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9 09:21: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据理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网络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保证安全稳定的环境,因此在实际运行中需要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对网络系统各个部分进行性能分析,全面了解整个网络的运行情况,对于性能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的部分进行统计,并做针对性处理。安全问题一直是网络管理的重头戏。由于网络始终存在安全隐患,为一些企图不轨的黑客提供了平台。很多有用的个人或企业信息都储存在网络数据库中,因此必须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技术会针对各种非法途径进行检测,对没有权限的不法访客或软件进行屏蔽。
2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主要应用
2.1策略管理工具的应用
策略管理工具主要是网络管理人员对各种策略进行监测分析所使用的。虽然已经将策略归纳分类,但是对策略的编辑是一项工程巨大的工作,而策略管理工具的应用可以为网络管理人员提供一个便捷高效的操作方式,对策略进行科学的编辑管理,并将其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加入数据库中,以备不时之需。
2.2策略表示的应用
网络管理人员在对策略进行输入及编辑时,需要用到策略表示。就是策略数据库与系统之间的桥梁,能够将策略数据库与外界因素连接起来,从而简化网络管理的流程,减轻工作任务,将一些策略简单化,使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快捷。
2.3策略数据库的应用
策略数据库就是储存策略的仓库,不同于其他数据库,网络管理人员将编辑好的策略存放于策略数据库中,数据库能够自行对各种策略进行分类汇总,列出不同策略的不同作用,在遇到不同问题时就可以针对性做出应对。策略数据库不仅能储存策略,还能储存一些辅助参数,帮助提高数据库的系统性能。
2.4策略决策点的应用
策略决策点相当于人的大脑,是决策系统的指挥官。遇到网络时,该服务器开始作出决策,从众多决策中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并提取出来。这部分的功能就是将决策和问题对号入座,并负责决策的提取和分配。
2.5策略执行点的应用
策略执行点主要是解决问题的直接对象,可以将其理解为执行的客户端。策略被输出后直接由该部分直接表现出来,日常杀毒软件等都属于策略执行点的范围,是执行策略的一线工人,也是最能展现效果的部分。
3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技术模型建立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技术模型的建立主要是根据一定规律分布、为解决问题而存在的策略组模型与待解决问题对象之间通过某些联系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需要注意的是,策略模型是面向对象的,其核心就是前文提到的策略系统的大脑,即策略决策点,另外辅助于策略的其他功能组建一个完整的策略模型。策略模型的建立过程并非表面上看得那么简单。从宏观上看,整个策略数据库与存在的各种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策略模型。有些人认为策略与问题是一一对应的,其实不然,策略模型本就是多对多的存在模式,即一种策略可以解决多个问题,一个问题可以被多个策略解决,而整个策略系统的任务就是在策略数据库中寻找最适合的解决方法并贯彻执行。
4结语
关键词:RS485面向对象PID模糊控制
1前言
21世纪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以网络通讯和计算机技术为背景的建筑智能化正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作为智能建筑3A系统之一的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对大楼的水电暖通等机电设备进行集中的监控和管理已日益成为现代建筑中必不可少的配置。
下面就其中暖通空调系统的监控谈几点看法。
2RS485网络
中央空调系统管理复杂,运行工况多变,是建筑物能耗大户。为此,实施BA系统一般将空调系统作为监控的重点,往往投入60%以上的监控点和超过水电监控投资总和的投入。
但是不同厂商提供了不同功能的产品和系统,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致使它们之间依靠网关和大量软件的互联成为高成本、低性能的解决方案。从资源的利用,系统的设计、调试、扩张、更新、维护等方面来看,都给业主带来不利。
因此,目前BAS发展的技术趋势是现场总线技术(FCS)。美国Echelon公司于1990年12月推出的Lonworks技术正是采用了FCS技术,这是一种开放系统的通用总线。它的技术核心是神经元芯片(NeuronChip)和LonTalk协议。但对于中小型的监控系统,全面采用Lonworks技术,并不具有技术优势和完善的工程实现。部分采用或支持现场总线技术的产品在目前大量的中小型系统中更具有应用性。
以控制网络而言,LonTalk总线在理论上可以组成任意拓扑结构的网络。这种布线设计的随意性,如果运用不当,在工程实践中仍然是有技术风险的,并可能造成系统投资的增加。所以,中小型工程推荐运用基于RS-485总线的控制网络。该技术抗噪声干扰性好,广泛应用于过程控制领域,技术成熟,实现成本也较低。
在使用RS-485接口的总线时,对于特定的传输线路,从发生器到负载,其数据信号传输所允许的最大电缆长度是数据信号速率的函数,这个长度数据主要是受信号失真及噪声等影响所限制,两者成反比。图一所示的最大电缆长度与信号速率的关系曲线是使用24AWG铜芯双绞电话电缆(线径为0.51mm),线间旁路电容为52.5PF/M,终端负载电阻为100欧时所得出。(曲线引自GB11014-89附录A)。由图中可知,当数据信号速率降低到90Kbit/S以下时,假定最大允许的信号损失为6dBV时,则电缆长度可达1200m。实际上,图中的曲线是很保守的,在实际使用时是完全可以取得比它大的电缆长度。
图一电缆长度与信号速率的关系曲线
对于总线上的连接点的问题,根据规定,每个标准RS-485接口的输入阻抗为≥12kΩ,相应的标准驱动节点数为32。为适应更多节点的通信场合,有些芯片的输入阻抗设计成1/2负载(≥24kΩ)、1/4负载(≥48kΩ)、甚至1/8负载(≥96kΩ),相应的节点数可增加到64、128和256。
下表为一些常见芯片的可连接节点数。
节点数
型号
32
SN75176,SN75276,SN75179,SN75180,MAX485,MAX488,MAX490
64
SN75LBC184
128
MAX487,MAX1487
256
MAX1482,MAX1483,MAX3080~MAX3089
这样RS-485接口在总线上允许连接多达256个收发器。即具有多站能力,便于我们方便的利用单一的RS-485接口方便地建立起连接若干个现场控制子系统的网络。
以暖通空调系统典型的温控来说,每个节点现场控制器,可挂接多片温度传感器,以实现多点温度监测,距离在20~50m。从监控范围和监控对象来说,足以满足一般中小型暖通空调监控系统的要求。对于更大范围的系统来说,也可通过在RS-485总线加装中继器来实现。
3系统软件
从系统软件的设计来看,由组态软件进行二次设计,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开发周期。目前楼宇设备控制组态软件市场为JohnsonControl′s,Simens,Honeywell等几家公司所主宰。这些软件功能丰富,借助其完善的楼宇自控硬件设备,占有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存在着硬件设备要求较高的问题,出于对内嵌的设备驱动程序(I/OServer),及被处理数据结构等原因的考虑,一般需要配用其专用的网络设备。而且它的一些核心技术封装在??橹?,非厂家专业人员很难进行维护、调试。对于大量的中小型空调系统来说,其价格成本也较高。
所以借鉴组态软件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以实际系统中与各硬件直接相关的各控制量为对象名,作为系统设计的核心。软件系统则以与控制量映射的对象名作为各种操作的对象,通过对对象名的属性和值进行定义、赋值来实现硬件系统的状态变化。
在此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以Windows为平台,VC++作为开发工具,建立①CobjectName(对象名信息类),包括AI型、AO型、DI型、DO型四类,每一个类中包括控制量的属性和相关信息;②CtreeView(树形显示类),帮助建立系统结构;③Ccomm(串行通信类),实现RS-485总线上多机系统之间的通信功能,包括创建、初始化、读写、关闭等操作;④CODBCRecord(数据记录类),实现重要运行参数的保存,及相关查询更新操作;⑤CalarmError(故障记录报警类),对参数值超过设定上下限的现场运行状况进行提示。
整个软件系统则分为三个功能模块:①设置模块,定义各硬件地址,IO口对象名等;②界面模块,建立人机对话界面;③后台???,控制硬件采集、传输现场数据,及相关操作。
由于该软件系统基于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使得它的稳定、高效、及维护、扩展等性能得到了保证。
4控制算法
对于中央空调监控系统来说,传统的控制器多为PID控制算法。即,以设定值w与实际
输出值y构成的控制偏差e(e=w-y)的比例,积分,微分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
式中:Kp是比例系数,Ti为积分时间,Td为微分时间。
在控制器中改写成差分形式,在采样时刻t=iT(T为采样周期)时:
采用增量形式:
这样只要保存近两个控制周期的输出值ui、ui-1,和近三个控制周期的偏差ei、ei-1、ei-2就可以了。
由于具有积分环节,PID控制器可消除稳态误差,在工作点附近有较好的稳态精度。但对于空调系统特有的大惯性、纯滞后、时变等特点,单纯的PID调节,会存在积分饱和现象,使系统超调较大,延长了过渡过程。而如果简单的采用高PID系数,虽然可以缩短过渡过程,但容易使控制失稳,而导致室温振荡。
所以,利用双回路控制,在较大偏差下利用模糊控制,屏蔽积分作用,实时整定PID系数,以改善系统动态性能,成为高精度空调控制系统的考虑。信号处理流程如图二所示。
首先,确定控制规则:
IF{ei}AND{éi}THEN{K}
其中{ei}、{éi}为误差e、误差变化率é的模糊变量集合,{K}为比例控制系数KP、积分控制系数KI、和微分控制系数KD的集合。
然后,建立模糊变量集合和模糊控制规则表,以明确输出的模糊量。
5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空调系统的舒适性和节能性对系统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步要求或被要求进入暖通行业,对这方面内容的研究必将促进暖通行业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慧微机模糊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7
2江亿暖通空调系统的计算机控制管理【J】,暖通空调,1997,3(4):6-7
3苏学花等基于RS-485的分布式监控系统的设计,计算机应用,2001年第8期
数据挖掘技术是延伸和扩展了传统分析方法,可以发现传统分析方法不能发现的内容和规律,并且它将人们从单调、枯燥的阅读专利文献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用计算机代替了人类劳动,这样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提升了准确度。因此,数据挖掘作为一个专利分析的强有力工具被引入到专利分析中来,并且得到快速的发展应用。专利数据挖掘流程应考虑的问题:一是用数据挖掘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二是为进行数据挖掘所做的数据准备;三是数据挖掘的各种分析算法。故专利数据挖掘的一般过程通常按照以下步骤来完成:领会数据挖掘的目的,获取分析所用的数据集合,探索、清理和预处理数据,选择要使用的数据挖掘技术,使用算法解决问题,解释算法的结果。而其一般流程可简化为三个阶段: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结果解释和评价。本文采用简化的流程进行实证分析。
二、石家庄地区制药企业专利数据挖掘
本文对石家庄地区制药企业的专利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挖掘对象是华北制药集团公司、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四药股份、河北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市华曙制药集团、河北医科大学制药厂、河北圣雪大成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等地址在石家庄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药企,希望通过这些药企数据能够找到石家庄地区制药领域的核心组成,并能为药企更好地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IPC号是目前权威的专利技术主题的标识编码之一,基本包含了各行各业的专利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专利信息体系。目前国内外很多分析方法及技术大部分是基于专利的IPC分类号来分析专利技术主题的,此分析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科学性,而且对于具有大量专利信息的分析具有很好的总结概括效果。本文以专利全部IPC号为分析对象,并且构建IPC号之间的关联规则,在最大程度上揭示隐含的专利技术关联性,从而为石家庄地区制药企业专利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1.数据准备。数据来源的准确与否是数据分析与挖掘的基础,是数据分析与挖掘的根本。本文所使用的石家庄地区制药领域专利数据由万方数据公司提供,以制药企业地址为石家庄为检索条件,搜索出了包括从1985—2014年间石家庄地区制药领域专利644条,分别分布在A、B、C、D、E、F、G、H八个大部。对专利数据库中的644条专利进行筛选,根据“分类号”字段限制,它涉及专利信息的分类,有些IPC所涉及的范围与石家庄地区制药领域没有联系或联系很小,不宜保留。根据“申请人(专利权人)”字段的限制,剔除与石家庄地区制药不相关或制药企业地址不在石家庄地区的专利。最后筛选出590条最符合该领域特点的专利。由于IPC号在几乎所有现存数据库中均是以一个字段存储一个专利的所有IPC分类号的,形如:A61K38/26、A61K9/08、A61K47/12、A61P3/10,且每个专利一般都有好几个分类号,而每个企业又研究大量的专利,所以在进行专利分析之前,需要对专利IPC号进行数据整理。由于过于细致的IPC分类号并不利于专利主题的分析与揭示,所以本文中采用专利小类分析,就是取IPC号的前4位。并将申请人与其对应的多条IPC号进行拆分,拆分后的数据项有773条,即显示每个申请人对应的一条IPC分类号。
2.数据挖掘。本文数据挖掘过程将采用Excel和SQLsever2005软件,首先对所得到的数据导入SQLserver2005进行挖掘,利用SQLserver2005可以直接进行IPC号的关联规则挖掘,然后对专利信息进行分析。
3.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基于关联规则制作依赖关系网络图,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各个IPC号之间的关联和依赖状态。
(1)以A61K、C12N、C12P、C07D、C07C为中心的核心专利技术群。这些专利的IPC分类号是关键部分药物组成的各种化合物即药物主要成分的重要聚集组。A61K(医用、牙科用等的配置品)是项集次数最多的,即支持度较高的,C12P(发酵或使用酶的方法合成目标化合物或组合物或从外消旋混合物中分离旋光异构体)、C12N(微生物或酶;其组合物)、C07D(杂环环合物,例如邻氯苄星青霉素的合成)、C07C(无环和碳环化合物)通过专利相关知识我们已经知道这些都是药物的合成成分,即土霉素、链霉素、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和维生素的主要成分组成,是制药领域的核心。这也是和石家庄地区制药企业的核心领域相符合的。另外这些专利主题的相互关联、依赖说明了石家庄地区制药企业在该领域具有很好的布局网络,在研发数量上也占有一定优势,所以说是石家庄地区制药企业的主要研究领域。
(2)以B65G、C12M为中心的辅助设备专利技术群。药品的生产离不开设备的支持,所以设备方面的专利也能体现制药企业的技术水平。在图1中也能体现出来,专利间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和关联性,在核心专利周边有B65G(运输或贮存装置,例如装载或倾斜用输送机、车间输送机系统、气动管道输送机)、C12M(酶学或微生物学装置),这些是制药的辅助技术手段,与中心专利是相互联系的,也是制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在这些方面的提高有利于制药核心领域的发展。先进药品的研制离不开先进制药设备支持,所以设备水平的提高也是关键的。如图3所示,石家庄地区制药企业在这一方面的技术依赖网络也已经形成,说明在此技术领域也已经拥有较强实力。但与中心主要专利相比,辅助设备专利技术还是需要不断提高的。
三、总结
1)我的图像处理学习用的是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出版的《逆向式PhotoshopCS2实战学习119例》中文版,拿到后学得相当快。2)对逆向式教学法的认识。所谓的逆向式教学法,即先指导学生实践,再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总结出计算机理论知识。逆向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
2逆向式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
2.1实例操作
首先,把要操作的文件“学校教职人员分配表.xls”拷贝到学生电脑上(内容见图1),让学生打开,看几秒钟。接着提出操作要求:“根据分类汇总,统计出各学部的教职员工总人数?!比缓蠛脱豢椴僮鳎蠢鲜Σ僮饕徊剑僮饕徊?,步骤如下:第1步,选定数据清单中任意一个有数据的单元格。第2步,打开“数据”菜单中的“排序”命令,进入“排序”对话框。第3步,在“排序”对话框中,设置“主要关键字”为“学部”,选择升序或降序都可以,本次操作选择升序,其他取默认值。第4步,单击“排序”对话框中的“确定”按钮,对字段学部就进行了分类。第5步,打开数据菜单中的“分类汇总”命令,出现“分类汇总”对话框。第6步,设置“分类汇总”对话框中的参数。分类字段设置为“学部”,汇总方式设置为“求和”,选定汇总项设置为“教职员工人数”,其他项默认。第7步,单击“分类汇总”对话框中的“确定”按钮,就统计出了各学部的教职工总人数,完成了本次要求的操作。如图2。
2.2理论指导
Execl电子表格“数据”菜单中的“分类汇总”命令的意义是先分类后汇总。分类就是对分类项目(或分类的字段)进行排序,是升序还是降序视要求而定。这里没有特别的要求,可以用默认的“升序”来确定?;阕苌愿丛?,在“分类汇总”对话框中有3项要选择设置,第1是“分类字段(A)”,这一项一定要选择分类的字段,也就是刚排完序的字段“学部”。第2是“汇总方式(U)”,这一项中的汇总方式有“求和、计数、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具体要按数据清单应用的要求来选择,本题选择“求和”。第3是“选定汇总项(D)”,这一项可以选多项的,这里本例的选择是“教职员工人数”。
2.3应用提示
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会得到很多的数据,用表格来整理和分析数据是常用的方法。电子表格的应用方便了数据的统计、对比和汇总,对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找出规律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掌握“电子表格的数据管理功能”中的分类汇总等的操作是有用处的。
3实施后的效果
学生实践。学生老师共同操作后,接着给学生布置操作练习如下(如图3)(注:表中记录有删除,实际记录较多)。学生在做上面练习的时候基本不用辅导,个别除外,教学目标“掌握分类汇总的操作”顺利达到。
4教学的反思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ú灰欢ㄒ艽螅示淼姆⒎拧⒒厥沼肷蠛?,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际允墙萄Ч讨械囊桓鲋匾方?,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GPRS串行口心率网络协议处理E5112G18
引言
GPRS(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的简称,是一种以全球手机系统(GSM)为基础的数据传输技术。GPRS和以往连续在频道传输的方式(如GSM)不同,是以分包(packet)的形式来传输,信道是共享使用的,需要的时候才有数据包产生。用户可以随时进行数据传输,而不是每次都需要拨号上网。GPRS的数据传输速率可提升到56Kbps,甚至114Kbps。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远程医疗(telemedicine)逐渐成为发展的方向。在很多情况下,都要求将现场采集的病人的各种生理参数传到医疗或中心站。如将急求车上病人的数据传输到医院,以及对一般非住院病人的病情监护(社区监护)等。由于GPRS技术的特点,使得它非常适合这一类应用。
本文中,将介绍一种基于GPRS技术的生理数据传输的方法。
1方法
实验中,采用GPRS数据??镚18来完成通信的任务,所以传输的生理数据为心率。由于GPRS技术是一种基于TCP/IP协议的分包传输技术,所以数据在传输前必须进行TCP/IP协议的封装处理。这个任务由协议处理芯片E5112完成。单片机测量心率数据,然后通过串行口,送至E5112进行TCP/IP协议的处理和封装,再送至G18发送。
由于心率数据采用TCP/IP协议进行分包传输,所以在接收端不需要再配置G18,只需一台以某种方式联入互联网(必须具有公司的IP地址)的计算机即可。计算机中的系统软件(Windows系统)具有TCP/IP协议处理功能,能提取出网络传输的心率数据,在屏幕上显示。系统框图如图1。
(1)G18
MotorolaG18是摩托罗拉嵌入式三频900/1800/1900MHzGSM/GPRS???。该模块具有如下特点:①体积?。?0mm×80.2mm×7.5mm)、质量软(22g);②天线插座(型号MMCX)支持直线或直角连接;③支持9针RS-232串行接口(3VCMOS电平);④内含用户识别卡(SubscriberIdentityModule,SIM)读卡器;⑤3.0~6.0V工作电压;⑥支持语音、数据、传真、短消息和WAP功能;⑦GPRS分组交换速率可达到57.6Kb/s;⑧待机电流7.2±0.5mA,使用时平均电流300mA;⑨支持CSD模式(AT命令集,包括GSM07.07和GSM07.05)和GPRS模式(AT命令集,支持GSM07.60和07.077.5版)。
G19通过36针ZIF插座(或28针双排针式插座)与外部连接。36针插座中包括模拟语音输入/输出和数字语音输入/输出接口,外部SIM卡读卡器接口,以及RS-232串行通信接口(3VCMOS逻辑电平)。由于本实验只用到了数据传输功能,且模块具有内置SIM卡读卡器,所以所有接口中只用到了RS-232串行通信接口。该接口采用串行异步通信方式,能自动识别波特率(300bps、1200bps、2400bps、4800bps、9600bps、19200bps)。在数据传输模式下,G18的初始化、功能控制以及数据的通信都通过RS-232串行异步通信接口进行,因此,该??橛胪獠康挠布涌谙喽约虻?,是标准的RS-232接口接法。
相比之下,该??槭褂玫耐ㄐ判樵蚪衔丛樱?橛胪獠克械氖莺涂刂菩畔⒍纪ü惶子勺址槌傻拿畲ˋT命令集)来完成,而这些命令串就是通过RS-232串行异步通信接口进行传递的。命令串都以特定的字符(AT)开始;以特定的字符结束;中间部分根据命令的类型、长度不定,主要包括下列指令类型:??楣芾恚?榭?、关机,状态检测等),语音通信(拨号控制、通信状态报告等),数据、传真控制,短信息功能(短信息的撰写、管理和收发)。
(2)网络协议处理器E5112
E5112是上海精致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网络协议处理器,是完成TCP/IP协议的专用芯片,支持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文报协议)协议,实现将嵌入式系统直接与Internet相连。E5112具有客户机功能,可以主动请求TCP连接远方服务器通信。E5112也具有服务器功能,可以监听来自客户机的TCP连接请求,建立TCP连接通信。因此,使用E5112的系统之间只要知道对方IP地址和端口号就可以通过Internet进行通信。
E5112一端通过RS-232接口与G18连接,另一端通过并口与上位机相连。E5112提供透明通道和非透明通道两种工作模式。在透明通道模式下,E5112对单片机发出的数据不进行处理直接将数据发送到G18,收到的数据也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单片机。在这个模式下,短消息和语音功能可以由用户自己通过AT命令来实现。在非透明通道模式下,单片机通过串口采用帧格式与E5112通信。
E5112帧格式以十六进制数7E开始,然后是类型、长度、数据三个字段,最后以十六进制数7E结束。类型字段表示本帧的类型。E5112共有输入和输出两大类型。输入帧有读网关IP地址帧、设置服务器端口帧、设置ISP电话号码和用户名用户密码帧、设置SOCKET插口帧、发送TCP数据帧、发送UDP数据帧、读源IP地址帧等共13种。输出帧有物理层失败帧、PPP协商失败帧、PPP协商成功帧、SOCKET关闭帧、接收SOCKET数据帧、接收源IP地址帧等共16种。长度字符存有类型、长度、数据三个字段的长度(字节数)。数据字段只有当有数据发送和接收时才存在。类型、长度、数据三个字段中如含有十六进制数7E,则必须进行转义处理。
由于E5112能进行TCP/IP协议和AT命令集的处理,所以编程者完全不需了解TCP/IP协议和AT命令集,只需向E5112发送符合帧格式的字符串,或接收E5112发出的帧,即可实现GPRS数据通信。
(3)单片机、E5112、G18之间的连接
E5112的接口是5V逻辑,而G18是3V逻辑,两者要连接起来使用必须要进行电平转换G18的RS-232接口输入针(TXD、DTR、RTS)具有5V的容限,最大可接收5.5V的电压,所以E5112的这三个输出脚可直接连接至G18相应引脚。G18的输出最大值不能达到E5112的输入容限,应进行电平转换,我们采用漏极开路的驱动芯片74LVC07完成这一功能。图2为某一路信号进行电平转换的电路,74LVC07电源为3V,所以可以接收3V输入;而输出端经一上拉电阻连至5V,所以输出被上拉至5V。
由于上位机只提供并口与上位机连接,所以在单片机与E5112之间插入一个串并转换芯片16C550,进行串行和并行数据的转换单片机、E5112之间的连接见图3。
(4)心率采集
心率采集采用了从心电信号中提取的方法。采集得到的心电信号放大后,经心率检测电路转化与心电R波同步的脉冲,再由单片机计时测量其频率,求倒数可得心率值。心率数据经单片机测量完成后,存储在单片机的存储器中,需要时经串行口发送,进行无线传输。
(5)单片机采用了AT89C51,单片机的软件采用C语言编制。心率脉冲连接至0号外部中断引脚(INT0),定时器0设为连续计时。每当INT0产生中断,即将定时器0数值记录下来,减去上次的记录值,计算心率数值。
单片机串行口设为方式1,波特率为9600bps,1位停止位,无奇偶校验。上电后,首先向E5112(通过16C550串并转换)发送设置ISP电话号码、用户名及用户密码帧,其中ISP电话号码必须为“*99#”,用户名和用户密码可以任意设置,但不能为空。成功后,再向E5112发送拨号指令,等待应答帧,当接收到PPP协议成功帧,则拨号成功,否则需继续拨号直至成功为止(拨号成功后,网络连接就一直建立,有数据发送时即可即时发送,不需要拨号)。然后,向E5112发送SOCKET设置帧,设置本地、远端的IP地址和端口,如成功,则点和点通信环境已建立,调用发送TCP数据帧和发送UDP数据帧就可以发送心率数据了,其中心率数据置于TCP和UDP数据帧的数据字段中。
(6)接收端编程
在接收端的计算机上,主要应用VB的一个Winsock控件来实现接收发送的生理参数。利用WinSock控件可以与远程计算机建立连接,并通过UDP或者TCP协议进行数据交换。这两种协议都可以用来创建客户与服务器应用程序。
使用时,只需在接收窗体中插入一个Winsock控件,将Protocol属性设定为使用的协议(TCP或UDP),设置远程(单片机端)IP地址和端口,调用Bind方法,即可建立双方的连接。当单片机端发送心率数据时,将触发Winsock控件的DataArrival事件,在事件处理程序中读取GetData属性的内容,即可获得远端发来的心率数据。
端口的设置可以任意,但最好大于1000,以避开与常用的端口冲突。
(7)实验过程
由于条件限制,接收端计算机上网方式选择了有线电话拨号方式,以获得公网IP。实验时,首先接收端需拨号上网,获得本地的IP地址,运行VB接收程序。然后,在单片机程序中设定远端IP地址和端口,运行单片机C语言程序,检测心率并发送。这时接收端计算机就能收到心率数据并显示。
2结果与讨论
实验中,传送的心率数据都准确地无误地到达了接收方,传输质量非常稳定,且传输距离可以达到GSM网络能达到的地方。GPRS能实现“永远在线”,所以一旦建立GPRS连接,就可以随时发送数据,不需再拨号。由于心率数据传输的频率和数据量不大,所以耗费的GPRS通信费也是很少的。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传统计算机辅助数据处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研发出了现代结构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相对于传统的数据处理系统而言,存在以下优点:首先,在新的软件系统中引进了数据库技术,其操作模块和数据模块是独立的两个??椋梢允迪制涠懒⒐ぷ鳌F浯?,该系统采取了C/S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对量测数据的管理、导入以及结果处理。再次,采用SQL语言编辑形式,可以对测试数据的快速查询和对实验要求的快速访问。最后,该系统中预留了数据入口接驳功能,可以实现自由的职能扩展。
2实验数据处理技术方案
2.1实验概况
本次结构实验选取某铁路钢构三跨PC箱形桥,按照刚度相思的原则,将该桥的尺寸和模型尺寸拟定为18.2:1,该桥模型的总长度为29.6米,在墩身的建筑中,使用的是C40的混凝土,墩台使用的混凝土型号和墩身使用的混凝土型号保持一致,在桥身的建筑中,采用的是C60的混凝土类型,在1号和4号桥墩采用的支座是活动的,2号和3号桥墩采用的刚性连接支座,并对其采用竖向和水平的加载方式。在本次实验工况研究中,设置了四种工况,包括水平推力、张拉、配种以及竖向加重。
2.2对结构实验的分析
按照结构实验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将软件化为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数据库层,主要用于存储试验中用到的各种信息;第二层为数据管理层,主要负责对试验中各种数据的管理;第三层为处理结果层,该层主要是根据第二层下达的任务,实现对数据的结果表达。在Matlab软件中,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控制函数,并包括I/O设备访问所需要的函数,该函数可以实现对硬件的有效控制,同时也满足了硬件之间的通讯功能。
2.3对实验结构数抽象据库的分析
根据实验模型的机构体系,根据数据库的原理,可以得出抽象的数据库模型,该数据库的模型可以通过Access2000实现。在该数据库模型中,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例如用于存储百分表位移计分布信息的位移测点表,存储加载历程和工况的工况信息表,除此以外,还包括应力信息表、压力信息表、位移测值表以及应变信息表。在数据访问和数据管理操作中,不会对其他表进行操作,只需要通过位移测点表、测点信息表以及工况信息表来完成。采用这种数据访问和数据管理方法,可以有效的确保原始数据不受到破坏,提高原始数据的安全性。
2.4对数据管理和数据处理的分析
在对数据进行相关操作时,要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因此,在进行数据库操作的过程中,应该将其放在安全性比较高的C/S模型中,并在其前端管理程序中实现。通过控制Matlab软件编程数据管理程序,在ODBC中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接口,从而在Database中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和数据访问功能。在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多个方面的功能,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首先,要预留出UCAM接入口和PC接入口,并实现对数据的手动导入和自动导入功能。其次,要按照一定的条件,实现对数据的访问和对数据的查询功能,并做到便捷和高效。再次,要实现数据处理任务定制功能,根据数据查询的结果和数据的性质,程度可以对程度做出智能判断,并建立起数据连接机制和数据导入机制,最后利用Matlab来实现对数据库的管理功能。根据以上的论述,利用Matlab编程程序,实现了对数据的初步自动化功能和可视化功能。
3总结
论文关键词:技术进步 贸易格局
技术进步与贸易格局的国际贸易理论
(一) 技术差距模型 技术差距模型由波斯纳(Posner)于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波斯纳认为技术差距是国家间开展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国的技术优势使其在获得出口市场方面占有优势,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之前产生了技术领先差距,因此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但因新技术会随着专利权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国际贸易等途径流传到国外,当一国创新的技术为外国模仿时,外国即可自行生产而减少进口,创新国渐渐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产生的国际贸易逐渐压缩。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最终将被技术模仿国掌握,使技术差距消失。贸易即持续到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的时候。由于技术差距产生的贸易格局是:技术创新的发达国家出口创新产品,进口传统产品;落后国家进口创新产品,出口传统产品。
(二)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 年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and Vernon,1966)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而后威尔士(Wells)又进行了扩展,具体而深刻地论证了“技术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的观点。弗农把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新产品阶段,创新国利用其拥有的垄断技术优势,开发新产品,由于产品尚未完全成型,技术上未加完善,加之竞争者少,国内市场就能满足其摄取高额利润的要求等,产品极少出口到其他国家,绝大部分产品都在国内销售。而在成熟产品阶段,由于创新国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地位的打破,竞争者增加,市场竞争激烈,替代产品增多,产品的附加值不断降低,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成本的下降,拥有较低的成本的企业开始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且创新国和次发达国家市场开始出现饱和,为降低成本,抑制国内外竞争者,企业纷纷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及产品本身已经完全成熟,这时对生产者技能要求不高,原来新产品企业的垄断技术优势已经消失,成本、价格因素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这时发展中国家已经具备明显的成本因素优势,创新国和次发达国家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开始大量地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再将产品远销至创新国和第三国市场。新产品的主要进出口国家及贸易格局变化如表1所示。
(三)南北贸易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史格斯罗姆、安南特和迪诺波罗于1990年共同发表了《一个熊彼特的产品生命模式》一文,他们将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思想与熊彼特创新性破坏的产品创新观加以结合,提出了一个南北贸易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在该模型中,产品生命周期的长短以及产品贸易格局的变化均源于R&D活动,厂商间的研发竞争决定了北方产品创新的速度。一个企业在R&D活动中投入的资源越多,它赢得竞争的概率就越大;而且,每项R&D竞争延续的时间与R&D投入的总资源是成正比的。由于R&D竞争获胜者在制度规定的专利权限内可以享受垄断利润,发达国家的厂商为了实现预期利润最大化,就会不断加大R&D投入,推动产品生命周期的延长。 此模型说明,在南北贸易中,一个企业在R&D活动中投入的资源越多,它在国际竞争中就越具有优势,就可以将其新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去,并能获得专利保护期限内技术进步带来的垄断利润。
(四)格罗斯曼—赫尔普曼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格罗斯曼—赫尔普曼于1992年发表的《质量阶梯和产品生命周期》一文,提出了一个具有内生创新和模仿、质量竞争的两国产品生命周期模型。该模型认为因为北方拥有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和先进设备,所以技术创新一般发生在北方;南方国家可以在进口北方国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技术模仿,北方的创新和南方的模仿相互作用构成动态均衡。因为每一类产品都存在一个质量阶梯,所以北方国家可以通过创新提高产品质量而获得一段时期的市场垄断。南方国家的有效模仿可以打破北方的垄断 ,利用成本优势占领一部分市场份额,直到北方的下一个技术创新开始,这样的不断循环形成产品周期。创新带来模仿,模仿刺激创新,南北两方都可以沿着质量阶梯上升。但是,由于北方在发展研究上使用更多的资源,所以北方技术创新的速率高于南方技术模仿的速率,造成南北方存在一个较大的技术缺口。 本模型揭示出南北之间贸易与增长不断推动的微观基础就是企业家对R&D投资决策的理性选择。而且,该模型对于给定产业中市场份额与贸易形势的演进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和合乎实际的预测,说明了南方国家贸易条件得不到改善的原因。同时,该模型还强调了国家政府对技术进步和贸易格局的影响,如果北方政府增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则其技术创新速度越快;如果南方政府采取鼓励技术模仿的政策,则其技术转移的速度越快。 (
五)“蛙跳”增长模型 布雷兹斯、克鲁格曼和齐登于1986 年在《国际竞争中的蛙跳:国家技术领先地位的周期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国际竞争的“蛙跳”增长模型。该模型指出后进国家具有“后发优势”,政府通过有利于技术开发的政策,后进国家可以“赶超”先进国家,而先进国家的领导地位则可能“固定”。
其原因在于:从发达国家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在没有发生边际技术变迁时,规模收益递增能够强化发达国家的经济领先地位,而在没有发生边际技术变迁时,发达国家因受高工资水平和既得利益的影响,它可能会延迟对新技术的采用;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旧技术已有生产经验,新技术初始反而不如旧技术有效率,而发展中国家则更愿意采用那些最初效益不高但潜力很大的新技术。 “蛙跳”增长模型说明国家之间的优势不是绝对的,如果发展中国家把握后发优势,即通过边干边学等过程产生更多的内生技术进步,便能够在该技术先进的部门取得比较优势,并从动态的角度不断强化这种优势,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最终完全有可能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在此过程中,其贸易格局也会随之变化。
依据技术进步规律开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一)技术进步是决定企业和国家比较优势和外贸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从南北贸易模型和格罗斯曼—赫尔普曼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中可以看出,一个企业在R&D上投入越多,它在国际竞争中就越可能处于比较优势,就越可能将其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获得专利期限内的垄断高额利润。同时,北方国家由于技术和贸易的垄断优势,不断从科技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技术创新。北方国家的技术向南方国家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技术转移时滞,使得南方国家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模仿性的生产。在这种贸易格局中,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落后,南北双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可能在不断的拉大。因此,推动技术进步是开展国际分工和国家贸易的根基,是保证贸易利益的必由之路。
(二)培养技术创新的能力 技术进步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模仿。根据技术差距模型,发展中国家可以积极引进和承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在技术模仿的同时,不断提升技术吸收消化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技术创新水平。从“蛙跳”模型中也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的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把握后发优势,边干边学,完全可以在一些行业实现比较优势,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根据技术规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以及我国劳动法最低工资的实施,我国的劳动资源优势将逐渐被削弱,甚至消失,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也会随之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因此,根据技术进步规律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是大势所趋。
(四)政府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南北贸易模型和格罗斯曼—赫尔普曼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中可以看出,如果南方政府采取措施加快技术转移的速度,南方国家模仿生产新产品的时间就会缩短,有利于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同时南方国家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南方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也有助于更好的把握后发优势,实现“蛙跳”效应。因此,政府制定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对于推动一国的技术进步和改变贸易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