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一_久久综合激情_亚洲97_午夜影院在线视频_国产成人福利_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首页 优秀范文 中医外治法论文

中医外治法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7 18:00: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医外治法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医外治法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著,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著,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

第2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46

中图分类号:R25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100-03

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是指恶性肿瘤胸膜转移或原发于胸膜本身的恶性肿瘤所致的胸腔积液[1],是一种常见的晚期肿瘤并发症。如果大量恶性胸腔积液不及时处理,可产生胸闷、气促、咳嗽、胸痛等症状,严重者造成死亡,据统计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3~12个月[2]。因此,有效控制恶性胸腔积液对于改善肿瘤患者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有关MPE的常用治疗方法主要有全身化疗、胸腔内局部治疗、热疗及手术治疗等,这些方法虽有一定的近期效果,但仍有相当数量的MPE难以控制,短期内复发率仍然很高。近年来,中医外治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肿瘤的治疗与调护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治疗恶性胸腹水、癌性疼痛、放化疗后毒副反应,以及防治术后并发症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笔者就近年来中药外敷疗法治疗MPE的研究作一梳理,以更好地推广中医外治法在MPE治疗中的应用。

1 病因病机

MPE属于中医“悬饮”范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描述为“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诸病源候论》则有流饮、癖饮之论,指出:“此有饮水多,水气停聚两胁之间,遇寒气相搏,则结聚而成块,谓之癖饮,即悬饮。”其发病之因,一般由外受邪毒,滞于体内,正气受损,脏腑功能失司;或七情失调、劳欲过度,而致人体气机运行不畅,气、血、水运化不利,上焦不宣,中焦不化,下焦不秘,三焦阻滞,痰瘀内结,水饮内停,日久痰浊瘀毒结聚,变生癌瘤,癌瘤邪气流窜胸胁,水饮积结,遂发为胸水。本病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之通调失职,脾之转输无权,肾之蒸化失司,三焦气化不利,久而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水湿积聚,饮停胸胁,络脉受阻,故而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引痛;若水饮上犯于肺,肺气宣发受遏,则出现气短息促等症。临证多遵从仲景明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确定总的治疗原则,同时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随证施治。

2 临床研究

2.1 单纯中药外敷

贾氏等[3]以黄芪、桂枝、老鹳草等组成抗癌消水膏外敷治

疗MPE,将50例胸水细胞学检测癌细胞阳性,体力状况(PS)>2,近1个月内未接受放、化疗或免疫治疗的肺癌、乳腺癌并发MPE患者,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药外敷组和免疫治疗组各25例。中药外敷组在患侧外敷抗癌消水膏10~15 g/次,每日换药1次,每周连用5 d。免疫治疗组每周以干扰素500万单位胸腔注射1次,在给药前尽可能抽尽胸水,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中药外敷组有效率为56%,高于免疫治疗组的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和第4周时胸膜包裹粘连征出现率,中药外敷组为32%(3/25)和48%(12/25),免疫治疗组为24%(6/25)和36%(9/25),第4周两组胸膜粘连征出现率有明显差异(P

闻氏[4]选取50例肺癌或乳腺癌合并MP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在患侧外敷解毒利水方药(黄芪、大黄、桂枝、葶苈子、莪术、牵牛子、枳实、山豆根、石见穿、冰片),每日1次,每次3 h。对照组予香菇多糖2 mg胸腔内灌注,每周1次。2周后观察胸水量是否减少,治疗无效者剔除出组,余者继续治疗4周及8周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胸腔积液改善率、血常规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评价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控制胸腔积液的有效率为60.80%,对照组为61.9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尤其在改善气喘、咳嗽及胸痛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从以上临床研究可以看出单纯中药外敷治疗MPE的有效率较其他治疗方法没有明显的优势,但中药在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尤其在改善气喘、咳嗽及胸痛方面以及控制胸水增长速度,减少抽液次数、抽液间隔天数和抽液量方面优势显著,临床如果配合其他局部治疗方法往往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其他学者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5-6]。

2.2 中药外敷联合免疫制剂腔内注射

免疫治疗是当前肿瘤治疗中发展最为迅速、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7]。免疫制剂胸腔注射充分发挥了生物反应调节剂局部治疗的优势,既能诱导产生免疫效应细胞,如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等,从而直接抑制胸腔积液中的肿瘤细胞生长,发挥抗肿瘤作用;又可刺激体内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的活性;另外,还可使胸膜产生化学性炎症粘连而闭塞胸膜腔,从而减轻胸腔积液产生。免疫治疗无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等,临床疗效尚可,但常常出现许多不良反应,如持续发热等,也有少数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和胸痛等不适,因此,如果联用中药外敷则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李氏等[8]采用IL-2胸腔注射结合中药外敷治疗恶性胸腔积液126例,伴呼吸困难82例,胸痛56例。具体方法:行常规胸腔穿刺,将80~100万单位IL-2溶于20 mL生理盐水中,向胸腔内注射。再取制作好的含有生大黄、枳实、白芷、山豆根、龙葵、石见穿、麝香、冰片、甘遂、芫花、大戟、葶苈子、延胡索、川楝子等中药糊均匀涂于有积液的部位,注意避开穿刺点,外面用桑皮纸覆盖,绷带固定,一般4~5 h换药1次,换药3~5次即可,每周1次,注意局部皮肤刺激症状的发生。治疗2~5周后以彩超下测量胸水直径缩小的厘米数作为疗效评定依据。结果26例(20.6%)完全吸收,55例(43.7%)胸水量减少50%,23例(18.3%)胸水量减少20%~30%,无效28例(17.4%),总有效率为82.6%;另外,呼吸困难缓解64例(78%),胸痛缓解52例(92.9%)。表明IL-2胸腔注射结合中药外敷治疗MPE,方法简便易行,并且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

2.3 中药外敷联合化疗药腔内注射

胸腔内灌注化疗药物,可刺激胸膜造成化学性胸膜炎致胸膜粘连而闭塞胸腔,减少胸腔积液的形成;另外,还可局部直接抑制肿瘤,杀伤侵犯胸膜的肿瘤细胞而使胸膜腔恢复功能,适用于周围型胸腔积液。临床试验表明,给药后胸腔内药物浓度高于血浆的20倍[9],可直接杀伤或抑制胸腔积液中及胸壁的癌细胞生长,而且,许多化疗药物还有强力浆膜腔粘连与杀癌细胞的双重作用,所以,治疗MPE疗效较好。但腔内化疗给药的剂量大体类似于全身化疗用药剂量,不良反应比较明显,主要为恶心、呕吐、胸痛、发热、白细胞下降等。临床如果联合应用中药外敷治疗,往往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吴氏[10]将74例MPE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化疗、放疗,胸穿抽液、胸腔闭式引流,胸腔内注射化疗药等)基础上加用中药油膏(甘遂、大戟、芫花各30 g,葶苈子、桃仁、川芎、金荞麦各150 g,山慈菇300 g,生大黄200 g),外敷于患者外侧胸壁,3 d后揭掉,停1 d后再贴,1个月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刁氏等[11]将70例非小细胞肺癌伴有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4例,单用顺铂60 mg,第1、7日各1次胸腔灌注。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悬饮贴膏(甘遂15 g,大戟15 g,葶苈子20 g,法半夏30 g,胆南星30 g,白芷30 g,白芥子30 g,鸦胆子10 g,吴茱萸30 g,延胡索25 g,肉桂30 g,干姜30 g,胡椒20粒,五倍子15 g,香油500 g,铅丹195 g)外敷于患侧胸壁。10 d更换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3%。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黄氏[12]应用中药(黄芪、薏苡仁各30 g,莪术、茯苓各15 g,当归、桂枝、桃仁、葶苈子各10 g)外敷联合顺铂胸腔内化疗治疗肺癌MPE患者30例,也得到类似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对照组50.0%。表明中药外用联合化疗药腔内注射治疗MPE确实有一定的效果。

2.4 中药外敷联合艾灸

孙氏等[13]将64例MPE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28例,均行胸腔穿刺术,放尽胸积液后胸腔注入氟尿嘧啶加鸦胆子油乳,治疗组加用艾灸联合中药温阳重剂治疗,施灸时先用细辛6 g、黄芪10 g、龙葵10 g、肉桂3 g、花椒10 g、桂枝10 g,研细末,取少许酒调,敷在选取的穴位上,然后施灸,穴位包括百会、大椎、肺俞、膏肓、肾俞、脾俞、中脘、神阙、关元、水分、水道、温溜、足三里,背部穴位和腹部穴位每日交替施灸,神阙每日必灸,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18例,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2例,总有效率为53.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实验研究

贾氏等[14]通过对25例晚期肺癌和乳腺癌伴有胸腔积液的患者采用中药抗癌消水膏外敷治疗,检测用药前后胸水细胞因子IL-2、IL-8、IL-10、γ-干扰素(INF-γ)的变化。发现抗癌消水膏外敷可以促进Th1细胞因子IL-2、IL-8、INF-γ表达增加,Th2细胞因子IL-10表达下降,表明这种“Th1/Th2”平衡调节作用是抗癌消水膏治疗MPE有效的主要机制之一,也是该药发挥扶正祛邪功效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其中有效成分黄芪中的多糖、桂枝中的桂皮醛、莪术术中的榄香烯等,可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功能,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又具有抗癌、活血、促进胸膜纤维化等作用,这些综合作用增强了中药外用法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

田氏等[15-16]建立了Walker-256瘤株Wister大鼠MPE模型,分别给予中药抗癌消水膏外敷和IL-2的治疗,结果发现抗癌消水膏外用促进胸膜纤维化是其治疗恶性胸水的机制之一,抗癌消水膏有效成分透皮后,可造成胸膜间皮细胞损伤,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产生炎症应答,促进胸膜炎性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从而通过刺激胸膜无菌性炎性反应造成胸膜纤维化,同时抗癌消水膏并不能引起肺纤维化的发生。

程氏[17]研究发现,中药消水Ⅱ号方(黄芪40 g,薏苡仁30 g,牵牛子50 g,莪术40 g,桃仁50 g,红花50 g,桂枝40 g,猪苓40 g)外敷治疗MPE的主要机理包括: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消水Ⅱ号方可增加IL-2、INF-γ等I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强NK细胞活性,升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可溶性IL-2受体(sIL-2R)水平,从而间接达到治疗胸水的目的;②抑制黏附分子CD44v6的表达,消水Ⅱ号方外敷能抑制肿瘤组织CD44v6的过度表达,降低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稳定病灶,减少转移,延长生存期;③维持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的平衡,消水Ⅱ号方能促进TIMPs的表达,而抑制MMPs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从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4 问题与展望

中药外敷疗法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外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对许多疾病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从近10年来中药外治MPE的研究来看,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①中药外敷的剂型比较单一,临床主要采用的膏剂、油剂、散剂等传统剂型,其有效成分含量偏低,透皮吸收比较困难,缺乏与现代先进的制剂工艺相结合,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②中药外敷的方药组方比较随意,很多源自个人经验,没有经过实验优选,也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导致临床疗效不确切、不稳定;③临床研究多停留在小样本的简单病例研究,缺乏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并且,临床研究中的纳入、排除、疗效评价标准也缺乏统一,有许多自拟标准,导致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实验结果不具重复性;④实验研究比较少,缺乏深入的分子机制研究;⑤文献挖掘、理论研究不足,目前中药外治的文献尚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继承工作不到位,特别是中医外治的理论研究一直停滞不前,严重影响了外治方法的发展。

笔者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加强MPE中药外治剂型的研究,如中药离子导入法、超声药物导入法、中药介入法都可试用于MPE的治疗,借助现代科技,如声、光、电或化学透皮剂等促进药物由外而内,开发一些简便、实用、高效的新剂型,不断提高中药外用的透皮效率;通过文献挖掘以及中药组分或者拆方研究,筛选出有效方剂,开展严格的多中心的,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以及基因学等手段,进一步阐明中医外治恶性胸腔积液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提高MPE的临床疗效,减轻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Lombardi G, Zustovich F, Nicoletto MO,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new approaches[J]. Am J Clin Oncol,2010,33(4):420.

[2] Antunes G, Neville E, Duffy J, et al. BT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J]. Thorax,2003, 58(S2):29-38.

[3] 贾立群,李佩文,谭煌英.抗癌消水膏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4):63-65.

[4] 闻彬.解毒利水方外敷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5] 贾杨,钱钢,张庆荃,等.散积贴治疗癌性胸腹水的临床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02,11(6):41.

[6] 程志强,贾立群,李佩文,等.中药实脾消水漫青外敷治疗恶性脚水的临床研究[M]//第二届国际中西医结合、中医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04:436-442.

[7] 谢金龙,莫放林,严振球.恶性胸腔积液治疗的研究现状[J].临床军医杂志,2007,35(1):112-114.

[8] 李林宇,纪国义,李艳茹.白介素-2胸腔注射结合中药外敷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9):89-90.

[9] 仝运科,陈夭法,梅廷立,等.顺铂加叶乙苷联合腔内化疗治疗恶性体腔积液[J].中华肿瘤杂志,1995(5):198.

[10] 吴效田.中药油膏外敷辅佐冶疗恶性胸腔积液38例[J].陕西中医, 2006,27(5):546-547.

[11] 刁哲欣,胡永进,刘进满.中药悬饮贴膏佐治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1,33(3):449-450.

[12] 黄琼.中药外敷联合胸腔内化疗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3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2):102.

[13] 孙树枝,崔占义.艾灸疗法联合温阳重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5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0):1810-1811.

[14] 贾立群,李佩文,卫广成.抗癌消水膏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与胸水中Th1/Th2细胞因子的相关性[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2): 6-7.

[15] 田鑫.抗癌消水膏治疗恶性胸胸水与促进胸膜纤维化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16] 田鑫,贾立群.抗癌消水膏对恶性胸腔积液模型大鼠胸膜粘连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7,26(2):116-118.

[17] 程志强.中药消水Ⅱ号外敷治疗恶性胸水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

第3篇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辨证论治;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在多种肾脏实质性疾病的基础上,由肾实质损害引起的缓慢进行性肾衰竭,使体内氮质及其代谢物潴留,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通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肾小球滤过率已明显下降,表现为贫血、夜尿、血清Cr、BUN、血磷升高,血钙下降和双侧肾体积缩小等[1]。中医没有慢性肾衰竭的病名,但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发生发展来看类似于中医学"关格"、"癃闭"、"肾劳"、"溺毒"等病症,但大多数医家认为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与中医的"关格"证候相吻合[2]。

1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证型分类的研究

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灵枢?脉度》篇曰"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阴阳俱极盛,不能相荣,互相隔绝,以致形成关格[3]。现代大多数医家认为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指脏腑阴阳虚损,脾肾虚损尤甚,标实指水湿、瘀血、邪毒等[4]。《素问?评热病论》提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CRF是一种长期慢性病,正气也会随之受损,正气不足,则邪气侵入机体所形成的水湿、瘀血、邪毒等病理产物,会进一步破坏机体,造成本虚邪实的病理状态,所以笔者认为,在治疗本病时应当注重本虚的治疗,才可以使机体恢复功能,水湿、瘀血等才会更迅速的被清除。

对于CRF中医证型分类,王延辉等[5]通过分析1993年~2008年中医、中西医治疗CRF的文献,根据证候出现的频次归纳,将证候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4型。周全荣教授[6]经多年临床研究将其证候分为脾肾气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和阴阳两虚4种。王怡等[7]调查200例CRF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总结出该病证候分布由高到低为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赵惠等[8]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证型因子频数,发现以脾肾气(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脾虚湿滞5种证型出现频次最多。有研究者[9]认为CRF早中期最常见的分型以脾肾气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为主,后期以阴阳两虚居多,兼证中以痰(湿)瘀互结为主。笔者则认为将该病证型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脾虚湿滞5种较为合理。

2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

2.1从脾肾论治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精有赖于水谷精微的濡养,而脾运化精微的功能,又需要肾阳的温煦。所以在治疗CRF脾肾气虚、阳虚证时,戴双明[10]采用温阳利水,填精补髓的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在治疗时重视益后天以养先天、脏腑整体功能、活血化瘀的理念。张琪教授[11]应用经验方加减治疗本病脾肾气血亏虚证,方药为:红参15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20g、黄芪30g、熟地黄20g、菟丝子15g、山药20g、枸杞20g、山萸肉15g、砂仁15g、甘草15g。该方能够改善肾功能,补气养血,缓解贫血症状。有研究者[12]认为CRF早中期的病机为脾肾两虚,浊瘀阻滞,拟定补脾肾活血泄浊方加减治疗,方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杜仲、巴戟天、黄芪、党参、白术补肾健脾;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大黄、半夏、草果等化痰泄浊。结果发现患者BUN、Ccr、Scr、Hb、RBC均明显改善,是治疗CRF早中期的有效方。有研究者[13]应用古方黑地黄丸治疗脾肾两虚证,由苍术、熟地黄、川姜冬组成。认为黑地黄丸可以保护肾功能,改善贫血,可延缓慢性肾衰竭进程。

2.2从脾胃论治 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中,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故有研究者[14]认为调理"脾胃"可有效缓解CRF患者肾功能恶化及临床表现。何永生教授[15]运用体质学说指导治疗,重视脾胃功能的调节,将CRF分为三期进行治疗。早期采用培补元气,滋阴补阳的方法来改善体质,防止疾病传变。中期采用健脾理气,化湿泄浊的方法,调理脾胃,运转气机。晚期则重视"瘀"和"毒",认为补虚与祛瘀并重,同时辛开苦降、通腑泄浊以解"毒"。有研究者[16]在CRF患者常规治疗上加用加味香砂六君子汤以益气补中,健脾和胃,燥湿化痰,结果发现运用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后的患者TC、TG、BUN、Scr显著降低,而ALB、Hb则显著升高,认为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具有提高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的作用,改善肾功能及减轻尿毒症的毒素作用。

2.3从脾虚湿盛论治 CRF的患者常常发病见颜面部、甚至全身水肿,且水肿症状持续存在。邹燕勤[17]认为慢性肾衰竭病程较久,脾肾俱虚,故利水应防伤正,忌峻猛攻逐利水之品,宜淡渗利湿,轻药重投,缓缓图之。临床常配茯苓皮、车前子、冬瓜皮、泽泻、生薏苡仁、玉米须等淡渗利湿。张宗礼教授[18]认为该病发病与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机失常有关,故提出采用醒脾的方法来治疗,并指出醒脾旨在醒复脾之运化神机。杜雨茂[19]认为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发现,CRF并非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部分CEF患者在肾功能失代偿期和肾衰竭期,通过中药治疗是可以改善的,采用柴苓汤加减治疗,健脾化湿。

2.4从其他方面论治 于俊生教授[20]认为CRF病变过程中,还存在着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气化受阻,脾胃升降乖逆,气血运行失畅,从而导致浊邪壅阻。提出运用"和法",缓慢调整机体阴阳失调、升降失常、气血失和。可避免大补大攻致矫枉过正现象,更好稳定肾功能,延缓肾衰竭进程。李秀英[21]提出从"郁"论治,三焦郁阻,主理中焦;疏肝解郁,用药轻灵;开达肺郁,气血调和;疏解肾郁,不妄用补;调理血郁,谨忌攻破,使脏腑气机调和,正气得养,邪气得祛的临床思路与方法。王小琴[22]认为虽病之初期阳虚者多,阴虚者少,但到疾病后期则见阴阳两虚,故注重养阴与护阴,提出养阴利水、滋补肝肾、滋养肾阴等养阴八法,开创了中医药治疗CRF的又一新特色。阮诗玮教授[23]根据中医"四时"理论,结合福建地区的气候特点,分别总结出四季的用药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疗体系。对于中医药治疗CRF的外治法,有中药灌肠、药浴、穴位敷贴、穴位注射、针刺等,有研究者[24]认为隔附子饼灸可以达到温通血脉,补火助阳,健脾培肾等功效,可以明显改善肾功能,疗效肯定。

在学习各个医家治疗CRF的方法方药时,笔者发现各医家用不同的角度辩证施治,均可以有效改善CRF的症状,而不是采用统一的病名、证型分类来治疗。这就是中医的特色,以发展变化的角度来认识疾病,将中医"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思想很好的体现出来。

3 展望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长期进展性的疾病,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西医采用的是药物治疗、血液透析、条件好的采用肾移植,但是大多数患病者经济条件无法达到长期治疗的水平,所以会选择中医保守治疗。目前中医对于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在延缓疾病进程、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已经得到医学界的认可。笔者希望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肾衰竭,西医、中医各取其优势,并且能对CRF进行早期疾病筛查,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疾病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从而大大降低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恩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6.

[2]胡芳.从脾胃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评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3):188-190.

[3]陈英兰,毕礼明,杜浩昌.中医古文献对慢性肾衰竭病名的认识[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1011-1012.

[4]徐桂华.慢性肾衰竭中医辩证施治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3):282-284.

[5]王延辉,冯松杰.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分析[J].北京中医药,2009,28(5):329-330.

[6]杨杰.周全荣诊治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院学报,2007,31(1):82-83.

[7]王怡,胡维华.2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9-12.

[8]赵惠,周春祥.慢性肾衰竭辨证分型文献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6):9-11.

[9]汤晓会.赵振昌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总结[J].长春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

[10]樊平,魏亚东.戴双明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J].陕西中医,2010,31(8):1039-1040.

[11]杨雪.张琪教授治疗脾肾气血亏虚型慢性肾衰竭经验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12]张东芳.补脾肾活血泄浊方治疗脾肾两虚、浊瘀阻滞型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7,3:10-12.

[13]苏珊珊.古方黑地黄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两虚证的临床新方法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9.

[14]高培,冷伟.从 "脾胃"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浅探[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38(2):22-23.

[15]孙玲玲.何永生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经验[J].四川中医,2011,29(6):13-14.

[16]全毅红.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尿毒症毒素作用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1):15-16.

[17]孔薇.邹燕勤治疗慢性肾衰竭思路与方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1):45-46.

[18]韩阳,席强,何学志,等.张宗礼教授运用醒脾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8):2098-2101.

[19]胡天祥,董正华.杜雨茂教授以柴苓汤为主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J].四川中医,2015,33(2):10-11.

[20]于俊生. "和法"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江苏中医药,2007,39(7):6-7.

[21]王丽,林妍,张改华.李秀英从 "郁"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J].北京中医药,2009,28(9):671-673.

[22]王小琴.养阴八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J].江苏中医药,2007,39(7):4-6.

第4篇

“雷火灸是一种灸法,最早记载见于《本草纲目》,以芳香走窜的药物作引经药,使其具有祛风,散寒,利湿,通络作用的药力,渗透入穴位,产生温经通络、流畅气血、祛寒除湿的目的。《针灸大成》认为此法‘治闪挫骨间痹痛及寒湿气痛而畏刺者’,尤其对颈、肩、腰和膝等部位和关节的酸痛非常有效。” 在座无虚席的讲习班上,陈秀华一边娓娓道来,一边请助手点燃灸药条的顶端,然后徐徐地在体验者的颈肩部痛处来回移动,作温和灸的手法。

“一针二灸三用药”

从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到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百名“高徒奖”的获得者,记者在采访陈秀华时,她感慨地说:“我从小就亲身体会到中医的神奇。”

陈秀华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因吹风受寒得了面瘫,但经过不到7天的针灸治疗,妈妈的面容又恢复了正常。从此,目睹针灸神奇疗效的陈秀华开始关注针灸的相关信息。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和家人协商后,陈秀华就填写了广州中医学院针灸系。“当时觉得针具非常轻便,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都可以为患者解除疾苦,不需要更多的辅助设施,不受时间和地点等条件的限制。”

在大学一年级,第一次接受针灸的神奇经历更令陈秀华毕生难忘!“我们在宿舍里练针的时候,师姐冯少玲第一次给我扎针,当时扎的是合谷穴,这是一个非常普通而常用的穴位,没想到扎上针后不到2分钟,我就在手臂上出现了一条经络白线……”

“经络白线”是一种很奇特的经络现象,临床出现的几率只有三十至五十万分之一,这种现象只会发生在经络敏感人身上。“以前只在书上看到,没想到自己第一次扎针就出现这种现象,和系主任张家维教授课堂上所讲的一模一样。真遗憾,当时冯师姐赶去借相机,当相机借来后,又发现电池没电;等宿舍舍友买回电池,时间已过去20多分钟,这条经络白线也消失了。”

本科毕业后,陈秀华分配到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工作,在梅广源主任的带领下,在急危重症抢救和治疗工作中,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了针灸的特色和优势。

“我自己临产时,在持续而剧烈的宫缩之后,接近3个多小时都没有再次出现宫缩,床边胎监检测发现胎心加速,提示胎儿有缺氧的指征,当时医院将所有的催产药物和方法都用上去了,但因为胎儿及其头部特别大,始终无法顺利生产。”陈秀华回忆说,当时情况十分紧急,胎儿心跳急促,医生建议直接推到手术室实施剖腹产。陈秀华和助产士商量后,决定试一试针灸催产。没想到助产士三针下去,剧烈的宫缩随之而来,就这样,胎儿顺利生了下来,体重7.96斤,陈秀华也免除了“手术的痛苦”。

“一针二灸三用药,针灸的止痛效果非常明显,而且见效快。”陈秀华在跟师王文远教授学习了平衡针技术后,为一位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应用平衡针刺镇痛麻醉,整个手术过程都是靠针刺镇痛麻醉和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这份病案一直存放在广东省中医院的病案室里。平衡针灸网站等各类网站争相报道了这个案例,令沉睡了多年的针刺麻醉被唤醒!

从“作文大王”、“化学皇后”到“小华佗”

“我从小就喜欢写作,梦想长大以后当科学家;如果不学医的话,我可能会成为一名作家或科技工作者。”陈秀华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读小学时语文成绩非常好,是班上的语文科代表,作文经常被老师复印后发给全年级的学生当作文范文学习”。因此,她就有了第一个绰号――“作文大王”。

上初中时,陈秀华参加了广州市第二中学的“晨曦”文学社,写好有增无减,并对诗词、古文颇感兴趣。“这对我日后学习和研究中医古文献和医案有很大的帮助。中医古籍都是医古文,通常要用到《说文解字》,中学时期文言文的学习较扎实,因此读起中医古籍文献就比较省力。”

陈秀华扎实的语文功底和良好的写作能力一直保持到现在;如今,她已主编和副主编出版专著9部,其中人民卫生出版社6部,参编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上高中后,陈秀华又多了一个新的绰号――“化学皇后”。每到上化学实验课的时候,陈秀华总会不厌其烦地做各种化学实验,下课后总跑化学教研室找老师请教问题和搞各种小实验。这种天赋,在后来若干年后得到了体现。2005年,陈秀华研发并配制的中药祛斑、祛痘、嫩肤、保湿和美白等中药面膜,经过6年多、50多万例的临床案例验证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广受爱美人士的青睐和喜爱。2006年,陈秀华研制发明了“新型艾炷制作器”,并于2008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1993年,陈秀华从广州中医学院针灸系毕业后,留职在广东省中医院,一干就是18年;2004年,陈秀华被列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广东省名中医陈全新教授,继承其“岭南陈氏针法”。在继承和发扬“岭南陈氏针法”过程中,陈秀华已成为颇有名气的青年名医,很多病人和不少领导先后称呼她为“小陈飞针”、“神仙姐姐”、“陈仙姑”和“小华佗”等。

2006年底,陈秀华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评审组考核优秀出站,并于2007年11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发的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百名“高徒奖”。

陈秀华感慨地说:“适逢我国中医针灸成功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说明中医针灸是人类文明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但并不代表中医针灸在国际上的医学地位也有相应的提高,中医针灸要走入国际医学领域还是困难重重。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发扬针灸学这一医学瑰宝。”

作为全国名老中医陈全新教授“岭南陈氏针法”的亲传弟子、学术经验继承人,陈秀华不但注重对师傅针法的继承,更注重对其针法的弘扬和推广。2008年至今,她主持并开展“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陈全新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研究、“十一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中医独特疗法《岭南陈氏针法》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50项中医适宜技术立项――“陈氏飞针”干预治疗睡眠障碍的操作技术规范。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材――《中医传统特色疗法》,是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医传统特色疗法编写而成的,顺应了国内外传统疗法的发展趋势,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创新教材,填补了国内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对中医传统特色疗法总结和归纳的空白。

开创全国首家“传统疗法中心”

2005年,在吕玉波院长的领导和构思下,广东省中医院率先创建了全国首家“传统疗法中心”,为将其建设为全国引进、消化、吸收、应用和推广各种特色疗法和百项诊疗技术的集散地,陈秀华义无反顾地挑起创办该中心的重任。

中心成立之初,看热闹的、心存怀疑的比比皆是。“的确,当时的压力比较大,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科室?干什么的?与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和理疗科既要有所区别,还要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我心里底气不足。后来,我发现,只要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就能凸显特色和优势。”

除师承广东省名中医陈全新教授外,陈秀华先后师承工程院院士、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者及特色诊疗技术项目发明人,先后学习并掌握了飞针、醒脑开窍针法、腹针、平衡针、切脉针灸、砭石砭术、铍针、水针刀、刃针、掌诊掌疗、雷火灸、热敏灸、药线点灸、岭南无痛蜂疗等中医临床适宜技术。

“建科以来,中心得到国医大师、工程院院士、全国名老中医和专家学者及各级领导的学术指导和大力支持,邓铁涛、周仲瑛、张学文、石学敏、吉良晨、陈全新、孙树椿、薄智云、王文远、俞云等全国名老中医和专家学者先后到传统疗法中心进行学术指导和带徒。”此外,卫生部部长陈竺、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原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原卫生部副部长胡熙明和佘静等各级领导先后到中心视察,充分肯定传统疗法中心建设及其发展模式。

2007年,广东省中医院成为国家首批治未病试点单位,成立“治未病中心”。“传统疗法中心作为治未病中心三大版块之一,针对治未病三大阶段九大体质开展中医传统疗法干预治疗和综合调养,充分贯彻了传统医学治未病、防重于治、养生保健和健康调养的学术思想。可以开展多种中医特色诊疗技术。”

2009年,在广州举办的“2009国际传统医药大会”第九分会――“治未病”论坛上,陈秀华作题为“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发展模式与经验探讨”的发言,受到国内同行的一致认可。

五年多来,“传统疗法中心”先后接待省内外同行参观8000多人次,接待世界卫生组织、南非、智利、越南、韩国等多国卫生部官员和学术访问团100余批次,其成功的发展模式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推崇,其独特的临床疗效和中医特色优势受到国内外患者的广泛认同。

“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传统疗法中心已成为医院集医、教、研、康复和保健于一体、具有独特临床疗效和中医特色的诊疗中心;其成功汇集了全国名老中医、各派名家和民间外治疗法以及国家局百项诊疗技术和推广项目。”

在治病救人的同时,陈秀华十分注重深入挖掘特色诊疗技术。“刺血疗法”就是一个典型的研究创新。

在传统疗法中心技术团队支持配合下,陈秀华深入挖掘民间多种外治疗法。作为第四主持人,她主持并开展“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及评价方法研究”,挖掘整理出刺血疗法技术,并经循证医学验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该技术先后在2009澳大利亚墨尔本“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09北京人大会议中心“第二届国际中医特色诊疗学术交流会”及2010广州“全国中医外治法研讨会”作“刺血疗法”主题演讲。2010年4月“刺血疗法”被列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材。2010年9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CCTV4等多家单位主办和协办的第二届“杏林寻宝”活动在广州举行,经学术委员会专家组推荐和评审,陈秀华教授的“刺血疗法”成功入选,并在“杏林寻宝”活动现场演示“刺血疗法”,赢得了现场观众的喝彩。

“我喜欢治疑难杂症,喜欢治别人治不好的病,这样才更有挑战性。”在陈秀华看来,治常见病、多发病不算啥,谁都能治,能够解决疑难杂症才更有成就感。

救死扶伤献爱心

作为医者,陈秀华18年悬壶济世,一手仁术,一颗仁心。每天到医院找陈秀华看病的人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富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内外华侨和港澳人士,更有高层的领导、干部;有熟悉的、有不熟悉的……陈秀华对他们都一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全心全意为他们诊治,中午和晚上拖班是常有的事。医院的专家夜诊时常都要到晚上10点多,有一次坚持到凌晨0点才看完最后一位病人。

“有爱心才会从事医学行业,有爱心才会履行起救死扶伤的职责。”这两者都是陈秀华学医行医、治病救人的源动力。

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之余,陈秀华还远赴省内外乃至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为老少边穷等医疗落后地区的广大病患者送医送药,为当地医务人员培训讲学、送技术。

第5篇

【关键词】 脊柱炎,强直性;Th1/Th2平衡;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全身性免疫性疾病,主要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晚期可引起脊柱的强直和纤维化,甚至造成严重功能性损伤,病理改变为韧带附着点和肌腱炎症,不及时诊治可发生脊柱强直和关节严重畸形。正常情况下,机体中Th1/Th2细胞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当机体发生感染、慢性炎症损伤或遗传异常时,Th1/Th2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可能造成人体细胞因子网络的动态平衡被破坏,进而引起许多疾病的产生和发展。目前研究表明,免疫细胞调控失衡与AS发病及病情进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1 Th1/Th2平衡漂移、失衡

1986年,Mosmann等[1]研究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时发现,CD4+T分泌的细胞因子可分为Th1、Th2这2种类型。从此,越来越多学者着手研究Th1、Th2及其之间的关系,并逐渐探讨Th1/Th2平衡漂移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1.1 Th1、Th2 Th1这类细胞因子的作用主要有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和抗病毒。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是其主要分泌的细胞因子[2-3]。其中IFN-γ可以促使免疫球蛋白G(IgG)的生成,抑制IgE的合成;并在巨噬细胞活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其作用主要是增强吞噬细胞吞噬、杀伤病原体的能力[4]。并且IFN-γ可以诱导Th0向Th1转化,但也有研究发现在Th1转化过程中IL-12起到了关键性作用[5-6]。

Th2这类细胞因子的作用:①介导体液免疫应答[2-3]。②参与超敏反应。而CD4+则在IL-4的引导下向Th1转化,并且IL-4在B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和分化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促进其产生IgE、IgG[7]。而IL-4、IL-5、IL-6、IL-10、IL-13则是Th2主要分泌的细胞因子。

1.2 Th1/Th2平衡漂移 Th1/Th2平衡,也被称为促炎/抗炎平衡[8]。两者的前体细胞是Th0,Th1、Th2也可看作为Th0分化的2个极点[9]。在正常人体中,Th1/Th2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但当机体出现病变,或者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Th1/Th2这种动态平衡会遭到一定的破坏,并呈现偏向Th1或者Th2,Th1/Th2比值会出现 > 1或者 < 1的情况。

研究发现,很多疾病在病程中出现了Th1/Th2失衡,向Th1漂移并导致比例上调,如类风湿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脑/脊髓损伤、慢性阻塞性肺病、原因不明性复发性自然流产

等[10-18]。而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宫颈癌、非小细胞肺癌、儿童病毒性心肌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小儿支气管哮喘、肝炎、IgA肾病、变应性鼻炎等疾病,则以Th2漂移为主,Th1/Th2比例下调[7,19-28]。

也有学者针对中医不同证型,探讨每种证型的Th1/Th2体现的状态[29-32]。研究发现,以Th1细胞因子占优势的有阴虚阳亢证(动物实验)、肝气郁结证、脾虚湿热证。有研究者将57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脾胃湿热组(33例)及脾气虚组(24例),并设正常对照组15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细胞因子IL-4和IFN-γ水平,并比较IFN-γ/IL-4值。结果发现,脾胃湿热组IL-4值均较脾气虚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IFN-γ/IL-4比值升高。这一结论提示了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脾胃湿热证患者机体Th1/Th2细胞免疫失衡,细胞因子网络调节紊乱,并以Th1细胞占优势;而以Th2细胞因子为优势的有气虚血瘀证(研究者为老年患者)、脾虚证(动物实验)。

2 Th1/Th2平衡飘移、失衡与AS

AS是一种全身性免疫性疾病[33]。目前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大多认为与内分泌失调、遗传、自身免疫功能环境因素有关[34]。其病理改变主要为韧带附着点和肌腱炎症。其病程中主要呈现的是炎症、骨破坏、新骨形成这3种病理性改

变[35]。Szánto等[36]研究发现,AS炎症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则是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如今在研究Th1/Th2细胞平衡的过程中,发现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现已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在AS患者外周血Th1/Th2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在本病发展变化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1 Th1/Th2比例上调 李军霞等[37]在研究甲泼尼龙对难治性AS患者外周血T辅助细胞活化状态及其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中,选取30例AS患者作为治疗组,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甲泼尼龙治疗4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Th细胞、细胞因子。发现在AS发病过程中,患者偏向于Th1细胞偏移,Th1/Th2比例呈现上调。并且该研究还发现,治疗组IFN-γ、TNF-α相对于对照组也出现较高的水平,且与疾病的红细胞沉降率、超敏C-反应蛋白等呈正相关。高静等[38]

在AS患者血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中,选取42例AS患者,40例健康对照者,用ELISA检测AS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IL-4、IL-12、TNF-α、IFN-γ,结果发现AS患者TNF-α、IFN-γ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

钟乃峰等[39]在研究AS患者外周血Th1、Th2、Th17细胞的临床意义中,设定72例AS患者,并以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同时将这72例AS患者又分为疾病高活动组和低活动组,结果发现,低活动组、高活动组患者体内的Thl相对于对照组升高,且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杨清锐等[40]研究AS患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检验中发现,IFN-γ、TNF-α mRNA细胞水平是上升的,并且两者的升高还与AS炎性活动、关节破坏呈正比例关系。

2.2 Th1/Th2比例下调 但也有一些研究发现,AS患者的Th1细胞水平是降低的。如Jandus等[41-42]研究发现,Th1在活动组AS患者是下降的,并随着疾病缓解逐渐恢复。而许秀秀[43]在AS患者外周血Th1/Th17/Treg比率及其相关转录因子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中,设定50例AS患者,并且以26例为活动组,24例为稳定组,并设22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测定患者外周血Th1、Th17、Treg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最终得出与Jandus等[41-42]相同的结果,即AS患者的Th1相对于健康对照组是降低的。

3 结 语

纵观近些年学者对Th1/Th2细胞平衡做出一些相应的研究,观察Th1/Th2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处的状态,并研究、研制一些能够稳定或者调节Th1、Th2细胞水平,使其恢复到相对平衡状态的药物及方法,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专门针对Th1/Th2细胞平衡水平在AS疾病过程中的研究较少,且分别出现以Th1或Th2细胞偏移的

2种学说,今后Th1/Th2平衡漂移在AS发病过程中的机制是学者们一个研究前景。

4 参考文献

[1] Mosmann TR,Cherwinski H,Bond MW,et al.Two types of murine helper T cell clone.I.Definition according to profiles of lymphokine activitiesand secreted proteins.1986.[J].

J Immunol,2005,175(1):5-14.

[2] Abbas AK,Murphy KM,Sher A.Functionaldiversity of helper T lymphocytes[J].Nature,1996,383(6603):787-793.

[3] Sakaguchi S.Regulatory T cells:key controllers of immunologic self-tolerance[J].Cell,2000,101(5):455-458.

[4] Chen X,Liu H,Peng Y,et al.Expression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of IL-4,IFN-γ and FcαRI in tonsillar mononuclear cells in patientswith IgA nephropathy[J].Cell Immunol,2014,289(1-2):70-75.

[5] Yang J,Hooper WC,Phillips DJ,et al.Cytokines in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s[J].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2004,15(2-3):157-168.

[6] UsuiT.Transcription factors that regulate helper T cell differentiation[J].Nihon Rinsho Meneki Gakkai Kaishi,2007,30(6):419-427.

[7] 康妍萌,丁明杰,韩玉玲,等.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中Th1/Th2细胞免疫应答状况的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3):188-190.

[8] Wang Q,Tang XN,Yenari MA.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stroke[J].J Neuroimmunol,2007,184(1-2):53-68.

[9] Rengarajan J,Szabo SJ,Glimcher LH.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Th1/Th2 polarization[J].Immunol Today,2000,21(10):479-483.

[10] 卢燕鸣,曹兰芳,马敏,等.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h细胞亚群变化[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8):666-669.

[11] 吴国琳,普兴宏,李天一,等.养阴益气活血方对干燥综合征NOD小鼠血清及颌下腺 Th1/Th2免疫平衡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2):1653-1657.

[12] 彭小青.Th1/Th2细胞炎性因子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中的表达研究[J].中南大学,2012,38(10):1020-1028.

[13] 邹颖,迟宏罡,戴世学,等.黄芩汤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1):2608-2611.

[14] 蒋有让.Th1/Th2/Th17/Treg平衡在特应性皮炎中变化规律的研究[D].泸州:泸州医学院,2014.

[15] 陈洁,曹筱筱,徐蓉,等.银屑病血热及血瘀证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表达差异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1):46-50.

[16] 许燕.Hlx对Th1/Th2平衡的调节及其与脑/脊髓损伤关系的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4.

[17] 王成阳,李泽庚.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肺功能降低与Th1/Th2极化、STAT4/6表达的关系[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3,29(12):1233-1236.

[18] 彭莉,赖楠楠,王东梅,等.补肾固冲方逆转Th1/Th2亚群失衡治疗URSA作用与机制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0(10):1334-1343.

[19] 周树录,李幼姬,叶任高.SLE患者Th1/Th2平衡状态及与外周血淋巴细胞CD28及CTLA-4分子表达的关系[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26(8):1610-1615.

[20] 黄钢花,陈银环,段红妍,等.清养透解合剂联合泼尼松片对SLE阴虚证患者Th1/Th2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2):172-176.

[21] 袁芳.Th1/Th2和Th17/Treg平衡失调与宫颈癌发生发展关系及术后CD4+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2] 李志杰,啜俊波,林楠,等.宫颈癌组织中Th1/Th2类细胞因子的漂移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7(14):1357-1360.

[23] 梁芳,张勇,李朝衡,等.益气养阴解毒方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细胞亚群及Th1/Th2漂移的影响[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5(15):8-10.

[24] 王波,黄艳,顾坚,等.左卡尼汀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Th1/Th2平衡的影响[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30(1):46-47.

[25] 唐丹,梁萍,苏培媛.支气管哮喘患儿Th1/Th2细胞免疫平衡变化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1(10):43-44.

[26] 刘宁,徐杰,刘金花,等.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乙肝肝癌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2):158-161.

[27] 沈世忠,杨忠民,胡义阳,等.雷公藤多苷对IgA肾病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及Th1、Th2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14(11):979-982.

[28] 郑燕飞,王济,李玲孺,等.基于中医体质理论的脱敏止嚏汤对变应性鼻炎Th1/Th2平衡调控机制探

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8):1874-1876.

[29] 周志刚,陈丽旦,邹树仁,等.左归丸对阴虚阳亢大鼠Th1/Th2细胞漂移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及

GATA-3 mRNA的干预作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52-54.

[30] 杨冬花,李家邦,郑爱华,等.肝气郁结证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及柴胡疏肝散的治疗作用[J].陕西中医,2006,27(3):374-375.

[31] 徐萍利,李荣亨,姚蔚瑜.复元胶囊对老年气虚血瘀证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37-39.

[32] 周志刚,刘星,曾建斌.桂枝汤对脾虚大鼠NFAT mRNA,IL-4 mRNA,IFN-γ mRNA的干预作用[J].医学争鸣,2008,29(3):239-241.

[33] 张帆,刘健,端淑杰,等.强直性脊柱炎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5,18(6):665-668.

[34] 刘鸿春,时建国.HLA-B27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3,21(12):50,55.

[35] Maksymowych WP.Disease modification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Nat Rev Rheumatol,2010,6(2):75-81.

[36] Szántó S,Aleksza M,Mihály E,et al.Intracytoplasmic cytokine expression and T cell subset distribution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J].

J Rheumatol,2008,35(12):2372-2375.

[37] 李军霞,张莉芸,霍月红,等.甲泼尼龙治疗难治性强直性脊柱炎对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09,3(1):28-33.

[38] 高静,梅杨,潘发明,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46(3):279-281.

[39] 钟乃峰,马莉.检测不同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Th1、Th2、Th17细胞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2014,29(5):477-482.

[40] 杨清锐,张源潮,张春玲.强直性脊柱炎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4,24(4):328-329.

[41] Jandus C,Bioley G,Rivals JP,et al.Increasednumbers of circulating polyfunctional Th17 memory cells in patients with seronegative spondylarthritides[J].Arthritis Rheum,2008(58):2307-2317.

[42] Wang X,Lin Z,Wei Q,et al.Expression of IL-23 and IL-17 and effect of IL-23 on IL-17 production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Rheumatol Int,2009,29(11):1343-1347.

[43] 许秀秀.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Th1/Th17/Treg比率及其相关转录因子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成人在线播放 | www.亚洲天堂|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 | 91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tv |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无毒不卡 |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成人999| 一区二区成人影院 | 99热在线免费播放 | 一区二区成人在线 | 哪里有毛片网站 | 国产欧美综合视频 | 亚洲综合色成在线播放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a毛片免费观看 | a色在线| 亚洲欧美韩国 | 国产电影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午夜做受体验区 |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 | 91高清视频在线 |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一区二区 | 免费观看福利视频 | 久久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 |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婷婷 |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橹88 | 婷婷视频导航 |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麻豆 | 在线观看五码 | 97狠狠操 | 91免费成人|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 |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