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2 16:32: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青少年研究与实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对《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建构与量表研制》-书进行评述,研究认为该书从自主性这一层面对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解读,深入到了青少年健身行为的核心。综合运用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从主观能动性视角,引入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理论,初步提出了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概念及概念模型,构建了具有较高信效度的量表。
关键词: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量表研制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4-0053-0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13BTY045)。
随着“阳光体育”、“全民健身”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由政府倡导、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健身的行列中来。据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的《2010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持续20多年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这固然令人欣喜,但也引发了我们无限的深思:学生体质状况是在阳光体育运动“刺激”下才有所改善,如若没有了他律的、强制性的制度约束,学生健身的坚持性能否持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到底是自觉、自愿,还是迫于学校体质达标测试的压力呢?经过初步调研,曲阜师范大学房蕊教授观察到当前青少年健身自主性缺欠的现象,并就此展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建构与量表研制》一书就是这些研究成果的结晶。
该书是房蕊教授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由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发行。全书共七章,主要围绕“什么是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如何评价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两大基础问题进行探讨,整合了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从自主性和能动性两个层面深入解读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较为恰当地界定了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概念及概念模型,研制了具有较高信效度的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评价量表,填补了“自主健身行为”在理论与评价指标研究方面的空白。
1 独特的研究视角:引入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
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如果作为行为主体的青少年健身行为自主性没有被调动起来,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即使外部环境再完善,其健身的坚持性将难以持续,增强体质的持续性也难以保障。而在已有的研究中,“自主健身”仅仅是一个使用性语词,尚未上升到概念界定的理论高度。作者的这一发现,就使其必须寻找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才能实现理论及测量工具的创新。为此,该书从主观能动性的视角出发,引入了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理论,全面、深入地解读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建构了概念模型,确保“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及外延的科学概念。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界对青少年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问题行为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上,虽然这一研究取向对于防止青少年犯罪,纠正青少年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做出了很大贡献,但这种狭隘的研究逐渐背离了青少年发展研究的本意,因为对青少年发展研究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消除青少年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激发青少年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引导他们正向发展。该书遵循着这一研究取向,在建构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时,引入了两个有关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理论,即自我决定理论与意向性自我调节理论。前者是关于人类行为的动机理论,强调人的自主性,即人类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和自我决定的。后者是关于个体行使主观能动性的行动过程理论,个体通过设立目标,积极协调情境中的要求、资源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来调节自身的发展。通过对青少年积极发展相关文献的全面梳理,作者明确指出,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中的“自主”采用自我决定理论中自主的含义,但是仅凭这一理论并不能充分解释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它缺乏对自我调节过程中行为策略的关注,忽视了人的能动性,而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理论提出的选择、优化和补偿策略则成功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基于此,作者整合自我决定理论(SDT)和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理论)的相关概念,从自主性和能动性两个层面对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价值脉络作了清晰的界定,归纳得出了一个可操作化的概念。这就从理论上厘清了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本质和内涵,使人们对于自主健身行为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和全面的理解。
2全新的解读方式:注重行为主体对行为的经验解释
运用符号互动论和解释现象学分析的研究方法解读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是该书的一大亮点。从研究内容上看,已有关于健身行为的研究内容多为现象或经验性描述统计,主要体现在健身行为特征、影响因素、现状及对策等方面,至于附着在行为上的意义和解释则被忽略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研究路径和理论薄弱现状不无关系。国外体育锻炼行为、体育健身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我国健身行为领域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但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种等方面的差异,这些理论及理论模型很难直接用来预测、解释我国青少年健身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该书作者在这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力图从行为主体的角度解释青少年健身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注重行为主体对行为的经验解释,颇有新意。
研究伊始,该书就从探索青少年关于健身行为的经验世界出发,自下而上地为现象寻找理论,并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与整合中,建构了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此借鉴了符号互动论中的方法论思想和解释现象学分析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行为分析模式,刺激一反应( S-R)公式在解释行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仅仅把人的行为看成特定环境刺激下做出的反应,至于人为什么如此行为则不曾涉及。在社会心理学中,符号互动论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则走出了简单的刺激一反应分析模式,它关注人类行为的主观领域,主张对附着在行为上的解释和意义进行分析。因此,作者认为,对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研究,既不能重复地沿袭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S-R)分析模式,也不能自上而下地直接运用某一现有理论来解释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必须从行为主体的角度理解行为意义本身。从这条独特的思维轨迹出发,该书采用自下而上的解释现象学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研究参与者自身对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经验感知中,获得了一个敏感化概念。虽然从某种程度而言,“敏感化概念”缺乏对属性和事件的详细说明,但它却提供了从何处去发现经验现象的线索和启示。根据敏感化概念提供的线索和启示,作者对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具体表象的现象信息与自我决定理论及意向性自我调节理论进行互动解读,最终归纳出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操作化概念。这种从行为主体的角度解释行为发生和发展的研究路径,对我国体育行为研究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整体上颇具启发性和可操作性。
3高度的方法论自觉: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思维程序
毫无疑问,方法论不等同于具体方法。在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追问与反思中,张力为教授深有体会地说:“体育科学研究者亟需解决的不仅仅是研究的技术手段和具体方法问题,而更应关注的是对世界的理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实质上就是研究者所秉持的方法论理念,它决定了我们采用哪种具体研究方法和工具,指引着整个研究的取向。尽管学界已认识到方法论在整个研究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但在实际研究中,却没有给予方法论应有的重视,甚至没有形成方法论的自觉,导致研究程序出现逻辑错误而损害研究的科学性与合法性。有学者曾对我国体育学300篇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研究发现,我国部分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存在明显的方法论缺失问题,科学方法论与方法的自觉意识在体育科学研究中还没有形成制度性的氛围。难能可贵的是,该书作者则表现出了高度的方法论自觉,在明确而突出的方法论意识指导下,科学规范地选择与运用研究方法,既合乎逻辑又合乎经验地完成了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建构与量表研制工作。
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该书之所以能够实现理论与测量工具的创新,首先在于并没有将研究视野局限在刺激一反应( S-R)的行为主义模式下,而是站在社会学、哲学的高度,运用整体、辩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来看待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这一体育人文社会现象,并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渗透在整个研究设计和过程之中,使得青少年健身行为的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次,作者力图实践上下求索方法论,通过对“什么是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如何评价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两大基础问题的探讨,实现了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完美融合,提供给我们体育行为研究纵深拓展的范例。在理论建构方面,作者本着向上求索的“论道”精神,采用质化研究,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解读、探讨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具体表现,并且建构了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概念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在于如何精确地解读附着在青少年健身行为上的“自主性”,它关系到后续现象信息与相关理论的整合,直接决定着继之而来的建模工作和论证过程,关系到整个研究工作的成败。为此,作者借鉴了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思想和解释现象学分析的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具体表现的现象信息,从而保证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也成为该书的一大亮点。为了不流于单一论证,作者继续实践向下求索的“道论”理性,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等量化研究手段进一步探索、论证概念模型,进而研制出具有较高信、效度的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评价量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近十年来英语语料库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近十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进展与反思 关于近十年来医院信息化的发展与研究 近十年来梁漱溟思想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说文学”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李约瑟之谜”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颜氏家训》研究概述 近十年来国内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 近十年来我国历史教科书改革发展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2003―2012)国内人格发展研究概述 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发展实证分析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歧义研究综观与展望 近十年来历史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近十年来有关张治中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国内近十年来关于积极情绪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国内语言测试构念效度验证研究近十年来的发展 近十年来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研究的发展 近十年来针灸治疗失眠概况 中国近十年来创造动机与创造力关系的实证研究述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赵丽华, 何开云. Web2.0 在图书馆推荐书目中的应用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8):107-111.
[6]亲子阅读推荐书目[EB/OL]. [2008-06-02]..
[7]朱宗霞.推荐书目与素质教育[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增刊):20-21.
[8]刘金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评[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131-134.
[9]各年级学生阅读书目推荐[EB/OL].[2009-04-17]..
[10]钱斌.中学生必读书目、推荐书目、自荐书目与课外阅读[A].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图书馆现代化――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
[11]吴亮芳,李建红.分级阅读推广的尴尬与出路[J].出版发行研究,2010,(10),15-18.
[12]陈红艳. 数字时代推荐书目的发展特征及策略探析[J].图书馆建设,2009,(10):49-52.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测试赛;身体形态;测试指标;指标评价
中图分类号:G83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107-04
Research on the Test Indicator of Body Appearance and Its Evaluation in the
Youth Sport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in China
ZHANG Xiao-ying1,WANG Yan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Sports Department,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oriental College Campuses), Beijing 065001 China)
Abstract:The youth sport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was officially operated as the qualification game of the league in 2008. The test indication system of the test competition contains the body appearance test indicator, but the indicator was removed in 2009. There have been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body appearance indicator. Whether the indicator should be removed or stay is questioned. With methods including surveys, expert interview, reference inform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on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feasibility of the body appearance indicator in the youth test competition, scientifically proving the contents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he body appearance indicator, and raising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he conclusion proves that the rationa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test indicator of body appearance has been very controversial. And it should continue to bethe test indicator of the youth sport aerobics.
Key words: sport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body appearance; test indicator; indicator evaluation
投稿日期:2010-05-19
作者简介:张晓莹,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健美操教学与训练。
测试指标体系作为青少年测试赛的核心内容,不但直接决定测试赛的结果,影响个人比赛的连续性,而且一定程度上为健美操青少年选材奠定了基础。2008年青少年测试赛测试内容包含身体形态指标,2009年则取消了该指标,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仍然存在争议。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的“去”与“留”成为业内人士质疑的焦点,相关研究领域尚属空白。本研究对2008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进行分析,对身体形态测试指标存在的可行性及指标评价指数和标准进行探讨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这将对我国选拔健美操人才和基层健美操训练起到引导作用,并提供实证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竞技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测试指标与评价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查阅国内相关研究的论文,阅读体育测量评价、体育科研方法、竞技健美操、训练学等方面的书籍,同时收集我国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身体测试指标的有关资料,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针对研究内容,在文献检索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就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其中对2010年全国11站测试赛区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91份,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为98.95%。在全国健美操分站赛及锦标赛上发放专家问卷30份,回收29份,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为100%。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还对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1.2.3 专家访谈法 本文对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与评价体系的制定者、国家健美操项目主管及健美操领域的资深专家就本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面谈,征求宝贵意见和建议,获取权威性的理论观点和相关资料。
1.2.4 数理统计法 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对2008年13个赛区身体测试指标与评价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并对有关内容进行检验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测试内容与评定标准的构成 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状特征。反映外部形态特征的指标有:高度(身高、坐高等),长度(上肢长、下肢长等),围度(胸围、腰围、臀围、上臂围、大腿围等),宽度(肩宽、髋宽)和充实度(体重、皮质厚度)等[1]。由于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且在身体形态的各项指标中,有的指标受遗传度影响很高(如高度、长度和宽度指标);有的指标受遗传度影响则较小(如体重等充实度指标)。因此,在选材时,应重视高度、长度和宽度等形态指标,而与肌肉有关的体重等充实度指标,则应更多地依靠后天的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
表1 2008年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测试内容与评定标准
评定
结果高度身高、坐高下肢长/身高 长度 下肢长、指尖距指尖距/身高宽度头宽、肩宽、髂宽头宽/肩宽,髂宽/肩宽围度胸围/身高,腰围/臀围胸围、腰围、臀围体重通过表1可见,青少年健美操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主要从高度、长度、宽度、围度、体重五方面展开,采用指数的形式得到各评价指数的结果,该形态测试指标均为身体外部形态指标和派生指标。测量内容包括身高、体重、坐高、下肢长、指尖距、头宽、肩宽、髂宽、胸围、腰围、臀围,内容繁多,通过测量的数据,计算相应的评价指数下肢长/身高、指尖距/身高、头宽/肩宽、髂宽/肩宽、胸围/身高、腰围/臀围,通过计算所得的评价指数数据,换算得出相应的得分。总体来说身体形态指标尽量采用了定量评价,相对客观,但测试内容多,测量过程和评价过程都比较繁琐,无形中降低了测试结果的客观性。
反映充实度的身高体重指数,即体重/身高,体重与身高的比值越大,体重相对越重[2],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而身体形态测量指标中虽包含体重指标,但缺失了这一指数。有些二级指标是否必要,其测试内容能否省略,是否符合健美操运动员特征,所得的指数是否能客观反映健美操运动员的形体差异等成为“质疑”的焦点。
2.2 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的实施效果 指标的选取需要依据、需要积淀,指标的合理性需要检验。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在实行过程中通过专家对指标内容及评价的合理性、测试参与人员的满意度、测量结果几个方面对身体形态测试指标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为指标的完善提供依据。
2.2.1 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 由表2可见,29位专家中有34.49%的专家认为身体形态指标的设置较为合理,而20.68%的专家认为该指标设置“不合理”或“很不合理”。而在评价标准的合理性评价中,37.93%的专家认为身体形态指标评价合理性较高,近一半的专家认为身体形态指标的评价合理性一般,认为“不合理”和“很不合理”的专家占到13.79%。由此看出,身体形态指标的内容设置及评价总体均不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急需改进。
表2 身体形态指标的合理性(n29)%
2.2.2 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的满意度
表3 身体形态指标的满意度(n189)%
问卷调查统计得出(表3),有26.98%的人员对身体形态测试指标“不满意”,21.17%的人员对测试评价标准“不满意”,对测试指标内容及评价“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均占近50%,可见身体形态指标在实际的操作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裁判员和教练员对其的满意度均不是很高。通过访谈、深入调查发现,裁判员和教练员均对身体形态测量内容和评价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测量内容多,过程繁琐,耗时费力,误差大,被测者和测试者均感疲惫,评价过程统计人员工作量大,换算繁杂,关键是被测者对测量结果不满意。重置身体形态测试指标,使其精简,提高测量和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是身体形态指标重置的方向。
2.2.3 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赛成绩 通过对2008年参加测试赛运动员身体形态评定结果按组别、赛区等进行整理,可见(表4)各赛区的三个组别测试成绩中,一级组、三级组的平均得分分别为58.93和58.70,均不及格,最高为二级组平均得分65.53,但也不足70分,说明2008年测试赛各组别身体形态指标得分均不高。各项指数各组别相差不大,其中下肢长/身高与指尖距/身高两项指数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身体发育过程中,运动员上下肢长的比例也在稳定变化,仅有胸围/身高一项波动较大,三级组、二级组分别为3.42、3.73,一级组则降至2.15,可以看出,胸围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较大。
表4 各身体形态测试指数平均成绩分布
评定结果
X一级组 3.25 3.603.242.122.15 3.3258.93二级组 3.23 3.563.222.643.73 3.2865.53三级组 3.12 3.322.592.093.42 3.0758.70而在各组别各赛区统计表中(表5),以张家口赛区三级组最低,仅为38.06,最高为临汾二级组平均得分74.34,总体分值偏低,但各个赛区间相对稳定,并没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总体身体形态评分标准百分设置过高,导致运动员得分普遍较低,且拉不开差距,不能很好的体现优劣,得分与传统的健美操直观形象打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客观性遭到质疑。
另外一方面,虽然评分标准百分位置过高,运动员总体得分较低,各组别几乎都没有达满分的,但得分多在50-70之间,相对集中,通过对2008年所有赛区运动员身体形态得分按组别、性别进行Kolomgorov-Smironov正态性分布检验,从数理角度深入分析,对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存在问题的关键进行探究。如表6所示,三级组男、三级组女、二级组男p>0.05,符合正态分布,而二级组女、一级组男、一级组女p
表5 13个赛区身体形态测试平均成绩分布
表6 各组别身体形态测试指标评定结果的参数统计
(μ±2.5σ)
n4630284305450555X59.4258.0266.6364.5755.9361.96S10.8311.549.8910.6710.7311.76Kolmogorov-Smirnov Z0.8091.2940.9591.4231.7451.604Asymp. Sig. (2-tailed)0.5300.0700.3160.0350.0050.012P>0.05>0.05>0.05
2.3.1 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重要性 本文就“身体形态作为青少年健美操测试赛测试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中有75.86%的专家认为身体形态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24.14%,认为较重要的为51.72%,认为较不重要的仅占6.90%。由此可见,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运动员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技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同时对运动素质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2.3.2 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必要性 由美的事物的模样所显示出的“美”,就是形态美。“美”是健美操具有魅力的特殊表现。在形态上女运动员要体现优美,男运动员要体现壮美。优美动作轻盈美妙,能反映女子的形体曲线美和动作姿态的柔美。壮美是雄壮、刚健、雄伟有力,是男性阳刚之美的体现。
健美操属于技能主导类难美项群,对形态的要求很高。在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一书中,关于技能主导难美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作用的等级判别[3]如表7。
该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中提到,身体形态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要求运动员具有优美的形体,表现出动作敏捷而灵巧,运动员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注意姿态的优美,表现出优雅的气质或奔放的热情。此类项群运动员体形特征为:身体匀称、五官端正、女子颈部略长、锁骨和肩胛骨较平、四肢稍长、手臂较直、小腿长于大腿、膝关节平直、踝关节略细、跟腱细长清晰、手脚大、骨盆狭窄、臀部肌肉向上紧缩、肌肉呈条形。因此,青少年测试赛设置身体形态测试指标很有必要。
表7 技能主导难美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
作用的等级判别
决定性作用重要作用基础性作用。
2.3.3 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影响性 本文就“在同样的完成水平下您认为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对裁判评判尺度的影响程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37.93%的专家认为在同样的完成水平下运动员的形态对裁判评判尺度产生很大影响,48.28%的专家认为其影响较大,13.79%的专家认为其影响一般。由此可知,在同样的完成水平下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对裁判评判尺度的影响较大,良好的身体形态相对提高了裁判员的认可度。
2.4 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测试指标与评价的对策 身体形态测试指标在青少年测试赛中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但是需要改进。现行测量内容多,过程繁琐,测试结果误差较大,评价过程复杂,所得的指数难以客观反映健美操运动员的形体差异,缺乏数理依据,通过访谈,精简测试指标、降低测试结果的评分标准,长期跟踪调查建立健美操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指标数据库是提高身体形态指标合理性的有效举措。
2.4.1 指标重置,精简测试指标 身体形态指标必须具有高度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客观性,精简的测试指标和评价是其关键。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选择应以该指标测试操作过程为出发点,测试指标的选择应该能够充分且全面的反映被测试者的身体形态状况,明确设置该指标的测试目的,身体形态指标的指数确立必须具有针对性,避免重叠,增加反映人体充实度的体重/身高指数。清晰描述身体形态指标测试结果的换算方式及评定标准。
身体形态测量指标选取需建立在健美操运动员选材的基础之上,顺应健美操运动项目特点,从实际测试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出发,使测试指标和评价标准更加精简明确。
2.4.2 调整评分标准,提高其评分的合理性 对2008形态指标评定结果的分析,满分设置过高是造成普遍得分低、总体合理性差的主要原因。研究从既定指标的前提下对评分标准进行调整,降低满分,使其在现有基础上得分相对合理。根据正态分布理论,μ±2.5σ间包括全部频数的98.76%,评分范围覆盖了绝大部分。
表8 各组别身体形态评分标准的重置
X59.4258.0266.6364.5755.9361.96S10.8311.549.8910.6710.7311.76U0.750.83 48.87 58.79 56.11 47.42 52.63 Z'10076.50 75.81 82.77 81.49 72.91 79.97如果保证70%的通过率,各组别男、女满分标准为:三级组:男76.50、女75.81;二级组:男82.77、女81.49;一级组男72.91、女79.97。与此同时对二级组、一级组形态指标评价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使得总体相对客观,合理性增强。
2.4.3 长期跟踪调查,建立身体形态数据库,提高其科学性 身体形态指标的客观性、科学性、导向性、针对性是一项长期、繁琐而艰巨的工程,需要跟踪调查一批优秀健美操运动员,建立健美操运动员基本身体形态数据库并长期积累,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分析,筛选出适用于青少年健美操运动员可行的、科学的、必要的指标及指数来反映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2008年青少年健美操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从高度、长度、宽度、围度、体重五个维度展开,并运用各评定指数根据评价标准换算得出评定结果,整个过程采用定量评价,相对客观,但缺失了体重/身高这一评价指数,且测量内容多,指标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不够明确,满意度与合理性均不高。
2)各组别身体形态指标评定结果得分偏低,最高组别二级组平均得分仅为65.70,一级组、三级组平均得分均不及格;身体形态指标总体评分标准满分设置过高,没有制定适宜的指标来衡量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故2009年青少年测试赛取消了身体形态指标。
3)在同样的完成水平下具有优美身体形态的运动员对裁判评判尺度的影响性较大,同时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运动员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技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测试指标重要且必要,应将其继续作为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
3.2 建议 1)在青少年健美操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基础上,顺应健美操运动项目的特点,重置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精简指标测试内容,提高评价的公开性、客观性,提高身体形态指标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而完善身体形态指标。
2)长期跟踪调查,建立我国健美操运动员身体形态数据库,提高指标筛选和指标评价的科学性,以更好地反映身体形态。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87.
[2] 李洁,陈仁伟.人体运动能力监测与评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55.
[3] 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20.
[4] 关于下发《2008年全国健美操联赛青少年测试赛》通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08.
[5] 周建社,徐颂峰,等.我国竞技健美操一线人才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 :169-170.
【关键词】音乐实践;青少年;自主创新;能力
马斯洛曾指出,创造性是"任何儿童都具有而大多数人长大以后又会失去的"。这表明创造性是所有人都具有的潜能,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只要在科学与合理的培养下,在每个个体身上都能得到发展。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质量观、教学观和师生观。本着引导探究,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通过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勇于暴露自己学习的疑难,交给学生质疑的一般方法,通过质疑交流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实验中采用的措施是:1、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2、增加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3、允许学生向权威挑战,4、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音乐体验,为他们创造了展现自我的空间,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青少年的天性,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满足,也蕴含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也表现其中。这些都有利于发展儿童独特的审美感知,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使他们从小喜爱艺术,具有用绚丽的画笔、美妙的声音、优美的动作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能力。"在青少年强化音乐实践中呈现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的新景象。
目前,各地区都在研究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有这样几个关键的要素:一是属于自己的;二是创造出来的;三是新的东西。提高青少年自主创新能力,几乎成了许多教学研究人员的共识。但通过一些资料了解到,大部分学校对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青少年的音乐实践研究着眼点不明确,实践性、参与度不高,没有有效性地强化青少年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对提高其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的作用小。
音乐这门学科不通过实践的形式是没有办法实施和操作的,所以,音乐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首先,音乐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其次,音乐是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实感受的。音乐不是理论,音乐必须是依据音响,必须亲自实践。因此,必须通过具备两个条件。第一,音乐是音响,必须通过聆听和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来,进行主动创新、积极合作、探索研究。第二,音乐必须亲自实践,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实践包括聆听、编创、演奏和演唱等活动。
1、注意音乐的时间性,为青少年广阔而自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空间。
音乐是听觉艺术,青少年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音乐音响随时间的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然而它又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化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为青少年感受、表现音乐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同时,也要关注音乐艺术的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和体现。
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实践中积极引导青少年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过程都应重视青少年的音乐实践,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将其作为青少年走进音乐并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探索提高青少年有效参与音乐学习的实现形式和过程,就是积累大量的具体案例并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备课等形式积累校内外活动资源,发掘音乐教学的多种渠道,努力提升青少年的艺术素养。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青少年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3、充分挖掘青少年的有效参与性,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转变音乐教学和学习的观念,引入多种音乐教学方式,充分体现综合性、建构性、创造性和生成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有效参与性的发展;促使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探索提高青少年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参与的途径和方法,并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教学氛围。大力培养青少年艺术人才。倡导有效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就要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培养出创新性人才,为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建设做贡献。使学生通过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在音乐认知、音乐技能、音乐审美和情感上获得发展和提高.
>> 浅谈图书馆与青少年经典阅读 公共图书馆在改善青少年阅读环境方面的作用分析 试分析少儿图书馆与青少年网络阅读 图书馆加强青少年阅读推广的实践路径分析 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应对大学生移动阅读对策初探 新媒体下阅读方式的转变与图书馆服务水平提升对策 高校图书馆新媒体阅读推广策略研究 移动新媒体阅读对图书馆发展影响 新媒体时代图书馆阅读服务 图书馆新媒体阅读推广策略的研究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图书馆阅读模式与服务创新分析 公共图书馆推动青少年阅读的策略 图书馆应成为青少年阅读的主阵地 浅论图书馆应关注青少年儿童的阅读与学习 图书馆在青少年经典阅读中的导读工作 公共图书馆如何推动青少年经典阅读导读工作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阅读习惯研究与中小学图书馆管理 吉林省图书馆青少年阅读推广的理论与实践 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如何为青少年阅读服务 浅谈公共图书馆青少年儿童阅读推广工作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何韵,邱蔚晴. 浅议社交网络对青少年阅读的影响[C] //中国图书馆学会. 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2011年卷).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282—286.
[5] 王佑镁. 全民阅读视阈下未成年人新媒体阅读及其推广[J]. 中国信息界,2012(2):33—34.
关键词 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06-0096-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是我们党统一全党思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发展的思想保证,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青少年,是我们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功能的重要对象,因而,创新青少年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模式,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作为从事意识形态教育和研究的思政教师必须对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对策和建议。
一、新时期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信仰状况
青少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思想敏锐, 自我意识强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未来充满了热情和幻想,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正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政治信仰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应该看到,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
第一、部分青少年对国家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问题的关注度不够。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青少年的关注中心从政治转向了经济和人文等方面,不再把政治放在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同时西方文化的涌入亦使青年形成了价值观念的“去中心化”。西方实用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青少年更加关注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问题。他们重视社会价值的同时,更关注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此时他们还是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弱势群体,在这样的荡涤中或裹足不前,或无所适从,或偏激狂热,从而造成政治信仰缺失。
第二、部分青少年对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态度不积极。思政课仍然是学生政治方面知识的基础来源。青少年认为我们有必要上思政课,但是思政课程也需要改进,老师的教学方式需要改进。在多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思政课不能再一味的读读课本教条,这样很难激发青少年的热情。同时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把大量的政治现象和政治信息展现在人们面前,青少年在早期形成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及政治信仰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青少年处于校园的亚社会环境中,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尚不健全,多数尚未形成政治价值认同,在此状况下,必然直接影响他们政治信仰的状况。
二、青少年意识形态冲突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东西方文化冲突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渐弱。中国传统文化以集体主义为取向,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和国家,国家利益高于社会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其价值取向以强调自由和竞争、张扬个性,崇尚人权等为特点。这两种价值取向不同的文化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的冲突。文化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能共同促进双方文化的发展,但如果一方处于劣势或没有做好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应对,则容易导致本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渐弱,给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
(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迅猛发展,网络成为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手段、新阵地。无限网络打破了时空界限,打破了国家的界限,使互联网上各种文化思潮并存、激荡。一些西方国家更是利用其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将网络作为向我国青少年渗透其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大肆传播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及有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作用,容易造成人们意识形态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和迷茫。
(三)在多元文化碰撞下产生的民族虚无主义导致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激烈冲突之中,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巨大优势,采用各种方式对他国实施文化渗透,企图同化、消解他国的文化传统,从意识形态上进行。民族虚无主义是基于一种错误的、偏激的、割裂历史的文化反思,是对本国、本民族缺点的放大和对本民族传统的完全抛弃,以及对西方文化不加批判、不加分析的过度美化和采纳,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进而威胁到高校乃至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新思路
(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当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社会精神文化的导向与灵魂。同时,当今中国文化渐趋多元,就会有多种其他意识形态成分的存在。虽然有些敌对意识形态对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挑战,但同时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存在也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有益补充。因此,要维护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一方面必须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把握青少年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应该采取兼容并蓄、多元整合的文化态度对其他意识形态进行整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主导地位。
(二)拓展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向青年青少年传播中国化成果理论,特别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担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激发青年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树立远大理想、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主渠道、主阵地。当前,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专职理论教学队伍是一项亟待完成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具有坚定的和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其次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追求真理,注重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再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现实视野,一切从中国的发展历史实际出发,准确把握理论的精髓和实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聘要严格把关、考核,并定期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使其思想和业务知识跟得上时代脉搏。尤其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要在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唱响和唱好主旋律,必须要有一大批精兵强将,政治上可靠,业务上过硬,真正有能力把当代青少年团结在党的周围,团结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
(三)增强青少年社会实践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培养载体的选择和社会实践方法的运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以增强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力和实践感受力为目的,建立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社会实践方式,强化高校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主体参与的角色意识,增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自主性。具体来说,首先青少年的社会实践要实现连续性与阶段性;其次要建立激励机制,使青少年社会实践体现物质利益与义务性相结合;再次在实践活动的覆盖度上要使得社会实践体现普遍性和独特性相结合;最后在实践推动上使社会实践的指导和支持具有社会性和合作性。最终目标是使社会实践成为青少年觉悟提升、素质拓展的主要载体,成为学校与社会合作育人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恩亮; 高军,外国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13/09
2、张勇; 杨瑞华,大众传媒与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0/06
3、燕道成,网络暴力游戏涵化青少年意识形态的负面效应,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13/02
一、整合研究的理论依据
研究模式和研究实践同属于整合研究的范围,整合研究主要根据以下内容被提出且被实践。要将社会变革和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改变统一考量,当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中的变化程度太大、太快。所以,我们要对“变”这双方面的因素分析要遵循理论研究、实证支撑、实践促进等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探索,着重分析“变”的原因、表现内容、规律和教育方式等内容。
二、整合研究的方法
(一)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以科学理论、方法、技术等为依据,结合科学性及针对性两种原则,将现实研究对象中所存在的问题合理化。要根据青少年心理现状,一定要结合科学理论及规范方法将这一问题解决。因此,就可以根据路径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等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典型分析,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造成因素、状况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
(二)促进青少年的积极适应。研究问题要在研究理论和研究方向来实现,以研究方法、出发点、思路、干预措施及实施解决方法为依据,在素质教育的现状情况下,要以心理素质培养为依托,找到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帮助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以改善,让他们不仅愿意适应学习周边环境、适应生存、适应人际关系及社会准则等问题也要让他们逐渐找到更好的发展自我的空间,例如,智能、创造性、个性等方面。
(三)方法手段的有效性与程序的系统性的统一。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教育的研究,要确保方法手段的有效性和程序系统性的统一,就要根据研究阶段的不同特点而深入分析,采用问卷法、因素分析法、模糊量化法、理论分析法以及教育研究法等方式去考量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当前机制、训练对策、测量工具以及矫正方法。在青少年努力适应社会变革要求的基础上,帮助其主体性心理品质得以发展,将培养过硬的行为品质及心理素质作为工作的主要方向,根据心理咨询辅导、学科渗透、心理素质专题训练、多媒体辅助、审美陶冶等方式,使社会、家庭及学校等方面多加结合,为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及其行为方式更好的形成。
三、青少年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心理压力问题。因为青少年这一阶段的为他们一生中成长最重要的时期,他们要接受各种压力的考验。所以,压力成了导致他们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影响他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是由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学业、升学、就业、成才、人际关系、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通过现实情况结合理论解决方法,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及“社会环境压力”这些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二)学习适应问题。青少年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长大成才,当学生以大部分的经历去面对学习,就要考虑学习适应性与学习心理问题的关系,他们怎样去管理学习时间,以怎样的方式去学习,考试心理问题等等。造成青少年在学习中出现学校效果差、方法不当这些问题其实是与学习适应能力有主要关系的,另外,因为学生压力大、师资水平不高、父母给以子女的压力过大等客观因素息息相关。
(三)情绪困扰问题。因为青少年的思想尚未成熟,情绪波动特别大,并且足以影响心理健康。抑郁、多虑、强迫、神经质等反应都属于情绪障碍问题,主观上是青少年对自己情绪的把控能力差,客观上就要归结于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学业压力大等这些问题,笔者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
(四)网络心理问题。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很大,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的愿意也有网络成瘾这一重要因素,青少年出于好奇,对网络产生的痴迷的依赖感,想用虚拟的网络世界来填补自己现实中不够完美的思维精神状态,因为一些学校、家庭等社会因素在为学生打造最佳育人环境时的结果与理想中相距甚远,对青少年的培养不够全面。
四、构建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模式
(一)基本培养模式及其策略。分析讨论国内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且集合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及学生的现状,指出生理、心理、社会及教育这几个方面的统一结合才适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第一、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从主动发展及积极适应这两个方向着手处理,也是确定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第二、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调研方向,从积极学习、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及创新性的发展这些内容方面构成。
(二)具体培养模式及其策略。遵从整合模式的策略及培养方式,在整合模式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搞好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正确方式,第一、全方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协调发展,使他们在丰富学习之余,提升了自身能力,也是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第二、建立健全的心理素质培养体制,使教育不仅要符合青少年发展规律,还要让他们更好的接纳社会的改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 青少年数字游戏消费的娱乐化现状 青少年数字鸿沟的现状及对策:多案例研究 青少年数字化阅读推广浅议 浅谈青少年数字化阅读及其推广 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青少年公民教育与品德教育关系的思考 新疆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工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新进展 加强青少年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 论青少年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现状与建议 网“瘾”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公民教育内容的完善与整合 数字时代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同一性危机与媒体素养教育 学校健康教育与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的促进 网络时代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 日本青少年食育的内容与特征 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大家谈 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生态素养培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2]Cyberbullying: A whole-school community issue[DB/OL].http:///downloads/cyberbullying Overview.pdf.
[13]Cyberbullying[EB/OL].https://esafety.gov.au/esafety-information/esafety-issues/cyberbullying.
[14]Digital Literacy, Libraries and Public Policy: Report of the Offic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olicy's Digital Literacy Task Force[DB/OL].http:///wp-content/uploads/2013/01/2012_OITP_digilitreport_1_22_13.pdf.
[15]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DB/OL].http:///storage/documents/docs/P21_Framework_Definitions_New_Logo_2015.pdf.
[16]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Framework document[DB/OL].https://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335116/Master_final_national_curriculum_22071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