评估企业的发展动力。私营企业的档案的管理不仅包括企业档案的管理,而且还包括档案的保存。只有合理地保存,才能开展下一步的管理。企业的档案管理要做到不能有“死档”“弃档”,所有档案的资料齐全,才能进行档案的管理。在企业的人事管理档案方面,通过对员工的评估和员工的晋升能够很容易地判断员工的发展潜力,人力资本的开发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动力。当然,对员工等人力资本的评估要做到公正客观。一个企业的发展潜力除了人力资本外,还需要财力和物力的支持。人、财、物的充分开发,才能评估到企业的发展动力?;峒频蛋负涂萍嫉蛋赣凶挪豢商娲淖饔?,会计档案能够为私营企业理清企业的财务,为企业正常的运转提供保障;科技档案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本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的依据能够为企业和员工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无形资产。对各个方面档案的评估能够评估私营企业的发展潜力。但现存的私营企业的档案存在流动性大、规范性不足等问题,所以私营企业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档案管理规范。
3.规范的私营企业的档案管理能够有理有据地解决纠纷。在法治社会中,在企业界有经济往来的私营企业免不了会发生经济纠纷。对待经济纠纷,最好的方式是能够达成某种经济利益的一致,如果达不成一致的意见,只能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在寻求法律途径时,要想打赢官司,必须有相应的证据,证明企业在整个经济往来中的合法地位。在经济纠纷中,规范合理的企业管理为解决纠纷提供相当有分量的证据。如果一个企业陷入到经济纠纷中,却没有足够的材料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对整个企业来说会是致命的打击。此外,在私营企业的内部,合伙人或是员工之间也会存在利益的纠纷,档案的合理管理,为解决这些利益纠纷提供了依据。在处理纠纷时,应秉承公正公开的原则。规范的私营企业的档案管理在档案的采集、档案的保存、档案的管理、档案的提取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在各个环节都做到了公正和客观的原则,能够促进档案管理的正常发展。如果在档案管理的某个方面出现了遗漏或是出现了纰漏,在整个档案的发展方面都是不利的。如果做不到在档案的管理方面正规,企业所面临将是重大的困难。无论哪个层面的纠纷,都无法正常的处理。纠纷无法正常处理,就会出现影响企业正常发展的现象。
二、私营企业档案管理的原则
1.灵活性原则。私营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管理意识淡薄、内容单一、手段落后、灵活性较差等问题。档案的管理是为了服务于私营企业的正常运转,而不是为了保存档案而保存档案的问题。在档案的体制和规章制度上,要体现灵活性原则。特别是在规章制度的建立时,要把握哪些问题是可以视情况而定,不需要大领导的审批的,哪些是必须经过大领导的审批后才能调动档案的。如果所有涉及到企业档案的都属于保密工作,势必会使具体的操作更加烦琐。足够重视档案的管理是为了促进档案的公正公平,同时档案也需要有公开的信息,例如某一个员工升职是因为员工的履v和他的能力,这些都是可以公开的,这样的公开效果能够促进企业的人员的积极性。在档案管理方面,灵活不只是一个词,要具体落实到行动中。在规章制度上体现灵活,在审查方面体现灵活等等,各方面都体现灵活,才能将灵活的原则贯彻到实际中。同时,灵活性原则也使私营企业的规章制度能够有序可循,整理断层的档案和管理陈旧的企业档案。
2.方便实用原则。在档案的管理模式上存在着集中统一管理模式、分散式管理模式和协作式管理模式。在具体选择某一管理模式时,要根据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具体选择。分散式管理模式是在各个部门进行档案的储存和保管;集中管理模式是指在企业内设置档案中心,档案中心专门负责档案的管理和保存;协作式的管理模式是指将管理网络化、将管理层次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协作式管理是坚持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和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选择不同的档案管理方式时要秉承方便和实用的原则,方便档案的管理、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原则。方便管理原则是指对于企业的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都有利的情况下,秉承为企业的员工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档案的使用和提取等方面呈现方便的特点。实用性原则是指在企业的档案的模式选择方面,一定要贴近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近况,能够用最少的成本促进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3.效益性原则。灵活性和方便实用的原则是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私营企业是盈利性企业,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灵活性和方便实用性能够促进企业各个机构的协调,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效益型性原则突出了私营企业的性质,私营企业在合法的范围内最求效益的最大化,除了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外,更能够促进私营企业之间的发展,活跃我国的市场经济。效益性原则并不只是追求效益,更是要在合法的范围下。只有在合法的范围内的合法经营取得的效益,才能更好地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规范的私营企业的档案能够协调各个部门,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在人力资本的使用上,规范的私营企业档案能够使人力资本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在这个方面,档案的功劳功不可没。企业需要多少人员和企业需要多少技术员工、多少领导阶层的员工,分析档案能够促进企业人员的合理配置。在会计的档案中显示企业的收支明细,会计档案的明细能够更多地体现企业的发展现状,会计资源的合理分配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增加必要开支的金额数目,这些都体现规范的私营企业档案管理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在制定和执行企业档案的规则时,要遵守企业的效益最优化的原则。
4.自主性原则。私营企业和国营企业的区别是私营企业拥有更多的管理权和自。国营企业的档案管理要受到上级或是本企业的监督和审查,而私营企业的档案管理更多的是只受自己本企业的监督并不受上级机构的审查和监督,私营企业的档案管理只对自己负责,不对上级机构负责,所以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自主性。私营企业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的原则,但相应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因为不受上级机构的检查和监督,一些企业在档案管理上随意性较强,使得档案管理参差不齐,规范性差。在给予一定的自由但是并没有将自由合理地利用,这样的自由是没有意义的。私营企业档案管理时要秉承自由和规范的原则,将自由和规范的规章制度相结合,充分发挥自由的作用。自身档案部门的发展要有充分的监督和审查制度,将档案这种无形的企业资产充分得到开发和利用。
三、现有私营企业档案管理的模式
1.集中式管理模式。集中式的管理模式是私营企业学习国营企业的档案模式,在企业的内部设置档案中心和档案室,各部门的档案都放进到档案室中,这样集中的档案管理,使得档案的利用和开发能够有了更规范的发展。集中式管理模式是指将档案管理的权力进行集中,档案的调配和开发利用等的权力归档案室的领导阶层。权力的集中,使得档案的管理规范化和系统化[2]。规范化和系统化是指档案的存储、管理、开发和利用有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制约的规定。集中式的管理模式的管理促进权力的集中,促进企业档案发展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但与国营企业相比,私营企业的档案管理呈现出更多的自主性,没有了上级机构的监督,私营企业的集中式管理模式也会呈现出管理混乱,权力的过分集中也会使得企业中滋生腐败。在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时,不仅要注意到集中式管理的优点,还要明确私营企业的缺点。取长补短,促进私营企业的长足发展。
2.分散式管理模式。分散式管理模式是指将档案的使用权和管理权交给各个直属的部门。各个部门的档案归到各个部门的门下,使得该部门的档案的提取和储存工作能够及时地更新和使用[3]。在分散式的管理中呈现出管理的机制灵活和职责分明的特点。各个部门有权力对自己所属的机构进行审查和管理,呈现出灵活性的特点。各个部门只对自己部门的档案进行管理又呈现出职责明确的特征。职责明确、灵活性高的特点能够促进档案管理的有序发展,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样,分散性的管理方式有优点,也有缺点。分散式的管理模式如果在档案管理上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则会出现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不能有效的利用档案的资源。对待这个问题,分散式管理在企业统一的规章制度的管理上,还要根据部门实际情况,在统一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设置服务自己部门的档案管理方法。这样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档案资料,促进档案的合理开发利用。
3.协作式管理模式。协作管理模式是指将统一管理和分散管理相结合,促进管理的层次化和网络化。协作式管理坚持管理的集中统一,同时也下放档案管理的权力。这样的管理适合大中型的私营企业,大中型的私营企业有自己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有专业化水平比较高的档案的从业人员,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成熟的软件和硬件设施。网络化的协作式的管理更能够使档案工作高效、有序地运行。协作式的档案管理能够突出档案管理的重点,针对重点的档案管理有区别对待档案,分类的管理促进档案管理的健康有序的开发和利用。协作式的管理因为网络化和多样化,在具体的档案管理中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和物力还有财力去维持,成本较高,对于小企业来说,并不能达到效益最优化的原则。综上,对于选择哪种具体的模式,要分析具体的档案管理的运营成本和企业自身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现状。
四、通过档案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1.完善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促进机构或部门的运转有章可循,促进机构或部门的正常的运转。规则制度能够促进档案管理的正规化、正?;?。规章制度的内容应包括采取什么样的档案管理模式和设置什么样的机构,机构具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有哪个机构对档案的管理进行监督和审查等等。如果没有思路清楚的规章制度,档案管理也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糊涂账和相互推诿的现象。同样,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的责任要通过具体的规定进行相应的规范,使得档案的入库和提取有章可循。将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建立高效合理的规章制度,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保障,从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规章制度的完善是企业的软件,是无形资产,促进企业软件资产的发展。
2.推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传统的档案管理是纸质为载体呈现档案的信息,纸质化档案的存储需要进行合理的整理,在提取和储存方面对档案的工作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档案的工作人员要熟悉档案的分类和整理,要理清档案管理的思路。但到了现在的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也呈现出信息化的趋势,各式的电子档案在各个企业中发展起来。电子档案因为本身的轻便、快捷等特征,在档案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私营企业要将电子档案和纸质的档案管理相结合。此外,电子档案的管理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人员除了熟悉纸质档案的分类整理等,还要熟悉各类软件的使用和操作,信息化的档案建设能够使档案管理更加快捷化。
3.重视档案管理的保密工作。档案资料是一个企业内部的重要资产,理应受到严格的保密。现今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了,同样也容易出现了信息的泄露。黑客的攻击能够使得整个公司的系统崩溃,数字化的资料在短短几分钟就能复制和泄露。在数字化的时代,应将保密工作做到位。此外,除了建立强大的系统和开发防攻击的软件,还要在员工的任免上,提高防范意识,尽量将一份保密的资料分为几个员工管理,这样能够起到制衡的作用。在一些企业,一个员工的离职就很容易将企业的机密泄露出去。企业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有基本的保密意识,分明别类的对保密信息进行储存。加强炔亢屯獠康姆婪叮给企业档案的管理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晓晨.档案管理和经济效益相关性[J].管理世界,2015,(11).
【关键词】高管薪酬;企业业绩;上市公司
一、引言
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关系。上市公司无论是经营业绩还是内部的管理机制都优于其他国有企业,是其他企业学习的样本,因此分析上市公司的高管层薪酬与企业业绩的关系问题,既有实践意义也有理论意义,本文排除了行业影响,选择同一行业的公司进行研究,以公用事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企业高管层薪酬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问题。
二、国内外文献回顾
Jensenm C和Murphy K J在西方学术界较早开展高管薪酬和企业绩效实证研究工作,分析了高管薪酬、内部持股等和企业业绩具有正相关关系。Hall B J和Liebman J B研究结果表明:高管人员所持股票比例与高管人员薪酬和企业绩效具有较强相关关系,而Rosen S对高管薪酬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管人员的薪酬对企业业绩没有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国内对于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相关性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魏刚采用上市公司1999年4月30日公布年报的816家A股上市公司样本,研究了高管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在研究中他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货币收入低,报酬结构不合理,零报酬零持股现象严重,他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变量选取及研究假设
1.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9-2011年在我国公用事业行业为研究对象,对研究样本数据进行剔除,主要剔除了ST和Pr上市公司以及同时发行B股、H股和N股的A股上市企业。
2.变量的选取
(1)高管薪酬指标:InPAY=In(年度薪酬总额);而管理层持股比例MSR=高管持股总数总股本。
(2)企业业绩: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净资产。
(3)控制变量:本文加入了企业规模IS、国有股比例GSR和股权集中度HIO三个控制变量。
3.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1)假设l:企业高管人员年度薪酬总额与企业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针对假设l,建立模型l:
ROE=α+βlnPAY+ε
其中α为常数,β为lnPAY的系数,ε为随机误差。
(2)假设2:企业绩效与高管持股比例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针对假设2,建立模型2:
ROE=α+βMSR+ε
其中α为常数,β为MSR的系数,ε为随机误差。
(3)假设3:高管年度薪酬与经营绩效、高管持股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并受企业规模、股权集中度和国有股比例的影响。
针对假设3,建立模型3:
lnPAY=α+βROE+δMSR+γIS+ηHIO+ωGSR+ε(3)
其中α为常数,β、δ、γ、η、ω分别为ROE、MSR、IS、HIO、GSR的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针对模型1的回归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588554 0.162852 -3.614037 0.0004
LNPAY 0.049547 0.011600 4.271295 0.0000
R-squared 0.059573 Mean dependent var 0.106353
Adjusted R-squared 0.056308 S.D.dependent var 0.126468
S.E. of regression 0.122856 Akaike info criterion -1.348736
Sum squared resid 4.346953 Schwarz criterion -1.323426
Log likelihood 197.5667 Hannan-Quinn criter. -1.338595
F-statistic 18.24396 Durbin-Watson stat 1.616216
Prob(F-statistic) 0.000026
由表1可以看出:P值较小,说明高管薪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显著的,而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系数为正,说明了高管薪酬与业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可以验证假设1成立。
2.针对模型2的回归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035991 0.022854 1.574874 0.1165
MSR 0.001512 0.000478 3.161520 0.0018
R-squared 0.036215 Mean dependent var 0.104060
Adjusted R-squared 0.032592 S.D. dependent var 0.127546
S.E. of regression 0.125451 Akaike info criterion -1.306374
Sum squared resid 4.186272 Schwarz criterion -1.279576
Log likelihood 177.0541 Hannan-Quinn criter. -1.295610
F-statistic 9.995209 Durbin-Watson stat 1.658601
Prob(F-statistic) 0.001751
由表2可以看出:对于高管持股,其回归系数不显著,说明高管持股不是决定主营收入的关键因素,F值不大,说明高管的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不太显著的,由此可以否定假设2成立。
3.针对模型3的回归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0.79281 0.852441 12.66107 0.0000
ROE 1.200770 0.354631 3.385975 0.0010
MSR -0.002922 0.007469 -0.391221 0.6964
IS 0.147090 0.040445 3.636806 0.0004
HIO 5.48E-08 0.007416 7.39E-06 0.0913
GSR -0.632969 0.221502 -2.857623 0.0051
R-squared 0.220147 Mean dependent var 13.91768
Adjusted R-squared 0.185332 S.D. dependent var 0.676553
S.E. of regression 0.610650 Akaike info criterion 1.900923
Sum squared resid 41.76406 Schwarz criterion 2.041806
Log likelihood 106.1545 Hannan-Quinn criter. 1.958126
F-statistic 6.323364 Durbin-Watson stat 1.627437
Prob(F-statistic) 0.000033
由表3可以看出:公司规模IS的系数的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说明公司规模对高管薪酬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国有股比例的系数均为负数,说明高管薪酬与国有股比例负相关,且高管薪酬受持股比例的影响显著。另外,净资产收益率和持股比例对高管薪酬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股权集中度HIO对高管薪酬的影响也不显著,说明净资产收益率、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对高管薪酬没有解释作用,部分证明了假设3正确。
五、结论
1.上市公司高管年度薪酬与企业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很小,相关程度不大。
2.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企业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非常小,相关程度很弱。
3.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受公司规模以及国有股比例的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Jensenm C,Murphy K J.Performance pay and top management incentiv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2):225-226.
[2]Hall B J,Liebman J B.Are CEOs really paid like bureaucra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653-691.
[3]Rosen S.Contracts and market for executives[J].Contract Economics.1992,42:181-211.
[4]胡婉丽,汤书昆,肖向兵.上市企业高管薪酬和企业业绩关系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4(6):118-123.
[5]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企业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生产经营;结合方法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要想解决好各类矛盾纠纷,就必须下大力气做好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从事政工方向的领导岗位,必须进一步充分认识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对推进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企业的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具体存在的,而不是虚化、抽象化的工作。实现企业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的结合,必须重点处理好三个关键点。
一、定点发力,正确处理管理者和基层骨干的合力点
企业工作重在落实,难在实干,贵在坚持。企业工作效率的高低,完成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企业的管理者在思想行动等方面是否能良好配合,形成合力。当前企业政工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造成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政工干部队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的问题;既有机制上的缺失,也有自身的不足。而对于基层企业,合力所表现出来的效果,就在于企业的管理者的决策、执行、管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化解矛盾的能力。主要表现在:1.部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弱化趋势。2.政工干部队伍总体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3.政工干部队伍的自轻现象愈加明显。解决好这三大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企业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的结合,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做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因此,工作开始之初,就应该充分听取基层骨干的意见、想法,经过沟通和交流形成一致的意见。由于意见统一,工作方向、目标得以明确,工作就能稳步开展。例如,企业的年度工作目标、经营计划、经营机制转换、劳动关系变化等重大事项的决策都在事前共同协商下确立,企业以后的工作就会顺利运行,最终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
二、有效对接,找准基层党支部工作的着力点
当前企业从事党建政工方面的人员总体年龄结构偏大,人员不精。政工干部半路出家居多,大都来自于行政干部、其他岗位调配下来的人员,缺少良好的专业背景和系统知识,理论水平相对较低,直接影响了政工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由于后备力量储备不足,存在“搞技术,有前途;干政工,没出路”的片面认识,也一定程度使政工队伍中“新鲜血液”不足,从而影响基层党建工作的长足发展。在这种认知下,为了实现企业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效结合,就必须找准基层党支部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形成上下联动,有效对接。首先,企业的各基层党支部要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情况,特别是企业所存在的生产经营难点、重点问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科学梳理、统筹规划,保持工作的前瞻性及主动性,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将党建工作纳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只有这样,企业的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进一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其次,加强企业的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适用性,易于企业的职工群众接受。由于企业的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从宏观方面出发,在实际的操作上,难免会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某些矛盾,甚至会损害职工当前的些许利益。这些状况的存在,都是正常的。为了让企业、职工接受,支部在落实自身的工作时,必须摒弃以往传统的工作理念以及工作方式,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结合企业的工作实际,灵活进行。
一、把握形势,强化责任,充分认识和谐稳定工作的重要性
队伍的和谐稳定从广义上讲是指构成企业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具体地说,是指企业公平协调、稳定有序、政通人和、安居乐业及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积极因素。在新形势下,保证队伍和谐稳定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队伍和谐稳定是各级领导的政治责任。和谐是时代的主题,稳定是发展的基石;和谐稳定是做好以科研生产为核心的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队伍的和谐稳定是领导干部政治素养、大局观念、责任意识的体现。我们只有牢固地树立起讲和谐稳定是懂政治、会和谐稳定是大本事、保和谐稳定是有政绩的思想意识,才能自觉地把构建和谐、保持稳定作为一种观念、一种职责、一种精神,把握到位、落实到位。
队伍和谐稳定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保证队伍的和谐稳定,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在当前各群体思想比较活跃、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比较集中和突出的形势下,只有准确把握员工队伍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引导,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才能形成和谐的声音、稳定的环境,才能为科研生产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二、把握现状,分析问题,提高做好和谐稳定工作的自觉性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我们还应该看到受社会方方面面实现观念的冲击,我们的员工队伍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和问题,问题虽然反映在员工身上,但根源在干部、在管理。这里就其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原因作以下几点分析:
一是思想上不重视。主要是干部思想上有误区,认为只要管理公平了,队务公开了,干部公正了,队伍就不会出现问题了。还有的认为队伍中个别人总是要有的,个别问题总是会出现的,影响不了大局。因此,在指导思想中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定位在“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上,在实际工作中重了“管”、轻了“理”,弱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在企业管理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抓人的思想才是最根本的,我们必须坚定地、恰当地、强有力地发挥“重中之重”的作用,牢固树立起“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失守,就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失职”的责任意识。
二是方法上不科学。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就是有效的、管用的方法。这里面既包括对那些不可搁置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又涵盖那些在继承基础上不可或缺的创新。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过程中,我们的一些干部出现了误区,要讲继承就是抱着老方法不放、照葫芦画瓢,要讲创新就是踢开老办法,满足于搞“口号创新”、“名词创新”,结果是老办法不想用,新办法不会用,把思想政治工作置入真空。
三是作风上不深入。个别干部很少下基层,很少和员工接触交流,基本上不和员工交心交朋友,对员工的思想波动和异常反应不能及时地发现和捕捉,导致思想工作不能料事于先、预防在前,而是慢人半拍、亡羊补牢,显得被动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做思想工作只能是隔靴搔痒,事后诸葛,实际效果微乎其微。
四是机制上不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显效慢、周期长。不能期望通过一次家访、一次谈心、一个活动就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坚持经常抓、抓经常、反复抓、抓反复,才能见到效果。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定位责任、理顺流程、强化执行、有效监督,走规范管理之路,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发挥作用中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把握规律,积极作为,增强做好和谐稳定工作的实效性
一是摸清员工思想动态。及时体察员工的思想变化,知道员工想啥、盼啥、急啥、忧啥,以便分类把脉、对症下药。
二是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沟通。沟通是消除摩擦的最有效方法,它对于平衡员工的稳定心态有着积极的作用??梢猿⑹砸韵录钢址椒ǎ嚎埂岸曰啊被疃?,架起干群意见交换的桥梁。主要是定期进行“对话”式员工满意度调查,对调查中员工提出的问题,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讨论后,逐一给员工作出书面答复。建立网络信箱,开辟干群信息传递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