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一_久久综合激情_亚洲97_午夜影院在线视频_国产成人福利_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首页 优秀范文 科技核心论文

科技核心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08: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技核心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技核心论文

第1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N059 中国机械工程

A079 中国基础科学

R066 中国激光

R013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G852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G241 中国急救医学

G192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G560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G907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G105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G787 中国健康教育

G784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N108 中国舰船研究

T075 中国胶粘剂

G23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G239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G206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G323 中国康复

G400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G106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G107 中国抗生素杂志

A098 中国科技论坛

A583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S133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A108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A106 中国科学化学

A081 中国科学基金

A0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A109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A107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A105 中国科学数学

A103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Z317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A10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Y003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G441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K030 中国矿业

K015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G247 中国老年学杂志

U001 中国粮油学报

G447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G108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G536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G794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G221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G870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G109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G544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G814 中国临床医生

G974 中国临床医学

G304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G110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H212 中国麻业科学

G613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G598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K037 中国煤炭地质

G582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G297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K036 中国锰业

H211 中国棉花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111 中国免疫学杂志

Y028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K550 中国钼业

G303 中国男科学杂志

H273 中国南方果树

G422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G277 中国内镜杂志

R524 中国能源

U609 中国酿造

W005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H958 中国农学通报

H027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H567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H030 中国农业科学

H210 中国农业气象

H221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G311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G226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G269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G776 中国全科医学

H081 中国热带农业

G629 中国热带医学

Z54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G112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U052 中国乳品工业

E124 中国沙漠

G366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G114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G242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G268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H555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H044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F255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F002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G115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G258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G715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L001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F047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G883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G853 中国实验诊断学

G273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G228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G305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G867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G267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G686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G27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G872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U635 中国食品添加剂

G429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U007 中国食品学报

U563 中国食物与营养

H317 中国兽药杂志

H326 中国兽医科学

H225 中国兽医学报

G796 中国输血杂志

G926 中国数字医学

H290 中国水产科学

第2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U535 轻工机械

J001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W020 情报学报

S106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D002 燃料化学学报

P011 燃烧科学与技术

G448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E563 热带地理

E642 热带海洋学报

H516 热带农业科学

E110 热带气象学报

* H415 热带生物学报

G609 热带医学杂志

H223 热带作物学报

T105 热固性树脂

N071 热加工工艺

C134 热科学与技术

R501 热力发电

P006 热能动力工程

T013 人工晶体学报

N106 人类工效学

F041 人类学学报

G805 人民军医

T070 日用化学工业

U515 肉类研究

H097 乳业科学与技术

S011 软件学报

N029 与密封

R086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D012 色谱

* H382 森林工程

E635 沙漠与绿洲气象

A063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70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E101 山地学报

G742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J022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A020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G062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V012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A637 山东科学

H031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804 山东农业科学

A057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G511 山东医药

G063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G574 山东中医杂志

A014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393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390 山西农业科学

G064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R072 陕西电力

U025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17 陕西农业科学

A066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30 陕西医学杂志

G725 陕西中医

C060 上海城市规划

A056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篇

H042 核农学报

A084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K505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R535 红外技术

C035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R084 红外与激光工程

A039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03 湖北农业科学

G334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E111 湖泊科学

A028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16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6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48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A055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G041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G336 护理管理杂志

G987 护理学报

G503 护理学杂志

G654 护理研究

G734 护士进修杂志

E141 华北地震科学

R046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H032 华北农学报

R752 华东电力

X003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T021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5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103 华南地震

G340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J004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13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A052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25 华南预防医学

A021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43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G044 华西药学杂志

G294 华西医学

G077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J033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03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A00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Z009 化工环保

T006 化工机械

CODE 期刊名称

T101 化工进展

T532 化工科技

T146 化工设备与管道

T007 化工学报

T009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D604 化学分析计量

T025 化学工程

T567 化学工程师

T076 化学工业与工程

T501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D506 化学进展

D011 化学试剂

D018 化学通报

D030 化学学报

D501 化学研究

D037 化学研究与应用

T931 化学与黏合

T553 化学与生物工程

Z017 环境保护科学

Z005 环境工程

Z021 环境工程学报

D024 环境化学

Z554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Z506 环境科技

Z004 环境科学

Z003 环境科学学报

Z002 环境科学研究

Z521 环境科学与管理

Z025 环境科学与技术

H049 环境昆虫学报

Z035 环境卫生工程

Z019 环境污染与防治

Z031 环境与健康杂志

G882 环境与职业医学

G656 环球中医药

M631 黄金

Y040 火箭推进

N005 火力与指挥控制

N007 火炸药学报

X011 机车电传动

N069 机床与液压

N672 机电工程

R099 机电一体化

S004 机器人

N040 机械传动

M004 机械工程材料

N051 机械工程学报

N050 机械科学与技术

N057 机械强度

N047 机械设计

N054 机械设计与研究

N028 机械设计与制造

* N063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N053 机械与电子

N682 机械制造

N515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G003 基础医学与临床

H245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R025 激光技术

F045 激光生物学报

CODE 期刊名称

R514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R521 激光与红外

R028 激光杂志

E116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J042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A035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R586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G014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H243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H227 吉林农业科学

G719 吉林中医药

E007 极地研究

G452 疾病监测

G439 脊柱外科杂志

N014 计量学报

S050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S049 计算机仿真

S01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S012 计算机工程

S034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S022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S025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S030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S520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S006 计算机科学

S085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S509 计算机系统应用

S018 计算机学报

S021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S029 计算机应用

S016 计算机应用研究

S009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S500 计算机与现代化

S014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S507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C003 计算力学学报

B014 计算数学

C094 计算物理

S718 技术经济

A656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292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A045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H240 家畜生态学报

G638 检验医学

G477 检验医学与临床

V051 建筑材料学报

V057 建筑钢结构进展

V045 建筑技术

V523 建筑节能

V014 建筑结构

V044 建筑结构学报

S635 建筑经济

V005 建筑科学

V013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V047 建筑学报

Y564 舰船科学技术

A136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453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J035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15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ODE 期刊名称

H700 江苏农业科学

H199 江苏农业学报

G046 江苏医药

G397 江苏中医药

H283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H701 江西农业学报

第4篇

据调查: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普遍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应变能力较低,而且无心向学,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开始学习几何知识的时候感到比较困难,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畏难情绪,综合发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对几何学习不重视

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都已经识字和计算了,在生活中已经比较适用了,其他的知识学习了以后也不一定会用,因此对几何学习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

(二)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兴趣

数学学习由开始的数字计算结合到现在的图形计算,难度不断增加,不少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开始半途而废,不再主动、积极的学习了。

(三)几何知识学习难度大

据调查:几何知识对初中生而言是普遍认为难学,对教师而言是普遍认为难教的一门课程。几何概念对于初学的学生而言显得很抽象、乏味,他们学习起来难度很大,特别是几何入门的时候,很关键,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转变和适应,如果学习好了,之后的学习相对就会轻松一点,如学习不好,之后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了。

(四)不能科学记忆知识

对几何知识吸收、消化不良,课堂学习的知识没有良好的巩固和总结,因此对学到的知识不容易记住和使用。

二、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平面几何的入门教学,一般就是教育学生学习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涉及相关的图形,比如:三角形、平行线等等,下面我们就结合学生学习几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让学生认识学习几何的重要性

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对社会的了解还不是很多,本性单纯,对学习知识的用途方面也没有深刻体会,因此在教学前,教师就应该告诉他们学习几何知识乃至于其他知识对之后出生社会的用处有多大。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只要认识字,能计算一些简单的计算就可以了,但是这样是错误的,在讲述的过程总,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实际事例对学生进行讲解,例如中学毕业生在外面找工作因为很多知识不懂而只能下苦力等等,总之让学生明白知识的重要性,而几何正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学习几何知识对之后出生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认识到几何知识的重要性。例如:建筑工人使用的线吊,对学生而言,他们可能见过这些东西,但是具体怎么用却不怎么清楚,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懂得建筑工人使用的线吊的使用方法,是结合几何知识的垂直还有重心等来帮助建筑工人建筑的,对于初学几何知识的学生,一方面可以认识到几何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能对学习开始产生一定的好奇心。

(二)多方面出发,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平面几何入门教学,是一门直观、生动、形象的课程,在课本中很多概念对学生而言都显得非常抽象,如果一味结合教材学习知识,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平面几何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来教学,结合大量教具,特别是我们平日里可见的一些材料,例如:机械三角、锯齿、建筑工人使用的线吊、卷尺、圆形事物、方形事物等等,不然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进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给几何学习增添一些趣味。

1、教学铺垫,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先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同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进行梳理归纳,吸引学生的主意力、好奇心;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一些多边形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结合典型,树立学生的学习榜样

结合校史教育,讲本校的学习标兵事迹。以及学生身边一些积极学习,敢于拼搏的大哥、大姐的学习动人事迹,告诉他们通过艰苦的努力学习给自己的前途带来哪些好处,激励他们积极向上。

(三)灵活教学,让学生轻松学习几何知识

1、引导学生,熟悉基本图形

在入门教学阶段,结合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多的出现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如平行线、垂线、角平分线、对顶角、三线八角、三角形等等,以及基本图形的结合。教学中要突出图形的“变”,即既要学生会看“标准”图形,又要会看“变式”图形;既要看正例图形,也要看反例图形。这样做有助于从本质上而不仅仅是从位置上看图形。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进行看图练习,还要突出对图形的“拆”,即让学生能在重叠交错的图形中寻找出基本图形来。教师还用彩色粉笔突出主要线段,以分解图形寻找熟悉的基本图形。比如找寻三线八角的图形,只要抓住起关键作用的“第三条直线”,最终必能觅得。

2、利用图形,搞好概念教学

概念是思维的重要形式,是推理论证的基础,所以加强概念的教学是学好平面几何的关键几何入门需要掌握很多概念的理解,在对几何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从具体事物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去理解,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如:在面、点、线的教学中,由于一开始接触到的都是不定义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直观的手段,把面、点、线描绘出来,比如直线:可把教室的高度和宽度作为直线模型,把它们看成是无限延伸的,往上穿过天花板,往下穿过地板,在学生脑子里能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也可带一根细绳用手拉紧,并逐渐往两边延伸让学生观察,理解直线的意义;此时在黑板上画一直线,再让大家比较一下与黑板边沿哪个长?通过积极思维,在理解概念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组织练习,提高动手能力

学生技能的发展源于教师布置给他们的练习,技能是在练习中逐步形成的。因而正确地组织练习,对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但练习不是盲目的,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择习题来教学:首先从教学的内容上来考虑使用习题与课堂教学紧密组合;其次还要克服习题的单调性。反复地去做同类型的演算题,只能养成学生依葫芦画瓢的习惯,养成思维惰性,不易提高他们的技能。因而练习的多样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升华思维,培养学生的知识转换能力。

1、从运动变换看问题,转换知识

几何离不开运动变换这一物理特征,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几何语言、几何图形、几何附号表示间的相互转换,要鼓励学生多说、多写、多画,引导学生明白通过平移、翻折、旋转可实现图形的复杂与简单的相互转化的道理,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变换出多种多样的图案。比如:旋转的自行车轮辐说明线动成面、平角可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断点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旋转形成的图形。这为培养学生的知识转换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提倡辨异对比总结,加深理解

对于几何知识,学生刚开始是不够深刻甚至容易产生混淆,发生错觉。譬如某些定义、定理的条件一般都是由几方面构成的,不少学生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用片面的条件来得出结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实质,提倡辨异对比,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定义、定理的理解。为了增强对概念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对类同的概念作对比,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来揭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区别和联系。例如为了直观看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纯角三角形中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位置,可列表作对比理解和记忆这样让学生自己在辨异对比中归纳总结出概念,并真正理解它。在完成了例、练习教学后,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以上问题的思维方法及蕴涵的数学思想。这样做能使学生建构起牢固的知识(方法)体系,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第5篇

既然职业核心能力是跨越具体专业和职业的可迁移的通用的能力,那么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并且应该承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工作任务,公共基础课程也不例外。调查结果显示:88%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能增加自己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度和努力程度;93%的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持乐观态度;87%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能胜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这一工作。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实践活动。具体表现在:

1)专项活动行为训练。专项活动行为训练以职业核心能力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能力因子为培训目标,以预先设计的活动任务为载体进行专项培训,是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国外职业培训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方式。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借鉴这样的培训方式,结合高职学生的能力特点、现代企业所要求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律,紧扣课程内容的同时又拓展出去,设计突出某个职业核心能力因子又兼顾其他几个职业核心能力因子培养的专项活动“任务包”,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督促和指导下进行专项行为训练。如: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西方人经常出现的大型超市、大型购物商场、公园、大学、展览会等场所用英语采访他们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和体会,返校后分类、归纳和整理,编辑成访谈录,通过PPT展示活动过程和内容要点,最后展开全班讨论。这个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同时兼顾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设计专项活动任务包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该任务包与职业核心能力因子、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关联度以及可操作性,要能支撑该任务所有能力点的训练需要,能贯穿训练的始终。专项活动任务包是将职业核心能力因子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连接起来的桥梁,是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载体。

2)体验式教学。课堂永远是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增长的主要场所,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忽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体验式教学增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遵循“课程任务化,训练模块化”的理念,通过项目实践这一环节为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供了平台,将交流、合作、信息处理、问题解决等职业核心能力因子渗透于任务教学的情境,包括下达项目任务书、制定项目方案、方案评估、实施计划、项目施工、成果展示、评估总结7个步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合理并有效地解决问题。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发现个体的能力盲点和能力增长点并加以调控。教师要抓住三点,即课程内容任务化、学习过程行动化和学习结果具体化,控制进度和方向以及提供指导意见。从总体上说,与人交流的能力嵌入语文、思政等课程;数字应用能力嵌入数学等课程;外语应用能力嵌入英语等课程;信息处理能力嵌入计算机等课程;与人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嵌入就业指导等课程。但这并不排斥某一门课程突出某种能力因子培养的同时兼顾其他能力因子的培养。由于体验式教学会占用较多课堂时间,所以可将相当一部分内容并入隐性课程,从根本上解决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扩展性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体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

3)隐性课程。由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跨行业的属性,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因此渗透式的培养方式非常重要。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是一种相对间接式的教育媒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不能离开课堂,但又不能局限于课堂。隐性课程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通过开发隐性课程,即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职业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促进其附加值最大化,进一步推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由公共基础课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牵头,讨论、设计、指导校园主题活动、社团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包括设计活动方案、制定赛事规程、编写评价指南,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突出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处于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预见性、计划性、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职业核心能力中的弱项能力因子得以提升,而强项能力因子得以强化,整个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1)制定测评制度及其实施细则。职业核心能力测评制度及其实施细则的制定,应遵循“真实性、有效性、充足性和与标准相关性”的测评原则,以考生实际活动中完成某项或几项任务的证据为评估依据,以能力点为观察点,对照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综合评估学生某个能力因子所达到的程度。根据该项任务在各活动阶段能力点评估的要求,提供相关的业绩成果证据。证据内容可以是某项任务的成果(包括产品、作品、文件、报告、计划、设计方案、研究成果等),也可以是活动完成的资料;证据形式可以是原始实物资料,也可以是记录成果或任务完成过程的文字或照片音像、电子资料等。可以先尝试在过程性考核这部分运用以上所述的测评方法,以定量纪实性评价为主,然后逐步扩大比例,延展到终结性考核这部分,最终形成将知识、技能、职业核心能力融为一体的考核体系,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2)加强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学科知识背景,还要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自觉意识和科学方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此外,还应努力建设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权的职业核心能力测评点,鼓励公共基础课教师参加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培训,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和测评师资质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中的覆盖率。

3结语

第6篇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

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第7篇

1.做好导师和项目的遴选工作为保证STITP能切实有效地开展,项目指导教师一般为各专业的骨干教师,且有在研项目,学院则在科研资源的利用分配、评优、工作量等方面给予指导教师倾斜,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项目选题主要是以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根据在研的科研项目组织选题。这些项目大部分为教师在研项目的子课题,保障了STITP项目来源的稳定性,促进师生科研学术工作良性发展。

2.确立导师负责制项目和指导教师确立后,学生要和导师签订协议,导师向学院负责,同时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负责项目的立项、实施与完成。如引导学生选题,撰写项目申请书、立项书等,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等综合能力。5.建设合理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为保证学生科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搭建金字塔型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尤其重要。一年级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可以通过开展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科技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二年级第一学期,要在广泛参与一年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选拔、挑选部分优秀学生开始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前期工作;第二学期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项目,并开始项目申报;三年级开始科研试验与结题,并将可继续深入的项目发展成毕业论文。

二、科技创新训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体现

1.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科技创新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对不同学科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索、研究、创新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精力充沛,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富有进取和探索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能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破,对其以后的研究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本科生科研训练可以服务校外,将社会提供的服务和课程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参加服务的活动中满足社会需求并形成社会责任感。

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大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其项目从论证、立项、实施到实验结果的分析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权衡比较,得出最优化的决策,需要与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交流协作,单靠一人力量很难完成。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精神品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大学塑造成创新者的精神乐园。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力以及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与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新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258-01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促进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因此,可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一、教学环境的整合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产生的。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怎样的环境氛围能使学生意义的建构最有效,我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1、教室环境的设置

理想的教学环境应当是语文教室相当于一个现代化图书阅览室,其中配备相关的课内外书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目标到书橱中去自由选择相应的书籍进行阅读参考;同时,在教室内配备一定的与教学有关的音像、软件资料以及投影仪、电脑等教学器材,最好能拥有“班班通”的校园网络环境,就更具有“数字化学习”的条件了。由专门的教师就相关知识采用多渠道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以便使学生占有最大的有用材料。

2、协作小组的设计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课程目标,那就是进行综合性学习。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强调团体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协作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有一定的优势,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课件定位的准确

信息技术介入语文教学无疑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大量的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尤其在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讲解,有限的挂图演示,而是尽可能地调动了所有的感官,让学生在感受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受到人文性的熏陶,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课件的演示等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三、情感教育的重视

教师切忌老是处在教师机位置,单纯地操纵机器,应当随身携带麦克风、电子教鞭等通讯设备适当走动,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调动课堂气息,教学网络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新课程标准》更倡导一种学生个性化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吸收,能力的训练。因此,教师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做到以下五个转变:A、由教师的权威性转变为与学生互相尊重,相互信任。B、由苦学转变为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C、由单纯的说教转变为多向情感交流。D、由一味批评学生转变为以表扬为主,让学生品尝成功。E、由害怕学生在课堂上出错转变为允许学生出错,培养学生自信,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四、教师职能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职能的转变,一般表现在:

1、教学由重讲授到重引导

“一言堂”虽然对全体教学有一定的优势,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但每种教学方式都是时代的产物,在现阶段,时代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教师的一桶水全部灌给学生也显得苍白无力,学生也不是教师的完全复制品,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将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少讲,精讲,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突现学生真正的学习主体地位,更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不再过多的考虑教什么,更注重怎样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学习,自觉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设计能使学生感兴趣能主动积极思考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和协作,让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各抒己见,充分吸收他人观点,进行内化,从而完善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由此,教师应该具备:A、面向全体学生、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B、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C、善于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的能力D、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巧于点拨的能力;……

2、评价由片面到全面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反馈,要突破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观念,要注重过程的分析,关注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关注学生在协作过程中的团队精神,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评价形式上可以多样化,自评与互评(教师与学生之间)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总之,要从学生终身发展出发,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意识。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会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会开展更有效的实践。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 欧美 日韩 综合 | jlzz大全高潮多水老师18 |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 | 不卡久久| www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www |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 | 1204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下载 | 国产在线精品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中文 |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 成人av中文解说水果派 | 91av手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久久久国产99 |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 | 一二三区视频在线 | 51久久成人国产精品麻豆 | 91在线高清视频 | 九一亚洲精品 |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桃色 | 国产欧美日韩三区 | 91热视频在线观看 |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 | 91sex国产海角社区 | 国产区久久| 91九色成人 | 91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成人影视 | 一二三区视频在线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不卡 |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游乐网 | 9色视频在线观看 | 91亚洲国产亚洲国产亚洲 |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 91视频在线网站 | 国产综合欧美 | 人人爱夜夜爽日日做蜜桃 | 日本一级少妇免费视频乌克兰裸体 |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蝌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