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3 15:15: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临床护理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院共有病床300张,有医护人员600余人,其中有护理人员280余人。2003年3月,我院成立了护理部风险管理小组,启动了护理风险管理系统,建立并完善了评定和呈报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制度,将具体职责落实到个人。2013年,经风险管理小组的调查发现,我院共出现59例临床护理风险事件,风险管理小组对收集到的临床护理风险事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确认了呈报的风险事件。本文将这59例临床护理风险事件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根据对患者造成损害的性质将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为直接风险事件和间接风险事件。直接风险事件主要是由护理人员造成的,比如在护理的过程中操作失误等。间接风险事件主要是由后勤系统和药房等其他部门造成的,比如护理用品的质量存在问题,没有及时维修护理设施,写错药品的使用方法等。结合我院制定的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定义和范围,把护理风险事件分成以下四大类;1)由护理人员离岗或脱岗等造成的事件。2)由护理差错造成的事件。如错误地给药,护理操作失误等。3)由患者投诉引发的事件。因病情观察不到位或护理技术欠佳而引起患者投诉。4)意外发生的事件。如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出现输液反应、摔伤等。分析我院出现的59例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操作人员的基本资料等。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分布
我院临床护理风险事件中给药问题(包括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和剂量错误,打错针、看错床号或姓名,患者误服药物外壳,错误地设置输液泵的输液剂量)的发生率最高,占所有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37.28%;其次为错误地执行医嘱(包括延误或未执行医嘱影响治疗效果,未及时停止执行用药医嘱),占所有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22.03%;再次为意外事件(包括患者跌倒或坠床),占所有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15.25%;第四和第五是未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服务投诉,各占所有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6.78%;第六是未发现液体内有异物,占所有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5.08%;发生率最低的是患者出现褥疮、抽错血液样本,各占所有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3.39%。直接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为79.9%,间接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为19.1%。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最高的科室是产科、外科和内科,共占所有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64.3%。
2.2 护理风险事件中的操作人员
从护理人员的护龄上来说,护龄<3年的护理人员发生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次数最多,占所有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81.4%;其次是护龄>10年的护理人员,占所有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11.8%;最少的是护龄为4~9年的护理人员,占所有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6.8%。从护理人员的学历上来说,大专学历的护理人员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次数为50次,占所有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84.7%;中专学历的护理人员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次数为9次,占所有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15.3%。
3讨论
在临床护理学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有两种,一是口服给药,二是静脉给药。
1.1口服给药:口服给药适用于心脑血管病较轻和较重的患者,经静脉给药治疗病情稳定以后,需继续治疗者,应用口服给药可起到维持治疗和避免急性发作作用。
1.2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老年心脑血管病常用的治疗方法,由于能很快达到血管浓度,其治疗效果也比口服给药和肌内注射快,特别是对病情较严重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和病程较长的一般患者因某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发作,静脉输液是首选的给药途径。
2静脉穿刺部位及方法与临床护理学研究
2.1穿刺部位的选择:心脑血管病患者,血管的病变,主要表现在大、中血管内,远心端的表浅小血管往往受损较少,因此选择手前臂、手背及指背静脉较适宜。手的静脉血一般由掌侧流向背侧,大部分自手背静脉网回流。对于消瘦、体胖、水肿等病情较重的老年患者,由于长期输液手前臂的及手背较显露的血管常被破坏,加上穿刺失败造成的瘀血、水肿等原因使手前臂及手背显露有弹性的静脉无法穿刺时,可采用手背、指背细小静脉作为穿刺的部位[3,4]。
2.2针头的选择:选择针头的大小,原则上是根据静脉大小及部位的深浅而定,一般手背及手前臂较明显的静脉选用6.5~7号针头,手背、指背较细小的静脉选用4.5~6.5头皮针较适宜。
2.3进针方法:老年患者静脉穿刺进针手法,采用直刺法较好,手背、指背细小静脉穿刺,止血带扎在穿刺点近心端5~7cm或手腕部,右手拇指向近心端前推,使静脉充盈再固定静脉。水肿患者皮下组织疏松,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周围组织压力高,血管不显现,脆弱,无触及感。行静脉穿刺时先用左手拇指沿静脉走行解剖部位压迫局部组织,使组织水分被推挤到静脉两侧,这时静脉可显现。然后绷紧皮肤,但用力不可太大,在欲穿刺的静脉下方0.5~1cm处,针头与皮肤成30°~40°角进针,待针尖斜面全部进入皮肤后,放平针头潜行1~1.5cm或针头进入1/3时,向下刺入血管内。穿刺的整个过程要做到轻、稳、准、迅速,对细小静脉,进针要掌握“宁浅勿深,见回血后不再进针”的原则。原因:细小静脉表浅不滑动腔内血量少,回血较缓慢,见有回血有明针尖斜面全部进入小静脉腔内。如果见回血继续进针就会穿破血管,使穿刺失败[5]。
为验证护生对知识掌握程度而客观评测,从信度、难度、区分度等方面首先对试卷进行评价。
1.1信度考试的信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科学的反映考试客观性及考试结果准确性,试卷的信度与考试结果受随机因素影响程度呈反比,信度的高低能保证学生考分真实可靠。根据教育测量学理论,试卷信度>0.50表明信度好,>0.80信度很好。信度系数采用克伦巴赫(Cronbach)α公式计算[2]。α=(k/k-1)(1-∑Si2/St2)(其中:k为试题总数目,Si2为第i题得分的方差,St2为考试总分的方差),α的范围为[-1,1]。本次试卷信度为0.53,可认为该试卷的信度良好,考试成绩可以信赖。
1.2难度试卷的难度系数P采用平均分方法计算,即P=x/W(x为学生的平均分,W为试卷的满分)。两个班级总人数为481,平均分为69.4分,难度为0.69,一般认为P值介于0.4~0.7之间,试题的难易程度较适中,该考试试卷难度较为适中。
1.3区分度将考生依照测验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把成绩列前27%和成绩居后27%的考生分别定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计算2组每题的难度,即PH和PL,则D=PH~PL(又称两端法)[3]。结果显示,本次考试区分度较好,能够将不同层次学生的成绩区分开。本次考试区分度统计及评价,见表1。
2ICU班与普护班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2.1总体情况对比ICU班考试成绩及分布成绩为45~98分(73.10±10.99)分,全距54分;普护班考试成绩及分布成绩为39~96分(67.30±10.81)分,全距57分。结果显示,进行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的ICU班考试成绩总体优于未采取教学改革的普护班,见表2。
2.2各类型得分情况对比通过对比ICU班和普护班各题型最高分、最低分以及平均分的得分情况,发现进行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的ICU班在各个题型平均得分高于普护班。
3讨论
3.1教学改革成效明显根据ICU班和普护班卷面成绩显示,无论是平均成绩还是各题型平均分,ICU班明显优于普护班,表明进行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药理学教学改革以后,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用药护理过程。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实践等方式,提高了护生学习护理药理学的兴趣,激发了护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使护生初步具备观察临床常用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的能力及用药监护的能力,具有对临床常用药物进行药物知识咨询、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的能力,具有对临床常用药品进行制剂的外观质量检查、配伍禁忌检查的能力,为步入临床护理一线工作岗位奠定基础[4]。今后,可以进一步将改革成果普及到所有的护生护理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
3.2知识点掌握情况有待提高根据ICU班和普护班各题型平均分统计结果可知,名词解释、单选、填空、简答平均成绩相差分别为1.4分、0.9分、0.8分、2.5分。名词解释和简答成绩相差较大,说明通过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药理学改革注重从宏观层面的知识串联,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单选和填空平均成绩相差较小说明对相关零散的、细节性的知识点强调不够,导致学生知识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
1.1模拟教学在国外的研究进展
目前模拟教学在国外临床护理教学中应用广泛,美国1/3以上的医学院拥有模拟训练中心。1999年Morton提出建立模拟人实验室,该实验室提高了学生模拟教学法的使用率,促进了模拟实验室的临床设置和护理学校的合作关系,验证护理能力和调查研究模拟教学方式的成果。Mehnay等2002年在美国组织了一项关于ECS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的调查研究,所调查的34所护士学校和6个模拟教学中心都将其应用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培训之中。美国医学教育科技公司(METI)研制的一套ECS系统,可用于急重症护理实践教学。美国1994年—2001年开展了职教育的STW(school-to-work)运动,2001年开始,在STW的基础调整为STC(school-to-career)运动,STW和STC的核心都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临床使用情景模拟教学提供基础。目前儿科护士接受培训不足,儿科急症医学模拟作为一种医学学习者管理儿科的方法,通过小儿仿真培训的研究,增强现有的儿科培训课程,提高了复苏技能和专业知识。高保真模拟是一个创新和有效的教学策略,改善学生入学教师短缺和有限的临床网站等问题,使教育把重点放在期望的内容,教多重目标。在急诊科室,要求护士有利用合适的操作资源并迅速决策的能力,如一个内科医生问诊病人的同时干预措施开始实施,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病人的康复和护理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有临床经验的急诊科护士认为模拟训练增加急救的自信心,增强评估和治疗的准确性,并提高护理质量。在本科护理教学中,模拟训练被用来教导和加强基本的评估技能,它提供学生在安全和可控制的环境中诊断和治疗临床病例的机会,利用设置临床中不可能出现的“标准化病人”评估护生的临床应变能力。
1.2急救模拟教学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我国临床模拟教学起步较晚,2004年初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率先引进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人(HPS)和ECS在我国开展急诊医学高仿真模拟教学工作[18]。2006年桂林医学院[19]购置了ECS并用于设计临床实践案例用于教学,应用于临床技能考核,改变了医学教育的现状;第二军医大学[20]于2008年从美国MedicalEducationTechnoliesInc(METI)引进ECS,并对教师进行操作培训,初步将ECS应用于胸外伤实习教学中。国内研究应用ECS情景模拟法,改变了以往“专家讲课为主+单项技术操作联系为辅”的培训方法,目前采用“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技术练习+综合模拟训练+录像分析总结”模式对护士进行培训。彭美娣等研究ECS在创伤性休克护理综合性实验的应用,设计教学案例,学生模拟演练后,教师进行录像分析总结,培训后学生的理论成绩提高。郎雪南等运用ECS开展体验教学,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覃红桂等应用ECS结合情景教学法应用于骨科急重症护理教学,创建了开放性骨折、骨盆骨折、复合伤疾病等病例,通过培训前后理论成绩比较和学生对该方法的满意度,缩短了理论知识与临·263护理研究·2015年1月第29卷第1期下旬版(总第491期)床实践的距离。黄伟青等应用ECS仿真系统设计了适应中国医学生的学习软件,开发适应于教学的急诊医学病例。赵嘉等应用ECS结合情景模拟法对岗前护士培训,研究显示应用ECS培训的护士考核成绩高于应用传统培训法的护士的成绩,提高了新护士的护理综合技能,为规范新护士岗前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王建荣等研究有效的培训模式包括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及方法、考核要求等4部分,培训模式能否有效落实是直接决定培训质量的优劣。
2模拟教学的病例设计
2.1脓血症
通过脓血症机构的协议采取合适的措施,开放静脉通路,吸氧装置打开,抽血做实验室检查,模拟装置通过每一步干预及干预的时间长短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反应。每一步机器都会反应,如果关键的一步没被实施,模拟装置会出现恶化指证,所以需要护士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此时教师可以观察护士在没有提示下的处理问题的反应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
2.2心搏骤停
适用于训练的反应对低频临件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住院期间心搏骤停。所有的实习生在初始的气道管理技能测试,然后被随机分配接受立即或延迟的个性化培训。使用ECS模拟器初始气道管理分为具体的分析步骤一步成绩和总成绩均记录初始每个实习生和10个月后的气道管理技能培训实习生重复测试实际病人的气道事件得分。实习生在实际初始气道事件显示了优异的临床表现的直接观察,使用ECS个性化培训实习生是实现初始气道管理技能提高,并转移到真正的病人床边的一种有效手段。
3临床护士工作的性质和核心能力要求
护理工作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晚熟性,护理人员的成长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得以实现。临床工作经验少、危急症的观察能力差、急危事件的处理能力差的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面对病人突发的病情变化或意外事件时,不能及时发现,不懂如何处理,且存在胆怯和焦虑心理,抢救配合忙乱无序,急救技术不熟练,不能保证有效的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全。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评估与干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跨文化护理能力、教育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其殊岗位如ICU护士还包括掌握和运用ICU设置与管理的能力、掌握和运用对危重病人护理的能力、掌握和运用对专科技术的能力、教育与培训的能力。护士核心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讨论
模拟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基础动手能力有关。一部分学生可以自信地完成操作,另一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的提示,使其积极参与进来,进而增强其动手能力和自信心。每项操作的时间过短,3min换一种疾病状态,学生只有先按暂停键,演练后,再继续开始才能操作。因为时间短,学生无法胜任,经过暂停后模拟教学的合理性和实际性被削减了。在模拟教学中学到的技能是否真正应用到临床实践还有待研究。
5小结
1.1护生护患沟通能力欠佳护生社会经验缺乏,与患者沟通能力不足,加上基础知识掌握不全面,不能正确向患者做宣教及健康指导。据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医疗纠纷源于沟通缺乏,而护生对于护患沟通的认识更是不足,使得近几年护患纠纷中医学生的比例逐年提高,影响了临床实习,据调查患者投诉中更是有45%是因服务态度(主要是言语不当)造成。
1.2护生实习时面临就业、升学的影响很多护生为了更好发展及缓解就业压力,在进入实习后不久便准备升本或考研。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护生放弃实习,把精力都放在了考试复习上而将实习只放在次要位置。到了毕业季,护生又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用大量时间用在寻找工作单位并参加各种面试、考试。种种行为都会对临床实习造成影响。这不但会使实习的效果变差,还可能出现因技术不佳出现失误而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危害。
2.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的对策
2.1临床护理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在教学中注重教师选拔,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及医院对带教工作要加强重视,给予带教工作更多支持,更加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如教师的规范化培训,定期临床技能培训,并加入年度考核,奖惩分明,提高积极性。另外积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引入双向评测。通过护生对带教老师进行评教,更好的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2加强护生性格塑造及护患沟通能力、法律知识的培养进入临床实习后,护生会面临环境转变,以及学习、实践、护患沟通等诸多问题。带教教师应用自己的热情及专业素养让护生爱上自己的职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精神,全心的投入到实习中。同时应告知护生注意仪表仪容,尊重患者,讲究沟通技巧,指导其与患者建立和谐关系。在带教中也应加强法律知识、规章制度的培训,让护生清楚自己在实习中的角色,若因私侵犯了患者的权益,则应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负责。
2.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护生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应注意改善教育方法及教学模式。如应建立临床模拟病房及增加见习时间,让学生真正贴近临床,更好的为实习创造条件。另外因当前医学发展迅速,一线工作流程及医疗器械器具等逐年更新,更应改善教学,跟上时代脚步,尽可能缩小课堂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
2.4结合护生实际合理调整实习时间为减轻护生就业及升学压力,可结合学校及医院实际情况调整实习。如我校目前已将部分学生见习时间提前,增加学生半年自由支配时间,有利于毕业生合理安排就业及升本、考研时间,提高就业率及升学率,以提高毕业生竞争力。
2.5与学校密切合作加强护生管理加强校院联合,注重思想道德、出勤率等考核工作的管理,做好出勤率及出科、毕业评测工作。对不服从管理者,多次警告屡教不改者,视其情节轻重,可考虑给予取消考试资格、纪律处分甚至停止实习。严把质量关更好完成临床实习。
关键词:产妇;产后出血;临床;抢救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24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046-01
对于产妇在产后出现出血的现状也时有发生,已经成为困扰产妇安全和医院临床救治护理的难题。对于产妇出血的有你就,在医学上,一般来说,产妇在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就是产后出血,孕妇在产后出现出血的现象十分的危险,这是导致产妇身体虚弱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临床上这些都是有相关数据统计的,值得引起医院的重视。据临床研究表明,造成产妇产后出血的因素很多,一般分为:凝血功能障碍、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及产妇不正常的情绪等因素。产妇出现产后出血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治疗,因为这一时段产妇的病情变化迅速,对产妇的生命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医院的护理人员必须第一时间做好出血产妇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工作。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1年4月~2012年4月期间,我院产科共接收经阴道分娩产妇380名,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6.3±2.7)岁。依据阴道出血流量统计,有30例被界定为出现产后出血症状,其中包括21例(70%)初产妇与4名(13.3%)经产妇,4例(13.3%)单胎妊娠与1例多胎妊娠(3.4%)。
1.2 方法
1.2.1产前观察与出血测量
产妇在生产分娩过后,应对其实施密切的观察,要不间断的对产后妇女的身体情况进行观察,时常对他们的会阴、阴道以及子宫收缩等进行检查,还要对她们的各项机能进行测量,比如呼吸、血压以及脉搏等,同时注意她们的自觉症状,及时帮助他们排空膀胱。同时在产妇生产分娩后的24小时内,要做好阴道出血量的测量。针对阴道生产分娩的产妇,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做好相关的预防、测量和防护措施,如在其臀下放聚血器,不间断的测量产后一段时间的阴道出血量。对于剖宫产的产妇,更应该提高防范意识,提高护理的质量,及时测量出血,羊水被吸尽之后,还要使用负压瓶对生产过程中的失血进行收集,最后应当将产妇阴道内的积血挤出。
1.2.2产妇出血抢救
产妇在生产分娩后出现子宫大量出血,应立即对其建立静脉通道2条,以第一时间补充产后出血妇女患者的循环血量,如果情况需要,还应进行静脉切开输液、输血和股静脉插管以及颈静脉穿刺。对产后出血妇女患者的神智、肤色、血压呼吸以及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的监测、观察,并以其实际情况,控制静脉输液速度。于此同时,要注意她们的自觉症状,防止患者出现肺水肿。对患者的出血颜色、气味等进行准确的记录,观察是否有血凝块。还要对她们的出入水量进行记录,对其组织灌注量和血容量进行以及肾功能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与掌握。对产后出血妇女患者出现了多器官功能障碍或是严重休克,要第一时间告知主要医师,还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其做好详细的治疗与护理记录。
1.2.3产后出血护理
1.2.3.1常规护理方法
产后出血通常事发紧急,护理人员自身需首先保持冷静而清醒的头脑。让产妇保持去枕平卧位,同时及时给与保暖措施及面罩吸氧,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可适当加快输液速度,但需密切关注产妇的神志变化情况及自觉症状,防止输液加快过度而引发急性肺水肿,随时观察并记录产妇呼吸、脉搏、血压、肤色以及子宫的收缩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向主治医师报告。
1.2.3.2出血护理方法
产妇分娩后,应对出血量、出血颜色、气味及血凝块等情况做出准确的判定,特别是出血量接近甚至超过500ml且还未见控制时,需立即实施止血处理,并严格遵医嘱给与产妇使用止血药和宫缩剂,更关键的是查找出血位和出血原因,积极纠正休克症状。出血原因通常有宫缩不良和软产道损伤等,若未能在这些方面寻得确切的出血原因,可考虑产妇可能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整个出血护理过程设专人做好危重护理记录。
1.2.3.3心理护理方法
产后在产后出现出血之后,由于他们对医疗知识不甚了解,可能连及家人都会出现心慌,六神无主的现象,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消极的心理情绪和心理反应,这时候就要对他们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教育,医护人员要做好安抚工作,从专业角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安抚产妇本人及其家人,让他们了解产后出血的相关知识,然后提高他们的协作配合意识,这样,患者的生命健康就会得到保障,为开展治疗提供有效条件。
2、研究结果
在研究的30例临床产妇产后出血患者中,他们的出血量均在500ml以上,更多者出现了3倍左右的量,其中有2例发生休克。通过采取积极的出血护理,出血及休克均得到控制和纠正,且未有感染病例发生,对产妇出血病情有了一定的控制和治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产妇的身心健康。
3、讨论
产后大出血的抢救和护理非常重要,如果产后出血妇女患者出现严重官缩乏力出血不止,甚至需要手术切除子宫,远期也会给产妇带来极大的生理和心理的刨伤,并影响远期的生活质量。产后大出血可迅速引起失血性休克,休克时间过长可引起席汉氏综合征,甚至导致产妇死亡产后大出血抢救是否成功 主要在于及早发现和及时抢救护理,特别是对隐形出血者,由于宫缩乏力造成大量的血液积存在宫腔,而不出现阴道流血更不易发现,及时发现后的处理主要依靠产房工作人员和病房的护理人员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护理。
参考文献
[1] 谢爱群.前置胎盘致产后阴道大出血病人的抢救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2(3)
近年来,各高校院系结合本专业特色,在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教师培养、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2,3]。已经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了它们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但相关报道多以理工科及文科院系为主[4,5,6],而关于医学院系特别是护理学院系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方面所做的报道却较为鲜见。近年来,我们结合护理学专业特点,对2001级、2002级、2003级毕业论文工作加强管理,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通过施行举措,在督促毕业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论文写作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本文将对这些举措进行介绍,以期为今后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适当的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学时相对压缩,使学生在横向知识体系加宽的同时减少了专业知识的深度,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使毕业论文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7]。其突出的问题有3个:
1.思想重视不够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的不断发展,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量随之增加,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资源趋于紧张。大多数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指导时间和精力上投入也非常有限。
而对于学生方面,有的学生平时课程学得不扎实,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容易造成对论文写作的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对指导老师的依赖性太强,不能正确、灵活地利用论文检索工具。有的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在要上交时随便从网上东拼西凑地抄袭,敷衍了事。这些学生都是从思想上没有能认清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浪费了毕业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机会。
2.时间安排不当
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往往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始,若时间安排的太晚,会给论文的开展带来困难。一方面,学生进入论文的设计时间较晚,不能深刻地理解题意,更不能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准备,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接触较晚,容易给师生交流和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带来不便。
3.格式欠规范
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排版样式多样,错别字众多。而且许多学生习惯性地从网上下载一些文字,然后进行简单的拷贝,一方面容易造成知识产权的问题,另一方面会造成文章的写作风格不一,使文章缺少连贯性。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举措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护理学系结合本院系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规范要求,严格把关,以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
1.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好组织动员总结工作
系部广泛动员全系教师、应届毕业生和临床教学医院,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证学生论文的质量。护理学系成立了学术分委员会,召开专业教研室会议,布置年度毕业生论文工作安排,制订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格式、确定严格的时间节点,最后形成详细的论文指导计划。在学生下点实习前进行专题毕业论文动员,组织有关教师讲解、宣传毕业论文重要性及写作规范。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在掌握所学知识、培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取学位和顺利毕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召开毕业论文工作总结大会暨优秀论文颁奖典礼,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及临床优秀指导教师,邀请优秀论文作者上台介绍论文写作经验,由专家现场提问点评,并安排低年级学生共同参加,以使其对毕业论文工作有所了解。
2.严格制定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程序,确保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根据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我系特制定了《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规定》,以规范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同时,又详细安排了毕业论文工作的具体程序,将毕业论文工作划分为准备阶段、选题与审题、开题报告、论文撰写、检查与指导、论文评定、工作总结和归档与保管阶段,明确列出各个阶段的工作程序与要求、要求完成的时间以及完成人,并结合本科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一年的实习期划分为上、下两个阶段:上半阶段要求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下半阶段主要集中精力撰写论文,并集中选择一个科室继续完成实习。然后再将两个阶段的时间进一步细化,列出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的各具体的时间段,保证了临床医院与实习生对实习与论文工作能够心中有数,确保了毕业论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我系制作了毕业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登记表、开题报告、评审表、成绩登记表等一系列表格材料,发给临床医院使用,并制作了论文“书写体例”,以统一学生论文的格式。还由郑国华博士制定了《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分细则》,使论文的评审有据可依,从而也保证了论文成绩的公正性。
3.加强系部与临床教学医院联系,监控毕业论文工作全过程
为进一步完善论文管理工作,在2005年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工作会议上,我系与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各临床教学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临床教学负责人一起,讨论了此次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改革的情况,听取各方意见。2006年5月,我系在2001级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完成以后,也专门召开了毕业论文工作总结会议,与福州地区部分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一起评选优秀论文、探讨改进工作的方法。2007年1月,举办2006年临床护理学师资培训班,对全省十五所医院护理人员代表进行为期三天的培训,介绍“护理临床教学与毕业论文工作”、“护理科研基本程序”等知识。此外,考虑到我系的毕业论文工作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又专门安排了系部老师参加指导,负责与各临床医院护理部联络协调及为学生答疑释惑。并自2006年起,系部安排教师作为联络员,下到福州各临床教学医院,参加论文开题、论文答辩,并加强中期检查。
4.临床教学医院密切配合,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
临床医院重视毕业论文工作,组织成立毕业论文评审委员会,严格选聘指导教师,开展指导人员培训,交流论文指导经验,明确工作任务、职责,清晰论文指导流程。护理部针对学生论文的选题、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文献查阅等进行了专题讲座,讲座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论文评审委员会认真审定学生上报的课题,安排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协助学生论文拟题,为学生写作答疑,避免学生在论文创作过程中走弯路。护理部组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针对学生论文题目、论文设计、方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护理部负责宏观调控,指导老师则耐心细致引导学生搜集论文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并针对论文相关内容定期进行督促和检查,及时与学生交流并对论文进行修改,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最后学生论文完成后由护理部组织论文评审委员会对学生论文进行评审,选出优秀论文上报系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护理部及时进行工作小结,综合分析学生毕业论文水平,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取得的成效
1.学生表现了较高的悟性和科研能力,个人潜能得到发挥。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运用相结合,培养了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1、《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中华护理杂志》
3、《中华护理教育》
4、《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5、《中国临床护理》
6、《中国护理管理》
7、《现代临床护理杂志》
8、《天津护理杂志》
9、《上海护理杂志》
10、《全科护理》
11、《齐鲁护理杂志》
12、《临床护理杂志》
13、《解放军护理杂志》
14、《护理与康复》
15、《护理研究杂志》
16、《护理学杂志》
17、《护理学报》
18、《护理实践与研究》
19、《护理管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