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一_久久综合激情_亚洲97_午夜影院在线视频_国产成人福利_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论述文

教育论述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08 23:53: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论述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育论述文

第1篇

关键词:教育;超越;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14-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的适应与超越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并对教育具有超越性还是适应性展开了争论。

一、关于教育超越性问题的争论

1.教育超越的概念解读之争。研究教育的超越问题,首先要明确超越的概念。在已有的研究中,尚没有研究者对超越一词专门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和分析,人们在论及超越的含义时通常是与“适应”一词作为参照,并通过对“适应”一词的深入解读,理解超越的含义,而所言及的“超越”一词则都是在教育范畴内进行的。杨昌勇针对鲁洁教授《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一文中的观点,结合《学会生存》的相关论述,对“适应”的概念进行了解读,他分析了“适应”的四种含义:第一,是“维持性适应”,即作为对存在的“再生”、“复制”的适应。第二,是“动态性适应”,即作为满足新的需要、对“变化”的适应。第三,是“改造性适应”或“调适”,即作为对自己和环境调整、修正的“适应”。第四,是“前瞻性适应”,即作为对“未来变迁的适应”。在此基础之上,他认为“适应”与“超越”是一组“对称”的概念,“它们是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适应中有超越,超越中有适应”。同时它们又是一组“互为递进”概念,适应是超越的基础和前提,而超越的阶段性成就又需要适应来加以维持、巩固和发展,超越的目标应指向新的适应。

马凤岐、聂晓光针对杨昌勇关于“适应”与“超越”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马凤岐等认为,“适应”难以包含“超越”。杨昌勇的“适应中有超越,超越中有适应”有其合理性,“但它将‘超越’完全溶解在‘适应’之中了,它看到的仅仅是不同种类的‘适应’而已,没有‘超越’”。他认为对于教育是“适应”社会现实还是“超越”社会现实,其实是人们选择的结果。

2.关于教育的超越与适应问题之争。鲁洁明确提出了教育具有超越性的观点。鲁洁认为实践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超越的,它是人自身对他所处环境的超越。这是人与动物在和他们所处环境关系上的根本区别。动物凭藉本能去适应环境,人则是通过实践而改造超越环境?!按邮导ㄐ氖饭畚镏饕寤竟鄣愠龇?,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它必然具有超越的特征。”“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的超越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出能改造现存世界的人,也即是具有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能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赋予人以人所独具的实践本质,这是教育的基本功能”。鲁洁主要从教育的职能、教育的主体性和教育的制约性等方面论证了教育具有超越的特征。针对鲁洁教授的教育超越论观点,杨昌勇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他从对“适应”这一概念的分析以及对鲁洁教授的主要观点进行一一反驳的形式,引证《学会生存》的主要论断,阐明了他的教育适应论观点。例如,关于教育的“保守性”问题。他认为教育“保守性”是合理的,如“教育体系的保守性是自然的,不容易克服的?!薄罢庵窒质抵饕寤故刮颐强悸堑浇逃低车谋J匦?,它通常得用很长时间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感到,20年的时间不足以完成这种适应,尤其是我们想到,从此以后教育不只应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而且还要回答当今世界性问题的挑战?!彼衔?,教育改革是历史的趋势,但这种改革决不会因为教育的保守性特点而抛弃“适应教育”以“超越性教育”取而代之,而是要强化和实现教育对社会的“再适应”和“更好地适应”。

二、对教育超越性问题争论的回答

1.关于教育的适应与超越的辩证关系。鲁洁提出并肯定了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引起了部分学者的争论。杨昌勇对鲁洁教授的观点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认为“适应”与“超越”是一组“对称”的概念,它们是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适应中超越,超越中有适应。强调教育的适应性而否认教育具有超越性。之后,项贤明以辩证法为立论基础,对鲁洁教授的观点进行了辩护并对反对观点进行了批驳。该文指出,鲁洁教授所论述的“超越”是在“实践”意义上所说的“超越”,因而是通过对动物的简单适应的积极扬弃而内在地包含了适应性的“超越”?!叭耸巧钣谡飧鱿质凳澜缰械模苷飧鱿质凳澜缰圃嫉?,但人一开始活动,它要么是要改变现实的世界,要么是要改变人自身现实的存在状况,总之它是在不断超越现实的过程中适应现实的?!鼻康鹘逃视τ氤降谋缰す叵担嵌越逃叫杂胧视ξ侍庵囊恢只赜?,实质上是对教育超越论的辩护。

2.对教育适应与超越问题的调和。马凤岐、聂晓光认为杨昌勇与鲁洁教授的分歧在于两人对“适应”概念上的不同理解。杨昌勇认为鲁洁教授所说的《学会生存》一书强调教育要“超越”社会现实,其实这本书说的是教育对社会现实的“适应”?!堆Щ嵘妗啡肥涤玫氖恰笆视Α币淮?,但把它们看作是教育对社会的“超越”也不是一点也不着边际。马凤岐、聂晓光也认为教育具有超越性,但他们认为教育是“适应”社会现实还是“超超”社会现实,不是不可变的规律,而是人们选择的结果。

三、对教育超越性问题的争论与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1.已有研究的成就及启示。(1)对教育超越性的研究开创了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视域。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等相适应是长期以来被公认的正确命题。虽然“教育先行”的观念已经被广为接受,其做法已经被证实,但“教育先行”也只限于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只限于教育经费的投入方面,在理论上缺少必要的说明。教育的“三个面向”虽已提出多年,但在理论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论证。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只谈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更不利于人的培养,因为,“教育是在为未来培养人”。教育的超越问题无疑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研究者的理论视野,从而引发人们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反思。(2)教育之适应与超越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明晰。有学者对“适应”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教育是适应社会现实还是超越现实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学会生存》关于对教育适应社会的论述,帮助人们进一步明晰教育之适应与超越的辩证关系。(3)人的超越问题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关注的命题。近年来,人的主体性问题一度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生命教育研究的兴起,人的问题在教育研究领域得到复归,人的超越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理论对人的超越的关注,为教育涂抹了理想主义色彩,使教育更接近人之本性,有可能不再成为人发展的“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必将成为教育理论重要的生长点。

2.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关于教育超越性问题的争论,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为教育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域,是很有意义的,正如鲁洁所说:“这也许将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点?!钡芴謇纯?,并没有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对此问题的研究既不深入也不全面,更不系统,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1)对教育超越性的相关概念缺少必要的界定。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概念的界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确定是明晰研究范围,厘清研究层面,减少误解的理论前提。在理论上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往往是人们对概念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对教育超越性的研究,研究者对相关基本概念缺少必要的界定,如超越、教育超越等,使人们并不清楚研究者论及的超越的含义。因此,在概念方面的分歧可以说是研究的不足之处。(2)研究视域相对狭窄。对教育超越性的研究视野不够宽广,只是在教育内部谈问题,没有脱离就教育论教育的巢臼,更多的只限于对《学会生存》等著作的相关文字的解读和争论,没能很好地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有关哲学方面的研究。超越问题涉及哲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有必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进行交叉研究。(3)对教育超越性的研究缺少系统性。已有的研究多以命题式的思考为主,研究的方式以争论为主,由于研究的核心是对问题的争论,难免使研究者在思考或行文的过程中产生误解他人及使个别观点极端化的倾向,缺少对教育的超越性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昌勇.也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7,(3):27-32.

[2][3]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3-6.

[4][5]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78,10.

[6]项贤明.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的辩证关系[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3):34-35.

[7]马凤岐,聂晓光.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兼与鲁洁教授杨昌勇博士商榷[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6-29.

第2篇

(一)明确了各级政府发展特殊教育义务教育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薄吨谢嗣窆埠凸屑踩吮U戏ā饭娑ǎ骸罢⑸缁?、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完成义务教育?!薄吨谢嗣窆埠凸屑踩私逃趵分赋觯骸暗胤礁骷度嗣裾Φ苯屑捕?、少年实行义务教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并统筹安排实施?!笨杉?,各级政府部门对特殊教育义务教育的责任有了一定分配,且责任范围更加细致。

(二)明确了特殊教育义务教育的办学模式《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特殊教育义务教育“办学形式要灵活,除设特殊教育学校外,还可在普通小学或初中附设特殊教育班”?!豆赜诜⒄固厥饨逃娜舾梢饧饭娑ㄒ扇 岸嘀中问桨煅А鞯匾浞掷孟钟衅胀ㄐ⊙А谄胀ㄐ⊙Ц缴杼亟贪唷?。《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第十七条规定“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可以根据条件,通过下列形式接受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者其他机构附设的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班就读;在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计划纲要更是明确指出要形成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格局。这些政策都明确规定了我国特殊教育义务教育的办学模式。

二、我国特殊教育义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不高2001~2012年,我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逐年上升,由52.02%上升到80.19%。尤其在2008~2009年,入学率由65.02%增长到79.05%,增长了14.03个百分点,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总体来看,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仍远远低于全国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而日本在1997年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就已经超过了“98%

(二)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足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1624所,处于最低水平,2012年创历史新高,达到1853所,增加129所,增速较慢,而这1853所学校,承担着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近37万,远不能满足其需求。据调查“全国尚有近500个30万以上人口的县市还没有建立特殊教育学?!薄6以谝延械奶厥饨逃V?,还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小、旧、破等问题。

(三)特殊教育义务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从我国区域划分来看,各区域特殊教育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以2010年为例,我国东部地区11省共有775所特殊教育学校,占全国的45.45%,中部地区8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539所,占全国的31.61%,西部地区12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391所,占全国的22.93%。可见,大部分学校都集中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学校数较少,特别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差距巨大。

三、完善我国特殊教育义务的教育对策

(一)完善我国特殊教育义务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推动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必须完善特殊教育义务教育政策,加快特殊教育义务教育立法进程,明确特殊教育义务教育责任主体,加大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此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制定政策落实情况相关奖惩措施,推动各项法律政策实施,而学校作为特殊教育义务教育的法定组织,应明确政府对其的法律责任,承担起应有职责,以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针对目前情况,国家应采取硬性手段,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符合该地区的特殊教育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目标。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该承担起建设特殊教育义务教育学校的责任,并将其作为国家验收地方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另外,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应从特殊教育专项经费中划出相当比例用于学校建设,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

第3篇

但凡对尼采超人哲学有些了解的人,一定对这个名字不陌生——查拉图斯特 拉,这个被德国人称作“zarathustra”的人,其实就是古波斯圣者琐罗亚斯德.

琐罗亚斯德约于公元600——前520年创立了以天神为信仰的“琐罗亚斯德教”.

[1] 琐罗亚斯德教以代表光明和正义的阿胡拉·马兹达为偶像,奉行经典《阿维斯 陀》.

从创教之初到信者甚众,再到从创教百年后曾遭受沉重打击,到重登“宝座” 并向欧亚大陆迅速传播,琐罗亚斯德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传教过程:早在波斯阿 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前330年)被奉为国教;到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的希腊化 时期(前330-前144年),该教势力削弱;在帕提亚王朝(前141-224年)得以 恢复;至萨珊王朝(224-651年,相当于中国的三国至唐代),它重新被奉为国 教,进入强盛时期.

[2] 大约就是在这个时期,琐罗亚斯德教传至古代中国.

因其崇拜火与光明,人称“拜火教”;因其是经过改良的崇拜胡天神的波斯 马兹达教(对胡天的崇拜也就是对日月星辰的崇拜),“祆,从天”,故在古代中 国也称之为火祆教或者祆教。wWW.lw881.com陈垣先生在《火祆教入中国考》中认为,祆教传入 中国当是在南朝梁和北魏时期,但限于当时的条件,这种说法并不足采信。后王 素先生在《魏晋南朝火祆教钩沉》中认为:其实,早在公元226年萨珊王朝建立 之前,火祆教就已经在中亚一带盛行起来了;且伴随着陆路丝绸之路的开通,佛 教僧侣和商人们的往来,很可能成为祆教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和传播主体,也即 此,中国大陆才对祆教有所知悉.

“祆”字出现在汉代之后,其在《说文解字》中并未被收录,而直至隋末唐 初才出现。宋·徐铉《说文新附》中,对“祆”做如下解释:“祆,胡神也。从 示,天声。”;而徐铉的弟弟徐锴在其《说文系传》中,又对其做如下补充:“祆, 胡神也。从示从天?!保欢宕耐跤袷髟谄渌端滴哪樽帧分薪驳剑骸办毂痉?俗所事天神,后人因其涉神加示耳?!敝链耍颐遣趴梢悦魅返南嘈?,祆字是与 天神确切相关的.

祆教尊崇善恶二元论,即善神与恶神两个体系,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建立在“善恶二元”这样的基础之上的。该教认为火是善神的儿子,象征着神的绝对和至善.

因此,礼拜圣火是教徒的首要义务。祆神,很多当代学者认为是琐罗亚斯德教的 最高善神阿胡拉·马兹达。但是,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祆神似乎是一个拥有 更多变相的神明,而未必仅限于这位最高的善神。在古老的琐罗亚斯德教神系中, 就有众多的善神,且有时每个善神又有众多的变相;并且在经由中亚的传播过程 当中,人们还将当地的诸多传统的地方神祇加入进来,从而呈献给古代中国的琐 罗亚斯德教祆神,必是一个庞大的善神体系。而古代中国人不可能把这些神们, 分个清清楚楚,很可能是把该教所崇拜的神都视为祆神。这在敦煌文书中有云“火 祆庙中有素书,形像无数?!彼裕颐怯肫浒寻⒑ぢ碜却镆桓鋈耸游焐?, 不如把祆神看做是古代中国人对琐罗亚斯德教众善神的泛指.

古代中国的祆教传播,主要经丝绸之路进行传播,因此也必定经过敦煌、河 西走廊直至汉中地带。另外,我们知道,宗教的传播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上层建 筑,往往是借助美术或者建筑作为手段和载体的,祆教也不例外。所以,今天我 们发现的地上地下的祆教美术遗存也多在这些地带发现.

第4篇

(一)教学方法不同

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和逻辑思维的重要因素。相比大学数学教育,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显得十分落后、刻板,这是由于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掌握理论知识,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实际是要求学生在高考时能够拿到优异的分数,因此,即使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育尤其是高中数学教育由于时间短、任务重,仍然沿用过去的题海战术,忽略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体性地位。而在大学数学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能力,因此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大都是点拨式、问题导入式等,大学教师将知识点和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自我研究获得答案。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很多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很好地适应大学数学教育,给他们的数学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二)教育内容存在脱节和重叠的现象

在教育内容上,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存在着脱节和重叠的现象。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中学数学教育在知识体系结构与内容设置方面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大学数学教育的内容却没有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不对称的发展趋势使得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在教育内容的衔接上出现较多问题。首先,两者之间的重复内容较多,中学数学对函数、微积分、概率统计等相关概念和内容都有所涉及,但是在大学教育阶段,大学数学教师仍然从最基础的内容进行数学教学,这不仅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相对影响了学生对其他内容的学习,而且也会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其次,大学数学教育内容与中学数学教育内容存在脱节现象,例如“傅里叶级数”“线性回归”等内容。中学生的知识构架不完善,只对相关基础性内容进行学习,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在大学教育阶段,具有高度实用价值的内容也没有相应涉及,导致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一知半解,无法在实践中很好地运用。

(三)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有所不同

首先,在学习观念方面,学生在中学数学学习阶段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方案的制定、学习进程甚至是学习方法都是由教师包办的,但是在大学数学学习阶段,自主学习是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大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育中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往往提出问题后就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对学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在短时间内,很多学生无法完成从“服从”到“自主”转变,因而无法开展有效学习;还有部分学生在脱离中学阶段的束缚式学习后,容易产生自我放纵的心态,这都对大学数学学习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其次,在学习方法方面,“听课—练习”是中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法,多数学生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在课后认真练习、复习,就能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取得较为满意的学习成绩。但是在大学数学学习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骤减,面对内容繁杂的数学知识,学生只能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数学知识,学习方法的不同也对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的衔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的衔接策略

(一)教育方法的衔接策略

首先,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微型探究”数学教学,这样既可以满足中学数学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很快地适应大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掌握大学数学的学习步骤。其次,大学教师应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材施教,尽量将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大学数学教育不再像中学数学一样,追求数学成绩,应当将一些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要注重大学数学教学的实用性。

(二)教育内容的衔接策略

在教育内容上实现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有效衔接主要依赖于大学数学教学工作者,这是由中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性决定的。中学数学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让学生在高考中获得理想的分数。因此,为了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大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衔接的问题上应当履行主要职责,要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明确应删改、增添的教学内容,对大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避免重复和脱节的问题出现,在编写数学教学大纲时要注重参考中学数学的教育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三)引导学生数学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的有效衔接策略

要想在大学数学学习阶段取得优异的成果,学生就必须在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上做出改变,而这种改变要中学数学教师、大学数学教师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首先,在中学数学教育阶段,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和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不时地向学生介绍大学数学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大学数学教学有一个前期的认识。其次,在大学数学教育阶段,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要将大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与学生进行分享,从而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渐地适应大学数学教学。最后,学生要从自身做起,努力的改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在养成预习、听课、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总结,要注重对自己思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要学会运用数学逻辑思维将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等知识点串联起来,努力的构建自身数学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数学教育。

三、结语

第5篇

一、要秉承特殊人群特殊对待的基本原则

在从事特殊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清楚,他们是怎样的特殊人群,我们应当怎样去对他们进行教导,我们希望他们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特殊人群对很多人来说都没有进行过具体接触,很多人甚至看不起那些聋哑人、盲人,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做好特殊人群的教育工作,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周边人员的心理教育,让他们能够接受这些特殊的人。在从事特殊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我们是一样的人,我们有着同样的需求,我们要满足特殊人群的生存欲望,我们要在教育工作中让他们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让他们知道自己同样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同样能对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其他人员对特殊人群的不理解,我们应当深入到周边群众中,让群众对这些特殊人员加深理解,让他们理解这些特殊的存在,在我们的工作中,应当积极与特殊人群的家属进行联系沟通,及时掌握特殊人员的行为变化,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工作,让特殊人员感觉到他们存在的意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存在价值,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对这些特殊人员开展教育工作。

二、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充满爱心的对待

特殊人群因为他们的特殊存在,需要我们的理解,他们希望被健康人所接受,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对社会作出贡献,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要真心去奉献,要在工作中充满爱心,让特殊人员感觉到温暖,感觉到世间的美好。爱心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点,由于特殊人员的情况不同,他们的生活状况不同,他们需要大多数人对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我们提倡爱心教育,我们要把爱倾注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感动那些特殊的人,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如何去感动他们周边的人。我们要耐心细致的讲解,我们不仅要对特殊人员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导,同时我们也要让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让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这个世界,让他们祛除生活中的自卑心理,然后他们觉得与其他人一样有用,别人能做的事情他们同样也能做成,让他们树立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知道,我们教导的不仅仅是知识,我们更应该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我们要教导特殊人员要掌握的知识,同时我们要抚平他们的心理伤痛,我们要用爱心去倾注、用爱去感化、用爱去理解。

三、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应当勇于尝试特殊人群的特殊性

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勇于尝试特殊人群的特殊性,为什么去体验这种特殊性呢?这种体验是我们未来从事特殊教育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勇于尝试这种特殊性,我们要在尝试的过程中理解特殊人群经历的酸甜苦辣,了解他们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只有加深了这种体验,我们才能在特殊教育工作中进行各种尝试,引领特殊人群走出生活的困惑。我们可以尝试盲人,将眼睛蒙上,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可以尝试聋哑人,不能言语,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可以尝试智障,什么都不清楚,我们能做什么?只有做了各种尝试,我们才能深刻地了解特殊人群的艰辛,才能去探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怎样去设计、怎样去安排,怎样去更好地帮助这些特殊的人。

四、在特殊教育过程中,将特殊学员培养成有用的人才

第6篇

在中国近代美术之前,美术作品不是成为宫廷庙堂上的装饰,就是远离尘事,作为文人墨客的把玩之物,显然当时的画家并没有因为缺少观众而意识到艺术上的“寂寞”。毕竟,追求闲适是中国艺术文化特点之一。直到中国社会受到内忧外患的冲击时,直到中国美术发展遇到颈瓶时,对美术功用才开始重新进行思考。当时,为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需求,艺术家开始对社会、文化、政治等现实问题的展开关注和介入,国家开始强调艺术和公众的关系。随后,中国进入和平时代,绘画形式与语言继续发生着变化,但是没变的是美术与公众的紧密性,并且愈演愈烈。当然关系维持不再是受要求,单一的宣传某种主题,而更多的是画家主动采用展览的方式,来赢得观众的亲身参与。这种“中国绘画从宫廷庙堂、私人宅所,进入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展览会时代,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重大转变”。作为视觉艺术,美术本不该是孤独的,它应是通过展示来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精神,而能够提供合适展示空间的就是美术馆了。美术馆是陈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美术作品或当前的美术创造成果,可以说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场所,是提高全民素质的理想课堂,是人们接受和领会艺术的殿堂。美术馆文化,虽然属于艺术的范畴,但它必须借助于大众文化传播方式向公众推广。其实美术家、作品与观赏者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可惜的是中国美术过去长久的忽视第三者的存在,不过历史变革和时展使美术家意识到公众的重要性,告诉我们“美术家需要公众,作品也需要公众”。当然美术家对公众的“依赖”绝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是互助的,因为公众也从美术作品中得到了东西。

二、美术馆与公众

“学生不是常在学校的,又有许多已离学校的人,不能不给他们一种美育的机会,所以又要社会的美育。”正如20世纪先生所倡导的美育方针,任何人都应该接受美术教育。那么,艺术普及的任务,让美术馆承担再合适不过。目前,美术馆越来越成为百姓驻足的地方,而在早期,美术馆常被误解为只有艺术人或者文化人才去的地方,而自认为不懂艺术的人则望而却步,但如毕加索所说:任何人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每个人都有审美能力,在人们对艺术品进行欣赏时,这种能力就会表现,进而提高观者的审美情趣,艺术品位,帮助人们完成了道德与艺术上的融合,最后促进人的精神升华,这其实就是美术教育了。美术家在美的方面是领导者,他们的思想、意志以及对美的理解通过作品被观者感悟,在观者的精神领域里,美术发挥出它自身具有的普遍感染力,从而让观者受到教育。美术馆的教育作用在中国受到重视比国外要晚一些,很多早期的中国留学人员成为了先于国人享受国外美术馆教育的幸运儿,比如著名画家徐悲鸿在留法期间就对美术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其为民众集合之所,可以增进人民美感,舒畅其郁积,而陶冶其性灵。”同样为中国美术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刘海栗旅欧三年,却未踏入任何艺术学?;蚴Υ幽澄淮笫?,而是将美术馆当成最好的老师,最后依旧载誉而归。当中国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美术陈列馆时,就提出“将美术展览立足于教育,想通过美展来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素养”。民国时期的美育要求直接促进了美术馆在中国大地上的出现和发展,随之美术馆便产生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艺术家需要观众的理解,观众也需要艺术的精神,美术馆在观众与艺术家之间架起互动的桥梁。中国的美术馆正在不断拓宽艺术大门,不仅重视为美术家服务,而且面向公众开展美术普及教育。

三、美术馆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

第7篇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斡虢淌逃男卸浴?,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笔导っ鳎酆闲源笱О旖淌逃?,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薄镀胀ǜ咧忻朗蹩纬瘫曜肌芬仓赋觯骸捌胀ǜ咧忻朗蹩纬叹哂腥宋难Э频奶卣鳌!闭庠诿朗蹩纬坦凵鲜且桓鲋卮笸黄?。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第8篇

(一)教学方法落后枯燥

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以及方法是课堂教学效率持续低下的主要原因。中职院校的教师课业负担、工作任务重,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甚少,再加上各个院校之间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多,使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新鲜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由于长期缺乏科学的思想和创新意识,其教学方法基本为普通高中“灌输式”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点的讲授,完全忽略与中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的联系,各个学科之间依旧是脱节的。这种枯燥毫无目的性的教学也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内容死板缺乏基础性

这些中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为未能顺利升入高等中学的落榜生,以及它途径分流来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往往较差,数学就更不用一提了。他们本身的数学基础和即将学习的知识难度跨越较大,而一些老师却不结合实际以学生为主,不按专业大纲教授基础内容、训练基本的应用能力,而是一味的攀比追求升学率、教学难度,使得原本就严谨枯燥的数学课堂变的更加乏味死板,这样不注重基础技能的教学势必不会给那些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其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提高职教中心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一)提高教学积极性

“为人师表”,说的是教师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学生的榜样,想要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首先教师必须先重视起来,必须摒弃以前“只要专业过硬就可以”的错误认识。院校内可以对教师实行一系列物质或精神奖罚的措施,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有关如何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专题活动,例如:专题讲座、辩论赛或主题班会等。从各个方面用各种形式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数学学习对中职院校的学生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们也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二)教学改革,体现学校特色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这些中职院校不能再以看客的身份无动于衷,必须紧紧跟随国家的步伐积极投身到教育大改革中去,这样才不会被时代的浪潮所泯灭。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态度和观念,抓基础重实践,一改以前教学中的课本式灌输,当今科技已相当发达,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尽可能多的使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们展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让他们更多的发现数学的魅力,从而使他们从心底热爱这门学科。

(三)结合专业实际注重基础

在中职院校中数学作为一个服务于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其各专业数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该专业所需的数学基础,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是一味的灌输那些细碎的知识,使学生学无所用。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适当准备些与教授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熟悉的专业知识来学习数学,这样既增加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结合专业实际的同时,教师更应注意教学的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有更显著的收效。

三、结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国产第一区在线观看 | 国产一级片免费观看 | 91国语 |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卡顿 | 91国在线产 | 91大神视频网站 | 嫩草影院发布页 |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蜜臀 | 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 |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调教sp | 91免费版在线观看 | 午夜时刻免费实验区观看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 | 九一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日韩一区 |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在线 | 大伊人狠狠躁夜夜躁av一区 | 91亚洲免费 | 91视频网页 | 国产精品天堂网 | 91最新地址永久发布页 | 91高清视频在线 | 久久天堂国产香蕉三区 | 91视频在线网站 | 91成品网站w灬源码16章节 | 91.xxx.高清在线 | 91在线不卡 |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天堂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 亚洲成人77777 | 91亚洲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 国产区在线看 | 99热精品免费| www.蜜桃视频.com|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久久片老牛 | 91国在线高清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