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8 17:49: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科技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学年论文;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29-0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一门新专业,目前很多本科高校都已开设,而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本文结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探讨在该专业中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案,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以增强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一)学年论文是该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信息与实践科学专业是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交叉形成的新专业,特别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学年论文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与知识创新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年论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分析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论证、归纳演绎等完成学年论文,有助于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年论文是提高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解决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的综合检验,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缺乏创新内容,撰写不规范,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特点,无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等问题,从而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究其原因,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忽视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靠毕业实习期间突击训练效果并不良好,应在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间断地突出论文写作的训练内容。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资料检索、文献综述、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算法设计、计算机应用、科技论文写作和独立工作等能力,进而促进毕业论文等后续实践环节的开展。主要包括论文选题、教学指导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
(一)论文选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的选题应以教师拟题为主,学生自拟为辅。教师应对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切实把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拟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对选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该专业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掌握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为将来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准备。选题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内容:(1)选题应当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教学训练的基本内容;(2)选题应当注意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对文献检索、实验数据分析、算法设计等内容要综合考虑;(3)题目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努力能完成任务;(4)选题尽量与导师科研课题相结合;(5)选题尽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二)教学指导
学年论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应体现学生个人的见解和写作的独立性。教师在指导学年论文的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讨论,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研究理解和独立思考,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指导学生确定论文选题,明确研究内容,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2)指导学生拟定研究计划,并对其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及计算机应用等;(4)指导学生拟订论文提纲,并对论文的撰写提出指导意见;(5)审阅学生论文初稿,反复提出修改意见,注重论文质量的提高,并督促学生按期完成写作任务;(6)评审论文终稿,评定成绩,并给出恰当的评语。
(三)保障措施
学年论文是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有一系列措施予以保障。(1)必须从制度设计、过程管理和成绩评定三环节入手监控,以保障学年论文质量。(2)组织形式上应多样化,鼓励创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3)加强师资培养,定期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专业进修,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较早接触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另一方面,也要对指导教师责任心和耐心提出要求,激励教师能够全程认真负责地完成论文的指导工作。(4)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电子资源等的建设,为论文写作提供所需软硬件条件,保障学年论文的有效开展。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
一些高校对学年论文重视不够,导致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时责任心不强,学生对学年论文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认识不到位,很多学生把它当成一次作业来完成,忽视了论文的学术性,使得学年论文的整体质量不高。
(二)组织不完善,安排不尽合理
(1)宣传不到位。一些学校对学年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宣传不到位,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学年论文训练不够重视,出现诸多问题。(2)时间不恰当。高校大多将学年论文安排在学期末最后一到两个月进行,而这一时间段正是学生准备期末考试的时间,时间上的冲突,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应付期末考试上,对学年论文敷衍了事。(3)选题随意性大。一些题目太具体,过于专业,学生在短期内较难完成;一些题目又过于简单陈旧,雷同率较高,要求也差别不大;特别是一些论文的选题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以及科研实际又严重脱节,达不到训练的目标。(4)指导力度不够。由于高校扩招造成师资紧张,教师平均承担的本科生论文写作指导任务较为繁重,在一些具体环节上的指导精力有限,如对学生如何选题、如何进行文件检索和阅读,发现和解决难点问题,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难以进行充分指导。(5)与毕业论文衔接不够。毕业论文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完成学位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作为内容相继但时间相隔的两个环节,做好衔接很重要。
(三)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控
一些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降低了对学年论文质量的要求;缺乏制度保障,将学年论文混同于毕业论文,延用毕业论文的管理办法;由于缺乏有效监控措施,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抄袭和敷衍了事的现象;个别学校没有健全的管理规定,学年论文管理混乱、不规范;缺乏对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教学过程中的检查和监督。
四、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学年论文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应加大宣传,提高师生对学年论文的认识。通过撰写研究性论文,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学术论文撰写基本规范,为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二)科学组织,合理安排
要想较好的开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工作,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办学实际,科学组织,合理安排。(1)将学年论文纳入教学计划,从规范管理、监督指导、过程控制和成绩评定等各环节保障学年论文质量;(2)应妥善安排学年论文工作的时间和工作流程,综合考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承受能力、教师的工作量等各个方面,从论文选题、教师指导、论文成绩评定几个环节合理安排,真正发挥学年论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3)命题应难易适中,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可操作性,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完成。
(三)加强过程管理
完善过程管理对提高学年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蒲Ч娣兜墓芾砘剖茄曷畚恼庵纸萄问剿忱诵械幕颈VぁQ曷畚慕萄Щ方谧魑导萄Щ方诘囊桓鲋匾槌刹糠郑栌肫渌萄Щ方谙嗷ヅ浜希U下畚墓ぷ鞯乃忱瓿伞J紫纫⒀曷畚墓坦芾淼某ばЩ疲上喙毓芾聿棵磐吵锕婊?,并结合该专业特点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其次,每篇学年论文既要有指导教师,又要有专门的评阅人,制定成绩评定标准。总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的过程管理直接影响到最终论文的质量,应当制定专门的学年论文过程管理细则,从规范命题选题,指导教师安排,对论文基本要求和撰写规范,学生纪律管理,成绩评定,材料存档等方面加强指导监控,以保障学年论文的质量。
(四)明确目标,重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当重点突出,注重学生写作过程中对于论文内容的学术性和撰写的规范化的把握,重视训练学生综合运用逻辑分析、论证推理、归纳演绎等方法完成论文写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思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富照,王晚生,仝青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1):103-105.
[2]翟云会.浅谈高校学年论文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1):543.
学者诺莱斯(Knowles)认为:“对成人来说,他们的经验就是他们自己……在任何情况下,当成人的经历被忽视或被排斥,他们认为这不是拒绝他们的经历,而是拒绝他们本人。”杜威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波斯纳(Posner)说:“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很多一线的教师说:“没有经验,我几乎不能在课堂上立足?!薄昂玫慕淌褪蔷榉岣坏慕淌Α!贝诱庑┞鄱现校颐且荒苛巳坏乜吹搅司槎杂诮淌ψㄒ捣⒄沟淖饔?。首先,从经验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教师的经验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确切地说,在教师实践性知识中,教师本人的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会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实践基础,会在反思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即经验是教师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用经验诠释着理论,用实践丰富着经验,如此往复,教师越来越趋于成熟和卓越。其次,对教师培训工作来说,实践性知识依存于具体的教学情境逐步形成,有内隐性、不可言传性。因此若想提升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使培训得到教师的认可,必须要尊重教师本人的教育实践经验,以教师的已有经验为培训的出发点,在培训中调动教师的经验,唤醒其反思自身经验、提升自身经验的自觉。那么在继续课程中,教育教学案例是必不可少的添加剂,通过案例的分析,旧有经验得到发现与质疑及改进。正如杜威所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p>
二、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特征
借鉴《课程文化》[3]一书的课程文化视角,基于《教师教育标准》(试行)对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榻ㄒ榈难芯?,结合我院开发实施的实际,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特征。
1.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所持课程观点(1)教育目标上主张人的自我发展的满足,并贯彻于终身学习的全过程。也就是课程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教师不是为完成上级的指派任务,不是为了应急,而是真正源自于内心发展的需求走进课程。(2)课程的推进与教师(学员)的内在动机息息相关。此特征是和上一观点息息相关的,如果参加此类课程的教师没有较为强烈地提升自身经验的动机,那么课程基本无法推进。(3)互相信任和尊重是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基础。提升经验,需要经历发现经验、甄别经验、试验经验、改造经验的过程,本身就需要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这样一个学习共同体,如果缺少信任与尊重,成员之间达不成彼此平等、诚恳的氛围,课程的目标无法实现。
2.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学习者和教师的定位此类课程因为是提升教师自身的经验,因此学习者处于课程过程的中心,是自我主动构建的过程,参与的深度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性和深刻性。教师是课程过程的领路人而不是指挥者。教师更多的是提供研究的方法、路径、资源,充当教练、顾问的角色。
3.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主要课程内容和情境(1)课程的内容包括两个维度。之一为关于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程序性知识,之二为经验指向的主题知识。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知识与技能主要是帮助学习者发现、甄别、试验和改造关于某一特定专题的经验,因此对于某一专题本身也是课程生成内容之一。前者关于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程序性知识,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有所罗列,主要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专题研究、教育经验研究、反思性教学、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等。后者关于经验指向的主题,由于进入每位教师视野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他当前关注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因此某人关于某一个问题的经验是不一样的。此类课程是要承认经验的差异性,并辅助教师用一定的科研方法(也就是刚才叙述的第一类内容)提升自身关于这一特定主题的经验。因此这一主题在进入课程之前或许有所设计,或许会随着学习者的认识而逐步生成。但是这一内容是科研方法辅助的必要载体,不能没有。有很多的科研方法之类的课程,只讲如何做文献、如何写论文,学习者的应用是课后或课余的事情,这类课程虽然也讲的是科研方法,但不致力于教师自身经验的提升,因此是属于知识理解类课程。(2)课程情境必不可少的是互动、反思环节。基于前文所述经验形成的特征,互动与反思策略要以不同方式和方法呈现在课程的设计当中。在课程策略的思维上应是演绎式、归纳式的完美结合。演绎式主要应用于甄别经验和试验经验阶段,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理论来判断教师原有经验的不足,并生成新的经验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这两部分都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路线,因此是演绎的。归纳式主要应用与发现、改造经验阶段,通过某一教学情境,从现象中发现经验或通过改造设计之后实施的某一教学情境来验证效果,提炼出有效经验。这两部分都遵循从实践到理论的路线,因此是归纳的。当然,在课程的具体实施或更为精细的设计当中,演绎与归纳是可以交叉灵活运用的,并没有框定界限。
三、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开发设计实践
梳理朝阳分院开发的155门课程中,有32门属于“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统计如下:《教师自主发展之教师职业规划》《基于实践做研究》《对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教科研论文写作》《基于教学案例的教师教学反思理论与操作》《新课程下教师怎样听评课》《基于课堂改进的校本课题研究策略》《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阅读的指导与实践》《学校管理中的行动研究》以及涉及23个学科系列的《教师教学基本能力训练》等。笔者以《基于实践做教科研——教学反思之课堂观察、反思路径与叙事式反思撰写》课程为例,展开讨论。课程名称:《基于实践做教科研——教学反思之课堂观察、反思路径与叙事式反思撰写》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端正教师自主发展的认识,掌握反思基本流程、课堂观察、撰写叙事式反思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中学”进行一次科研之旅,聚焦教师各自的问题,以课堂观察为切入,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研究的思维乐趣,树立将研究引入工作的科研意识,享受研究带来的快乐与智慧??纬毯诵哪谌荩骸熬?反思”教师自主发展途径;反思的基本路径;课堂观察工具制订及观察报告;叙事式反思撰写及不同教师的研究主题??纬塘鞒蹋嚎纬逃兄飨哂敫ㄏ撸渭?。学习者主要通过做课,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下深入进行课例研究,遵循发现描述、识别聚焦、诠释分析、行动检验的反思路径,对教学问题进行一次研究之旅。
教师在这一行动研究进程中,跟进理论讲解及工具辅助??纬躺杓屏恋悖?/p>
1.课程整体培训模式上,基于“做中学”理念,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以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完成基于实践、指向实践的微型行动研究过程。
2.关于课程内容之一的教科研方法: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反思的相关理论,以及辅助学习者掌握反思的方法和工具。课程开发设计中将理论内容提炼成5个小专题:《教学反思概述》《如何快速文献搜索》《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及工具的制订》《六顶思维帽子在议课中的应用》《如何撰写叙事式反思》。这5个专题,短小精悍,注重操作性,注重举例子穿插到课程进程中,对教师进行跟进式、诊断式辅导。这样的设计没有长篇大论地阐述理论,聚焦了教师的需求。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理论中操作性质的程序性知识更具实用性,理论讲得面面俱到,反而会迷失在理论的中。教师需要的是理论中精华的精华,并且要结合他的需求、结合案例予以阐释,如此才是教师真正所需。
3.关于课程内容之二的教师经验指向的专题:比如,课程中有的教师要提升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与理答的经验,也就是教师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要有所提高。因此关于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与理答,就是该教师要提高自身经验所指向的专题。那么这一专题,在课程中就生成了。需要对这一专题形成认识,提取该教师在提问理答方面的经验,进行甄别予以试验并改造。生成的主题,课程开发者如何把握?在设计的时候完全可以引入专家资源予以援助。从这一方面也说明成人课程的开放性。本课程是在每一次观课议课的过程中都聘请学科专家予以把关。
4.关于课程情境:经验提升类课程,课程的经验发现、甄别是必要环节,本课程针对此部分设计了课堂观察的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都是做课教师、学科专家、科研专家三方人员共同参与。在相互的深度互动中,帮助学习者厘清课堂教学经验,从不同的视角甄别经验的不足。
5.关于对学习者的激励:本课程的学习者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的教师,而且又是星期六上课,大多数为学分而来。教师的积极性和内在动机是有所欠缺的。面对这样的学习者,本课程设计了一些激励策略。其一,教师有多样选择,可做课可不做课、可以请领导听课可以不请领导听课、可以写自己教学的反思也可以写对别人教学的反思。其二,让教师参与到反思作业的自评与互评中来。其三,做课教师和撰写反思论文优秀的教师获得相应的证书。这些策略设计体现了对学习者的尊重,让学习者民主地参与到课程中来,力所能及地考虑教师的需求。从一次次的课程实践来看,学习者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四、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设计反思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文科研究生;虚拟学习社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79-03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我国各高校在教学上开始大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研究生的教与学提供了多元的选择。本文将从文科研究生的学科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促进研究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探讨几种可以用于促进文科生学习的具体技术手段,如信息数据库资源共享、基于学术交往的虚拟学习社区以及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等,并以利用基于学术交往的虚拟学习社区为例,探讨文科研究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习的应用策略。
一、文科研究生的学习特点
1.文科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人文科学已经逐渐分化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所谓人文科学,是指那些有着强烈的价值取向、知识保留程度比较大的学科,如文学、语言学、哲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则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与社会发展和运行直接相关,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等,它们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上述二者由于研究方法和思维范式相似,一般都统称为文科。
2.文科研究生的学习特点。
(1)积累性。文科研究生的学习需要大量经典著作的阅读和学术研究论文的研读。学文科者都知道一句话,叫做“文史不分家”。一般来说,文科类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重叠的比较多。学历史的不但要了解历史的发展进程,还要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学文学的不但要懂当代文学及古代文学,对其他学科知识,比如历史、地理甚至生物方面的知识,都要有一定了解;学外语的如果没有深厚的中文根基也很难行得通。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科也出现了很多边缘以及交叉学科,这也要求研究生对两到三门学科都要有相当的了解。
(2)具有实现主动自觉研究学习的意愿。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依然是研究生的首要属性,但这一阶段的学习属于更高层次的学习,类似于成人化的学习,具有更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意味着,研究生不能脱离长期的自主学习和钻研。比如,学习本专业及研究方向相关的核心课程,研读代表性文献,独立思考一些学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等,这对于培养研究生扎实的科研基本功,以及习得学术规范具有重要作用。
(3)具有主动交流的意愿。对于文科研究生来说,长期的学科学习使其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都是为其他学科的研究生所不及的。学术交流是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培养其思辨能力、产生创新思维的条件。院校及校际举办的跨学科学术论坛,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做的专题学术报告,使得文科研究生将个体研究与群体学术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哪里有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哪里就会成为科研成果源源不断的知识创新中心。
(4)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多年来的专业学习使得文科研究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但相对来说,文科研究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又使得其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在当前的信息社会,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是研究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与研究工作的前提和条件。特别对于文科研究生而言,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好因特网和网络信息资源,不在因特网这一国际平台上从事学习和研究,就不可能全面、及时地了解前人已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不可能充分了解和跟踪这些领域的前沿,难以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文科研究生学习的技术手段
研究生不同于从基础教育以及大学阶段教育,其特殊性在于课堂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了,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工作。他们若想在某一领域、某一方向深入进去,就必须利用信息高速传递、共享的现代网络。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渗透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谖目频难疤氐悖嗽銮课目蒲芯可庵肿晕乙际窖暗哪芰?,使他们能广泛地使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来扩展自己的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并依靠敏锐的批判性思维进一步深化自我引导式学习,做出创造性成果,以下三种用于促进文科研究生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值得探讨。
1.信息数据库资源共享。图书信息的网络化和共享化。教学信息在网络环境下的传递速度、范围、距离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新的教育形式打下了基础。网络技术的应用使用户能共享图书信息资源,也实现了用户之间的资源共享。这就为文科研究生阅读大量文献,把握学科发展脉搏,将学术视野与国际接轨,开阔眼界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例如,中国知网(http:///)是利用较为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建成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通过产业化运作,为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提供最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平台。中国知网服务内容包括:第一,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提供CNKI源数据库、外文类、工业类、农业类、医药卫生类、经济类和教育类多种数据库。第二,数字出版平台。数字出版平台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工程。数字出版平台提供学科专业数字图书馆和行业图书馆。第三,文献数据评价?!吨泄跗诳南灼兰弁臣品治鱿低场罚╒1.0)的主要统计内容为:中国正式出版的7000多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献量及其分类统计表;各期刊论文的引文量、引文链接量及其分类统计表;期刊论文作者发文量、被引量及其机构统计表。文科研究生要充分利用好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查阅,在掌握本学科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发展动向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交论文。中国知网的出现是广大文科研究生的福音和得力助手。
2.基于学术交流的研究生虚拟学习社区。基于学术交流的研究生虚拟学习社区,是指一种利用网络交互技术构建的在线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研究生、教师及其他专家学者组成虚拟学习群体,围绕共同关注的主题展开交互,以促进社区内的学术交往、情感交流、知识建构与集体智慧发展。社区学术交往是指由社区中的研究者参与的、围绕学科领域内学术性主题展开的、以个体科研能力提高和集体智慧的发展为目的性研究活动,社区学术交往过程是通过主体间的观点交互以及主体与环境、资源的交互来完成的。虚拟学习社区对文科研究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面向研究生的虚拟学习社区,首先必须保持一定的学术性,具有鲜明的学科专业特色,比如,目前办得比较成功的“北大经济学人论坛”、“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等都具有各自学科特色。大量学术性、专业性文章吸引了源源不断慕名而来的访问者。学术交往是社区构建的根本目的与主要功能,在学术交往这样一种“深度会谈”过程中,研究生、教师及其他助学者围绕相关学术性主题进行观点思想的碰撞,共同为主题探究投入热情与智慧,参与深度的知识建构,“依靠自身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可全方位地获取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对问题的完美解决”,这就是一种创新思想和集体智慧的凝聚过程。研究生通过贡献有学术价值的原创性观点和独到见解,提升个体的创新能力。另外,文科研究生应首先从学习者身份出发,立足于自身刻苦钻研,根植于平时大量的文献阅读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悟性和思维的敏锐度,这样才能从社区学术交往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催生更多、更广泛、质量更高的学术交往活动。研究生也应摆脱保守的门户观念的束缚,勇于突破自我,“完全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肆无忌惮’地自主学习”,以持续改进的精神对待自己已有的观念、思想和方法。研究生应始终以平和、从容的心态投入于社区中的学术交往,融会到虚拟学习社区开放的、深层次的群体知识建构中去。
3.教育资源开放共享。2005年,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犹他州立大学开放课件项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放课件项目、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等致力于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高校、组织、基金会,联合建立了开放课件联盟,共同推动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与发展。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国际现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实现教育革新的战略选择。一般情况下,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包括校园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和网络远程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两个方面。
文科研究生可以合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以达到辅助学习、拓展知识面的效果。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是免费开放教育课件的先驱,它计划在2013年把1800门课程的课件都放在网站上,提供课程与作业的PDF格式下载。麻省理工学院在中国大陆以及中国台湾都建立了镜像网站,网址.cn(中国大陆)。
三、文科研究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习的应用策略
将现代教育技术用于促进研究生的学习是有前提和条件的。笔者在此以虚拟学习社区应用为例,根据文科研究生的特点,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习的应用策略。
1.虚拟学习社区是利用网络交互技术构建的在线学习环境,要参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基本的前提条件是文科研究生自身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由于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文科研究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笔者认为,要利用虚拟学习社区,文科研究生必须具备计算机理论能力和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前者为掌握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局域网与广域网的概念、国际互联网的工作原理等;后者为掌握搜索引擎、脱机浏览、在线欣赏、文化传输、网页设计方法,网页制作、图像处理等技术。
2.文科研究生自身对技术的态度,是利用虚拟学习社区促进学习的另一前提。文科研究生应持有正确的技术观。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文科研究生应持有多元的技术观,不为了学技术而学技术,而是为了用技术而学技术。在遇到问题时,多元的技术观可以帮助自身用开阔的视野面对问题,用多样的途径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技术的运用才有了意义。另一方面,对现代教育技术要持有一种悦纳的态度。只有内心愿意接纳技术,才能更好地使用技术。
3.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是文科研究生利用虚拟学习社区促进学习的基本保障。文科研究生保持自身的学习动机是保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习的基本保证。文科研究生利用虚拟学习社区进行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这要求文科研究生自身保持学习动机,加强自身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具有善于汲取知识信息、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积极的内在需求;加强对信息的敏感性、洞察力,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与教学、学习等活动相联系,具有一定的鉴别信息和分辨真伪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才能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资源环境中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进行选择、运用;才能提高效率,不至于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之中。
一、基于课标,提高培训课程适切性
2012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本课程的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帮助学生形成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视野,增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课标规定可以看出,作为社会科教师必须具备历史、地理和相关人文学科知识,并能有效综合。但是,调查发现社会科教师的专业背景是单一的。以宁波市某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社会科教师专业组成中,约63%为历史专业背景,12%为地理专业背景,25%为其他学科。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综合学科的教学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所以,社会科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应具备一定的全面性,课程设置除了通识类的相关教育理论课程,主要应围绕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拓展和提升展开。首先,要更新相关史学观点和拓展历史知识。当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史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导教学的不再是单一的唯物史观、阶级史观、革命史观,而是融合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特别是史学研究不断有新发现、新进展,社会科教师迫切需要补充历史新知识、更新史学旧观念,才能与时代脉搏相呼应,与教学改革相适应。其次,要补充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从社会科教师的组成来看,绝大部分教师是非地理专业背景,所以与历史知识的拓展相比,地理知识的补充和地理技能的提升更为迫切,特别注重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力的提升,如地理三要素、读图、画图、析图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再补充相关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第三,要重建综合思维,关注学科整合。社会科与单科历史、地理相比,其最大特征为综合性,所以,在夯实历史和地理学科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必须突出综合。综合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综合,更在于学科能力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的综合,所以,在社会科教师培训中必须突出社会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特色。只有既重基础,又重综合,才能真正实现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打造真正的综合课程。
二、立足学员,力求培训形式多样性
培训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训者的参与度。教师培训作为成人教育,必须从学员实际出发,尊重成人教育的特点,如果培训形式单一,再精彩的课程内容也会因乏味而低效,甚至无效。所以,为了激发学员在培训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90学时的培训中必须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首先,要重视实践。重视实践是指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注重相关实践活动,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践印证理论。例如,在90学时的培训中,一般都会安排“课程标准解读”学习,但这种文本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是不够的,必须相应地安排“依标施教”的课堂教学观摩,以及“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评价”等,同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这样,才真正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螺旋式上升。实践不仅仅是观摩、研讨,还重在亲自操刀历练,如参与课堂教学、试题命制、现场说课、专题论坛等。对于社会科教师,实践另有一番含义,那就是深入社会,从现实社会中体验,所以,在90学时的培训中,还可以安排如历史文化遗址考察、地质地貌考察等现场活动。此外,重视实践这一做法本身可以启发教师从多视角研究和感悟社会课程,提高课程意识。其次,要重视互动。传统的培训往往是专家向学员单项讲授,重输送,轻反馈。为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以及激发学员参与学习的热情,培训中要注重专家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在每次讲课中安排足够时间进行专家与学员之间的问答,内容可以是讲座中的疑惑,也可是实践中的思考;另外,要注重学员之间的互动,参训者之间进行学习的交流,可以促进思维的火花,增厚培训内容,也增进了培训者和参训者之间的感情。要充分认识到,培训者和参训者及其他们之间的互动都是培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重视反思。反思是培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往往容易被忽视。反思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参训者的反思,通过学习,反思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了解自己的薄弱之处和今后努力及改进的方向;另一方面是培训组织者和管理者的反思,反思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课程实施的策略的科学性、培训目标的达成度等。只有重视反思,才能使培训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才能使培训不再流于形式。
三、拓展资源,强化培训保障的有效性
将理想课程转化为实际课程,需要现实的资源保障,否则,再好的设计也是空中楼阁,所以,要努力拓展相关资源,为培训提供有力保障。首要,要创建师资库,丰富和拓展培训者资源。一支优秀的培训专家队伍是优质培训的有力保障。作为90学时的培训,课程多样,更需要有一支优质全面的培训队伍。根据社会科课程的特征以及90学时的需求,培训师资的组成应该是多元化、多层次的,主要由一线教师、各级教研员以及高校教师组成。一线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案例鲜活,可操作性强;高校教师有深厚的理论积淀,能引领学科前沿;教研员们介于两者之间,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当然,这里的一线教师不仅仅局限于初中社会科教师,还可以是高中历史、地理学科的教师,因为高中教师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拓展方面恰好符合初中社会科教师的“最近发展区”。除了以上三大力量之外,还可以有教育界外人士,如法律、地质等其他领域人士作为补充。丰富的培训资源为开设多样的培训课程奠定基础,同时能确保培训的质量和高效。其次,要拓展实践基地,打造培训特色。教师培训的空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培训地点也不一定局限于培训机构或某一固定学习场所。90学时的培训要求教师参加实践活动的课时不少于50%。要确保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必须拓展实践基地。社会科教师培训的实践基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关学校,首选在课堂教学、校本研修、社团活动等方面有鲜明特色的学校,通过观摩、研讨等活动深入学习学校特色的打造和凝练;另一类是与社会科教学相关的场所,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特色地质地貌等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建设应以学校为主,使实践活动立足教学,但也要积极开发社会实践基地作为有益补充。
四、小结
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各个阶段、各个科目的教学都必须要有新的发展和进步。为此,教师就需要培养出自身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而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其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培养更为重要。首先,高职学生相比于本科学生来讲,就学习能力、学习耐力、学习自主性方面都有一定的欠缺,因而更加需要教师要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得教师们不得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教师培养个性化教学风格更是对学生的一种引导,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的创新。再次,高职会计专业具有其自身多个方面的特点,会计专业内容繁琐、知识点也较多,如果教师不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因此,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来说,教师培养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培养的对策
由上述可知,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师培养个性化教学风格有着多方面的必要性。所以,对于培养教师的这一技能不容忽视。笔者在此对如何培养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希望能够对该培养水平的提高而做出一些贡献。
1、善于学习和积累
会计专业课教师要想培养自身特有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就笔者看来,首先就要善于学习和积累。无论教师的教学多么具有个性化,也需要建立在教师丰富知识的基础之上。而这种学习和积累不仅仅局限于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为重要的是要积累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吸取被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经过自己的理解与深化、变为自己的特有的教学方法。
2、善于提升个人魅力
个人魅力的提升是教师培养个性化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教师没有这种个人魅力,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达不到充分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而这种个人魅力的提升不仅仅要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更要依靠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其特有的气质。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修养。对于学生来讲,及时平易近人的朋友,又是师德高尚的教师。
3、善于表达情感
当下的高职学生有着自身多个方面的特点,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只是知识的讲述,那么一定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所以,高职会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教学,更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幽默、亲切的语言使得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输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4、善于剪辑教材
“课要有新鲜感,不能老是一副旧面孔”?!敖萄А?,“教”在本质上是为了“学”。会计专业课教师在认真钻研吃透教材的同时,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讲授教学内容,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围绕教材所设立的知识结构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去剪辑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改造,驾驭教材。
5、善于组织教学
培养会计专业课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除了要做好以上几个方面外,善于组织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就需要突破以往传统的教学组织方法,并且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而所谓的学生为教学主体,就是指教师在进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实上,会计专业课教师要想培养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其方法与策略还有很多,而以上仅仅只是对培养方法的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并且由于笔者对于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能力有限,所以,以上对个性化教学风格培养的研究也是比较浅显、片面的。因而仅仅凭借上述研究来提高会计专业课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会计教学领域的专业人士还需要对这一教学课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结语
对话式课堂教学课堂越来越活能力越提越高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如何充分体现改革精神还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本来面目于学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教学探索者面前的课题根据笔者的探索感受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式课堂教学活动中这一课题突出表现为要求教师能设计出出色的问题因为一个出色的问题的提出比一个出色的答案更重要一个出色的问题会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会给学生们的思考开辟新的方向会带来更多的出色的答案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阅读学习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对其中体会较深的内容做了笔记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实践体会如下
首先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情境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中有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一位美国历史教师在教授南北战争的历史背景时成功的创设了必要的背景他先进行一次考试看到成绩后很多学生垂头丧气这时教师提出可以加分但只能给白人学生加分而且十美元加一分这样激起班里大部分学生的不满学生们向教师投掷书本食物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盾牌掩护自己并用水枪扫射学生事后教师才向学生点明刚才那混乱的一幕正是南北战争前林肯所面临的历史背景
无疑这次教学的情景设计是成功的类推到目前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无论是讨论经济现象还是学习法律常识只有创设好情境使学生能尽快进入角色才能更多更充分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下面问题的打开水到渠成尤其是在许多教师报怨死气沉沉的班级这一点尤其重要
下面试举一例进行分析说明在上海市八年级思想政治课本《依法?;ぷ约汉戏ň萌ㄒ妗芬豢蔚慕萄杓浦斜收叩既胄驴斡玫木褪且欢温枷衤枷裰芯哂写硇缘胤从沉搜撬煜さ纳缁嵘洗虻母都俪蚶党捣训认窒笃淠康木褪且谝鹜嵌员究涡巳さ幕∩鲜雇悄馨谕涯壳翱翁没肪车氖扛旄硇牡赝度刖萌ㄒ娴奶囟ǜ拍罘段?/p>
而紧跟其后的问题设计中笔者也是作了精心的安排没有习惯地按照?;は颜叩木美嬲庖还叱K悸防刺岢鑫侍舛窍喾创泳叩木美嬉残枰;ふ庖唤侠淦悸防匆鑫侍饬钛醯镁萌ㄒ嬲飧隹此剖煜さ母拍罨褂凶殴憷耐卣箍占淦湫Ч侵档每隙ǖ?/p>
其次好的问题必须给学生的思维创造留下充分的空间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关于这个方面有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个学生很苦恼的来问苏格拉底说自己怎麽也学习不进苏格拉底端给他一盆水让他把头浸在水中然后自己用手摁住他的头不让他出来当那个学生终于挣扎着抬起头苏格拉底问他刚才他在水中最渴望什麽那位学生说空气于是苏格拉底让他回去自己思考刚才他自己提出的问题第二天那个学生兴高采烈地来找苏格拉底他已经能够回答自己的问题只要自己象渴望新鲜空气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一样渴望学习肯定是能够学进去的
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试举一例以进一步探讨在对话式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新思路上海市九年级政治教材第六课《明确社会责任》第二框中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贡献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一致性这个问题面临的困难是教材所上升的理论高度主观条件客观条件要与社会责任意识相结合才能为社会做贡献主观条件客观条件这些概念属于哲学范畴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是有难度的如果把相应的哲学概念理论解释一遍恐怕既占用了太多时间学生又不得要领
笔者原本在教学设计时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很详细的思路只是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只要有了社会责任意识就一定能为社会做贡献吗请举例说明可是在上课的时候学生的一句话却令笔者茅塞顿开一个女同学举例上海市劳动模范徐虎是一名优秀的水暖工是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可是他也不见得每一次都修得好
受到启发的笔者马上把问题展开话说有一次徐虎接到报修一户居民水管爆裂请他去修可这次徐虎却没有修好这根水管请你设想一下有哪些可能的原因同学们觉得很有趣不假思索就回答出了几个原因①徐虎真的遇到了技术难题不能解决②这户居民家用的水管是进口产品国内没有生产徐虎手头没有备用零件来替换所以没法修③水暖工各有各的管辖范围这户居民恰好不在徐虎的管片上而负责这个范围的水暖工不高兴让徐虎帮忙④徐虎住在上海的东部报修的居民住在上海的西部这家人想想太不划算索性在附近找人修了了事越回答到后来难度越大因为容易想到的都被说过了但同学们的兴趣却越来越浓课堂里一片沸腾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启发学生又说出了几种可能的原因⑤这户居民的水管已经彻底地烂透了徐虎觉得修了是浪费干脆建议他们换一根新的⑥徐虎在路上遇到了塞车错过了与客户约定的时间⑦这户居民的水管是私接的违章用水徐虎不能为他们修……
最后同学们说出了大约十条原因如果不是时间原因可能还会有更多的解释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对已经分析出来的原因进行区分这里有的是属于来自徐虎自身的原因有的是属于来自外部社会的原因而这里面又可区分来自不同方面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这时候笔者进行了总结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有利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付诸于社会实践才能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多作贡献这是二者区别的一方面
接着笔者又乘胜追击问徐虎作为我们上海乃至全国的著名劳动模范在困难面前会不会就此罢手轻易就放弃努力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分析徐虎有极强的责任意识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技术难题他会想办法攻克没有零件他会通过技术革新来代替……
这样教学中的下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社会责任意识和为社会作贡献还有一致性的一面有没有社会责任意识大不一样
这样本来高深的理论变成了身边的日常生活枯躁的灌输变成了自主愉快的获取通过这一次教学实践其实笔者的收获和学生一样多甚至更多因为它向笔者显示了教学改革的无穷魅力和永无止境告诉笔者什么叫作教学相长教师并不应该用俯视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而应该认为学生比老师想得更多做得更好是正常的苏格拉底曾说过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他的帮助使学生把自己头脑中本已存在的东西表达出来他还形象地将其比喻成催生婆想来意即在此
同样在笔者所教授的另一个班级中学生按同样的思路进行了另一个案例的分析一位公民想捐款万元在某贫困山区建一所希望小学可是最终没有如愿建成你能设想哪些可能的原因
传统的大学视听说教学模式单一,通常情况下,教师都采用音频文件播放听力材料,学生用英语回答教师设定好的问题,老师再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单词和语法进行讲解。现对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1.语言学习系统性单一网络学习系统自1998年来被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的英语教学,粉笔和黑板是老师的必备工具。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英语教学,在施行初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信息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需要。
2.学生约束力差,学习效率低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都放松了对英语的学习,自我约束能力下降??翁醚爸?,老师需要一直对学习系统进行操作,造成了大量的时间浪费。老师虽然会安排对话活动,但时间短、频率低,不能充分考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教程通常都是以课本为依托,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视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学习效率低。
3.视听说训练途径单一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紊喜欢奈侍獾貌坏郊笆苯饩?,课下又不会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无论是听力训练、口语训练还是写作训练,训练量都不大,无法巩固课堂上的新内容,视听说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
4.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针对性练习通常也是乏味的。学生经常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思维发散受到限制,学生不会进行主动思考,学习变成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时间较少,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视听说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的教师过分依赖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时不利于教学计划的顺利施行,无法区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其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特定加工,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影像资料的大量使用,会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再次,教师对相关软件有一定的依赖心理,不会进行改革、创新。
三、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视听说课堂教学的改革措施
1.对教师进行网络应用的培训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老师对多媒体、计算机等技术进行灵活运用。对高校英语教师而言,计算机的使用能力有限,这样对顺利展开教学活动产生了障碍。所以要对老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工作,认真学习计算机的有关知识,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视听说课堂是要发挥老师的引导者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应当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摆脱对老师的依赖。同时要将网络教学进行落实,做到老师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和巩固。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保障计算机网络发挥其现代化的优势,确保网络环境教学的顺利进行。
3.充分利用好各种辅工具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网络视听说课堂教学活动,建立相应的网络教学系统。网络视听说课堂的内容包括资源下载、资源上传、教师答疑、学生互动、相应测试等。网络教学内容应当包括教材中的所有内容,要对每一个环节作出详细的注解,同时教师也应上传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教材。资源上传的内容也要包含一些影像资料,对其中的听力材料也要及时更新,同时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对话,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提问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课堂提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就小学六年级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来看,存在一些须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针对相关知识点提出的问题没有在上课前予以充分准备。以至于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对于数学课堂提问方面,教师采取的提问方式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最后,教师针对知识点提出的问题不灵活,也没有新意。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主要呈现这样的特点,比如,概念性比较强、属于记忆性。很显然,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在数学课堂上,提问的方式主要是以教师提问为主,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二、六年级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
针对小学六年级教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事情。因此,本文从小学六年级的角度,对教师课堂提问中一些可行性策略予以分析。
1.在六年级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进行层次性的提问
这主要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根据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提问。同时,教师在对问题进行设置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引导性。比如,在对圆柱知识点进行学习的时候,具有引导性地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提问中。
2.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提问之后,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思考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答案的准确性,也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3.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方式要体现其多样性
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对问题进行设置。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提问的同时,还可以在相关知识点讲解之后,让学生来提出对应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教师把圆锥的知识讲完之后,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提出一些问题,让其他学生进行解答。教师对此做出评价,对答对的学生予以相应的奖励。
总之,在六年级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长远来看,它是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前行路上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