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07 13:00: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审计独立性毕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写会计审计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会计审计相关的基本训练,小编为大家推荐介绍会计审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会计越发展 政治越文明——论会计审计的政治环境及其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之我见
3.当前企业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研究
4.论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关于加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思考
7.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的诚信问题之我见
8.世界银行充分肯定我国会计审计准则改革成就——解读世界银行《中国会计审计评估报告》
9.浅析会计审计中的会计核算方法
10.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11.政府购买会计审计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
12.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研究动态:国际视野与无形资产视角
13.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4.会计审计独立性的影响要素及措施分析
15.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6.分析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
17.公允价值计量:中国引入绿色GDP理念和环境会计审计的重要前提
18.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
19.探析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策略
20.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对策探究
21.关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22.云计算的发展及其对会计、审计的挑战
23.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的研究
24.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会计准则趋同与会计审计跨境监管——由中概股风波谈起
25.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
26.关于现代会计审计技术的思考
27.国际会计公司成员所的审计质量——基于中国审计市场的初步研究
28.基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价值的研究
29.基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价值的研究
30.浅谈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31.电算化条件下会计审计监督和风险防范
32.对会计审计实验教学评价标准与环节设计探讨
33.谈提高会计审计质量与会计监督的措施
34.我国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5.提高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策略探讨
36.会计审计以及会计财务核算浅析
37.探究企业会计审计诚信问题
38.试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
39.会计审计在企业经济效益探讨
40.分析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试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
42.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
43.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现状与未来
44.会计审计制度改革中审计稳健性的概念体系构建
45.对企业会计审计存在问题的分析
46.提高企业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策略探讨
47.面向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研究
48.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49.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0.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分析
51.会计审计对工程财务管理的促进意义研究
52.会计审计的风险影响原因分析和信息化审计对策探微
53.基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的诚信价值的研究
54.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分析
55.对于会计审计独立性的影响要素及措施分析
56.解析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
57.探析提高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对策的分析
58.浅谈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59.论企业内部会计审计
60.会计审计的诚信价值与信任机制重构
61.探讨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
62.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策略
63.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建设的历史丰碑——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会上的发言摘要
64.简析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的诚信问题及建议
65.探讨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的重要性
66.新会计准则下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相关思考
67.对企业会计审计存在问题的分析
68.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的若干研究论述
69.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意义研究
70.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1.浅析在国营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当中的经验
72.海峡两岸会计审计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以福建省先行先试为平台
73.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74.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考量
75.我国会计审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76.会计审计质量与会计监督的提高途径分析
77.企业会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8.美国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及其启示
79.国际会计审计及其监管的最新发展与中国对策——欧盟国际会计审计发展大会综述
80.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81.对新会计准则下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的若干思考
82.解析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
83.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
84.探究关于加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思考
85.现代经营理念下企业的会计审计问题及对策
86.提高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策略探讨
87.浅谈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88.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中国会计审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89.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与博弈分析
90.探析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91.探讨企业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
92.新会计审计准则对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作用
93.对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94.新会计准则下的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审计风险
95.加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有效策略分析
96.会计审计工作对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路径构建
97.会计独董、治理环境与审计委员会勤勉度
98.会计信息化审计方法初探
会计审计毕业论文范文一:网络会计审计模式分析
(一)网络审计下的审计理论要素的重新思考
网络审计是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经济活动网络化、虚拟化的产物,也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崭新阶段。面对网络审计,原有的审计理论要素,如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主体、审计技术、审计风险以及审计准则等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我们重新加以思考。
1.关于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是指审计所要考察的客体,即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和作为提供这些经济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随着电子商务的网络化经营发展和虚拟公司的出现,使网上实体通过网络将成百上千的人联结在一起工作,他们可根据业务的需要自由重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投资融资关系、技术协作关系和购销关系等,即使这些企业间的关系是松散型的,也可以通过网络在很短的时间内,以网上协议的形式整合成企业联盟,当然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解散联盟。于是,会计客体就变得模糊,审计客体因之变得复杂,审计客体的外延需要重新界定。从交易费用理论看,审计对象(站在被审单位的立场上看,即为交易主体)的边界不清,不仅增加交易主体的交易费用,也会增加审计风险和审计费用。所以,网络审计的客体具有动态性和虚拟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充分地认识到,审计的客体具有适时改变性。
2.关于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原有的审计目标仅局限于在装订的账、表上,亦称“有纸化”的信息载体上查错防弊,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对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其目的是为审计委托人服务。然而,在电子商务活动中,通过互连网和通讯技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以及企业与政府间的联系更加广泛和深入,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和经济活动具有开放性,网络审计的目标将主要通过“无纸化”实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诸如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审计、人力资源利用状况的审计、政府调控职能实现程度的审计、顾客对企业满意程度的审计以及网络技术本身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审计等也将成为审计目标。
3.关于审计范围
审计范围是指针对特定审计对象所开展的审计实践活动在空间上所达到的广度。在原有审计中,审计范围要依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来确定,总的来看,审计范围较狭窄、封闭。而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一个宽阔开放的系统,会计信息处理处于一个开放的空间范围,涉及到交易关联方的各个方面;同时,由于其资源的共享性,能访问会计信息以及接触会计信息的人可能涉及到整个网络用户,当然,对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信息仍有所限制。网络用户,尤其是使用上市公司信息的用户,出于不同的动机,可能采取恶意操作行为,增加了网上行为的控制难度。因此,承担不真实以及非法数据的责任人就不能局限于被审单位,交易双方以及相关的社会公众都将被列入审计范围。总之,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任何一项审计业务,都是建立在互连网平台之上的,审计活动面向网络??杉?,网络审计的范围已被大大拓宽。
4.关于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是指实施审计监督的执行者,也就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网络审计中,首先建立和完善能够在网络下实施对被审单位及其相关信息进行审查、监督和提供鉴证服务的审计机构;其次,必须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同时,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审计人员应该是一种复合型、全方位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现代会计理论和审计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知识和现代商贸理论,并能熟练地从事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操作和维护。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终生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网络审计发展的需要。
5.关于审计技术方法
审计技术方法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在对被审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它是顺利完成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企业在网络化经营中,由于会计数据的极大电子化和会计控制的局部程序化,直接造成了审计线索的“不可见性”。因此,必须应用数据库技术对会计数据进行可靠、完整地保存和管理,借助单机系统或工作站,对会计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地加工和处理,利用网络和通讯技术对会计数据进行安全、有效地分配和传输。这样,网络审计必须完全依赖于计算机和交互网络。在网络审计中,审计人员利用审计接口软件来获取原始数据,利用审计抽样软件来进行样本抽取,利用审计分析软件进行各种数量关系的配比分析和数据查询,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来进行分析,利用审计专家系统进行审计推理与判断,并通过数据挖掘、样本抽取、异常项目调查、数据分析与处理等方法进行测试、检查、分析与核对。由此可见,网络审计下的技术方法已大大突破了原有方式下所运用的审计技术方法。
6.关于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是用来规范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标准。在网络审计中,由于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主体、审计技术方法等发生了重的变化,需要对现有的审计准则体系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审计准则体系中的有关准则应该体现电子商务下网络审计的特点,通过制定相应的、更切合实际的准则,更有利于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并规范网络审计工作,从而提高审计质量、最终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
7.关于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单位的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一般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由于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在计算机辅助系统的控制下,其本身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得以基本保证。因此,固有风险基本上被控制,并呈降低的趋势。但是,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网络化,使得会计信息资源在极大的范围内得以共享和交流,这无疑将审计工作置于一种被动的风险之中。例如,存放于主机内的会计信息被他人非法拷贝和篡改;会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竞争对手截取和恶意修改;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的肆意侵袭,会威胁会计数据的安全,严重时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系统的全线崩溃等??杉?,会计数据的安全、完整性控制难以得到保证,从而使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水平呈上升趋势。所以在网络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控制的难度加大,实施的审计风险控制措施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网络审计的风险与防范管理
随着网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新环境下的风险,与传统审计风险相对应网络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人员网络技术对有关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后发表不恰当的意见的可能性。
1.网络审计的新型审计风险
(1)篡改数据,不留审计线索在网络环境中,数据的电子化并以磁介质为主要存储载体,这为舞弊者或攻击者对原始数据进行非法修改和删除,且不留篡改痕迹成为可能,这将无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给审计监督带来了风险。(2)信息丢失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运行间的断电和死机等故障;二是计算机病毒破坏;三是人为的毁损。(3)黑客侵入和数据失窃计算机黑客为了获取重要的商业秘密、数据资源,经常用IP地址欺骗攻击网络系统。黑客伪装为源自内部主机的一个外部站点,利用一定的技术进入目标系统窃取或破坏数据。(4)职责分离不恰当引起内控失灵在网络环境下,如果对数据维护、系统管理和数据输入、数据核对确认等岗位不作适当的分离,就会有人利用网络的弱点故意修改数据、舞弊或窃取秘密信息从中捞取利益。
2.网络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为了有效地降低网络审计风险,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1)应用审计软件,对相关网络系统进行实时跟踪
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网络系统进行评价,并利用专用的审计对比软件,将存放于数据库不同地址的同一种数据进行自动比较,以形成相应的记录文件,并对有差异的文件数据进行详细审查;其次对被审计单位的自动检测数据库软件和恢复软件进行审查和评价;再次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异常贸易,通过网络进行预警提示,以降低审计风险。
(2)建立审计服务信息库
审计人员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信息,通过网络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容量的信息库,这些信息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背景资料,最新动态和一些以前审计的档案信息,以便以后开展审计时查阅和运用,这样将可大大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审计的风险。
(3)加强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进行审计
在网络中运行,信息的安全性即可靠性和保密性构成了审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重点。首先对网络系统职责分离情况进行审查,遵循的原则仍为不相容职责必须分离,但侧重对数据的输入、输出,软件开发和维护及系统程序修改或管理等之间的关系处理进行审查;其次对被审计单位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与评价,以确认防范黑客侵入的能力;再次对被审计单位的系统容错处理机制,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保密技术等作深入的了解,以评价其系统安全性的等级,从而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三)网络审计的法律环境
由于网络时代社会的信息化加大了社会的不确定性,著名的摩尔定律所蕴涵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由于法律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共识,它在规范社会经济的运作,控制社会的不确定性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优势。因此,在网络经济中法律的重要性将更为凸现。作为一个经济服务领域,审计首先要充分利用和维护已有的适应于自己的法律体系,作为维系共同利益的法律屏障,这些法律主要包括刑法、民法和商法等;其次,审计服务由于要处处体现其独立性,从而存在其自身的特征,因此迫切需要一套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法律来规范,这就需要建立起规范网络审计的审计准则。就新的审计准则而言,必须做到既有独创的一面,又有沿袭传统的一面,说它独创性的一面,主要表现在规范审计企业的网络信息系统为中心的一整套制度以及电子版本的业务约定书、管理层说明书、审计报告等电子文件的合法化,这些制度具有浓厚的网络特色,这与传统审计准则具有明显的区别;由于网络审计在审计独立性、客观公正以及审计的职业道德等方面仍然类似于传统审计,并且有时还离不开实地审计的参与,所以在规范类似审计方面可以适当的沿袭仍适用的传统审计准则?;谏鲜鐾缟蠹品苫肪车慕ⅲ缟蠹频脑俗鹘庸娣叮斜U?。
总之,在企业网络化经营的过程中,审计人员为了加强对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审查和监督,必须“上网”,利用互连网络技术来建立审计专用网络,实施在线式和连续审计,对企业所进行的业务是否真实、合法,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信息披露是否完整、可靠,以及对网络系统是否采取足够的安全措施等进行评价,并提供意见,从而实现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财务管理与网络审计综合运用。
会计审计毕业论文范文二:会计审计与质量审核分析
1.会计审计分类的差异分析
对会计审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从而作出不同的分类,这有利于加深对审计的认识,从而有效地组织各类审计活动,充分发挥审计的积极作用。对质量审核一般进行简单的分类,对分类没有什么目的性。分析:GB/T19011对质量审核的实施时间分类上有一定困难,因为质量管理在事前没有可以操作的、详细的审核办法,而且风险分析目前使用还不广泛,事前审核的效果没有足够的判定依据。在实践中,组织可以对自身进行有意识的事前审核,以确定组织的风险并加以控制,使组织的流程更好地运行,提高组织的效率。
2.目标的差异分析
2.1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包括存在和发生(existenceandocc-urrence)、权利和义务(rightandobligation)、估价或分摊(valuationorallocation)、完整性(completen-ess)、表达和披露(presentationanddisclosure)等5个方面的认定。
2.1.1存在与发生认定是指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资产、负债、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中确实存在;损益表所列示的各项收入与费用在会计期间确实发生。
2.1.2权利和义务认定是指会计报表中记录的各项资产确实属于公司所有或被公司所控制;会计报表中记录的各项负债确属公司应履行的义务。
2.1.3估价或分摊认定是指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均按适当的金额列入会计报表中。所谓“适当的金额”是指这一金额的确定不仅遵循了一般公认的会计准则,而且在数学上的处理也正确无误。
2.1.4完整性认定是指所有应该在会计报表中列示的交易和项目都确实列入了。
2.1.5表达与披露认定是指会计报表中各项目分类正确、会计原则选用适当、信息披露充分。审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的认定,因为这些认定是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和制定审计程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审计人员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对其会计报表的认定是否有理由和根据。为获得审计证据以证明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对其会计报表的认定,审计人员必须针对每一项认定制定具体的审计目标。一旦为实现审计具体目标取得了足够的证据,审计人员就有理由确认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是合理的。表2给出了每一项认定对应的具体目标,即实存性、权利和义务、准确性、分类、截止、详细匹配、可变现价值、完整性、表达和披露九项。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当局的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更详细一些。
2.2质量审核目标
质量审核的目的是确定审核应完成什么,这些目的与受审核方密切相关,而与其他方面均无关系。分析:质量审核的目标较之会计审计目标有较大的不同,尤其在实存性和完整性方面的要求,在具体的实践中应注意。质量审核本身要求所有证据的实存性,但不要求一定是客观的证据。完整性要求在质量审核中基本上都会被忽视,这与质量管理要求一致,因为质量管理中要求识别过程,但没有要求所有的已发生的过程均详细记录。经济管理中为避免严肃的规则被践踏,明确要求所有的已发生的交易过程均必须翔实记录。由此,我们可以在质量审核中引入部分完整性的要求,如要求对一些过程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完整性记录等。表达和披露在会计审计中是有相关要求的,在质量审核中要求比较含糊,不同的审核人员表达和披露的同一个实例将会出现较大的差别。各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明确质量审核表达和披露的标准和要求。其他的不同方面,由于经济管理和质量管理的不同情况,无选取的必要。
3.审计工作底稿与质量审核记录的差异分析
3.1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任务开始,到出具审计报告为止,对整个审计过程中的各项工作都应做好记录。这些记录反映了审计人员所执行的具体程序、进行的分析判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构成了审计工作底稿。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各种资料,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完成审计任务的重要工具,也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编制和获取审计工作底稿是整个审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审计程序的实施、证据的收集与分析过程其实就是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过程。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资料具体、详略得当、结论明确、格式规范、标识一致、记录清晰。
3.2质量审核记录
质量审核记录是阐明所取得结果或所完成活动的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审核人员进行评价,得到审核发现,结合审核目的后得出审核结论。审核记录要求:完整、准确、简明和清晰。分析:作为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的重要手段。相关工作记录在会计审计和质量审核中都有特别的作用。对审计和审核人员的能力、个人素质、业务技能、实践经验及水平都需要相关工作记录来证实。由于质量审核没有如会计审计一般需要更多的数据,因此,分析判断就显得不是很充分、明显?;峒粕蠹频囊庖褰瞎惴?,需要提出审计意见。而质量审核的意义仅针对被审核方,因而不一定有审核意见,而质量审核必需的审核发现也仅仅是可以识别改进的机会。在这方面,实践中可以提出较多的具体要求,以充分显示质量审核的强大作用。
[摘要]:随着经济迅猛发展,计算机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很快向更大范围扩展,审计工作中实施电算化已是当务之急。本文拟从我国电算化审计的现状入手,剖析原因,提出加快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初步思路。
关键词:电算化审计现状分析实施思路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经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审计电算化作为一种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方法,其应用的范围正越来越广泛。电算化审计是与传统的手工审计相对应的概念,是审计人员用手工的或电算化的审计方法、技术和程序对电算化或手工信息系统所进行的审计。其范畴可有以下三种:
方式1:用手工的方法对电算化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方式2:用审计软件对手工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方式3:利用电算化审计方法对电算化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它可在审计项目安排、方案设计、审计取证、汇总分析和跟踪反馈等多方面发挥作用,把审计人员从费时费力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逐步解决审计系统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并可大量地节省成本。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电算化的研究,积极探讨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如何实施审计的问题。
一、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必要性
1、传统审计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不高。
传统审计方法中一百多张工作底稿主要靠手工完成,底稿中的数据勾稽关系是通过标注交叉索引连接的,工作量大且易出错,如有反复(审计实务中这是常有的事)就会一动百动逐张修改,稍有疏忽,就会顾此失彼,出现数据不衔接的情况。大量的重复劳动浪费人力物力。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日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工作任务日趋繁重,传统审计方法由于操作技术上的局限性,效率不高,越来越难以胜任国家提出的各项要求。随着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审计工作必须改变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手段,实现电算化审计来完成日益增长的任务和要求。
2、会计电算化发展迅猛,客观上要求审计工作加快实现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从1979年进行试点,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单位在会计工作中摆脱了手工记帐,建成了电算化信息系统。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后,一方面会由于系统设计上存在漏洞、会计软件的合规性合法性不够完善或运行不可靠等原因,使得会计数据处理结果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非人为错误;另一方面,会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不够健全、篡改数据不留痕迹等原因使利用计算机犯罪而产生的人为错误屡有发生。同时,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后,手工记帐方式下的记帐凭证、明细帐、总分类帐及整个帐务处理过程均以肉眼看不到的电磁数据形式存放于计算机中,造成审计线索缺乏,审计风险增大。传统审计中抽查会计记录、帐帐核对等方法已难适用于会计电算化系统。
因此,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审计环境更为复杂,风险更大,必须大力降低审计风险,利用专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加强对系统设计、软件规范及运行过程的审计与监督,防止企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不正常现象的发生。
3、同国际审计准则接轨必须加快实现电算化审计。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对外交往日益增加,不断加强在经济、文化、技术、法律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国际接轨是国家的既定方针,会计工作中早已提出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同样审计工作也需要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当前国际上计算机运用于会计、审计工作中已相当普遍,会计、审计准则的制定大部分是按计算机应用后的需求来考虑的。我们必须加快实施审计工作的电算化,否则很难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与国际审计工作不协调一致,就不能很好的为对外开放服务。
二、我国电算化审计的现状及成因浅析
1、电算化审计方法名不副实,审计处于被动局面。
一般来说,电算化系统的审计会经历三个阶段:
(1)绕过计算机审计阶段(AuditingAroundtheComputer)
(2)透过计算机审计阶段(AuditingThroughtheComputer)
(3)利用计算机审计阶段(AuditingWiththeComputer)
而在我国审计实务中,对大多数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的审计还停留在绕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即审计人员不审查机内程序和文件,只审查输入的数据和打印输出的资料。这实际上是审计人员对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所采用的一种手工审计方法,不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由于不对计算机程序处理过程进行审计而只对有限的部分数据进行审计,因此可能不彻底,具有片面性。审计对象受到计算机操作人员的限制,后者完全可以只提供他们愿意被审查的信息,其他敏感性信息则极有可能被人为掩藏。这样审计人员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支持其审计结论,难以保证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质量,只是一种过渡性的被动审计方法。这种方法必将被计算机审计所替代。
我国审计实务中主要采用这种绕过计算机的审计方法有其存在的信赖基?。何夜笠翟谄粲没峒迫砑毙刖鞴懿普棵牌郎?,验收合格后才能甩掉手工帐。这种评审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内控评价与风险评估,使得审计人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信赖这一评审结果,相对减少了审计风险。但是,国际上并没有这种评审做法,随着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这种绕过计算机的方法终会失去信赖基础。
2、计算机辅助审计停留在浅层次运用,专业审计软件市场不完善。
目前计算机在审计中的运用主要采用通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即运用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进行审计文档管理;运用Word字处理软件编制审计计划、审计总结及审计报告等综合类底稿;运用Excel制表软件进行试算平衡、编制审定会计报表等。这些软件定义方便、自由度较大、不易统一,难以形成所内统一的操作模式,规范程度较低,缺乏系统性,难以做到各底稿间的有机连接,尤其是难以做到与被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连接以直接获取审计所需数据。
计算机辅助审计停留在浅层次运用,主要原因是专业审计软件市场不完善。审计软件开发周期长,使用周期短,市场容量狭窄,需求又有不确定性和不断增长性,造成审计软件的开发难度远远大于财务软件,这就使众多的软件开发公司热衷于利润高、难度小、维护少的财务软件,而轻易不敢涉及审计软件。同时,由于我国各部门之间的财务软件基本上是自行开发,独立一套体系,通常不会留出数据通道,也给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造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没有软件可用,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计算机审计时不得不停留在看重检查输入前的原始凭证和越过电算系统直接去检查处理打印出来的结果的一种手工审计方法。整个软件市场缺乏高质量的通用审计软件来配合通用会计软件的使用。
3、审计人员队伍整体计算机知识缺乏。
摘要: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特别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不确定性加大等问题,会计论文可以从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更新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监督检查等方面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
据测算,到2013年我国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达到近40亿元人民币,2007年-2013年的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接近20%,而这种信息化就包含了会计信息化。如此快速的信息化速度必然会对包括内部控制在内的企业管理造成一定的冲击,必须科学应对才能在享受信息化的益处的同时化解信息化带来的风险。
一、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法规文件,企业财务部门内部控制目标是保证企业资产安全,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在传统的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主要由人工完成,但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将会计信息转变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传输和处理,使得内部控制的方式、范围、内容等都发生了改变或者进行了调整,这既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机遇,同时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1.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机遇
首先,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时效性。在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由原来的顺序控制转变为并行控制,即可以在财会业务处理过程中或者处理后实施控制,而不必按照传统模式按照业务流程在账簿处理完毕后进行控制,使得内部控制的时效性大为增加。其次,内部控制的方式多元化,在信息化条件下,各种视频技术的发展使得内部控制可以采用实时监控的方式来进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运用使得内部控制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来进行,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使得内部控制不必一定要到现场查证,或者采取查询账簿的方式来进行,增加了控制方法与手段。再次,在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可以大量的利用计算机软件预设模块进行数据处理,而不必通过手工进行计算,这就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工成本,从而可以降低内部控制的成本。
2.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挑战
首先,从内部控制的对象来看,相比于传统的内部控制,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从单纯的对人的控制转变为对人和计算机同时的控制,这种控制对象的增多无疑会加大内部控制的风险。其次,从控制的内容来看,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对账、核查凭证等方式来进行,但在信息化条件下,除上述内容外,内部控制还必须对财务软件中数据的输入、数据的安全性等进行控制,在现代存储、摄像技术发达的前提下,内部控制的难度加大。再次,从内部控制环境来看,在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不再简单的局限于企业内部,可能拓展到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甚至是外部宏观环境,因为这都将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影响,从而使得控制环境复杂化。
以集团公司为例,在控股子公司模式下,母公司对子公司具有完全的控制权,通过财会部门的信息化,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部门也可以实现完全的控制。这一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一方面可以通过实时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实现母子公司之间的沟通,这就突破了传统内部控制模式中的地域空间的限制,可以大大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另一方面,不同的控股子公司之间通过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联系在一起,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比较,发现某一子公司财务异动行为,从而更好的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
同一控股股东、联营公司、参股公司是企业所不具有控制权的,这种模式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不同于控股子公司,一方面,由于不具有控制权,为保护不同股东的利益,公司之间的财务信息难以实现实时对接,企业内部控制更多的是依靠审计部门等职能部门来完成,从这种意义上讲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难以起到大的作用。但从更广的层面来看,会计信息化能够有效的规范下属公司的财务行为,能够为实施财务检查提供有效的支撑,因此,对于内部控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不仅面临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同时也带来信息安全、人才素质提升等方面的问题。
1.信息化使得内部控制不确定性加大
从内部控制的流程来看,在信息化条件下,首先,企业财务部门需要将财务信息转换为计算机所能识别的语言,这种人工输入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由于人工容易出现失误,以及输入过程中难以进行全程实时监控等问题,从而使得数据输入可能存在较大的风险。其次,由于现代计算机安全技术特别是网络安全技术还无法确保企业信息系统百分之百的安全,并且在这种互联网状态下各种人为的失误很容易将会计信息泄露且不容易被察觉,但企业所有的财务信息都保存在这种信息系统中,这就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必须非常完善才能有效的防范这种风险,而目前还尚未完全达到这种状态。再次,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明确不同权限的方式来掌握和更改会计信息,但一方面这种口令可能被泄露,另一方面上级可以对下级的财务信息进行更改且不会留下痕迹也使得责任难以划分,这就使得整个内部控制的风险较大。
2.信息化使得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缺位问题
首先,在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可能更多的是对财务软件或者信息系统中的有关账务进行核查,在此情况下,部分财会人员可能疏于对原始凭证,属于对账务发生事实的了解,从而使得内部控制出现漏洞。其次,在信息化条件下,一般认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不会出现错误,这就使得财会人员过于相信“机器”的力量,从而对部分数据疏于复核,或者没有与现实中的账务进行核对,但信息系统内部通过各种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一旦某一子条目没有选入或者说查询条件出现差错等都有可能导致结果上的问题,这也可能使得内部控制出现缺位。
3.内部控制的外部条
--> 件还有待优化
首先,从人才的角度来看,信息化要求相关人才不仅要懂得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能够较为熟练的操作计算机,并经过专门的培训,能够全面的掌握财务软件以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项操作,但现有的人才一方面可能存在理论上的不足,他们对新的会计制度、国家最新颁布的法规条例等不太清楚,也难以用于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可能存在实践上不足,对企业内部各种新的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不甚熟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其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存在能力上的差异。其次,从内部控制的环境来看,当前企业更多的是注重会计业务的处理,注重发挥财务部门的作用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实现利润最大化,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相对要低一些,此外,内部控制工作的独立性也相对不够,这都不利于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三、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会计信息化背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从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更新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监督检查等方面着手。
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会计信息化服务的供应商,要通过有效的参考服务供应商的以往信用记录,市场份额等指标,确定服务供应商在信息安全、信息软件的稳定性等方面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根据企业的行业属性等情况合理的选择信息服务供应商,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奠定基础。其次,要注重内部控制氛围的营造,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帮助财会人员树立内部控制理念,提高业务能力。再次,要强化财会人员的风险意识,要通过案例讲解等方式帮助财会人员甚至全体能够接触到财务信息的人员树立一种风险意识,让其了解到任何信息的泄露都可能影响企业的财务安全,从而帮助其树立风险意识。
2.更新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要完善内部授权制度,在信息化条件下,必须通过完善授权的方式,授权后业务处理的职责划分等来强化内部控制制度,以此避免出现职责不分甚至徇私舞弊等行为。其次,要完善岗位职责分配。对于信息化条件下财会系统的管理员、操作员、数据审核人员以及后台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的划分必须明确,以此来保证财会信息的安全可靠,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再次,要严格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在信息化条件下对于会计业务处理,必须明确账簿的建立、经济活动事实资料的记载等会计行为的流程,以此为事后的监督检查提供保障。
3.强化监督检查
首先,要进一步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通过对企业财会活动进行分类,并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程度、风险的大小决定是否引入审计部门进行全程监督,以此来加强内部控制的力量。其次,要强化日常监管活动,在信息化条件下,必须进一步完善对会计凭证等资料的审查制度,避免出现监管不严或者监管随意性大等问题,从而提高内部控制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评估;审核模式;方案设计;实施重点
我国首轮大规模本科教学评估从2003年开始,2008年结束,历时5年,对589所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估。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组织对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方案进行立项研究。2011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简称9号文)。9号文对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制度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了五种评估形式:建立健全学校自我评估,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分类开展院校评估,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开展国际评估等。分类的院校评估是指:对2000年以来没有参加过院校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院校评估且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院校实行审核评估。本文基于对审核评估方案的研究,对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要点作一简要解析。
一、审核评估方案设计
正确理解审核评估方案需要厘清三个问题:什么是审核评估,为何选择审核评估和如何进行审核评估等。
1. 什么是审核评估
审核源于财务审计(audit),1976年美国学者将其引入高等教育评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评估模式,被英国及其一些原殖民地国家用于院校评估。
对于审核评估,尚无确切定义。但借助几个相关概念,可以理解其内涵。例如,财务审计被认为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再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000:2005(等同
于我国国家标准GB/T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中对“审核”的定义为: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其中“审核证据”是指: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审核准则是指:用作依据的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由此可以引申出:审核主要是指对管理体系(如成本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等)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检查活动和过程。一般来说,审核是经过授权和获得相应资格的审核员所从事的活动,是审核员收集客观证据、发现不合格,以促进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据此,我们可以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外部审核)理解为:由评估机构组织的,对参评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与评价的过程。所谓适宜性是指: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与学校所处的客观情况的适应程度;所谓充分性是指: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对学校全部质量活动过程覆盖和控制的程度;所谓有效性是指:学校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完成体系所需的过程或者活动而达到所设定的教学质量目标的程度。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是针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估,而非专业或专项评估。评估准则是学校自设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以及相应的国家(行业)甚至国际标准、规定与要求等(后者称“外部参照点”)。审核评估不设指标体系,只设审核范围。这就犹如做健康检查,体检中心根据规定的体检项目逐项进行检查,再根据检查结果给出一个体检报告。每项检查是否合格,取决于体检目的。例如就血压而言,如果为宇航员体检,高压应≤120mmHg;如果为运动员体检,高压就可以放宽到≤130mmHg;如果为普通职员体检,高压可进一步放宽到≤140mmHg。也就是说,合格标准是因人而异的。在这里,体检项目就是审核范围,体检报告就是审核报告,评价标准就是审核准则。
2. 为何选择审核评估
目前,国际上有影响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有三种:认证评估、分等评估和审核评估。认证评估的历史最长(约150年之久),美国的院校评估和专业评估均采用认证模式。认证评估设定一个“最低标准”,评估结论为“通过”和“不通过”两种,也可以设有“暂缓通过”(或“待观察”)的“受限通过”结论。认证评估基本上起到一个“准入”的作用,通过认证评估后,就可以自由发展,故认证评估是高等教育的“守门员”。我国本轮评估中对新建院校的合格评估采用的是认证模式。
分等评估关注的不仅是“过不过”,还要看“好不好”,因而具有“比较”功能。法国、荷兰、德国和美国等曾采用过分等评估,但因效果不佳,后来大多改用审核评估。比较成功的是印度以及我国的首轮评估。分等评估的最大问题是“分类”和“定量化”问题。分类越细越“公平”,量化越精越“客观”。然而,这样不仅会造成巨大的工作量,更主要的是过于具体,干涉了学校办学自,限制了办学的多样化和特色发展。
审核评估的特征是“四不”:不设统一标准、不做评估结论、不对学校分类、不做横向比较。审核评估依据是学校自己设定的目标与标准,实际上是一校一标准。审核评估不做总体性的结论(例如:合格、不合格,以及优、良、差等),而是给出写实性的审核报告。审核报告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审核评估没有必要对学校进行分类,由于一校一标准,因而一校一类别。审核评估是用自己的标准评自己,与其他学校没有可比性,因而不能做横向比较。审核不设指标体系,只需规定一个评估范围。评估时,就审核范围中的每一项关注“4个如何”:如何说的(目标),如何做的(做法),效果如何(效果),如何改进(改进)。也就是说,针对每一项内容要考察4个问题:学校的目标和标准是什么?学校是如何达到目标和标准的?用什么来证明学校已经达到了目标的标准?学校在哪方面和如何进行改进?审核评估真正将质量保障的主体交给了学校。
从国(境)外审核评估实践和成功经验可见,审核评估评的是学校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这是基于两种判断:其一,如果学校内部建立了完善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则学校的教学质量就能得到保障;其二,如果学校没有完善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即使有优秀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充足的教育资源,也难长期保障教学质量。审核评估相比其他两种评估模式更加尊重学校的办学自,更加突出评估机构与参评学校间的平等互动,更加重视学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更加关注从源头上提高教育质量。
每种评估模式都有其内在特质及驱动倾向。认证模式判断的是与规定标准相比“差不差”和“有多差”,关注的是“差者”(或“差项”)。也就是说,是用“差者”(或“差项”)与规定标准比较,因此其基本取向是向下的。这种模式能驱使“差者”(或“差项”)达标。分等模式判断的是与规定标准相比“好不好”和“有多好”,关注的是“优者”(或“优项”),基本取向是向上的,它能驱使争优。审核模式判断的是“是不是”:即该说的“是不是”说了(目标),说了的“是不是”做了(做法),做了的“是不是”有效(效果),无效的“是不是”改了(改进);关注的是学校自身,不能做高校间的比较,基本取向是用自己的尺寸衡量自己,它能驱使学校自律。
审核评估是我国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最科学、最适宜的选择。分等模式具有“选优”特质和“指标”样板,当我国高等教育尚未发展到一定成熟程度,尤其当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以“量”为主要依据的今天,如果选用分等评估必然会驱使高校奔向“高、大、全”,走向同质化。认证模式具有“保底”特质和“无限”发展空间,尽管说认证模式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了异样的活力和多样化,但这是基于美国的行政模式、分权文化、大学自制、学术自由等独特环境,而这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审核模式具有“校正”特质和“自我”样板,由于它下不“保底”上不“封顶”,要求学校具有足够的自律能力,即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我国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制度规定新建院校采用认证模式进行合格评估,通过上轮评估的院?;蛲ü细衿拦赖男陆ㄔ盒2捎蒙蠛四J浇衅拦?,将认证和审核两种模式相结合,实际上是一种先“保底”后“自我约束发展”模式。显然,这是适合我国国情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科学合理的选择。
此外,评估模式的适宜性,还取决于它与评估目的的契合度。本轮本科教学评估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目的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前已述及,审核评估主要指向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通过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来保障和提高质量。显然,审核模式与本轮评估的目的是非常契合的。
3. 如何进行审核评估
做好本轮审核评估涉及六个方面:指导思想及原则、评估对象及条件、评估范围及重点、评估组织与管理、评估程序与任务、评估纪律与监督。前三方面关系到评估方案的设计,后三方面关系到评估方案的实施。
(1)指导思想及原则
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可概括为:“一坚持二突出三强化”。一个坚持为:坚持首轮评估的20字方针,即: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点建设;二个突出为: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三个强化为: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审核评估坚持目标性、主体性、多样性、发展性和实证性等五项基本原则。目标性原则强调目标导向,注重目标的确定与达成;主体性原则强调学校是质量的责任主体,注重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质量保障能力提升;多样性原则强调学校办学自,注重办学多样性和特色发展;发展性原则强调持续改进与提高,注重长效机制与可持续发展;实证性原则强调基于事实的判断,注重证据(定性的和定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充分性。
(2)评估对象及条件
审核评估对象主要是参加过上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589所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合格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5年后须参加审核评估。
对参加审核评估的学校设立了两个门槛:一是办学条件应达到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规定的合格标准;二是生均拨款须达到财政部、教育部财教[2010]567号文规定的相应标准。
(3)评估范围及重点
审核评估范围包括“6+1”个项目,24个要素和63个要点。6个审核项目包括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还允许学校自设1个特色项目。每个审核项目都包括了若干个审核要素,每个审核要素都包括了若干个审核要点,从而形成了“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三级结构的审核评估范围。
审核评估重点是培养目标的适恰性和达成度,具体体现为“四个度”: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的保障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以及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4)评估组织与管理
审核评估的组织与管理遵循“分级管理、管评办分离”的原则。教育部负责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的评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所属院校的评估,由教育部统筹协调。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的评估由教育部评估中心负责实施,地方所属院校的评估由各地具备条件的评估机构负责实施。
教育部负责制定审核评估通用方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对通用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但需征得教育部的同意。
教育部评估中心统一进行审核评估专家库的组建和专家培训,省级审核评估专家组中外省专家一般不少于1/3。
(5)评估程序与任务
审核评估主要程序包括:学校自评、专家进校考察和评估结果的审议与。
学校自评也叫内部审核。学校应根据审核评估方案,认真组织和实施学校自评,并按要求填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审核评估专家在认真审阅学校《自评报告》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由评估机构根据学校填报的数据形成并提供)基础上,通过进??疾煨纬伞渡蠛似拦辣ǜ妗罚⒃谝欢ǚ段诠肌=逃科拦乐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按年度就所组织的审核评估情况形成总结报告,报教育部。教育部评估专家委员会对总结报告进行审议后,正式参评学校的审核评估结论。
(6)评估纪律与监督
实行“阳光评估”和信息公布制度,将相关文件与信息如《学校自评报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审核评估报告》等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坚持评估“十不准”,营造风清气正的评估氛围。这“十不准”为:在评估机构正式公布进校评估专家组名单后,学校不得拜访专家组成员,不得邀请专家组成员到学校访问、讲学、作辅导评估工作的报告。学校应按规定要求从简接待评估专家组,校领导不迎送专家;不安排各种形式的宴请;不安排上级领导接见;不召开汇报大会(包括开幕式、闭幕式);不组织师生文艺汇报演出;不送礼物;不超规格安排食宿;不变相安排专家旅游等。
审核评估工作广泛接受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教育部委托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审核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受理学校申诉并仲裁。
二、审核评估方案实施重点
审核评估有四个重点: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学校自我评估、专家进??疾旌推拦辣ǜ孀础0盐蘸谜馑母鲋氐悖巧蠛似拦婪桨甘凳┑墓丶?。
1. 关于质量管理体系
前已述及,审核评估的目的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障并能持续改进与提高,主要取决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完整有效。因此,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审核评估的基础。
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概念与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影响教学质量的一切过程和因素实行有效监控,形成的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应该指出,首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有力地促进了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但目前许多高校的质量管理体系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组织机构不健全,质量职责不明确;未能覆盖质量全过程和参与质量活动的全体人员;重监督、轻控制、缺改进,没有形成闭合循环等。鉴此,学校应着重从如下几方面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组织机构与质量职责。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有赖于组织机构。结构合理、高效运作的组织机构:从纵向讲,要有利于统一指挥和分级管理;从横向上讲,要有利于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从部门自身讲,应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较高办事效率。质量职责是指每一部门以及部门内每一岗位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应当承担的角色(工作及责任),应特别重视纵向和横向各部门(岗位)之间“接口”的衔接与协调,保证部门(岗位)之间不遗漏、不扯皮、不推诿、不含混。学校应有健全高效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并明确各组织机构的管理权限、质量职责以及相互关系,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组织落实、职责到位、顺畅高效。
全过程管理与全员参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要重视全面质量管理(TQM)方法的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管理方法,它特别强调“三全”,即:内容与方法上的全面性,不仅要着眼于产品的质量,而且要注重形成产品的工作质量;全过程控制,要对影响质量的所有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全员参与,参与质量活动的全体人员都要参与质量管理,并对质量各负其责。学校应规定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过程,并采取有效方式对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质量管理不仅仅管理人员有责任,广大教师和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应形成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良好氛围。
循环闭合与持续改进。学校应按照“计划(Plan)— 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PDCA”循环(戴明环),使质量管理形成一个闭合循环。按照“检查—反馈—改进—再检查”的运行机制,使质量得到持续改进。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组织执行的过程,这个过程应按照PDCA循环,周而复始地运行。这种循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通过改进和解决质量问题,从而达到以持续保证和提高质量的目的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
质量管理体系的三大核心是:质量管理的标准、结构和流程。质量管理标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它规定了影响质量的主要方面和关键因素,并对这些关键因素提出质量要求。质量管理结构是使质量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组织构架,它确定了落实质量管理标准的领导机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及其各自的质量职责,包括领导机构与管理机构及其职责、执行机构及其管理职责、监督系统及其主要监督内容等。质量管理流程是使质量管理工作得以持续、闭合、循环运转的关键,它是针对质量管理标准所提出的影响质量的要素,使其达到质量要求而形成的一个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链,反映了影响质量的主要方面和控制方法,并将质量控制点作为过程质量控制的重点。
2. 关于学校自评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目的是保障和提高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而学校是质量的主体,因而从本质上讲,这种评估是有内动力的。由评估机构进行的评估叫外部审核(也叫第三方审核),学校自我评估叫内部审核(也叫第一方审核),内部审核是外部审核的基础。外部审核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内部审核是否扎实有效。内部审核能否扎实有效地进行,主要取决于学校参加外部审核的推动力,即:是为完成一项评估任务,还是将其作为一次以外因推动内因,从而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契机。如果是后者,则内部审核应该是外部审核的延伸与基础,而不是一种应对外部评估的过场,更不应视为是为撰写《自评报告》搜集材料的过程。
严格意义讲,内部审核的目的应体现以如下几方面:依据学校的质量管理标准来评价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验证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持续满足学校内部和外部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作为一种重要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自我改进机制,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使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在外部审核之前纠正不足。
内部审核强调正规性、系统性和独立性。所谓正规性是指:审核是按照正式要求进行;审核是由正式专家进行;审核是按正式程序进行;审核是按正式证据进行判断;审核必须有正式报告。所谓系统性是指:是对学校质量管理标准所有适用要求的审核;是对学校质量管理结构中所有相关部门的审核;审核过程是系统的过程。所谓独立性是指,审核专家必须与被审核的工作无直接责任。
内部审核的基本程序包括审核准备、审核实施、审核报告和审核跟踪等。审核准备包括成立审核专家组和编制审核实施计划等。审核专家组应由一名组长和若干组员组成,选派专家组组长应考虑其业务范围、工作经验和组织能力等,选派专家组成员应考虑其业务范围、专业知识和协调能力等。审核实施计划主要包括:确定审核的范围,确定审核的重点,确定审核的策略,确定审核组成员的分工和确定审核的时间安排等。审核策略包括审核方法和审核路线,审核方法包括按部门审核(考虑涉及的活动和要求)和按要求审核(考虑涉及的部门)等,审核路线包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随机审核等。每位审核专家要编写自己的审核计划,要明确去哪里、何时去、找何人、查(问)什么和如何查(问)等。
在审核实施中,审核组长要控制审核的全过程,包括要把握好审核计划与进度、协调气氛、保证客观和审定结果等。审核专家要掌握审核技术,包括询问适当的问题、验证对问题的回答和观察实际发生的事情等。寻找客观证据是现场审核的主要任务。按GB/T6385(等同于ISO8402)中的定义,客观证据是指建立在通过观察、测量、试验或其他手段所获事实的基础上,证明是真实的信息。审核评估中的客观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不受情绪和偏见左右的、可以阐述和记录的、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可以验证的以及与质量有关的等。
为将内部审核引向深入,应根据审核范围的每一个项目、要素及要点,设置引导性问题。行为性引导性问题如:我们正在做什么? 我们为何要做它(或不做这些会怎么样)? 我们为何这样做(或不这么做会怎么样)? 我们这样做有效吗? 我们怎么证明有效? 我们这样做有问题吗? 我们为何会产生问题? 我们如何避免或消除?等等;状态性引导性问题如:我们目前是什么? 我们为何要这样(或不是这样会怎么样)? 我们为何会这样(或不会这样会怎么样)? 我们这样好吗? 我们怎么证明这样好? 我们这样有问题吗?我们为何会产生问题?我们如何避免或消除?等等。
内部审核目的的重点在于发现质量管理体系的问题,查出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加以消除,以避免不合格的不发生或不再发生,从而使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不断改进。根据ISO 9000:2005的定义,不合格是指未满足要求,纠正措施是指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预防措施是指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采取预防措施是为了防止发生,而采取纠正措施是为了防止再发生。纠正(预防)措施的制定,是由不合格项的责任部门对(潜在)不合格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据此制定出纠正(预防)措施计划。审核专家可协助责任部门分析不合格原因,并提出纠正(预防)措施建议。审核跟踪就是针对纠正(预防)措施计划跟踪进行检查:计划是否按规定日期完成,计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已实施,实施后的效果如何,采取纠正措施以来是否还有类似的不合格项发生等。
自评报告是对内部审核工作及其结果的客观反映,一定要在扎实的内部审核基础上撰写完成。它是学校内部审核结果的总结与提炼,而不是学校各部门上报材料的汇总。自评报告要针对每个审核项目的每一个要素,说明学校在该项工作上所确立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措施与手段、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改进策略等。自评报告要有翔实数据和事实支撑,对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应准确、具体、深入。要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不隐瞒事实,不夸大成绩,不弄虚作假。
3. 关于专家进??疾?/p>
审核评估专家进校考察是审核评估(外部审核)的最重要的环节,是确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完整性与有效性的关键,也是撰写《审核评估报告》的主要信息来源。专家进??疾斓闹饕康氖牵貉橹ぱT谧云辣ǜ嬷兴龅陌煅勘?、学校教学状态描述、围绕各审核主题和审核重点所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效等是否充分、客观;通过第一手的考察取证、面对面的沟通以及亲身体验,获得更多有关学校本科教学的实际状况的信息;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目标的适合性与可信性,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活动、过程与结果是否符合要求,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专家进??疾斓墓ぷ髁鞒贪ǎ鹤医Tけ富?、与学校见面会、现场考察、专家组工作交流和专家评估意见反馈会等??疾焓奔湮?天,一般安排在周一至周四。专家组成员一般应在正式考察前一天下午抵达参评学校,当天晚上召开专家进校考察预备会,会议内容一般包括:专家组组长介绍基本情况,提出工作要求;专家组成员交流对学校自评报告、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的审阅意见,主要存在的问题,拟考察的重点等:讨论专家组考察计划,讨论组长提出的分工,讨论专家组成员的考察计划;确定考察第一天各位专家的工作内容等。进??疾斓谝惶焐衔纾倏易橛胙<婊?,由专家组组长主持会议,介绍专家组进校考察的工作任务、工作方法,整体考察工作安排等,学校方面可以就自评报告未反映的或未反映清楚的情况作简要补充说明。进??疾斓谝惶熘恋谌欤魑蛔野凑崭髯缘目疾旒苹?,针对自己所承担的主题和重点,自主选择考察的方式,逐项开展考察工作。由专家组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集体考察。专家组可根据需要适时召开专家组内部会,沟通、交流评估考察中的信息,研究考察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考察计划。专家组内部会一般安排安排在晚上。进校考察第四天下午,召开专家个人意见反馈会,主要交流专家个人认为学校应该改进的问题以及建议,时间控制在3小时之内。
专家进校考察方式包括访谈、听课、座谈、查阅材料、实地考察等。访谈主要目的是印证专家的判断和疑问,所以一定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应事先做好资料、情况、问题等准备,精心挑选访谈对象,应包括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科带头人、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等不同人群。访谈过程中坚持平等对话,防止高高在上的审问式姿态,对需了解的问题要进行深入讨论。专家听课可选择不同类型的课程,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验课、专业课、双语教学课、精品课等;不同类型教师,如:老、中、青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等,有选择地进行。着重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气等。应根据需要召开学生座谈会、青年教师座谈会、专业负责人座谈会、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校友座谈会、用人单位座谈会等。专家在召开座谈会之前,应确定座谈的主题,预设要达到的目的,并在座谈中引导大家围绕主题交流讨论。查阅材料包括抽查学生试卷、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实习报告(实习手册)以及学校提供的评估支撑材料等。对学生试卷的抽查主要看教师的命题质量、卷面质量和教师的评阅质量等。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考察主要看共性的优点和不足。包括从开题、立论、资料收集、方案比较、调查、实验、总结、结论,以及论文或设计的质量监控措施是否符合学校要求,执行是否严格,是否存在突出问题等。教学设施的考察重点是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语音室、图书馆、体育场、校园网等,还可以考察学校的食堂、宿舍等服务设施。
4. 关于评估报告撰写
审核评估报告是对审核评估结果的客观反映。它的撰写对审核评估至关重要,审核评估的价值及可信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审核评估报告反映出来的。
审核评估报告一般包括三部分:概述、总体评价和结果描述。概述主要包括学校概况和评估概况。学校概况一般简要介绍学校的发展历史、院系设置、学科门类、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以及国际交流等情况。评估概况一般简要说明专家组校外审阅学校自评报告情况和进??疾焖沟闹饕ぷ髑榭觥W芴迤兰郯ㄈ糠郑褐档迷扪锏姆矫妗⒔ㄒ楦慕姆矫婧捅匦胝牡姆矫妗V档迷扪锏姆矫媸茄T诟梅矫婢哂忻飨缘挠攀朴胩厣?,可供其他高校学习与借鉴;建议改进的方面是学校在该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轻微不合格),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进,否则会影响进行质量;必须整改的方面是学校在该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严重不合格),需要立即整改消除缺陷,否则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结果描述部分要围绕6个审核项目的24个审核要素,分别用详实的事实逐一描述: 学校的目标是什么,是否合理?学校是如何做的,是否正确?学校这么做的效果如何,如何证明?学校的目标与做法还存在什么问题,原因何在?学校还应如何改进?等等。
评估报告要针对性要强,分析要透彻。尤其是对于问题的提出要有足够的证据,以便于学校整改。评估报告既要简洁,又要保证提供足够的细节和事实,以便于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员能够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