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2 17:40: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文本科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中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回顾及特点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商业诚信环境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起步早,历史悠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专业办学特色鲜明,定位准确,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教师梯队合理,有良好的教学基础,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速度都比较快。以美国富乐敦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为例,该校自1957年建立以来,以其应用型和研究性的传统而闻名,并不断地科学合理地界定工商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引领探讨工商管理学科包含的知识体系,从理论上把工商管理研究引向深入。从目前美国高等学校商学院管理类院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与MBA和DMA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别。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其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是围绕着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以及市场需求而设定的,而在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注重的是工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性与领导性。
(2)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美国高校商学院管理类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日趋成熟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到MBA和DMA的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看,都有整套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3)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从学生入学起就介人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素质教育,并且对学生进行职业倾向测试,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发展辅导和构建强大的现代技术网络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平台各类信息。
而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起步晚,从目前经济管理类院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看,特点如下:
(1)计划经济时期高等院校经济学分科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都是建立在原工业经济或商业经济的基础上,因此工商管理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现实企业类管理问题存在偏差。推荐阅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评价体系构建论文
(2)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与MBA的教育没有明显的差别。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这样一种倾向越来越严重:把国外MBA课程直接复制到本科教育中。
(3)我国改革开放后在引进西方工商管理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开始就强调中国特色,但是中国特色的呼声好像有越来越弱的趋势,在课程设置上直接照搬国外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果,要么是课程设置水土不服而流产,要么是缺乏符合要求的师资力量而使得许多课程难以开出或降低要求开设。
二、中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框架分析
工商管理本科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是围绕着课程而展开。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设置和一系列教学环节是组成教学计划的主体。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适用性、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商管理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1、工学结合,构建课程体系
分析学生的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角色,开展广泛调研,科学合理的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跟据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以往的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对大连、沈阳、鞍山等省内城市的IT企业和市场需求深入调研。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及企业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中职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即要参照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与教材选取,也要根据学院特色和相应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制定教学计划,以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根据社会、市场、企业的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设置课程系统、并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努力贯彻教育部提出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懂技术的专门人才。
2、依据专业就业岗位素质和技能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中职学校本教育是以实践应用能力为本的教育模式,要以实践应用化为原则,这也符合计算机专业的专业特点。但实际上是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同学都不能胜任本专业的相关工作,甚至连组装电脑、安装系统都不会,office办公自化也是一知半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有选择的调整教学内容,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即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要紧密联系实际,加大学生实习、实训、下企业实践的机会。接近未来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积累了工作经验,实现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机制的紧密衔接。中职本科学生理论基础差,动手能力就要强,才能在就业中具有竞争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适当减少或削减学时,而动手操作的课程要尽可能的多开,强化C++、Java等课程,增开ASP、Oracle、Apache、C#、等课程。也可以分方向教学,加开英语班、日语班等。因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很多在软件公司,接触外文的机会相对要多,应该提高计算机专业外语水平。
3、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人才
学不在多而在于精,学院即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某一方面专项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编程语言可能有多种,但对于他来说只要精通一种就足以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当然是多多益善。鼓励支持学生多参于工程设计及各种技术大赛。比如动漫制作、手机编程、系统开发等专业技能竞赛。竞赛的形式很多,即可以是个人赛,也可以是小组赛,近年来,通过技能大赛,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勤奋出成绩,技能走天下“,学习技能热情高涨,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即提升了个人能力也获得了相应的行业认证证书,为日后的就业也增添了一份法码。
4、加强就业培训实习环节,应对市场挑战,提高就业竞争力
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桥梁,实施校内校外联合办学,学中做和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外实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检验教学成果,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中职本科是四年制,而且大部分在中职学校的时候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大一大二的时候是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大三或大四则是应偏重校外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有充分的时间去完善和提升自己。实习的过程,就是一次了解自己的过程,也是人格完善的过程。了解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从开始的浮燥到心态的稳定,学会服从,学会收敛,学会遵守规则。
二、提高教师能力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主体,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中职学校本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足,如果按照常规的四年制本科教学方式学生及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即要有雄厚的文化知识,又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讲究教学方法,不但能做学生的老师、还要做学生的朋友、师傅。
三、总结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本教学 理念与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开始注重以学生为本,使传统理念下的“师本教育”向着“生本教育”的方向转变,把为教师教好转向为学生学好,让学生有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发展自我的机会。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建构,应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价值,在尊重学生个性、自由成长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帮助下,依靠学生自身完成对语文知识的建构。在教育发展的今天,应注重以学生为教育的本体,让学生尽快自己思考和行动起来,并不断地去吸纳知识、解开问题的谜团,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交给学生,从而获取提升学习质量的崭新教学模式。
一、“生本教学”的核心理念
(一)一切为了学生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是生本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语文教育的任务并不是将学生都变成书呆子,而是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心智成长、道德价值正确、人文素养深厚的生命个体。这样,语文教育就要打破传统的灌输模式,避免学生机械听课情况的出现。学生跳出了只听不悟的怪圈,教师也就不会想当然地以自己的教育方式影响或左右学生,不会陷入教与学分离的泥潭,而是能够感受到教育的真谛,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领悟,在思考中建构知识体系。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语文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从文本中有所感悟,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收获知识、培养情感、增强语文素养。在“生本”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蹲下来平视学生的知己朋友,教师不再依靠话语霸权与学生存在距离感,而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体性。
(二)充分尊重学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也就是说,在被认同的前提下,学生的内心会更加愉悦,也更加能够激发出学习知识的动力。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有着自己的心灵世界和自由情感生发空间,尊重学生,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给予学生证明自己能力的舞台,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以严密逻辑思维为手段的科目,语文依靠的是情感和价值观念,以形象思维去感受和体验文本,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自然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感悟往往更独到,也更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观点。所以,在生本教学中,教师是以尊重学生为教育原则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方面的情况组织教学活动。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那就是“生本”课堂。其实不然,初中生活泼好动、个性鲜明,但心理不够成熟、思维的深广度有限,认知能力也不够强,所以他们还不能够单独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在课堂本来就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果完全交给学生去呈现知识的脉络体系,势必会浪费时间,使教学呈现出低效的状态。“生本”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掌控和把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促使他们连贯、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正是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将学生的认知与审美能力激发出来,使语文课堂更加和谐自然、井然有序,也让学生能够展现出更好的学习状态。
二、初中语文“生本教学”的课堂实践策略
(一)积极建构自主学习模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生本”教学的实施需要引导学生建构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教师应该以启发与引导为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分析思考,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能体现多维性和扩展化,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充分地调动思维,使学生在愉悦中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生本”课堂建构的目标。
如在对朱自清的《背影》进行教学时,教师可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我觉得朱自清对自己家庭背景的表述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因为这部分内容好像与课文标题没有必要的联系,不知你们怎么认为呢?”这样的问题可以迅速激发初中生的思维热情,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展现在班级同学面前,通过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形式,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便会加深,也能够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进行多元解读,一些学生会赞同老师的观点,有一些学生会提出一些相反的见解。
经过班级学生激烈、充分的探讨之后,不但教学任务得到了高效的解决而且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上的整体氛围。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语文知识,这种不盲从于教师的见解的思维习惯,可以保障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生本”课堂在自主学习模式的运用下便更能够发挥其教学作用。
(二)打造互动交流教学平台
初中语文课堂需要打造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所在。语文学科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审美能力为宗旨归,这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作为支撑,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生本课堂。学习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对此,语文教师应该打造新颖的教学模式。
针对初中生好动活泼、喜爱展示自己的特点,可利用编演课本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型课堂模式建构,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角色扮演能够使学生与课文殊的语境、人物和故事开展交流与沟通,这样学生就会对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产生亲切感,更容易体会课文。例如,在讲授《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扮演“孔乙己”“我”“酒馆掌柜”等角色,引导他们对这篇小说进行发挥,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采取学生自愿、轮流的方式到讲台上进行表演,学生便会在彩排、演出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态度,也更好的理解当时的社会氛围以及时代环境。
这种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也可以走到学生当中去当演员,与学生一起表演。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活泼,贴近生活实际的特点,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语文“生本”课堂的形成。
(三)适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倡导合作成员之间互教、互启、互学,注重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相结合,实现信息互补,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到合作的快乐,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合作学体有以下几种方式:1.同座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是其他合作方式的基础,两个人都是“主角”,这种学习活动简便易行。比如同座讨论交流、互读课文、合作表演、互相检测等等。2.小组合作学习(一般4-6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对话交流中学习,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重负,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这部分内容时,结合相关课文内容,教师可适当的利用小组竞赛教学模式,把全班学生分为松鼠、金龟子、大熊猫、蝉等活动小组,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动物知识、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方面进行辩论赛,这样,每个小组会根据本组选定的课文内容、动物种类特点进行阐述和论辩。也可以扩展合作内容,成绩优秀的小组可获得认可或其他形式的奖励。小组合作学习能消除学生的疲乏感,使学习成为一种来自学生内在的“娱乐”,使学生在合作中吸取集体的力量,并且轻松、愉快地展开学习沟通,有效形成初中语文课堂的“生本”模式。
(四)建立赏识教学评价体系
在“生本”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体验异常重要。也就是说,学生从自身学习情况、教师态度反馈等方面接受到的信息对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来自教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学生衡量自身学习效能的重要尺度,也会左右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由于初中生自尊心较强,更渴望教师对自己赞赏的评价,有了教师的认同与赞赏,学生便会带着内心的喜悦,积极的投身到语文学习之中。成功是一种体验,而赏识正是要适当的给予学生这种正向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找到良好感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充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调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促使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形成。
在“生本”教学中,教师应该对那些有着良好表现、取得哪怕有点滴进步的学生以肯定、赏识的态度。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比较胆怯、性格内向、朗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沁园春?雪》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发现这个学生有想要表现的神情,但是却又不好意思展示,这时我用“相信自己”、“不要放弃”、“你能行的”等鼓励性的言语加以引导,最后他站起来对这首诗歌进行朗读,而且很有进步。
对此,我用“做得好”、“你表现得很棒”等言语,并且用和蔼的目光、点头示意和拍拍肩膀等方式进行赏识评价,他在获得认同和赞赏之后,明显表现得很兴奋,脸上充满了自信的表情,这样使学生产生了成功的情绪体验,并争取有更大的进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尽力捕捉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和智慧点,认识每一个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巨大潜能,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这些潜能得以释放和发挥,这样生本课堂也就顺理成章的生成。
总之,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实现对“生本”课堂的构建,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高效、轻松的氛围中收获真知,充分展示自身的才华。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不断地打破常规,倡导“生本”化的课堂教学观念,积极地开拓创新,改进“生本”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绘本教学 大学人文 精神价值
钱理群《我的精神自传》认为现在的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教育的精神价值的失落。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教育原点上来,追问我们办教育是干什么的?大学是干什么的?从1999年至今,我国高校已建起近百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一批优秀高校纷纷试点进行以培养完善人格和全面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我院也已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大学人文”“老子论语导读”“优雅精讲”等科目,其目的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教导其学会做人。借用哈佛大学委员会定义,就是“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笔者承担大学人文课教学任务仅有四年时间,在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课程中不断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并且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反馈等途径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和精神需求。
从2009年至今参与教学的班级课堂中可以看出这样的问题,十二年(甚至更久)的应试教育已让大多数学生失去了想象力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敏锐能力,他们中的许多人只关心期末考试方式和成绩的高低,对课程真正要传达的内容漠不关心。课程设置中计划的六部分——智慧生存、开明生存、创意生存、优雅生存、艺术生存、和德生存基本囊括了构成一个人“精神力”的主要内容,既具有极高的精神品位,又具备现实可操作性。课件本欲通过强调必须知道的人文故事、人文经典段落,使学习者每认同其中的一个故事、一个经典段落就会切实提高一个精神的台阶,最终来到一个较高的精神生存平台,以实现精神成人的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讲授和讨论人文故事、人文经典段落并不能引起所有学生的关注,于是,如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唤醒学生心中的真善美成了大学人文课教学中较为重要的问题。
在每学期末发放给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有一类建议频繁出现,即“希望老师播放电影”或“老师应该在课件里面多插入视频短片”等等。九零后学生出生于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从孩提时代起便适应了以图画、音响、电视、网络等等直观的方式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越来越纷繁复杂,阅读者越来越浮躁,长篇累牍的文字就算再优秀,也鲜有人能够完整读下来,但是如果搭配优秀而又吸引人的图片,再加上一小段精炼的文字,的确能够让接受者更轻松。原本许多影视作品甚至动画电影(如宫崎骏作品)从主题到细节都折射着人文的光辉,但因放映占用时间长、影响课时进度而不能采用。于是,笔者尝试将绘本引入大学人文课堂,每节课只需占用五分钟,就可以引发更多学生的兴趣。
绘本十七世纪诞生于欧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绘本的主流传向了美国,绘本图书迎来了黄金时代;五六十年代,绘本开始在韩国、日本兴起;七十年,台湾也开始了绘本阅读,随后引起绘本阅读的热潮;二十一世纪,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绘本并不是简单意义上写给儿童的带插图的书,它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是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互动讲说故事的一门艺术。在绘本中,图画不再是点缀,而是图书的命脉,甚至有些绘本,一个字也没有,只有绘画来讲故事。绘本非常强调情绪和主题的连续性,在短短的几十页之内,形成一个连继的视觉影像。绘本的作者和画者,相当于电影导演,他必须在有限的篇幅里,把故事讲的既好看,又清晰。一本优秀的图画书,可以让不识字的幼童都“读”出其中的意思。此外,绘本都比较唯美,版式都独到特别,以填封面、扉页、下文以及封底,构成一个近乎完美的整体。最重要的是,许多绘本叙说了情绪、爱及生命的主题,用来做情感教育的教材再合适不过。如此一来,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的途径,更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
近年情绪智慧教育越来越受到儿童教育学者的重视,因为幼年时的情绪教育将对长大后的情绪表现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许多幼教工作者开始提倡阅读经典绘本,让生活在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都岌岌可危的儿童有能力升级自己的情绪智慧,以适应成年后的各种压力。但这些九零后学生的童年时代,恰好是家长意识到“早教”的重要性并开始提前施加知识教育的年代,很多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开始接受小学一年级课程,小学高年级开始预习初中课程,初中为高中做准备,高考成为一个学生知识掌握的巅峰时段,进入大学后,学生最需要补上的是幼儿园缺失的那一课: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学会和世界相处。从这个意义上看,绘本教学便是用孩子的教材为大学生补课,补人生最关键的一课。
在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为新生介绍完“通识教育”的概念及课程开设目的后,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放映王早早的《安的种子》。在书的最后,可以看到一段话:“有幸看到《安的种子》的大人——无论你是不是准备将它读给孩子听——也许都应该先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轻轻地念给自己听,然后想一想、再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得到过‘千年莲花的种子’?有,当然有。我们日夜都在马不停蹄地追逐一些‘珍贵’的东西呢,仿佛所有的人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这时候,大自然的规律往往被撇在一边,我们甚至不会思考冬天是不是可以种花,只一味想着‘我要第一个种出来’、‘怎样才能种出来呢’。生活的主题仿佛只是追逐,我们不知道有多久没有去散步了。在这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安的那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是多么难得。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啊,你总有一天也会得到‘千年莲花的种子’,会为了各种‘珍贵’的东西日以继夜、马不停蹄。可是,无论如何,希望你记得安——这个你小时候听过的故事里的小和尚,记得他感激地把种子装进小布袋里、挂在胸前;记得他从容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记得他悠悠然散步的样子。他告诉你,要怀着希望、有所追求,但一定要淡定、顺其自然;同时,享受生活的过程,享受那些平凡琐碎的小事、享受等待。”这正是人文课要在一开始告诉学生的“放慢速度、等等灵魂”。
曾荣获美国图画书最高奖项——凯迪克大奖的女作者戴安娜古德的绘本《我们的妈妈在哪里》被美国《父母》杂志评为当年的最佳童书,她用清丽优雅的画面为我们描述了母子走散后孩子寻找母亲的过程。而这个寻母的过程,其实也是孩子心中对母亲形象的认知过程。对于孩子来说,自己的母亲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美、最好、最聪明、最能干的母亲。书中的姐弟俩也是如此,在警察的带领下,他们在不断地否定和确认的同时,描绘出了自己妈妈的完美形象。通过孩子们的描述,一个好妈妈的定义就渐渐清晰起来:“我们的妈妈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我们的妈妈力气很大,她的东西都自己拿;我们的妈妈不看报纸,她只看书,看很多很多的书;我们的妈妈的声音很响亮,每个人都喜欢妈妈的声音;我们的妈妈可苗条啦,而且她会做世界上最好吃的饭;我们的妈妈只戴好看的帽子;我们的妈妈不怕老鼠,她很勇敢;我们的妈妈从来不做这样的事(无谓逞强),她可聪明了;每个人都喜欢听妈妈说话……”这本书不仅仅为我们展现了每一个孩子内心对母亲至深的敬仰和崇拜,更为女大学生树立了一个榜样——一位真正意义上优雅的淑女是这样的:温雅、智慧、性格独立、修饰得体……相应地,在讲到“绅士风度”时,德国作者施罗德的作品《最棒海盗》用一个充满童真与幻想的故事告诉学生“唯大英雄能本色”。
法兰克福书展最佳儿童图画书大奖得主陈江洪的作品《虎王子》用质朴的国画,来自古老中国的动人情节,向孩子们介绍一个美丽的、睿智的、情感深厚的“复仇”故事。虎王的孩子们被猎人杀死,悲痛的虎王开始报复人类,人们凄惨的哭声在回荡……在老婆婆的指引下,国王将小王子送到森林里,让他到虎王的身边去,只有这样才能拯救老百姓。虎王看到在树下睡着的小王子,就要一口吞下他,然而,母爱战胜了复仇之心,虎王怜爱地叼起小王子,就像叼起自己的宝宝一样……当被爱子之心煎熬的国王派军队放火烧山围困虎王时,小王子挺身而出,站到两个母亲的中间……人文课要告诉学生的“真正的解恨,是消解仇恨”“最好的复仇是宽恕”在这样的绘本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青蛙弗洛格”“小兔汤姆”“我的感觉”等等系列绘本,通过一个个简短的故事,提醒学生:以开明的态度看待问题;生活要有创意;多为别人着想;坚韧与努力;如何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等等。对儿童来说,绘本能给他们带来直观的快乐,对具备了探究与思考能力的大学生来说,更可以从中挖掘出深刻的人文精神。一本好的绘本未必能给提出的问题找到最完美的解释,也未必能解除读者心中的疑惑,但它能提供一个“体会的过程”,让孩子学会打开感情的出口和入口,日常生活中累积的情绪也可以通过阅读的管道得以抒发。
郝广才在《好绘本如何好》的序言中说:“现代社会以培养读写能力为基础,一个社会如果拥有大量的文盲,想进步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社会上‘图盲’充斥,那要达到审美的境界,就还有很深的鸿沟要跨越。”[1]读图时代换个角度来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要筛选高质量的图,并且学会如何从结构、色彩、气氛、韵律等方面去读图,反而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当学生们在与童年的绘本依依惜别或者擦肩而过许多年后,人文课可以再次把老朋友带到他们面前,以直抵心灵的方式,让他们感知生命,传达那些文字无法生动言说的幸福、安然、挫折、伤感。让绘本配合人文教学,丰富学生的心灵,更多地关注千百年来形成的普世价值,崇尚智慧、勇气、开明、诚信、平和、从容、优雅、理解、宽容及超越的爱。
注释:
本文对材料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出现的时间冲突、学生兴趣不高、学术不端、过程难于管理、评价片面等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提出延伸毕业论文时间、建立师生双向拟题与选题机制、引入系统、创建网络交流平台、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系统等措施,以期解决上述矛盾。这不仅能保障毕业论文顺利开展,促进毕业论文质量提高,还可以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是普通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文)》明确提出:“毕业设计(论文)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对大学生将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际生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尝试从事科学研究,探索新知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3]。它对大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或者顺利开展科学研究都有直接影响。一所高校本科教学整体水平如何,毕业论文质量也是一个关键评价因素[3]。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近年来,我国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现出整体下滑趋势,甚至出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4,5]。在这种形势下,笔者对长沙理工大学材料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结合材料类专业的特点探索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一、材料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及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存在冲突,影响了毕业论文的顺利开展
进入大四第一学期,学生们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找工作或者复习考研上,这使得他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进入最后一学期,未找到工作的学生继续找工作,部分找到工作的学生被就业单位要求去实习,考研通过初试的学生要继续准备复试,未通过初试的学生转而把精力放到找工作上,这就导致就业及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发生冲突,使得毕业论文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2-6]。
(二)毕业论文选题与学生就业、读研方向脱钩,学生兴趣不高
材料类专业实践性要求高,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尽快胜任担负的工作。学生迫切希望毕业论文选题能与其将从事的工作相结合,以便能顺利过渡到工作岗位。另外,考研的学生也希望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能与其选择的读研方向相结合,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但目前采用的选题方式都是单向方式,即由导师拟题,学生网上选题,学生在拟题上没有参与权,这就使得毕业论文选题与学生就业、读研方向脱钩,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部分毕业论文存在诚信缺失,学术不端现象
近些年来,社会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诚信意识淡薄,大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学术不端现象也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剽窃抄袭,数据造假,写作等方面。学术不端现象不仅有违学术精神,还败坏学习学术风气,同时扼杀了学术的公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种很大的伤害[6]。
(四)师生交流不畅,毕业论文过程难于管理
随着近年来学校提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专业教师自身的压力不断增大,不仅承担繁重的课堂教学工作,还要开展课题研究,完成一定量的科研任务,而指导毕业生数量常在5~8人,一些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难免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选题机制后,部分学生会去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大部分时间在校外,这也造成师生交流不畅。
(五)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片面,客观性不强
尽管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论文评定中存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几个等级,也有相应的评定细则,但存在指标体系不够全面,重结果轻过程,操作性不强,在实际操作中容易被人扭曲,产生很多不合理的问题。如论文及格率过高,不及格者几乎为零;评定老师自由裁量的弹性度太大,出现了许多人情分等。这都影响了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二、提高材料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对策
(一)延伸毕业论文时间,缓解毕业论文与择业及考研在时间上的冲突
近年来,长沙理工大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生课外科技立项”、“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并制定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材料类专业可以以这些课题和科技活动为依托,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与之相结合,让学生在大二或者大三就进行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完成一部分工作,从而解决大四因考研或择业导致毕业论文安排时间不充裕的问题。
(二)建立“师生协商拟题”的毕业论文选题机制,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改革仅由导师拟题的单一选题机制,实行“师生协商拟题”机制并行。笔者所在材料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及读研方向与专业方向基本一致,学生在拟题阶段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就业、读研的需要与本方向的指导教师进行协商,拟出双方都满意的论文题目,再由教师编写选题审批表提交学院,由学院组织的专家审定小组评审下达。这种方式,由于学生参与了拟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热情。
(三)引入论文重复率检测系统,严格毕业论文质量出口管理
为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学术诚信氛围,长沙理工大学自2013年起,对应届全部本科毕业论文采用“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具体要求为:(1)理工科R(文字重复率)≤30%,文科R≤40%,通过检测,是否修改由指导教师或学生自定。(2)理工科30%60%,文科R>70%,疑似有严重抄袭行为,学院确定三人专家组进行鉴定。如确认毕业设计(论文)不存在严重抄袭行为,按B类处理;如确认毕业设计(论文)存在严重抄袭行为,专家组写出鉴定意见,学院签署意见后,报校教务处备案,同时取消答辩资格,成绩计“不及格”,学生需在一年内重修毕业设计(论文)。
(四)借助互联网工具,建立毕业论文师生沟通平台
以QQ群、微信群等为纽带,以指导老师为单元,建立毕业论文师生沟通平台,指导教师和学生不用面对面也能进行顺畅交流。师生沟通平台涉及信息、实验数据上传,进度汇报,疑难解答、资料共享、网上评阅、语音或视频在线群组讨论与交流等。指导教师可以基于群记录对学生论文进度进行考核。
(五)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毕业论文模糊综合评价系统
毕业论文的评价体系涉及选题质量、文献查阅与综合能力、论文工作状况、基础知识水平、知识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论文写作水平等一系列指标的考核。它实际上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考核体系,它的建立需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进行。荆宁宁[7]、曹柬[8]提出的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法)的毕业论文模糊综合评价系统,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修正后可用于材料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首先将毕业论文每个环节均纳入评价,运用设计毕业论文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再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将教师的定性评价(优秀,良好,中,合格)转化为定量评价(百分制分数),最后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按照学校规定的比例,对学生成绩进行分等列出。这一方法评价系统、全面、合理、有效、公正、简便。
三、结语
笔者在长沙理工大学开展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和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015]291号第150项)时发现,学生在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时,可以实实在在地从事科研活动,将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际生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延伸毕业论文时间、建立师生双向拟题与选题机制、引入系统、创建网络交流平台、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系统,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改革创新工作,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本科 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 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Undergraduate Appli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GUO Xia, SONG Dali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Law,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an, Shandong 271021)
Abstract Applied talents should reflect the harmony unity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The education of undergraduate applied talents not only include the inculcation of professional theory,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but also including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ies. To this end, the path can choose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courses, the creation of a "people-oriented" teaching model to create a campus humanities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teacher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application personnel; personnel training;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围绕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在实践中也逐渐展开。如对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先进经验的归纳和介绍;对应用型人才的涵义、特征、分类、能力结构的分析和阐释;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讨论和厘定以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性探讨等;由此产生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也推动着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工作。但我们发现,如何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或者说如何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全面彰显“育人为本”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在以往众多的研究中还鲜有涉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培养规模,”并强调提出教育以“育人为本”的工作方针。据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时代背景,继续深入进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围绕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论证人文素质教育在本科应用型人才成长中的必要性,探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路径,以不断创新和完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且积极的意义。
1 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1.1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界定
一般来说,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熟练地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一般又分为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人才特质又各有不同。应用型专科人才主要是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专门人才,其基本专业知识主要转化为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而本科应用型人才在知识层面上更加注重应用性知识的掌握,在能力层面上更加注重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挥,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创业精神与能力。
应用型人才与其他类型人才相比也具有明显的特点。如,应用型人才与学理(研究)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应用型人才更加突出应用性,即依托一定的学科平台,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与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也不相同,应用型人才更加具备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创新潜力和创造能力。所以,本科应用型人才更应该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统一。
1.2 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有的学者将其称为KAQ模式。“KAQ”分别为知识(owl 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的英文字头的组合,三个要素形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1)知识的“广” 与“深”。在知识方面,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所谓知识的广度是指本科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理论技能;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所谓知识深度是指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体系可以支持其实现从知识“实用”且“够用”,逐步向“可持续发展”的提升,支持其实现从满足职业岗位技术操作性要求的知识层面逐步向形成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层面的转变。
(2)能力的“专”与“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能力为中心。这里所要求的“能力”应该既“专”且“博”。所谓“专”主要是指岗位能力,也就是指职业岗位的专门技能,进一步是指具有应用专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这是一种主动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能够实现自我完善、勇于创新必备的能力;所谓“博”主要是指职业岗位群的能力,因为现代社会注重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密切协作和紧密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操作群体中的管理者,或者是管理群体中的运行者,应该具有广博的全局视野和合作协调能力,如组织、安排、实施工作任务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合作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
(3)素质的“高”与“全”。本科应用型人才素质的“高”和“全”反映了该类型人才应具有的素质的整体状况,这种状况体现在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个层面上:其专业素质主要表现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基础扎实、能力结构合理,职业性技能素质比较高;非专业素质主要表现为该类型人才在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创新创业过程中,所必然表现出来的价值观、责任心、道德感、进取精神、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和身体条件等方面的素养既好又全面。其实,非专业素质也可以说是人文素质与纯粹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无直接的关联,但它确是职业人运用知识、发挥能力、展现职业素质以完成岗位任务的具体保障,也是职业人在工作岗位彰显人生意义的自我认知条件。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本职工作完成的质量和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关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所以,无论是从社会发展对本科应用型人才期待的角度,还是从人的自我发展需要的层面,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都应该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的倾向,避免过分重视人的技术价值、工具价值,而忽视人的本真价值,这也恰恰是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否成功的关键性条件。
2 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必须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所以,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应该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2.1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们在自身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将人文知识经过教化等途径内化于身心所形成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规定;人文素质教育即是教人之所以为人之道。而高等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化和环境的熏陶,促使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的过程。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是运用人类特有的智慧陶冶人、启迪人和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价值的塑造,注重人的精神品质的养成,激发人的潜能,引导人们坚毅地求真、从善、爱美,培养感悟人生目的和意义的能力,所以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相比较具有更为广泛、深刻、丰富的内涵。大学生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确立都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由此,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规范和方向的根基,也必然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积极选择,在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模式下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2.2 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
2.2.1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第一,完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开设人文课程不能搞一刀切,文科要根据文科课程内容和数量确定,以免人文课程的重复;理科的人文课程相对较少,但由于其本身专业课程任务的繁重,因此人文课程的开设必须少而精。各系部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资源优势、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兴趣爱好,由系部负责,开设大量的人文选修课程。
第二,坚持人文课程设置的持续性和核心课程的精品化。所谓人文课程设置的持续性是指人文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始终。如,对于大一的学生,可以开设大学生心理、人际关系学、伦理学、演讲与口才、音乐欣赏、文学鉴赏、青年学生健康指导等课程,以帮助大学新生实现从中学时代到大学时代的转换;对于大二学生,可以开设一些如人生哲学、历史人物评价、美学、管理学、社会学、影视鉴赏、书法摄影等课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领学生思想的深刻化;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可以开设一些就业指导、企业文化、广告学、人力资源等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新动态,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所谓核心课程精品化就是结合不同的专业,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能力基础与生活阅历将人文素质的课程3-5门,逐渐打造成核心课程。
第三,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课堂。由于高校各门课程皆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所以应该要求专业任课教师不仅教授专业理论技能,而且应该尽力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以本学科所发掘、展现的知识之美、事物发展的规律之美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强化其人文素质修养。
2.2.2 创设“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第一,实行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能够有效改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弊病,启发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师与生互动,生与生互动,相互启迪,相互交流,共同切磋,实现共同提高。同时,教师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对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既要突出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强调对学生态度、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升华。
第二,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其内在的人文内涵。一是教师要以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二是教师要努力挖掘理科知识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适时的人文教育;三是要重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教师在传授理工科知识的时候,要使学生懂得科学上的每一个进步,除了需要人的天才智慧,更需要人的顽强毅力、奋斗精神与特殊的勇敢。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授与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学生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作风,以及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坚持真理的优良品德。
第三,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和高等教育手段拓展人文教育领域,注重利用网络强化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并积极完善自学的方式,通过自学文字教材和收听、收看电视、录音、录像,以及运用多媒体课件学习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等教学媒体进行答疑和进行辅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业素质。
2.2.3 营造校园人文文化环境
第一,增加图书资料中人文经典书籍的种类和数量。书籍是人生的伴侣与导师,人文书籍更是具有积极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尤其是这样。通过增加图书资料中的人文经典书籍的数量和种类,为大学生的阅读创造条件,使大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感悟大师的魅力,提升人文素养。
第二,组织蓬勃多元、异彩纷呈的文体活动。可按系列组织各类文体活动、知识竞赛活动、读书活动、经典诗文推荐活动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语言表达和应用的能力。在多种活动的参与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
第三,规范校园建筑布局,建设校园文化景点。文化名人塑像和体现科学人文精神雕塑建筑的树立,能够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统一起来,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这样既可以美化校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操的教育。
2.2.4 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实现教育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校应该大力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和风气,鼓励教师不断“充电”,积极钻研业务,自觉提高其人文素质,并努力把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学科技能借助于美好的教学语言、精湛的教学技巧得以展现,把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于各门课程教学中;学校应该持续的开展“师德”教育,因为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通过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使教师有能力帮助和引导青年大学生不断提高人文修养,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成为素质全面的本科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创新工作资助基金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功能研究”(编号:cxj11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
关键词 计算构建哲学
1 引言
计算学科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流方式。计算意味着什么?计算学科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成为哲学工作者和从事计算机研究、开发的人员必须面对的重大的元问题。建构计算学科根本问题的理论框架,形成计算学科的元理论――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就成为当务之急。“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的提出是在计算机日益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时,从哲学的层面对计算机文化现象与计算学科的重新定位和反思。
2 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提出的客观依据
2.1 计算学科的发展要求从哲学高度对计算学科进行理论阐释
计算学科包括算法理论、分析、设计、效率、实现和应用的系统的研究。全部计算学科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能(有效地)自动进行,什么不能(有效地)自动进行,它来源于对数理逻辑、计算模型、算法理论、自动计算机器的研究,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计算学科业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主要体现在三大层面:
(1)计算学科的应用层。它包括人工智能应用与系统,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移动计算、计算可视化、科学计算等计算机应用的各个方向。
(2)计算学科的专业基础层。它是为应用层提供技术和环境的一个层面,包括软件开发方法学、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程序设计科学、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电子计算机系统基础。
(3)计算学科的基础层。它包括计算的数学理论、高等逻辑等内容。
还有支撑这三个层面的理工科基础科目,包括物理学(主要是电子技术科学)和基础数学(含离散数学)等。
从计算学科这一庞大知识体系中不难发现,它欠缺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支撑。计算学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哲学层面对计算学科中的根本问题、重大问题进行理论阐述、分析和评价。因而提出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就成为计算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计算教育的现状催化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
ACM和IEEE/CS是美国在计算教育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组织。在1989年ACM提交的《Computing as a Discipline》报告中,它不仅第一次规定了计算学科的定义,回答了计算学科中长期以来一直争论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它为计算教育创建了一个“新的思想方法”(a new way of thinking),这种“新的思想方法”是对计算教育科学几十年来的概括和总结,也是美国ACM和IEEE/CS联合发表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报告(简称CC91)以及《Computing Curricula 2001》报告(简称CC2001)的基本指导思想,其实这种“新的思想方法”的实质就是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的内容。
在国内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以ACM和IEEE/CS的报告为依据进行分析研究的。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委员会和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组织了“Computing as a Discipline”以及“CC91”的系列研讨活动,对CC2001进行跟踪研究,并分别推出中国“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1993”和《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提出和完善了具有哲学性质的核心概念的思想。
然而,所有这一切关于计算学科的研究还停留在计算学科方法论层面,没有进一步站在哲学的高度,从新的视角,实现计算机和哲学的有机结合。
3 构建计算学科中哲学问题的现实意义
3.1 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有助于计算学科的发展
(1)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有助于确立正确的思想原则,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
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及其方法论是在科学哲学和一般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指导下建立的,它直接面对和服务于计算学科的认识过程,使人们对计算学科的认识逻辑化、程序化、理性化和具体化,它有助于我们在计算学科的研究中确立正确的思想原则,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
(2)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有助于计算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从学科的核心概念、学科的形态、学科的根本问题、学科的方法等方面出发,深刻地揭示了计算学科的本质,提升对计算学科的认识,从而有助于计算学科的建设。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对培养计算专业人才也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加速其成才。
3.2 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提供一种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创新方法
(1)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代表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计算方法、概念、工具和技术已经开发出来了,而且在许多哲学领域得到了应用,这才是它的迷人之所在。再就是以模型为基础的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的计算方法论等以阐释科学知识的方法论为目的的领域;最后还有成为当今社会的“显学”的计算伦理学、人工伦理学等哲学问题。
(2)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能为哲学话题提供一种创新的方法
计算正在改变着哲学家理解那些哲学基础和概念的方式,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也为哲学提供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观念,为哲学探究准备新颖的主题、方法和模式提供新的哲学范式,为传统的哲学活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4 构建计算学科中哲学问题的基本框架
4.1 计算学科中哲学问题的定义
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是个很古老的话题,但在思想史上,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却是非常晚的事。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是从哲学高度对计算学科的重要问题、根本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阐释和评价的。它像数学哲学一样,是一种元理论方法。它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批判功能。因而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可以定义为批判性研究的哲学领域,它涉及到计算的概念、本质和基本原理以及对计算学科方法论的提炼和应用,目的是为计算学科的概念基础提供系统论证,从而建立新的理论框架。
4.2 计算学科中哲学问题的基本框架
它包括四个层次和七大方面。
(1)四个层次
①寻求统一计算理论,是计算学科中哲学问题研究纲领的“硬核”。其基本问题就是对计算本质进行反思;同时对计算学科的发展和应用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价,重点关注计算学科发展的未来走向。
②创新。其主要目的是为各种计算理论提供哲学方法。创新是计算学科中的哲学最具特色的,也是使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得以在哲学殿堂确立地位的关键所在。
③体系。利用计算的概念、方法、工具和技术来对传统和新的问题进行建模、阐释和提供解决方案,为上述创新目标的各个分支提炼理论分析框架。
④方法论。这一目标属于传统的科学哲学,它以创新为基础,对计算学科及其相关学科中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为其提供元理论分析框架。
(2)七大方面
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除四大层次外,还应包括以下七大方面。
①计算学科的本质探讨。包括:计算是不是一门学科?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学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核心是什么?等等。
②计算学科的思维方式。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基本上是模拟人类大脑解题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分析人类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类是如何进行思维活动的。
③计算学科的基本问题、重大问题和未来走向。基本问题是反映计算学科本质的,能对计算学科各分支领域中的核心问题所具有的共性进行高度概括。重大问题是计算学科中的重要的理论模型的瓶颈问题及其未来走向。
④计算学科的创新及其素质要求。计算学科的创新,就是要围绕计算学科的基本问题、重大问题、走向问题、热点问题以及阻障问题进行理性分析、深入探讨和哲学评价,以期推动计算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就提出对从事计算职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的研究。
⑤计算学科的方法论分析。计算学科方法论是关于计算领域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一般方法的含义、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系统研究。
⑥计算学科的价值原则、伦理原则。价值原则和伦理原则是指对从事计算职业的人员的价值观要求以及道德规范的研究。
⑦计算学科重大成果的哲学分析。如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哲学问题,语言与知识、信息与内容、形式语言和超文本理论的哲学问题等。
5 小结
计算学科中哲学问题的重点是计算学科的本质探讨,如寻求统一的计算理论,对计算本质的理论反思等。计算学科中的哲学问题的难点是创新,是利用计算的概念、方法、工具和技术来对传统和新的问题进行建模、阐释和提供解决方案,为上述创新目标的各个分支提炼理论分析框架以及计算学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哲学分析等。(本文获“2005年全国青年教师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Denning P J. Computing as a disciplin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89,32
2 Carl K Chang. Curricula 2001: Bringing the Future to the Classroom. Computer,1999,32
3 Tuning A M.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1950, Vol. LIX
4 Chungang. Theoretical Models of Whistleblowing: An Individu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1998
5刘钢.从信息的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9
6刘钢.当代信息哲学的背景、内容与研究纲领.哲学动态,2002,9
7郝宁湘.计算哲学:21世纪科学哲学的新趋向.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6
8郝宁湘,郭贵春.量子计算机动摇了丘奇-图灵论了吗?.科学,2004,6
9郭贵春.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未来发展展望.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5
10陈火旺等.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8
11赵致琢.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认知问题的研究简报(Ⅰ,Ⅱ).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1
12赵致琢.计算科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
13董荣胜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9
14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8
15范辉.打开计算学科知识殿堂之门.中国大学教学,2003,4
16范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探索与实践.计算机科学,2003,5
17郭玉刚,范辉.论计算学科方法论的作用及构建.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3
关键词:研究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11;K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5-0001-0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09AZZ00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KS040)
作者简介:邓伯军(1967-),男,河北高阳人,法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史又称为历史,其在英语中是History,在法语中是Histoire,都源自于希腊文historia,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中,是“对过去真实的事情的记录”的意思。在汉语世界,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凡史之属皆从史。”[1](P65)也就是说,从广义上讲,史是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从狭义上讲,史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构成史学的研究对象。史学又称为历史学,“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2](P1)史学之所以是史学,是其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而史学史则是在史学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史学本身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历史学科。史学史一般包括史料整理、历史编纂、史学思想、史学方法等内容。作为史学编年体体例,研究史是对历史过程中研究的研究。研究史既涉及到史学研究,也涉及到史学史研究,从总体上讲,研究史属于史学的范畴。就“《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后文简称为“《形态》研究史”)而言,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的翻译、注释、介绍、阐释、创新的研究;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做出哲学层面的反思;是对中国化实践中的新任务、新目标和新问题的前瞻。“《形态》研究史”试图揭示《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的文献把握规律、理论运思规律和实践诠释规律。从根本上讲,是要服务于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研究史的性质和特征
历史只是对过去的史实记录,而史学要研究人们怎样研究历史。就学科性质而言,研究史属于史学的范畴,可以上升为历史哲学,从历史哲学的高度为人们总结、反思和前瞻历史提供借鉴。因此,研究史不仅有对历史事实陈述的总结性反思,还要有兼指得失、征信求实的史学批评,对历来的研究遗产、研究事件作深入细致的清理和研究,更重要的是通过梳理研究发展的过程和脉络,总结研究发展规律,为研究的发展、完善和创新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从学科性质而言,理论是一级学科,发展史是二级学科,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史是三级学科。“《形态》研究史”无疑是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态》研究史”研究,要深入阐明其研究的各种论著的版本来历、体例归属和解读模式;要深入阐明其研究的各种论著学术观点、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要深入阐明其研究的各种论著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还要在论从史出的原则基础上,对各个阶段对其研究颇有建树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重要著作、学术思潮和流派,予以恰如其分的史学评价,既张其功,又指其过,既明其势,又点其憾。也即“《形态》研究史”研究,既要研究其翻译、介绍和传播的外在性历史过程,又要注意其阐释、创新和应用的内在性过程,尤其是要高度关注其研究规律的扬阐发。
与研究史学科性质相联,研究史学科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学术性和政治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特征,要求研究史学科潜心发掘史实,克服浮躁风气,杜绝功利主义,彰明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要求研究史学科以史义补考据之不足,从而杜绝一切史演之学;要求研究史学科通过对历史的清理,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服务于现实的社会实践。学术性和政治性相统一的特征,要求研究史学科的研究,扬弃史料整理学的观念与方法,从其必备的学术良心出发,以不卑、不亢、不猥、不亵的学术勇气,以史才、史学、史识、史德为路径,对研究做出恰如其分的学术评价。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要求研究史学科从前人历史研究的资料中,从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和历史哲学高度提炼出研究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求研究史学科将研究置放于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等广阔的视野加以透视,获得具有实践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史学研究成果。
就“《形态》研究史”研究而言,其研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特征。在此研究中,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既要实事求是地研究其翻译、注释、介绍、阐释、创新、应用的历史过程,又要看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强烈的现实性,通过对其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反思和前瞻,提出有益现实生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形态》研究史”研究,还具有学术性和政治性相统一的特征。此研究的确属于学术研究的范畴,但并不是脱离现实政治的文牍考证工作,其始终要在现实政治的框架下才能得以运行,因为这是一部政治意识形态的经典著作,其范围的阈限、概念的诠释、思想的解读,无不触及当前政治的许多敏感话题,通篇饱蘸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因此,我们要胸怀一颗学人必备的学术良心,从历史事实与发展过程出发,才有可能将对思想的认识,从简单的政治辩护进入科学的学术研究层面。“《形态》研究史”研究,还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此研究的理论性,是指面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性质、状况、阶段、结构关系、内在矛盾、外部环境、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和规律等一系列彼此相关的问题所构成的问题体系,并在历史哲学的高度做出回答,以期推进理论的中国化发展。此研究的实践性是指,面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系列问题域,不是去死记硬背关于问题的历史结论,而是从中悟到对现实实践有什么启示;不是精确重建马克思文本的原初话语,而是结合新的语境做出合乎现实的实践诠释。
二、研究史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史的研究对象是对研究历史的研究。研究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涵。其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观出发,对史料进行耐心细致的清理考证,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澄清隐晦于史实之后的“史义”。其二,要“总结出从古到今的‘研究史’发展规律与特点,研究史学研究的现状、倾向以及发展方向。”[3](P40)其三,以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为指导,在学术范围内积极开展兼指得失、恰如其分、健康积极的史学批评,对研究史中的隐恶虚美的浮华之风予以纠偏,辨心术以议史德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感书写历史。其四,要研究其社会作用的历史发展过程,主要看其研究成果是否对社会有影响,研究者是否重视研究观点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历史知识的传播对社会的发展是否起作用。也就是说,研究史不仅要具有历史的品格,而且还要反映史学的时代精神。总之,研究史要有史料学的梳理甄别、辟谬正讹,要有历史编纂学的连点接线、连横合纵,要有史学思想的精神统帅、方向引领,要有史学方法的视角折射、范型诠释。
“《形态》研究史”研究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及其规律。也就是说,是要通过历史考证的方法,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的史料进行梳理甄别,厘清《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的真实历程;是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尽可能多的史学方法,采纳尽可能广的研究视角,提炼中国化的发展规律;是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的成败、得失、优劣、经验教训做出兼指得失的史学评论,并以史为鉴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史的理论和方法;是要以研以致用的实践精神,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的研究做出实践诠释,以此推动和促进中国化深入发展。具体来讲,“《形态》研究史”要研究对其研究的译家、注家、史家、史著、史论、学派、团体等等;要研究对其研究的理论内涵,如其所蕴涵的新哲学世界观,如实践观、生存观、交往观、历史观、异化观、发展观、自由观、价值观、文化观等等;要研究对其研究所运用的新的方法论,如历史哲学方法论、考据学方法论、史学编撰学方法论、史学批评方法论、解释学方法论等等;还要研究包含《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内的中国化实践的过程,也即研究视域下中国革命的根本性质、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根本任务、战略策略、意识形态、统一战线、对外关系等等的实践诠释过程。
对研究史的史学学科定位,决定了其研究方法既要对史学理论及方法做出继承,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史学理论与方法,而要引进新方法、新视角、新思路,开辟出新领域、新课题、新范型,从而在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上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就传统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继承而言,是要用古代研究史研究的成果滋养当代研究史的成长。在史学理论方面,如关于历史意识和史学意识,关于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史法、史意,关于书法和信史,关于史实采撰,关于史论艺术,关于史文表述,关于史学的社会功能,关于史学批评的标准和史学批评的方法论等,都是宝贵的史学理论遗产。[4](P285-353)在史学方法方面,“如直书、曲笔、采撰、史法、史意、会通、断代等范畴,都有丰富的含义,需要作深入细致的发掘和阐发。”[5](P14)应该承认,中国传统的史学理论与方法是史学研究花圃中最瑰丽的花朵,有待于人们对之做深入细致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就新方法、新视角、新思路的引进而言,史学研究要获得重大的发展和突破,就要提倡大胆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实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丰富、充实和改造,将史学研究的触角延伸到历史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比如历史考证方法、历史编纂学方法,历史解释学方法、历史批评方法,历史比较学方法等等。史学研究新视角的扩展,可以向史学遗产投射新的光束,再经多棱镜的分解,获得五彩斑斓的历史画卷。譬如,人类学视角、文化学视角、民族学视角、传记学视角等等。史学研究新思路的引进,可以推动历史解释的模式、视域、思想、观念、理论、方法上做出超越和创新。新方法、新视角和新思路的引进,使研究史在一个更为宽广的领域中,对新的课题做出新的开拓,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的范型,从而使研究史研究在更高的层面上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模式。
“《形态》研究史”定位于“史”,就决定了本论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历史的方法。要在研究中承继中国源远流长的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史才、史学、史识、史德的史学理论书写其研究的历史,尽可能地复原历史之真实发展历程;以不卑、不亢、不猥、不亵的史德精神,尽可能地揭开伪装,昭示历史本来面目;以严肃的史学方法,尽可能地阐明隐晦于史实背后的历史真义。要在研究中以史学评价的优良传统去评判其研究的历史,在信而有征的叙述中,做出一出己见、切中肯綮的史学评价;要在研究中不断引进新方法、新视角、新思路,从而开辟出史学研究新领域,提出研究史研究的新课题,最终形成中国化史学研究的新范型。因此,“《形态》研究史”是通过史的研究把握到哲学思想的精神实质,去探求当代社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决,这才是研究的根本目的。
三、研究史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史的首要目的是彰新。研究史是通过深入细致的学术发掘、清理、考订、甄别、批评工作,彰明研究发展进程中的创新性成果,使之以较为系统的理性见解实现于社会。史学研究的根本精神是自觉地追求理性认识的真理性和创新性。因此,研究史的“主要任务乃是要总结理性认识逐步深化、日趋真确与形成体系的发展历程,彰明各个历史时期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评析学术事业的社会影响与发展的方向,分析某种可能存在的误区,特别是要清算因盲从、迷信与追逐某种直接利益而伤害学术真理性的倾向。”[6](P2)“《形态》研究史”是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历程的发掘、清理、考订、甄别、批评,彰明代表性的创新性学术论述,贬抑谬论,杜绝随风炒作,以匡正学术风气,更重要的是为后人深入的学术研究提供最新的理论基础。
研究史的学术目的是阐明学术研究自身发展的规律。通过探索学术研究自身发展规律,不仅可以提高学术研究工作的自觉性,而且有助于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解决和完整学科体系的建构,从而推进研究史学科稳健有序地发展。就学科建设而言,“《形态》研究史”要有新型版本学的视野,通过建立发达的版本比较学,奠定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史的第一块基石。要有新型文本学的视野,通过文本考据学的路径,建构起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史的第二块基石。要有新型解释学的视野,从文本解释学角度建构起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史的第三块基石。要有新型实践论的视野,通过实践诠释学的路径,建构起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史的第四块基石。也就是通过对以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学术研究的探本、考据、解释、应用的研究中,要从历史的高度,以史的特征、史的脉络、史的架构,找出尚未解决的历史性课题,指出亟待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境域,指明应坚持的学术方向,最终找出新的学术生长点。这对于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史学科的建立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总结治史发展经验,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研究史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研究、分析“研究”发生、发展、完善的经验教训,探讨社会发展规律和方向。“《形态》研究史”作为对马克思恩格斯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文本的翻译、注释、介绍、阐释、创新、应用的历史过程的历史哲学研究,对中国化实践无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化历程中起到了特殊的历史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史研究,对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使我们在中国化历程中,掌握发展规律,明确前进方向,少走弯路陡路,提升实践水平,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四、研究史的超越和创新
“《形态》研究史”采纳研究史编年体体例,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专门著作进行史学考证、史学解读、史学评论、史学实践的系统研究。所谓“研究史体例”,是通过大量的史料钩沉、收集、整理,通过前后因果关系的历史比较,通过对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的纵横思考,来展现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代表人物、理论观点、重要著作、史学思潮和流派,从而揭示该领域研究史的特殊规律,达到研究研究史的理论与实践之目的。“《形态》研究史”最突出的创新之处是“史”,由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样一部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具代表性的专题文本进行研究史研究尚无前人的经验可资借鉴,由于受《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研究资料的制约,笔者所揭开的仅仅是中国化真理的冰山之一角,相信伴随更多研究者的加盟,通过学者的阐释和揭明,会使中国化的真理出离遮蔽状态,从而敞开其对于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
创新,寓于温史之中。创新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吗?不是。创新,只能来自于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寓于社会实践的历史之中。人所皆知,新与旧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温故而知新”吐露出了新与旧的辩证关系。就“《形态》研究史”而言,其创新之处就在于,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专门著作在中国的译介、注释、解读、创新、应用的历史过程的发掘、清理和考证,在论断上对中国化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历史认知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超越和创新。实事求是地讲,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每前进一步都包含着艰辛的探索、反复的思考、失误的痛楚甚至鲜血的代价。正是在这历史的探索与耕耘的过程中,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推动中国化逐渐地走向了睿智、拥抱了真理,走向了价值、拥抱了德性,走向了成熟、拥抱了文明。
创新,来自论从史出。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是研究史研究的基本原则。也即研究史研究必须在充分尊重客观历史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总结、提炼概括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解读和阐释,并且在上升到历史哲学层面得出具有时代性的史学评价。就“《形态》研究史”而言,其创新之处就在于,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专题文本在中国研究的历程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本着德、才、学、识的路径,对其做出了兼指得失、恰如其分的史学评价。这种史学评价既继承了传统的直笔征信、敬重伦理、资治经世的史学精神,又不拘泥于传统,使其在批评方法、批评视角、批评主旨、批评风格上,变得新颖而不猎奇,广博而不泛泛,深刻而不尖刻,平实而不清淡。这种史学评价有文本学的视野。消除了传统解释框架对马克思文本的先在性逼迫,通过对第一手文献的真实解读,获得哲学学术创新的逻辑起点。这种史学评价有历史的视野。哲学的真理和意义,在于经典文本,也在于经典文本的历史注解。单纯地回到经典,不是尊重经典,恰是将经典孤立化,因为,真理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种史学评价有时代的视野:经典的活力在于现实的需要,经典只有直面现实,捕捉时代的根本问题,提出现实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创新,出于多角思维。视角问题是创新的主要问题。人的思维经过岁月的消磨,世故的摧残,逐渐磨去棱角,变得钝化、飘零甚至虚无。保有思维的锐性,克服思维钝化,是一个深刻的文化问题,当然视角的转换对于克服思维的钝化惯性还是有积极作用的。就“《形态》研究史”而言,其创新之处就在于,对这部专门著作在中国研究的历程进行梳理的过程中,从纵向、横向、顺向、逆向、旁向等各个角度对研究史进行考据、整理、解读和评价,运用抽象思维、比较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综合思维对研究史进行介绍、分析、解读和诠释。“《形态》研究史”是把各种角度的思考化合成对史学研究的历史观,变成全面探讨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也就是上升到历史哲学高度,对其进行深度的理论思考。
创新,贵在实践诠释。史学研究的特征是“以研究过往的社会为起点,而以服务于当今的时代为归宿”。[5](P13)从这个角度讲,史学研究的最突出的创新乃是实践诠释。就“《形态》研究史”而言,其创新之处就在于,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专门著作在中国译介、考证、整理、解读和诠释,始终置放于中国化实践的历程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的每一个阶段,学人们都是从其时代特征、时代要求、时代趋势出发,针对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新方法、新领域,对这部经典文本做出新的考证、新的探索、新的解读,做出服务于时代需求的新判断、新结论、新成就。这就彰显了史学的时代精神。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精神实质,不在于文本,而在于实践。正如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哲学箴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P57)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吴泽.史学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3] 桂遵义.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略论[J].历史教学问题,1985(6).
[4] 瞿林东.史学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 瞿林东.近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进展[J].史学月刊,2003(10).
[6] 乔治忠.论学术史视野下的史学史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责任编辑:彭介忠)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search History to the Research of Marxist Classic Texts
――Taking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German Ideology in China as an Example
DENG Bo-ju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Abstract: As a historical chronological style,research history is the research on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The positioning of historiography of research history determines that subjects of research history are historic and realistic,academic and political,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The positioning of subjects of research history determines the historical methods.The positioning of the goal of research history determines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the research.The research history transcends the history itself,which determines the innovation at the level of historical philosophy.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history to the research of German Ideology shows good command of the basic law of literature,the basic law of theoretic thinking,and the basic law of practical interpretation,which fundamentally serv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Marxism Sinic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