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2 07:20: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婚礼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信息技术系,辽宁 沈阳 110102)
【摘 要】婚礼视觉形象识别设计的主题性研究即从视觉形象识别角度来研究婚礼的主题性表达,婚礼主题性表达应与婚礼主题相符,准确传达婚礼形象,婚礼主人品味等。研究婚礼视觉形象识别设计主题性可以帮助主题婚礼的主题表达,满足主题婚礼个性化需求,达到主人和来宾的互动“无声”交流,它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婚礼秩序,为婚礼的圆满举办提供个性化方案,为婚礼平面设计师理解“艺术化生活”和“设计的艺术化方向”等原则,对婚礼整体视觉形象的把握提供了方向和依据。本文对婚礼视觉形象识别设计的概况进行分析,总结国内婚礼视觉形象识别设计主题性的不足和设计误区,最后介绍了婚礼视觉形象识别设计主题性表达方法。
关键词 视觉形象识别;设计;婚礼
1 婚礼视觉形象识别设计的不足
1.1 婚礼标志设计同质化
婚庆市场平面设计师从业水平整体偏低,婚礼平面视觉设计不讲究,盲目模仿国外主题婚礼表现方式,缺乏以情感为主线的思路,强加顾客消费观念,没有从顾客真实需求出发。部分婚庆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将婚礼中盈利比较高的项目做重点推荐,从而忽略婚礼视觉形象识别的重要性。据婚庆公司相关从业人员的深度采访得知,目前大部分的婚庆公司对主题婚礼的主题表达侧重于会场的布置和策划的创意,视觉形象识别设计在婚礼中的运用一般是采取“跟风”,也就是从极少数从事高端婚礼的婚庆公司的原创实例中获得“经验”,在客户的非专业需求中得以模仿。这一部分人对视觉形象识别设计仅仅从视觉效果上的认可,使得他们自身都不认同视觉形象识别设计在婚礼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在客户需求中,只能将婚礼标志设计,路引设计等作为赠送项目,诱导消费。视觉形象识别设计在婚庆行业得不到重视,从业人员水平也就不得而知。但这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不相适应的。提高婚礼视觉形象识别设计人员的从业水平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国内大部分婚庆行业对婚礼视觉形象识别设计的认可度及良秀不齐的从业人员的设计水平现状,我们现在看到的市场上的婚礼标志设计也出现很多问题。例如标志设计模式化,没有体现婚礼的主题,设计字体不讲究,图案提炼不精准,图形与主题无关,设计思路同质化,不能提升婚礼形象,一稿多用,不能满足婚礼标志新人专属的唯一性要求等等。
1.2 婚礼视觉形象识别性不强
目前婚礼的多样性,场地的不定性,来宾对场地的陌生,来宾对新人不认识,来宾对婚礼流程不清楚等等问题,使得举办婚礼的主人分身乏术,常常造成婚礼场面控制不好,留下种种遗憾。现在婚庆公司在婚礼导视中有许多应用,例如婚礼水牌的摆放,户外桁架广告等。据相关从业人员的深度采访,这些引导的设计通常根据与新人成交价格而定。并且重点都放在装饰性上。有的客人消费能力强,会要求这些装饰更加奢华。婚礼导视的功能性是婚庆公司更好的为顾客服务的有效方法。婚礼导视中婚礼标志的运用可以提供来宾反复识别,统一的色彩,统一的视觉元素等都可以在婚礼导视中扮演有趣的角色。
1.3 婚礼主题与视觉关系分离化严重
现在婚礼消费的主流人群对婚礼设计的参与变得越来越多。DIY婚礼日渐流行,人们喜好将自己喜欢的很多元素都用进去,但是这样会造成婚礼视觉效果散乱,婚礼主题不明确,婚庆公司应当从专业角度对顾客的消费引导。另外在婚礼视觉形象识别设计中也要从整体视觉效果出发,避免婚礼细节与整体视觉关系造成分离。主题婚礼的主题性应该通过婚礼现场整体的颜色搭配,统一的视觉元素等凸显,同时也要注意场地布置与婚礼环境在整体婚礼视觉上是否美观协调。
2 国内婚礼视觉形象识别设计的误区
2.1 婚礼标志设计概念模糊,设计目的不明确
随着80、90结婚潮来袭,国内婚礼市场的迅猛发展,但是从事婚庆行业的生意人都是冲着丰厚的利润踏入这个行业。婚礼行业门滥低,很多人开个花店然后打个婚庆旗号开始营业。随着这些年的发展,高端婚庆日渐薪露头角,但是卖点着重在婚礼策划和会场布置,这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在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婚礼标志被高端婚礼的客户群的追捧。但是婚礼的标志的设计目的是什么,在婚礼中的作用是什么,大部分公司并不清楚,都是依样画胡戸。由于婚庆公司对标志设计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概念模糊,设计师设计标志目的性不强,而消费者对婚礼标志需求也出现盲目跟风,导致现在国内婚礼标志设计出现各种形态,有的公司在设计婚礼标识时出发点仅仅停留在表面形态,设计师水平不专业,经常出现一稿多用或模板套用,设计出来的标志有些甚至丑化了婚礼形象。
2.2 婚礼主题表现片面追求标新立异
婚礼的主题需要个性化,这是婚礼服务的首要需求。但是婚庆公司为了强烈的主题效果,有时候会陷入主题性过强的误区。例如一场表达爱的以澄子为主题的主题性婚礼,将澄子应用在花艺当中,并将舞台背景也用广告材料喷绘了一张特大的橙子背景。但从主题上来说,主题非常突出,从色彩上来讲,效果非常统一,但是没有体现新人内涵。花艺的展示在婚礼当中喧宾夺主。后来出现全国跟风,婚礼的个性也演化成俗不可耐。
3 婚礼形象视觉识别设计主题性表现方法
3.1 以婚礼当天会场布置为婚礼形象视觉识别主题性表现的主体
婚礼当天现场布置,主题的集中表现,增加感性记忆符号记忆。婚礼的会场布置与婚礼主题策划的流程相一致,才能将婚礼主题更加视觉化呈现。传统的婚礼现场布置是主要通过花艺设计,帷幔等呈现。随着现在工艺的发展,现代广告材料的应用更能够烘托主题气氛,在主题婚礼当中应用广泛。而手工工艺制作婚礼道具也受到新人们的热捧。婚礼现场的布置要依据现场特点来布置,一定要与环境相融合。比如婚礼若是夜间婚礼,那么现场的布置一定要与灯光配合。一场主题婚礼的主题表达的是真实感人的,是新人的内涵体现。主题婚礼要避免“有形无义”,即空有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却体现不出婚礼的内涵。婚礼现场布置时,既要体现主题,但也需点到为止。
3.2 通过婚礼导视设计帮助建立婚礼秩序
婚礼导视的设计要依据婚礼现场因地制宜。主题婚礼的导视设计还应结合主题进行设计。据笔者观察和相关人员的口述,目前国内婚礼对现场的控制问题比较头疼。很多婚礼由于宾客多,环境复杂,导视不清楚,场面非常混乱。主要由于婚礼喜宴比较流行酒店承包,而婚礼主人及宾客均对婚礼场地不熟悉,宾客众多,主人招呼不过来。在婚礼中,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主人与工作人员都不完全熟悉,婚礼引导只靠主人是分身乏力的。举办过婚礼的人们普遍对这一点也是后知后觉。婚礼导视设计能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建立一个统一的可识别的婚礼形象,也就是婚礼标志,并将它应用到婚礼导视中去。另外,婚礼流程的预先告知也很重要。其次,这里需要提到婚礼水牌的设计,目前国内很多婚礼水牌的运用其装饰性超过了实用性。婚礼导视的功能性应多加考虑,特别是一些婚礼仪式和宴会分离,地形比较复杂。
4 结束语
关键词:乡村“混混”;基层社会;宗族观念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22-02
当前,山东半岛的传统农业区较以前相比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的耕作及生活方式逐步革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国家政策的引导让因而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流动,城乡二元化的发展结构被彻底打破,一些被称为“吃喝赌抽、坑蒙拐骗偷”的闲杂村民在村里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他们从最初的强取豪夺、鱼肉乡民发展到现在的侵占、买卖土地,开办地下赌场,或一夜暴富或铃铛入狱。他们虽然不懂地里的农活,但也并不担心自己的生活并且对吃喝玩乐样样精通,我们姑且把这个特殊群体称为乡村“混混”。
一、乡村“混混”卷土重来的原因
可以明确的是,乡村“混混”并不是我们时代的产物,在一个有几千年剥削历史的农业大国,乡村“混混”的产生由来已久。但是建国后的一系列集体化改革,特别是土地的高度国有化让这一寄生他人、不劳而获的群体彻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正如黄海老师所说的,国家力量一竿子插到底在“消灭社会”的同时也消灭了“混混”,在以往灌输与动员的强制性权力的强力运行当中,对乡村服务与治理的基础性权力也随之得以强化,这种全能主义的治理模式使得乡村“混混”自然的失去了发展的空间[1]。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乡村的控制开始弱化,国家供给公共产品的能力也开始弱化,乡民参与市场的自大大加强。农村的运作方式、特别是土地的经营方式开始转变,乡村“混混”开始介入土地流转的运作乃至买卖中去,乡村“混混”在改革的洪潮中找到了生存的支撑,一种新的变相的剥削方式让这一群体卷土重来。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当地房地产开发商雇佣“混混”对征地时产生的“钉子户”进行恐吓甚至殴打,这给“混混”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另外,乡村中传统的宗族观念有所加强,也是“混混”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中被烧毁的祖宗牌位重新竖立起来,那些被红色干部强行烧毁的族谱、家谱也在近几年开始了新的续写。绝大部分宗祠在最近十年里全面重建,宗祠里的集体活动很多也恢复举行[2]。家族观念的加强让同性的“家”和“族”的联系再次加强,人们重新认识了“自家人”的情感内涵并处处以“自家人”自居。这一方面,在困难来临时每个人都有家族作为依靠,从而大大降低了克服困难的难度,另一方面,以家族为单位参与乡村生活与治理可以让家族中的每一个个体得到更多实惠与好处。当乡村的宗族观念空前强化时,这种以同姓为背景的族群俨然成为乡村社会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可以参与或干预乡村的秩序,特别是选举秩序以此强化自己的利益概念。而前面提到乡村社会的价值判断开始向金钱和权势倾斜,这势必会让家族的认同感和利益取得除了靠祭祀等传统活动维系外,也要靠硬实力加以支撑以此震慑外人,乡村“混混”作为乡村社会暴力的主要持有者便承担了这一角色,家族中的“混混”靠暴力保护了家族的利益从而加深了家族成员对家族概念和自家“混混”的认同感,当家族概念和“混混”相互连结时,“混混”的生存也就略显合理。
二、乡村“混混”参与基层社会运作的利弊分析
乡村“混混”参与乡村运转的最直接途径便是参与乡民的纠纷解决。乡土秩序的相对稳定性和排外性让司法很难在农村的纠纷解决中发挥作用。前面提到的家族基于自家利益对“混混”存在的认可和乡土价值观念的转变让传统的农村秩序和舆论失去了对“混混”的约束与规制,当舆论的压力不足以对抗这些“混混”时,农村的纠纷解决便给了乡村“混混”施展自己的空间。该村村民李强(化名)承包邻村王某家口粮田一亩作为自己纺织厂厂房建设用地,双方签订合同后李强交给王某定金5万元。但此后王某一直以钱太少为由拒绝交地,李强的儿子是乡镇的一个”混混”,在此地稍有名气,他纠结十余名“混混”把王某家新房子的围墙推倒并恐吓王某再不交地便要拆掉他家的房子,王某听闻后,害怕之余便把地交给李强。
笔者调研时曾问李强为什么不通过法院解决此事,他的的回答是,口粮田建厂房政府不会同意,找法院不会有用并且还可能让自己损失更大。诚然,王某的行为已经违背了合同的诚实信用原则,但是,这种以“混混”和暴力为依托的纠纷解决方式应该受到抵制与谴责。然而村庄对于本土“混混”的抵制显得苍白无力,我们也听到一些对此事持否定态度的村民对此做出的种种评价,但是大多数的村民对此事并无太大关注甚至对李家的行为表示认可和羡慕。这可以引用贺雪峰老师对乡村公私概念的阐释作出解释。他认为,超出家庭层面的差序各方,在不同的乡村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时期,却可能会有不同的层级被作为主导的基本认同和行动单位,这个层级成为当地农民首要的认同单位,并因此成为该地农民公私观念的地方性共识和决定该地村治特征的主导要素和决定农民行动逻辑的主导量[3]。如此看来,村民把自己家族之内的事务看成私事,除此之外的就是所谓的公事。用有些学者的说法就是,整个宗族向外是一个私,向内整个宗族都是公[4]。
乡村“混混”参与基层社会运转的合理性也确有存在,在前置事件本身并不公平与正义的情况下,也许“混混”能发挥主持大局、改变局势的作用。有些村干部与商人勾结损害村庄利益,“混混”的干预虽有为自己谋利之意,但也确实保护了乡村和乡民的利益。“混混”的出现让国人尤其是弱势乡民的“侠客“情节得到满足,有些时候“混混”也会起到劫富济贫的作用,这必会大大增加乡民对“混混”存在的默许。比如,湘南水村一个为宗族利益而打架的“混混”,在他出狱时村民像英雄一样欢迎他[2]。但是在当前建设法治社会成为社会主流发展方向的大环境下,这种有些极端的人治思想不应该得到支持,一个法治的社会也应该用秩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力量。并且,更多的情况是“混混”的出现对乡村秩序多起到负面的影响,该村的“混混”马某倚仗暴力伙同几人与该村村干部相互勾结,把村里的山地作为自己啤酒厂的厂房用地。几年下来,马某成为当地的富豪,村干部也捞到了不少好处。然而该村的饮用水被啤酒厂的污水严重污染已无法饮用。但迫于“混混”的与暴力,没人敢提出抗议。写到这里,笔者对乡村“混混”必须做出否定的评价,也不会为乡村“混混”存在的合理性做过多的论证与解释。
三、乡村“混混”的限制与治理
乡村“混混”对乡土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既然政府倡导“只有农村的现代化才是中国的现代化,黄海老师也提到,没有有力制约的乡村“混混”会局部主导乡村秩序[1]。如此说来,乡村“混混”这一特殊群里必须得到限制和治理。
1.强化村民自治,恢复传统农村秩序是治理“混混”的首要选择。有些基层干部认为:“乡村秩序不好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没有权威,而政府没有权威,归根结底就在于政府的权力变小了,尤其是基层政府。整治秩序的根本手段就是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权威,增强政府的权力。有了更多更强的权力,就能更好地管理农村,维护社会秩序。”[5]笔者和黄海老师一样,对此说法不敢认同。我们改革的方向就是要赋予村民更多的自治权,倘若是为了治理乡村“混混”而回到集权的年代,那这已经否定了三十年改革的成果,也与世界保障人权的潮流背道而驰。其实,村民自治并不必然导致“混混”的发展壮大,千百年来中国“皇权不下县”的传统也让农村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祥和状态。而“混混”的出现更多的是农村市场化改革过于逐利和公民教育滞后的结果。这里的村民自治应该包含对村民的公民教育。恢复中国传统的农村秩序就是要恢复“舆论”在乡村中的调控作用,加强乡村内部的关联程度。也就是贺雪峰老师说到的“村庄社会关联”。他认为,村庄社会关联度高的村庄,容易形成内生秩序,达成对内合作和对外抵御;而村庄社会关联度低的村庄,内生秩序的基础容易丧失[6]。这种社会关联容易形成制约“混混”发展的长期有效机制。当一个村庄的村民普遍对这些“混混”产生抵制和谴责的心理时,“混混”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2.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环境也是制约和限制“混混”的重要条件。一方面,对于现有的乡村“混混”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我们在调研时发现,“混混”家里的妻子在金钱的利诱下往往对“混混”的不良行为持默认态度,也常常以“女人不管男人在外边的事”作为自己默认的理由。只有让乡村“混混”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他们才可能改邪归正,走向正道。前面提到乡村家族对“混混”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只要正确引导家族的教育,让家族中的多数人对自己家族的“混混”形成制约,那么家族也能成为制约“混混”的一道保障。而另一方面的家庭教育要切断“混混”的上游源泉,给以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正确的教育,不允许一个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鼓励家长支持孩子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都是限制“混混”群体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海.社会变迁中的乡村“混混”研究——基于国家治理转型的视角[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2] 杨华.乡村“混混”与村落、市场和国家的互动——深化理解乡村社会性质和乡村治理基础的新视阈[J].青年研究,2009,(3).
[3] 贺雪峰.村治的逻辑:农民行动单位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 欧阳静.农民公私观念与国家观念的南北差异——从农民对新闻联播的态度谈起[J].开发研究,2008,(2).
关键词:车辆工程;混合动力变速器;液压系统;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U463文献标识码: A
一、混合动力变速器
图1为该混联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结构简图,图2为变速器中双行星排齿轮机构的等效杠杆图.如图1所示,该混合动力变速器集成了可同时用于驱动和发电的电机MG1和电机MG2,具有多自由度、输入输出灵活可控、结构紧凑、体积小、速比大等优点的双行星排齿轮机构,主减速器,差速器以及可用于冷却和控制制动器锁止的液压系统.如图2所示,该双行星排齿轮机构的行星架PC与发动机(Engine)相连,前行星排的太阳轮S1与电机MG1相连,后行星排的太阳轮S2与电机MG2相连,前行星排外齿圈R1通过与主减速器和差速器的连接将动力输出到驱动轮上(Output).此外,在变速器中还添加了可用于锁止行星架PC的制动器B1和锁止太阳轮S1的制动器B2.
该混合动力变速器通过液压系统控制制动器B1和制动器B2的锁止和打开以改变双行星排齿轮机构的工作模式,并通过合理分配发动机的能量,以及调节电机MG1和电机MG2的转速和扭矩以降低整车油耗和排放,可以形成由电机MG1单独驱动或电机MG2单独驱动或双电机联合驱动的制动器B1锁止时的纯电动行驶模式,以及由发动机和双电机共同参与的制动器B2打开时的低速混合动力行驶模式和制动器B2锁止时的高速混合动力行驶模式.
二、液压系统控制策略
(一)液压系统结构
图3为混合动力变速器的液压系统结构.该混合动力变速器的液压系统为采用了由电动油泵和与整车车速相关的机械油泵所共同组成的双液压源油泵系统.此外,该液压系统还包括主调压阀、溢流阀、调压电磁阀、开关电磁阀、旁通阀、散热器和油箱等
如图3所示,液压油经双油泵系统驱动后从主油路g进入主调压阀,当主油路压力达到0.3MPa并克服主调压阀弹簧预紧力时,液压油进入冷却油路d,并经散热器后对电机MG1、电机MG2和双行星排齿轮机构进行冷却和.设计旁通阀并联于散热器两端,可防止因液压源提供的液压油流量过大而导致的散热器油路内的压力上升对散热器造成的损坏.此外,设计压力反馈油路f,当冷却油路d的压力过大时,反馈油路压力将推动溢流阀阀芯,连通主油路g与泄油油路s,使主油路g中过多的液压油经泄油油路s返回到油箱内.当制动器B1或制动器B2有锁止需求时,需要主油路提供至少0.8MPa的压力用以锁止制动器.设计调压电磁阀和压力控制油路h,调压电磁阀特性曲线如图4所示,当调压电磁阀的通电电流在0~1A变化时,其可在压力控制油路h 上产生0~0.8MPa的压力,将该压力传递到主调压阀的弹簧腔中,从而改变主油路的负载压力在0.3~1.1MPa变化.设计开关电磁阀,当开关电磁阀不通电时,压力控制油路h默认与制动器B2的锁止油路连接,在主油路压力允许的情况下锁止制动器B2;当开关电磁阀通电时,阀芯移动,在通电电流达到1A时,压力控制油路h与制动器B1的锁止油路连接,在主油路压力允许的情况下锁止制动器B1.
液压系统根据当前整车的运行状态,通过控制电动油泵的转速以及调压电磁阀和开关电磁阀的通电电流,满足整车对液压系统流量和压力以及制动器B1和B2锁止状态的需求.
(二)液压系统状态控制
该混联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液压系统主要用于提供足够的液压油流量对电机MG1、电机MG2和双行星排齿轮机构进行必要的冷却和,以及根据整车运行状态的需求,提供足够的液压油压力锁止制动器B1或制动器B2,因此为满足变速器对液压系统的、冷却和建压需求,将液压系统的工作状态分为工作状态、冷却工作状态和建压工作状态,其中工作状态对流量的需求较小,而冷却工作状态和建压工作状态对流量的需求较大.对于变速器的需求,只要整车处于工作状态,液压系统就必须时刻保证足够的流量,若此时变速器没有冷却和建压需求,液压系统即进入工作状态;若此时变速器有冷却或建压需求,由于在冷却或建压需求下,液压系统提供的流量较大,因此可以满足变速器的需求.对于变速器的冷却需求,由于在整车运行时电机工作产生的发热量要比双行星排齿轮机构摩擦产生的发热量大得多,因此冷却需求由当前电机的温度和瞬时损耗功率决定,当电机温度过高或瞬时损耗功率过大时,液压系统即进入冷却工作状态.对于变速器的建压需求,只有当整车的运行状态对制动器B1或制动器B2有锁止需求时,液压系统才会进入建压工作状态.由于在变速器的冷却或建压需求下同时存在需求,而在变速器的建压需求下也可能同时存在冷却需求,因此根据变速器对液压系统不同的控制需求,液压系统存在同时进入2种或3种状态下工作的情况.当机械油泵所能提供的流量已经足够满足变速器的、冷却和建压需求时,电动油泵无需工作.机械油泵由变速器的主减速齿轮直接驱动,而电动油泵由调速电机驱动,两者转动所产生的流量通过各自转速乘以相同的流量齿数比z 和泵油系数n,以及与液压油油温相关的液压油粘联系数u 得到,则有:Qmp =Nmp×z×n×u, (1)Qep =Nep×z×n×u, (2)式中:Qmp为机械油泵产生流量,Nmp为机械油泵转速,Qep为电动油泵产生流量,Nep为电动油泵转速.液压油油温与其粘联系数的关系如图5所示,不同粘联系数下机械油泵或电动油泵转动产生的流量如图6所示.
图6转速―流量曲线
在工作状态下,液压系统提供2L/min的流量即可满足变速器的需求,若机械油泵运转在该状态下提供的流量达到2L/min,则电动油泵无需工作,否则电动油泵参与工作补足剩余所需流量,并置电动油泵需求标志位为1.
图7冷却需求流量
在建压工作状态下,当制动器B1或制动器B2有锁止需求时,液压系统不仅需要主油路提供足够的锁止压力,还需要提供足够的锁止流量.对于制动器B1,只有在纯电动模式下运行时才会有锁止需求,如图8所示,其锁止时的需求流量与和输出轴相连的前行星排外齿圈需求扭矩以及液压油的粘联系数相关,当需求扭矩或液压油粘联系数较大时,制动器B1锁止时的需求流量也较大,该需求流量减去当前机械油泵所提供的流量,即为电动油泵建压需求流量,若电动油泵建压需求流量大于0,则置电动油泵建压需求标志位为1.对于制动器B2,只有在高速混合动力模式下运行时才会有锁止需求,此时整车车速较高,机械油泵的转速也较高,其所提供的流量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制动器B2的锁止流量需求,因此无需电动油泵参与工作.此外,为了保证制动器锁止的可靠性,要求在制动器B1或制动器B2锁止时,液压系统至少提供4L/min的流量.
图8建压需求流量
考虑到液压系统3个工作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且为了便于对液压系统的状态控制,将变速器的冷却需求放入液压系统的建压和工作状态下考虑,如图9所示,将液压系统的工作状态细分为4个,分别是建压冷却状态、建压不冷却状态、冷却状态和不冷却状态,再在每个状态下根据电动油泵的、冷却和建压需求标志位判断电动油泵是否需要参与工作.首先根据整车的运行模式判断,若整车在纯电动模式或高速混合动力模式下运行,液压系统即进入建压工作状态,否则进入工作状态.在液压系统的建压或工作状态下,若此时变速器有冷却需求,则进入相应的建压冷却状态或冷却状态,否则进入建压不冷却状态或不冷却状态.此外,根据各个状态下相对应的电动油泵的需求标志位,判断电动油泵是否需要参与工作.当前液压系统对电动油泵的流量需求,除以流量齿数比z、泵油系数n 和液压油粘联系数u 得到电动油泵提供所需流量所要达到的转速,ECU通过CAN总线将转速需求输出给电动油泵执行.在液压系统的冷却或建压冷却状态下,若此时需要电动油泵参与工作,取和冷却或建压和冷却需求流量的较大值作为电动油泵所需提供的流量,这样可以满足液压系统多种工作状态的流量需求.此外为了保证电动油泵处在高效的工作区间内运转,控制电动油泵工作时的转速在500r/min以上.
参考文献
[1]朱茂桃,沈登峰,梁艳春,汪东坪,张彤. 混联式混合动力变速器液压系统控制策略设计[J]. 工程设计学报,2014,(05).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施工技术
Abstract: the surface of asphalt pavement asphalt concrete is suitable for all levels of highway. The asphalt concrete mix ratio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s a key link in the process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mix design of asphalt concrete, and then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asphalt concrete.
Keywords: asphalt concrete; mix desig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5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是由适当比例的粗集料、细集料及填料组成符合规定级配的矿料,与沥青在拌和厂在一定温度下拌和而制成符合技术标准的沥青混合料。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表面层、中面层、下面层应采用沥青混凝土;二级公路的表面层宜用沥青混凝土。
沥青混凝土设计的目标是确定可用于生产、铺筑沥青路面的沥青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的配合比,由此配合比形成的混合料,其各种技术性能指标能满足规范指标要求,具有良好的工作性,可用摊铺设备均匀地铺筑。配合比输出结果的主要内容包括沥青混合料的组成材料品种、各种矿质集料的用量及最佳沥青用量。
一、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分为3个阶段,即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及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
第一阶段是通过材料调查、分析、材料基本数据试验采集,根据规范要求经初步计算后,进行混合料试验。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在室内实验室进行,故也可称为实验室配合比设计阶段。此阶段最后提出目标配合比,由此配合比在实验室组成的沥青混合料各项指标均能满足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二阶段的工作是针对所采用的拌和机进行的。由于实际使用拌和机所带的振动筛要对进入的集料进行严格分级筛分,而在备料时,每一种规格的集料都有一定的级配范围,且集料中含有一定的水分、粉尘,因此目标配合比中各种集料的比例不能直接用于拌和机进料控制,必须对各种集料的进料比例进行调整,使拌和机所生产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完全满足目标要求级配,并根据实测指标对沥青用量作相应的调整,最后生产的混合料各项技术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第三阶段是试拌试铺阶段,是一个综合评价、调整过程。根据已往经验、实际试铺、混合料试样采集试验等,对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作最后的调整。
现行沥青混凝上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采用马歇尔试验法,即混合料的主要技术指标是通过马歇尔试验测定,将测定的技术指标值与规范所规定的马歇尔技术指标要求值进行对比,通过对材料品种、配合比例的反复调整,使所设计的沥青混合料的各项马歇尔技术指标满足规范的要求值。规范所要求的马歇尔指标值是经过多年实际使用修正而获得的经验值,当然,这些规范的指标值在现代交通发展过程中,会随着应用研究的深入、技术的进步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例如在马歇尔设计方法中,关于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指标值就是近年来补充提出的。今后,还会提出沥青混合料更为合理的技术指标,甚至在设计方法上也会发生大的的变化。
目标配合比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准备材料,按相关试验规程规定的取样方法,取足够数量的、具有代表性沥青及矿料试样。按相关规定的技术要求,试验其各项性质。当检验不合格时,不得用于试验。其次,再进行矿质混合料的配合比组成设计,矿质混合料配合比组成设计的目的,在于选配具有足够密实度和内摩阻力较高的矿质混合料。实施办法是采用规范推荐的矿质混合料级配范围,并按现行规范规定的步骤进行设计。也可根据级配理论计算出需要的矿质混合料的级配范围。最后,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可以通过各种理论计算的方法求得。但是,由于实际材料性质的差异,按理论公式计算得到的最佳沥青用量仍然要通过试验方型、进行修正。因此,理论方法只能得到一个供试验参考的数据,沥青最佳用量还是要通过试验方法确定。目前的方法是,采用规范中相应沥青混合料类型所推荐的沥青用量范围中值作为试验的参考值,然后采用马歇尔试验法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二、沥青混凝土的施工
1、沥青混凝土的拌和
在进行沥青混凝土拌和前,先要核实所有的材料性能指标均是满足要求的,与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采用的材料是一致的。其次对各种施工设备的配套安排、性能状况等作全面的检查,确保能正常运行。沥青混凝土拌和要严格控制的两个重要参数:一是加热、拌和温度;二是拌和时间。拌和温度的确定原则是:温度不能太低,以保证在较短的拌和时间内沥青对矿料均匀的裹覆;温度又不能太高,以免对沥青造成老化。拌和时间在拌和温度确定以后,可以通过试拌来确定。最佳拌和时间是使沥青混合料色泽均匀一致、沥青均匀裹覆集料颗粒、无花白料、无结团成块所需的最短时间。一般间歇式拌和机每拌的拌和时间约需30~50s(其中干拌时间不得少于5s),试拌时先确定拌和时间为50s,然后逐渐减少拌和时间,在出现花白料后,再在此基础上增加拌和时间就可确定合适的时间。
2、沥青混凝土的运输
沥青混凝土混合料运输要注意的问题:一是运输车的运量要保证供给摊铺机足够的混合料,使摊铺机保持连续的工作;二是要保温并不受污染,以保证沥青混合料后续作业中的摊铺温度和碾压温度与混合料的纯净。对此,应采用较大吨位的自卸汽车运输,并在摊铺现场总是有运料车等候卸车。在从拌和机向运料车上放料时,每卸一斗混合料运料车应向前挪动一位置,以减少粗细集料的离析现象。
3、沥青混凝土的摊铺
铺筑沥青混合料前,应检查确认下层的质量。当下层质量不符合要求,或末按规定洒布透层、粘层、铺筑下封层时,不得铺筑沥青面层。摊铺沥青混凝土时控制的主要指标是温度、平整度、均匀度、厚度以及速度等5个“度”。温度太高往往意味着是老化严重的沥青混合料,沥青混凝土温度太低又将难以铺筑平整均匀的沥青路面。平整度是影响路面使用品质的最为直接、最为直观的性能指标之一,平整度不满足要求的路段会被视为不合格路段。平整度的影响因素有下层的平整度、摊铺机的功能水平、沥青混合料的温度。下层平整度不满足要求的路面,往往在摊铺沥青混合料层时,也很难补偿不足部分;具有自动找平系统、自动调节摊铺厚度系统、可加热的振动熨平板的摊铺机是达到较高平整度的重要手段;沥青混合料摊铺时良好的工作性也是材料本身必须具有的性能;沥青混合料温度不能低于最低的摊铺温度是保证混合料具有基本工作性的必要条件;混合料的工作性除了受温度影响外,还受矿料级配、组成等影响。经摊铺机初步压实的摊铺层应符合平整度、横坡的规定要求。摊铺好的混合料均匀一致,表面看上去没有颗粒粗细程度明显的差异,这是要获得沥青混合料层均匀密实度的重要步骤。粗细集料离析往往容易造成密实度的不均匀,从而容易引起沥青混合料路面由于局部密实度小产生的积水时间长,进而造成路面的早期水损害。按照设计要求铺筑的沥青混合料层厚度,一是路面结构所要求的,二是路面功能所要求的,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厚度控制首先要通过试铺试压或根据以往的经验确定松铺系数。摊铺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摊铺层厚及路拱、横坡,并按照下式由使用得混合料总量与面积校验平均厚度,不符合要求时应根据铺筑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4、沥青混凝土的压实
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应按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型)3个阶段进行。初压的目的是整平和稳定混合料,同时为复压创造有利条件,它是压实的基础,因此要注意压实的平整性;复压的目的是使混合料密实、稳定、成型,混合料的密实程度取决于复压,所以此阶段必须合理地选择压路机类型和调整压路机的振频振幅;终压的目的是消除轮迹,最后形成平整、平顺的压实路面,所以这道工序只能采用轻型压路机且温度不宜太高。
参考文献
1.1 碳纤维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在利用碳纤维加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发展却很迅猛。1997年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率先开始了“碳纤维材料加固修补混凝土结构”的试验研究开发与应用,并被定为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随后通过采用进口的碳纤维材料在北京、上海、辽宁、江苏等省市进行了一些实际工程结构的补强加固,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纤维复合材料嵌入式加固技术
纤维复合材料嵌人式加固技术是将加固材料放人结构表面预先开好的槽中,并向槽中注人粘结材料使之形成整体。目前国外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研究和应用,国内在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这项技术的试验研究,但尚未应用于工程实践。
2.砖混结构裂缝种类及其产生的原因
2.1干缩裂缝:多发生在墙面抹灰层内,一般沿墙面长度方向每隔一段距离形成一条裂缝,这种裂缝开始随时问而发展,以后逐渐稳定。另一种干缩裂缝则呈不规则的龟裂或呈放射状裂缝,此类裂缝宽度较小。产生的原因有:①抹灰用砂过细或含泥量较大;②水泥安定性不好;③砂浆过稀,抹灰不实;④抹灰层失水过快,养护不好等造成抹灰层收缩较大而形成裂缝。
2.2砖墙温度裂缝:一般有如下规律:① 顶层重,下层轻;两端重,中间轻;向阳重,背阳轻;且这类裂缝与温度变化有关。②砖墙温度裂缝随部位不同而呈不同的形状。产生的原因有:① 屋面保温层,隔热保温性能差;② 砖墙砂浆标号较低,砌筑质量较差;③结构构造上处理不当,如采用半圈梁 。
2.3地基下沉裂缝:一般共同规律是:下层多,上层少;纵墙多,横墙少;外墙多,内墙少;斜向多,竖向少。产生的原因有:①地基不均匀下沉;②房屋过长未留缝,沉降不一;③平面复杂,转角较多;④ 高低层相差较大,未留沉降缝;⑤荷载与分布不均匀;⑥ 使用不当,地基浸水或地下水位上升(多发生于湿陷性黄土地区);⑦ 地基施工质量。
3.砌体裂缝的类型和防治方法
砌体结构裂缝的类型有斜裂缝、水平裂缝和竖向裂缝三种。斜裂缝有的发生在有现浇混凝土挑檐的平屋顶房屋和无保温屋盖的房屋顶层纵墙面的两端,一般长度在1开间~2开间范围内,外纵墙两端有窗时,裂缝沿窗口对角方向裂开。有的发生在底层至二层外纵墙的两端,斜裂缝通过窗口的两个对角向沉降量较大的方向倾斜,裂缝下大上小。水平裂缝有的发生在平屋顶屋檐下或顶层圈梁下2皮~3皮砖的灰缝位置,一般沿外墙顶部连续分布,两端较中间严重。有的发生在底层至二层窗间墙的上下对角处,成对出现,沉降量大的一边裂缝在下,沉降量小的一边裂缝在上。竖向裂缝发生在纵墙中央的顶部和底层窗台处,裂缝上宽下窄。
根据裂缝产生的原因,要消除砌体裂缝。必须从根源上进行防治,尽可能在夏季或温暖季节,浇灌屋顶挑檐及圈梁混凝土,一般不要冬季施工。挑檐上最好做保温层,并达到规定的厚度:这样就能减小钢筋与混凝士和砌体之间的温差,避免顶部出现裂缝。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设置沉降缝、伸缩缝,提高结构刚度和施工质量,都能减少裂缝的发生。当然,处理好地基是防止墙体底部出现裂缝最有效的方法。
4.常用建筑补强加固方法
4.1 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是采用与原有构件同类的材料,通过增大截面的面积,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刚度,达到对原构件进行加固的目的。
4.2 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是把型钢或钢板等材料包在被加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外侧,通过外包钢与原有构件的共同作用,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刚度,达到加固的目的。
4.3 外加预应力加固法
外加预应力加固法是采用外设预应力拉杆或撑杆对结构构件或整体进行加固的方法。它通过改变原结构的内力分布、降低结构原有应力水平来间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4.4 改变受力体系加固法
粘钢加固法方法是以减小结构的计算跨度和变形,间接提高承载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为了减小构件的计算跨度,常采用增设支点(包括柱支座和弹性支座)和采用托梁技术,从而改变结构的受力体系,使承载能力得以提高。
4.5 粘钢加固法
粘钢加固法是将钢板用结构胶粘贴在混凝土构件的外部,以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一种方法。论文参考。这相当于构件的体外配筋。该项技术目前已趋于成熟。
4.6粘贴纤维复合材料法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方法与贴钢加固法相似,只是加固用的材料是纤维复合材料,如玻璃纤维(GFRP)、碳纤维(CFRP)、芳纶纤维(AFRP)等。
5.结论
【关键词】泡沫沥青;劈裂;强度;抗疲劳性
一、泡沫沥青原理
泡沫沥青又叫膨胀沥青,是将一定的冷水注入热沥青,使其体积发生膨胀,形成大量的沥青泡沫,短时间内沥青泡沫破裂。当泡沫沥青与集料接触时,沥青泡沫化为小颗粒,散布于细粒料(特别是粒径小于0.075mm)的表面,形成粘有大量沥青的细料填缝料,经拌和压实,这些细料能填充于湿冷的粗料之间的空隙中并形成类似砂浆的作用,使混合料达到稳定。
二、泡沫沥青的性能
目前主要采用膨胀率和半衰期2个指标对沥青发泡特性进行评价。膨胀率是指沥青发泡膨胀时达到的最大体积与泡沫完全消失时的体积之比,反映泡沫沥青的粘度大小。半衰期是指泡沫沥青从最大体积降到最大体积的一半需要的时间,以s计,反映泡沫沥青的稳定性。评价沥青发泡效果时,膨胀率和半衰期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指标,最好的发泡效果应使两个值均比较大,而不能单独采用一个指标来控制。建议发泡沥青的膨胀率≥10倍,半衰期≥8s。
三、泡沫沥青的配合比设计
(1)材料的回收,研究表明,不同的铣刨速率对混合料的级配会有明显影响,推荐采用铣刨速率为6m/min或者8m/min的铣刨机,并对RAP材料进行筛分,并根据相关试验规范对材料进行检测。(2)沥青用量。最佳沥青用量可通过间接拉伸试验来确定。制备不同沥青含量的泡沫沥青混合料试件(试件在最佳含水量下击实),在通风烘箱中养生3d,然后测试试件在浸水条件下的间接拉伸强度,选取试件在浸水条件下的最大间接拉伸强度对应的沥青用量作为最佳沥青用量。(3)拌和水量。Mobile公司以及Brennen等人的研究都提出泡沫沥青混合料最佳拌和用水量为待稳定材料“疏松点”所对应的含水量,即待稳定材料达到最大疏松体积时所含的水量,约为AASHTO修正击实法所得最佳含水量的70%~80%。Lee通过研究建议采用标准AASHTO击实试验测定集料的最佳击实含水量OMC,并以OMC的65%~85%对应的含水量作为泡沫沥青混合料最佳拌和用水量。(4)配合比设计的优化。我国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JTG F41-2008《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分别按照粗、中、细给出了其范围。其中对细集料通过率要求较高,特别是对0.075mm筛孔通过率要求不低于5%。这一点很难在工程实践中达到,因此推荐和指导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所以有必要通过室内试验及工程应用情况,对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的级配范围进行研究,降低细集料的部分用量,优化设计,以满足生产。
四、混合料的性能
水稳定性。我国尚无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水稳定性评价指标,在实际工程中多参照国外经验,国外目前在评价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水稳定性时的首要指标是该混合料试件的干、湿劈裂强度,以及两者的比值——干湿劈裂强度比(TSR)。由于国内不同研究者所选用沥青的不同,实验数据相差较大,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混合料的水稳定性。第一,适量的拌和水量。拌和用水量是影响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压实的首要因素,适量的拌和用水量能够使得混合料较容易达到工程要求的压实度,从而提高强度和水稳定性能。第二,保证原材料中的细料数量。泡沫沥青裹覆细集料颗粒,形成沥青胶浆,并在碾压过程中,将集料颗粒以“点焊”的方式粘结在一起,形成初期强度。第三,适量的沥青。泡沫沥青用量不足,部分细集料就不能被沥青充分裹覆,导致混合料的粘结力不足;泡沫沥青用量太多,过多的沥青分散于集料之间,形成作用,也会导致混合料粘结力的下降。只有当沥青用量为该级配的最佳沥青用量时,才能够达到最佳粘结效果,达到强度的峰值。第四,添加一定量的活性材料。目前较多的做法是添加水泥。研究表明,其主要作用是改善材料的水稳定性。但必须考虑较高的水泥掺量可能会引起混合料脆性的增加、抗疲劳性能的降低和干缩、温缩变形的增大等负面作用,因此要限制水泥用量。目前建议的水泥掺量在1.5%~2.5%。
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缩短了工期,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过目前该技术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进一步研究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对我国公路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Lee.H.Kim.Y.Development of a Mix Design Process for Cold In-Place Rehabilitation Using Foamed Asphalt[M].Iowa Department of Trans
portation.2003
关键词:框架;剪力墙;钢筋混凝土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的受力和位移
1.1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
框架是由粱柱线性杆件组成的,框架的受力特点类似竖向悬臂剪切梁,其变形曲线为剪切形,在纯框架的结构中,所有框架的变形曲线都是类似的。所以,水平力按各框架的抗推刚度D比例分配。
剪力墙是竖向悬臂弯曲结构,其变形曲线为弯曲形,在平面内有很大的抗弯曲刚度,在一般剪力墙结构中,所有抗侧力构件剪力墙的侧移曲线都是类似的,水平力在各片剪力墙之间按其等效刚度肼比例分配。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在同一结构单元中,二者是通过水平面内刚度无限大的楼板连接在一起的,以致于它们不能单独按各自的弯曲变形或剪切变形而自由变形。它们在同一楼层的位移必须相等,在不考虑扭转的情况下,由于框架与剪力墙共同工作,彼此相互作用。
1.2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位移的特征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在水平力作用下的侧向位移与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的刚度特征值λ有关,即
式中 C1——框架总剪力刚度
C1=ΣD•H
E1w——剪力墙的弯曲刚度
当λ≤1时,即框架的总剪力刚度与剪力墙弯曲刚度的比值很小:也就是剪力墙数量很多,侧移曲线与独立的悬臂梁一样,即为弯曲变形的形状.也就是接近剪力墙单独受水平力的变形曲线.
当λ≥6时,即框架的总剪力刚度与剪力墙弯曲刚度的比值很大,也就是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数量很少,侧移曲线是剪切变形的形状,接近纯框架变形曲线。
当λ=1~6之间时,侧向位移曲线介于弯曲与剪切变形之间,随着λ值的增大,剪力墙抗弯曲刚度与框架的总剪力刚度比相对薄弱,即框架承担的荷载相对增加,体系的变形曲线就接近总框架变形曲线。
2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和数量
2.1 剪力墙的布置
剪力墙的布置一般原则是均匀、分散、对称、周边及均匀。分散原则是要求剪力墙片数不要太少,而且每片剪力墙刚度不要太大,连续尺寸不要太长,使抗侧力构件数量多一些,分散一些,每片剪力墙的弯曲刚度适中,在使用中不会因为个别墙的局部破坏而影响整体的抗侧力性能.也不会使个别墙的受力太集中,负担过重而引起过早的破坏。刚度过大的墙承担的内力也大,相应的基础处理难度增加,同时也考虑到剪力墙相距太远,楼面刚度要求大,很难满足要求,周边的原则是考虑建筑物抵抗扭转能力,便于保证刚度中心与平面中心相吻合;剪力墙布置在周边对称位置,增加抵抗扭转的内力臂,在不增加剪力墙面积的情况下,提高抗扭转能力。
剪力墙布置的位置应设在平面形状变化处,即:角隅、端角、凹角。这些部位往往是应力集中处,设置剪力墙给予加强是很有必要的;高层建筑的楼梯间、电梯间、管道井处等的楼面开洞严重地削弱楼板刚度,对保证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工作极为不利.因此,在工程设计中用剪力墙来加强这些薄弱端部,如楼梯间、电梯井道处、竖向管道井设计加强的钢筋混凝土墙是十分有效的。
剪力墙的间距: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L/B=2~4为宜;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盖L/B=1~2.5为宜。原则是建筑物愈高、抗震设防烈度愈高,间距取值愈小。
2.2 剪力墙合理数量的确定
剪力墙的合理数量按许可位移决定,按高层建筑规范中一般装修材料,框架一剪力墙结构顶点位移与高之比u/H不宜大于1/700,装修要求较高时u/H不宜超过1/850,在满足这个要求的前提下,增减剪力墙的数量。
用结构自振周期校核剪力墙布置数量是否合理,因为从地震作用本身来分析,剪力墙结构刚度小,地震作用小,位移限制较易满足,但这种结构在工程上有可能不很合理,结构的自振周期有可能不在合理范围内,结构自振周期的合理范围大致为
T1= (0.09~0.12)Ns
式中:Ns——楼层数
依据实际工程中的剪力墙数量作为布置剪力墙数量的参考,用底层结构截面积(包括剪力墙Aw和框架柱截面积Ac)与楼面面积Af之比(Aw+Ac)/Af来估算剪力墙数量,或用剪力墙面积Aw与楼面面积Af之比来估算,框架柱Ac由轴压比控制(表1)。
设防裂度
场地条件
7度 II
3%~5% 2%~3%
8度 II
4%~6% 3%~4%
表1底层结构截面积与楼面面积之比
3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方案的确定
3.1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方案选型
对于有抗震设防的框架一剪力墙结构,正确而合理的设计方案其首要任务必须满足抗震设防的要求,在场地地基、建筑体型、结构体系的质量、刚度分布、构件强度、延性等方面要慎重考虑。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是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中抗震设防的第一道防线,框架主要承受垂直力,在两片单肢剪力墙间的连梁其受力是相当复杂的,如图1连梁如果为连接刚度很大的剪力墙肢,在水平力作用下将产生相当大的弯矩和剪力。框架一剪力墙结构设计计算中,往往以改变连梁高度尺寸或加大洞口尺寸来减小墙肢刚度,来调整连梁的内力,合理地设计连梁的弹塑性变形来消耗地震能量,成为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中第一道防线。从这概念讲,图1中的连梁就不应该作为楼面梁的支承主粱,也不宜承受较大的竖向荷载,这样就可以避免连梁在地震时先期破坏以后使结构的竖向承载力受太大的影响,造成结构的不安全和不稳定。
图1平面图 图2缩颈平面图
如图2平面,非常不规整,凹凸很多,缩颈现象严重,凡是在突变,缩殒处受力复杂,应力集中。这种凹凸、缩颈使楼面的平面刚度削弱严重,彼此之间由楼面连接,协同工作的功能大大降低,平面形状复杂,凹面很多的方案对抗震是非常不利的,在方案设计阶段必须足够重视结构选型。
图3、图4方案表示主楼与裙房之间不设结构缝的情况,图4表示主楼2O层与过长的裙房6层连接,通道过窄,在地震时裙房与主楼的震动不协调,裙房外甩大,是会加重地震灾害的。
图4平面中,由于建筑功能要求设置一个亮顶共享空间,使裙房楼面连接处开了一个很大的洞,计算分析内力时是按整体分析的,而工程实际无法形成统一的整体,空间整体分析内力是偏于不安全的,而且裙房与主楼连接处在地震作用下是会加重震害的。结构设计中应该避免这种情况,或裙房与主楼分成两个结构单元分析。
图3平而图 图4平而图
3.2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设计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抗震结构型式。对于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合理设计框架、剪力墙以及连梁,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 路面 设计 施工 应用
一、温拌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设计方法
1.1 经验设计方法
CBR方法和AASHTO方法是经验设计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方法。
1.1.1 CBR设计方法
第二代路面设计方法中的代表主要是CBR设计方法。美国公路管理局在1929年的时候提出了土的道路工程分类方法,主要是PRA法,美国加州工程师Porter也在1929年提出了CBR的路面设计方法,到现在为止CBR设计方法仍然是美国联邦航空局的机场路面设计方法。
1.1.2 AASHTO设计方法
AASHTO方法以路面能够为车辆提供的服务水平作为是否合理的关键依据之一,相对于其他的设计方法来说是巨大的进步。同时考虑了PSI在整个使用寿命中的衰变,应该说是全寿命周期分析方法在路面设计中应用的雏形。这一点在AASHTO随后的版本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1.2 力学经验法
自从1962年召开第一次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国际会议之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采用了理论法或者是理论法和经验法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结构设计。路面结构分析理论一般采用的是Burmister的弹性层状理论体系。力学经验法首先分析了路面结构在荷载和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力学反应量,利用在力学反应量和路面性能之间建立起来的性能模型,按设计要求来设计路面的结构。
二、我国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结构类型选择不当
在潮湿多雨的地区,采用了 AK 型上面层设计结构,空隙率比较大,下雨后,水分容易渗入面层内,如果中、下面层采用的是 AC-Ⅰ型相对空隙率小的结构,水分就会聚集在上、中面层之间,使上面层长时间的浸泡在水中,则会导致路面松散、出现坑洞等损毁;反之若在中层面和下面层用 AC-Ⅱ型设计结构,水分则会直接渗入到基层,基层结构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会导致松散、唧浆,使整个路面结构遭到破坏,危害更严重。大量的实践调查资料表明,沥青路面早期的破坏其主要原因为水损害。
2.2 下封层重视不够
沥青下封层的作用是封闭路面以下渗水、扩张路面应力、加强面层与基层的连接以及减轻基层反射裂缝到达面层等等,是路面结构非常重要的设计环节。 而现今路面设计中对此环节不够重视,对封层的合理设计与施工要求方面的工作还没有真正实施。
2.3 路面排水系统不完善
路面表层排水不畅,设施不完善,积水滞留时间过长到致使水分渗入到路面内部结构;路面结构层的抗水损害性不强,水稳性差。
2.4沥青混合料类型与结构层厚度不匹配
设计中所选择的沥青混合材料的类型往往与路面结构层的厚度不相符,原因是集料粒径的最大值超标,公称尺寸范围内的集料过多,所以导致混合料离析、不易压实、空隙率过高等问题,从而赞成了早期水损害这一问题。
三、提升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的有效对策
3.1做好公路沥青路面设计的面层选择
3.1.1 上面层选择
SMA因为有良好的低温抗开裂、高温抗车辙、抗滑性及耐久性,可做为路面上面层结构的首选。但由于其造价较高,所以在应用上有很大的限制。虽然 SMA 相对于AC、AK以及Superpave在建设中的一次性投资要高,但有调查研究显示SMA路面相对于AC、AK 以及Superpave路面在使用寿命上可以延长2到4成,所以SMA路面在综合经济效益方面要高于其它普通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SMA路面还可有效提高路面的服务质量,减少油耗、轮胎磨损以及机件损坏,提高车速及驾驶的舒适性,有效减少交通事故,减少运营支出等等,在高温、重载、车流量大的情况下SMA的产生的效益更加明显.因此,在我国的公路运输重要的主干线建设上SMA路面结构具有极大的优势。
3.1.2中、下面层选择
Superpave高性能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优势在于其高温抗车辙性能,混合料低温抗开裂性能较好,除此以外,因为其空隙率较小,抗水损害性能也相对较强,所以适合作为高速公路的中、下面层,尤其适合重载较多的高速路。
3.2 选用原材料质量要过关
沥青材料的质量对路面的低温抗裂性、高温抗车辙性以及耐久性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要选择使用优质的沥青,沥青既要满足规范的要求,还要尽量提高指标要求。
四、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准备
4.1 沥青材料的准备
沥青材料的加热应该采用导热油,温度要调节到能够使拌和的沥青混合料出厂的温度要求,并且要保证能够按照均匀温度把沥青材料源源不断地从贮料器输送到拌和机里,还有就是不应该使用那些正在起泡或者过热老化的沥青胶结材料。
4.2 集料的准备
为了能够保证集料之间不会相互混杂,要求不同规格的集料在堆放的时候应该隔离开来。集料堆场最好能够搭棚,如果不能搭棚的话至少要将细集料用油布进行覆盖,避免集料被淋湿。集料进场后最好在料堆顶部平台卸料经推土机推平之后,铲运机从底部按照顺序竖直装料,这样能够减小集料的离析。集料在送进拌和设备时的含水量不能够超过1%,烤干用的火焰要调节适当,避免烤坏和熏黑集料。干燥滚筒拌和机出料时的混合料含水量不能超过1%。
4.3 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
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设备最好采用自动拌制的间歇式拌和机,拌和机要满足以下要求:①总拌和能力必须能够满足施工进度的要求。②自动控制要求。拌和设备要能够一拧开关或一按按钮就可以调整配合比,定时卸出一盘混合料,还应该具有装备温度计以及保温的成品贮料仓和二次除尘设备。③拌和机应配备集尘器,其构造应能把按规定要收集的全部或部分材料消解掉或均匀地送回热料提升器上,而不让有害粉尘逸散到空气中去。
五、沥青混凝土的应用
温拌沥青混合料是指利用在沥青中添加辅助材料,从而实现在120°C左右均匀沥青和拌合级配骨料,获得的成品沥青混合料与170°C热沥青混合料性能相近,是一种新型的沥青混合料。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的成功应用,实现了公路建设中资源成本的节约,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成为近年来沥青路面材料领域又一项很有前景的新兴技术。2008年的时候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在长大隧道——武吉高速九岭山险道路面摊铺中首次成功的运用了Evotherm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在同一年年底,昌樟高速公路的冬季养护施工中也成功的应用了该技术铺筑了冬季温伴施工的试验段,到目前为止已经在昌樟、瑞赣等多条高速公路上进行了试验和应用。
六、总结
温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良好,施工工艺简单方便,运用好该技术需要克服的只是观念问题,同时公路建设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也需要一个认识过程。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公路对应的面层、各类基层以及垫层共同组成的路面结构能否合格的关键,所以在实际的公路路面设计中,必须要做到设计出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表面光滑、行车舒适且养护容易,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曹林涛,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发展的调研[J]上海公路,2007
[2]黄卫,顾维平,方福森.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的发展[J].公路,1996