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7:07: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外贸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作者:唐玉萍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出口退税额从1997年的98.60亿元下调至1998年的86.40亿元,而2004年的出口退税额从2003年的393.30亿元上调至800.70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03.59%,且涉及的出口产品种类多。这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都对广东省的出口贸易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可以一定程度地从广东省外贸出口总额增长率和出口退税率的变化曲线上反映出来(图略)。1998年亚洲金融?;某寤魇怪泄隹谠龇飨韵禄?。为此,中国政府将部分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至5%、13%、15%、17%四档,降低企业的出口成本,鼓励外贸企业出口。此外,加入WTO为推进中国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条件。广东作为全国的外贸大省受益匪浅,出口增长率由2001年的3.81%变为2003年的29.03%。外贸出口的持续大幅度、超计划增长导致了财政拖欠退税款问题严重,2004年1月1日起中国政府第三次提高了出口退税率,表1的统计数据显示,2001—2004年广东出口退税额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出口增长的速度。出口退税额的高速增长一方面使广东外贸顺差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而由于广东出口的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如纺织、服装、鞋类等,这些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激烈,加大这些产品的出口退税额对增加出口的效果并不明显,反而使得这些商品由于成本降低,在国际上售价便宜,更易遭受国外的反倾销。另外,出口退税额的提高也使得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骗取出口退税的行为屡禁不止。为保证中国外贸的健康持续发展,国务院于2005年适度降低了出口退税率,并逐步取消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耗资源”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次调整对广东外贸的出口规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短期来看,降低出口退税率使得广东出口短期增幅下滑。其主要是因为:降低出口退税率使一些原先靠退税维持的企业无法继续生存,倒闭出局,还有一些企业由于短期内成本上升,在调整期内出口积极性不足。这使得2005—2006年出口的增长率低于2003年29.09%的水平。但从长期来看,出口退税率的降低并没有对广东出口增速造成太大的影响。从出口增长率的变化来看,2005年降低出口退税率使得出口增长率出现小幅波动,但是经过2005年的微降后,2006年出口增长率再度回升。这主要是由于广东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多数,而这类产品在国际上市场容量大、需求弹性小,此外,对于一些出口受到配额限制的商品,例如纺织品、稀土等,其真实需求远大于配额,这类商品即使价格出现一定的浮动,对出口数量的影响也不明显。因此,尽管出口退税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某些商品的价格,也不会造成广东出口的大幅度下滑。这也进一步说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广东外贸的出口竞争力增强了,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广东出口的影响力在逐步减弱。因此,出于优化产业结构的考虑,中国政府在2007年7月再次大范围地下调出口退税率,这使得2007年广东外贸出口及出口退税额的增长率分别变为22.29%和26.25%,较2006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008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中国通胀压力增大,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国内企业成本压力较大;人民币贬值,世界经济增速下滑,外需减弱也增加了出口型企业的压力。经济?;怨诜闹?、服装、钢铁、化工、机电、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和部分中低技术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冲击较大,使得许多企业濒临破产,甚至倒闭。[5]针对这种情况,2008年8月1日至2009年4月1日期间国家连续5次上调了部分纺织品、服装、橡胶制品、林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以及诸如提高抗艾滋病药物、机电产品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随着金融危机对外贸负面影响的逐步减弱,2010年6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取消了部分钢材、酒精、农药、医药、化工产品、塑料等商品的出口退税。总之,出口退税调整是立足于扩大内需,培育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帮助部分企业扩大出口来渡过危机,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广东外贸的健康发展,也对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产业发展能力的改变,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产业生产能力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通过出口退税、政策支持、法律规定等进行结构性调整,提高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外贸企业创立自主品牌,支持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能力的外贸产品出口,更加严控“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出口、更有序地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目前,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主要体现在外贸企业的营销策略及出口产品类型上。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指导下,中国政府调低了纺织、服装、制鞋、玩具等传统产业的出口退税率,对这类外销企业的出口形成一定压力。这类企业逐步调整营销策略:一方面把工厂迁建到成本更低、税率更优惠的东南亚国家;另一方面,以玩具、家具为代表的行业,外贸企业着力研发更多适应国内消费习惯的新产品,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逐步减少对出口市场的依赖。从出口产品来看,广东海关指出:2010年,广东的一些非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出口的新亮点。新劳动法出台自2008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全面实施新劳动合同法,在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同时,也给广东的外贸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广东大量的加工贸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其盈利来源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廉价的工资水平,因此新合同法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因工资成本上升而难以为继。瑞信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安德森表示,根据对制造业初步的估算,它可能会令劳动力成本提高10%到25%。劳动力成本提高引致出口成本增加,使得利润微薄的外贸企业出口下降,难以支撑,从而黯然退出市场。据广东海关统计,2008年、2009年的出口增速出现了自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8年、2009年广东出口总额分别为4040.97亿美元和3598.56亿美元,增速仅分别为9.40%和负11.14%,与新劳动法的实施存在一定关系。从长远来看,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不仅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也有利于出口的持续增长。首先,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提高本国劳动者的消费能力,可以拉动本国投资或者有助于消化过剩的投资带来的产能,使出口商品在外销受阻的情况下,出口转内销,一定程度上缓解出口压力,减弱对出口的依赖,增强与进口商的谈判能力,从而提升出口利润。其次,从产业层次的角度看,提高人力资本的收入有助于广东的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方面使得企业只能从改进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角度压缩成本,走“高工资、高效率”的道路;[6]另一方面,高工资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的稳定。从长远来看能促进出口企业由代工、加工贸易等低利润产品转向高附加值的产品。最后,从产业布局的角度看,提高人力资本的收入,有利于推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仅增强了当地劳动力就地消化的能力,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中国产业布局和出口格局的优化。(四)人民币汇率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对广东的出口贸易型企业产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广东出口的商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及初级产品,具有需求弹性小、处于国际价值链低端、议价能力低等特点。人民币升值将导致这类商品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而无法提价,企业出口利润随之下降,在短期内将给一些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带来较大困难。二是根据经济学的原理,本币升值不利于出口,特别是对一些以出口为主、薄利多销的商品,汇率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其利润造成较大的影响。例如纺织服装业,据测算,人民币升值1%,服装行业利润下降4%,而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平均利润率仅有3.3%至3.4%。[7]因此,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广东与纺织行业类似的许多出口企业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情况下利润流失。尽管人民币值升对广东出口贸易的总量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降低了出口加工企业的利润,但也应当看到,人民币升值将在一定时期内逐步淘汰一些低附加值,竞争力弱的边缘企业,为同行业的优质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进一步刺激这些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产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促进全行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升广东经济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广东出口目的国的收入水平上升将会促进广东出口的增长,但其增长的规模结构会随之不断变化;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随着广东外贸的出口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广东出口规模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而粤港澳经济合作给三地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应正逐渐凸现,已基本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及共同繁荣的政策目标,有力推动了广东出口贸易的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广东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保持并推进外贸的平稳健康发展。保持和提升对传统市场的出口,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广东出口企业首先应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营销能力,大力发展自有品牌和高附加值传统出口产品,提高利润空间;其次,要积极进行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如化工产品、运输设备、医疗设备等,在这类产品上寻求出口量的扩大;最后,要留意来自新兴国家对传统贸易市场份额的竞争,因为像巴西、墨西哥、印度和越南等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与中国类似,因此需要以质取胜,避免价格战,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因新兴国家货币对美元的贬值而引起的出口骤减。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对东盟、中东、南美洲、东欧、拉美、非洲等新兴国家(地区)市场的出口。继续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在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香港和澳门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广东要利用好港澳便捷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国际金融、国际经贸和物流中心的优势,更好地开拓海外市场,增强“广东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工贸易在广东外向型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8年国际金融?;怨愣闹苯佑跋毂硐治庸っ骋灼笠刀┑ゴ罅考跎?、外商投资规模逐渐收缩。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的机遇与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的挑战共存。因此,不仅要重视加工贸易的作用,更要以市场为主导,以是否提高出口竞争力为标准,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扇〈胧┯Χ悦骋妆;ぶ饕褰鹑谖;岳?,广东出口的货物订单和需求下滑,与新一轮贸易?;ぶ饕宓奶酚屑蠊叵?。后?;贝愣杳骋妆;ぶ饕宥猿隹诘挠跋?,并积极应对。
[关键词]浮动汇率制外贸企业风险管理规避风险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是一种国际汇率制度。在该制度条件下,汇率主要由市场力量(即供给和需求)决定,政府不设定及维持某种特定的汇率。当政府对外汇市场不加干预时,该制度称为纯粹的浮动制。浮动汇率制短期内对宏观经济有一定的降温作用,弊大于利,但从长期看却是中国摆脱初级产品“世界工厂”的形象,促使产业升级,减少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使中国经济可以更平衡、稳定和持续地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汇率是在国民经济仍处于繁荣阶段中调整的,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仍然较强,对宏观经济的实际影响可能没有理论测算得那么大,汇率小幅度调整不会对宏观经济带来较大冲击。相反,从中长期看,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有利于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可见,浮动汇率制对于多数外贸企业而言是一次很好的机遇。但我们也应看到,汇率是一把“双刃?!?,无论汇率向上或向下波动,对习惯于在原有固定汇率机制下采用单一工具避险的外贸企业而言,同样也将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2008年3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升值“破7”。自此以来,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屡创新高,直到近期才有所下降。然而在近期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对中国外贸出口造成明显的冲击。
一、浮动汇率制对外贸型企业的影响
1.汇率制度改革之前,汇率风险由国家承担,无论是利润还是成本,无论是资产还是负债,可以不要过多地去控制汇率风险。但是,汇率制度改革后,企业开始意识到价格优势衰退的挑战和提高非价格竞争力的必要性,开始意识到货币结算时机和币种选择的重要性,也开始意识到利润(出口)和成本(进口)、资产和负债的货币匹配问题,有些企业靠人民币汇率的增值做大、做强(比如,海外并购、进口技术、引进人才、建立战略储备、打开进口商品的国内市场等),而有些企业为了减少汇率风险不得不走出去另辟蹊径,当然有些企业则因为增值挤掉了价格优势的空间而不得不停工,与之相反,也有些企业很快找到了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维持了自己原有的竞争力。企业的这种变化,从宏观层面上看,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导致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
2.增加了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成本。随着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改革,人民币对外币汇价将更富弹性,这意味着汇率管理零成本的时代已经结束?;懵手贫雀母锖?,企业不得不开始考虑汇率变化是否对商业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不得不思考如何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来满足市场。当然,也不得不考虑自己该如何“转嫁”汇率风险和向市场“寻求”更高的收益以冲销可能引起的损失。当开始面对越来越多的汇率风险时,企业感到最大的挑战是要拥有、培养熟识国际金融市场汇率走势的专业金融人才。这样势必不同程度地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
3.直接产生汇兑损失。展望未来,短期内汇率价格调整与波动将较为明显,尤其是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美元资产价格的风险预期,将会使资金流动出现较大的变化,欧元资产的吸引力将会有所上升,日元的弱势继续存在。但从长期来看,美元主导的地位不可能根本改变,美元汇率主导作用依然存在,市场份额与资金分配中美元的主导性不可能根本改变,但汇率价格风险将加大。可能导致尚未收回的外汇账款和必须履行的合同产生相应幅度的损失,若汇率上升则给应收外汇账款多的企业带来较大压力,应收外汇帐款越多,企业在结汇时损失就越大,反之亦然。
二、浮动汇率制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世界经济整体下滑特别是美国深陷“次贷”?;拇蠡肪诚?,政府与企业应共同配合,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外贸企业应深入研究、积极调整,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汇率变化压力,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1.外贸企业要重视汇率变化问题,加强汇率制度研究。企业要把应付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作为经营管理的一项关键举措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尤其要关注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币种的汇价变动情况,深入研究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产品的影响程度,努力增强应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一,外贸企业要树立正确的防范汇率风险的理念,以保值而非投机的心态对待汇率风险管理,并树立风险管理的成本意识。第二,外贸企业要树立市场风险意识,培养财务人员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财务人员必须明白每笔业务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应该找谁去帮忙解决这个问题。第三,外贸企业应该将风险成本打入业务预算,如出口谈判时使用远期汇率而非即期汇率核算成本。第四,外贸企业应加强与银行合作,依托银行专业的财务顾问和理财顾问来化解和规避市场风险,因为企业的核心应该是发展业务,而不是汇率走势分析,应善用银行的服务和产品。
2.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是应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根本之策。在人民币汇率变化、出口价格多变的背景下,出口企业特别是生产型出口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减少价低利薄的低档次产品出口,扩大质量效益好和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综合竞争力。
3.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巩固欧盟、美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着力开拓南美、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东欧、俄罗斯等新兴出口市场,防范单一市场的不稳定风险。中东、欧洲地区的消费者消费能力强,对价格不是很敏感,企业应积极向这些地区推出优质优价的产品。同时要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政策规定,尽量选择多种币种进行结算,规避单一货币的升贬值风险。
4.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是进出口相结合的业务,进口用汇可相应抵消出口收汇的人民币之损失。因此,外贸企业应努力把握机遇,充分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的地缘优势以及劳动力成本优势,生产型企业通过加大原料进口,外贸企业通过委托加工的方式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扩大进出口规模。
5.加强成本和费用管理。外贸企业要切实加强采购、生产、销售、储存、资金运筹等各个环节的成本和费用管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成本和费用开支,做好节流,间接扩大产品利润空间,增强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6.通过提高出口报价、压低采购价格,向客户和供货商转嫁或共同分?;愣宜鹗Х缦铡6杂谧杂隹谝滴?,外贸企业应根据新的汇率调整出口报价,尽快加强与外商沟通,并做好与供货商的沟通,订立新的协议,在商业合同中,要考虑汇率变化的趋势。对于出口业务,改变按固定换汇成本结算的方式,应与委托方式签订新的出口协议,明确按固定费率收取费,从而规避汇率风险。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目标不是单纯的升值、贬值,而是建立更具弹性的汇率机制。这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市场供求为基础表明中国的汇率政策将更具弹性,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这必将促进中国产业升级,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人民币汇率实行浮动制后,我国宏观经济和外贸企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宏观调控,为外贸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而外贸企业则应主动面对挑战,根据自身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及时调整,把握机遇,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在当前人民币汇率变化的预期下,稳步发展,实现企业经营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2]周小川:论汇率机制改革与转变思维模式[J].财经杂志
1.贸易摩擦加剧
我国现行外贸政策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不断地增加,导致了我国与主要工业国家的贸易不平衡状况日益加剧,各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与我国贸易呈逆差的国家,为了扭转贸易逆差,以各种理由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进行限制,最终导致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急剧增加。这一倾向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更加明显。2002年对我国立案最多的国家是与我国贸易逆差最大的美国。美国对我国立案调查14起,其中反倾销12起,特别保障措施2起。
2.贸易条件恶化
我国现行的外贸政策强调贸易顺差,在评价地方政府的业绩时,把对外贸易额的大小以及逆差和顺差作为标准之一,地方政府因此千方百计地促进出口,更多地关注出口创汇。为了争夺出口市场,很多企业甚至以低价竞销为手段,导致出口价格持续下降,贸易条件不断恶化,造成我国外贸的“贫困化增长”。
3.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
由于我国外贸长期处于顺差,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远远超出其最合适的水平。2001年,我国外汇储备超过了2300亿美元,接近1年2435亿美元的进口规模,是短期债务170亿美元的14倍。至2003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了386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居世界第一。由此导致了其他国家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人民币如果升值将使外商投资大量减少,这样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将减少二到三个百分点,这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4.出口与国内发展相脱离
我国在贸易体制改革中采取了进口?;び氤隹诠睦叩拇胧?,其结果一方面出现了大量“体外循环”的加工贸易,另一方面国内也建立了许多新兴产业。这种情况导致了出口产品结构与国内的生产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差异。随着加工贸易的不断增加,贸易与国内工业发展相脱离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二、对出口政策及其作用的重新认识
1.出口政策趋同导致政策失效
目前,世界各国或地区为了发展经济,普遍实行了鼓励出口的政策。这种开放国家政策趋同的现实,导致了政策的失效,即所谓的“合成谬误”。在国际市场上,如果只有少数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向发达国家的出口,但是,如果很多国家也实施同样的政策,由于供给急剧增加,需求相对保持不变,从而导致贸易价格急剧下降,贸易条件恶化甚至崩溃,造成所有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国家的“贫困化”增长的现象。
2.世界贸易体系面临崩溃
日本在不违反世贸组织法规的情况下,以激进的贸易政策把其他国家的工业摧毁无遗。随着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这个问题还会恶化。如果中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继续实施鼓励出口的政策,大量出口廉价产品,在全球市场中与美、日、欧产品竞争,此时全球的贸易体系可能面临崩溃。自由贸易体系之所以能够维持至今,完全是因为中国和印度没有效仿日本。如果中国以此作为范例,照日本的方子抓药,现有的制度绝对撑不下去(查理德·隆沃思,2002年)。
3.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确定
国际有关研究显示:从1975—1994年之间出口增长最快的25个国家来看,如果按不变价格来看,很多出口占GDP比重不断提高的国家(地区)却未必经历了经济的更快增长。1998年,经过分析哥伦比亚、墨西哥、摩洛哥的数据后,发现几乎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出口本身能获得更高的效益。1995年和1998年对美国的研究得出类似的结论:虽然出口企业在规模、生产率和增长方面相对非出口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并不能就此断定是出口本身导致这样的结果。效益好似乎决定了企业处于出口状态,而不是相反。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外贸政策时,决策者本末倒置,过分强调出口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出口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种倾向受到严重的挑战。
4.历史经验
一方面,从美、俄、日三个大国的发展道路和成败经验来看,大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关系,出口导向和单纯的投资主导可以取得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但最终要面对内需扩张的转换,转换不好就会出现经济问题甚至是经济?;砺匏?、日本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
另一方面,从我国的实际来看,我国的出口增长奇迹名不符实,存在巨大的差距。对于出口乃至外资对我国经济的贡献,有关学者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官方和主流学派所提供的数据不足以证明国内经济正在走外向化的道路,以及在改革开放中国民经济是由出口带动的,更不能肯定外资和外商直接投资显著改善国内经济效益和促进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而言,出口只起到了一个间接的作用,我国经济在过去20年的增长更多是依靠内部规律。
三、对进口政策及其作用的重新认识
1.进口与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供给投入的增加包括资本和劳动供给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等,而这些因素都与进口有密切关系。因为进口中往往包含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它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会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GDP增长率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实例也可以佐证这一点。统计资料显示,在美国的经济增长中,至少有27%要归功于高科技产业及高新技术的进口。同时,以我国中间产品的进口为例,进口中间产品或许同经济增长没有直接关系,但其潜在联系不容忽视。因为对于我国来说,大多数的专业化中间产品很难依靠本国提供。限制我国获得这些中间产品的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将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会贯穿于整个经济之中。
考察我国1980—1999年国民经济的有关数据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在我国贸易顺差的年份,经济增长反而趋缓,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呈负相关的关系。
(2)我国的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在进口增长速度快的年份,经济增长率(用GDP增长率表示)呈上升趋势,而在进口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年份,经济增长率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只是进口增长率的变化幅度更大,而且其在时间上有先于GDP增长率变化的趋势,很明显,进口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进口参数对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出口参数则没有进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贡献那样显著。在同样的增长率下,进口大约比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一倍。
2.进口与就业
人们总是认为进口会冲击国内产业,增加失业。实际上,进口对就业的影响因情形不同而不同。最有利的情形是伴随进口扩大的产业升级,随着生产要素流向高效率产业,劳动力也随之流向高效率产业。在灵活的经济结构中,如果高效率产业具有更高的增长率或较高的就业弹性,进口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增长可以增加就业。相比之下,就业弹性高的产业比就业弹性低的产业更能吸纳就业。有关研究表明:如果汽车产业的工人因失业而转移,在相同产业增长率的条件下,转移到电脑或芯片业可能过剩,转移到软件业可能不足。
显然,经济增长不仅来自技术创新,同时还来自进口带来的以产业升级为特征的结构效率,所以,不应当片面看待进口对就业率的负效应作用。在我国就业压力十分严峻的今天更是如此。
3.进口与保护
我国实施进口限制,主要出于国家财政收入和?;す谟泄仄笠岛筒档目悸?。但是我国的进口限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我国的高关税政策并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首先,高关税只是给走私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其次,进出口企业为了获得进出口许可证或进出口自而进行“寻租”活动,使国家的很大一部分利益被政府官员和企业获得。有关研究显示:在我国降低进口关税提高进口自由化程度,不仅会抑制走私,而且通过海关过货的进口规?;岽蠓仍黾?,即使税率降低,关税总额的规模也会继续增加。
(2)?;ざ韵蠓⑸砦弧N夜慕谙拗票疽馐且;の夜拿褡宀?,但是,我国现行关税?;さ娜词钦鲋泄谐?。但是,在很多行业里,外商企业在中国的整个市场中有很大的份额,有的甚至达到垄断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保护的对象实际上是外商企业,而不是我国的幼稚产业和民族产业。
(3)名义关税和实际关税差距较大。长期以来,我国关税水平“名不符实”。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的名义关税税率为35.6%,而实际征收税率仅为2.7%。实际征收税率不仅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税率水平,甚至低于一般发达国家的关税水平??杉夜厮暗男楸;は窒笫盅现亍U庖幌窒蟛唤雒挥写锏奖;さ男Ч?,反而成为别国的把柄。
4.进口与出口
进口增长是出口竞争力提高和出口扩大的基本保证,只有适度的进口,才能保证持续、稳定的出口,才能使出口产品不断升级,从而具有国际竞争力。
(1)进口是出口的保证。进口有效地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供给瓶颈。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增加进口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突破资源和技术的约束,为发展经济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2)进口有利于形成潜在的出口。人们的消费并不总是由国内的产品来满足的。满足国内对外国产品的潜在需求,能够实现人们的潜在消费需求,改变消费方式和习惯,形成新的消费市场。由此带动我国相关生产领域的变化,导致新的投资生产。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的彩电、手机等产业,开始时,我国的这些消费品都是进口的,然后国内企业开始模仿生产直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情况下开始大量出口,成为出口大国。
(3)进口可以带来外来竞争压力。外来竞争有利于打破我国长期存在的经济和体制垄断,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利于培育新的出口增长动力,形成有能力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新的出口部门和竞争性产业,为我国的持续出口打下基础。
四、调整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新思路
1.由外向型经济向内外互补型经济转变
内外互补型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为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实现本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从全球视角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定位,放弃以前只是单方面利用国外或国内资源的出口政策或进口政策,把进口和出口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良性互动的整体。这种良性互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设备和材料的进口增长有利于形成新的出口增长动力,形成有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新的出口部门和竞争性产业。
(2)进口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我国经济综合效益的改善,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3)进口有利于减少与贸易伙伴的摩擦和争端,在此基础上,进口才可能是可持续的和有保证的,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内外部经济的相对平衡。
(4)出口应该为进口空出新的产品市场和产业空间,为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和产业的升级做好准备,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做好准备。
2.构建资源安全贸易体系
资源安全贸易体系的核心就是充分利用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保障我国获得发展所必需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不断改善我国资源供给的态势,使得我国在国际资源市场中逐步趋于有利地位,进口本国稀缺的资源,实现国际间资源互补与转换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今天,自然资源的国别属性已经不重要了,如果还是一味的强调资源自给,国家不得不开发高成本的资源,将使国民经济整体效益下降,最终导致战略上的不安全。但完全依赖国际市场也会导致一系列的风险,因此,立足两种资源、两国市场是资源战略的惟一选择。
我国现实的选择就是适度的增加进口。所谓适度的增加进口,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保证国家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条件下,为了保证国内经济、国际贸易长期健康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而采取的加大进口力度的一项重要的措施。一方面,我国的进口应该以国内比较稀缺的、不可再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原材料为主,另一方面,应该以进口国外先进技术、机器设备和中间产品为主。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外贸政策与外资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
目前,在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环境里,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关联、相互补充,这给我国的政策制定带来了挑战。在目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关系日益密切的形势下,国际贸易政策和利用外资政策必须协调一致,才能发挥政策合力,实现政府预期的政策目标。单独地实行贸易限制政策,或单独地实行外资限制政策,均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它们分别具有多重目标,这些目标之间既可能交叉、重合,也可能相互矛盾,甚至相互抵消效果。
如果国际贸易受到限制而国际直接投资没有受到限制,那么限制国际贸易的政策就不能发挥作用,国际投资也就会替代国际贸易。例如,如果政府以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或建立非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口,那么,就会导致进口替代型外国直接投资。同样,如果国际直接投资受到限制而国际贸易没有受到限制,那么限制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也不能发挥作用,国际贸易就会替代对外直接投资。例如,如果政府对某个行业限制外国直接投资,但是不限制对该类商品的进口,那么就可能导致该商品进口的增加。
另外,国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引导和规范势必会对贸易产生各种影响,尤其是实施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更会对贸易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从这个层面来讲,只有外资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和统一,才能促进本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
4.外贸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
(1)贸易政策应该优先安排有利于产业政策实现的进口商品结构,以进口来调节产业结构,以调节产业结构来促进出口。作为管理和调节进出口贸易手段的关税体制,应从其关税结构中反映出上述产业政策的基本要求,安排有利于产业政策实现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并使关税政策符合产业政策发展秩序的要求。从实物形态来看,如果国内缺乏各种投入品,那么产业发展的约束问题就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
(2)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从开放的角度出发,以世界产业关联为背景,追求有利于出口生产的产业目标。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重点产业的选择都以提高国内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目标。这样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伴随着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根据我国的优势使产业的调整有利于实现外贸出口结构的升级换代。
5.构建战略性贸易?;ふ?/p>
经济开放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进行适度的?;ぁO喾?,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民族经济利益越来越突出,构建贸易?;ふ呔途哂泄艺铰砸庖?。但是,不管是对出口导向型产业的扶持,还是对纯粹国内产业的扶持,要根据所选择的产业或者产业集团的特殊性质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一般来说,战略型贸易?;ふ叻龀值脑蚝鸵谰萦χ饕ㄒ韵缕吒龇矫妫?/p>
(1)产业具有盈利性,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当高的进入壁垒。
(2)本国产业必须面临外国厂商的激烈竞争或潜在竞争。
(3)与出口相关的产业,应该比外国竞争产业更集中或同样集中。
(4)扶持政策不应引起要素价格过高的上升。
(5)本国产业相对于外国竞争者有相当大的成本优势,且增加生产会带来相当大的规模经济或学习效应。
(6)国内新技术向外国竞争厂商的外溢最少,且政府干预有助于把外国技术转移给本国厂商。
(7)研究开发和资本成本构成该产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可能领先的产品正处于产品开发、生产、研究开发的早期阶段,给予补贴可以提高外国厂商进入该产业的壁垒。
作者:贲志红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商贸分院贸易系
银行就会认为做中小外贸型企业融资业务就是需要非常高的成本的,也要面临巨大风险。另外,中小外贸型企业从进出口双方谈判,到双方签约,再到履约都是需要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之上才能顺利完成的,所以双方的资信会直接影响到贸易的成功与否。当前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数量非常多,总体来说效益不好,财务欠佳,很多的中小外贸型企业还经?;崂媒隹谘夯恪⒋虬畹裙式崴闳谧适侄卫炊褚馓兹∫凶式鹫庋焕春苋菀兹靡卸灾行∑笠凳バ判模詈笾苯佑跋斓搅似涿骋兹谧省?/p>
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通过完善和改革银行融资制度来不断优化和缩短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信贷的时间。其次,要积极创新经营机制,完善信贷政策,从而保障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资金的运行畅通。再次,要从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创新产品,积极开发信贷融资产品,将银行在国际结算业务中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最后就是不断创新银行的管理模式,对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的业务可以采取单独考核的方式,尽力构建一种不但能对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的成长发展有利,而且还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银行自身风险的良性循环的长效贸易融资机制。合理科学的控制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贸易融资成本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在贸易融资的过程中一般会遇到两大难题,一是授信不足,二是融资的成本非常高。所以在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普遍利润比较低的情况下就如何才能合理科学的控制好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贸易融资成本提就成为了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中小外贸型企业可以借用银行身份来达到降低贸易融资成本的目的,因为中小外贸型企业如果能以银行的身份去办理贸易融资业务就可能轻松地获得非常低的融资利率,其中如果是主要从事进口业务的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办理“假远期”信用证的方式来获得银行的身份进行融资,而如果是主要从事出口业务的外贸企业就可通过“福费廷”业务的方式来获得低成本融资。其次,可以巧妙利用银行的各类贸易产品的组合优势最大程度的来节约贸易融资的成本,比如可以将原来全程打包贷款的融资模式通过组合后改变成出货前用打包贷款,然后在出货后采用押汇业务,最后就是在承兑后再使用福费廷业务的融资模式,这样以来就可以将贸易融资的成本降到最低,并且还能将贸易融资的期限大大缩短,甚至还可以将相关的抵押物抽出用于其他的急需融资需求方面。最后,要对国家为了鼓励企业出口出台的很多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好。比如可以灵活使用出口退税贷款贴息的政策来有效减少利息方面的支出。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多层次的中小外贸型企业直接贸易融资体系因为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的贸易融资渠道非常狭窄,想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非常难,大部分只能依靠间接贸易融资。所以非常有必要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多层次的中小外贸型企业直接贸易融资体系来为中小外贸型企业解决融资难和贷款难的问题。首先就是要鼓励和扶持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的发展,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加快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其次,要采取鼓励和优惠政策吸引社会中各类投资结构加大对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的投资力度。再次,积极鼓励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能彼此加强合作,大力发展进出口客户“结算方式融资”。最后,积极探索研究和开发适合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发展的电子商务网络,从而开拓创新更多的贸易融资模式。
从银行到企业都要规范各种制度和操作流程,建立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体系首先,银行为了能有效控制和防范好客户风险,必须要制定科学严格的客户评价标准,建立起中小外贸型企业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来对贸易融资的企业进行动态监控,以便能及时把握资金的使用状况。同时企业也要成立相应的旨在控制贸易融资风险的专门的客户信用评估中心部门来积极减少可能预见的损失。其次,各商业银行都必须要明确好中小外贸型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台受理、操作部门及审批部门,并且制定严格的流程,要建立起全面的双人复核制度来杜绝各种贸易融资违规行为,从而对资金的安全起到保障作用。银行要不断探索新的贸易融资产品,中小外贸型企业要积极尝试新的贸易融资渠道和方式首先,中小外贸型企业一般不但非常重视出口,而且也对内销非常重视,但是在开拓我国国内市场的时候同样也是会遇到很多的贸易融资难问题。所以我国国内的银行最好是能尽力多推出能适合中小外贸型企业融资的新型贸易融资产品,比如建设银行推出的“国际贸易融资”及“供应链融资”等产品就是非常好的。其次,我国中小外贸型企业要积极大胆地尝试新的贸易融资方式,有些新的贸易融资渠道和方式不但可以大大提高融资的额度,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贸易融资的成本和费用。比如福费廷就可以有效减少中小外贸型企业的贸易融资风险,而保理业务不但可以大大提升中小外贸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还可以规避收汇风险。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夜庸ぶ圃煲荡吹某寤?,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
无论对外贸易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增长,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尽管在现在的国际分工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会处在不利的位置,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对外贸易是不可避免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开放,融入全球的经济发展当中去。
当然,现在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出口贸易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我们也忽略了进口贸易的作用,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单独介绍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张冰金戈: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28~32
[论文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技术的突破使因特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电子商务直接作用于商务活动,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国际贸易的电子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本文从外贸企业实行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及好处,国际电子商务对外贸行业的影响和推动,提出了外贸企业应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及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国际经贸领域中的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COMMERCE,简写为EC。顾名思义,其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电子方式;二是商贸活动。电子商务指的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
国际经贸领域中的电子商务只是电子商务体系中的一部分,但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各国制定电子商务战略的要点。它是指在国际经贸领域内,抛开传统的交易方式,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进行交易,实现从洽谈、签约、交货到付款全程的电子化,以大大提高交易效率。
从内容来看,国际经贸领域中的电子商务可分为两部分:有形产品的间接贸易和无形产品的直接贸易。前者是指通过电子的方式来处理洽谈、订货、开发票、收款等与有形商品贸易相关的活动;后者是指通过电子方式,尤其是国际通讯网络等来进行买卖咨询报告、电脑软件、数控程序等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并能以某种方式存储的无形商品交换的全部过程。
从手段来看,国际经贸领域中的电子商务的主要电子工具是信息网。如Internet和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EDI是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这种技术的贸易伙伴根据事先达成的协议,对经济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格式化处理,并把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在他们的电子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贸易伙伴可以通过EDI发出定单,询问有关商品信息,接受定单,办理货物运输和银行结算等事项。也就是说,和贸易有关的手续都可以在不使用纸制单证的情况下完成,所以EDI也被普遍地称为无纸贸易。
从特点来看,国际经贸领域中的电子商务必须利用标准的格式来完成信息交换。首先,它将定单、发票等商业及行政文件通过翻译器使之标准化,从而使文件形成具有结构化,可被计算机识别或处理的数据格式文件;然后通过通信网络发送到贸易伙伴或与贸易有关的各个部门的计算机内;最后再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对接受文件的处理,通过翻译器转换成可被公司计算机识别的格式文件。因此在使用EDI进行国际经贸活动时,原则上在整个过程中不需要产生任何纸面文件,从而为真正实现无纸贸易提供了可能。
二、外贸企业实行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1.外贸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日渐成为国际通行的手段,也是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随着美国、新加坡、欧盟各国纷纷推出电子商务方案,电子商务已经开始逐渐取代传统贸易方式。随着经济开放性的增加,任何企业都处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一是网络技术正在促使交易手段发生重大变化。原来以信函、传真为主的沟通方式将演变为EDI(电子数据交换)的方式,向电子订单、在线定货方式发展。面对面的谈判将演变成跨越时空距离的网络谈判,从而改变了企业的工作方式,促使外贸企业更快捷、高效地进行规范化国际运作。二是透明度的增强?;チ俗魇箍突ё柿隙冀涞霉⑼该骰饨咕赫蛹ち遥蓖乜砹朔袂?,带动服务质量的提高。而且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形式和新的商务模式出现,正显著地改变着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的竞争格局和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剧,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着空前激烈的贸易竞争,不但要求中国外贸企业在短期内改变经营理念,更要求中国企业在短期内迅速改变经营管理手段。当今时代是Internet互联网的时代,利用Internet浏览器软件技术实施电子商务成为必然的趋势。严峻形式可形容为:“要么电子商务,否则无商可务”。
2.外贸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是维持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贸易服务方式,它以数字化网络和设备替代了传统纸介质,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资金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电子商务是电子信息的传递,依赖计算机网络为介质进行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与传递的速度大大加快。此外,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是一个极为繁琐复杂的过程。通过计算机交易,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各种处理成本大大降低,企业的网络信息,可为企业提供各种供货渠道,加强与主要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最后,电子商务可以给企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的潜在客户,通过网络,客户可随时、随地了解到企业提供的商品,加大企业售出商品的可能性。在这种新型运作方式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供应链的有效建立,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应该说,探讨一种合理的电子商务模式,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3.外贸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是增强与合作伙伴共生关系的需要
电子商务的出现,一方面在生产企业内部改变了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以及结算运作方式;另一方面,它将会改变原有的仓储、保险及报关的信息流动方式和服务方式。所以,外贸企业除了作为独立的个体,积极地运用电子商务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外,还必须与合作伙伴的电子商务进程和模式相配合。
4.外贸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是企业掌握客户资源的需要
外贸企业原始实行的经营方式多是业务员包揽从客户选择、签订合同、组织货源、验货报关到货款支付的全过程,掌握着客户资源。这一方面使企业无法掌握客户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业务员掌握着企业的生存及发展,一旦人才流失,企业竞争力急剧下降,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通过电子商务和外贸企业信息化建设,使每一个人,每一天的工作日程与行动记录都有据可查,哪一个客户、什么项目、何时何地、与谁联系、做了什么事、花了多少时间、花了多少费用等等,所有细节均一目了然,使主动权更多地掌握在外贸企业手中。
三、国际电子商务对外贸行业的影响和推动
从近几年中国外贸行业的整体发展来看,以下数据凸现了国际电子商务对外贸行业的影响与推动:
1.16.25%的外贸企业表示选择现场洽谈(贸易展会、出国拜访)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常用方式,但21.25%的外贸企业表示选择电子化国际贸易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常用方式。
2.33.94%的外贸企业表示对使用电子化国际贸易手段拓展出口非常有信心,46.79%表示有一定的信心。
3.16.67%的外贸企业建立了企业网站,展示公司形象及产品;11.11%的外贸企业正在利用电子邮件推广产品;27.78%的外贸企业正在利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寻找国外买家、展示公司形象及产品。
4.44.44%的外贸企业表示主要通过参加产品交易会保持与买家的联络,但越来越多的参展企业利用电子化手段(电脑演示、EXCEL管理产品资料及报价、赠送光盘)辅助参展。
5.73.68%的外贸企业表示搜索买家求购信息及买家资料的能力有待加强,39.66%的外贸企业表示正在利用国际互联网搜索买家求购信息及买家资料。
6.55.56%的外贸企业表示开展电子化国际贸易是拓展出口的有效手段。
7.非典期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贸易供求信息数量激增50%左右,85%的国外买家表示优先使用电子邮件进行采购联络、21%的国外买家表示优先使用传真进行采购联络、35%的国外买家表示优先使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进行采购联络。
8.48.28%的外贸企业表示招聘不到合适的外贸人才,而42.31%的外贸企业则表示公司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必须接受国际电子商务系统培训。四、外贸企业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电子商务的方式实现管理和营销,形成了一个电子商务的经营和市场环境,这是一个全新的竞争激烈的国际化市场。为了适应这种新的经营环境,应对来自全球竞争者的挑战,我国外贸企业应尽早着手,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国际电子商务,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怎样才能够使企业在电子商务竞争中占有先机,达到企业预期的经营效果呢?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把握机会,内外整合。加入WTO后,我国的外贸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外贸企业必须要转变以前的贸易中间商的角色,抓住现阶段电子商务资本融资相对容易的机会,挖掘潜在利益,借助电子商务网络载体,建立全球贸易网,平等获取和传播信息,才能增强市场竞争机会。外贸企业一方面要树立起新的信息化、知识化管理观念,另一方面要开展专业化经营,拓展市场深度,与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比如外贸企业可通过ERP优化生产、销售、流通的渠道,借助CRM巩固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达到内外整合。
2.建立以营销为导向的商务网站。在设计一个企业商务网站时,设计者一定要由企业的经营人员与计算机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经营人员要从营销业务角度提出设计方案,技术人员为完成设计方案提供技术支持,将方案付诸实现,所建立的商务网站向全球的信息,不仅要包括企业的整体介绍、经营状况和重点产品推介等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标示出网络订货的方式。尽管目前我国直接通过网络来传递合同并完成订货和支付,在技术和法律上还没有完善的保障,企业还不能做到完全网上交易,但是企业可以把报价单、合同单等通过网络的方式传递给客户。所以,设置这样一个网站就能初步实现商务的电子化和数字化,让客户很方便地与企业从事商品信息交换活动,为日后企业与客户通过网络进行完全交易做好铺垫。通过对企业网站功能、网站结构、网页布局、网站内容等要素的合理设计,使得网站更好的向用户传递网络营销信息,发挥最大的网络营销价值
3.注重商务网站的推销。让所有的客户都知道企业的网站在什么位置,这个工作应该比建立网站更为重要。企业只有打响了网站的知名度,才会网罗到更多的商机。企业推销商务网站通常有两大类方法。一类方法就是通过传统的广告宣传、企业形象系统、企业标志等方式去宣传。将网站地址放在电视广告、报纸广告版里,希望别人看到广告以后容易把广告的内容、品牌和网址结合起来,产生联想。另一类方法就是运用网络技术的方式,通过链接、网络广告等方式去宣传企业的网站,如跟大型搜索引擎和行业网站作链接;跟网络服务站作链接;在一些大型的、知名的门户网站上作网络广告等等。
4.利用各种网站收集信息,建立市场信息的发现机制。可以通过公共网上搜索网站、专业电子商务平台网站、官方网站和其他网站收集需求企业的商情、邮箱、联系方式等,对国际市场采用网络进行市场调查,发现商业机会。
(1)公共网上搜索网站。这类网站涉及各种信息,包括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商务等各种信息,检索效率不高,信息定位不准,搜索面广,搜索难度大。主要有:雅虎();雅虎中国();Google网()。
(2)官方网站。主要提供商业信息和外经贸政策查询政策信息及服务,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四川省商务厅:。
(3)专业电子商务平台网站。主要提供中介功能,提供专业化的外贸信息服务,提供外贸交易的平台,因此十分重要,企业应充分应用这类网站开展电子商务。
①商会网站。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
③外经贸进出口商品信息网站。中国贸易指南:。
④网上展会、博览会等。在线广交会:。
⑤公司提供的外贸电子商务平台网站。俄罗斯环球伙伴网()?;非蜃试矗ǎ?环球资源企业网();世贸通();阿里巴巴();实华开();美国商务网();采购通();中国制造网(made-in-);中国机电贸易网();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5.通过各种电子商务平台相关信息,推广企业和产品
(1)产品供应信息。在网站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平台网站上企业的供应信息。
(2)广告。通过网站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平台网站上广告,宣传企业品牌和产品,或将企业的相关信息在有关网站尤其是国外网站上注册,这样就可能有被检索的机会。
(3)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广告,推销产品。企业可通过多种方式申请一个电子邮箱,然后通过电子邮箱与国内外企业和组织进行联系,通过定期向有关邮箱投递广告和产品目录信息来向国外企业或个人推销产品。
(4)租借网站虚拟空间,建立自己网上商店或超级市场。通过租借网站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网站的虚拟空间,建立网上商店或超级市场,将商店或超级市场建在一个统一的虚拟商业街、网上商厦中。
(5)建立自己管理网站。可以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网站,自主管理,但费用较高。
6.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各种数据交换
(1)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换,包括申领进出口许可证、报关、报检、报税等。采用电子商务方式简化了申领程序,缩短了交易时间。
(2)企业与企业间的数据交换。包括询价、磋商、发送订单、与保险公司和银行传递交换数据等。
五、外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企业要充分认识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借助电子商务网络载体,建立全球贸易网平等获取和传播信息,增强市场竞争机会。
2.外贸公司应迅速利用现有资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组建网络创始公司,尽快步入电子贸易行列。
通过自身投资组建或购并方式,吸纳一些比较有经验和具体技术创新意识的网络公司,利用外贸经验和已有的外贸客户的渠道,广泛收集本专业贸易产品信息,在网络上尽快建立自己的专业产品贸易网页。采取联营形式,发挥网上贸易低成本、易结算、服务快捷的优势,尽快在电子商务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3.企业利用电子贸易进行国际贸易大致的三个阶段。第一步,利用因特网和获取信息,主要通过自身网站和专业服务于出口企业的门户网站两种渠道来实现。第二步建立基于WEB的EDI,将业务文件按一个公认的标准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大大减少纸张票据,常常称为无纸贸易或无纸交易。第三步是电子资金转账和交易过程全自动化。国际贸易的理想王国是EDI+ERP(无纸贸易+企业资源管理),采购、生产、销售、运输、支付一条龙。企业对电子商务的熟悉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4.从系统实施角度来看,ERP是建立在企业本身内部整个工作流程已经相对完善的前提之下的,而中小外贸企业内部大多还尚未形成一种规范的业务流程,整体信息化基础还十分薄弱。因此中小外贸企业在实施一个信息化系统通常是从局部开始,而不能象很多大型企业那样多个部门并发实施。
全球经济在一体化发展的同时,经济形态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对我国外贸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全新的经济时代。只有及时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加速企业内部信息化整合,建立企业自己的商务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这一有力的“助推器”,才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高速前进。
参考文献:
[1]陈华著:《国际市场营销:企业如何获取有效出口订单》,中国同方录像出版社,2004
[2]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著:《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吴胜文刘兴革著:《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5年06期
按资本运动规律控制成本
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构成是C+V+M,C是不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M是价值增值部分,可称为盈利。
按照投入产出的概念,C+V是投入部分,M是产出部分,C+V可作为分母,M是分子,分子越大,分母越小,投入产出效益就越好,反之,投入产出效益就越差。因此,如何控制成本,就成为投入产出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在C+V中,C是指购买生产资料机器设备的不变资本,是商品价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控制成本中,应特别注意购买同类生产资料,机器设备的价格,注意有无物美价廉的产品,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竞争机制作用下,如果采购时货比三家,购买到同质优价原料、机器设备,不仅能使自己的产品获得竞争力,而且也能有效地控制成本,这也是许多工厂都把精兵强将放在原料采购部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这样才能有效地把好商品生产的第一关———进料价格。
V是支付给劳动者的价格。劳动者本身的价值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的费用,二是保持劳动者家庭的费用,三是对劳动者技能培养的费用。
在不同的国家,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劳动力价格有不同的水平。
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在劳动力价值中,劳动者技能培养费用所占的比重也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简单劳动被复杂劳动所代替,以至于在西方许多国家中,如果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都无法从事许多工作。
在控制成本中,V是一个重要的因素,V的高低直接与成本高低有关。
但是,V是不可能无止尽降低的,也就是说,V是有下限的,这个下限是在同类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方与劳动力需求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低于这个价格,企业无法找到合格的劳动者。
另外,应该以动态的观点而不是以静态的观点来看待劳动力成本。
以动态观点,在支付劳动力成本时,不仅仅看到支出的货币,更要看到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要用投入产出法来分析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是否合理。创造价值越高,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也应越高,这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客观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律,即使一时得到高质低廉的劳动力,但由于市场的流动性,最终还是无法长期在企业中保留高质量的劳动力,最终也会因为高质量劳动力的离去而影响企业资产价值量的增加。
因此,任何一个企业控制成本是必要的,但任何成本都有一个下限,这个下限就是它的合理水平,保持在这个水平上,企业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低于这个水平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但高于这个水平,又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外贸企业控制成本的特点
外贸企业处于商业流通领域,使用的资本金是商业资本。商业资本运作的特点与产业资本、货币资本不一样,而商业资本在外贸领域的运作与内贸领域的运作也不一样,有着它独特的特点:
从单个资本循环看,外贸企业收购工厂的出口商品。对工厂来说,该商品被收购后,得到了报酬,它的价值已被实现,可以视为商品在国内市场实现了价值,但是对外贸企业来说,收购的出口商品的价值要在国际市场上实现,才算真正最终实现。
因此,当出口商品被外贸企业收购后,它的价值增值过程并没有结束,只不过价值增值的空间和劳动过程的空间从工厂的生产领域转移到外贸的流通领域。
从外贸企业运作成本看,它是由两部分组成,即外贸企业的固定资本和部分流动资本投资。固定资本投资包括购买办公大楼、办公设备、运输工具、仓库等,这部分投资的特点是一次性投入,多次分批收回,并且是可以折旧的?;褂幸徊糠职ò旃延?,即进出口业务需要支出的经营费用,如出差费、验货费、样品费、通讯费等等,这些费用属于流动资本投资,它的特点是一次性投入,时间短,周转快,3到6个月可以收回。流动资本的价值转移也是一次性地全部加入到商品价值中去。
还有一部分流动资本,是用于支付给业务员的工资和奖金。外贸公司的业务员绝大多数是大学毕业生,主要来源于外贸专业、外语专业和财务专业的大专院校,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各个公司有不同的规定,但总体水平差不多。
而奖金部分的差异却很大,经济体制改革后,每个进出口公司都制定了对职工的激励机制,奖励创造价值多的业务员,并把奖金的高低作为拉开收入档次的主要手段。因此,外贸企业的成本中,支付给业务员的工资与奖金也是成本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总资本构成看,外贸企业资本构成存在“三多三少”,即负债多、权益资本少,流动资本多、固定资本少,短期贷款多、长期贷款少。这样的总资本构成,使外贸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更具有行业特色。
正是由于具有以上几个特点,外贸企业降低成本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控制出口商品收购价格,是控制企业成本的重要环节。
目前大多数外贸企业对工厂的出口商品仍然采用收购制,那么收购价格的高低就成为控制成本的关键点。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内的竞争机制正在形成,这种竞争机制为外贸企业挑选优质低价的出口商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企业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提供了机会。
因此,各个出口企业应充分重视货源采购工作,坚持同类商品优质低价优先收购原则,并有意识地培养一批优质出口商品的货源工厂,应用经济利益机制使这批货源工厂为外贸企业提供物美价廉的出口商品。
同时外贸企业还可以用参股、控股的方式,将资本渗透到工业企业中,用资产纽带关系把外贸企业与工业企业的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利益机制来控制成本,有利于使工贸双方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
(二)通过有效控制库存和应收账款,加快流动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在外贸企业的流动资本中,有相当大部分用于收购出口商品,由于出口商品的时间性、季节性很强,许多商品收购后,或多或少都要在仓库存一段时间,形成库存商品。当然,库存有合理库存与不合理库存之分。
一般来说,存货周转率高,说明存货速度快,占有流动资本少。同量的流动资本,由于周转速度的快慢,能带来不同的经济效益,因此,每个企业都力求加快存货的周转速度。但是,存货周转率太高,则反映企业库存不足,如果库存太少,不足以满足出口需要,也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存货周转率适中比较合适。至于什么样的存货周转率比较合适,根据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销售对象而有所不同,每个外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公司的业务状况和商品特点来制定。
应收账款也是外贸企业流动资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收账款分为对国内工厂企业的放账和对国外客户的放账,建立合理的应收账款可推动进出口业务的发展,但是应收账款收不回来,又是造成外贸公司亏损的重要原因。
总之,由于外贸公司的流动资本大部分是从银行货款而来,因此,银行的利息负担将要计算在出口成本中,所以,加快流动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将是外贸企业控制成本、增加收益的重要手段。
(三)盘活固定资本投资,可间接降低企业的成本。
外贸企业的固定资本投资主要表现在购买办公大楼、职工宿舍、交通工具、通讯设备、仓库等方面,而购买的物业——办公大楼、职工宿舍、仓库占用的资金量最大,构成固定资本投资的重要内容。
按照传统观点,这些固定资本一旦投入,只有通过折旧的方法,过若干年后收回。但如果我们树立了资产经营价值观,那么以这些固定资本投资的物业,在折旧完成以前,也能为公司带来一定的收益。
例如,自己投资建好办公大楼、职工宿舍、仓库,办好产权证明和相关的法律手续后,将它们抵押给银行,可以得到优惠利率货款,货款作为流动资本,投入进出口贸易当中,由于利率的优惠,能为出口公司带一定的收益。
又例如,在产权市场上,公司的物业资产也可以进行交易。公司可用参股、控股等形式,将物业作为对其他企业的一种投资方式,使形态固定的物业资产在价值形态上流动起来,也能为公司带来收益。
(四)降低办公经营费用,也是控制成本的重要环节。
外贸公司经营费用支出,是构成外贸企业成本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在计划经济体制时,由于吃“大锅饭”,这部分费用未被重视起来,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尤其是从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办公经营费用作为成本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职工创造的利润,以及完成任务后的资金分配都牢牢挂起钩来。
有些进出口公司将费用支出指标、利润指标和奖励指标落实到个人(如上海基地进出口公司的陆长生管理法),这种用投入产出法将支出费用和创造利润联系起来的制度,无疑对最大限度降低办公费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有的进出口公司采用此方法,仅电话费用,就节省了几万元人民币,而且对每个业务员来说,这种机制使他们的头脑中都上紧了节约费用开支这根弦,于是能写传真联系业务就不用电话,能坐火车就不乘飞机。
办公费用的节省,不仅为公司节约了经营费用,也为业务员本身带来了经济效益。
在投入产出公式中,办公费作为投入部分,是分母,产出部分是分子,当分母缩小时,即使分子不变,收益仍然会增加。
(五)适当制定业务员工资与奖金的比例,也能有效控制成本。
在外贸公司,业务员的经营活动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因此,业务员的经营能力、外语水平、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对商品特点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国内工厂和国外客户网络的掌握程度等等,都成为他们为企业创造利润的重要因素。在掌握等量流动资本后,素质高的业务员可以比一般素质的业务员多创造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
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外贸公司尤为重要,这也是外贸企业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支付业务员的工资与奖金中,两者的比例的制定对控制成本有重要意义,如果两者关系是3:7,那么业务员只在创造一定量利润后,才能得到相应的奖金,这样在投入产出比例中,由于产出的加大,会使企业成本相对降低。
1.人民币境外流通量估计基本思路。人民币境外流通量可以通过人民币供给总量减去人民币境内流通量得到。假设在某一时点后才产生人民币境外流通,那么该时点前的人民币供给总量与人民币境内货币需求量相等,将其与相关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回归,则可得出人民币境内需求方程。如果能够检验出该方程具有长期稳定性,则可利用该方程估计这个时点后某时段人民币境内需求量,再用该时段实际人民币供给量减去相应人民币境内需求量,即两者的缺口值,则可得到该时段人民币境外需求量,这种方法称为缺口估计法。2.变量选取及货币需求方程建立。本文选择以1997年为时间切点,用1978-1996年的人民币境内货币需求量预测1997-2011年人民币境内货币需求量,再采用缺口估计法,大致估计出1997-2011年人民币境外流通量。总结已有研究成果,人民币境内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有国内经济总量、利率、货币化程度和物价水平。本文选择四个解释变量衡量上述四个决定因素,分别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名义利率R、城镇人口数与总人口数比例UP,以及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参考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中国货币化程度是从1978年开始,而截至于1992年。本文将用1978-1992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93-2011年将同1992年的数据。物价水平由各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来衡量。对于人民币境内需求的衡量选择货币供应量M2做被解释变量。在数据处理上,为了对时间序列数据间消除异方差性以及得到平滑数据,对M2和GDP都取自然对数。最后得到的境内货币需求方程为:3.人民币境外流通量的估算。对四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做回归分析,观察各变量P值和R2值,之后运用逐步回归法做多重共线性检验,分别引入变量,观察整体方程是否变优,最终将R和CPI剔除。中国货币需求函数具体形式为:再对上述模型进行协整检验,结果显示模型通过ADF协整检验,可用该模型进行估计。把1997年到2012年的两个解释变量数据带入模型中,可以得到对1997-2012年估计出的货币需求量,与实际货币需求量做差,即可得到人民币境外流通估计量。
二、人民币国际化外贸微观基础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1.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利用上述人民币境外估计量的结果,再加入上文提到的几个主要人民币国际化外贸微观基础的影响因素,可以建立人民币国际化外贸微观基础的模型。被解释变量由人民币境外流通量MF衡量,解释变量中贸易总量由进出口总额T衡量;异质化商品比例用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比例T21=T2/T1衡量,其中T2表示工业制成品数量、T1表示初级产品数量;汇率波动风险由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E衡量;通货膨胀率由以1978年为基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IR表示;市场份额由历年中国出口总额与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MS表示;而上文没有提到的国内经济实力也是影响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其涉猎其中,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由此人民币国际化外贸微观基础的模型形式如下:2.实证分析.2.1方程的建立.本文运用Eviews7操作向后筛选法,即将解释变量不断被剔出回归方程的变量筛选方法,依次剔出最不显著的变量,直到再也没有可剔除的变量为止。通过检验,从结果可以得出,经过变量筛选得到的最优方程包括GDP、T、E和IR。从结果中初步判断GDP与人民币境外流通量是正相关关系;贸易总量与被解释变量是负相关关系,这与经济意义相悖,所以将T剔除;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与被解释变量是负相关关系;最后通胀率与人民币境外流通量是负相关关系。最后,人民币国际化外贸微观基础的方程为:2.2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分析.各变量不是平稳序列,但是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存在协整关系,即方程体系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建立内生变量为MF、GDP、IR和E,外生变量为C的VAR模型,确定最大滞后阶数为3。在滞后3阶下做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滞后三期中,GDP和IR是MF的格兰杰原因,而E不是MF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人民币国际化有较强影响,低通货膨胀率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同样有较强影响,但是汇率的变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并不强。同时,几个变量间也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GDP是IR的格兰杰原因,E是GDP的格兰杰原因,IR也是E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在滞后3阶对通货膨胀率有较大影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对国内生产总值有很多的影响,而通货膨胀率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有较大影响。三者呈现循环解释关系,也就是说三个变量关系十分密切。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