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5 15:01: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核心竞争力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产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来源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管理学和经济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成果。在这一交融过程中,经济学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最新成果,而战略管理研究则更强调发展一种揭示企业内部本质的、更加实用的理论,二者的完美结合提供一种全新的企业分析理论。
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通过对大量企业的调研和前人理论的分析,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文章,从而标志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阶段、战略理论得以提升。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恰好弥补了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不足,企业间竞争优势,经营绩效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所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强调核心竞争力的界定,培养及维持应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中心内容,并在此后许多战略管理学者的著作中得到认同。1989年,美国学者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第一期发表了“Collaboratewithyourcompetitorsandwin”一文以来,掀起了一场核心竞争力研究热潮。同时,欧美企业界也很快接受和应用了其概念和理论。一时间,核心竞争力成为极为流行的说法和观点。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提出:企业在战略上的成功来源于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标志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正式提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是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当企业将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用于发展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而且竞争对手不能用其他方法代替或者模仿这些能力时,企业就能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产业核心能力是产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根源,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下,产业只有将其目标指向培育和发展产业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关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综合这些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认为,产业核心竞争力,指使某一产业在区域(国家、省、城市)之间的竟争中快速实现知识的获取、积累、激活和运用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产业的学习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协作能力。产业的学习能力是指产业从外界获取信息、知识、技术,并结合产业内部的信息、知识、技术,将其消化吸收,从而实现知识、技能的积累与储备的能力。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联结知识、技术优势向市场竞争优势转化的纽带。产业的协作能力指为产业实现知识的获取、积累、激活与运用提供适宜组织环境的能力,它既包括产业内部的协作能力,也包括产业与外界的协作能力。
就文化整个产业而言,李勇、李曼罗认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部门的配置、开发、整合的能力,并提出通过组织学习以及采用现代管理来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郑茂林认为,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企业获取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所拥有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最佳组合。吴飞认为,传媒核心竞争力是团队的创造力、对市场的洞察力和预见力、团队的协作能力。向志强在《文化产业类型及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一文中指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应是一种能够为传媒带来长期稳定的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资源整合能力、市场响应能力以及持续创新能力?!?/p>
就动漫产业而言,目前我国学者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的研究上。从目前来看,既有从国家层面分析我国动漫产业整体发展状况,也有从微观层面对我国各省市动漫产业进行研究。国家层面最全面也最具权威性的研究成果是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组织编撰的《2008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以产业链为核心理论体系,从内部产业链角度来说,分析了我国动漫产业“生产—传播—开发—消费”的基本情况,从外部产业链角度来说,分析了当前“漫画产业、动画产业、网络手机动漫产业、动漫舞台剧产业”等各个产业之间的产业链整合概况。微观层面上,各省市均有对各自动漫产业发展的研究资料。
2、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国内对动漫产业的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即国家政策,和微观层面,即企业经营管理战略角度出发,虽然也有很多研究将视线集中于我国动漫产业竞争力,但并未形成关于该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普遍观点,这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政策制定、企业市场定位和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的不合理,但对于本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并没有以及其各个构成因素并没有从整合的视角进行研究。
因此,本文将基于传统产业和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构成要素理论,分析我国动漫产业目前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并通过对《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一全产业运作成功案例的分析,指出提高我国动漫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可行对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少波.中国动漫游戏产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李正中,韩智勇.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及内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7:54—56.
[3]聂辰席.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4]宋春红.产业核心能力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0.
[5]向志强.文化产业类型及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J].求索,2008,11:66—68.
[6]向志强,沉静.我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J].社会科学家,2008,5:36—39.
[7]郑茂林.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J].企业经济,2004,7:70—71.
[8]张笑,魏婷.中国动漫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2005,3:29—34.
[9]杜广中.世界动漫产业连模式对中国式动漫产业连构建的启发[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1(1):50—54.
[10]曹海峰.试论市场细分下的动漫产业[J].广西社会学,2009,2:50—52.
[11]马妮.我国动漫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艺科论坛,2009,3:47—48.
[12]马秋容,李思贤,陈敏.《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成功营销模式及对国产原创动画产业发展的影响[J].《产业经济》,2009,9:64—65.
[13]曹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传播学分析[J].青年记者,2009,8:82—83.
[14]张卓.《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热搏的冷思考[J].今传媒,2009,8:77—78.
[15]赵宝巾,李蕊.从《喜羊羊与灰太狼》看国内动画产业的发展[J].青年记者,2009,6:68—69.
[16]孙萌.从《喜羊羊与灰太狼》看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策略[J].影视文学,2009,20:21—22.
[17]詹凯丽,刘峰.从功夫熊猫到喜羊羊与灰太狼——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设计创意[J].商业文化,2009,3:76.
[18]欧阳爱辉.当前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悖论分析[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3:70—75.
[19]李涛.动画卡通电视频道与动漫产业的互动发展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3:38—40.
[20]王擎.动漫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高票房原因探析——基于受众视角[J].当代电影,2009,10:123—126.
[21]沈正斌.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要素解读[J].新闻大学,2004,4:64—66.
[22]刘媛.影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J].特区经济,2009,9:283—284.
[23]C.K.Prahalad,Gary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May-June:79-91.
[24]C.K.Prahalad.TheRoleofCoreCompetenciesintheCorporation[J].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1993,36(6):40-47.
[25]JayKandampully.Innovationasthecorecompetencyofaserviceorganization:theroleoftechnology,knowledgeandnetworks.EuropeanJournalofInnovationManagement,2002,5(1):18-26.
(1)设备设施与信息技术水平分析。通过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抽样调查发现,2013年湖北省物流企业仓储面积自有率为78%,仓储容积率为86%,其仓储自有率较高。平均装卸设备24台;货运车辆64辆,超过四分之一的车辆为专用货车,且多为集装箱专用车。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但总体上来说,湖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设施设备存在结构配置不合理、设施老化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系统业务不完备、远程通信能力较弱、缺乏决策分析功能??榈任侍?,信息系统的落后造成企业经营过程各环节信息极为不对称,成为湖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瓶颈。
(2)物流经营管理机制与水平分析。湖北省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经营管理机制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内部管理条例松散、缺乏服务规范、未形成强有力的企业治理组织结构等,缺乏现代第三方物流应有的文化氛围。因此不能充分利用湖北省较为便利的社会物流资源,无法提供全程式一体化物流管理服务,服务质量不高,缺乏组织活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严重影响湖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
(3)物流服务与运营效率分析。湖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范围较窄,缺乏系统性和增值。相关统计表明,湖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收益中87%以上为基础性物流服务收益,而增值物流服务和物流信息服务等仅占总收益的13%,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物流服务阶段,没有形成健全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系统,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省内及与省外合作过程中的多式联运物流配合松散,无法实现高质量的门对门式服务,导致客户企业对其缺乏物流总包委托的信心。此外,湖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可利用资源运转效率较低,表现为汽车回程空载、物流设备闲置等,使物流成本大幅度提高。相关调查表明,湖北省在食品运输上所消耗的成本是美国的1.5倍左右,第三方供应链物流服务每一次运送倒手高于25次,足以表明其物流服务效率的低下。
(4)核心竞争力归纳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湖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没有形成较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仍处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初期阶段。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①观念落后。仍有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因追求业务的全面而盲目扩大经营范围,没有形成企业的相对优势和特色。仍以条块模式进行自身建设,缺乏物流环节整合。特别是对于众多的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既没有规模效益也不能提供高质量物流服务,还没有自身服务特色,更不能实现从原料到销售的整个供应链物流服务,核心竞争力构建问题更是无从谈起。②物流市场组织化水平较低。湖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市场竞争机制有待规范,组织化程度较低,整体效率水平不高。物流场站的规模和数量限制了其发展的空间;运输模式集成能力的不足牵制了其运作效率的提高;港口航道与国际大型专业化的结构性矛盾阻碍了其长远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水平有限和传统物流服务能力过剩造成的物流服务供需矛盾增加了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困难。③地区间发展失衡。湖北省物流企业多集中在以武汉为中心的省内中部地区,财政投入也以该地区为主,导致物流发展不平衡。④信息化程度不高。湖北省第三方物流虽然星罗棋布,但是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间、企业与客户企业间缺乏合作。究其原因不仅是由于企业间横向联系匮乏,更重要的是物流信息网络技术落后,包括因特网、条形码、GPS/GIS技术等的普及率较低。
2提升湖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2.1政府角度提高湖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建设第三方物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政府应建立湖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行业规范准则、建立严格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准入制度,树立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通过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诚信考核并定期公示,引导行业树立诚信观念;通过大力发展和完善物流保险业,推动湖北省物流责任赔偿制度的完善。
(2)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平印八淖菟暮嵋换贰毕颉捌咦菸搴崛贰狈⒄沟氖〖陡咚俟?,实现全省区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为平衡湖北省地域物流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充分发挥铁路运输枢纽作用,推进水路运输枢纽规划和建设。根据国家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和省内主要市场布局,编制湖北省物流园区布局,充分发挥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拓宽辐射区域。从多头分段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方式转变,建立统一规划协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体制,将不同运输方式的管理标准、信息系统、场站要求进行标准化规划和建设,用最小的物流成本换取最大化的运输效率和企业绩效。
2.2企业角度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提升物流服务创新能力。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从服务角度树立新的管理理念,选择创新型、差异化服务战略来逐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后准确选择客户群,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不断挖掘本地市场的深度需求,开展特色物流服务,把握住本企业的核心业务,特别重视对现有客户物流需求的深度挖掘,以加大增值服务在第三方物流业务中的比例,不断满足客户新的需求,使对客户需求的把握能力成为增强湖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品质,同时积极塑造企业品牌形象。
(2)增强物流业务运行能力。增强物流业务运行能力,从内部来讲,需要企业集成化物流业务环节、建设积极的企业文化、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框架、吸引优秀的物流人才;从外部来讲,需要构建高效运行的第三方物流网络联盟、建设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企业之间及与其他物流企业之间的多方紧密联系,形成合力,减少物流环节障碍,增强物流业务的运行能力。
(3)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湖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想要发展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物流业务流程的整合,建立和推广具有开放性、可拓展性的物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物资信息的即时可查性和与其他物流平台的对接。
(4)开拓物流市场营销能力。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也影响着我国物流市场的经营环境,面对激烈的竞争湖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首先要对市场进行细分,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客户企业并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在营销过程中为不能准确表述需要的客户企业创造其所需要的物流价值,增加物流服务的增加值,为客户企业提供便捷、经济、优质的物流服务,在巩固既有客户的基础上开拓新的物流市场,形成持久的核心竞争优势。
3结论
1.产品安全控制。产品安全控制是提升生物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生物制药产业的产品安全尤为重要,特别要控制好生产原料和成品的质量,也就是所说的“两头控制”原则。第一,生产原料质量控制。生物制药产业的生产原料主要有微生物、人体、动物、植物、海洋生物等,但原料血浆扔是生物制药企业的核心生产原料。为了保证原料血浆的质量,实行单采血浆站制度,2008年7月开始执行“原料血浆检疫期制度”,采用ELISA检测试剂对检疫期的血浆进行检测。企业与单采血浆站签订有《原料血浆质量保证责任书》,规定原料采购过程中的相关责任。生物制药产业应该对每批接收的原料血浆进行核对单采血浆站、运输温度、浆站监测报告等方面的验收检查,经过初检后,再按照现行版《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对蛋白质含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HBsAg、梅毒、HIV-1/2抗体和HCV抗体进行复检。质量保证部门每年要进行两次现场质量审计,以确保原料血浆的质量。第二,药品质量控制。药品质量控制是产品安全控制的核心内容。在保证生产设备符合生产要求的情况下,形成分工明确又相互隔离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的各个科室之间要具备独立性,能独立行使质量管理权利,确保药品安全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生物制药企业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诸多因素,企业应通过质量保证部、财务部和行政人事部等部门来实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引入变更控制、偏差管理、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质量风险管理、产品质量回顾、投诉与召回等程序来实现药品质量持续改进的目标。最后,由质量授权人负责成品放行,产品要符合GMP要求后才能放行,各部门人员要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确保成品质量。
2.人才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技术和知识,而人力资源是技术和知识的载体,人是企业的根本,是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的主体。所以生物制药企业的要做到“以人为本”,首先要有选择的引进和培养人才,结合生物制药企业特点其需要重点储备和引进的人才是:第一、能承担重任的新药开发带头人或科学带头人;第二、通晓国外法律、懂得运用知识产权?;け酒笠?,重要的是对生物制药技术以及国际生物医药发展情况都熟悉的人才;第三、兼有生物技术知识和应用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第四、精于生物医药产品的GMP管理和拓展生物医药产品市场的管理人才。其次,实施人才战略计划,建立一套系统的激励机制,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创建有自主创新精神的团队,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培养有效的人才,挖掘有科研潜力的技术人才和整体规划人才培养蓝图,使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一体化,激发员工为企业奉献青春和热血的斗志。此外,生物制药企业要和具有科学研究院所的高效合作,实行人才定期科研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准,在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培养新生力量,为企业人力资源的整合提供具有选择性的人才。
3.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是对产业核心竞争力起持续保护作用的一把利剑。知识产权管理对生物制药产业来说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专利依赖较强的企业,要有利用专利盈利的意识和策略。对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专利数据库统计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得表1,对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专利总数占国内外生物医药专利总数的比例仅为12.29%,占美国生物医药专利数的56.15%,这说明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有限;通过纵向比较国内外、中国、美国生物医药行业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生物制品、生化药品三类的专利数,发现生物制品专利数都是最低的,我国生物制品专利数占美国生物制品专利数的比例为35.32%,与其他两项相比较低,这不但说明生物制品专利发明比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生化药品困难,也反应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诊断试剂和疫苗的专利发明较少。第一,生物制药产业要具备发明专利和知识产权?;ひ馐?。通过对行业内研究开发、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解,找到创新点,加大生物制品创新的人力财力投入,对于企业已开发的新药,在获取本国专利的同时,要具备全球意识,及时申请国际专利,不仅保证在国内的竞争力,也要保证在国际医药市场上的竞争力。第二,建立发明人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自主创新。结合员工的条件和背景对其进行分类培养和提升,建立股份激励机制,对为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有重大贡献的员工,授予其一定比例的股份,实现员工无形资产入股,在增加自有资产数量的同时,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加了产业的人力资本。
4.战略联盟构建。产业战略联盟是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渠道。目前,生物制药产业中中小型企业偏多,资金数量、企业规模两极化现象严重,技术创新能力有限,大中小企业各具优势。为了提升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战略联盟势在必行。第一,将新产品的研发分为研究阶段和技术转化阶段,研究阶段包括基础研究、靶标发现、药物设计;技术市场化阶段包括预临床研究、一期临床、二期临床、三期临床。第二,将生物制药产业中的众多企业分成研究型企业和技术转化型企业两类。第三,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层次性。在此基础上,构建战略联盟就是把两类企业进行联合,接力创新,实现共同盈利的目的。研究型企业发挥产品研究阶段的创新优势,技术转化型企业对有实力的研究型企业进行并购或重组,使其研究阶段的成果能够继续开发,技术转化型企业是实现研、产、销一体化的主要载体。研究型企业激发技术转化型企业的研发创新灵感,技术转化型企业利用自身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完成技术市场化阶段的研发生产,带动研究型企业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形成规模经济,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生物制药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生驱动机制模型见图1。
二、生物制药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外生驱动因素分析
1.国家宏观政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战略、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都起着引导性作用,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推力。进入21世纪,“十一五”规化制定的《生物制药企业发展规划》,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政府转变经济结构和提升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行业;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我国出台的《生物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在2013年~2015年,生物制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把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政府政策调整意在引导社会资源和资金的重新配置,使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流入生物制药行业,为其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生物制药产业的生产经营和产品质量受到法律法规如《血液制品管理条例》、《中国药典》以及GMP认证的严格限制。此外,其产品价格大多的是由政府规定,大型跨国企业拥有的产品定价权也是有限的,所以,管理者要具备及时洞悉政策变化对企业战略影响能力和组织、领导团队进行与时俱进创新的能力。
2.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十几年非典、禽流感、甲流等病毒性疾病的频发,使人们更加注重对疾病的预防和日常的保健,对生物制药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2009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收入为753亿元,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城镇居民总收入为23979元,可支配收入为21810元,而2011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总销售收入为1515亿元;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亿,达到519322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7.8%,城镇居民总收入为26959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2012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总销售收入为1775.43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17.19%;2013年我国国民收入大概为552050,比2012年增长了7.7%,城镇居民总收入为2954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2013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总销售收入大约为2080.63亿元。通过对2011年~2013年我国国民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物医药产业总销售收入数据的比较,发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生物制药产业的销售收入在不断增加。由此可见,市场需求对生物制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拉动作用。
3.融资渠道。生物制药产业的风险通常指的是资金融通的风险以及资金结构风险。虽然2007年我国生物制药企业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一些为医药提供融资的基金组织也已经建立,但融资仍然是最大风险:一是风险投资投资缺乏,新药品研发项目很难得到风投的信赖。二是资本市场融资困难,中小型生物企业不能直接从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三是我国生物制药企业中小型企业偏多,很难通过固定资产抵押或担保来获得银行的贷款。生物医药产业需要政府资金支持,政府应对金融市场进行宏观调控,通过税收、政府购买、优惠政策等措施,引导资金和资源流入生物制药产业;放低对生物制药企业的贷款要求,在充分调查其资信状况后,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为企业初创和发展期融资提供条件;生物制药企业应充分发挥战略联盟优势,与大企业或跨国企业联合,吸引风投,引进外资,建立生物制药产业基金,上市企业可以增发新股募集资金,战略联盟企业间进行资金借贷,谋求共同发展。
4.行业环境。生物制药企业面临的竞争者主要包括:潜在进入者、行业内竞争者、替代品。我国生物制药行业不仅具有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企业分散,距离远,较高的进入壁垒和进入成本,进入失败损失不可承担等特点,政府监管、法律法规严格的审核也为新企业的进入设置了高门槛。但是,由于市场上生物产品同质性高,市场覆盖率重复性大,新企业的进入无疑对其他企业造成威胁。鉴于此,生物制药产业保持和提升自身竞争优势的前提是重中之重。微观企业应结合所处环境和自身优势来调整发展战略,分析销售区域内潜在进入者、行业竞争者和替代品的数量和质量,具备的优势和劣势,找准自身的位置,集中力量研发新技术和生产优势产品,同时,构建战略联盟,通过与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合作,形成规模经济,实现区域内研产销一体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生物制药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外生驱动机制模型见图2。
三、内生驱动机制与外生驱动机制的交互作用
内生驱动因素是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力,外生驱动因素对核心竞争力提升起引导作用,生物制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内生驱动因素主动适应外生驱动因素变化、内外因素交互作用过程。一方面,国家宏观政策的利好变动以及对不同产品价格的合理调整会对产业发展战略产生正面作用,会改变生产结构,进而引发研发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管理等内生驱动因素的调整;消费者收入水平、购买模式、消费偏好及人口结构、年龄层次的变化,会通过市场信号传递给产业,产业中的企业根据不同产品市场份额的变动来调整生产,生产结构的变化又会使企业战略、技术等因素发生变动;生物制药产业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对原有设备的改良,会优化产业价值链,形成竞争优势,这会对同类企业的经营效益产生威胁,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会,企业要把握机会,对企业发展战略做出调整。由此可见,宏观环境的变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一个动态的相互联系的系统的变动。另一方面,微观产业经济行为又会对宏观环境产生力的作用。战略联盟和研发技术创新的动力是市场需求,新产品会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效用和消费者剩余,会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会增加大企业的资信水平,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机会,为国家创造了经济和社会价值;产品安全控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会使企业面临破产,会引发社会动荡,会使政府政策改变,会影响消费者需求;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会对国内外生物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影响,会使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会使老产品面临退出市场的威胁,会使行业结构发生变化。内外驱动因素交互作用模型见图3。
四、结论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判别标准战略能力
核心竞争力就是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对手的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能反映企业的特性。由于竞争优势不具有绝对的持久性,企业必须在发掘他们现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利用资源和能力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在将来为企业创造相对竞争优势。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作出准确的识别和分析将有助于企业增强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是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的,他们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解释为企业的“一组先进技术和谐组合”。这里提到的先进技术不是单指科学技术,它既包括科学技术,又包括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技能。因此,可以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解为企业开发独特技术、研制独特产品、发明独特营销手段和运用独特管理方式诸能力的特定组合,是以一定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群体。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有在与同层次主体的相互比较中才有意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表现,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和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等方面,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较大竞争优势,且不易被其他企业模仿或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其特点是:具有独特性,是其他企业所没有或不及的,能获得较大的差别利益;具有充分的经济和市场价值,能够极大地满足经济和市场不断发展的要求;具有发展的长远性和持续性,能为企业带来持续发展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判别标准
核心竞争力由四种标准组成,这些标准被用来判别哪些资源和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在表1中列出的企业所拥有的能力都是核心竞争力,因为它们满足产生持久性竞争优势的四个标准。正如在表1中所示的,战略能力也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四种战略能力是指有价值的能力、稀有的能力、难于模仿的能力及不可替代的能力。,因此它们也是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竞争优势的来源。不能满足这四种标准的能力就不是核心竞争力。每一种核心竞争力都是能力,但并非每一种能力都是核心竞争力。在实际操作中,一种能力要想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是有价值并不可替代的;从竞争者的角度出发,是独特并不可模仿的”。
只有在企业的能力无法被竞争对手抄袭、模仿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形成持久性的竞争优势。在某个时间段内,企业可能会通过利用有价值的、稀有的然而可模仿的能力获取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竞争优势持续的时间长短能衡量竞争对手模仿产品、服务和过程的速度。只有通过将这四种标准结合起来,企业的能力才能够具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可为企业创造一种持久性的竞争优势。
有价值的能力
有价值的能力是指那些能为企业在外部环境中利用机会、降低威胁而创造价值的能力。有价值的能力促使企业形成并执行战略,从而为特定的客户创造价值。例如:沃尔玛公司最初依赖它的配送能力,它通过以低价提供很宽泛的名牌产品选择范围而开始了它的业务,沃尔玛改变了消费者们对价值的思考方式,让他们知道他们不用再付出许多零售商所要求的价格。
稀有能力
稀有能力是指那些极少数现有或潜在竞争对手能拥有的能力。在评估这个标准时,我们总是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即“有多少竞争对手拥有这种有价值的能力”。如果一种能力被许多竞争对手所拥有,对于他们的任意一个,都不太可能会产生竞争优势。相反,有价值而普遍存在的资源和能力可能会造成对等的竞争。只有当企业创造并发展了那些与竞争对手共同能力不一样的能力时,才会产生竞争优势。比如:戴尔公司的直销商业模型使它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率,也使得它的增长率高于同行业的水平。因此,戴尔用来塑造并发展商业模型的能力是稀有的。
难于模仿的能力
难于模仿的能力是其他企业不能轻易建立起来的能力。有一种或三种混合因素有可能产生难于模仿的能力(见表1)。
首先,企业有时能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而发展自身能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挑选那些独特的、能反映他们特有的历史道路的能力和资源”。也可以这样说“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能力,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位置”。企业在早期历史所形成的独特和珍贵的组织文化“可能会让企业拥有在其他历史时期成立的企业所不能模仿的优势”,例如麦肯锡文化是他的竞争优势的来源:“它是那样一种文化,是独特的、奇异的,使公司有别于其他商业组织;”它的企业文化是“人们相互联系、鼓励以及思考的一种常规的文化,它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和意念中,它的核心是一种资源的行为”。公司的创始人马文•鲍尔建立了麦肯锡文化的历史渊源,今天的成就应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当鲍尔进入咨询业时。
其次要成为难于模仿的能力的条件是: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界限有时要比较模糊。这样,竞争对手就无法清楚地了解企业怎样利用它的竞争能力作为竞争优势的基础,竞争者们就不能确认他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竞争能力才能得到与竞争对手的战略获得的同样的利益。
社会的复杂性是能力不易被模仿的第三个因素。社会的复杂性意味着许多企业的能力是复杂社会现象的产物。社会复杂性能力的例子包括经理们之间以及经理和雇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信任、友谊以及企业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声誉等。像通用电器、惠普电脑、沃尔玛他们把社会能力作为他们在全球经济构想的基础,承担他们对利益相关者(客户、供应商以及当地社会)的责任,实现他们对雇员的承诺。这些社会能力对企业的运作非常重要。
不可替代的能力
不可替代的能力是指那些不具有战略对等资源的能力。它是能力成为竞争优势来源的最后一个条件,“就是一定要不具备战略对等的资源,虽然这些资源本身并不是稀有的,也不是不可以模仿的?!弊艿睦此狄恢帜芰υ侥驯惶娲?,它所产生的战略价值就越高。能力越是不可见,企业就越难找到它的替代能力,竞争对手就越难模仿它的战略以产生价值。企业的专有知识以及建立在经理和员工之间信任基础上的工作关系就是很难被了解,也很难被替代的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生死存亡和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用上述四个判断标准进行分析,使企业对核心竞争力作出准确的识别和分析,通过深入挖掘核心竞争力、适应全球竞争的需求,将有助于企业增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中国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只能保持3~5年的时间。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品牌的寿命周期将会大大缩短。
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进行重新评价和创造。
受EnterpriseIG公司邀请,笔者参加了2001年10月24日在香港由美国《商业周刊》主办的“亚洲企业品牌战略研讨会”?;嵋檠肓斯手钠放乒芾砉宋使?、品牌规划顾问公司、专家和香港国际知名品牌的企业,就如何应对目前迅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和全球化的到来,深入而广泛地探讨了现代企业品牌管理方面的问题。受与会者一些观点和思想的启发,关注国内企业,现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的先决条件
来自美国和亚太地区的与会品牌管理专家一致认为,近期美国经济衰退和全球高新技术市场增长滞缓的局面,给寻求跨地域发展的企业投下了重重的阴影,以往成功的经验已经不足以借鉴,必须通过重新评价和创造新的品牌竞争力才能保留和开发新的客户和消费者。
品牌的竞争力已不容忽视。讨论会给我们一个清晰的结论是,在日益动荡多变的市场条件下,品牌已经成为赢得顾客忠诚和企业求得长期生存与成长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重新审视其品牌管理策略。特别是对于国内的企业,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不断创新的压力已经直逼本土的企业必须将竞争的水平提升到国际水准,而不是“窝里斗”。
在全球环境下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多地和产品品牌的竞争力联系在了一起,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制约、相互依存的,这是加入世贸之后的中国企业必须要保持清醒的一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比如某些技术、技能和管理机制。一个连续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核心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开发、培养、不断巩固以及更新,因为即使建立了核心竞争力,也还有可能再瓦解。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在市场上的商品化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企业竞争力物化的表现。
2002年元月12日,在第四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谈道,中国企业过去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能吃苦耐劳;二是具有廉价的资源;三是有限的产品优势;四是关系网络优势。中国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只能保持3~5年的时间。加入WTO之后,企业品牌的寿命周期将会大大缩短,这不能不说对现在的本土企业生存来讲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由此看来,与跨国公司相比本土公司最缺乏的就是品牌竞争力,品牌能不能在市场上立得脚,决定着企业在全球化范围内的盈利能力。要建立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先建立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必须具有独特性,按照张维迎的观点,即“买不来”、“偷不走”、“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也就是说,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资源要有这样的特点:没有市场可以买到;要有法律?;ぃ蛔试幢旧碛肽芰τ谢ゲ剐?;具有组织性,不属于个人;有持续竞争力。品牌作为一种独有的无形资产,具有特殊的附加值它隶属于一定的组织,并且有相应的专利和法律保护,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品牌的竞争力也代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满足客户需要——品牌竞争力的核心
来自于新加坡的品牌管理顾问和学者,同时也是《亚洲品牌战略》和《高技术、高接触品牌化》两本畅销书的作者,PaulTemporal博士在研讨会上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未来竞争优势来自于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而不是市场营销。其实,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实质就是在努力维系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企业的品牌得以延续和持久。PaulTemporal博士指出,品牌作为一种关系,是基于企业和客户之间相互信任的前提条件下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品牌管理的策略应该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化的。与客户培养和塑造一个感性的、富有个性色彩的品牌关系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要有知名度,让客户获得足够的信息能够充分地了解品牌;其次,要获得客户对品牌的尊重,和客户建立起友谊关系,进而赢得客户的信任;最后,由信任而生成对品牌的忠诚,客户和品牌之间转变为水融的合作伙伴关系。
品牌就等于客户,拥有客户才意味着拥有品牌,满足客户需求和维系客户关系的能力是衡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按照国际著名的普华永道咨询公司的指标,一个企业是否具备客户关系管理(CRM)能力,可从六个方面来加以衡量:(1)企业是不是把客户的信息作为战略性的资源来管理?(2)企业是否评估客户持续的价值?(3)企业如何定义和满足客户的期望?(4)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否与客户的价值相匹配?(5)企业是否进行了跨部门的集成?(6)企业是否主动地管理客户的体验和感受?显然,这种能力与最终反映在企业品牌竞争力上的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是一致的。
为什么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会转向以满足客户需求程度为归宿?如今每一个竞争者都具备了模仿其竞争对手产品、服务、系统甚至整个过程的能力,持续保持一个品牌的差异性市场定位再也不像以前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分销推广那样简单,更不能靠广告就可以长期维持一个品牌的形象。即传统的、单一的营销策略已难以奏效,而客户关系的培植具有惟一的不可替代性。
国内刚刚开始流行的CRM管理还只是停留在IT行业进行广泛宣传和市场培育阶段,部分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CRM和品牌竞争力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习惯将客户服务和品牌管理分开来的传统观念,将随着CRM软件的普及和推广应用、尤其是境外跨国公司的促动而转变,能否利用CRM满足客户需要将是衡量和提升本土品牌与跨国品牌竞争实力的指标之一。
三、信守承诺——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建立的关键点
如何给一个品牌建立一种信用,并进而转化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此而付出比竞争对手高出数倍的价格?世界著名的品牌与识别顾问公司亚太区域(EnterpriseIG)的CEOMikeMurphy这样认为:你的客户就是你的品牌,品牌是一种感觉,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种无形资产,而不是产品本身。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产品的附加值,而不是商品的金钱价值。品牌在今天已变得日益重要。一方面,商业社会品牌具有天然的所有权属性,它可以转变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产品则不能;另外,在信息化的社会,品牌已经成为一种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电子商务环境下,只有强势品牌才能生存下去,而强势品牌则可以创造品牌忠诚。建立强势品牌依赖的基础就是信用。
刚成长起来的本土品牌如何保证消费者对我们品牌的忠诚、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客户资源被跨国品牌掠夺?反思成长中的中国品牌,其致命弱点就是“轻于承诺,耽于信守”。加入WTO之后的本土企业,要增强自己品牌的竞争力,首先要遵循基本的商业游戏规则,这是我们企业与国际企业接轨的第一步。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在《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中有一句话:“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信用经济,而以商业承诺为基石的品牌竞争力核心也必然是信用。入世后的中国市场,最终是一场没有终结的信誉的较量和品牌的角逐。张维迎教授曾多次提到,缺乏信誉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四、管理——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现代企业品牌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从单一的品牌架构向多元化转化,因为企业面临的品牌生存环境已经是变化莫测、难以控制的复杂多变的市场。香港EnterpriseIG公司董事总经理DeboraChatwin女士指出,新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化的挑战使得企业品牌的再定位和二次品牌化策略成为一种必然。我们看到许多国内企业已经完成了建立品牌知名度和单一品牌成长的过渡阶段,如联想、海尔、TCL、科龙、海信、美的等,基于单一产品结构成长起来的品牌已经延伸到多元化的产品结构中,形成以母品牌为主体的品牌架构,原有的品牌识别体系和管理体系都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每个企业都在努力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而重新建立和监管一套新的企业品牌架构体系,则更具实质性的意义。包括改变企业的品牌观念,依据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界定企业品牌和专业品牌、事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以及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整合企业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品牌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虽然目前这些品牌管理深层的问题在国内还没有成为企业考虑品牌战略的焦点,但DeboraChatwin女士已经用跨国专业公司的案例向我们预示,中国入世之后企业品牌管理的重心将从视觉转向核心主体。从核心竞争力理论来分析,这是对我国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长期考验。企业长盛不衰的根本性要素是企业自身的素质,内部条件比外部条件更具决定性影响,企业依赖强势品牌获取超额利润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就在于企业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
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决定了我们的企业在核心技术、核心产品、资金以及生产规模等被动性核心资源方面需要有一个综合平衡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企业里,科学的决策、科学的管理尚未真正形成。据国外一项调查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国际竞争力在47个国家和地区中列第29位,管理水平居第36位。管理,这个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资源正是中国企业最为欠缺的,而管理能力的缺乏,尤其是品牌管理经验和理论的欠缺所导致的能力的低下,更是阻碍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难以形成的关键。
五、专业化——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后,企业品牌面临着一个如何重新定位和资源整合的管理课题。根据《财富》杂志的统计,全球500强企业中,单项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比重95%以上的有140家,占500强总数的28%;主导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95%的有194家,占38.8%,相关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70%的有146家,占29.2%。这说明500强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最擅长的行业,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多元化品牌。
当然这经历了一个过程。美国企业大规模实行多元化经营是在20世纪60年代,但是这并没有给这些企业带来满意的结果。事实上,不少500强企业因盲目多元化而一度危机重重,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索尼美国分公司、西尔斯、惠而浦、施乐等,多元化发展导致公司资源分散,运作跨度和费用加大,产业选择失误增多,结果致使公司顾此失彼,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受到极大的挫伤。70年代,美国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中,从事多元化经营的占94%,然而这一时期也正是跨国品牌竞争力最弱的阶段。
自80年代末开始,一些著名的公司纷纷改弦易辙,开始调整自己的发展路径。韦尔奇即是在此时接任GE总裁职位并开始了对GE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之一便是进行业务重组,即缩减多元化领域,回归专业化,在要做的领域中争取最优,树立世界性的品牌竞争优势。进入到90年代,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扩张,资源相对短缺,特别是高科技产品更新换代的加速,以及企业之间兼并潮流的兴起,促使各国企业不再单纯追求多元化和经营规模的扩大,相反,通过拆分、重组,将不相关的业务出卖,或变成独立的公司,缩小企业经营范围,使经营业务专业化,品牌单一化。
中国也一样。八九十年代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投入了多元化经营,如今天在国内地产行业被称为第一品牌的万科地产,从创业初期直到最终将地产作为自己的主导行业,也曾经涉足过贸易、模特经纪人、广告业、展览业、服装、葡萄酒等十数种行业。我们看到,在经历了多元化发展之后,国内本土留存下来的都已经是在某一专业领域独具竞争优势的品牌。所以,无论是新兴的海尔、联想,还是百年老店同仁堂、张裕葡萄酒,它们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和跨国企业在自己家门口摆开擂台一比高低,中国武术对西洋拳,走专业化经营发展之路,是我们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增强品牌竞争力的惟一选择。
六、长期发展利益——保持品牌竞争力的源泉
任何企业在品牌初创期间都必须在短期和长期利益之间做出选择,当然,最理想的状况是在保证企业生存的前提下,同时兼顾企业的长远利益,即处理好产品和品牌之间的平衡关系。但事实上企业往往难抵短期诱惑,加之体制问题,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经营者为获取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惜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较之西方企业品牌,中国的品牌对大多数企业来讲还仅仅是一件体面的外套,或者说是一件奢侈品。
高职高专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高职高专院校与系统环境之间存在彼此依存、相互协调的共生关系,每个高职高专院校都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通过融合、竞争与合作,形成了整个高职高专教育系统,进而构成更大的高等教育系统。高职高专院校无论是在内部构成要素,还是与外部环境交织互动中,都处于一个内容复杂、影响因素多元的生态系统中。每个子系统通过不断调整来增强其对系统环境的适应程度??梢越咧案咦ㄔ盒I低忱斫馕阂欢ㄊ笨仗跫?,高职高专院校与存在关联的要素之间、以及与所处环境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指组织通过内部不断整合、调整与创新,使组织获得竞争对手不易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等资源,从而获得某种比较优势,占据行业的优势地位。如果将高职高专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其劳动力“产品”就是掌握某种专业技能和本领的学生。可以认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高专院校在长期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通过内部不断整合、改革以及创新获得教育资源,使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中处于竞争优势。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高职高专院校核心竞争力,一般认为生态系统中的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适宜度越大,其占有的资源越具有不可模仿性,其对整体系统环境的适应性程度越高,其核心竞争力就越强。
二、生态位视角高职高专院校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占有能力的构成要素
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占有能力是指生态系统中高职高专院校占有资源和环境空间的能力,体现高职高专院校在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在高职高专院校发展中,不同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占有的资源和环境空间不同,生源层次和生源质量也不同,这既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满足社会需求的市场性一面,同时也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非市场性的一面。生态位占有能力指标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态”的属性,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的宽度反映了高职高专院校内部资源构成各要素的完整性和完好性。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占有能力的构成要素表现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现代高职高专教育生态系统中,这类生态因子包含的主要内容是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满足社会其他需求的能力,获得各类教育资源的能力以及树立高职高专院校品牌和提高知名度的能力,如人才培养的层次、质量,科研的水平、奖励,学术及社会声誉等。
(二)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适应能力的构成要素
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适应能力是指生态系统中处于某一生态位的高职高专院校适应其所处资源空间的能力,由其协调内部资源的能力决定,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力。在相同或相似生态位占有能力下,如果某高职高专院校内部资源协调能力强,能充分适应环境并充分利用其所处的外部资源环境空间,则该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态位适应能力越强。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适应能力是高职高专院校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描述的是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态”与“势”的协调,强调高职高专院校内部要素的相互协调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适应能力构成要素表现为战略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主要内容是领导者战略预见、决策和优化配置战略资源的能力、外部资源的整合运营能力等因素。
(三)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进化能力的构成要素
高职高专院校生态系统中,高职高专院校具有通过拓展其生态位来保持和提高竞争能力的动力。高职高专院校进化动量就是实际生态位对其基础生态位的趋适作用强度。实际生态位离基础生态位的距离越远,趋适作用越强,进化动量越大。进化的空间越大,生态位构建变化幅度也就越大。高职高专院校的进化动量与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进化能力呈负相关,高职高专院校进化动量越大,说明其“势”能越低,其进化能力越低??衫酶咧案咦ㄔ盒I还钩芍械难按葱履芰Φ慕考捌溆敫咧案咦ㄔ盒I唤芰Φ母合喙匦裕幢硎靖咧案咦ㄔ盒I唤芰Α8咧案咦ㄔ盒I唤芰钩梢乇硐治按葱履芰?,体现高职高专院校“势”的属性。主要包含组织结构形态、教学创新教育的条件、学习型组织的状况等。
三、基于高职高专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一)高职高专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模糊定位指标分析
基于高职高专生态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内涵,高职的核心竞争力存在于高职高专院校所涉及的各个层次,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特点。高职高专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其生态位的高低,即其占有的资源环境空间的大小、其内部生态系统对其所处生态位的资源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弱,以及其生态位进化的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占有能力指标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3个能力维度。教学能力主要表现为教职工人数和高级职称教师的人数,所以选取了当年的教职工人数和高级职称人数;高职科研能力维度的主要表现为数和课题立项数,相应分别选取了当年数和项目立项数2个指标;社会服务能力维度的表现要素为学校声誉,选取当年社会声誉指标。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适应能力指标包括战略管理、资源整合这2个能力维度。战略管理能力维度的表现要素分为校级领导班子的整体状况、最高决策层的领导风范和管理决策的全局性长远性三类指标,分别选取了相应指标。资源整合能力维度的表现要素分为教师资源整合状况、物资资源整合状况两类指标,分别选取相应指标。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进化能力指标表现为学习创新能力。将学习创新能力维度的表现要素分为组织结构形态、学习创新的基础条件等指标。
(二)指标分类及处理
1.显示性指标与分析性指标将高职高专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模糊定位指标分成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显示性指标说明高职高专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状况,分析性指标说明高职高专院校核心竞争力内在要素,影响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显性指标主要有:教职工人数、高级职称教师人数、数、课题立项数等指标,直接表现了高职高专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分析性指标有:学校声誉、领导班子状况及领导风范、管理决策的全局性长远性、组织结构形态、学习创新基础条件等,直接影响高职高专院校生存发展战略中的各种运作能力,对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存发展起到核心作用。2.定性指标的处理在指标体系中,除了定量指标。还有定性指标。对于指标体系中的定性指标,由专家采用10分法评定,将定性指标定量化。
四、基于高职高专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实证研究
应用模糊聚类的,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高职高专院校,用数学方法定量确定样本的亲疏关系,从而客观地划分类型,对高职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模糊评价。模糊算法比较系统常用的有等价矩阵法和FCM算法。借助Matlab2012软件采用FCM算法,实现高职高专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模糊评价。根据高职高专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采集了广东省具有典型意义的16所高职高专院校,相关数据来源于《广东教育统计年鉴》、《广州年鉴》,数根据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进行统计。通过Matlab定量计算,整理后得出广东省高职高专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模糊聚类的结果,如表1所示。从基于生态系统的广东高职高专院校模糊定位矩阵来看,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所院校属于类型I,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院校同属于类型II,广东白云学院等5所院校同属于类型III,民办南华工商学院等4所院校同属于类型IV。从生态位竞争力指标分析,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I类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占有能力和生态位适应能力较强,但是生态位进化能力相对较弱;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II类型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占有能力和生态位进化能力较强,但是生态位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代表的III类型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占有能力和生态位进化能力较弱,但是生态位适应能力相对较强;以民办南华工商学院为代表的IV类型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占有能力较弱,但是生态位适应能力和生态位进化能力相对较强。
五、生态位视角高职高专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明确办学理念,提高生态位占有能力
办学理念体现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观念和哲学思想,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愿景具有指导意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态位占有能力。从模糊聚类的结果来看,具有不同生态位占有能力的院校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而生态位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学理念的差别以及其具有的教学资源。高斯(Gause,1934)认为各生物单位都倾向于占据不同生态位,相互补充而避免直接竞争,通过生态位分离占据有利的资源,实现共同生存的目的。根据生态学的生态位原理,生态位差异大的高职高专院校,彼此之间的竞争小,占有的教育资源差别大,不同生态位的高职高专院校甚至处于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反之,生态位越近似,占有的教学资源就越相近,相互竞争就越大。对于因为办学理念相似、占有的教学资源相近而导致生态位重叠的高职高专院校(如图2所示),可以通过生态位分离模型降低竞争强度(如图3所示)。在模糊聚类中,类型III和类型IV的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占有能力相对较低。在市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态位占有能力强的高职高专院校会优胜于占有能力弱的院校,或者占有能力弱的高职高专院校通过明确办学理念来寻求教育差异化和资源梯度,分离原有生态位,从而具备不同于甚至优于竞争对手的独特品质,这也就是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带来的核心竞争能力。类型III和类型IV的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需要摒弃单纯借鉴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的错误做法,而要根据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避免办学理念趋同,寻求适合自己的教育生态位。
(二)通过资源整合,提高生态位适应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适应能力是高职高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与生物生态位最大差别是生物生态位是被动的自然选择的结果,而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是由其主动选择和积极竞争行为所决定的。高职高专院校需要不断扩展自身的生态位空间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见图4)。高职高专院??梢酝ü岣呤视Χ取⒌髡试刺荻群臀壤刺嵘唬ü逃砟畲葱隆⒔逃萄ё试床钜旎仁侄危嘌⑻嵘陨淼暮诵木赫芰?。针对模糊聚类中类型II和类型III的高职院校,需要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环境变化适时改变学校的发展战略,以提高生态位适应能力。
(三)提倡创新思维,提高生态位进化能力
a12开拓新市场能力
a13保险资金运用率
a14投资收益率
2a2风险控制能力a21偿付能力
a22财务稳定系数
a23市场占有率
a24新技术年吸收转化率
3a3策略规划a31流程设计的规范与合理性
a32高层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
a33信息化网络建设投入率
4a4创新力a41新险种开发比率
a42新产品产值率
a43业务品种更新率
5a5市场环境及内部运营a51顾客忠诚度
a52产品赞誉度
a53企业凝聚力
表1中a31为定性指标,由专家评价和调查问卷完成;其余指标为定量指标,根据余明江,简金平定义的计算公式如下:
a11主营业务带给企业的收益贡献率=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企业的总营业收入;
a12开拓新市场能力=新经营领域合计营业收入/营业总收入;
a13保险资金运用率=投资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a14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投资总额;
a21偿付能力=净保费/股东权益;
a22财务稳定系数=保险赔偿额的均方差;
a23市场占有率=一个保险企业拥有的经营资源价值数/同业业务总量;
a24新技术年吸收转化率=上市产品所包含的新技术/企业所掌握的新技术总数;
a32高层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正确的决策数目/每年投资决策数目*100%;
a33信息化网络建设投入率=某时期用于信息化网络建设投入总额/某时期企业保险产品销售总收入;
a41新险种开发比率=(在研险种数+储备险种数+新险种投产数)/现有开发险种总数;
a42新产品产值率=同期内新产品的总产值/一定时期内全部产品的总产值;
a43业务品种更新率=一定时期内保险业务品种的种类/新增业务种类;
a51顾客忠诚度=100名顾客购买本企业某险种产品数量/100名顾客从其他同类产品供应处购买同险种产品数量;
a52产品赞誉度取决于保险公司对社会、对客户的贡献程度,由“对企业产品依赖或有好感的人数/对企业产品认知的人数”来衡量;
a53企业凝聚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3保险企业集对分析指标评价模型
3.1集对分析概述
集对分析(SetPairAnalysis,简称SPA)理论[4]是赵克勤于1989年提出的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被研究的客观事物的确定性联系和不确定性联系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分析其内在的同异反关系,建立联系度表达式:
式中:N——集对特征量;
S——集对中相同的特征量;
P——集对中相反的特征量;
F——集对中既不相同又不相反的特征量,F=N-S-P;
i——差异度标识,i[-1,1];
j——对立度标识,一般j=-1。
而,,分别称为组成集对的两个集合在问题背景下的同一度,差异度,对立度。集对同一度是指定问题背景下趋同程度的一个刻画。
3.2评价模型
3.2.1评价矩阵
设所评价对象为A1,A2,...,Ap共p个保险企业,每家企业有a1,a2,…,am共m个一级指标,Ai企业的一级指标ai对应的二级指标属性值为dij(i=1,2,…,m;j=1,2,…,n),则基于集对分析同一度的多目标方案评价的决策矩阵D:
D={dij}(i=1,2,…,m;j=1,2,…,n)
理想方案A0=(d01,d02,…,d0k,d0n)
其中d0k为A0方案第k个指标的值,其大小为D矩阵中第k个指标的最优值。
用决策矩阵的指标值dij分别与理想方案A0中对应的指标值d0j相比较,比值用cij表示,这样可形成被评价保险企业与理想方案指标不带权的同一度矩阵H:
H={cij}(i=1,2,…,m;j=1,2,…,n)
其中,元素cij称为被评价保险企业指标值dij与A0对应指标d0j的同一度,有:
cij=dij/d0j
cij表示被评价保险企业对理想方案的相同程度,1-cij表示被评价保险企业对理想方案的对立程度。
3.2.2由指标的判断矩阵求各指标的权重
根据9位标度法[5],求得判断矩阵Mi={bij}(i,j=1,2,…,n),其中bij为各二级指标值aij间的相对重要性,其值在符合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由专家打分确定,其中bii=1,bij=1/bji。
用wij(i=1,2,…,m;j=1,2,…,n)表示二级指标aij的权重值,其中:
(1)
bi=(i=1,2,…,n)(2)
用wi(i=1,2,…,m)表示一级指标ai的权重值。根据9位标度法,求得判断矩阵M={uij}(i,j=1,2,…,n),其中uij为各一级指标值ai间的相对重要性,其值在符合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由专家打分确定,其中uii=1,uij=1/uji,其中:
(3)
ui=(i=1,2,…,n)(4)
3.2.3综合评价
评价保险企业Ai与理想方案A0的带权同一度矩阵R:
R=H×WT
二级指标对应的Ri中的元素aij(i=1,2,,,m)就是第i个评价保险企业的二级指标与理想方案A0的同一度。用ri表示一级指标对应的ai指标属性值:
ri=(i=1,2,…,m;j=1,2,…,n)(5)
根据同一度矩阵Ri中aij值大小确定出p个被评价保险企业一级指标属性值ri优劣次序,ri值大者说明某家保险企业在该一级指标方面表现为优。
再由:r=(i=1,2,…,m)(6)
确定p个被评价保险企业的优劣次序,r值大者为优。
3.3应用举例
基于表1指标体系,通过对某一地区三家保险企业的调查,得到评价的指标值
于是得到以下综合实力排序:丙甲乙
说明在三家保险企业中,丙企业综合实力最强,乙企业最弱。
4结语
本文运用集对分析方法,对三家保险企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得到了较好的评价效果,说明该方法在保险行业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保险行业发展和评价的理论基础,为该行业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Prahalad,C.K.andG.Hame1.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an,1990
[2]施建祥,赵正堂.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财经,2003(8):22-24
[3]余明江,简金平.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钢陵学院学报,2004(3):14-16
[4]赵克勤.集对分析及其初步应用[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
[5]叶义成,柯丽华,黄德育.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1
王寅教授借鉴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的基本观点,尝试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他认为:“翻译是以对现实世界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含古代语言)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中映射转述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原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保ㄍ跻?,2005)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首先不仅承认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大胆指出其对翻译的决定作用;其次不仅提出译者必须在译文中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同时强调作为认知主体之一的译者,其主体创造性的发挥要受到其他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的制约,不能“创而无度”。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翻译活动的标准,为我们准确理解译者翻译能力构成找到有效提高这种能力的方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按照让•德利尔的观点,翻译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让•德利尔,1988)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来看,分析原文并非仅仅分析原文的语言代码,而是要深入分析原文所体现的思维和认知活动,理解客观世界和认知主体的思维活动是如何通过内容得到体现的。翻译处理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体现语言所反映的世界。所以,翻译能力是一个涵盖了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概念。综观整个翻译过程:“翻译能力首先是译者认知能力的展现,在其中译者依靠自己对世界的体验来理解原文及其所反映的世界;其次是译者在译文中重构原文世界的能力,当中体现出译者的创造力;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把握翻译效果,因而必须具备确定翻译目的、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能力,以及和其他翻译活动参与者(如赞助人、目标读者等)的沟通能力;此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应具备自我控制、把握自己的立场和各种主体性因素的能力,以便有效地主导翻译过程,达到翻译目的。(”吴波,2008)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译者认知能力是翻译能力的第一构成要素,而翻译能力的高低则直接决定了译文的质量高低,所以,培养未来译者的翻译能力始终是培养翻译专业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也是翻译教学的终极目的。认识到翻译活动的认知本质,为科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启示。
二、遵循认知规律,切实提高翻译能力
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出发,符合认知规律的翻译教学应首先引导学生去面对原文,努力理解原文所反映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原文所携涵义;其次考量整个翻译的情境,集中注意力于翻译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从而确定自己对原文的态度,并确认自己在翻译活动中的立场和所应担负的责任;之后发挥自身语言转换能力和创造力将原文以恰当形式转换为译文,使其最大限度的体现原文所反映的世界;但完成了文字转换并非一次翻译活动的真正完结,译后的自查与提高也是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换句话说,理想的翻译教学应让学生理解并参与翻译过程的每一步,从认识原文到确立翻译目标、继而开展翻译活动、最后修改译文和自我提高的这一系列过程中,在达到既定翻译目标的同时,训练学生如何进行语言转换,如何处理翻译活动参与者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按照翻译情境的不同进行翻译决策等,最终完成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翻译能力的发展。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检视当前英语翻译专业的教学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仍把翻译教学看作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项目,翻译活动的独立性和价值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没有获得承认;(吴波,2008)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点评和纠错为主,如此方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经验主义的烙印,不足以全面揭示翻译的认知和交流本质;3)对翻译活动的内涵认识不足,过分强调语言转换,忽视译者、社会环境、翻译目的等因素对翻译结果所产生的影响;4)教学材料陈旧,应用性不强,语言一味追求“高大上”,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翻译能力相脱节;5)缺乏切实有效的学生翻译能力评价体系,考试流于形式,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翻译能力上的成长和存在的不足,从而阻碍其翻译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于以上存在问题,结合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笔者认为,翻译能力并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成绩体现,而是学生在真实翻译场景下的能力体现,包含前期准备、现场发挥、突况应变能力、与其他人员沟通及翻译任务完成后的自我总结和提高等翻译活动的社会文化因素方面的表现。要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这一专业核心竞争力,必须选取适合他们的翻译练习材料和翻译教学方式,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必须强调以下几点:1)语言转换技巧不是翻译教学的全部,在翻译活动中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样重要,培养和提高翻译能力才是最终目的;2)让学生成为翻译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辅导员”,任务是引发和总结翻译活动,真正完成翻译实践的是学生而非教师,让学生在翻译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而又感到“意犹未尽”,从而引发对下一次翻译活动的期待和参与,如此循环往复中自然形成良好翻译习惯,提高翻译能力;3)教材编写应以培养翻译能力为目标,摒弃传统的以直译、意译等训练语言转换技巧为内容的编写方法,引入“语篇性”这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点,选取实用性强又富有时代感的真实语篇,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认知渴望;4)丰富课外翻译实践,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workshop的模式,从社会渠道接受翻译任务,教师引导学生以个体或小组的形式完成,使其在合作和互动中培养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语料的难易程度,过难的材料容易让学生丧失信心和兴趣,过易的材料则容易让学生自我满足而对学习骄傲怠慢;5)学生能力评估体系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无法全面体现学生在翻译能力上的提高或是不足,要将学生在课堂翻译活动及参与社会翻译实践中的表现也纳入考核范围。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