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05 23:20: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机床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机床在检修前首先进行试机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修理人员检查机床最为重要的环节。在开始修理前首先要向修理人员询问整个修理流程,并要了解故障的表现;在对机床内部的各种元件都检修完成以后就可以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修理。如果操作人员不能对故障产生的过程进行说明,修理人员也要首先对机床进行调试。值得注意的是,仅是小部件出现故障,机床就会出现报警的提示,操作人员需要做好安全措施。在对机床实施了调试以后,就要充分观察,以此能够对机床的故障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够区分出故障的性质,并要将故障产生的原因和类型及时记录下来,以便修理时可以参考。
2按照检修的流程分析故障
在明确了故障产生的原因以后,就可以参考故障修理的流程图(见图1)进行分析和操作,下面的修理流程图能够为排除故障提供帮助和参考。在参考流程图进行修理时也要及时做好故障的检修记录?;苍诠郝蚧乩匆院?,都有相应的维修指南,在维修指南上还配有电路图,这些参考指南能够为维修提供有效的帮助。在维修的手册上都标注了警报标识和警报术语。但是机床系统的报警设备一般都比较完备,因此修理人员可以在发生一次警报提示以后,根据警报信息进行修理。
3机床线路以及元件安装及设计
按照机床元件的控制和安装的要求和标准,对元件合理布局,并要保证布局的美观和完整,保证机床操作起来更加方便[2]。一般,机床线路的安装必须应用柔软的电线安装,并且在安装时要严格按照电工工艺操作,设备套线、电源按钮以及指示灯可以通过各个电力的接触点引出?;采璞干系钠渌哟サ闳绻荒苤苯咏胁饬浚蚩梢越湟浇酉叨俗由霞觳?。这样设计可以将机床上的每一个接触点都能够直接进行检测,省去了拆除元件的时间,并减少了电能的损耗??梢栽诎沧暗装迳习沧?0个单向底盒,并将所有机床上的故障点连接到这些底盒里,在连接完成以后,做好记录。排查故障应用的导线可以应用夹子将导线的两端夹紧,不需使用螺丝刀处理导线,这样在检查故障时能够更加精准,并能有效节约能源??梢栽诓饬渴庇τ猛蛴貌饬勘斫屑觳?,这样可以确保机床上的每一个接触点都能够被测量到。万用测量表可以测量设备上所有端点,并能使鳄鱼导线加紧的两个端点在排查故障时更加的便利。
4结束语
电气控制原理图的设计
说明:本文的控制系统采用FANUC-0i-mate-MD系统[1],以一泵双阀在机床冷却和冲屑中的应用为例进行说明。首先,明确控制逻辑。那么针对一泵双阀的控制模式,可以进行如下逻辑控制:即,通过PLC的输入点控制PLC输出点,PLC输出点控制泵的继电器和阀的继电器,通过泵的继电器控制泵的启停,通过阀的继电器控制阀的通断,通过泵的启停与阀的通断配合,实现功能切换。
PLC的编制
由于为了降低成本,机床厂家选择的泵一般泵都不具有溢流功能,所以泵和电磁阀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可能造成电机的损毁。如何才能保证合适的时序配合?首先,电机运转的时候电磁阀必须有一个打开,由于电机功率或者流量的限制,而且冷却和冲屑不能同时打开,所以这就要求不管是使用冷却功能还是冲屑功能,在泵启动之前,电磁阀应该先打开,在泵关闭之前,电磁阀不能先关闭,以保证泵的安全,及泵出水口与阀之间管路不承受大的压力而且在使用一个功能前必须保证另一个功能是关闭的,并且为了避免操作上的混乱,各自的功能的通断只能通过各自的按键或者M代码控制,不做交叉控制处理。
而冷却和冲屑功能的控制方式与传统控制方式保持不变,即就冷却通断都通过面板一个冷却按键和M代码,冲屑通断通过面板一个冲屑按键(也可以通过M代码控制,本文不做讨论)。那么根据电气控制原理图和流程图可以编制PLC程序[2](R1.0为M08冷却开信号,R1.1为M09冷却关信号,X8.4为急停信号,其它X/Y参照原理图)。从以上程序分析可以看出,在阀(Y2.0/Y2.1)开通之后有个延时(TMRB1),然后接通泵(Y2.2),在泵关闭之后,有个延时(TMRB2),然后关闭泵,而且TMRB1和TMRB2是可以调节的。由于各个厂家泵的性能和阀的性能不同,泵出水的速度和阀开闭的速度不同,所以TMRB1和TMRB2是需要根据具体泵和阀的性能进行试验校准的,进而实现了柔性调节,保证运行顺畅即可。但需要注意由于时序控制的限制TMR1和TMRB2的设定必须满足TMRB1>TMRB2,否则可能出现功能无法关闭的现象。那么通过以上程序控制我们就实现了一泵双阀的控制及柔性调节。
(一)阅读
从字面理解,“阅”是看,属于视觉范畴,“读”是声,属于听觉范畴,因而,“阅读”是一个视、听并用连觉的过程。从阅读的意义来看,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因此阅读关乎意义与理解。阅读的我们对于阅读的理解并非固定不变的,最初,我们认为阅读是一种解读信息符号的能力。它是借助信息符号激活我们记忆中一部分内容,然后再借用被激活的内容去理解所要传达的信息。但是对阅读理解并非仅此,更为广义的理解是,阅读作为一种极为普遍的能力,从任意编码系统中去获取对目标信息的相应理解,是一个解码与编码的过程,之后专指对连续文本书写符号的理解,如今阅读又增加了从电子信息符号获得编码信息的能力。人类的发展还在继续,毋庸置疑的是阅读的概念也将不断演变、扩充,因此它如同我们的其他能力,反映了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二)阅读设计
何谓阅读设计?简而言之,是针对读者而言的阅读方式设计,主要包括读者于都视线引导和阅读阅读行为引导。阅读设计是立足于读者的设计,是对读者的引导设计。设计者可以结合书籍中的文本内容创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给读者一个更为自由的阅读空间,更多的阅读选择,并非固定为一种模式。信息载体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网页、电子书、视频等多媒体媒介的信息传播模式影响并丰富着我们原本的阅读习惯,由此,现今存在的阅读类型有传统线性阅读、非线性的网页及电子书阅读、独特的有声阅读。
1.传统线性阅读:是一种慢与品的享受型阅读方式。对于传统单向的线性阅读而言,设计的重点在于视线规划的合理性。尽管各式新型阅读的出现,传统阅读方式并未消失并且根据读者的需求不断完善,由于传统阅读是单向的具有顺序性的,所以对于该类阅读的设计主要表现在对文字、文本、图像以及色彩的编辑设计上,这些构成书籍设计的基本要素之间贯穿着一条无形的视觉运动轨迹,通过读者简单的翻阅行为领略着书中信息与精神意义。
2.电子网络阅读:是一种搜索性的阅读方式。它与传统的线性的单向阅读不同,是一种非线性的超文本阅读方式,它的检索功能非常强大,该类型需要读者的点击,触摸屏幕等互动性较强的行为阅读。与传统线性阅读本质的区别在于人们阅读思维的转变,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读者对信息获取的速度加快,并非品读与慢读的节奏,读者阅读的目的性较强,具有跳跃性、片段性,互动式阅读方式能阔宽读者的视野。长久以来我都在习惯着传统阅读,现今我们也将适应着电子网络媒介的阅读,当然,人类的创造力、技术的进步都不会使我们停留并受制于某一类型的阅读方式,新型的电子网络媒介,促使读者借助滑动鼠标、点击触屏,页面之间通过超链接的方式进行自由切换,由线性转换为非线性阅读方式。其中页面中也添加了丰富的动态设计要素,加强了读者阅读的互动感。
3.有声阅读:是一种听读方式。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拿起MP3,mp4,广播等有声媒介进行阅读。目前存在两种听读,一种是省去了对文字的阅读,只用耳朵听;另一种是视听结合的阅读。读者可以下载各类播放器听读小说、散文、杂文、时事、新闻等。有声阅读的方式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效率,方便快捷,而且,有声阅读种类多,以声音、动态视频的方式丰富了大众的阅读生活,深受欢迎。
4.其它阅读:我们知道阅读的本质意义是解读信息,由此,阅读的范畴不能仅限于用眼睛看,或者耳朵听。因此,目前除以上三种普遍存在的阅读方式外,还存在着其它小众、特殊的的阅读方式,如触觉、嗅觉、味觉阅读。盲人的阅读方式属于触感阅读,对此,他们有一整套完备的阅读编码体系,通过触摸这些符号解读信息;狗可以通过嗅觉感受世界;厨师通过味觉阅读食物背后的意义与生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仪器工具阅读。这些小众、特殊的阅读方式也可以应用于书籍的阅读设计。
(三)阅读设计的作用
不论传统普视书籍、多媒体电子书还是概念书,对读者阅读的设计都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它可以为读者创造良好的书籍阅读环境,也是检验书籍设计质量的重要标准。
1.创造良好的书籍阅读环境
把书籍视为一种生态系统,那么它将因阅读充满生机。阅读设计包括阅对读者阅读视线引导与阅读行为引导,优秀的阅读设计可以杜绝制造阅读的视觉障碍,增加阅读的互动性,为读者建立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把书籍看做一个建筑物,页面设置就是书籍的空间结构,书籍中的文字、图像、色彩、材料等设计要素就是建筑物中的基础设备,阅读设计就相当于总体的规划,如何分割空间、如何放置设备,最终为规划出一个合理的行走环境。
2.检验书籍设计质量的重要标准
书籍设计的本质是要体现两个个性,一是作者,二是读者,设计师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可以相互沟通的桥梁。设计者不能只顾自己的艺术创作与读者无关,应当找到一种合理的嫁接方式,方便读者阅读。作为设计者需要把握书籍内外阅读的整体性,文字图像及编排的可视、可读性,阅读视线的连续性,翻阅形式的趣味性,针对不同内容阅读形态的设计的个性创造性,因此阅读设计是书籍设计的审美标准。
二、阅读设计对书籍设计创新的启示
书籍设计的创新依旧是设计者努力的方向,阅读设计是从原点出发探索书籍设计的创新,它立足于读者,能以人为本。阅读设计是针对读者如何阅读存在,对于书籍而言,阅读设计表现为设计要素的合理放置,当今多元化的阅读方式给予设计者充分的创意启示,创造出具有系统性、趣味性、实验性的创新书籍。
(一)系统性
阅读具有连贯性,是一个整体化的概念。书籍中任何一个元素、内容或形式都可以被阅读,因此,阅读设计是将书籍设计视为一个整体化、系统化的过程,设计者需要的不单是对书籍的外在形式调整,还需要对书籍内部结构、元素进行全面思考,从外到内的形式、结构、元素、材料的选择,安放,设置都是以读者阅读而定,连贯统一的阅读规划会提升书籍设计的整体美感。就拿黄炳培《无处不在的红白蓝》的作品来说,内容讲述了二战后,大量涌入香港的移民因住宅紧缺,市民搭建木屋居住,用红白蓝帆布遮雨,直到,红白蓝编织袋成为一种老香港精神的象征。书籍从外包、封面都使用了与主题一致的红白蓝编织袋材料,这是对主题思想的强化,整体的阅读环境规划,给读者阅读以真实、近距离的感受。
(二)趣味性
近年来网络媒介电子书的出现,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动趣味性的阅读方式深受读者喜爱。传统普视书籍设计缺乏针对读者阅读的互动性设计,相比多媒体阅读显得单调乏味,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阅读的趣味性成为创新书籍设计的第二个启示。本期《多莫斯》杂志的内容与因特网有关,因此设计者与德国插画家共同构思,通过折叠页面得方式引导读者折叠出一套肖像,借用读者参与方法趣味性的表现着因特网的互动。概念书《心情日记》改变了大众熟悉的阅读方式,借用活字编排的多样化,打破了页面之间单一的链接方式,看似无序的书籍结构,通过读者的互动参与,形成一种可塑性、跳跃性的阅读方式。趣味性的阅读方式影响着书籍设计的创新思维。
(三)实验性
实验阅读也可理解为一种观念性的阅读,它强调阅读的互动性、实验性,更强调阅读的方式存在的意义是否与主题信息相符,是一种更具个性的阅读思维与阅读体验。是设计者提炼文本内容并体现在阅读中。书籍设计《书写的光线与光线的书写》(图4)借用打火机的形态,读者打开书的阅读设计为打火机的形态,与主题——光紧密结合。荷兰书籍设计者依玛•布设计的《FRITS》(图5),就是FRITS的一个人物传记,在设计上,每隔七年,切口上的蓝色就会变化一次,设计者用了很薄的纸,页面内侧所印的图稿就像正在对外侧内容的耳语,内侧是收集的200多个个人的书信记录,外侧则是个人的生活与职业生涯。这本书用很巧妙的方法记录了时间的变化。
三、结语
根据这一创新理念,我们对传统鸽笼进行了全面改造,并通过调整鸽笼设置、规格和调整材料加工工艺等多项技术措施的实施,成功创建了一种全新的自动滚蛋式无蛋巢蛋鸽笼。
1.1调整鸽笼设置,实现无蛋巢自动滚蛋取消传统饲养模式所使用鸽笼中的蛋巢和栖架,并将鸽笼底网设置成-1.5°并向外倾斜的坡度,且底网一侧向外延伸5cm并外缘上翘形成集蛋槽。通过这一改造后,商品蛋鸽集中在鸽笼底网上活动,产蛋后,由于底网的倾斜设置,所产鸽蛋可自动滚落到底网的集蛋槽,方便饲养人员观察和拣蛋,显著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
1.2调整鸽笼规格,提高蛋鸽饲养密度由于商品蛋鸽的饲养目的是为了获取优质的商品鸽蛋,因此在去除了传统鸽笼的蛋巢和栖架等装置后,我们把新型蛋鸽笼的长、宽、高调整为40cm×55cm×34cm,使每个鸽笼的所占空间比传统鸽笼减少了84%。经过这一改造后,与传统鸽笼相比,在相同空间面积的一组鸽笼笼架中(2m×0.55m×1.5m),新型蛋鸽笼的鸽笼叠层可增加到4层,且每层的笼位数增加到5笼,并在底层和二、三2层笼位间各增设一盛粪板,使每组笼架的单体笼位数由传统模式的12笼位增加到20笼位,蛋鸽的饲养密度也由此提高了67%。
1.3调整材料加工工艺,降低商品鸽蛋破损率由于鸽蛋的蛋壳较薄和脆,普通钢丝制成的鸽笼底网在鸽蛋自动滚蛋过程中容易破损;因此,新型蛋鸽笼在选用传统材料制作鸽笼底网后再进行一次涂塑处理的加工工艺,可显著降低商品鸽蛋破损率。完成相关调整改造后的自动滚蛋式无蛋巢蛋鸽专用笼,其每组笼架可饲养20对商品蛋鸽,从而显著提高了鸽舍的利用率和员工的劳动效率,并显著降低了鸽蛋的污染破损率和员工的劳动强度。
2应用示范
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将经过创新改造的新型蛋鸽笼与传统鸽笼在上海欣荣大皇鸽养殖专业合作社梅园基地场做比较试验,方法如下:
2.1试验在基地场内紧邻的33号和34号2栋鸽舍内进行,每栋鸽舍长80m、宽5m,可安装标准鸽笼架(2m长)150组。
2.22种鸽笼均采用“双母配对”的模式饲养,每栋鸽舍专门安排1名工作认真负责且操作熟练的工人饲养并投喂以相同的饲料。
2.3以2013年1月16日~4月15日为试验准备期与预试期,时间3个月。2013年4月16日至2014年4月15日为正式试验期,时间1年。
2.4试验结果:2种不同鸽笼应用示范试验结果见表1。
2.5结果分析:在相同面积、相同结构的鸽舍内,采用相同的饲养模式和饲料配方,新型蛋鸽笼的饲养密度可提升67%,还可显著降低商品鸽蛋的污染破损率达188%;每名员工饲养的蛋鸽数量也由传统鸽笼的1800对增加到了3000对,并且员工的劳动强度显著降低。试验数据还显示:采用新型蛋鸽笼饲养商品蛋鸽所获取的经济效益比传统鸽笼提高65.83%,但新型蛋鸽笼的商品蛋鸽年平均产蛋量比传统鸽笼低了1.43%,分析原因,可能是受商品蛋鸽对无蛋巢鸽笼的适应过程等因素的影响所致。
3结论
3.1经过改造的自动滚蛋式无蛋巢蛋鸽笼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它完全突破了鸽子的生理特点和生活特性,大胆去除了传统鸽笼的蛋巢和栖架,实现了商品鸽蛋生产环节的自动滚蛋。
3.2应用示范结果证明:新型蛋鸽笼可完全替代传统鸽笼开展商品蛋鸽饲养,并显著提高蛋鸽的单位饲养密度和员工的劳动生产率,有效降低商品鸽蛋的污染破损率和员工的劳动强度。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非常关键的,使用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判断事物的能力。主要是能够培养一个经过对问题要有慎重、积极、科学全面的思考,能够做出独立自主判断的学生。经过60年的演变这四大目标就发生了变化,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现在全球越来越进入了一个多极化、全球化的时代,看任何问题都要有全球化的眼光,不仅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包括信息化和各方面的推动,要从国际视野的角度看问题。
二、培养学生具有设计未来和安排未来的能力
学生不能只是光靠读书就能够无忧,学校工作者更多的应该向学生和社会靠近,不能只是让学生生活在象牙塔里无忧无虑。社会对于人的要求是很大的,我们的学生不应该只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教会学生社会的常识,对于大学生更加应该让他们认识社会的残酷性和现实性,其实在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去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从小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日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会让学生去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活动,去学习怎么进行物件的运行,整个工作流程是如何运转的,不得不说日本在这方面做得比我们国家要好的多。
三、增强学生现代通讯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
因为现代信息通讯的技能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能力,对国民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平等和公共的参与,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人才的现代信息通讯方面的技能,已经成为不少国家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手段。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前面已经讲过了通过科学研究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创造力不是只有少数人所具备的特殊才能,而是绝大多数人必须都拥有的潜能。关键是你怎么能够通过科学的教育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多年来国内外在基础教育、推进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方面是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第一、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第二、要为学生构建知识基础;第三、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第四、培养创新性的教师;第五、改革课堂教学;第六、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第七改革学生的评价方式。
五、结语
1.1现有的技术特点
(1)吹风式:利用鼓风机吹出高速气流将积雪吹向路边。运行速度高,效果好,但只适合初雪,不能对积雪和冰雪进行有效清理。
(2)推移式:在工程车前部安装铲子,将积雪推到路边。但只能对破碎后的雪进行清理,且会破坏路面。
(3)机械式:先利用机械设备将积雪搅碎,在利用叶轮将雪扫到积雪桶,最后在倾倒在路边。应用广泛,也是当前主要的除雪方式,但存在扫雪,倒雪过程,工作强度大。
1.2创新技术方案实现
(1)技术特点:运用清理盘将破碎后的积雪送到热力罩中,利用热风将积雪融化成水,效率高,劳动强度小,一次性清理。
(2)创新设计:除雪车,包括车体、滚轮,车体内部设有支撑板,支撑板的下端两侧通过支撑弹簧与清理盘相连接,清理盘上端设有驱动电机,清理盘的下端面上设有交错布置的清理板,清理盘沿着圆周方向以及清理板上设有若干个破碎轮,支撑板上端设有热风箱,热风箱与供热泵相连接,供热泵通过供风管与若干个热风罩相连接。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设置清理盘以及破碎轮,清理盘可以对冰冻的积雪进行旋转磨损切割,积雪破碎后,热气罩可以对破碎的积雪进行快速融化,这样冰雪在除雪车中被融化,清理效果好。
2具体实施方式
创设班级德育情境的目的就是让班级学生在“精心创设或人为优化的教育环境”中进行情境体验、训练及践行等系列活动。情境体验等系列活动要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创设班级德育情境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1遵循目的性原则,创设目标情境。
“凡事预测立,不预则废”。目标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认为,一个领域如果没有目标,那么这个领域就很容易被忽视。德育有很强的目的性,会表现出强烈的动机,能起到鼓舞与鞭策的作用;同时,德育目标也有约束作用,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明确德育目标是达成德育实效的前提,对个人而言,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前提。创设德育目标情境,就是要把德育目标具体化,使之可参照、可操作、可量化、可实现。
1.2遵循主体性原则,创设主角情境。
学生既是教育对象,是客体,也是情境体验与参与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包括学生的个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的本质归根到底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德育也是如此。因此,创设主角情境,就是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情境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既符合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又尊重学生在情境中的自我感受与体验,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1.3遵循生活性原则,创设生活情境。
德育应该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生活的德育,是空洞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德育要根植于实际生活的土壤中,才是真实的,可及的。因此,创设的德育情境要反映社会的实际、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德状况,才能令受教育者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另外,道德、价值观都是比较抽象的,当我们脱离学生实际,大谈思想道德品质时,?;崾寡械侥娣?,而创设具体的德育生活情境,让学生看到身边的诚信、自律等品质的真实表现,则能使学生觉得亲切易懂,从而达到易接受终认可的德育目的。
1.4遵循活动性原则,创设德育活动情境。
包括德育在内的教育要“动起来”才能体现出活力与魅力。在活动情境中,人与人、人与境的互动,可以消除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感,陌生感和异己感;同时成功的活动一定具有强烈的互动性,使人与人都互为参照物,互为“情镜”,彼此产生类似“见贤思齐”的可参照感,这样更能使受教育者在活动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和提升自我。
1.5遵循情感性原则,创设情感德育情境。
德育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教育。从情与境的关系看,情在境中,境为情设,情因境生,情境交融。因此,创设德育情境就是要融入教育者的情感,创设情境交融的德育情境。只有融入教育者的浓情厚意,才能最强烈地触动和激发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才能最强烈地吸引其主动地加入体验与训练,并自觉践行,而不是消极地排斥或远离,从而促成学生按德育目标“移情育德”,使其在思想道德情操上不知不觉地得到陶冶与提升,逐步迈向更高的思想道德层次。
1.6遵循美育德育原则,创设审美德育情境。
众所周知,美具有无穷的魅力和感染力,美的情境引人入胜。因此,在创设德育情境中要善于发掘美,展示美,让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催化真善美的德性,鄙弃假丑恶的陋习,促进完美品格的形成,达到德育目标。
1.7遵循多样性原则,创设多样化的德育情境。
通过对“境”的理解与探究,我们认为德育情境包括德育物理环境、德育心理环境以及体现师生及学生之间关系的人文环境等;另外,根据德育目标具有阶段性的相对的静态性和随着学生发展阶段不同而改变的绝对的动态性特征,德育情境还可分为德育动态情境与德育静态情境。总之,德育情境创设越新颖多样,就越有吸引力,德育效果就越好。
2、创设班级德育情境的意义
一直以来,社会、学校和教育者都十分关注德育实效性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加速,中职学生的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中职德育的实效性也倍受挑战。精心创设的班级德育情境,凝结着教育者丰富的教育意图,这样的“情境染缸”具有很强烈的主客体交融性,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强烈且积极的影响力,对提高德育实效会产生很强的效能作用,具有更显著的德育意义。创设班级德育情境立足于比较微观的班级层面,突破了在学校层面开展比较宏观的德育环境建设,可以使教育工作更具德育效能,提高德育实效。一方面,对教育者而言,更了解教育对象,教育手段也能更具针对性,其责任也更加明确;其次,以一个班级的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受众面比较小,教育者更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对受教育者而言,微观的德育情境更可感可触,更具吸引力,更能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从而获得更佳的德育效果。
3、结语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原理实验、机械设计实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将实践教学与科研项目、创新设计相结合,并与大学生机械创新竞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更好地融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与制作相结合的目的。“1+2+3”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一条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为主线;两种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开拓创新意识;三个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相互促进,课内设计训练与课外科技创新相互促进。为保证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为主线,在硬件条件上,学校陆续投入一千多万元扩建一个现代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扩建后的校内实训基地有专用机械创新设计部分,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增加了多项综合训练性实验,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一方面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自己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筛选出能力强、兴趣高的学生进入课外开放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通过这些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担任科研助理工作,来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用以带动实践环节中更多的学生,使学生在专业技术基础课学习期间就得到初步的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训练。近几年,辽东学院学生已经完成了《硬币分拣机》等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项;参与的教师科研项目有《渐开线指状齿内啮合球形齿轮传动设计及仿真研究》等5项。借助创新设计等手段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课内设计训练与课外科技创新相互促进。
该院注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与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融合;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与大学生机械创新竞赛融合。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是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一项公益性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设计中利用机械原理课程学到的理论知识构思合理的机械传动方案,合理选用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间歇机构等,并进行传动参数的计算确定;同时利用三维软件设计及仿真,3D打印加工等。充分促进学生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瞪杓瓶纬躺杓?,通过学生自拟创新设计题目,避免了多人一题、多年一题的传统设计,真题真做,并将课程设计延续至课外科技活动,这样避免了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设计时间限制,也使学生得到从设计、采购、制作到调试的完整锻炼,全方位培养学生创造才能,提高了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机械创新、设计、制作的实践工作能力。学生研制的《弯扭组合试验机》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健身按摩椅》、《节能剪草机》等多项设计荣获省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钢丝矫直机》已经形成产品投入生产;《手动压塞机机头组合体》等多项设计取得了国家专利。这些优异的成绩更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有效地形成了“1+2+3”的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