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4: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报装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包装的视触觉感是由包装的材料、质地以及包装材料表面的肌理造成的,它的不同感觉传达给我们不同的信息和判断,在包装设计中,利用材质和肌理的设计来达到我们包装要传达的信息内容是我们有待研究的课题,也就是视触觉概念在包装设计上的导入。
1视触觉的产生
任何物体都有特定的材质构成,不同的材质表面产生不同的触觉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肌理感,肌理是物体外表的质地特征,质地的软,硬,光滑,粗糙,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质感可大致分为两种:视觉型和触觉型。表面虽是光亮平滑,但视觉上则令人感觉到独特的凹凸感或粗糙感,此即视觉优先型的质感J。视觉型就是我们所说的视触觉。视触觉和真正的触觉通常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视触觉是真正的触觉给人一种经验的反映而已,它是抽象的,在这种条件下,视触觉便成为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通过先前的经验得以产生,再经过编译和转化,成为一种视觉信息,进而对后来的触觉判断产生指导作用。因此,通过视触觉来判断新事物,可以诱导我们接触,也可以警示我们远离。例如:没有人愿意去抓长满刺的仙人掌,看到长长的刺,给人的反映是它会伤人,应该远离。而我们看到婴儿的一双小手,又光滑又柔软,很愿意去触摸一下,这是由于我们过去对这些触觉经验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判断符号,诱导了我们的行为。
2包装设计中材质的触觉感
为保证视觉运动的流畅顺利,包装设计中的各种视觉元素应是目力所及,在知觉容量限度内的,视觉客体必须是可视的,视觉信息要有一定强度的诉求力。视觉语言必须是易读的,各种信息的意义必须易于为人所理解,并具备相应的视觉环境。所以,包装设计中视触觉的导入必须建立在触觉的高度可视化,也就是它必须有较强的视觉传达功能,包装是商品的外表,消费者对商品的了解是通过包装来实现的。合理地导入可视的触觉信息,可以帮助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欲和认知度。
3包装设计中视触觉的2种形式
第一种视触觉形式是由包装材料本身材质的肌理造成的,它可以是感觉柔软的,坚硬的,光滑的,粗糙的等等,通过包装材料表面材质肌理的视觉触觉感,建立和消费者之间的亲和感和诱惑力,这在目前很多设计中都被广泛采用,例如,想表现具有粗糙原生态的茶叶包装,很多设计师会采用竹木或者粗陶等包装材料来设计,尽可能地把表面肌理触感建立在自然的视觉感受中,通过视触觉把商品的信息传达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认知并建立购买需求。
第二种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它不仅仅考虑到本身包装材质的选用,而且将所包装的产品材质肌理要素,模拟设计在产品的外包装上,使消费者在第一时间获得对包装商品的认知和识别,这种识别是通过包装的视触觉来完成的。例如,对一盒橙汁的包装设计,可以通过对橙子表皮的肌理的真实模仿,将橙子表皮肌理设计到商品的外包装上,建立较强烈的视触觉感,使消费者很快认识到这盒饮料是新鲜橙汁而不是别的,非常准确和有效地建立了和消费者之间的识别和认同关系。图2是由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设计的猕猴桃饮料包装,他创意性地把猕猴桃的真实表皮材质肌理通过包装纸材的设计,将真实的猕猴桃表皮模仿得非常逼真,使消费者通过视觉判断出商品的属性和相关信息。这样的创新设计是视触觉理念导入包装设计的很好典范。
4实现视触觉导入包装设计的手段
实现视触觉导入包装设计的手后已有:
(1)在商品包装的设计中,将真实的材质和肌理运用到包装材料中去,也就是前面举过茶叶包装的例子,直接运用竹木或陶器等来设计茶叶包装。这种方法也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方法,也是比较传统的方法。
(2)采用模仿的方法,用其他常规包装材料,如纸张,塑料,玻璃等模仿产品特征或某一需要的材质肌理来达到视触觉和真实触觉上的效果,通过这样的设计来建立商品信息对消费者有效的视觉传达。图2就是通过纸材的模仿设计的很好的案例。
(3)通过平面的印刷技术来模仿某种肌理视觉效果,同样可以在包装设计中导入视触觉概念。消费者在最初的远观中就可以马上通过包装的视觉传达,获取对商品的基本的认知感受,从而判断对此商品的购买需求。例如,一盒糖果的纸盒包装,表面印刷的是布纹的肌理效果,它所传达的视触觉效果是比较柔和和温馨的,达到了包装需求亲和的预期效果。但它和前面两种手段不同,它只具有视触觉,而前面两种不仅具有视触觉,还具有真实触觉感。
1、什么是本土化?
所谓本土化,是指共同地域的人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的人的稳定的共同体。简单的说,就是具有民族特色化。而传统的理解是指有一定地域限制的民俗形象,是传统的民俗文化和人们生活习惯方式。其形成过程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人们的身份阶层等方面的影响。本土化包装是传承下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开发自然物质的包装品,是在历代包装传承过程中,各地区自然材料所组成的包装形式。
谈到本土化包装形式的概念,笔者认为应从不同的层面和意义上进行思考相应的实践对策,从而体现商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消费的价值。首先,把“本土化”的“土”提升到概念层面,立足本土,突出本土,把“土”的形象做到位。其次,把“本土化”上升为传统的包装形态,使其孕育于传统的营养之中,更加趋于完美。然后,把“本土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及审美方式相结合。在一个完整的经济文化环境中,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生产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互补关系,尤其在精神领域中,地域文化的基因总是与现代文化紧密地融合着,并且在融合过程中衍生新的形式。
2、本土化包装的设计观念
·本土化设计只是一种表现形式
本土化包装设计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呼吁国际化、全球化设计的今天,如果把这种方法视为振兴设计的唯一途径,很可能会偏狭于一隅,使我们的路子越来越窄,使我们的思路也更加局限。本土化设计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而继承只是取决于物质内容的承接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要面对时代的新内容,面对各个领域的变革,从而指导我们设计的新发展。
·本土化设计应突出本土文化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民俗文化,更没有相似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信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人文以及风土人情。我们国家,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的风俗人情,民族的哲学观和美学观,使我们终生打下了民族的烙印,民族文化,民间美术其质朴实,其情真切,不仅体现着民族的精神素质和心理素质也体现着民族的喜闻乐见和审美情趣。因此吸收民族特色,表现乡土风情,反映出中国特色包装是包装设计发展的必然。
在包装设计发展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包装设计思想、风格在本土艺术和本土材质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文化和思想对包装设计的指导作用。“阴阳和谐”,“天人合一”,“情理兼顾”,“真、善、美的统一”等等,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精髓,是土生土长的民族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思想已经渗入,贯穿于我国包装设计的整个过程。如战国的神奇和浪漫;秦朝的厚实和庄重;汉代的简历、仙风拙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受佛教和西域文化的影响,其包装风格“清瘦”和“宽怀”并举;“仙气”和“佛光”互映;隋唐时期的“雍容华丽”、“大度丰满”;宋代的自由、理性、淡雅;明代的简洁、大气;清代的精、繁、丰富、艳、俗;所有这些理念,都是我国本土文化的民族精神。
包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从内层的设计文化理念到外层的物质设计形式,都表现包装设计应有的物质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在包装设计中,做到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才能具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包装思想和语言形式。也才能增强我们本民族的包装设计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对世界的衍射力。
·本土化设计是设计走向国际化的基础
市场永远是衡量设计成败的度量衡,没有市场的设计永远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设计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的需求为切入点,以满足不同消费特征为设计目标。由于市场竞争的国际化的需求,为了能满足国际沟通的需求,设计中必然要求寻求国际共通的表述语言,对商品信息的认知和形成共识性,这就使民族图形的国际化成为必然。
在国际市场的大背景下,包装设计是产品外观的必要元素,承载着信息沟通的重要作用,自然要求寻找国际共通的视觉语言。其次,是现代设计多元化的需求。现代设计国际化的格局是以国际主义设计为主导,多元化、多样性并存的局面。在设计发展的多元化格局下,本土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地方性形象的国际化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最后,是本土设计现代化的要求。国际化的内容除了传播功能追求共识性、表现形式、追求国际特色,还包括审美功能的国际化,也就是包装图形设计要符合国际审美标准,能被国际社会所公认和接受。地方民族图形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形式美感的技术表现很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求。使用现代的审美标准重新演绎新的民俗图形,也是国际发展趋势的要求之一。在现代设计中,真正本土化的作品,应该是既蕴涵民族特点,又融合了强烈的现代意识,是本土风格与现代意识的统一体。
·本土化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走向国际化
国际化是本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同地域性文化的共同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千百年的悠久历史了,诸如赛龙舟、舞狮舞龙、扭秧歌等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的节日艺术,它们带来的那份喜庆与欢乐是不能用其他形式所取代的,它们凝结着富有民族情结的审美情趣。包装设计者采撷这种种艺术之花,运用到商品的包装中去,大大增加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亲切感。在自己本民族的优良传统中挖掘设计素材,通过不同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使本土的设计特色让世界了解、认识、接受。从而,将本土特色转变成世界特色,将本土化设计转变为国际上均能接受的设计风格。
中国商品的包装应有中国本土特色、中国本土气质,使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货,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引起重视。如果只是一味的模仿和借鉴,没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包装就会失去生命力和竞争力。最终也不能走向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