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3 15:13: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博士研究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为阐述、审核、确定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内容而举行的报告会,旨在监督和保证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
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审核和确定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已积累的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等内容。
三、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时间
博士生学科综合考试合格后可进入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阶段。为保证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质量,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学期与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学期之间应至少间隔一个完整的学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一般在本年级第四学期进行,第六学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不能按期履行开题报告的博士生,其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按上述间隔要求顺延。
四、专家委员会的组成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专家委员会的组成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三至五名教授、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主席由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导师可以参加专家委员会,但不能担任专家委员会的主席。
五、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方式和成绩评定
开题报告专家委员会的成员首先考察博士生与论文选题有关的近期研究成果,对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审查和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博士研究生根据专家委员会小组的评议意见,在对选题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改进后,填写《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按规定程序审批备案和存档,并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证结果按合格和不合格评定。不合格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因特殊情况需变动论文题目和基本内容时,需本人书面说明、导师批准后重新组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填写《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选题报告》。
“洋设计”迷人眼
近几年,“洋设计”已经成为中国建筑设计令人尴尬的“关键词”。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到北京的“鸟巢”、国家大剧院、央视大厦,无一不是国外建筑设计师的作品。公布国内重大公共建筑中标方案时,几乎很难见到本土建筑设计师的名字。
目前国内已有120多家中外合作、合营建筑设计师事务所,世界排名前200位的建筑设计师事务所有140多家在中国设立了办事机构。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尚未召开,国外建筑设计公司和机构已经提前拿到了金牌。北京奥运会共新建11个场馆,设计权面向国际招标,其中绝大部分被洋设计师拿走。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战胜28家国内外对手,独占两个场馆的设计权,在全国绝无仅有。院长何镜堂院士却并不满足:“虽然拿到了两个场馆设计权,但我们必须承认,在11个新建场馆中,这两个是小的。”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裁张桦告诉本刊记者:“我们愿意中国引进国外的先进设计理念,也希望同国外同行同台竞争。但是,大量国外设计师‘包揽’奥运设计的现象,还是引起了国内建筑设计界的担忧。”
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目前国际上建筑设计收费标准为开发商总投资的8%-10%,香港的收费标准是5%,而国内则规定为3%。一个个出自外国设计师之手的重大项目,设计费动辄以亿计算。
张桦说,中国古建筑名闻天下,长城、故宫、颐和园、黄鹤楼……都名闻天下,为什么近几年中国的建筑市场成了国外设计师的天下﹖
“我们目前一些大型公益建筑的操作存在问题,国际招标往往是领导拍板”,张桦分析说,具体操作招标的部门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何镜堂院士也认为,一些地方官员对待新建建筑,考虑的不是“实用、经济、美观”,而是好不好看,是不是“新、奇、特”,有没有“眼球冲击”,这表明一些人对政绩的理解还不全面,总想把在任期间的建筑物作为标志性的业绩。
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自身的软肋也很明显。
中国设计师的整体水平与外国同行相比有不小差距。我国共有各类设计企业约1.1万家,其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占84.66%,这种产权制度与国外普遍的私人或股份合作制有很大差异。目前,虽然中国建筑设计市场庞大,但仍然不是建筑设计大国,中国的建筑设计企业尚未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从企业规模上就可以看出这点。根据英国《世界建筑》杂志评选的2003年世界建筑设计公司300强,排名前列的都是日本和欧美公司,其中日本日建设计公司以1054人、收入2.8亿美元排名第一。在服务功能上,国内设计企业大多局限在设计单一主业,与国外企业提供前期策划、可行性研究、招投标、造价咨询到设计、监理以及后期服务的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服务,尚有一定差距。
本土原创成败
距离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最近的一届世博会,是日本的爱知世博会。人们看到,爱知世博会中的主要建筑设计都是由日本本土设计师完成的原创设计。
时间倒退35年,是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那次盛会盈利170亿日元,世博会期间的管理大楼成了纪念展览馆,目前仍在举行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和游客。世博会期间供职员和参观者居住的“世博会城”,在世博会结束以后就转成了公众居住区。
然而,那次世博会的规划却也有惨痛教训。当初规划时确定,大阪世博会后建一个郊外新城,世博园区作住宅用地和公园,但是园区所有的设施设计时没有考虑今后的市政规划,世博会一结束,76个国家和地区的115个展馆逐步丧失效用和效益,350公顷的土地归还市民。作为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太阳塔也被拆除。事实证明,大阪世博会后,原先规划变得毫无价值。
许多分析家认为,大阪世博会的一些重大项目,日本都只用本国建筑师,没有国外竞争者的参与,这是世博场馆规划出现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强调本土元素同样不能走极端。
我们即将迎来2010年世博会。这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机会,在这一舞台上,我们能展示多少中国的本土原创?
摘要:韩剧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时间的热播,使韩国的跨文化传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而也成为许多传播学者研究跨国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本文通过对韩剧在中国热播现象的简单分析,透视中国观众的情感需求,目的在于为中国的文化传播能在未来的国际文化传播中取得成功提供一点建议。
韩剧在中国已经热播十多年,其引进的数量却有增无减,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属于跨国传播中的文化传播,是跨国文化传播中典型的成功案例,值得中国文化界和传播界分析、思考和学习。
韩剧进人中国是从1993年的《嫉妒》开始的,但引起观众关注并投人热情却是1997年以后的事情。在国产电视剧无法满足中国观众的情感需求之时,中央八套的《海外剧场》适时地填补了这一空白,推波助澜演变为“韩流”,开山剧有《蓝色生死恋》、《看了又看》、《人鱼小姐》、《情》、《加油,金顺》等,虽然有人批评其演绎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实在有点小题大做的嫌疑,然而许多平时对电视剧就了无兴趣的中国人,不看则矣,一看便难以割舍。何以如此,依笔者愚见,韩剧填补了观众的情感空白,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可谓是“使用满足”论的成功案例。
所谓使用满足论是指传播者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这一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信息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并达到不同的目的。韩剧的成功正是各层次不同身份受众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证明。
父慈子孝,至亲至爱骨肉亲情
中国乃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讲的就是父爱母慈、儿女孝顺,此乃人伦之首。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庸俗观念对固有的人类亲情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以致出现了父母不慈亦不爱、儿女不孝亦不顺的有悖人伦的怪象,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有无数的人都在盼望着骨肉亲情的复归.而韩剧给观众演绎的正是对这种亲情的珍爱和维护的世外桃源。《看了又看》里长辈不同意季正和银珠、季风和金珠经历无数磨难才获得的爱情,他们并未因此而记恨父母用有悖人伦的恶行强取,而是用自己的真情去打动长辈,父母在体察到他们的诚心和深情后也改变初衷。《人鱼小姐》里的丙莹和雅利英的父母都是典型的慈父慈母,虽然雅利英因父亲当年的过失给自己带来无数的痛苦而满腔愤恨,像基督山伯爵一样报复连连,当失去亲人的痛苦再一次压在自己身上时,她蟠然悔悟,找回了亲情,找回了纯情孝顺的自己。《情》里秉烛的父亲不仅无能而且还沽染了一身的坏毛病,但他对自己的四个孩子的疼爱是不容置疑的,而他的儿女都非常尊敬自己的父亲。这些都满足了观众对父慈子孝人伦亲情的渴望和呼唤。
兄友弟恭,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
兄弟姊妹之情,是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既有缘成为兄弟姊妹,就应该同患难,共富贵。然而,在当今社会为了铜臭,兄不友弟不恭的怪象却并不少见,为财产拳脚相见,斧锁加身,法庭对峙者并不稀奇,贯彻的是你不仁我也不义,为了一己之私欲已将骨肉亲情抛之脑后,而韩剧正好填补了这兄友弟恭的亲情正在缺失的人伦空白。《看了又看》里的弟兄俩的恋人竟然是姐妹俩,而家长只允许一对结婚,到底谁放弃,兄弟姐妹各不相让,都要誓死捍卫自己来之不易的爱情,而他们并未兵刃相见,兄不越礼,弟亦不越情,相互体谅共同面对困难。《人鱼小姐》中当丙莹得知和自己抢朱旺的人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时,她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她的心不可能不痛;而雅利英到精神病院看望了为爱朱旺而患病的茵莹之后,姐妹亲情使她决然放弃自己渴望已久刚刚获得的真爱,她也不可能不心碎。《情》里秉烛面对不务正业惹事生非的弟弟和好吃懒做一心想做明星的妹妹,并未撒手不管,而是辛辛苦苦地维系着骨肉亲情。这些无一不在诉说着兄弟姊妹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夫敬妻礼,至善至美男女爱情
当新人行礼之时,我们都会用“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等吉祥的话语去祝福他们,此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自由思想人侵我国,对我们的传统文明冲击不小,在男女情爱的世界里表现得最为突出,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进人我国,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带来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校园里、街道上、马路边随处可见牵手相拥的男女,甚至众目睽睽之下旁若无人的长时热吻,似乎这就是真爱,自由、大胆、热烈。而中国有些电影和电视剧为了提高观众上座率和收视率,也一改过去爱情作料的清淡做法,转而变成二话不说便热吻,急不可待就上床的浓墨重彩,似乎只有如此,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与我们同属东方且文化一脉相承的韩国电视剧在中国大陆的登台亮相,似乎打破了这种偏见,爱得是否热烈和深沉并非只有光天化日之下的热吻和急不可待的上床一条途径,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之下的心灵交汇,那才是爱的永恒。《看了又看》里的季正和银珠、季风和金珠,《人鱼小姐》中的朱旺与雅利英,《情》里的秉烛和美延、哲烛与海美无一不是以命相许的情爱之人,难能可贵的是那么长的电视剧,不仅是深爱的情人,而且是夫妻,从未有过一次亲吻的镜头,但他们的爱让无数的观众为之潜然泪下,何也?真情也,只有发自肺腑对爱人的真情,才能使人物成为爱的典型,使作品成为优秀的佳作。有些作品用形式上的放浪形骸,求得眼球上短暂的愉悦,只能欺骗和麻醉那些浅薄者的神经,这些垃圾信息对社会文明造成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些韩剧的适时引进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爱才是真爱、深爱、永恒的爱.值得影视界、文化界及传播界学习和借鉴。
还原生活,至真至纯的真情
艺术源于生活,韩剧中的许多情节都是普通百姓真实生活的再现,满足了收视群体对生活真实的心理需求。韩剧用生活中的点滴来展开剧情,以温情贯穿整个文本,返璞归真,剧情简单却又浪漫温馨,着重人类最基本、最真实的情感,使人在平淡中感受到温暖。韩剧大多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小事件,表现手法朴素平实,很少刻意设置离奇的情节,故事看似老套,然而剧中的人物就在爱情、责任和良心之间备受煎熬,同样也考验着观众内心的情感尺度。韩剧为亚洲的观众所普遍喜爱,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它充分考虑到亚洲文化圈集体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审美趋向,并以传统的手法进行了真实的表现。《人鱼小姐》、《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对不起,我爱你》等,如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一幕,家人一起吃饭、吵嘴、关心、呵护。韩剧的特点就是返璞归真,剧情简单,着重的是人物最基本、最发自内心的情感。《蓝色生死恋》以动人质朴的感情、经典的人物对白、简单却凄美的故事席卷了东南亚。这些电视剧大多有着温情的发展脉络,平淡中有着动人的温情,吸引着向往温情的年轻人。
综观我国当前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注重对西方主流传播思想。主要是自由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的研究;
二是注重实践,主要是传媒经济的研究,并有较大的实绩。
但也有两个偏向:
一是缺乏对当代西方新闻传播思想和思潮的全面研究,对西方新闻传播思想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不够,并且只停留在对西方传播思想的介绍和消化上;
二是缺乏对中国本土新闻传播的研究,对实践的研究还比较浮躁。总之,我们无法将西方新闻传播理论在实践中复制,而符合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展的新闻传播思想理论框架尚未形成。
我国新闻节目是基本叙事模式。比如,百姓利益受损一记者调查取证一上级领导惩罚非法行动以及执法者出面一百姓利益得到补偿。那么,透过这种叙事模式,我们不难发现新闻传播要表达的意义是:人民利益应该受到保护,非法行动必须受打击,作为执法者的政府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完全可以信任,这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构建。
在相当长的计划经济年代,我国新闻传播一直成为政治的一部分。成为计划经济的一部分,作为党的意识形态的工具,成为权力的助手。其政治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被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其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则被有意无意地置于被压抑和被忽视的地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新闻传播逐渐走向民主化、法制化、市场化。但仍面临着必须改革的巨大压力。
首先,伴随经济一体化、世界全球化的打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各种传媒技术的进步,人们已不满足子传统的灌输式的宣传报道。对“知情权”、“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等要求越来越强烈,这是很正常的。“而当这种要求在国内的新闻传媒上无法、或者很难得到满足时。就会转向国外的媒体寻求信息来源,互联网正满足了这一需求”。因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既不能只拥有一种声音,也不能只属于一种声音;当今世界又为人们传播和获取个种声音提供了相应条件。
其次,新闻传媒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产业,理应与世界接轨。而中国的新闻传播市场一直是独家经营,规定外资不能经营国内新闻媒体,亦不能合资经营。
第三,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收听和收视到国外广播电台、国外电视台的(包括卫星电视)节目。互联网、国际传媒已造成“全球共此时”的状态,人们已进入开放的全球信息空间。我国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也实现了新突破:一是加强传播学中国化研究。新闻传播学作为一个科学的学科建设来说,对于本学科的思想历史资源的整理和发掘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一个新兴的学科就很可能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新闻传播学者就非常重视新闻传播学术史的整理尤其是新闻传播思想发展的系统研究。先后出版了《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和《中国传播思想史》两套传播学术史专著。不仅及时总结了近一百年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全面发展状况,而且全面深入研究了中国有史以来的传播思想的历史演进。从而成为传播学术史研究的开拓与奠基之作。但研究是刚刚开始,任务仍繁重。二是对西方新闻传播学的整体研究,尤其是对西方新闻传播思想中的非主流传播思想研究。西方新闻传播思想发展大约分三个阶段,即15世纪——19世纪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的发
转贴于
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多年超声焊接方面的人员.对超声能量地传递有一种误解,认为是音波在接触面进行焊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真正的焊接原理是:换能器把电能转换为机械后,通过工件物质分子进行传导,声波在固体中地传导声阻远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阻,当声波通过工件接缝时,缝隙中的声阻大,产生的热能相当就大.温度首先达到工件的容点,再加上一定的压力,使接缝熔接.而工件的其它部分由于热阻小,温度低不会熔接.其原理同电工学中的欧姆定律类似.
2)工件材料误区:
超声焊接机对要焊接的工件材质也是有要求的,不是所有材料都能焊接,有人理解为任何材料都可以焊接,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不同种材质之间有的能更好地焊接,有的是基本能相熔,有的是不相熔的.同一材料之间熔点是相同的,从原理讲是可以焊接的,但是当要焊接的工件的熔点大于350℃时,就不在适合用超声焊接了.因为超声是瞬间使工件分子溶化,判断依据是在3秒之内,不能良好熔接,就应该选择其它焊接工艺.如热板焊接等.一般来讲ABS料是最容易焊接,尼龙是最难熔接的.具体焊接材料选择请参考附表:
焊接工件的工艺误区
3)超声能量是瞬间爆发地,熔接处应成点或线条,以及传递的距离都要符合超声焊接方式.有人认为只要是塑料材料,无论怎样接合面都可以良好地焊接,这也是一个错误认识.当瞬间能量产生时,接缝面积越大,能量分散越严重,焊接效果越差,甚至无法焊接.另外超声波是纵向传波的,能量损失同距离成正比,远距离焊接应控制在6厘米以内.焊接线应控制在30----80丝之间为宜,工件的臂厚不能低于2毫米,否则不能良好熔接,特别是要求气密的产品.
各种焊接工艺见附表:
超声输出功率误区
4)超声波输出功率的大小,同压电陶瓷片的直径和厚度、材质、设计工艺决定,一但换能器定型,最大功率也就定型了,衡量输出能量的大小是一个复杂的过成,不是换能器越大,电路使用功率管越多,输出能量就越大,它须要相当复杂的振幅测量仪,才能准确测量其振幅,由于大多数使用者对超声知识太了解,又加上某些销售人员的误导,给消费者一个错误认识.消耗电能多少并不能反应输出超生功率的大小,如产生纵向能量低,而消耗电流大,只能说明设备的效率低下.无功功率大而宜.
超声焊接机种选择误区
5)使用多大输出功率,振荡频率、振幅范围,要根据工件的材料、焊线面积、工件内是否有电子元器件、是否要气密等因素来考虑。误认为功率越大越好。这也是一个误解。如果对超声不是太了解。最好请教正规的超声波生产厂工程技术人员。有条件的话最好到厂家现场勾通,不要盲目听从一些非正规超声销售人员的误导。目前生产相关设备的公司特别混杂,其中大部为家庭式作坊,对电路进行生搬硬套仿制,对工作原理似懂非懂。仿制出的设备有以下致命缺陷。其一是外买元材料品质无法保证,其二生产工艺的核心技术没有掌握。设备在中功率和大功率工作时经常表现出不稳定,产品合格率低。有时会设备损坏。如驱动换能器的功率变压器,所使用的磁性材料参数无法测量,
磁饱和磁通密度(Bs)磁感应强度(Bm)、有效磁导率(Ue)、剩余磁通密度(Br)、矫顽力(A/M)、损耗因数(tan£)、温度系数(au/K—1),绕制工艺相当讲究,包扩抽真空浸环氧树质。这些测试设备和生产环境家庭式工厂是无法做到的。所以在勾买超声时,最好先了解一下公司情况,不要盲目听从销售员吹捧,也不要只看价格。只有这样才能日后减少不必要麻烦。
一、解放以来物价波动的三个阶段
图1绘制了我国1953~1999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的波动曲线。图1显示,在1966~1976年长达11年的时期内,零售物价基本上凝固不动,并不呈现明显的波动特征,因此,不宜将1953~1999年间的价格波动划分为几个周期。这里,我们将分阶段考察价格的变动过程。
附图
图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波动曲线
资料来源:1953~1992年引自《中国统计年鉴1993》第237页,1993~1999年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0》第289页。1993年以前为零售物价指数。
第一阶段:1953~1965年(共13年)。这一阶段,我国物价水平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升降,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出现了一次高耸的峰和深陷的谷。1959~1961的3年中,零售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于1961年到达顶峰,涨幅为16.2%。1962年,零售物价下跌,1963年跌至-5.9%的波谷,峰谷落差达22.1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1966~1976年(共11年)。在这一段时期内,我国物价水平的变动幅度极小。从图形上看,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曲线几乎是一条斜率为0的水平直线,其涨幅从未超过1%,跌幅也仅有一年略微超过1%,最高点(1975年,0.6%)与最低点(1969年,-1.1%)之间的落差只有1.7个百分点。这一时期零售物价的高度稳定,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当时的中央政府直接通过行政手段冻结价格。这样,尽管经济在剧烈地波动,而价格水平却“纹丝不动”。
第三阶段:1977~1999年(共23年)。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物价水平长期僵持不变的局面被彻底打破,零售物价开始持续上升。1999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为1978年的359.8%。在这一时期,价格涨幅的波动性也变得非常明显。从1977年到1999年,我国物价涨幅可观测到4次明显的循环波动(详细分析见后)。
我们还可以按这三个阶段分别求出经济增长率与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correlationcoefficient)R。[1](P1)
第一阶段(1953~1965):R=-0.85
第二阶段(1966~1976):R=-0.27
第三阶段(1977~1999):R=0.25
第一、二阶段的相关系数为负值,说明物价变动与经济变动不同步。这两个阶段位于改革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和短缺经济时代,价格完全由政府所控制,不能作为一种有效的市场信号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综合以上考虑,我们主要分析第三阶段即改革后物价波动情况。
二、改革开放以来物价波动形态的测定
根据阿瑟·刘易斯(W.ArthurLewis)的说法,确定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从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也可以从一个波谷到另一个波谷,或者按周期中同样状态(波峰、低潮或整个周期)一些年的平均值到另一些年的平均值来衡量[2](P1)。本文按照“谷-谷”法划分,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从1977年到1999年,中国物价的波动呈现出4次完整的周期:
第1个周期:1977~1983年,历时7年;
第2个周期:1984~1986年,历时3年;
第3个周期:1987~1990年,历时4年;
第4个周期:1991~1999年,历时9年。
将这4个周期概况置于表1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直观改革后物价的波动情况。
表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
波序年份增长率(%)波序年份增长率(%)
19772.019877.3
19780.73198818.5
19792.0198917.8
119806.019902.1
19812.419912.9
19821.919925.4
19831.5199313.2
19842.8199421.7
19858.84199514.8
219866.019966.1
19970.8
1998-2.6
1999-3
资料来源:同图1。
在这段时期,零售物价波动的波长依次为7年、3年、4年、9年,平均长度为5.75年,其中第一、二、三个周期均属增长型,只有最后一个周期为古典型(参见表2)。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改革后物价波动的状态特征:
表2物价波动长度特征
周期长度(年)扩张期(年)收缩期(年)扩张与
长度特征周期实际平均标准实际平均标准实际平均标准收缩之
类型长度长度差长度长度差长度长度差比
序号区间
改11977~1983增长734
革21984~1986增长35.752.7522.750.96131.830.92
后31987~1990增长422
41991~1999古典945
资料来源:根据表1计算。
1.波动幅度
波动幅度是衡量每个周期波动程度的重要指标。在计算波动幅度的方法中,最直观的就是计算出每个周期内物价指数增长率的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峰谷落差。如果一个周期内波谷不只1年,则取增长率最低的那年为波谷。从波动幅度来分析,前两个周期峰谷落差较小,最低仅为2.8个百分点,而后两个周
期峰谷落差极大,最高达24.7个百分点(见表3)。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后物价的涨落幅度基本上是越来越大,波动程度越来越剧烈。这说明放开物价以后,由于我国市场机制还很不成熟,价格运行的稳定性还很弱。
表3物价波动状态特征
波序波峰时刻波谷时刻峰值谷值峰谷落差平均位势
(年)(年)(%)(%)(%)(%)
1198019836.01.54.52.4
2198519868.86.02.85.9
31988199018.52.116.411.4
41994199921.7-324.76.1
1977~199913.81.712.16.0
资料来源:根据表1计算。
2.峰值与谷值
峰值,是指每个周期内波峰的增长率;谷值是指每个周期内波谷的增长率。一般说来,峰值与谷值均不宜太高或太低。若物价波动的峰值太高,说明该时期内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将会超过人们的承受能力,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持续增长不利。如果谷值过低,说明该时期物价水平处于很深的低潮,难以回升。当物价连续几年为负值时,则会引发通货紧缩,难以刺激经济增长。从图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后零售物价波动的波峰总是比前一次波动的波峰高。按4次波动的顺序,价格水平的波峰分别是6.0%、8.8%、18.5%、21.7%。谷值变化则相反,除了第一个周期之外,价格波动的谷值总是比前一次要低,最后一次波动的谷值甚至为负值:-3.0%。
3.平均位势
平均位势是指每个周期内年度增长率的平均值。表3显示,前三个周期的物价平均位势逐渐上升,但最近一个周期的平均位势却大幅度下滑,降幅为5.3个百分点(从11.4%降至6.1%),基本与改革后整个时期的平均位势持平。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改革后物价波动的状态特征:波动幅度逐渐拉大;峰值一浪比一浪高;谷底愈来愈深。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价格信号已逐步由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去调节,物价波动相当剧烈,我们已初步体会到了这只“手”的盲目性。
三、改革后的物价波动与经济波动
图2绘制了改革后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曲线,以便于我们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经济增长率是指GDP增长率。
附图
图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
1.周期长度特征的比较
物价波动发生频率与经济波动发生频率相等,两者都是4次,因而平均波长也相等。从扩张与收缩的比率来看,物价波动要大于经济波动。从周期的变异程度来看,无论是扩张期还是收缩期的变异系数,物价波动都小于经济波动;但是周期长度的变异系数[3](P293).[4](P289),物价波动却反而大于经济波动(参见表4)。
表4周期长度与变异程度的比较(1979~1999)
周期长度(年)扩张长度(年)收缩长度(年)
发生与变异系数与变异系数与变异程度扩张与
项目频率平均标准变异平均标准变异平均标准变异收缩
(次)长度差系数长度差系数长度差系数(11)=
(1)(2)(3)(4)=(5)(6)(7)=(8)(9)(10)=(5)/(8)
(3)/(2)(6)/(5)(9)/(8)
物价45.752.750.482.750.960.353.01.830.610.92
经济45.752.220.392.250.960.433.52.380.680.64
2.波动幅度的比较
表3显示,改革后四个周期内物价波动的峰谷落差分别为4.5%、2.8%、16.4%、24.7%,同期经济波动的峰谷落差则分别为6.5%、6.4%、7.8%、7.1%。前两个周期物价波动比经济波动的波动幅度略小,但后两个周期内物价波动的幅度要远远大于经济波动的幅度。
表5显示,改革后物价指数增长率的平均值为6.0%,小于经济增长率的平均值9.6%,但物价波动系数(thecoefficientofpricefluctuation)则明显高于经济波动系数。1977~1999年,经济波动系数为0.32,而物价波动系数高达1.13,再一次表明物价波动的不稳定程度要大于经济波动。
表5物价与经济波动系数比较(1977~1999)
项目平均值(%)(1)标准差(2)波动系数(3)=(2)/(1)
物价6.06.81.13
经济9.63.10.32
3.物价波动与经济波动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可用来考察物价波动与经济波动的吻合程度或同步程度,所用的指标是相关系数。表6显示,虽然在1977~1999年期间,物价波动与经济波动的相关系数仅为0.25,属于不相关,但从各个周期来看,从第三个周期开始,相关系数变为正数且数值逐渐变大,第四个周期的相关系数为0.70,属显著相关,说明改革后物价波动受经济波动影响越来越大。另外,如果考虑到经济波动总会产生一定的时滞,使物价的变化落后于经济变化一年左右,我们把1978~1999年的物价水平与1977~1998年的经济波动作相关分析,可以求出相关系数为0.59,为显著相关。从图2来看,两者的波动形态也大致吻合,除了第一个周期物价的波谷滞后于经济波动两年,其余3个周期的波谷出现的年份完全重合,起止年份基本相同。
表6物价与经济波动相关分析
日期1977~19831984~19861987~19901991~19991977~1999
(R)(R)(R)(R)(R)
物价、经济-0.43-0.290.220.700.25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改革以来物价波动幅度越来越大,并明显高于经济波动幅度,其不稳
定程度也更高。物价波动与经济波动的吻合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90年代以来,物价逐渐开始发挥其作为经济运行状况晴雨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树成.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张塞.中国经济波动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论文关键词:文化岩性;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策略
2008年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三位,这标志着中国硬实力指标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然而,中国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却依然处于弱势。纵观世界文化市场,美国占了43%,欧盟占了34%,亚太地区占了19%,其中13本占了10%,韩国占了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占了4%。中国科学院出版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中也指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仅居世界第七,文化竞争力更是排名世界第二十四,这与中国的经济大国形象相去甚远。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播力越来越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来自哪里?为什么西方文化会在传播力方面占上风?为什么韩剧和日本的动漫能把他们本国的文化带到全球各地?
程曼丽认为,只有当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广为流传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时候,软实力才真正提升了。她提出,中国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传播策略。关世杰对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十年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认为我们再也不能停留在笼统地谈内外有别和外外有别。
目前,跨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如火如荼,许多学者从教育、媒体以及文化的个性方面着手,提出了很多可行的策略方案。崔刚强调,在重视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国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学会使用英语介绍中国的文化与国情。汪飞舟认为,国际大众传媒是思想文化全球化的主要工具,在国际传播环境中制胜的是服务意识。纵观以往的研究,我们发现对文化个性化的研究相对较突出,而对文化的共性研究却较少。本文拟从文化共性的角度出发,根据中外文化传播成功的案例分析中国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1基于文化共性的文化传播的理论依据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在对周围的世界进行解读和识别时,遵循的是一种体验哲学。由于人类拥有相似的认知结构、类似的生存经验以及相同的生理特征,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概念隐喻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共性,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共核部分,这是构成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础,它必然有利于跨文化信息的顺利传递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自从人类进入群居社会,不管是处于东方,还是在西方,不论生活于古代,还是现代,时空、地域、习俗和民族的差异,乃至文化上的差异,都不能掩盖人类的特性和需求上的一致性及所面临的基本生存问题的共通性。这众多的一致性和共同性构成了超越时空、地域和民族等界限的人类共同的价值基础。
就中西方文化而言,尽管中西方各民族在思维方式、地理环境、语言体系等诸方面相去甚远,但由于人类有许多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感受,比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都有对衣、食、住、行和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的需求,都有家庭关系,都有喜、怒、哀、乐,都会经历生、老、病、死,都可用哭、笑、红脸、皱眉等姿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等,因而中西方各民族之间在文化方面存在着许多“共性”。同时中西方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也一致:倡导教育优先,倡导人的进取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等。所以美国大片引进到中国,我们能够普遍接受它,是因为它也宣扬惩恶扬善。外宣的成功,需要尽量避开分歧,多宣传共同的东西。中西方文化二者既有很大差异,也有一定共同之处,可以在二者之间找到汇合点。所以我们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要供给的是能够被人认同的“共有文化”。一旦借助大众媒介向国际社会传播了这些“共有观念”,就可以让相关国家认同。
2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共性案例分析
目前,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中往往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共性。众所周知,文化共性,是引起国外兴趣点的重要因素。只有点燃西方人的兴趣点,才能吸引他们逐渐喜欢上中国文化。如小仲马的《茶花女》与我国《今古奇观》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女》非常相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其相似性,着手我们的文化宣传。在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中外都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2.1青春版
昆曲艺术被认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本土掀起了昆曲热潮。而且为昆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
青春版《牡丹亭》利用商业运作与社会运作相结合的战略、立足本土与辐射世界的双重定位、坚持传统与调和现代的审美准则,为当下中国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排演四年来,不仅足迹踏遍了两岸四地著名高校,而且于2006年9月成功访美,在加州大学4个校区连演4轮12场,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世界日报》把青春版《牡丹亭》访美与当年梅兰芳访美演出相提并论。伦敦主流媒体认为昆曲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韵味,《牡丹亭》是一出融合了莎士比亚爱情喜剧和睡美人故事的剧目。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马上开设了昆曲课程,音乐系与东方语文系合作,把昆曲当作世界性的歌剧来研究。青春版《牡丹亭》提高了昆曲艺术的国际地位,也再一次向西方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华民族先辈们非凡的艺术创造力,成为中国昆曲走向国际市场的成功范例。
从传播方面来看,青春版《牡丹亭》定位的观众对象为年轻人(国外也是如此),因为年轻人更加容易受影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创作者们考虑到。对于不熟悉古典戏曲情节的国内外青年观众,片断式的经典折子戏无法使他们产生理解与共鸣,需要演全本。连续性的情节才能产生情感的激动与心灵的投入。另一方面演员诙谐幽默的表演方式也令国外观众耳目一新,非常符合西方的处世幽默观。再者,也是重要的一点是中西方人们对爱情具有同样的渴望,使得剧中缠绵四百年的爱情梦想能使国人和西方人产生人类心灵的共鸣。青春版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创始人白先勇先生说:“昆曲是唯美艺术,追求美是我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就是要叫中国的古典美还魂,以美唤醒观众心中的浪漫和憧憬。”所以“采用了全新的手法来演绎他们的爱情神话。”
2.2《少林武魂》在百老汇的成功上演
2009年1月15日晚,中国大型功夫剧
《少林武魂》讲述少林寺武僧慧光成长的故事:战乱频起,母亲怀抱婴儿逃难,因遭遇匪徒而失散,婴儿被少林寺众僧救起抚养,取名慧光,从此在少林寺习武。慧光长大成人,成为身怀绝技的功夫大师,走上自我发现和济世利民的人生旅途。美国观众凯恩斯说:“我非常喜欢该剧结尾‘家庭比功夫更重要’这句话,它让我感受到中国人民非常懂得爱。”
武术一直为全世界人们所喜爱。以往的武术表演似乎为了武术而武术,缺乏剧情的勾勒。《少武魂》正是在世界文化都共同认可的“济世利民”和热爱家庭本身的人类共同追求的理念指导下向世界的。《少林武魂>使西方人对流传世间1500年的少林功夫中呈现的禅武合一、德行感人的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3韩剧在中国的传播成功与其地域性的选择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韩剧以其独特的魅力风行国内,深受大批中国观众的热捧。韩国的影视能在中国畅销,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有选择性地采取了与中国的文化伦理道德一致的作品,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倾销而来。中韩两国之间历史上的相互交往,使得中韩两国在价值观上趋同,这给中国观众接受韩剧奠定了心理基础。
韩国的影视作品大多以现实题材为主,十分注重突出本民族的文化生活特点,在现代剧中随处可见韩国的传统文化因素,如温暖的小吃、街头排挡常成为韩剧的场景,展示了韩国独特的泡菜和清酒文化;女性在家庭正式聚会的场合多身穿传统民族服饰;生活剧和爱情剧中,不厌其烦地出现吃饭场景,且都是具有韩国民族特色的饮食方式。韩国影视剧十分注重在细节上对民族文化生活特色进行展示,在向世界各地销售文化产品的同时,也使得其间附带的所谓高丽文化逐渐为世界所认同。其次,韩国电视剧多走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路线,这些是最能超越民族和文化界限,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普遍接受的影视题材,他们正是用人类世界大同的情感来博得了人们内心自然的应和。此外,韩剧在中国乃至东亚儒家文化圈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它的作品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因此,有专家坦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已穿上韩服,正以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在中国倾销,以汉文化为根基的韩文化,大有成为儒家文化代言人之势。
3如何利用文化共性进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文化的共性决定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一致,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接纳意识。因此在宣传中应以文化共性为基础,逐渐打开通向另一文化的窗口。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在传播内容选择上,强调民族性,兼顾世界性
每种文化都具有自己的显著的特点,这也是吸引其它文化的重要因素。但强调民族性的同时,还应兼顾其世界性。一种文化只有宣传出去了,才能发挥其对国家软实力发展的贡献作用。其实,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可以细化的东西也很多。比如中国的“和”文化,“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文化理念应是传播重点。中国的“亲情”、“仁义”等观念都是中国的传统精髓,也是逐渐被西方人所接受并效仿的方面,应该加以进一步的宣传。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对于代代相传的国人来说比较熟悉且易于接受,然而要使其得以广泛对外传播,一定要注意其内容的选择,把一些具有文化共性的东西宣传出去,再带动一些民族性的东西,逐渐渗透,从而使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3.2在传播的方式和理念选择上,应强调现代性
在传播方式上,中国文化应该更加注重文化对外传播的现代性理念投入。中国文化向来具有连贯性和延续性。在现代化的今天,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遭遇新时代的挑战,但是这种文化的根是不会改的。因此,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这种根是绝对不能被忽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靠山吃山。必须运用现代的手法对传统的、能改进的一些元素进行加工,创造出属于现在这个时代的特色中国文化,并根据接受国的特殊接受心理和习惯进行改进。如针对日韩国家动漫非常流行的现象,在对外汉语的教材设计上就可以增加一些动漫化的设计,辅之以一些现代的手段,使得中国的文字语言能融人世界的行列,进而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诠释将能加快中国文化传播的步伐,例如,《孙子兵法》与商业谋略结合起来的有关书籍,在美国已成为热销书。
3.3加强交流、规避冲突,、和谐共融
没有一种文化的传播和接受是单向的。在传播和接受的同时,也必定会接受对方的文化。那么加强两种文化的互相交流与信任,将会有效减少对对方文化误解和曲解,同时增加对对方文化的好感和兴趣。中国和法国、俄罗斯互办的中法、中俄文化年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没有一种文化交流是没有冲突的,也没有一种文化的传播是非得靠强迫来让对方接受的。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与其它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此时就需要传播者调整姿态以接触和相互了解的心态规避冲突。因此,在考虑自身文化传播的途径时,必须考虑对方文化接受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文化的多样化,中国文化向来提倡以和为贵,要与不同民族、不同性格、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共融于世界,首先得承认彼此并理智地看清矛盾或差异的存在,尊重对方的文化,并尝试互相理解、包容。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尝试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进行融合,比如京剧版的哈姆雷特,又比如用小提琴演奏的梁祝,、互相尊重,才能进一步深入传播自己的文化,直至最后互相接纳、和谐共融。
4结语
关键词:简帛类出土文献;清华简;历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西汉始,已有人研究古代文字,考释古铜器,整理竹简,记述古迹。在宋代学术成就中,金石学已占重要地位。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步入鼎盛时期。可见对出土文字资料的研究,古已有之。
若从学术史角度看,对研究最具价值的应推简帛类出土文献。李学勤曾提出走出疑古时代,重建学术史。在甲骨文、金文和简帛这几种主要的出土文献中,他认为甲骨文和金文都有自己的局限,而最重要的应该是简帛类文献。李零认为由甲骨文和金文研究商代和西周社会史和学术史都很困难,没有办法和战国秦汉相比。简帛类发现中,文书是研究古代早期社会史的史料,古书是研究早期学术史的史料。它们提供的信息虽晚,但很重要,其实是史料的主体。特别是写学术史,出土的古书才是第一手资料。
本文选取清华简《系年》为例论出土文献对历史研究的价值。清华简是指2008年秋天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经过碳十四测年,属于战国中晚期。清华简连同其残断的在内,一共约有两千五百枚,经过缀合排比,集成六十多篇。其中被整理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是一部史书。原来没有篇题,整理者拟提为《系年》,一共分为23章,记载从西周初到战国早期的历史,对这对段时期的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批出土文献为传世文献提供了新的佐证,从出土文献的角度纠正《史记》之误,很好地实现了“二重证据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史记?周本纪》记载“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可见在《史记》中,对“共和”的理解是二公行政。而《系年》记载“乃归厉王于彘,共伯和立”。此处的记载中,共伯名和,是指一位人物。这与《竹书纪年》的记载可互相印证。《史记?周本纪》索隐引《纪年》:“共伯和干王位”。意思都是说在厉王离开之后,共伯和执掌王权。且根据《系年》记载“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归于宗”完整的叙述了十四年来共伯和得到权力和失去权力的整个过程。
30年代有学者怀疑《左传》为汉代刘歆伪作。而《系年》中的很多史实与《左传》、《国语》可互相印证。如《系年》第二章与《左传》定公四年祝佗说的一段话都是讲周初封分的问题,可互相印证,做进一步研究。《系年》简文为战国时期作品。由此可知《左传》记载的大量事实符合战国时期的记载,并非汉代伪作。
此外李学勤认为《系年》的发现为进一步认识《竹书纪年》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二者作者的年代、地域互不相同,却有不少可以对比研究的地方。如《系年》第二章中提到的“惠王”,其记载与古本《竹书纪年》“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以本非适(嫡),故称携王。”文意相近。
其次,这批简文对一些事件的叙述较为完整,可补充史实。如从对平王东迁与在这个事件中列国所起到的作用、卫国国都的迁移、楚灭息、蔡两国而强于江汉之间等,对历史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系年》对卫国国都的迁移情况有很完整的叙述。第四章主要记载“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卫人自康丘迁于淇卫。……翟遂居卫,卫人乃东涉河,迁于曹……戴公卒,齐桓公会诸侯以城楚丘……翟人或涉河,伐卫于楚丘,卫人自楚丘迁于帝丘。”李学勤先生认为《系年》的记载解决了对《康诰》等的疑问。由于殷商故土分为邶、、卫,康即在殷的故土内,并一定是在卫,因此叔封称为“卫叔封”。
再次,《系年》在史书的写作形式等方面的研究也有价值。《系年》的写作特点是,仅叙述从周代开始到战国时期的历史,且在以时间为前提的情况下,分国别和事件进行具体的叙述。这可以从每一章所述内容中看出。如第一章讲述了周从武王始作帝籍到宣王始弃帝籍的事。第二章叙述周权没落的过程及各诸侯国的动向。第三章交代秦国的起始到强大。第四章讲述卫国的建立及国都的多次迁移。第五章讲述楚国在江汉间崛起的过程。可见《系年》的写作方式介于《左传》和《史记》之间,并且可能更偏离《左传》而偏向《史记》。《系年》第五章叙楚国在江汉间的崛起过程:
“蔡哀侯娶妻於陈,息侯亦娶妻於陈,是息妫。息妫将归于息,过蔡,蔡哀侯命止之,曰:“以同姓之故,必入。”息妫乃入于蔡,蔡哀侯妻之。息侯弗顺,乃使人于楚文王曰:“君来伐我,我将求救於蔡,君焉败之。”文王起师伐息,息侯求救於蔡,蔡哀侯率师以救息,文王败之於莘,获哀侯以归。文王为客於息,蔡侯与从,息侯以文王饮酒,蔡侯知息侯之诱己也,亦告文王曰:“息侯之妻甚美,君必命见之。”文王命见之,息侯辞,王固命见之。既见之,还。明岁,起师伐息,克之,杀息侯,取息妫以归,是生堵敖及成王。文王以北启,出方城,圾於汝,改旅於陈,焉取顿以恐陈侯。”
以上记载显示蔡国、息国、陈国与楚国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勾勒了楚国崛起的过程。《左传》对其事记载如下:
《左传》庄公十年:“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见之,弗宾。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於蔡而伐之”。楚子从之。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
《左传》庄公十四年:“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以息妫归,生堵熬及成王焉。……楚子以蔡侯灭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由于楚、蔡莘之战发生于庄公十年;楚文王灭息发生于庄公十四年。所以《左传》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两个片断。虽然这两个片断能够连接起来,但两个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有所缺失。《系年》的记述更完整。
从史书内容来看《左传》多应验占卜预言等记载。《史记》对一些国家起源的记载中存在史实与神话传说混杂的现象。两书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而《系年》对列国史实的记载从平王东迁,列国登上政治舞台开始。若有追述其始也仅从周初开始。如对秦国起源从三之乱写起,对卫国起始从周初封分开始。整个写作风格客观而理性,除第一章提到“商王不恭上帝”外均为客观的史实叙述。
新发现总会带来新问题。《系年》的研究提出了更多问题,有待学者研究。如以往认为“三监”是指管叔、蔡叔和纣子武庚。而清《系年》第三章记载:“杀三监而立子耿”,根据学者的研究子耿即纣子武庚禄父。整理者认为简文中的,“杀三监”是指杀三监的周人吏卒。但是对“三监”究竟指什么并没有很确切的材料确证。有待以后新见。
综上,以清华简《系年》为代表的简帛类出土文献,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佐证了正史,又对正史和今人研究成果提出挑战,引领对出土文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2]李学勤.《李学勤:解读清华简 从《系年》看《纪年》》[J].《光明日报》2012年02月27日15版.
[3]李学勤.《清华简《系年》解答封卫疑迷》[J].《文史知识》2012年第3期.
[4]王国维.《古史新证》[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第3版(2009年10月1日).
注解
①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②李学勤:《李学勤:解读清华简 从《系年》看《纪年》》,《光明日报》2012年02月27日15版.
③李学勤 :《清华简《系年》解答封卫疑迷》,《文史知识》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