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5 18:32: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礼仪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管理 自我管理 心理需要 育人育心
案例:
杨扬在初中一年级时对数学很感兴趣,成绩优良。可是升入初二后数学成绩急转而下,找他谈话他说:“我讨厌数学课”。原来他不喜欢新的数学老师,一上数学课就不愉快。
为什么?经过我一再询问他诉说出他不喜欢数学课的原因,原来在一次数学课当数学老师讲解时杨扬情不自禁的插了嘴。引的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同时班里的调皮男生也插科打诨的说了几句,数学老师批评他,杨扬说:“我又不是故意的,再说说话的又不是我一个,为什么单批评我”。数学老师当下就火了:“就没见过你这样的学生,做错事情还挺有理,这样的态度以后的数学课就别上”。杨扬一扭脖说:“不上就不上,有什么了不起”。我虽然事后做了不少协调工作,但杨扬后来上数学课一直打不起精神来。由此对数学课失去兴趣。
案例分析:
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管”学生,如何进行纪律管理,如何处理偶发事件,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下面我们从课堂教学管理的结构及基本原则两方面谈一下课堂教学管理。
一、课堂教学管理的结构分析
(一)教师的自我管理
许多老师认为,课堂上主要是教师管理学生。其实,搞好课堂教学管理的第一要素是教师的自我管理。
教师在课堂上的自我管理水平制约着整个课堂教学管理水平,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清醒自觉的进行自我管理,就不可能管理好学生。
(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具体的心态特点和教育科学理论,组织好对学生的行为管理,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控教学过程,组织互动合作学习,维护课堂纪律,处理偶发事件等,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行为表现的特点,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三)学生的自我管理
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启发、引导、组织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培养他们自我控制、调节的能力。教师管理学生,要通过学生的内因,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没有自我教育,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正常的教育。”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要善于将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与集体的自我管理结合起来,通过学生集体的自我管理去加强学生的个体自我管理。
(四)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积极配合。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容易重视“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其实,教的过程是为了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有效的改进教学,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课堂上无意教和学的东西,很可能长期保持在学生的头脑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真正在学习什么,学到了什么,从而将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有机统一起来。
(五)教学环境管理
即使同一课堂上的学生,同一教师上课时,他所感受到的人际关系环境、心理环境也可能有所不同,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受表扬,另一学生受训斥,他俩所感受到的心理环境是有所不同的。差生和优生在课堂上的心理环境往往不同,他们实际受教育的机会往往是不均等的,他们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大不相同。
二、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课堂管理要以育人育心为重
传统的课堂管理强调管学生的行为,重视强制性管理,对学生进行“管、卡、压”,往往忽视学生的“心”一个学生破坏了课堂纪律,简单的行为控制、说教与惩罚,不仅很难真正奏效,而且可能引起逆反心理、对立情绪。因为学生的纪律表现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涉及认识、情感态度、意志行为、需要、动机等各种心理因素。因此,课堂上,既要管学生的行,更要重视其心。课堂管理要以育人育心为重。只有当严格管理和尊重学生人格、研究学生心理相结合时,才能成为有效的管理。
(二)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
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源泉。通过关心学生的需要,能够了解学生的行为。研究与实践表明,学生的消极违规行为,往往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关心满足的反应,学生的需要若能得到满足,便会行为得当,学习有效。
合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是营造健康课堂的前提。”“忽视或贬低这些需求,整个课堂体系将出现紊乱、无理要求、报复、放弃、反抗、恐惧和自我怀疑等”“经验丰富的教师会时时关注所有学生的基本要求。”学生需要得不到合理的满足,是学生不良表现的重要原因,任何忽视学生需要的教学必定要失败。
(三)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教育是教师与学生活生生的人际关系。“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误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人际关系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有以下重要作用:
首先,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良好心理环境与激励因素;恶劣的人际关系环境则会使教学活动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其次,人际关系和谐,课堂上才会出现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关系紧张,在教师压力训斥下,课堂上就会出现对立、不安、压制的心理气氛,影响学生的理智活动,机械、重复、混乱反应增多。
再次,课堂生活是学生情感生活的重要部分。课堂上人际关系的性质与水平,会对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深刻的影响。
(四)制定课堂规则管理学生
制订并实施课堂规则,既是课堂管理中的基础工作,又是课堂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教师必须用课堂规则去管理学生。课堂规则一经制定,教师也必须遵守执行。
课堂规则应由师生共同讨论制订。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规则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师生共同认可。制定与实施课堂规则,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促进学生乐于接受和自觉遵守。在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外部行为遵守的“纪律”,内化为主动遵守的“自律”,当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遵守时,良好的班风便会逐渐形成。
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我们要科学有效的组织与改进课堂教学管理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充分发挥教学育人的功效,
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学心理学》 陈安福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育人三部曲》 B . A 苏霍姆林斯基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3、《高中心理教育指导》 陈家麟 郭亨捷 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教与学的心理学》 邵瑞珍等译 江西教育出版社
本文是对本校C老师的一堂三角练习讲评课录像进行的案例分析.这节课围绕限制条件的把握、方法的选取、题型的特点等问题展开,整堂课充满着浓浓的探究氛围,教师的“介入”也是恰到好处.对学生和听课老师来说是一次艺术享受.
二、教学片断选摘
片断1:已知α、β为锐角,且tanα=12,cosβ=31010,则α+β=.
错解展示:由tanα=12可得sinα=55,cosα=255,又sinβ=1010,
所以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22.
又因为α,β为锐角,所以α+β∈(0,π), 所以α+β=
π4或3π4.
教师问1:你能发现上面的解法为什么错吗?
学生甲:上面的解法没有注意到角α、β的隐含范围.在锐角范围内,正切函数是增函数、余弦函数是减函数,0
教师问2:如果不挖掘角α、β的隐含范围,你能否得到正确的结果?
学生乙:可以计算cos(α+β),得cos(α+β)=cosαcosβ+cosαcosβ=22.因为α,β为锐角,所以α+β∈(0,π),所以α+β=π4.
学生丙:还可以计算tan(α+β),同样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教师问3:从刚才几位同学的分析,大家能否总结一下,如何避免求角问题的错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1.挖掘角的隐含范围;
2.选择恰当的三角函数.
片断2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c.若(a2+c2-b2)tanB=3ac,则角B的大小为
.
(教师把几位学生的练习在投影上进行了展示)
学生丁:由正弦定理边化角得
(sin2A+sin2C-sin2B)tanB=3sinAcosC.
… …(陷入沉思)
(学生丁把边化为角,但没能进展下去)
学生戊:对(a2+c2-b2)tanB=3ac变形得a2+c2-b22actanB=
32,
即cosB?tanB=32.所以sinB=32.因为0
所以B=π3或2π3.
(学生戊为什么会想到余弦定理的呢)
学生己:因为tanB=
sinBcosB=b2R?2aca2+c2-b2
,
当仅当n=2m时,等号成立
从某种意义上说,解数学题是一个从题目所列项目中不断地挖掘并利用其中的条件进行推理和运算的过程.一道题,如果由题目中明显给定的条件解决不了,而适用的隐含条件一时又难以找到,这就构成了所谓“难题”.问题的难度一般都与获得适合问题解决的隐含信息的艰难程度成正比.
有兴趣的同学可尝试(2010届江苏盐城高三第二次调研)设二次函数f(x)=ax2-4x+c的值域为[0,+∞),则u=ac2+4+ca2+4的最小值为 .
答案12.
(学生己采用把角化为边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教师问4:从刚才3位同学的分析,大家能否总结一下,此种类型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1.当用一种思路做不出时,可尝试另一种思路;
2.正弦值化边用正弦定理,余弦值化边用余弦定理;
3.一般情况下:等式两边都是一次式时,边化角用正弦定理,等式中含有边的二次多项式时,边化角用余弦定理.
教师给出巩固练习,学生练习:
1.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满足csinA=acosC,则角C=.
2.已知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asinA+csinC-2asinC=bsinB.求角B的大小.
3.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cosC,bcosB,ccosA成等差数列.求角B的大小.
参考答案:
1.45°; 2. 45°; 3.60°.
三、一点思考
数学测试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做好测试后讲评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水平情况,通过讲评能使学生发扬优点、纠正错误、弥补缺陷,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上好数学讲评课,提高教学效果,应遵循五原则:
1.及时性原则
数学测验是学生独立思考最强的数学实践,在此过程中学生有很多解题的念头和想法,即使是试卷上做错了甚至没有做的题,他们都曾有过若干思维的火花,若不及时交流这些火花就会熄灭.因此测试后应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讲评.
2.激励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机常表现为希望得到好的分数,不能落后于同伴,希望经常受到教师的赞扬等等.即具有好胜性和荣耀性等心理倾向.数学讲评应保持和强化这些心理动机,因此,表扬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始终.例如,点名道姓宣读最高成绩获得者,点名道姓表扬成绩提高幅度较大学生,特别是原来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应从试卷中捕捉其闪光点,对他们在卷面上反映出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新颖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应向全班同学推荐.当然,对一直较好学生要激励他们找差距,要他们更上一层楼.通过讲评,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激发勤奋好学的愿望,以期待在下一阶段有新的突破.
3.典型性原则
把试题逐一分析,时间上既不可能,从学生实际来说也无必要.因此,课堂上讲评、分析的题目必须有所选择.选题应遵循典型性原则,即要选择与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题.选择学生卷面上的独到见解的题,选择出错较多的题等等来进行讲评,切忌面面俱到,逐题讲评.
4.自主性原则
数学讲评课应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要给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讲评过程学生情绪亢奋,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5.系统结构原则
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而数学认知结构是由数学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讲评过程要使学生形成系统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这样有助于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保持.为此,讲评应将分散于各题中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适当归类评价,形成认知和方法的系统结构.
(二)明确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目的
1.纠正错误――纠正学生答题中的各种错误,掌握正确解法.
2.分析得失――通过试卷讲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考试.
关键词:高一衔接期;化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1-007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29
高一衔接期是指学生进入高一后逐步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过渡期,一般认为是高一开始至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前后。笔者在了解高一衔接期学生化学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开展衔接期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在缩短学生高中学习的适应期,减少化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等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教学目标
了解SO2物理性质和用途;探究SO2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方法;培养关心环境的情感和利用化学知识化害为利的科学思想。
二、教学方案设计
1. 高一衔接期教学方案设计原则
高一衔接期教学方案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1)激趣性,即通过多渠道激发、维持、增进学生形成持久稳定的化学学习兴趣。(2)主体性,即以学生的学习起点(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依据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实施过程强化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强大功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3)发展性,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终点)和学生起点能力(教学起点)之间的相对关系。(4)探究性,即落实课改的理念和要求,精心设置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适宜的学习平台,教学中问题设置要体现探究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2. 教学起点分析和教学设计主题
本节课相关的学习起点:(1)认知起点:初中阶段已学过二氧化碳与水、碱溶液等性质,知道正常雨水的pH,对酸雨的成因、危害等有所了解;化学1专题1的学习建立了酸性氧化物的概念。(2)技能起点:能够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一定的实验观察、实验操作和现象表述能力,但容易忽视对细节的观察,实验设计能力和对现象的分析能力不足。(3)态度起点:实验观察和操作兴趣较浓厚,有一定的实验探究和分析的愿望。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四大主题。
三、教学组织过程
1.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调查二氧化硫气体的来源及其危害。
2. 新课引入
[投影图片]展示雕像、森林、水体受酸雨毁坏的图片,硫磺燃烧法熏银耳的图片,食品中二氧化硫超标的报道,直接引入本课题。
[教师引导]二氧化硫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是大气严重的污染物,如何测量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或检验食品中是否使用二氧化硫漂白,捍卫自身利益,保护自身健康?如何合理利用二氧化硫?我们需要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
3. 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过程
(1)二氧化硫的分子组成和物理性质
[情景创设]用蜂窝煤取暖,室内经常能闻到刺鼻气味;展示一瓶软塑料瓶盛装的二氧化硫气体,向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后观察现象。
[学生总结]无色刺激性气体,易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易液化,有毒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取上述1-2mL塑料瓶中液体于试管中,滴加1-2滴石蕊试液。
[教师提问]SO2溶于水过程仅仅只发生了物理变化吗?如果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方程式该如何书写?
.
[教师讲解]二氧化硫在遇到硫化氢等强还原剂时,也会体现一定的氧化性。
[教师提问]二氧化硫除了上述化学性质外还具有哪些化学特性?
[演示实验]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试管口塞一小团蘸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再加热试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归纳]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漂白效果不持久。
[联系生活]二氧化硫熏蒸银耳、馒头等食品的危害;二氧化硫用做纸张漂白等。
[教师点拨]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的亚硫酸与品红化合形成无色物质;无色物质分解又生成品红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只能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不能使石蕊试液褪色。氯水也具有漂白性,我们从原理、本质、效果和范围等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思考讨论]比较氯水和二氧化硫漂白性。
(3)硫酸型酸雨
[指导学生阅读]请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来源?硫酸型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②酸雨有什么危害?
③如何防止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学生交流]结合课前调查,对硫酸型酸雨的成因、危害和防治进行交流。
[观看录像]酸雨的危害和防止措施
[教师点拨]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主要通过两种不同渠道,最终都形成硫酸;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等多方面构成危害,被称为“空中的死神”!大家谈到的防治方法都很好,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治理酸雨,保护环境!
4. 课堂小结(含板书)
[教师点津]①学习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主要是还原性和漂白性;运用
二氧化硫的性质特点来理解硫酸性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办法。
②学习方法指导:多角度多视角来认识、研究物质。
5. 作业设计
你能用哪些方法区分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气体是CO2和SO2?
四、教学方案的反思
1. 关于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所谓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准备水平。对于高一衔接期的课堂教学设计来说,要格外关注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如果说教学目标是目的地,那么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就是教学的出发点。了解高一衔接期学生化学学习起点能力,就是要科学确定教学的出发点,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准备状态。实际上,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之前,要对化学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予以全面分析,既要关注这一阶段学生学习化学的一般特征,也要对不同学生个体学习特点进行分析把握。
2.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学习兴趣作为化学学习内在动力系统中的发动系统的重要因素,对高一衔接期的学生化学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性地探讨和实施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的培养方法。然而,如果离开了对化学学习需要的充分重视去谈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显然是徒劳的。高一衔接期的学习兴趣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不断维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最终进入化学学习动力维持和定型系统,使学生的化学学习顺利进行。比如,本课开始以酸雨危害的相关图片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酸雨的关系,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预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探究实验的设计中引入微型实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作业设计中安排了难度较易、操作性强的开放型问题,以期学习兴趣得到巩固强化。
3. 探究实验的设计改进
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原课本上二氧化硫与过氧化氢水溶液反应生成硫酸的实验成功率低,即使在不加过氧化氢水溶液的条件下,也会与氯化钡作用生成白色沉淀,不利于学生对二氧化硫还原性的理解和把握。为了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造条件体现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学生通过对溴水与二氧化硫水溶液的反应前后溶液pH的变化来发现两者间的反应原理,更能吸引学生。
由于该课所涉及到的多种物质具有毒性和挥发性,我们进一步将微型实验置于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中,尽可能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学生身体的伤害和对环境的污染。使学生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绿色化学和环保理念。
4. 教学设计主题
本课以“从生活走进化学用理论引导分析用实验探究知识从化学走向社会”为教学设计主体,目的在于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即强化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用化学学科知识分析、加工、提升后,再用于生产生活实际。通过对教学设计主题的贯彻,即能提高整节课的流畅性,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衔接期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王祖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知识的运用也可能是机械的,唯情感的升华是能动的、持久的。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联系,教学中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下面我就围绕七年级下册《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课题,对这堂课中的活动设计进行了分析,并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经验,以供广大同仁借鉴。
【案例描述】
本课是新课改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挫折和逆境,磨练意志,增长智慧,初步形成自我应对挫折的能力;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主题活动来展示教学,并把本主题活动分为几个环节来进行。
一、分组体验“残疾人的行动”
模仿教材中的“小丹”在车祸中失去了双手,或失去了双眼,你能把“上学”两个字写得很好吗?或模仿其他残疾人的日常生活――活动内容就是一次现场“模仿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跃跃欲式,争先模仿。
环节点析:强调教学的过程,我认为就是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的体验,只有把学科的概念原理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解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的激情被充分地激发起来。
二、迷途寻路,求助门诊部
姓名:刘莉 性别:女 年龄:13岁 症状:无精打采,精神不振,白天吃不下,晚上做噩梦,有时甚至想告别眼前的一切。 病因:曾有过幸福的家庭,曾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女孩,因爸爸、妈妈在半年前离婚,刘莉被安排在奶奶家生活。因为不是自己的亲奶奶,整天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不敢随便说笑;在学校,刘莉更怕别人知道这一切,不愿意与同学过多交谈;前天,老师通知刘莉请家长到学校,因为她几次考试都不及格……不幸是一个接着一个。
这一环节,要求各小组同学齐心协力,各尽所能,通过讨论,开出处方。
环节点析:本课的重难点是教会学生能运用战胜挫折的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通过创设这一情境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人人都急于献计献策,从都急于帮助刘莉。没有分心,没有掩饰,一切都那么自然亲切,在讨论中掀起一个又一个,实在叫我感到欣慰。
三、勇往直前,探寻成功者的足迹
学生分组收集整理,找出不畏挫折的成功者,进行总结汇报,得出:
1.从成功者身上得出他(她)人的共同特点:(1)用正确态度对待挫折;(2)用智慧和勇气战胜挫折。
2.成功者在困难、挫折面前分别采用的方法:贝多芬――不向命运低头,坚强的意志力;杨澜――沉着、冷静,对自己有信心,控制住情绪;谈迁――坚韧,不放弃,重新开始;杨利伟――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健康的心态,过硬的技术;小丹(教材)――坚忍不拔的毅力,永不放弃的决心。
环节点析:在上一个过后,同学们又迎来新的任务,更多地参与到收集整理当中,认真地品味着成功者的经验,更加深对“挫折能战胜的体验和理解”,并产生真挚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又更多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品质,在合作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协作、学会了分享。
四、成功――挫折面前我从容,总结活动,升华主题
通过学习,我们都从活动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就让我们把这些体会存入咱班的智慧栏中吧,到时我们将评出这次活劝的“最佳点子奖”“最佳描会奖”“最佳经历奖”的获得者。
环节点析:通过总结升华,引导学生正确地理清本课思路,努力实现动态的生成,使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其中不少学生在活动中闪烁了思维的光点,并也作了精彩发言。
学生A:我扮演的是“盲人”,我从座位走到黑板前,我都感到无比困难,更不要提再写字了,在我今后的生活中我要尽我所能去关心、帮助残疾人,更要向“小丹”学习,勇敢地战胜挫折和困难。
学生B:这次活动很有意思,让我知道了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都能勇敢地战胜自己、战胜挫折,我自己也学会了战胜挫折的各种方法。
【案例反思】
在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时,我认为要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活动形式的设计要生活化
活动中的材料是有生命的,这种生命力就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把有关教学内容生活化,并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既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自我的教育和提高。
二、活动形式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层次特点
有时,教师设计的活动难度太大,学生无论怎么跳也够不着,难以获得成功体验,如处理不当,势必导致学生思维出现假性疲劳,挫伤学习兴趣。
三、活动形式的设计要有明确的导向性并兼顾活动结果
纵观活动中呈现的内容,紧扣“挫折面前也从容”,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自主地掌握了战胜挫折的方法。并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总之,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教无定法,面对新教材,到底如何教好?我会说,一切都在于实践,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我都会大胆去试,大胆去闯。
参考文献:
案例一:在5A Unit6 Doing housework开始上课时,使用了学生们非常喜爱的动画人物懒羊羊作为开场。师:Today, I will bring you a new friend. Look, who’s he?学:He is Lan Yangyang.师:What does he like?学:He likes drinking/eating/sleeping.一个好吃懒做的懒羊羊就跃然纸上,学生都显得很兴奋,好像谁都没自己了解懒羊羊,很积极地回答我的提问。随后我继续:懒羊羊很懒,不愿做家务,谁愿意帮他啊。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自然且流畅地引导到课文当中。
分析: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激发并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直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在愉悦、兴奋的情绪状态时,他们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增强,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充满活力的课堂可以大幅提高教学质量,而活力则来自于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不断拓展的思维。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人物只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的其他途径需要我们教师去不断探索、创新。
案例二:在5A Unit6 Doing housework课堂课上,一位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在我的循循点拨下,终于回答对了提问。伴随着赞许的“Good job!继续努力!”,我将早已准备好的糖果轻轻地放在了他的课桌上,小家伙的表情顿时从紧张变成诧异然后变成惊喜,最后激动地对我说:“Thank you,Mrs. He!”。再看看其他小朋友,一个个都张大了嘴巴盯着他手里的糖果,那个嫉妒啊,恨不得自己立马变成他,让全班同学都去羡慕。我的这个举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学生们都积极踊跃地回答我的提问,生怕错过了每次得到糖果的机会。
课后,有一位学生马上就要过生日了,我就问她:“想要什么礼物呢?”,学生涨红了脸,低着头说:“我想要糖。”我一听立马答应她:“贺老师家里有很多糖,明天就带给你。”谁知她使劲摇摇头,声音更低了,“我说的不是那个糖,我说的是……”哦,我这才豁然开朗。要的不只是糖,更多的是老师的赞许。
分析:学生渴望老师的认可,渴望同学的关注,这个就连最调皮,成绩最差的学生也不例外。学生需要得到别人的赏识,特别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老师的肯定。这堂课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这样有利于反馈信息的畅通和学生的自我调节,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迸发。在课堂评价时,注意面向了全体,使用激励性和赏识性的评价语言,不忽略某个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
案例三:教学9A Unit 5 Reading II,教学设计清晰地呈现两条主线,情景主线Hollywood’s all-time best C Audrey Hepburn和语法主线(一般过去时引入过去完成时)教师启发学生对 Audrey Hepburn 课文复述后讲解She had put most of her effect into ballet training before she entered the film industry. 先讲解put one’s effort into 知识点,然后提问entered 是什么时态? 引出had put ,教学过去完成时的构成。接着让学生找出 Reading 中所含有过去完成时的句子,讲解过去完成时的用法,利用《伴你学英语》练习册P97 二动词填空的材料,请同学们总结出过去完成时态的时间状语,注意随时间状语的变化,时态进行变化。
分析:此教学过程中,掌握语法过去完成时,语法教学采用层层深入模式,将其分为三个环节:用法,构成时间状语,以Audrey Hepburn为情境的铺垫中,环环相扣,并不时指导学生根据呈现的句子自觉感知其内在的规律,在一步一步的指导中让学生完成所学知识,并适时总结,在巩固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上,采用了丰富多变的形式,如:选择,动词填空、汉译英形式,使原本枯燥的时态教学生动起来,同时运用Audrey Hepburn大量的照片,影剧片段等丰富的信息来充实课堂内容,使学生在欣赏中学习语法,将新课程理念无痕地契入课堂。
案例四:一位老师在教学9A Unit4 时,发现本单元的 Pronunciation中讲述的是名词和动词的重读音节的知识,即两个音节的名词,重音落在第一音节;两个音节的动词,重音落在第二音节。而9A Unit 5 Pronunciation 中也是学有关重音的知识,而且是一词多意,在英语中有部分记它即是名记又是动词,区别正好是读音的不同,而且如果是名词,重音在第一音节,如果是动词,重音在第二音节,这样Unit 4 和Unit 5 的内容就是一个系统,完全可以整合成一节课来学,即有系统性,又有整体性,也有助于学生掌握。
关键词:案例教学;学生主体;教学模式
一、高职院校案例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案例教学, 不仅可以阐释抽象的理论和知识的要点,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而且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学习自主性增强
院校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较宽的特点。在没有实施案例教学之前,益阳某高职院校的学生课堂参与度普遍不高,低头一族比比皆是,但在案例教学后,学生思维活跃, 竞相发言,讨论迭起,参与口头讨论的学生按高职年级的不同比例分别在78%、88%以及60%左右,课中和课后书面参与讨论的学生达90%以上。
(二)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讨论空间
透过案例素材,有效利用音像动画和多媒体网络资源,现代教育手段使案例事实更为现实生动、 即时快捷、音像图文俱全,因而具有更广阔的讨论空间。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产生自觉的学习行动,从而将教材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理论思维与实践探讨的有机统一。
(三)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真正体现
论案例,阐述和补充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和结论,在相互启迪的氛围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是平等的案例讨论参与者,深入的案例讨论使教有所悟,学有所思,能言善表,教学相长。
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研究现状
近10年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视。
(一)“双证”互通的课程模式走向成熟
目前在益阳某职业院校已全面实行了“双证”互通的课程模式。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专业层面的“双证”互通课程模式
这种课程模式的特点是,将某专业的培养方向与某一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统一,使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在满足学生普适性能力的基础上,完全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来确定。
以 “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将会计课程与国家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等课程均溶入到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在毕业获得大专学历的同时,通过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通过与该专业的学生及老师的访谈、分析学生的毕业设计,我们了解到,按照这样的课程模式教学,学生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就业率非常高。
2.职业技能模块层面的“双证”互通课程模式
该课程模式的思路是,按照模块式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教学的规律,将相同、相近的能力进行归纳和组合;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将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形成课程模块。这些模块包括文化基础模块、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等。
3.单门课程层面的“双证”互通课程模式
调查发现,这种模式为许多专业所采用,即一门课程是专门为某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设计的。该课程包含了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应知、应会,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就是课程的目标。自2012年,益阳某职业院校即对以上课程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对“双证”互通的课程模式如何更加突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的研究与实践,学院正在进一步探索。
(二)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正在形成
从2005年开始,益阳某职业院校就致力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在这一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该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集理论教学、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产学结合”为指导思想,按照职业实践活动的要求来设计课程并组织教学。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这一模式在学院全面推行并形成了自身特色。较为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单元教学模式。即将一门或一个教学模块的专业技术课程所需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安排完成,学生在这个单元时间里,完成课程的理论学习,并进行实训,最后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项目教学模式,它是将专业技能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一门课程或若干门课程的组合),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
3.产品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以企业为平台,以企业产品为核心,将专业课程融入企业产品开发的制作过程,将企业工作现场作为专业教学课堂,在产品开发和实现的过程中完成专业教学。同时可将企业技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学习教育、企业效益和学生能力的“三赢”。
参考文献:
[1]陈银华,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形式[J],内蒙古教育,2010(3).
近来笔者观看了多位英语特级教师的视频课,发现这些优秀的教师都非常善于捕捉学生口语表达的信息,通过追问把会话引向深入,使会话内容更具体,语料更丰富,信息更全面。下面笔者撷取几位名师的部分课堂片段进行分析,供大家研究学习。
一、追问要“导”——有目的地步步为营
师生交流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对话形式。如果教师能在交流过程中巧妙地进行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则能使之对所探讨的内容有更全面的认识,加深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设计问题要有梯度,要为学生的自主思考留有余地,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小问题一步步由浅入深,进行主动思考,丰富课堂语言,从而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案例1】英语特级教师韩佩玲在上苏教版《 牛津英语 》5B Unit 8的Free talk环节时是这样与学生对话的:
T:(向学生1)What’s your hobby?
S1: I like swimming.
T: Great. Can you swim very fast?
S1: Yes.
T: Great.
T:(向学生2)What’ your hobby?
S2:I like swimming.
T: Oh,I see. Do you often play table tennis?
S2: Yes,I play table tennis after school.
T:Do you play it with your friends?
S2:Yes,I do.
T:Oh,that’s very good.
【赏析】打枪要打中目标,追问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这种“热身”加复习式的师生对话到前两句就结束了。对于两个学生相同的回答,韩老师紧扣教学目标不断追问,对学生的回答表现出了深厚的兴趣,让师生对话得到进一步的延续。这种简短的延续,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去积极表达,从而让毫无感情的师生问答,转为一种有意义的运用。
二、追问要“追”——有逻辑地抽丝剥茧
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努力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说得更自然、更放松、更投入。谈话中教师的倾听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信任、尊重、民主、平等,保证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教师把握谈话内容,及时发现学生在反馈中所产生的宝贵的教学机遇,并开展有逻辑的追问。
【案例2】英语特级教师鲍当洪在上“What do you need?”时是这样与学生对话的:
T:What’s your name?
S1:My name is Chen Dongsheng.
T: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S1:(沉默)
T:(做打电话的动作)Do you have a telephone?
S1:(沉默)
T:OK, it doesn’t matter.(向其他学生)I want to write down his name“Chen Dongsheng”.But I don’t have a pen. I need a pen.(向学生2)Can I have your pen?
S2:Yes, here you are.
T:Thank you.(向学生3)Hello!What’s your father’s telephone number?
S3:134...
T:So I know your father’s number is 134...(向全班)Can I write his father’s telephone number in my hand?
Ss:No, you can’t.
T:You are right. I need a notebook.(向学生4)May I have your notebook?
S4:OK. Here you are.
T:(板书“I need a pen. He needs a basketball. She needs an apple.”并带读)
【赏析】鲍老师原意是想通过问一学生的名字和家里的电话号码,以向学生借笔和借本子做记录为由,呈现本课的句型“I need...”。没想到农村学生比较害羞,并且因为和教师事先没有见过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课堂陷入僵局。但是鲍老师仍然亲切自然地与学生拉家常,通过追问让学生理解telephone number和notebook的逻辑关系,再追问、讨论并逐渐尝试语意表达,启发学生的观点产生,让学生理解need的含义和用法。正是教师逐层深入的追问,引起了学生对话题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诱发了学生自己主动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使得文本的导入水到渠成。
一期来,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各项活动开展得井井有条,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学校正健康、稳步前进。但教育质量是我们的生命,最后一个多月,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更大、更艰巨。如何带领师生搞好复习,打好攻坚战,取得更好的成绩,给家长、社会一个满意的交代是本月主抓的重点。
五月份,我们主要做好了以下几件事:
一、 校园文明礼仪规范教育
为规范师生文明行为,构建和谐校园。我们印发了《校园文明礼仪规范》,从穿着礼仪到餐桌礼仪共七大项(穿着礼仪、行走礼仪、尊师礼仪、同学礼仪、升旗礼仪、集会礼仪、餐桌礼仪)。学生人手一册,人人书写体会,班班进行讨论,并由少先队牵头,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督查,演讲征文,取得了一定效果,为学生静心复习奠定了基础。
二、 抓好毕业班工作,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
通过前两次摸底考试,针对我校六年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成绩过低,学校结合班主任、课任教师、优秀学生层层召开会议,研究复习方法,为学困生能够进1分而努力。
三、抓好非毕业班末复习工作。
(1)、复习期间,实行领导包班制度。领导对所包班级必须做到“每周五个一”:每天查一次所包教师的出勤情况;每天上下午进教室查班一次;每天对所包教师听课一次;每周查一次复习教案;每周验收一次所包年级的教学质量(可利用走访学生、口头提问、卷面考查等形式)。期末考评领导与所包教师教师成绩挂钩。
(2)、定时评比复习课教案,开好校级复习研讨会。
四、抓好了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工作
组织全校教师开展集体教研集体备课活动,搜集校本教研学习材料,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带领他们写好教学反思,制定复习工作计划,为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打下基础。
五、抓好了几项活动
1、认真带领师生加强体育锻炼,特别重视了学生的课间操和课外活动,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增强了师生体质,为师生工作、学习奠定了基础。
2、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乡举行的版画制作中,我校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3、继续开展读书活动。
学生继续深入背诵《朱子家训》、《三字经》等千古美文;教师在书写好笔记的同时,撰写教学随笔、读书体会并在龙王中心学校博客上发表。截至目前,我校在龙王中心学校博客上发表体会、反思共65篇,位居龙王乡小学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