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8 15:51: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审计系统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审计工作人员在对计算机系统数据信息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对于其中所存在的有效、无效数据大多会统一编制在内,而这些数据大多会先进行事先处理,之后再将其列入到计算机之中由计算机对输出结果进行确定。在这些由计算机所确定的输出结果出现之后,审计工作人员就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查看与对比,假设计算机系统所输出的结果和人工计算结果不一致,审计工作人员就需要从中寻找原因。就之前审计经验来分析的话,数据测试的主要目的就是让计算机有效的通过审计的第一步,虽然现如今很多审计工作人员也明白计算机系统运行所带来的审计结果也并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可是审计工作人员却可以借助于这些数据来掌握出一个相应的情况,然后通过这些数据判定来明确系统的可行性。为此,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测试技术一经出现就受到了审计工作人员的重视与应用,尤其是在对计算机系统程序准确性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其价值可谓是十分显著,这一种计算机数据测试能够很好地用于计算机输入事项程序、逻辑以及计算机方式中的应用,同时也能更好地明确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准确性。一般情况下审计工作人员会在工作中借助于这一技术来对利息以及折旧计算进行测试,这一项技术相对而言较为简单,并不需要过多复杂的专业知识,而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无需花费过多成本,审计工作开展的时候也不需要对现有的计算机程序进行修改.
2测试工具有效整合
对于计算机测试工具的有效整合,则涉及到了计算机系统主文档,同时也会涉及到数据测试技术的应用以及虚拟光驱的建设。上上述所提到的这些技术本身就是已经经过整合的技术,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中要想实现数据测试,就必然要依赖于现实实体与虚拟实体的主文档,所以这一过程可以说是真实与虚拟共同进行的过程。为此,计算机的审计可以说是整个审计工作过程中较为关键的一个部分,只有做好这一项工作才能真正保障每一个运行的数据和被检查的程序是保持一致的。一般情况下,计算机所存在的内置编码都直接明确了计算机之中的测试数据,所以也并不会将普通系统运行的结果已经包含到其中,而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于人工操作来进行前期程序设定与处理。计算机工具整合技术的应用,则能够有效的将虚拟数据从测试结果之中有效的移除,这样计算机在开展审核工作的时候,也就能够借助于这一技术来实现实际数据和测试数据的同时运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要想真正保障测试工具的整合能够真正从常规结果之中有效的脱离出来,就一定要在发展过程中制定出较为细致的审核计划,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出其价值,让计算机信息系统得以有效发展和进步。
3并行模拟
在上述所提到的数据测试以及测试工具整合,都属于借助于真实程序来对测试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而并行模拟这一技术则是借助于审计程序来对这些真实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并行模拟技术在正常输出过程中早就已经实现了较为良好的控制效果,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过程中,其中所存在的测试程度、审计程序都会工作起来运用到多余的工作之中,而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大家都十分重视的问题则是其数量。比如说,当计算机信息系统在进行并行模拟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它都是只限于对产品记录进行更新,可是对于时间表以及业绩报告却不会包含在内。由此可见,计算机并行模拟这一功能只能进行综合检验,相比较而言也就更加的适合用在交易审计场景之中,而在展开并行模拟的过程中,其所应用的审计程序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审计程序,而并行模拟这一技术则恶意用于对计算机之中所存在的数据进行处理,这样就能产生出和审计程序都一样的输出结果,然后再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4计算机中经?;崾褂玫纳蠹迫砑?/p>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工作进行探索,笔者也就计算机中经常会使用到的审计软件进行了如下概括:
4.1通用的审计软件
这一种类型的审计软件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信息技术在审核计算之中的价值,这一软件最初的时候是由公共会计事务所研究出来的软件,至今为止也有较长的使用时间,这一款软件大多是被用于那些缺少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力的人员之中,借助于这一软件那些人能够更好地完成各种各样的审计工作,实现数据样本选择、文档查找、结果计算以及检查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另外,还可以实现统计筛选、函件准备等功能。
4.2电脑软件
在计算机计算不断发展过程中,电脑也引起自身低价性这一特征成为了审计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工具,现如今很多电脑上都存在各种各样的软件包,像是Word文档、电子表格等都是审计工作中常用的软件。
4.3智能软件
借助人工智能软件展开审计工作能够实现有效的风险评估,让整个审计工作质量得以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过程中通常又两种人工智能类型软件,一种是神经网络系统,而另一种则是专家系统。其中,神经网络系统主要的功能就是对模型进行有效识别,将那些不规则的账户数据准确有效的标注出来;而专家系统则需要借助于规则的数据库来实现,而数据库中所存在的数据信息则能够为审计决策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郝娟娟.解析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的探索之路[J].商,2013(01):96-96.
【关键词】 信息系统;审计线索;审计规范;审计风险
1954年,通用电气公司运用计算机进行工资核算成为企业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端。计算机信息系统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计算机信息系统也对审计线索、审计工作以及审计规范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笔者从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上述三方面的影响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回顾与评述。
一、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一)对审计线索影响的文献回顾
审计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收集、鉴证和综合运用审计证据的过程。在手工数据处理系统中,存在着大量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对手工数据处理系统的审计,就是建立在这种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之上。而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传统的凭证、账簿、报表等文字记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存储在电子介质上的相关信息。对于组织来讲,信息技术的运用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商业风险,例如日益依赖于计算机系统,消除了传统的纸质审计线索,在电子媒介上保留记录,日益依赖于交易伙伴,减少人为因素的介入,依赖于EDI网络、数据交易系统和过程(Pearson,1996;Pirie & Sheehy,1996;
Ratnasingham1998;Cullen,1995),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关注保存信息系统审计线索问题(Caroline Allinson,2001)。纸质记录的消除也给管理层和审计人员带来了相当重要的问题,纸质记录仍然需要被保留,因为它们可以保证“充分的数据以恰当的格式和足够长的时间被保留,以满足法律和审计的需要,提供会计责任的依据”(Jamieson,1994)。审计师事务所应当强调对控制的可靠性测试,而不是实质性测试,因为随着对计算机控制的日益依赖,减少纸质文档,审计线索将不会长时间的在线保留。由于审计证据类型和地点的改变,仅有少量纸质文档或者没有纸质文档,传统实质性测试将很难执行,这时也会考虑大量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Jamieson,1994)。审计人员不能认为EDI环境是更加简单和自动化,在执行控制测试时,识别证据的类型和地点与以纸介质为基础的系统不同,审计人员需要测试和评估电子签名,更进一步的,审计人员需要执行对相关控制和主要证据更广泛的收集,超越具体循环或子系统提供必要的证据。同时,一些形式的证据由于在组织、交易伙伴或增值网(VAN)中信息保留政策,不可能存在很长的时间。审计人员需要考虑将什么时候收集证据(Stein & Rittenberg,1995)。计算机网络环境已经对审计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必要以风险导向审计观念为主导,实施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详细审计。网络环境下的详细审计应当借鉴早期详细审计的具体做法,将详细审计的重点定位于系统的输入口,对于电子化、网络化的原始凭证,在进行逐项审计之前,必须对其网络传递安全性进行确认(庄明来,2003)。审计线索的变化也对审计准则的制定与颁布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6年颁布的审计准则之中,多处涉及电子审计证据的获取与检查,以及其可靠性和相关性鉴证,其中《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明确将电子介质的记录形式列为审计证据,同时认为它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庄明来,2008)。
(二)对我国审计规范制定的启示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用从审计线索中排除了纸质文档,其本质是消除了许多传统的内部控制方式,需要审计人员在思想观念、审计工作组织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的转变。审计线索的变化也催促着制定与相关审计规范以应对审计线索发生变化后的审计取证问题。ISACA为应对审计线索发生变化后,审计取证所面临的各方面问题,并实施了信息系统审计指南第22号《计算机取证》。在审计指南第22号中,ISACA首先对计算机取证进行了定义,其次对审计人员在审计取证中的电子数据传输有效性识别、各方交易内容的识别、欺诈识别以及审计取证中的数据?;?、数据获取和审计报告中审计证据选取等问题提供了相应的指南。因此,为应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审计线索的影响,我国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尽快制定与颁布计算机取证方面的规范。
二、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一)对审计风险影响的文献回顾
信息技术的运用历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以及信息系统审计效率的同时,也给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审计风险。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组织带来了新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外部审计人员以及IT专家应当在评估和管理这些风险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通过调查发现内部审计人员主要集中于传统IT风险与控制,例如IT资产?;?、应用程序、数据完整性、隐私和安全,很少关注系统的开发与获取问题(Dana R. Hermanson etc,2000)。进行信息系统审计时,必须识别与新技术相联系的风险,内部审计应该通过建立、监测预警指标和运用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程序关注高度优先领域。有意义的早期预警指标能够识别威胁以及提供精确程度高的现场指标,对现场指标的需求是基于对没有检测到的威胁经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发生的考虑(Burns & Sorton,1991)。同时,Burns和Sorton还认为电子信息传输中的早期预警指标应该强调揭示三种类型风险因素,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控制结构风险。Sally Wright和Arnold M. Wright(2002)通过对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系统审计人员进行调查发现,识别供应链ERP子系统与支付子系统存在着较高的控制风险和安全风险。对企业ERP系统的鉴证活动应将重点放在对系统过程的鉴证,而不是将重点放在信息系统输出结果的鉴证上。Kinney(2003)认为理解信息技术对风险、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影响,需要深入理解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在企业组织运用信息技术中的不同影响。Diane Janvrin等(2009)对与计算机相关程序的运用以及控制风险评估和事务所大小是否影响计算机相关审计程序的运用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计算机审计程序的运用取决于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系统的了解以及与计算机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测试。而且,42.9%的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程序的运用依赖于内部控制,这个比例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会更高。
(二)对我国审计规范制定的启示
信息系统的风险,同其它审计对象的风险相比,更具有隐蔽性,破坏性更强,舞弊手段及方法更为先进。为引导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应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强化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有关风险评估方面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外准则制定机构相当关注信息系统审计风险问题,为引导审计人员应对审计风险,ISACA早在2000年就的信息系统审计指南第13号《审计计划中风险评估的运用》。我国在信息系统审计的风险评估方面还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因此,为应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我国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尽快制定与颁布信息系统审计风险评估方面的规范。
三、对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影响
(一)对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影响的文献回顾
电子数据处理、MIS、ERP等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类社会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与方式,但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欺诈和舞弊的犯罪事件也不断出现。1973年1月,美国“产权基金公司”的保险经验商利用计算机进行欺诈,诈骗金额高达数亿美元,负责该公司审计的事务所也被判赔偿损失,这件事情引起了美国审计界的震惊,使得人们开始重视信息系统审计 。国外审计准则制定机构为满足信息系统审计实践的需求也不遗余力的致力于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制定与颁布。AICPA于1974年发表了《电子数据处理对审计人员影响的调查与内部控制评估》成为对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实施审计的标准,为信息系统审计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也于1976年发表了《使用电子计算机的会计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质问书(修订案)》、《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审计标准及审计过程案例》和《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审计方法》等,作为对信息系统审计执行的强制标准。美国EDP审计师协会1984年的《EDP控制的目标》提出了信息系统的系列控制标准,随后于1987年了《信息系统审计的一般准则》,为信息系统审计活动提供了一般准则,指导审计人员的审计实践活动。而日本通产省下属的“计算机安全研究会”于1985年发表了《IT审计标准》,认为“随着信息系统网络化的进展,仅仅是系统内部的审计是不充分的,有必要尽早地引入由具有专门知识与技术的、与系统没有直接关系的第三方(信息系统审计师)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等进行全面检查……”等观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化及网络化,如何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和有效变得越来越重要,审计实践对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美国EDP审计师协会也于1994年正式更名为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致力于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审计指南以及审计程序的颁布。截止2010年4月,ISACA共了16项基本准则、41项审计指南和11项作业程序,对信息系统审计的程序、技术、方法以及目标等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规定。为配合外部审计人员的信息系统审计活动,国际内审协会(IIA)为适应信息系统审计的需要也于2006年颁布了IT风险评估指南(GAIT)与全球技术审计指南(GTAG),GAIT是为管理者和外部审计师提供了一种识别IT控制中的关键控制点的方法,而GTAG中用于解决董事会和高级经理关心的问题,提供了有关信息技术管理、控制或安全方面最及时的问题。截止2009年9月,IIA共了12个全球信息技术审计指南。与此同时,IT治理协会(Information Technology GovernanceInstitute,简称ITGI)在吸收借鉴了41个国际性文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1996年、1998年、2000年、2005年分别颁布了Cobit1.0,Cobit2.0,Cobit3.0,Cobit4.0,并于2007年5月将Cobit更新到4.1版本。信息系统审计领域这一系列规范有利于指导审计人员从事信息系统审计活动,为整合信息系统审计领域的已有规范,并弥补ISACA所的基本准则、审计指南以及审计程序的不足,ISACA于2008年4月又推出IT鉴证框架(ITAF),借助统一的框架整合这些规范。尽管ITAF目前还只是一个由基本准则(包括一般准则、执业准则和报告准则)、审计指南、工具与技术三部分组成的框架结构,但ISACA则希望ITAF作为一个“活文档”,可以在该框架下不断完善。
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等工程的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实践也得到迅速发展,“透过计算机审计”①已经成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必然。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与网络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政府和信息系统审计实践部门也开始重视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制定与。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在2005年了《计算机审计操作规则》、《审计中间表创建和使用管理规则》和《数据分析报告撰写规则》等操作规则之后,又于2006年9月了《信息系统审计操作规则》、《网上审计操作规则》以及《审计数字化应用规则》等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规则。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为了规范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活动,保证审计质量,于2008年根据《内部基本审计准则》制定并颁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 号――信息系统审计》。尽管“内审准则28号”存在诸多缺陷,却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与此同时,为了应对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企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如何在当前条件下完善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以指导信息系统审计实践。李丹(2002,2003)对我国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紧迫性、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信息系统审计面临的问题包括审计观念的转变、信息系统审计的专业人才以及行业准则与实务指南,应加快行业准则与实务指南的制定。汪家常、许娟(2003)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计算机审计准则缺乏操作层次规范,弱化实际应用性,内容时效滞后,内控制度过于笼统,审计风险评价乏力,重构我国计算机审计准则系统,应本着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原则,科学规划一般准则和具体审计指南。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计算机审计准则时,应保持中国特色。王景东(2003)认为目前我国信息系统审计是计算机审计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既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能够指导实践的规范和准则体系,也没有较为成熟的适合实践的可供借鉴的案例和经验。胡晓明(2005)提出我国应在国家审计署下成立专门的信息系统审计研究中心,负责对信息系统审计标准、操作指南、职业规范体系进行研究。陈婉玲、杨文杰(2006)在介绍了ISACA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及其发展的基础上,简要讨论了我国计算机审计发展的现状与准则建设情况,提出了我国在建设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时,可以借鉴ISACA的做法,也采用三个层次体系结构,以基本准则为核心,统领审计指南和作业程序,从而使整个准则体系不断扩展、完善。唐志豪(2007)认为信息系统审计包括技术性规范和社会性规范,其中技术性规范是指信息系统审计标准,社会性规范是指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庄明来、吴沁红、李俊(2008)回顾了与信息系统审计相关的规范发现,我国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主要参考ISACA组织颁布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和我国审计准则中关于计算机审计的部分,这种现状不适合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现状,也不适应信息系统审计事业的发展。我国在制定专门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时应注意准则体系问题、准则制定的方法问题以及信息化相关法规的完善等方面。张金城、黄作明(2009)对我国与信息系统审计相关的规范进行了回顾,认为我国至今仍然没有正式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
(二)对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与研究的启示
电子数据处理、MIS、ERP等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原有审计准则已经不能满足对信息系统审计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原有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新的审计准则以满足对信息系统审计的需求。国外审计准则制定机构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对信息系统审计规范进行理论与实务研究,在审计规范的数量与质量方面都优于我国。因此,在呼吁我国相关准则制定机构加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同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国内学者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研究大都在简要介绍ISACA审计准则以及与计算机审计相关的准则,没有对ISACA所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进行完整系统的研究。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信息系统审计实践中,部分审计机构为更好地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活动已经开始尝试着颁布适用于指导和约束审计人员行为的信息系统审计操作规则,如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于2006年9月的审计信息化操作规则,但这些实践在学术研究中并没有得到体现,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没有真正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基于以上对国内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研究现状的认识,我国在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厘清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结构与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发展的摩尔定律使得其发展日新月异,新兴的信息系统审计领域不断出现,分析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结构与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在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无法跟上的时候指导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二是对国外信息系统审计规范进行完整、系统的回顾与评述。国外存在着大量诸如ISACA审计准则、GAIT和GTAG以及Cobit等审计规范资源,深入分析这些审计规范有助于夯实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完善基础;三是国内学者对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现状的研究基本上都停留在介绍我国与信息系统审计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对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供给与需求不均衡的深层次问题缺乏探讨。因此,有必要深入剖析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现状;四是分析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框架结构,同时对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路径选择问题进行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1] Pearson, M.Auditing in a paperless environment[J].Ohio CPA Journal, 1996, Vol. 55 No. 3:31-32.
[2] Ratnasingham, P.Internet-based EDI trust and security [J].Information Manage- ment and Computer Security, 1998, Vol. 6, No. 1:33-39.
[3] Cullen, S.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issues [J].Perspective on Contemporary Auditing, ASCPA Audit Centre of Excellence, 1995:58-66.
[4] Caroline Allinson.Information Systems Audit Trails in Legal Proceedings as Evidence [J].Computers & Security, 2001, Vol.20, No.5:409-421.
[5] Jamieson, R.EDI: An Audit Approach, Monograph Series 7[J].The EDP Auditors Foundation, USA, 1994.
[6] Dana R. Hermanson, Mary Callahan Hill, Daniel M. Ivancevich.Information Technology―Related Activities of Internal Auditor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0 supplement, vol.14:39-53.
[7] Diane Janvrin, James Bierstaker, D. Jordan Lowe.An Investig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se of Computer-Related Audit Procedures [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9, Vol. 23, No. 1:97-118.
[8] ISACA IS Standards, Guidelines and Procedures for Auditing and Control Professionals [R].ISACA, 2009.
[9] IIA.GAIT Summary[R].2007.
[10] 刘杰.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1] 李丹.美国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审计,2008(3):25-27.
[12] 李丹.信息系统审计――传统审计的一场革命[J].中国审计,2002(3):57-58.
[13] 李丹.信息系统审计系列专题研讨(一)信息系统及控制审计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审计,2003(1):67-69.
[14] 汪家常,许娟.计算机审计准则体系重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4-57.
[15] 王景东.财政审计的深化:信息系统审计[J].中国审计,2003(5):77-78.
[16] 庄明来,吴沁红,李俊等.信息系统审计内容与方法[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17] 庄明来,阳杰.美国IT控制的审计规范体系解读与启示[J].经济管理,2009(11):125-129.
[18] 胡晓明.我国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战略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5(5):204-206.
[19] 唐志豪.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结构研究[J].财会月刊,2007(3):59-61.
一、项目的开发背景及公安消防部队审计现状
(一)项目开发背景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在审计领域,会计信息化使审计信息、审计方法、审计技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会计信息电子化的形势,如何不辜负各级党委领导对审计工作的希望,切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加强部队建设等方面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是摆在审计部门面前的首要课题。按照国家审计署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审计信息化应逐步形成“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审计模式,实现审计监督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规避审计风险,切实发挥审计部门“出效益、保廉政、促管理”作用。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应该把审计信息化建设纳入部队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并提出了依托公安三级网络构建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构想,通过研发审计软件推动全省消防部队审计工作的全面发展,不断加强审计监督,实现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二)公安消防部队审计现状
经过调查研究,公安消防部队主要设有公安部消防局、省总队两级审计机构,市支队没有审计机构,仅有部分专兼职审计员,存在着监督网络不健全,审计人员偏少、审计任务繁重、审计资源整合度不高的问题,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运用网络远程审计作业与管理的现代审计基本没有开展。尤其是消防部队财务信息化建设走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前列,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使用会计软件进行核算与管理,而长期以来审计人员采用老式的审计查帐方法,不仅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较低,而且对审计工作风险的预见和控制程度不高,迫切需要以先进的审计信息化系统改变审计工作现状。
(三)公安消防部队审计信息化建设可行性分析
1.硬件环境
目前全国公安消防总队以上专职审计人员全部实现人手一台微机或笔记本电脑的配备,部分总队、支队专兼职审计人员实现了笔记本、台式机双配备,具备外出就地审计和在办公室远程审计的基础。尤其是近几年来,公安消防部队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加大了对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消防总队、支队硬件环境良好,拥有专用计算机机房和专用软件服务器,并且有专人负责管理,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软件和网络环境
各总队服务器软件平台主要依托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2000数据库系统。单机主要采用windows xp或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各消防总队网络运行依托公安三级网络,省、市、县网络健全,基于BS架构的办公网络系统依托三级网运行良好,各总队自行开发的基于cs架构的消防业务相关软件也在正常运行。总队级软件环境和网络环境已经十分稳定和成熟。
3.财务软件运行状况
目前公安消防部队支队级以上单位大都使用财务软件主要包括武警部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武警消防票据管理系统、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用友NC、用友U8、事行财务软件等,其中用友NC财务软件是在各总队服务器上使用,武警部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武警消防票据管理系统已在部局、总队、支队和独立核算的大队四级单位应用(一些大队也在使用票据管理系统)。消防部队正在对各省财务软件进行统一和规范,逐步实现以武警部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主的财务软件运行模式,目前武警部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开发了部队行政经费账套、消防业务经费账套、基建经费账套,基本满足了消防部队财务工作现状。武警部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SQLserver数据库设计开发的财务应用软件,对于审计所需基础数据的采集极为有利。
目前消防部队各级单位硬件软件环境配备和财务软件应用、网络运行状况,可以实现远程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采集、远程审计和联网监控等审计功能,已经具备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
二、项目的预期目标及效益分析
(一)项目的预期目标
在金盾工程的整体规划下,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消防部队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将审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审计中解放出来,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资源,完成审计工作机制和体制创新,更好的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
(二)审计软件开发的效益
通过开发审计作业系统、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和联网审计系统,实现网上审计、远程审计、远程审计指导与管理、实时监控、网上数据传输等功能,完成审计监督的“三个转变”,保证各类审计业务数据采集、传输的顺畅、有效,同时推进消防审计管理和消防审计行为的透明、规范、高效,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经济活动违法违纪行为,避免资金使用损失浪费,发挥预警监督和保障作用。
三、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
公安消防部队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按照审计作业系统、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联网审计系统三部分进行设计,分别满足审计工作业务、管理和联网审计的需要。
(一)审计作业系统
审计作业系统主要是为满足日常审计需要而设计的。作业系统按照审计工作开展顺序设计了审计工作流程,分别为数据采集转换、审计项目建立和审计项目作业。审计工作流程设计能够引导审计人员按照流程步骤实施审计项目,操作起来更加直观、方便、快捷。在数据采集转换上,系统提供了强大的采集转换工具,数据采集不仅支持总队、支队目前常用的财务软件,同时还提供了市面上流行的常用200余种财务软件采集接口,能够满足采集工作需要;数据转换全面支持国家标准数据的引入,以及消防部队支队以上单位目前使用的财务软件的现状,较为智能化地完成数据转换、科目库处理、分类账处理、自动生成科目余额表和会计报表,能够实现自动账证核对、账表核对、账账核对、凭证检查等功能。系统还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审计查账工具和查账专家功能,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定制各种查账方案,也可以根据实地检查需要自行设定查账条件,充分利用软件内置的计算、对比和分析功能,账务查询分析更加科学。同时作业系统具备合同审计、预算审计、固定资产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功能,进一步拓展了审计工作范围,基本涵盖了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审计作业系统具体内容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1.数据的获取和数据转换设计
针对目前消防部队使用的财务软件,审计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多种数据获取的方式。一是能实现联网取数(见图1),即通过公安网络实现取数接口直接连接财务软件数据库,完成取数工作;二是能实现利用定期备份的数据取数。即通过将备份数据恢复到本地计算机,再通过审计软件从本机取数;三是能够单机取数(见图2),即使用审计软件的取数工具在财务服务器上将数取出来之后利用移动存储工具拷贝到审计服务器上。四是利用智能客户端取数。即在被取数单位的机器上安装智能客户端??突Ф丝梢园凑丈瓒ǖ氖奔渥远杉?,数据采集完成后客户端将采集的数据自动上传至审计服务器。
2.审计项目的建立设计
审计项目建立是审计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审计信息系统按照设计了方便实用的项目建立流程。审计人员可以按照流程顺利完成建项工作,建项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选择项目类别、项目阶段、参与项目的人员及相关职责、所需要的账套数据等。项目建立完成后所选人员可以按照不同的职责权限对项目下挂的账套数据实施审计查账。
3.审计项目作业功能设计
审计作业系统按照审计工作流程分为“审前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终结阶段”。
① 审计准阶段
审计准备阶段包括:“计划管理”、“项目管理”两项功能,对审计项目的开展,提供“资料准备”、“项目准备”、“历史资料查看”、“审前调查”的服务功能。
② 审计实施阶段
审计实施阶段功能模块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在现场作业过程中对审计对象财务数据运用“审计工具”相关功能实施分析、查询、复算等操作支持服务。同时定制了三项审计工作流程,即:“审计工作流程”、“审计程序流程”、“审计底稿流程”。审计工作流程的定制加强了对审计工作的管理,充分发挥审计软件的管理作用。
审计实施阶段的功能设置包括八个方面:即“获取资料管理”、“审计会议管理”、“审计谈话管理”、“内控测评管理”、“审计程序管理”、“工作底稿管理”、“工作底稿汇总管理”、“审计组交叉复核”
③ 审计终结阶段
审计终结功能??橹饕峁┒陨蠹票ǜ娴闹谱?、审计对象意见管理、审计报告呈批、审计报告批复的管理服务。
审计报告阶段的功能设置包括七个方面:即:“审计报告管理”、“征求意见管理”、“组外意见管理”、“审计报告呈批、“审计报告审批”、“审计作业结果管理”、“跟踪审计”。
(二)审计信息管理系统
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为满足审计工作中对审计项目、审计档案、审计资源和审计业务工作的管理需要而设计的。其主要功能包括:基本信息管理、审计对象管理、业务计划管理;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复核、审计终结阶段模板管理;审计档案管理管理、领导查询功能、台帐报表功能、审计支持功能、审计信息管理功能、公共信息管理、业务办公功能、网络教育功能、软件系统管理功能。以下分别说明。
基本信息:包括计划类别、审计方式、文书管理、项目类别;
审计对象:包括对象管理、行业信息;
业务计划:包括项目计划、计划列表、计划变更、备用计划、编号维护;
审计准备:包括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审计通知书、下达项目数据;
审计实施:包括工作底稿、审计日记、其他实施文书、编号维护、提取作业数据;
审计复核:包括数据提取、复核管理、提交归档;
审计终结:包括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等;
档案管理:包括档案管理、借阅审批、可阅文档、档案案卷目录管理、档案目录分类维护;
领导查询:包括应上交、已上交、罚没查询、进度查询;
台帐报表:包括台帐录入、报表查询、设置(台帐字典、报表字典、单位信息、报表分类、报表插件);
审计支持:包括法律法规库、审计专家库、审计案例库、审计经验库、审计方法库;
审计信息管理:包括审计工作信息、审计信息通报、审计要情、大事月报、其它;
公共信息:包括公告栏、公共论坛、内部制度、通讯录、电子刊物、局内主页;
业务办公:包括未办事宜、在办事宜、已办事宜、阅件、外出代办、常用意见网络教育:提供多种培训方式,保证审计人员可以全天候,不受地域和空间限制地多层次培训。培训材料支持视频、培训文件和业务资料,实现网上远程培训教育;
网络教育:提供多种培训方式,保证审计人员可以全天候,不受地域和空间限制地多层次培训。培训材料支持视频、培训文件和业务资料,实现网上远程培训教育;
系统管理:系统配置、数据维护、数据接口、数据备份、部门定义、人员定义、流程定义、流向定义、角色定义、权限维护。
(三)联网审计系统
联网审计系统,要求实现作业的联网、审计对象的联网。实现从大队、支队到总队的财务数据联网。对于在网的财务系统可以实时的获取财物数据并进行在线的审计,对于不在线的财务数据建立报送通道,可以通过在线下达审计通知书的方式获得。
1.数据远程采集与传输
通过全国公安互联网络,公安部消防局与各省消防总队、总队与支队服务器等进行逐级网络互连,实行定期或实时采集审计需要的被审计单位或下一级单位数据,完成被审计单位数据的分配、权限管理以及加强监管的需要。
通过数据安全认证??椋Vな莶杉⒆洹⒋娲⒌陌踩?,数据采集仅仅采集与审计相关的账务系统数据。
2.数据转换系统
数据采集至联网审计系统中,由数据转换系统完成数据转换。数据转换不但全面支持消防部队内部使用的财务软件系统,如军财系统,还支持市面上流行的财务管理软件,如用友、金蝶、浪潮等,便于各级审计部门更好开展工作,进一步增强针对性。
3.联网审计业务基础平台
联网审计的远程取数与审计作业是全面联网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各级审计部门管理应用的切入点。要建设一个可扩展性、功能强、标准化、高度集成的软件工作平台,满足与审计部门各类信息管理系统的互通协同、与审计作业软件数据交互的要求,为实现业务事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打下基础。
架构能承载总队、支队各项业务的作业平台,整合总队现有信息资源、硬件、网络资源,建设一整套优秀的服务器及网络设备、搭建一个内部信息沟通及工作信息沟通的优秀网络。
4.审计预警监控
基于安全、经济、便捷的网络条件,建设各省对所属部队财务活动进行实时审计监控系统,实现监督的无“缝隙”。各省消防总队审计部门随时可以对所属消防支队的财务的核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收集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最新会计信息和有关经济业务信息,并实时审计监督,审计的时效性将大大提高。审计从事后审计转变为实时审计,并从静态审计走向动态审计。
审计预警监控主要包括为七大功能,即:预警初始化、科目使用规范性预警、科目余额方向正确性预警、挂帐科目预警、大额支出预警、较大增幅支出预警、资产负债表预警。在获得必要权限的前提下,利用审计接口软件实施网络审计,可以完整、快速地获取被审计单位会计和经济业务数据,并作进一步的计算、分析、检查和核对,大大减少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量和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关键字:会计电算化 系统审计 现状
前言:21世纪初的世界,以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电算化﹑化、数据化、知识化已成为的主旋率。高速度、低成本、虚拟化的,不断创新的模型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会计模式。近年来随着电算化系统和网络工具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运用,会计的信息存贮方法、核算形式及内部控制方式随之发生了改变,同时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和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会计资料和经济信息失真的现状要求我们加强和突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会计电算化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不同的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条件使用了不同方式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因此,开展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是新形势下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进行会计电算化审计面临的现状
由于各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使用要求和环境大不相同,的程序也各具特点。从使用的系统来看大致分为购置的商用会计软件系统和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系统两种类型。不同的电算化系统虽然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有着共同的优点:①输入、处理、统计、查询、输出及维护功能较完整全面,界面设置较好;②操作简便, 实用性强,大大降低了人﹑财﹑物的消耗,并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③一般具有较强的检测排错功能和统计处理功能,有较好的保密功能和安全性。 然而各种会计软件自身的缺陷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比如:各种会计软件的数据库千差万别,其防范保密措施也各显神通,给审计人员开发通用的审计软件带来困难; 在系统安全方面及内部控制方面也需要人工予以辅助来加强系统的管理,有的数据库没有加密,可以随时打开修改数据,就要求管理者制定规章制度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
二、开展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的必要性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改变了会计的信息存贮方法、核算形式及内部控制方式,对审计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是审计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目标的必然要求。
真实性着重解决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是否确实存在,有关资料记录是否客观、全面、准确。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通过直接输入数据,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得出结果,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式处理有关的会计事项,从而得出错误的结果。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是审计监督财政财务收支合法性目标的必然要求。
合法性着重解决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规和规章规定,有关资料编报是否符合财务通则、会计准则及有关制度规定。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转变为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且多数情况以计算机内部控制为主。如果计算机内部控制设置不当,没有形成有效的控制,就给人以可乘之机,甚至可能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给企事业单位招致严重的损失。
(三)、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是审计监督财政财务收支效益性目标的必然要求。
效益性着重解决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是否经济合理,富有成效。 如果被审系统的内部控制健全有效,会计软件功能正确可靠,则可减少数据文件实质性审查的数量和范围,反之,则应扩大实质性审查的数量和范围。
三、会计电算化审计方法
会计的电算化必将导致会计电算化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的本质是审计与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其目标是通过审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评价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监督服务,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 审计内容上需要重点对其系统内控进行审计,以及对其电算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计。
(一)、系统内控的审计
对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可经过概括描述﹑初步评价﹑综合性测评﹑总体评价四个步骤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1. 审计人员要通过对会计软件的以及实地观察、查阅系统的文档资料等办法,做到对系
统内部控制的初步了解,将它概括描述出来,做到心中有数。
2. 侧重于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合理性。首先看内部是否具有相互牵制和制约作用,职能权限的管理是否恰当。例如凭证的输入与审核是否由不同人员进行。这种控制不但要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每个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还应在系统中采用密码控制﹑有效口令控制﹑数据加密等手段,防止越权行为的发生。其次看是否采取了严格的输入和输出控制措施,来保证系统输入和输出信息的可靠性。例如:输入凭证的完整性、是否具有凭证的试算平衡控制、凭证的编号是否按顺序设置,有无重复号码、凭证的借贷方金额是否相等、对由计算机发现的错误是否拒绝接受并予以提示,改正错误后重新提交系统并作好错误记录; 未经授权批准的人不能接触输出资料,打印输出的资料是否进行登记,并经有关人员检查后签章才能使用或予以保管等等。再次看是否采取了适当的处理控制措施,来保证会计数据处理准确性、完整性。例如:是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才能执行登账、对账、结账等会计处理操作;系统是否具有防止或及时发现数据出错的措施;对非正常中断是否具有恢复功能;系统是否具有防止非法篡改的功能等等。最后看机房是否具有安全?;ご胧⑸璞甘欠窬哂斜;ご胧┑?;数据文件是否具有备份措施等。
3.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性测评, 测评上条中设置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得到认真执
行。对计算机内部控制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测评,对手工控制则可以采取如观察法、实验法等手工测评方法。
4. 通过考查系统内部控制中有哪些比较满意的措施、是否能够通过符合性测试,符合程度如
何、内部控制是否可以信赖等,对内部控制进行总体评价。
(二)、系统电算化过程和结果的审计
在系统中,输入的原始数据、处理的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都是以数据文件的形式存贮于电、磁介质或打印输出在纸质账页上,要对系统电算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等进行评价,必须对数据文件进行审计。数据文件审计可以是对打印输出的数据文件进行审计,也可以是对存贮在电、磁介质上数据文件进行审计,前一种数据文件审计与手工系统中对凭证、账簿、报表的审计与技术相同,后一种数据文件的审计则需要运用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查。通常,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审计效益和审计质量,采用后一种审计方法。即可直接从系统中取得所需数据。对于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审计人员可以复制它的数据库,直接用计算机语言或采用计算机语言编制辅助审计程序访问数据库,可对整个数据库或选定的数据进行复核,可有效地执行大量数据的验算、重新分类及汇总工作,可详细地检查数据库的,按指定的标准查找记录,总之,根据审计目的进行计算和处理,并按照审计要求输出审计信息;对于购置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由于软件公司对其软件的设计过程、数据结构采取严格的防范和保密措施,直接打开其数据库的困难较大。但较完整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一般都建立了查询、对账、统计或财务、通用报表等功能,审计人员在对被审系统的数据文件进行审计时,可利用这些功能完成部分审计任务。例如利用被审系统的查询???,可以按指定的条件查找数据文件中的数据。
摘要:随着财政体制改革深化,很多地区的教育系统已全面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峒萍泻怂阒贫鹊氖凳?,会伴随着自身的特点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产生新要求,使教育部门内部审计工作充满了新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对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的内部审计思路、方法、程序、规范做出适当的调整。
关键词 :会计集中核算;内部审计;影响;对策
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和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及联系
(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和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
1.什么是会计集中核算?会计集中核算,是对不改变自主权的单位内部职能实行了集中管理,统一核算,大大提升了核算进程,从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峒萍泻怂阈枰裱に愎芾硖逯撇槐湓?,年度经费预算有上级财政部门通过审核以后,批复给各单位部门,并送往会计核算中心。同时,各个行政事业单位也要遵循资金的使用权,财务的所有权以及审批权不变,会计集中核算仍遵循一个会计法律责任主体。各项经费支出由单位自己审批并承担相应的会计法律责任。
2.会计集中核算的目标实现与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衡量。(1)看是否减少了会计人数,提高了核算效率。提高核算效率是集中核算的目标之一,通过集中核算实践,一般来说一名会计平均可以完成10 个单位的会计核算,效率明显。(2)看是否有利于原来内部财务控制?;峒浦行耐鎏峁┰卤?,这样原单位领导不能及时掌握本单位财务状况,单位业务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影响。(3)从会计核算中心角度看,中心的会计并不参与单位的具体业务,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看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票据是否合法有效。
(二)会计集中核算与内部审计之间的联系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原单位对于资金的所有权和分配权以及行使的职能权利不变,对于财务管理机制,会计机构的核算及监督相互分离,相互补充,成为独特一体的会计管理形式。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对于内审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改变了内部审计工作目标,主要体现为:注重外围调查,扩延审计范围,实物清查等工作。纠正了审计以往的“差错纠弊”的工作重心,在审查过程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不断地改进,不断创新,听取不同意见,明确分工,相互合作,相互配合,达到内部协调统一依法完成。
二、教育系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内审工作内容无法适应新形式要求
目前教育局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包括教育系统各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和离任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仅此两类审计已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式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拓宽自身的工作内容,加强对资金效益、管理风险、制度健全等方面的有效评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到位
内部审计机构必须独立设置,它是一个单位内部的用于对本单位进行经济审查的重要部门,主要用来对本单位各项业务的合法、合规进行审查,同时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独立的建议和意见,目的是帮助本单位各个部门合法经营、合规经营。在机构、部门精简后,各市区教育局几乎都没有设置独立内部审计机构。有的区教育局内部审计与财务部门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而核算中心工作又受财务科领导,这样就出现了财务科集核算中心、内审科于一体,产生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还有些区教育局将内部审计职能设置于监察室,而监察人员多半是纪检政工干部出身,不具备相应的财务及审计专业知识和审计手段。这样的合并机构均不能充分体现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三)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人员的要求很高,既要是专才,也必须是通才,一方面要熟悉审计知识、财务知识,同时要掌握法律知识,包括经济法、税法、国际法以及国家发方针、政策等。目前各区教育局内部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由核算中心现任会计人员特邀兼职,不仅缺乏工作独立性而且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审计培训,知识面局限于财务方面,缺乏相关的审计知识和审计手段,使得我们的内部审计工作多从凭证和账面查找问题,很难从实际工作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
(四)责任界定容易模糊
进行会计集中核算,使得会计责任的界定易于模糊,与会计法的规定不易协调。《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而会计集中核算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改变了主体资格,相应的权利也会发生改变,例如监督权、核算权等。审计部门如果查出问题,例如核算问题等,究竟由谁承担责任,这个没有明确的说法,如何处理也没有明确说法,这样必然导致责任与权利不统一,无疑加大了审计难度,也加大了处理难度。
(五)新形势对内部审计要求的提高
新的财经制度和财务管理模式要求内审工作也必须不断跟进和发展。原始的内部审计侧重点是注重事后审计,但经过教育系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加强了会计监督与核算职能,规范了会计行为,对会计人员的考核也越来越严格,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也在明显提高,事后审计意义已不大,审计的重点应转移到事前和事中审计。
三、教育系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内部审计的工作方向与对策
(一)正确处理好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内部审计实际是服务职能和监督职能的统一。既强调监督功能,也强调服务功能,当然监督是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在面对外部对象的时候必然强化内部审计服务性,在对内部时更强调审计的监督职能,其实无论是监督职能还是服务职能,归根结底都是为审计对象服务的。
(二)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加强独立性
必须按照独立性的要求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同时必须配备有专职的内审人员。对于内设部门精简和人手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这样既可以解决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又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为适应新形势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需要我们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的内部审计队伍。从三个方面打造内部审计人员:一是深化内部审人员知识结构。长期以来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较窄,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内审工作的需要;二是突出内部审计人员思维模式的打造。三是审计也是一种沟通交流的过程,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要善于和单位内部人员以及外部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这样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四)调整思路,改进方法,打开内部审计新局面
会计集中核算后,什么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调整是第一位的,没有调整也无法体现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势。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手段调整,在信息化的今天,要大力使用计算机,例如云计算等,为审计提高效率;二是加强外围审计。会计集中核算前的内部审计主要审查本单位财务部门提供的资料,而主要精力集中于自身材料,往往很难拓展思路,也很难有什么好的审计结果能帮助企业拓展思路,提高效率,而会计集中核算后的内部审计,可以更加全面的反应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以为可以采用更加丰富的审计手段和方法,如实物清查、追踪审计等。三是要充分的利用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势,在对情况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发现管理和制度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四是要变传统的、以账目为基础的普查式审计为综合的、渗入式的审计;要变传统的防错纠弊式的审计为绩效审计和制度基础性审计;要变检查财务收支合法、合规性的审计为完整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审计;要变传统的详查法、审阅法、核对法为分析法、抽查法。
五)实时调整审计工作重点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各个单位的财务收支的监督,规范了学校的会计核算。根据这一变化,审计的重点也应有所调整,尤其要加强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根据一定标准形成对比分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经济评价信息,提出改善内部管理建议的依据;加强跟踪审计,与定期审计、专项审计以及离任审计相结合,形成长效机制。
(六)对审计的方式、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审计方式有单兵作战和联合审计等,对一般的问题可以采取单兵方式,而对重点项目、难点问题单兵作战的效果就不会理想,采取联合作战的方式效果应该更好。联合作战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共有以及信息的共享,对于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速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
会计集中核算对内部审计带来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也不能忽视它给内部审计带来的影响。研究教育系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对内部审计的影响,是要让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沿着良性的、健康的轨道发展,以更好地促进内部审计工作,使之真正发挥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平. 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勘察设计,2008,08:52-55.
[2]戴晓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对内部审计的影响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1,12:18.
相关定义:
计算机系统指用于数据库管理的计算机硬软件及网络系统。
硬件系统主要由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控制系统和各种外部设备组成。中央处理器是对信息进行高速运算处理的主要部件,其处理速度可达每秒几亿次以上操作。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数据和文件,常由快速的主存储器和慢速海量辅助存储器组成。各种输入输出外部设备是人机间的信息转换器,由输入输出控制系统管理外部设备与主存储器之间的信息交换。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肠神经系统;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受体
[中图分类号] R57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1-0015-0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由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组成的一组肠功能障碍性综合征,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1]。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是胃肠壁内的自主神经系统,具有独立于大脑而行使其功能的完整结构。ENS中含有多种神经递质,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IBS动物模型的肠神经元VIP、SP等神经递质表达增强[2],而IBS患者血中NO、5-HT、SP[3,4]等也发生了变化,提示ENS中的神经递质与IBS的发病机制存在一定关系。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内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通过受体(包括GABAA、GABAB、GABAC等亚型)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GAD)为GABA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被认为是GABA能神经元的特异性标记酶。但迄今为止,关于GABA及其受体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表达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冰水洗胃方法建立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大鼠模型[5],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分析对正常及C-IBS大鼠ENS内GAD、GABAA受体、GABAB受体的表达变化进行研究,以探讨GABA在IBS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模型的建立
SD大鼠10只,雌雄不拘,体重200~250 g,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5只,每日给予0~4℃冰水2 mL灌胃1次,共14 d,灌胃停止后正常饲养。正常对照组5只,每日正常进食饮水饲养,第28天取材。
1.2 取材
动物用戊巴比妥钠(100 mg/kg体重)行腹膜腔深麻后,开胸经左心室插管至升主动脉,先以150 mL的0.025 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pH7.3)快速冲洗血液,再以500 mL含4%多聚甲醛和0.5%苦味酸的0.1mol/L磷酸缓冲液(PBS,pH7.3)灌注固定1.0~1.5 h。灌毕立即取回盲部、距3 cm处的结肠各0.5 cm,并置入含25%蔗糖的0.05mol/L的PBS过夜(4℃),恒冷箱切片。
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切片经0.05 mol/L PBS(pH7.3)洗3次后,分别进行GAD、GABAA受体、GABAB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首先分别用小鼠抗GAD IgG(1:500,Chemicon)、羊抗GABAA受体α3 IgG (1:500,Alamone Labs)、小鼠抗GABAB受体IgG(1:500,Chemicon)抗体在室温下孵育切片过夜,然后分别将切片移入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小鼠IgG(1:100,Vector)、生物素标记的驴抗羊IgG(1:100,Vector)和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小鼠IgG(1:100,Vector)中孵育4 h,最后移入ABC复合物(1:100,Vector)室温下孵育4 h。其中一抗和二抗用含5%驴血清、0.05%叠氮钠、0.5% Triton X-100和0.25%角叉菜胶的0.05 mol/L的PBS稀释,ABC用含0.3% Triton X-100的0.05 mol/L的PBS稀释。上述反应完成后的切片进行DAB和H2O2呈色,然后裱片,脱水透明,DPX封片。
1.4 染色结果分析
应用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切片中各抗体不透光率密度(opacity density, OD)进行半定量分析。OD值代表组织染色强度,即OD值越大,染色越强 。每张切片随机取两个视野进行分析,取平均值。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两两之间的多重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神经网络;配比;配煤成本;计算系统
中图分类号:TP183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宣钢炼焦用煤主要来自内蒙、山西、河北等地,矿点多达数十个,并且质量波动大,来煤不均衡,给配煤炼焦工艺带来一定困难。宣钢一直沿用的配煤方法就是根据单种煤及配合煤的各种化验指标和粘结性进行配煤炼焦,结合生产实践经验进行配煤比的确定,这样既费时又费力,不仅成本高,而且焦炭质量易发生波动,因此,在保证焦炭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快速准确地得到最佳配比和最优配煤成本,是宣钢乃至全国炼焦行业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基于神经网络的炼焦最优配煤成本计算系统采用广泛使用的关系数据库查询语言SOL Server 2000和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Visual Basic 6.0设计,系统内部还调用了优秀的数学软件lingo11.0 和用于神经网络建立和仿真的Matlab软件,通过对该系统的应用,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到配煤比和配煤成本,为炼焦行业及其它同类企业预测配比和生产成本提供一种新思路。
2系统设计思想
系统应用Lingo11.0这款优秀的数学软件,建立了以炼焦成本为目标函数,以焦炭质量(线性关系)为约束条件的配煤比优化模型,并将得到的配煤比代入预先建立的焦炭质量预测模型,从而得到预报的焦炭质量指标,用户如果对得到的结果满意,可将配煤比投入实际应用,如果焦炭质量指标不符合用户要求,可重新调整单种煤配比范围,再次计算最优配煤成本及最佳配煤比。
在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建立上,以往的经验多是建立成为一个线性模型,再通过线性模型的修正达到较好的效果。随着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由于神经网络在处理非线性问题的先天优势,所以利用神经网络来解决非线性建模是个很理想的途径。因此,配煤成本计算系统使用Matlab 7.0中的神经网络工具箱来完成对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建立和仿真。
3 系统功能描述
系统由焦炭质量标准管理、来煤信息管理、计算最优成本、神经网络优化模型等几大功能??樽槌?其中计算最优成本和神经网络优化模型是系统的核心内容,代表了本系统开发的思想和意义。
3.1来煤信息管理
来煤信息数据包含煤场所有矿点及煤种的煤质数据,原始数据存放在外部Excel表格中,来煤信息管理功能是将来煤信息数据从外部Excel表格导入到系统中,便于优化配比时从中选出需要的煤种及煤质数据。。
3.2 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焦炭质量预测模型包括焦炭的灰分、硫分、M40、M10、CSR、CRI等焦炭质量指标,用户可以从外部Excel表格导入预测样本数据。本系统利用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特性及自学习能力等功能,应用BP组合神经网络建立各指标的预测模型。训练样本及测试样本的数量操作者可以自定,本系统使用了40组训练样本数据和20组测试样本数据,。
3.3 配煤成本的计算
根据在保证焦炭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配煤成本的原则,我们建立了以配煤成本为目标函数,以焦炭质量为约束条件的配煤比优化模型。
目标函数,亦称“评价函数”,指在数学规划中,要求在一定条件下求极小化或极大化的函数,即实际优化问题所追求目标的数学描述。确定最优的配煤方案一直是焦化企业所关心的问题,其追求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给定单种煤来源、焦炭质量满足要求标准的条件下,寻求配合煤成本达到最低的配煤方案。即有N种煤源可供选择,从中选出n种煤进行配煤,第i种煤的成本为,配比为,则要求配煤成本最低的目标函数表达式为:
第二,焦炭质量约束条件主要包括:化学组成约束(灰分,硫分),机械强度约束(M40,M10),热性质约束(CSR,CRI)。由于这些约束条件是国家或企业对焦炭质量的强制性要求,因此是必须满足的。
第三,其它约束条件,这些约束不是必须要满足的,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为了某种目的(如:充分利用当地的煤炭资源等),炼焦厂有时可能对某种煤的用量给出最小最大的配比限制,即配煤比的约束(配比范围可由操作人员从界面输入):
b、配比的特殊要求,例如单种煤配比和为100,即
c、企业也可根据商业需求或设备条件设定约束条件。
很显然这是一个非线性规划问题,本项目为了求解非线性规划问题采用了Lingo11.0这款优秀的数学软件,把它嵌入到炼焦最优配煤成本计算系统中,这样就可以方便的得到最终的结果,即最优的配煤比。
菜单中的计算最优成本功能首先从来煤信息中选择所要配的单种煤,然后操作者从工艺和成本角度考虑添加各单种煤的配比限制,系统根据给定的单种煤及配比范围自动计算出最优的配煤成本和最佳配比。由计算最优成本功能计算出的最佳配比是否能够满足焦炭质量要求,需要通过焦炭质量预测??檠橹ぁS没Ы玫降淖罴雅浔却肷窬缭げ饽P?,可得到焦炭质量指标值,用户对得到的焦炭质量指标满意则保存配比退出系统;如果预测出的焦炭质量指标不符合工艺要求可返回到计算最优成本界面重新选择各单种煤煤种或者在单种煤煤种不变的情况下重新限定各单种煤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