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18 14:29: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劳技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落后的统计思想观念,无法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
在现实工作中一些高校对统计工作认识不到位,对统计的内涵理解不深,对统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直接影响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管理机构不健全,领导重视程度不高,统计人员不专业且变动大,统计专业技术职务没有理顺等等方面。另外,高校中重视会计而轻视统计的现象仍然存在,很多学校把会计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把包括劳动工资统计在内的统计工作仅作为应付上级有关部门报表的“边缘性”工作。正是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导致了统计工作被简单化,仅仅是完成了各种数据的汇总和上报工作,统计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
(二)单一的统计调查方法,无法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当前高校劳动工资统计仍是使用全面统计报表的统计方法,其调查方法较为单一,加之没有采取其他有效的统计方法进行补充和更换,其统计结果已远远落后于高校的发展变化,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受到较大影响。以《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报表为例,该报表并非针对高校而设置的统计报表,其统计范围和统计内容只能体现高校劳动工资的一部分,不能全面体现高校劳动工资分配情况。另外,由于这种统计方法工作量较大,再加上统计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多为应付日常报表而工作,很难保证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三)陈旧的统计指标体系,缺乏实用性、针对性
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使用时间较长,在统计报表中如教职工人员变动情况、劳动工资总额等等指标,虽然还能够满足高校宏观调控的需要,但随着高校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工资分配形式的多元化,统计指标体系也应该作出调整。现阶段有的高校已经实行年薪制、岗位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分配方式,劳动工资多名目,多标准,多渠道,原有的统计指标已不能满足当前统计工作需要。另外,学校临时聘用的公益岗人员、劳务派遣人员工资却不在劳动工资统计的指标内,没有相应的指标可以体现。在实行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等等结构工资的高校,如今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中,工资总额难以分解出结构变化的因素,难以分解出工资的结构比例,占较大比例的奖金一项更是不能清晰地表明。平均工资的确能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工资总体水平,但其受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的限制。由于职工人数易变动,加上工资总额并不全面,导致平均工资无法具备代表性。
(四)落后的工资统计手段,让统计工作复杂化
目前,劳动工资统计主要还是实行定期报表制度。如未实现统计网上直报的报表还是以层层上报的方式获得数据,这就导致报表工作中间环节增加,接触统计数据的人员增多,迟报和错报现象容易发生。再如,像审核、汇总等环节的报表程序的也不严密,对于出错的统计数据不能及时发现,有的即使在汇总中发现问题,也是人为地将数据改为合格状态,并没有找出错误的原因。另外,在统计和分析数据时,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能力不高,加上高校没有充足的经费作保障,硬件无法及时更新,软件购买力度不大,统计人员没有得到更好的培训,一些先进的工资统计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
二、解决高校劳动工资统计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认识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高校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质量是高校各级领导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校要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机构,做实统计基础工作。例如,可以成立由主管副校长为组长,由人事、财务等职能部门人员为成员的高校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还可以成立工资统计办公室,解决统计工作人员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待遇,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校工资统计研究工作,负责学校各种劳资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调查研究工作。积极推进劳资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完善劳资统计资料,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夯实工作基础,切实做到数出有据。二是要重视开展高校统计人员业务培训。高校领导要大力支持统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提高其统计业务水平。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高校等部门监督检查力度,促使基层统计部门规范工作程序,严格实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二)改革劳动工资统计和调查方式
高校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涉及面较广,数据来源多,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应加强高校报表数据的审核,要建立数据质量抽样调查制度,优化统计数据评估系统,努力提高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质量。在统计过程中可尝试采取抽样调查与全面调查相结合的统计方式进行。平时以抽样调查为主,定期报表任务。加之重点调查或典型调查等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统计质量。例如,按单位教职工人数加以分层,选定样本,或者按收入高低分层选取样本,或者按规模、部门等不同的方式方法选择样本。
(三)完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
在制定统计指标过程中应该增加反映高校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社会经济运行等方面的统计指标。如适时增加在岗教师的年龄、职称、职务、学历、收入等各种细化指标,使高校劳资统计数据真正发挥其作用,为高校所用,为统计者所用,更为广大的教职员工所用,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建立高校从业人员统计抽样调查制。可统计高校岗位劳动报酬数据,还可计算其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工资统计指标。如可按书记、校长、副校长、主任等对象来划分,也可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对象来划分,从而获取最多人数的工资段,来统计其最高值和最低值,不受平均工资的影响,使劳资统计结果真实反映高校各阶层的收入。
(四)加快劳资统计工作的信息资源进程
关键词:养老基金,投资偏好,股票市场
在美、英等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养老基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尤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股东积极行动(Activism)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使得养老基金成为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养老基金于2003年开始投资股票市场,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养老基金投资偏好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因此,本文主要从养老基金投资的安全性、谨慎性、流动性和交易成本、公司业绩、投资风格以及公司治理六个角度,系统回顾和评述养老基金投资偏好的研究成果,加深对养老基金投资动机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养老基金投资股票市场问题提供分析的基础。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安全性
1.总风险
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经理为了避免单个股票可能出现较大的损失,会选择投资总风险较低的股票。他们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个股出现较大的亏损影响到投资组合的整体业绩,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受到委托人或相关人员向法院其投资错误而要求赔偿(Badrinath,Gay和Kale,1989)。DelGuercio(1996)、Falkenstein(1996)[2]的经验证据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总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影响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投资股票的重要因素。根据现资理论,β系数越高的股票其期望收益率越高,由此可以推测,持股比例与β系数存在正相关的关系。Badrinath、Gay和Kale(1989)、Bathala,Ma和Rao(2005)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β系数高度正相关,说明机构投资者偏好投资于高β系数的公司股票。另一方面,Badrinath,Gay和Kale(1989)认为机构投资者持有较高β值的股票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即在存在法律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机构投资者不能战胜市场,他们要负担比业绩优于市场时更多的成本,使报酬面临较大的损失。因此,机构投资者也可能持有较低β值的股票。但是,他们的经验证据没有支持该假说。
3.财务杠杠
财务杠杠与总风险、市场风险之间都是正相关的关系?;雇蹲收叱止杀壤牍善钡淖芊缦帐歉合喙氐模怯胧谐》缦罩涞墓叵凳遣蝗范ǖ?,可能是正相关的,也可能是负相关的,因此其与财务杠杠之间的关系也是不确定的。如果持股比例与股票的市场风险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的,则其与财务杠杠之间也是呈负相关的关系。Badrinath,Kale和Ryan(1996)的实证结果表明,非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财务杠杠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4.公司规模
研究公司规模对养老基金持股比例影响的论文比较多,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和结论:Arbel,Carvell和Strebel(1983)解释了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偏好大公司股票的三个原因。第一,如果投资于小公司股票,其即使投资数额很少也易达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定的5%公告要求。第二,小公司风险往往比较大。第三,机构投资者可能期望公司多支付股利,而小公司通常很少发放股利。Gompers和Metrick(2001)发现1980~1996年期间大机构投资者增加了对大公司股票的需求,减少了对小公司股票的需求。Hessel和Norman(1992)、Fama和French(1993)、Bennett,Sias和Starks(2003)的研究也认为机构投资者倾向于投资大公司的股票。Cummins,Percival,Westerfield和Ramage(1980)、Cummins和Westerfield(1981)也提供了类似的经验证据。
然而,Jensen,Johnson和Mercer(1997)、Bathala,Ma和Rao(2005)的研究结论却与上述结论相反。Jensen,Johnson和Mercer(1997)发现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期间,机构投资者显著地偏好持有小公司股票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这说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变动情况受国家宏观政策、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影响。Bathala,Ma和Rao(2005)发现1994—1998年期间机构投资者转向偏好小公司股票,原因可能是在此期间股票市场比较稳定、安全性投资要求有所降低。
5.上市年龄
养老基金偏好持有上市时间较长的股票,因为股票的上市时间越长,就说明公司经得起市场的考验,这样的股票才是好的股票。Badrinath,Gay和Kale(1989)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上市年龄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alkenstein(1996)、DelGuercio(1996)以及Bennett,Sias和Starks(2003)也均得到了与其相同的研究结论。
(二)谨慎性
按照普通法规定的“谨慎人”原则(PrudentManRule),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对其客户承担着重要的受托责任,因此其非常关注所投资股票的谨慎性和安全性。投资经理在决策时会从?;ぷ陨砝娼嵌冉型蹲省S绕涫窃谕蹲室导龅逼?,如果投资经理能够证明其投资是谨慎的,则他们的投资也会被委托人和其他相关人士认为是安全的,而不会被认为是错误的。因此,Badrinath,Gay和Kale(1989)提出了“安全保证说”(Safety-NetHypothesis),认为机构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除应考虑通常为人们所接受的因素,还须注重投资决策本身的正确性、决策是否被外界认为合理的、信息充分的,且当其经营管理行为受到诉讼时,能够保证他们已经尽到管理责任。机构投资者往往会选择外部专业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作为其投资谨慎性的参考依据。Badrinath,Gay和Kale(1989)选用标准普尔的外部评级作为衡量的指标。其实证结果支持他们提出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是股票谨慎性增函数”的假设。Gompers和Metrick(2001)的研究也验证了该假设。
Badrinath,Kale和Ryan(1996)则认为由于各机构投资者在投资目标、风险容忍度、监管约束和流动性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Badrinath,Gay和Kale(1989)的研究结果不一定准确地描述了保险公司的投资决策。因此,他们利用1986和1988两年的数据,将机构投资者分为保险公司和非保险公司。研究结果表明“安全保证说”不能解释保险公司持股比例的高低,但能够解释保险公司是否购买某股票,并且保险公司的投资行为比非保险公司更加谨慎。DelGuercio(1996)利用美国1968至1989年养老基金、共同基金、银行等机构投资者的统计数据,检验了谨慎性原则对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全部机构投资者构成的全样本的实证结果也支持Badrinath,Gay和Kale(1989)的研究结论。
Bathala,Ma和Rao(2005)使用Valuelane投资调查库的财务能力评级作为股票谨慎性的替代变量,研究发现,股票评级等级越高,机构投资者投资比例也越高。
1974年美国《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ERISA)通过,其评估投资组合整体的谨慎性,不需要每一部分投资单独地都被认为是谨慎的。另外,ERISA要求除说明基金的参与权与赋予权外,亦对养老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报道与资讯披露作出明文规范,而投资计划中的基金用途与受托人责任亦明文规定其中。因此,一些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视角,研究了ERISA对不同机构投资者的影响,尤其对养老基金的影响。
Cummins,Percival,Westerfield和Ramage(1980)调查了ERISA通过后对私人养老金计划投资行为的影响。作者问卷调查了87位投资经理和723位私人养老金计划经理。研究发现,养老金计划经理在ERISA通过后倾向采用书面的格式规范本身的投资方针,更加重视投资绩效评估,并会购买受托人责任保险。而且,养老基金的投资组合风险亦会减少。Cummins和Westerfield(1981)分析了ERISA对私人养老金计划投资组合分散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ERISA实施后养老金计划投资组合的集中度降低了,养老基金经理采用更为分散的投资方式。相比之下,银行信托和共同基金投资的集中度却没有下降。
(三)流动性和交易成本
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往往比较大,因此其通常投资于市值大的股票?;雇蹲收叩耐蹲式鸲钤对洞笥诟鋈送蹲收叩耐蹲式鸲?,在其买卖股票时,会对公司股票价格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冲击。如果公司股票没有足够的流动性,其必然导致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很高。因此,机构投资者往往投资于那些具有高流动性、对交易成本影响较小的公司股票。
Badrinath,Gay和Kale(1989)研究发现股票的流动性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有正相关的关系。Badrinath,Kale和Ryan(1996)采用与Badrinath,Gay和Kale(1989)相同的衡量流动性的指标——换手率,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股票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其分别用1986年和1988年的数据均得到了与Badrinath,Gay和Kale(1989)一致的结论。
Falkenstein(1996)分析1991、1992两年开放式与封闭式共同基金经理人持股的横截面数据,发现股票的流动性(用换手率指标衡量)、波动性、价格、上市年龄以及公司规模都对基金经理人持股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即多数的基金经理人偏好流动性强、风险与交易成本较低的股票。Gompers和Metrick(2001)采用公司规模、每股价格和股票换手率作为流动性的替代变量。实证结果显示,在1980年至1996年期间机构投资者偏爱规模大、流动性强的股票。DelGuercio(1996)和Bathala,Ma和Rao(2005)认为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具有高流动性,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更偏好投资于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从而验证流动性是机构投资者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Keim和Madhavan(1997)抽选了一些机构投资者,研究交易成本的大小及其决定因素。这些机构投资者掌握了纽约证券交易所1991—1993年间2l所机构的股票交易全部资料。他们采用Perold’s(1988)的方法计算交易成本,发现总交易成本是重要的经济因素,而且与交易难度(TradeDifficulty)和市场流动性有明显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制订和评估投资策略时,了解交易成本是相当重要的。Gompers和Metrick(1998)也论述了交易成本对机构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性。他们假设机构投资者选择投资项目时,着眼点是流动性和交易成本。该文利用公司规模、标准普尔指数成份股、股票价格及股票换手率作为流动性的指标,检验交易成本会是否影响机构投资者投资选择。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偏重流动性,并会选择投资于大公司;交易成本虽然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但不及流动性和公司规模重要。
(四)公司业绩
法院在判决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某项投资是否谨慎时,可能会参考公司以往的业绩状况。如果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投资的公司过去的业绩良好,则法院往往会判决该项投资遵循了谨慎性原则,反之,则投资损失容易被认为是机构投资者投资不慎所致的。因此,投资组合经理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以防受到诉讼时被法院判决为投资不谨慎,在选择投资组合时会选择以往业绩骄人的、公司管理水平优秀的公司为投资对象。
Badrinath,Gay和Kale(1989)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及美国证券交易所截至1985年12月31日为止的上市公司名单中抽选了2250家作为调查对象,分析机构投资组合经理在履行运用客户资金的受托责任时所作出的投资行为。他们采用过去60个月的超额回报率作为业绩的替代变量,发现该指标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过去业绩较优秀的公司,机构投资者对其的持股比例亦较高。
Hendry,Woodward,Cook以及Gaved(1999)访问了68位英国基金经理、经纪业分析师、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人力资源总监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公司和投资者分别看重公司哪些业绩资料呢?”这四组人员回答的意见相当一致,均认为最重要的依次是:财务业绩、企业策略、管理质量及人力资源管理。
Chan,Chen和Lakonishok(2002)关注的是美国共同基金的投资风格,其也发现共同基金倾向于购买过去业绩较好的股票。他们分别用过去三年的收益和过去一年的收益进行了分析,均得到上述结论。
(五)投资风格
Nicholson(1960)和Basu(1977)最先研究价值型股票和成长型股票的特征。他们认为价值型股票具有低市盈率或市净率的特征,成长型股票具有高市盈率或市净率的特征,并且价值型股票优于成长型股票。Reinganum(1982)、Basu(1983)、Cook和Rozeff(1984)以及Tseng(1988)研究发现,控制了股票的其他特征例如规模、价格和股息收益率之后,市盈率效应一直稳定存在。
Fama和French(1992)提出与成长型股票相比,价值型股票的市净率和市盈率较低、股息收益率较高。如果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喜欢投资价值型股票,则其持股比例与市净率和市盈率是负相关的、而与股息收益率是正相关的。Bathala,Ma和Rao(2005)从ValueLine投资调查库收集1990~1998年的数据,研究发现持股比例与股票市盈率、市盈率的成长性以及股息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市净率、总资产收益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能得出机构投资者偏好价值型还是成长型股票的结论。
Shefrin和Statman(1995)和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1994)假设投资者的投资倾向与“规模效应”和“市净率效应”有关。DelGuercio(1996)研究发现银行经理在1968至1989期间,从选择标准普尔评级高的股票转向直接购买规模大、市净率高的股票。这验证了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1994)、Shefrin和Statman(1995)提出的假说。
Black(1976)认为投资于没有股利的股票是不明智的做法。有些机构投资者禁止投资于不发放股利的股票。Badrinath,Gay和Kale(1989)以1985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和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上市的全部股票为研究样本,考察了股息收益率、换手率、公司规模、贝他系数等市场特征指标和公司特征指标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之间的关系。但实证结果发现股息收益率与持股比例之间的系数是负数,而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Badrinath,Kale和Ryan(1996)采用与Badrihath,Gay和Kale(1989)相同的特征指标,但不同之处,一是其选用1986和1988两年的数据,二是其将机构投资者分为保险公司和非保险公司两组。研究结果表明,非保险公司两年的数据都显著地得出股息收益率与其持股比例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这说明非保险公司青睐投资于成长型的股票。保险公司两年的数据也显示,股息收益率与其持股比例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但是没有通过统计检验。
Gompers和Metrick(2001)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对股票特征的需求及其对股价和收益的影响。他们发现机构投资者从1980年到1996年持有股票的数量几乎增加了一倍,然后分别从法律环境、流动性和交易成本、过去收益状况三个方面,进一步探究增加的原因。结果显示,在此期间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股息收益率、市净率都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无法确切地说明总体上机构投资者在这17年偏好投资于成长型还是价值型股票。
(六)公司治理
Useem,Bowman,Myatt和Irvine(1993)以美国最大的40个养老基金、40个投资经理和20个慈善基金会为样本,调查了他们对公司董事会的构成和作用的偏好。研究发现,他们一致认为董事会的构成和作用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并且提出了影响董事会有效运作的诸多因素,例如董事的独立性、多元性、技能和经验以及是否喜欢提问和深入思考等。其中,40%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司治理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独立的董事,20%的被调查者认为董事会的质量和多元性是其次重要的。有些投资经理喜欢董事具有法律或财务等方面的技能和经验,甚至是某领域的专家。另外,他们还认为公司内部管理者不应该参与公司董事会成员的任命、薪酬制定和审计委员会;独立的董事不能是公司现在或以前的员工,也不能来自与公司有固定业务的其他公司的人员;董事会主席和CEO应该分开,董事会主席应由外部董事担任。
RussellReynoldsAssociates(1998)详细调查了1997年美国机构投资者关注的公司治理问题,得到了与Useem,Bowman,Myatt和Irvine(1993)相同的结论:“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关注董事会的构成和质量”。同时,也得到了其他的一些重要结论:(1)机构投资者认为缺乏足够的信息对公司董事会进行有效评估,尤其是缺乏关于董事会成员的信息,例如背景、商业交易记录和对董事会的具体贡献等。(2)大多数机构投资者认为董事会应由外界中立、公正的权威人士进行评估。(3)机构投资者反对对CEQ薪酬设置最高限额。(4)机构投资者支持董事持股及将股票作为奖励计划。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养老基金投资偏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学者重点关注证券投资基金的持股特征(杨德群、蔡明超和施东晖,2004;肖星和王琨,2005;高雷、何少华和殷树喜,2006)。
杨德群,蔡明超和施东晖(2004)使用2002年证券投资基金年报中的投资组合数据对2002年年末基金的持股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考察了66只基金持股的825只股票的每股收益、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市净率指标。发现基金的持股比重与每股收益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基金在2002年注重识别、挖掘和投资价值型股票;基金的持股比例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市净率的关系也是正的,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基金在考察公司的成长性和价值性时,更注重公司的价值性。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保险基金监管
老龄化问题是这两年世界所关注的话题,它不仅是一个社会的经济问题,更是影响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世界银行估计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高峰。养老保险和人口变化规律密切相关,由此我们看到我国养老保险任务之艰巨,同时也看到世界各国都不容忽视的养老问题。养老保险基金它是百姓的保命钱。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到来,对与养老保险基金的需求量将会大量增加。在保证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必需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这也是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要求。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人口老龄化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人口总体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8%,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已达13.5%,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严重阶段。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等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引起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老年型过渡,全球性的老龄化已以发生着。
二、老龄化问题对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挑战
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整个21世纪,这两方面压力将始终交织在一起,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全球人口快速老化,给养老金事业带来沉重的压力。它对各国社会和政府而言都是一个挑战可见,在社会已经呈现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加强对社?;鸬挠行Ъ喙埽凶牌渖羁痰纳缁岫?,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及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何防止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问题,则是来自于老龄化的首要挑战。
三、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及存在的问题
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是指有关部门依法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和运营实施的监督和管理。主要应从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组织体系及法制建设两个方面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监管现状做出评价。
1.监管组织体系
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模式是基于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的科层制养老保险组织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实质是由政府行政部门将基金的管理运营权交由各级全民事业单位(如养老保险经办中心等),进行集中性管理和投资运营。这就存在着“政资不分”、“执监不分”等问题。另外,政府职能部门的强制使得作为初始委托人的公众没有选择机制和退出机制,基金管理不公开,不透明,削弱了公众行使监督的激励。
所以,改革现有的养老基金管理模式,对人实施有效的监督,以保证初始委托人的利益成为我们的必然要求。
2.法律制度建设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涉及各方利益,为了保障基金监管有章可循,国家高度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基本建立了涵盖各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有《保险法》、《信托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邮政局关于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2001年12月13日,财政部和劳动保障部公布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全国社?;鸾胱时臼谐〉脑?、方式和管理程序。社?;鹑胧斜曛咀盼夜辖鹜蹲使芾硖逯平胧谐』俗鞯墓斓?,同时也给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和管理从法律上提供了保障。问题在于,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仍然没有一部关于社会保障的统一的法典,或者是针对某一问题较为全面的法律规章。
四、加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改革建议
针对于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状况。我们有必要加强改革。?;ず美习傩盏谋C杂Χ约唇嚼吹睦狭浠缁?。
1.建立分权式管理制度。其要求是:第一,建立独立、高效、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管理委员会。监管委员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以及企事业单位代表共同组成,实行委员会制。监管委员会按城市设立地方监管办事处(类似于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管理体制),垂直管理。第二,建立专业性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由省级社保部门成立)。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行政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养老基金完整性的重要保证,应建立独立于政府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运营社会统筹账户基金。第三,个人账户基金交给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承担,会遴选合适的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再根据与各省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签订的契约对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多元化投资,以实现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收益最大化。
2.完善监督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将基金管理公司置于社会公众和监督机构的双重监督之下,防止基金管理公司违法、违规操作,损害所有人利益。(2)增设外部保管人。外部保管人原则对于限制风险是非常必要的。在足够的保管安排下,基金管理人不直接持有养老基金,以此限制骗取和盗窃基金资产的机会。(3)加强外部审计。在法律和制度环境下,外部审计提供一个精确的、独立的评估,向监管人报告有关基金的任何问题,而且成为监管的重要工具。(4)施行基金管理成本限制。成本限制在拉美和中欧国家基金管理监督制度中广泛使用,费用水平通过一般的谨慎要求和法律进行监管,可以控制将成本转移到未被监管的项目上。减少由于涉及到众多基金公司利益挪用基金的风险。
3.调整国家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的职能。一是立法职能,负责制定确保养老金系统健康顺利运行的法律法规。二是对养老金事务的动作实施监督,确保养老保险的经办管理规范化。三是接受有关个人和机构就养老金事务提起的申诉、举报、批评、建议,调解有关养老金事务的纠纷,受理有关养老金事务的诉讼。
中国虽然是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然而却是一个品牌弱国。品牌国际化是中国品牌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字体设计承担着体现品牌价值内涵的重任,若过分洋化的模仿国际品牌而忽略本土文化特征,必然会导致品牌文化价值的缺失。老宋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起源于北宋,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老宋体继承了中国书法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正装。老宋体以其典雅的字形结构和强大的文化生命力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品牌设计师的推崇。而在“世界与中国接轨”成为趋势的当下,在品牌维度下开展老宋体的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二、老宋体在品牌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一)提升企业形象定位。企业品牌形象的构成是多维度的,而视觉系统是最直接的’。字体设计是视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恰当地体现品牌特质的字体设计对于品牌形象的定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宋体可识性强,具有表现形式自然、易记易读的优越性,利于信息准确辨别和快速传播。老宋体名称所蕴涵的直接意义和其引申含义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设计。老宋体笔画刚中带柔、结构丰富多变、形简意美,对于树立企业形象和提升品牌品位起到推动效果。(二)增强品牌价值内涵。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中国设计师越来越将目光投向本土特色文化,设计了一些成功的老宋体品牌设计。这些设计作品不仅弘扬了中国的文化精髓,也展现了东方人的聪明智慧。老宋体跨越数千年时空历史,至今仍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老宋体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形态的多变赋予了老宋体无限的创造可能性。在品牌设计中老宋体有图案性和意形双关的优势,增强了品牌价值内涵。(三)唤起受众购买欲望。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情感和审美需求。如果企业品牌形象平淡无奇,则无法吸引消费者的心智资源。而品牌形象富有特色,则能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和购买欲望。
三、老宋体在品牌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在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当下,老宋体在品牌设计中也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具体表现如下:(一)局部大胆装饰凸显个性。以老宋体的基本字型为相食品牌形象设计中,设计师在老宋体笔划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装饰与变形,将标志中的图形与“食”字的笔画巧妙的结合,增强的品牌的视觉冲击力,使得整个标志和谐统一。(二)回归古老风格颇具韵味。一些品牌设计师偏爱于对手工艺时代字体设计和远古制作风格的回归,使老宋体表现出独特的韵味。设计师在进行字体设计时可将老宋体的边缘处理粗糙,或将字与字之间排列成高低不一,力氨求在符合实用的基础上,使所设计的字体展现出独特的形式美。如在“印象灵州”标识中采用画像石般做旧风格,回归古老韵味,与古老灵州悠久的历史文化遥相呼应。(三)注重效果材质风格多样。在老宋字体的品牌设计中,设计师越来越注重光泽和材质的表现,使字体具有光效应艺术、水滴效果或者其它特殊视觉效果。如在“惹香”品牌标识中,惹香二字在保持原有老宋体基础上运用º了喷溅和斑驳的效果,使整个标识在保持老宋体的基础上更加充满灵动感。(四)结合新媒体扩大传播领域。在未来的新媒体世界中,老宋字体的设计将更加强调其动态的效果、运动和声音的设计,那将是一个更有趣、丰富的设计与传播过程?!霸谄放仆乒愕墓讨?多媒体逐步成为设计领域主要的制作表现工具,在此背景下老宋字体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处理方法,使老宋体向图形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使之产生全新的视觉效果,从而扩大品牌的传播领域。
首先,为效法水的善利万物的特征,老子提出了:“信”、“慈”、“勤”、“俭”、“知”、“行”等重要品德?!靶拧奔词撬祷耙朴谛攀爻信?,说到做到,“轻诺必寡信”,所以老子主张不要轻易许诺别人。人无信不立,如果诚信不足就会丧失别人对你的信任。老子甚至还说:“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保ǖ谒氖耪拢┬耪庵制返碌氖髁⒁嫌诼杉?,宽以待人,首要的是自身要信,以诚相待,别人亦会效法,这种的德行就会逐渐彰显开来;“慈”即是指内心慈爱、慈祥、慈悲?!按取笔抢献映质胤钚械牡谝淮蠓ū?,尤其对统治者或将帅而言,用“慈爱”之心作战,则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用“慈爱”之心防守,则会不断巩固、坚韧不拔。老子甚至说:“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保ǖ诹哒拢┛杉按取笔堑栏秤杼斓赝蛭锏谋拘灾?,所以老子说天要救助谁,就用慈爱来卫护他;“勤”和“俭”往往是联系在一起述说的,勤劳和节俭已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现代人也同样能够理解,此处便不再赘述。老子认为这两个品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保ǖ谖迨耪拢?;“知”与“行”也同样是被连用在一起的,中国古人也一向倡导人应该“知行合一”努力进取,方能造福百姓。“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保ǖ谄呤徽拢爸苏咧?,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保ǖ谌拢┱庑┒际抢献庸赜凇爸焙汀靶小钡拿?,从而告诉人们要善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性。
其次,为效法水的柔弱不争的特性,老子提出了“谦”的概念?!扒崩丛从凇兑拙?,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一卦,从卦象上来看,上面是土下面是山,代表着高超与低调的完美结合,即是说一个人虽然有很大的能力却从不显露出来,这样难得的高贵的品德就是“谦”?;痪浠八稻褪恰安桓椅煜孪取保ǖ诹哒拢?,“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保ǖ诙拢┱饫锢献酉晗柑傅搅恕扒闭庵置赖碌木咛逄逑郑河械赖娜思崾卣庖辉蜃魑煜率吕淼姆妒?不自鸣得意只相信自己的眼睛,所以才能把事物看得如此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才是非昭彰;不自吹自擂,所以才有功劳;不妄自尊大,所以才能做众人的首领。正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和他争。再次,为效法水的博大包容的特点,老子又同时提出了“朴”、“厚”等伦理范畴。“朴”即质朴、纯朴,其本意是没有经过雕琢的楠木,在老子这里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就是讲“朴”的对立面就是人的私欲,私欲过重就会行失其常,忘掉本真的自我。老子主张“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第三十七章)即用道的质朴来镇住、安定贪欲。不起贪欲而趋于宁静,天下便自然复归于安定。能够保持自身的“朴”就会带来深“厚”的德,“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具有这样深厚美德的人就如同刚出生的婴儿一样,一切美德具足,“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保ǖ谌苏拢?/p>
通过以上列举,不难看出老子的伦理思想就是以“上善若水”为核心,要求人们通过“信”、“慈”、“勤”、“俭”、“知”、“行”、“谦”、“朴”、“厚”等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来效法水的“上善”之举,而具有这些品德的人可谓是“得道之人”即老子所谓的“圣人”了,而圣人所追寻的理想品格就是和谐美妙的“和光同尘”之境。与万物合而为一得“和光同尘”正代表着天道,是最深的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这段话的意思是:第一,道与德之所以尊贵是由于道对世界发挥了创作的作用,德则尽其蓄养的功能。第二,老子遵道的同时,又提出了贵德的思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种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立性就是“玄德”。第三,这与老子明确提出的自然无为思想相呼应,更加彰显了道家的人文精神。
二、老子伦理思想的践行方法:“涤除玄览”
而如何才能修身养性达至圣人的“和光同尘”之境呢,首先老子所说的“圣人”和儒家传统的“圣人”含义不大相同,在某种意义上说,老子的“圣人”是指“悟道者”。中国历史上所评价的“十圣”大多都是各行各业的道德楷模,如孔子为文圣人,关羽为武圣人,杜甫为诗圣,王羲之为书圣,张仲景为医圣,杜康为酒圣,陆羽为茶圣等等。但是这些圣人以老子的观点来看有的是被神化的,令人遥不可及,总有些欠缺。“圣人”一词贯穿于《老子》一书,出现有30次之多。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是因为他们“惟道是从”,从而体现了道之德,德就是道赋予万物的自然本性和天然禀赋。圣人无私无欲,纯任自然,率性而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保ǖ诙拢笆且允ト擞挥还竽训弥酰谎Р谎?,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保ǖ诹恼拢┢浯?,要达到“圣人”的修身之境,需要不断除私去欲进行修炼,才能“复归于朴”达到本真的状态。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具体的修炼方法就是“涤除玄览”,这种方法就是让人静下心来,反躬自省,清洗杂念,摒除妄想。让人的心灵返回到清虚明镜的状态,这样就能够避免观物不正,行为失常。
“涤除玄览”的修养方法具体来讲,“涤除”的是私信杂念的欲望和外界纷纭的干扰,“玄览”的是道赋予人自如的本心本性,老子这种方法后来逐步演化为中国佛教的禅定功夫。老子是以其独特的直觉思维方式提出了“涤除玄览”的修养方法,这种修养方法也是一种体道、悟道的过程,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即是说人要少私寡欲,去知去欲即去掉一切违反自然的看法和欲望,使心灵空虚,入静养气,天人合一,这便是驭气导引之术的养生理论来源。对此,《道德经》有一段经典性的论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章)大意是,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结聚精气以致柔顺,保全天真的本性能像婴儿的状态一样纯朴吗?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能没有瑕疵,一尘不染吗?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感官和外界接触,能守静吗?通晓四方,明察秋毫,能不用心机吗?明白了这些道理,就像天地一样,能任万物之性而化生,因万物之性而长养。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兴作万物而不自恃己能,长养万物而不视己为主宰。这就是深刻广远至高无上的“德”。
新设劳务派遣制度规则
劳务派遣的基本立法精神是,限制性允许使用劳务派遣;确保使用劳动派遣的成本与其他用工形式大体持平;加强对派遣劳动者的权利?;?。我国的工业经济的发展基本是靠低成本的劳动力来维持,而不是靠技术和质量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在稳定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培养出新一代的技术工人和高科技人员,如果任由劳动派遣不加限制地发展,下层劳动者会在这个制度下挤压的派来派去很难发展出终生技术和职业,不利于我国劳动关系机制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严格限制劳务派遣的使用。
和谐劳资关系背景下的《劳动合同法》运用
(一)资金筹集方面的问题资金筹集是养老保险的核心内容和首要环节。当前在筹资环节存在以下问题:
1.三方筹资比例不尽合理。社会养老保险是指个人和家庭以外的国家、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公民养老的保障,虽然强调要增强个人参与的自我保障意识,但仍以国家、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参与为主体。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却不是如此,更多地强调了参保人员的自我保障,个人缴费的比例几乎超过了投保额的一半,却忽略和淡化了政府和集体的责任,没有对集体补助和国家政策扶持的最低标准做出明确规定。
2.基金征收范围比较单一。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设计还是没有考虑9亿多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需要,适用对象仍是城镇居民。这种制度安排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范围狭窄,大大降低了养老保险的制度效率,还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
3.立法滞后。养老保险筹资立法的滞后性,表现为有些养老保险的争议、纠纷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无法进行仲裁和诉讼。目前城镇养老保险筹资的法律依据是《社会保险费用征收管理暂行条例》,由于其规定的抽象性和原则性,在实践中操作性不强。这种现状显然与养老保险应有的法律地位不相符合,使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二)基金运营方面的问题
1.基金投资渠道单一。我国近几年养老保险基金总数增长较快,基金的规模扩大。但是如此庞大的基金数额,却只能按照国家规定购买国债和转存银行,严禁投入其他金融业或经营实业,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自行决定基金的其他用途。投资渠道单一。
2.保值增值绩效较差。从银行存款来看,养老保险基金不仅受到通货膨胀风险的侵蚀,而且近年来我国银行存款利率的多次下调,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增值速度极其缓慢,从国债方面看,我国部分国债由于不能上市流通,所以流动性较差,保值增值难。而对于可流通的这部分国债,其利率水平在近几年来也呈现下降趋势,使得国债收益率低。
3.挤占挪用缺乏法律约束。在法制方面,现行法律法规中缺乏明确的执法权限划分和与之相配套的法律责任。这导致基层征集主体往往凭自行的经验或理解去执法,一旦出现行政诉讼,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无法根据有效的法律规定进行仲裁或判决。另一方面,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实施运行机制也较薄弱,社?;辜战?、管理与监督、制定发放标准的权力于一身,难以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负完全的法律责任。非法挪用、挤占保险金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常常得不到及时有力的惩处,这必然导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处于不安全状态。
(三)基金支付方面的问题
1.给付系数不合理。目前养老金的给付系数未考虑到男女平均余命的差别,无论缴费期限的长短都采用相同的给付系数,缺乏缴费的激励机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服务条件的改善,人的预期寿命会延长,由此带来的长寿风险对目前的给付系数设计会带来制度风险。虽然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养老金计发办法,但是在计算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尚未建立待遇动态调整机制。《指导意见》中规定要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但是缺乏待遇调整机制的实施办法。因此,待遇计算缺乏弹性,没有建立适当的待遇调整机制,使制度的责任风险刚性化,降低制度本身的自动免疫能力。
3.退休条件不合理加重了支付负担。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为男60周岁,女50周岁,女干部55周岁。而我国的人均寿命已从建国之初的35-50周岁提高到70岁以上,这就导致养老保险的费用负担加剧。同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非正常的提前退休现象增多,也导致了我国退休人员大量增加,造成了赡养比的不断增高,基金的支付风险加大。
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机制的优化
(一)建立科学的养老金筹资机制
1.采取部分积累制筹资模式。在筹资模式上,实行个人账户的基金积累制和基础养老金账户的现收现付制相结合,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个人账户中归集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部分,而统筹账户归集政府财政补贴部分。
2.合理规划三方所占筹资比例。各筹资主体在筹资额中的比例关系合理。一方面要在各筹资主体实际负担能力的前提下,合理确定个人、集体和政府的出资比例,另一方面要对各级政府的出资比例进行合理界定。以个人缴纳和政府补贴为主、集体补助及社会捐赠为补充。在筹资主体上,确立以个人和政府为缴费主体,集体补助和社会捐赠为补充。
3.扩大养老保险基金征收范围。在保证城镇居民参保的基础上,加大农村参保力度,我国是农业大国,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劳动力的有效资源配置。
(二)建立高效的养老基金运营机制
1.逐步拓宽投资渠道,建立专业化的养老保险我国投资运营的实践,基金应在运营过程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且保证基金安全性和流动性,逐步拓宽投资渠道,实现市场化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投资渠道一方面可以逐步投资于房地产,二方面可以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可以成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公司,参与实业和证券市场投资。至于这些机构的运营监管,可考虑由保监会代行职能。转变目前的政府运营模式,推行委托投资运营模式,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以提高基金的增值率。
2.审慎选择投资工具,合理确定投资比例。我国可采取“分层划块”的方式来确定投资结构和比重,把养老基金分为应对现期支付要求的基金和用于保值增值的基金。对前一部分,因为要满足随时可能出现的支付需求,这部分资金具有高流动性、低收益性的特点,可以投资于收益较低但便于随时领取的活期存款和短期债券以及各种商业票据等,这部分的金额可占全部基金数额的5%-10%;对后一部分,因为主要是用于保值增值,要求实现较高的收益,用于未来的养老保险支付,因此可进行合理组合、分散投资,大都投资于长期存款和债券,优质股票和住房抵押贷款等,还把部分基金用于国外项目投资。总的来说,这部分基金数额应占全部基金的90%-95%。
3.实现省级统筹管理。要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省级统筹,并在管理流程上实行省级垂直式管理,这样,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在全省范围内由省级管理机构统一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统一支付标准,统一待遇水平,统一管理和使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只有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垂直管理,才能在全省范围内充分整合基金管理机构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来高效地管理基金运作,这样既可减少管理和改革成本,又打破了各市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弊端。加快省级垂直管理步伐,可以保证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畅通,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能更有效地从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各部分的矛盾;只有在体制上垂直领导,才能维护省级统筹权威,为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奠定基础。
(三)建立动态的养老基金支付机制
【论文摘要】劳动过程中引起的疾患都是长期的强制、器官过度紧张或局部压迫摩擦所致,而过度紧张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不良的劳动环境条件往往是促使这类疾病发生的原因。改善劳动条件和操作方式,是减少这类疾患的根本方法。
【Abstract】inthelaborprocesscausesillnessallislong-termforcesthebodyposture,theorganhypertensionorthepartialoppressionfrictionistheresultof,buthypertensionandarduousphysicallabor,aswellasnotthegoodworkenvironmentalconditionoftenurgesthereasonwhichthiskindofdiseaseoccurs.Theimprovementworkconditionandtheoperatingmode,arereducesthiskindofillnessthebasicmethod.
【Keywords】worksthediseaseprevention
1劳动时强制容易引起的疾患
在生产劳动中,某些作业需要人体长时间保持一定的,或个别器官系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这就会使某些部位受到压迫、牵引或摩擦,引起机体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甚至形成职业性疾患。
1.1立位作业容易引起的疾患:下背痛,这是一种常见的劳动损伤,半数以上劳动者在其身强力壮的期间都曾患过下背痛。职业性下背痛可分为三种:腰肌不全、腰痛和坐骨神经痛。负重且需要经常弯腰或转体的作业发病率较高,如搬运工、护理人员及其他重体力劳动者和需要长时间维持某种或不自然姿势的人危险性很高。发病的原因可能与腰部负荷过重、疲劳积蓄有关。腰肌不全和腰痛表现为下背部疲劳、强直或疼痛,发作时常使人丧失劳动能力,检查可见沿脊椎肌群极度紧张,触摸患者肌肉或柱骨棘突时有疼痛感。坐骨神经痛呈放射性,可放射到大腿后、侧部和小腿,脚趾常发麻或有刺痛。
下肢静脉曲张,多见于长期站立和行走的作业,如警察、装卸工、纺织工、售货员等,女性多于男性。常出现在大隐静脉和皮下静脉吻合处,在小腿内上部可见明显的皮下静脉曲张和小腿及脚部水肿。工作时双脚容易疲劳、坠胀、下肢发冷,皮肤瘙痒。立位负重作业还可见静脉曲张,妇女外阴静脉曲张和痔疮等。
脊柱弯曲,多见于长期倾斜、弯曲的立位和负重行走的作业,一般无疼痛,表现为驼背、脊柱侧凸或脊柱关节变形。
扁平足,在长期站立、行走、负重和用脚动控制器的作业中容易发生,如冲压工、模锻工,骨化尚未完全的青少年若从事这类作业,更容易发生。扁平足引起下肢各肌容易疲劳、跖部疼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
1.2坐位作业容易引起的疾患:从生物力学的观点看,坐位时肌肉紧张的程度要比立位轻一些,但如果长时间腰背、手脚没有合适的支撑物时,也可以引起肌肉和关节的过度紧张或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从事视屏作业和办公自动化的人员迅速增加。这类作业的特殊性质,如精神紧张、操作单调、强制等,可对作业人员产生一系列影响。表现为视觉系统的眼睛紧张、疼痛、视力减退、眼肌麻痹等;肌肉系统的颈肩腕综合症,如颈肩部肌肉疲劳、疼痛,腕部肌腱或腱鞘炎症等;心理和神经系统的变化,抑郁、神经衰弱等。
2个别器官紧张容易引起的疾患
腱鞘炎,常见于指、掌迅速活动或前臂用力的作业,如包装、打字、检验工等。损伤多发生在负担最重的肌腱,可沿前臂筋膜和肌腱之间发展。症状为疼痛,动作时发出摩擦声?;颊叱D芗绦ぷ?,但稍感吃力。
职业性痉挛,主要是由于执行细小的动作引起的,多见于手工编织工、钢琴家、小提琴家等,痉挛为强直性的,很难克服,常被迫停止工作。
神经肌痛,多发生于长期处于强迫而使一定肌群呈紧张状态,或进行迅速而微细动作的人,如矿工、卡车司机、报务员等,症状为负担最重的肌肉群疼痛,伴有血管神经痛,夜间加剧,肌张力降低甚至萎缩,脱离工作后症状消失,但易复发。视觉器官过度紧张,从事精密仪器加工、排版校对等作业以后,往往出现急性症状,如眼痛、头痛、眼睛充血、流泪、调节障碍、眼睛浮肿等。
胼胝,可见于四肢或躯干,由于经常和工具或其他物体发生压迫和摩擦,引起局部皮肤反复充血,使表皮发生上层细胞增殖及其上层细胞角质化。手和脚的胼胝有时能引起剧烈疼痛,广泛的手掌或指掌面的胼胝化,则能限制手的活动,影响其感觉灵敏度。
滑囊炎,主要是由于长期强烈的压迫和摩擦所致,很多工种可以导致滑囊炎,人体的许多部位,如肩、膝、上臂等都可能发生,职业性滑囊炎多为慢性的,一般轻微,仅有轻度局部疼痛、肿胀,功能改变不大。
3预防劳动疾患发生的方法
劳动过程中引起的疾患都是长期的强制、器官过度紧张或局部压迫摩擦所致,而过度紧张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不良的劳动环境条件往往是促使这类疾病发生的原因。从技术改造入手,用机械化、自动化的作业替代这些繁重、紧张的作业,改善劳动条件和操作方式,是减少这类疾患的根本方法。但是在条件所限,尚不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下,注意以下几点,还是可以预防和减少这类疾患的发生。
3.1改变不良的工作,尽量把屈曲、倾斜的改为端正的;把立位改位坐位,并使其舒适端正,高矮适合。工作台和座椅的高矮和距离要根据人的高度和长度调节。
3.2为防止压迫和摩擦引起的疾患,应使用形状合宜、软硬适度和不导热的把手,工具经常接触人体的部分应有软垫,并采用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
3.3男女工人推拉装卸和抬举重物的重量标准,应按规定的劳动负荷限量并严格加以执行。这对避免劳动造成的损伤,特别是女工、未成年工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