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一_久久综合激情_亚洲97_午夜影院在线视频_国产成人福利_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首页 优秀范文 科技和经济的关系

科技和经济的关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4 16:33: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技和经济的关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技和经济的关系

第1篇

关键词:国际合作;科研经费;监管

一、引言

党的十的召开,强调要有全球的眼光又创新的意识,在新时期我们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只有加强科技创新国际化,才能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间的科技合作不断加强,需要各国共同面对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增加,对于重大科研项目,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实在不行。并且者已经成为促进重大项目发展的的重要环节。

当前,随着国际科研项目的不断增加,各国都开始重视在科研项目中对经费的监管,一方面国家对科研项目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资金使用的管理也提上日程,管好用好科技研究经费,使之能够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世界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并寻求的一种管理方法。如何有效利用科技经费,推动科技项目顺利开展及科技进步,如何有效实施科技经费的监管,实现经济效用最大化原则,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以上的分析和认识出发,本文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若干问题展开思考。

二、国际合作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一)在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的组织模式中组织模式不够合理

国际合作科研项目采取预算管理,但是预算编制的方法不太科学,项目负责人并不是采取科学合理的计算而是基本凭借个人的经验判断,因此没有科学合理的计算依据,这样编制的预算随意性强不太科学。再者就是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对项目的分析不仔细,对需要的经费的估计不合理,编制的预算并不是按照实际情况,因此,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造成效益低下。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同时受各合作国的法律限制,预算执行缓慢,科研人员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认识。随意改变经费用途、与财务人员缺乏交流、财务人员对预算执行没有做定期分析等使得执行中出现的偏差得不到及时处理,直接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不高,建立经费监控与跟踪调整机制更是无从谈起。此外,如果项目经费超过了预算那么超过的部分由研究所自己承担,科研算得经济压力不断增加,对经费的预算不能执行下去,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在项目后期会收到罚款或调减经费的影响,甚至在最后可能不能完成科研任务,对研究所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1)项目申请人对费预算方案进行评估,但是评估的合理性受到质疑。科技经费事前控制的关键环节有三个分别是经费预算的编制、评估与评审。在立项是进行评审,各领域专家形成讨论小组,小组成员主要对申报项目的未来预期成果,即项目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特色和创新点、研究基础和人员构成等进行客观、公平地评价,而对经费预算方案,在审核其合理性时不够重视,也没有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进行定量的计算更。

(2)在对科技项目进行预算管理是,管理并不严格。在经费支出方面,开支所占比重较大的并不是实验室支出而是招待费、管理费、劳务费、办公用品、电话费等。很明显结构不够合理。

(3)在项目经费预算绩效方面,审计工作还没有开展。当前,由项目申请人所在单位负责科研经费的管理并且监督财务。对项目管理单位的财务实行再监督的是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和其他经费提供者,这些监督主要是进行事后审计。但绩效审计仍然处于初期,审计还是主要以会计报表审计、合规性审计为目的。

(二)外汇资金管理受相关国家制度和自身运营结构的限制

我国是外汇资金管理相当严格的国家,经常性项目外汇结算账户实行限额管理,国际合作外汇资金使用和管理可谓困难重重,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政策的限制, 目前在具体管理上,是多头管理(国税局、地税局、国家外汇管理局、银行), 而且管理的内容也重叠, 审批的程序相对比较复杂, 时效性也差。另一个就是单位内部财务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达不到跨国监管的要求,无法使外汇资金管理达到最优状态。

(三)海外研发基地管理缺乏相配套的制度

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是科研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应该积极呼吁国家出台相应政策,支持海外研究基地的建设。例如:是否可以用财政资金以研究所的名义租用或者购买海外研发基地的土地;是否可以在研发基地做基本建设;租用国外实验室能否对其进行改造维修;建成之后,科研资金汇入海外研究基地如何使用管理;长期驻守海外基地人员的补助如何解决;同时还要规范其技术研发和技术交易行为,保护知识产权,确保研发成果顺利地交易、转化及应用,维护研发服务基地有秩序、高效地运行等等。

(四)科研活动形成固定资产缺乏相应管理制度

为保障国际科技合作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科研项目组根据科研项目的需求,通常在野外设置有各类观测站点,购置有各种设备仪器,建设有房屋等,由此形成了一定的固定资产也需按国内固定资产管理。但在我国对科研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反映在这类固定资产每年需要做资产清查,在国外无法实现;资产毁损不可能运回国,资产残值无法收回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随着国际合作项目的增多已日益凸显。

三、国际合作项目科研经费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独立的管理机构,使财务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目前对于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多国共同投资的合作项目, 其组织管理越来越倾向公司化的管理, 强调专业化的管理,而且极其注重财务控制上的作用, 把财务控制作为最主要的控制手段。

在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中,要想使财务管理职能发挥得更好,必须有组织体系作保障, 对于各成员国的关系,也可以通过这个组织体系进行协调,在项目中的财务内部管理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多国共同合作的科研项目中一般都设有独立、专业的项目管理机构, 如CERN就是欧洲一系列原子能项目的管理机构。因为是很多国家共同合作的项目,所以对于这些项目管理机构,他们都具有国际组织性质, 并享有国际豁免权, 在科研项目实施所在国以独立法人组织的身份开展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项目投资主体与管理主体相分离。控制实施项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财务管理,它在项目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重要作用。

(一)设计完善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组织体系

对于国际合作科技项目的投资者和项目的管理机构来说,对项目的财务管理都很重视,设计完善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势在必行,在职能分工和运行机制上将组织体系和项目的其他管理机构紧密结合,为其职能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在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的整个管理过程中, 项目管理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由理事会总干事(海外办事处主任)全面负责, 理事会总干事是项目管理机构的最高决策机构并且也是财务事项的最终决策者,而且理事会下,为了支持财务决策经常设立独立的财务委员会( 管理委员会), 并且指导管理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国际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结构及职能设置有效地保证项目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成员国大会的职责与股份公司的股东大会的职责极其相似, 而理事会与董事会相似, DG 的职能类似于总经理, 财务管理委员会的职责类似于与财务总监。通过这种治理结构,在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财务管理的只能都能很好的发挥。

(二)加强对海外项目管理中心的管理与监控

为了降低项目资金风险,必须有效地控制项目资金的回收和使用情况,使项目有充分、流畅的资金作保障。加快建立海外项目银行账户与国内研究所账联动反应,时刻记录资金变动情况的资金管理模式,使得科研所集中管理以达到降低资金风险的目的。这种资金管理模式必须要有电子银行系统的支持,否则无法实现。需要使逐笔办理的业务变成集约化的业务和流程,从而实现资金统一运营和集中管理。在财务管理上,预算管理来对项目的实施更受注重,对项目的营运管理层形成有效的制约。

(三)完善海外项目资金监控与管理

针对国际合作项目的实际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法律法规,明确经费的支出范围、组织管理。借鉴国外先进的海外资金管理的经验,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制定海外资金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海外资金的管理。

项目负责人不仅要加强资金的宏观监控还要加强资金的微观控制。加强对项目资金计划的编制、项目资金使用的监控。在境外设立账户时应该符合国内法律法规,尽量避免风险的发生,国内研究院要加强对海外账户的监控。国外资金要实行统一结算以便国内研究院管理。在设置固定资产时要考虑资产使用寿命以及海外项目的年限。对于重大事项要坚持报告制度,比如大笔资金的使用等。

参考文献:

[1]钟荣丙.科研经费的监管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

[2]李新荣.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44

[3]石燕.国外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比较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51

[4]郑朝晖.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7(4);118-119

[5]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课题组.跨国公司资金统筹管理模式与外汇收支影响[J].中国外汇管理,2001,(7).

[6]王卫东.双货币资金管理――一个与未来收支相匹配的资金管理方案[J].中国外汇管理,2001,(3).

[7]戴国庆.美国联邦政府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2006

第2篇

[关键词] 湖泊 环境会计 核算模式

一、建立湖泊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湖泊不仅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国土资源,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贡献作用。目前,我国湖泊污染严重且日益萎缩,周边生态环境衰退,长江流域湖泊的水污染及富营养化日益严峻。因此要加强对湖水环境的保护,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进湖水环境的污染治理和流域生态平衡的建立。此外,建立必要的湖泊环境会计核算,以某区域的湖泊环境为核算主体,宏观层面上以国家为会计主体确立湖泊环境空间核算范围,并将各地政府的湖泊环境保护投资纳入国民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核算。同时要求企业将湖泊环境因素纳入现行财务会计进行价值量与实物量核算,编制并对外公开环境会计报告,披露全面、准确的环境成本信息。

二、湖泊环境宏观会计核算体系基本框架

所谓湖泊环境宏观会计核算体系,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基础上,将各地的湖泊资源和环境作为资本使用的一部分进行核算的环境核算体系。该核算体系主要反映各级政府湖泊资源的开发、使用、补偿和湖泊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实物与价值量的运动情况,宏观层面的湖泊环境的主体是国家、地区、部门。

国际上有直接法和间接法等两种核算形式将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若采用直接法,则我国应在参照国际SNA和MPS两大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对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及结构进行全面修正,增加湖泊环境资源因素,按照复式记账法和货币计量进行核算,将汇总后的各级部门的湖泊环境项目的业务核算资料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内容。若采用间接法或称卫星账户法,则应维持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主体账户和基本核算表不变的前提下,建立专门反映湖泊环境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独立账户体系,并将其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主体账户附属的“卫星”账户,其核算不受复式记账法和货币计量的限制,间接地将湖泊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范围。

笔者建议湖泊环境会计核算形式应借鉴间接法,建立附属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二级账户,以“主体―附属―卫星”三位一体账户体系模式构架“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SEEA),从而在各种环境核算体系中形成相对独立的湖泊环境核算体系。

三、湖泊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对环境会计的最终要求。作为环境会计信息的载体,环境成本报告是企业提高环境业绩、控制环境成本的重要体现。国际上对组织和外界环境关系信息进行报告和披露一般分为三大类:通过法定财务报表报告;通过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的其他部分(如附注)或独立报告模式来披露;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来报告企业的环境信息。当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侧重于披露经济性信息,而缺乏有效的环境信息的披露。我国企业从会计核算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一般采用补充报告模式和独立报告模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补充报告模式是指在原有财务报表项目中增加有关环境会计的核算资料,对其他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可以附表、报表附注形式或在说明书中予以说明。独立报告模式则主张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表或独立的环境报告等。

鉴于湖泊环境会计信息的特殊性, 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资料来源的会计核算应包含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如在环境报告中,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披露方式来披露不同的环境信息。对那些难以量化的环境事项和企业的环境绩效信息,我们可以采用文字说明或其他计量披露形式进行描述。也可以用表格法或图表法对企业的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等能量化的环境绩效指标进行披露。

但不论形式如何均应包含以下信息:(1)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如企业的环境资产的计价与摊销、或有事项披露、对预计的环境负债和补偿的贴现等政策;(2)环境法规执行情况。据此了解企业执行环境法规的奖惩情况和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3)企业环境质量情况。主要包括污染物排放情况、主要环境质量指标、发生的污染事故情况等;(4)采取的环保措施(包括产生的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及达到的效果。如采取环保措施而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企业自身采取的环保监督机构的建立。包括设置的从事环境治理、检测、研究的环境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经费处置情况;(6)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况。主要包括污染物治理设备的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能力状况,污染物回收利用状况及环境事故造成的影响及处理情况等;(7)按照有关规定缴纳的各类费用支出和提取的各类基金。为恢复、治理环境计提的基金,违反环境法规缴纳的罚款和环境污染对他人造成损害的赔偿等意外损失;(8)企业本期或未来环保经费投入和捐赠支出的情况。如新型的设备投资、污染治理投资;(9)环境会计政策变更等事项,如因会计方法、会计估计的变更对企业收益的影响;(10)有关环保部门的审核结论。

参考文献:

[1]高敏雪:环境保护宏观核算理论与方法[J].北京:中国统计经济出版社,第1版.2004

[2]李延莉 朱学义:建立湖泊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0)

第3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金融创新;耦合;经济效率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1.08

中图分类号:F833;F0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1-0033-04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Economic Efficiency

――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35 Countries

WANG Ren-xiang, YANG Man

(School of Economic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Abstract:From the optimized angle, the existence of the best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is proved.Based on this, this papers estimates the coupling values in 35 countries and figures out the effect to the economic growth, using the GMM regression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has a positive effect to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sensitivity to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is larger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Finally, some proposals about how to promote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technology innovation;financial innovation;coupling;economic efficiency

1 问题的提出

基于历史视角回顾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演变,不难发现每一次社会生产率的迅猛提高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而这一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着关键的角色[1]。但在实际情况中,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内在关系复杂,两者不同的耦合协调程度、不同的演化路径都将导致其对经济效率影响的差异性变化[2]。

在此领域,学者更多关注的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两者相互影响的机理,以及各自对经济效率的作用之间的相互影响[3-6],并未对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耦合协调性以及这种耦合协调对于经济效率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事实上继Schumpeter开拓性地奠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研究基石之后,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经济增长范式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2]。

综合来看,尽管国内外学者针对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经济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讨,但仍停留在将三者作为独立个体进行分析的层面,并没有从系统论的角度探究科技创新系统与金融创新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现有文献中也缺乏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关系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是否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存在异质性进行探讨,因此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系统的发展缺乏指导意义。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协调关系意味着两者之间的要素互动、供需匹配、发展协同等问题均能协调发展。无论是科技创新系统还是金融创新系统,它们系统内部的结构均具有动态复杂性,因此为了使两者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其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需要关注两个系统的耦合性,使两系统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均实现相互协调。因此以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协调关系为着力点,实现经济效率的快速提高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借鉴物理学中耦合概念,选取世界最重要的35个金融系统所在国家作为研究样本,分别测算其国内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量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对提升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发展水平提供政策指引。

2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最佳耦合协调存在性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生产函数中的“技术水平”可以分为具有使用排他性的“竞争性技术”和不具有使用排他性的“非竞争性技术”[7]。本文假设科技创新效应出现是因其改变了“竞争性技术”,即令科技创新资本为“竞争性技术”的变量。同时从金融发展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的角度来看,金融创新能够通过动员储蓄、资源配置、金融风险管控等多个渠道促进资本积累[8,9],因此令资本积累活动是金融创新资本密集的,即金融创新资本是物资资本的变量。定义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生产函数为Y(t)=F(t)α?J(t)β?[B(t)?L(t)]1-α-β,经济产出Y(t)由F(t),J(t),B(t)和L(t)决定,其中F代表金融创新资本,J代表科技创新资本,B代表非竞争性技术,L代表社会劳动力数量,α和β分别为金融创新资本与科技创新资本的弹性系数。

2.1 经济效率静态最优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最佳耦合协调

假设社会劳动力数量与非竞争性技术在模型中均外生,且劳动力数量的增长率为n,非竞争性技术的增长率为g;金融创新资本储蓄倾向与折旧率分别为sF、δF,科技创新资本储蓄倾向与折旧率分别为sJ、δJ。则可得各变量的积累方程如下:L?(t)=n?L(t)、B?(t)=g?B(t)、F?(t)=sF?Y(t)-δF?F(t)、J?(t)=sJ?Y(t)-δJ?J(t)。若经济产出只能流向社会消费C与社会投资I,即有Y(t)=C+I=C+sF?Y(t)+sJ?Y(t),从而可得到C=Y(t)(1-sF-sJ)。

在静态最优化分析框架下,假设社会消费C是决定社会总福利的决定性因素,即社会效用函数U(?)=U(C),则当经济达到静态均衡时,满足∫

由式(4)、式(5)、式(6)、式(7)可得静态最优化下金融创新资本与科技创新资本的最佳耦合协调比例关系满足FJ=αβ,即科技创新资本与金融创新资本协调比例等于各自要素弹性之比。

2.2 经济效率动态最优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最佳耦合协调

根据David Cass[10]的观点,若社会效用函数是劳均消费水平c的线性函数,则在时间轴t上计算总效用的泛函数为:

2.3 两者耦合协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静态最优框架下,当科技创新资本与金融创新资本的耦合比例刚好等于各自要素的弹性之比时经济效率达到最大;在动态最优框架下,当科技创新资本与金融创新资本的配比比例为各自资本的储蓄倾向时经济效率达到最大。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比这复杂,尽管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扩散均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但不同层次的金融创新或者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同时两者在社会经济中的协调效果也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效率。

3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效率实证分析

3.1 科技创新系统与金融创新系统指标体系

根据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port[11]的测算,并考虑数据的完整性,本文从金融系统最具影响力的前60个国家中选取了包括21个发达国家及14个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样本(表1)。

科技创新环境状态变量通过专利申请保护、商标申请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来,科技创新投入状态变量用研发人力投入和研发资金投入来,科技创新产出状态变量用理论层面产出与经济层面产出来。

金融创新环境状态用法律权利力度与征信信息深度,其中法律权利力度指数衡量的是对金融活动主体保护的程度,征信信息深度指数衡量的是对于有助于金融活动的信息获取程度。在金融创新市场方面,选取国内信贷、股票交易周转率、股票交易总额、国内上市公司资本作为变量。表2给出了相应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3.2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测算

假设科技创新系统与金融创新系统的耦合协调过程具有非线性的特征,且各自的演化都能够表征为dm(t)dt=f(m1,m2,m3,...,mn),其中f(?)为非线性函数。对上式在原点处进行泰勒级数展开,可得上式的近似表达为dm(t)dt=∑ni=1αimi,i=1,2,3,...,n。故此时科技创新系统(J)和金融创新系统(F)各自的演化方程可写为:

f(J)=∑ni=1βixi,i=1,2,3,...,n (13)

f(F)=∑nj=1γjyj,j=1,2,3,...,n(14)

其中xi表示科技创新系统中第i个元素,yj表示金融创新系统中的第j个元素,βi与γj为相应的权重

权重数值采用熵值法计算得到,相应的计算过程在MATLAB R2009a中实现。。

借鉴物理学中容量耦合的概念,科技创新系统与金融创新系统的耦合度可以表征如下

C={[fi(J),fj(F)]/∏[fi(J)+fj(F)]}1/2(15)

在上式中加入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的因子Z,得到两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为:

D=(C*Z)1/2

Z=λf(J)+μf(F)(16)

令λ=μ=0.5模型令耦合过程中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地位对称。,则此时系统耦合协调度D的测算模型可以改写为:

D=[∑ni=1βixi,∑nj=1γjyj]/∏[∑ni=1βixi+∑nj=1γjyj]

*[0.5∑ni=1βixi+0.5∑nj=1γjyj](17)

3.3 模型设定

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控制科技创新系统与金融创新系统自身综合发展水平、政府消费、年通胀率、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模型的影响[12],建立基本方程如下:

PGDPit=αitDit+βitFit*Jit+γitGCit+ηitINFit

+νitTRAit+λit+εit(18)

采用就业人口的人均GDP(以1990年为基准)表示经济效率;D为计算得到的耦合协调度;F为金融创新,在实证检验中用银行部门提供的国内信贷占比GDP表示(Sassiv S,Goaiedv M);J为科技创新,实证检验中用专利申请量表示;GC为政府消费水平(政府支出与GDP之比);INF为以CPI为基准用拉斯佩尔公式进行计算得到的年通胀率;TRA为对外开放程度(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λit表示个体效应;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以上数据除D为计算得到外,其他均来源于WDI数据库。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研究区间设定为2004~2010年。

3.4 实证结果及分析

全样本基本模型检验结果如表3第1列所示,结果显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且系数为0.653,表明其耦合协调度确实对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考虑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对于经济效率的影响会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13,14],在基本模型中引入国家虚拟变量Developed,当样本国家为发达国家时其值取1,否则为0,检验结果如表3第2列所示。发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协调度与虚拟变量的交叉项系数显著为负,为-1.571,表明在控制住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国家经济水平越低,耦合协调度对于经济效率的影响越敏感。

动态面板模型可能出现内生性、自相关、异方差性等现象,采用两阶段GMM回归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15,16]。故本文采用两阶段GMM回归方法对全样本、发达国家样本、发展中国家样本进行再检验。

Acs等[17]认为科技创新对于经济效率的影响有3~5年的滞后期,故本文在模型中引入其4期滞后项。结果中可以看到,模型均拒绝了Arellano-Bond Test和Sargan Test,表明模型工具变量

借鉴Arellano和Bover(1995),Blundell和Bond(1998)的思想,采用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的选取具有较强的有效性。无论是全样本层面,还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层面,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对于经济效率的提升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其耦合协调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从回归结果系数来看,耦合协调度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效率的提升更明显,这一点很容易得到解释,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相对较弱,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发展水平也尚有很大发展空间,若加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协调度,社会生产效率会得到迅速提升,促进经济效率的显著增长。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从最优化视角论证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最佳耦合协调的存在性,在此基础上测算了35个最重要金融系统所在国家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利用两阶段GMM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得到的分析结果对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从研究结果来看,在所选取的研究区间内,各个样本层面的实证分析结果均显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程度与经济效率显著相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效率对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的敏感性更高,这一结果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提升国内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其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有着更显著的促进作用。

以上分析结果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发展具有两方面的政策启示。首先,要从决策层加强对于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提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对于促进经济效率增长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因此应结合现阶段国情,全面促进科技创新投入系统与科技创新产出系统的发展,从而实现科技创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科技创新系统与金融创新系统各自的序参量对于两者的耦合协调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金融创新环境、金融创新市场管理等方面着手,确保两系统健康稳态发展,实现可持续强耦合态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Schumpeter Joseph 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2]Carlota Perez.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Financial Capital:The Dynamics of Bubbles and Golden Ages [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3.

[3]Rioja F,Valev N.Does One Size Fit all? A Reexamination of the Finance and Growth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4(74):429-447.

[4]Jorgenson DW.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US Econom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1-32.

[5]王仁祥,李敏,邓平.金融促进武汉城市圈科技创新研究综述 [J].工业技术经济,2008(11).

[6]王仁祥,童藤.金融中介、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4(2):16-20.

[7]Paul M,Romer.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10):71-102.

[8]Marco Pagano.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An Overview[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3(37):613-622.

[9]Romer P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5):1002-37.

[10]David Cass.Optimal Growth in an Aggregate Model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5(7):233-240.

[11]World Economic Forum.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port[M].World Economic Forum USA Inc,2010

[12]Sassiv S,Goaiedv M.Financial Development,ICT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Lessons from MENA Region[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3:252-261.

[13]Demirguc-Kunt A,Levine R.Financial Structures and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of Banks,Markets,and Development[M].MIT Press,Cambridge,MA,2001.

[14]王仁祥,杨曼.银行、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兼论中国选择[J].武汉金融,2013(7):8-11.

[15]Arellano M,O Bover.Another Look at the 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 of Error Components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68):29-51.

第4篇

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设置自主探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怎样让学生在教学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在新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探究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获取,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评价策略,并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促其积极自动地参与到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之中。下面是我在教学“对数的运算法则”时创设的一个教学情境。

对数函数是运用所学函数知识去加以研究的一个重要初等函数,对数的运算法则是学习对数函数、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基础和工具,因而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实践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对数的运算法则”设计为探究性课题,搞了一次“数学实验”:让学生6人一组,利用计算器,自定M、N的值,自主探究lgM、lgN、lgM+lgN、lgM-lgN、lgMlgN、lgM/lgN、lg(MN)、lg(M/N)、lg(M+N)、NlgM等之间的关系,并要求每一个小组的组长在探究结束后代表小组做汇报发言,向大家介绍小组的探究历程,交流实验心得,证明数学猜想。实践结果表明,学生们在“数学实验”中不仅兴趣高涨,而且通过计算、观察、归纳,发现了对数的运算性质,体验了数学发现、创造的历程,发展了创新意识,不仅认知结构得到了发展,而且身心和品质也得到了发展。正如学生自己所说:要“细心、严谨、耐心求真,勇于猜想,敢于实验”,“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所获得的知识更有趣,也更牢固。凡事都应认真对待,不能人云亦云,要自己探究个明白才能下结论”。

通过以上自主探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对数的运算法则”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利用科学事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用科学事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是我在教学“指数函数”时创设的一个教学情境。

在执教“指数函数”时,可以从一则新闻报道引入:2002年7月14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发现的汉代千年古尸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无史料可考证的情况下,考古学家却能测出是汉代千年古尸,考古学家是怎样测量古尸的年代的呢?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入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其实这是根据人体中含有的一种放射性元素“碳-14”衰变速度(每年人体内有0.012%的“碳-14”衰变为“氮-14”)与尸体内的“碳-14”的含量进行推算的。即通过放射性元素衰变的数学模型m=moe-λt,其中t表示经过的时间, m0表示初始质量,衰减后的质量为m,λ=0.012%为正的常数)这种“指数函数”模型来解决问题的。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和欲望,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数学故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讲故事的形式是非常吸引中学生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我在教学“数列”时创设的教学情境。

在执教“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可先讲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上小学时,解答老师出的一道数学题的故事。即:“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此时其他同学还在一个一个地加呢。那么高斯用什么方法算得那么快呢?这时学生会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出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第5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72-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型项目和复杂项目的增加,对于工程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也更加丰富,应运而生的工程管理专业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进步。如何提升工程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让更多的工程管理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讨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

一、工程及工程管理的定义

1.工程的定义。“工程”一词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最初是指军事目的的各项活动,后来广泛用于建筑、机械等领域。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工程是基于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技术和资源,有组织的进行造物或改变事物的集成性活动。

2.工程管理的定义及内涵。工程管理是指基于特定的目标,在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对工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工程管理是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有机结合的整体,工程科学作为载体,又离不开管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工程管理区别于其他行业或产业的管理,它是基于特定的产业环境下,工程管理人员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期达到项目目标的工作。

二、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

我们国家的工程管理始于建筑工程的生产管理,主要指施工管理,对于管理的方法理论和阶段都比较狭义,主要针对工程项目的建设阶段。工程管理专业是在原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整合形成的,于1998年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雏形包括1998年以前的建筑管理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工程、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

随着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0多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面对众多高校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青睐及工程管理人才的增多的现状,如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美国学者哈默尔(G.Hamel)提出的,最初讨论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本文认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专业相对于其他院校同一专业在招生、就业、研究等方面具有的其他院校不具备或难以模仿的技术和能力优势。

影响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学条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和学生素质等。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探讨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教学条件能够在硬件上保证专业的教学质量。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验,因此教学的硬件条件是否优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师资队伍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师资队伍作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主要完成者,对于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言而喻。专业的竞争力从专业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得以体现,而这些活动的完成过程离不开教师队伍。

学生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各个院校的生源不同,学生的素质不同,如何根据学生的素质,因材施教,做到以学生为本,是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可忽视的因素。

课程设置是综合考虑上述方面之后的一个影响因素,在考虑各校的教学条件、生源情况、师资队伍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课程设置。具体来说,即在设置过程中,是侧重工程技术还是经济管理;是针对建筑工程还是水利交通工程;是注重科学研究还是注重实践技巧。只有对上述问题准确把握,才能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最终形成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从课程设置的视角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行研究分析。

四、工程管理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目前,各大专业院校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缺乏特色,缺乏竞争力,并呈现出趋同的现象,没能将原有的优势和技术加以应用,盲目的进行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上述回顾和分析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是综合了多个专业的整体,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是对原有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才能有利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丰富和发展。

1.课程设置日益趋同,缺乏优势及特色。各院校跟风严重,没有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科进行整合发展,使工程管理专业日益趋同的现象严重。各个大学没有自己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并且不利于我国对于各类工程项目的管理。

2.理论课与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比如测量学、房屋建筑学、工程估价等课程都应该设置相应课时的实验及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很好的将学习与工作衔接起来。目前,仍有很多院校忽视了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的教学,使学生仍停留在理论知识上,缺乏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存在弱化经济管理课程现象。工程管理专业目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专业定位模糊。因为工程管理是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综合的一个交叉学科专业,如果定位不准确,就会使教学非常庞杂,没有内涵的提升。一些具有工科背景的院校,轻视经济、管理及法律方面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偏重工科课程,对于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比如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项目融资等课程均未开设。这样不仅弱化了工程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及优势,又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使就业局限于施工管理,对于建设项目前期的一些工作知之甚少。

4.课程设置与学生素质不匹配。未结合本校的学生和师资状况,定位工程管理专业。学校应针对招收的学生基础及文理学生来进一步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向,做到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

五、增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整合学科优势,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核心竞争力主要决定于优势与特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如此。学校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时要结合本校的师资、学生及学科背景的特点。比如一些工科院校,可以侧重工程的技术管理;一些财经院校可以突出财经的优势,在经济管理的课程上进行突出。这样就容易形成专业优势。

2.注重实践教学,衔接好理论与实践。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比如在测量学中增加实地测量的学时数;在工程估价教学过程中,增加软件算量、套价的教学;在项目管理等课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到施工单位实习参观,安排学生到事务所、房地产开发单位进行成本管理方面的实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体现出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和特色。

3.尊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有机结合。强化工程管理的交叉学科特点,将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工程监理进行区分,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优势。工程管理专业不是土木工程,也不是结构设计或者建筑设计,它是一个多学科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因此要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有机结合,不能简单相加,也不能离开工程这个载体。

4.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强调工程管理的全生命期管理。各大院校专业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是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会影响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因此开设工程管理专业要适应现代社会大项目、复杂项目日益增多的趋势,提升工程管理的内涵。不仅仅是施工管理,其他管理方面也要强调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注重工程项目的建设期、运营期和拆除清理期。在此基础上,也能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毕业生才能够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从事管理工作。

六、结论

工程管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为工程管理提供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是问题的关键。各大专院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为社会的发展,为学术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0.

[2]郑淑琴,杨昭宇.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J].现代营销,2011.

[3]李素宏,陈立文.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研究,2011.

[4]张海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

[5]祝亚辉,佘渝娟,黄志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

[6]吴耀兴,王泽林.地方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特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4).

[7]汪文雄,杨钢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特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03).

第6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经管类专业 统计学 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97

1 中外合作办学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科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作为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统计学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1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现状

由于中外合作学校的层次不同,对合作办学学生的质量要求也不同。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纳入第一批本科层次,对学生成绩要求较高;有的是纳入到本科二批计划;也有的是纳入到专科层次计划。另外,同批次学生中,英语成绩高的优先录取。比如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自2007年以来,先后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NMIT)、美国剑桥学院、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和美国克拉克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招收的学生主要是本科二批,高考分数大都在500~600分之间。本文将重点以本科二批层次合作办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虽然是属于同一批招收,但分数差别较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稍欠缺,能力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

1.2 中外合作办学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统计学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作为商业以及工业的一个基本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所以,统计学对于这些专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的教学现状却违背了设置统计学课程的初衷,主要表现在:

1.2.1 教学内容一刀切,缺乏针对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统计学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有相应的调整。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院校(包括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校)的统计学教学大纲是参照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内容来确定的,不考虑专业的特点,实例缺少时代气息,不能与专业的发展相结合。

1.2.2 授课方式不够多元化

统计学的授课方式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两方面。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填鸭式”教学,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还不够,在课堂上学生是被“灌输”知识,再加上学生对统计学没有一个实践性的认知,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统计学既难学又枯燥无味的情绪,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对于教学手段来说,现在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部分学生感到没有停顿思考的时间,知识消化吸收不良。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之下,使得学生跟着教师的既定思路来思考问题,学生对统计学逐渐产生了“针对现成的数据资料套用一定的公式进行求解”这样的认识。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与学的方法,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潜在能力,推进统计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1]。在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

3 中外合作办学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现途径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环境下,作为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既要适应统计学的发展趋势,又要克服统计学的教学弊端,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来实现培养创新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目标。从总体看,中外合作办学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目标”的原则[2],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层次突出、差异明显的特点,结合专业对统计学的需求程度,以发挥基本功能为首要任务,使学生在接受和掌握好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3.1 统计学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以应用为主,教学目标因人而异,突出专业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它不是个体对静态现实的拷贝,而是个体对动态现实的积极建构。在学校环境中,在同一个课堂上,虽然由于有效的班级划分,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同一性,但受原有发展环境和前期累积经验的影响,学生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发展水平差异[3]。在中外合作办学下的学生的这一差异更加明显,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应因人而异。首先,统计学教学需要以推断统计教学为主,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关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需要因个体而异。其次,建构主义认为,已有经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影响个体对外来信息的接受与解读,进而在大脑中建立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意义体系的过程,即个体选择输入信息的过程。而个体选择信息主要有四个标准:第一,有用性,即信息能满足个体的某种需要;第二,趣味性,即信息能愉悦个体的心情,为个体带来愉快的体验;第三,可信性,即个体能部分理解信息,信息能在个体已有知识结构中找到生长点,是个体已有经验的合理演进;第四,他人的倾向性,因为在课堂环境下,个体的选择往往要受到所处学习共同体中与之交往的其他个体的倾向性的影响。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要考虑与专业的相关性,通过增加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了解统计学在其专业发展过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没有太多负担的情形下学习对其工作生活都有益的统计学知识。

3.2 多样任务驱动法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一般都是以“中等生”的身份进入大学校园,在一个比较轻松、自由、开放的大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减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任务引导的,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是有效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必备条件。学校中学生的学习不是随机的、偶然的、杂乱无章的,而是在一定目标任务的引导下有序展开的。学习活动的方向性、目的性、计划性既能体现在学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中,更具体地体现在每堂课确定的学习任务中。比如在统计学教学的第一堂课,一般都会提到市场调查问卷,包括问卷的设计及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都要用到统计方法。那么,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大作业,并在授课过程中时刻提示学生。但是因为学生现有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任务的难度和类型也要有所不同。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始以前,教师应承认并了解学生的需要状况,根据教学安排,提出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以供学生选择。

3.3 改变授课方式,完善教学手段,丰富考核形式

现有教学一般采用合班授课的形式,一个老师面对比较多的学生,虽然能够节省一些资源,但导致师生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采用“合班授课+单班辅导”的形式。合班授课是指由主讲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集中讲授。单班辅导是指对单个班级一一进行辅导,主要是由辅讲教师组织知识回顾、答疑、课堂测验、知识拓展、布置作业。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差异会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并能因材施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合作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策略也能够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中得以运用,在坚持异质性组合原则下,通过交往互动的学习活动,为共同体内的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差异性的适宜的学习支持。授课方式的变化使得考核形式也有了一定的调整,结合统计自身的特点,考试应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列入考试评分标准当中,应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相结合等多元化测试考核及多阶段考核、积分累计考核将成为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曾继耘.学习的累积性、适切性和交互性――论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2]赵先仓.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技信息,2010,(17).

[3](美)戴尔?申克著,韦小满等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刘立娟(1980-),女,山东淄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统计学的教学与教育管理,山东科技大学财经系,山东济南 250031

第7篇

2014年12月,在中央经济会议上,中央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概括为经济发展“新常态”,并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科学内涵,提出了在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新常态经济是与GDP导向的旧经济形态与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新的经济形态与经济发展模式。新常态经济的发展,需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好有关辩证关系,把握好健康、持续发展的理念。如:处理好与经济旧常态的关系,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中高速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正确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一、新常态经济是一种内涵更加科学的经济形态

新常态是旧常态经历长期演化到一定阶段后,内在逻辑规律演绎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内涵是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核心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是经济增长动力的机制转换。因此,在发展理念上,要树立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核算方式,以发展代替增长;在发展思维上,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战略上,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思想;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有机联系,拒绝产能过剩和过度消费。

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得经济发展更加合理

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表现为: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经济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型增长,四是第三产业突飞猛进。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要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积累智慧资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技术密集型发展道路。同时,还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制造业,促进制造业向产业的中高端延伸;做大做中国的制造业。

三、中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能够储存更大的发展潜能

按照经济发展的生命周期规律,经济发展在逻辑演进过程中,不可能长期以很高的速度运行;它受到很多因素的牵制,存在很多的环境阻抗,而这些风险和阻力呈现出指数增长的态势;还有很多的限制因素,如“木桶理论”的限制。像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目前的经济增长率仅仅为2%~3%。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运用正面激励和倒逼机制,发展高新技术、新能源、新动力、第三产业和创造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科学管理、内涵集约、绿色环保,同样可以实现经济的健康运行。

四、科技创新动力使得经济发展更健康

科学技术具有聚合效应,能够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吸引力、渗透力和爆发力。它是一种结构型增长动力,能够大大减弱边际成本递增、规模收益递减,资源环境限制、经济活动的风险,区域发展不平等、负的外部性等;提升经济发展的品质和效益,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较为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10%,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0%~50%。创新不足、不实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五、市场经济主导使得经济发展品位更高

新常态经济环境下,政府工作的职能应该秉承服务至上的理念,特别是在宏观调控、区域均衡发展、建立和维护社会保障体系、法律法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政府的职能在于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的方向,避免过度膨胀和萎缩(经济危机)。要加大市场经济的自身发展空间,按照其内在的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如价值规律、市场竞争规律、供求关系规律。形成良好的负反馈网络,及时调整偏差。

六、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持续稳定

陈浩(2012)通过对河南省2010年生态和经济发展的研究表明,2010年各市均为生态赤字,全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新常态经济秉承节约和珍惜利用自然资源的观点、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的生态论理学理念,运用资源环境一体化核算体系;利用“3R”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尽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绿色生产和消费。

第8篇

关键词:林业环境 林业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涵义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二)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三)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二)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产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发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的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三)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1、林业的生态效益: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立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的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四、生态效益经济的意义

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最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收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现金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办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2、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3、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建国.森林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J].林业经济问题,2002,(03)

[2]袁嘉祖.21世纪中国林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河北林果研究,2001,(03)

[3] 李笑华,李海东.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D].中国林业企业,2001年5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视频-8mav | 久久成人免费视频 | 久久天堂国产香蕉三区 | 91免费在线电影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a一级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毛片 | 亚洲综合套图 | 99亚洲天堂| 天堂vs亚洲| 91精品在线观看入口 | 91日本欧美高清人术艺术 | 99色热|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入口 | 99视频在线看| 一区精品国产欧美在线 | 免费观看麻豆视频 | 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三区在线观看 | 天天插综合网 | 免费亚洲精品 | 人人爱夜夜爽日日做蜜桃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不卡 | 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91 | 91官网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中文字幕 | 一区二区在线不卡视频 | 好男人久久 | 天天综合7799精品影视 |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色中文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 | 日本在线观看www | 亚洲www啪成人一区二区 | 国产原创中文av |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 | 男人精品天堂 | 久久激情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