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一_久久综合激情_亚洲97_午夜影院在线视频_国产成人福利_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首页 优秀范文 大一德育论文

大一德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17 04:12: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一德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第1篇

关键词:辞达 实用主义 言尽意 外交活动 个人修养

《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孔子的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辞达”。这一理论提出后,历代学人不断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阐释,并以自己的方式来践行“辞达”这一标准。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辞达”的解读,大多着眼于探讨其蕴含的孔子的文艺思想,重点论述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辞达”在语言学、修辞学方面对于用语标准的影响。其实,细细梳理《论语》,可发现“辞达”的含义十分丰富,不仅涉及到了孔子的文艺思想、语言观、修辞观,还体现出孔子的政治思想、道德伦理思想、哲学思想等。本文主要从孔子文艺思想的实用主义倾向这一切入点着手,来阐释孔子的“辞达”论。

首先,梳理一下历代注疏家对“辞达而已矣”的注解。例如,何晏的引孔安国注云:“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1](P142)朱熹云:“辞取于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2](P169)刘宝楠解释孔安国注云:“辞皆言事,而事自有实,不烦文艳以防过于实,故但贵辞达则足也。《仪礼·聘礼记》:‘辞无常,孙而说。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是辞不贵多,亦不贵少,皆取达意而止。”[3](P349)可见,历代注疏者普遍认为“辞达而已矣”表明孔子强调的是文章的“意”,也就是内容,而不太关心“辞”,即形式、辞采。

其次,从文艺创作方面来说,则相对复杂。孔子“辞达”论题的提出缺少具体语境,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就难免见仁见智。蔡育曙把后人(包括注疏家、文学家、语言学家等)对“辞达”的理解归纳为八种观点:一、辞达即只须达意,无烦华藻;二、辞达要繁简适中,事辞相称;三、辞达要能够达理;四、辞达要在情真意切,可歌可咏;五、辞达要根据写作需要而定修辞手法;六、辞达要工于文而又不溺于文;七、辞达要对物象能了然于口与手;八、辞达要行文中有磅礴的气势。[4](P45-51)上述八种解释有相似或相近之处,从文艺创作角度看,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是重内容而轻辞采,观点与注疏家相似,以司马光为代表,其对于“辞达”的理解见于《答孔司户文仲书》:“今之谓文者,古之辞也。孔子曰:辞达而已矣,名其足以通意斯止矣,无事于华藻宏辩也。必也以华藻宏辩为贤,则屈、宋、唐、景、庄、列、杨、墨、苏、张、范、蔡皆不在七十子之后也。颜子不违如愚,仲弓仁而不佞,夫岂尚辞哉!”[5](P547)认为文辞以达意为足,既不必言辞华美,更无需雄辩滔滔。另外一派是重技巧,重辞采,以苏轼为代表,他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对“辞达”论进行了创造性阐释:“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6](P1418)苏轼认为,孔子要求的“辞达”,不能理解为一般的表情达意,也不排斥文采。要做到“辞达”很不容易,必须能“求物之妙”,使之“了然于心”,并运用高超的技巧生动传神地描绘出物之妙处,使之“了然于口与手”。

前人对于“辞达”的阐释,可谓见仁见智。要真正领会孔子的“辞达”论,必须通过深入挖掘孔子的言论与思想来实现。本文通过分析典籍中记载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试着探讨“辞达”所反映出的孔子的文艺思想。“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文,文以足志;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这段话可看作孔子对“辞达”论的间接注脚。孔子要求文辞清楚地表达文意,但并不是摒弃辞采与表达技巧,言之无文,则不足以达意,唯其有文,才有动人的美感和极强的表现力,才会有“行远”的效应。可见“辞达而已矣”之“辞”并非是一般的文辞,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言”,其表现力和感染力也绝非是自然形态的“言”所可比拟的。孔子还提出了“信,辞欲巧”(《礼记·表记》),要求思想情感要真实,文辞表达要有技巧,要体现美感。孔子对于文艺作品的要求是通过具有美感的文辞把文意清楚、流畅地表达出来。“辞达”论正体现了孔子的中和审美理想——“文质彬彬”。《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质朴多于文饰就未免粗野,文饰多于质朴就未免华而不实,文饰与质朴搭配得当,才称得上是君子。文质兼备的理论本是孔子就君子的修养而言的,但引申到文艺创作上来,可以理解为要求内容与形式不可偏废,达到完美统一。与此相呼应的是子贡之言:“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子贡生动地诠释了孔子“文质彬彬”的理想,以形象的比喻说明了文质必须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若只有质而无文,则虎豹之皮和犬羊之皮就没有差别了,质的特征与价值就无法真正体现。由上述可知,孔子的“辞达”论,是其中和审美理想的体现,做到真正的“辞达”,既要把文章的内容明确地表达出来,又要饰以文采给人以美感,达到“文质彬彬”的理想境界。

孔子要求用辞以达意,目的还是要通过具有美感的语言形式传达文章之意,孔子在追求“文质彬彬”审美理想的同时,仍然有功利目的存在,即达意。换言之,孔子要求“辞达而已矣”即是要求言尽意而已矣,以言能尽意为目的,这可以说是历代文人从事文字活动(包括学术著述、文学创作、实用性的记述文字)时追求的目标。“辞达”以言尽意为目的,即是孔子实用主义文艺观的一个方面,文字活动的本身不是目的,其中传达的作者之意才是目的。言尽意这一追求最早体现于《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7](P374)孔子提出“辞达而已矣”即是希望言能够尽意,文辞能够把意思表达得完整明白。当然孔子已经意识到这是比较困难的,也对于语言的运用产生困惑:“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刘宝楠案:“夫子本以身教,恐弟子徒以言求之。故欲无言,以发弟子之悟也。”[8](P380)孔子认为,不仅天道(自然规律)难以言说,人的德行也难以言说;语言在传授德行修养方面受到很多限制,它表述不尽高尚德行的丰富内涵,所以“欲无言”。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孔子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但孔子又无时无刻不在借用语言表达思想,力图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和德行传授给学生,希望言辞能够真正尽所传之意,所以,他深有感慨地说:“辞达而已矣”,这句话开启了后世对言尽意问题的广泛讨论,影响深远。[9](P7)也就是说孔子所谓“辞达”带有实用主义倾向,即借助“辞”达到言传知识与德行的目的,并力求使言辞能够真切、完整地传达用辞者之意。

通过分析“辞达而已矣”理论,还可观照出孔子实用主义文艺观的两个方面,即注重使文艺服务于政治、外交活动,以及注重文艺对提高个人修养的作用。

第一,“辞达”论体现了孔子注重文艺为政治、外交活动服务的实用主义倾向。言辞的运用,尤其是《诗经》词句的引用,经常被孔子摆在影响治理国家的质量以及关乎社稷存亡的位置上。《诗经》是孔子非常重视的典籍,并把它作为主要的教材,从孔子对《诗经》的态度不难看出,孔子认为文艺,尤其是《诗经》,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论语·子路》记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结合当时的政治现实,把《诗经》当作处理政事以及参与诸侯国之间交往活动的重要政治工具、交际工具,并力图培养弟子熟练、灵活地掌握《诗经》这一实用工具的能力,借此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士大夫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与教养,都需要借助于赋诗的途径来实现。《左传》记载的以赋诗为邦国外交手段,借以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感情之处就达70次之多。其中既有一些人恰当地引用了诗句,或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要求,或顺利地处理了政治纠纷,增进了国家之间的信任,给国家带来了安定和平。也有一些人不懂《诗经》,就无法领会别人的意图,也不会灵活引申和运用诗的意义,就很可能会失礼而遭人耻笑,还有可能导致外交活动的失败,甚至会给自身和国家带来灾难。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论语·子路》)的戏剧性局面并不鲜见。孔子正是基于春秋时期特有的“赋诗”传统之政治环境,提出了“辞达而已矣”。

第二,从个人道德修养方面来说,文艺的实用主义倾向与“辞达”论的交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处理“言”与“德”的关系时,孔子非常看重用辞者之“德”,做出了“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的著名论断。在《论语》中,“德”不仅指德行,还指言德,二者都来自于人内在的道德涵养与高尚气质。孔子认为“德”是“言”必不可少的前提,“言”必须建立在“德”的基础之上。《周易·乾卦·文言》引用孔子的话“修辞立其诚”,“诚”,即是真实不伪,要求文辞、言辞的使用要注重真实性,做到“言必信”。“诚”与“信”即高尚之“德”的外在表现形式。“辞达而已矣”也蕴含了孔子对“辞”的道德要求,“辞”并非一般的、随口而出的言辞与信手而书的文辞,而应是“有德者”所发之辞,是“立其诚”之辞。“辞”所“达”之情是性情之正,所“达”之意是有德之诚意。孔子在评价《诗经》时,也首肯其中表现出来的德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无邪”,即是“归于正”,以仁德为基础。总之,“辞达”的必要前提即是“有德”。

其次,在君子的培养上,孔子在论述君子修养与文艺的关系时也间接地阐释了“辞达”对于提升君子修养的作用。孔子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把人培养为君子,因此如何成为君子的话题在《论语》中屡次出现。《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提出了培养君子道德品质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诗、礼、乐是君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修养的必经阶段。“兴于诗”,《论语集解》引包咸注曰:“兴,起也。言修身必先学诗。”即是说《诗经》在君子修身方面提供了具体的、感性的典范,使人们的言谈立身行事有了可靠的合乎礼仪的依据,[10](P24)个人道德修养必须从学《诗经》开始。《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一个人要孝敬父母、顺从师长、言行谨慎、广泛地爱他人、亲近有仁德之人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学习文献知识。如果没有做到这些而先去学“文”的话,孔子就感叹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学到仁德,学习了礼和乐又有什么用呢?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又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王通在《中说·事君》中解释为:“古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艺可游也。”[11](P72)很显然,孔子认为,“艺”和“言”要以“道”“德”“仁”为前提,并与其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君子。简言之,“辞达而已矣”,是孔子文艺观实用主义倾向的一个表现,“辞”要做到“达”,就必须要求“辞”是君子之言辞、文辞,须有道,有德,有仁,这样才能与君子的德行相得益彰,表达出高尚的内容,使周围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从而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则君子之风,彬彬盛矣。

综上所述,孔子“辞达而已矣”的论断与其实用主义文艺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考虑“辞达”论在语言学、修辞学上对用语标准产生的影响,只从孔子文艺观的实用主义倾向方面入手,可观照出“辞达”具有几下几种内涵:首先,孔子提出“辞达而已矣”,确实有实现文章内容与形式达到和谐统一、“文质彬彬”审美理想的要求,但不可否认其中含有追求言尽意的努力;其次,在政治、外交活动中能否恰当地做到“辞达”,直接或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的质量与邦交活动的成败;最后,只有所达之“辞”是有道、有德,有仁之“辞”,才与君子的道德修养相称,才不会“行而不远”。

注释:

[1][魏]何晏:《宋刊论语·论语集解》,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8][清]刘宝楠:《诸子集成·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4]蔡育曙:《历代学人论“辞达”》,黄冈师专学报,1990年,第10卷,第4期。

[5][宋]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四)》,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版。

[6][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全六册·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7]郭彧译注:《周易》,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9]李健:《言尽意:语言表意的自觉性——论中国古代“言尽意”理论的发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0]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2篇

今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在和同学们进行《论语大赛》。先不告诉你比赛结果,你看到后面自然就明白了。

有一天,我们半进行了《背诵论语大赛》的活动,我们安排好先后次序就开始了,第一个就是我。我胸有成竹地走上了讲台,得意洋洋地开始背诵了起来,由于我太得意了,不小心背错了一个字,多亏平时我练得比较用心,同学们给我打了98分,这时我的心里有了一点压力,不只别人能得多少分。比赛终于结束了,结果让我大惊失色,我竟然是第一名,我的压力随之飞到的九霄云外。从此同学们都说我是“论语大师”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早读时,我端着书一遍遍地领同学们读《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忽然我的屁股挨了一下,我笑着醒了,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场梦呀!不过真希望有这么一天。

第3篇

1.1以就业为导向,变革教学新模式随着社会经济体系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提出的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也应跟随时代变化进行相应的改革。体育教师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跳出“教”的禁锢,从总体目标出发,进行学科教育向职业化教育的转型,以就业为导向,变革教学新模式。体育专业是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各类体育专门人才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大学体育专业教学应从专业特点出发,加强体育教学与学生的职业联系,让体育教学服务于就业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1.2重视体育田径运动教学,提高体育技能田径是体育运动中历史最悠久、基础性最强的学科项目,它的形成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被称之为“运动之母”。作为人体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田径项目有着其特有的体育地位,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的开展都是以田径运动为基础,其可以是个人的锻炼运动,如:单人跑步项目;也可以是团队合作项目,如:接力赛跑等。可以这样说,田径运动内容广泛,灵活方便,其运动规则简单,不受运动规则和人数限制,有着其他体育项目所无法替代的地位。由于田径运动能有效和全面的发展大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能在一定能够程度上激发他们对其他各项体育项目的兴趣。因此,大学教师应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时,应充分利用田径运动这一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学生的体育技能。对学生开展田径运动项目的同时,培养他们对其他体育项目的兴趣;在开展其他体育项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田径项目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育爱好和需要选择体育内容,充分挖掘内在的体育潜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3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在大学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内容授课过程中,教师习惯沿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内容,如此单调、枯燥乏味的体育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模式容易引发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并对此感到厌倦,长期下去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超限抑制,降低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成效。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体育与就业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上体育理论课程时,可以有效利用多种现代教学设备,丰富教学资源,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以便相应的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1.4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师生的互动才能达到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教学结合。因为课堂教学活动本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交往互动,教学就不能进行,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为进一步突出教学与学生就业的联系,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减少师生之间的不和谐。这样,教师就能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借助与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诱导,联系当今社会的现实,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业观,进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二、结语

第4篇

1.综合性大学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1.1综合性大学开设音乐课程的现状

大学的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担着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重任,而且还肩负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使命。大学艺术教育使高等教育从以往只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单一模式扩展到全面育人,成为全面落实德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1]

近年来,国家教委对普通高校音乐课程的开设作出了明确的指示。但迄今为止,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对高校的公共音乐课没有详细的规定,而高校的公共音乐课在课程安排、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均得不到落实,使普通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着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随意性大等问题。[2]

当今的许多大学生只喜欢通俗的、不需要多思考的“快餐文化”,只喜欢片面追随所谓的潮流和时尚。而忽略了作为一个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审美素质的培养,把音乐只是看成单纯的娱乐手段。因此,公共音乐教学的内容不受一些学生的重视。

1.2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文化知识和智力的教育,还是一种情感和道德教育。[3]因此,对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来说,音乐艺术教育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德育教育途径。首先,音乐艺术教育无论是在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形式上都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其次,学生在对音乐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高校把音乐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最终有利于推进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2.音乐艺术教育在综合性大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2.1帮助学生净化心灵,陶冶道德情操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产物,它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一些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可以传递给人们积极乐观的情绪,使听者的心理产生共鸣,激励学生努力奋斗。有些音乐作品歌颂真善美和弘扬社会正气,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风貌。

2.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许多音乐是宣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通过对这些音乐的欣赏和学习,学生们可以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通过这些音乐的鼓舞,学生们可以拥有直面问题并战胜困难的勇气,从而树立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2.3帮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综合性大学开设公共音乐艺术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进行大学生的综合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完善和发展自身,使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最终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3.音乐艺术教育对综合性大学德育发展的意义

3.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音乐学习和表演时要求大家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和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此时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就得到了培养。集体音乐的排练让学生学会平等互助、团结共进,体会到集体的力量,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丰富情感,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起到积极的贡献。

3.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个人气质

综合性大学开展音乐艺术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音乐欣赏水平,通过音乐艺术教育,学生在欣赏和学习音乐艺术的时候自己的音乐修养得到提升,同时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也得到锻炼。大学生在长期的音乐熏陶下自己的个人气质也会得到提升。

4.结论

第5篇

摘 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常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点的讲授上,而忽略了文化差异对语言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从价值观念、社会心态及交际方式三方面论述文化差异;其次指出了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在思想上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将汉英文化差异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几点建议。总之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文化是语寄的载体,总之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到语言。

关键词:汉英文化;差异;大学英语;教学

l汉英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取得成就的总和。而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既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达形式,又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最初要素。由于名国文化背景不同,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文化特色。汉英文化差异有以下几种表现。

1.1价值观念

人类学家认为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强调自我意识,把充分表现个性视为最快乐的事。他们自己的为人处世,言语行为无须别人认可,也不追求与别人保持一致。在英美街头,除了警察,你很难看到两个穿着完全一样的人。在他们看来服装不仅体现个人的爱好,更是强调个性的方式。而中国人群体意识很强,独立意识弱。常表现为当服饰流行时,众人趋之若鹜,竞相效尤。在西方,人的独立意识很强,年满18岁的青年人往往独立谋生,他们将依赖父母生活视为耻辱。这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另外,西方人认为,当别人未求助时,就主动给予帮助是一种施舍行为,是对他人能力的轻视,甚至是对其人格的侮辱。而中国人则将这类事看作是正常的相互关照,是人之常情。这些都反映出东西方在价值概念上的不同。

1.2社会心态

由于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逐步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态。即使对同一事物也往往会有不同的好恶。譬如,对什么是禁忌,什么是个人隐私,英汉两民族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英美人见面很少问及家庭情况,他们视个人年龄、收入、财产等为个人隐私。中国人见面交谈则毫不避讳谈这些问题。此外,当中国人接受礼品时,往往要推辞一番,待客人走后才打开看。而英美人一般不推辞,常常当面打开礼品,加以赞扬表示感谢。

1.3语言的词汇意义

语义学把词汇意义分为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语言意义就是词汇的概念意义;文化意义则是指词汇的感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通常是指某一文化群对一客体的主观评价,评价不同就会影响交际双方的文化沟通②。首先,语言反映社会,现实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蜗明显地体现在词汇的语言意义上。在汉话中亲属关系的称呼很多,对祖父与外祖父,婶婶、舅母与姑母之类的称呼很多,而且区分得很细,反映了汉民族大家庭结构的现象以及中国人对家庭关系和宗族关系的重视。而英语中grandfather一词可指祖父,又指外祖父;aunt一词可指所有与父母同辈的女性亲属。英语民族对这些亲属关系不加以区分的态度,反映了他们家庭结构简单,宗族关系淡漠的特点。其次英汉两种语言中许多词语都确各自的特定的含义,词语的这种文化内涵与文化传统和宗教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白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意义没有区别,但文化内涵却不同。

在中国它表示可爱的,常用作产品的商标。但如果我们将白象直译为white elephant,在英美文化中则指一种害大于利的累赘或无用之物。

2将汉英文化差异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建议

2.1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有声语言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外国影视,欣赏格调高雅的外国歌曲等多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

2.2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差异比较

2.2.1在教学中注意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即使如:Hello,Hi,Sorry,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也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其深层词义,这样才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2.2.2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H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2.2.3在教学中注意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都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2.2.4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社会文化对语法的影响。语法是语意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语、组词成句、组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能说:He is my friend,而应该说:He is a friend of mine.双重所确有准确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又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看到if两句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

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这句话看上去像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几个短语之间无连接词语,但其上下文的语意使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总之,学习语言尤其是一门外语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言语作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和国家,以及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相关。而在我们大学英语教学中所欠缺的正是这种因素,为此有必要指出来,以便重视起来。正如拉多在其《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所说:“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到语言④。”

注释:

①张岱年.文化的冲突与融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7:28 - 35

②王喜缄.比较文化概念[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15 - 34

第6篇

论文摘要:主要运用文献法、分析法,对中职羽毛球课教师教学表达艺术进行探讨与分析。中职羽毛球课教学表达艺术主要有两个主要部分构成:一是语言艺术(包括教学语言与肢体语言);二是示范艺术(主要包括学生视角、教学辅助技术及正反示范艺术等)。中职体育教育同样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体育教师认识、研究,并提高自身的教学表达艺术对实现中职体育教学目标有积极性作用。

一、前言

教学艺术的含义具有时代性。近代以来,人们逐渐从教学的科学性相对立的角度来理解教学艺术,认为教学艺术是特定教学价值与特定教学方法的统一。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艺术也是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教学艺术的共同属性,同是也有自身的特殊性。体育教学艺术是教师运用语言、动作、图像、音响等手段,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创造教学情境,为取得优良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娴熟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以及运用这些技能技巧进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独创性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活动包括三个基本环节: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学表达,而教学表达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动作等多种手段实现教学设计中确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展现教学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是基础课程,也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中将体育课程规定为必修课,并明确在三年制的学校中,一至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中职学生一般是在初中毕业后进人职业技术教育阶段,年龄约在巧岁左右,是体育锻炼对其身体影响最重要的时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所经历的事物均有自己一定的看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样也是如此,所以中职体育教师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培养自身的教学表达艺术,有利于树立教师威信与形象,有利于改善与提高教学质量。羽毛球运动具有羽毛球有快、准、狠、稳、多变的技术和战术特点,决定了运动员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要突出速度、力量和耐力。羽毛球课程一直是中职综合体育课最受学生喜欢的项目之一。面对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羽毛球教师当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艺术水平,特别是表达艺术水平,努力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来回应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中职羽毛球课教学的特点

羽毛球运动所需场地、设备比较简单趣味性强,设备比较简单,在室内、外均可进行,运动量可控性强,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但在教学中发现,课堂上除了少数平时或考学之前接触过羽毛球之外,大部分基础比较薄弱,技术水平都是要从握拍开始教起的;同时也发现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精讲多练”,并设计多种练习方法,使学生将所学的基本技术灵活运用。另外,从经济上说羽毛球运动也比较经济,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本人对运动所需器材的准备都不是太困难。

三、中职羽毛球课教学表达艺术内涵

(一)语言表达艺术

1.教学语言的运用。语言艺术,是一项教学基本功。在体育教学时,讲究语言艺术,学生不但易于接受知识,学会动作,且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反之,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闭。体育课教学中,讲解是通过语言刺激听觉器官,准确揭示技术动作的内在联系。教学讲解中,教师要讲究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和情感变化,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育教师通过良好的发音、明晰的语调、准确的术语、果断有力的教学语言,可以迅速组织调动队伍,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人学习状态;通过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的讲解,可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其在大脑中反映出动作的结构,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指导自身练习。羽毛球课教学中,讲解时语言必须精炼、抓住关键,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将技术动作要领编成易懂易记的“口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肢体语言的运用。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体态语言是指“在言语行为过程中传递交际信息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是非语言符号系统的重要分支。从体态语言的作用和表现形式的角度来看,“体态语言是一种非语词传播或非言语的交际,包括了人的动作、姿态、表情等,以此来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了解、洞察对方的内心世界。

中职羽毛球课教学中,辅语言合理的运用,使体育教师讲解能声调抑扬顿挫恰当、节奏适宜、速度适中、富有情感。手势语可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手势是指用手、腕、臂的活动来表达信息,在整个体态语言中,手势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它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可以表示方向、情意、象征等含义。例如,在羽毛球课堂练习过程中,学生动作完成出色,教师可以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摆出“v”形或者翘起拇指指向学生,表示对学生的祝贺和鼓励。

(二)教学示范艺术

技术动作的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方法,它是以具体的动作范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的动作结构、要领和方法。准确、优美的示范,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还能给学生一种艺术的享受。

i.教学示范要考虑学生视角。羽毛球课教学中,为便于学生观察,示范时要注意示范速度以及学生的距离和视角。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技术的示范力求从不同角度、以慢速和正常速度示范,务必使学生对技术动作有正确的印象。例如,平高球、吊球、杀球等基本技术,采取正面、背面、和侧面以慢速、正常速度示范。个别方向,路线变化较为复杂和动作技术,宜采用背面示范。例如,羽毛球基本步法结合手法练习时,适宜采用背面示范。镜面示范的特点是学生和老师动作两相对应,如徒手手操,教学宜采用镜面示范。羽毛球课教学示范不论远近,均应以学生看清为准。教师处于以学生为底边的顶腰三角形顶点位置示范。此外,还应考虑阳光等围环境因素,不要让学生面向太阳或干扰物多的环境,以免分散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示范要有参照物和辅助手段。正确、熟练的示范动作能让学生一开始既能建立起一个正确的动作表象。在羽毛球课技术教学中,正确的动作示范可以结合优秀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图片、视频等。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cai技术)应用于羽毛球课教学,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系统先进的声音与图像压缩技术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存储、传输和提取大量图文、声音、影像的教学信息。由于多媒体信息的存储与处理都是数字化的,这就使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高质量的实现原始图像与声音的再现、编辑和特效处理,使真实素材的一体化达到实而完美的程度。羽毛球任选课传统教学中,有一些技术动作比较细腻,有些基本理论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有时需要重复的进行技术动作示范和理论讲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利用多媒体cai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3.注意错误动作示范的选择与表达艺术。在羽毛球技术教学中,一些主要技术都是由若干环节构成的,每项技术都有其主要的技术环节,在教学中这些主要环节被称为“关键技术”。如羽毛球正面上手击球,按动作结构划分,包括:准备姿势、移动、选位、迎球、击球,其中击球就是关键技术。对关键技术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完成动作的质量。教师进行示范教学时,要通过正确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正确的表象和概念;而示范易出现的错误动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分辨自身动作的正误,以及两种动作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而避免、纠正错误动作。因此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正误示范对比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提高教学质量。

四、建议

1.中职羽毛球教师需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羽毛球技术复杂、变法多样的特点决定了中职羽毛球课教学是一项技术、技巧含量很高的工作。因此,教师的语言讲解艺术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语言不能只是对知识作一般性介绍和转述,也不能只是对教学难点作一般的解释,而必须将教学语言艺术化,将复杂、抽象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能为学生接受的语言形式。

2.中职羽毛球教师需创造性地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中职羽毛球教师必须掌握一些肢体语言表达的技巧和原则,提高教学水平。中职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对老师的喜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可忽视。一个诙谐、幽默,又不失严肃的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丰富的非语言因素,会使教师在体育课上表现出众,游刃有余。

第7篇

一、引导学生重视语言表达中的格言运用

议论文重在说理。而格言的恰当运用有助于加强语言表达的哲理性。如果运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当”与“不当”,关键在于对格言内涵的深刻理解。如,苏教版中培根的《论美》,篇幅虽短,但句句都闪烁着哲理的光华。例,“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这里,作者以哲学家的目光,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了“行为之美”甚于“形体之美”和“颜色之美”的本质特点。作者在语言表达的艺术上采用的是“铺垫”艺术。在两两对比中突出前者,又在三者之间发现了美的真谛:“行为之美”。因此,引导学生恰当地引用格言,除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格言的语意外,还要进一步深入探究格言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只有如此,格言才能成为议论文语言表达中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

二、引导学生重视语言表达中的形象说理

语言表达中的形象说理,即用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涵的一种说理方式。其特点是,以说理为目的,以形象化的语言为标志,加强说理的形象性与深刻性。如,培根在《论美》中开篇指出:“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这里,作者采用的就是形象说理的方法,意在强调拥有美德的人是令人可敬的。但是,倘若不加修饰地直接表达,那么,难以激起读者的联想思维。可见,语言表达中的形象说理,既能调动读者的直觉思维,又能唤起读者的理性思考。从而,达到以形象化的语言来说理的目的。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说理时适当采用形象说理的方法,加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与深刻性。

三、引导学生重视语言表达中的“化用”

“化用”与“引用”的最大区别在于,“引用”指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别人的观点或语言,“化用”则指借鉴别人的语言风格与表达技巧而形成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在议论文语言表达中,引用得当有助于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化用恰当则有助于加强语言表达的幽默感。可见,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有同学在阐述“信念”这一话题时,这样说:“钱不在多,善举则名;位不在高,为民则灵。”从而,使语言表达幽默成趣。又如,有同学在阐述“读书的苦与乐”这一话题时,将“学海无涯苦作舟”改为“学海无涯乐作舟”。一字之改,说明了读书自有它的乐趣。其中,“学海无涯乐作舟”便是化用了“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俗语。从而,在对比中表明了自己鲜明的观点,同时,自然地转入了对读书之乐的论述。“化用”,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创新。但是,必须指出,“化用”别人的语言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加强寓庄于谐的表达效果。

四、引导学生重视语言表达中的其他修辞的运用

议论文中的语言表达重在论证事理。因此,为了将理由说得透彻,有时需要在说理过程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复杂为简单。排比的运用除了加强语势外,还能增强语言的逻辑感染力;比喻的运用,除了加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外,还能增强说理的深刻性;对比的运用,除了加强语言表达的情感外,还能加强议论过程中的哲理性……可见,议论文中的这些修辞的运用对于提炼观点、论证论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论题《勤奋》。有学生开篇写道:“勤奋是农民看到的田野上的希望,是公务员看到的实现理想的基石,是学生看到的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这里,作者将比喻与排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勤奋的内涵,同时为揭示中心论点作铺垫。所以,在议论文语言表达中,善于运用修辞,不仅使语言表达更为形象,而且使语言表达更为周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中善用修辞,通过借鉴与运用相结合的方法,增强语言表达的理趣。

第8篇

关键词: 文化差异;目标语文化;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79-01

0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语言总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所以任何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都是用来表达不同文化世界的。文化与语言关系密切,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差异。汉语属于东方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大语系截然不同,汉英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不同导致了知识文化和意识文化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涉及文化方面的问题比比皆是,下面就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大学英语 精读》第一册第五单元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 中多次提到Stocking, Chimney, gift 及Santa Claus, 如果不了解西方国家圣诞节的一些习俗, 就无法充分理解这篇课文。 在讲述这篇课文前,教师就先向学生介绍西方的圣诞节:圣诞购物,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卡片,圣诞歌曲,圣诞晚宴等,然后让学生把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从而使学生对西方的最重大的节日——圣诞节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就能更好的体会课文了。《大学英语 精读》第三册第四单元“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一文中,有这样一句“If she choose your doorway as her place to sleep in the night, it is as mor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在中国人眼中,狗不是很受欢迎的动物,这从“落水狗”、“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头军师”等贬义的用法中可以看出来,所以我们就会觉得“to turn away a lost dog” 不应该是件困难事,可文中却用“hard”,学生们会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是文化差异造成了这种理解上的困难。在英美人眼中是 “Man is best friend”,是心爱的宠物,忠实的朋友,将一只丧家之犬拒之门外是很不道德的,所以在英语中才有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 (最重要的人物),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的用法。《大学英语 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 “Why I Teach” 中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ings to breath.” 。据《圣经》记载,上帝用地上的泥土造人,并将生命之气吹向他的鼻孔里,使之成为有灵气的人,这样上帝 “造人”的工作就完成了。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恰倒好处的运用了《圣经》典故,把教师教书育人工作比做上帝造人的工作。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文化方面的差异成了英语学习的绊脚石,要扫除这一障碍,我们要尽可能的了解研究文化的差异。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我们越来越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问候寒暄方面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尤其是在城市中,人们见面的问候已改为“你好”“你早”,年轻人更流行“Hello” “Hi”,寒暄语中问及工资、婚姻的减少,谈及天气、健康、衣着的增多。

在传统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多侧重于词义辨析,结构分析,课文翻译等表层结构的处理,忽视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作用。语言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导入文化知识呢?

1通过教材直接讲解法

在课堂上,在遇到有关文化背景知识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介绍给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讲授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大学英语》教材中第一册到第四册,总不乏涉及文化方面问题,在前面已举了一些例子。教师讲解传授是学生获得文化背景知识的一个主要渠道。另外,要充分发挥外教作用。众所周知,对我们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莫过于讲母语的外国人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接触外国人是别的任何方式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直接请外教定期进行专题讲座,讲授关于西方人风土人情、节假日、《圣经》等典故、餐桌礼仪文化等,是学生直接感受到文化差异,并及时就平时遇到的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进行请教。教师平时不断地向学生灌输英语文化知识,学生就会在日积月累中渐渐越来越多地掌握这种差异,为更好的学习英语开辟道路。

2教师引导法

文化本身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对比,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引导学生时,教师选择一些典型的作品,使学生短时间内有助于提高交际技能,所选材料中的词汇和结构是能与学生的本族语形成鲜明对照,及学生本族的社会文化因素与他们所学外语的社会文化因素有一定差异的。

3组织学生讨论法

利用讨论法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时,教师要精心安排。在进行讨论之前,要求学生对要讨论的题目及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在讨论时才不至于出现冷场而且能激发学生课后阅读、收集相关资料的热情。通过讨论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共同学习中互相帮助,提高和增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

4补充法

英语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知识都在课堂上传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文化教学,作为英语教师平时应不断学习,广泛涉猎英美文化作品,注意日积月累,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具备广博的知识,尽可能地开拓渠道,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真正有能力的英语学生。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文化差异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把与语言相关文化内容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入其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同时进行,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剑晶.谈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3).

[2]滕海.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部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www | 亚洲美女综合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 | 被下了药糟蹋h文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 | 国产福利在线小视频 | 91亚洲国产亚洲国产亚洲 | 九九热免费视频 | 78成人天堂久久成人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九色视频精品 | 国产三区在线播放 | 偷拍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91成人入口 | 一级片亚洲| 亚洲偷怕 | www.色涩涩.com | 竹内纱里奈一88av在线 | www.久久久.com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午夜做受体验区 | 91电影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桃色 | 97狠狠操 | 富二代视频污 | 好男人久久 |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 国产成人啪午夜精品网站男同 | 91亚洲区| 九九热免费视频 | 日韩精品一二区 | 久久久久国产欧美 |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 91视频网页版 | 91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91视频免费观看 | 99热精品国产 | 成人a视频片观看免费 | 97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