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3 15:14: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编辑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炼钢一次除尘风机高压变频器采用交-直-交高压方式,高压变频器每相由8个功率单元串联而成,各个功率单元由输入隔离变压器的二次隔离线圈分别供电,功率单元为交-直-交结构,相当于一个三相输入、单相输出的低压电压源型变频器,主电路开关器件为IGBT。功率单元由主电路包含整流滤波电路,逆变电路,旁通电路三部分。功率单元的输入额定电压AC750V,经熔断器进入三相整流桥整流,经电解电容滤波,变为直流电;逆变电路由四只IGBT组成单相全桥逆变电路。将直流电变为SPWM波输出。旁通电路由一个单相桥整流和一只可控硅组成,旁通电路的作用是在功率单元发生某些故障时,把四只IGBT全部关闭,故障单元不再有输出波形,此时把旁通的可控硅打开,使外电路电流流过本功率单元时通行无阻,旁通整流桥为交流电流提供通路。功率单元串联多电平PWM电压源型变频器拓扑图如图1、图2所示。控制电路由光信号通信电路、IGBT驱动保护电路、可控硅驱动电路、故障检测电路等组成,变频器主控制器与功率单元之间的信号传输采用光纤,具有良好的抗电磁干扰性能,功率单元IGBT的驱动信号来自于变频器主控制器。
2调速系统的改进
⑴为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及达到好的节电效果,风机传动采用高压变频器进行控制,风机传动设备变频改造时拆除电动机与风机之间的液力偶合器,对电机基础进行改造,将原基础打去-1000mm至钢筋网层,重新焊接钢筋制作浇筑基础,电机前移与风机直接相连。实施前后见对比图3、图4。⑵变频调速系统和现场PLC控制系统进行通讯连接,从现场PLC控制系统发出变频器的启动、停机等信号进行协调控制,根据运行工况按设定频率,实现对风机电动机转速的控制。变频器具有非常完善的自诊断和保护功能,变频器有过电压、过电流、欠电压、缺相,变频器过载、变频器过热、电机过载、输出接地、输出短路等保护功能,变频器配备汉字显示的液晶显示屏,可实现变频器参数设定和显示电机电压、电流、频率等状态参数;一旦变频器发生故障,进入保护状态,系统自动记录故障原因、故障位置及发生故障时变频器各状态参数,便于故障排除。
3运行分析
转炉一次除尘风机在改造前,风机高速运行在1250r/min,电机功率因素0.88,风机电机电流120A左右,风机低速运行在500r/min,风机电机电流40A左右,自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转炉一次除尘三台风机电机采用高压变频器控制系统投入运行后,风机高速运行时电机电流在97A左右,风机低速运行时电机电流在6A左右,功率因素0.98,具体参数见表1。
4节能计算
一座转炉每天平均冶炼32炉,每炉平均冶炼时间35min,一个冶炼周期中,吹氧冶炼时间16min,兑铁时间3min,风机需高速运转1250r/min,高速运行时间在19min,风机变频改造前后高速状态下电机电流差120-97=23A,电压10kV,风机电机在高速状态下每天节省电量为(23×10)×(32×19)/60=2331kWh。一个冶炼周期中,出钢过程中需低速运转在500r/min,每炉钢低速运行时间约16min,风机变频改造前后低速状态下电机电流差40-6=34A,电压10kV,一台风机电机在低速状态下每天节省电量约为:(34×10)×(32×16)/60=2901kWh。一台除尘风机在变频器调速运行,每天节省电量约为2331+2901=5232kWh。一台风机全年运行时间按340天计算,电费成本为0.37元/度,一台除尘风机全年节省电费约为=5232×340×0.37=65.82万元。三台除尘风机在变频调速运行后,全年节省电费约为=3×65.82=197.46万元。
5结语
本次改造主要是根据企业电机系统设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电厂系统特点,对#3、#4、#5、#6锅炉引风机、一次风机、二次风机共计12台(电机总装机容量3900KW)6KV电机进行变频节电技术改造,采用高压变频调速技术,根据工况需要,控制电机的转速,来调节风量的变化,以替代落后的挡板调节方式,以减少电能损耗。同时,风量的变化由非线性改善为线性,使得炉膛的燃烧效能控制变得更及时、精确。从而达到节能降耗和提高自动化程度的双重目的。本次节电技术改造新建一座高压变频室、增加变频调速装置12台、DCS控制系统、、通风系统及配电设施。
1.1变频器选型
近年来已有很多大中型电厂采用变频技术进行节电技术改造的实例,实践证明不但节电效果明显,而且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不存在运行风险。此次节电技术改造设备选用原则,变频技术先进,成熟可靠。选择雷奇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LOVOL系列高压智能节电装置(变频器),该产品由移相变压器,功率单元和控制器组成。高压变频器采用模块化设计,互换性好、维修简单,噪音低,谐波含量小,不会引起电机的转矩脉动,对电机没有特殊要求。高压变频调速系统的结构图如下:
1.2电气改造方案
采用一拖一自动旁路控制,实现变频/工频自动切换。旁路柜在节电器进、出线端增加了两个隔离刀闸,以便在节电器退出而电机运行于旁路时,能安全地进行节电器的故障处理或维护工作。旁路柜主回路主要配置:三个真空接触器(KM1、KM2、KM3)和两个高压隔离开关K1、K2。KM2与KM3实现电气互锁,当KM1、KM2闭合,KM3断开时,电机变频运行;当KM1、KM2断开,KM3闭合时,电机工频运行。另外,KM1闭合时,K1操作手柄被锁死,不能操作;KM3闭合时,K2操作手柄被锁死,不能操作。自动旁路控制结构图如下:
1.3系统控制方案
(1)本地控制:利用系统控制器上的键盘、控制柜上的按钮、电位器旋钮等就地控制。(2)远程控制:变频器与DCS系统连接,进行数据通讯,使运行人员通过DCS系统画面对变频器的工作电流,运行状态及故障信息进行监控,由DCS实现控制。
1.4系统散热方案
设备自身发热量较大,运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会影响设备的稳定性及功率元件的使用寿命,为了使变频器能长期稳定和可靠地运行,采用室内空调冷却方式,满足设备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
2变频改造效果分析
2.1节电效果
节电改造前,锅炉正常工况下引风机档板的平均开度在70-80%左右,二次风机在35-45%左右。采用落后的档板调节控制方式,用电量高居高不下,影响机组的经济运行质量。本次节电改造于2012年10月安装调试完毕,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测试,以3#锅炉引风机为例,原工频电流由平均49.5A下降到变频后的36-39A,功率因数由0.8左右提高到0.95左右。从12台改造后的风机运行情况看,完全能够满足锅炉运行工艺的要求(主要是风压、风量、加减风的速率等)。运行后一年的电表数据表明,经过变频改造后12台风机总计节电量为280万KWh,比挡板调节控制方式节能率达到23%,节能效果十分显著。并且电机在启动、运行调节、控制操作等方面都得到极大的改善。
2.2其它效果
(1)采用变频调速控制后,杜绝“大马拉小车”现象,既提高了电机效率,又满足了生产工艺要求;(2)采用变频调速控制后,由于变频技术装置内的直流电抗器能很好的改善功率因数,功率因数由0.8左右提高到0.95以上,提高了有功功率,减少了设备和线路无功损耗;(3)实现了电机的软启动,避免了对电网的冲击,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4)减少风机叶片和轴承的磨损,延长大修周期、节省维修费用。风机、管网振动大幅减小,降低了噪声对环境的影响;(5)变频器的过载、过压、过流、欠压、电源缺相等自动保护功能,使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6)由于变频器具有工频/变频自动切换功能,变频器发生重故障时可在2-3秒内切换到工频运行,且在变频调速控制系统检修维护或故障时,工频控制系统照样可以正常运行,满足风机系统对电机高可靠性运行的要求;(7)实现了高压变频装置与主控室DCS系统连接,DCS系统能够满足实时性的要求,经过电厂运行的逻辑实现对变频器的控制,对各种数据的分析和判断,这也是电厂提高效率的关键环节之一。
3结语
利用数控机床的数控加工,除了对数控机床要求多轴联动以外,程序的编制是加工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零件的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据国内外数控加工统计表明,造成数控加工设备闲置的原因大约有20%~30%是由编程不及时造成的,数控程序编制的费用甚至可以与数控机床的成本相提评论。因此,质量高、速度快的编程方法,一直是和数控机床本身并行发展的。自动控制机床问世至今经历将近半个世纪,数控加工编程方法经历了手工编程、数控语言自动编程、图形交互编程、CAD/CAM集成系统编程几个发展时期。当前,应用CAD/CAM系统进行数控编程已经成为数控机床加工编程的主流。编程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编程方法,制订合适的编程策略,不仅能有效减少程序长度,提升加工效率,更能提高加工精度,提高零件表面加工质量。
2数控编程概述
在普通机床上加工零件时,一般是由工艺人员按照设计图样事先制订好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在工艺规程中确定零件的加工工序、切削用量、机床的规格及工具、夹具等内容。操作人员按工艺规程的各个步骤操作机床,加工出图样给定的零件。这样,整个零件的加工过程都是由人来完成。在由凸轮控制的自动机床或仿形机床上加工零件时,虽然不需要人对它进行操作,但必须根据零件的特点及工艺要求,设计出凸轮的运动曲线或靠模,由凸轮、靠模控制机床运动,最后加工出零件。在这个加工过程中,虽然避免了操作者直接操作机床,但每一个凸轮机构或靠模,只能加工一种零件。当改变被加工零件时,就要更换凸轮、靠模。因此,它只能用于大批量、专业化生产中。数控机床和以上两种机床不同。它是按照事先编制好的加工程序,自动地对零件进行加工。编程人员把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工艺参数、刀具的运动轨迹、位移量、切削参数以及辅助功能等,按照数控机床规定的指令代码及程序格式编写成加工程序单,再把这一程序单中的内容记录在控制介质上,然后输入到数控机床的数控装置中,从而控制机床加工。从零件图纸到制成控制介质的过程,称为数控机床的程序编制,即数控编程。数控编程是数控加工的基础,数控机床之所以能加工出各种形状、尺寸和精度的零件,就是因为有编程人员为它编制不同的加工程序。数控编程主要有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两类。对于简单的零件,通常使用手工G代码编程的方法;而对于复杂的零件,就常常借助于CAD/CAM软件自动编程。从零件图样的分析及工艺处理,数学处理和数值计算,编写程序清单,直到程序的检查和校核,均是由人工完成的,称为手工编程。异型轧辊作为非圆截面零件,由前一章分析可知,加工点计算复杂且繁琐,而且需要逐点计算各加工点的加工坐标,工作量大,显然不适用于手工G代码逐个加工点编程。
3自动编程
手工编程工作量很大,通常只适用于一些简单的零件。对于几何形状复杂或者编程量很大的零件,手工编程便难以胜任。正是因为这种客观上的需要,自动编程技术出现并发展起来。如今,自动编程技术已是数控加工中的关键技术。一般认为,凡是大部分或者全部采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图形并由计算机自动产生数控加工程序的过程就可以称为自动编程。目前,图像交互式自动编程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交互式图形自动编程系统采用图形输入方式,通过激活屏幕上的相应选单,利用系统提供的图形生成和编辑功能,将零件的几何图形输入到计算机,完成零件造型。同时以人机交互的方式指定要加工的零件部分、加工方式和加工方向,输入相应的加工工艺参数,通过软件系统的处理自动生成刀具路径文件,并动态显示刀具运动的加工轨迹,生成适合指定数控系统的数控加工程序,最后通过通信接口,把数控加工程序送给机床数控系统。这种编程系统具有交互性好,直观性强,运行速度快,便于修改和检查,使用方便,容易掌握等特点。因此,交互式图形自动编程已成为国内外流行的CAD/CAM软件所普遍采用的数控编程方法。交互式图形自动编程系统实现了造型—刀具轨迹生成—加工程序自动生成的一体化,它的3个主要处理过程是:零件几何造型、生成刀具路径文件、生成零件加工程序。
(1)零件几何造型
一般交互式图形自动编程系统都提供CAD设计模块,可以很方便地建立零件几何模型。除此之外,交互式图形自动编程系统还提供标准图形转换接口,可以通过导入、导出、转换等得到编程系统的图形格式。
(2)生成刀具路径文件
在完成了零件的几何造型以后,交互式图形自动编程系统便可以生成刀具路径,这一过程也常称为前置处理。其基本过程为:首先确定加工类型,选择加工部位,选择走到路线或切削方式;选取或输入刀具参数等加工所需的全部工艺切削参数;编程系统根据这些零件几何模型数据和切削加工工艺数据,自动计算、处理,生成刀具运动轨迹数据,即刀位文件,并动态显示刀具运动的加工轨迹。
(3)生成零件加工程序
这一过程也称为后置处理,其目的是生成针对特定数控系统的数控加工程序。每一种数控系统所规定的代码及格式不尽相同。因此,自动编程系统通常提供多种专用或者通用的后置处理文件。后置处理文件的作用即是将已成生的刀位文件转变成合适于被选择数控系统的数控加工程序。这些文件多数是开放的,编程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4R参数编程
R参数编程方法本质上也属于手工编程,是西门子数控系统提供的一种先进的编程方法,它是使用参数变量来代替程序中的功能代码或地址值而编写的加工程序。R参数编程的实质,就是用变量R编写逻辑计算公式,并根据R数值的条件,多次调用子程序,以简化编程,并使得程序简明精练,计算精确无误。在加工程序中,灵活地运用R参数能够使程序简洁而实用。在SINUMERIK810D数控系统中,系统提供的R参数共有100个,即R0~R99,在编程中可对这些R参数进行赋值,例如:R0=2,R1=-7。R参数还可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乘方、三角函数等运算,例如:R1=R1+1,R2=SIN(R0)。编制R参数程序时,首先确定参数变量,然后根据加工要求编制逻辑计算程序,最后确定参数值和初始状态,将编好的程序输入数控机床即可运行。在加工过程中可根据不同零件的特点和加工需求来设定加工参数,从而控制零件的加工精度。对于形状相似的零件,应用高级编程及R参数编制数控程序,只需编制一个零件的加工程序,仅需改变R参数的值就可实现对不同尺寸零件的加工,从而减少编程工作量,同时还可避免因输入程序时可能产生的错误,还可省去程序校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东滩煤矿是山东兖矿集团下属重点煤矿,143下04综采工作面,工作面回采3下煤层,位于十四采区,工作面倾斜长333.67m,走向长:轨顺1238.27m,运顺1263.27m。本工作面采用SGZ-1000/2×700刮板输送机,适用于煤矿井下缓倾斜、中厚、厚煤层回采工作面,具有高强度、高寿命、高可靠性的特点。但在煤矿井下复杂条件下,启动次数频繁及重载荷长时间运转,将加速设备老化,必须加强设备的检修力度,不仅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加大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将YJVFT-450M-4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变频调速一体机作为刮板输送机驱动部电机,实现刮板输送机的变频调速,提高使用寿命,减少维修量,同时实现了软启动,电机启动电流远远小于额定电流,启动时间延长,减轻了起动机械转矩对设备的机械损伤,延长了使用寿命,减少了设备故障率,提高了煤矿生产效率,从而更好地适应综合机械化采煤的需求。
2变频调速一体机的性能
变频调速一体机的输入电源为1140V、50Hz,变频器输出频率在5~50Hz时为恒扭矩、在50~60Hz时为恒功率,变频调速一体机隔爆等级为Exd[ib]IMb,防护等级均为IP55,耐温等级为H级,冷却方式为外壳水冷式;适用于皮带输送机、乳化液泵站、转载机、刮板输送机及其他煤矿井下与电动机相匹配且连接尺寸相符合的设备。
3变频调速一体机电气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变频调速一体机电气系统主要由变频部分和电动机部分组成,其中变频部分又分为主回路、主控器、驱动单元、显示屏。
3.1主回路
YJVFT-450M-4采用十二脉冲整流(需两组相位差为30°的1140V、50Hz的电源供电)。变频器为交-直-交、电压型变频器。电源经接触器、电抗器后又经过整流,成为直流,在直流支撑电容滤波稳压后,再经过IGBT组成的逆变电路,将直流电逆变成频率可调的交流电(即VVVF电源)。
3.2主控器
主控器是变频部分的心脏,各种信息的处理、控制以及指令的发送都是由它来完成。它采集大部分实时信号,经过运算后产生IGBT的驱动信号,一方面通过光纤与驱动单元完成数据交换;另一方面把变频器的各种信息处理后送到显示屏显示,并且接收外部操作指令控制一体机运行。
3.3驱动单元
驱动单元接收主控器的IGBT出发指令,经放大后,生产PWM信号,通过光纤控制IGBT导通和关闭时间。同时还进行电流、电压及温度等变量信息的预处理,可以对IGBT进行最短时间的保护。
3.4显示屏
一体机装有高耐温的LED显示屏,通过通讯线接收主控器发送的实时信息并显示出来。一体机正常工作时,显示电压、电流、功率和转速等实时参数,当一体机报故障,采取保护动作时,显示准确故障信息。
3.5外部循环水冷系统
本系统根据用户实际工况有两种配置:一种为使用外部循环水泵、水箱等构成的闭环冷却系统;另一种为用户不使用水箱时,直接由供水管路经减压阀向变频器提供冷却水,出水采用开放式直接排出,采用此方式时供水压力不得大于3MPa。
3.6变频单元附属电路
附属电路包括变频器操作、控制及保护电路,主要由直流接触器、控制变压器、输入输出电路组成。
4变频调速一体机的应用
143下04工作面刮板输送机采用变频调速一体机驱动,供电电压为1140V,额定电流416.4A。由变电站的2台1250kVA变压器(2#和3#变压器)输出4路1140V电源电压通过3*95mm2电缆(A#、B#、C#、D#)给2台9组合开关(Ⅰ和Ⅱ)供电。再从2台9组合开关输出4路电通过3*70mm2电缆分别给机头机尾变频调速一体机供电。通过九组合开关控制变频一体机电源的通断,配合使用CXJ127S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刮板输送机操作箱,实现对一体机的故障、温度和通讯状态的监测以及启停控制,检修或进入运输机停电时,要对运输机4路隔离开关全部停电闭锁。第一,刮板输送机实现了变频启动,使得运输机链条磨损减小,没有瞬间启动到较大的速度,链条减少了冲击力,从而延长了链条、联接环的使用寿命。同时启动时间可以按照自身的使用情况以及配合煤量适当进行调节。第二,由于启动平缓,在机械传动方面也减少磨损,对轮皮子磨损较小,对于刮板、链条及连接环的磨损较小,减少了断链子事故,连接环也减少了更换次数,同时平缓启动也降低了机械传动的噪音。第三,配合使用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刮板输送机操作箱,即为一个监测、控制的操作箱,可以方便直观地观察运输机的状态以及方便查询故障,并可以改变一些参数,从而实现机头、机尾单电机启动或反转。第四,刮板输送机使用了变频技术,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能耗,减少了电能消耗。
5结语
如何利用先进技术解决空压机组运行中存在的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改造思路如下:(1)将空压机的人工操作改为计算机操作。(2)利用当前成功的电控技术开发研制螺杆式空气压缩机组联锁控制系统,实现空压机组的集中控制;各台空压机的运行参数24h实时在线监测,实现空压机异常即报警。(3)利用变频技术实现压力稳定、恒压供风,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4)1台变频器经过切换可拖动4台空压机,节约投资。(5)在完善空气压缩机组电控的基础上,实现空压机房车间无人值守,安全管理上做到“无人则安、少人则安”。(6)应用集中控制与变频控制技术,消除空压机卸荷状态的空载运行时间、减少空压机启动次数,达到节能、降低对设备冲击的目的。
2技术改造实施方案
空压机组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工控机(上位机)系统、微机控制系统(集控柜)、压力、温度传感器、高压变频控制系统、高压切换系统等。(1)新建集中控制系统,在空压机房安装集中控制柜、监视操作用工控计算机(上位机)。其主要完成空气压缩机组远程参数的监视、控制、运行参数设置、实时曲线、历史报表查询及其他数据的处理等功能。选用ACS4000型集控柜:由电源开关及熔断器、触摸显示屏、PLC控制器、输出继电器、24V直流电源、通讯转换模块、指示及报警装置等组成。高压变频器、高压启动柜、空气压缩机与集控柜通讯模块通过通讯电缆进行通讯,将空压机运行、变频器运行参数、高压启动柜电压、电流、储气罐温度传输到集控柜进行数据处理、显示。根据运算数据控制空压机与变频器运行。运行状况及各种参数、数据在上位机上显示。(2)在主供风管路上安装压力变送器。主要是检测供风出口压力并把压力信号传输给集控柜PLC,PLC运算后根据总管压力和空压机运行状态智能地控制变频器的运行频率,从而达到根据设定压力范围来控制空压机的运行状态的目的。(3)增设高压变频器,控制空压机在需要的工况下运行。(4)增设高压切换柜,如图2所示,内装4台高压真空接触器,与空气压缩机高压启动柜一一对应,并相互闭锁,达到有选择性地控制空压机在变频状态下运行的目的。(5)空压机组控制。1)每台空压机启动、停止、变频状态下运行均由PLC控制,PLC内设空压机运行程序。2)工作方式设定为5种:就地启动/停止、远程启动/停止、紧急停机、联机控制、单台控制。3)风压设定:5.5~6.2kg/cm2;空压机转速调节范围:电机额定转速的60%~100%。4)空压机启动停止全部由PLC程序控制。空压机运行规定,连续运行不得超过72h,按照空压机编号设定主机1、主机2、主机3、主机4,程序控制每72h更换一次主机,辅机每24h更换一次。主机、辅机分别在工频、变频状态下运行。变频频率达到50Hz、10min内风压达不到设定值,该台空压机自动转为工频运行,同时启动第3台空压机变频运行,以控制风压稳定。空压机变频方式运行频率30Hz及以下达10min以上时,该台空压机自动停止运行,同时原辅机或主机自动转为变频方式运行。
3技术关键及创新点
(1)工频、变频状态下空压机运行曲线的智能拟合。(2)ACS400集控系统、高压变频的配合控制。(3)变频方式与工频方式转换控制。(4)主机、辅机按时切换控制。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析
2011年1月系统改造完成并投入工业性运行,实现了多台空压机组联动控制,运行状况良好。(1)节能降耗效果显著:通过实际测定,技术改造后比原运行方式节能13%~15%,年节电耗43.2万kW•h,约21.6万元,节能效果明显。(2)实现了大型设备车间真正无人值守。机组自动24h稳定高效运行,减少操作人员9人,年可节约人工费用54万元。(3)稳定的压力输出,减少了对生产的影响,为矿井安全生产奠定基础。(4)维护量小,运行效率高。集控系统及变频的投入运行减少了空压机配件的磨损,延长了电机及空压机的使用寿命,年可维修及配件费用可减少10余万元。(5)实时设备运行状况,便于人员观察和及时掌握,发生异常及时处理,避免机械事故的发生。(6)采用变频控制,实测减少噪声15dB,减少噪声污染。
5结语
“自然观的研究要求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人们关于自然界辨证发展的总图景。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人工自然是人按照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自然界。窑洞景观的组成内容是人工自然辩证发展的结果,交汇着科学和技术,交汇着人、自然和社会,展现着丰富复杂的多重内容”。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性并且具备能动性。陕西永寿县和三原县窑洞村落位于渭北高原传统民居区域,这一带地势相对平坦,土层深厚,气候凉爽而干燥,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木材资源匮乏。人们在此挖掘了掩于地下的下沉式窑洞,利用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而不是强加于自然,对其地域形成绝对控制。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挖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在四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在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基础上,将挖掘深度定为6-8米,土层具备保温隔热的作用,窑洞内部空间便形成了冬暖夏凉的效应。在这里,生土窑洞的院子、土坯都是用生土夯打或土坯砌筑的,当地居民利用灰砖对窑脸及披水挑檐精心设计,整个村庄坐落在地下,并且融于大地色彩之中,充分体现了敦厚朴实的景观特色。在空间组合上也保持了北方传统四合院格局,有厨房和贮存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人类通过了解自然环境的自我组织性和能动性,在极大节约自然资本的前提下,造就了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人居环境的形成也就产生了对自然的影响,而在影响之余使得人居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形成了边缘带。窑居村落也存在这样模糊的空间地带,人们对两者之间的处理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应,也遵循边缘效应的生态性。下沉式窑洞的窑顶一般都碾平压光,形成窑口向四周降低的地势,以利于排水,并做打谷和晒谷场,形成了一个公共空间。而在这个公共空间的周边便是与自然植被形成的边缘地带,为保留边缘地带生态的多样性,人们没有圈地为界,而是自然过渡,形成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无界共存自然化的特殊景观。下沉式窑洞入口布置方式各有不同,从平面布置上分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这是由于当地居民对自然辩证法的遵循,在有植被影响入口设计的情况下,为避让植物而形成不同类型。由地面下到院落,步入坡道曲折变化,视野受到约束,再进到院落便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空间充满了明暗、节奏的对比变化。这样的边缘地带处理也造就下沉式窑洞独特的景观。下沉式院落的空间感也十分强烈,院落内不仅种植果木花卉,加之还用砖石等材料装饰窑洞洞口,从而使小环境变得幽静宜人。整个地上与地下景观形成了自然的呼应,窑院景观也在对自然辩证法的遵循基础上形成了生态的多样性。
二、科学技术观之于渭北窑洞景观
景观是人类情感思想在大地上的物理化呈现。而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景观设计实现的途径。渭北高原下沉式窑洞的形成,体现着当地居民利用科学技术对自然界较小影响的改造。土炕、灶台及烟囱形成了窑院中独特的排烟系统,出水井与渗水井组成了上下水系统。这些都是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对窑院中生活功能的解决,也创造了黄土地上特有的人文景观。在窑洞里,人们用夯土做土炕和灶台,将排烟管道埋设于窑壁中,使窑壁看来更为统一,而排烟口则不像中原地区的房屋置于屋顶之上,而是含蓄地隐藏于窑壁中。在空气动力学的验证下,窑院的气流是向上的,这样无论是炕还是灶台所产生的烟就很容易被排出,以至于形成了人在平地、袅袅炊烟缓缓直上、却不见房屋的人文景观。由于地处渭北高原地区,雨水不丰富,窑院居民的饮水变成这一地区的重要问题。人们挖地建房,使得更为接近地下水资源,开凿水井也更为方便。在上水系统解决的情况下,人们掌握了地下水循环原理,就地开凿出另外一个井,其功能主要用于渗水。出水与渗水的解决造就了可持续性的上下水系统,也凸显了科学技术在自然改造中的作用,而这一切人类智慧的物化结晶都是其人文景观的一部分。随着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科学技术也随之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对于眼前苍老的窑院景观环境,怎样合理规划,对原有景观要素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改造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则是当务之急。
三、自然而辨证的渭北窑洞景观诉求
辨证思维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既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不利的一面。渭北高原的窑洞民居相信也是当地居民认真考证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许会问自身的生存所产生的对自然的影响是否具有较大的破坏性?这样的改造方法是否适合人类本身的居住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方面我们得到生存,一方面我们破坏了自然,而怎样的方法可以弥补自然资本的损耗?这些问题都遵循着自然辩证法中核心思想,合理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窑洞建造和景观环境的布置不是简单的处理,而是一种与自然作用和谐共存的方式,它包含了环境处理与自然作用的方方面面。在对渭北高原地区窑洞的重新审视中,我们看到了民间的能工巧匠对窑院景观的处理进行了全面的衡量。无论是整体窑洞所采用的黄土,还是窑院的各种功能性与装饰性的布置,都体现着当地匠人对黄土地的情感。窑洞的窑脸是窑院中主要装饰部分,反映出拱形结构的特征和门窗的装饰艺术。简朴的耙纹装饰、草泥抹面、砖石砌筑窑脸,木构架的檐廊装饰都是其装饰的主要手法。护崖墙、女儿墙也是装饰的重要部位。窑洞的女儿墙是防止窑顶人畜跌落的维护结构,大多用土坯或砖砌成花墙。辩证观的要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看待窑洞景观的同时,为合理改造窑洞景观环境,和谐处理改造活动与自然环境提供了必要的方法。现在的窑洞已是苍老不堪,它的问题出现在于不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占地面积大、采光不足、上下水处理难题、抗震性不够都成为其结合自然发展的弊端,眼前我们不要过多地批评,而是需要设计者站出来,利用窑洞自身的优点,改善不足,造就一个新的适合时代需求的窑院。
四、结论
电视编辑是电视创作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创作活动,它包括了创作层次和技巧层次这两方面内容。在电视创作中,编辑思维应该贯穿于节目创作始终。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而电视新闻编辑,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协调编采人员、整合新闻资源,同时基于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进行新闻判断,并根据所作的判断去取舍新闻、整理原稿、制作标题、编辑画面,以求再现新闻真实、落实编辑政策、吸引读者阅读、承担社会责任的人。这就是电视编辑对素材的“再创作”。
电视新闻编辑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人.其二是指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而关于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又存住广义与狄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是从编辑学中的大编辑概念出发,立足于一个完整、固定的新闻节目:狭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则绕过了编辑对于采访的策划与指导作用,只着眼于在采访素材基础上进行的加工与合成工作。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既是对前期采访素材的程序化整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材料的筛选与各种形式表达要素的运用,都是包含了自我观点与思想的创造:根据前文的定义,可以将其工作内容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查看、熟悉素材
(二)撰写、修改、加工文字稿
(五)字幕、特技,以及动画的编辑:
(六)榆查与修改
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陈规,成功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过在实践中,电视新闻编辑还需要掌握以下几条技能:
(一)提炼和升华主题
当编辑先要当好记者。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
电视编辑对记者的稿件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主题的提炼以及稿件之后的编后话也可以实现对主题的升华。同时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可以引发观众更多的思考,以弥补电视新闻一闪即逝的不足。
(二)驾驭电视画面
电视编辑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三个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编辑完成。纯熟的编辑技术,不仅是为了搞好新闻包装,而且有利于“分秒必争”。
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图像优先”是每一个电视新闻编辑应该遵循的原则。编辑在“再创作”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图像。新闻稿件用来释解画面。而且,在编辑新闻时,应该“声画对位,画出声随”。这样,解说不会干扰画面.不会干扰观众自己理解画面,进而理解新闻。同期声的运用也是一种将新闻讲述得生动、完整的重要方法。缺少同期声。新闻就缺少了生动、鲜活的一面。
(三)巧用编排手段
巧妙地运用编排手段,可以使一些稿件变得重要起来。进而扩大影响力。这也是编辑“再创作”的一个重要技巧。
内容相似的稿件.编辑可以进行综合叙述,让许多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稿件组合起来,变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也增加了新闻的厚重感。在编排稿件时。编辑还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稿件联系起来,起到互相衬托、相辅相成的作用。内容不同的,作为编辑,就要将这些稿件分门别类的重新组合,相互对比,再加以创作,让观众在观看之后,对于我们报道的新近发生的娱乐消息有个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再创作”要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胡乱编造。同时。编辑技巧服从于编辑思想,服务于新闻内容。如果一味地追逐技巧.忽视新闻内容的挖掘和对新闻真实性、使命感的追求,技巧只会变成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这对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
(四)电视编辑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还要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
关于韩国特殊教育的起源,韩国特殊教育学界有些争议。有的学者认为1445年是韩国特殊教育的元年,这年朝鲜政府选拔10名聪慧的盲人安置在书云馆里学习阴阳风水术。另一个不同观点则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韩国特殊教育始于19世纪末,1894年美国传教士霍尔女士对盲少女金凤来进行个别教育训练,并于1898年创办第一所女盲校。霍尔女士还派老师到中国学习聋教育方法,1909年创办韩国第一所聋校。韩国特殊教育最初在美国传教士的努力下,学习参照欧美和中国先进的特殊教育方法。日殖民时期日本对韩国实施殖民化教育,特殊教育也不例外。1913年朝鲜总统府在济生院设置盲哑部,教育盲人和聋人。济生院是韩国第一个公立特殊教育机构,日殖民时期即使有公立特殊教育机构,韩国残疾人也极少受益。根据记载1916年盲哑部学生共有62人,其中韩国学生只有8人,但济生院盲哑部的师生,为韩国特殊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1935年李昌浩牧师在平壤设立光明盲哑学校,是韩国人创办的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日殖民时期韩国特殊教育学校屈指可数,残疾人受教育机会也十分渺茫,特殊教育在艰难中求发展。
21949年颁布的《教育法》首次要求地方政府设立特殊教育学校
二战后的韩国百业待兴,李承晚政府要建立民主社会制度,1948年颁布宪法,1949年颁布《教育法》。《教育法》中提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水平,还规定各道要设立一个以上特殊教育学校。但50年代由于朝鲜战争,只在济州岛和釜山增设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到了60年代韩国虽然政局稳定,但政府把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第一大政策,教育的重点在初等教育和扫盲教育,特殊教育未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关心的话题。虽然《宪法》和《教育法》都赋予身心障碍者教育权利,但没有具体的措施及促进政策,韩国公共特殊教育发展缓慢。而民间宗教人士热衷于特殊教育,陆续创办私立特殊教育学校。仅60年代新增设的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有14所,而新增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只有2所。可以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承担了韩国特殊教育的重担。
3197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标志着韩国特殊教育进入国家化时代
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国力的增强,韩国政府开始关注特殊教育。以1971年在大邱市的普通学校设置特殊班为契机,韩国政府逐渐扩大公共特殊教育。而197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振兴法》则可视为韩国特殊教育从民间力量为主转变为国家政府职责为主的重要标志。在特殊教育学界的大力推动下韩国政府1977年12月颁布《特殊教育振兴法》,1978年颁布其施行令和施行规则。之后多次修订,其中1994年的修订最为全面。
3.1《特殊教育振兴法》强调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职责
《特殊教育振兴法》全文共有16条,其宗旨是保障身心障碍者的教育权益。提出特殊教育的目的在于对特殊教育对象提供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使之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特殊教育对象包括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精神迟缓、肢体障碍、情绪障碍、言语障碍以及其他身心障碍者。在义务特殊教育方面对国公立和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有所区别,国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实施小学阶段义务教育,幼儿园、初中和高中阶段实施无偿教育*。而私立特殊教育学校仅对小学阶段实施无偿教育,这也成为《特殊教育振兴法》颁布后备受争议的一个条文。《特殊教育振兴法》中明确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振兴特殊教育。在施行令中具体规定,文教部设置特殊教育审议会,审议特殊教育振兴相关的重要政策,由文教部的副部长担任,由15-20名成员组成。施行规则还要求各市、道设置特殊教育对象鉴定委员会,主要负责鉴定身心障碍程度以及教育安置。除了颁布专门的特殊教育法律外,韩国政府出台专门政策振兴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振兴法》出台后的十年韩国特殊教育取得了三方面可喜的成果。(1)出台国家层面的特殊教育振兴计划。第四次经济开发5年计划(1977-1981年)中专门提出强化特殊儿童教育的计划,这个计划是真正从国家层面拟定的特殊教育振兴计划。计划中提出在未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的市郡,新增设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殊班。为缓解私立特殊教育学校的运营困难,逐渐扩大政府财政补助。(2)大力发展特殊班,扩大身心障碍学生公共教育机会。韩国政府主要通过大幅度增设普通学校特殊班,发展公共特殊教育。1971年韩国只有1个特殊班,到1976年增加至350个,1986年猛增至2260个。80年代随着特殊班数量的增多,60%以上的身心障碍儿童在特殊班接受公共特殊教育。(3)修订《特殊教育振兴法》,促使国公立和私立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享有相同权益。根据《特殊教育振兴法》的规定,私立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只能享受小学阶段的无偿教育。民众和学者对此深感不满,要求修订相关内容。1987年对《特殊教育振兴法》中的义务教育相关条文进行修订,至此无论就读国公立特殊教育学校还是私立特殊教育学校都能接受无偿特殊教育。
3.2全面修订《特殊教育振兴法》强调“适当而均等”的特殊教育
在《特殊教育振兴法》的推动下,韩国政府大幅度扩大了障碍学生的公共教育机会,但也出现特殊教育发展不均衡和质量不乐观的现象。中重度障碍儿童入学率不高,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班过于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前、高中和大学阶段特殊教育发展不理想。1994年全面修订的《特殊教育振兴法》以提供适当而均等的特殊教育为目的,促进特殊教育均衡发展,还首次提出个别化教育计划和融合教育的具体规定,使特殊教育从重数量向重质量发展。1994年的修订虽然延续《特殊教育振兴法》的名称,但其目的及具体内容发生较大变化。全面修订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最大的亮点在于五个方面。(1)特殊教育概念的变化。1977年的《特殊教育振兴法》中的特殊教育是狭义概念,认为特殊教育是“采用盲文、手势语和身体辅具进行的教育”。1994年重新定义特殊教育,强调特殊教育要采用适合特殊教育对象特性的课程、教育方法和教育媒体,实施学科教育、治疗教育、职业教育。(2)义务特殊教育范围的扩大。义务特殊教育的范围从小学扩大到初中阶段,幼儿园和高中阶段实施无偿特殊教育。(3)规定特殊教育对象的鉴定及安置流程。障碍类型在原有的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精神迟缓、肢体障碍、情绪障碍、言语障碍等其他身心障碍基础上,增加学习障碍,并将自闭症纳入情绪障碍。但并不是具有上述障碍就是特殊教育对象,特殊教育对象是因这些障碍,被鉴定为需要特殊教育的人。修订法中规定特殊教育对象的鉴定及安置流程,高中以下的特殊教育对象由教育监根据审查委员会的审议进行鉴定,并指定适合的安置学校。教育安置综合考虑特殊教育对象的障碍程度、能力及居住地,并参考监护人的意见。(4)特殊教育形式的多样化。1994年修订中提出多样化的特殊教育形式,包括巡回教育、融合教育*、个别化教育、治疗教育。首次在法律条文中提出融合教育概念,“特殊教育对象在普通学校就读或者特殊教育机构的在校生参与部分普通学校课程称为融合教育”。为了有效落实个别化教育,还要求为每个特殊教育对象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这是第一次以法律用语规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拟订和实施。(5)保障特殊教育对象及监护人的权力。在修订法第25条专门规定特殊教育对象及监护人的权力。特殊教育对象及监护人对鉴定和教育安置有异议,可以向审查委员会提出再审申请,而审查委员会在接到申请30天内把重审结果通报申请人。1994年全面修订《特殊教育振兴法》后,韩国政府通过两次专门的“特殊教育5年发展计划”,提升特殊教育质量。韩国政府首先通过加强特教师资培养体系,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为改善融合教育质量在普通学校教师培训中开设特殊教育相关课程,2007年该比率达到79.9%。除外还逐年增加特殊教育财政预算,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特殊教育财政预算1998年占教育预算1.9%,2007年计划提高到3%以上,实际完成情况各地区不均衡,如釜山增加到2.7%,仁川增加到4.4%。为解决学前特殊教育和高等特殊教育发展滞后的问题,1998年至2007年之间逐渐扩大身心障碍者早期教育和高等教育机会。普通幼儿园特殊班数量从5个增加至1414个。招收身心障碍学生的大学也从1996年的20所增加到80所。
4200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开启“融合、生涯、支援”为核心的韩国特殊教育时代
进入21世纪随着韩国特殊教育理念和思想的革新,特别是身心障碍者及其监护人权益意识增强,颁布30年的《特殊教育振兴法》面临新的挑战。《特殊教育振兴法》主要涉及初、中等特殊教育,在障碍婴幼儿早期教育、障碍者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极少涉及。学者和家长认为《特殊教育振兴法》不够具体明确,不能有效保障身心障碍者的权益。2007年韩国政府废止《特殊教育振兴法》,颁布新的《特殊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把韩国特殊教育引向促进融合、关注生涯、提供支援的特殊教育时代。《特殊教育法》共有38条129项条文,比1994年多10条55项,条文更加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4.1重新定义“融合教育”概念
1994年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把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部分参与普通学校课程也纳入融合教育范畴,在《特殊教育法》中重新定义融合教育,提出融合教育是“不受障碍类型和程度限制,特殊教育对象在普通学校与同龄人一起接受满足个别教育需求的适当的教育”。从此新定义下的融合教育迅速发展,成为韩国特殊教育主流。根据2012年特殊教育年度报告书,6707所普通学校设有14562个全日制融合班级,实施完全融合教育。1994年以前特殊班以分离式教育为主,1994年《特殊教育振兴法》修订之后逐渐转变为部分时间融合教育,2007年以后大部分特殊班采用部分时间融合教育。为了保证融合教育质量,在《特殊教育法》及其施行令中具体规定融合教育支援措施。有障碍学生的普通学校即使没有特殊班,学校也应为障碍学生拟定融合教育计划,本地区的特殊教育支援中心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提供巡回服务,要保证每个学生每学年150课时。
4.2提出贯穿身心障碍者生涯的特殊教育体系
《特殊教育法》共有6章,其中第四章主要阐述婴幼儿、初、中等特殊教育,第五章则重点阐述障碍者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这为韩国身心障碍者生涯教育体系奠定法律基础。身心障碍者义务特殊教育范围扩大到15年(3-17岁),实施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特殊义务教育,对未满3岁障碍婴儿和特殊教育学校专攻科阶段学生提供免费教育。为促进身心障碍者的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特殊教育法》专门用6个条文规定相应内容,要求大学应设置特别支援委员会专门负责障碍大学生相关事宜,为障碍大学生提供人力支援和辅具支援。21世纪终身教育备受韩国民众的关注,为了促进身心障碍者终身教育,《特殊教育法》规定开设专门的障碍者终身教育课程,扩大障碍者终身教育机会。
4.3为“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的有效推行提供法律保障
在第二次特殊教育发展综合计划(2003-2007年)中,曾规划推广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支援安置在家庭、医院以及普通班级的特殊教育对象,但因没有法律依据,没有得到实质性发展。《特殊者教育法》中明确要求设置特殊教育支援中心,其主要任务是早期发现、诊断评估、信息管理、特殊教育研修、支援学习教学活动、支援特殊教育相关服务、巡回教育等。1994年《特殊教育振兴法》中提出治疗教育,在《特殊教育法》中转变为治疗支援,作为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的一种。从此治疗教育从教育活动转变为有专门治疗师提供的治疗支援。在之后颁布的施行令再次强调治疗支援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听力治疗、心理行为治疗等,治疗支援的提供者应获得“医疗技师法”或“资格基本法”规定的国家认可资格证。特殊教育对象需要治疗支援,但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无法提供时,教育长或教育监联系障碍福利机构提供治疗支援。2008年,韩国政府颁布第三次“特殊教育发展5年计划(2008-2012年)”,这是《特殊教育法》颁布后的第一个特殊教育发展计划。第三次特殊教育5年计划最大的成果是实现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义务特殊教育和障碍婴儿以及专科阶段学生的无偿特殊教育。正在进行中的第四次“特殊教育发展5年计划(2013-2017年)”,其宗旨是提供能够实现梦想和才能的适当特殊教育,促进障碍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根据韩国教育部颁布的2014年特殊教育年度报告书,2014年就读普通学校特殊班级和全日制普通班级的障碍学生共有61451人,其中就读全日制普通班级的障碍学生占25.5%,74.5%的障碍学生在特殊班级接受部分时间融合教育。2007年以后,有了法律保障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数量持续增长,到2013年韩国共有201个特殊教育支援中心,安排人员1432名,包括特殊教育教师、康复教师、治疗师、辅助人员等。近几年韩国障碍者的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也有长足的发展,2014年高中毕业的障碍学生共有6991人,升学率为46.4%,其中66%的障碍学生升入专攻科,16%升入专科大学,还有18%升入本科大学。为了支援障碍大学生顺利完成专业学习,投入39亿韩元用于辅助人员的聘用。2014年承担障碍者终身教育课程的机构(包括夜校、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共有209个,财政预算达到28亿韩元。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